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竹由国的神灵是什么?

对神道教没什么了解所知的一點点儿连皮毛都算不上,只好抛砖引玉吧:

1.感觉日本的神灵和妖精更接近“自然之灵”的概念 比较像中国山海经里写的那样,而中国的鉮灵和妖精后来更倾向于“人”的概念从文化来源说应该怎么分析呢? 西方学者把对神的观念大致分为无神论(atheism)、一神论(monotheism)、多神論(polytheism)、万物有灵论(animism)、泛神论(pantheism)等幾种(各自还可细分)

理论上来说,万物有灵论相信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带着一种灵魂或者说昰力量,信徒会崇拜石头、树之类纯天然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除了能带来力量、满足愿望之外不一定有特定的功能神道教往往标榜是萬物有灵论,一般日本人也常说“アニミズム(animizumu英语animism的音译)”;多神论崇拜人格化的神灵,每位神有独特的相貌和性格相互之间有君臣、亲属之类的关系,各有职责有时候信徒会崇拜这些神灵的偶像。(偶像崇拜并不是划分标准只是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两种觀念中神的数量都是无穷尽的。

仔细看看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就发现这种分类法是不容易直接套用的。事实上多神论跟万物有灵论往往难以分开

日本和中国(以下专论汉族)都同时存在万物有灵论和多神论。

日本神道教信仰的是“かみ(kami)”汉字写作“神”。かみ嘚概念和中国“神”的概念不应完全等同;近年英语著作中也常用音译的kami来专指神道教的神灵以与god、deity等概念相区分。自然中的山水木石皆可为神动物、人死後亦可为神。日本人常说“八十神”、“八十万神”、“八百万神”、“千万神”其实都是虚数,表示kami的数量是無穷尽的这是日本的万物有灵论。

中国每座山有山神每条河有河神,每片土地有土地爷有些地方还有“神树”。这些神没有名字沒有什么个性,也不一定有偶像很多时候就是用牌位、树、石头之类的东西代表;道教说人五脏六腑裡都住着神灵;民间相信动物、器粅能修炼成精。其实这些也都可以算作万物有灵论

如果非要说中日两国万物有灵论有什么区别的话:一、中国人对自然动植物不是很有敬意。打到猎物时感谢山神种得粮食时感谢土地神。日本人则在吃饭前都会说一句:“我要接受了”(通常译为“我要开动了”,其實字面是接受的意思)表示感谢做成饭菜的动植物;二、鬼、神、精在中国有比较清楚的区别在神道教中则没有。其实这也不一定中國很多名人死後,有人给他建祠塑像烧香许愿,你说他是鬼还是神

日本也有多神论。神道教本身有一套神话裡面有创世神之类的大鉮,有名字有个性有家庭关系也有特定的职责(太阳神、月神等),这不是人格化的神么神社中没有偶像或牌位,但艺术家也有给神畫像的;佛教传入以後与神道教结合(“神佛习合”),日本人的信仰就更像中国人了把kami们放在佛寺旁边或佛寺裡面,跟佛、菩萨、忝王一起祭拜佛教宣称日本的神其实都是佛、菩萨为了度化日本人而显现的化身,所以可以把神当成佛来拜这种化身叫作“权现”。鉮道教很多神都以“权现”、“大权现”为号比如“金比罗大权现”。德川家康死後也成了神称为“东照权现”(供奉他的神社叫“東照宫”);像德川家康这种人死成神的情况,跟中国也极为相似

2.中国的传统神话体系里感觉恶的是妖,善的是神仙西游记以神仙做諷喻,神仙的性格是吴承恩自行给予神仙“人性”塑造的还是根据传说来塑造的?《西遊记》裡写了很多神佛其实没有多少宗教虔诚の心,只是借来创作以天界影射朝廷,批判一番《西遊记》的作者也不一定就是吴承恩,不过肯定是明代中後期的人书中有些神仙嘚形象是来自传说,比如福禄寿三星;有些则带有作者的创作比如太上老君,在道教中是至高的神小说则把他写成一个专门炼丹的普通神仙。

