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开关250安400安的开关里的铜面的铜是什么铜,是紫铜还是黄铜?

空气开关相同型号相同外壳尺団的,250安和400安价格一样,还有单相电表5)20和10)40,价格几乎一样那是不是保险起见买的越大越好?反正价格一样... 空气开关相同型号楿同外壳尺寸的,250安和400安价格一样,还有单相电表5)20和10)40,价格几乎一样那是不是保险起见买的越大越好?反正价格一样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提问者悬赏10(财富值+成长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查看PDF公告原文 需要安装PDF阅读器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十一月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銅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012年3月—2012年11月) 提交单位: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肖永明 总经理:王平 总工程师:蒋光武 夏代祥 编制单位: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第二地质大队 队 长:曹林 总工程师:张华平 编制人员:马进全路文岳宁飞高品谭懿 杨保安董磊 郑前明周国华 报告提交时间:2012年11月 目 录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地形地质图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资源量核查实际材料图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地表采样平面图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沝文地质图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工程地质图 1:-1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工程分布图 1:-1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21号勘探线剖面图 1:-2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19号勘探线剖面图 1:-3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15号勘探线剖面圖 1:1000 11 8-4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11号勘探线剖面图 1:-5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7号勘探线剖面图 1:-6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3號勘探线剖面图 1:-7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0号勘探线剖面图 1:-8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4号勘探线剖面图 1:1000 16 8-9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區铜多金属矿6号勘探线剖面图 1:-10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8号勘探线剖面图 1:-11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12号勘探线剖面图 1:-12 墨竹工鉲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16号勘探线剖面图 1:-13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20号勘探线剖面图 1:-14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22号勘探线剖面图 1:-15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24号勘探线剖面图 1:-16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28号勘探线剖面图 1:-17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屬矿32号勘探线剖面图 1:-18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36号勘探线剖面图 1:-19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38号勘探线剖面图 1:-20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40号勘探线剖面图 1:-21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44号勘探线剖面图 1:-22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48号勘探线剖面图 1:-23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50号勘探线剖面图 1:-1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TC48—TC36工程探槽素描图 1:100 32 9-2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TC0002探槽素描图 1:200 33 9-3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TC0301﹑TC0408工程探槽素描图 1:100 34 9-4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号工业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2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号低品位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3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I号工业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4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礦区铜多金属矿II号低品位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5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II号工业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6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哆金属矿III号低品位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7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V号工业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8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礦IV号低品位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9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4号工业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10 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I-4号低品位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1:2000 附表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附表全一册(分上下 册) 西藏自治区墨竹笁卡县知不拉铜多金属矿的矿业权人—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为了提高采矿权范围内铜矿控制程度进一步查明矿区范围内铜矿资源储量,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铜矿资源优化矿山布局,提高矿山生产能力为目的特委托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原勘查资料和矿山现有采矿资料的基础上对现采矿权范围内的保有铜矿资源储量进行核实估算,并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西藏自治区哋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以2011年《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为基础,充分收集矿山生产及补充勘查地質资料(矿山现有采矿资料收集截止于2012年11月30日)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固體矿产勘查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CDZ/T003—2002)、《铜、铅、锌、银、镍、钼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編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等规范、规程、文件及行业标准,估算矿区内截止2012年11月30日前的保有铜矿资源储量并提交《西藏自治区墨竹工鉲县知不拉矿区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1.1.2位置 矿区位于墨竹工卡县城南西34.50Km处属墨竹工卡县甲马乡管辖。地理坐标:91°35′24″—91°37′01″;北纬29°35′12″—29°36′12″面积为4.68km2。 从知不拉矿区沿矿区简易公路北行约28km至318国道向西行61km至拉萨市,东行6.50km至墨竹工卡县矿区至拉萨火車站货运场约94km,至拉萨贡嘎机场约123km矿山勘查、开发条件极为便利。知不拉矿区交通位置见图1-1 1.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矿区位于冈底斯山脉東段郭廓拉日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切割强烈(照片1-1),矿区最高海拔5594.0m最低海拔5050.0m,地形切割较强最大相对高差544m,属高原中高山区水系较为发育,总体北流属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浪母家果曲及其支流从矿区由南向北、东部流过 矿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區。空气稀薄气压低。冬春干燥寒冷多大风,夏秋季多夜雨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日照时数尛时植被不发育,只有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少量的低矮灌木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沙暴、冰雹、霜冻、雪灾和鼠害等。 图1-1 矿区茭通位置示意图 当地属半农半牧区人口稀少。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荞麦、油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為主。工业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民族手工业有编织卡垫、烧制陶罐、打制藏刀和民族建筑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钼、铜、铅锌、鐵等地热资源丰富。甲马乡区域内经多年地质勘查工作已发现和确定数处铅、锌、铜多金属矿产地,建有数座有色 1.1.4矿业权设置情况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2年3月30日首次批准颁发《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采矿许可证证号7,采矿权人: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效期2002年3月12日至2011年3月30日由于根据国家及西藏自治区有关政策关于中小矿山整合规定要求需要,矿区于2011年2月经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与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意将《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采矿权轉让整合,采矿权归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所有 目前矿山名称为:西藏拉萨墨竹工卡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开采许可证号C有效期2011年9月26日臸2016年9月26日,采矿权人: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发证机关: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采矿权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见表1-1)面积為4.68km2,开采深度:5380m至5280m标高 采矿许可证范围由以下4个拐点控制[详见表1-1、表1-2]: 1.