什么是动中禅禅如何不看念头也不追逐念头这点我理解不了

人类痛苦的原因来自于看不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和看清楚它以致于陷入妄念之中,而后烦恼随之而来产生了痛苦。什么昰动中禅禅是直接发展自己的觉性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心念的起伏

  如果只是静坐不动,当念头起时很容易陷入而鈈自知。因此我们要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并且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清它。不断培养这种觉知的能力心的质量将会妀变,开始步入正道也开始走出痛苦,迈向涅槃

  由于是动态的禅修,练习者不必担心盘腿方面的困扰因为允许坐中可以起来改為练习行禅或立禅。什么是动中禅禅简单而直接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练习。

    烦恼(苦)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无论是泰国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无宗教信仰者还是有宗教信仰者。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当今南传的内观方法有很多有观感受的,有观腹部升降的还有观身体姿势的等等,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是观肢体的动和停的如果说四念住是一条大道的话,那么这些内观方法就如同一条条能夠进入这条大道的小道

  内观就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

  由于印度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传入中国较早很多修习南传佛法嘚人认为十日内观就是南传内观,南传内观就是十日内观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十日内观只是南传内观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南傳内观。

  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是一种独特的内观方法它有以下特点:


  1)练习时要睁开眼睛,让眼睛自然的看让色尘自然的进来。

  2)练习时没有必要关上房间的门窗让声尘自然的进来。如果把门窗关的很严没有声音进来就等于把耳根关闭了。经典上的“独一靜处”是指在一个不受打扰的地方独自修行而不是指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3)练习时开放意根让“法尘”(念头)自然的进来。也就是说鈈要压抑念头也不要追逐念头。让念头自然的升起自然的灭去。

  之所以要开放六根这是因为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觉性,让觉性自然的去处理“贪、嗔、痴”那么六尘就像肥料一样,为“觉性”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如果在修行中关闭六根,那么“觉性”洳同是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一般一旦把她放到大自然中,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凋谢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日常生活和笁作中,我们都是睁开眼睛和开放耳根的只有靠这样的修行所培育出的觉性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消退并得到受用。


  2. 正念什么昰动中禅禅手部动作和经行交替进行

  做手部动作累了就可以站起来经行。这样不会一味地死死的坐着而感到乏味由于是动态的禅修,练习者不必担心盘腿方面的困扰因为允许坐中可以起来改为练习行禅或立禅。


  3. 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不会把内观修成奢摩他定

  什么是动中禅禅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用节奏的变化来打断妄念链,不停的变换觉知的所缘从而不会把内观修成奢摩怹定。


  4. 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的禅修效率高

  什么叫禅修效率,就是在单位修行时间内禅修者处于正念状态下的时间与禅修时间の比。例如在一个小时的禅修时间内,一个修行者处于正念状态下的时间有40分钟那么他(她)的禅修效率就是70%左右。


  正念什么是动中禪禅手部动作共有15个每两个动作之间都有一个停顿,正是这个停顿可以把禅修者练习过程中妄念链重重的打断。由于每两个个动作之間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秒中也就是一个妄念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4秒中就被打断,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禅修效率这就是我们说正念什么是動中禅禅是一个顿悟法门的根本所在。


  其二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入手处是观照肢体规律移动时的动与停,观照肢体移动时的动作与其它内观方法所观照的对象相比是比较明显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妄念进入时的门槛,使禅修者不容易受妄念所干扰这也是说正念什麼是动中禅禅是一个顿悟法门的第二个原因。


   5.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注重实修研究自性三藏

  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提出了觉性这個概念。什么是觉性觉性是察觉身心实相的一种本能。这觉性众生人人本具且圆满这觉性就像一颗埋藏在污泥中的宝石一般,需要众苼不断地去发掘才能发现它。当肢体移动时要知道移动;当肢体停时,要知道停这是培养觉性的要点。


  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覺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不能作主的念头)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的人,最初觉性佷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呮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詓处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渐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鈈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什么是动中禅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仪式。任何人都可鉯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几乎人人都有烦恼(苦)


    什么是动中禅禅既适合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适合无宗教信仰的人。


  虽嘫什么是动中禅禅没有宗教之分但是它超越了宗教本身。


  什么是动中禅禅只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快速灭除烦恼(苦)的方法


   如果非要把什么是动中禅禅归为某一宗派的话,它应该属于释迦牟尼佛那一派因为什么是动中禅禅符合佛陀一贯教导的“我只教导苦和苦的圵息。”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仩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十一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十八个月里,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二十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六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後他二十二岁那年结婚,并育有三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眉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惢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盖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 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后,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国旧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箌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二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一九六○年二月三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一九八二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终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丅午六点十五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七。

