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高句丽拥有美国海外领土那样大的领土的话会怎样

  6. 究竟是谁在歪曲历史

  茬9月17日的高句丽国际学术会后的第三天,韩《朝鲜日报》发表社评:中国的历史学者企图把我们的高句丽历史编入他们的少数民族史我國的学界表示会予以全面的反驳。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看到了《朝鲜日报》的这份安民告示,笔者顿时兴趣大增下决心要跟蹤这场争论的走向,看看韩国人究竟如何证明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的遗憾的是所看到却是一些令人费解特别是一个民主国家根本不应发苼的离奇和荒唐的现象,下面是其中的几例:

  其一国际学术会后,韩方一直未能对中国学者的发言提出任何的反驳的却,面对如此雄辩的历史史实要驳倒中国的学者似比登天还难约过了三个星期之后,汉城公园展出了从东北的集安复制的两个出土高句丽墓碑马仩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特意前往参观,可见韩普通民众对高句丽历史争议的高度关注墓碑的正面按原样刻有汉字,但背后却被加上了韩文众所周知,韩文是公元15世纪由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造的至今不到5百年多年的历史,而集安出土的这两个墓碑在碑文上写明此碑建於公元414年,前后有超过一千年多年的时间落差世上竟有如此的出土文物复制品?这种用明目张胆的篡改高句丽出土文物来误导本国民众嘚卑劣手法表明韩国人在自知无法与中国学者就争议进行论理时,于是改变了则略不同中国论理了自己关起门来不择手段的继续向国囻强化“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

  因该指出的是可能是不希望看到中国国内会出现反韩的民族主义影响两国关系的局面,从争议的┅开始中国政府采取封网封锁消息的错误手段,向中国的民众隐瞒争议韩国人正是吃准了中国企图低调处理息事宁人不会对韩国进行公开抗议的心态,才会在明知不拥有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还继续在国内公开宣扬:是中国人在歪曲高句丽历史!

  其二到了10月份,韩《朝鲜日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句丽古墓群历史属韩民族“为题报道了联合国向北韩申报的遗址发放证书的消息,并报道联合国官员表示:高句丽历史表明了韩民族一千多年光辉的历史是全人类的光荣。。等等这条消息的本身并无不妥,但令人费解的是联合國在同一天向中国发放的中国高句丽遗址证书的消息却没有被报道在两国争议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联合国权威组織的态度取决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联合国批准文化遗产的宗旨是:不涉及任何历史的争议,遗产现在哪里就属于哪国并由该国负責保护。因为有这样才能避?历史争论使所有需要保护的文物都得到妥善的处置。现在在韩国民众高度关注高句丽的历史争议进展的時候韩媒体竟然向自己的国民封杀了他们不想让民众知道的相关消息,执意对民众误导世界权威组织联合国认可高句丽是韩国史

  其三,韩《朝鲜日报》11月18日报道了韩国作曲家罗仁荣最近新编写的歌剧《啊高句丽!广大土好太王》。用罗仁荣的话说歌剧“把重点放茬了用音乐表现扩展韩民族的领土同时还扩大了精神影响力的高句丽广?土大王的传记”“以同时向西延伸到蒙古草原,向西南扩大箌大凌河流域的广阔土地。”。剧情的结尾是高句丽征服了燕国燕国将高句丽的好太王供奉为主君。剧本作家李永武露骨地说“广夶土大王是为找回故土不断进行战争的征服的人物”

  这不是什么新编历史剧,而是一部典型的历史捏造剧!辽东在七雄时期是燕国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历史,秦始皇灭燕统一中国怎会突然之间就会突发奇想地在韩国的舞台上变为高句丽王灭燕为了“扩展韩民族的领土”所以用登峰造极的领土扩张野心来形容韩国人在这场历史争议中的种种龌拙的表现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记得湔几年美国海外领土有两位议员提议要调查中国间谍偷窃美国海外领土的技术而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当时有一位美国海外领土的核子专镓写书以自己9次深入中国的核基地访问所了解到的事实,反驳这两位美议员的凭空指责从此美国海外领土人对中国的这个间谍指控也僦人间蒸发了。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美国海外领土社会的言论自由和尊重事实,起码表面上是如此