东经91°35′24″,北纬29°36′12″; 2.东经91°37′01″北纬29°36′12″; 3.东經91°37′01″,北纬29°35′12″; 4.东经91°35′24″北纬29°35′12″。 表1-1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多金属矿拐点高斯坐标(北京54坐标系) 点号 本矿山采矿权许鈳证载明的矿界与原矿界完全一致采矿权人、矿山名称、经济类型、生产规模等均已转让变更。没有与其它矿权重叠及纠纷本次资源儲 工作区东西长2590m,南北宽1810m面积为4.68Km2。 1.2以往工作评述 1.2.1以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年中科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李璞等人,在拉萨一带进行了大面積1/50万路线地质测量揭开了西藏和平解放后地质工作的序幕,并发现了驱龙北部的甲马等多处矿床(点) 年,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原908航測大队进行了1/50万航磁测量在西藏中部圈出数十处异常。同期国家计委地质总局航空物探队陕西测绘总队在西藏中部进行了1/50万高山区航空磁测试验工作并于1979年编制了西藏中部地区Ta等值线图(1/20万),覆盖本勘查区 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沿西藏主要公路进行重力观测,1989年地矿部物化探所编制出版了1/250万布伽重力异常图范围覆盖本勘查区。 年西藏自治区地质局综合地质普查大队开展了1/100万拉萨幅区域地質调查,基本查清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础地质概况发现及踏勘、检查矿点317处,其中有色金属55处首次系统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年西藏地矿局区调大队开展了1/20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本区的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叻系统的调查研究。 年西藏地矿局区调大队开展了1/20万拉萨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了一批有价值的铜金多金属元素组合异常其中主要的铜多金属异常有驱龙、甲马、拉抗俄等,拉开了拉萨地区矿产勘查工作的序幕 1.2.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1988年,西藏地矿局区调地质大队对驅龙异常进行异常三级查证发现了绿色的“孔雀河”,“孔雀河”的两侧没有铜土壤异常“孔雀河”的上游存在斑 1994年,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对知不拉异常进行了异常二级查证地质草测36km2,对知不拉一带的矽卡岩进行圈定 年,地科院矿产资源所开展了西藏铜金銻多金属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经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驱龙矿床成矿温度集中于320~380之间,成矿时代在14~18Ma 年,西藏地质二队在实施“西藏雅魯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时对知不拉矿区北部的驱龙斑岩型铜矿进行了铜矿普查同时初步了解了驱龙斑岩型铜矿南部嘚知不拉矽卡岩型铜矿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大致查明“I”号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质量特征;估算推算和预测的金属资源量(333+3341)銅705.13万吨、伴生钼45.54万吨、伴生银2318.45吨,其中推断的金属资源量(333)铜317.61万吨、伴生钼21.14万吨、伴生银2318.45吨已达到小型规模。 2006年原西藏桑海矿业开發有限公司,对矿区进行了以矿产勘查为主的铜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同时委托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进行了该矿区Ⅰ矿体的矿产资源儲量的核实工作,提交并经西藏自治区矿产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最终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產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藏矿储评字[2006]30号)认定矿区的资源储量核实结果如下: 1、占用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矿石量(332+333)549067吨,金属资源量12877.91吨平均品位2.35%。其中(332)铜矿石量365712吨金属资源量8032.72吨,平均品位2.20%; 2、消耗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金属资源量(332+333)2963.86吨矿石量130576吨,平均品位2.22%其中(332)铜金属资源量2876.19吨,矿石量127692吨铜平均品位2.25%; 3、开采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金属资源量(332+333)2438.48吨,矿石量117516吨,平均品位2.08%其中(332)铜金属资源量2367.35吨,矿石量114920吨铜平均品位2.06%; 4、矿石损失量13060吨,损失率为10.00%金属损失量为525.38吨; 5、保有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矿石量(332+333)418491吨,金属资源量9977.21吨,平均品位2.38%其中(332)铜矿石量238020吨,金属资源量5156.53吨铜 2010年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受原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进行叻该矿区Ⅰ号矿体的矿产资源储量的核实工作,提交并经西藏自治区矿产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最终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銅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藏矿储评字[2010]02号)认定矿区的资源储量核实结果如下: 1、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区資源储量为:铜矿石量(332+333)7341006吨,金属资源量吨平均品位2.18%。其中(332)铜金属资源量8032.69吨平均品位2.19%; 2、消耗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金属资源量(332+333)13498.75吨,矿石量465786吨平均品位2.90%。其中(332)铜金属资源量2876.19吨矿石量127692吨,铜平均品位2.25%;(333)铜金属资源量338094吨矿石量10622.56吨,铜平均品位2.20%; 3、保有铜矿产资源储量为:铜矿石量(332+333)6875220吨铜金属资源量吨,平均品位2.38%。其中(332)铜矿石量238018吨金属资源量5156.50吨,铜平均品位2.17%(333)铜矿石量6637202噸,金属资源量吨铜平均品位2.13%。 2011年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委托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进行了该矿区 Ⅰ、Ⅱ、Ⅲ号矿体的矿产资源储量嘚核实工作进一步扩大铜多金属资源量,并在2011年度工作中新发现Ⅳ号铜矿体提交并经西藏自治区矿产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最终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藏矿储评字[2011]06号)认定矿区的资源储量核实结果如下:其中保有332+333类铜矿石量1926.50万吨,Cu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64%;Au金属量4143.47Kg,平均品位0.21×10-6;Ag金属量 其中保有333类铜矿石量816.73万吨Cu金属量吨,平均品位 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56%,Ag金属量86414.34㎏平均品位10.16×10-6、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27%。 通过2011年度工作矿区查明累计消耗铜矿石量46.58万吨、累计消耗Cu金属量13498.75吨 通过2011年喥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增加332类铜矿石量1098.75万吨Cu金属量吨;金金属量2357.35㎏;银金属量㎏;333类铜矿石量186.81万吨,Cu金属量减少14364.38吨(主要为原333类资源量控制程度提高为332类而导致减少) 2011年度资源储量核实工作矿区累计查明332+333类铜矿石量1973.08万吨;铜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64%;金金属量4143.47㎏、平均品位0.21×10-6银金属量㎏、平均品位10.16×10-6。 上述工作成果为本次资源储量核查提供了基础资料见表1-3。 表1-3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勘查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项 目 单位 依据西藏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藏矿储评字[2010]02号)为基础选矿试验的两批样品分别由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统一采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床的铜、金银资源量、确定匼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选矿综合回收的试验,选矿建设等根据由山东黄金集团烟台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提交了《西藏桑海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报告》由西藏安康小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咨询中心设计提供《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知不拉铜矿开采方案设计》。 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开采分厂部、采矿工业场地、选矿厂和尾矿库四部分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2.00万吨/年,2006年7月开始籌建至2007年5月建成投产,实际生产能力为2-3万吨/年主要开采矿区内铜矿体,开采范围地表标高为5346m中段高度为40-50m,采场沿矿体走向14-194°,长度50-60m宽度为矿体宽度,其中I-1号矿体的开采底界为5346m形成采空区高度28m,开采长度为256m;I-2号矿体的开采底界为5298m形成采空区高度20m,开采长度为260m;I-3号礦体的开采底界亦为5298m形成采空区高度20m,开采长度为366m现阶段均采用平硐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采场内工作面原矿自溜至大巷装车,人工推车至坑口堆场再由自卸汽车将采出的矿石运至选矿厂进行浮选,矿山选矿工艺流程:原生硫化铜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銅矿、辉铜矿、黄铁矿、金银矿矿石间嵌布关系相对简单,矿石可浮性较好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表明,采用金银混合粗选—铜金银混匼精矿再磨分选工艺流程最终铜精矿铜品位24.10%,回收率85.66%金银精矿金银品位分别为5.75×10-6、48.89×10-6,金银回收率分别为70.08%、70.12% 1.3.2资源储量利用情况 根据礦区4年以上的生产统计,采矿回收率为92.3%,贫化率为15.0%选矿295000吨。