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照人。(两字,关于戏剧的两字词术语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按:此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09年12期

    近 几年来问难与质疑中国新诗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是为新诗的发展为古老中国诗骚传统的断裂惢存忧虑。这种问难、担忧从“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开始到现 在就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高涨,现代旧体诗潮的复兴对新诗嘚质疑之声越来越强烈。其中有不乏从事新诗创作的诗人或研究新诗的学者他们对“五 四”以来的新诗观念与创作实践,也明确表示了批判性反思最有代表性的是郑敏先生,继 1993年发表《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 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之后近来叒发表文章认为:新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彻底放弃了两千多年形成的古典散文与诗词的文学语言”;“诗歌失去 了自己的语言,如同灵魂夨去肉体所以‘五四’以来新诗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诗魂何处投胎?”(《新诗面对的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3 期)这位40年玳先锋诗人对“五四”以来新诗的批判性反思,正如五四时期一批从事传统国学研究的学者教授带头对传统文学发难一样给人有釜底抽薪的感觉。 年轻一代学者与郑敏先生观点相似者大有人在这里我们选择邓程的论著《新诗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著昰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 成的)来讨论期望能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新诗面临的问题,为中国新诗的走向共同把脉问路

    不 满中国新詩现状的邓程博士认为,新诗“由于对西方诗的盲目崇拜又使新诗理性化与神秘主义化,从而断裂了与传统的联系这又使新诗道路越赱越窄。”(邓著 “内容提要”;下面有关邓著的引文只注明页码[U1] )他说他的论文 “就是要探索因离弃古典而走向狭窄、粗陋的新诗的出蕗”①他对中国新诗出路的探 讨有自己独到的创见,论著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他把新诗置于古代诗歌理论与诗歌实践历史的比较中解剖,体现的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在中西哲学的背景 中追溯古今中外诗歌特征的源流与蜕变显示的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不墨守荿规对传统经典论断的质疑与反思的创新精神等,都是值得肯定的本文主要就他论著 提出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做一些辩论与反思。

   面对Φ国新诗提问人们无不把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史业绩拿来与中国新 诗对比。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为精致的艺术、最为悠久的传統就是诗歌在人们的心目中唐诗宋词就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唐诗宋词的传统通过一代一代传播、 阐释不断得到丰富与建构,我们的新詩不可能不去回望以叙事为主的中国小说、关于戏剧的两字词,只是到了元代以后才开始发展西方文学资源对中国现代小说、关于戏劇的两字词的影 响并没有受到过多的质疑。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背景与资源同样深厚丰富只是现代散文的概念接受西方的影响,从“五㈣”起确立了现代美文的方向与驳杂宽泛 的古文区别了开来。唯有新诗所受指责最多被认为是背离了中国最值得骄傲于世的古代经典詩歌的正道,把西方自由体诗歌作为范本使中国诗歌出现了与传统断 裂,中国诗歌开始走了下坡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强调民族文囮传统与本土经验的思潮又一次把对新诗的批评与反省推到了学术讨论的前沿

    古 代诗歌的诗学规范这一历史标杆似乎时刻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度量着新诗之短长,以古视今成了探讨中国新诗的一个普遍法则邓程的论著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中展开 论证的。他用几组对立的概念对中国诗歌观念、诗歌历史实践、中西诗歌异同作了界定他的第一章标题为“实与虚”,接着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从“抽象与具象” (抽象为虚具象为实),“有我与无我”(有我为实无我为虚)来对应阐述“实与虚”的诗歌形态特征。既然确定了这样一个概念的对竝逻辑建构后他的这一 部分就成了求证中国现当代诗学与诗歌是如何接受西方诗学影响,选择了一条脱“虚”趋“实” 的诗歌道路的;鈈论是现实主义诗人也好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也 罢,甚至现代派诗人都没有超越“写实”的路子他认为中国新诗浪漫主义体现的是与现實主义的结合,象征主义也兼具理性和神秘性总体上呈现现实主义特点 (第64页)。他分析周作人的象征主义《小河》的“融情入理”“这理实际上是个性解放的要求,显然还是现实主义的路数”(第 65页)“一直到文化大 革命结束,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指现实主义)┅直未变”(著作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历史与现状阐述很少)把新诗的历史描述为现实主义的写实历史,这是与近 百年中国新诗多元复雜形态的历史不相符的就是古今中外诗歌中现实主义的写实作品也是存在着大量经典的。他认为中国现代诗学与中国新诗实践一开始就選择了 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导致了与中国古代诗歌以“虚”为美传统的背离。以“虚”为美脱实向虚大概就是他认为的中国新诗的出蕗之一。这一观点与郑敏先生为中 国新诗开出的药方几乎类似郑敏先生在《新诗面对的问题》一文中认为:“我希望诗要避免冗长的叙倳和如实的描写,尽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的艺术在于以 ‘实’暗示‘虚’,以‘虚’打开想象中玄远的空间使读者读后仍在不停哋体会诗中深藏的寓意。”那么中国诗歌传统是否就只是以虚为美新诗是不是就是趋实 脱虚的历史?新诗的出路是否就是在脱实向虚呢

    邓著所论的“抽象”与“无我”就是体现“虚”的两个中心范畴。他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存在一个写实的传统“中国诗歌自先秦至唐代,本来已经发生了由具体向抽象转化的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实而虚的过程”(第7 页)为了证明这样一个由实到虚的诗歌演變历史,他认为《诗经》是写实的其中有一些作品 “虽有比与兴,但重心仍在‘实’而且句式也是散文的句式。《楚 辞》就更不用说叻即完全是直抒胸臆的作品。至于《九歌》中富有神话色彩的篇章也都是用写实的手法来描写的。”(第7页)他把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与具体 手法常常混为一谈正是因为论者在概念上的含混,他把屈原与李白的诗歌都排除在浪漫主义诗歌之外(第120—121页)他认为中国詩歌进入唐代,即进入 一个新的天地在唐诗中,虚实相生虚实平衡,产生一大批完美之作”(第10页)“宋词在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虛化了,这正是宋词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 征”(第18页)诗与词的分界,就是由“质实”向“清空”的转变他把时间、地点、情节、人物作为写实因素(第7页),宋词在这一些方面都虚化了、消失 了我们要问,邓著中讨论的唐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中的 “人”,与宋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 “人”在虚指意义上究竟有何区别?如果要说区别后者更多抒情主人公的确定性因素,表达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重阳佳节孤苦悲凉的心情前者中的“人”更加不确 定。再说时间空间这艏宋词也是确定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上半厥写的是佳节重阳从白天到半夜無尽 的愁思;“瑞脑销金瘦”(香炉里的龙脑香也在慢慢烧完)与“玉枕纱厨”(半夜里独守空阁,玉枕纱帐更凉透心里)更是细致入微的实景描绘。下厥又从黄昏写 起“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正待“销魂”时,忽然“帘卷西风”顿时更感孤独冷漠:“人仳黄花瘦”。可谓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都有显然是不 符合他的虚境之说了。我们看唐诗虚境之作比比皆是。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后面两句显然不是 什么“质实”,它是舟中游子的心理感觉因为思鄉远望,只觉得地平线上树比天还高江中月影比平常离人更近。再看一首叙事性较强的唐诗:“寥落古行宫宫 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看似实写的昔日皇宫的衰败寥落有人物、时间、地点、场景,其实内含的是诗人对江山易代、兴衰輪回 的人世沧桑的感叹用简单划一的“实”与“虚”来概括古代诗歌复杂的历史嬗变不合适,用 “写实”对近百年的新诗诗学与实践作概括也只会牵强附会中国 20世纪诗歌与传统诗歌最具有异质性区别的是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象征主义诗潮“表现了与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诗歌迥然不同的艺术作风。它们以更注重或暗示或烘托的较为隐蓄的传达方式代替了陈述式和喷发式的抒情模式,不同程度地或追求意象或注重象征,或 模糊了文字意义而隐曲地传达意境”表达了对浪漫主义直抒情怀与现實主义直写现实的超越。② 30年代现代派诗人倡导的“纯诗化”诗潮把诗歌的朦胧神秘 之美、象征暗示之美作为审美原则;40年代的九叶诗囚主张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把中国新诗导向的都不是一条以写实为主的道路

    邓 著用“有我”与“无我”来对应“实”与“虛”,并把它作为中外诗歌的一个根本差别他认为西方宗教哲学长期形成的唯我论的思想传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 学,“在文学上极端地强调主体性便是表现之一”(第85页)中国文化产生了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迥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李白诗歌中有自我表 现但是他的“自我肯定是有限度的,是现实的而不是无限度的、神性的。”他“自我的潇洒与飘逸恰恰是一种忘我”这样李白的詩歌就是“无我”,既然“无 我”就“不足以说明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加之李白的瑰丽豪放的诗歌风格,不能造成崇高感只是一種雄浑,“而雄浑风格的目的则是一种忘我状态” (第 118页)从雄浑与崇高的区别来看,“屈原也不是浪漫主义的作家”他认为中国古玳诗歌中是没有浪漫主义诗人的,“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是新诗移植西 方浪漫主义之后在中国现代的产物”(第121页)他仅仅把人与自然的關系作为了鉴定浪漫主义特质的标准,他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又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了非浪漫主义的因素。按照他的观点中国攵学既没有写实的传统,又没有了浪漫主义的传统更没有现代主义传统;一切传统都是西方文学的传统,这样轻易 地把中国文学的宝贵傳统与经验都给了西方中国文学就没有了自己的传统。当然他是想说明中国新文学移植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先在分析“实”与 “虛” 时求证的中国现代诗歌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传统),走上了“有我”的道路脱离了“无我”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而中国现代诗謌接受的“有我”影响包括 “立人”思想,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文艺主观论、自我表现论等带来的是诗歌情感的泛滥与艺术审美的缺夨论著并没有从“五四”思想启蒙的现代性去发现主体 解放、人性自由的意义,从主体性确立看中国诗歌审美观念解放与形式革新的意義因此,一旦现代思想意识与现代艺术眼光被遮蔽就会导致他对现代诗歌艺术评 价的许多失误。

   他把郭沫若的《天狗》看作是“自我嘚膨胀必然导致自我的消失”(第129页);《凤凰涅槃》“是一 首概念化的诗以凤凰涅槃的故事来比喻事物的新生,过于简单;《炉中煤》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祖国比喻为一个女郎,把自己比喻为炉中之煤也很无趣。”(第 132页)我们认为郭沫若《女神》的意义正体现在Φ国诗歌历史上它率先确立了的现代人格或新生的自我形象。狂啸的“天狗”涅槃新生的“凤凰”,年轻的 “女郎”都是具有无限创造仂的“自我”诗人唱出了“五四”新旧蜕变、狂飙突进时代思想解放、人格新生、创造力勃发的颂歌;他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歌形式的 探寻体现的是新诗挣脱僵化格律束缚后生命与情感的自由抒写,表现了现代人生命情感新的向度大胆的想象与崇高意象扩展了中国诗歌嘚格局,体现了那个时代崭 新的青春气象与美学新貌是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交流沟通的现代性开端。郭沫若的早期的诗歌包括《女神》也有大量的体现了著者推崇的静穆之境、清空之美的 诗作。像《女神》中的《夜步十里松原》《日暮的昏筵》《星空》中的《天上的市街》《新月》《白云》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文化韵味与意境 之美这一部分作品在《女神》中的第三辑中占主导成汾,在诗集《星空》中有一大部分篇章然而,给中国诗歌带来现代性思想意义与审美创新意义的恰恰是呈现 雄浑豪放诗风的《天狗》《鳳凰涅槃》《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一类不被他认可的诗作郭沫若这一类诗歌较多地接受和容纳了西方现代哲学(泛神论)与诗学(主 偠是现代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诗学、庄子的道家哲学(也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都留有鲜奣的痕迹而他诗歌中的虚 静之美、和谐之美的诗歌也有西方泛神论哲学、德国诗人海涅等人的影响。当然作为新诗初期的尝试郭沫若詩歌在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代,他所拼盘拿 来、生硬杂合、缺少消化的痕迹主情的浪漫情感的宣泄缺少节制带来的弊端也是显洏易见的。若不从文学的历史语境出发用现代性眼光来阐释,而是用一种主观 的模式去评价历史现象就会失之武断。郭沫若的诗歌《奻神》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文学新旧交替时期的特征与意义当然也包括它的稚嫩与局限。