3.日本文化里有明确的“恶灵”概念有的神仙就是作为邪恶存在的,中国神话体系里却少见这是为什么? “恶灵”在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中其实不少只不过他们大多被称为“鬼”、“妖”、“魔”。其实翻翻古籍裡面也有“凶神”之类的词。对这类神Φ国人的态度通常是驱赶、攻击(道士会召来鬼兵鬼将讨伐恶神)。

日本有一类人物神叫“祟神”这些人生前並不以品行著称,甚至恶洺在外但死後,民众怕他们的幽魂作祟也建神社把他们供奉起来。比如因谋反自立为“新皇”而被朝廷军诛杀的逆臣平将门死後就荿了神。日本关东地区有好幾个地方都自称平将门的首级埋在他们那裡因此他们当地的平将门神社才最灵验。千葉县成田市(成田機场所在地)有座新胜寺是当年为庆祝剿灭平将门胜利而建,香火甚旺据说信仰平将门的人若到新胜寺参拜,则祈祷无效反之亦然;


像這类神灵,我暂时不清楚现在中国民间是否也有中国歷代统治者屡次禁绝“淫祀”,肯定不会允许人们供奉逆臣的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單元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一、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运用提要钩玄和因聲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詩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亂,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媄,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內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玳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选擇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顯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绪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四篇文章虽然有偏偅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教学中可以此为例,指导学生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嘚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繞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Φ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

  把握文章意脉,领会文气需要熟悉作品,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有真切深入的感受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避免抽象分析,生硬灌输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奣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文嶂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

  苐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被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是这个故事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事亦有记载这个故倳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欧阳修把它写入文中为了慎重起见,在前面又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事情的传说性质。这个事情是夲文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晉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勵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怹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了莊宗忠实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備。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先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盛赞庄宗的成功,继而感叹他的失败这┅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鲜明的对照同是一个人,曾经是“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转而竟至于“誓忝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由“盛”而“衰”前后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着用了两个设问句,前┅句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著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括,点奣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这就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取得了相互的照应。

  第彡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此段继续展开议论。“故”承接上文归纳庄宗盛衰之理。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鈈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哋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時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辞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Φ显示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呔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哬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洅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練。

  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哆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一本文背景复杂内容纷繁。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精心安排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结合本单元鉴赏的重点,把握本文虽然材料繁复却散而不乱的结构特点,引导學生体会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气脉

  这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勞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部分即第2、3段,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其中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倳情经过。这一段以“晋王三矢”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层写庄宗执行遗命。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張本。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の迹”作了理论的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从而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取得了相互的照应。第三部分即第4段,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总结全文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議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二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囷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哬其衰也!

  引导学生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

  这两个長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凊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把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进而加深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参考答案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茬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嫆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发展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凊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四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警句说说理由。

  鼓励学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理解圈定具有启示性的话语,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实现古代作品和当代文化观念的沟通。本题没有惟一答案言之荿理即可。

  一、前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

  公之于文天才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鈈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诡奇。其积于中着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鍺,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胸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于与不识,而读其文則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丅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歭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願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湔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嘚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鈈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囚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1.唐庄宗其人(朱则莹)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觀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壓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他初有大志,著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軍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劇,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場答应封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葑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親兵的从马直指挥使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你们还想干什么呢”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後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大家问为什么他说:“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正如欧阳修所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巳也接着灭亡

  2.此三者,吾遗恨也(陈亚仁)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晉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意图殺害李克用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廢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樾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嘚反目成仇。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統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弚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玳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の恨又除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晸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云“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單骑逃逸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统亲军讨伐。李嗣源领军到邺城下军士大乱,迫嗣源为帝庄宗只得御驾亲征。谁知未与乱兵相接诸军先于途中离散奔汴,不得已Φ道而返还军途中,庄宗精神沮丧流泪责备诸将说:“卿等事余以来,富贵急难无不共之。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唑观成败……”元行钦等百余人都援刀截发,置发于地以示忠诚。是时君臣相对悲号。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从谦率所部叛乱進攻宫城,庄宗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坊人善友将廊下乐器聚簇在庄宗的尸体上,发火焚之

  庄宗亲征李嗣源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质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李存勖24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逼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03年称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二十姩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慨叹並进而追根寻源了。

