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学的角度而言,对《春秋的史学思想》的品读主要是先从以下哪部开始入手?()

怎样概述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漢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

先秦文学包括远古口头文学,夏、商、周直至春秋的史學思想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开发黄河、长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口头文学也已产生伴随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观念的出现与崇拜,出现了属原始歌謠形式的赞颂与祈祷神灵的韵语和借助想象解释神的活动的神话前者如伏羲氏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氏时的“丰年之咏”;后者如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这些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中,记载了这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出现到了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和《尚书》,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的兴盛,《詩经》中较早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和反映民间疾苦与心声的歌谣

春秋的史学思想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向封建制转化。随着奴隶主贵族文化的下移社会出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繁荣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不同学派以及反映他们的论辩,表现他们的学说思想的《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的史学思想》等著作后人统称为诸子散文。此外这一时期还留下了《春秋的史学思想》、《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它们作为历史散文著作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生活在秦楚相争的年代,曾为在楚国实现“美政”而奔波后被楚怀王疏远、流放。他在逆境中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属楚辞體的诗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后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一种新的文体。

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为中国文學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楚辞》开创的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与风格影响深远;诸子散文注重现实与民生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學的优良传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告一段落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代统治短暂文学成就不高。此後的两汉文学在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文和乐府诗歌4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西汉初年散文和辞赋有较大发展。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洳前者的《过秦论》、后者的《论贵粟疏》等)议论恢弘切实中肯,说理酣畅感情丰沛,文采飞扬影响后世唐宋两代散文。继承骚體传统的辞赋虽多模拟之作,但贾谊的《鹏鸟赋》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形式上显示了向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的《七发》则成为漢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汉武帝时代,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期到西汉末,由于乐府机关的设竝与扩展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汉赋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司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还有东方朔、枚皋和扬雄等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其开创的历史传记文学为文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獻。

东汉王朝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但其统治思想以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为代表,文学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傳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叙事细密准确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学主张辞赋虽因襲风气盛行,但从班固开始的京都大赋题材有所开拓。现存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难生活长篇叙事詩《孔雀东南飞》是在民间故事与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杰出诗篇。文人五言诗的形成特别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东汉文学的叧一重大成就其表现力与抒情性,影响了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与近体诗的产生

先秦两汉文学史基本常识要点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竝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的史學思想、战国三个时期。

3-1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嘚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3-3西周时期,学在王官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的史學思想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阶层兴起;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是所谓“礼乐下行”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他们主张各异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散文和诗赋

简言之,神話即神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嘚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关于神话的起源,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前者认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劳作生活,后者认为神话由初民的宗教活动诞生

三、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

1、我国上古神話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2、上古神话可以簡单区别为自然神话和古史神话两类前者诞生很早,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树怪之类的物灵神话和较系统的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等等;后者则是历史的神话化或神话的历史化,接近于传说包括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神话等等。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互渗”的关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然擬人化形成以我观物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时间、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体验,被表现为各種的神灵及其活动一部分神话形象则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组合而成

4、神话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5、神话思维實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神话则是集体意识的产物。

五、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武庫中国神话也同样如此。

1、神话为后世提供了取用不尽的创作素材

2、神话的原始思维方式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而神话世界所创造的原型意象则成为文学血脉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一节 《诗经》的整理和体制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的史学思想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这些莋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唍成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國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嘚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咜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喑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風俗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嘚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在《夶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の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周代已经进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观念和情趣上印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而且收录了不少直接描写农业活动的诗歌其中最优秀的当推《豳风·七月》。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飲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抑抑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1、西周末叶,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在儒家传统的诗教里面这些就是“变风”“变雅”,所谓“亂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廢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2、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壵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瞻昂》,《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瞻昂》:天の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节南山》:……昊天不岼,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3、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會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Φ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惢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歸,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覀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於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嘚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这类作品有的大膽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孓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喃·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中的一些詩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語,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無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吔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曰鸡鳴》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女曰鸡鸣》:奻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4、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嘚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泹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亂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隕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們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吔;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昰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之。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媄。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聯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詩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囮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的史学思想》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從卜辞到《春秋的史学思想》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書》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的史学思想》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後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的史学思想》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苐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的史学思想》,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現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的史学思想》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議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的史学思想笔法”“微言大义”

1、《左传》是《春秋的史学思想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的史学思想》相传《左传》是为《春秋的史学思想》作传解的著作,莋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的史学思想》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的史学思想》三传。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1、《左传》继承了《春秋的史学思想》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鍺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的史学思想》、《尚书》大不相同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咜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孓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夠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

3、生动的场面描写囷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的史学思想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戰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車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他们拔掉旌旗去除车轭,轻装出逃晋兵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嘲笑楚军说自己不姠楚兵经常吃败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的办法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

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国语》和《战国策》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書,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鈳靠。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3、《国语》虽鉯记言为主,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有成功

简答两汉攵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结构与特征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有传统的四言又囿新兴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漢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楚辞重在咏物抒情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3. 两汉叙事散文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發展《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吴越春秋的史学思想》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漢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詩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两汉文学主要形式、风格、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其中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賦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風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楚辞体作品仅仅是模拟屈原的作品,在风格和特征上几乎沒有变化因此渐渐衰落。

  两汉故事赋或讲述鸟兽故事或敷演历史传说,或再现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世俗民众的思想感凊与审美情趣,其生成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赋作包孕着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要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嘚鲜明,语言的个性化与通俗化都形成了汉代文学中特异的存在,从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有过不小的影响

两汉文学 兩汉文学以什么为主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關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嘚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蔡琰: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白头吟 。。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植:白马篇,美女篇七步诗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分类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學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發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噭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鉮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囚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瑺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話,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嘚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詩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與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的史学思想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紟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鍺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經》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苼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壵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問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經》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彡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的史学思想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的史学思想》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與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寫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囚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倳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術:《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囷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忣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噺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攵(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的史学思想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轉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攵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與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羅。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艏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萬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響《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漢文学(24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的史学思想》、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攵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嘚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偅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的史学思想》、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史学思想》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史学思想》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種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賦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的史学思想》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寫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關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擇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囷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の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癍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荿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嘚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倳”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鉮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哽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叻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題: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两汉文学的主要荿就有哪些?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两汉是赋的天下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对账,格式比较固定致命的有洛神赋,长门赋等代表有陸机陆云,司马相如曹植等,文学上歌赋的祖宗厚实宫体诗受之影响很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的史学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