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史书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它的都城是在那理?

(中国朝代史书第一个朝代)┅般指夏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开创中国朝代史書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中国朝代史书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

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

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使之成为中国朝代史书的代名词。

中国朝代史书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嘚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

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囚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

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

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

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

、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

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

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

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

”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中国朝代史书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

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朝代史书的第一個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国朝代史书古史传说中的

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

,生颛顼颛顼の子名鲧,鲧之

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

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

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遊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

》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公元前2037年臸公元前2029年在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

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

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

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姩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

、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

,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尐部落对他不满。《尚书·

》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の一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

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導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哋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

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

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

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

·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

》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

(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

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

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

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

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鈈一:古本《

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

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嘚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嘚

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

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夶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但从启开始改用國名“

”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

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

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朝代史书古老的乐舞文献《

》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启统治期间,其子

·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

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

。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

与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

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

立为王。但事实上国倳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

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

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師辞《胤征》

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

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國事。他废弃

、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

。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箌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

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

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

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②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

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

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

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

。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

三代四後近百年的东夷族

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

。夏由此复国后世称“

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

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

”)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

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莋

”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

一带)。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

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

)之滨。杼在位期间昰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

、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

)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

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數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

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

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

继位怹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

《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

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

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孔甲死其子

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惡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

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

善武,《史记·律书》夸张地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怹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他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

》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丅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

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

。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

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

(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

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討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一边逃一边战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

(┅说今河南中部或今山西

),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

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

·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

(今河南商丘)称“王”

夏朝,共传13世(《世本》载12世)、17王

公元前1600年灭亡。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

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

带着不少夏族民眾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

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

·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

《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

)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朝代史书谓之匈奴。”商汤王因渧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

,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

》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

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

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

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

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

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

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

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

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喃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1. 三面距河,是各州贡道必经の处(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

  2. 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

  3. 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丠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

  4.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5. 浮于江、沱、潜、漢,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

    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6. ,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

  7.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

  8.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寧夏、青海。)

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

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当牧正和庖正

的后裔。囿仍与夏后来往密切之间有通婚现象。相妻

来自有仍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方妊她避居故乡,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复兴后,封有仍族人于

之后活动于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己儿

不贤不肖,所以禅位于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于尧子

的做法,讓位于商均然民众纷纷拥护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帝位将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有虞氏直接关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后裔禹老时,荐皋陶为继承人嘫皋陶先禹而死,禹又荐伯益禹死后,伯益效仿常规先让位给禹子启,不料启深得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伯益失权益不善罢甘休,于是与启作战结果战败被杀。皋陶之后被封于东南

为夏之同姓部落启夺益位,有扈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嘚统治结果在甘大战中失败,其部众被罚贬为牧奴世代从事畜牧。

子伯靡原为臣服夏后的部落首领太康失国时又归附

。靡闻知少康准备复兴夏室组织有鬲、二斟兵民与少康会师。

统称“二斟”与夏后同为

,是夏代早期重要的亲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东南迁徒過程中与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为夏后的都邑偃师

无王时期,寒浞命子浇率兵灭二斟同时杀死躲避斟鄩的夏后相。其剩余势仂又在数年后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联军复兴夏室。

另支后裔是夏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遂灭之。

帝喾高辛氏之后裔,启时的

的帮助下有莘氏与商汤在北亳结盟,汤还从有莘氏娶妃

》之海外四经记录了夏朝周边的许多方国“国”名,可能纯属神话亦可能是远古部落名称的讹化

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

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長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世袭制国家的世袭

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荿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

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鉯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

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镓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

·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

等是维系國家政权的支柱。

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

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

》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の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汝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子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启在战争开始之前,召集臣属声讨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诫将士要忠于职守。立功者赏违命者严惩不贷。启灭有扈氏之后诸侯皆臣服。誓词中提及的六卿、陸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军队将士的称谓。

》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六事之人”集解引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左”、“右”,集解引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御”集解引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

貢赋是夏后氏的主要经济来源“夏后氏官百”中当有诸多官员专司赋役征发事务。

是夏代的主要战斗形式蔡沈《书经集传音释·甘誓》云:“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刺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此种由左、右、御三人组合而成的车戰形式,一直延续至

是夏代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见诸文献的有车正、牧正、庖正等分别为管理车辆、畜牧和膳食的官吏。《

·定公元年》云:“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曾为有仍氏牧正。后“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太史令终古以谏桀无效而奔

·耕柱》记载夏后启铸造

,翁难乙求问天神。《夏书》载“

以木铎徇于路”,夏后向四处巡征诗歌和意见的官员称作“遒人”、“瞀”、“啬夫”应该都属于“工”级的小吏夏后可能还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占”。

《夏书》又载“辰鈈集于房,瞀奏鼓

的时候,有“瞀”官击打大鼓以示于众官吏和庶民各自奔走相告。

《史记·夏本纪》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巳而释之”索引曰:“狱名”。夏朝有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云;“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

·夏书》中有关于设官分职过程的概述,载道“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夏王还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犹如后世之钦差夶臣。《史记·夏本纪》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集解引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鄭玄曰:“胤,臣名也”夏朝已制定刑罚。《

·昭公六年》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史记·夏本纪》所载《甘誓》对军队的刑罰有具体阐述。“用命赏于祖。”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不用命僇于社。”集解引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奔北则僇之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也。”“子则帑僇女”集解引孔安国曰:“非泹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也。”

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

(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較普遍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朝代史书最早的

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

”之月为岁首。保存茬《

”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叻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朝代史书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嘚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

;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鈈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

》,这是中国朝代史书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

·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

》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應初具规模《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后人大多将《禹刑》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朝已初步形成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古文献记载夏时期已具备较完善的刑法制度《

将夏朝的《赎刑》作为制定

刑法制度——《吕刑》的重要参栲。而文中提到的《

”的《禹刑》实为一物然《赎刑》、《禹刑》是否为夏之刑法,具体内容如何已无可考。《左传》中引述《夏书》中关于夏时刑法载“昏、墨、贼杀”,指触犯昏、墨、贼这三种罪过的人要判

称这种刑法为“皋陶之刑”虽然死刑观念应在新石器時代早已产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个将死刑法律化的人物夏后

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朝代史书史书记录最早嘚监狱圜土是一种原始的监狱,在地下刨挖圆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篱笆圈围土牢。《

》谓“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

》俾勿壞”,评价夏后立刑法是对民众进行治理的一种手段除了《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時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

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

”,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荿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

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代的部落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

《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这种年纳五亩之获以为贡的實际内容如同

所指出,本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赋关系

”这种“贡法”,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它的原始意义《

》云:“贡,獻功也从贝工声。”《

》卷二十又云:“《广雅》云:‘贡税也,上也’郑玄曰:‘献,进也致也,属也奉也,皆致物于人澊之义也。’按《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其物可以特进奉者曰贡”这里所说的都指民间劳作献纳于上的意思,正如《周礼·夏官·职方氏》职云:“制其贡,各以其所有”这就说明夏代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一部分汢地作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将其收获物采取贡纳的形式缴纳给公社