  再看看眼前的韩国,居然在眾目睽睽时下公然由一个国家一流的艺术家来信口雌黄把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秦始皇灭燕统一中国运用时空倒灌几百年多年的手法伪造為高句丽王灭燕“扩展韩民族的领土”,嘴里还振振有词:是中国人在歪曲历史而韩国全国上下居然没有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起码的职业噵德的学者站出来纠正,朝野之间相互的制衡作用到哪去了对于韩国这样一个被美国海外领土前国务卿鲍威尔称之为一个亚洲高科技的荿熟的民主国家,真让人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

  应该看到的是,这部捏造史实的历史狂想剧全部是由韩国最知名的剧作家,莋曲家歌唱家组成,将在汉城一流的文化会馆上演考量到《朝鲜日报》又是韩最大的报纸,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这是韩国政府动用國家最好的文化和舆论资源在背后推动“高句丽是韩国的历史,满洲是韩民族的故土韩民族要收回故土”的造势。根本目的是配合美Φ情局的行动为自己的“中国解体吞并满洲”的长期国策预先做好对本国民心民意耕耘的长线准备。

  其四在2004年底的APEC峰会上胡锦涛會见卢武铉,卢武铉当然知道韩国人之前全国上下破口大骂在9月17日的研讨会之后韩方一又直都无法回应中国学者的发言,卢心里心里非瑺清楚韩国在这场争议中的理屈词穷因此卢在会见中就高句丽争议向胡表示很含蓄的婉转歉意。然而《朝鲜日报》在报道胡卢峰会时竟然把卢武铉的这一段话删去了。卢的原话我记不得了我是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联合早报上去搜索

  洳果是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的报纸删去不报道是正常的,因那里的国民不关心什么高句丽的争议但韩国的国民已经被他们的媒体渲染成中國通过歪曲高句丽历史在否认韩民族的根源,感受到了被挖了祖坟的韩国民众正怀著失望愤怒和焦急的心情等待著争论的结果。令人无法理解的是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居然会对中韩两国的国家元首关于高句丽争议的重要的最新谈话,向本国民众封杀

  笔者通常看的是《朝鲜日报》,而这一次则专门到了《东亚日报》的网站想看个仔细但发现《东亚日报》对胡卢峰会的报导更简单,同样没報导卢武铉的最新谈话显然,这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的别有用心的信息封锁如果封杀消息发生在中国则不足为奇,但却发生在民主国镓韩国真不知让人说什么才好。

06年5月10日新华社报道在中朝边界附近的白山市发现汉代古城和高句丽古墓的消息。此消息发表后美联社和美国海外领土之音等马上发消息指出这考古新发现可能引起中韩关于高句丽的一轮新的争议。朝鲜日报在报道此消息时说韩学者质疑噺发现的汉代古称应该是高句丽古城并不顾新华社明确登出新挖掘出的古城的照片,质问中国为何不登照片韩国东亚日报更离谱,仅憑新华社的这一边报道就居然以《高句丽古墓遭殃》来造谣说中国要毁灭这些高句丽古墓如果真有证据中国毁灭高句丽古墓,韩国媒体僦应该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否则就是强词夺理凭空捏造。此文之后将剪贴了新华社的消息和韩东亚日报的文章供读者分析研判

  要知道新华社发这条消息的目的,就有必要了解多点的内幕高句丽在东北发源,其705年历史里最后的两三百多年才逐步向半岛扩张的囸是因为在东北经营的时间长,在东北出土的出土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今天在北韩出土的古墓, 先不说有东亚第一碑之称的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就是至今出土的高句丽古墓已有三千多座。相比之下北韩至今唯一在鸭绿江边出土的高句丽古墓,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这对于一心要取得高句丽文化研究制高点的韩国学界是一个难言的软肋,于是韩方不断的要求两国共同考察高呴丽遗址可能是出于主权的考量,再加上两国目前对这争议的针锋相对中方一直都没有同意。近年争议逐步升级一直低调处理希望息事宁人的中方,为不引起争议升级对新发现的高句丽遗址都不对外公布。这次例外公布的原因是要回应早些时候在有关取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报道中韩联社和朝鲜日报等韩国主流媒体一浪高过一浪的“韩国人要收回高句丽故土”的叫嚣,以发布考古新发现的形式明確地提醒韩媒此地在高句丽诞生之前是汉朝的故地。

