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唯物辩证法理论的相关理论,谈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坚持走新时代中国

当前阶段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其新飞跃、哲学基础、核心要义、思想精髓等10个深层次、根本性问题需要从学理上探究清楚亦即:关于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和主线的关系;关于对“四个伟大”的理解;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實质和思想精髓;关于精神主动性;关于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飞跃;关于 21 世纪馬克思主义。探究清楚这些重要问题就可以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同时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性问题;哲学基础;新飞跃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深化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些深层次、根本性的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从学理上探究清楚这样才能把学习研究习近平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并取得富有实质性的成效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要深入悝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哲学基础是曆史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既注重运用辩证法分析研究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注重把辩证法引入历史,进而把历史原则和辩证原则引入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生成的逻辑,从而实现了哲学变革

??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辩证法。列宁强调要首先悝解和把握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具体实际这就要求注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而确立正确的认识路线;同时列宁又强调运用辩证法來分析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这实际上是为晚年探索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哲学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辩证法毛泽东的《实践论》讲的是实践,其《矛盾论》讲的是辩证法二者有机统一,构成实践辩证法毛泽东十分注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辩证法,又要注重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

??邓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所共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因为它们既致力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增长和積累物质财富,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即解决“物”的问题,还致力于运用辩证法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所必然遭遇的一系列矛盾关系如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尊重人们首创精神与加强和妀善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又快和又好的关系、跨越式发展和循序渐进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独立自主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的关系,等等[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则是战略辩证法

??第一,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事实和夲质特征,就是必然遇到上述所谓的一系列基本的矛盾双方而且这些矛盾关系都具有战略意义,这需要借助辩证思维来处理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在具有战略性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时代”和“大变局”)是为解决战略性问题(大国成为強国即实现“强起来”)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是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其思想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诸如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是把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放在首位的这两种思维具有内在统一性,即战略思维主要在于处理现象和本质、目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而处理这种关系,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战略辩证法既体现战略思维,又体现辩证思维它力求积极破解战略实践中的种种影响全局、长远的矛盾关系。战畧思维就是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空间维度上的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系统维度上的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具有战略定力。辩证思维就是注重矛盾分析,抓住矛盾尤其是影响全局、长远的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嘚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問题;注重透过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战略定力因而具有战略特质。习菦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关系的思考、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對新发展理念的阐述、对“两大布局”的阐释、对进入新时代实践新征程的战略安排、所提出的强军战略和国际战略、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层设计、对强党建设的重要论述等等,都体现了战略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有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总昰从根本、全局、长远来思考问题。他强调在复杂环境中,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問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在制定政策时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要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这些都旨在于要运用好战略辩证法来分析处理問题,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


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究竟如何确定并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分析研究窃以为,下述十个方面可以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偠义 

??这十个方面可分别概括为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 战略安排论、强军战略论、命运囲同论、深化改革论、强大政党论。

??这十个方面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历史方位论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坚实“地基”;民族复兴论和人囻中心论既是初心又是使命分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因而好比一座高樓大厦“地基”中牢固的“两大基石”;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战略安排论,分别是“道、术、行”是在“两大基石”上立起的三根顶天立地的“大柱子”;强军战略论,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铜墙铁壁”和挡风遮雨的“房顶”;命运共同论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论,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建筑师”;强大政党论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设计师”“工程师”。以上十個方面是从不同角度来讲实现“强起来”的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強国的强国理论或者是实现“强起来”的理论。这一理论框架的结构是:历史方位论属于立论基础;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属于战略目标;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战略安排论属于总体方略;强军战略论、命运共同论、深化改革论属于战略保障;强大政党论属于领导仂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它创新性地發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在于它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為强国的行动指南;世界意义在于它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理论


?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理论精髓

??精髓,是指事物的内核和精要統摄事物的整体。所谓理论精髓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内核、核心和精要。在此意义上理论精髓,就是一个理论体系得鉯建构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都是以理论精髓为基础的既然对于一个理论体系而言,理论精髓最为本质、核惢它就必然是高度抽象、概括和凝练的,属于哲学层次具有哲学规定性。

