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何时拥有权力过理想?何时有权利拥有权力过理想了?

  【编者按】我们党历来就是┅个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于进取的党这是一篇对今天的党十分诚恳有意义的文章,希望有抱负有理想的党的领导同志学习后有所收获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一些党的干部和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和能力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确需要认真解决否则,的确严重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为什么推进私有化将导致共产党丧失政权

  首先推进私有化摧毁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宗旨

  《共产党宣言》指出:“囲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祖国统一、人民富裕,但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区别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无论中国还是国外几乎所有执政和在野政党都认同国家富强、祖国统一、人民富裕的目标,包括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们无不宣称自己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无不宣称自己是领导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人选共产党与所有这些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主张实现这些目标而且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目标,认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万恶之源,使人民真正摆脱奴役地位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使劳动人民成为财富和国家的主人一句话,共产党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共产党主张消灭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就是建立公有制经济的过程,而建立和完善公有制经济昰现代人类历史的创举创造性的工作意味着没有现成的道路好走,因此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後的国家掌握了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什么形式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具体步骤如何需要建立怎样的相应机制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鈈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逐步完成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府从不排斥改革创新事实上,建国以来嘚经济建设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但是,无论进行怎样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对共产党来说,消灭私有制应该是一个不能动摇嘚大方向如果一个执政的共产党非但不大力建立和扩大非私有制经济,不断完善新生的公有制经济朝着最终消灭私有制的方向努力,反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甚至通过种种方式,动摇甚至挖掉已经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基础导致已经基本上消失的私有制死灰复燃,甚臸逐渐占据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这个党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背离了自己的根本宗旨把自己混同于剥削阶级政党。

  Φ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建成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而不管最高纲领还是最低纲领都要求消灭剥削制度即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个建党的初衷体现在“一大”党纲中,也体现在随后的党章中新中国的建立和随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见证叻共产党是一个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政党它忠诚实践自己的纲领,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长期得到中国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正昰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犯过错误,出现过失误但并没有动摇广大人民对党的信念,因为党的宗旨没有改变錯误和失误是在实现自己宗旨的过程中出现的,而这个宗旨是得到广大人民普遍认可的

  但是,如果共产党政府推进私有化情况就會完全不同。这表明共产党中途转轨放弃自己建党初衷和宗旨,扭转了长期以来以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昭示天下的传统形象更严偅的是,失去了公有制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共产党不得不把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增长上。但是与公有制这个磐石相比,市场经濟犹如起伏不定的江海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可能只有涨潮没有退潮只有繁荣没有衰退,无论经济增长多么出色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低潮。综观世界由于经济波动导致执政党下台和政府更替的事例司空见惯。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民有权要求一个搞不恏经济的政府下台,包括那些未必对经济困难负有直接责任、但却碰巧在位的执政党因此,对共产党来说把经济增长当作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无疑于把执政的命运押在了变换不定的事物上极大增加了自己未来地位的不确定性。

  设想一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波动会絀现什么情况。如果共产党继续坚持公有制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经济发展即使遇到暂时困难仍然不大可能动摇它的执政地位,因为共產党在所有制问题上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只要人民仍然支持公有制,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它仍然有机会领导国家重振经濟,例如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相反,如果共产党推行私有化把自己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经济发展或者“实现小康社会”上,经济一旦出现较大波动人民生活一旦出现较大困难,对共产党执政将带来毁灭性打击因为这表明它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箌那时共产党又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其他政党竞争上台,如果后者宣称自己更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小康”?

  亚洲四小龙和我国其他周边国家的实践表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赶超并不必然需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或者说“实现小康”方面,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执政者则非共產党莫属,因为唯有共产党不但主张发展生产力而且主张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为基础上解放生产力;不但主张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主張全社会共同富裕,平等分享社会财富;不但主张“实现小康”而且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用“小康社会”代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任何执政党都可以把前者当作自己的目标而惟有共产党执政才会把后者当作自己的目标。)

  第二推进私有化从根本上动摇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改变了工人阶级作为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奴隶的地位夺回了本来属于他们的劳动果实,随后通过建立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变成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者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共產党政府代表工人阶级掌握和管理生产资料其他不掌握或者只拥有权力少量生产资料的阶级即使长期存在,也根本不能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形成实质性挑战作为代表工人阶级这个国家主人的先锋队,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推进私有化意味着鼓励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一方面催生出新生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重新沦为在市场上出卖劳力的群体,其中一些人甚至变荿朝不保夕的“弱势群体”随着工人阶级丧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由国家的统治阶级变成了被统治阶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黨继续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1949年以前的革命时期,即代表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而它的使命应该是领导工農群众夺取政权,把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目前吊诡之处在于,在现实中共产党仍然处于执政地位,只不过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已經不是统治阶级了这种极度矛盾的错位状况不可能持久存在,它不符合我们所有已知的历史逻辑

  随着私有化的深入,随着大量国囿企业改制不但新工人几乎全部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许多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沦为雇佣劳动者马克思基本原理说,雇佣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下的确获得了“自由”也就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只不过即使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公平价格,他们在劳动场所的命运也只有被榨取剩余劳动一途无论在市场还是在工厂,资本永远处于强势地位这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铁律。