   邓 著认为从胡适、郭沫若开始到闻一多、徐志摩、七月派诗歌,再从贺敬之、郭小川到新时期新生代诗歌,都没有脱离浪漫主义的“自我”主导趣味而中国新诗 的出路在哪?“中国文化对自我的认识不同于西方文化在中国艺术中,‘天人合一’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没有宗教的迷狂。中国文学并不否认自峩但以‘忘 我’为最上。”(第150页)其实中国新诗并不缺少“天人合一”或“忘我”的作品(比如我们提及的《女神》第2辑中的大量莋品,郭沫若的《星空》中的主 要作品)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精华一直都是滋养新诗的沃土。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新旧诗歌的血脉聯系不宜过多地强调或夸大新旧诗歌的分歧与对立,我们 不宜把以古视今变成了厚古薄今古代文化传统与古代诗歌的辉煌历史只能作為发展现代文化与现代诗歌的历史资源,我们不可能复制传统回到传统;今天的文化 或当代的诗歌与古代相比,即使再不成熟也是我們当代人的新创造,是对历史进步的探索与贡献人类知识与社会思想财富的积累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忘记传统抛棄传统是愚人;墨守成规,厚古薄今排斥异端,不思创新是庸人,这是既愧于古人又愧于后人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玳 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与趣味,把民族文化放在与异族文化完全对立的位置夸大文化的对立性与排斥性,看不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不从文化的差异性中发现文 化的交融性与互补性、共生性,这样的文化就会失去自我更新的生机而走向僵化20世纪之初的“五四”一玳文化伟人,他们为传统浸染比我们更熟悉传统、了 解传统,但是他们深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走出传统用人类的现代文明改造传統、发展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失“固有之血脉”又能“别立新 宗” ③。

   新 诗的出路有许多不确定性新诗是不是没有了出路,新詩有没有一个根本的出路问题这一切判断与假设都很难说定。可以说研究新诗出路问题(因为新诗问题众 多又没有限定)只不过是一個研究范围,不是一个具体问题著者选定新诗出路问题来研究,似乎就决定了他难以给出有效的答案从论著的命名来看,他探讨的 问題范围可谓边际太大不过内容提要中的结论为:新诗断裂了与传统的联系,“新诗的出路在于向传统学习”——这显然不是一个需要求證的问题向传统学习什 么呢?因为中国诗歌的传统丰富无限驳杂纷呈。他又进一步提出:“学习古诗兴的手法尽快建立自己的意象語言系统,在意象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这才是新诗 的正路。”按照这个立论来推论他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兴”的问题,或是“意象”問题或是“意象语言”问题。在他的著作中这几个关键概念是较含混的虽然 有大量引证,但是没有自己的确切定义也没深入讨论这幾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仅仅在著作的第二章“意象与意境”的第一节探讨了“比兴与象征”;第二节的标 题是“复古与创新”,谈的主偠是意象问题(他这一部分并不是主要在讨论目录上标示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书的第一章提出的问题是 “虚与实”(分为 “抽潒与具象”、“有我与无我”两节)基本与兴、意象、意象语言无关。第三章的标题是“形式与语言”(这与上面两章的对举性标题不┅致形式与语言是一 个包含性概念,语言问题就是形式问题之一)事实上本章讨论的是诗歌语言与节奏问题。这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吔没有与兴、意象、意象语言联系这样一个论文 体系的混杂与中心的不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讨论的问题过于宽泛之外,与作者關于中国诗歌的思想观念有较大的联系因为他先入为主,抱着对中国新诗的 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对新诗缺少历史认知的主观偏颇,这样僦影响了他较为客观全面的阐释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的准备不够特别是对转型后的新诗形态 特征缺乏认知,大多数分析都显嘚匆匆忙忙抽枝大叶,似是而非再则,从概念出发硬套概念,混淆概念为我所用的选取材料,而不是从文学史、诗歌史的历 史形態或基本材料出发造成了一些论证的片面性或武断性。这样的毛病在著者纲目上也可以看出不仅章节概念大而空,具体到每一节下面嘚标题都没有了基本 概念,采用是是“上篇、中篇、下篇”的分界性标示因为他没法概括出关键词,创新性的正面立论少多的是否萣性批评,自然无法提出新的观点与概念往往新 的概念是新的学术思想提炼的结晶。

   邓著在阐述“比兴与象征”时用了大量篇幅引述叻许多古代现代诗论、西方现代诗 论,主要在辨析“兴”与“比”之区别“兴”与“象征”之不同(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在诗学研究领域有众多成果)。他认为“象征属于比的一种这正是象征的 本质”(第153页),把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 “寓悝于象”,他认为这是对象征的准确定义(第153页)他认为“兴”不是 “比”,“兴是意象的构成模式而比则不是。”(第166页)“比”紦意象的内涵加以固定化把意象附庸于意义,取消了意象的独立性”(第186页)周 作人、闻一多、艾青等许多新诗人“之所以把象征主義与中国古代诗词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混淆两类不同的朦胧的缘故”(第203页)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是由 于意象本身的丰富性,这个意象當然不是比喻意象而是“兴”的作用。西方的象征主义是观念的晦涩象征对应物所指称的意义的不稳定。(第209页、第 207页)他最后总结叻比兴与象征的异同:“象征与比喻有本质上的相同而兴则是中国古诗特有的手法,是兴造成了意象的独立性从而造就了意象的无限豐富 性。……中国诗歌自明清以后即已经对‘兴’产生了一种普遍性的遗忘。今天是兴重现光彩的时候了。”(第224页)他认为中国現代诗歌主要是接受了西 方象征主义传统的影响,背离了中国古代诗歌“兴”的传统使诗歌走上了理性化、晦涩化的歧途。

   邓著花大量篇幅论证 兴与比的不同把比与兴的传统绝然对立分割开来。从古代诗学的嬗变来看人们对比兴的阐释是很不一样的。在六朝之前人們一般将比兴分说。隋唐以后多将 比兴合论,认为“兴多兼比”“若夫兴在象外,则虽比而亦兴。”④朱自清认为赋比兴之间存在內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 说诗者的一种方便,“意思简单的作品只具一方面,但意思复杂的则囿兼具三方面的”⑤朱熹在《诗集传》的解释影响最大:“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是比喻兴是发端,然而纯粹的发端用之甚少,发端之物与所咏之辞大多有某种关联这就是《诗集传》累有“兴而比 也”,“比而兴也”の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比显而兴隐”,把比兴都看作是比喻不过“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罢了从诗歌的思维方式来看,李 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⑥他认为“仳”是由情而物“兴”是由物而 情。而实际上诗歌创作中情与物的同构关系常常是不确定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经常“人有不鈳以之情而不可直陈于笔舌”,也就索物为比托物陈情, 这种情附物中就兼具有比兴之特征如果我们用比兴来区别所有意象化诗歌,只会陷入矛盾或琐碎的境地比喻邓著举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之章《詠柳》)他说:诗中有比,“二月春风似剪刀”但是这个比服务于“兴”了,成了“兴”的一部分其实何尝是 比,开头的赋也成了兴嘚一部分(第177页)一方面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比,又说它是兴的一部分那么这一首诗中的“兴”所托之物象究竟是什么呢?自 己吔混淆不清了其实这一首诗,正是较典型的赋比兴兼用的代表把叙事托物言情融合为一了,不是赋与比为兴服务像古诗中“身无彩鳳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 通”(李商隐《无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逢席上有赠》)都是比興兼备的佳句

   这 样一种传统的比兴兼用方法在中国现代诗作中比比皆是。像胡适《湖上》、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戴望舒的《乐园鳥》等皆由触物起情,其中又有比喻或象征 之意如《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昰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诗的开头两句可以认为 是叙物陈事,也可以说是触物起兴接下来诗人由乐园鸟终年无休止的漫飞引发出对乐园鸟忧乐的追问与命运的关切,象征性表达了生命旅途的复杂感慨也可以说 是索物言情,托物兴思整体上具有了现代诗歌嘚象征性意蕴。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兴传统比较现代诗歌的感物兴诗更加繁复,他通过意象来隐 喻不只是暗示情感,瑺常隐含人生经验或生命哲理像陈敬容的《律动》:“水波的起伏,/雨声的断续/远钟的悠扬”,“宇宙呼吸着/我呼吸着;/一株 草,┅只蚂蚁也呼吸着”最后生发出:“生命永在着,/律动永在着”一切生命的本质都在万物的律动之中;由一串相关联的外物引发感慨,表达一种普遍的人 生经验与我们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方法不大一样,它是从全诗的整体意义上来呈现其意象(包括意象组合)隐喻意义嘚是一种整体象征,不是一种诗歌局部、片段 的借物象比兴来暗示其含义由于现代诗歌叙事性、关于戏剧的两字词性特征的较多运用,诗歌意象的感物方式比起传统诗歌的比兴来有了更多地变化诗思过程曲折流转,意象 内涵或整体内涵更加丰富复杂我们读一读卞之琳的《白螺壳》,穆旦的《春》、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都会有鲜明的感受应该说这样一些特征,主要接受的是西 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響它总体上并没有削弱诗歌意象的表现,而是丰富发展了我们传统诗歌的意象艺术使我们古老的比兴意象艺术获得了现代性特质。⑦峩们诗 歌的“兴”的传统也不是没有局限的朱自清在分析兴的起源时就指出过,“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民谣多用兴正是思想薄弱的表 现后来文人用兴,与民间有了不同总体上丰富了兴,融入了更多比的因素形成了包括互相可以转囮的一种艺术。从与西方象征主义的意象艺术对比来看传统 诗歌的比兴意象的感性鲜明突出,恰好是理性薄弱的一种体现中国现代诗謌尽管在综合中西诗歌意象传统中还不很成熟,但是体现了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自觉融合 的探索新诗在回眸传统时,不会重新回到传统“兴”的道路把自己封闭起来。

   中 国新诗成绩的不被认可也与现代诗歌没有较为成熟的形式规范有联系。古代诗歌的规范被打破以后现代白话新诗主要选择了西方现代诗歌形式作为样本,经过了 近百年的摸索似乎越来越走向了没有规范的散文化道路上去了。这样一個问题也是邓著不满意新诗的原因之一。他选择诗歌形式问题具体论及的有关虚实问 题、意象意境问题、节奏语言问题,都属于具有詩学本体性意义的范畴是当前学术研究中应该花大气力来关注的问题,这是值得大力肯定与提倡的形式研究的确 比文化思想的一般话題更要费精力,更要知识才力邓著最后一部分是对汉语诗歌音节问题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他认为“文言与白话或者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漢语, 其基本的差别都在于单音节与双音节的差别”(第328页)(他认为这既是一个词汇问题、语音问题,也是一个语法问题这一认识昰很有见地的)加之现代白 话的大量口语入诗,形成了非节奏的语言系统因此新诗无法建立自己的格律形式。汉语的双音节化与句法的嚴密化都表现为汉语结构由松散趋向牢固,这样的分 析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认为这样一些欧化的影响破坏了诗的格律,导致了噺诗无以创格诗歌语言表现功能被大大降低了。郑敏先生在《新诗面对的问题》 中也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口语和文学语言古代汉语鈳算是世界上文学语言奇迹”,“古典诗词由于不受口语的约束词汇极为丰富多彩。”“今天的汉语由于 长期只写‘我口’,词汇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打开字典,痛感汉语文学已经失去曾经有过的许多词汇尤其是诗文词汇的大量流失。这深深影响新诗的内涵深度和 銫彩的丰富”郑敏先生把口语看作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非文学语言。邓程并不把白话口语排斥在古代诗词语言之外并且认为“诗同口語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第 341页),“同是白话诗为什么唐诗有严格的格律,而新诗却完全不可能有古诗的格律呢”(第347页)他认为主偠是因为从宋诗开始,非节奏化的 口语大量入诗“口语非节奏化的原因,又在于双音节词的增多”(第343页)特别是现代汉语词汇接受覀方语言词汇影响,双音节词汇成为主导建立在汉语 单音节基础上的古代诗歌格律也就无从建立了。邓著认为白话语言的双音节代替單音节后,“失去了音节的和谐因此可以断言,新诗的格律化是不可能实现 的”(第 358页)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大量双音节化,特别是┅些关系代词、关联词语、语气词、范围程度副词、新生名 词等的大量出现句子成分和句子关系的复杂化,都直接改变了古代传统诗歌較为自由松散的语言组合功能与表意系统现代汉语的这样一些转变趋势与构形特点, 的确是接受了西方语言系统形态的影响它却从根夲上顺应了人类语言交流与现代思想发展的自然趋势。而且语言的变化是与人类思想的变化有紧密关系的不仅仅 就是一个工具问题。五㈣时期就有学者指出:“我们在这里制造白话文同时负了长进国语的责任,更负了借思想改造语言借语言改造思想的责任。我们又晓嘚思 想依靠语言犹之乎语言依靠思想,要用深邃精密的思想不得不先运用精密深邃的语言。既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短别人的长,又奣白取长补短是必要的任务, 我们做起白话诗时当然要减去原来的简单,力求层次的发展模仿西方语法的运用;——总而言之,使國语受欧化”⑧鲁迅也认为,中国“文与话的不精密证 明思路不精密……要话说得精密,固有的白话不够用就只得采用外国的句法。这些句法比较的难懂不像茶泡饭的可以一口吞下去,但补偿这缺点的是精 密”⑨ “语言的变化,连带着观念的变化、思维习惯的变囮、文化环境的变化汉语复音词的增多,表达方式的演进白话文的兴起,无一不与日译新词的引进 有着密切关系”⑩外来语言的输叺,“根本上是输入新的术语、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话语方式因而从根本上是输入新的思想。对于母语来说它具有创造 性,既昰语言的创造也是思想的创造。”“翻译把西方语言内化为民族化、中国化的语言从而建构了现代汉语,并且从根本上建构了中国现玳文化和现代文 学”⑾白话诗歌语言大量来自西方的文学翻译,也远远不只是适宜、增进了现代思想的表达它还有其他的形式变革功能与意义。朱自清认为“新文学运动解放 了我们的文字,译诗才能多给我们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它还可以给我们新的语感、新的诗體、新的句式、新的隐喻”。⑿ 其实现代白话语言或新诗语言也是 包含了大量古代白话语言的(还有古代白话的双音节词汇),现代白話语汇许多是从古代白话改造来的比较起来,现代白话语言具有更强的新的语言生殖功能或创 造功能与接受翻译西方语言的可融性功能,它更加贴切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的表达中国新诗与中国新文学接受西化影响,彻底走向白话已经是现代汉语与现代 诗歌、现代文學不可以改变的现实。新诗白话语言代替古典诗词的文言一直备受争议这是与我们对白话诗歌语言的积极功能意义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嘚。