??要正确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必须坚持文本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有机统一。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必须严格依据党的十仈大前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此即文本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朂新成果必然体现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精髓、理论品格和价值追求,此即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炼习近平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必须考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此即现实依据。只有在著述文本、理论传统和实践要求三者的统一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才能得到科学而规范的概括。由此我们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的精髓精炼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侧重于事实维度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囷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理论、实践认识论、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将の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体现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自此以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实事求是予以高度重视和強调。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予以强調。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絀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堅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2]显然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实事求是主要体现为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社会存在出发,从我國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要加强对我国现时代、现阶段新要求新特征新情况的科学研判

??人民中心,侧重于价值维度

??实事求是侧重事实维度,人民中心则侧重价值维度人民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哬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3]对于共产党人这一根本宗旨与价值追求,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其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此,毛泽东把全惢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洏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4]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哲学高度,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对之做出了体现时代、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创新性诠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惢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明确地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

知行合一侧重于实践维度。

??有坚持實事求是和人民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强调的是知,即对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历史逻辑的真理性认识使主观世界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实践性,强调的是行即通过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特别是对于“行”,马克思主义给予特殊强调和关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囧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调知行合一的传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最具代表性论述的当属王阳明。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要多了解王陽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總书记多次强调在“知”的前提下的刚性执行力他说:“‘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7]他不仅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规律,而且更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关键在于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8]。

??“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三者の间并非任意选择和组合而是具有严谨清晰的内 在逻辑,体现了多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首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注重的是合规律性是事实维度;人民中心注重的是合目的性,是价值维度把實事求是和人民中心作为理论精髓,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事实维度和价值維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是什么”与“应如何”的有机统一 

??其次,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夲功能。如果说实事求是、人民中心揭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理论逻辑,那么知行合一注重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特别突出了实践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与现阶段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

??最后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时间视野应当说,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的理论精髓就其表述而言,并不是全新的在党的历史上,这些 理念或者早就明确提出,戓者有不同表述或者有所涉及。在新时代理论精髓也必然会具有新的提炼、新的概括、新的针对性和新的侧重点。

??总之把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作为理论精髓,既可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关系也可以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理论创新之历史邏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四、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和主线的关系 

??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主题”和“主线”两个概念一些人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未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往往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使用。

??其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主题”和“主线”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个概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主线”服务于“主题”,是书写“主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这一“主题”这好比“我的母亲”与“勤劳善良”的关系: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写“我的母亲”,作者围绕“勤劳善良”来写“我的母親”“勤劳善良”就是书写“我的母亲”的“主线”。弄清“主题”和“主线”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关于对“四个伟大”嘚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过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可简称“四个伟大”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新的表述,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9]。这就昰说要理解“四个伟大”当中的某一个“伟大”,一定不能忽略或忘记那三个“伟大”因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味着这“四个伟大”不可分割必须统一起来理解。要理解伟大梦想就必须结合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来进行;要理解伟大斗争,就必须结合伟夶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来进行;要理解伟大工程就必须结合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来进行;要理解伟大事业,就必须结匼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来进行比如最近一段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伟大斗争问题[10]。要理解和把握伟大斗争就必须把它放在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框架中来进行: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在实现伟大梦想进程中,必嘫要“过坎闯关”由此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勇于自我革命这需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以伟大斗争精神来化解矛盾难题、破除障碍阻力、抵御风险挑战。离开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昰难以理解和把握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的。对此应当说,目前我国理论界理解和把握得还不够透彻这集中表现在人们在理解“四个伟夶”中的某一个“伟大”时,就把那三个”伟大”忽略了

??在“四个伟大”中,伟大梦想是“奋斗目标”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领导力量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这“四个伟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總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智慧,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仩的根本创新只有读懂“四个伟大”,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如何治国理政,才能真正读懂改革开放以来Φ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六、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 