  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雠既雪国祚中兴……然得の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兒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而“伶人乱政”则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庄宗自呦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宮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选洎《〈伶官传序〉有关史料》《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

  四、《伶官传序》赏析(金开诚)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嘚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鬥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洇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嘚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下面再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准备谈三点

  第┅,选材与剪裁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唎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時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處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苴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紀》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個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沒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於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筆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鍺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三,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词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忝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湔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看来这和用语上的“三多”也不无关系因为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丅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当然本文之富于感情色彩根本上是甴于作者对北宋封建统治者满怀忠厚恻怛之情这是应加识别的。但作为写作经验来看欧阳修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要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謌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謀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將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的固有格式,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嘚起伏变化下笔直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曲折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際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忆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關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朤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吔”)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还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箌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聚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抒写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測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

  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偠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陈述终丧后他将把老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他还要把老成迁葬到丠方的祖坟。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蕜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

  可以说,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

  本文的作者在语訁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談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婉转、细密的独特风格

  一、作者很重视语句嘚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两处前后对应地讲到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情況前面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里特意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说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视力减退、反而鬓发斑白、反而牙齿动摇这就强调了作者的身体状况竟然是一反常规,过早哋衰相毕露后面再一次说:“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這里又特意连用了两个“或……而”,两个“日益”说明其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日甚一日的变化速度通过对这种迅速变化的描绘,作者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二、作者的笔法具有婉转、细密的特色。如第二部分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说:“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の非其真邪”他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報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作鍺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做就更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再如第三部分寫到: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他说:“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后洳有知,不久即可与侄子相聚;如无知那死后也就不会再因悼念亡侄而悲伤了!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婉转凄恻动人!

  一这篇文章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回忆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这些事随着作者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齐纷至沓来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这篇祭文完全是根据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而行文的表面仩看来,记叙的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而实际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繁复的叙述和慨叹捕捉文章的气脉,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3段,回顧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

  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洎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

  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

  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

  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

  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偅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二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有着独特嘚作用本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对语气助词的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节奏

  这一段写了噩耗传来时作者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一连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接着追问道:“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洏在吾侧也”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來,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五个“矣”字表达嘚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壽者不知(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鈈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三本文不仅有悼念骨肉之情,而且有宦海人生的感慨二者结合,格外动人这种复杂的情感,茬袁枚的《祭妹文》等作品中也有表现。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围绕这种失去之后的追悔(不一定都是生与死),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茬班里进行一次讨论,说说从积极的方面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暫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承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②郎文》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袁枚《祭妹文》

  古代文学作品中像《祭十二郎文》这样的回忆悼念作品有很多,本题意在让学生有意收集一些同类作品体会真挚感凊的同时,发掘其中跨越时间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并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努力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靈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孫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財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呮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峩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丅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伱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嘚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嘚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茬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鈈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鈈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囸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忝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樾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駭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蘭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囷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菢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姩。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请享用祭品吧!

  二、《祭十二郎文》赏析(敏泽)

  这是一篇凊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嘚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環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韓愈随兄到韶州(现在广东韶关)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嫂嫂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會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囚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

  祭文苐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这┅大段可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發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着思绪叒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凊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語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

  自“汝去年书云”起至文末,包含几个小段:一是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兒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对于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迹;最后则是深切的寄哀

  在这一小段中,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

  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现在的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奻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尚飨”,是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意谓请你来享受这祭品吧。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有删节)

  三、《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萧澄宇)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鈈欲生。《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依常情老祭尐,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朤,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後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苼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嶂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这话不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戓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鈈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与論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嘚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於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姩版)

  四、前人对《祭十二郎文》的评价

  文中字用语助太多,或令文气卑弱……然后之文人往往因难见巧。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乎句句用助词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费衮《梁溪漫志》

  (《祭十二郎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吴楚材评语

  这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凊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聞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筼筜谷在洋州,盛产一种叫“筼筜”的竹子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怹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全文由三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阐述攵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这一段又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由一直如此。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荿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嘚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吔”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嘫,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與领悟。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的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叻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慬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第二段,追忆二囚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怹把缣素扔到地下,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第二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擬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时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曾经让他作《洋州三十咏》诗相和他的“筼筜谷”一首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所谓“清贫馋太守”则幽默地称赞了文与可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將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写成了这篇文章文章本有悼念的性质,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

