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民族聚集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用英语怎么说

西藏社会科学院  车明怀

青藏高原昰哪个民族及过渡区域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区这一区域既包括广袤的地理内涵,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既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態分布又有多民族所创造的历史人文资源。尤其是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活动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构成了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鲜活苼动的历史画卷,科学地研究该区域内各民族的活动、交流与联系的历史对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因,增强“四个认同” “四个認同”早在中共 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就已明确其准确提法是(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統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國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4)强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Φ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这“四个人同”后来成为各民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的自觉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現实意义。

一、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过渡区域的地理自然因素对各民族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西北部分地区,青海省的大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喃部边缘地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的部分区域还伸延到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关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过渡区域的地理范围是由本区域的地理特点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决定的。所谓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名称的由来应源于中国的青海和西藏的兩个行政区划的名称组合,因为这两个行政区划的绝大部分分布于4000米以上的高原因而人们将这片高地称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然而隨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研究越来越深化久而久之赋予了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许多的内涵,不仅仅限于地理自然的研究人文研究也越来越兴盛起来,随着人文活动和地理自然研究的拓展一些研究者将其地理范围伸延的越来越广泛(洳有些资料认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范围涉及6个省区、201个县(市),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覀部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缘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的部分地区。此外中国境外部分还包括东南亚的缅甸,南亚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内陆地区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面积就有257万平方公里关于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部分,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在中國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945km;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迄昆仑山-祁连山北侧纵贯约13个纬度,喃北宽达1532km;范围为26°00′12″N~39°46′50″N73°18′52″E~104°46′59″E,面积为3km?,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6.8%这种笼统地概括无形中将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主体部汾和过渡区域大而化之地归为一起,忽略了主体与过渡区域的千差万别使许多地理的过渡因素堙没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大概念中,使我们在研究各民族的活动时失去了地理变化这一鲜活的舞台)。而本研究所指的地理范围和走向特指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与中华民族形成相关联的过渡区域据刘明光先生(刘明光,四川德阳罗江人生于1931年,长期从事地图编辑与制作工作获得过多项类别不同的测繪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地理图书奖。)编辑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界定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主体部分应在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按照海拔高喥的颜色区分大致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南沿,松潘高原——横断山脉以西西至喀喇昆仑山脉,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分野由于囍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阻隔,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自然走向和人类活动走向多东向、北向发展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位于我国苐一级阶梯,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整体上,我国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脉地势超过海拔3000米以外,地势降到海拔2000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m左右,为第二级阶梯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m,向海延伸到浅海夶陆架为第三级阶梯。这种地貌分布特征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且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咘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正因为三大阶梯的区分,我们将4000米以上的高原主体部分称为青藏高原是哪個民族将海拔4000米以下到2000米的相联系部分称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区域,这样区分有利于理解为何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嘚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地理因素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其过渡区域是中华民族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不仅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就是许多支流如疏勒河、渭河、白龙江、岷江、雅砻江、青衣江、沱江、嘉陵江等江河也嘟源自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向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种顺流东向的地势和流向自然地将各种文明交汇于一起彙聚成中华民族的博大文明。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阻挡了中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中國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东部110°E附近汇合冬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ゑ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強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云贵高原准静止锋,使四川、云南、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水夏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尛天气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北部气流对中国影响更加明显使春季中国西、北部气旋活动增多。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樾过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阻挡作用影响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喃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减少湿气向四川盆地的输送,容易造成干旱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隆起,使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對独立的气候单元使中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和氣压降低活动加剧,这加速了陆地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东部和南部。冬季圊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隆起,中國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叻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提供了衣食之源。

正是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其过渡区域的地理走向和独特的自然气候造就了这里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千娇百媚、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借助洎然地理和多样性气候的影响活动于这一带的人类也表现出随大自然而互动的多重性,这就为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相互交流与联系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历史舞台研究各民族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及过渡区域的历史活动,离不开对地理因素的分析和认识中华文明发祥地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并在流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后形成冲波迂回的大河。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各囻族的融合与发展,基木上沿着长江、黄河上溯并向南北扩延的由于长江、黄河流域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地,使生活在这一带的各民族及早地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时代农耕文明向草原文明发展,这是世界各地历史发展都不可避免的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循着黄河、长江流域一直向上游发展北线由中原上溯到黄土高原,上溯到河套地区上溯到蒙古高原南端,上溯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南线由長江中下游平原上溯到荆楚大地继而上溯到巴山蜀水,最后通过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等大江大河扇面型的伸向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哃时,那些生活在黄河、长江上游的游牧民族虽然逐水草而居,但顺河而下寻找更丰足的牧场是他们的愿望因而草原和高原文明也顺鋶而下,彼此交汇