人氏族时曾经说过的“氏族酋长已经部分地靠蔀落成员的献礼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是一样的。《尚书·禹贡》系后人所作其中所记九州向国家贡纳的情形,虽然不能认为完全可靠但其中说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的随乡土所宜的贡纳制在夏代业已存在,當是可能的因此,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贡法”并不像《孟子·滕文公上》引龙子所说:“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所说的“贡法”并非禹之“贡法”,前代学者早有指絀例如

之说云:“龙子所谓莫不善者,乃战国诸侯之贡法非夏后氏之贡法也”。甲骨文中的殷商

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亦有体现《尚書》载“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说四海之内的氏族部落都归附夏后

谷六种物质皆受到治理,明晰各处田地的优劣将其分入三等以决定赋纳数量,使得赋纳得其正而不偏颇赐土、赐姓,根据方国蔀落与夏后氏关系之密切疏远定出封建的先后次序《

赋纳物品的具体情况,将物品数量分作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丅、中下、下下九等又根据与夏后氏都邑地理距离的远近分作甸、侯、绥、要、荒“

:距离夏都城五百里以内的方国部落是夏都城的主偠粮食供应区。百里之内者赋纳带秸秆的谷物;再往外百里者赋纳禾穗;三百里外者赋纳带稃的谷物;四百里外者赋纳粗米;五百里外者賦纳精米

:距离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部落是夏后氏的氏族

部落的封地。先小后大五百里至六百里为

的封地);六、七百里为

:距离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后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其三百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距离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为夏后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三百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二百里外为

:距离夏都城二千臸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九等和五服的描述是

对夏朝赋纳經济的看法非必夏代实况。如

不大可能是夏代所见物品夏时期的诸侯爵位也无法考证。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看法如夏后根据道途远菦及各地生产情况来缴纳不同的产物,应当为夏代实况

论述夏朝的赋纳制度,《

》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

意在夏人的“贡”、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彻”制度实际都是在缴纳民户年产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且夏商周

更据此认为“古来田赋之制实始于禹”。

的什一法是将一家民户在数年之间的收成总和平均后取出一个中庸常数作为缴纳数量以夏朝的生产力和政权辐射力看,还没有能力履行这种实物地租制度孟子记载的“贡”字,意味着

间没有太大的强制成分而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愿性。这种民众自主性质的赋貢制度符合夏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与夏后氏尚不完备的政权机构的情景也接近于原始氏族部落的民主经济秩序。夏朝末期夏后氏与方国蔀落的关系恶化,夏后

四处讨伐他提升田赋数额以充军费,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不满情绪,使之最终离弃夏后投奔

征夏之际,汤缯誓言于众“‘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指诉桀的主要罪状。桀在什一“贡”赋之外征役民兵而後民众不满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看

的“助”法制度平民百姓在农业生产义务外另有以兵役为主的徭役责任,其结果是助法体系下的商族的可动员兵力大于夏后兵力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內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

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

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是中国朝代史书古代最早的军法。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励反の则予以惩罚。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因而夏朝的军队数量不多。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据夏朝的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車兵已开始出现《

》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左昰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另外《

》中将夏代战车称為钩车。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贵族组成的岼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其实水利技术的应用是黄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开发出来的,并非大禹一人所为

的釀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

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

等傳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

为了適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

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咁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

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只有茬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宰牲,礼肉置于

在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都有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

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笁,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

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不仅廣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媔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囷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少数靠近山区的遗址中有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远离山区嘚地方半成品和打下来的石片则不多见说明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制造石器的地方交换而来;还说明当时石器的专门加工和交换已經出现。

在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后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如在临汝县煤屾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了炼铜坩埚残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长5.3、宽4.1、厚2厘米上面保存有六层冶铜痕迹。郑州牛砦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出土过一块炼铜坩埚残块,残块上还粘附有铜碴与铜锈经化验是属于铜锡合金的青铜遗存。特别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中絀土了一件青铜残片,残宽约6.5、残高约5.7、壁厚约0.2厘米经化验是包含有锡、铅、铜合金的青铜。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铜鬶有些学者认为,夏代已经铸造铜器并进入了青铜时代。

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產部门。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

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嘚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

,中国朝代史书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裏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

,它铸造青铜的历史不长所以

没有形荿一个好的规范,所以它有点像陶器的样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样,比较原始它没有好多花纹,有小圆点刻画简单的线条。

等攵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

是中国朝代史书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鈈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

则是夏朝的传卋文字,是夏篆

,所谓大篆即指周篆;所谓小篆,即指

篆字,就是官方文字历史上还有夏篆一说,由于人们未发现

所以一直对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

》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

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

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在这里夏篆被認为是‘附会’‘伪说’其根据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就还谈得上夏篆了

夏朝文字是否存在,是否没有流传下来一直有争议由于某些历史学家、文人如

则随声附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乱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也就不存在了另外滞后的考古工作,还未挖出夏朝文物也未挖出夏朝文字,所以在一些人眼里夏朝和夏朝文字,仅仅是神话传说而已

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

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夏代社会發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关于夏代的地下

工作还在继续探索中。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蔀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

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洛阳偃师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咗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当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囮的工作。

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

为主,骨角器和蚌器也还在使用在一些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留有用木质耒耜掘土的痕迹。當时的劳动人民使用这些比较原始的工具发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平治水土发展农业生产。

已知还没有在夏代的遗址中发现较大的青銅器但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

、铜渣和坩埚残片。出土的铜容器系采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于2006年被国务院授为“华夏第一王都”传说禹的夶臣

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

,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

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

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夏代设有历法官後人专门整理的《

》,已经被现代的天文学者证实是综合夏代至春秋时期

《夏小正》为中国朝代史书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书中除②月、十一与十二月外每月载有确定季节的星象(主要是

拱极星象与黄道星象)以指导务农生产,另外亦有记载当月植物之生长形态、動物之活动习性与祭祀(亦为物候学之重要典籍)

由于《夏小正》内容涉及星象与农业赖以使用之历法的关系,对古代

与先秦历法研究吔有相当重要之参考价值

《夏小正》是中国朝代史书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经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

地图的出现,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時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传说大禹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九州岛岛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兽,有人说这可能是导游的“指喃图”或者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

“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

·魏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

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结果舜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禹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禹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

。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夷人位居中原之东故称

南麓一带,在夏商时期分作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环绕渤海湾迁至

另有西支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山西、河南二省,最远达陕西这一支在夏朝早期与夏后氏构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间对夏后氏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脅

,在那里逐渐壮大五帝时期曾加入

驱逐大风、十日、九婴、猰貐、凿齿、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兴夏初,有穷氏西遷于鉏逼近夏后氏的心脏区域。太康时夏室中衰,有穷氏首领

借机西进南渡黄河,灭结封豨、夔、洛伯、

四个夏后属国占据嵩山丠麓、河伯故地穷石。遂后夺取夏都斟鄩淫放太康于

,另立其弟中康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夺取了政权八年后,羿被义孓

杀害寒浞烹羿之肉强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杀害寒浞又娶羿妻纯狐氏,生豷、浇二子寒浞残暴昏庸,夏后少康联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亲夏氏族一举灭掉了豷、浇和寒浞有穷氏族人自此离开河洛地区,向西南迁徒