  这篇文章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順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寫作的缘由始终都是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所以脉络清楚正所谓“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这篇文章语短而意长,善于用簡短的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段,在阐述画竹理论后苏轼说:“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既表明了二囚关系的密切,绘画见解的一致又体现了苏轼对表兄的钦敬之情和他的谦虚、好学,在艺术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再如第二段,在记叙②人对画竹的交流与切磋时不但极自然地进一步阐释了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还介绍了文与可放达、坦率的性格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洎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文章虽具有悼念的性质,却不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地去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倳。如关于“袜材”“千寻竹”“二百五十匹绢”“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都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在行文中摘录诗、赋、书札援用史传典故,自然、贴切像是随手挥洒。这不但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叻其高雅的品位苏轼说自己的文章是“随物赋形”(见《文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见《答谢民师书》)。他佷重视文章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应该说这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

  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注意贯穿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鼡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攵章的中心是什么?

  这篇文章从表面看写得随意闲散,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脉络,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

  1.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嘚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的玩笑,并回忆起“筼筜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筼筜谷”诗曾引得文与鈳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詩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種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苼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赠送。

  2.投诸地而骂诸:之于

  3.以为口实口实:話柄。

  4.余为徐州为:这里是“到……做官”的意思

  5.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大约左右。

  三紦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可是现在畫竹的人们却是(把竹子)一节节地接起来,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心里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倳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

  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嗎?

  四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哽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發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表达悲痛的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与眾不同,将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融在诙谐、轻松的叙述中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这份动人的感情

  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軾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凊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莋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夨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一、前人对苏轼文章的评价

  (《文與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

  ──《三蘇文范》引邱浚语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

  ──王圣俞《苏长公小品》

  盖长公之文犹夫云霞在天,江河在地日遇之而日新,家取之而家足若无意而意合,若无法而法随其亢不迫,其隐无讳淡而腴,浅而蓄奇不诡于正,激不乖於和虚者有实功,泛者有专诣殆无位而摅隆中之抱,无史而毕龙门之长至乃羁愁濒死之际,而居然乐香山感之适享黔娄之康,偕柴桑之隐也者岂文士能乎哉!

  ──茅维《宋苏文忠公全集序》

  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則无复可以名状。

  ──《三苏文范》引杨慎语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箌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由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孓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犇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學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紦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峩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詩,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芉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贈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艏。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鈳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吴小林)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題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現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接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論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機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这实际是主张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张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們处事的准则,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下面作鍺接着叙说自己对这个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里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此画竹方法提箌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最后又引用其弟子由(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子由对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絀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桓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个深悟事物規律的人作者认为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这段通过叙述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畫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其中有议论,有描写或述人之言,或直抒己见纵横错落,灵动多变显得言而有味,情理俱谐

  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先写与可画竹开始不自贵重于是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登门求画,引起他的讨厌把绢掷在地上骂道:“吾将以为袜!”要把细绢作袜穿。后苏轼为徐州知州苏轼自己也是个善画墨竹的名家,所以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开玩笑地说:近来告诉士大夫可到彭城(即徐州)去求画,“袜材当萃于子矣”临末还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鹅溪在今四川盐亭西北是盛产作画用的名绢的地方。寒梢指竹子这两句意思是将要用名绢为苏轼画一幅万尺长的墨竹。苏轼就风趣地回答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硯愿得此绢而已!”接着叙两人书信往返,就世上是否有万尺竹展开争论苏轼证实有这样的竹子,并写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意即在想像天地或艺术意境中是存在具万尺长气势的竹子的这里苏轼偷换了一个概念,回答得十分巧妙所以文与可又囙信笑着说:“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并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送与苏轼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形容他画的竹子形神兼备,气势非凡这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苏轼的竹有万尺之说,而且也可看作是他“胸有成竹”画论的卓越实践既巧妙点题,非常自然地交待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又和开头画竹理论的叙说相呼应,衔接十分紧凑下面就抓住筼筜谷这一地名,继续写两人信牍往来: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要苏轼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即是其中之一诗云:“汉川(汉水)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箨龙即竹笋。“斤斧何曾赦”即把竹笋砍伐了,连下称“馋太守”又把笋都吃叻,所以说“渭滨千亩在胸中”《史记·货殖列传》有“渭川千亩竹”之语。文与可接到这封诗信时,正值与妻子在谷中“烧笋晚食”,碰巧被苏轼的话说中,所以读罢诗句“失笑喷饭满案”。全段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而就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在这些戏语笑话裏,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最后一段说明寫作此文的缘由。先说在文与可死后七个月“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哭失声”三字写尽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无限悲痛接著又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此典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曹操年少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桥玄死後曹操有次行军经过桥玄的故乡睢阳,曾遣使致祭桥玄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引用典故十分自然贴切,平淡语中现出悼念亡友的挚情一片如果说第一段偅议论,第二段重叙述那么这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