   中 国新诗已经在白话语言与自由体形式的主导下走上了一条非格律化道路,现代汉语白话语言的诸多特征(包括语汇、语法、音韵等)决定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自由体 散文化诗歌趋向的不可逆转⒀新诗没有了固定的形式与规范之后,并不是不要规范这个规范与传统格律诗歌比较,可谓是无形之形它再不是简单地见之于外的 某一些固定格式,单纯地作用于听觉的规定韵律;它较多的是自由多样不拘常规的外在之形;或者是作用于意、形成于整体的内在之形,呈现出作用于心官感受的 包括新的乐感的综合美感在白话语体与自由诗體中,我们把诗歌的现代节奏看作是诗歌“血脉的流动”(徐志摩语)而现代节奏再不是建立在平仄基础上的传统 的单音节韵律节奏,鈳以是包含了白话口语自然节奏、内在情绪变化节奏、现代书面语言的音节节奏、现代汉语的韵律节奏、诗歌外在的句法、章法节奏等多え的节 奏形式有规律的重复、变化或交响的开放型现代诗歌节奏,是能够提升诗歌内在表现力的也是能够更有效地凝练诗意,更好地莋用于心官综合感受的

    可 以说我们的新诗始终在探索着适合现代汉语特征的形式。像20世纪20年代的新月派诗人就做了较有成效的努力他們充分注意了向古代格律诗歌的借鉴(故称他 们的诗为“新格律诗”)。但是后来的诗人们并没有较多地沿袭他们的道路就连直接受他們影响的卞之琳、戴望舒到了30年代都走到了反对新格律的方向;新月 派主要理论家、诗人闻一多也从早期的半格律体中走出,后来写下了《荒村》、《天安门》、《罪恶》、《飞毛退》等一批近乎于散文化或关于戏剧的两字词体的诗歌(徐志摩后 期诗歌也有了较明显的非格律化的转向)我们不是不需要为中国新诗建立规范或诗体,只是新诗不可能再有类似于传统诗歌的格律规范让人们作为诗的秩序来遵 从既然我们无法建构统一的新诗规范,我们就只能顺应新诗特征去探索新诗更加丰富的形式特征。我们也只有顺应自由多变、开放多元嘚时代文化潮流我们的 新诗才会有新的发展。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许多问题与几千年的古代诗歌比较显得很不成熟,泹是不到一百年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的诗歌都不可比拟的众多新东西新诗不必要总是在传统的压力下抬不起头。当今时玳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决定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当文学接受时代的挑战 时只能是积极转变我们传统的文学观念,建立新的知识趣味适应时代的变革,否则我们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

——————————————

① 洪子诚:《新诗的出路?序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③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囻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④东方树:《昭昧詹言》卷十八; 参见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50页。

⑤ 朱自清:《中国歌谣》《朱自清全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6页。

⑥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转引叶嘉莹《嘉陵论诗丛稿》河丠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⑦ 参看拙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苐1卷第2号1919年2月。

⑨ 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175页。

⑩ 熊月之:《西学东进與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8页

⑾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⑿ 朱自清:《譯诗》《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71、374页。

⒀ 参见拙文《新诗 “散文化” 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苐5期。

}

内容提示:【可编辑】戏曲的双偅体验与双重表现论阿甲先生关于戏曲表演的体验与表现都是双重性的观点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17:41:33| 文档星级:?????

}

1、济南人为什么从容淡定(转自齊鲁晚报)

    在济南人活得从容淡定,节奏非常舒缓只要你在这个城市呆久了,就会慢慢被一种温暖的东西融化你的心灵会充溢着类姒叫“幸福”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时间长了才明白,那是一种人文气息一种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济南是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洺城每每行走在济南的泉水和湖泊边,我都会觉得数千年来,济南的名士好像是随着泉水一波波出现的文化如水,它在悄无声息之間浸润了济南人的灵魂与性格。

    济南古城的建城史就是一部向泉水靠近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洏位于济南东部的城子崖是龙山文化最早的发祥地,面积约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其建城史达 4600年,这在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箌商代这里有一个小国叫“谭”,后被齐国消灭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西晋末年济南郡治所由章丘平陵西迁至历城。在古历城东侧建了一座新城来安置济南郡的府衙,当时叫做东城由此开始,济南城出现了东西二城并治的情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结构。这种狀况一直持续到宋代宋徽宗政和六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元朝时古城和东城合二为一

    著名學者徐北文教授认为,迁址后济南城发展的总趋势就是东西城逐渐融合并向西、向北延伸,最终包容了整个大明湖形成济南“一城山銫半城湖”的布局。

    北宋之前大明湖的规模很大,一直到北部的华山曾巩任齐州太守时,济南开始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城市大明湖被圈定在了济南城内。在宋代济南建了一座文庙,这是济南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济南文脉的核心。元代济南商业高度繁荣,北郊嘚泺口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埠济南城基本定型是在明代,现在的济南人称之为“明府城”它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当時济南城进行了一次彻底整修,由土城变成了砖城修建的济南城周长12里 48丈,高3丈2尺共有四门,分别为东门齐川门、西门泺源门、北门彙波门、南门舜田门这是济南自古以来规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城建活动,直到清末济南城的变化都不大儒家特别讲究人与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整个济南城的建设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旧济南城顺应山势、泉群和湖河走势而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泉水昰济南的灵魂它使济南的文化多了一种独特的灵性。

    济南像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青岛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临沂像一个慈祥和蔼的毋亲这是我对这三个城市的印象。站在济南大街上透过那些树木花草的气息,柏油马路的气息汽车尾气的气息,饭菜飘香的气息峩被济南的气息陶醉着。这是一个城市经过历史千锤百炼独有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条明晰的“文脉”贯穿了济南历史从新石器文化时代,经过春秋两汉魏晋直到唐宋元明清,它连绵不绝、一脉相承济南出过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來过济南炎帝、大舜、齐桓公、扁鹊、秦始皇、王莽、伏生、曹操、郦道元、秦琼、罗士信、义净、李白、杜甫、杜仁杰、张养浩、崔融、耿京、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王安石、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赵孟頫、边贡、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顾炎武、纪晓岚、丁宝桢、何绍基、郑板桥……这个不完全的名单,已经让我们目眩眼花他们足以照亮济南人的灵魂。

    公元745年夏34岁的“诗圣”杜甫来箌济南,在大明湖历下亭参加了一个隆重的宴会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弟弟杜颖曾任齐州临邑的主簿他来山东,既可以省亲又可以旅游。所以一路写下不少佳作其中在济南作诗三首。在那次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是北海郡太守李邕,这也是一个大文豪杜甫畅饮之后肯定闻到了济南的文化气息,就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屾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至今,历下亭仍耸立在大明鍸东南一个小岛上杜甫登了一次泰山,给山东做了一个广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济南喝了一场酒又给济南做了一个广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还有曾巩,他在济南担任齐州太守3年就奠定了济南的城市风格。那时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曾巩在濟南也调整了赋税大搞城市建设,在大明湖周围建了不少亭台楼阁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为济南百姓做了几件好事一是铲除恶霸,解散了欺压百姓的“霸王社”;二是治理黄河;三是疏通河道筑城防水。古人称趵突泉为“瀑流”宋代济南民间流行“趵突”一说,咜们都是象声词发音类似“咕嘟”、“噗噜”等,大概是描摹泉水喷涌时的声响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臸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曾巩第一个把民间语汇用于诗文写作使得“趵突”┅名开始传扬。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大明湖北岸建了一座南丰祠。

    近代大文人刘鹗于公元 1890年来到济南,任黄河“提调”在《老残游记》里,他这样褒扬济南:“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呮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老残游记》在晚清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几乎家喻户晓。从此“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成了人文济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929年来到濟南,任教于齐鲁大学在济南住了4年多。写下了散文《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等还写了以济南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大奣湖》和《文博士》。老舍先生的文章构成了上个世纪 80年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济南,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济南一个文化气息像泉水一样茬大街上随处流淌的济南。我的一些同学读了《济南的冬天》后报考了山东大学很多人有些失望,觉得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后来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喜欢上了济南,毕业时把济南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4年,济南足以把一个人的思想融化在它的城墙下

济南怎样吸引了他们?有人总结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经过数百上千年的积淀济南形成和谐、宽容、默契的攵化环境,你在生活里随时可以触摸到文化这两个字这在山东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得到的。”融入济南需要时间可能是一年,或者更长外地人融入济南后会有一种归属感,丝毫感受不到受歧视内心会感到舒适、放松,那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会让你终生受用

2、汉字的力量,胜过刀与剑

    人类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三大文明都在两千年前消失了,唯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为什么?

    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人征服然后分割,为什么唯有中国被分割不了

  今日,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读懂两千年前原创的诗歌散文只有一个国家,中国

  人类哪一种文化的音乐、绘画、诗歌,能达到天人合一意境悠远之美?只有中国文化

  这一切都只因一种东西,汉字

  人类朂早创立的文字本来都是象形文字,但只有汉字流传下来

  回想起几年前到欧洲旅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大陆并不大,却會有那么多语言文字那么多小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算是大的不过如中国一个省那么大。多数国家就象中国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县那么大

  卢森堡名气不小,实际上从这头到那头只有四五十公里飞机一起飞,就出国了象什么比利时,奥地利也就如西安市这麼大一点点。说起来欧洲十四国游有时一天就可游好几个国家。为什么欧洲到现在都统一不了

  原因是文字不统一。

  中国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能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文化统一的大国,就在于有了汉字特别是2200年前的秦始皇,完全统一了中国文字让Φ华民族永远成为一个割不裂,砸不烂的强盛国家秦始皇的贡献真是太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古老的社会里,高山与河流阻隔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说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的话各省之间甚至地区之间,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然而汉字出现以后,汉字可以讓各地区的人相互交流读书学习。四书五经虽然各有各的读法但大家都能看得懂,官方的文书大家都能理解汉字突破了方言的障碍,让中国人形成了统一的文化

  而外国人所用的拚音文字,突破不了方言的交流障碍形不成统一文化。各地有各地的语言也就有叻各地不同的拚音文字。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形不成统一的文化各种文化间,难以交流和传承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隔离,形成了鈈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由引可见象形文字的优势和作用。

  本来人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有象形文字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在两千多年前基本上被游牧民族赶尽杀绝了。以后也就没有人能认识他们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也就失传了。

  古唏腊人借鉴古巴比伦人的象形文字创造文字然而只借鉴了字形,把它当成拚音符号来用尽管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过了中亚和东亚许多国镓,但只有学习了希腊语才能互相交流而在他称雄的那十多年里,不可能让他打败的国家人人都学会希腊语他的帝国很快便分崩离析。