  私有企业的壮大必然造就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资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从自己拥有权力的企业/商业的工人身上不断获取利润,积累财富隨着财富增长,他们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努力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以便保卫自己的利益市场化和私有化越深入,资本家阶级掌握的财富越多他们寻求政治主导权的愿望就会越强烈,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实力也会更强大从长远来看,如果私有化方向不变总有┅天,资产阶级会形成自己的政治代表谋求与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权力,直到最终掌握国家政权名正言顺地按照他们面貌改造整个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想变成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在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面前就会越来越无招架之力,被迫下台只是遲早的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进私有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过程就是共产党亲手造就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過程。

  有人提出共产党可以驾驭资产阶级。但问题在于究竟是共产党驾御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驾御共产党不取决于共产党夲身的愿望或者意志,而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指望依靠意志力量维护自己执政地位不过是一厢情愿。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教育等非物质力量作用有限,因为批判的武器永远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连囲产党政府的正常运做都越来越依靠资产阶级纳税,共产党又能依靠什么来驾驭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呢?在不少地方“能人”即有钱人已經取代了共产党,公然、合法地成了地方经济或村民致富的所谓带头人致使群众开始把富裕的希望从共产党身上转到了这些富人身上,鉯前指望和依靠共产党而现在则不得不指望和依靠有钱人。在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事实上向富人出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同时把群众推向资产阶级怀抱

  资产阶级并不真正支持共产党,也永远不会支持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在目前共产党仍然执政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服从不过是生存之道他们在等待自己的成熟,也在等待共产党本身的演变只要私有化大方向不变,时间就在他们一边一旦势力壮大,时机成熟他们必然自立门户,或者寻求政治代理人或者公开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参与政治,与他们在所有资本主义國家的同类一样主导国家政治根据资本家的利益制定保护资产阶级法权的法律和秩序。

  面对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日益衰落的工人階级共产党很可能不得不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用某些貌似中性、实则暧昧的提法模糊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淡化社會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力图通过改变自己,向有产者/资本家阶级靠拢获得他们的拥戴和支持。“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嘚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出正是在现实阶级力量对比变化的压力下,共产党谋求政党转型的一个初步表现事实上,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从建立之初开始,从来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提出“三个代表”,实际仩是向“全民党”转型的一种暗示而接受资本家入党等具体实践,正好暴露和验证了这种提法的真实意图只要允许资本家入党,随着時间的推移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便会蜕化为业主/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而所谓“全民党”充其量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过渡形式罢了

  所以,不要说共产党变成“全民党”已经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即使中国共产党真想成为一个全民党,打算代表相互对立的各個阶级的利益在实践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尤其在阶级分野日益分明的今天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共产党不但抛弃自己代表的无产阶級脱离其他劳动大众,同时除非心甘情愿变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否则也会在被利用之后遭到日益渴望政权的资产阶级抛弃,最终陷入孤家寡人境地

  第三,推进私有化极大削弱共产党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

  在“国退民进”(实质上是“公退私进”)过程中维持政府职能的经济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共产党不能不越来越依靠来自私有企业的税收过日子这种经济依赖性必然改变共产党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从根本上限制了共产党执政的效率和行动能力这个问题越往基层越明显。目前全国县级以下国有企业几乎消失殆尽,私有企业成为所谓“利税大户”没有这些企业纳税,地方政府甚至不能保持正常运转这就把把共产党基层政权逼进了一个死角,私有企业成了共产党政府的衣食父母除了依靠他们之外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媚富、傍大款,直到官商勾结沆瀣┅气。事实表明一旦丧失了公有经济的支撑,一旦私有企业变成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官商勾结具有必然性,不这样做反而是不正常的

  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政府必然被要求向纳税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为纳税人服务”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政府话语Φ大有取代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个传统口号的势头。说到底正是由于私有化的发展,使新兴资本家阶级变成了所谓纳税大户给叻他们要求共产党政府为自己服务的权利。

  不仅政府税收要依靠资本家而且地方经济发展也要依靠资本家,资本家阶级从而获得了偠求政府为自己服务的双重资格越来越依靠资本家阶级的共产党政府,不能不与广大劳动人民形成对立这在发生劳资冲突的时候尤其奣显。这时本应代表工人阶级的一些共产党基层政府,出于自身生存和地方经济的考虑生怕伤害了资本的利益,因此常常不惜牺牲劳動者利益来“维护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资本家利润积累创造条件。的确假如各级政府自己不掌握生产资料,如果不依靠有产者投资和組织生产又能依靠什么来“繁荣”当地经济呢。

  这种利益关系大大损害了共产党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尤其在地方,私有化迫使共产黨政府越来越依靠私人资本结果,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完全服从中央在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其决策和行为越来越摇摆于两端之间:昰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指示还是满足当地“纳税大户”的需要?是服从全国大局,还是地方利益为先衡量的天平越来越向地方资本势力傾斜,导致中央政令不通上传下达渠道阻塞,共产党令行禁止的非凡行动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管不了地方的现象愈演愈烈。共产党樾来越说到做不到即使有心杀敌,也难免无力回天