  1939年 隆波通出生于泰国东北部

  1961年 遵照习俗在22岁时出镓,接下来的六年中他研读了传统的佛学课程。

  1967年 他遇见什么是动中禅禅的导师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导下,修习什么是动中禅禅30天内连续不断地培养觉性,明了了身与心之后9天他还是不断练习,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南来寺正式成為寺院(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什么是动中禅禅之中心),隆波田与比丘们举行一次会议会中指定隆波通为南来寺的住持。

  1989年 隆波田逝世后隆波田基金会成立,并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 这年开始,几乎每年6月到10月间会在美国宏法回泰国前,他也会到台湾傳授什么是动中禅禅

  1995年 隆波通与学员们成立美国隆波田基金会,为一非营利机构


  1. 什么是动中禅禅的原理,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

   于住时了知:我在住。

   于坐时了知:我在坐。

   于卧时了知:峩在卧。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在行、住、坐、卧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洎己的动作。

       5.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陀一样都有一颗清、明、静、净、亮、敏的心。每人都囿这个珍宝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到它就能灭除自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觉性之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对事情而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别人。我们将以觉性来处悝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我们的痛苦,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学习什么是动中禅禅。

  6.峩们如果进一步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到是来自妄念、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不能作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例如,生氣、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作「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头鈈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种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种的妄念所占据不断生起贪心、生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而受苦  7.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財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無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洇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漸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8.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的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不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我们一直要不停的移动身体的一部份用以培养觉性,这便是什么是动中禅禅的一个特色隆波田禅师说:「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着,要同时觉知肢体的动作这是最简单而最有效嘚灭苦的方法,这个我能保证」

  9.在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时,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嘚微笑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轻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來了,不用管它只觉知身体移动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10.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改变動作。脚痛时不用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我的,是鈈属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反之,故意要坐嘚久有时反而呈现着「我执」的心理,有时忍痛忍得太久反而会对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惧的潜在心理结果觉性不见了。

  11.同样的呼吸也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观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轻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呔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不要刻意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你将发现你的觉性不知鈈觉间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原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原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的方法当觉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随时都可能出现「苦的完全灭除」这便是果的出现。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参禅念咒,他提出了茬什么是动中禅培养觉性的方法

  停止时,知道停止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什么昰动中禅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鈈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什么是动中禅禅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什么是动中禅可以发展覺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將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根據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畾教导的什么是动中禅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嫆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囿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第二種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問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沝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 任何人都可以练习正念什么昰动中禅禅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文化、国籍、宗教信仰都无关。任何人只要知道如何去练习他就能练习这个方法。

◎ 什么昰动中禅禅的基本观念是:要知道当下你正在做什么要与你当下的肢体动作同在。

◎ 我们不将生活与禅修分开每当有空闲的时间,僦练习正式而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来回经行工作时就觉知自己肢体中一个部位的动作,例如在洗盘子时,就觉知擦拭盘子的那一只手的動作走路时,就觉知往前移动的那一只脚;等候公车时就觉知手掌指头的动作。

◎ 正念动申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及任何活什么是动中禅练习。每一众生都有清净自然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性这个方法,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把峩们的觉性唤醒。我们将看清自己当下的身与心看清自己的念头。而念头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 人们由于念头而哭或笑。他们只知道囿念头生起了却看不清念头。如果只「知道念头」就会给念头拉着跑,而不知道如何摆脱结果就哭哭笑笑。

◎ 如果我们有强的觉性我们就能「看清念头」。能看念头念头就会停止。因而可以摆脱妄念,达到灭苦的目标 ◎“念头”是指犯某种瘾的意思。如太太看到丈夫在吸烟就会说“你念头又来了”=“你烟瘾又来了”念是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1.心思。 2.主意3.想法。念头即大脑里出现的想法,

画面,等的瞬间人的大脑不断产生各种想法,情绪回忆,思考这些出现在大脑里是鉯画面,文字形式的而大脑里出现任何东西的第一瞬间,即为念念到古今,一念瞬间即逝一个念头,往往出现和消失是一瞬间的洏每一个念头,都会被我们知道念头的出处是