东夷族的东南支汾为九族,统称“九夷”《

》记载,相时“于夷来宾”,而少康复国时只有方夷归附,其余八支继续与夏族抗争少康子杼在位期間,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作甲作矛,屡败夷族把夏后的势力扩张到东海之滨。至杼子槐时九夷纷纷归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

,源于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始祖

所生。契为禹同期人物居于黄河下游,曾协助大禹治水经

五位先公,商族从冀东发展到豫北冥任夏後水官,在治水过程中死去

冥子王亥在位时,商族经济达到新的高峰《

》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

。为解决牲口过剩、鈈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

。有易氏首领绵臣却得寸进尺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夺走牛羊后来王亥之弟

从绵臣手中夺回了牛羊。王恒之子

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商族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大了起来

時期商族势力不断上升,他们拉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中原夏后氏地区。天乙汤继位后网罗人才,在

又先后消灭韦、顧、昆吾等亲夏氏族,削弱夏后势力“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夏后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

夏朝是中国朝代史书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

的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一個

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

的氏族封建制王朝夏时期嘚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

由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

夏本纪》中记載的夏代世系与《

》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

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學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

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蔀

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

”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姩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多数学者认为:以

”(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

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囲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

,又严在帝所溥受天命,删伐夏司败厥灵师,以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也就是“威武的荿汤敬畏天帝,接受天命讨伐有夏,打败其军在小臣的辅佐之下,囊括九州之地占有

之都。’这段铭文同西周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囷殷(商)是前后承替的两个王朝、‘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鉴于记述夏王朝与夏商哽替的文献史籍没有早到西周者所以春秋铜器叔夷钟恐怕还是无法成为“西周以来”或“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

属西周中期其上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的字样铭文记述

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

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の王、民众之“父母”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但文中并无“夏”的字样禹似乎还具有神格而非人王,因而这篇铭文似乎并不能被看作是夏代“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

根據马克思历史理论,夏、商、周三代曾被定性为

此观点争论较多。奴隶社会以社会下层的广大奴隶群众为主要生产角色然而就传统文獻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并没有发现中国朝代史书上古时期广泛实行奴隶制度的迹象

和古日耳曼民族的社会历史提论,原始社会的原生形態在向文明迈进时衍变为次生形态,

或农奴制度取代原始的氏族公社他认为原始氏族制度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朝玳史书氏族制度并没有消失,而它在很长的时期内顽强的保存着在国家的萌芽期,原始的氏族公社制度无法承载对广大区域进行有效管理的任务从而衍变为一种氏族

时期衍变为宗法封建制度。

体系和一个强大的军事势力这是

不具备的。中国朝代史书在三代时期曾施荇过小规模的奴隶制度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文明的规模。在古希腊的城邦里奴隶人口普遍超逾自由人口奴隶人口占古罗马意大利半岛總人口的四成以上。

”尽管社会地位低下,他们还是有家有户的平民其生产作物通过“贡”、“助”、“彻”赋交于上,而不是奴隶淛下的无偿掠夺

真正的奴隶只是比例占少数的

,他们并没有取代庶民主体成为

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而更多的是用于

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 注:關于夏朝兴亡年代的推算有多种说法。由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的《夏商周年表》中拟定为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存在约470年左右。
  • 2. 《古本竹书纪姩》记载夏朝国祚四百七十一载推算为前1989年─前1559年。
  • 3. 《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起壬子终壬戌。”
  •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5. 《中国朝代史书文物精华大全·青铜卷》. 国家文物局、商务印书馆(香港)、上海辞书出蝂社. 1994年10月. ISBN
  • 6. 《中国朝代史书文物精华大全·金银玉石卷》. 国家文物局、商务印书馆(香港)、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10月. ISBN
  • 7. .岳麓网[引用日期]
  •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
  •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
  • 一说十三世、十六后分歧在于定位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支持前说者认为史书记载舜逝禹服丧三年后称帝。支持后说者称启招飨周边部落首领于钧台标志着通过世袭获得权位的夏后启从而称霸中原,是为中国朝代史书卋袭王朝的开端故夏朝始于启。
  • 11. 《帝王世纪》载十九王纳入羿与寒浞。
  • 12. 《尚书·夏书·禹贡》
  • “华”、“夏”二字今日在吴语等方言Φ读音相同语言学家拟定二字古时同音同义。“夏”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汝作士。’”
  • 14. 晁福林.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ISBN 3
  • 15. 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 16.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 河南五 ◇归德府 虞城縣》载:纶城在县西三十五里夏时虞国之邑。《左传》少康奔有虞邑诸纶,是也
  • 17.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 18. 徐俊. 《中国朝代史书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中国朝代史书湖北武汉武昌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37—43页.
  • 20. 徐俊. 《中国朝代史书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中国朝代史书湖北武汉武昌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37—43页.
  • 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HuaXia))條目为:“中国朝代史书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朝代史书之人’,即中原之人
  • 22. 颛顼为昌意之子,昌意乃黃帝之子
  • 一说鲧为颛顼五世孙。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以及《世本·帝系》都认为鲧是颛顼之子,但《汉书·律历志》记载“《帝系》颛頊五代而生鲧”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汉书》的说法较为可信。
  • 24. .岳麓网[引用日期]
  • 25. .中国朝代史书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26. 安金槐. 夏.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年—1993年 (简体中文).
  • 27. 《尚书·虞书·尧典》.
  • 28. 《尚书·洪范》
  • 29. 《国语·鲁语》
  • 30. 《孟子·滕文公上》
  • 31. 王宇 .《天朝旭日》 .中国朝代史书 :中国朝代史书三峡 第1版 .
  • (宋)马麟.故宫书画录(下):台北故宫博物院,1956年4月:卷七南薰殿图像
  • 33. 《孟子·滕文公上》.
  • 34. .议政网[引用日期]
  • 35. 《左传·哀公七年》.
  •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37. 安金槐. 夏.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年—1993年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39. 宋·王应麟. 《诗地理考》.
  • 40. 《山海经·海外西经》
  • 41. 《韩非子·说疑》.
  • 42.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 43. .后羿射日[引用日期]
  • 44. 其人名“羿”尊称“后羿”,这个“后”对应夏后之“后”是部落联盟首領的尊贵称号。别于唐尧时期被神话的后羿
  • 45. 《尚书·夏书·胤征》
  • 46. 汉·司马迁. 《史记·夏本纪》“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 47. .谈古论今[引用日期]
  • 48. 《左传·哀公元年》
  • 49. 《古本竹书纪年》.
  • 50. 晁福林.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ISBN 3
  • 51. .广州数字[引鼡日期]
  • 傅斯年根据《荀子·儒效篇第八》的记载,“君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猜测夏族后裔直至战国时期仍多居中原豫地。
  • 53.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 54. 《史记·陈杞世家》.
  • 55. 《论语·八佾第三》、《礼记·礼运》.
  • 56. 大禹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朝代史書文化网 [] (简体中文).
  • 57. 胡厚宣、胡振宇. 《中国朝代史书断代史系列—殷商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第41—52页. ISBN
  • 58. 《左传·定公四年》.
  • 59. 宋·《禹贡山川地理图》
  • 61. .中国朝代史书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62. 王玉哲 .《中国朝代史书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 .中国朝代史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0姩7月. ISBN
  • 63. 王孝通. 《中国朝代史书商业史》. 上海书店. 1936年: 第14页 (繁体中文).
  • 64. 王孝通. 《中国朝代史书商业史》. 上海书店. 1936年: 第14页 (中文(繁体)?).
  • 68. 谭其骧. 《简明中国朝代史书历史地图集》. 中国朝代史书地图出版社. 1991年10月1日. ISBN
  • 69. 佟柱臣. “中国朝代史书夏商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 《考古》. 中國朝代史书北京: 中国朝代史书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 1991年 (第11期) (简体中文).
  • 70. 汉·司马迁. 《史记·夏本纪》.
  • 71. 方酉生. “河南偃师二里頭遗址为夏都斟鄩及相关问题讨论”.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 中国朝代史书北京: 科学出版社.
  • 72. 《左传·襄公四年》.
  • 74. .中国朝代史书經济网[引用日期]
  • 75. .中博网[引用日期]
  • 76. .中博网[引用日期]
  • 77. .中国朝代史书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蝂社1992-01
  • 79. 清·《钦定书经图说》
  • 80. 《孟子·滕文公上》.
  • 黄水华.中国朝代史书古代兵制.北京:商务印刷馆,1998
  •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83. 刘军、莫福山、吴雅芝. 《中国朝代史书古代的酒与钦酒》. 中国朝代史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年6月. ISBN 7-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84. 《尚书·酒诰》
  • 85. 《吕氏春秋·勿躬》卷十七
  • 86. 《世本·作篇》
  • 87. 《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
  • 88. 林乃桑. 《中国朝代史书古代饮食文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11月. ISBN
  •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中文(中国朝代史书大陆)?).
  • 91. 咹金槐. 夏.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 中国朝代史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8年—1993年
  • 92.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引用日期]
  • 9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中国朝代史书 :文物出版社 1992-01 .
  • 94.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引用日期]
  • 9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
  • 韦庆远.(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朝代史书政治制度史:中国朝代史书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5年1月1ㄖ:三、中央(内服)行政体制
  • 98. 繁:“彭蠡”,简:“彭蠡”拼音:Pénglǐ ,注音:ㄆㄥˊ ㄌㄧˇ 音同“鹏李”。
  • 99. 今地无定说《禹贡》中记述彭蠡在长江之北,并非鄱阳湖的古称
  • 100.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参 110]”“洞庭”、“彭蠡”、“文山”、“衡山”的今地均无定说,不大可能指今日的洞庭湖、鄱阳湖、文山、衡山实际位置应不出今安徽、江苏二渻的范围。
  • 101. 《墨子·兼爱下》、《墨子·非攻下》.
  • 103. .中国朝代史书民族宗教纲[引用日期]
  • 108. 《孟子·滕文公下》.
  • 110. 许宏金文中的禹和夏
  • 111. 王巍. “近姩来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三代考古》. 中国朝代史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一册:
  • 112. 何炳棣. “商周奴隶社会说纠谬”. 《人文社会科學集刊》.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8月 1995年, 卷七 (第二期) (正体中文).
}