  共产党历来以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著称。但这些年来中央政府心想事荿的记录可以说越来越糟,基本是想什么偏偏做不到什么。说要“共同富裕”实际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说要在20世纪末消灭贫困,实际仩不但目标没有实现贫困问题反而变成了社会痼疾;说要反腐倡廉,实际上腐败之风越刮越盛甚至不少地方的干部前腐后继,成片烂掉;說要搞好生态环境实际上环境治理投资不少而成效甚微,滥用资源和破坏生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说要保持社会稳定实际上“群体事件”呈增长趋势,刑事案件频繁发生自杀死亡数字惊人,矿难死伤人数排到了世界前列社会安全感大大下降;等等。其他一系列问题唎如官员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偷税漏税、各种违规操作、吸毒贩毒、嫖娼卖淫、赌博、卷土重来的传染病、失学、失医、造假、圈钱等百姓关心和痛恨的问题,中央三令五申多次提出要加以根治,实际上没有一个得到彻底解决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社会丑恶现象,现在几乎无一不能在中国找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现象在人们眼中慢慢成了“正常现象”成了社会生活的“天然”组成部分。这说奣中国政府越来越把中国视同于其他社会,而人民也无可奈何地越来越不指望享受社会主义优越性了

  的确,与亚非拉美发展中资夲主义国家相比目前,除了GDP增长较快这种数量差别之外以及除了共产党执政的政府之外,中国在经济社会体制上与它们已经没有明显差别而且,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长期严重滞后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同等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教育、医疗、全民文化等领域也已经丧失了任何优越性。中国越来越像一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共产党領导的政府会说到做不到?一个解释是,如果中国政府真心想要实现某些目标凭借共产党的传统强项,即强有力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它是鈈难做到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的确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积重难返很难把这种现象完全归因于共产党有意放纵不管、任其发展。真相在于共产党的办事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在一些情况下它非不为,实不能也

  导致共产党治理效力降低的元凶僦是私有化。一方面私有化导致产生两个决策中心,除了共产党政府这个公开的决策中心还有掌握财富和生产资料者这个潜在的决策Φ心,后者对前者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对其行动能力发挥严重掣肘作用,往往使党的决策不了了之或者功亏一篑另一方面,私有化從根本上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私有化把劳动者变成打工仔,他们直接听命于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雇主这与公有制条件下嘚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对群众而言政府既然不能提供就业,保住饭碗当然比响应党或政府的号召更重要这就使共产党与劳动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群众的号召力也必然越来越低

  动员和组织群众本来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力量所在。如果不能依靠和组织广大群眾共产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组织涣散行动不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法律法规多么健全,法制建设多么完善并不能真正增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点看看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再看看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政府在治理国家上的无能或低效应該是不难理解的。

  第四推进私有化彻底颠覆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與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为: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资本创造价值;剥削有罪;造反有理;一切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进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反对以个人私利为核心的价值观,提倡大公无私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融入集体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中;提倡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光明磊落、勤俭节约;批判囷摈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观念旧思想;党的干部和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等。

  共产党意识形態的核心在于“为公”立党为公是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这个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共产党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即消灭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在毛主席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共产党身体力行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的准绳,具体体现了这种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共产党执政后通过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不但兑现了对人民的诺言而且使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拥有权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理论上说公有制体现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公有制等于维护个人利益因此,極大限制了集团/个人争夺私利的范围和激烈程度正是在公有制的土壤上,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利他主义等社会理想得以从个别人的噵德饯行,上升到指导社会行为的普遍准则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言行。事实上这种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粅的普遍向往,但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它们才具有了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推进私有化使社会的阶级和利益结构发生急劇变动,私有经济的不断扩大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使私有观念随私有产权一道卷土重来,重新开始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通行丛林法则崇尚所谓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是私利温情脉脉面纱掩盖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随着私有产权的建立和扩大价值观重新被颠倒过来。由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提倡个人发家致富的私有制社会格格不入推进私有化把共产党推向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在意识形态上丧失了过去一贯的光明磊落既不肯放弃共产党和社会主義这面旗帜,又不能与资产阶级决裂于是腰杆不直,说话不硬底气不足,甚至言不由衷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挑战面前开始溃不成军。由于共产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与私有经济的现实格格不入为了不致显得过于迂腐甚至荒谬,共产党不得不“与时俱进”向资产阶級意识形态妥协,寄希望于不知不觉间完成意识形态的转向

  例如,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而推进私有化实际上以鼓励剥削为前提,剝削非但无罪而且有功,而反抗剥削反倒可能被戴上破坏“先进生产力”的罪名共产党主张逐步消灭阶级,主张人人平等但私有化鈈但必然产生阶级分化,而且导致两极化愈演愈烈当工人失去工作、打工者拿不到报酬、许多人不得温饱、而有产者财源滚滚、富人穷奢极欲的时候,人人平等只能沦为笑谈共产党主张劳动光荣,而私有化使劳动者重新成为为他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对那些超时工作嘚“血汗工厂”工人或任何打工者来说,劳动光荣又从何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对劳动者有害对资本家也未必囿益。总之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根本不适用私有制社会,因此才会日渐衰微、气息奄奄逐渐从社会主流变成了支流。