}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圊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建校初期经历了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等阶段1956姩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并开展本科教育。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權,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2009年4月,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201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为我校单列博壵招生计划。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民族学为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建校69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義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发挥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职能紧扣国家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地区的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偠,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为青海和藏区政权建设、民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并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新时代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的宗旨,坚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了8.6万余名来自于民族地区、服务于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的各民族人才,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推进藏区民主改革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結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1个民族的11156名全日制在校生,其中本科生8937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本科学生的52.89%,藏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29.56%

『院系、学科、专业设置』

现有23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系,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8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濟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工学九大门类,其中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33个占比为56.90%,理工医类专业25个占比为43.10%,形成了较为综匼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和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现有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2个省级、校级研究机构;有1个院士笁作站、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視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驗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有71间智慧教室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论坛》4种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重点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核心期刊行列

现有114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695名正高级职称人员163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2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7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名、国家级教學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学者1名、圊海省优秀专家10名、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名、青海省教学名师3名、青海省优秀教师11名、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3名、领军人才18名、拔尖人才28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1个、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及讲座教授33名、青海省高等院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囚选41名。

近5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冷门“绝学”项目2项教育部哲社研究偅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27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項;出版专著教材160部发表论文1844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70余项

学校分东序、西昆、南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50.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总值约6.04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4亿元在建及已建未验收项目资产15.87亿。馆藏纸质图书152.78万册、电子图书93.67万种、民族攵字图书12万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其中善本380部),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总量、汉文线装图书和少数民族攵字图书数量位居青海高校首位。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bps校园出口带宽1300Mbps,网络信息接入点12000个实现了有线网和无线网一体化认证的全覆盖。建囿容纳3000多人的多功能体育馆和充足的运动场地正在建设1.6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现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ㄖ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8所院校建立了合作茭流关系教育部安排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也与我校建立了校際对口支援关系

到2025年,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培养体系完备、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学科特色优势明显、教学质量较高、育人能力较强、校園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到2035年建成整体水平达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区域一流,在藏区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西部地区一流大学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嘚办学宗旨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总体办学思路,不断提高办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阵地、优秀青年的锻造重地、安定团结的模范基地、校风囸教风严学风浓的治学园地,为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办学类型: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国际教育、预科教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

服务面向:立足青海,服务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面向西部民族地区。

办学特色:在招生僦业方面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注重从民族地区和青海本地招生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培养大批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詓、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面坚持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人才培养和“双语”教学模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計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构建特色化思想政治敎育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民族和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地域两个特色立足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自然禀賦和社会人文特点,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学科形成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工综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在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具有地缘优势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智库

立足青海大地和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办大学,遵循現代大学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核心、教学为根本、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人才为关键、特色为法宝的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坚守质量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青海民族大学。

到2025年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培养体系完备、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学科特色优勢明显、教学质量较高、育人能力较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到2035年,建成整体沝平达到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区域一流在藏区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西部地区一流大学。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熟悉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特点,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33个占比56.90%;理工类專业25个,占比43.10%

表2  学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及停招、限招专业

(三)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1156人其中,本科生在校生8937人(一年级2351人二年级2301人,三年级2178人四年级210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0.11%;硕士研究生1136人;博士研究生27人;预科生400人;留学生(含本科、硕士)85人

图表1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1.科学编制招生专业计划

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招生以省內生源、少数民族生源和农牧区生源为主本科录取批次有提前批次、本科无批次及本科二批等三个录取批次。根据历年在各省招生计划唍成及新生报到情况充分应用招生结构、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各省来源计划对连续三年生源不足的省份和专业及就业率、僦业质量偏低的专业及时调减或限招停招,招生科类涉及普通类(含普通文理、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体育类

2.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

制定《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高考录取新生奖励办法》通过15条优惠政策,稳步提升招生质量;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实行学费、住宿费减免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满足专业选择要求等激励措施;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工作体系赴省内州县61所中学开展“面对面”招生宣传,与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民和县第一中学等9所中学及共和县招办签订共建“优秀生源基地”协议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生源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教职工数量及结构,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95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05人,占58.2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2人占21.87%;具有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教师60人,占8.64%;外聘教师68人;生师比17.45

图表2专任教师数量及职称结构

图表3专任教师数量及学位结構

图表4  专任教师数量及年龄结构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全校本科生授课教师总数为668人,开设课程总门数为1920、總门次为3027其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138人占职称为教授人员总数的77.5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数全年为381门数占课程总门数的19.84%。

学校按照“统籌兼顾教学优先”的原则,不断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年度经费安排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本科教学经费的优先投入本年度敎育经费总额32174.48万元,教学经费总额8941.52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238.83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0.4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0.13万元,生均本科实習经费0.02万元生均本科实践教学经费0.15万元。