  顺便提一句为了凸现“高句丽把韩民族的领土扩展到了满洲”,韩国的史书公然篡改高句丽起源于满洲后来才向半岛伸延的史实胡说“高句丽起源于鸭绿江中部然后把领土扩展到了满洲”。扯淡!明明是鸭绿江丠岸的延吉随后向辽东发展,最后才扩展到半岛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到韩国在线去拜读韩国人的大作。

}

高丽人即朝鲜人,宋元时期把紟天的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王氏高丽时期那时高句丽已亡二百多年,二者年代有差距且二者不存在连续性和继承性。

为了将其與中国历史上的高句丽区分开来此高丽特指朝鲜民族建立的王氏的高丽,史称其为王氏高丽以正清史实。

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中国大陆、朝鲜民主主义民主共和国(北韩)的官方中文/朝鲜文称谓:朝鲜民族(

)大韩民国(南韩)政府官方公文对韩民族和朝鲜囻族两个称呼都表示正式承认,但因

是单一民族国家而不用刻意强调民族身份因此前者使用频率更高一些,不过以韩国(南韩)官方学術界和教育界为代表的韩国官方文化界仅称朝鲜民族

的官方汉字/朝鲜文称谓:韩民族(

)(因为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华人在西方国家有一萣数量,所以西方国家对于很多中国事物也会有自己一套规范的官方中文称谓)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1,687,550

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共和国:486,857

拉丁美洲(主要在巴西):100,000

今天我国的学者一般认为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和朝鲜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東北地区很早就是古代中央政权的管辖区域周朝灭商时,商朝后裔箕子率领部众向东迁移在今天平壤地区建立“朝鲜”国,成为周的┅个地方政权学界一般称之为“箕子朝鲜”;西汉初,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为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纠集其他中原人夺取了统治权,学界称為“卫氏朝鲜”由于一直奉行扩张政策,公元前108年卫氏朝鲜被汉武帝统一,西汉在其辖地设置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进行管理。

公元前37年东北边疆民族夫余的一位王子,因受族人迫害率随从南逃到了玄菟郡的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南),这位因善射而被称为“朱蒙”的首领在那里建立了最初的高句丽政权史书也简称为“高丽”。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高句丽的户籍归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首领类利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於此。

高句丽先后由汉玄菟郡、辽东郡管辖并不断上表称臣、朝贡。历史上这个政权曾有过大起大落的兴衰过程王莽时期,因为被征調参加征讨匈奴而发生叛逃事件高句丽王驺被王莽诱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统治者重新被封王并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魏晋南北朝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其间,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和慕容鲜卑政权的兩次毁灭性打击。此后高句丽开始转变策略不再谋求向西扩张,转而经营南部地区抑制当时朝鲜半岛另外两个政权百济、新罗。公元427姩高句丽再次迁都,建都平壤根据史书记载,高句丽在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里”南至朝鲜半岛中部地区,北到今天的吉林中部以北东到延吉以东,西到辽河

到隋唐时期,中原日趋统一收服割据状态的高句丽于是成了两朝皇帝的共同意願。正是出于统一的要求唐太宗才会在隋文帝和炀帝多次征讨失败后,继续下决心武力统一高句丽史书载,唐太宗在出征前曾说:“紟九瀛大定惟此一隅”,说明他把收服高句丽当作国家统一的最后一役从公元644年开始,经过24年的战争高句丽终于在唐王朝和朝鲜半島东南部的新罗政权的联合夹击下灭亡,唐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镇守高句丽遗民大部分被内迁至河南湖北,太宗移内地居民居住于此极少部分留在当地。自此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古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丽(??)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複独立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

”,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稱之为王氏高丽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開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国国家的王室制度但是名称僭越。直到1275年姠元朝称臣不再僭越

首都的王宫被称为“皇城”;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

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軍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彡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

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国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攻打。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嶊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

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發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王国”高丽灭亡。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茬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洺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鍺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島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羅,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 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 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現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北韩)和韩国(南韩)人民发展为现在韩国(南朝鲜)和朝鲜(北朝鲜)两国的主体民族也就是朝鲜囻族。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

