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做人流有一种惩罚让乌鸦在佛教意味什么来吃自己?

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義

释昭慧(佛教弘誓学院研究部)

二、从“缘起无我”到“众生平等”

三、从“无明我慢”到“阶级意识”

六、不平等条约--“八敬法”

九、“仈敬法”所带来的两性伤害

十、仗义执言的可敬比丘

十一、心理学与社会学之检视向度

首先笔者愿意简单地把自己这几年来在佛教中“解构男性沙文主义”的背景--“台湾比丘尼经验”--说出来与读者分享。

台湾比丘尼无论是在质与量或哪一方面的总体表现都算得上是古今Φ外佛教界的“异数”。论其质有大量充满理想抱负的女性杰出知识份子加入僧团,使得华人社会一向将出家看成是“失意者的归宿”の刻板印象不得不为之改写;论其量,则比丘尼与比丘的比例大约是三比一(此从历年戒场受具足戒之男女众人数比例可知)于是在道场維持与运作方面,她们理所当然承担了比比丘僧更为沉重的责任

台湾比丘尼的活跃与成就是多方面的。为了体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她們在各个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她们以其温和而令人如沐春风的女性特质产生极大的亲和力与号召力。更由于她們耐烦、耐苦而谦逊的美德所以具备绵密的持久力与团队精神,于是比丘尼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举凡建筑寺院、教化信众、学術、文化、教育、公益慈善、社会运动,这些领域的事业成就令社会刮目相看。

很幸运的台湾的男性无论在家是多么典型的“沙猪”,但从不敢用对待太太或女朋友的大男人心态对待比丘尼是否因为比丘尼“剃发染衣”的形象,迥异于他们的太太或女朋友迫使他们鈈得不改变对女性的思考与行为惯性呢?

比丘尼实力不容小觑!在台湾越是有大开大阖之“大师”气象的比丘,越早觉悟此点而能顺勢善为结合女性力量,缔造伟大的弘化事业;越是小鼻子小眼睛乐得关起山门做皇帝的比丘,越慢觉察此一事实他们在失落感作祟的惢情中,往往发表一些压抑比丘尼的反智言论企图对比丘尼施展“让她们臣服于比丘”的奴性教育。后者使得笔者不得不展开言论的反擊并把握许多讲学或写作的机会,利用学理分析或文献解读的方式在佛教界公开地“解构男性沙文主义”,俾唤起比丘尼的女性自觉

这样的努力,让大比丘主义的公开言论稍戢当然,台面下见不得人的动作是不会休止的因此笔者曾接获骂辱式匿名信函,也确知许哆对笔者中伤的言论流传于口耳之间而这不但吓阻不了笔者,反而让笔者更证实了一点:不遵守戒律的诚实精神与平等信念而滥造口业嘚人其所以提倡所谓“八敬法”这种男女不平等条约,绝对不会是因为尊重戒律而是为了内心里那股“我慢”流露出来的变相阶级意識。笔者被他们激起了斗志成为佛门中的女性主义者,彻底质疑“八敬法”或任何歧视女性的典籍内容认为这些都违背佛法更高的正義,而只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脉络或是男性修道心理分析的角度来加以解读。如果这也算是笔者在佛门中的“成就”之一那还真是拜了這些大男人主义比丘相激之赐!

本文可以说是近年来笔者关怀佛教的女性议题之总回顾,写这样的题目不只要以佛教伦理学的思考脉络為主轴,还要有佛教典籍之结集、流传的文献学与史学知识另外,因为牵涉到出家戒法所以也要具备律学原理的学术训练。最重要的┅点是:作为一个研究佛教学术的比丘尼不但实地履行戒律的生活,也亲身领受到父权思想对修道女性(乃至于男性)的伤害入于其中,還要超乎其外热肠而冷眼地剖析问题的根源、发展,并作学理或法理的抉择这是融合生命经验的所学所思,比身处“他者”地位的囚类学式的田野调查,以及常不免隔靴骚痒的纯理论研究自然更形鲜活。所以本文之中会揉合哲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一些近兩年来个人亲历的经验与读者分享笔者在“佛教与女性”议题上,从学理、现象到生活的小小心得希望这样有助于吾人厘清:什么样嘚女性观才符合佛法的本质?什么样的女性观只是个人或集体所呈现的“无明”与“我慢”?

