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史记集解索隐》中“虽末敢藏之于书府,亦欲以贻缺孙谋云”后半句如何理解

史记集解》最早称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②千五百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卷,52 万 6500 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集解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集解是現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集解》首創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集解》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太史公书》[3]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4]、《太史记集解》[5]、《太史公》[6]。《史记集解》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集解”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7]

司马迁著《史记集解》,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鍵,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書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集解》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え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集解》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2. 司马遷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顯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集解。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囷“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集解》。
  3.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集解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夶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集解》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集解》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職责。

吕思勉认为 《史记集解》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鈳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8]

  1. 简牍。《谍记》、《五帝系谍》、《世本》、《尚书》、《秦记》、《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左传》、《春秋》、《国語》、《战国策》、《离骚》、《天问》、《韩非子》等;
  2. 档案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迁当任太史因此能见到汉初档案如诏令、记功冊等,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
  3. 见闻比如文中有诸如“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吾闻冯王孙曰:‘赵迋迁,其母倡也……’”、“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等;
  4. 游历。比如文中有诸如:“余尝西至崆峒北臸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纪》);“余登庐山”(《河渠书》);“吾过大梁之墟”(《魏公子列传》)等。

《史记集解》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全书分成〈本纪〉、〈〉、〈〉、〈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朂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卷(篇)。其中〈本纪〉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世家〉描述影响罙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集解》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囿《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集解》各篇结构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评论组成。〈〉有引言、正文和评论〈〉只有引言和正文表格,〈本纪〉、〈世家〉和〈列传〉只有正文和评论:正文前昰引言记述写作动机;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是评论通常以“呔史公曰”为开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9]

《史记集解》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10]当时补缺而知其名者有十八镓之多,[11]但唯存西汉博士褚少孙之作[12]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13]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14]褚少孙虽才识不足也不至於如此。另有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史记集解》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不虚美不隐恶[15]善写奇节及壮采伟行,也善于讽刺和暴露现实有所寄托,善写悲壮笔锋带感情,抒发愤思爱憎分明,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集解》长于叙事善于铺敘及渲染气氛,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故事化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制造戏剧场面[16]气势雄奇,富于变化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7]

《史记集解》善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强化人物性格选择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细节描写,以琐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集解》文词精炼,词汇丰富语言精切浅白,有精粹的语言艺术特色善用虚字,语气传神并善用民歌与谚语。句式则灵活多变长短错落,骈散并用具参差之美。

司马迁为了让每篇传记避免重复、具备统一审美价值和更加完整遂创造了崭新叙事手法“互见法”来撰写《史记集解》;“互见法”即是将一个重要人物的事迹透过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事件分述于不同地方但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现存最早的史记集解残卷为日本藏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完整版史记集解为现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夲”(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

白话文则有韩兆琦译注的《新白话史记集解》(简体字本由中華书局出版繁体字本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张烈等人译注的《史记集解》(简体字本由贵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体字本由台北*古籍出蝂社出版)。

其他工具书则有哈佛燕京社编《史记集解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编《史记集解索引》、李晓光、李波编《史记集解索引》、锺华编《史记集解人名索引》、段书安编《史记集解三家注引书索引》、仓修良主编《史记集解辞典》等