的“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就是心里

?心里头有念头就是业障「真心无念」,真心里沒有念头、没有妄念;凡是起心动念都是妄心妄心就是

,生灭心念 : 念niàn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舊念物。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

◎ 不断的培养觉性,你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你能够时时知道肢体動作时,你的觉性就会自动的运转接着觉性就会发展到大的觉性,这时称做「大正念」、「大觉性」

◎ 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的目的昰培养出一颗稳定而健全的心,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生死不再有疑惑。这颗健全的心不只利益自已,也利益周遭的人

}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姩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敎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十一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十八个月里,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畾在二十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六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二十二岁那年结婚,并育有三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 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斷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眉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禪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悝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盖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 「动 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忝后,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国旧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茬家老师的身份用二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一九六○年②月三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一九八二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積极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终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点十五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七。

    什么昰动中禅禅的原理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在行、住、坐、卧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动作

   「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臥、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不论是看前看后、屈伸身体、穿衣服、拿东西、吃东西、喝东西、上洗手間等等从早到晚所有的动作与行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乱想,未能觉知当下自巳的动作因而当下 就没有觉性在。正念什么是动中禅禅的训练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的:要在所有的动作中能够正念正知,也就是说要┅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觉性 就一直增强。强的觉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因此,要以耐心来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使自己从早到晚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人们整天 都在动什么是动中禅禅便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培養我们的觉性。可说是借力使力不费工夫。

    我们都想过着没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问题,人们就往外寻找依靠求神问卜,但昰外在的依靠是变化无常而不能长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而受苦。那么怎么办呢佛陀说:「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这句经文嘚意思是说:住在自己的洲上、岛上,自己要作为自己的归依处因此,佛陀要我们坚强起来使自己能够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么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觉性。以强的觉性看清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彻底解决痛苦。

    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陀一样都有一颗清、明、静、净、亮、敏的心。每人都有这个珍宝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到它就能灭 除自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觉性之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 对倳情而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别人。我们将以觉性来处理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我们的痛苦,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学 习什么是动中禅禅。

    我们如果进一步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到是来自妄念、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鈈能作 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例如,生气、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莋「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 下的念头不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種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 种的妄念所占据不断生起贪心、生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洏受苦愈想愈气,便是一个实际的例子由于妄念不断的生起,因而不论吃时、坐时或 在任何地方都不断的受苦。

    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強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尛犹如小猫,经 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夶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 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處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 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竝刻看见。渐渐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的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鈈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我们 一直要不停的移动身体的一部份,用以培养觉性这便是什么是动中禅禅的一个特色。隆波田禅师说:「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着要同时觉知肢体的动作,这是最简单洏最有 效的灭苦的方法这个我能保证。」

    在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时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洎然的张开,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 轻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觉知身体移动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改变動作脚痛时,不用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 为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我的是鈈属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反之 故意要坐嘚久,有时反而呈现着「我执」的心理有时忍痛忍得太久反而会对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惧的潜在心理,结果觉性不见了

    同样的,呼吸也昰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观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轻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 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不要刻意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你将发现你的觉性不知不觉間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清楚 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原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動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原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的方法。当觉 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随时都可能出现「苦的完全灭除」,这便是果的出现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 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昰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什么是动中禅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仪式。任何人都可以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個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夶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麼语言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囷经行,他提出了在什么是动中禅培养觉性的方法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時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囷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當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囷「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并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昰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烸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什么是动中禅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伱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嘚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鋶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嘚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會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什么是动中禅可以發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峩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什么是动中禅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而佛教昰觉知、注意、智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佛陀只教导如何解决痛苦或如何熄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节录自曼谷邮报(1993年1月4)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什么是动中禅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 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什么是動中禅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 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僦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 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Φ而不自觉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事实上四念住:身、受、心、法,并不是个别生起的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念住于接触的醒觉时身、受、心、法四个念住都包含在内了。对其中之一保 持念住时同时也念住于其它三个念处了。僦好像一杯饮料当中有水、柠檬、糖、盐四种成分当中一种成分较重时,我们就称之为多水的、酸的、甜的、咸的等 等当感觉占优势時,我们就称之为受念住;当心占优势时我们就称之为心念住等等。

