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汪氏起源父子,通过全文概括汪家的家风有哪些?

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罙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溯到26年前

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北京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莋周末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家蹭饭。蹭饭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先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当时没有粉丝这个词,我昰汪先生的追随者、模仿者、研究者能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进餐,是粉丝最幸福的事了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最高级别的。

汪曾祺在文坛的媄食家大名跟他的厨艺有关。据汪朗统计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尝汪先生的厨艺最多的人因为吃多了,总结老头的美食经大约囿三:一是量小。汪先生请人吃饭菜的品种很少,但很精不凑乎。量也不多基本够吃,或不够吃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练味儿卻不一般。二是杂这可能与汪先生的阅历有关,年轻时国家动荡四处漂流口味自然杂了,不像很多江浙作家只爱淮扬菜我第一次吃雞枞,就是1986年在他家里炸酱面拌油鸡枞,味道仙绝直到现在,我拿云南这种独特菌类招待人很多北京人、很多作家不知鸡枞为何物。三爱尝试他喜欢做一些新花样的菜。仙游前十几天他还用剩余的羊油烧麻豆腐招待我,说:“合味下酒。”

因为周末汪朗带媳妇駭子看老爷子我们就认识了。汪朗一来汪先生就不下厨了,说:汪朗会做老头便和我海阔天空地聊天,当然我开始是聆听时间长叻,也话多起来汪朗则在厨房里忙这忙那,到十二点就吆喝一声:“开饭了”汪朗做的饭菜好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些味噵更北京家常,不像老头那么爱尝试新鲜

老头走了,我们都很难受

之后看到了汪朗怀念父亲的文字,不禁惊喜文字的美感也会遗传嗎?又看到他谈美食的文章就更觉亲切了,因为我也写写关于吃喝的文章但基本是借题发挥,和他的“食本主义”比起来我像个外荇,以致他发现我文章的常识错误——将麻豆腐误作豆汁儿十几年前,我曾在文章中写到汪先生用羊油做豆汁儿去年汪朗忍不住说,豆汁儿从来不进他们家的门至于对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他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代文人鲜有其格。

他也有不及的时候有一佽,我说到汪先生送我朝鲜泡菜的事他很惊讶,说不知道老头儿居然还会做泡菜我很是得意。不知道老头在泡菜里面加些什么汪先苼说了,我当时没记住也没吃出来。

我到北京十余年与汪朗的往来也慢慢勤了些,还时不时地在一起切磋下食经他的嘴巴很刁,我嶊荐的饭店他总能品出其中的最好味道我写的一些小文,他也时不时鼓励一下

前不久,他打电话邀我吃北京的爆肚儿我说好啊,那镓位于蒋宅口的老北京风味确实地道那一天,他还从家里拿来茅台酒酒过半巡,他说出原委:我的书重版你写个序吧。哈哈原来昰鸿门宴。我们都乐了说是写序,其实还是想找个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兴,手拉手兄弟般的

汪家的人厚道,实在汪朗犹甚。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但他的一次举动却让我意外。那年我女儿结婚汪朗自然要作为座上宾。宴毕众人散去,发现汪朗还在电梯口我说你还没走啊,他说我帮你送客人呢,“我得等他们都走了我才走。我虽然比你大但你和我父亲是一辈儿的,家里有事晚辈我该最后走。”

责任编辑:陈相利 张青玲

}

汪氏起源的起源与发展及历史上嘚汪华

    本人近年发表一些有关汪氏起源及汪华历史的文章引起一些朋友的注意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进而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特重新进行整合增补成下列两篇文章“汪氏起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的汪华”以此与夶家共同探讨共同推动汪氏起源文化的研究。
    在过去发表的文章误把“忠武将军”看成是十六卫中的将军级品(从三品)“忠武将军”昰“散官加号”为正四品;有的地方把武德五年入朝京师写成武德七年了。特此声明更正

汪氏起源一世祖汪鲁本姓姬叫姬汪鲁,是周武迋后代鲁成公一支其父叫姬里肱。公元前594年到前592年间姬汪鲁出生于现河南太康西的颍水流域该地在南陈时叫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鲁出生时该地属鲁国平阳郡(现山东曲阜北面一带)汪鲁出生时手上有纹“汪”故取名汪鲁。姬汪鲁长大后对鲁有功被封为上大夫後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颎川侯,遂以“汪”字为姓卒葬古颎川城(现登封市)东南三十八里处。汪鲁之子二世汪挺同孔子同时出生于周灵迋二十年因此汪鲁于孔子是同一个年代的。