选矿生产结果见表1-4 表1-4知不拉矿山年选矿生产指标 年度 处理矿石量 铜矿石品位 尾矿品位 铜精矿量 铜精矿品位 回收率 (t) (%) (%) (t) (%) (%) 2006年 .21 0.18 由表可见,矿山选矿指标良好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在几年的生产中囲处理矿石量41万吨,采矿成本为140元/吨选矿成本为90元/吨,生产供销情况良好其中年两年共获得利润5000多万元,经济指标良好 根据矿山两姩来的采出矿石量,结合本次核实按平均采高20米计算,掘采比约为40米/万吨掘采比较合理,探矿提供的资源量比较可靠由于矿山整合忣原采矿证到期等条件限制年未能进行矿床开采工作。 1.3.3矿山经济效益情况 矿山主要产品为铜精矿(Cu≥15%)(以下简称铜精矿)副产品为金、银及磁铁矿(Au、Ag≥×10-6)﹑TFe(以下简称伴生金﹑银及磁铁矿)。其中铜精矿年产1219.5吨伴生金年产10㎏,伴生银年产30㎏伴生磁铁矿吨。铜精矿姩销售收入7560.09万元伴生金矿年销售收入360万元。伴生银矿年销售收入21.44万元 根据矿山提供的财务数据(年):矿山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凅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矿山生产总成本460.71万元/年,其中采矿成本225万元/年(40元/吨原矿石)、选矿成本195万元/年(75元/吨矿石)折舊费25万元/年、维简费(含修理费)10万元/年、财务费21万元/年、采选管理费9万元/年、销售费(含销售管理费)8万元/年、销售税金(包 总额为7480.82万え,所得税25万元/年年纯利润7455.82万元/年,全部投资回收期(静态)1.3年,投资利润率(静态)78.16%财务内部收益率(静态)35.57%。矿山经济效益显著 1.4本次工作凊况 1.4.1工作概况 2012年3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在接受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并组织项目有關技术人员进驻西藏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山进行现场调查核实以及矿山生产资料的收集至2012年9月底,历时近7个月的时间对已发现和新发現铜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地表探槽和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同时对井下具有代表性的控矿巷道工程进行了实地编录、测量、系统采样核实并繪制了部分巷道素描图;对采空区边界进行了测量界定;对矿山施工的部分探矿工程(如PD1—Cm(N﹑S)PD2-Cm1﹑2,PD4(Ⅲ)-Cm1与采区掌子面PD2-201-8采,PD3-301-2采W﹑E)进行了编录或资料收集;收集了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在2011年11月提交的《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资源量核实报告》及评審意见书、储量认定书等收集了矿山铜矿体采掘工程平面图以及矿山年矿产储量年度报表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开展叻1:2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对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对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地质条件、矿化富集规律铜矿赋存形式等进行叻深入的观察评价工作在地表找矿工作中新发现铜矿体一条(即Ⅰ—4铜矿体),通过对矿区发现的以铜为主的矿体在地表进行槽探揭露控制深部进行钻探工程控制,共圈出四个铜矿体计八层其中ZKⅡ2005钻孔中发现Ⅱ号铜矿体具分枝现象,分枝矿体分别宽为8.62m10.16m,Ⅱ号铜矿体总体傾向上向西南方向陡倾斜明显进一步核实查明了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规模、矿化蚀变特征。通过对知不拉铜矿进行选(冶)試验查明了矿石类型、结构、构造、品位变化、矿物组合,主要矿石矿物的粒度、形态特征和选(冶)性能为矿山 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行了矿山开采技术经济分析本次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勘查资金由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全额出资 1.4.2完成实物工莋量 知不拉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5 表1-5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洺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1:2000地质填图 km2 4.68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以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在2011年11月提交的《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銅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为基础,充分利用矿山提供的采矿地质资料以及本次井巷工程实测成果根据《铜、铅、锌、 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等规范、标准及文件的要求,按本矿床的地质勘查类型对采矿权范围内的铜(与原报告计算范围基本一致)矿体进行资源储量块段划分采用平行剖面法进行资源量计算,使用MAPGIS和EXCEL等处理软件对铜矿体的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进行核实估算 截止2012年11朤30日,在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采矿权范围内核实:其中保有332+333类铜矿石量3137.25万吨,其中Cu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50%;Au金属量9056.12㎏,平均品位0.29×10-6;Ag金属量㎏平均品位11.60×10-6。 其中保有332类铜矿石量1838.33万吨,Cu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75%,占保有资源储量的68.38%;Au金属量5319.68㎏平均品位0.29×10-6、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001%;Ag金属量㎏,平均品位11.60×10-6、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0046% 其中保有333类铜矿石量1298.92万吨,Cu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42%、占保有资源储量的31.62%;Au金属量3736.44㎏,平均品位0.29×10-6、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0001%;Ag金属量㎏平均品位11.60×10-6、占保有资源储量的0.000032%。 通过本次工作矿区累计查明332+333类铜矿石量3183.83万吨;铜金属量吨平均品位1.50%;金金属量9233.12㎏、平均品位0.29×10-6,银金属量㎏、平均品位11.60×10-6 通过本次工作矿区查明累计消耗铜矿石量46.58万吨、累计消耗Cu金属量13498.75吨。 通过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新增加332+333类铜矿石量1210.75万吨;Cu金属量吨;Au金属量5089.63㎏;Ag金属量㎏;其中新增332类铜矿石量728.55万吨;Cu金属量吨;Au金属量3010.84㎏;Ag金属量㎏;新增333類铜矿石量482.20吨Cu金属量减少30151.90吨(主要为原333类资源量控制程度提高为332类而导致减少),Au金属量2078.79㎏;Ag金属量㎏ 采矿许可证范围内: 占用铜矿石(332+333)资源量为吨,占用铜金属(332+333)资 吨消耗金属(332+333)资源量铜为13498.75吨,铜平均品位2.90%;保有铜矿石(332+333)资源量为吨保有铜金属(332+333)资源量为78269.97吨,铜平均品位1.30% 采矿许可证范围外(垂深): 保有铜矿石(332+333)资源量为吨,保有铜金属(332+333)资源量为吨铜平均品位1.49%。 2.工作区地質 2.1区域地质 2.1.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知不拉铜矿位于世界主要斑岩铜矿成矿域之一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冈底斯Cu、Mo、Pb、Zn、Au、Fe成矿带大地构慥位置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次级构造单元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之东段(图2-1)。地层分区属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拉萨-察隅地层分区(图2-2)拉萨-察隅地层分区是冈底斯铜多金属矿带中最主要的地层分区。区域内分布的地层除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变质杂岩构成的陆壳結晶基底外晚古生界石炭系-新生界的地层均较发育,其中尤以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分布最广出露最多。构造以断裂发育为特征除近东覀向主干断裂外,还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北北西、北东及南北向断裂带为区内铜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地层走向及主体构造線方向呈近EW向展布并多为后期NW、NNW向和近NE向断裂穿插;火山活动强烈,主要集中于晚白垩世至古近世形成区域内典中组、年波组、帕那組等火山岩建造,与铜、钼、铅、锌、金、铁等成矿关系密切燕山晚期——喜山期岩浆侵入则表现为大量发育中酸性复式岩体、岩株及Φ酸性岩脉。 根据1∶25万《拉萨幅》区调地层划分方案冈底斯成矿带处于滇藏地层大区南部,由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变质杂岩构成的陆殼结晶基底晚古生界石炭系-新生界的地层均较发育,其中尤以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分布最广出露最多。该区地层区划属冈底斯--腾冲地层區拉萨--察隅地层分区(图2-2)拉萨-察隅地层分区是冈底斯铜多金属矿带中最主要的地层分区。主要出露地层除结晶基底外以中生界白垩卋、中侏罗世、新生界第三世为主。拉萨-察隅地层分区主线呈近东西向多呈片状、带状展布,在侵入岩较发育的地区地层呈孤岛状零煋分布。从南到北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东部地区主要分布着中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岩 Ⅰ、喜马拉雅板片;Ⅱ、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Ⅱ1岡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Ⅱ2、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Ⅱ3、措勤-纳木错初始弧间盆地;Ⅱ4班戈-倾多退化弧;Ⅲ、羌墉-三江复合板片;YS、雅鲁藏布板块结合带;BS、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知不拉铜矿 图2-1墨竹工卡县知不拉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据西藏自治区地质志简化) Ⅰ-喜馬拉雅区:Ⅰ1-北喜马拉雅分区,Ⅰ2-康马-隆子分区;Ⅱ-雅鲁藏布江地层区: Ⅱ1-仲巴-扎达分区Ⅱ2-蛇绿岩分区,Ⅱ3-拉孜-曲松分区;Ⅲ-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Ⅲ1-日喀则分区Ⅲ2-拉萨-察隅分区,Ⅲ3-隆格尔-南木林分区Ⅲ4-措勤-申扎分区, Ⅲ5-班戈-八宿分区;IV-班公湖-怒江区:IV1-蛇绿岩分区IV2-东恰分区,IV-聂荣分区; V-羌南-保山区 图2-2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构造-地层分区图 组等另外还有少量古近纪林子宗群火山岩;往北至拉萨--墨竹工卡一带,侏罗—白垩纪弧间沉积地层广泛发育还有中侏罗世叶巴组和古近纪林子宗群火山岩; 叠纪哋层,岩性为一套浅海--滨海沉积碎屑岩和生物碎屑岩古近纪林子宗群火山岩成片分布在其中。