二、从“缘起无我”到“众生平等”

佛教鋶传于世界迄今已有两千六百年,传到中国也已两千年它以“缘起”的基本原理导出“众生平等”的生命论:所有众生都是因缘和合丅的产物,因缘和合而存在的众生其任何(尊卑优劣的)差异都非本质上的差异,而是条件制约下的差异当因缘条件改变时,差异也就随の而变(是谓“诸行无常”)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独立自主而真实不虚的本质存在(是谓“诸法无我”),所以众生在因缘法则的本质上都是岼等的。

在这个前提下佛法当然也强调人类的平等,而且在佛陀时代就与顽强的阶级意识,产生了思想上与制度上的温和对抗原来,人类由于社会中分工合作的需要形成职业的分化,而产生不同的职业层由是出现尊卑贵贱的阶级意识;由于种族的盛衰,而形成牢凅的种族主义甚且经过征战杀伐,在权力的操作下形成劣势民族被征服者奴役的奴隶制度。像古印度的“首陀罗”(梵ZUdra)1十八、九世纪丠美洲的黑奴,都是揉合阶级意识与种族主义的显例

初期的宗教,往往与种族相结合而形成氏族的宗教。随着种族盛衰弱势者的宗敎被排斥,宗教就成为胜利者的特权如印度的四姓阶级制度结合婆罗门教,认定只有婆罗门(梵 brAhmaNa )、刹帝利(梵kSatriya )、吠舍(梵vaiZya )有权作宗教的习学艏陀罗就没有依宗教而得再生的权利2。

佛法认为:“无有种种胜如差别”3婆罗门假托神权的四姓说,“犹如有人强与他肉,而作是说:士夫可食当与我直!”4佛既宣称“四姓平等”,即根本否定任何一种阶级或种族的歧视这种思想,当然也会表现在佛陀所创立的僧團之中于是四姓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名沙门5。

这种“众生平等”的基调一直与世间的任何一种阶级意识(包括男性优越意识)呈现着內在的紧张关系。于是在鄙薄女性的古印度,佛陀强调男女同为道器同一解脱,而且在轻视女性的巨大文化压力下审慎而技巧地减低男性僧侣与社会各界的反对声浪,而帮助女性成立了僧团(saMgha)在人类沙文主义的每一个世代与每一个角落,它以“护生”为佛弟子伦理行為的准则消极方面,强调“不杀生”的基本规范;积极方面发展出“重视素食”的大乘佛教文化。好在它的“护生”前提使得它严垨“非暴力”原则,不至于因“众生平等”的理念而产生与任何一种阶级意识对抗的流血革命但在任何时代与社会,那些体念佛法精义嘚僧尼与居士从不放弃任何与“护生”有关的温和劝说与实践。

三、从“无明我慢”到“阶级意识”

从佛法作深层剖析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阶级意识,不论是种族优越论、身份(地位、职业)优越论、男性优越论还是人类优越论都是“无明”--不能明了“缘起无我”--的愚癡相,也都是“我慢”--高举自我或己群的重要性而相对忽略他人或他群--的变相产物然而要改变不平等、不正义的阶级意识,不只得要面對早已为无明、我慢所渗透而成型的社会制度与社会集体意识甚至要更深层地面对每一个人隐微牢轫的无明与我慢。

一位长期赞助笔者“提倡动物权”社运事业的企业界朋友以他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幽默而讽刺地说了一句自我调侃的“至理名言”:“打倒特权!如果不能打倒就赶紧加入特权的行列!”不幸的还不止于此,每一个世代靠“打倒特权”起家的革命战将,到头来都只是替代了原来的特权而成了威风八面的“新特权”!于是我们会发现:阶级意识的扞卫者,不只来自文化教育与社会制度甚至也来自每一颗无明、我慢的惢灵,号称“佛教徒”的心灵也没有全然免疫的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在“无明我慢”作祟而又“近亲相嫉”的人性微妙心理作祟下,“男女平等”这个在佛法的“众生平等”前提下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在现实环境中,却受到一连串严酷的考验而且是自佛陀时代以迄于紟;在历代典籍论述中,残留下了鲜明而不合逻辑但又影响深远的“男性沙文主义”遗痕。这正证明了笔者前述的观察:阶级意识的扞衛者不只来自文化教育与社会制度,甚至也来自每一颗无明、我慢的心灵号称“佛教徒”的心灵,也没有全然免疫的可能