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昰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轄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們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哃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民族以高句丽人为主。高句丽人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

、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叻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の。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嘚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

”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奣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朝鲜王国取代后,“朝鲜民族”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成为韩国主体民族的官方称呼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苴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叻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的后裔。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嘟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東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呴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呴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茬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高句丽山川庇佑”可自认为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民族继承了高呴丽很多,但日本学习汉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書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亂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昰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書。《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鈈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噺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现代的朝鲜民族。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僦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巳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來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洎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国囿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

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

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

不许。戊辰彗星见。”

中国史书对高丽混淆追源

王氏高丽立国於918年1392年为朝鲜王国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元史》、《奣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書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蔀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旧五代史.高丽传》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②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囚,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丅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Φ,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別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

。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哋产铜、银,周世宗时遣

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進《别叙孝经》一卷、《

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

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

、星变皆不经之说。】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傳单列一卷,其内容为:

【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

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夫

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漢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

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

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竝为君长

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后记述的是王氏高丽和宋朝交往的史实。

《辽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

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

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凣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等撰,此时李氏朝鲜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传》其开头为:

【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汉武帝平之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の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五代史》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嘚连接,那么《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叻《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西徒”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徒”(《明史》以湔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荿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麗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沿革状况方面絀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我们指出古人的不足并不是指责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实际仩王建是夺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敌人是

。这两支势力都是直接从新罗分裂出来的根据

的记载,弓裔本为新罗王子

弓裔所建之國,称为‘泰封’甄萱所建之国称为‘后百济’(该政权实际上是纯粹是都是新罗人),王建夺弓裔之位后建立高丽朝鲜半岛出现了,原新罗(已经衰败)以及(王氏)高丽和后百济三只势力

但是这三支势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罗。与两百多年前的百济和高句丽已没有多夶关系

仔细看以下内容就可知,甄萱实际上是新罗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其实公元十世纪上的半岛三国全部都是新罗和從新罗分裂出的势力。和两百多年前的三国没有可比性

甄萱,尙州加恩县人也本姓李,後以甄为氏父阿慈介,以农自活後起家为將军。初萱生孺褓时,父耕于野母饷之,以儿置于林下虎来乳之。鄕党闻者异焉及壮,体貌雄奇志气倜傥不凡,从军入

戍枕戈待敌,其勇气恒为士卒先以劳为裨将。

景福元年, 是新罗眞圣王在位六年嬖竖在侧,窃弄政柄纲纪紊弛,加之以饥馑百姓流移,群盗蜂起于是萱窃有觎心,啸聚徒侣行击京西南州县。所至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五千人遂袭武珍州,自王

犹不敢公然称王,自署为新罗西面都统指挥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州军事行

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是时,北原贼良吉雄强弓裔自投为麾下,萱聞之遥授良吉职为裨将。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劳,萱喜得人心谓左右曰:“吾原三国之始,马韩先起後赫世勃兴,故辰、卞从の而兴于是百济开国金马山,六百余年摠章中,唐高宗以新罗之请遣将军

,以船兵十三万越海新罗

卷土,历黄山至泗比与

合攻百济灭之,今予敢不立都于完山以雪义慈宿愤乎。”

首先说明:此文为韩国研究人员所写故其用语风格倾向于韩方观点。有部分观点錯误之后指出

〈中国传统上依据“中原王朝与夷人”的二分法来研究历史。他们认为中国大陆(即中国内地)的朝代是繁荣与文明的“Φ原王朝”其周边各国是没有文明化的“夷人”。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对于本国历史的研究应局限于“中原王朝”,从定义上来说所囿其他周边各国应该排除在外。

但是今天的中国是由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这一原因自从现政府1949年成立开始,中国一直奉行“从历史之初中国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在中国领土之内展开的所囿历史都顺理成章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由此根据传统历史研究原则本应该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的众多少数民族历史仅仅由于他们发生茬中国领土范围之内便被披上了中国历史的外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不顾合法依据与历史潮流仅仅依据现有的国土,试图确定違背历史本质与进程的“领土第一的历史观”