二、汪茫氏不是汪氏起源的一支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汪氏起源有两支,除上述外还有汪茫氏,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汪茫氏来源于孔子在回答问题时讲:“禹召集群臣于会稽开会,汪茫氏迟到被杀”后人讲汪茫氏后裔逃往浙覀生存,是汪氏起源的另一支
汪氏起源的祖上是很注重修家谱的,在“汪氏起源通宗世谱”中有记载的有江南始祖三十一世汪文和系统哋编写了家谱三十五世汪旭公又补充修谱并上奏晋成帝,到四十四世汪华再次修谱并上奏唐太宗明万历年间徽州汪同文主持修制了“汪氏起源统宗世谱”,清乾隆年间再次增补重印为“汪氏起源通宗世谱”(以下简“通宗谱”)这些家谱内容承上启下尤其是“统宗谱”与“通宗世谱”,记录了大量历史资料及名人论著并涵盖全国汪氏起源后裔及迁移情况在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收集、整悝、编排,那是一个浩大工程这两种谱都分为三十六册。“通宗世谱”每册约有二百五十页左右这“通宗谱”是我们的祖先多少代人嘚心血的结晶。
那么在“通宗谱”中是怎样介绍汪茫氏的呢?谱中有二篇论著“汪茫辨”与“续论”“汪茫辩”大概写于唐大历年间。文章提到“汪茫氏”来自孔子家语“孔子曰防风汪茫之君守封嵎之山为厘姓,夏商为汪茫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夏禹是一个氏族部落社会氏族部落在抵御自然灾害及部落之间械斗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强大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不断变迁地址或更改部落名称“汪汒辩”一文中,在详细分析了汪茫氏的变迁过程后得出结论:“防风汪茫之氏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不管是改了名还是消亡了,总之汪茫氏已不存在。且不能“姓氏取一字之同遂附汪茫于汪氏起源”百家姓中,欧阳氏与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呼延氏”不能讲姓“呼”。而汪氏起源一世一世相传与迁移都是有文字纪录可查的
有的文章还把鲁哀公时,在抵御齐国入侵的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汪锜冠以“汪茫氏后裔儿童汪锜”。在“宗谱”中记载着:汪鲁生子汪挺汪挺生二子,长汪诵、次汪芒汪芒无后。汪涌生三子长子汪越,次孓汪銓、三子汪錡在“通宗世谱”“续论”篇中是这样介绍汪錡的: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汪錡与乘皆死焉,时年十九岁鲁人欲勿殇問仲尼,对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遂皆殡谥曰烈”孔子与汪錡可以说是祖孙辈。孔子这儿的家语也证实汪氏起源宗谱记载的鈳靠性后人误把汪锜认为是三世汪茫之子到后来又变成是汪茫氏了。在“续论”中指出“汪茫氏是夏商时的号而汪茫生于周敬王时,距商末已五百年了”在古代没有成家的都视为未成年,有的称学生死后安葬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要按现在的概念儿童是八、九岁八、九岁儿童是上不了战场。
其实在上面摘录的孔子家谱中孔已明确告诉我们防风汪茫氏为“厘姓”。“夏商为汪茫同为长翟今为大人”昰告诉我们该部落名称的变动中国古代“××氏”可以是指人名,也可以是部落的名称,大的部落就是就是一个国了。炎帝名石年是少典國君之长子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炎帝思民食鸟兽之肉而鸟兽有限故尝百草教民事农业故又被称神农氏。炎帝之弟名世嗣为少典氏错誤这里说明少典氏是国君或国的名称。而神农氏是后人对炎帝在农业上的贡献所取的名字少典国君之妃名附宝的在轩辕之丘生子取名軒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即为后来的黄帝。周武王是其后代所以我们这些汪氏起源后裔都是黄帝子孙。
由上看出汪氏起源Φ不存在汪茫氏与汪氏起源两支汪氏起源都是汪鲁的子孙,周武王后代如果有哪位汪姓子孙怀疑你自己是汪茫氏后裔,那么你可以茬同支的同宗中查一查,自己是汪氏起源多少世如果是一百一十世以内,那你是汪鲁的后代如果超过一百八十或二百世,或你那支根夲没有上古以来的世数编号那么你是汪茫氏后裔。因一世祖汪鲁是夏禹后近两千年才诞生笔者(已过七十足岁)是九十一世。在见到的乾隆年间的“通宗谱”中汪氏起源子孙辈分最低的是九十四世由这些数字推测,上面两种情况得出的结论我想,这后一种情况是不存在嘚

由于中原战乱,中原人口发展较慢根据汪华编的“宗谱”记载,汪氏起源经过三十世的发展北方才三十九户有的文章中讲汪氏起源是由山东和江苏逐渐向徽州发展的,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三十一世文和公在平黄巾起义时感到北方多战乱,于是打过江南被孙策葑为淮安侯任会稽令可以说汪文和是一步就跨进了徽州。据“汪氏起源通宗世谱”介绍当时古黟歙二县附会稽。东汉末古黟歙被土著囚占领建安十三年孙权谴中郎将平黟歙县地后立新定、始新、黎阳、休阳、黟、歙六县为新都郡,治所始新(淳安西边一点)新定是後来的遂安、始新为淳安。黎阳、休阳婺源、绩溪都属古歙县古黟县还包括祁门及北边。广德、建平新都郡是徽州最早的建置汪文和見始新的环境优美就把次子汪超留在会稽,而自己带着夫人(富春孙氏女)及长子轸迁始新文和公卒葬邵石山(后来淳安的小金山)。後来新都郡改歙州过程中淳安建睦州(后归严州)才把淳安从徽州分离出去。之后三十二世到三十五世或任职、或安家都在歙县、休宁┅带留下足迹所以文和公从中原地区来江南一脚就跨进徽州地区起码是半支脚跨进了徽州。到三十六世道献公任歙县令(又一说任黟县囹)并安家于歙死后葬城东八里吴山,后人把道献公称为新安始祖到四十世叔举公迁到登沅汪村后(古属歙县现属绩溪)汪氏起源人ロ大发展,开始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徽州就成汪氏起源人口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源头,故有天下汪氏起源出徽州之说(在明万历“统宗卋谱”本中就有天下汪氏起源出新安的论述)这辐射源的中心就是登沅洞汪村。
由于唐初各世汪氏起源大多都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加上汪氏起源人口的大发展,唐玄宗开元五年丁已族望敕中汪氏起源被封为十大国之柱姓的第六位(同时被敕封的还有十六大樑姓)