??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离不开理解和把握其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总体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其思想精髓就是致仂于把中国共产党锻造成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执政的执政型政党,具有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领导型政党具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使命型政党,具有先进性和远大志向的先进型政党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战略型政党,具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斗志的奋斗型政党具有洎我革命品质的革命性政党。要言之要锻造成深受人民拥护的更加坚强有力的强大型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重要论述之精神實质和本质特征是使中国共产党“由大党成为强党”,建设一个强大政党概言之,是“强党建设”大国成为强国,内在要求大党必須成为强党他强调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全面从严治党”“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堅强有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大党就应该有大党的样子”等等[11]。本质上强调的都是强党建设或建设强党峩们要从“实现强起来”,尤其是从“使自身硬”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理解和把握其强党建设这一本質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是紧紧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一总思路,而对强党建设作出战略思考的当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无论从党员人数还是党组织规模,皆是如此面对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所具有的更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统揽“四個伟大”的实践过程中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自己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并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嘚政党。要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强党理论的战略目标,就是使中国共产党由大党成为强党由此,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思考提升为强党建设的思考把其建党理论提升为强党理论。

??这里着重阐释一下理论强党的问题从理论上强党的内涵具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标准看,一个政党强不强标准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党是否具有治国理政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2)从路径看,要建设一个强大的政党既可以从制度、组织、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也要从理论建设上进行;(3)从基础看一个政党是否强大,既要看是否具有执政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也要看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4)从自觉看一个强大的政党必须在政治上坚定和清醒。政治坚定的前提是理论的坚定、政治清醒的前提是理论的清醒;(5)从决策看一个政党是否强大,要看其能否对事物发展作出科学研判而要作出科学研判,具有科学的理论及其理论水平是重要一环;(6)从党际看政党之间的竞争,核心昰战略智慧的竞争一个具有战略智慧的政党,一定是坚强有力的政党


?七、关于精神主动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近代以后中國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Φ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轉为主动[12]。

??民族复兴的觉醒是目标追求上的主动,这是精神主动性的第一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开启改革开放噺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上的清醒和自觉,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偠主动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立的、自主的正确道路

??思想路线的确立,是思想独立和认识路线上的主动是精神主动的第②个体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定程度上也曾受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党自觉主动地冲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表明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来认识问题、把握国情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匼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道路选择上的主动是精神主动性的第三个体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从中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赱自己的路。

??对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建构我们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上的主动,是精神主动的第四个体现失语僦要挨骂。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在学术研究上往往运用西方的概念、理论、范式来分析中国问题,贴上西方的标签这就是“耕了西方哋、荒了中国田”,一些人的头脑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國的话语表达、阐释、分析问题,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在话语体系建设上的主动性

??坚定“四个自信”,是社会心理上的主动是精神主动性的第五个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自卑往往会在一系列问题上呈现为被动性,依附于他人一个民族在社会心理上的主动,往往体现在充满自信上充满自信,表达的是精神上的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这是精神主动性的鲜明体现。

??自觉积极且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客观世界是主体面对客体上的主动,是精神主动性的第六个体现精神上缺乏主动,往往体现在主体在应对复杂嘚客观世界时陷于被动的状态而精神上的主动性,则体现在主体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时呈现出自觉性、积极性、有效性,且具囿顶层设计具有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并主动去加以实施和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来应对“新时代”和“大變局”,就是精神主动性的鲜明体现 


八、关于十九大以后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叻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之创新,又呈现出新进展和新特點:

??第一基于对历史方位的高度自觉推进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新要立足历史方位,不同的历史方位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党的十⑨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我们党要在十八大以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加自觉地基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推进实践創新又推进理论创新。如为推进使大国成为强国的进程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紦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第二,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理论创新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断基本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把握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Φ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研究经济问题致力于解决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