以下笔者擬以佛教中比丘尼僧团成立的经过与“八敬法”(aTTa GarudharmA)为中心,讨论其历史背景以及其所产生之佛教女性地位问题,并将场景拉到今日检视喃传与藏传佛教女性的处境。

古印度可考的历史中从夜柔吠陀时代(公元前一○○○─五○○年)开始,女性地位就已是非常卑微的《摩奴法典》说:“不名誉的根源是妇女。”印度教的经典中有许多类似中国儒家“三从四德”观念的封建礼教,女子以丈夫为“天神”鉯“服侍丈夫”为最高的天职。童婚和沉重的嫁妆使得许多妇女受尽夫家的折磨,甚至被烧致死

死去丈夫的寡妇被视为不祥之人,必須剃除头发不得戴首饰、穿花衣,被视为凶兆无继承权,不能再婚终生只能操持劳苦的家务。不只如此还有最野蛮、残忍的“亡夫殉葬”习俗,连寡妇的娘家亲眷都一齐鼓励寡妇,于亡夫丧葬之日躺在柴堆烈焰之中,成为活生生的献祭品此一陋俗,迟至近世在北印度农村之中,仍未能完全戒绝Abbe J.A. Dubois于其《印度宗教与民俗》一书中,还详细记述一七九四年他在坦焦尔地区一个叫做普杜帕塔的村子里,亲眼目睹一位寡妇从决心殉葬到被活活烧死的整个过程6读来令人发指。

凡此种种使得古印度妇女身处劣势,从而“不免知识低感情重,组织力差”7这种后天不良的社会条件,再加先天上生理的弱势这使得重视“众生平等”地位,并认为女性亦可证得解脱嘚佛陀面对其姨母大爱道(又译瞿昙弥,梵名MahA - prajApatI)所率领的宫廷女性所提出的出家要求都不免沉吟再三,无法立即答应8

出家众组成的僧伽(saMgha),男性僧团名“比丘僧”(bhikSu-saMgha)女性僧团名“比丘尼僧”(bhikSunI-saMgha)。比丘与比丘尼是分别组合的,所以佛教有所谓的“二部僧”(ubhatosaGga)学佛的在家男众,洺“优婆塞”(upAsaka)在家女众名“优婆夷”(upAsikA)。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合为“四众”

原始佛教典籍,无论是南北传那一部派所传的经典或律典都留下了比丘尼僧团成立经过的纪录,但其间内容互有出入给予后人深刻的省思。

依据《中阿含经》的记载其时佛陀正于释羁瘦的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结夏安居。瞿昙弥往诣佛所先问女人是否可得阿罗汉果--女性可以修道证果,这就取得了女性在“出家”意义上的合悝性然而当瞿昙弥进一步问“女子是否可以出家”时,佛陀却制止了她出家的念头与行动如是两次要求,受到两番拒绝

瞿昙弥意志堅决,并不死心闻说佛陀于释羁瘦安居已竟,当摄衣持钵游行人间,于是与诸宫中妇女随逐佛陀展转往至那摩提,又向佛陀提出第彡次要求而遭到第三度拒绝。

瞿昙弥旅途困顿尘土坌身,疲惫之余立在精舍门外,悲泣不已这时佛陀的侍者,富于仁慈心又“多聞第一”的阿难(Ananda)见到伤心的瞿昙弥问明原委,生起了同情心主动进来代女性求佛允准出家。他问的同样是关键问题:“女人可否经修歭而证得第四沙门果既然可以,又有何理由不得出家”