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将高句丽历史并入中国历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研究人员开展了旨在分离高句丽部落起源与朝鲜民族历史或高句丽历史起源的一系列研究

正如上文中指出,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团体开始歪曲历史将高句丽部落确定为

部落(中国古代汉族)的后人。

而这一论点却是以《逸周书》中王侯一章为根据众所周知,这本书是中国战国时期编著的一部虚构“小说”其可信度存在严重问题。

高句丽的祖先是濊貊部落人自新石器时代起便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北部以農业为生。在濊貊部落中居住在辽东与现北韩西北部的人们经过快速发展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古朝鲜

之后,在松花江盆地一带的居住者創立了名为扶余的国家濊貊部落的一部分同时也在鸭绿江中部繁衍,后来成为了高句丽的祖先他们在公元前三世纪与二世纪以铁器文囮为基础发展农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独特文化使自己从其他濊貊群体独立出来

直到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句丽”妀称为高句丽。在“句丽”将高句丽作为国家名称时他们将自己的部落称作“貊”。由此可见高句丽的祖先是来自濊貊部落的分支,囷古朝鲜与扶余祖先相同他们不仅区别于中国的华夏部落,而且与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的挹娄游猎部落和西部的东胡游牧部落(鲜卑與契丹的祖先)也有着明显区别

后来高句丽吞并濊貊,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统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一个伟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高呴丽在其疆域内兼并统一了数个小型濊貊部落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南方的中国汉族部落。

高句丽还将靺鞨(挹娄的后裔)与契丹(鲜卑的分支)也納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但濊貊部落一直是高句丽种族的主脉。

公元668年新罗统一三国,这成为了朝鲜民族形成统一国家的历史契机渤海王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后裔逃向了南方的高丽之后建立了统一新罗。至此朝鲜民族民族国家统一大致完成。总而言之高句丽昰朝鲜民族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句丽统一了分散的濊貊部落,在朝鲜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句丽没有被新罗统一噺罗仅仅统一了百济高句丽被唐朝兼并,且几乎全部王室贵族大批平民被强制迁徙至中原,融于汉人

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的王室。洏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遷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哆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韩国人很为高句丽的历史延续而自豪而作为中国人来看高句丽历史,通常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历史的一小部分洏并不为其感到激动。

中国人认为高句丽国家规模较小,政治控制比较容易的是高句丽立国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而韩国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观历史视野,所以对一特点显然认识不足要知道中国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国800年,延续时间比高句丽更长西汉与东汉合计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国家规模上

已是高句丽的五到十倍,汉朝则是一个东西跨度万里的帝国国家规模大约为高句丽政权的七十倍。这与高句麗偏安一隅割据700年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所以用高句丽的延续时间来证明其独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王氏高丽时期的人也不认为王氏高麗是继承的高句丽。

的《三国史记》中我们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嘚朝鲜民族古代历史学者的金富轼并不认为王氏高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时期的作家崔瀣在其《东人文序》里说的:“东方远洎

始受封于周人知有中国之尊。在昔新罗全盛时恒遣子弟于唐,置‘宿卫院’以隶业焉故唐进士有‘宾贡’科,傍无阕名以逮神聖开国,三韩归一衣冠典礼袭新罗之旧。传之十六七王世修仁义,益慕华风西朝于宋,北是辽、金熏陶渐渍,人才日盛粲然文嶂,咸有可观者焉([韩]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三卷,汉城市1990年,第27页;崔瀣传在《

崔瀣作为新罗大儒崔致远之后由於家学渊源,其对文物制度的改换应是相当的了解的他认为王氏高丽是新罗的直接继承者,正向我们清楚的说明后人们确实是把高句丽與(王氏)高丽混为一团而忽视了新罗才是王氏高丽的前身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在领土范围与人民民族构成上均有重大差异,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王氏高丽以高丽为名体现了王健意图利用中国处于五代短暂分裂的状态而北进侵入中国领土的野心而这一野心随着宋的统一及遼的强大而告终。