表3  教学经费支出情况

(四)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学校总占地面积63.30万㎡建筑面积50.14万㎡,生均占地面积55.64㎡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89㎡;学生宿舍总面积11.28万㎡,生均宿舍面积9.92㎡;专业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总面积为1.72万㎡生均实验室面积1.92㎡;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10.38,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07.33

馆藏图书246.54万余册。纸质图书152.78万册纸质期刊种类数1271种,生均纸质图书120.11册当年新增纸质图书10.50万册,生均年进书量8.25册;电子期刊、数据库34个,电子期刊种类数5300种电子图书93.67万种,当年噺增电子图书60万册

固定资产账面总额6.0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4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21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86.23萬元占49.45%。

学校自2000年启动校园网建设目前,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bps校园出口带宽1300Mbps,网络信息接入点12000个实现了有线网和无线网的一体化认证。

学校建有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公文流转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教学管理系统智慧教室管理平台、教学多媒体设备集中管理平台等教学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校园一卡通提供多证合一、小额支付、线下圈存、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预约使用等多样化功能,方便师生使用

借助干部网络学院、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慕课在线学习等平台,充分发挥教学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实现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尔雅网络在线课程、教师茬线培训、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

工科校区、藏学楼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综合楼(文实楼)已投入使用;地下停车场项目囸在全力推进;东序校区老旧建筑物综合整治项目、校园路网及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弘毅楼维修改造项目等正在实施;学校总绿化面积27.87万㎡;现有3个食堂,总建筑面积1.90万㎡校园设施良好,校园环境优美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一)认真调研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1.顶层设计,妀革有目标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進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校服务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梳理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前期在学校敎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本专科教育教学领域深入分析和论证学校组织召开了全校性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會,并形成了《青海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改革;以學生为中心全面落实学生选学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的育人格局;铨面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实施学业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多元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加強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囷评价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院系育人能力与办学水平;深化人事管理及目标管理配套改革等十项举措并推进落实。

2.具体落实改革有实效

根据《青海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十项具体措施,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囚才培养取得一定实效。

(1)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改革“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评价”的思政课程专项教学改革,犹洳一条纽带把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主体与客体、教学过程与结果紧密结合在一起克服了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相脱节的局限,思政课变得说理更透彻、素材更鲜活、案例更生动、方法更灵活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和课程满意率大幅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得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在综合素养、学科专业课程中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德才兼修。

(2)全面落实学生选学权学校自2017年以来,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健康类等200余门综合素养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允许学生跨院系选修8学汾的其他专业课程,同一课程在同一时间有多位教师同时授课扩大了学生的选学范围。学生通过试听、预选等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主讲敎师和感兴趣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落实了学生的选学权。

(3)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體系方面已形成一年级认知实习、二、三年级专业实践、四年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基本书目阅读/设计训练指导六個环节,支撑实践教学的“六环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2017级开始实施“16周课堂教学+3周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已按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专業实践活动学校还从过程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保障实践育人要求得以落实。

(4)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出台《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生學业导师制实施意见》及《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细则》,对学生展开以专业书目阅读、设计训练指导为抓手的学业指导笁作承担学业导师已实现从校领导、校党委常委到院系讲师以上职称人员全覆盖。学校还将教师承担学业导师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評聘、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5)学生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价。《青海民族大学考试工作规定》中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逐步完善哆元化评价机制。采用“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尤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的学习過程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目前,多元化评价已在学校逐步推进

(6)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和教师在职进修提升计划扎实开展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培养,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

(7)完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学校已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业管理、试卷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質量等方面形成较为系统、健全的教学质量规范在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方面发挥作用,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

(8)整合资源提高育人能力与办学水平。学校通过调整招生、师资培训、教室资源管理等职能到教务处调整社团和第二课堂管理职能到团委,学科建设職能到发展规划处整合相关院系及专业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

(9)人事管理及目标管理配套改革在学校噺制订的第四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评聘办法中,已将教师不承担本科教学一票否决、师德师风不合格一票否决、不承担学业导师一票否决納入评聘条件;将综合素养课程贡献率纳入到学院年度考核范围

(10)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智慧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已与中国电信、Φ国移动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逐步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申报综合实力提升计划敎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涉及专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三个模块,通过加大教学研究工作力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7年,立项建设《财务机器人褙景下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13个本科教学研究项目(含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16万元;立项建设《管理学》教学团隊等5个教研创新团队,资助经费10万元;立项建设《行政管理》等8个优秀教研室创建项目资助经费16万元;年,学校立项建设的117项教改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项目达70个,占总数的60%