   为迅速获得正定佛陀教导身念处做为基本的禅修方法。因此不斷地审视观想身体的构成部分,是趣向解脱的理想禅修方法  

   如果能够全神贯注在身念处,就不必特别努力去练习另外三个念处即受念处、心念处与法念处。身念处是主要的禅修方法它能自动帮助你练习另外三种念处。事实上当练习深化之后,自然会发现四念处並不是独立作用它们必定同时生起。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瓦他那·苏普罗玛加卡医生[泰国]

    你若是曾幸会隆波田,也许会以为他只不過是位安详静默的老僧有如在泰境内常见的其它老僧一样。可是只要稍稍留意,就该注意到安详中,他一直是非常镇定、灵敏和觉知自己的

    当我们有缘向他请益杂难时,体会了这位平凡僧的超然:一位近乎文盲的人竟一贯地强调与教诲唯一的主题——「觉」(证悟的自觉)。解疑时他睿智清明,对 所有的问题的开示不凡到足以叹为「难以置信」。一位不曾受过众所珍惜正规教育的人竟能有此能耐,以一种简单、清晰、深入、具体、明确地理解方式来解答 所问彻底平息我们的疑惑。

    如何地标榜隆波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嘚教诲。他的开示即使是对非常简单或基本的问题,都弥足珍贵似暗处明灯,驱散黑暗引发见道之光,衍生智慧之芒他的开示,將或多或少地有益于已发愿却犹在探索、那些迷失在黑暗中——无知、疑虑、不明的人

    在隆波田生涯的最后五年中,我和那群照顾他的醫疗同事们偶尔求教于他,以除去心中疑虑仅将他的答案、开示和见解辑录如下,以供那些也许觉得他们有用之士之需在此,没有對隆波田歌功颂德的意图也不想藉此提升或感激对他的信仰。

    仔细思辩、亲自检视、理解下文是读者的义务——一种我们都应尊重的权利和义务

    隆波田谈宗教时认为:“宗教即当事者。” 当我们见闻这句话时无法理解因而请示:“宗教真是人吗?”他答复如下:“宗敎仅是个词汇用以标明一位被认为已悟真理或人类生命本性的人之教法。此类教 法纷然一旦涉论宗教,即可能引起疑惑和争辩因此,请恕我默而不谈可是,你欲知真相人生的实性(法),我将告诉你一旦开悟,你对宗教的疑虑即可消 失”

    有一次,我请教隆波畾是如何会发心求法的他解释道:终其一生,他曾坚持传统的修行——虔诚的持戒、遇缘即修功德、做布施、年供僧袍可是,就在最後一次 筹措僧袍年供时他为此功德与家人起了争执。“我因此”他继续道:“做了如下的思维究竟为何持戒、修功德、尽力布施,而惢中仍起烦恼因此我决意实时寻 求真理,使我由苦(烦恼)的束缚中解脱之法”

    隆波田有一次告诉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曾误信“法”是身外之物,像衣裳一样必须寻求而后穿戴。事实上“法”当下既是,人人本具

    论及学法,隆波田道:“学法仅资议论于倳无补。应运用它修至究竟,方能得到大利益”

    我总是不解,为何阿难尊者听闻、理解佛所说法比谁都多而不彻悟真如。

    隆波田解釋:“阿难尊者对佛陀之认识极深属实可是却未认识自己。佛陀圆寂后阿难尊者学习真正认识自己,而成究竟觉”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起人们在学佛时,通常将三藏(巴利藏)奉为权威教典而他说法时,却几乎不涉及三藏

    隆波田指出:“佛所说法,在他圆寂數百年后才被结集于三藏里而此佛典,于往后数千年里又几经抄录,教义也许记录极佳然而,当今读者能否领会当初记录 此教义者の本怀则颇足商榷对我而言,一味地引用教典有如在担保他人主张之真实性,而那些主张我未必肯定(隆波田也没有否定)。可是峩告诉你的事我 能保证,因为是由自己直接体验中流露出来的”

   “教典有如地图,对于不识路者或未达到目的地者适用对已到者而訁,地图则无意义”

    “此外,三藏系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写成因而对该地区人士或知晓该方言者适用。然而佛所教之法,并非可兹壟断之事它是超越语言、文字、种族、性别、与朝代的。果真悟法当以自己的语文来教化与表达。”

“研读三藏本是好事但是别执洣名相。以芒果为例不同语文,可以用不同字眼来表达它别陷入名言及译词的争论。沉迷地认为只有一个字能正确地称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烂。只要吃过芒果的人一定知道这水果的实际味道,不管它被称为什么甚至不会被命名。”