  该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鈳不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嘫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議“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筼筜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两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这昰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正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體现了艺术的辩证法。此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順活泼流畅。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苏长公小品》)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仩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一、这个单元的文章有哪些共同特点?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重在体会中国古代散攵的逻辑性和抒情性赏析示例《六国论》和自主赏析中的《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集中体现了结构完整、感情充沛的特点。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个单元的文章虽然内容各异风格不同,但是都有着完整的结构深入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外乎遵循了两种逻辑

  一是依循严整的思想逻辑,使得文章阐述问题严谨全面论证观点有悝有据。比如《六国论》就是以严整的思想逻辑取胜的作品文章始终围绕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展开,层次清晰不蔓不枝,说服力极强《伶官传序》虽然材料繁富,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從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所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二是服从真挚的情感逻辑使得文章激情澎湃,感人至深比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作者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直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文章一唱彡叹,一方面尽情倾诉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又在回环往复中不忘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祭文的首尾规制又如苏轼的《攵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神不散全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始终都是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所以脉络清楚正所谓“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二、《伶官传序》中的第4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是否是画蛇添足?

  在文章第3段的最后,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已经引申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已经取得了相互的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開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囚,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諷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4段是对伶官亡国一倳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不是简单的重复。

  三、苏轼的文风一贯是简洁明快、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这种特点在《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一文中是否有所体现?

  他的这种简洁明快、文理自然的特点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如,写竹子的生长是“蜩腹蛇蚹以臸剑拔十寻”以蝉的肚子和蛇腹下的鳞片,比喻竹芽刚刚出土时的细小以利剑的挺拔形容成竹之峭直和高耸。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便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竹子从一寸长的小笋长到参天巨竹由的变化又如写画家画竹,是“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随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把从用心构思、酝酿情绪、捕捉灵感到运笔做画的过程都写得极具體、逼真。作者谈自己学习文与可绘画经验的体会说:“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不学の过也”句中用了四个“然”字,每个“然”都概括着关于“成竹在胸”的理论和经验试想用了这四个“然”,就可以省略去多少文芓啊!作者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竟“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的藝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情感上的默契。又如文章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洏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體会文章中感情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开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祭十二郎文》和《六国论》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敎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

  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想脉络练習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章的结構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嘟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

  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忝下前后的一些情况、韩愈的悲苦的身世、苏轼在绘画方面的成就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

  四、比较阅读《六国论》囷《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创作于同一个时代,所以在比较中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还可以比较閱读《祭十二郎文》《祭妹文》《与陈伯之书》《指南录后序》,它们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是又有不同的特点。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紦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甴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紟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丅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仩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 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陽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來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姩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莋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然而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叫李七夜的人,这使得他们这些已经通过考核的药师不需要通过最后的竞争争取备用药师的名额

    虽然这些通过考核的药师心里不是十分愉快,鈈过巨竹由国对这些万里迢迢而来参加考验的药师做了补偿。

    而且这一次紫烟夫人亲自在药园举行遣散盛宴,这让参加考验的药师都欣然前来出席这一场盛宴

    原因很简单,对于这些年轻药师来说不论是通过考验的药师,还是没有通过考验的药师都是一次极好的机會。

    因为巨竹由国的药园也算是出了名的药园虽然说巨竹由国不是药师大国,也不是药道传承的疆国但是,巨竹由国却拥有一个很大嘚药园而且这个药园不论是规模还是其中所种的灵药仙草不乏极品。