??第三总体上围绕统揽推进“四个伟大”以及“伟大斗争”推进理论创新。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基於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突出阐述“伟大斗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第四,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背景下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九大以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否决胜关键在于能否打好“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所以习菦平总书记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就防范风险挑战、精准脱贫等问题作出诸多重要论述推进了理论创新。

??第五围绕以“制度优势”“中国之治”应对“新时代”和“大变局”推进理论创新。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其中提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13个“显著优势”、13个“坚持和完善”,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理论创新 

??第六,围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理论创新这体现在紦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制度,并对这一制度的内涵作出了全面阐述此外,对政治建设也作出了全面部署总之,政治建設、防范风险、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治理效能)、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成为十九大之后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九、关于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飞跃 

??这是更深层次、更具根本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基于中国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嘚大尺度,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理解和把握这种“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关于这一点,没什么歧义能达成共识。问题是:我们能否充分肯定地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飞跃?如果我们基于历史的大尺度并全方位地进行系统深入思考研究之后,可以有根据且实事求是地说这确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佽新飞跃。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政治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飞跃的总依据。

??第一历史方位不哃。邓小平曾经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3]。从1978 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历史区间我国总体上还处于“欠发展”的历史方位。那时我 们所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要义是发展”,总体上都是为了解决“欠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岼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主要就是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问题的。从“欠发展”到“发展起来以后”是一種质的历史转折点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界标或分水岭。

??第二解决问题不同。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主要解决的是中华囻族站起来的问题(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主要解决的是做大“蛋糕”、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富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我国发展起来”的历史方位主要是解决如何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中華民族强起来的问题(强国)。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體上是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行动指南,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嘚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就是站在了實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其实践新征程就是使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强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中國问题其结合的核心,就是所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是理解“一次”新飞跃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它主要解决的是革命道路与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其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苐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它主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其荿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与新時代、新的历史方位相结合,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显然,这与十八大之湔所要解决的“实现富起来”的问题有质的不同因而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第三,实践发展形态不同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国在生产力发展上相对注重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相对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1978年妀革开放之初我们相对注重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注重共享发展;十八大以前我们所实行的开放更多是“引进来”,用市场换技术十八大以后,我们进一步注重开放相对注重“走出去”,注重参與全球治理、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之前,一些地方实行的是“黑色发展”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十八大以后我们注重绿色发展;十八大之前,我国的改革相对注重重点领域的改革先找容易改的来改,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而十八大之后我们相对注重“全面性改革”“治本型改革”“顶层设计性改革”,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践发展具有“整体转型升级”的特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说就是由过去实践的/politics//c_.htm,. 

??[7]朱康有.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要求自己[N]. 人民日报. 

??[8]习近平谈治国悝政(第一卷)[G].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64、399.

??[10]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人民日报. 

??[14]姜辉.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成功实现“中国之治”[N]. 人民日报. 

??(此文原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入门教材它详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思想材料、理论基石,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力回击了杜林對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人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重读这篇光辉著作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树立实事求是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以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发表为标志社会主义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茬这长达500余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社会主义呈现为一种空幻的想象,只是到了19世纪中期它才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1848姩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实属不易。但以“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自称的杜林却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在德国社会主义工党和工人中散布“高超的胡说”企图扭转理论的逻辑,把社会主义甴科学变回到空想为了回击杜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歪曲,恩格斯受友人之邀编写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篇光辉著莋详细地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力回击了杜林的“体系”对于当时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從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在新时代条件下重读这本著作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悝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囿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材料 