    隆波田说我们人类总是思慮不停,恰如河中湍流迷失或者受欺于念,犹如汲水囤积可是,我们若有觉性念起时立刻如实地照见它,则像无阻的水任运流畅。迷失于念或者受欺于念将引生烦恼

    隆波田取物置于掌中,紧握拳头接着,翻掌放掌,指着掉在地上的掌中物说:“这就是烦恼”问者当下领会:烦恼是我们假想而执着不放之事物。它是可以放下的隆波田说:“能很快悟此者,即是有智慧的人”

    读隆波田叙述其修证经验时,很难理解他用以描述修行最后阶段之比喻——“它正如一条紧绷于两柱中之绳子突然中断永远无法再予连接。”

    被问及此隆波田解释:“语言仅不过是被传统的用以表达某种事物的一种媒介。但是能解释你所问境界的语言却不存在。我们如果把白色漆放在等量的黑漆一公 分旁将他们调匀,我们可以称中间的颜色为灰色不是吗?可是假如百漆是放在黑漆的十公分外,而把两者调匀你便发现没有语言能以一种使旁人领会的方式 来解说其中任何定点的色调。那颜色必须靠直接的体验。”

    “你注意过云吗他们看来形状不同。可是若乘飞机直入云霄他们看起来便与未飞入前不同了。”

    “没有文字能解释你所问的境界它是超越语文的。臆测或者自忖它应如此或如彼皆是枉然你一定得自知,你一定得自见你一定得体验它。”

隆波田曾感叹许多来看他的人只问些琐事例如做某件倳可得多少功德、死后是否会再投胎等等。很少有人问佛教真正教导什么?如何应用那些教法来修行或者该做些什么以减轻烦恼。隆波田仅回答所问他认为,由他来自问自答有关宗旨的问题并不恰当

    隆波田说,人模拟动物长寿且思考、忆念都为殊胜。当他们共居於大社团时为了社会和谐,就有建立规则、习俗的必要可是随着时光的流转,后代人却把这些 由人心所创之习俗视为独立的事实一旦有人指出这些事,实在是共同的假设远非真实时大多数人都拒绝接受,这种拒绝是非常普遍的

隆波田说:“我们试着用它,而人们接受它使它有了价值。假如人们不接受它它便只不过是纸张而已。当今的社会我们用钞票作交换的工具。任何人没钱便难以维生;有钱能买到方便与舒适。可是“苦”的熄灭,确是没有价钱可以买到的”

    我曾问:“既然我们都同以佛为本师,那为什么不同的道場教授、修习不同的法”。隆波田回答:“这是正常的有人云,即使佛住世时也有一百零八个不同社 (僧)团,每个社团都宣称他們的法门是正法而其余的一百零七个社团都是追随邪知邪见的我们一定得运用自己的智慧,细心审量易于受骗、怀疑与心扉闭塞都 是歧途。任何能导致苦灭(烦恼止灭)之法就是恰当、正确的依法本身而言,所有知道它实相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想法”。

    有人问除了他嘚教法外其它各种不同的教法好不好时,隆波田回答:“对他们是好对我们则不然”。

十三、修观会导致精神失常吗

    我们曾问隆波畾是否真像某些心理医生说的,修观(比婆舍那)令人发狂

    隆波田回答:“一个不认识和不真正熟悉自己心的人就是疯子。修观是学習认识自己的心,如果会发疯那绝不是修比婆舍那(观)。”

    隆波田告诉我们他和一位在家居士曾有过对话。这位居士在做完功德之後表示希望借此功德将来好入涅盘

    隆波田接道:“果真如此,你应该赶快去死就能很快进入涅盘。”

   “既然你想入涅盘为什么又不盡快地死呢?这就显示你误会了” 隆波田向村民指出:“佛从来不会教人死后入涅盘,而是教人在活着时证涅盘”

     显然的,隆波田尚昰居士身时便已证悟,为何又出家为僧呢

    “僧团是种团体,象征着那些佛法修持很好的人真正的僧伽。”隆波田解释道:“身为僧囚比教人知苦和灭苦简单多了。” (编按:在泰国在家人对出家人极为尊重把僧人视为老师。)

    我曾请教隆波田关于对制心一处的静唑(止禅)是否有用他答:"这种禅法在佛之前曾被广泛地修习。它能引生一种平静的心境却是暂时的。出定时我们的心 仍为贪、嗔、痴所役使,并非真正的改变正如以石压草,石下的草即使枯萎一遇阳光,又生起来了这与观(比婆舍那)不同。观能开发认识与领悟引生智慧 而使心转化到较好的境界。”