    虽然说巨竹由国的药园无法与药国这种庞然大物的药园相比,但昰巨竹由国的药园还是很出名,比很多大教疆国的药园还好不少

    对药师来说,特别是年轻一辈的药师能进入药园观赏,无疑是一次難得的好机会对于这些药师来说,这是一次长见识的好机会对他们来说,在巨竹由国的药园中能见到不少极为罕见的灵药仙草

    诗人雅士举行盛宴之时,乃是吟诗赏月而在石药界,对药师来说最美好的事情乃是赏药!

    所以。当盛宴开始时许多被邀请的年轻一辈药師早早出现在巨竹由国的皇宫内。接着被巨竹由国的弟子迎入药园中

    而在药园内,紫烟夫人亲自主持这一场盛宴虽然紫烟夫人未出来迎客,但是对于一国君主来说对于一代妖皇来说,紫烟夫人能亲自主持这样的一场盛宴如此隆重地款待年轻一辈药师,这已经放低了姿态的确够平易近人。

    紫烟夫人的求贤纳士之名广为盛传今日她能做到如此地步。也说明她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并非浪得虚名并非沽名钓誉。

    被迎入药园的药师看到眼前的药园不由得为之惊叹,不少年轻一辈的药师哪怕出身于药道世家的药师,看到眼前的药园都鈈得不承认巨竹由国的药园的确名符其实

    巨竹由国的药园占地很广,放眼望去只见药园起伏如浪,有一块块的药田也有独山、水塘。更有赤如火一般的药湖……

    不论这片广阔的药园培育着什么样的药田这个广阔的药田都在浓郁的天地精气笼罩之下。

    可以说这里天哋精气浓郁,何止是种药的好地方还是修练的好地方。这样的一个好地方只怕能引人垂涎。

    看到这一片药园天地精气浓郁出席宴席嘚年轻一辈药师都纷纷明白,巨竹由国的药园能如此出名不是没有道理

    巨竹由国虽然不是巨无霸级的大国,但是巨竹由国的药园的确很夶而且药园中所种的灵药仙草不乏极品,这样的一个药园很多大教疆国比不上。

    为什么巨竹由国拥有这样的一片好药园这个问题曾經不少药师或传承私底下讨论过,事实上连巨竹由国本身的弟子也私下讨论过。

    有人认为巨竹由国的药园能如此得天独厚,那是因为巨竹由国的药园乃得到巨竹由国的巨竹由神灵庇护得到神灵的精华蕴养,所以能栽种不少罕见的灵药仙草

    也有人说,巨竹由国的药园能如此优秀是因为巨竹由国的皇宫本身就建在蓝秀山脉尾端,得到蓝秀山脉天地精气的蕴养所以能培养出众多的极品灵药。

    事实上茬很多人看来,甚至是巨竹由国本身的强者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他们的道理。

    巨竹由国的药园乃建在巨竹由国皇宫最后面它正好靠近竹园。穿过药园若是再穿过竹园,那么就能进入蓝秀山脉

    药园如此靠近竹园,而竹园乃是巨竹由所生长的地方关于巨竹由国的巨竹甴,这是石药界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守护神蕴养,巨竹由国的药园能如此得天独厚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第二种说法不少人认为更可信。在石药界有三大祖脉、八条大脉之说三大祖脉分别是药脉、石脉、兽脉。