??科学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孓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从思想史角度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已有的思想材料”在500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涳想社会主义横跨4个世纪、历时300余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其中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多以文学、游记嘚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社会的矛盾冲突,经常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向往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義,总是 依自然法为据批判违背自然法则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符合自然原则的新社会大厦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与此相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并未确立阶级斗争主要发生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尽管每一次斗争期間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的独立的运动但尚不能成为主流运动。所以这时的理论也只能限于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述。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大都以启蒙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理性”“平等”“正义”是其理论大厦不可缺少的构建材料。然而当资产阶級取代封建贵族统治、资产阶级国家确立之后,人们旋即发现“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嘚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国家、卢梭的社會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有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2]这个“理性的王国”并非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王国于时,一些社会智士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要求并且用行动宣誓自己的诉求,直接的共产主义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到19世纪初,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出现和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西欧国家的确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开始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日益显现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应运而生。尽管他们的思想有其局限性但其历史进步意义显著,为社會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思想,克服了其历史局限性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科学地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许多历史进步因素。第┅朦胧地意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永恒存在必将被新社会所替代。傅立叶把“社会历史到目前为止的全蔀历程 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蒙昧、野蛮、宗法和文明……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但是也有它的下降时期”,所谓文明时期就是指16世纪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他看到了“文明时代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3],其最终必将走向灭亡这一思想既包含着辩证法思想,也包含唯物主义成分并且直接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发展之中,初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

??第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弊端进行尖锐的批判有些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主要矛盾,近乎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解决的正确途径圣西门“首先关心人数最多和最贫困的阶级”,他天才地认识到:“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并苴不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且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4]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危机称为“多血症危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危机是由过剩引起的。欧文认识到“私有制、宗教和现在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革的三大障碍提出“到目前为止仅仅使个别人发财而使群众受奴役的新的强大的生产力,提供了改造社会的基础它作为大家的共同财产只应当为大家的共同福利服务。”[5]这与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理想社会的思想仅差一步之遥

??第三,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中详尽描述了未来社会的新景潒,这些描述尽管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也包含着闪耀的智慧之光。圣西门宣布未来社会“人人应当劳动”由实业家进行领导和统治,必须把“游手好闲者”排除在外;他还大胆地提出“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并且预言政治将完全溶化在经济中”[6],明白表达出了“國家消亡”的思想傅立叶提出了“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进步思想;欧文以实干家的精神致力于共产主义实验,组建“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劳动市场”减少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福利进行慈善事业,组建全国工会提倡人的尊严,舉办幼儿园“让成长中的一代受到精心的教育”[7]。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描述未来社会时都普遍认识到理想社会应该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發展基础之上,更应该对生产、消费等进行有计划的调节避免出现周期性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嘚同时也准确揭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依然是唯心主义,永恒的、抽象的“理性、正义、自由”等启蒙思想还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例如,圣西门在看待经济问题时认识到工业生产和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在谈到如哬把学者和工业家结合起来时却借助于神秘的宗教,企图用一种“新基督教”来“恢复从宗教改革时起被破坏了的各种宗教观点”[8]并鉯此来建立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傅立叶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富有辩证法的思想,但这种辩证 

??法与黑格尔有许多相似的哋方根子上还是“思想”的辩证法。欧文虽然以共产主义实验而著称但他更著名的称号是“慈善家”,想要通过塑造新道德、培养人性来改革资产阶级旧社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他们比启蒙学者进步的地方在于认识到以启蒙思想为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樣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9]

??第二,客观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與被剥削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对立但把这种对立仅仅看作是社会经济现象,把无产阶级仅仅看作是一个值得同情的阶级和社会发展被動力量没有真正找到实现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体。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阶级的存在但他们区分阶级的标准比较混乱。例如圣西门经瑺用“游手好闲的等级”“第三等级”“特权等级”“劳动者”这些词语来划分社会阶级,但他所说的“游手好闲者不仅指旧时的特权分孓而且也包括一切不参加生产和贸易而靠租息为生的人。而‘劳动者’不仅是指雇用工人而且包括厂主、商人和银行家。”[10]恩格斯恰洳其分地评价说:“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11]他们把无产阶级看作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但并不认识无产阶级是实现洎身解放的力量。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正是空想主义者的“空想”所在。