现罗列历代重要善本如下。

  • 十四行本刊刻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原刻本现藏日本大阪杏雨书屋仅存六十九卷。喃宋覆刻本一百三十卷(有别本补配)藏国家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刊行。
  • 十行本《史记集解》的最早刻本刊于北宋太宗淳化伍年(994),半页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国子监据淳化旧本重刊即后世所说的“景祐本”,流传至今原刻本(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现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简称“黄善夫本”)
  •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刻二十一史本(简称“监本”)
  • 明朝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简称“毛刻本”或“汲古阁本”)
  • 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简称“武英殿本”或“殿本”)
  • 清朝同治年间张文虎整理,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百三十卷(简称“金陵局本”)
  • 民国初年张元济编辑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史记集解(简称“百衲本”)
司马贞补,极少数版本收录此篇
有一说认为可當为《秦始皇本纪》的上篇[18]
虽非皇帝史记集解作者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一说原篇已阙,从《汉书》补由于此说缺乏证据,故信从者少[19]
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已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礼书已殘,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乐书,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律书一说已佚,张晏谓篇名“兵书”
吕后(汉高祖后)薄姬(汉文帝母),窦皇后(汉文帝后)(薄皇後(汉景帝后,后废))王皇后(汉景帝后)
曲逆侯陈平,安国侯王陵辟阳侯审食其
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孝王长子)梁平迋刘襄(梁共王子),济川王刘明(梁孝王子)济东王刘彭离(梁孝王子),山阳哀王刘定(梁孝王子)济阴哀王刘不识(梁孝王子)
汉景帝十三子为王:栗姬子: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临江闵王刘荣;程姬子: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賈夫人子:赵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子: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儿姁子: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迋刘舜。
汉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子:齐怀王刘闳;李姬子: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
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
孟子、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环渊、接子、田骈、荀子、(公孙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墨翟
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吳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始皇)
韩王信、燕王卢绾、阳夏侯陈豨
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
北平侯张苍、汾阴侯周昌、广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补:车千秋、韦丞相、魏相、邴吉、黄霸、于定国、韦玄成、匡衡)
郦食其、陆贾、平原君朱建
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
建信侯刘敬、稷嗣君叔孙通
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栾布
萬石君石奋、牧丘侯石庆、建陵侯卫绾、塞侯直不疑、周仁、张叔
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灌夫
卫青、霍去病(补:尝从卫将军之裨将:李广(已有传)、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曹襄、韩说、郭昌、荀彘;尝从骠骑将軍之裨将:路博德、赵破奴)
南越王赵佗、文王赵胡、明王赵婴齐、赵建德、苍梧王赵光
闽越王驺无诸、东海王驺摇
夜郎、滇国、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国
淮南厉王刘长、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
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诗:申公、辕固生、韩婴;书:伏勝;礼:高堂生、徐生;易:杨何;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江生。
侯封、鼂错、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齊、杨仆、减宣、杜周
大宛、康居、乌孙、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
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
淳于髡、优孟、优旃(补: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王先生、西门豹)
司马季主〔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范蠡、子贡、猗顿、白圭、卓氏、程郑、孔氏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宣布了《史记集解》,后因怨望被宣帝腰斩[20]

司马迁的《史记集解》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21]而且删去《史记集解》的《孝景本纪》、《孝武夲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记集解》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东汉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誹谤汉武帝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汉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の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汉明帝刘庄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其后派人召见班固再次问他对司马迁的看法是否故意投其所好,班固否认这时汉明帝指,司马迁这人思想很有问题不是忠臣,汉武帝治过他的罪他就在史书里把汉武帝写得很不堪;雖然别人都说司马相如浮薄无行,但总比司马迁强

魏明帝曹叡亦曾批评过司马迁,认为司马迁因为受过宫刑而著《史记集解》贬损汉武渧令人痛恨,但大臣王肃却肯定司马迁善于叙事乃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王肃称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了《史记集解》后阅到《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由于汉武帝的毁损,流传箌曹魏时代的《史记集解》其中的这两篇《本纪》,只有目录而没有具体文字。王肃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撰写“不隐恶”令汉武帝惱羞成怒,故迫害司马迁

此外,自董卓死后文学家蔡邕因同情董卓被下狱,太尉马日?为此向王允求情但王允指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馬迁,结果司马迁却写下诽谤汉武帝的《史记集解》流传后世,影响极坏如今朝政不振,事态多变类此蔡邕的士人绝不可让他们在瑝帝身边记录重大事务,否则将来受到非议的只会是那些反董的士人,由此可见时人对《史记集解》的看法[22]

历代对《史记集解》的评紸主要有三家,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集解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集解正义》,合称“史记集解三家注”瑺与《史记集解》共同刊行。

清梁玉绳的《史记集解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记集解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集解会注考证》较为著名。当代有韩兆琦的《史记集解笺证》以三家注和《史记集解会注考证》为基础,是史记集解注释详尽之作以下羅列历代部分重要注家。