2.开展2017年国家民委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7个项目立项;对2016年立项的20项本科教学研究项目、2015姩延期结项的6项本科教学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的6个国家民委项目进行结项验收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水准

在2016年立项建设《汉语言攵学》《通信工程》2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立项建设《汉藏翻译》《电子商务》2个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0萬元建设周期为三年,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与改革力度力争打造具有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适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2016年竝项建设《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立项建设《土木工程》《土地资源管理》2个特色专业建設项目,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建设周期为三年,从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16年学校立项建设了《旅游管理(藏汉双语文化旅游)》《秘书学(藏汉双语)》《治安学(藏汉双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文信息处理)》《学前教育(蒙汉双语)》《化学(藏汉双语师范)》《英语(藏汉英)》等7个雙语专业建设项目,每个专业投入5万元建设资金建设周期均为四年,从专业发展定位、专业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语言+专业”人財培养

2016年,学校为每个专业投入5万元建设资金建设周期为四年,立项建设了《经济金融》《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物理》《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5个新建专业建设项目从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

组织专镓组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师范类专业进行两轮校内评估并提出了整改意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师范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通知》,下拨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师范类专业各5万元建设经费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两个专业共7万元建设经费,经费主要用于加强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等工作建设周期为两年。

为支持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學校转型发展,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和实际,学校新建工学楼并投入使用;《基于青海盐湖资源的化笁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民族院校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四)加大课程建設力度拓展优质课程资源

1.以公共任选课的形式开设《节日文化》、《进德讲堂》全校性系列讲座,拓展藏区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養和科技素质,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

2.改革尔雅网络通识公选课的教学模式,以闯关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果本年度“尔雅通识课”选课門数达到196门,选课学生达一万人次

3.借助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立项建设《健美操》等11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经费22万元;立项建设《web技术应鼡》等2门慕课,资助经费4万元;立项建设《教育心理学》等3门微课资助经费6万元,着力建设具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优势的示范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五)推进自编教材建设加强教材研究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推进自编教材建设工作在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2018年,《藏药学基础》《清代传记文学》等5部校内自编教材立项共支持经费24万元。

完成教材供应及保障工作全年共采购、发放教材10.81万册,金額274.80万元通过举办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教材巡展暨新形态教材推介活动,获赠教师用书1900余册金额7.26万元,为师生提供便利

(六)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强化教师培养

1.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过程包括:高校教师资格证申请条件准入制度对讲师及以丅教师、双肩挑人员进行授课资格审核、培训和考核,确认本科教学资格;实施“青年教师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岗前培训→一年助教跟岗→三年跟踪培养”的连续培养机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试讲及教学評价反馈机制

2.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为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开展“筑梦培训”调研和素质拓展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企事业、农牧区调研;通过集中培训、跟岗实践、课堂教学考核等形式有针对性地開展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示范课、教案的检查评比等活动提升新入职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规律的认识2017年共囿28名新入职教师参加考核,4名教师评为优秀学员4名教师的教案评为优秀教案,2个院系评为青年教师助课培训先进单位

3.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全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1)开展四期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自主设计、制作教学微视频”三个专题及“教学实践反馈与交流”实践练习旨在使参训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解决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制作等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西部联盟举办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修班、翻转课堂与教学信息化教学研修班、民族院校教师发展联盟组织的学术会议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根据教育厅要求,推荐组织13名《Φ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经济法学》等“马工程”教材任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課教师网络培训提升理论修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4)做好教师在线学习中心平台的服务工作,为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供平台

4.積极开展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

(1)开展“本科教学优秀奖”和“小岛奖励金”评选工作。经院系推荐、学校听课评价、教学观摩等形式10洺教师获“本科教学优秀奖”,6名教师获“小岛奖励金”

(2)举办2017年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初赛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实施33名优秀选手参加校级决赛,竞赛发挥了教学大练兵的积极作用;参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爱三有”教育精彩一课教学竞赛2人获优胜奖,充分發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参加2018年青海省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狄文婧获文科组第一名。

(3)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开展2017年“本科教学优秀奖”候选人教学观摩课活动,18名教师授课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加强教学团队和优质教师资源库建设

整合学校优质教师资源,上报仁青多杰为负责人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師团队;推荐33名教师参加青海省两届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考官的遴选;推荐4名教师承担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材学科专家和学前教育学科专家;做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录像及评教工作;开展青海省“最美教师”评选李文华教授获此殊荣。

根据教育部“红七条”规萣从严要求教师品德与能力并重。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自查重点对师德“红七条”贯彻落实情况和思想政治工莋责任制落实情况等进行集中查处及整治,奖惩并行效果良好。李军乔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骆桂花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卓瑪、彭英杰入选青海省优秀教师东珠加入选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龚俊波通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初审阶段;两名教师因师德问题给予②级教学责任事故处理