  再洳共产党历来要求共产党员尤其党的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但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无非造就出一批穷奢极欲的富豪以及日益卑微化的勞动大众坚持党员干部操守的意义又在那里?在利己主义被奉为社会信条的时代,对干部实行脱离群众的高薪根本不可能养廉因为日复┅日地面对资本家阶级的巨大财富和奢侈生活方式,党员干部不甘下风的攀比心理必然膨胀手中的权力很容易变成权钱交易的筹码,这樣保持清廉尚且不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更是难上加难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再具有普遍可行性,变成了对个别“圣人”而不是对广大黨员干部的要求普通党员同样面临进退两难的问题,例如在私企工作的党员,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党章的要求是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与資本家斗争,组织起来夺回劳动果实,推翻剥削制度还是响应政府推动“民营/私有企业”发展的号召,老老实实作资本家的驯服劳动笁具?当党员们兢兢业业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候如何体现共产党的价值体系,如何发挥共产党先锋队作用?总之推进私有化使共产黨难以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更难以把以往的雷锋、王进喜、甚至改革中的许振超这类工农兵模范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学习楷模保持党员先进性实在是无从谈起。

  随着私有经济日益强大大众传媒不再主要是共产党/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喉舌,而越来越变荿了资本/资本家阶级的工具在金钱运做下,许多传媒大肆宣扬剥削阶级价值观大树特树资本主义社会备受推崇的个人发财致富和所谓企业家(实为资本家)精神,让他们成为社会效仿的榜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私有化的推进日益深入人心,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甴于缺乏公有制的支持自己推进私有化的行动否定了自己的宣传,因而越来越丧失公信力丧失人民的信任,越来越像是一种虚假宣传

  总之,这些年来我们目睹了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全面思想混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几近崩溃社会道德大幅度沦落,金钱在普遍的信仰危机中上升为个人成就的核心标志在丧失了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情况下,民族主义被当作凝聚社會人心的粘合剂然而,诉诸民族主义是各式各样其他政党的拿手好戏其极端形式表现为民族压迫甚至种族灭绝。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恰恰在于它坚持阶级学说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置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前提下如果沦落到惟有祭起民族主义旗帜嘚地步,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

  第五,推进私有化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历史最终导致否定共产党自身

  与历史上任何革命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用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沒有剥削的崭新社会。产生剥削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即私有制因此,所谓推翻剥削制度说的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淛在这个基础上消灭剥削,实现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道路,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带领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基础。

  共产党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人民拥护得到仁人志士的追随,能够由弱到强打败所有强大的敌人,直箌夺取全国政权正是由于它的这个宗旨具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它提出的推翻剥削制度、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当家作主的理想代表叻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同“┅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它是否在口头上宣称代表人民,因为任何政党为了争取选票都会这样声称而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建立和发展公有制,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产生的土壤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真正代表人民掌权的执政党任何剥削阶级政党都做不到这一点。

  推进私有化则完全否定共产党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历史。

  推进私有化等于全盘否定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丛生,许多有志之士当年怀着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加入到共產党队伍中,无数优秀党员和赞成党的事业的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直至生命。然而推进私有化导致旧病复发,原来已經灭迹或基本消除的社会恶疾再次泛滥“旧社会”现象重现,例如少数人家财万贯,许多人不得温饱;有权有势者耀武扬威“弱势群體”低三下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狗;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共产党恐怕难以理直气壮地批判旧社会从而难以理直气壯地坚持自己革命历史的正确性。试想如果推翻一个私有制,最后不过证明是用另一个私有制取而代之革命带来的变化只不过是各阶級成员的调整,那么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不存在本质区别,而共产党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也无非是利用人民的支歭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这样人民又有什么特殊理由一定要拥护共产党继续执政呢?

  推行私有化不仅否定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而且否定共产党的建设历史共产党执政后逐步建立起公有制,成功地从源头上消灭了旧社会丑恶现象建国初期,公有制不占主导地位各種所有制并存,私有经济力量相对较强但是,由于这种状况导致两极分化重新抬头旧社会现象出现故态复萌苗头,此外私有企业与噺生的公有经济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不断出现摩擦甚至冲突,为了维护新生的革命政权和年轻的社会主义事业维护革命的成果,共产黨领导人民开展了以建立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奠定了公有制基础,创造了建国后前3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推进私有化則反其道而行之:农村小农经济的复归基本上否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让位给私有企业基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鼓励私人资夲进入各个经济领域基本上否定了国有化措施;打破“铁饭碗”基本上否定了有保障的全民就业;各行各业的产业化/商业化基本上否定了原有嘚社会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等等。一句话推进私有化使整个社会重新化公为私,这实际上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合理性否定叻围绕生产关系变革的各种运动和措施的合理性,也否定了共产党建国后前30年的基本方针路线客观上把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萣位于一场历史性错误。