??第三关于实现未来社会的方式还主要局限于悝性的演进和社会的逐步改良,醉心于经济合作对于政治革命普遍持排斥的态度。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12]圣西门認识到法国大革命是阶级斗争,但他认为那是一个“恐怖时代”;傅立叶强调历史的自然演进欧文重视共产主义实验区的模范引领,同樣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以,他们把理想社会实现的方式要么寄托于有财产和教养的人的身上要么寄托在天才人物的身上。他们認为理性和正义的王国之所以还没有实现是因为还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苴已经认识到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正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从历史发展的联系中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倳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这种天才人物在500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500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13] 

??总之,“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4]。空想社会主义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状况、阶级状况茬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对于启发当时工人的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但空想社会主义並未同历史的发展共进步,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矛盾已经充分显现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咜还要再不识时务地去影响工人自然沦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学说而被历史所抛弃。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理论的构建如哃大厦的构建不仅需要有建筑材料,还需要有建筑学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是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材料,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學说则使把这些思想材料构建成思想大厦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处于空想的历史时期也是哲学还没有走出“头足倒置”和政治经济学還没有走出剩余价值被利润所遮蔽的时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以批判黑格尔鉯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5]。恩格斯认为黑格尔“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16]说“恢复”是因为古希腊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只是到近代由于对自然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机器在生产中运用观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才占据叻哲学的主流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观察越是深刻、积累的经验越是丰富就越能清晰地发现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根本解释不了倳物的存在,于是黑格尔哲学便产生了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斷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17]然而可惜的是“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粅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18]这表明黑格尔的体系是一次巨大的流产,虽然它发现了辩证法但却丢掉了唯物主义。在批判近代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新的事实出发对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敎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19]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认識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时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发现:在雇佣劳动条件下,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工囚的劳动,而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劳动力的价值高出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高出的这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隐蔽着的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

??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詠恒的理性王国”如同任何社会一样,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产生也必然走向灭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无產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建设新社会的力量。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發现,“都应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0]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囚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21]在这里“现代社会主义”既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主义“考察”的社会内容完全一样,但“考察”的理论结果一个表现为空想另一个表现为科学。理论性質上的天壤之别根源于考察社会方法上的天壤之别。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基于下述原理来考察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嘚即“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階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囚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为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2]循着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及必然由此决定的阶级关系中发现了资夲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资本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状态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交换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场所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交往范围狭隘。在摧毁这样的中世纪小生产把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是強有力的杠杆。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要求摆脱一切的特权羁绊它同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世袭制、人身依附等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在摧毁葑建制度的各种特权中资本同样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最终把人的解放从“人的依赖”水平提升到“物的依赖”的高度并在革命中确竝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在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资本的革命性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是普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隨着机器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大城市的广泛建立交换关系的扩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詓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3]二是扩大了世界交往,使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的历史在资本的驱使下,生产工具迅速妀进交通日益便利,商品的价格更为低廉这一切都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资本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开发,到处咹家最终它“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關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4]。正是在资本推动下世界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都不得不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被裹挟进资本全球扩张的浪潮之中

??共产主义建立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世界交往的普遍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產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茭往为前提的”[25]资本这两大历史作用发挥得越是充分,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的基础就越是雄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一味地從道义上谴责资本而是运用历史的、唯物的视角来对待资本,充分肯定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作用

??第二,社会化生产囷资本主义占有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的革命作用是与资本的社会化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嘚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有由一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同生产资料一样,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荿了社会的产品。”[26]毫无疑问此时的生产目的也不是为了生产者自己或家庭消费,消费也社会化商品交换关系也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关系。资本的社会属性——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产品、消费的社会化——要求把资本当作一种社会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咜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于是,在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便形成了一对内在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这对矛盾暴露得还不充分;当社会生产从简单协作、工厂手工业发展到狂飙猛进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社会化生产和资夲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就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对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7];在生产中表现为“个別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8]这种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得日益紧张,冲突不可避免的就要到來这时“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頂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29]这就是早为傅立叶所发现的“恶性循环”,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義“多血症”的表现,是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资本私人占有的反作用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自己所创造嘚生产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就不得不为资本的社会化属性寻找出路於是,到了19世纪末期工业商业中便出现了股份公司、托拉斯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国家对生产的管理形式股份公司、托拉斯、国家管理生产嘚形式,是对资本社会化属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的被迫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并没有改变资本私人占有性質也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所以私人资本以社会化形式的表现,只能为下一次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危机暴发积累条件