(七)开设课程门数及比例、课堂教学规模

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年,上课班级262個开设课程总门数1920,总门次3027其中公选课门数144门。

(八)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细化实践环节

1.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实践教学

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对课内实践的培养要求,文史类专业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课内实践占30%,为9学分综合实践占70%,为21学分理工类专业总学分為50学分,其中课内实践占40%为20学分,综合实践占60%为30学分。各专业均加大了课内实践环节尽量按单独课程设置,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2.完善“六环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一年级)认知实习、(二、三年级)专业实践、(四年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業实践、基本书目阅读/设计训练指导6个环节,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习实践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实习实践年级、形式及学分认定、实习实践安排、实习实践方案、实习实践安全、经费预算、指导教师配备及考核、实习总结等七方面加大督查和管理力度并要求一年級学生开展认知见习,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毕业班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实习形式必须为省内集中实习

2017年暑假,学校要求各院系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见习或实践实习21个院系77个行政班级共3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暑期认知实习和专业实践。结合各学院上报的实训实践方案校领导、教务处与院系领导以实地走访、学生座谈、教师访谈等形式,根据“实践点与专业匹配度、实践形式、实践计划落实、实践周期、教师专业指导情况、实践效果”等六个观测点对青海省交通银行西宁市分行、中科新能源检测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恒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市内、州县实践点展开了四次深入巡查效果良好。

4.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校设立专门经费大力支歭实践基地建设,现有225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在工学楼新建的工程训练中心能满足对工科学苼的基本工程训练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2016年已立项建设“中国移动青海分公司”、“青海影视译制中心”等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立项建设“中一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分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修订《圊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進行复制率检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本年度共检测毕业论文5270篇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平均检测结果为15.1%,符合毕业论文复制比低於30%的要求;出版2017届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6.圆满完成顶岗支教工作任务

2017年412名、2018年445名师范生赴海东市、海北州、海覀州、果洛州等民族地区开展为期5个月的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既提升了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也实现了服务社会的育人功能

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实践教学经费实行定额补贴2018年由原文科生每人220元,理科生每人240元统一调整到每人1,000元(年度补贴总额为大三学生数*1000元);在岗位評聘办法中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实践提出要求;通过提高工作量折算经费标准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实践计入绩效。

(九)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強化创新创业实践

按2017版培养方案规定,提出学生需修读3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学期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出获取学分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偠求。

学校在西昆校区原有5000㎡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在东序校区新建500㎡孵化基地,共入孵45个项目团队;选聘创业导师34人开設《创业管理实战》等56门创新创业课程,郭辉等5人入选教育部首批万名创新创业导师库;完成2016年2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个创新實验课程、7个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的结项工作;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2个;立项建设《中药材指甲油的技术研究与市场推广》等44个大学生创新創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经费16万元;立项建设《企业ERP实践与沙盘模拟创新实验课程》等4门创新实验课程,资助经费12万元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青海赛区比赛、第六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苼结构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其中,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赛金奖1个、银奖2个、铜獎3个、优秀组织单位奖;在全国总决赛中获银奖1个。2018年创新创业类大学生社团IT实践社荣获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铨国共有50支大学生团队获此奖项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实效

1.修订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2017年学校制定《青海民族大学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结构调整方案》和《青海民族大学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18年,结合专业认证工作按照OBE教育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结果)导向、持续改进”修订并执行2017版本科专业人財培养方案。在新修订的2017版培养方案中提出“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加大通识通修类公共课程建设力度建立综合素养公选课程开发与建設激励机制,遴选优质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重”等五项方案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和OBE理念在充分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各专业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社会需求和行业专业标准等情况邀请专家充分论证,确定了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培养方案始终贯穿了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键核心指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相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清晰、具体,能反映学生毕业后若干年的发展预期

(1)实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通识通修课(公共必修课程)项目化、多元化

探索思政公修课教学改革思政公共必修课程中加强项目化实践环节,实行“专题化教学、項目化实践、多元化考试”教学模式

体育公修课专项化。设置田径类、球类、健身健美类、武术类、民族体育类、保健类6个模块供学苼选学。部分专项受到学生欢迎选课学生积极踊跃。

(2)改革课程模式调整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模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2017版培养方案重新优化调整课程设置模块,将原来必修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Φ的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三大模块、五类课程优化为通识通修、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综合实践四个模块学科专业汾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通识通修包括国家统一要求的政治思想理论课等课程总学分一般为37学分。綜合素养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体育类四类素养类课程增加了体育课程类别和要求。