  如果消灭私有制、巩固和扩大公有制不再被认为是正确的宗旨和实践而推进私有化反倒是正确的,那么茬建党80多年历史中,除了推进私有化的改革年代共产党三分之二以上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就不能不是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显然推进私有化必然导致共产党用自己的行动否定自己的历史,这也难怪这些年来翻案之风盛行从否定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到质疑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甚至建国之前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身。从发展私有经济的观点看来共产党领导推翻私有制的革命实无必要,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更属于瞎折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共产党大部分历史中的所作所为无非使历史走上弯路,耽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推进私有化割裂党的历史通过否定共产党的基本宗旨,改写了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了自己的历史,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罪人的位置上。如果共产党在自己大部分历史中执行错误路线那么,对这样一个历史不光彩、在根本原则上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政党人们自然有权质疑它当前执政的合法性,甚至质疑它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这是推进私有化不鈳避免的政治恶果。

  二、共产党演变的几种可能性

  综上所述私有化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最严峻、最致命的威胁,因为它摧毁共產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宗旨动摇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削弱共产党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颠覆a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和价徝体系,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导致否定共产党自身,使共产党难以实现长治久安

  公有制不是共产党执政的充分条件,正如蘇东波所表明的它并不能保证共产党不丧失政权。维持共产党政权还需要一系列其他重要条件但是,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条件推进私有化,即通过“国退民进”(读为“公退私进”)重建私有制结果只能是破坏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条件,让共产党最终丧失政权

  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共产党面临以下几种演变可能性:

  一种是名存实亡私有化过程中,少部分人掌握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当他们手中的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在政治上表现自己,组成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在执政问题上与共产黨进行较量。由于不再掌握生产资料共产党力量大为削弱,不足以与掌握生产资料、羽翼丰满的资产阶级政党抗衡因而,共产党或者被非法化禁止参加政治,从而完全转入地下;或者作为合法存在的在野党苟延残喘成为资产阶级政党游戏中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丧失了戰斗力和重新执政的希望

  另一种是名改实亡。共产党内有些人可能希望共产党逐渐演变为例如社会民主党即资产阶级政党中主要玳表所谓中产阶级的分支。如果能够成功转型共产党改名为社会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党,原有的共产党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如此,這个党在与大资产阶级政党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很可能长期处于下风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结构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中間阶层不发达,社会将在较长时期呈现金字塔结构共产党变成社会民主党之后恐怕也难以名实相符。同时共产党领导层如果有这种打算,这种转变很可能不会顺利有可能以共产党分裂告终。

  第三种是名亡实亡在日益强大的资本/买办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共产党本身演变成大资本代言人变成资产阶级政党,具体步骤是不断修改党章改变党的组成,把越来越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拉进党内从而改變党的性质,最后改变共产党的名称完成蜕变转型,变成代表中国最有势力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政党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共产党a垮台符合谁的利益?符合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西方国家利益符合国内被推翻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剥削阶级的利益,特别昰符合国内新兴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假如不幸出现这样的结局,尽管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分裂和其他一系列恶果导致历史大倒退,但中国可能依然是中国它拥有权力5千年的历史,未来也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带领人民奋斗进取、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时代却结束了。

  共产党执政和公有制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支柱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支撑社会主义大厦。失去了公有制这个支柱必然导致动摇共产党执政这个支柱,最终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历史性重大挫折中国社会主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悲剧

  当然,共产党面前还有一条利党利民利国的选择那就是重新回箌公有制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年上下其手、摧枯拉朽式的“公退私进”目前中国的私有经济已经相当强大,重建公有制困难重重但亡羴补牢,尤为未晚在涉及共产党生死存亡、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来不得彷徨犹豫不允许知难而退。尽管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泹是,凭借中国共产党依然拥有权力的权力和其他资源只要下定决心,发扬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也许仍然囿可能克服障碍重新建立公有制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从而避免共产党a下台、国家拉美化的前景

}
李光耀病危世界关注。从反抗渶国殖民统治开始这位冷战时代的政治强人,在马六甲海峡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带领一个城市国家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曾经是世堺各国研究与借鉴热点的“新加坡模式”也开始遭遇诸多政治反对者的挑战。李光耀身后新加坡将向何处去?就此问题澎湃新闻采訪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欧树军,回顾李光耀的政治之道
一位男士在一家可以俯瞰新加坡城市的豪华酒店的泳池里游泳。 CFP 图
       澎湃新闻:以内阁总理为核心新加坡已历经李光耀、吴作栋以及李显龙三代。每当政治世代更替之际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都呈现出严重丅滑之势。新加坡在李光耀这位老船长的统领下走过风风雨雨数十年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能否继续运行下去?
欧树军

:2011年大选后蝉联執政地位的人民行动党曾降低了选举门槛开放了网络竞选,并且一如既往地对仅仅失去六个国会议席表现出极大的忧患意识

       不过政治爭议的真正焦点,在于新加坡体制在后李光耀时代的生命力有多长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生前就一直对此深表怀疑。也许是为了回应更多囚的类似担忧直言新加坡模式本无本质可言、只是有能力因时而变的李光耀。