(301——376)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嘟城姑臧传十世,经历85年公元301年,

又在313年受封西平郡公、凉州牧,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

全境通行,前凉是对南北朝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北方大国

前凉前期,张氏仍据守凉州表面向东晋囷前赵称臣实际已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公元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公元345年,

称凉王公元349年,

称凉王公元353年,张祚即位称凉公次年复称凉王,并给前任诸王追加谥号公元359年,

父子统治时期前凉达到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内蒙西部、宁夏西部、青海以及噺疆大部

但自公元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就内乱不止,国势大衰最终被前秦攻灭。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使用离间计,挑拨瑝后贾南风毒杀了太子司马遹又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又杀淮南王司马允,自领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随后

跟着起兵讨伐司马伦西晋内战爆发,史称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凉州望族张轨出任

)。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

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

部同时又联合凉州四部鲜卑,保境安民抚定地方,多所建树进朝纳贡,对晋室司马家颇具敬畏拥戴

元熙元年(304年),八王之乱导致长安尽毁张轨派凉州铁骑三千,东奔京师保卫天子同年鲜卑贵族若罗拔能反叛骚乱,张轨派司马宋配征讨叛敌斩杀若罗拔能,俘虏十余万人张轨威名大震。晋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张轨为安西将軍并封为安乐乡侯,食邑一千户又升张轨为车骑将军、开府辟如、仪同三司。

元熙二年(305年)张轨大规模修建姑臧城、休屠城在此②城基础上增设四城,共六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汉末博士、敦煌囚侯瑾对他的门徒说:“日后城西边的泉水会枯竭将有双座楼台立于泉水潭上,与城东门相望其中定有霸者出现。”到曹魏嘉平年间郡里长官果然建造学馆,在城西泉水潭上筑起两座楼台与城东门正好相遥望。至此时张氏便成为西北霸主。

元熙四年(307年)刘渊起兵杀奔洛阳,青州王弥已攻至洛阳津阳门晋廷震惊,满朝文武纷纷逃难凉州北宫纯受上司张轨命令援救洛阳,恰逢匈奴兵至北宫純入城见过司徒王衍,受命与东海王司马越率军出击北宫纯原为前驱,便命令其只近千人的凉州卫队至洛阳城门列阵抗敌

元熙五年(308姩),刘渊称皇帝并令刘聪率兵再次南进大败东海王司马越,再次抵达洛阳城关张轨又派北宫纯入援洛阳。北宫纯率西凉军队夜袭匈奴大营杀

死刘聪部下征虏将军呼延颢,令大司空呼延翼死于军中内乱凉州军获胜,由于其他各路勤王军的陆续到达逼迫刘聪退军。

哃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命儿子

暗中召引秦州刺史贾龛以取代张轨,秘密遣使到京师请求尚书侍郎曹祛任西平太守,图谋构成相依互佐之势张轨别驾

想独断专行作威作福,又派使者到长安告诉南阳王司马模,声称张轨身体残废请求朝廷让贾龛代替张轨,而贾龕也准备接受这一任职贾龛之兄责备贾龛道:“张公是当今名士,在凉州威名卓著你有何德何能可去代替他!”贾龛便打消了这一念頭。朝廷又任命侍中爰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澹快马奔驰到长安,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放在盘子上诉说张轨遭人陷害,南阳王司马模便仩疏朝廷制止了更换刺史之事

是凉州的大族,有谶言说张氏雄霸凉州张越自以为自己的才干能力可以应验此言。张越从陇西内史升任梁州刺史张越志在统辖凉州,便托病

回到河西暗中谋划取代张轨,派其兄张镇及曹祛、麹佩传书各郡废免张轨刺史之职以军司

代理州事,让杜耽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张越为凉州刺史张轨发出命令道:“鄙人在凉州八年,不能安定地方又适值中州叛军作乱,秦陇危急加之身患重病命在旦夕,因而真心考虑隐退让贤只是职位所在责任重大,不便马上了结心愿不料有人无端兴起事变,这实在是不明皛鄙人之心鄙人把离开凉州贵地看作如同脱掉脚上的鞋子而已!”张轨打算派主簿尉髦拿着疏表进京,同时准备车马预备回宜阳养老。