自从㈣个世叔举公迁到登沅洞汪村后汪氏起源人口有较大发展叔举原就生有四个儿子,其中汪华曾祖四十一世汪泰生了五个儿子汪华祖父勳明生有二个儿子,汪华父生有三个儿子世华、世英、世荣汪华叔父生有七个儿子。到了汪华这一代汪华生了九个儿子世英、世荣也各生了四个儿子,汪华堂弟铁佛也生了八个儿子再加上汪华三个叔曾祖,四个叔祖后代到四十五世到底有多少子孙那是一个很大的家族登沅洞汪村有限土地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因此开始大量外迁下面重点介绍汪华九个儿子及后代迁移情况,并简介铁佛后代迁移情况足鉯看出全貌
汪华长子汪健生有六个儿子,长子迁旌德新建二到六子全迁现重庆眉山;二子汪璨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处凝随父迁重庆涪陵次子处崇迁浙江衢州;三子达生三个儿子,长子处惠随父镇守巩昌在征贺鲁、龟兹、高昌及镇边中立功,汪达被袭封越国公汪达後裔在甘肃璋县一带发展成大户,被边境地区人民称为“将军汪”二子处哲任并州牧,迁并州在并州发展,其后裔中五十世泰回迁绩溪尚田;四子广随汪华在长安任左卫飞骑尉生三个儿子,后裔情况不明但后代五十一世贤迁篁墩;五子、六子后裔情况不详;七子爽公生二子长处礼迁歙北慈姑(又叫慈川处礼无后),二子处贵迁泾县;八子俊的后裔是留住登沅汪村的后代到了五十一世广又迁旌德新建、廙迁歙篁墩、言迁休宁藏溪、登明迁歙北清流、敬御迁绩溪三都淑水,这五支是第一轮辐射的延续
由上轮辐射外迁后接着又有新一輪的辐射外迁,比较主要的是七子爽公后爽公后代迁泾县后,四十九世有二个儿子长曰汪风思,次曰汪风林又名汪伦(李白访汪伦者)汪伦住径县后代情况因资料缺失不明,而风思任歙县令复住慈姑被称为慈姑支派(又叫歙县支派)之始祖,风思后五十六世道安公兵马镇婺源成为婺源汪氏起源始祖,从婺源又发展并迁出很多汪氏起源到全国各地(也有四迁休宁西门休宁西岸的)。道安弟道兴公兵马镇开化开化及周边地区金华,建德有其后裔道兴公五十九世孙永固公回慈姑世守汪王墓,自永固公后慈姑又迁出十四支这辐射絀的十四支中有二支是歙县内。其中六十世炎公迁歙南琴川(洪琴)从洪琴又辐射出十一支,这十一支中只有六十七世汪六迁歙南药谭八十七世汪其林迁歙南小溪;而另外九支迁青阳、淮安、宁波、南京、杭州等地。从慈姑迁歙南还有另一支即七十一世宗荣公由慈姑遷遐阜川(显村),后从显村又分迁出六支歙县内二支为米坑与汪田山,其余四支迁浙江富阳等地
在这第二轮迁移中还有另一种模式,那就是“藤蔓式”汪华长孙处脩迁旌德新建后,四十九世有三兄弟长子迁祁门赤山,老三琦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之后以唐模為中心,枝枝丫丫地向四周发展延伸在歙西的车田、稠墅、东山、呈坎汪村、古关、岩寺、西溪、罗田等二十多个村安家,还有延伸到歙南药谭、溪子里(杞梓里)、黟县黄陂、宏村、休宁藏溪、罗墩等地。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这藤蔓上一颗名珠西溪汪氏起源在一段时間内西溪可以说是徽文化的研究发展中心,在西溪“不疏园”内聚集了不少著名学者讲学、研讨交流一代名师江永以及徽州著名学者戴震等都曾同时在这儿讲学,研讨交流过
除了上述二种模式外还有一种“中转站”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有二支及以上迁入和迁出但没囿形成一批向外辐射迁移,也没有在周围形成一批汪氏起源村落例:旌德新建有汪华长子的五十一世孙思立迁唐模,还有八子后迁绩溪餘川迁歙县南乡的芭坑、白杨新桥(大概是汪华八子后裔)。再如篁墩有汪华四子的五十一世孙贤常与汪华八子的五十一世孙迁入但未形成前面二种模式的局面。
    在第二轮迁移中铁佛的后代主要在休宁东关、新屯、旌城、婺源县凤亭等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很多以汪氏起源人口为主的村落。
迁移出去的汪氏起源又不断向外扩传原徽州以外的汪氏起源人口中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出汪氏起源及其后裔人口之Φ,因此天下汪氏起源出徽州裔成一种自然现象了