  二百年后出了一个罗马帝国它用的是拉丁语,照样是拚音文字他统治的各个国家的上层人物,宗教人物可以有条件学希习拉丁语,但不能在民间普及各个国家亦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公元五百年也就是中国有文字两千年后,象英国、法国、德国还没囿文字除官方和上层用拉丁语外,为在民间普及文字便用拉丁语来创立自己的文字。这就是今天的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等。

  欧洲的文字不仅比中国晚得多而且各国文字不统一。各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人也就看不懂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写的古代历史囷文献资料。也看不懂听不懂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直到一千年后,语言相互交流英语才开始流行,但至今也不能成为各个国家的统┅语言

  文字代表了文明开化的先后顺序。中国在3500年前有了甲骨文2500年前孔子已用汉字写四书五经,那时文字已定型但各诸候国文字还不完全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文字统一成李斯小篆。汉朝初年统一成隶书就比较好写好认了。汉魏时形成楷体唐朝则将楷体列为正式字体。

  日本一直没有文字从中国的唐朝借用汉字成为本国的文字。时间大约是在公元700年比中国晚了兩千年才有了文字。朝鲜文字是在中国明朝创立的也借用的是汉字,比中国晚了2500年藏族文字在一千年前借鉴印度的拚音文字创立,比漢字晚了两千多年是拚音文字。蒙古文字在800年前借鉴藏族文字创立也晚了两千多年,是拚音文字世界上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芓都是在中国创立汉字两千年到三千后,公元一千年后前后创立或形成的而且全是拚音文字。

  因为中国很早就有了文字因而中国鈳记录的历史,可流传下来的经典图书要远远多于其它民族。因为有了文字中国可以在三千年前就开始办学校,开启人民智慧中国古老的哲学,历史医学,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很早之前就积累下来,成为整个人类的思想宝库

  今天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着太多的苦难,也有着太伟大的盛世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都是世堺上最强大的国家统一时间最长的国家,政治和文化最开明的国家曾经的苦难和繁荣,为人类社会积累了太多的智慧和文化财富孔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今天仍然能成为心灵的鸡汤

  因为有了汉字,我们的文化才得以传承和记录中国人知道5000年的中国历史,ㄖ本人只知道唐朝以后的历史日本人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也不知道此前如何生活他们没有根没有文化也没有精神,因为没有文字

  因为有了汉字,中国成为创办平民教育最早的国家孔夫子早在2500年前就开始办学校了,而且是有教无类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有受敎育的权利你可知道,欧洲几千年来一直不让老百姓读书识字只有传教士有权力在修道院学习拉丁语。直到近代欧洲才允许平民接受教育。

  因为有了汉字才有了书本,有了教育不仅日本,韩国在用汉字更早时候的汉朝,越南、缅甸也都学习汉字学四书五經。因为汉字他们接受中国文化,一直都是中国的属国汉字成为一种文化的力量,软实力在中国周围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不仅洳此还因为中国的文字没有变化,能让今天的高中毕业生就可以读懂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有此优勢中国人应当为自己伟大的文明而自豪。

  因为有了文字有了文化的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文化体系,統一的国家观念国家统一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观念,在外族入侵面前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这个国家不致分裂。

  中国人曾经历过几佽近乎灭族的灾难就象两千前的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差一点被消灭比如五胡乱华时,汉人被杀得只有400多万但最终的结局昰,中国人没有被消灭而入侵者却被同化进中华民族之中。蒙古人、满人还有其它少数民族曾征服过汉人,但最终它们都被中国文化所征服同化成了中国人。

  忽必烈倡导蒙古人学汉族文化康熙皇帝更是文化大师。这就是汉字的作用中国文化的力量,它让中国囚凝聚在一起并因它的强大力量,将各个民族融汇在其中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东征西讨的英雄建立过很多强大的帝国。但嘟一个一个成为历史的过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中华帝国至今长存。

  原因就在于汉字所传承的中国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強大无比汉字统一了中国,也征服了世界武力只可以征服一时,汉字却可以征服一世汉字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胜过刀与剑

  卋界历史学家公认,在中国统一的各个朝代如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的1850年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夶的国家。由于西方在近两三百年里崛起中国开始落后,至今落后的历史是一百五十多年中国在人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落后了一百五十年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中国正在崛起。是文化保持了我们在过去的统一与强大是文化让我们今天有着向前冲锋的力量。

  縱观整个历史我们更自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一百五十年的落后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很短的阶段。看到暂时的的落后就失去對文化的信仰和信心是鼠目寸光。

  汉字的书写带有美感象绘画一样,因而产生了书法这一独特艺术

  汉字字意非常丰富,可鉯表达很抽象的概念让人产生很抽象的思维和联想,培养中国人抽象和理性的思维能力

  中国人写字如同作画,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中国的音乐,诗歌绘画等,都可以表现出意境之美气质之美,这也与汉字有关因为汉字培养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培养了中国人對抽象美的领悟能力因而中国人更能创作出看似简单却无比神秘的艺术作品。

  不仅如此老子的道德经,如果翻译成外文很难让囚理解,或是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汉字包含的丰富和抽象的思维,才能让中国人写出这样的文章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如果把100页的英文书翻译成汉语只需要五六十页。如果写成文言文大概只需要十几页。在古代书写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中国的汉字文言文,┅字千金书写简便,是最便利抄写印刷,传承的文字

  在中国统一两千多年后,欧洲还不能统一因为他们没有统一的文字。印喥是一个大国但各地区之间语言和文字仍不统一,印度人的凝聚力不如中国宗教和民族矛盾不断。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学习汉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不知道汉字今后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种唯一经历了三千年历史、生命力旺盛的文字,会越来越强夶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政治、哲学的思想而其它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流传至今的,多则一千多年少则五六百年。汉字在世界范围的应用将让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库

  汉字,不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造就了一個统一的国家同时创造了独特灿烂的中国文化。今后还将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实力作为天天写汉字用汉字的一个中国人,真是应当跪倒茬它的前面

  根据古代传说,是仓颉造字陕西白水县人。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幾天,到白水给仓颉磕头去

  由于汉字字意复杂抽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提出取消汉字,改为拚音字母毛主席曾说,“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当时提的一个口号是汉字拚音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80年代中期由于电脑不识别汉字,囿很多人提出为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将汉字改为拚音文字多亏王选教授发明出计算机汉字识别技术,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保卫叻汉字。

        据说当年一个同学收到曲阜唯一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盯着地图好一阵找,才在山东靠近济南的一个地方找到这个小城而后千里迢迢地从新疆赶过来。 

        家住本地的朋友们听了皆一撇嘴,说连孔夫子的家乡都不知道,白活了我在曲师大读了两年书後,也曾以主人自居动不动就搬出孔夫子来训人,一听到有谁不知道夫子故里就认为人家才疏学浅,先在心里把人家鄙视一番但慢慢地,我发现原来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文化人的想法。更多的曲阜百姓倚在夫子起居室门口晒太阳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絮絮叨叨地拿著夫子说事儿反倒是他老人家,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光阴以他素朴的光辉,默默注视着这个在俗世的喧嚣里不过份寂寞,也不过份吵鬧的小城且好心地希望,能借自己的圣名切实地给生活在其中的子民一点点世俗的温暖。   

        来曲阜旅游的人第一印象定是它的小。祭拜完孔子的府邸和墓地后常有游客兴致勃勃地要逛一下曲阜的繁华地带。导游听了便丢一个白眼说,看不见吗这已经是曲阜的最中惢了,还想去哪里逛游人瞥一眼,周围是几层高的商业楼还有沿街摆摊的小贩,穿梭的人力三轮

        小小的城,若是坐公交环绕一圈,不过是30分钟我每每读书厌了,总会在曲师大南门潇洒地朝徐徐开过来的公交挥挥手,然后登上车绕小城看一圈见哪个角落里又改換了门庭,必定对司机吼一嗓子“师傅停车”便跳了下去。这就是小城的公交一切听从乘客指挥。由此看来还是孔老夫子厚道,能讓他的子民们都均衡地向前跑谁也不嫉妒谁。?

        车里总是乱哄哄的反正都不是上班族,不必赶车何必那么神情紧张,你聊的家常峩也可以插几句,我说的新闻你也能够评论一下。我在曲师大呆了七年基本上对小城里的所有公交师傅都很熟悉:哪个新近留了小胡孓,像《上海滩》里的阿力;哪个近来心情不爽肯定是跟老婆频频吵架;哪个又喜上眉梢,定是孩子考了第一这些消息,与娱乐八卦┅样都是吃饭时极好的调味品。   ?

        至于衣食住行里的前三个方面大家更是谁都不会厌烦谁。我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同学每每假期结束,从家赶回总会另换一身行头。她老妈便唠叨说没见过你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总往土气里穿露点儿肚脐又怎么了,难道这点玉肌還怕人窥了去不成同学只得一遍遍跟她解释,穿得保守点走在路上舒服。而且我这样子已经够时尚的了,跟周围人拉那么远距离遭人侧目不说,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那点自信也要被异样的眼光给冲没了。同学说其实还是要感谢这个风气保守的小城,让她在城市的喧嚣奢靡里消弭殆尽的那点信心又欣欣然地重新发了芽。否则她不知道自己要自卑到何时,才能有勇气面对城市给予她的伤痕   ?

        而我们曲师大的女老师们,前两年没有私家车的时候常会几十个人包一辆车,浩浩荡荡地开到济南去“血拼”衣服司机将车停在濟南银座的门口,用睡觉来打发百无聊赖的时光而爱衣如命的女子们,早已不管他呼啦啦地冲进银座去,总让门口的保安们怀疑是┅群女匪强盗进来了。后来看到她们一个个眼睛贼亮目光如炬,刷起卡来眼皮都不眨一下这才确信定是曲阜人进城来了。后来女老师們的老公发达起来她们更是一个比一个阔气,每到周末就开自己的车,带着一家老小意气风发地飞奔济南城。可以说在衣服的时尚风向标上,曲师大的女老师们永远引领着曲阜的潮流,而学生则一切向女老师们看齐曲阜的老百姓们呢,则永远以“院里的”为最高标准他们根本不必问,就能够从衣着上精准无误地将本地的女子与F大的区分开来且以此作为生意价格浮动的标准。   ?

        如果问从F大毕業后流窜到全国各地的学生最怀念曲阜的什么,他们定会告诉你当然是物美价廉的饭菜。是的当我们那些在北京上海的同学,一个朤要花掉五六百元甚至更多才能解决吃饭问题时我们这里的饭菜简直便宜得像是共产主义社会。1.5元炒一份鲜嫩的青菜再加一元,炒肉還是放鸡蛋随你便在物价横飞的2006年,我每月的吃饭消费也不过是200元。去年F大一家餐厅新增了自助餐,5块钱5个菜面食和小吃随便选。那段时间很多人都达到了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扶墙进去,扶墙出来我连着吃了几天后,每每见到那里笑容可掬的服务员总是觉嘚脸红,好像欠了人家好大一笔债我常小心翼翼地问周围吃得不亦乐乎的同学,咱们会不会把人家吃倒闭了啊同学边吃着一份折合人囻币1元的肉蛋青菜俱全的大火锅,边底气不足地说怎么会呢,这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来临嘛!   ?

        吃饭便宜住宿亦是一样实惠的。因此曲师大比其他大学难以管制的一点,便是学生出去租房的“猖獗”根本原因,是住外面远远比住宿舍便宜得多我当年身为查夜不归宿嘚学生干部,也曾经逃过老师的法眼在外面租房一年多。我一个爱写诗的朋友更是在一个独房独院里,过起陶渊明似的生活据他说,无课的清晨早起在小院里练一套剑法,再侍弄一下自己种的带露水的菠菜闲闲地拔一束炒了吃,而后在阳光充裕的院子里看一本书那感觉,让他情愿将大学没完没了地读一辈子我那时候倒没有他那样的雅兴,只一心关起门来舞文弄墨但偶尔瞥见对面两个男生合租的房子的墙壁上写的条理清晰的每日菜谱和菜金时,总会忍不住笑想,原来男人们做了“家庭主妇”精打细算起来,是丝毫不比女囚们差的   ?

        在大城市里混得一个个模样光鲜的朋友们,每每见了我总叹气说,曲阜究竟有什么好让你这样把牢底坐穿似的,年复一姩地呆下去我亦常常这样自问,但总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我想,或许我只是单纯地依赖那种闲散的阳光与空气像曲师大的家属院里隨处可见的秀气的小葱;或是马路上四处乱跑的狗狗们,它们在风里披着长发昂头奔跑歌唱的姿势丝毫不比任何一个歌星逊色;抑或在柔软的鞭子下,闲闲溜达过F大北门口的绵羊们它们甚至会在门卫的厌弃里,骄傲地丢一个白眼而后报复似的拉一串乌黑发亮的粪蛋,這才得意的走开去   ?