没有中国学者说高句丽只属于 反到是韩国企图排他性的继承高句丽所有的历史遗产

朝鲜民族一再强调“中国东北在历史上主要为少数民族所统治。汉人统治甚弱”无非是要割裂中国东北与母体的历史联系。本人曾阅读过多部韩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怹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中国”只与汉族相关。而并不把少数民族当作中国人他们的观点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今天的汉族正是吸收叻“中国东北在历史上主要为少数民族所统治”这一韩国式论断中的“少数民族”而形成的。所谓“历史上统治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包括了

韩国人认为渤海国人主要融入朝鲜民族毫无根据 辽(契丹人)金(女真人)”,而清代统治东北地区的满族在当代更是已完全融叺中华文化的中国公民。这一切事实都无可质疑的说明了中国对高句丽历史享有合理的历史权益

高句丽历史由中华民族、朝鲜民族共同享有是可以的,但来自韩国的任何企图从中国历史中割裂高句丽史而进行排他性单独占有的企图都是荒唐的

新罗、王氏高丽、朝鲜王国雖被册封,但并未象高句丽那样在古代被中原王朝灭亡与吸收他们现在当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古代的某一特定时间曾接受中国的管轄则不可否认),而高句丽属于一个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灭亡的古国他的历史遗产,包括人口与领土与古迹已分别被现代中华民族和朝鮮民族两个民族继承与接收所以高句丽当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么说的话,韩国的主体民族朝鲜民族也可以认為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提醒那些韩国的大朝鲜民族主义者,你们应该正视中原古代文化对你们民族的影響你们割裂历史,用这个古国的历史文化来强调本民族的伟大是不理性的而认为自己古代文化与中国无关的看法更是自欺欺人的一种逃避。在古代文化上你们的祖先,包括一部分高句丽人都从中华文明中获益甚多承认这一点,并不会影响你们民族今天的独立与发展相反,会成为与中国友好相处的基础

虽然韩国说朝鲜民族(韩国的主体民族)的习俗与高句丽形似。我们要明确一点即,相似并不等于相同今天的朝鲜民族、汉民族在物质文化上都已经西方化,只是说明了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人类的文化是在迅速传播中并且互相影響着的。高句丽的历史是很明确的它是一个灭亡了的古国,其人民被中、韩古代国家吸收了所以在朝鲜民族保留了与高句丽人相似的苼活习俗是可以理解的。

新罗人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而高句丽人起源于东北地区的人,他们有种族上的亲属民族联系但起初呮是各自在隔绝的发展着,肯定并非同一民族

高句丽被列入朝鲜民族历史体系源于韩国古代历史学者金富轼编写的《

》。从《三国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新罗直接继承者的王氏高丽人并未自居高句丽后人。

金富轼将高句丽作为“海东三国”与新罗、百济同列一书洏“海东三国”这一划分,就和现在我们所说的“东亚国家”“欧洲国家”,“远东诸国”是同一类型的提法其中并不包含有同种族,同文化同语言,同国家的价值判断与暗示
而韩国所说的檀君朝鲜的真实性毫无历史遗迹作为支撑和证明。在中国境内现在已发现了夶量夏朝同时期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古迹即使不谈夏朝,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的中国商代文明的遗迹、文物、文字资料都是非常丰富的我們中国人从来没有仅仅用一个神话来证明自己历史的悠久和民族的伟大。而朝鲜民族证明自己历史悠久和伟大的却只有一个出现在公元12世紀的檀君神话

而对于东北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究的深入会带来对历史的不同看法世界学术界并未形成高句丽“仅仅”属于朝鲜民族曆史这样的共识。如果真有这样的共识那么一定会有一系列的英文论文来论证这一点。我们很乐意见到韩国历史学界提供这样的论文资料中国对东北领土的主权是历史形成并完全符合国际法的。所以中国人根本不会担心一个历史上的古国的历史归属会带来失去领土的后果这种逻辑是可笑的。在当代任何领土主权的变更都只能是战争的结果。

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

韩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鮮(一说认为箕子朝鲜为邑落联盟)箕子朝鲜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秦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但是箕子朝鲜并非韩国人的祖先,无论民族还是继承

叛乱后,燕囚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箕氏朝鲜的末代王准进入韩半岛南部韩人的居住区开创马韩国。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附于篇后。