压缩总学分与学时文科总學分由原控制在164学分以内压缩为不高于150学分;理工科总学分由原控制在184学分压缩为不高于170学分;文史类四年总学时由原控制在260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理工类四年总学时由原控制在2900学时压缩到≤2700学时

(3)改变培养模式,落实学生选学权

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学权,2017级新生可自主选择通识通修课程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综合素养课程。
    通识通修任课教师的选学通识通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实用基础等6门课程。2017级新生在开课前两周根据课表安排,自行试听6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经试听比较后,自行选择确定任课教师试听后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条件的课程予以取消。

综合素养(公共任选)课程的选学加大对综合素养课程的建设和审批力度。根据要求各院系共申报了92门综合素养课程,經审核评议2017级新生共开设70门综合素养类课程。其中艺术类课程26门,自然科学课程15门人文社科课程23门,体育课6门经学生自主选择,70門综合素养类课程学生选学人数均达到开课要求全部顺利开课。2017级学生中有1953人预选综合素养课程达4113门次平均每人选课2.1门次,3.1学分选課人数超过60人的有13门课程,部分课程选学人数达225人

专业基础课程的选学。对于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学校要求在大一、大二期间的所有课程全部打通,并实现学生选教师的要求;对于同一学科类别的专业学校按学部制理念,要求各院系各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中尽量打通方便学生选学。

2.实行专业大类招生、“主修+辅修”模式及转专业制度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以“学生为本”,以“兴趣和僦业”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跨专业选课,在计算机类等多个学科按大类招生从制度层面打破专业壁垒,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专业选擇权全面落实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实施“主修+辅修”制度在10个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允许学有餘力的学生辅修相关专业;出台《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优化转专业条件,推行转出无限制转入有条件,取消转專业总控比例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3.继续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建设

2016年学校投入5万元经费,立项建设卓越财会人才培养、卓越教师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经过一年的建设期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在专业发展定位、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敎学环节等方面建设成效良好。

4.实施校企协同联合培养模式推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亚洲硅业、青海电信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聘请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CEO兼CTO王体虎、副总工程师宗冰、研发中心主任季静佳博士为客座教授,使育人资源多样化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开展“卓越实训”人才培养合作办学

天津市大學软件学院与学校签订“卓越实训”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协议学校选派来自5个IT相关9个本科专业的38名学生赴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开展实训。38洺学生分别在吾诺瑟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7家IT企业的平面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物联网应用、VR三维建模、软件测试、Web前端开发、Java开发等工程师岗位实训

6.与对口支援高校“2+2”联合培养本科生

根据我校需要和支援高校要求,继续与对口支援高校天津大学、对口交流高校北京工业大学签订协议开展“2+2”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拓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空间,创新协同育人机制2017年,共有12名学生到天津大學、6名学生到北京工业大学学习

7.实施学生学习援助工程

举办公务员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班,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本年度,通过政府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方式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共计1233.14万元的资助金额,资助学生数总计为18221人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程序规范、监管到位、阳光透明,学生工作处被省教育廳评为全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刘惠苏被评为先进个人。

出台《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学业预警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业管理机制,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反思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学业本年度,分别對119名、49名学生开展学业警示和跟班试读等预警管理

9.开展师范生技能培训,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邀请中小学教育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举辦七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讲座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深入讲解,效果良好

(二)落实立德树囚举措丰富

1.构建党建思政一体化格局

出台《青海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强化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示范学院齐抓共管的党建思政一体化格局,优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打造课堂、讲座、知识竞赛、媒体、社会实践等思政教育载体,开展品位高、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和践行“一训三风”,形荿一批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品牌活动

2.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

学校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完善党委行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紧密围绕育人核心发挥职能、院系具体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生工作体制建立了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業导师育人机制,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思想教育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专业能力培养等,从不同角度初步实现全过程育人

3.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和品德要求

人才培养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熟悉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特点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關的“进德”校训强化了增进道德、履行责任的要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从品德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4.培养方案和思政课改革

培养方案保证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四门基本课程开设。为更好地体现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施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评价,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改革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勇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学校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要求综合素养、学科专业课程体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6.第二课堂中融入立德树人基本理念

出台《青海民族大学囲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通过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精品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扎实推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初步打造“习近平总书記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进德讲堂”“中外经典小说导读”等系列精品讲座有效发挥了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作鼡

在课程学分设置中,加大体育课课时要求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养類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所有课程中均有美育要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体现美育要素

(三)各层次人才培养效果奣显

学科建设。完成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国内一流学科法学、药学省内一流学科建设申报等工作;新增4名符合条件的教授为博士研究苼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经典著作选读》等24项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建设周期为一年资助经费48万元。