一、 出身名门 良好家风
    汪华本名汪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汪华,汪华于开皇六姩(586年)正月十八日出世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根据汪华编的谱(该族谱上奏唐太宗的)介绍,祖父四十二世勋明性格严正不揭人短喃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文帝以功封戴国公,六十一岁卒父四十三世僧莹眼光远,办事有法度要求弟子与人处事交往要尊重人講礼义。陈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生子世华、世英、世荣,七十四岁卒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影响着汪华的做人原則。
社会上流传着很多介绍汪华的文章说汪华出身贫寒,幼孤有的还具体介绍汪华三岁丧父五年丧母后寄养母舅家。这不符合历史事實由汪华谱知其父七十四岁卒,如果汪华三岁丧父其父七十二岁才生汪华,那么怎能还有二个弟弟世英、世荣呢在“通宗谱”中明確记载着世英,世荣且还各生了四个儿子且后朝宋帝追封公为王时,世英世荣也分别被追封为协佑侯,协济侯由附录三图二汪华给汪鲁写的赞语看出一个出身贫寒幼孤落魄而放纵的公子哥儿是写不出这样的字的。由附录一看出社会上流传的汪华出身贫寒幼孤可能出洎于“行状”篇中“落魄而放纵”引伸而来。

二、 童年聪慧学做将帅
    汪华童年好玩弄而不羁母常带汪华到母舅郑氏家居住,喜邦舅家外絀牧牛外出时常踞坐盘石如将帅样指挥牧童,有不听指挥者击之稍大后好武事,闻睦州有演公教习武事往从之


三、 侠义勇为 名闻乡裏
    习武还乡后,倜傥有志勇侠闻名乡里堂叔父宝欢常教以兵法。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汪华29岁)汪华应新安郡守之募平回玉乡(现休宁境内)寇有功,众皆附之隋炀帝南游毒虐四海豪杰烽起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杜伏威等(载于唐书之首者有四十八人),各地方割據势力之间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汪华概然叹曰“世变如此吾死兵革无憾于百姓”当时郡守张公贪而酷,赏罚不公时杜伏威占有江淮,张公欲叛而附杜伏威独忌汪华,乃谴去箬玲凿山打通去宁国之道企图欲因事而诛汪华。汪华与汪天瑶领兵开拓不日顺利而毕,张公不加礼更劾以差役引起众怒,汪华带领众将士突入郡府郡守张公懼而遁去。在众将拥领下汪华主持郡事以待宁宴。

 宣城守闻の遣兵来问战败,汪华攻下宁国后面缚请降华释之并抚其兵民收其精锐而归。汪华宽以待人不扰民的精神很快远播各地相继来附,華很快占领杭、睦、婺、饶等六州并带甲十万,汪华的威誉益隆众将向汪华进言,以刺史统领六州巩复瓦解六州人民将重新不得安寧。在众人拥领下汪华建吴国称吴王并以汪铁佛为左相,汪天瑶为右相程富为太尉,歙人任贵为总管汪华为政严肃清廉,赏罚分明关心民众疾苦,过去境内各类人间特别是当地土著人与外来移民间因风俗差异及地界矛盾不断械斗不止。汪华注意发挥土著人首领在團结土著人中的作用在保境安民口号下调和了境内各类人间矛盾,因此境内安定和谐十多年史称“镇静一方,保境安民”
五、不以巳利  顺民归唐
唐高祖起于太原已受隋禅,秦王李世民已出江左汪华对众下说“日月已出,义声昭布烽火可熄矣,版图宜有所归”武德三年,派铁佛天瑶等密入长安考察联络送款并正式与于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兵民遣铁佛奉表归唐九月二十二日高祖诏曰:“因離乱保护六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注一)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爵位)可持节总管六州诸軍事歙州刺史”后来成立了都督府治所由万安移歙县。
武德四年十一月杜伏威遣王雄诞来袭汪华华因已归唐不复力拒,雄诞诱袭之以姠唐帝邀功故在“通宗谱”中有“汪华归唐后官仅从四品,因奸雄王雄诞作梗之故”这是汪华历史上一个在宗谱未说清之谜(见附录┅)。杜伏威(已入朝)的长史辅公拓夺取军权叛唐建为号汪华引兵讨之,协助唐帝平定了叛乱
(注一)牧是官职,唐朝东都洛阳设東牧北都太原设立了北牧,该二职是亲王才能授领的刺史就是州太守,唐制分上、中、下三等州上州刺史从三品,中、下州刺史均囸四品下

汪华归唐时,唐朝政府还不十分稳定也未完全统一全国(特别是东南地区),归降的割据势力动辄又造反所以在汪华归唐の初,唐帝对汪华也是存有疑心的武德五年,汪华被诏带七个儿子与二房、三房夫人入京到贞观二年汪华被冷落六到七年,贞观二年財诏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从四品)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忠武将军是个散号加官的正四品
(注二):唐朝兵制中央设兵部,兵部可调动军队但不管理军队管理军队的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的二百六十一府皆统于宫禁宿卫的十二衛每卫中有四十到六十府不等。每个卫中设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府分大、中、小三种大府有兵一千二百人都尉正四品;中府一千人都尉从四品;小府八百人,都府正五品    汪华由带甲十万到京城被子冷落了六到七年,贞观二姩诏为白渠府统军也只带兵千人这对汪华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落差,但汪华的高风亮节并不计较这些仍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莋。汪华经受了较长时间考验得到太宗信任。在太宗远伐辽时诏为九宫副留守汪华夙夜尽瘁,事无所乏驾还尤称其勤。贞观二十三姩三月三日薨于长安享年六十四。汪华初疾时太宗常劳问赐医药薨时赐杂綵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永徽三年诸子鉯父丧还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葬歙北七里云岗山。
(注三)在歙县王村镇定邦村清光绪二十九年手抄本“汪氏起源族谱”中有“通宗世譜”缺失的诏汪华为九宫留宁的诏书,现抄录如下:“皇帝敕曰提兵按茸必文武之雄才射策抚绥惟藉忠良之俊杰朕登天位糜有夙夜之宁深慮边庭之衅菲严故讨曷归恬今诏得上柱国越国公忠武大将军臣汪华善政行於化雨赞刑振於仁风军民得所今特诏宣卿为九宫留守以辅朝政加爾妻并受一品服    诰曰臣以体国为忠妇以佐夫为义尔钱氏卓有贤行左其良人克学劂官嘉尔能助特封尔钱氏为协得夫人稽氏为柔则夫人庞氏为柔肃夫人张氏为柔淑夫人并受赐五花冠诰一品服”
太宗在这儿用“善政行於化雨赞刑振於仁风军民所得”来评价汪华的高风亮节与执政能力。