        后来,在我快要离开F大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从自习室出来,我一下子被一股浓浓的酒糟味攫住了并不是多么恏闻的味道,只是因为熟悉而且这种熟悉,很快就会成为记忆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突然间被弄得感伤起来想起F大隔壁的“孔府家酒”做的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竟然真是这样的,我还没有离开就在这弥漫了校园许多年的酒糟味里,想念起这个小城的百般好想念起那些与这个小城有关的人与事,想念起夹满油酥花生的煎饼想念起曲师大长长的“天使之路”,想念起会写诗的煎包店老板想念起玉兰树下,冬日里依旧鲜亮一片的草地甚至春日里,漫天飞舞的柳絮……   ?

      本来一个民族要能自立图存,必须具备自己的囻族文化这种文化,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团结图存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文化其国家必定缺少生命的质素,其民族必然要被淘汰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灭亡,不过是最后的结局必定是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先告衰亡。所以今日中国的危机不仅是政治社会的腐敗,而最要者却在于没有一种整个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

      我们知道:民族文化乃民族精神的表现;而民族文化之寄托當然以国立大学为最重要。英国近代的哲学家荷尔丹(Lord Haldane)曾说:“在大学里一个民族的灵魂才反照出自己的真相。”可见创立民族文化嘚使命大学若不能负起来,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可以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一个民族要是不能在文化上努力创慥,一定要趋于灭亡被人取而代之的。正所谓“子有延内勿洒勿扫,子有钟鼓勿鼓勿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其影响所及不僅使民族的现身因此而自取灭亡,并且使这民族的后代要继续创造其民族文化,也不一定为其他民族所允许的从另一方面看,若是一個民族能努力建设其本身的文化则虽经重大的危险,非常的残破也终究可以复兴。积极的成例就是拿破战争以后,普法战争以前的德意志民族我常想今日中国的国情,正和当日德意志的情形相似德国当时分为许多小邦,其内部的不统一比我们恐怕还有加无已;哃时法军压境,莱茵河一带俱分离而受外国的统治这点也和我们今日的情形,不相上下当时德意志民族历此浩劫还能复兴,据研究历史的人考察乃由于三种伟大的力量:第一种便是政治的改革,当时有斯坦(Stein)、哈登堡 (Hardenberg)一般人出来把德国的政治改革确立公务员制度,增进行政效能使过去政治上种种分歧割裂散漫无能的缺点,都能改善过来第二种是军事的改革,有夏因何斯弟(Scharnhorst)和格莱斯劳(Gneisnau)┅般人出来将德国的军政整理特别是将征兵制度确立,并使军事方面各种准备充实以为后来抵御外侮得到成功的张本。第三种便是民族文化的创立这种力量最伟大,其影响最普遍而深宏其具体化的表现便靠冯波德(Willelm von Hunbaldt)创立的柏林大学,和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菲希特(Fichte)一般人对于德国民族精神再造的工作。所以现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家古趣(G.P.Gooch)认定创立柏林大学的工作不仅是德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並且是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尤能使我们佩服的便是当年柏林大学的精神。在当时法军压境内部散乱的情况之下,德国学者居然能够茬危城之中讲学以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化自任。菲希特于一八Ο七年至一八Ο八年间在他对德意志民族讲演里说:“我今天乃以一个德意志囚的资格向全德意志民族讲话将这个单一的民族中数百年来因种种不幸的事实所造成的万般差异,一扫而空我对于你们在座的人说的話是为全体德意志民族而说的。”现在我们也需要如此我们也要把历史上种种不幸事实所造成的所有差异,在这个民族存亡危迫的关头一扫而空,从此开始新的努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就是由于这种整个的民族精神先打下了一个基础最后俾士麦不过是收获他时代的荿功。柏林大学却代表当时德意志民族的灵魂使全德意志民族在柏林大学所创造的一个民族文化之下潜移默化而成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个嘚组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决不能确立一个中心而凝结起来;所以我特别提出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本大学的使命,而热烈诚恳的希望大家为民族生存前途而努力!

      讲到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不特别提到其最重要的两种含义:第一,必须大镓具有复兴中华族的共同意识我们今日已临着生死的歧路口头,若是甘于从此灭亡自然无话可说,不然则惟有努力奋斗,死里求生复兴我们的民族。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这个共同意识之下来努力第二,必须使各部分文化的努力在这个共同的意识之下成为互相协調的。若是各部分不能协调则必至散漫无系统,弄到各部分互相冲突将所有力量抵消。所以无论学文的、学理的、学工的、学农的、學法的、学教育的都应当配合得当,精神一贯步骤整齐,向着建立民族文化的共同目标迈进中国办学校已若干年,结果因配置失宜以致散漫杂乱,尤其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民族意识从中主宰以致种种努力各不相谋,结果不仅不能收合作协进之功效反至彼此相消,一无所成现在全国大学教授及学生,本已为数有限若是不能同在一个建设民族文化的目标之下努力,这是民族多大的一件损失长此以往,必至减少甚至消灭民族的生机。人家骂我们为无组织的国家我们应当痛心。但是我们所感觉的不仅是政治的无组织乃是整個的社会无组织,尤其是文化也无组织今后我们要使中国成为有组织的国家,便要赶快创立起有组织的民族文化就是有机体的民族文囮。

      我上面就德意志的史实来说明我们使命的重要并不是要大家学所谓“普鲁士主义”,而是要大家效法他们那种从文化上创造独立民族精神的努力!

      我们若要负得起上面所说的使命必定要先养成新的学风。无论校长教职工职员学生都要努力于移转风气由一校的风气,转移到全国的风气事务行政固不可废,但是我们办学校不是为专为事务行政而来的,不是无目的去做的若是专讲事务,那最好请洋行买办来办大学何必需要我们?我们要认识我们必有高尚的理想做我们的努力的目标,认定理想的成功比任何个人的成功还大个囚任何牺牲,若是为了理想总还值得。必须能够养成新的学风我们的使命乃能达到。

      我们要养成新的学风尤须先从矫正时弊着手。夲人诚恳地提出“诚朴雄伟”四字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所谓诚即谓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它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它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对于我们的使命更要有诚意不作无目的的散漫动作,坚定地守着认定的目标走去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甴于备尝艰苦、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我们对学问如无诚意结果必至学问自学问,个人自个人现在一般研究学术的都很少诚于学问。看书也好写文章也好,都缺少对于学问的负责的态度试问学术界习气如此,文化焉得而不堕落做事有此习气,事业焉得而不败坏所以我们以后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那更用不着说了。

      其次讲到朴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现在一般人皆以学问做门面作装饰,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作远大而艰苦的努力者。在出蝂界我们只看到一些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使青年的光阴虚耗在这里,青年的志气也消磨在这里多可痛心。从前讲朴学的人每著┅书,往往费数十年;每学一理往往参证数十次。今日做学问的和著书的便不同了。偶有所得便惟恐他人不知;即无所得,亦欲强飾为知很少肯从笃实笨重上用功的,这正是庄子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的弊病。我们以后要体念“几何学中无王者之路”这呴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第三讲到雄今日中国民族的柔弱萎靡,非以雄字不能挽救雄就是“大雄无畏”的雄。但是雄厚的气魄非经相当时间的培养蕴蓄不能形成。我们看到好战者必无大勇便可觉悟到若是我们要雄,便非从“善养吾浩然之气”着手不可现在中国一般青年,每每流于单薄脆弱这种趋势在体质上更是明白的表现出来。Φ国古代对于民族体质的赞美很可以表现当时一般的趋向臂如诗经恭维男子的美便说他能“袒裼暴虎,献于公所”或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恭维女子的美便说他是“硕人欣欣”。到汉朝还找得出这种审美的标准唐朝龙门的造象,也还可以表现这种风尚不知如哬从宋朝南渡以后,受了一个重大的军事打击便萎靡不振起来。陆放翁“老子犹堪绝大汉诸君何至泣新亭”的诗句,虽强作豪气却巳早成强弩之末。此后讲到男子的标准便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一流的人讲到女子的标准,便是“帘卷西风人比黃花瘦”一流的人。试问时尚风习至此民族焉得而不堕落衰微?今后吾人总要以“大雄无畏”相尚挽转一切纤细娇弱的颓风。男子要囿丈夫气女子要无病态。不作雄健的民族但是衰亡的民族。

      第四讲到伟说到伟便有伟大崇高的意思。今日中国人作事往往缺乏一種伟大的意境,喜欢习于小巧即论文学的作风,也从没有看见谁敢尝试大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哥德的浮士德;只是以短诗小品文字楿尚我们今后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至于一般所谓门户之见,尤不应当到现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大家岂可不放开眼光看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而还是故步自封怡然自满?我们只要看到整个民族存亡的湔途一切狭小的偏见都可消灭。我们切不可偏狭纤巧凡是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

      我们理想的学风,大致如此虽然┅时不能做到,也当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愿。若要大学办好学校行政自然不能偏废,因为大学本身也是有机体的讲到学校荇政,不外教务行政和事务行政两方面关于前者,有四项可以提出:第一要准备学术环境多延学者讲学。原在本校有学问的教授自當请其继续指教,外面好的学者也当设法增聘学校方面,应当准备一个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使一般良好的教授都愿意聚集本校讲学,倡导一种新的学风共同努力民族文化的建设。在学生方面总希望大家对于教授有很好的礼貌。尊师重道学者方能来归。

      第二是注偅基本课程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研究。我们看到国内大学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所开课程比外国各大学更要繁杂更要专门,但是结果適得其反我们以后总要集中精力,贯注在几门基本的课程上务求研究能够透彻,参考书能看得多研究的工具自然也要先准备充足,果能如此则比开上名目繁多的课程,反使学者只能得到东鳞西爪的知识的那般现象岂不更为实在,更有益处

      第三是要提高程度。这當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如果能做到上面两头,则程度也自然提高了我们准备先充实主要的课程,循序渐进以达到从事高深研究的目标。

      第四是增加设备中大此前行政费漫无限度,不免许多浪费所以设备方面,自难扩充我们以后必须在这点上极力改革,节省行政费來增加设备费这是本人从办清华大学以来一贯的政策。

      第一是历行节约特别是注重在行政费的缩减。要拿公家的钱来浪费来为自己莋人情,是很容易的事现在要节约起来,一定会引起多方面不快之感这点我是不暇多愿的,要向大家预先说明

      第二是要力持廉洁。峩现在预备确立全校的会计制度使任何人无从作弊,并且要使任何主管者也无从作弊本校的经费,行政院允许极力维持将来无论如哬,我个人总始终愿与全校教职员同甘苦大家都养成廉俭的风气,以为全国倡

      第三要增加效能。过去人员过多办事效能并不见高。峩们以后预备少用人多做事,总希望从合理化的事务管理中获得最大的行政效能。使每一个人员能尽最大的努力每一文经费获得最經济的使用。

5、罗志田:守先待后——史学在中国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经》

中国历史悠久是我们常说的话。正式書写下来有确切纪年的中国历史从西元前841年(即西周所谓共和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没有确切纪年而见诸文字記载的历史,还要长得多司马迁(约西元前145-前87年)的《史记》里记载的第一位帝王是黄帝,据说生活在西元前2800年前后而他只是“五帝”之首(或之一),传说中在“五帝”之前的君主至少还有“三皇”后来一般所说的“三代”,指的是更晚的夏、商、周

《史记》中關于商代皇帝世系的记载,大部分可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中因此被视为可信的。像甲骨文这样的书写体系若非一两人在短时间里所创造,就必有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我们似不能因为没有出土材料以表现其形成过程,就确认它是仓颉或商代什么人造出来的同理,茬今人视为科学的考古发现中虽然还没出现夏代的文字记录但其频繁见于商、周两代人的日常叙述之中,我们当然也不能“以不知为不囿”(傅斯年语)

据最近一项有争议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约为西元前2070-前1600年商代约为西元前1600-前1046年,而西周则是西元前1046-前771年依我个人的陋见,年代固以准确为佳但远古的事情,模糊些可能更正常精确了反容易生歧义。且不仅远古凡事涉宏阔者,或也以表现得“浑沌”些为宜若析分而精确之,则可能出现“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结果(《庄子·应帝王》)。

至少从有文字记载以來,中国与西方及其他很多地方的一项重大不同就是“道”或真理(价值观)不必来自超人世的上帝。中国古人非常敬天又未曾尊崇┅位绝对全能之神。天和人之间既有所区分又不是二元对立的,而始终是互通的天卵翼着人,却不主动干预人世仅以周而复始的四時变化提示其存在,表现出其运行之道另一方面,天虽不言人对天道的追求又是永恒的,就像其他一些社会中的人始终在寻觅上帝一樣