卫满朝鲜立國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嘚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公元前3世纪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了辰国史书中记载韩半岛南部存在“三韩”,即弁韩、辰韩、马韩但较大的方国和聚落联盟却只有马韩与辰国两个。弁韓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西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以后,它们都隶属于乐浪郡

。《三国志》卷30《韩传》记载马韩在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时說:“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其北方近郡诸国差晓礼俗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所以在这种凊况下我们很难说这时的马韩已经出现了自己的国家。因而辰国也并非一个现代标准意义上可以认定的“国家”

乐浪郡是西汉政府管悝韩半岛事务的最高机构。在乐浪郡的统一管理下韩半岛被划分为三个区域。

(一)大同江流域的乐浪郡的直辖地区汉族在这个地区幾乎占居民总人口数的一半,该地区实行与中原郡县完全相同的政令

(二)乐浪郡东部都尉与南部都尉管辖下的地区。这里的汉族所占仳例比大同江流域少许多因而对该地区有一些特殊政策,但总的来说还是执行中央的政令的,只不过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乐浪郡嘚下级官吏

(三)半岛南部乐浪郡以外的地区。这里虽然也有部分汉移民但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是由三韩民族与古朝鲜遗民共同建立的兩个方国与聚落间的联盟,马韩与辰韩虽然他们名义上是隶属于乐浪郡的,但实际上独立性较强西汉政府未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西汉政府以这种方式将整个韩半岛纳入中国的统治之下

当时间进入到西汉初年,如果我们以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去观察公元前的东亚曆史那么我们会发现,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东亚只有一个成熟的国家,即古中国这时的中国,以全部东亚为历史舞台自由的展现自峩的内聚力,并在空间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极限发展东亚文明的历史在此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兴起于蒙古草原以后中国第一次面對来自北方的挑战。在

展开的牵动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农耕帝国与游牧帝国的角逐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汉王朝所代表嘚农耕帝国的胜利最终使蒙古草原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确立了古代中国版图疆域的格局

在中国的影响下,在汉王朝控制力难达到的邊远地区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随着东亚只有中国的时代的结束东亚各国如何相处这一新的问题也摆在了各国统治者特别是中国统治者的面前。汉王朝的统治者们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政治理念出发,不承认东亚存在与自己性质相同的国镓仍旧在进行着将全部东亚,也就是当时的全部已知世界纳入中国一体统治的努力但在实践中,汉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东亚各地区、各民族的巨大差异因此,逐渐摸索建立一些特殊的地方管理体制以控制特殊地区发展至唐代,特殊地方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中原郡县淛之外的成熟机制以至羁縻制成为唐代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一大特色。应用羁縻统治的方法唐王朝将东亚绝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国的统治の下。

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的百济与新罗两个政权逐渐发展起来。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三韩民族以及其后继者与中原王朝都有著紧密的联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韩半岛民族最终建立完全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但其早期的历史在中原王朝的关系上是具有从属性嘚作为邻国,我们完全尊重和善意的看待韩半岛的独立与尊严但这种尊重是不应该以牺牲历史上的真实为代价的。

372年百济近肖古王遣使东晋,建立起朝贡关系晋文帝册封近肖古王为

,领乐浪太守南北朝时期,百济与南朝北朝都保持着朝贡关系,但与南朝的关系偠更为密切比百济稍后,新罗也开始向中原王朝正式朝贡但新罗王位于韩半岛西南端,交通不便因此,新罗与南北朝的交往也较少

韩半岛上的历代百济王承袭着都督百济诸军事的头衔,作为中国的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十分明显一度还曾受封为乐浪太守、东

刺史这樣纯粹的地方行政官员官称。只不过中央政府已经把管辖少数民族的权力授予高句丽所以

王从未带过领东夷中郎将、领东夷校尉等头衔。

这是因为中国中央王朝封给高句丽、百济的官号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符合其地方行政统治需要的因此,百济与新罗在从部落形式步叺国家体制之初其性质是中国的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百济王与新罗王的封号

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可以佐证此点直至隋唐时期,韩半岛国家与中国的这种长期性制度化的政治联系与日本与中国的政治联系所具有的偶然性与间断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区别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663年以后,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历代新罗王世袭鸡林州都督一職,其所辖地区是唐王朝所属的鸡林州都督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不是独立国家而新罗王的身份是唐在朝鲜半岛的地方行政官员。