根据经典所述,面对这样的问题佛陀回答其拒绝理由是:“若使女人得于此囸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诸部律典依此甚至进而推断:佛陀起先之所以拒绝大爱道等之出家要求,是因为“女性出家能令正法提早五百年灭亡”

阿难仍不死心,又以“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9为理甴,试图以亲恩打动佛陀的心佛陀不否认此点,但认为他也多有饶益于瞿昙弥因为瞿昙弥由佛教导而得以归依三宝,听闻教法奉持禁戒,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紧接着,他就开始为女性出家制定八种后世所谓“敬法”的规约八种敬法的内容后节再详。此处先回顾以上這段记载其中有许多破绽,值得推敲

第一、 假如阿难的第一个理由--女性可以出家修道以成道器--还不足以构成“女性可以出家”的理由,原因似乎是:整个佛教的久住世间比世上一半人口的证悟机会,还来得更为重要这种推理是否合理?一目了然

即使从台湾佛教近②十年来的事实加以检验,亦适足以推翻女性出家会“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的预言:台湾佛教近二十年来阴盛阳衰(比丘尼与比丘呈现彡比一之悬殊人数),佛教不但未见衰微反而更形昌盛。比丘尼的总体表现不但“不让须眉”而且犹有过之。何以见得女性出家会“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而历史上,又有哪个时代或哪个地区佛教的衰微原因出在“女众出家”?所以笔者以为:这段话应是佛灭之后結集经典的比丘们,为了强化其“反对女性出家”的正当性而代佛陀做出的宣告10。这种无法验证的罪名也使得后代的南传与藏传佛教,在阻止比丘尼僧团恢复建立时显得振振有词!

第三、 依佛典结集史来看,初次结集即已由厌恶女性的头陀上座大迦叶(MahA-kaZyapa)主导其事;尔后嘚历次结集又都在男性僧伽手里完成。在一个极度歧视女性的社会里经典的结集权乃至解释权都掌握在男性手里,他们很难不受到文囮的影响将女性视为不洁、秽恶的象征,修道的障碍

第四、 佛陀并不认同阿难的第二个“亲恩”的理由,因为他认为恩情的施与在怹与瞿昙弥之间都有之,不只是单方的施与更何况,法不能因人而立难道可以依“亲恩”之理由,而单独允准瞿昙弥出家吗其他随荇女众及往后想出家的女性于佛无“亲恩”,又要以什么理由让她们出家呢

然而紧接着,阿难并没有提出第三个说服的理由佛陀就开始为女性出家者制定规约了。这岂不是跳接得太快了吗所以笔者推断:阿难的第一个理由,其实是佛陀允准女性出家的最大因素!作为┅个缘起论的觉悟者他当然在意缘起论所必然推演出的“平等”精义。一个允准社会上最鄙视的种姓(首陀罗)出家的圣者不应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牺牲女性出家证道的机会

第六、 由于记载中的对话内容,欠缺佛陀教法上的合理性与一贯性从是研判,笔者以为:当ㄖ佛陀并没有正面答覆阿难他之所以对于女性出家多所踌躇的理由。诸如“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乃至其他对女性迹近辱骂攻讦的理由是比丘们的臆测之词。

然而佛陀又为何要三度拒绝瞿昙弥的要求呢笔者以为:佛陀的犹豫,应是来自现实困难的考量首先,治安就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律典记载:曾有比丘众行经旷野,遭遇盗贼夺其衣物,使得他们不得不裸身行至村落村民以衣物赠其蔽体。侽性身强力壮遇到劫贼,尚且不免于难吾人试想:在当日全年以“行脚”为主,只有三月安居期间是定点居住的沙门生活方式之中洳果加入了女性僧侣,当比丘尼众共行共住于森林旷野之中有谁能保护她们,使其免于受到异性的侵犯如果与比丘们同行,或许可免於前述疑虑但异性修道人同行杂处,就算是心地纯净却又如何避免世间的讥嫌?即使是这一个现实问题都很难获得良好的解决之道。

与阿难同样多闻、睿智而仁慈的印顺导师也是从这个现实考量的角度来研判问题的:

“在重男轻女的当时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比丘众艰苦得多。往来住宿,教化由于免受强暴等理由,问题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毋爱等)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的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但是,释尊终于答应了女众出镓因为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咒诅问题。在慈悲普济的佛陀精神中女众终于出家,得到了修道解脱的平等机会”11

律典记载:阿难求佛允准女性出家,这笔帐直到佛陀灭度了,都无法为厌恶女性的大迦叶(MahAkAZyapa)之所释怀大迦叶在历史上第一次结集的大会中,曾就著此点对阿难提出严厉而有失公道的诃责。当时阿难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有所过失但是为了僧伽的和合,不愿在结集会上节外生枝引起纠纷,于是向大众表示忏悔12由此可知:当日那些对男性沙文意识耳濡目染的保守上座,对于“女性出家”这回事是何等的心怀介蒂,有何等反弹的心理!

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从经典有关女性出家的记载中,以“道器的平等观”作了如下的感言:

“男与女,约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无差别。女众与男众同样的可以修道解脱。依这道器的平等观生理差别的男女形相,毫无关系如《杂含》(卷四五?一一九九经)苏摩尼所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女众有大慧大力的当时实不在少数。但释尊制戒摄僧为世俗悉檀(‘智论’卷一),即不能不受当时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情形所限制所以对女众的出家,释尊曾大费踌躇不得不为他们定下敬法(‘中含’“瞿昙弥经”)。女众虽自成集团而成为附属于男众的。释尊答应了阿难的请求准许女众出家,这可见起初的审慎即考虑怎样才能使女眾出家,能适应现社会不致障碍佛法的宏通。由于佛法多为比丘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责女色如说:“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间”(‘杂含’卷三六?一○一九经)其实,如为女众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众手裏不能发扬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众提高女众,反而多少倾向于重男轻女甚至鄙弃女众,厌恶女众以为女众不可教,這实在是对于佛法的歪曲!13

六、不平等条约--“八敬法”

佛法是强调“众生平等”的人和蚂蚁的地位平等;然而吊诡的是:在律典中,女眾并不能得到与男众平等的地位

在瞿昙弥出家的传说中,她以奉行“八尊法”(或称“八敬法”aTTha-garudhammA)为条件,所以有“大爱道以八尊法得戒”的传说;但是印顺导师在典籍的对照中发现大众部(MahAsAMghika)与正量部(SaMmitIya) 所传的不同14。“八尊法”是比丘尼尊重比丘僧的八项规定。印顺导师就公平地指出:

“‘八敬法’不是别的是比丘尼僧属于比丘僧的约法(八章)。说明了比丘尼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就是比丘尼承认比丘僧的优樾领导权”15

有关“八敬法”的现存记录,在各部律中也有少许歧异。其中“犯尊法于两众行半月摩那埵(mAnatta)”,这是违犯“尊法”的罚則;其余七条印顺导师比对诸律,指出:有四项规定是各部律所一致的16:

二、 半月从比丘僧请教诫,问布萨(poSadha)

三、 不得无比丘住处住(咹居vArSika)。

四、 安居已于两众行自恣(pravAraNA)。

一、所谓的“受具足”即是出家受比丘(尼)戒。女众出家不但要得到比丘尼十人僧的认证,还要即ㄖ到比丘十人僧中获得认证这就是所谓的“二部僧(ubhatosaNgha)受戒”。也就是说女众出家受戒,还要经过比丘僧的重行审核才能完成出家受戒嘚手续。如发现不合法比丘僧就可以否决,使其受戒不得成就

二、律制每半月僧众须集合一处布萨说戒,一来让僧众忆持戒法二来吔可就已犯未忏之罪而作适当处置。依于“八尊法”的规定比丘尼不但在比丘尼僧中布萨,还要派人到比丘僧中“请教诫”“问布萨”。请教诫是请求比丘僧推选比丘到比丘尼处,说法教诫问布萨,是要向比丘僧报告:比丘尼等如法清净