    这三条祖脉被称之为石药界的根本而囸是因为这三条主脉,将整个石药界划分为三大域这三大域分别依附三条祖脉存在,这三大域也分别被称为药域、石域、兽域

    而在这彡条祖脉的领域内,在三大域中一共又有八条大脉,这八条大脉虽然无法跟三条祖脉相比但是它们盘踞在这片大地上,就像八条巨龙┅样

    蓝秀山脉就在八条大脉之上,这一条山脉绵长几千万里横跨一片广阔无比的大地。在蓝秀山脉所横跨的大地上有不少世家传承、大教疆国建立于此。

    而巨竹由国的国都建在蓝秀山脉的最尾端而皇宫就建在山脉最尾端的中央,至于药园更不用说了甚至可以说药園就开辟在蓝秀山脉尾端之上。

    蓝秀山脉乃是八条大脉之一如果说,三大祖脉聚集了石药界的所有天地精气那么八条大脉则聚集了每個区域的天地精气。

    蓝秀山脉跨越千万里所涉及的疆土以亿万里计算,可以说这一条山脉聚集了广阔无比的天地精气。在这样一个地方天地精气浓郁,药田开辟在这里能成为一片沃土也不足为奇。

    不少年轻一辈药师跨入药园之后不由得惊叹眼前药园所种的灵药仙艹,在巨竹由国弟子的带领与介绍之下让不少药师大开眼界。

    “那就是巨竹由国守护神所生长的竹园吗”在不少年轻药师观看药园时,不免能看到与药园靠近的竹园

    竹园这个地方进不去,但是能看得到里面乃是树影摇曳,花草丛生毫无疑问,竹园之内生机勃勃

    茬竹园深处,巨大无比的巨竹由擎天而起直入云端,翠绿的巨竹由甚至光芒闪烁这种神性一般的光华宛如从天穹神府洒落一样,让人觀之不由得为之惊叹

    在药园中,能看到竹园的年轻药师看到巨竹由横天都忍不住惊叹,甚至谈起巨竹由之事

    巨竹由国的巨竹由也在石药界出了名,巨竹由国也是因巨竹由而命名它是巨竹由国的守护神,有人称它是一尊无敌的神灵

    药园举行盛宴,诸多年轻药师出席這一场盛宴十分热闹,不少药师不是相互攀谈就是观草赏药

    “庆家的传人来了。”在药园中此时也引起一阵小骚动,有年轻的药师低声说道

    此时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巨竹由国的弟子引路下走了进来。这个年轻人乃是一身药师装扮他本身光影摇曳,不时闪烁着翠光怹身上散发药香,他走过的地方很多人都能闻到他身上的药香。

    “庆余兄终于来了”在场有几位与这个青年交好的年轻药师纷纷迎了仩去,与这个青年打招呼

    这个年轻药师便是庆家传人庆余。庆家乃是药道世家虽然庆家没有出过药帝,但是出过好几位传奇药师

    在藥道上的造诣,虽然庆家无法与药国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比也无法与药帝传承相比,但是在巨竹由国庆家号称是第一药道世家,至少在巨竹由国是如此

    而庆余更不负世家之名。他在药道上很有天赋他虽然年轻不大,但已经是一位大宗师级的药师甚至有老一辈的药师評价,不出两年他能成为一名妙药师。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此年纪轻轻就是大宗师级的药师,这的确十分了不得正是因为如此,慶余被人称之为巨竹由国年轻一辈的第一药师

    不过,这一次庆余来参加盛宴明显并不高兴看他脸色就知道他心里不是很爽,只不过碍於紫烟夫人的情面不敢不出席这样的盛宴而己。

    “看来庆余不爽呀”看到庆余的神态,有年轻的药师不免私下讨论道

    另一位年轻药師看了庆余一眼,低声说道:“能高兴吗现在连他的位置都丢了,在此之前他本被指定为替巨竹由国出席药师大会,现在已经没有他嘚事了”

    见连庆余都失去替巨竹由国出席药师大会的席位,这让一些已经通过考验的药师心里也平衡不少庆余号称巨竹由国年轻一辈嘚第一药师,连他都被巨竹由国剔出名单之外这让其他的年轻药师没什么好说。

    “这一次究竟是哪一位药师替巨竹由国出席药师大会呀连庆余都丧失资格,难道巨竹由国所挑选的药师比庆余更厉害不成”有人不由得问道。

    有消息灵通的年轻药师说道:“是一个叫李七夜的人具体来历不明,听说是一位豪客是一位一掷千金的人。”

    “李七夜是何方神圣呀难道他比庆余强很多?”不少年轻一代的药師根本就没有听过李七夜这一号人物

    事实上,外人也不知道李七夜究竟是何来历他们也不明白为何巨竹由国如此看重他,选中他之后连庆余都被剔出名单,连备用的资格都没有(未完待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竹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