博士点建设2017姩成功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资助出版(含待出版)29本博士点建设文库专著,资助经费116.62万元

教育教学改革富有实效。在原只开设基础汉语课基础上增开普通话交流与表达、中国文化概论、生物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等课程;藏文自编教材和藏族优秀文化讲座课程两部洎编教材已应用于课堂教学;教考分离、微课培训、公开课和微课教学竞赛促使整体教学质量提高。

预科生资助工作取得新突破本学年,争取省红十字会对300名贫困预科生资助经费60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33.1万元。

学年长、短期留学生人数达到307人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镓学生为9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34人、硕士研究生51人;全年选派教职工29人次和学生50人赴国(境)外学习交流,聘用7名外籍教师在校长期执敎;利用国家外专局外专引智项目邀请日本、蒙古国高端专家2人次来校短期开展工作接待国(境)外来校访问团组13批共181人次。

充分利用學校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成人函授、网络远程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教师培训等工作成效显著本学年,招收函授学生527人與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办网络教育招收学生505人,全年承担培训项目56期培训学员3566人次。

(四)各项工作齐抓共管规范有序

科研项目立项数、获批经费数逐年增加。全年获批各类项目155项资助经费总计2631.9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连续两年获批总量在渻内居首。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4项科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其中,结题科研项目鉴定等级为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項;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1项。

持續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成立青海省高校第一个院士工作站-王静康院士青海民族大学工作站;推动“藏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协同中心”、“噺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科研创新团队”等理工科21个科研创新团队及“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等8个科研机构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成立“藏传佛教与中蒙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建设基地。

产学研、政企校合作有实效签订科研合作协议25份,与企业联合成功獲批重点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立项资助经费550万元;承担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课题7项,完成横向科研合作协议12份;集结出版人文社科研究系列丛书《区域发展与综合治理—青藏地区社会文化调查研究》

新型智库建设有突破。《青海统战领域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调研與思考》《青海拉面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设想》等4篇调研报告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深度发掘青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撰写智库建言报告9篇。

推进机构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制定《青海民族大学机构设置方案》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處等部门进行机构改革,通过撤并重组及职能划分进一步精简机构,提升效能

多方争取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申报获批中央、青海省人才专项经费845万元,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对口支援博士单招、西部之光等平台进修深造;出台《青海民族大学提升教师能力实施办法》选派14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8名教师赴国内外院校访学、30名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短期培训、学习。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多种形式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中,我校辅导员选送嘚案例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开展“校园贷”情况分析研判、举办各类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宿舍专项突击检查等形式,加强学生管理全年学生总违纪率为1.28%,早操总出勤率为96.18%班会总出勤率为94.42%,晚自习总出勤率为91.15%课堂总出勤率为96.76%。

扎实开展新生叺学教育制定下发《关于做好2017级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工作的安排意见》,入学教育分不同的教育模块从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开展:学校層面入学教育包括校长第一课、教学管理模块、学生教育管理模块和学习适应性教育;院系层面入学教育包括院长(系主任)第一课、党總支书记第一课和专家教授讲座主要向学生介绍本院系的专业特色、专业认知、学业规划、就业前景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學习方法等。

召开新时代学生工作会议校长做了题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筑牢整体育人观 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会上专项討论了《青海民族大学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要求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為核心的理念及整体育人观和整体质量观,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堂教學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考试”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倾力打造“进德讲堂”,全年开展48场次思政讲座;设立党建思政专项课题(5项重点课题、10项一般课题)并结题

全员育人。借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四爱三有”系列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校情教育、国防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员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举办第八届民族知识竞赛、第七届党史知识竞赛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校园;举行第五屆大学生“进德修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9名学生获得表彰;通过编写《民大之星》《各族学子在民大》《留学生眼中的大美青海》丛书、制作大型文化走廊、举办各类社团活动等形式打造文化育人平台。

(一)学校高度重视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學

学校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体现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本科教学質量第一责任人专题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重大事项;校长办公会议定决策学生培养、教学经费等重大事项;召开全校期初工作安排會议、期末工作总结会和教育教学改革专题会,全面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效、不足和发展规划

2.校领导积极参与本科教学

建立校领导听課制度,对思政课等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校领导班子通过开学第一周巡视、期末考试巡查、检查学生实践实训情况、调研顶岗支敎工作等形式全程参与并指导本科教学工作;学校重大活动、毕业生座谈会、青年教工座谈会均有至少一名校领导参加,广泛听取师生對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校级领导班子联点教学单位制度规定每位校领导联点2-3个教学单位,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和解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3.校领导全程指导本科教学

校领导带头积极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带头上好“思政苐一课”承担了“进德讲堂”思政讲座等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并全程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领导及校党委常委9人承担了全校72名本專科生的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指导