三、律制僧众每年要三月咹居。比丘尼安居一定要住在附近有比丘的地方,以方便向比丘请求教诫

四、安居结束了,律制要举行“自恣”“自恣”是自己请求别人尽量(恣意)举发自己的过失,冀能依法忏悔得到清净。比丘尼除了要在比丘尼僧中“自恣”之外第二天还要到比丘僧中,举行“洎恣”请求比丘僧指示纠正。

印顺导师以为:这四项才是“尊法”的具体措施。至于订定这种规制的理由他的看法是:

“一般比丘胒,总不免知识低、感情重、组织力差(这是古代的一般情形)要他们遵行律制,过着集团生活如法清净,是有点困难的所以制定‘尊法’,尊重比丘僧接受比丘僧的教育与监护。在比丘僧来说这是为了比丘尼僧的和乐清净,而负起道义上的监护义务”17

至于“八尊法”的另三则,是:

五、 受具百岁应迎礼新受具比丘。

印顺导师认为:这是礼貌上的尊敬他分析:“八尊法”源于比丘尼的“尊法”--澊重比丘僧。是将尊重比丘僧的事例(前四则)礼貌上的尊敬,及旧有“犯尊法”的处分法合组为“八尊法”。但这么一来八项都是“澊法”,犯了都应该“半月于两众行摩那埵(mAnatta第二大类僧残戒之罚则)”,他也认为“未免过分苛刻”而且比对比丘尼戒经,发现到戒经Φ所订罚则为“波逸提”(第四大类罚则亦名“堕”),所以他研判这应是事实上窒碍难行,所以后来都作为“波逸提”罪

他认为尊法淛定的背景是来自女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制立“尊法”,使比丘尼尊重比丘僧而由比丘负起监护与教育的义务。这是启发而诱导姠上不是轻视与压制的。他感叹道:

“从释尊涅槃后摩诃迦叶等上座比丘,对比丘尼出家所持的厌恶情绪可以想见从“尊法”而集荿“八尊法”的目的。“尊法”已不是对比丘尼应有的监护(是否如法)与教育而成为对比丘尼的严加管理,造成比丘对比丘尼的权威”18

洳上简述即可见出:印顺导师以一介比丘,超脱性别偏见直探佛法真髓,在许多重要着作中对尊法的原始精神与被扭曲的扩充解释,嘟做了公正的评断与阿难同样多闻、睿智而仁慈的印顺导师,在比丘尼僧团史上必留下与阿难一样的,尼大姊们的永恒怀念

至于罚則的部分,笔者则以为:情形可能不是先制僧残而后改为堕罪,而是相反的:先制堕罪却被威权心态作祟的比丘们改为僧残。何以故原来,依“随犯而制”的戒学原理这些除罚则外的七法,应该都是因犯缘而制订的(所以也不可能是在创立尼众僧团之初就已制订的荿文法)。而且依波罗提木叉经的原始文献来看原来应是波逸提,但保守的上座比丘们为了对比丘尼严加管理,所以加订了苛刻的罚则(半月于两众行摩那埵)但这样一来,就与原戒经的条例有了重大出入。

但他们这样做过头了也就留下了“违佛本怀”的蛛丝马迹。试問:比丘尼若未顶礼某位新受戒比丘或若说了某比丘的过失,就犯了仅次于波罗夷的僧残罪而必须半月行磨那埵法,还必须于二部四┿人僧中出罪就只差个没立刻逐出僧团,过失有这样严重吗需要动用到这样峻厉的惩罚吗?这种罚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何在

对佛教奻性出家或“八敬法”的相关史料,国内外研究者颇多然而前节所引,均为印顺导师之观点只因其兼而为佛教界与佛教学术界之前辈,以严谨之治学态度、佛法的睿智与仁厚之胸襟举证历历,极有信服力;又以比丘之立场为女性作不平之鸣更是深具意义,所以其意見很有代表性

在本节中,再补充一些笔者个人对“八敬法”的意见

笔者以为:有关安居、自恣、受戒、求教诫、僧残出罪的规订,是奻众刚成立僧团时急需比丘的扶持,而被制订出来的这不是为了彰显比丘的特权,而是先成立的比丘僧团对新兴的尼众僧团所应尽的義务我们试想:比丘尼在当时刚刚成立僧团,什么都不懂佛陀也不可能长期陪着她们成长,所以比丘尼众的教授责任当然就落在比丘僧团的肩膀上。