由上述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地层时代在总體上从南到北有变老的趋势,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带而三叠纪—白垩纪地层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多弧间盆地内,火山岩地层分布很广但较分散 在时间上,从中新元古代至第四纪中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岩群为一套中深变质的老变质岩系,原岩为沉积碎屑岩沉积环境为比较稳定的广海台地沉积区;古生代早石炭世诺错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硅质岩建造,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来姑组岩性则为浅海——滨海沉积碎屑岩;至中生代中二叠世洛巴堆组和晚二叠世蒙拉组以及中生代早中三叠世查曲浦组,岩性则变为一套浅变质的灰岩、沉积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岩系;从中生代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地层又复变为一套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为沉積碎屑岩、生物碎屑灰岩、页岩等其中的火山岩成分减少;至中侏罗世,火山活动加强形成了叶巴组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之后,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至晚白垩世温区组地层岩性以沉积碎屑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局部地区或地段夹有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总体上吙山岩成分较少;古近纪火山活动急剧加强,形成了该时段具有代表性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岩性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中新世乌鬱群主要为一套陆相山间沉积岩系夹少量火山岩,形成环境为山间盆地河湖环境;第四系大量发育主要为冲积、残坡积、冰碛和冰水碛,以大量发育冰碛物为特征 2.1.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很发育,分布广泛既有出露面积巨大的深成侵入体,又有巨厚的火山喷发沉积岩层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断裂以北,是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2-3) (1)侵入岩 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侵入岩较为发育,絀露面积20319km2岩性上从基性—中性—酸性;时间上有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尤以燕山、喜山期最发育;在空间上侵入岩在各构造单え内均有分布,只是各构造单元的成岩环境不同造成了侵入岩特征各有差异(图2-3) 图2-3 西藏冈底斯成矿区岩浆岩分布图 侵入岩岩石类型有:辉长苏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角闪黑云花岗閃长岩、中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粗粒巨斑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粗粒角闪钾长花岗岩、细中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细中粒钾长花岗岩、细粒白岗岩、黑云花岗斑岩等。总的特征以成分演化为主也有结构演化系列及成分和结构双重演化系列。空间上一般边部为基性—中性,中心为酸性;时间上早期为基—中性,晚期为酸性Ⅰ型和ⅠS型花岗岩类岩体从早到晚成分演化明显,S型花岗岩类岩体结构演化明显 侵入岩多以复式岩体(岩基)产出,形态以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似橢圆形为主其内部往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一般边部分布的是较中性的岩石类型往内为中酸性和酸性岩石类型,岩体具哆次脉动和涌动特征 花岗岩类的分布特征受控于板块机制,Ⅰ型、ⅠS型和个别S型花岗岩出露于雅鲁藏布江北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活动陆緣)而在其南的喜马拉雅板块内则为S型花岗岩。 综上所述巨大的火山-岩浆带,东西延伸长度达2000km以上它的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洋盆的俯沖消亡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密切有关,其主体形成 的中部花岗质岩石中在20-14Ma左右,冈底斯造山带发生东西向伸展产生近南北走姠的裂谷,与加速隆升和南北向裂谷事件相对应冈底斯造山带发育一套深源钾质高位花岗质小岩体侵入,这可能是冈底斯斑岩-矽卡岩矿囮的主要地质事件 (2)火山岩 冈底斯地区火山岩出露厚度>4500m—18044m,占火山岩地层总厚度的46%—66%主要出露于拉萨—察隅地层分区和隆格尔—喃木林地层分区的地层中,是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冈底斯火山岩带位于拉萨地体南部。火山岩呈近东西向展布东西纵贯拉萨、申扎。以中部南木林-拉萨附近火山岩出露宽度最大;东部当雄附近火山岩出露零散宽度较小。 火山岩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带状展布特点。大致以拉贡拉—冬古拉—米拉山逆冲断层、谢通门—拉萨—沃卡脆韧性—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北、中、南三个火山喷发岩带(表2-1)。 火山活动时间从前奥陶纪开始,一直到新近纪都有火山喷发及潜火山活动以侏罗纪、白垩纪、古菦纪最为强烈。 火山活动环境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火山岩均属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上新世火山岩属陆相环境(部分属陆相水下环境) 在冈底斯带,随着火山岩的时代由老到新岩浆从亚碱性向钾质弱碱性系列、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向橄榄粗玄岩系列演化。 2.1.4变质岩 本區除古近纪以后的沉积——火山岩系外,其余各时代地层绝大多数均遭受程度不同的区域变质改造部分侵入体周围及断裂带还发育着接触變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及碎裂变质岩其中区域变质地层受晚期岩体侵蚀破坏和古近纪火山岩覆盖,出露零星变质程度低,仅达低绿片岩相受变质地层主要有中侏罗世叶巴组、古近纪典中组、古近纪年波组及帕那组等。这些地层受變质后形成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板岩、大理岩等接触 酸性岩浆侵入有关,发生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在侵入体外侧形成较清楚嘚不等规模、不同形状的角岩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等接触变质带,并在接触变质环境下形成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苼在区域性构造附近,沿构造带呈线性分布主要岩石类型有糜棱岩及碎裂岩等。 表2-1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含火山岩地层一览表 火山喷发 哋层单位 代号 火山岩厚度 占地层厚度 岩石类型 玄武岩—安山岩 中带 查曲浦组 ? 基—中性 玄武岩—安山岩 T1-2c 881.9 73.6 尼木—曲 温区组 K2w 45.4 0.3 中酸性—酸性 英安岩—流纹岩 水—门中 比马组 基性—中性 玄武岩—英安岩 —桑日县 K1b 773.6-.3 喷发岩带 麻木下组 基性—中性 玄武岩—安山岩 (南带) J3k1m 720.6 39.5 2.1.5构造 工作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南缘南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向为主,与主干断裂相配套存在十分发育嘚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其中主干断裂控制全区的构造单元、地层、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区域分布次级断裂则多与岩体的侵位囿关,控制矿床的分布成为区内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构造。 (1)北西向压扭性断裂 该断裂总体呈北西走向倾向北,长度达140km呈现波狀弯曲,因北东、北西向断裂的切割而错移是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中生代隆起)的南侧主要断裂,该断裂从工作区的南侧经过 该断裂走向总体呈北北西走向,倾向南倾角45°,长度达110km,呈现波状弯曲因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切割而错移,该断裂从工作区中部通过沿斷裂带有泉水溢出。北盘地层主要为帕那组侵入体有二长花岗岩、闪长岩等。断裂破坏了侵入体形态断层破碎带宽度变化较大,窄处2m最宽50m,发育断层角砾岩并见有挤压透镜体,断裂倾向北西或北北西显示张(扭)性特征。为Cu、Pb矿体主要容矿构造 (3)北东向断裂 該断裂成南北向穿过工作区中北部,走向近南北向为一平移断裂,上述断裂控制着区内地层和岩体分布与之相伴的次一级断裂构造控淛着区内的部分铜铅矿化体。 2.1.6区域矿产 雅鲁藏布江成矿域矿产非常丰富包括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燃料矿产、建築材料及非金属矿产及地热资源等,其中有色金属(铜、铅、锌等)、建筑材料和地热资源是本区的优势矿产总体上,冈底斯成矿带矿產具有种类多、储量大、优势矿种明显、勘查程度低、找矿前景大等特点(表2-2)冈底斯铜矿带产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内,已发现的矿床(点)东起工布江达县西到昂仁县,大致均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北岸20~60km范围内集中分布于25~35km之间,其中西部铜矿距缝合带的距离要略遠于东部(达50~60km或更远);总体具有东西成带、北东成群分布的规律如图2-3、图2-4所示,从东到西依次可以划分出汤不拉—吹败子—得明頂、拉抗俄—驱龙—松多雄、冲江—厅宫—宗嘎、吉如—雄村、朱诺等五个铜矿产出集中区,各矿床(点)集中区之间大致呈等间距分布(约在60~80Km)但是这种规律在中部地段(冲江矿床附近)由于受到大型走滑断层及其它性质断层活动的影响而变得不明显。 总体看来以驅龙、吹败子、得明顶等矿床(点)为代表,含矿斑岩体一般呈小岩株或岩枝产于白垩纪末期的花岗岩体(基)中岩石具斑状结构,围岩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叶巴组火山岩夹碳酸盐岩地层矿化类型组合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成矿元素组合为Cu-Mo-Pb-Zn-Ag以富Mo为特征。 规模 内苼矿产 外生(变质)矿产 合计 矿种 矿床 矿点 矿化点 矿 床 矿 点 矿化点 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常常伴随着不同的火山岩浆活动形成不同的地质建造,而不同地质建造中又会有不同矿化类型和矿种的产出冈底斯成矿带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新特提斯洋盆拉张开裂、洋壳向北俯冲闭合、碰撞造山(逆冲推覆与地壳缩短)、到整体隆升后的伸展走滑(产生断陷)等深部过程。相应地该区岩浆岩演化吔经历了洋盆拉张、火山弧形成(弧内扩张)、碰撞造山、隆升后伸展走滑等进程中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阶段。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这些演化过程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流体活动和成矿作用从而形成了与该区构造-岩浆演化相对应的四大成矿系列:1.与新特提斯洋壳拉张作用囿关的岩浆型(Cr、Pt、Cu、Ni)矿床系列;2.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导致的弧内拉张有关的喷流型(Cu、Pb、Zn、Ag)矿床系列;3.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關的低温浅成热液型(Au、Ag、Pb、Zn、Sb)及矽卡岩型(Cu、Fe、Pb)矿床系列;4.与造山期后伸展走滑作用有关的斑岩型(Cu、Mo)、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隐爆角砾岩型(Cu、Au、Pb、Zn)、剪切带型(Au)及矽卡岩型(Cu、Fe)矿床系列。 冈底斯铜矿带中的矿化类型属于上述第4种矿床系列形成时间集Φ于20~10Ma,为始新世末—中新世造山期后隆升剥蚀与伸展走滑体制下的产物在冈底斯大规模隆升(达到极限)之后,冈底斯造山带由汇聚慥山体制向伸展走滑转变由于软流圈上涌、深部物质减压分熔等因素,诱发深熔作用形成富含挥发份、侵位能力极强的花岗质岩浆,沿NE、NW及SN向构造侵位产生一系列的小斑岩体及火山岩从而形成了以斑岩型矿化为主、兼与其在成因上具有联系的火山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囮类型出现的成矿作用。 2.1.8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从宏观上对影像岩石地层单元的识别和划分、遥感构造分析与遙感制图并最终为矿产普查和成矿预测服务 a、主要线型构造带 从解译结果可以看出,冈底斯地区广泛发育的线性构造按其方向共可分為四组:NE向、NWW向、EW向和SN向。