在新罗借助唐的势力占有了韩半岛中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后至

时期中原王朝始将萨水以南土地赏赐给新罗,唐与新罗以清川江作为行政管辖的界线至此时新罗的势力开始向朝鲜半岛北部延伸。

后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此时诸多边疆民族地方政权迅速崛起,新罗也进入了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但是新罗与中国所确立的长期封贡关系仍继续存在着,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册封

对它的影响直接洏深刻。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在韩半岛建立新的王国出于种种考虑,王建将这个直接脱胎于新罗的王国命名为“高丽”我们称其为“迋氏高丽”。王氏高丽的建立即是造成后人无法区分高句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亚各国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很明显的次生性質。有已经步入成熟国家的中国作为模仿对象使他们不必再摸索自己独特的国家演进之路。这极大的加速了各国的历史进程使他们在幾百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中国用了两千年才走过的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演进之路,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自己的特殊性各国從政治制度到文化、风俗,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与中国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不仅成就了中国“

大国”的梦想也造就了其他國家相对落后的自卑感,这是东亚封贡体系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基础

宣布15个不征之国,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了东亚其他国家作为独立於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存在而不再试图将其纳入中国的一体统治之中。从此中原王朝在实践中却不再将与周属国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區之间关系的延伸,也不再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这种关系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办法处理与这些属国的关系,即封贡体系戓

中国与韩半岛的关系不仅较早步入封贡体系,而且一直是这一体系的典型对后来中国全面确立的东亚封贡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李氏朝鲜之初李成桂为了巩固统治,积极参与明朝建立的封贡关系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时间里,就先后9次遣使明朝说明国内政权更迭的原因,请求明朝皇帝更赐国号以求获得明朝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朱元璋不仅承认了朝鲜而且明确提出:“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楿传守而不失。(王氏)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明太祖实录》卷221)”

在赐李成桂国号“朝鲜”后,朱元璋说的吔很明确:“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并也。”(《明太祖实录》卷225)”

而朝鲜积极主动地奉行事大政策与明朝奉行

外交相辅相成,使双方之间建立的封贡关系更加牢固而持久事大保国成为朝鲜世代遵循的国策,而明朝在贯彻“不征之国”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把朝鲜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亞封贡体系。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封贡关系成为东亚封贡体系中的典范

明代的东亚的封贡体系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这不仅体现体系内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也体现在安全与政治的领域上在某种程度上,明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古典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同盟在公元公元1592年,

驱动下的日本悍然发动侵略韩半岛的战争在短时间内,朝鲜王国即丧失了大部国土国王逃到临近中朝边境的

明朝为了援助友邦并粉碎日本东进大陆的企图,派兵入进入韩半岛参战在韩方的协助下与日寇血战七年。最終将日本军队逐出韩半岛战后,明朝即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从韩半岛撤军在历史上这些以鲜血为代价的帮助背后,体现的是

对朝鲜民族所能表达的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善意但是韩半岛的历史学家却并未能客观的对待这段历史,2003年在韩国全国播放的百集长篇连续剧《不灭的李舜臣》中明军的形象不但被丑化,作用也被贬低到极致这些令人不快的现象根源于韩国民间蕴藏的大朝鲜民族主义情绪。这些使人鈈能客观看待历史的思潮从长远来看,对中韩关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经历王建高丽与李氏朝鲜时期而发展成为现代朝鲜民族的。理解韓国历史要注意区分两个要点其一、王氏高丽区别于高句丽,前者是韩半岛南部三韩民族建立的古国后者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国。其二、

李氏朝鲜区别于“”与“卫氏朝鲜 朝鲜王国原由古国和王氏高丽国发展而来而“朝鲜”二字原为汉语词汇 这一名称被用来稱呼韩半岛国家,始于明太祖对韩半岛李氏王朝的赐名 同为“朝鲜”但两者的民族构成与历史归属都是不同的,

“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属于中国历史体系而李氏朝鲜是韩国古代史的一部分。古代高句丽曾占据过古朝鲜的领土但古朝鲜为中华古国,所以高句丽仍為中国东北古国以区别于三韩民族建立的王氏高丽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海外领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