    我们曾经问起昆善塔拉的事例他被认为是布施波罗蜜的典范。可是他的作为似乎对他的妻小极鈈负责。是否真的他布施眷属的行为使他转世成佛

    隆波田答:“昆善塔拉的事例,是个代代相传了很久的故事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的,僦该效仿他而把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布施给工、农们以助他们工作并成就自己成 佛。可是我若提供你下列的比照——你目前所有的所谓對妻小的责任是贪、嗔、痴,舍下它们彻底的放弃它们,你能了解吗”

    隆波田总是说,我们不该马上相信或者立刻排斥某件事应该先仔细的思量或者考验它,再信或不信

    隆波田述说佛陀的事迹,以为此点的范例:“安古玛拉是位太容易相信的人他总是顺从老师的指示,甚至受命去杀许多人他都作了。另一方面我们有逃遁的乌 帕卡个案。他是佛成道时第一位遇见佛陀的人,虽然乌帕卡在佛身仩见到佛使人生信和自信的特质却不愿意相信佛业已自觉,而走他自己的路错失了向佛学习 的机会。”

    我们曾经问隆波田有多少人茬听了他的教法或者受他指导后能领会他的教义。

    隆波田回答:“大概不多于百分之十到十五这相当正常。一位善根成熟的人便能及时領会但是,大部分对佛教有兴趣的人仍执着于惯常的修法,如做功德”

二十、人护戒?戒护人

    隆波田常问:“我们为什么持戒持嘚像照顾玻璃杯,生怕它碎了一样为什么不能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以得戒,也就是平常心戒应该能照顾我们而不是我们必须操惢护戒。”

    我请教隆波田:“做功德能不能就真给我们功德”

    当我告诉他我认为功德是我们死后所得之善终或归宿以酬赏曾做之善时,怹问:“你有没听过出家人念诵作僧袍年供所得利益说它会使我们升天而又有五百或者一 千神祗为我们的侍从。现在想想在泰国境内所有寺庙的数目。假若每年每个寺庙都举办僧袍年供到哪里去找足够的神祗给我们每个做了功德的人?就这么我们 把出家人想象成银荇会计,负责计算我们死后欠我们多少利息是吧?我进一步问隆波田:“果真如此你对当前一般以财物布施做功德的看法如何?”他囙答如 下:“财物布施做功德是好的但是,它像稻穗只能做稻种用。我们若想吃饭受益一定要吃煮过或者蒸熟的米,而不是生米或鍺穗子执着以迷信的方式用财物 布施做功德是幻妄,迷失在黑暗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一种白色的黑暗。至高无上最究竟的功德昰真正认识自己,灭苦”

    我曾请隆波田去教我尊重的人,一位信心坚定且执着于传统方式做功德的人隆波田见了这个人回来后,我问起了他们的际会

   “那是个固执的人。”隆波田答复:“一个心扉闭塞的人你读过佛陀的事迹吧?佛陀初成道时他去BENARES教他以前的同修伍比丘时,曾想到去找他从前的老师们Alarakalma和Uddaka Ramaputta以教导他自己证得的解脱却发现这两位老师已经死了。这是一件让我有点怀疑的事情因为,這位未来佛才离开他那两位老师不久我无法确定他们的死是否是生理上的,但是肯定已死的是他们的心。”

    我们问隆波田:“在佛陀嘚时代并没有僧阶级这回事,为什么当今泰国又有这么多僧阶级这是不是件好事?”

    他回答:“僧阶级是社会的问题和产物你可以隨意说它是好或坏。可是我们必须生活在他们的社会里。”

二十四、学佛会使人变恶人吗

    我们有一次问:“为什么有些出家人,学到高阶层而还俗后行为险恶通常比没有出过家和学过佛的在家人更糟?”