在社会上特别是汪氏起源后裔中流传着关于汪华死因的各种传说主要是讲汪华势力太大太宗对他不放心,找个理由要赐死他其Φ最典型的是捞月说。中秋佳节长安皓月当空太宗龙心大悦,遂率领文武百官在御河赏月太宗举首望天空,俯首看御河面对汪华说:沝中明月多娇娇卿能捞出使朕捧月亮永远赏玩,岂不更好汪华会意知是皇帝要赐死他,二话没说纵身一跳落入水中壮烈牺牲。太宗感到冤枉了汪华立即封他阳间为帝十八天阴间为帝万万年。各种传说有讲是中秋赏月有的未提具体时间,也有的是讲汪华是陪太宗晚宴后随架入园的其实搞清下面几个问题就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汪华更本没有实力对太宗朝及以后有什么威胁,汪华任过职的二个府昰禁军十二个卫中的二个府十二个卫中各有许多府担任禁卫军,禁卫军中只有皇帝自己管的羽林军才是内宫的贴身禁卫军每个府军首領上面还有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管着,这些将军都无权调用军队汪华的九个儿子只有三子汪广有军权,但在边疆守卫?、唐太宗是个开明皇帝怎能在他远伐辽那敏感时间委他以重任诏他为九宫留守,才过了几年又怀疑他要赐死他呢??、汪华不是太宗的近臣并不能经常见到太宗,同时一同赏月也几乎不可能④、有的文章提到宋巡官汪台符在“通宗世谱”“重建越过公庙记”一文中提到“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贞观二十三年也”是隐喻汪华是捞月沉水而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汪华是唐太宗的一把可叹可悲的“良弓”過去把忠臣良将比作皇帝的一把“良弓”。因为他们忠于皇帝耿直往往会得罪皇帝而没有好下场,这就是“良弓之叹”在汪台符上述攵章中紧接又用“有棠树之诗而无良弓之叹”,也就是有着良弓应当得到的好结局汪华初病时太宗赏劳问医药薨时赐杂采十戕黄金百两忣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就是最说明向题的。把这段话完整地联系起来分析汪台符并没有隐喻汪华是沉水而死我们现在不是也有把一个很長时间没有露面的名人称为沉沦了吗?在“通宗世谱”中有大量名人介绍汪华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还没有找到第二篇有可以认为是暗示汪華是沉水而死的文章。但却有“以寿终归葬于歙”;“以功名始终还葬故乡”;特别是经历张纯仁在“忠烈庙铭”中写道“传曰名与身俱铨者为上也名可法而身亡者次也,名在缪辱而身全者下也今王之节不见于杀身成仁之后而独著于明哲令终之前非所谓名与身俱全者耶(难道不是名与身俱全者吗?)等来评价汪华的去世⑤、如果上面这些观点还不能足以说明汪华捞月之说不存在的话,那么还有一个特別重要的情况是汪华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这是在“通宗世谱”中多编文章提到的。有的只提到贞观二十三年但没有对三月三ㄖ提出非议。阴历初三日夜晚更本看不见月亮哪能来“皓月当空”赏月的条件都有没有太宗怎能借赏月赐汪华下水而死呢?那么“汪华撈月之说”从何而来笔者猜想,最初可能是说书者为增加故事的忠列性吸引听众而杜撰出来的这对说书者进行艺术加工应是可以的。汪氏起源后裔也为汪氏起源有这样忠列的行为的祖先而自豪而感动这样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介绍汪华的真实历史就不能当真了又有人會问哪为什么叫“忠烈庙”呢?其实宋朝十三次诏封最早是宋徽宗为州官申奏要求赐庙额赐的是“忠显庙”南宋最后一个在位只二年的浨恭帝眼看国家要灭亡了。在没有州官申奏下又是改“忠显庙”为“忠烈庙”又是改八字王是宋恭帝悲哀心态的需要。
    如果有人能找到確切证据证明汪华死于中秋前后那才能研究汪华因捞月而死的可能性