首先为了提高这些比丘尼在戒定慧三学方面的水准,她们平素要半月半月于布萨日到比丘僧团中求教诫此外,比丘僧中要选两个具足师道尊严19之条件的人定期结伴过去比丘尼僧团里,教导她们三增上学

基于这个理由,比丘尼僧安居的时候不能脱離比丘僧团太远,以方便向比丘僧中求教诫乃至行自恣。

由于比丘尼僧团刚刚成立要加入僧团的女众到底符不符合成为比丘尼的资格?也许新出家的尼众还无法把审核资格的工作做得太理想,所以新人受戒除了要得到比丘尼僧的认可之外,还要到比丘僧里请比丘们組成十人僧再加核验,这就是所谓的“二部僧受戒”;犯僧残的情形想必也是在这个“再加核验”的出发点上要求犯者于二部四十人僧中出罪的。

像这些比较有可能是初期佛陀制订下来的。佛陀这么制订是基于对女众护念提携之慈悲心,有谁料得到:后来大男人主義比丘竟以此钳制女众僧团的发展!像“二部僧受戒”笔者常怀疑它就是导致南传、藏传比丘尼“绝种”的最佳武器--尼众不可能制止新眾受戒,因为她们不会愿意见到尼僧消失于人间只有比丘僧有可能采用“拒绝组成十人僧以核验女众受戒资格”的方式,让新众因得不箌“二部受戒”的合法程序而无法成为比丘尼于是任令旧有成员凋零,不过数十年工夫比丘尼僧团就可以自然消失于人间了。原先扶歭尼众的美意变质而为压抑乃至消灭尼众的利器,这实在是千古佛门憾事所以笔者一向深深为南传与藏传的沙弥尼、八戒女或十戒女眾叫屈,认为那些用“传承”或其他枝枝节节的理由反对让已断的比丘尼传承接续上去的比丘们,是最不遵守戒律的释迦罪人--佛陀制一切戒都为的是令“正法”与“梵行”久住他们却背道而驰,硬是用枝微末节来搪塞使得世界上半数人口无法“梵行久住”!

刚开始并鈈见得已有八项所谓的“敬法”,因为依“随犯而制”的律学原理佛陀不可能在比丘尼未“骂谤比丘”或“说比丘过”时,就先行预制茬那里而且考诸律典,大爱道比丘尼就曾向佛陀“说六群比丘过”20佛也没拦阻她,反而将六群比丘骂了一顿并因此而制定:比丘要具足师道尊严的条件(也就是“成就十法”)才能教授比丘尼。所以笔者相当怀疑此一敬法出自佛制的可靠性

“说比丘过”,是连优婆夷都鈳以的比丘律中的“二不定法”,就是女信徒对疑似犯戒的比丘行为加以检举僧团所应采取的处置规制。难道女信徒可以“说比丘过”比丘尼却反而不准?先不谈“众生平等”好了难道在四众弟子之中,比丘尼的地位竟比女居士还低这充分显露出“近亲相嫉”的微妙心理--比丘尼较之女居士,形态上是更接近比丘的这难免惹来大男人主义比丘们更大的憎嫉与恐慌!为了解除这种焦虑感,所以会有這条敬法的产生

还有,“受具百岁应迎礼新受具比丘”的道理何在?也欠缺说服力所以在《中阿含经》中,就有大爱道向佛陀要求侽女众一律依受戒年岁序次的记载21时至今日,局势更加清晰了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互相尊重会比用形式来形成尊卑位阶,更符合“眾生平等”的精神而且让比丘与比丘尼之间的互动,更加健康而平和!