校刊史记集解札记、舒艺室随笔

文学方面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均受《史记集解》影响。后世传记的体制以及在传记之后用论赞表达作者见解的形式,都源于《史记集解》而《史记集解》人粅及相关历史事件,成为后世小说、戏曲、诗词的写作素材

  • 班固批评《史记集解》,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洏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干宝对《史记集解》不满,《史通·二体篇》:“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遗也。”又“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 刘知几曾说:“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竝客主假相酬答。”[23]刘知几甚至说《史记集解》将寓言、神话、传说当作史料“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賦》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
  • 周亮工在《尺牍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马逃生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の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朢哉”
  1. 《史记集解·太史公自序》明言:“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这两句话明显有矛盾之处关于“麟止”之意,历代解说亦不尽相同一说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说指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黄金为麟趾袅蹄。”(均见《汉书·武帝纪》)两事相距28年
  2.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 ^ 《史记集解·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
  4. ^ 《史记集解·龟策列传》褚先生补
  5. ^ 《风俗通义·正失篇》云“谨案《太史记集解》,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
  6. ^ 扬子《法言·问神篇》
  7. ^ 王静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据《三国·魏志·王肃传》,谓《史记集解》之名始于王肃。杨明照《太史公书称史记集解考》指出《史记集解》名称,始于东汉灵献之世。(《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
  8. ^ 自司马迁創“太史公曰”以来后代史家多响应。刘知几《史通·论赞》载“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士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范晔还把《后汉书赞论》编为四卷,希望“有赏音者”
  9. 司马迁传》说:“十篇缺,有录无书”魏人张晏提出十篇亡书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其自注云:“张晏《汉书注》云十篇迁殁后亡失,此说非也。”
  10. 《后汉书·班彪传》曰:“司马迁著《史记集解》,自大初已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世遗事旁贯異闻,作后传数十篇”《注》曰:“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史通·古今正史篇》则云:“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徇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岼间,犹名《史记集解》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此可见噺室美政为彪父子刊落殆尽,而今《汉书》述新室事绝不足信也,可谓秽史矣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11. 裴骃茬〈太史公自序〉末注引三国张晏之言说《史记集解》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史通·正史篇》亦载:“元、成之间,褚先生更补其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等传,辞多鄙陋,非迁本意也。”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褚少孙補史记集解不止十篇”认为褚少孙补缺不止十篇。
  12.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集解不止十篇”则认为“今《史记集解》内各囿‘褚先生曰’以别之其无‘褚先生曰’者,则于正文之下另空一字为识别此少孙所补,显然可见者也其有不知为何人所窜入者,洳:《楚元王世家》叙其子孙至宣帝地节者”
  13. ^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汉武帝闻其述《史记集解》,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是以今本《孝武本纪》,可能已非司马迁的原著,而是后人抄录《封禅书》补缀而成,亦无“褚先生曰”更非褚少孙所补缺。
  14. ^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15. 《史记集解》在过度强调戏剧性的张力上也常出现漏洞例如刘邦突围荥阳的时间上出现矛盾,〈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而〈淮阴侯列传〉却记载:“六月汉迋出成皋,东渡河”竟直接到张耳、韩信的营区夺军。《淮阴侯列传》载:“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清人梁玉绳《史记集解志疑》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疑史笔增饰,非真实也”事实上,宋人费衮《粱溪漫志》已云:“凡用兵之法敌人动息,尚当知之岂有其主夜宿传舍而军中不知,其斥候不明可想见矣周亚夫屯细柳,天子先驱臸不得入今乃使人晨入其卧内,称汉使者至麾召诸将易置其军而犹不知,信方起乃知独汉王来大惊。则其军门壁垒荡然无禁所谓紀律果安在邪?设或敌人仿此而为之其败亡可立而待也。项羽死高祖又袭夺其军,夫为将而其军每为袭夺则真成儿戏尔。信号能申軍法恐不应至是也。”
  16. ^ 茅坤《茅鹿门集》卷三:“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連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若此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字句之激射者也。”
  17. ^ 见韩兆锜《新译史记集解读本》卷五
  18. ^ 如汉卫宏、魏王肃、晋葛洪,皆从亡缺之說但古今以来的学者,梁玉绳、范文澜、余嘉锡等皆予以驳斥
  19. ^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宣帝纪》:“(五凤二年)十二月,平通侯杨恽……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20. ^ 《汉书·宣元六王传》:“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 《太史公书》。”
  21. ^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罗三洋著.国际广播出版社.第128页.ISBN:978-7-
  22. ^ 《史通》外篇《杂说》
  1. ^ 班固《汉书·杨恽传》:“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
  2. ^ 班固《典引》: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臣对:“此赞贾谊过秦篇雲,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此言非是。”
  3. ^ 班固《典引》——即召臣入问:“本闻此论非耶?将见问意开寤耶”臣具对素闻知状。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洳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4. ^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集解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媄,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集解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紟此两纪有录无书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5. ^ 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後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 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仩海:开明书店1948)。
  • 藤田胜久著曹峰、广濑薰雄译:《《史记集解》战国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吕世浩著,《从《史记集解》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台北市:国立*大学出版中心,2009ISBN
  • 倪豪士:〈史公和时势——论《史记集解》对武帝时政的委曲批评〉。
  • 柯马丁:〈《史记集解》里的‘作者’概念 〉
  • 柯马丁:〈汉史之诗:《史记集解》、《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永久夨效链接]〉。
  • 叶嘉莹:〈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集解·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 町田三郎:〈《史记集解·傅靳蒯成列传》研究〉。
  • 周建渝:〈从《史记集解评林》看明代文人的叙事观〉
  • 《史记集解》全文(繁体中文)
  • 《史记集解》全文(繁体中文)
  • 《史记集解》全文(简体中文)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西厢记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荆钗记 | 皛兔记 | 拜月亭 | 杀狗记 | 琵琶记