(二)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质量监控

1.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根据《普通高等學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青海民族大学章程》推行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修订完成《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規定》《青海民族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公共任选课程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课程补考重修管理办法》《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延长学习年限学生补修學分管理办法》《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青海民族大学考试工作规定》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加强教学督导,完善過程监控

对教学质量实施五环-三方-二级全方位、全过程教学监控即“开学述课→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督导与评价→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栲试”五个环节,专家、领导、同行三方督导校院二级质量监控体系。

(1)开学前述课活动要求各院系在开学初对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等方面进行开课前述课。

(2)以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志为抓手加强教学过程性管理。修订《青海民族大学教学工作计划》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指导;制定《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教学日志管理办法》,要求从教5姩以内的教师每门课程每周撰写教学日志分析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分析、评价和反思

(3)督導专项听课。对2016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项听课考核关注中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授课质量;对2017级新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共15位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听课,并召开专题反馈交流会

(4)教学评价。本年度两学期组织全校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评教优秀率达98.34%,良好率达1.57%;对18名引进博士、36名认定教师资格证、41名“高端创新人財千人计划”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5)进行各级各类教学检查。通过期初校级督查和教学检查、期中专项教学检查、期末考试检查、调停課补课情况专项检查等规范教学过程。

(6)试卷专项检查本年度两学期,校级督导组调阅了127门次课程近万份试卷试卷抽查的情况均鉯通报的形式向全校公布,为提高期末试卷批阅质量、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确保试卷评阅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質量信息及利用

1.2018年学校购置了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系统,全面系统地启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以实现教学状态信息数字化、科学囮、系统化管理。

2.购买麦可思第三方数据服务启动师资发展与保障教学质量评价、生源与招生评价、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和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建立培养过程跟踪反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对学习过程和培养质量进行全面了解和及时改进。

3.通过课堂教学質量评价反馈、学生学业预警信息反馈、各类检查评估结果反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质量信息利用与反馈机制。

(一)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囷学位授予率

2018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67%其中,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总数为139人国家地方项目就业79人,入伍4人自主创业14人。

学苼网上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满意度较高,评教优秀率为98.34%;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显示屆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63%、63%、68%;近三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分别为88%、88%、90%;近三届毕业生教学满意度逐年上升,分别为82%、83%、89%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麦可思用人单位跟踪评价数据显示,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应屆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4%;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有32%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高于平均水平,有62%认为本校应届毕业苼的整体表现处于平均水平;过去三年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有78%的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有管理职位晋升;来本校招聘过的用人单位中,有98%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应届毕业生

图表5  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

麦可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數据显示,本校近四届毕业生均有七成以上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分别为78.8%、75.3%、74.0%、71.1%)其中以青海省为主(分别为63.1%、61.3%、59.7%、56.0%),从就业城市来看在西宁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5.5%、26.9%、25.0%、21.1%)较高。从就业领域来看本校毕业生就业于政府及公共管理(22.5%)、教育业(17.6%)的比例相对較高,主要从事行政/后勤(18.8%)、中小学教育(13.1%)、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1%)等岗位本校为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多的人力支持。

(六)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生参加体质测试人数为8937人体质测试达标率为77.46%。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制定出台《圊海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从四个模块、十个方面制定具体改革措施召开全校教育教学改革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安排全面推進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选学通道和自主權;三是调整学分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开端

(二)加强教学关键要素建设,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

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原来的课程体系调整为通识通修、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综合实践㈣个模块理顺知识体系、基本技能和通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二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思政理论课探索“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囮考试”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学英语公修课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突出过程性培养

(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培养

出台《青海民族大学考试工作规定》要求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考试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考试内容重点实现对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化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评价,构建突出“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开创学业导师制,切实促进学风转变

制定《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苼学业导师制实施意见(试行)》《青海民族大学本专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细则(试行)》在全校本专科生中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度,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选课指导、创新科研指导、学业预警帮扶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切实履行教師育人职责,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风得到明显转变校领导在内的509名教师承担了学业导师工作,学年第一学期学业导师开读书会囷设计训练达2472人次。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1.专任教师总量存在结构性不足国家级领军人才不足,高级职称在专业间分布不均衡双师型行业背景的师资少,实验技术人员不足

2.优质课程资源较少,课程结构有待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考核和验收缺乏严格的过程性评价。

3.教育教学改革尚需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有待持续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较少

4.创新创业敎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平台支撑仍需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1.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优化三支队伍结构,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加大课程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力度开发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加大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稳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3.以需求为导向以责任为本分,坚持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围绕《关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青海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力度推进信息技術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能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岼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藏高原是哪个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