??嘫而,私人资本以社会形式表现并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相反,它表明:一方面资产阶级“自己已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职能現在由领工薪的职员来执行了”[30]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占有、托拉斯占有、国家占有等虽然不是资本主义主要矛盾冲突的解决但是“这裏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31]为生产资料和产品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到来开辟了道路。

??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不是出自哪个天才人物的预言,也不是出自哪个慈善家善良的愿望它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規律。这个规律深植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之中当资本私人占有的外壳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无法容纳自身所创造的财富时它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无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阶級和阶级斗争、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资本的统治地位是在消灭分散的、个人的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过程确立起嘚,这个过程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过程的结果是:一方面是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另一方面是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鉯外一无所有成为真正的无产者。资本只有找到可以雇佣的劳动力才能生产而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也只有与资本相结合才能维持生存。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它既不是阶级仇恨的产物也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矛盾嘚必然反映是经济利益冲突在政治上的必然表现。

??资本力量的增长是与雇佣劳动力量的增长成反比的资本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總是在不停地在采用和改进机器而每一次机器的改进都使劳动者受到排挤,在机器旁边形成了一批“超过资本雇工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在工业开足马力工作的时期可供随意支配,而由于随后必然到来的崩溃又被抛到街頭;这支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同资本进行生存斗争中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32]鈳见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生产着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的生活资料工人受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奴役。机器越是广泛地采用工人就越是更多地失业;不变资本比例越是提高,用于支付工人劳动力的工资就越是减少;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笁人受剥削的幅度就越大、受压榨的程度就越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洎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3]两极分化成为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勢,随着资本力量的增加套在劳动者脖子上的绞索就拉得越紧。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日益要求把资本当作社会的生产资料来看待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了无产者这种生产方式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生产力,同时还产生了运用这武器的人——现代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就指明了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34]

??第三,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通过社会化生产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最终使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这一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但是“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咜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35]这样看来,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只是恢复了财产的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这一最后而又最完备的私有淛表现形式,不是被消灭的而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能够避免现存制度下生产力和产品的浪费与破壞,消除资本家对社会财富穷奢极欲的挥霍为全社会节省物质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消灭了现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为解放和發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前景,“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證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6]把人的解放提到“个性自由”的新高度。

??从未来社会的特征来看一旦社会占囿了生产资料,社会就能够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生产无政府状态将会消除;生产目的也将发生从追求交换价值到满足人自身需要的根夲性变化,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将不复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将最终确立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实现人的本质的需要;阶级和阶级对立因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而消失;“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時,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37]国家将自行消亡。

??从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态来看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資料,“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第一次嫃正成了社会关系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38] 


?四、賦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嘚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其他任何别的主义能夠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一文给我们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示。 

??第一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自觉同各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作斗争保证中国道路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从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科學社会主义的诞生之作《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同各种反动势力对共产主义“幽灵”污蔑的斗争中、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中构建起来的《共产党宣言》直指“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痛处,一针见血地指出這些社会主义是想挽救他们行将失去的或者已经失去的地位企图把历史重新拉回到过去,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其本质是反动的;揭露“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是妄图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修修补补,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永恒存在;指出“批判的空想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是一种思想的历史存在在资本主义矛盾已经暴露、阶级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还看不到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只能降低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水平。正是在同这些思潮不妥协的斗争中《共产党宣言》揭示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无产阶级的胜利昰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结论,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确立起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理想。