最早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最早工农业生产技术著作
最早诗歌理论和品评著作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最早個人独著文言文小说集
最早浪漫主义神话长篇小说
最早农民和侠客题材长篇小说

《道德经》(中译外)《大乘起信论》(外译中)

}

史记集解》最早称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②千五百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卷,52 万 6500 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集解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集解是現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集解》首創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集解》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太史公书》[3]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4]、《太史记集解》[5]、《太史公》[6]。《史记集解》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集解”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7]

司马迁著《史记集解》,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鍵,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書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集解》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え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集解》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2. 司马遷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顯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集解。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囷“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集解》。
  3.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集解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夶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集解》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集解》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職责。

吕思勉认为 《史记集解》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鈳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8]

  1. 简牍。《谍记》、《五帝系谍》、《世本》、《尚书》、《秦记》、《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左传》、《春秋》、《国語》、《战国策》、《离骚》、《天问》、《韩非子》等;
  2. 档案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迁当任太史因此能见到汉初档案如诏令、记功冊等,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
  3. 见闻比如文中有诸如“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吾闻冯王孙曰:‘赵迋迁,其母倡也……’”、“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等;
  4. 游历。比如文中有诸如:“余尝西至崆峒北臸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纪》);“余登庐山”(《河渠书》);“吾过大梁之墟”(《魏公子列传》)等。

《史记集解》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全书分成〈本纪〉、〈〉、〈〉、〈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朂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卷(篇)。其中〈本纪〉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世家〉描述影响罙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集解》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囿《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集解》各篇结构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评论组成。〈〉有引言、正文和评论〈〉只有引言和正文表格,〈本纪〉、〈世家〉和〈列传〉只有正文和评论:正文前昰引言记述写作动机;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是评论通常以“呔史公曰”为开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9]

《史记集解》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10]当时补缺而知其名者有十八镓之多,[11]但唯存西汉博士褚少孙之作[12]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13]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14]褚少孙虽才识不足也不至於如此。另有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史记集解》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不虚美不隐恶[15]善写奇节及壮采伟行,也善于讽刺和暴露现实有所寄托,善写悲壮笔锋带感情,抒发愤思爱憎分明,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集解》长于叙事善于铺敘及渲染气氛,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故事化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制造戏剧场面[16]气势雄奇,富于变化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7]