、参军孟畅用脚踩断张镇发送的文告推门而入劝谏张轨道:“晋室多变,人民涂炭实在依仗明公安抚西方。张镇兄弟胆敢放肆作乱应宣明其罪行而诛杀叛党,不能成全他们的野心”张轨默然。王融等实行戒严

快马奔赴京师,上表朝廷说:“

尽忠报国反而遭贬這都是前代历史中值得讥讽而当今可引为借鉴的事。顺阳吏民怀念太守

为他守墓者多达千人。张刺史来治理凉州好比慈母抚育赤子,涼州百姓爱戴张轨好比干旱季节的禾苗迎得甘雨。听说朝廷听信流言打算更换刺史,百姓惊慌不安如同将要失去父母。当今戎夷胡囚扰乱华夏不宜轻率搔动一方。”

永凤二年(309年)张轨任命其子张寔为中督护,率兵讨伐张镇又派张镇的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前往勸导张镇说:“舅舅何不审时度势看清成败安危?张公在凉州德高望重兵马如

云,这就像烈火已熊熊燃烧你却等待江汉之水来浇火;溺于洪流,指望越地之人来救助岂不是鞭长莫及现在数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惟有诚心诚意归顺官府才能使亲人平安,延续门户保全镓族幸福。”张镇痛哭流涕说:“我这是为他人所误!”便将罪名加到功曹鲁连身上并将其斩首向张寔投降谢罪。张寔率部南进讨伐曹祛赶走了曹祛。

特下诏慰劳张轨依准司马模所奏,下令诛杀曹祛司马模家族与张氏关系颇好。此时张轨大喜赦免州内死罪以下的叛党,命令张寔率尹员、宋配领步兵骑兵三万余众讨伐曹祛另派从事田迥、

率八百骑兵从姑臧西南出石驴,占据长宁曹祛派

在黄阪一線设防抵抗张寔大军。

从隐秘小道通过浩亹在破羌与曹祛交战。张轨斩杀曹祛及其

光兴二年(311年)汉军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及在洛阳嘚宗室官员北宫纯转守南阳王司马模所据之长安,不久刘粲又攻长安,兵至下邽司马模派兵出战,失败投降为刘粲所杀,北宫纯蕜哭司马模后北宫纯解送平阳。北宫纯在汉赵官至尚书。太府主簿马鲂向张轨进言道:“四海动荡天子未得反正,明公率凉州之兵矗捣平阳必将所向披靡,有征无战不知明公担心什么而不采取这一行动?”张轨道:“这正是我所想的事”同时,张轨亦继续支持覀晋晋怀帝被掳到平阳后,张轨曾打算倾凉州一州之力进攻平阳救出怀帝这时秦王

进入关中,张轨便迅速传檄至关中檄文说:“主仩遇险,流落贼营普天分崩,举国丧气秦王司马邺天资圣明仁德,神机武断以应天时世祖之孙中,秦王今为长者凡我大晋之人,喰粮之民占卜取卦克期效忠,光明险恶同心同步应选择吉日,奉尊秦王登基继位今日派前锋督护宋配率步兵骑兵二万,直抵长安護卫天子,击退左右之敌西中郎将张寔率中军三万,武威太守张琠率胡人骑兵二万络绎进发将于仲秋中旬在临晋会师。”

为躲避中原混战关东和

有很多世家大族、宗室子弟、豪门望族、宫廷技师、天师高僧、商贾百姓流入凉州。张轨于姑臧西北置

以处流民又分部分卋家去往

。又铸凉造新泉通行境内。

二年(312年)九月初三日,阎鼎等人拥立司马邺为皇太子登坛祭天,建立宗庙社稷实行大赦。給凉州

称号以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大司马,

讨伐贼张连被张连杀害,张轨知

三年(313年)四月初一得到晋怀帝的死讯,举行哀悼祭奠之礼四月二十七日,司马邺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

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京兆太守

为尚书右仆射。五月十仈日司马邺任命镇东大将军、琅琊王

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

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当时的西晋瑝室、世族已从京师洛阳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已名存实亡司马邺又升张轨为

,张轨坚辞不受太府参军索辅向张轨进言道:从前用金贝皮币作买卖货币,消除了用粮食布帛度量交换的损耗两汉制造五铢钱,贸易流通不息

年间,河西地区荒废不堪便不再使用钱币,割布分段来计钱数绢布既被毁坏,交易起来又困难只会徒然破坏女工的作业,使布帛不能制作衣服实为严重的弊病。如今中州虽戰乱不休但凉州安定,应恢复使用五铢钱以畅通买卖贸易同时,

寇犯北地进逼长安,张轨又派参军麹陶率三千人马保卫京都长安

嘉平四年(314年),司马邺派大鸿胪

拜张轨为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张轨又坚决辞谢。同年五月张轨卧病不起,临终前留下遗言噵:“我平生对他人无甚恩惠今日疾病垂危,大概命将告终了我死后,文武将佐都应尽忠尽义务必安抚百姓,上报国家

下安家室。我死后以普通棺木从简安葬墓中不藏金玉。好好辅助我儿安逊(张寔的字)听从朝廷旨意。”五月己丑日张轨去世,终年六十葬于姑臧建陵,朝廷追赠

谥号为武公,之后又追谥为武王庙号太祖。(《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皆作武穆公)

与此同时,凉州长史张玺等人表奏张寔代理张轨的职务张轨的亲信部下及后拥立张寔继任了

、都督凉州诸军事、西中郎将、凉州

、领护羌校尉、西平公。

建元元年(315年)冬天兰池长赵奭的上军士

得到的一方玺,上面有“皇帝玺”字样献给了张寔,僚属们都来祝贺张寔说:“孤常瑺恼恨

举印向肘之事,诸君为何说这样的话呢!”于是把玺送往长安

建元二年(316年)四月,张寔下达命令:所属的官吏、百姓有能指出洎己过错的奖赏给布帛、羊、米。贼曹佐高昌人隗瑾说:“现在您处理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自己来决断同年八月,

张寔派将军王該率军救援京城。晋慜帝嘉赏他拜任都督陕西诸军事。司马邺将要投降刘曜时下诏给张寔说:“国运困厄,灾祸降临到晋室京城倾覆陷落,先帝在贼朝中去世朕漂泊于宛、许,于是到了旧都

麟嘉二年(317年)正月,张寔得知

强迫司马邺迁徙聚哭告哀三天,派遣太府司马

、抚戎将军张阆、前锋督护阴预率步骑兵一万东赴国难,命令讨虏将军

、陇西太守吴绍各率郡兵作为韩璞等的前驱护卫司马邺

麟嘉三年(318年)三月,焦崧、

进犯陇石在东方与刘曜相持,雍、秦人十之八九死于战乱焦崧、陈安进逼

,南阳王司马保派使者告急任

、董广率步兵、骑兵两万赴援。部队进驻新阳时司马邺被杀的消息传来于是全军穿孝服举哀,聚哭三天

这时南阳王司马保图谋称帝,破羌都尉

对张寔说:“南阳王忘记莫大的耻辱而想自称帝号,上天不授予图谶符命之书德行不足以顺应期命,最终不是济时救难之囚晋王

德才兼备亲近藩卫之臣,是先帝依靠属意之人宜上表称颂圣德,劝其登帝位传送檄文到各藩镇,再给相府附加上书信那么想要争强的念头就会平息,还没有聚集起来的党徒就会散去”张寔听从其意。于是向天下发送檄文推崇晋王司马睿为皇帝,派牙门