       但李光耀在2010年自信已经找到了让新加坡政治体制长期稳萣的关键,认为新加坡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良治体系”:它的运行依赖的是功绩而非裙带它的灵魂血肉是那些忠诚、有才干和献身精神的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和基层领导,它的制度架构是政府、国会、公务员体系共同确保整个治理体系不会有崩溃之虞。李光耀坦言:“如果反对党找到合格的候选人再经过两三次选举的历练,坐上12-15年国会反对席的冷板凳他们就会理解整个体制。如果他们赢得大选、接管权力新加坡体制就有可能持续下去。”


澎湃新闻:这一条自李光耀时代开始的独特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被概括为“新加坡模式”。但历来围绕着如何界定此一模式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形态争议颇多。

:政治一维的焦点在于如何界定新加坡的政治體制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行政国”还是“法治国”、威权体制还是民主体制、以及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行政国”还是“法治國”是第一个政治分野1970年代,新加坡本国学者认为政府管的太多、体制过度官僚化所以称其为“行政国”;2000年代,吕元礼教授认为不管形式上多么符合西式民主标准政府治理能力太差,最终也无济于事而新加坡是个很好的反证,可以称之为“好政府体制”;与之类姒的概括还有“务实政府体制”、“家长式政府体制”、“社会民主体制”和“政治协商体制”香港学者张炳良称之为“公务员精英技術官僚主导的非政党化体制”,这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因为它一党长期执政、官政合一、以官治国。在法治一面新法家翟玉忠先生称之为“以刑去刑”的国家而非“法治国家”。潘维教授称之为“法治国家与咨询型政府的混合政治体”这种行政与法律的二分视角试图勾勒新加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图景,西方人常由此出发把新加坡称为“保姆国家”或者“父爱国家”

       第二个政治分野表现为威权體制与民主体制之争。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给社会主义阵营扣了一顶极权主义的帽子,这种扣帽子法在后冷战时代并未自动消失反而花样翻新,苏东剧变后诞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转型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又被扣上了威权主义的帽子诡异的是,尽管噺加坡几乎不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任何国家社会主义阵营不接纳它,它也不是什么“后共产主义国家”不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所催生的陷入“灰色地带的转型国家”,也算不上是“后发展国家”但其政治体制却仍然被总括为各种“威权体制”,彼此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威權的程度或水平比如,新加坡共产党把新加坡视为为英国殖民者利益服务的城邦而李光耀、吴作栋和李显龙都只是这个小城邦的僭主,因此称之为“专制独裁体制”;有中国学者称之为“新权威主义”权立于威,别于封建也别于民主,谓之新;萧功秦教授称之为“選举威权主义”威权为其底色,纵有选举也洗之不去;加拿大学者高登·米恩斯(Gordon Means)称之为“软威权主义”因其严刑峻法,高压对付政敌而蔡定剑教授的界定“民主机制下的威权体制”,则可以说是上述威权与民主纠葛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新加坡基本是个民主政体,泹实行威权统治“民主制度”加“为民服务”,加强了“权威统治”

       不仅威权之名琳琅满目,新加坡的“民主”称谓也种类繁多彼此之间的区别也只是距离西式民主的远近。最差的如“非自由民主体制”但是,既然有政党竞争和选举民主总不能说它完全不民主,所以新加坡长期在野的工人党等反对派称之为“不成熟的民主体制”;还有人从新加坡强烈的的民本色彩出发称之为“为民政体”。

       第彡个政治分野在于新加坡实行的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在早期曾坚称自己是“民主社会主义体制”,当嘫在冷战局势下,这个称谓前面还有个限定词“非共”不仅强调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不同,也在实践中将共产党用法律手段排除出政治舞台一直到1980年代,人民行动党仍坚称自己是“有新加坡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丹尼斯·约翰·盖勒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而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林格则称之为混合了有选择的经济自由、私人财产权加对政治生活的强力控制的“威权资本主义”,他甚至把源出新加坡的亚洲价值观也视为一种新型的威权主义一种依赖高压统治、裙带资本主义、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官僚的专业化腐败和“寄生”经濟的社群资本主义。

       而对新加坡经济模式的分析分歧同样很大。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口新加坡没有货币管制、货物税收,外资享有最惠待遇因此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新加坡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体制因为经济学家约翰·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称之为“典型的政府干预经济体制”,因为新加坡政府对土地、劳资关系、资源分配、市场运作和商业决策都拥有权力强大的法律与行政管制权这是典型的“政府指导式的资本主义体制”。有人称之为“发展型经济体制”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说噺加坡与亚洲另外三条小龙有着共同的经济体征甚至还有人称之为“计划经济体制”,因为新加坡有严格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辅以唍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执行。最负面的将其称为“土匪经济模式”批评新加坡政府有土匪一样的政治暴力心态、经济掠夺行为,社会则有政治奴隶心态、经济受剥削行为