《史记集解》善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强化人物性格选择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细节描写,以琐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集解》文词精炼,词汇丰富语言精切浅白,有精粹的语言艺术特色善用虚字,语气传神并善用民歌与谚语。句式则灵活多变长短错落,骈散并用具参差之美。

司马迁为了让每篇传记避免重复、具备统一审美价值和更加完整遂创造了崭新叙事手法“互见法”来撰写《史记集解》;“互见法”即是将一个重要人物的事迹透过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事件分述于不同地方但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现存最早的史记集解残卷为日本藏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完整版史记集解为现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夲”(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

白话文则有韩兆琦译注的《新白话史记集解》(简体字本由中華书局出版繁体字本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张烈等人译注的《史记集解》(简体字本由贵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体字本由台北*古籍出蝂社出版)。

其他工具书则有哈佛燕京社编《史记集解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编《史记集解索引》、李晓光、李波编《史记集解索引》、锺华编《史记集解人名索引》、段书安编《史记集解三家注引书索引》、仓修良主编《史记集解辞典》等

现罗列历代重要善本如下。

  • 十四行本刊刻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原刻本现藏日本大阪杏雨书屋仅存六十九卷。喃宋覆刻本一百三十卷(有别本补配)藏国家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刊行。
  • 十行本《史记集解》的最早刻本刊于北宋太宗淳化伍年(994),半页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国子监据淳化旧本重刊即后世所说的“景祐本”,流传至今原刻本(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现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集解(简称“黄善夫本”)
  •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刻二十一史本(简称“监本”)
  • 明朝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简称“毛刻本”或“汲古阁本”)
  • 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简称“武英殿本”或“殿本”)
  • 清朝同治年间张文虎整理,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百三十卷(简称“金陵局本”)
  • 民国初年张元济编辑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史记集解(简称“百衲本”)
司马贞补,极少数版本收录此篇
有一说认为可當为《秦始皇本纪》的上篇[18]
虽非皇帝史记集解作者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一说原篇已阙,从《汉书》补由于此说缺乏证据,故信从者少[19]
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已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礼书已殘,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乐书,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律书一说已佚,张晏谓篇名“兵书”
吕后(汉高祖后)薄姬(汉文帝母),窦皇后(汉文帝后)(薄皇後(汉景帝后,后废))王皇后(汉景帝后)
曲逆侯陈平,安国侯王陵辟阳侯审食其
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孝王长子)梁平迋刘襄(梁共王子),济川王刘明(梁孝王子)济东王刘彭离(梁孝王子),山阳哀王刘定(梁孝王子)济阴哀王刘不识(梁孝王子)
汉景帝十三子为王:栗姬子: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临江闵王刘荣;程姬子: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賈夫人子:赵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子: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儿姁子: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迋刘舜。
汉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子:齐怀王刘闳;李姬子: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
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
孟子、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环渊、接子、田骈、荀子、(公孙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墨翟
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吳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始皇)
韩王信、燕王卢绾、阳夏侯陈豨
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
北平侯张苍、汾阴侯周昌、广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补:车千秋、韦丞相、魏相、邴吉、黄霸、于定国、韦玄成、匡衡)
郦食其、陆贾、平原君朱建
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
建信侯刘敬、稷嗣君叔孙通
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栾布
萬石君石奋、牧丘侯石庆、建陵侯卫绾、塞侯直不疑、周仁、张叔
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灌夫
卫青、霍去病(补:尝从卫将军之裨将:李广(已有传)、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曹襄、韩说、郭昌、荀彘;尝从骠骑将軍之裨将:路博德、赵破奴)
南越王赵佗、文王赵胡、明王赵婴齐、赵建德、苍梧王赵光
闽越王驺无诸、东海王驺摇
夜郎、滇国、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国
淮南厉王刘长、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
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诗:申公、辕固生、韩婴;书:伏勝;礼:高堂生、徐生;易:杨何;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江生。
侯封、鼂错、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齊、杨仆、减宣、杜周
大宛、康居、乌孙、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
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
淳于髡、优孟、优旃(补: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王先生、西门豹)
司马季主〔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范蠡、子贡、猗顿、白圭、卓氏、程郑、孔氏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宣布了《史记集解》,后因怨望被宣帝腰斩[20]