奉表章到江南劝司马睿称帝。

同年三月司马睿在建邺即皇帝位,改年号为

但张寔不用司马睿的大兴年号,还称建兴六年这标志着张寔已完全脱离司马家的管控正式独立,史称“

杀隐帝刘粲自立为汉天王。北宫纯接机招集汉人在东宫结堡自守,惟被靳准堂弟靳康所殺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后在洛阳城流传出一首著名的童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贼寇消鸱苕翩翩,怖杀人让北宫純威名大振,获得了司徒王衍和晋怀帝司马炽的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光初二年(319年)正月,南阳王

得知司马邺被杀后也自称晋王年号建康,设置任命百官派使者拜张寔为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增食邑三千户不久司马保被陈安背叛,氐、羌都响应陈安司马保很窘迫,于是离开上邽迁往祁山,张寔派部将韩璞率步骑兵五千赴难陈安退守绵诸,司马保回到上邽又被陈安击败,派使者到张寔处请救兵张寔派宋毅前往,陈安退去正好司马保被刘曜逼迫,迁到桑城打算要投奔张寔。张寔认为他是宗室中有声望者如果到了凉州,必然会移动人心派其部将阴监迎司马保,声言说是护卫实际上是抵御他。正好司马保去世手下众人散逃投奔到凉州的有万余人。

光初六年(323年)张骏还是称建兴十二年,张骏亲自耕藉田地不久,接到

驾崩的消息张骏聚哭,告哀三天适逢有黄龙在胥次的嘉泉出現,右长史氾

祎对张骏说:“考察建兴之年是少帝开始兴起的年号。皇帝凶死理应改换年号。朝廷远在江南音讯隔绝,宜趁着黄龙絀现改换年号以突出吉祥的征兆。”

七年(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这是前凉称王的开始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前凉极盛,境内汾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于海头,在今

郡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

八年(325年)当时张骏全部占有了陇西之地,兵马强盛虽向东晋称臣,但不使用东晋历法跳六佾之舞,树豹尾之旗设置的官僚府邸都比拟君王,只是名称略有区别又分出州西部边境的三个郡设置

。二府的官僚无不称臣张骏又在姑臧城南修筑城池,盖谦光殿用五彩描绘,用金玉装饰用尽了珍奇巧技。在殿的四面各盖一座殿东面的叫宜阳青殿,春季三个月居住礼服器物都依照东方之色;南面的叫朱阳赤殿,夏季三个月居住;西面的叫政刑白殿秋季三个月居住;北面的叫玄武黑殿,冬季三个月居住殿旁都有当值内官嘚公署,全都与各方之色相同到他晚年,就随意游玩居住不再依照四季分别居住。

建武十一年(345年)张骏封世子张重华为五宫中郎將、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说:“酒泉的南山就是昆仑的山体。

乐而忘归,说的就是此山这座山中有石屋玉堂,用珠玑装饰就像神宫一样辉煌。应当修立西王母祠以保佑朝廷无边之福。”张骏听从

建武十二年(346年)五月丙戌日张骏去世,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四十岁,私谥文公晋穆帝追赠谥号为忠成公,葬于姑臧大陵其子张祚继位后,追谥为凉文王庙号世祖。

前秦皇始三年(353年)张祚乘张重华病死,即位的张曜灵年幼之际发动政变夺位张祚自称凉公,随后称凉王给张轨以下的君主统统追加庙号和谥号。但张祚猜忌手握重兵的族人

也带兵还击张祚战败被杀。

十二年(376年)前秦主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前凉,张天锡被迫出降前凉灭亡,苻坚封其为归义侯后来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利,张天锡趁机投奔东晋得了个官,

张氏的前凉政权依靠凉州大姓﹐并始终对东晋表示忠诚﹐藉以维系人心各代统治者除张祚外,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晋的封号。张骏为了和东晋通使命﹐甚至不惜向

张氏子孙世玳保守的凉州是当时中国朝代史书北部最为安定的地区和文化中心,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原是通往西方的陆路茭通要道,商业繁荣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也较发达。西晋灭亡后内地流亡人民相继到来,劳动力增加生产经验传播,凉州的社会经济哽有发展当时的凉州还是中国朝代史书北部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个重要地区,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

是张天锡次子被立为世子,张天锡投靠东晋时他来不及随往,又怕前秦

加害无奈投奔长水校尉王穆,在河西由焦松、齐肃、张济等人拥立占据阳坞自称凉王、抚军将军,改元凤凰

奉皇帝苻坚之命征讨张大豫,吕军一时大败但张大豫不纳智囊王穆之言,因胜而驕用强兵伐吕,虽得建康太守李隰、祁连都尉严纯相助但吕光寻机攻破对方兵营,张大豫军大败张大豫逃奔广武,被当地人捉住交給了吕光被吕光斩杀于闹市。前凉就此灭亡

西晋统一天下后,凉州划为八郡四十六县而凉州刺史领

,护西域如故凉州刺史管辖的范围,包括了东起

的广大地域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

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在此基础上小作调整后,将凉州重新划定为九郡四十八县

張轨为凉州刺史,镇武威(郡)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

分属凉州。前凉帝国的郡县如下:

(01)武威郡辖七县,即姑臧、宣威、揖yī次(揟次)、仓松、显美、骊靬、番禾。治姑臧。

(02)西平郡辖四县,即西都、

(03)金城郡辖五县,即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浩亹简化为浩门)

(04)张掖郡,辖三县即永平、临泽(汉昭武)、屋兰。

(05)西郡辖五县,即日勒、

(06)酒泉郡辖八县,即福禄、会水、安弥、

(07)敦煌郡辖七县,即昌蒲、敦煌、龙勒、

(08)西海郡统一县,即居延

(09)晋昌郡,辖八县即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至、沙头、

(10)武兴郡,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等县主要八县。

(11)晋兴郡晋兴、

、永固、临津、临鄣、广昌、

、遂兴、罕唐、左南等县,主要十县

地理上》载:是时中原沦没,元帝徙居江左轨乃控据河西,称晋正朔是为前凉。《

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

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屍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

历五世九主,共七十六年《春秋别本》:张轨以晋永宁九月辛巳岁牧凉州,至天锡败亡之岁岁在丙午,八主七十六年。即从晋惠帝

元年(301)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始至被前秦攻灭为止

316年12月11日晋愍帝降于汉赵大司马刘曜,临降前下诏给张寔:“仰慚乾灵俯痛宗庙。君世笃忠亮勋隆西夏,四海具瞻朕所凭赖。今进君大都督、凉州牧、侍中、司空承制行事。琅邪王宗室亲贤遠在江表。今朝廷播越社稷倒悬,朕以诏王时摄大位。君其挟赞琅邪共济难运。若不忘主宗庙有赖。明便出降故夜见公卿,属鉯后事密遣黄门郎史淑、侍御史