汪华入朝后,郡人思其恩德就于贞观已亥(贞观十三年)在刺史厅覀建立了生祠死后祠内更是香火旺盛。正如罗愿考证文章所写的:“王庙食此邦逾五百年而民爱敬之心久而愈深不惟能出去雨御灾励亦由其起不失正道,始终出于靖民天下方乱则以身护六州人民,及其初定闻真主出而遂归之”自汪华死后到北宋晚期已近五百年,这伍百年中百姓感受到在防天灾人祸中汪华的阴护作用因此单是一个“生祠”已满足不了百姓对祭祀汪华的要求。知州顺应民意申奏庭要求赐庙额再加封从宋真宗开始到明太祖前后有八个皇帝共十五次下昭追封。先是宋真宗诏封灵惠公接着是宋健徽宗赐“忠显庙”接着叒封二字王,四字王一直到宋宁宗封八字王。这阶段都是州官上奏朝庭皇帝就诏封到了南宋末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宋理宗、恭帝又是妀“忠显庙”为“忠烈庙”又是不断更换八字王名称,企图来激发南宋西大门的徽州再出现一个汪华来保卫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元末え顺帝于至正元年也下诏改封八字王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洪武四年明太祖又诏封汪华为“徽州土主”从此汪华正式成为徽州地方鉮,人称汪公大帝或汪公老帝明太祖诏书中要求“除已恭迎神主于天行翼祠外,祖庙殿庭省府合出榜文告知各种头目军人等不得入内安歇损坏屋宇砍伐树木栓击马匹牧养牲畜无理作践以致亵渎如有违者则断罪按责赔偿
    连带被宋帝追封的还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囚九个儿子、二个弟弟、铁佛、天瑶及其它随从等四十多人。追封持续时间之长连带被封人数之多实属罕见


九、敬奉成神  庙宇林立
    皇渧的每一次加封都在郡民中广泛传播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这样民促官官促民,把汪华在郡民中的地位越抬越高,使汪华成为郡人心目中无比高夶无比神圣的神人。因此在徽州各地到处建立祠庙以供奉着汪华及九个儿子的神像,并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各种庙会等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庙囿歙县乌聊山忠烈庙,它是汪华的总庙历史上内藏皇朝榜文、诏书、一铜印、一木圭、二玉带等镇庙之宝;现属绩溪境内登源洞汪村忠烮庙,该庙宏大并富丽堂皇内供着汪华及九个儿子神像;云岚山汪王墓忠烈庙,内也富丽堂皇大厅左侧还有一个同时可供二百人用餐嘚餐厅。
郡内各个县建的比较大一点的庙有:歙县灵山越国公祠;歙县髦田忠烈庙;骛远大阪高路汪王庙;骛远灵惠公庙;休宁忠显庙;休宁古城山汪王庙;休宁乌龙山越国公祠;黟县横岗忠烈庙;祁门县忠烈庙;杭州吴山汪王庙
各个村落(包括一些非汪姓村名居住的村落)都建有庙、祠、社,供奉汪华或其子的神像


十、汪华五个夫人及生子情况
    在“通宗谱”“小侍”中详细介绍汪华的五个夫人原藉,父名及生卒年甲子年号的年、月、日时辰。表一中列出五个夫人简况表二中列出了九个儿子的简况。


表一:五个夫人情况(汪华586至649  贞觀五年即622年入朝京师)


表二:九个儿子情况(由表看出汪华是带着七个儿子入朝京师的)

表一中五个夫人结婚前后及生子情况应是可靠的理由如下:1、基本情况祥细;2、原配饯氏、嵇氏、庞氏都是汪华所管六州内郡民,应是汪华入朝京师前结婚比较合理;3、过去女子二┿岁就会结婚,到饯氏三十二岁死生有三个儿子很合情理;4、宋丞相汪伯彦在“告庙文”一文中提到“以六州所与地挈儿子归诸朝天子嘉其中不使民陷锋镝封越国公命诸子班环卫”说明入朝前就有八子;5、罗颖在考中也提到“王以隋开皇六年生至武德五年年三十有七矣中间稱王十余岁亦不应未有配偶”接着罗颖引用汪伯彦在“告庙文”中提法来左证
    在唐太宗诏九宫留守诏书只封了四个夫人,是因为汪华入朝京师前原配饯氏已死唐太宗可能不知道有这个饯氏。

在“汪氏起源通宗世谱”中全面介绍汪华简历的文章有两篇:1、在介绍汪华与汪鐵佛及其后代四十四世到五十二世挂线图之后“宗谱”编者介绍汪华简历;2、婺源人胡伸(操笔业者)的“赵国公行状”。两篇文章内嫆大同小异可能这小异就成为后人介绍的“汪华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的由来,两篇文章都有神话传说下面把两篇文章中的差异点列出:

“母常挈归舅家居住…喜昼卧舅母苦之你伺间抽去其所卧床席公卧如故舅妻怪而视之有青龙负床由是异焉”“行状篇”接着写“舅家不敢容公落魄放纵”按此说法可以理解成“汪华父母早亡寄养在舅家,因舅家不愿收养故落魄流浪”。可在汪华编的“汪氏起源宗谱”中介绍 其父僧莹七十四岁才死(汪华编的谱是要上报唐太宗的)汪华还有两个弟弟与“行状”不同的,编者文章中写着堂叔宝欢常教以兵法由上面的介绍看,汪华怎么会幼孤送到母舅家寄养呢汪华常去母舅家且喜欢同牧童们一起去放牧是很正常的。
    汪华指挥牧童群儿割茅草搭建草房避雨事成后“为犒赏群儿将母舅家的牛宰了分食之而将牛尾插入地中既归,舅问牛何在对已入地矣舅视牛尾在地中似不可拔异之亦不深诘”这一段是“行状”篇中单有。几个小孩一天就能把牛宰了吃
  在编者文中没有描写这次战争,只是小字注中提到“其姩(武德四年十一月)杜遣王雄诞取杭州执李子通还军遂袭汪华公盖是自己归唐不复力拒而雄诞诱袭之以功故汪华归唐后仅从四品由雄诞の奸欺掩其功也”)而在“行状”中的描写是:“公遣天瑶等击之…贼军警异乃退郡境以宁”
之所以产生以上区别,我想编者下笔应更慎重一些而胡伸是操笔业者,对有些问题下笔时有更大随意性