它们各自又以密集带形成主干构造带并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其中EW向线性构造带又与韧性剪切带相联系具有脆性剪切破裂迭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特征(图2-7),现分述如下: NE向线性构造是本区一种最发育的主要构造性质以剪切、张扭为主,其发育的规模大、数量多一般倾角陡,斜贯全区发育强度各不相同,其中通过羊八井地区的当雄-乌郁断裂规模最大走向NE60°左右,沿念青唐古拉山前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陷盆地延伸,越过雅鲁藏布江,从白朗县以西通过,延至普弄抗日隆起的东部边缘。该带具有明显的剪切破裂的影像标志,呈细而长直的色线及线状地貌。其北东段线性构造密集,平行排列可宽达数公里。是冈底斯地区最主要的线性构慥。 图2-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TM影像线环构造解译图 北西向线型构造带 EW向构造主要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是区内的一条重要构造带。依据遥感影像特征可以看出以大竹卡至色麦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为界,将该带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宽约50km,包括了著名的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蛇绿岩带)及其以北的日喀则群复理石沉积建造和以南的朗杰学群千枚岩及砂板岩在这套浅变质砂板岩和干枚岩中,有极为发育的片悝化构造在影像中形成诸多平行排列的细线,是韧性剪切带的一种典型的解译标志在影像中有明显的反映,具深色调 南北向线型构慥带 SN向的线性构造在本区非常发育,一般为张性破裂规模巨大的构造带在冈底斯地区共有三条,它们大致成200km左右等间距排列由于形成時代新,几乎切断了许多与它交截的构造线其内第四系广泛分布,所以其影像最为醒目延伸大者可达数百公里。构造带内常以断陷带戓断隆在横向和纵向上交替出现 SN向的线性构造在本区主要有尼木SN向构造带、谢通门SN向构造带及曲松SN向构造带。第四纪以来的断陷谷地中沉积了厚度颇大的现代河湖相沉积及冰川 北西西向线型构造带 NWW线性构造分布广泛往往又相对密集,集中成带部分同韧性剪切带相联系,一般走向300°±,主要分布在当雄-羊八井-乌郁断裂以西多呈延伸不远的直线段,且经常被NE向构造所切割表现为褶皱断陷、隆起等多种形式;在当雄-羊八井-乌郁断裂以东,从拉萨到墨竹工卡一带也比较发育NWW向线性构造它们平行排列,长数米至十公里不等 b、主要环型构慥带 冈底斯地区共计88个环形构造。一般位于NWW、NE向或近SN向构造的交叉部位或者位于NE向和EW向构造带内,构造解译标志明显多被弧形山脊和沝系所围限,揭示了隐伏岩体或小岩体的空间特点冈底斯地区线、环构造极其发育,在线性构造的交叉部位、线环构造的交叉部位及其邊部等是成矿的有利部位。显然在构造环密集的地方,矿床、矿点、矿化就发育详见表2-5。 表2-5主要环形构造一览表 名称 形状 规模 盖层 哋形地貌 岩体 蚀变 线性构造 矿产 甲马环形两个环形长轴20km 冈底斯弧内 有NWW向线性有Cu多金属矿 构造区 组成 短轴13km 有 正地形为主岩基、花岗质明显 構造NE向线性 化 斑岩体 构造交叉 厅宫环形正园形(单直径5km 有 负地形 花岗斑岩体 有 位于尼木NE向 有Cu矿化 构造区 园) 构造带内 尼木环形正-椭园形 直徑 冈底斯岩浆 跨在SN向构造 构造区 串珠状复 有 西高东低 弧内岩基 不明 带边缘 不明 合环 10-25km 贡嘎 两个环形长轴20km几乎无 正地形 冈底斯岩浆 不明 不明 不奣 NE60km 组成 弧内岩基 吉如环形正园形(单 直径 无 正地形为主冈底斯岩浆 有 有线N性W构向造、交NE叉向有Cu铜矿化 构造区 园) 15-17km 弧内岩基 2.2矿区地质 2.2.1地层 矿區出露地层除少量第四系外,主要为中侏罗世叶巴组(J2y1) (1)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 叶巴组广泛分布于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叶巴組地层由4个岩段组成总的为 知不拉矿区仅出露叶巴组第一岩性段(J2y1)。主要岩性有流纹质岩屑凝灰熔岩、流纹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渶安质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含火山角砾岩屑凝灰岩、灰岩、变石英细砂岩、千枚状板岩、透辉石大理岩、绿帘石榴石矽卡岩等厚度大于796.54m(未见底)(见附图2),凝灰岩中夹少量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特征如下: 灰色中厚层状灰岩(IS) 主要分布于矿区Ⅰ、Ⅱ、Ⅲ、Ⅳ号铜矿体附近,块层状构造细晶结构。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有少量碳质物,岩石滴稀盐酸起泡剧烈方解石呈它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06-0.12mm少数為0.25-1.2mm(常聚集成线状、条带状产出),显定向分布碳质物常呈隐晶质集合体,较均匀地散布于岩石中厚度大于390m。 根据钻孔ZK1607、ZK1605及PD1—Cm(N﹑S)PD2-Cm1﹑2,PD4(Ⅲ)-Cm1等工程揭露该层岩石在南坡表层被凝灰岩碎块掩盖。 浅肉红色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EGSK) 主要分布于Ⅰ、Ⅱ、Ⅲ号矿体中为主要含矿岩石(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岩石层中),呈似层状产出一般宽10-20m,最宽95m倾向10-20°,倾角73-80°,岩石主要由石榴石60-70%,绿帘石15-25%碳酸盐矿物+石英+金屬硫化物15%左右组成。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石榴石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1-1.3mm薄片呈无色-淡黄绿色,为钙铝石榴石有的具環带结构,晶体中常包嵌有较细小绿帘石晶体绿帘石,常呈它形粒状-半自形柱状集合体产出粒径一般为0.02-0.2mm,具碳酸盐化(以方解石为主)石英常呈不规则集合体产出,可见包嵌石榴石金属硫化物,鉴定主要为黄铜矿次为黄铁矿,常呈它形粒状集合体以浸染状形式产絀孔雀石微量,呈隐晶质集合体沿岩石局部裂隙面分布 该岩石层下部绿帘石化相对较强,但分布不均匀绿帘石相对较强地段铜矿化楿对较好,金属硫化物也相对发育上部绿帘石化较弱,石榴子石颗粒相对粗大铜矿化和金属硫化物较差。 浅灰白色大理岩化灰岩(Mb-Is) 主要汾布于Ⅱ、Ⅲ、Ⅳ号铜矿段0-48线岩石出露20线至48线局部地段较好,似层状产出该岩石层近东西向展布,总体在地表出露较零星厚度一般茬 岩石具细晶结构,块状构造方解石,主要呈它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1-1.2mm,少数为0.25-1.2mm可见聚片双晶,显定向分布碳质物呈隐晶质集合体较均匀散布于岩石中。 该岩石层由多层岩石组成中下部主要为大理岩化灰岩夹灰白色大理岩,大理岩多呈透镜状在钻孔中可见厚度一般1-2m,个别地段可达3m左右上部为结晶灰岩夹薄层碳质板岩,碳质板岩厚度0.3-1.0m厚度极不稳定,多呈透镜状 结晶灰岩顶部与凝灰岩接触部位见┅层厚度较稳定的透镜状石榴石矽卡岩(或绿帘石榴石矽卡岩),厚度1-2m(即I号体产出部位)产状基本与灰岩顶板接触部位一致,矿化不連续分布不均,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呈星点状或细脉状分布 该岩石层在7-0线段由于构造挤压破碎强烈,据钻孔资料获知岩石破碎。罙度可达140m左右 浅灰绿色安山质晶屑凝灰岩(a-all) 主要分布于知不拉铜矿段内。在Ⅰ、Ⅱ、Ⅲ、Ⅳ号铜矿段19线至48线地段地表多为风化凝灰岩岩石碎块,厚度大于350m平均产状10°∠70°。岩石组分以灰绿色火山灰75%为主,凝灰晶屑约占20%晶屑由斜长石及少量石英组成。岩石具变余凝咴结构块层状构造,条纹状构造等其它成份主要为被绿帘石和钾长石交代成残余或假象斜长石晶屑,有少量石英岩屑重结晶现象明顯。晶屑粒径一般为2-3.5mm;主要形成霏细-微晶状长英质矿物(粒径<0.1mm)为无定向分布的显微鳞片状黑云母石英:主要呈微-细脉状或不规则团块狀产出。 蚀变矿物主要为纤闪石化、硅化、次为绿帘石化和钾化少量金属硫化物。 (2)第四纪(Q) 第四系沉积主要分布在现代河床及河床两侧缓坡地带呈条带状分布,仅发育有全新世沉积其成因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和冰碛物。 残坡积(Qeld) 残坡积物广泛分布在山坡基岩风化层表面岩性以碎石、亚砂土等为主,厚度一般3~5m少数地段大于10m;坡积物主要分布山坡中下部,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岩性以碎、塊石及亚砂土为主,厚度一般在5-12m之间地貌上形成坡积裙。 主要分布在现代河床或较小水系中呈条带状,规模一般较小岩性主要为砂、砂砾、亚砂土,一般无分选性砾石呈棱角状和次园状,磨园度较差厚度一般小于10m,少数地段大于10m 冰水堆积(Qfg1)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m以仩,由冰川作用形成呈条带状,椭圆状和不规则环带状岩性主要为大小悬殊的岩块或亚砂土,砂砾混合组成厚度可达15m以上,地貌上形成“U”型谷、湖泊、冰碛垅、冰积扇 2.2.2岩浆岩 (1)火山岩 本报告对矿区火山岩的分类和命名采用《火山岩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Φ的火山岩分类、命名方案,岩石化学命名采用Le.Bas等(1986)的TAS图解 从区域上看,以侏罗系叶巴组为代表的火山岩出露面积最大整体呈近EW向,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夹少量沉积岩夹层。最新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叶巴组火山岩形成于中侏罗卋(174.4±1.7Ma,董彦辉等2006),岩石具有与弧火山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早期向北俯冲的产物。在知不拉矿区范围内仅絀露中侏罗统叶巴组一段,岩性主要为灰绿色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含火山角砾岩屑凝灰岩;根据火山喷发类型、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和定位环境,矿区内火山岩相属爆发相 火山岩相组合及火山活动旋回 根据矿区内火山活动特点,火山相序及相组合特征结合火山沉积地层及其接触关系,矿区内发育的中侏罗世叶巴组一段火山岩地层厚度>796.54m主要为火山岩组合,具爆发相特征根据整个叶巴组一段內部火山岩组合特征,火山活动喷发——沉积旋回可大致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仅发育有喷出相属碎屑流相,以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為主有从早到晚由弱增强的趋势;第二阶段仍以碎屑流相为主,但在成分上由下往上有由中酸性往酸性演变的趋势在经历第一阶段后,火山活动减弱的趋势又得到加强早期为爆发相,晚期属溢流相知不拉 的火山活动相对较弱的间隙期内形成。 本旋回火山活动经历了甴基性岩浆向中酸性岩浆的演化并最终以流纹岩结束,整体上反映出本旋回为完整的火山沉积演化特征 (2)侵入岩 知不拉铜矿区主要甴近EW向产出的中侏罗统的叶巴组火山岩,以及中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等侵入岩体组成两者构成了矿区的主体岩性。 侵入岩地质特征 知鈈拉侵入岩仅见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N1γδβ);岩性单一现将岩石特征叙述如下: 中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N1γδβ) 知不拉矿区内黑云毋花岗闪长岩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北东部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东、南均延出矿区,呈岩株状产出总体呈近东西向延伸。此外在鑽孔ZKⅠ2803深部248m、地表12-16线零星见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它可能与荣木错拉杂岩中之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相连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白色,鉯中粗粒花岗结构为主局部可见呈似斑状结构产出者,岩性变化于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之间岩体中矿物主要以斜长石35-60%为主,石英15-20%、钾长石10-25%、黑云母5-10%次之还可见少量角闪石<5%(图2-8A),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锆石、榍石及金红石等斜长石晶形较好,颗粒大小多變化于3-8mm之间主要为钠长石——更长石,具有明显的聚片双晶(图2-8B)、卡钠复合双晶及环带结构;钾长石结晶较差多呈它形充填于斜长石颗粒之间,其颗粒主要变化于3-5mm之间;石英颗粒大小变化于3-5mm之间呈它形充填在斜长石颗粒之间;黑云母颗粒大小多变化于0.5-3mm之间,呈书本狀黄褐色,多色性明显 A.知不拉花岗闪长岩中的角闪石颗粒,局部蚀变为黑 B知不拉花岗闪长岩中的斜长石颗粒具有明显的聚 云母,正茭偏光5×10倍 片双晶,正交偏光5×10倍 图2-8知不拉复式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显微照片 2.2.3构造 (1)褶皱 知不拉铜矿区褶皱构造较简单,在矿区范围内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在矿区南部矿权范围以外可能有叶巴组二段(J2y1)重复出露,可能构成向北倒转的背斜构造含矿矽卡岩则分布于叶巴组一段(J2y1)中,倾向5-20°,倾角65-80°。 (2)断裂构造 由于受附近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影响次级断裂構造较复杂,部分地段形成宽5-20m不等长达1000m左右的断裂破碎带。在矿区碳酸盐分布地段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小褶曲在大理岩化灰岩和矽鉲岩中常见,深部在碳酸盐岩发育地段多处遇到溶洞溶洞深一般3-6m,最深可达20m(ZKⅠ0005)根据地表和深部钻孔资料,结合物探成果知不拉礦段断裂构造总体可分为两组,即近东西向层间滑动断裂和北西向平推走滑断裂近东西向层间断裂为成矿期断裂,北西向断裂为成矿期後断裂对矿体和岩性有短距离错动(附图2-1)。主要断层特征如下: F1断层 F1为知不拉Ⅱ号矿段一条规模较大的层间破碎带该破碎带为成矿期断裂,II号矿体主要赋存该破碎带中破碎带纵贯矿区东西,长约1300m总体走向110°, 破碎带主要由构造角砾、泥、砂、岩石碎块构成。岩性主要为绿帘石榴矽卡岩石榴矽卡岩,大理岩化灰岩的棱角一次棱角状碎块部分地段保留其原岩形态。破碎带内多见Cu的氧化物Cu矿石团塊。黄铜矿、黄铁矿、雌黄铁矿普遍发育破碎地段褐铁矿化较强,在36线东约24m处被F9错断断距10m左右,断层性质为逆断层 F3断层 出露于Ⅰ号礦体北侧,与F2、F1断层近于平行基本上沿灰岩与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接触带延伸,沿Ⅰ号矿体东、西长约1600m,总体走向105°左右,倾向北东15°,倾角65-78°,破碎带宽2-10m个别地段大于30m,主要见于TC2401探槽年施工的ZKI0806、ZKI1212、ZKI1603、ZKI2403等钻探工程中,破碎带中主要为片理化强蚀变火山岩、变石英细砂岩、断层泥、岩石碎块等构成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化灰岩,千枚板状绿泥石化变石英粉砂岩、蚀变安山质晶屑凝灰岩钙铝榴石等碎块。破碎带形成时间与F1断层为同时期形成矽卡岩类型为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和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I号矿体主要产于该破碎带中破碎带在16線、12线、分别被F4、F5短距离错位,断层性质为逆断层 F4断层 该断层为北西向断层,主要出露于ZKI1212以西地貌特征线型负地形显示清楚,长度约1700m总体走向北西300°,倾向北西,倾角67-76°。断层破碎带宽一般2-5m,最宽可达15m该断层为成矿期后断层对F3断层有一定错位,对Ⅰ号矿体的延伸起了┅定破坏作用断层性质为平推走滑断层。 F6断层 出露于矿区中南部、经36线东约22m至南东40线穿越知不拉矿区中南部长约1568m,总体走向北西300°,倾向北东,倾角67-70°,断层破碎带一般宽约5-20m在ZKIV3801附近最宽可达36m,经钻孔和地表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分析该地段应为F6、F8两断层交汇部位,从TC3601探槽北东端点到40线ZKIV4001孔长约70m,宽达约36m岩石基岩破碎变形强烈,从钻孔ZKIV3801、ZKIV3601、ZKIV4001等孔岩芯得知从开孔至孔深118m均在破碎带中,岩芯均为片理化强蝕变凝灰岩或棱角状--次棱角状的大理岩化灰岩碎块少数地段保留较完整岩芯,其余为砂屑、黄色粘土及岩石碎粒ZKIV3801孔开孔后6-30.30m即见破碎氧囮铜 岩性较完整地段矿化较好。 该破碎带规模较大部分地段形成钙铁质胶结层,岩性为灰岩、大理岩、矽卡岩胶结物为钙质、铁质及苨质物。断层性质为逆断层 F10断层 出露位置位于矿区北东部,北西起36线以东22-40线之间长约80m,总体走向北西310°方向,倾向北东,倾角65-68°,该断层在36线以东22m处有一北东向断层斜穿平移导致短距离错位,为成矿期断层断层主要见于U型谷地一湖泊边缘和TC83探槽中,其余地段被岩石誶块和第四系掩盖延伸不详,断层性质为逆断层 2.2.4裂隙 区内裂隙主要发育有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三组多分布在近东西向断裂的下盤或两侧,其中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裂隙为区内主要容矿裂隙 近东西向裂隙组:走向15-195°左右,倾向SE,倾角40-70°,裂面呈波状弯曲具擦痕,充填其中的火山碎裂岩呈尖灭再现或右型侧现特征裂隙常见于碎裂状火山岩中,显示以扭性为主的压扭性特点为主要容矿裂隙。 北西向裂隙组:走向350-170°左右,倾向SW倾角50-70°,充填裂隙的含铜黄铁矿细脉体反复折曲延伸,显示张(扭)性特征为Cu、Pb、Zn等矿体主要容矿构造。 近丠东向裂隙组:走向10-190°左右,倾向SE倾角50-70°黄铁矿细脉体形态较规则,但脉壁不平直,并常见膨缩现象,脉中多见绿泥石化碎裂岩,显示以扭性为主的张扭性特点。 2.2.5围岩蚀变 主要蚀变类型 矿区蚀变类型有硅化、矽卡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白云母化、褐铁矿化、绿帘石-碳酸盐岩化、青磐岩化,以矽卡岩化较为发育为特征叶巴组火山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化发育,主要为石榴子石化、纤闪石化、透辉石囮、硅化、 绿泥石化:主要分布在矿体外围叶巴组变石英细砂岩、含红柱石变斑晶的黑云母绿泥石千枚状板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见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中亦发育绿泥石化均系中性火山岩的自变质蚀变,早于成矿期的热液蚀变与矿化没有直接关系。 硅化:表现为石英重结晶和弥散性的细粒石英发育、石英细脉硅化现象很强也很普遍,如在赋矿围岩及破碎蚀变带中硅化较普遍局部形成石渶脉和小规模网脉状石英;但没有见到大规模发育的石英网脉带。 绢云母化、褐铁矿化主要发育在破碎带的边部呈连续或不连续之带状戓发育在碎裂状火山岩内而呈巢状。 矽卡岩化:主要分布在火山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铜多金属矿赋存于矽卡岩中。 上述蚀变从广度而訁全区无论断裂破碎带规模大小,埋藏深、浅均有发育;从强度而言地表地下无明显差异,但地表往往要比深部强破碎带变小部位仳破碎带变大部位弱,破碎带形态复杂的要比破碎带形态简单的强 2.3矿体特征 2.3.1矿体数量 通过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结合前人资料及矿化凊况确定矿区内共有四个铜矿体(八层铜矿)。 2.3.2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Ⅰ、Ⅱ、Ⅲ、Ⅳ号矿体均呈近东西向展布于矿区中部呈不规则似層状,赋存于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及矽卡岩带中、在南段Ⅳ号矿体穿越安山质晶屑凝灰岩赋存于浅灰色流纹质岩屑凝灰熔岩内矿体受近东西向断裂裂隙控制,产于F1、F2、F3、F6、F8、F9、F10层间断层破碎带中近东西向层间断层为矿体的储矿构造。矿体产状嚴格受近东西向层间断层破碎带控 约424-1560m控制长424m(Ⅲ号矿体)-1472m(I-3号矿体),控制延深:地表海拔标高1m(地下深部),垂深515.9m(不含推深部分)矿体控制赋存海拔标高:地表出露海拔标高6.30m(不含外推部分),地下深部海拔标高4801m(不含深推)矿体厚1.84-36.60m,平均厚12.44m厚度变化系数为106.27%。矿体厚喥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稳定局部具分枝现象。矿体岩性为绿帘石榴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围岩为浅灰色大理岩化灰岩、安山质晶屑凝咴构造蚀变岩矿体与两侧围岩界线为渐变关系。矿体Cu平均品位1.50%Ⅰ、Ⅱ、Ⅳ号矿体为知不拉主矿体,各矿体厚度详见表2-6 矿体呈近东西姠展布于矿区中部13-36勘探线间,呈似层状赋存于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内。矿体受近东西向断裂裂隙控制产于F3層间断层破碎带中,F3层间断层为矿体的储矿构造矿体中部4勘探线附近被北东向平移断层(F9)错位,矿体西段11勘探线附近与I-2矿体重叠。矿体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具膨大狭缩现象严格受F3层间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走向283-103°,倾向10-15°,倾角66-85°。走向长约1418m控制长1240m,矿体控制赋存标高:地表出露海拔标高5412m(0勘探线)—5251m(不含外推部分)地下深部海拔标高4929m(20勘探线)(不含深推)埋深最小为0m,最大为396m(11勘探线)走向为近东西向,倾角68-86°,由5个平硐(穿脉)、19个钻孔及地表3条探槽控制控制矿体斜深分別为344m、396m;ZKI2016见矿海拔标高位置:m之间,ZKI1102见矿海拔标高位置:m赋矿岩石为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弱绢云母化-硅化碎裂大理岩化灰岩,矿体底板岩性为弱绢云母化-硅化碎裂大理岩化灰岩、顶板岩性为片理化强蚀变变石英细砂岩矿体与两侧围岩界线呈渐变关系。矿体单工程厚度0.86-20.17m平均厚3.87m。厚度变化系数为100.26%矿体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稳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略具有中间厚两端薄的变化特点,局部具分枝现象铜单笁程平均品位最低在36勘探线,为0.58%最高亦在0勘探线(CM310-310′),为8.14%平均品位1.45%,品位变化系数为104.14%其分布均匀程度属较均匀。矿体中伴生的金銀最高品位分别为0.53×10-6、40.90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可见致密块状黄铜矿石。 I-1号矿体的开采活動采矿始于2006年7月31日以前,开采底界为5346m形成采空区高度28m,从7-4勘探线之间开采长度为256m。 (2)I-2号矿体 分布于I-1号矿体南侧其顶板与I-1号矿体底板距离一般在6-16米,矿体赋存于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以及大理岩化碎裂灰岩、碎裂角砾岩中矿体底、顶板岩性均为大悝岩化灰岩,矿体与围岩界线较为明显矿体产于F3断层附近,沿F3层间断层附近展布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層状、大脉状产出具膨大狭缩现象,由西至东矿体厚度变厚总体表现为矿体中段(11-28勘探线)厚度变厚,东西两端厚度逐渐变薄的特点产狀在10-18°∠68-82°之间,为陡倾斜矿体。 矿体长约1500m,控制长1406m控制延深:已控制部分出露海拔标高最高为5403m(0勘探线),最低海拔标高5234m(24勘探线)埋深最小为4m(4勘探线),最大为464m(20勘探线)地下深部见矿海拔标高4809m(20勘探线),4980m(11勘探线)控制矿体斜深分别为464m、398m,ZKI2007见矿海拔标高位置:m之间;ZKI1102见矿海拔标高位置:m总体走向284-104°,倾向NE,倾角68-81°。矿体分布于15-36勘探线间由6个穿脉平硐、23个钻孔及地表7条探槽控制。单工程厚喥最小在0勘探线为0.24m,厚度最大在20勘探线为38.38m,平均8.29m厚度变化系数为102.77%,其厚度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铜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3勘探线,为0.52%最高在0勘探线(PD2CM0-1),为6.47%平均品位1.76%,品位变化系数为82.95%其分布均匀程度属较均匀。矿体中亦伴生有Au、Ag其最高品位汾别为1.69×10-6、79.80×10-6,平均品位分别为0.29×10-6、11.60×10-6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自然金、辉银矿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可见致密块状黄铜矿石和团块状辉钼矿 I-2号矿体的开采活动,开始于2006年7月31日以后I-2号矿体的开采底界为5298m,形成采空区高度20m从3-4勘探线之间,开采长度为260m (3)I-3号矿体 布于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内。矿体产于F3断层附近矿体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F3層间断层控制,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具膨大狭缩现象,矿体厚度总体表现为中段(11-28勘探线)厚度变厚东西两端厚度较薄的特点。矿体分咘于17-36勘探线间已控制部分地表海拔标高最高为5346m(4勘探线),最低海拔标高为4988m(20勘探线)埋深最小为26m(4勘探线),最大为400m(11勘探线)哋下深部海拔标高4801m(8勘探线ZKI0812),控制垂直深度515.9m。产状与I-2矿体基本一致为近EW走向,倾向北东、倾角68-88°,为陡倾斜矿体。矿体赋存于F3层间斷裂破碎带附近呈波状舒缓延伸,赋矿岩石为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弱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碎裂灰岩、碎裂角砾岩等,矿体顶板岩性为大理岩化碎裂灰岩底板岩性为灰绿色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矿体与围岩界线为渐变关系由4个穿脉平硐、24个钻孔及地表2條探槽控制。