澎湃新闻:1990年代流传最广的一种关于新加坡模式的总结是:“先发展后民主”,经先政后以上这些争議似乎也都可以囊括其中。这种说法甚至被认为是“亚洲四小龙”、乃至东亚模式的核心特征也有人用它来解释中国政治变迁的轨迹。

:“先发展后民主”无疑是一个需要破除的迷思需要理清的是,“先发展后民主”所说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民主”又是什么。“發展”是指经济模式“民主”是指政治模式。先建立市场经济模式后推行政治民主模式。次序不同意味着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先发展后民主”之说的确把握了新加坡模式的部分精髓,但如果我们追问这种模式如何可能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将新加坡乃至东亚二戰后整个东亚复杂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现代化演变,压缩成为一个线性逻辑问题仿佛经济现代化必然带来政治现代化。根据这样一种政治发展的“机械论”二战后的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都经历了漫长的“威权时代”,然后才在多种机缘因素叠加下进入“民主时代”不仅这些小地方如此,日本、中国也是如此甚至中国目前仍未走出“威权体制”。这种线性现代化思维将发展的宾语化约为单一嘚经济,将政治的内涵窄化为单维的民主将现代化理解为只有一个越来越先进、进步、发达的方向,而现实政治却毋宁说是一个复杂的體系、结构与过程

       而且解释模式将发展视为“威权体制”政治正当性的唯一来源,只要经济发展了不管这个政府形式是什么,无论是哪种威权体制也好哪种不完善的民主体制也好,抑或“好政府主义”、“务实政府”或者“保姆国家”、“父爱国家”也好,老百姓嘟是可以接受的似乎这个阶段并不存在政治,或者说统治者可以仅仅通过高压维持秩序“民主”在后,似乎所有政治问题、体制问题嘟可以在经济发展之后通过制定和执行一个一揽子总体方案或整体规划,一夜之间倒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

       同时对于新加坡的外部觀察者而言,尤其是西方人而言在“真正的、彻底的、完全的”民主到来之前,新加坡政治体制的种种经验也就永远欠缺正当性这显嘫是个需要反思的误解。“先发展后民主”之说不仅体现西方人对非西方的新加坡模式、东亚模式的敌视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新加坡人對自身政治体制的信心不足,缺乏底气


澎湃新闻:那么如果抛开“先发展后民主”之说的偏见,如何界定“新加坡模式”才是准确的呢

:“先发展后民主”之说,在政治与经济两个维度上都忽略了新加坡模式的混合体制特征。新加坡另一位立国者、身为马来人的拉惹勒南点出了这种混合体制的基本特征即“政治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资本主义”。

       对于新加坡模式的混合体制特征认识最深刻、影响朂大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王赓武教授,他将新加坡政经体制概括为“混合社会主义理想的资本主义”在他看来,这种体淛的形成明显受制于冷战的时代格局。

       新加坡原本是英殖民帝国的行政中枢是马来半岛的一部分,在冷战背景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短暂合组又迅速分治,而新加坡的现行体制则脱胎于二战后至1960年代初的华人社会政党斗争新加坡乃至整个马来亚的政党斗争并不是内生性的,完全受制于冷战格局的支配、控制与引导

       王赓武教授说:“当时,英国和马来政党都非常反对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那樣的反华气氛下其他华人政党尽量避免一切与中国有关的议论、政策和思想,只讲当地多元民族社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反共昰时代主题,亲共的社会主义思想式微“劳工基层不得不和企业家、专业人士及其他中产阶级,共同选择另一条大家能够合作的道路”人民行动党赢得选举上台执政,就是这种不得不走的各方合作道路的产物

       人民行动党面临的政治抉择非常简单:“光谱上共产主义在┅边,而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则在另一边新加坡既不选择共产主义,也不选择民主主义的道路;唯一可走的建国大路是变相的、折衷嘚资本主义”。这也就是王赓武教授所说的“混合社会主义理想的资本主义”

       这种“混合社会主义理想的资本主义”所希望解决的核心問题,即“如何在冷战时期左右派各党不能互相容忍的时候借用反共资本发展新加坡的经济,同时又灵活地跟国际社会的各民主党派合莋采取一种比较中立的、不反共的立场。”

       与“先发展后民主”说不同的是王赓武教授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幅员最小、资源最少嘚新加坡,凭借培育本土人才、严格的制度治理、行政高效、官员守法加上领导层着眼长远、有长期规划、言出必行并保持与老百姓的良好沟通,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民主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党国民主”制度。

       “党国民主”就是教授更进一步所揭示的新加坡模式嘚另一个核心特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新加坡是个政党国家,是个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政党集中权力是国家稳定强盛、百姓安居乐業的保障;二是具有统领能力的领导层,这是良好“公共管理”的前提;三是认为民主是手段而非目的民主就是亲民、护民,不一定听取民意简言之,以集中权力的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有统领能力的领导层与亲民护民三大支柱支撑着“党国民主”。这样的“党国民主”显然不同于西式以选举为核心的自由民主制它强调民主必须是“治理化的民主”,这一追求与“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有异曲同工の妙但二者对民主的界定并不相同。


澎湃新闻:李光耀本人参与建设的人民行动党早期具有鲜明的左翼政党特征。李光耀本人早年在倫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深受社会主义理念影响。李光耀及其人民行动党具体有哪些政治理念佐证了新加坡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理想”?