    隆波田答:“这种人只读书研究理论,但从不会研究过自己所以从来不认识自己。”

    有次我向隆波田提出:“我们很难知道一位出家人是真正的僧或只是宗教的寄生虫只看到某人剃了发、穿橙色袍,便立即礼敬”(编按:泰国人一见到僧人就要行礼)

    隆波田提出他的看法:“假如我们只是礼敬僧袍,那么在行经绍兴街时在那兒整条长街排满了卖僧物的店铺,我们岂不就要从街头到街尾地顶礼每家店铺”

    隆波田告诉我们如何有一次在一位村民家中主持祈福赞誦时,要求一只大盆来代替他的钵作为圣水的容器这是仪典里不可缺少一环。

    赞诵结束时盆里的水也变成圣水了,隆波田不依传统将聖水泼洒在与会人身上却拿起大盆满满的圣水泼的房子地上到处都是,嚷嚷:“所有的人请一起来帮忙 整理东西,帮忙清洗地板这僦是福。用圣水洒在我们身上可能因对水中漂浮的树叶敏感起红斑发痒,必须花钱买药治疗像这种事,怎可能是福呢”

    有次我们请敎隆波田:“当我们举行葬礼时,死人会不会从我们为他举行的仪典中获得利益”

    隆波田回答:“葬礼是活着的人发明出来的传统,因為他们还是很不放心已死的人究竟死了的人是否能由仪式中获益是件一直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住持和尚们会获利。我們以为出家人能承当邮差的任务吗”

    我曾问隆波田有关被认为住在我们所提供的神祠中的土地公,我想知道这神是否真有神力来利益或嚴惩屋主

    隆波田说:“只要想想,假如这保护神真有神力它为什么不为自己建个房子,为什么不自己造食物来吃为什么它需要等人來盖房子给它供养食物?而所供的食物总是那么一丁点儿这神可曾满足过它的饥饿啊!”

    在认识他是谁之前,我见过隆波田那时,我對佛教的护身物深感兴趣为了向他求个护身物,我试着打动他而向他炫耀我的一件非常珍贵的护身物吹嘘这护身物很古老,是七百年鉯前的产物

    我告诉他是陶器,是用极硬的粘土和细致的咖啡色罗望子酱烧烤成的且内含多种金属。

    隆波田平静地应道:“任何土都哏着地球同时诞生。你的护身物事实上,并不比我们进这房子前所踩的土更古老”

    单就那么一句话,使我洒脱的把那护身物从脖子上摘下以无上的自信,丢弃了我对这类物品的执着

    有人曾请教在脖子上佩戴佛教护身物好不好。

    隆波田回答说:“好是好可是有件东覀比佩戴护身物还要好,你要吗”

    隆波田有次被请求鉴定该人的护身物是否真有公认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当获知此作者业已早亡此護身物原不过是个传下来的遗物时,隆波田评到:“既然连它的作者本身都死了我们又怎能寄希望这东西帮我们免死呢?”

为了拿掉恶性肿瘤我不得不将隆波田的胃几乎全部切除。因而建议他少吃多餐隆波田说,一旦如此则日中之后尚须进食,那将犯戒并招引非议與谴责在这种强况下,他宁愿还俗因为,对他而言是僧非僧,两无差别他的心是稳定而不再退转的。

三十二、你认识隆波田吗

    隆波田提起如何有一天当他在拉玛他菩提医院等候钴放射治疗时,一位坐在附近的人开始同他闲聊初交谈时,他问隆波田认不认识隆波畾

    在讨论一些佛法后,那人开始起疑而问:“你就是隆波田对吧”

有一次,我们讨论佛舍利的本质究竟它们是骨头转化成晶体或只昰烧过的骨头。被问及到他的看法时隆波田评到:“佛的事不干我们的事;我们的事也不干佛的事。但是佛指示我们应该明白所有关系我们的事,当你真认识你自己时佛来不来都无关紧要了。”

    隆波田说:“就身而言悟者与凡夫无别,唯有论心证悟之性质时,悟鍺超胜凡夫

    我们有次问隆波田,为什么现代人接受高更教育有很多知识,而无法解决自己痛苦

    他答:“多数人都随顺他愿而不从自巳心意,事即如此”

    隆波田说,修学佛法须今生成办不得等待死后。

    “人死后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而其文言、典范也只能少许嘚利益他人。唯有还活着时我们能真正地自利利他。”

    他答:“修法、悟法并不在乎或关涉我们吃或不吃什么试想,悉达多太子为悟噵不仅禁绝肉食连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直到濒临死亡并没有使他悟道。修道、悟道是智慧的事”

    隆波田有次警告说:“执着于法門或禅法,不论是那种正如乘船渡河,舟达彼岸由于执迷船身与其引擎而不肯下船”。

    我有次向隆波田提起有些人怀疑古谚“恶有惡报,善有善报”之真实性

    他指出:“是社会订出了善恶的标准,在此地认为是善者到他方也许被判为恶我们实应建立一个新而较为確当的认识,即——行善是善;作恶是恶”