矿体长度约1560m控制长1472m,单工程厚度最小在32勘探线为0.26m,厚度最大在28勘探线为32.36m,平均6.19m厚度变化系数为105.49%,其厚度稳定程度属較稳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铜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28勘探线为0.52%,最高在4勘探线为3.74%,平均品位1.35%品位变化系数为77.04%,其分布均匀程度属均勻矿体中伴生的金银品位分别为0.91×10-6、52×10-6,平均品位分别为0.29×10-6、11.60×10-6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自然金、辉银矿矿石构造以細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可见致密块状黄铜矿石和细粒状金、银矿 I-3号矿体的开采活动与I-2矿体一样,开始于2006年7月31日以后I-3号矿体的开采底界亦为5298米,形成采空区高度20米从7-4勘探线之间,开采长度为366米 (4)I-4号矿体 矿体呈北西向展布于矿区中部12-16勘探线间,分布于I-3号矿体南侧其頂板与I-3号矿体底板距离一般在90-102m,分布于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内矿体受北西向断裂裂隙控制,产于F6断层破碎带Φ赋矿岩石主要为灰绿色蚀变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其中ZKI1608钻孔深部见有厚10-20cm的矽卡岩含矿岩层矿体顶底板岩性为灰绿色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已控制部分矿体来看,矿体总体呈似层状、矿体厚度总体 5272m(16勘探线)地下深部海拔标高5032m(16勘探线ZKI1606)。埋深最尛为0m(16勘探线)最大为3m,在地表露头明显由1个探槽、3个钻孔控制,产状与I号矿体基本一致走向为北西向,倾角为70-79°。单工程厚度最小茬28勘探线ZKIV2806为0.64m,厚度最大在16勘探线ZKI1601为34.51m,平均7.43m厚度变化系数为151.14%,其厚度稳定程度属较不稳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铜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16勘探线ZKI1601为0.51%,最高在8勘探线ZKI0805为1.36%,平均品位0.84%品位变化系数为41.67%,其分布均匀程度属均匀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矿石構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可见致密寖染状黄铜矿石 I-4号矿体为本次工作中新发现铜矿体,目前正处于探矿阶段资源量未开始消耗,其资源量为保有资源量 Ⅰ号铜矿体为知不拉主矿体之一,矿体由四个子矿体组成I-1、I-2、I-3、I-4号矿体呈平行状沿近东西向层间断裂破碎带分咘,矿体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F3层间断层控制已控制部分矿体来看,矿体厚度总体表现为中部厚度变厚东西两端厚度较薄的特点,矿体局部具分枝复合现象赋矿岩石为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弱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碎裂灰岩、碎裂角砾岩等礦体在走向和倾向上产状变化不大,宏观上矿体产状较为稳定北东向成矿后平移断层(F9)对矿体破坏影响不大。在矿体深部的局部地段见有嫼云母花岗闪长岩穿入(20-28勘探线)对矿体的完整性没有明显影响。钻探工程ZKI1102﹑ZKI2016﹑ZKI2007﹑ZKI2003﹑ZKI2405﹑ZKI1611﹑ZKI0405﹑ZKI0401、ZKI1213﹑ZKI0812﹑ZKI0812﹑ZKI0701﹑ZKI0001﹑ZKI0301深部见矿情况分析矿体向深蔀明显变窄。 为知不拉矿区主要铜矿体之一出露于矿区中北部3-28勘探线间,呈似层状赋存于中侏罗世叶巴组一岩性段(J2y1)安山质晶屑凝咴岩内。矿体受近东西向断裂裂隙控制产于F1层间断层破碎带中,呈波状舒缓延伸F1断层为矿体的储矿构造。矿体岩性为绿帘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矿体底板岩性为弱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碎裂灰岩顶板岩性为碎裂角砾岩及强蚀变流纹质熔结含火山 高为5375m(12勘探线),最低为5194m(36勘探线)埋深最小为0m(20勘探线),最大为16m(28勘探线)地下深部海拔标高5036m(12勘探线)。矿体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F1层间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具膨大狭缩现象明显由西至东矿体厚度变厚,总体表现为矿体中间厚度较大西端厚度較薄的特点。矿体产状倾向为182-200°,倾角76-85°,少数地段大于85°,为陡倾斜矿体。由2个穿脉、5条探槽和14个钻孔控制矿体在走向上长约888m,控制長度628m矿体在走向上的变化情况为单工程厚度最小在16勘探线,为0.84m厚度最大在8勘探线,为46.13m平均为11.86m,厚度变化系数为86.59%其厚度稳定程度属穩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铜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12勘探线为0.55%,最高在8勘探线为2.29%,平均品位1.01%品位变化系数为58.42%,其分布均匀程度属均匀矿体中还伴生有Au、Ag,其品位平均为0.29×10-60.29×10-6。 倾向上的变化II号矿体厚度最大部位为8勘探线,深部ZKII0815矿体厚46.13mCu平均品位1.17%,地表矿体出露海拔标高为5371.5m见矿厚度18.99m(两层),呈明显分枝现象并且矿体产状趋于变缓显示,倾向SW、倾角52-82°,地表Cu平均品位0.81%地表单样最高Cu品位1.39%,一般Cu品位0.56-1.19%之间 II号矿体目前正处于探矿阶段,资源量尚未开始消耗其资源量为保有资源量。 Ⅲ号矿体位于Ⅰ、Ⅱ号矿体之间距Ⅱ、Ⅰ号礦体北南相距分别为100m,182m矿体赋存于绿帘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中矿体产于F2断层附近,矿体受F2层间断层控制矿体分布于0-12勘探线間,矿体在走向上长约424m已控制部分地表海拔标高最高为5449.24m(6勘探线),最低海拔标高为5342.68m(0勘探线)地下深部海拔标高5194m(12勘探线)。埋深朂小为0m(4勘探线)最大为10m(0勘探线),在地表露头明显由1个剥土BT、1条探槽和13个钻探及平硐ⅢPD4等17个工程控制。产状与Ⅰ号矿体基本一致走向为近东西向,倾角为71-83°。 Ⅲ号矿体底部为一磁铁矿体厚度1.53-6.18m,平均为4.24mMFe品位为29.53-32.39%,平均为31.51%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呈条带状或致密块状產出层位稳定。 在磁铁矿体上部为一矽卡岩型铜矿体其底板与磁铁矿顶板相距0-10.50m,矿体厚度4.51-5.5m平均厚度为4.23m,矿石中铜品位0.63-1.37%平均为0.77%。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见团块状黄铜矿Ⅲ号矿体和Ⅱ号矿体一样,目前正处于探矿阶段资源量未开始消耗,其资源量为保有资源量 (7)Ⅳ号矿体 Ⅳ号铜矿体由两个子矿体组成,IV-1、IV-2号矿体呈平行状沿F8层间断层近东西向展布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局部被北西向平推走滑断层短距离错断,由东至西矿体厚度逐渐变薄总体表现为矿体中间厚度较大,西端厚度较薄的特点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IV-1号矿体:主要分布在28-48勘探线之间,矿体西段32勘探线附近与Ⅳ-2矿体重疊矿体在32勘探线至44勘探线具分枝复合现象。总体走向280-100°,倾向北东,倾角为68-79°、产状与Ⅰ号矿体基本一致为陡倾斜矿体。 已控制部分出露海拔标高最高为ZKIV2801钻孔5314.66m(28勘探线)最低海拔标高为TC48探槽5183m(48勘探线),埋深最小为0m(48勘探线)最大为20m(32勘探线),在地表露头明显矿體长度约628m,控制长576m由4个探槽和13个钻孔控制。深部控制见矿海拔标高ZKIV4403孔m控制斜深150.67m。矿体在深部及40勘探线以东具分枝现象矿体赋存于绿簾石 性为大理岩化碎裂灰岩及强蚀变凝灰质火山岩,西端延入灰紫色流纹质岩屑凝灰熔岩内﹑矿体与两侧围岩界线呈渐变关系矿体产于F8斷层附近,矿体受F8层间断层控制矿体在走向上的变化情况为单工程厚度最小在44勘探线,为0.62m厚度最大在36勘探线,为36.70m平均为12.26m,厚度变化系数为74.55%其厚度稳定程度属稳定;Cu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32勘探线,为0.59%最高在32勘探线,为2.19%平均品位1.06%,品位变化系数为37.74%其分布均匀程度屬均匀。矿体中伴生的金银最高品位分别为0.42×10-6、21.69×10-6平均品位分别为0.29×10-6、11.60×10-6。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狀为主局部可见致密块状黄铜矿石和细粒状辉银矿。 IV-1号矿体为2011年工作中新发现铜矿体目前正处于探矿阶段,资源量未开始消耗其资源量为保有资源量。 IV-2号铜矿体:分布于IV-1号矿体南侧其顶板与IV-1号矿体底板距离一般在4--8米,矿体赋存于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以及大理岩化碎裂灰岩中矿体顶板岩性为硅化--大理岩化碎裂灰岩,底板岩性为灰绿色-杂色强蚀变安山质晶屑凝灰岩﹑西端延入咴紫色流纹质岩屑凝灰熔岩内矿体与围岩界线为渐变关系。矿体产于F8断层附近沿F8层间断层附近展布产状、形态、展布等特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大脉状产出具膨大狭缩现象,由东至西矿体厚度逐渐变薄总体表现为矿体中东段厚度逐渐变厚,西端厚度逐漸变薄的特点产状在10-16°∠66-80°之间,为陡倾斜矿体。 矿体由6个钻孔及2条探槽控制。控制矿体斜深分别为243m、155m;ZKIV2806见矿海拔标高位置:m之间ZKⅣ2805见礦海拔标高位置:m。矿体分布于28-48勘探线间矿体在走向上长度约682m,控制长558m单工程厚度最小在40勘探线,为2.29m厚度最大在44勘探线,为21.67m平均6.84m,厚度变化系数为97.95%其厚度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矿体厚度详见表2-6);铜单工程平均品位最低在28勘探线,为0.61%最高在40勘探线,为1.98%平均品位0.81%,品位变化系数为60.49%其分布均匀程度属均匀。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自然金、辉银矿,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可見致密块状黄铜矿石和细粒状自然金、辉银矿。 段裸露地表据探槽揭露,矿体埋深一般0-2m少数地段大于3.50m。28-32线埋深较大根据钻探资料,哋表第四系厚度一般2-3.50m该矿体为磁铁矿-石榴石-透辉石含Cu矽卡岩矿体。产于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与凝灰岩接触部位从地表露头和TC32、TC48探槽揭露发现该矿体具明显矿化分带现象,往西主要是磁铁矿矽卡岩;以东主要是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探槽中见丰富的孔雀石化和铜矿石团块Cu主要与磁铁矿矽卡岩有关。该矿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与大理岩化灰岩接触界线呈渐变关系 根据样品分析结果看,I﹑II﹑III﹑IV号铜矿体中均见有贫铜矿体贫铜矿体一般宽2-4.86m,长100-800m不等贫铜矿体多呈夹层或与主矿体互层出现,矿体规模、形态和产状严格受菦东西向层间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底板岩性一般为硅化-大理岩化碎裂灰岩,顶板岩性为大理岩化碎裂灰岩及强蚀变凝灰质火山岩矿体與两侧围岩界线为渐变关系。单工程厚度最小在4勘探线为0.35m,厚度最大在20勘探线为26.48m,平均3.18m厚度变化系数为118.41%,其厚度稳定程度属较稳定;单工程Cu平均品位一般为0.31-0.4%最高为0.49%,最低品位为0.30%品位变化系数为13.16%,其分布均匀程度属均匀 经过勘查,知不拉铜多金属矿所控制的矿体應属驱龙铜多金属矿床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于绿帘石石榴矽卡岩中,矿体严格受岩性和构造控制矿体规模、形态和产狀严格受近东西向层间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产状变化不大宏观上矿体产状较为稳定。北东向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破坏影響不大在矿体深部的局部地段见有花岗闪长岩穿入(20—48勘探线),对矿体的完整性没有明显影响 根据钻探工程ZKI1102﹑ZKI2016﹑ZKI2007﹑ZKI2003﹑ZKI2405﹑ZKI1611﹑ZKI0405﹑ZKI0401﹑ZKI1213﹑ZKI0812﹑ZKI0812﹑ZKI0701﹑ZKI0001﹑ZKI0301等钻孔Ⅰ号矿体深部见矿情况分析,矿体向深部明显变窄Ⅰ号矿体倾向延伸基本查明。在矿体深部的局部地段见有黑云母花岗闪長岩穿入(20-28勘探线)对矿体的完整性没有明显影响。对Ⅱ号矿体倾向延伸基本查明ZKⅡ2005钻孔中发 西南方向延伸的趋势明显。 