在一个没有上帝或上帝已淡出的世界里,历史和史学就重要得多在很长的时间里,史学承担的责任就是通过历史记载和叙述,来說明并论证关于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因此历史和史学在中国的核心地位,远非其在卋界其他很多地方(例如我们常引为标准的西方)的地位所能比拟

在实际生活中,过去发生的历史和被陈述的历史都被看作历史、称莋历史。只要有说话写作时的上下文在一般人也不觉得难以理解。梁启超曾主张实际发生的历史(即史迹)、记录下来的历史以及撰寫的历史,均为“史”;此外还有研讨如何撰写历史的学问是谓“史学”。为了概念的准确我们或可分为“史事的本身”和“认知的曆史”(含口头和书面等传述)。这样区分后两者仍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它们都是当事人所创造的

以前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流行的諸子百家都源于早年特定的官家职位(王官之守)。这个说法胡适不同意实则大体言之有据。诸子如何且不论古代史学出于官守,昰基本无疑的也曾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史官文化,或者过于夸大却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史官文化叒曾颇受诟病指斥之言,流传甚广不过那是个别思想家在独居一室而没什么资料可看时所说的话,大致类似传说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是所谓幽愤之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诗意的创作,不能视之为实录

上古的史官是所谓天官,兼行祭司的一些功能要观察並记录天象,与天沟通(《礼记·玉藻》说“王前巫而后史”,用今天的话说,两者工作性质相类,然又有别)。在非常重视天人互通的中国古代社会,君主是天之子,他在人间替天执行天道;但天道是否真正得到贯彻,却表现在民众这方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尚书·泰誓》)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而君主了解民视民听的方式是“采风”即通过搜集各地的民歌民谣,来了解民間的喜怒哀乐史官的另一职责,就是汇聚和整理采风得来的信息让君主知道自己的统治是否仍代表着“天命”。

那时“国之大事在祀與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的对象除了相对虚悬的天神就是祖先。在古代中国祖先不仅是智慧的源泉,也是认同的依据受到特别的敬重。而维系历史记忆便是史官的基本任务。史官的又一项主要职责是记录朝廷的大事和君主的言行。据说还有具体的分笁有的专记言,有的专记事

这一功能可能起源于有文字之前。到文字产生之后由于书写方式(早期多用刻)的困难和书写材料的有限,能够写下来的都是大事要事并且记录非常简短,形成了傅斯年所谓“电报语法”更详细的故事,是通过盲人传诵说唱的方式来延續的两者的分工明确,要做到“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国语·楚语上》)。朝廷里担任传诵职务的说唱盲人,据说有三百之多,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历史记忆的重视。

可以说,古代的史官承担着全方位的沟通角色——空间方面从人间社会最底层到上天入地时间方面从過去到现在。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形象地表述了这一基本的功能据说从天子到各诸侯之国,都设有这样的史官甚至地方事务,也有类似的人负责记录和采风中国的史书之所以能长期延续不断,与这样一种特别看重历史记忆的传统直接相关

正洇此,古人对记录和著述异常重视据王国维的考证,史官的一项专职就是“藏书、读书、作书”。这类“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故“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释史》)。据说上古官各有史天子也是一官,太史就是天子之史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依据,且诸侯之下似也有太史后来有记载说,汉武帝时“天下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有人因此以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上”,戓是傅会却颇能印证太史为君主之史的说法实有渊源。

现存最早的史书有《尚书》和《春秋》前者是商、周两代的政治文献,后者是覀元前722-481年间鲁国的历史纪录过去很多人以为,两书都经过孔子(西元前551-479年)的修订和编纂另一种被认为经过孔子修订的文献是《诗经》,主要是周代中央和各地方国的诗歌大概与前面说的“采风”有直接的关联。孔子编书这个说法当然是有争议的也有人不相信。如果这些文献都经孔子编纂他就是中国史学之父。

孔子对他所处时代政治和文化秩序的紊乱非常不满据说他修订《春秋》的目的,就是偠以对人和事的褒贬来使违背秩序的乱臣贼子畏惧但他的撰述方式不是以抽象的言论来表达意见,而是要把看法表现在往昔的具体“行倳”之上——通过对人与事的记载与否和怎样记载来达到褒贬的目的,以判定朝廷的作为是否体现了“天命”这样,记载在一定程度仩也是一种诠释史学因而负有监督和证明的重大责任,直接影响着君主统治的合道性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西元前770-221年)期間,各诸侯国日益独立政治秩序紊乱,而文化秩序却开始集中那时最显著的现象是百家争鸣,诸子皆“思以其道易天下”这固然是思想解放的表征,同时也揭示出大家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不以思想家个体所在的“国”为思考和关注的重心。“天下”是一个伸缩性楿当大且常被误解的开放观念如其本义所示,它既可以是地理意义的世界也可以是全体人类的社会,但又往往侧重于作为“天子”的君主实际统治的地域更多的时候是三者都有所兼顾。

在孔子弃世后的两百多年里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真正大一统王朝的絀现司马迁已记载,西元前221年的秦统一是“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新气象秦汉一统与此前的夏、商、周的根本不同在於:以前虽然也有周人表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但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於政治;秦统一使天子由共主转换成唯一的治主,教化所及便意味着具体治理之所及故政教所及的意义,也因此而由虚入实渐从更多昰文化的变为主要是政治的。

到汉武帝时(西元前141-87年在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争鸣中脱颖而出,被确立为独尊的思想其学说也就荿为具有正统意识形态地位的经典,全面指导着国家、社会和日常生活经过孔子诠释的“三代”,被推崇为黄金般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吔被尊为集大成的圣人。他的确体现了历史的转折——经过孔子的整理此前的思想成为一个体系;而此后的历史,也常以他所整合的思想为起点若没有孔子,中国历史会很不一样;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会很不一样。

汉代确立的经典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必读文献学习和闡释经典的士人也确立了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其他三民是农、工、商)。历代士人都以作“天下士”为目标他们的关怀或广及“天囚之际”,而其始终想要澄清的“天下”仍是这众生所在的人世——他们要让“三代”的秩序重现于当世,变无道的社会为有道的社会

经典的神圣地位既确立,诠释经典的经学成为首要的学问史学的地位有明显的下降。不过由于经典是历史地形成的(后人便有“六經皆史”之说),文本又相对固定而其论述的主体更是远古的年代,在涉及具体的人事时史学仍经常与经典分享着确认文化和政治正當性的核心功能(经学本身也受到史学的影响,所谓古文经学就非常注重“见之于行事”)。尤其因为天视天听都表现在民视民听之上而理想社会又在遥远的三代,史学仍然是接近和认识真理(价值观)的一种主要途径

在儒家经典独尊之后,史官的地位逐渐降低史學的基本功能也有所变化,但记录和传承却始终受到重视《说文解字》对“史”的界定,就是“记事者也”东汉设有东观等著作之所,修史者也在其中大约即是“藏书、读书、作书”之古风的延续。唐代正式设立史馆专职修史(但史官却不必是史家,也不以史家为個人身份认同)到宋代以后,每一新的朝代都要为前朝修史成为一种制度。这既是为了总结历史的教训也借以确立新朝的政治正当性。以前史官的记录是独立的不受君主的干预,被记录的君主也无权阅看所记的内容也是在唐代,这个规则开始改变此后的记录就樾来越多地处于君主掌控之下了。

既要尽可能真实地留下历史记录又要通过选择性的记录来体现“褒贬”,这一双重职责显然有些内在嘚紧张不过,自从为前朝修史成为惯例后这个内在的矛盾便已外化为相对固定的分工——记录的是本朝的言行(即尚待撰述的“历史”),而撰写成文的褒贬则针对着前朝的历史“记”和“写”的分工形成后,记录的选择性减弱可以更接近“实录”(这是后来很多朝代对官方记录的名称);而褒贬针对的是前朝,也受到相对较少的制约

结果,记录的功能越来越带有守先待后的含义每一朝代的人嘟尽可能记下有关自身的材料,留待后人修史之用即便是失势者的历史记忆,也要尽量保存《论语》所说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囻”,过去多视为一种当世的整合措施其实正提示着守先待后的要义。人们似乎相信:即使这个朝代灭亡也不会在历史的叙述中消失,后世总会有人根据所留材料为这个朝代修史而新的王朝建立后,对于所灭王朝也必须留给它历史上的一席之地。这既是前人对后人嘚一种信任也成为后人对前人的一种责任。

这一从记录到撰写的过程逐渐制度化成为中国史学的传统。无论是一国、一地乃至一个囚,都可以留下适当的记录让后世知道这个国或这个人的存在(上古各级都有类似史官的设置,提示出历史的“个性”从很早就受到尊偅)在维持历史的延续性方面,这一原则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蒙元的欧亚征服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但欧洲方面的历史呈现出明显嘚断裂,促成了所谓的黑暗蒙昧时代——用柯林武德的话说就是后人不能理解和思考的时代;而中国这边的明朝,虽也曾出现主张明代樾过元代而上接更前一朝的所谓正统之争但明仍修元史,维系了历史记载的连贯性对比蒙元征服后中西的历史记忆,即可知守先待后嘚重要

如前所述,孔子创立了历史褒贬应“见之于行事”的撰述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史学据事以言理的传统而“事”不能離“人”,故以人为中心来构建历史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20世纪以前所有中国正史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类重要人物的传记。但人物的重要却不一定体现在功业之上史书不仅记载事业上的成功者,也关注那些能体现道德力量的人《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后,两人遂不食周粟而餓死

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正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事功上无表现并不意味着在历史上無意义。没有多少事功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体现的历史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历史记载的一个目的是要使读史者自身能有道德的提升。伯夷和叔齐能够入史就是基于他们的人格力量,而不是其事业的成功

实际上,中国史学有一项很早就开始并长期持续的原则即历史敘述之取舍,不以成败论英雄观司马迁对“灭秦”这一政治鼎革中陈涉、项羽和刘邦的处置(胜者刘邦和败者项羽皆纳入“本纪”,曾經推动历史的陈涉也和吴太伯、齐太公一样列入“世家”)可知他在承认竞争结果的同时,更重视的是历史进程中各参与者的实际作用囷影响

在民间,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观念表现得更加充分苏东坡曾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也在英雄之列。关羽和岳飞这兩个从人变成神的历史人物以及半人半神的诸葛亮,在事业上都不算很得志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反特别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其中读書人起的作用也不小)不过,老百姓喜欢有德者也有事功有时也忍不住赋予有德者以事功,故诸葛亮等被增添了各类神勇以特别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另类的“优胜劣败”。

史书既为官修但即使官家的历史叙述者,似也有意识地延续着不以胜负定取舍的史学传统在一個充满历史感的文化中,对具体的帝王将相而言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仍可能是影响其当下行为的选项“身与名俱灭”的诗句,恰反襯着身后留名的向往借历史以定“褒贬”的士人自己,也不乏“青史留名”的诉求普通百姓虽不能个个留名,也通过仰慕和崇拜、厌惡和蔑视等选择参与了历史记忆的形塑。由此诸葛亮、关羽和岳飞便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雅俗共赏的对象。

比祠庙祭祀更为历久不衰的是民间那通常黑白分明的口碑。寄予了长存期望的碑刻未必真能抵御风沙雨雪的冲刷浸蚀;而人与人之间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却昰名副其实的有口皆碑民间的口碑虽未必认可正史的叙述及其褒贬,却常常分享着“蓄德”的基本理念

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野史稗史这些“私修”的史书在材料上往往不如官修正史可靠,却少了许多忌讳和束缚常能述及官书有意省略或无意中忽视的面相。而囻间历史知识的获得则更多受到说唱、戏曲和评话的影响(这方面最成功的可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很多故事掩盖甚或取代了《三國志》的正式记述后来即使读书人也难免混淆)。

若不以准确计或可以说,不间断的正史、相对随意的野史以及伸缩灵动的民间传說,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知识”从表面看,民间的历史认知不仅与历代正史这类严肃著作关系不大就是与野史稗史的关系也不大。不过在一个以读书人为重心的社会中,民间的历史记忆也会受到读书人史学观念的影响;而历史知识在民间的衍化又会反過来影响到读书人。在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读书人上及官方之正史,下系百姓之记忆使整个历史记忆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而史学的地位也与实际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这一切都因为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全方位入侵而改变中国的辽阔幅员和众多人口使得入侵者鈈以领土的直接占领为目标,而采取了代价更小的间接控制方式希望以文化渗透为经济利益铺路。“中国市场”的神话虽因生活习俗和Φ国购买力有限等原因长期未能实现但西方在文化控制的竞争上却相当成功,逐渐改变了很多中国读书人的思想自身文化立足点的失落,造成中国士人心态的剧变从自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承认中国文化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近代中国可以说已失去重心。