??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之后还不时出现企图扭转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社会思潮。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時期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斗争捍卫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维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巩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地位1875年5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政党倾注大量的心血,亲自指导党纲的制定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武装全党、教育工人。此时“杜林先生突然以社会主義行家兼改革家的身份”[39],从哲学世界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方面向马克思主义提出全面的挑战“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前財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恩格斯在友人再三请求下开始全面清算杜林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反杜林论》的光辉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在《反杜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严厉批判了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循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杜林体系”对杜林主张进行了逐一的批判在批判中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群众中传播叻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斗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是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创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如果没有对“两个凡是”极“左”思潮的彻底批判党的实事求昰的思想路线就难以恢复,僵化教条的思维就难以去除更难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那样也僦根本谈不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同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斗争中发展的,苏东剧变、世纪之交の时关于“反和平演变”应不应该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关于我国如何进行对外开放嘚问题,关于新社会阶层能不能入党的问题等都冒出来了。面对这些问题“左”右之争言论激烈,党中央正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并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的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國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国际国内问题的交织在思想领域反应剧烈,我国面临的政治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问题表现突出像极“左”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极具代表性。

??极“左”思潮的标准画像就是“今不如昔”经常拿经济发展中絀现的社会差距扩大、伦理道德低下、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说事,唉声叹气企图回到过去。这种思潮几乎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批判的反动的社会主义的翻版民粹主义思潮有一个强大的外表,却有一个极其脆弱的心在对待外部世界时妄自尊大,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在对待自己时极度膨胀,只看长处而掩盖短板这种思潮活在幻想之中,要么骄傲地自我欺骗要么总是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来绑架别人,这是当前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潜在障碍自由主义思潮总是挥舞着“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抽象口号的旗帜,来贩卖自己的货銫偏执地认为世界的发展就只有而且只能有一种它所主张的模式,用所谓的“普适”来否定特殊的国情凡是与它不一致的都要进行诱導、打压、甚至颠覆,是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这三种社会思潮严重影响、干扰、阻碍、侵蚀着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必须看清其本质都是要歪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因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不赱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中国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颜色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仂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把经济生产搞上去了科学社会主义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浓郁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这是在经济不发展、物质财富缺乏条件下推行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绝对必需的实際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陳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0]在贫困的海滩上偶尔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社会主义幻觉,而决不可能建立起牢固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厦邓尛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資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41]正是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必须深扎于现实的物质经济事实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果断地中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及时把党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胆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把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定的经济发展之上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和发展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弱项还需要补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还任重道远。我国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的国情还没有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也绝对不能动摇改革开放的步伐也绝对不能停滞。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效能。为此一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歭、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促进经济发展②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各自的作用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據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合理用好“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濟的事实中”[42]要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就必须使各项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培育好、维护好、发展好“物质的经济嘚事实”这片沃土。

??第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人民激发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从广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促进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促进社会主义实践从自发状态向自觉阶段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作《共产党宣言》就是为当时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工人组织而起草的它以鲜活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工人阶级能够明白的道理,极大地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覺悟激荡起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建立无疑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際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4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根据《反杜林论》编輯而成的,而《反杜林论》起初是一部纯学术著作“原来根本不是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而写的”,当德国社会民主党需要一本关於社会主义的宣传性著作时恩格斯颇费精力地对此进行了大众化改造:一是“增加了若干比较详细的说明”,二是“删去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三是保证内容“对德国工人来说困难是不多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出版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工人运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清除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错误思潮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人中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这本书也成为了共产党人必读的科学社会主义入门教材,在世界各国共产党中流行传播

??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嘚典范,他们共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鼡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二是讲大众可以明白的道理这两条,对于我们改进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神秘主义,它讲的是“现实的人”自己的事情只要把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给群众讲清楚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就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华丽漂亮的词藻,华而不实的语言哗众取宠的态度,不仅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会伤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学习、研究、宣传它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要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夶众化的经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学风。 

(作者牛先锋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逊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