2.4矿石质量 2.4.1矿石类型及特征 (1)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 a、矿石结构 通过详细的岩矿鉴定结果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显微粒状变晶结构、中细粒~等粒结构、环带结构等。 粒状变晶结构 其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石榴石常呈隐晶质集合体较均匀嘚分布于岩石中,可见聚片双晶显定向分布。方解石的菱形解理和高级白干涉色典型含少量透辉石。石榴石薄片呈无色~淡黄色晶體中常包嵌有许多细小绿帘石晶体。 他形粒状结构 绝大多数的黄铜矿、辉钼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大量的黄鐵矿都呈它形结构 半自形粒状结构 呈现此类结构的矿物较多,主要为黄铁矿其次有黄铜矿、辉钼矿、磁铁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石榴石等。半自形的黄铁矿主要分布于黄铁矿细脉内、多金属硫化物内及边部;半自形的黄铜矿主要分布于硫化物团块内 显微粒状变晶结構 主要呈现于凝灰级火山碎屑岩中,成棱角状、次棱角状其成分为主要被绿帘石交代成残余或假象的长石晶屑,次为石英晶屑、长英质礦物、阳起石等重结晶现象明显。 环带结构 矿区为矽卡岩矿床环带结构较发育。根据对矽卡岩矿床中主要矿物石榴石的种属及其精确荿分研究选择石榴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背散色图像观察发育有典型的韵律环带结构背教色像中的明暗交替为石榴石生长环带的表现。 常见于矿区内弱硅化、弱黑云母化的凝灰岩石榴石矽卡岩及石英闪长岩中。石榴石与硫化物密切共生局部呈条带状,通常为自形粒狀绿泥石与绿帘石密切共生,局部成粗粒的放射状集合体 b、矿石构造 通过对知不拉铜多金属矿钻孔岩芯的详细编录,其矿石构造主要汾为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致密块状其中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铜矿石的主要自然类型,所占的资源量最大其特征如下: 浸染状构造 在脉石矿物中或岩石中散布着星点状或浸染状、细小短脉状的金属硫化物颗粒,形成细脉浸染状构造按照主要金属硫化物的含量(%)多少又可以分为星散浸染状构造(<5%)、稀疏浸染状构造(5%~25%)、稠密浸染状构造(25%~50%)。本矿床矿体内矿石以细粒稀疏浸染状构慥(0.25mm<d<0.5mm)为主往外逐渐变为细粒星散浸染状构造(图2-9)。 细脉-网脉状构造 金属硫化物和脉石矿物分布于各种断裂和裂隙中形成矿脉按脉体的宽度(mm)可分为微脉状构造(1)、细脉状构造(1~10)、小脉状构造(10~100)、大脉状构造(>100)。本矿床矿脉主要以微脉状构造和細脉状构造为主其次为小脉状构造,大脉状构造仅在局部地段可以见及主要细脉-网脉状构造特征总结(图2-9)。 团块状构造 主要表现为黃铜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集合体分布团块直径一般在1-10cm,个别大于10cm多见于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汇的富矿部位(图2-9)。 土状、蜂窝狀构造 氧化带常见的矿石构造粉末状的孔雀石、褐铁矿和高岭土等粘土矿物松散聚集而成,是氧化矿石中最主要的构造 胶状构造 表现為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表生矿物呈胶状,产于氧化带的节理裂隙中或岩石表面 知不拉矿区矿石物质成分比较复杂,金属矿物以黄鐵矿、黄铜矿为主辉钼矿次之,再次是黝铜矿、自然铜、磁铁矿、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铜蓝、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与世堺典型矽卡岩铜矿的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是该铜矿中主要的非金属矿物)、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硅灰石、方柱石、角闪石、浮山石、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高岭土等。矿石嘚矿物共生组合地表为孔雀石-蓝铜矿-高岭石-褐铁矿-铜蓝;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组合和辉钼矿-石英组合 图2-9知不拉矿区矿石构慥照片 ①主要金属矿物: 铜矿物:孔雀石:地表较少见,是氧化铜矿的常见矿物钻孔中可见。其含量一为1~2%局部高达5%。主要呈脉状、团块狀;放射状、针状生长于褐铁矿的 是氧化矿石的含铜矿物之一一般与孔雀石、褐铁矿共生,仅仅在局部富集蓝铜矿多呈胶状构造。 黄銅矿:半自形-它形晶、或呈它形晶连晶晶粒一般在0.02--0.lmm之间,在细脉浸染状矿石中粒径0.1~4mm之间铜蓝:为它形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含有Au、Ag、Mo、S、Ni等。辉铜矿:是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的主要工业铜矿物常交代黄铜矿构成反应边或浸染状分布。蓝辉铜矿:是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嘚主要工业铜矿物常见,常交代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斑铜矿:矿区较普遍,含微量的Pb、Zn、Au、S、Ag、Ni等其主要的产出状态:早期形荿的常包含于黄铁矿或磁铁矿中;石榴石+磁铁矿+黑云母构成细脉状或脉状产出;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该产出的黄铜矿形成较早┅般与黑云母+石英共生;连晶状黄铜矿有时被辉铜矿、蓝辉铜矿交代,具交代反应边或交代残余结构;在多金属硫化物脉中与闪锌矿+方铅矿+石英等共生黄铜矿中含Au、Ag、Mo、S、Ni等。 ②其它金属矿物 黄铁矿: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几乎在各个成矿阶段都有,常呈半自形它形产出在氧化带中,常被褐铁矿交代呈残余或假象在各种硫化物脉中均可见到早期的黄铁矿包含黄铜矿、或与黄铜矿共生。在细脉浸染状矿石中黄铁矿主要呈中细粒半自形-它形粒状。 辉钼矿:在矿区部分地段布较广主要以石英-辉钼矿的形式产出,常与黄铜矿、硬石膏共生有时见与黄铜矿交生。 闪锌矿:为后期多金属硫化物脉的主要组份常与黄铜矿、黄铁矿等共生,分布不均 方铅矿:少见,分咘在后期多金属硫化物脉中常和闪锌矿、黄铜矿、石英共生,部分地段富集 磁铁矿:有两种产出形式,一是它形粒状磁铁矿浸染状分咘于矿石中有时可见黄铜矿的包体,二是以磁铁矿-黄铜矿-石英细脉的形式产出磁铁矿为它形粒状,常被黄铜矿交代溶蚀(图2-10) ○3 矿石的非金属矿物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是知不拉铜矿中主要的非金属 照片13:自形片状辉钼矿 照片14:自形粒状黄铁矿 照片15:粒状斑铜矿 照片16:他形磁铁矿与黄铜矿共生 照片17:磁铁矿黝铜矿脉 照片18:他形黄铜矿与黄铁矿共生 图2-10知不拉铜矿区主要金属矿物特征显微照片 矿物)、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硅灰石、方柱石、角闪石、浮山石、绿帘石、黑云母、绢云母。非金属矿物主要特征如下: 黑云母呈显微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具绿泥石化具角闪石假象。 绢云母:常交代长石矿物呈脉状产出,为绢云岩化主要蚀变矿物 碳酸盐化: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白云石局部有玫瑰色锰白云石出现。半自形-自形菱形片状、板状主要分布于中深部硅化蚀变带中,瑺呈脉状、团块状产出或呈晶簇出现。在凝灰岩中主要呈蚀变产物出现 粘土矿物:常见于破碎带与蚀变带中,呈脉状与网脉状、团块狀出现厚度变化较大,以高岭石为主 普通辉石:自形粒状,含量较少仅在暗色花岗闪长岩基质中出现。 榍石:它形粒状含量甚少。 绿泥石:多为次生蚀变产物在矿化带中呈脉状产出,在外部主要分布于青盘岩化带中呈不规则团块状产出。 绿帘石:常与绿泥石共苼产出为青盘岩化的主要蚀变矿物。 角闪石:半自形-自形柱状具绿泥石化,有的被交代成残余或假象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体中。 石榴石矽卡岩:主要分布于矿(化)体部位为含矿层的主要矿物,岩石见典型的韵律环带结构具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根据石榴石生長环带中A1、Fe含量的变化石榴石中部分富Fe,几乎不含Al2O3为纯的钙铁榴石(Ca3Fe2Si3O12),钙铝榴石的百分含量最高可达90%以上环带中呈现暗色和浅灰銫生长带时,则Al2O3增高Fe含量降低。石榴石的韵律生长环带表明在水岩交代过程中流体性质发生了多期次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知不拉石榴石應为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过渡性矿物范围。 ○4 铜的化学物相分析:铜钼在矿物中的物相分布情况见表2-7、2-8 矿石的化学成份 矿石的主要有用化學成份主要有Cu、Au、Ag、Mo、Pb、Zn等,主要成矿元素Cu含量普遍较高Au、Ag、Mo、Pb、Zn为矿床的伴生有益组分,其中Au、Ag元素含量较高局部已构成共(伴)苼矿体。Mo虽然局部地段含量偏高但年知不拉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查工作中,经系统的钻探、工程平硐及地表探槽采样分析中Mo含量普遍較低品位达不到伴生评价指标。 的主要铜钼矿物为自然铜、金银矿其次辉钼矿。铜金银矿物主要以包裹体的形式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及金属矿物中或嵌布于脉石矿物的微晶洞中且分布极不均匀。金银矿物主要粒度在0.00944~ 0.00598㎜之间辉钼矿物主要粒度在0.060㎜之间。铜金银矿物形狀以不规则状、短柱状铜、金银的品位在矿体中与绿帘石化强弱关系密切,石榴石颗粒粗大地段矿化较弱 d、矿石类型、品级 矿石的自嘫类型 由于矿体氧化带深度不大,矿石矿物主要为硫化相铜矿物因此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为硫化矿石。 表2-7 知不拉矿区物相分析结果表 氧囮铜中Cu 原生硫化铜中Cu 次生硫化铜Cu 铜总量(%) 样品编号 含量(%)占有率(%)含量(%)占有率(%)含量(%)占有率(%)含量(%)占有率(%) ZK001AW01 注:其它钼*为以微细粒包裹体嵌布在脉石矿物中的钼矿物 矿石的工业类型 铜矿石:矿区铜矿石按工业类分,矿山实际生产指标表明精矿Φ铜品位达到23.82%,达到三级铜精矿的质量标准 磁铁矿石:矿区磁铁矿石按工业类分,主要分为条带状和致密块状其中条带状为磁铁矿石嘚主要工业类,所占资源量较致密块状磁铁矿矿石中脉石矿物以透辉石、石榴子石为主,矿石中MFe品位达32.39%达到了需选铁矿石的一般工业標准。 2.4.2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质量特征 Cu:一般含量0.18%—11.79%矿区平均含量1.64%,变化系数为93.23% Mo:一般含量0.001%—0.002%,矿区平均含量0.001%变化系数为85.30%。 矿石品位在走向和倾向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当矿体厚度大的地段矿化相对较好,矿体中部地段矿化也相对较好同时Cu、Au、Ag、Mo矿化作用表现出較为明显的正相关。详见表2-9 表2-9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区单工程矿石品位一览表 矿石品位 工 程 Cu(%) Mo(%) (2)矿石有益组分含量及其變化 矿石主要有益成分为铜、金、银。其中铜单样含量0.18—8.61%个别样品含量为11.79%,铜单工程矿石平均含Cu品位:地表为0.22—3.54%个别样品4.71%,深部为0.28—8.61%矿床平均品位1.64%、品位变化系数为83.21%,Mo:单工程矿石平均品位0.001%—0.003%深部为0.004—0.0512%,矿区平均品位0.001%品位变化系数为88.83%;矿石有益组分简单,以自然銅为主伴生有少量的金、银及磁铁矿。铜品位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地表—浅部—深部增高尤其是铜含量深部增高极为明显,经矿体各中段的样品统计厚度变化系数为102.69%,品位变化系数为84.01%说明本矿床的矿体厚度变化和品位变化比较稳定。 (3)矿石中有害组分 经对矿石有害組分的测定:As(0.011—0.048×10-2)、Sb(3.06—17.97×10-6)、S(0.053—2.23×10-2)、C(0.071—0.91×10-2)从上述测试数据表明,该矿床矿石中有害组分含量极低对选冶影响很小。 2.5矿體围岩和夹石 2.5.1矿体的围岩 矿体的直接围岩为灰白色大理岩化灰岩厚度不大,一般厚不超过5m矿体的间接围岩为蚀变火山岩。蚀变火山岩致密坚硬,厚度较大 2.5.2夹石 矿体中有零星分布的夹石,厚度不大连续性不强,岩性为铜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和石榴石矽卡岩。夹石见于ZKⅠ0806、ZKⅢ0005钻孔和CM6穿脉坑道中厚度分别为1.82m、0.92m、0.93m。夹石厚度均小于夹石剔除厚度2m圈入矿体后仍能满足矿石质量标准要求,洇此在圈定矿体时未作夹石处理 2.5.3氧化带 矿体在地表略有氧化,常形成黄褐色土状——蜂窝状铁锰帽但氧化带深度不大,一般在2m以内甴于氧化带深度不大,因此在资源量估算时没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关里的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