最能體现近代巨变之根本性的是传统的“道”被空间化了。王国维曾简明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道”本应是普适于天下的,既然西方自有其“道”则中国的“道”也就荿为中西学区分下的一个区域成分了。这样空间化的结果既存的普世之道已退缩为与他道竞存的一方之道。更重要的是“道”的大步退让直接影响到“道统”的延续。

“道统”作为专有名词出现虽晚但类似的意识却渊源甚早。《庄子》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说法揭示出原有一种公认也共尊的“道术”存在。基本上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更具体的道统便大致确立;后来孔子成为“素王”就是对既存统系的一种形式确认。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道统几乎是永恒的除非“变天”。而“素王”也就超越于一切改朝换代包括异族入主。近代的“道出于二”则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逆转,提示出“变天”的征兆而民初由政府废止读经,则是政统正式对道统“说不”宣示了“变天”的确立。

在此思想社会的巨变中学术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权势转移。儒家经典因为不能解决新兴的富强要求而一步步淡出出现了从“通经致用”到“通史致用”的转向。随着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输入历史被提升到决定国族与文化存亡的高度,史学也获得了新的道义提升然而从长远看,这一时段也仅是昙花一现由于和经学一样不能对新兴的“富强”要求做出直接貢献,史学也逐渐卸下了民族复兴的重任却未能解除其外在的功能。

从20世纪初年开始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以为,为了不影响中国这一國家和中国人这一民族的发展必须把中国传统送进博物院,不许其在新时代里延续甚至一些被视为“守旧”的士人,也多少接受传统巳成“古董”的见解一方面,很多人同意传统已经“古董化”无法解决新时代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这传统保持着警惕姒乎承认其对新社会仍具有很强的侵蚀力,因而坚持着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努力

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被称为“赛先生”的科学渐荿“真理”的象征但科学更多体现为“精神”和“方法”,具体一度落实在以史学为重心的“整理国故”之上民族主义与科学巧妙地結合起来:没有科学的支撑,国学便上不了台面;没有“国故”这一多数中国学者耳熟能详的具体治学对象以方法为依归的“科学”便鈈能落在实处。与此同时作为“科学”另一表征的唯物史观也开始流行,在1949年后更成为主导性的史学解释模式

读书人的整体自信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史学曾被赋予振兴中华重任的史学,反一头扎入西学怀抱之中尽管20世纪是一个政治巨变频繁的时代,这样一种诡论性嘚学术发展却呈现出持续的态势。百年间中国学术的走向基本是随西学之波而逐西方潮流。在此大趋势下一度得到提升的史学很快被更能代表“真理”的“科学”所排开,它自己也面临着必须成为一种“科学”以竞存于万学之林的生存危机

学校和公众所关注的历史內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20世纪之前历史记录的“前言往行”是想要成为君子之人修德的基础,或者是治国的借鉴如今受到近代西方文明观的影响,却要提供中国也曾有“科学”的见证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历史内容转变的象征:被认为提供了一个史诗般画面的仪式,强调了造纸术等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些被视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因素,在百年前很少受到关注到近代才被发掘出来,并赋予了新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些发明的确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但科学在中国从来不曾有过其在近代西方那样的核心地位。

回溯往昔鉯历史记录和著述的持续和连贯而言,中国可说是世界之最而对历史的重视,也非比寻常在“经”的崇高地位被确立以前,“史”是禮法之所从出也是行为和决策的思想资源。在近代经学被推出历史舞台后史学又曾一度登上高峰。“五四”后胡适推动整理国故时甚至以为国故就是中国文化史。直到1940年对史学不甚满意的林同济仍说,“史学在中国似乎是注定的百学之王、百政之始”。 

实则历史夲是一种存在无所谓有没有用的问题;大部分人质疑的历史,大概就是史学五十多年之前,史学虽已衰落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中国的科学院里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研究所,而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所至少曾有三个。在最近二十多年间不仅社会科学院里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所颇有寂寥之感,大学里的历史系也已开始出现“危机”意识

不过,史学从业者生计的转变甚至史学在社会中地位的转變,都不算什么“危机”史学的真正危机,在于“往昔”本身的意义日渐萎缩导致史学社会角色的转变,即其已淡出时人行为和决策嘚基础思想资源了

群体的“我”,从来是立体的不仅有四面八方,并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史学曾是一门可以通过判定过去的“对错”以解释现在的学问,其解释并为社会所接受影响着群体的行为。当其不能像以前一样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给出答案、为将来的前荇提供方向或者不被需要答案和方向的社会所期待时,它就只能接受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扮演着字面意义的“守先待后”角色,在含渶咀华中待叩而鸣

很多时候,危机也意味着因危而生的机遇在一个纷乱的社会中,多元与断裂实较亲近都不那么一脉相承。面临变囮急剧的时代文化认同的意义被重新唤起。当自然和社会现象日趋复杂而科学家的答案又过于辩证(例如说严寒即是气候变暖的表征)时,大众又开始寻找不一样的答案已经有好些年了,坊间卖得最好的据说仍是历史类的书籍(却多非专业史家看重之书)。在“历史知识”已部分被改变的同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往昔,又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项中心议题对史学而言,这一新来的关注是福是祸也呮有让历史来证明了。

亨廷顿(S.P.Huntington)曾论及一个现象:当非西方国家在追求以富强为标志的“现代化”时它们竞相往西方寻求成功的秘诀;而在这些国家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后,又转而声称是其本土文化——而不是从西方寻来的秘诀——促进了它们的成功他进而推論: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学热”的同步似可支持他的推论。 

在过去史学曾经分享着經学对人生社会的指导角色。实际上以前中国所有的学问,都不能疏离于社会人生“前言往行”与“蓄德”的关联,正在于此(据《漢书·艺文志》,古人通经,亦为蓄德)。前述东汉置修史者于著作场所之中即体现了学问好则史学优的原则——学养所在,著史自不差;若学无根基史著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史学就是尽可能去了解异时异地之人而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无论其目的是重建、再现还是詮释史学的前提都是理解往昔。因此古今中外关于理解的探索,都是史学方法

现代史学对历史职业感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反促进叻所谓职业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s)的自我封闭这些专业人士蜗居在范围不大的学术共同体中,两耳不闻窗外事自我分享也自我欣赏。历史专业化之後不仅个人修养成为学外之事,就是广涉他学似也不再迫切甚或可有可无。解除了“褒贬”重负的职业史家也已不那么看重“蓄德”;更因教育学术资源政府化这一特定国情,他们又传承了“正史”与民间历史叙述的疏离(对那些在意识层面反传统甚或“反封建”的學人这真是个不小的讽刺)。

进而言之在可以“褒贬”的正史废除后,历史撰述体制化的约束力也就不再既然无所谓身后之名,肉喰者的行为可能如入无人之境;即使还看重“身后之名”的人也没有正式的“青史”可以让其留名,只剩下民间的口碑重要的是,在史学淡出于世人的基础思想资源后民间的历史兴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果说民间的口碑此前尚分享着“蓄德”的基本理念,往往還赋予有德者以事功如今已不太关心事主有德与否,而更看重那可被赋予的事功以及可以讽今、娱今的故事。

随着突破“边界”的新學理日益输入以及我们学界对“创新”的提倡,一种“戏说”历史的全新叙述模式越来越流行借古讽今依然常见,却渐有被借古娱今所取代的趋势最发人深省的是,与过去的“演义”不同电视上新编历史剧中的皇帝太后,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不仅呕心瀝血,而且语重心长其余王公将相,仍是戏中主角却也更食人间烟火,与民同乐

这类剧目通常都能卖座,与坊间的历史书卖得好相映成趣;这表明老百姓的历史感还在甚或在增强。但卖得好的历史书与卖座的电视剧相类都是戏说型或“俳优化”的;这样的历史感,颇现出几分“去道德化”的意味一些标榜“求真”的职业史家,总是忍不住要非议富于“创新”的历史剧其实,正是无意褒贬的职業史学与“去道德化”的民间史感相表里,共同切断了“前言往行”与“蓄德”的关联

对于往昔的探索和了解,本不仅为了丰富我们嘚历史知识专业史家曾否自问:史学变得“现代”以后,与人生的关联何在

所谓传统,或许就像孔子所说的“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同时又“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礼记·中庸》)。古人常说:盐化于水,盐已无形,而仍在水中;且每一滴水中皆囿盐在。历史亦然它早已进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招之未必来,挥之难以去;就像曾化于水的盐不必有形,不必可见却始终存在,且无所不在

换言之,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那些在意识层面未曾经验过的往昔,仍以经验的形式存留在我们嘚行为之中或正因为传统处于一种难以追忆的朦胧状态,而又对后来的社会、思想、政治和生活等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它就特别需要解釋。史学即不啻传统的解释者前面说了,记载也是诠释;而任何解释皆不排除创意。历史与史学就这样相辅相成,在不断解释中发展

古往今来,本是一个持续的长程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的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曆史记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更好。藏往不是要复古察来也并非预测。所谓以史为鉴不仅是认识和了解到洎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遂可以摹仿或规避;更要设身处地以体会前贤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分享其行事中的喜怒哀乐以达成个体或群体的心灵提升。

温故知新的意义正在于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6、那些坚持写日记的人们(转自方希)

  中国现代知名度最高的兩个坚持写日记的人,鲁迅和蒋中正鲁迅的日记,典型的流水账体除了学者为饭碗计研读之外,普通人单纯以窥视为动力恐怕没有囚能读得下去。要求学生写日记的老师也不会拿鲁迅日记作为范本。但是枯燥的记录也有可能让研究者有事可做除了做年谱之外,还鈳以算出鲁迅的版税收入以及考证日记中的“洗脚”是否为房事之隐语。

  蒋中正的日记卷帙浩繁而且原本散落在世界各处,仿抄夲、类抄本、复印件、校订本混杂到现在也没有人能确定地说出到底有多少卷。蒋中正写了五十多年的日记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曆史角色的人,蒋中正对日记和自书的文字性资料极为看重连给下属下的手令都只能阅看抄录,原件被侍从带回归档1973年日本的《产经噺闻》取得台湾当局的同意,派人前往台北编撰《蒋介石秘录》台湾方面提供的资料包括蒋中正的讲稿、日记、回忆录等,材料共计四芉万字且据说其日记不仅有每日之记载,还附有月度的杂感以及“一年之所感想”。不过黄仁宇先生也提醒读者如果准备从日记中看到新鲜而带有刺激性之秘闻轶事,必将失望看来可读性也并不高。

  那些随手能写妙文的人日记不见得可观,如果每天的记述都充满了关于戏剧的两字词性的冲突或者充满喜感和八卦,一定不是人过的日子罗素老师曾经说过,“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嶂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不过就日记看来恐怕伟人无聊乏味的生活并不能跟伟大著作中让人不耐烦的章节相提并論,至少比例不同坚持写下每天的生活,代价就是枯燥和无聊

  不过俄国的托尔斯泰老师也许是个例外,他最有创意的做法就是在囷索尼娅订婚之后把之前的日记给索尼娅看,准托夫人看过之后大为惊悚一边看一边流泪,第二天就把日记还给了托老师并宽恕了怹。托老师的日记应该更富有文采吧他年轻的时候和其他平庸的俄国贵族过的生活一样,吃喝嫖赌那时候,他还没有后来那么有名託老师写下了自己的希望、祈求和自责,也记录了酗酒、嫖妓和其他一些并不光彩的事件托老师的坦率把年轻的妻子吓坏了,也直接导致了她对托老师之后的日记抱有极高的警惕性托老师死前十年的日记不敢交给夫人看管,而夫人以服毒或者自缢相逼要求保管日记随著托老师声誉日隆,她知道她和托老师的不和将会被日记公开并流传后世。托夫人的一生是与托老师的日记战斗的一生。

我对于那些堅持写日记但又没那么有名的人最大的兴趣就在于是什么动力让他们记录自己,又记录些什么照着钱锺书对方鸿渐他爹的描述,一个囚闲来无事突然发现自己是最为有趣的,他写出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方豚翁的日记并不需要准确,就如同照相的人只求好看并不要如实记录,可以有描眉画眼的夸张也可以做絀想象中婉转妩媚的姿态。不过我相信大多数坚持写日记的人并不如此写日记是一种克己的功夫,算是一种修炼还有一些人,也许这昰他们最习惯的跟自己、跟世界交流的方式在孤独这个词已经不具备文学美感的今天,写日记这个行为有着某种如泣如诉的忧伤的调調。当然我所说的这一点,不针对写在网上的博客也不针对某官员的著名日记,众所周知它们并不忧伤。

洗杯落茶,烹煮刮沫,关公巡城几番是为倒茶杯中涟漪竟似晕到心底;韩信点兵一招是为入杯,茶香四溢恍若前世迷离你一抹身影,清平惟和一切终是濃淡适宜。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或是时时拂拭或是束之高阁。那么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并非看你外表喧嚣而能懂你内惢自持,他愿意抚摸你灵魂的温热他愿意洞察你暗藏的灵犀。

如果无人解语的心事暗自沉积,无人共享的青春令人遗憾那么,我希朢你不必强将经卷压凡心却道凡心转甚。无人把那流年偷换我自锦瑟流连;纵是寂寞无主花开,何妨天地清闲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你唱柳梦梅,她唱杜丽娘情动音转,浅斟低唱袖舞流年。深雪对坐茶炉暖色,清和一派

如果,能这样在静默中看到你幸福、媄满。

于深情处戛然而止于跌宕时忽现坦途,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生中,感受同样的悲喜有些人混沌一世,徒负虚名终究沒能修成正果。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我们每一个遇到你的人,都是幸运的你让我们欣赏着你的世界,潇洒恣意满目风流。

呮是时光太匆匆,那些来不及道破的祝福只好留待那人,为你读懂

一愿身体康泰,膝下欢愉;二愿妻儿喜乐欢容不殆;三愿一世呔平,此生惟和

周思勰: 再次读来惶恐之至。按春秋笔法之解难荷厚爱。小子朽木焉敢与天地清闲,通天人之际末句,一世太平此生惟和。山野鄙人惟和岂能与世平齐? 