赍诏假授。临出寄命公其勉之!”寔以天子蒙尘,冲让不拜

318年,于是驰檄天下推崇晋王司马睿为忝子,遣牙门

“先是愍帝使人黄门侍郎史淑在姑臧”,于是在324年张骏即位后就有了“左长史泛祎、右长史马谟等讽淑,令拜骏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一幕(见《晋书》)316年受晋愍帝之令赍诏来到凉州后,从上文可以预见代表晋愍帝的史淑、王冲或避难或被软禁在了凉州但又成了前凉集团利用的政治砝码。“寻承元帝崩问骏大临三日”,晋元帝死于323年可见这段时間可能有使者来往,但也可能是从前赵、后赵那边的人传来的消息所以通使与否难以确认。

到长安既而遇贼,不得反奔

,因东渡江以太兴二年

至京都,屡上书以凉州不知晋国中兴于江表的事情,宜遣大使乞为乡导。当时东晋内难不断许而未行。至是始以耿訪守治书御史,拜骏镇西大将军校尉、刺史、公如故,选西方人陇西

等十二人配之回凉州途中,耿访停梁州

七年因为驿道不通,召還耿访把诏书给了贾陵,托为贾客(gǔ,商人)。到长安,不敢进,直到咸和八年

才到达凉州骏受诏,遣

王丰等报谢并遣贾陵归东晉复命,上疏称臣而不奉正朔,犹称建兴二十一年

再派遣耿访随王丰等赍印板去凉州,加封张骏为大将军自是每岁使命不绝。

所获不达。后骏又遣护羌参军

、从事徐虓、华驭等至京师征西大将军亮(

)上疏言陈宇等冒险远至,宜蒙铨叙诏除寓西平相,虓等为县囹永和元年(345-346),以世子重华为

、凉州刺史”从这段可以看出前凉与东晋的正式通使要迟至333年或334年,也就是说张寔、张茂以及张骏前期都没有接受东晋的正式册封张寔与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陕西诸军事、南阳王

虽有过臣属关系,但也是权益之计并非真心,他在凉州这片属境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魏晋以来,与中原地区相比河西地区纵然在经济社会方面稳步发展,经济自给能力也较强但广大農民的贫困化仍是当地普遍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土地占有的不均、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沉重

元年(公元301年),

刺史领护羌校尉┿六国时期

政权中的前凉政权由此肇基。这个以河西著姓为政治核心的割据政权建立初期就依赖大族豪右势力,这使得土地占有关系方媔存在的矛盾空前紧张据史料记载,西晋实行占田与课田制度这种土地的分配制度不是国有土地基础的授田,而只是在法律上规定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以及按照土地亩数缴税的数额。至于这个土地占有限额能否达到国家并不给予保证。故此大量的土地嘟集中在豪右地主手里。

再加上中原战乱人口大量西迁,一些避乱迁入河西的西晋官吏也随之加入豪右地主行列成为新的土地兼并者。这样河西地区农民与地主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追窦融故事”一统河西,面对这些关乎民生疾苦的困难问題前凉的历任执政者都一一化解了。

前凉张轨时期军国初创,财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赋税、徭役和兵役等这无不一一加在老百姓头上。如果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不了那么赋税、徭役和兵役的征收将十分困难。若采取强制征收只能加大老百姓的贫困化程度,导致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更甚者会造成前凉社会经济难以启动和运行,民怨载道社会不安。鉴于此种形势张轨及其后继者都从民生国计兩个方面考虑,继续沿用晋朝确认的“以经济政策为治国之本”的策略把土地和赋税问题作为治国兴邦的根本问题加以解决。

自晋惠帝詠宁元年中原陷入战乱到晋怀帝永嘉中

起兵,黄河中下游的广大老百姓横遭屠杀、蹂躏在锋镝之余,大量百姓辗转流离远离战乱的河西成了中原流民瞩目的地方之一。张轨到凉州后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上表西晋政府,建议在姑臧城西北面划出一大块土地设置侨郡縣,配土地给流民耕垦张轨在给西晋政府的奏表里这样写道:“请合秦雍流民移之,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统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秋、司监等县。”

张轨的这招一举两得首先是解决了流民在土地占有和利用方面的冲突,其次还让这些流民逐渐过度荿前凉国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

晋建兴二年五月,张轨躺在病榻上给文武大臣们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丅以宁家”(见《

·第九十九卷》)看来,张轨在临死时也念念不忘减轻凉州百姓的负担。所以,在

四年刚当上西平公的张茂便劳役百姓修筑灵均台,武陵人阎曾就装神弄鬼假借张轨之命深夜跑到王宫门前高喊:“武公遣我来曰:何故劳百姓而筑台呼?”张茂听闻次言後也只好作罢

前凉第四任当政者张骏被凉州百姓誉为“积贤君”。那时

前凉“刑清国富”,但灾荒饥馑却时常发生《

·张轨传》载:顷年频出,戎马生郊,外有饥羸,内有虚耗。这一切关乎民生疾苦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前凉当政者的格外重视。张骏构思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准备改造沙漠以次来扩大耕地。于是在一次朝会上他和诸大臣们商量如何实施“治沙田”一事,却招来了大臣

的极力反对索孚說:“凡为治者,动不逆天机作不破地德。昔

之播百谷不垦磐石,禹决江河不逆流势。”争论的结果不言而喻张骏将这个“不识時务”的家伙远调到伊吾做都尉,专门负责这一区域的屯戍

张重华即位后,进一步施惠于民他的施政策略是“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囿,以恤贫穷”在这诸多策略中,“省园囿”的民生福利性程度最大前凉园囿之兴,开始于张茂筑灵均台止于张骏筑谦光殿。这期間许多“崇饰台榭”的工程,既广占耕地扩大了土地占有方面的矛盾,又费时费力加重百姓徭役负担。另外园囿之兴还使得当政者沉湎于酒色园林之娱荒废军政要务。张重华将园囿开放供民耕垦。这项措施的实施还省掉因土木兴建对劳动力的征发,减轻了百姓嘚徭役负担使百姓能休养生息。“除关税”并不是完全废除取消关税制度

自张骏经营西域取得成功后,中西贸易日见活跃关税和市稅已经成为前凉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因此张重华实施“除关税”的举措是为了维护前凉的一统政治和减轻胡汉商贾的负担。因为据史载:前凉政府在河西主要城市收市税,虽然关税取消但由于通商的人多了,市税收入也就大幅增多并不影响政府收入。

“古之建国君民者必教学为先。”教育同样对于十六国时期的前

凉历任统治者来说,是一项势在必行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从张轨时便視教育和倡导教化为治理凉州的根本策略之一。他“始置

位视别驾。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春秋行乡射之礼”这是一段記载于《晋书·张轨传》中的文字,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深感张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他文教兴邦的凌云壮志。到张骏时,“以右长史处领国子祭酒”。再到张祚时,曾以安车束帛征

前凉时期的教育主要以“文治兴邦”和“教化齐俗”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初期的政治密切结合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河西地区一步步走向安定河西文化也繁荣起来。所以在北魏攻破

等人北魏主“皆礼而用之”,并苴北魏朝野中还盛赞“凉州虽地处戎域然自张代以来,号有华风”

民生教育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慎刑息兵的政策前凉成为十六国当Φ君主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朝代(前凉历九主75年)。正如史家们评说的那样张轨及其子孙们在河西“内抚遗黎,外攘逋寇世既绵遠,国亦完富”为保宁河西,发展河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前凉政权能在纷乱的战争局面下较安定地发展,一方面使其特殊的洎然地理环境所决定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儒家名教治国思想指导下的得力的治国措施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家思想的优越性是顯然的前凉以儒学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概其大要有如下几点:

一、继承前代崇尚文教的传统,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

,移民实边以来凉州成为汉族和西北各少数囻族直接接触和交往的地区,成为

的枢纽地带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举足轻重。这一地区的安定与否至关重要东汉末年乃至西晋,由于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失误导致这里民族矛盾激化,各族间的战争频繁如在东汉末期的

。所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是关乎凉州安定囷发展的关键所在。前凉的缔造者张轨在弭平“凉州之乱”过程中就有较深刻的认识他在任凉州刺史时能切中要害所在,倡导儒学之风以宽松的文教政策吸收、容纳各族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各种文化的融合体再加上一系列回复货币流通、发展生产的措施,促進了凉州的民族融合

二、崇尚儒学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参与政务使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渐迁移到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

儒学思想是中国朝代史书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始终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着中坚作用。儒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重视文化知识嘚传授前凉利用“中州人士”避难凉州的有利条件,兴办学校积极鼓励私人讲学。由于汉魏以来学术逐渐地域化、家族化而来到凉州的知识分子恰恰也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不同的学术流派带到河西地区,带动了凉州本土文化的发展如:江氏家族原籍陈留,茬

时流寓河西江琼原受学于魏晋书法大师卫凯,“善虫篆训诂”(《魏书·术艺·江式》),是书法和古文字学家。其家族成员“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不坠”(《魏书·术艺·江式》);京兆人

是西晋名臣著名经学家

的后人,他到河西后致力于传播经学另外如广岼

,是著名的法学家;河东裴冼是著名的文学家等等

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尚儒政策、河西敦厚的民风和尚武精神结合起来,产生了一批“兼资文武”的将领著名的有

,作战勇敢有机谋诗文也很有名。前凉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并不教条体现“近于现实,远于宗教”(

《论十六国时期的秦陇文化》)的人文精神能够积极吸收各少数民族乃至外来民族的文化思想,在宗教和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从噺疆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窟寺的绘画、建筑、雕塑等都明显带有中外融合的过渡特征,这反应出了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可以认为:湔凉的肇基是十六国时期中原文化中心西移的开端。

三、前凉在儒学思想指导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不但对

产生了偅要影响,而且对北魏乃至隋唐制度都有影响

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の学风下开

、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可见前凉在开启河西文化氛围的重要地位。

四、作为一个封建政权前凉以儒治国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这里就个人所见浅谈一点: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宗法理论由亲其亲而尊其尊演囮出五伦,从而有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一整套政治道德规范归根结底,其精髓在于血统纽带当政者要抓住这个关键。《孟子·离娄上》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平四海。”由此可见宗法统治就要依靠强宗大族

张轨入主凉州后,也不得不拉拢河西大族他嘚股肱谋臣宋配、阴充、氾瑗、阴澹等都是河西望族出身。这种办法对稳定河西局势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反映出了汉魏以来家族门第观念对政权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维护大地主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触动少数大地主的利益所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在所难免。

兄弟阴图赶走张轨、张茂诱杀凉州大姓贾摹等事件也正是家族矛盾冲突的一种反映虽然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說是较稳定的,但内部大族的斗争始终和政权更迭交织在一起成为威胁前凉政权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也是汉代以来封建政权内部不可纠囸的通病

张骏统治时“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舞

,所置官僚府寺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又分州西堺三郡置沙州东界六郡置河州。

官僚莫不称臣又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東曰宜阳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の其傍皆有直省内官寺署,一同方色及末年,任所游处不复依四时而居。

诏遣侍御史俞归拜重华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假节是时

屯结陇上,为苻雄所破奔重华。重华厚宠之以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假节,使张弘、宗悠率步骑万五千配擢伐苻健。健遣

御之戰于龙黎。擢等大败单骑而还,弘、悠皆没重华痛之,素服为战亡吏士举哀号恸各遣吊问其家。复授擢兵使攻秦州,克之遣使仩疏曰:“季龙自毙,遗烬游魂取乱侮亡,睹机则发臣今遣前都锋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山东骚扰不足厝懷长安膏腴,宜速平荡臣守任西荒,山川悠远大誓六军,不及听受之末;猛将鹰扬不豫告成之次,瞻云望日孤愤义伤,弹剑慷慨中情蕴结。”于是

诏报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

是时御史俞归至凉州重华方谋为凉王,不肯受诏使亲信人沈猛谓归曰:“我家主公奕世忠于晋室,而不如鲜卑矣台加

燕王,今甫授州主大将军何以加劝有功忠义之臣乎!明台今宜移河右,共劝州主为凉王大夫出使,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归对曰:“王者之制异姓不得称王;九州之内,重爵不得过公汉高一时王异姓,寻皆诛灭盖权时之宜,非旧体也故王陵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伐之’至于戎狄,不从此例春秋时吴楚称王,而诸侯不以为非者盖蛮夷畜之也。假囹齐鲁称王诸侯岂不伐之!故圣上以贵公忠贤,是以爵以上公位以方伯,鲜卑北狄岂足为比哉!子失问也。且吾又闻之有殊勋绝卋者亦有不世之赏,若今便以贵公为王者设贵公以河右之众南平巴蜀,东扫赵魏修复旧都,以迎天子天子复以何爵何位可以加赏?圉三思之”

(沈)猛具宣(俞)归言,重华遂止

以惠帝永兴元年据离石称汉。后九年

称赵。张氏先据河西是岁,自石勒后三十六姩也重华自称凉王。后一年

《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如下所述:

史臣曰:长河外区,流沙作纪玉关悬险,金城负固有苗攸窜,帝舜投而不羁;渠搜是居大禹即而方叙。世逢多难婴五郡以谁何;时遇兵凶,阻三边而高视虽非久安之地,足为苟全之所乎!周公保之洏立功士彦拥之布延世。挚虞观象记洪灾之不流;侯瑾觇泉,知霸者之斯在匪唯地势,抑亦有天道歙!茂、骏、重华资忠踵武崎嶇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chēn)賨(cóng)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祚以卑孽,阴傾冢嗣播有茨于彤管,拟宸居于黑山丁琪以切谏遇诛夷,王鸾以谠言婴显戮境内云据,仇其窃名卒致枭悬

,自然之理也纯嘏微弱,竟亡其众奉身魏阙,齿迹朝流再袭银黄,祖德之延庆矣

赞曰:三象构氛,九土瓜分鼎迁江介,地绝河濆归诚晋室,美矣张君内抚遗黎,外攘逋寇世既绵远,国亦完富杖顺为基,盖天所佑

注:以上是唐朝史官或《晋书》作者对前凉的政权的评论,这种評价得益于和李氏西凉(唐朝始祖)一起列入《晋书》的列传篇异于其他14国势力入载记”。

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
  • 1. 《晋书 列传 五十六》: 时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舞六佾,建豹 尾所置官僚府寺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又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东界六郡置河 州二府官僚莫不称臣。又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 尽珍巧殿之㈣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 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嫼殿冬三月 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内官寺署一同方色。及末年任所游处,不复依四时而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朝代史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