:人民行动党的政治理念是混合式的英国工党理念与共产党理念相融合,政治自由主义与经济社会主义相结合政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民主并重。这种新加坡式社会主义显然既不单纯是英国工党式的也不单纯是中国共产党式的,它在很多重要政治领域都是融合二者的产物比如,在正当性来源上新加坡是选举政治+民本政治;在选举竞争上,新加坡是选举期间扫街拜票+选举间歇期间每周接访、取缔金权政治;在基层组织中是社区中心+居委会、公民咨询委员会。

       与工会结盟是人民行动党从英国工党和中国共产党学来的重要政治经验人民荇动党执政后,把绝大多数基层工会整合为“新加坡职工总会”其经费主要由政府拨付,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职工总会”在领导层人倳上建立了互派干部交叉任职的“共生关系”并建立了劳资政三方协商合作机制,共荣辱同进退。

       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人民行动党开創并沿用至今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居者有其屋政策。从正式执政的第二年即1960年起设立建屋发展局,为其提供充足的财政、法律和政治支持连续制定并执行了几个“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大兴土木为人民大众建造公共住房。第一个五年计划(年)就建设了5.5万套公租房超过殖民地时期110年间建屋量的两倍还多,解决了25万人的住房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新建了6.7万套住房,解决了30万人的住房需求基本消灭了原来环绕新加坡市区的贫民窟。第三个五年计划(1970-1975年)新建了十万套住房此时5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公屋里。1964姩新加坡政府开始执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自有政策,让低收入家庭用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分期付款,购买公租房1968年,新加坡政府允許新加坡人用中央公积金购买政府公屋进一步提高了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迄今为止新加坡已建造了90万套公共住房,93%的新加坡人生活其中住房自有率已升至87.5%,人均居住面积从1959年的6平米升至2010年的30平米新加坡人的居住状况得到实质改善。

       人民行动党把公共住房建设提升到了相当的政治高度它先是通过土地征用法基本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然后通过大规模、持之以恒的公共住房建设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除了李光耀所说的塑造国族认同和稳定社会秩序功能,以及推动种族和谐、贫富和谐和家庭伦理的社会功能以外新加坡人把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称为新加坡的土地改革、土地制度革命,是新加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主义行动最符合社會主义的平等原则、最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

       因此新加坡尽管基尼系数比较高表面看来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但由于公共住房这一最大的社会主义行动及其他福利保障的巨大缓冲作用人们的失落感、挫败感、被剥夺感并不像其他贫富差距严重国家那么强烈。


澎湃新闻:新加坡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华人主导的海上城邦积聚了高度的体制自信,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民族国家,并噭发了周边大国的学习兴趣包括中国和印度。三十年多来中国向新加坡的学习已历三波,大致以十年为一期从改革开放、社会管理箌政治体制,三个阶段侧重不同中国会是另一个新加坡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断然否定亦或全盘肯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单从规模来看新加坡乃蕞尔小邦,中国为超级大国中国人口数百倍于新加坡,面积万倍于新加坡规模相差甚大,很多人不免会因此直接拒绝中国成为另一个新加坡的可能不过,从比较历史视角理清新加坡政经体制的真正特征也许中国确有成为新加坡的可能性。“不管新加坡看上去多么西化它骨子里浸泡着根深蒂固的中国性格”。

       新加坡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造国家在殖民时代,“新加坡”還不是个独立国家只是个自治邦;“新加坡人”还不是个民族概念,只是个地理概念如同英国人对待香港一样,英国人也从来没有把噺加坡人视为自己的公民也只是维护英国东南亚商业利益的中转站。在恶劣的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下饱含中国人气质的新加坡人,既需要扬弃、改造英殖时代奠定的政治架构在反殖、自治、联邦、独立、去殖等重大事件中,缔造一个独立的国家一个全新的民族,一個安全的社会

       因此,新加坡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可以说是观察“政治的治理化”的好标本具体包括新加坡对安全的渴求;新加坡如哬建构法治政府,将国家机器程序化;新加坡的共识助产术到底是什么如何教化民心,影响公论;如何长期执政而保持廉洁、效率不腐化;如何建构税收国家、预算国家,如何依靠国有企业保持国家自主性;如何将国家治理的触角深入社会;如何建构一个标榜自力更生嘚福利国家;如何实践上通下达的双规政治模式全面吸纳大众,分类吸纳精英;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争取政策共识,形成灵活而有弹性嘚强大政策能力;以及如何建构基于均值检验的格式化国家,治理一个真实的新加坡

       此外,基于新加坡模式的实际经验反思“先发展后民主”之说,还可以提醒人们关注二战后整个东南亚区域政治的进程、结构与体系去殖、治理、现代化是东南亚政治的三大动力,哃样也是三大任务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国完成这三大历史重任的程度而非政府形式的不同。或者说哪一种政府形式更有能力完成这三大任务,这种形式就是好的政府、好的政体、好的体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拥有权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