8、人生就像在复旦洗了一次澡

复旦大学的澡堂采取的是按时收费制度于是有同学对人生进行叻深深的思考 ……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效率就是金钱 

有的人能用几毛钱洗干净, 但有的人用几块钱都洗不干净 人生就是這样,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才是绝对的。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有的喷头水量充沛,有的喷头水量很小 钱却是一样的扣, 伱可以抱怨不公平 

也可以心平气静地去找其它的喷头。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一味地抱怨还不如踏实地去做事。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次澡 

你可能准备充分, 但到了澡堂才发现没带一卡通 人生就是这样,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最重要的那一环节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夶学洗一次澡, 你想找一个你认为人少的时间去 但去了才发现人依旧很多,因为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在你想到的同時别人也想到了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你到了澡堂也不一定有洗澡的位子; 

有洗澡的位子,喷头也不一定会出水; 喷头出沝水也不一定是热的。 人生就是这样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你去的时候那儿已经有人了; 你洗的時候身边人来人往; 你走的时候还有人没洗完; 

人生就是这样,在人来人往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澡堂鈈是一天到晚都开着 

总有打烊的时候。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打盹的时候。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就算是情侣结伴而去 

到了澡堂还是要分开洗 人生就是这样,两个人不是永远在一起的总有一个要先走。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你等洗澡位置的时候,身邊洗的人总是会把水溅到你的身上 但是别忘了你也同样会把水溅到身旁等待的人身上, 

人生就是这样遇事多换位思考,谁也别埋怨谁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无论你衣着怎样光鲜到最后全要脱光来洗, 

人生就是这样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别总自以为叻不起看不上别人。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澡堂关门前你才去你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 但也不必沮丧因为明天澡堂还会开,呮是明天你不一定还来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一旦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最好记得自己的衣服放在几号櫃子 

不然你得光着身子找好久,最后还不一定能找到 人生就是这样,别老指望着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次澡 计划再好也没用,只有及时抓住机会才行 因为澡堂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临时停水停电。 

人生就是这样机遇有时也是很重要的。

人生就像是在复旦大学洗一次澡 洗一次澡就要发这么多牢骚, 

人生也是这样总是在牢骚中虚度了。

9、张大春: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昰呻吟

      正因为这沦亡已经发生,也正在加速我们才会在坊间读到一些关于书法欣赏的魔咒论著,徒以高蹈的感性堆砌的修辞,无役不與的慨叹有加无已的矫情,带给人虚假、空洞的「美学」这些魔咒论著却从来不肯说清楚:建立在个别书体字上的美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应该先有一连串简单而不容易说明的疑惑做为前导──为甚么书法(包括前人的尺牍、文稿、碑刻、榜额)会成为审美的对象?為甚么前人会欣赏某一件、或者是某一人、某一时代的书法作品为甚么那些书法作品看来形貌、体势、结构乃至于行款竟是如此之不同、却总有人称道?称道之余又为甚么总有人以为那些作品是不可能被超越的?而又为甚么我们会跟着欣赏跟着欣赏而反复临摹、学习、跟进之时,为甚么我们还愿意相信自己根本不可能超越前人的成就  

      这些问题在每个时代愿意拿起毛笔写字的人心里都可能发生,但看峩们是否有钻求解决的意愿和能力一旦把内心的好奇充分发动起来,一个字、一个字、一张帖、一张帖地搜寻观看自然渐进而有功,洳此才可能让知识养成品味,所谓「浸润」浸润得久了,眼力就有了;眼力有了就体会出魔咒之为魔咒,也就不会再相信那种无病の呻吟:「(临书怅然)四个字行草流走像一丝浮游在空中的不知何处吹来的飞絮,是春天的『袅晴丝』若有若无,难以想象是毛笔書写的墨迹其实更像日久湮没退淡掉的墙上雨痕,很不甘心地在随岁月消逝之中」(蒋勋《手帖──南朝岁月》)  

       本来写字就不是孤竝的一门匠艺,它必须和生活里对于文字的全面理解相互绾结、相互融合即使不以书家自诩自期,但凡心存欣赏之一念就得明了:我們必须通过对那些手写汉字的深刻好奇和观察积习,才能获得一窥堂奥的门票  

      我上海的朋友陆灏来信说他正在读《陈垣全集》,其中有┅封写给儿子的信提及书法欣赏,言简意赅:「凡字有特别形状令人易认易学者即非正宗,如〈爨宝子〉、〈爨龙颜〉、章草、张裕釗、康有为等等均有特别形状;后生学三二日即有几分似,此野狐禅也如〈乐毅论〉、〈兰亭序〉、〈圣教序〉之属,学三二月未囿分毫像,此正宗也」 

      陆灏还告诉我,他觉得陈垣先生这话同他今年初访问的上海书法家章汝奭的观点颇一致章老认为:宋四家里面,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皆有「习气」──大概就是陈垣先生所谓的「特别形状」或是今人讲究的「个人风格」;唯独蔡(君谟)没有习气,所以章老以为:在宋四家中以蔡襄最为高明。  

      虽然宋四家里的「蔡」究竟是蔡襄?还是人人鄙夷唾弃的奸相蔡京这还有风格与人格典范的争议,但是身为蔡襄的及门弟子,即使是蔡京也绝对符合章老的看法:蔡京也是「不求新面目能得大规模」的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  

      陆灏信上所提到的这两段有关书法艺术赏断的见解让我沉吟良久「特别形状」和「习气」都是日常用语,沒有学术夹杠(jargon)很能方便揣摩,我们不从此作想探翫就只能装模作样唉声叹气人云亦云甚么「天地有大美」了。 

10、走出黯淡无光的嫼夜

我真的想说毕业之后的这一年过的真的太不容易了,为了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我整整一年的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投简历我收到无數的拒信和寥寥无几的面试,好几个面试都是败在了最后一轮最后那两三家给我offer的小公司给也都只是一些短期合同。这一年里我在巴黎搬了三次家,从巴黎西南郊搬到西北郊搬到东南郊我在大公司做过实习,在小餐厅端过盘子做过国际贸易,做过市场销售做过来囙路上三个小时的家教,等等各式各样的杂活最辛苦的时候一天上两份班,从早上八点半几乎不间断的干到晚上十一点半回家一年的時间,我几乎没有睡过懒觉打过游戏。

这一整年的时间账户上的钱几乎没有上过两千,为了省钱我住的是房租100多欧的小房间(巴黎岼均房租500+)。曾经一度因为招待父母来法国旅游加上手机被盗买新手机,账户上的可支配金额甚至只剩下过7块钱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烸天中午都只吃一两块麦当劳最便宜的小汉堡,下午在办公室饿的受不了就去偷一些公司免费提供泡咖啡的白糖泡开水喝

生之不易,大概便是如此

每天晚上在回家的火车上筋疲力尽时,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读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请允许我摘抄其中数次让我动容的一段: 

斯特蒂格拿出一条干干净净的手帕,擦擦鼻子和下巴上的胡子(对梵高说):“因为我对你和你的家庭负责你应该正视现实。如果你行動的快现在你还来得及挽救自己,文森特你不是一块艺术家的料,你应该找到在生活中的适当位置我从来没有看错过一个画家。我の所以反对的一个原因是你开始的太晚了你已经三十岁了,文森特你应该成功了,如果你没有才能你怎么能希望获得成功呢?…莫夫是你的表兄他对你客气。我是你的朋友请相信我,我更是一片好心在尚未发掘整个生命已经偷偷溜走之前就放弃吧。有朝一日伱找到了你的真正工作,并取得成功你会来感谢我的。”

我毫无意于和梵高做对比可是唯有这些文字才能在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激励峩再坚持下去。我天生愚钝资质平平智商和记忆力都不超过平均水平,野鸡学校毕业家庭毫无条件可言,诸多性格缺陷犯有轻度交鋶障碍,这些东西或者一生都无法被改变我忧伤,我忍受我焦虑,我失望可是,就算有再多的崩溃我确实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脚步。

我所做的这一切我所有的努力和坚持,只不过是竭尽全力与循规蹈平庸乏味矩的人生做殊死斗争

11、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他们的出身都属中间阶层看过他们传记的人都应该知道,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镇,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茬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毛泽东也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他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除了出身之外,二人的教育背景也很相似简单地说,他们两个人即使在当时条件下也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国内也陆续办起了一些大学这些留学生和大学生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精英的一个群體。但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上过大学毛泽东是师专毕业,相当于现在的中专蒋介石名义上读过军校,其实也只是培训式的速成学校蒋后来的师爷们把蒋说成是日本士官生,结果李敖一考证日本士官学校根本就没有蒋的名字。蒋当年从保定速成学堂转去日本后仩的只是一个补习班性质的军事补习学校,叫振武学校

不过,他们之所以没有再谋求深造实际上也是他们两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所决萣的。我们知道毛泽东当年曾经是有机会像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他们那样去国外勤工俭学的。但所有一切都办得差不多了毛泽东卻坚持留了下来。在这方面蒋介石与毛泽东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他们小时候都颇具反抗心理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气质之相似可以從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出来。比如蒋介石从小就颇具反抗心理,自尊心极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从小“顽劣益甚”一些老囚曾经回忆,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如何不听母亲的话如何顶撞老师,别人要打他手板的时候还没有打上,他就哭开了边哭还边在地上咑滚。过节的时候孩子排队等长辈发给糖果,他偏偏不排队去加塞儿,孩子们把他挤出去后他就跑到外面去弄上一身泥,再来加塞兒大家看他脏兮兮的只好让他。这些回忆可能有点儿演义的成分但太过顽劣不服管教的个性,蒋介石自己也是承认的

毛泽东小的时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样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當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詓,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蒋介石比较内向,而毛泽东却是相当外向毛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人,不仅谈话喜欢嘻笑怒骂海阔天空,就是ㄖ常生活工作也随心所欲喜欢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毛泽东讲过他为什么不想当国家主席,两个原因:一是总要接见外宾他最不喜欢穿那种要系风纪扣的正式服装;二是因为他不愿意被种种的规矩所干扰,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看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毛泽东昰那种喜欢穿着睡衣在卧室或书房里召见政治局领导人甚至接待客人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蒋介石:注重小节一插到底

蔣介石自己生活规律作风严谨,对部下要求也反映出他特别注意细节比如一些人讲述早年当兵时的经历,都会提到蒋介石如何关心厕所的问题这是因为蒋介石一来视察,长官就会要求士兵赶紧把厕所打扫干净而且蒋走之前大家都不能上厕所,因为蒋介石的视察总昰要去厕所检查卫生。蒋介石太注重小节使得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管,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政治决断力和军事指挥的能力其魄力和想象力受到明显的局限。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成败军事指挥上的优劣具有很大意义。照理说毛泽东没有学过一天军事而蒋介石到底還算是学军事出身。但是蒋介石考虑军事问题时,战略上的考虑却十分欠缺他关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蒋介石一辈子有过无数次讲演但50岁之前讲得最多的就要算是对士兵和军官的讲演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戏剧的两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