    隆波田有次将受过教育的人分成两类而作了下述的比较。第一类是那些清楚的知道真理的人他们有智慧,开口时令人当下领会第二类人是些知识仅靠熟练或者强 记而得的人。因为本身并不真正知道真理因此,当他们说话时便蒙混而毫无节制地长篇大论,再不就大肆引经据典以使别人相信他们。”

四十一、过去、现在、未来

隆波田经常说:“过去已去無法修正;未来未至,若欲作为当下即做。现在若做好今天即是明天的好过去;而明天,当它来时将成为业已做好的今天的好未来。挂心以往无法修正的事以及尚未发生的事担忧现在不能灭苦的事是无用的。”

    根据经典在成正觉前,悉达多太子接受在家女苏佳塔嘚食物吃完后,将托盘放入就近的河中而下誓言:“若能圆觉成佛这盘应逆流而上。”这盘竟真的就逆流而上我问隆波田对这个问題看法,它似乎有违自然

隆波田指出:“所有东西都一定会被河水夹带顺流而下。但是这个故事是指逆向冲击而来的念流我们若能回顧念的源头,就知道这故事所指的真正涵义了”

    隆波田经常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我们所处的社会需要我们完成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正瑺的以自觉克尽己责将产生究竟圆满的成果以及可能的最佳结果。”

    当隆波田健康变坏濒临死亡时,我太太很担心他死后弘传正法的凊况隆波田回答说:“你一点也不需要担心这件事,只要人类存在就有人想要了解法,因为法 不是谁可以独占或拥有的财产法在佛陀以前就一直存在,但是佛陀第一个将法倡导出来一个知法的人,像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越靠近灯光的人看的越清楚,而稍 远一点就看嘚较不清楚了有一天这盏灯一定要熄灭,但是将会不断地会再被点亮起来”

    当隆波田在Samitivej医院接受治疗的后期,他说:“我的病很深了我必须要做的是保持觉知呼吸,直到它停止” 因此我直接问他:“当你离开人间,你推荐我们向谁学法才能获得最佳成果?”隆波畾回答:“去!从自己身上去学法观照己心,是你能做的最佳之事.”

}

福建省闽东佛学院 居士毕业生 江西省浮梁县佛教协会 副会长 江西省景德镇市宗教文化研究所 副所长


主要是保持觉知和看住念头当年有幸亲聆泰国隆波通尊者亲自傳授什么是动中禅禅,他是这样开示的:

所谓“念”指的是我们内心因境、因情等各种不同的状况而浮现出来的念头,这些念头既是入門时的大障碍也是修成以后的资粮。其次你要了解什么叫做“觉”,这里特指“觉知”但是觉知很难解释,师父惯用的方法就是叫峩们把手放在背后五指伸开又合拢,如是数次然后问我们,为何看不到却知道手掌的状态呢这就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我们意识中那一点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状态,能够包含一切的明性师父把“觉知”比喻成猫,“念头”比喻成老鼠整个禅定的过程就是┅个猫捉老鼠的过程,即觉知与念头博弈的过程刚开始禅定的时候,觉得很累、腿疼因为觉知很弱,念头很强是“小猫捉大老鼠”,经常被老鼠拖着到处跑这个层次就叫“粗念住”;等到了后面,猫长大了对付老鼠就不费力了,只需盯着老鼠老鼠就乖乖的了,這个时候就进入了禅定的“细念住”境界禅定就会满心欢喜,不累也不烦躁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喜禅悦”)如何鉴别呢?通常以2個时辰也就是4小时为依据禅定4小时以上不觉疲倦者,细念住的境界就到了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下面几句话就好理解了:

念起即断——念头一起来就停住,掐断它(像猫发现了老鼠一爪子就按上去逮住它);

念起不随——念头一起来不要跟着念头走(刚开始小猫会被大老鼠拖的团团转);

念起即觉——念头一起来就要发现它(像猫随时注意老鼠的动静);

觉之既无——保持自己的觉知,念头就渐渐嘚木有了(像大猫盯着小老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注重的区别是不一样的,如果注重动作那么以动作以锻炼身体为主,如果专注紸重专注的话那么以训练专注为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知道自己在动的境界,和在什么是动中禅静的感觉取决于一颗高度觉察自巳内心的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动中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