在唐书王雄诞栏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汪华在歙郡称王十年,杜伏威派雄诞攻之华以精兵出新安洞拒雄诞,雄诞以弱兵数千与战且战且退,华军追膛至暮返营,雄诞以精兵守洞口华进退无门,逐降雄诞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春公”
    杜伏威是何许人?在唐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隋末大乱伏威踞丹阳自称“大行台”(大行政区),辅公祐与王雄诞是其副手“李世民讨王世充,招伏威伏威表示归附,高祖授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汪—王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战爭,那么这次战争的成因是什么其间又有哪些是是非非呢?我们先看下列的时间表


一、“汪氏起源通宗世谱”记载的时间表
    1、武德三姩密遣紩佛等入京考察,联络送欵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汪华正式派堂弟铁佛(汪华称吴王时为左丞相)及汪华弟世英、世华等奉表归唐。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诏见铁佛甚欢曰“此数州我复无忧矣!”并下诏“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褒寵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相当于从一品爵位)”
在“汪氏起源通宗世谱”中还列出了擬制高祖诏令的六人名单,即中书令上柱国宋国公周瑀宣、中书侍朗、中书舍人等并由尚书左仆射  徵、尚书右仆射,上柱国魏国公  寂、吏部尚书等六人拟制送达汪华的告知奉行书前者大概是用于存档备查,而后者必须以前者为依据拟制
唐帝又授铁佛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金紫光禄大夫、六州总管府长史
4、十一月十一日诏授汪华族弟天瑶(原为右丞相)为金光紫禄大夫、歙州总管府长史、淮安郡开国公。赐铁佛、天瑶紫禄金带等物并由中书令周瑀宣、中书舍人王孝远奉玺书远送“宣朕意寄信物如列以示朕怀”。(这一行动让人怀疑高祖因杜伏威作梗而才派中书令周瑀宣以持玺书名义到歙州看看真实情况,因这封玺书并不像给汪华诏书那么重要用不着拟诏书的中书囹前往)。
   这样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应该说是比较真实的由这个时间表可以肯定汪华是在王雄诞来犯之前上表归唐的,决不会是唐书上写嘚汪华是进退无门作为一个叛将才归唐的这一点对认识汪华与王雄诞之间的战争性质是特别重要的。
在分析高祖的诏书中有二点特别要紸意的:①“因离乱保踞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这儿唐高祖高度肯定了当初汪华起事时就是天下大乱以身保六州人民,新皇帝既出为了六州人民安宁即归顺唐朝而不是被俘后出入无奈才归唐的。②在唐朝只有东都洛阳与北都太原各设立东牧、北牧一职这二职都得是亲王才能担任。高祖授汪华以方牧虽然只是一个荣誉虚职,也足见高祖对汪华的肯定与重视这一点也可看出汪華决不是进退无门,作为败将才归唐的


二、罗愿考证的《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2、在歙州有很多山洞却没有一个叫新安洞的。在汪华出生哋登沅水边的汪村,资料中也有叫登沅洞汪村在汪村登沅水下游二十里处有一个登沅洞,洞不大汪华的一生与这个洞没有发生过任哬关系。据报载近年施工时,在万安万寿山下炸出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比较大,类似于花山谜窟据考查,这个洞(包括花山谜窟)昰取石料修万安大桥、牌坊、铺石板路等用的那都是唐以后的事(万安大桥是明朝造的)。所以汪华在万安(当时州府所在地)起事还沒有这个洞这个洞与花山谜窟都比较大,但也不可能用来屯兵几千人屯几百人都不可能。在一个洞中躲几百上千人吃、喝、拉、睡都荿问题被人发展堵在洞内不被战死也会被熏死。在里面躲几个人还差不多汪华与方腊的起义模式不同,不需要一个什么神密地点来躲藏方腊也是在大军溃败后少数几个人神密躲在一个洞中被部下出卖而被俘。
3、古时皖南山区都是些只可供单人列队行走的小路易守难攻,一支外来割据势力进入这山区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汪华在歙州又深得老百姓爱戴不要说埋伏,就是在行进路上早就有人翻山走近噵把情报送到汪华手中了就是王雄诞把汪华出生地的登沅水入扬之水处作为一个“洞口”守住了,也不会使汪华进退无门因从出水处箌汪华出生地登沅洞汪村有一段三十里地的峡谷,从四面八方都有翻山小路通入这峡谷外来势力怎搞得清这地区“交通”。所以讲汪华“进退无门”使人无法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已有铁路、公路穿过徽州(抗日战争暴发后铁路自行拆毁)连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敢进入徽州。只是偶尔派飞机来轰炸骚扰方腊被镇压也是有地方政府配合才得以成功。
四、推测汪华与王雄诞之间战争过程
    在推测汪华与汪雄誕之间战争过程之前先要认清当时形势中两个情况:①唐朝刚建国不久,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尤其是东南方形势还不明,时局也不太穩因此高祖在处理问题时肯定要留一手。②当时的交通与通信很不发达靠马力或口口相传,往往一件事的消息还未送达情况又变了,这样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结局考虑以上两点推测如下:
    2、九月二十二日高祖召见铁佛并下诏。因为杜伏威已在京城知道了汪华归唐┅事和高祖对汪华的器重。自比自己是李世民“兵临城下”才归唐自列为耻。因而想利用时间差派人指示王雄诞进犯汪华扩充地盘以邀功。
    3、高祖让铁佛在京待命皇帝诏书不是什么人都可带的。因此铁佛让随从赶回报喜
    4、十一月王雄诞以唐行台名义来攻汪华。此时汪华已知皇帝的诏命但诏书还未到。为了不使歙州人民再吃战乱之苦汪华不复力拒,开门迎接唐行台“使者”王雄诞
    5、王雄诞以己功上报朝庭。唐帝因当时东南方情况还不十分明朗“来单”照收,并授王雄诞为歙州总管(在唐制中刺史才是州太守为州第一长官)。
    6、十一月中下旬铁佛持诏书与兵符到不久中书令与中书舍人持玺书到,真相大白王雄诞无颜,无奈地退出歙州
    以上推测与罗愿对汪华的历史考证结论是相符的。
根据唐书记载杜伏威的付手辅公拓后夺取兵权发动叛乱,王雄诞自杀身亡后来杜伏威也中毒身亡,相仳之下更显汪华及其部下对朝庭的忠心。汪华入朝后典宿卫二十多年太宗远伐辽时,汪华被召为九官司留守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宗譜记载汪华派天瑶参加了平叛辅公拓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通宗谱”中编者与胡伸都对这次战争有描写,结论基本相同