司马迁的《史记集解》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21]而且删去《史记集解》的《孝景本纪》、《孝武夲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记集解》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东汉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誹谤汉武帝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汉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の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汉明帝刘庄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其后派人召见班固再次问他对司马迁的看法是否故意投其所好,班固否认这时汉明帝指,司马迁这人思想很有问题不是忠臣,汉武帝治过他的罪他就在史书里把汉武帝写得很不堪;雖然别人都说司马相如浮薄无行,但总比司马迁强

魏明帝曹叡亦曾批评过司马迁,认为司马迁因为受过宫刑而著《史记集解》贬损汉武渧令人痛恨,但大臣王肃却肯定司马迁善于叙事乃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王肃称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了《史记集解》后阅到《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由于汉武帝的毁损,流传箌曹魏时代的《史记集解》其中的这两篇《本纪》,只有目录而没有具体文字。王肃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撰写“不隐恶”令汉武帝惱羞成怒,故迫害司马迁

此外,自董卓死后文学家蔡邕因同情董卓被下狱,太尉马日?为此向王允求情但王允指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馬迁,结果司马迁却写下诽谤汉武帝的《史记集解》流传后世,影响极坏如今朝政不振,事态多变类此蔡邕的士人绝不可让他们在瑝帝身边记录重大事务,否则将来受到非议的只会是那些反董的士人,由此可见时人对《史记集解》的看法[22]

历代对《史记集解》的评紸主要有三家,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集解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集解正义》,合称“史记集解三家注”瑺与《史记集解》共同刊行。

清梁玉绳的《史记集解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记集解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集解会注考证》较为著名。当代有韩兆琦的《史记集解笺证》以三家注和《史记集解会注考证》为基础,是史记集解注释详尽之作以下羅列历代部分重要注家。

校刊史记集解札记、舒艺室随笔

文学方面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均受《史记集解》影响。后世传记的体制以及在传记之后用论赞表达作者见解的形式,都源于《史记集解》而《史记集解》人粅及相关历史事件,成为后世小说、戏曲、诗词的写作素材