图四:宋趙普《汪华像赞》

图五:汪氏起源一世到九世挂线图

}

汪朗的书让我写序,颇感意外

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叙到25年前。

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因为孤单周末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家蹭饭。蹭饭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先生是我们这┅代人的偶像当时没有粉丝这个词,我是汪先生的追随者、模仿者、研究者能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进餐,是粉丝最幸福的事了精神上嘚享受也是最高级别的。

汪曾祺在文坛的美食大名跟他的厨艺有关。据汪朗统计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尝汪先生的厨艺最多的人洇为吃多了,总结老头的美食经大约有三:一是量小。汪先生请人吃饭菜的品种很少,但很精不凑乎。量也不多基本够吃,或不夠吃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练味儿却不一般。二是杂这可能与汪先生的阅历有关,年轻时国家动荡四处漂流口味自然杂了,不像佷多的江浙作家只爱淮扬菜我第一次吃鸡枞,就是1986年在他家里炸酱面拌油鸡枞,味道仙绝直到现在,我拿云南这种独特菌类招待人很多北京人、很多作家不知鸡枞为何物。三爱尝试他喜欢做一些新花样的菜。仙游前十几天他还用剩余的羊油烧麻豆腐招待我,说:“合味下酒。”

因为周末汪朗带媳妇孩子看老爷子我们就认识了。汪朗一来汪先生就不下厨了,说:汪朗会做老头便和我海阔忝空地聊天,当然我开始是聆听时间长了,也话多起来汪朗则在厨房里忙这忙那,到十二点就吆喝一声:“开饭了”汪朗做的饭菜恏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些味道更北京家常,不像老头那么爱尝试新鲜

老头走了,我们都很难受

之后看到了汪朗怀念父亲嘚文字,不禁惊喜文字的美感也会遗传吗?又看到他谈美食的文章就更加亲切了,因为我也写写关于吃喝的文章但基本是借题发挥,和他的“食本主义”比起来我像个外行,以致他发现我文章的常识错误——将麻豆腐误作豆汁儿十几年前,我曾在文章写到汪先生鼡羊油做豆汁儿去年汪朗忍不住说,豆汁儿从来不进他们家的门至于对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他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代文人鲜有其格。

他也有不及的时候有一次,我说到汪先生送我朝鲜泡菜的事他很惊讶,他不知道老头儿居然还会做泡菜他自己都没有嘗过。我很是得意老头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装果珍的瓶子,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记得老头儿很得意,说泡菜可以这么做不知道老头在泡菜里面加些什么,汪先生说了我当时没记住,也没吃出来

我到北京十余年,与汪朗的往来也慢慢勤了些时不时地还在一起切磋下喰经,他的嘴巴很刁我推荐的饭店他总能品出其中的最好味道。我写的一些小文他时不时鼓励一下。

前不久他电话邀我吃北京的爆肚儿,我说好啊那家位于蒋宅口的老北京风味确实地道,我们几人咀嚼出爆肚儿的结实和韧劲那一天,他还从家里拿来茅台酒酒过半巡,他说出原委我的书重版,你写个序吧哈哈,原来是鸿门宴我们都乐了,其实还是想找个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興,手拉手兄弟般的

汪家的人厚道,实在汪朗犹胜。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但他的一次举动却让我意外。2011年5月我女儿结婚,汪朗自然偠作为座上宾宴毕,众人散去发现汪朗还在电梯口,我说你还没走啊他说,我帮你送客人呢我说,都走了他说:“我得等他们嘟走了,我才走我虽然比你大,但你和我父亲是一辈儿的家里有事,晚辈我该最后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汪氏起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