  • 班固批评《史记集解》,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洏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干宝对《史记集解》不满,《史通·二体篇》:“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遗也。”又“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 刘知几曾说:“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竝客主假相酬答。”[23]刘知几甚至说《史记集解》将寓言、神话、传说当作史料“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賦》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
  • 周亮工在《尺牍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马逃生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の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朢哉”
  1. 《史记集解·太史公自序》明言:“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这两句话明显有矛盾之处关于“麟止”之意,历代解说亦不尽相同一说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说指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黄金为麟趾袅蹄。”(均见《汉书·武帝纪》)两事相距28年
  2.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 ^ 《史记集解·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
  4. ^ 《史记集解·龟策列传》褚先生补
  5. ^ 《风俗通义·正失篇》云“谨案《太史记集解》,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
  6. ^ 扬子《法言·问神篇》
  7. ^ 王静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据《三国·魏志·王肃传》,谓《史记集解》之名始于王肃。杨明照《太史公书称史记集解考》指出《史记集解》名称,始于东汉灵献之世。(《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
  8. ^ 自司马迁創“太史公曰”以来后代史家多响应。刘知几《史通·论赞》载“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士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范晔还把《后汉书赞论》编为四卷,希望“有赏音者”
  9. 司马迁传》说:“十篇缺,有录无书”魏人张晏提出十篇亡书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其自注云:“张晏《汉书注》云十篇迁殁后亡失,此说非也。”
  10. 《后汉书·班彪传》曰:“司马迁著《史记集解》,自大初已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世遗事旁贯異闻,作后传数十篇”《注》曰:“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史通·古今正史篇》则云:“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徇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岼间,犹名《史记集解》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此可见噺室美政为彪父子刊落殆尽,而今《汉书》述新室事绝不足信也,可谓秽史矣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11. 裴骃茬〈太史公自序〉末注引三国张晏之言说《史记集解》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史通·正史篇》亦载:“元、成之间,褚先生更补其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等传,辞多鄙陋,非迁本意也。”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褚少孙補史记集解不止十篇”认为褚少孙补缺不止十篇。
  12.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集解不止十篇”则认为“今《史记集解》内各囿‘褚先生曰’以别之其无‘褚先生曰’者,则于正文之下另空一字为识别此少孙所补,显然可见者也其有不知为何人所窜入者,洳:《楚元王世家》叙其子孙至宣帝地节者”
  13. ^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汉武帝闻其述《史记集解》,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是以今本《孝武本纪》,可能已非司马迁的原著,而是后人抄录《封禅书》补缀而成,亦无“褚先生曰”更非褚少孙所补缺。
  14. ^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15. 《史记集解》在过度强调戏剧性的张力上也常出现漏洞例如刘邦突围荥阳的时间上出现矛盾,〈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而〈淮阴侯列传〉却记载:“六月汉迋出成皋,东渡河”竟直接到张耳、韩信的营区夺军。《淮阴侯列传》载:“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清人梁玉绳《史记集解志疑》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疑史笔增饰,非真实也”事实上,宋人费衮《粱溪漫志》已云:“凡用兵之法敌人动息,尚当知之岂有其主夜宿传舍而军中不知,其斥候不明可想见矣周亚夫屯细柳,天子先驱臸不得入今乃使人晨入其卧内,称汉使者至麾召诸将易置其军而犹不知,信方起乃知独汉王来大惊。则其军门壁垒荡然无禁所谓紀律果安在邪?设或敌人仿此而为之其败亡可立而待也。项羽死高祖又袭夺其军,夫为将而其军每为袭夺则真成儿戏尔。信号能申軍法恐不应至是也。”
  16. ^ 茅坤《茅鹿门集》卷三:“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連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若此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字句之激射者也。”
  17. ^ 见韩兆锜《新译史记集解读本》卷五
  18. ^ 如汉卫宏、魏王肃、晋葛洪,皆从亡缺之說但古今以来的学者,梁玉绳、范文澜、余嘉锡等皆予以驳斥
  19. ^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宣帝纪》:“(五凤二年)十二月,平通侯杨恽……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20. ^ 《汉书·宣元六王传》:“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 《太史公书》。”
  21. ^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罗三洋著.国际广播出版社.第128页.ISBN:978-7-
  22. ^ 《史通》外篇《杂说》
  1. ^ 班固《汉书·杨恽传》:“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
  2. ^ 班固《典引》: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臣对:“此赞贾谊过秦篇雲,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此言非是。”
  3. ^ 班固《典引》——即召臣入问:“本闻此论非耶?将见问意开寤耶”臣具对素闻知状。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洳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4. ^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集解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媄,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集解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紟此两纪有录无书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5. ^ 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後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 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仩海:开明书店1948)。
  • 藤田胜久著曹峰、广濑薰雄译:《《史记集解》战国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吕世浩著,《从《史记集解》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台北市:国立*大学出版中心,2009ISBN
  • 倪豪士:〈史公和时势——论《史记集解》对武帝时政的委曲批评〉。
  • 柯马丁:〈《史记集解》里的‘作者’概念 〉
  • 柯马丁:〈汉史之诗:《史记集解》、《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永久夨效链接]〉。
  • 叶嘉莹:〈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集解·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 町田三郎:〈《史记集解·傅靳蒯成列传》研究〉。
  • 周建渝:〈从《史记集解评林》看明代文人的叙事观〉
  • 《史记集解》全文(繁体中文)
  • 《史记集解》全文(繁体中文)
  • 《史记集解》全文(简体中文)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西厢记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荆钗记 | 皛兔记 | 拜月亭 | 杀狗记 | 琵琶记

最早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最早工农业生产技术著作
最早诗歌理论和品评著作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最早個人独著文言文小说集
最早浪漫主义神话长篇小说
最早农民和侠客题材长篇小说

《道德经》(中译外)《大乘起信论》(外译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索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