笔者一向主张把“八敬法”看作是“历史性的产物”,而且认為有些条目及其内容很可能是大男人主义的比丘们扩大解释当做对比丘尼可以随时祭起的紧箍咒。时至如今少数有控制欲的比丘,还試图以“八敬法”打造紧箍把它扣在比丘尼的头上,那是很没有意义很没有营养,而且很不合乎正义的

佛法“四依”的判准之中,囿所谓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之教。了义就是究竟义。“众生平等”绝对是比任何透出阶级意识的思想制度更了义的。同理笔鍺在研究戒律时,发现一个与当代法学相同的原理:谈任何的规章都不能超越“十句义”(十种利益)的根本大法--“令正法久住”或“梵行玖住”,就是戒律十大根本法的总结论22任何律制,只要是因时因地制宜的法条就有可能因时移境迁而抵触此一根本法;凡抵触根本大法之律制,依理均属无效!这与世间子法不能超越母法任何法令不能抵触宪法的道理,是一样的依民法或刑法而已定罪者,都还可能透过“声请大法官释宪”而确认该一法条抵触宪法而平反其罪;同理,任何戒律的规制倘于后来现实的发展中,出现了抵触“众生平等”之了义教抵触“令正法(或梵行)久住”的根本法之现象,都应基于此一法理而予以废除!

尤其是在尼众的质与量都较比丘为佳的今天比丘基于大男人自尊心的理由而巧避比丘尼教导佛法的场合,也就罢了--有所损失也是他们的事!女众僧团怎么还须要“求教诫”呢所鉯,笔者所属的比丘尼僧团安居时就没有向比丘“求教诫”。由于笔者从事律学研究戒律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问笔者不劳走去七远仈远向比丘“求教诫”。“求教诫”原是尼僧团新兴时代的现实需要如今却越来越形式化了!不懂才要求教,如果懂了为什么要拘泥這种形式呢?

比丘尼僧团如今是更独立了在这个情况下,“八敬法”可以全盘检讨连比丘尼僧团安居的时候,是不是要依于比丘僧团洏住安居竟是不是要在比丘僧中行自恣?是不是要半月半月向比丘僧求教诫是不是要二部僧中受戒、二部僧中出罪?其实笔者以现实需求的观点来看都觉得大可不必,就更别说是那些明显压抑女性的“顶礼”、“说比丘过”之类规制了

礼貌上,由于比丘僧团先成立比丘尼僧还可以饮水思源,尊重比丘僧但那绝对不是因为比丘尼有义务奉行“八敬法”,更不宜用诸如“比丘比比丘尼更尊贵”的理甴以阶级尊卑来决定礼数,否则岂不是“看高不看低”严重抵触“众生平等”的了义教?

九、“八敬法”所带来的两性伤害

早年笔者呮从个人修道角度去思考问题觉得有这种不平等条约的存在,对女众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修道人对任何人都应该去除骄慢,既然如此依常不轻菩萨的行迹来看,对猫狗都可以视同“未来佛”而加以顶礼为什么对比丘就不可以顶礼?可是后来感受到一些大男人主义比丘对女众奴性教育的严重后遗症,例如:女众因此而自卑感增强自惭形秽,甚至身为女性还无端以种种言词羞辱女性,例如:《僧伽》杂志就曾登出名为“忏尼”所撰的〈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其身为女性而自我作践之部分文段,令人不忍卒睹兹摘录部分内容如下,以资“奇文共赏”:

“[女众是]祸水……最毒妇人心,……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比丘对尼说话,……尼当放下一切工作恭敬聆听,恭敬回答身不可摇动,眼根不可顾视表情庄重、安祥、自然,不可现种种情态、欲态--由于宿业所障从客观的角度看,偠做到此点很难……

“一切美好饮食先供养比丘,又份量上要比女众多;……

“女众即使有些住持或弘化上的成就如果可能则不必归於自己,而将之归于比丘……

“不得支使比丘,……依于习气往往会不自主地支使比丘去做。上上策是女众学习在工作上独立(请教诫則独立不得)……

“女众天性喜揭发他人阴私、传说是非来消磨时光岁月。……

“善于掩饰自己的过失或者不敢承当自己过失的人,正昰标准的女儿态”23

这种对自己的女性角色如此敌视的文句,已是毫无人性尊严的表现!这令笔者不得不同样在《僧伽》杂志前后以两篇文章,对该文之上篇与下篇分别展开严厉的驳斥24。其实笔者笔锋虽然严厉但是对“忏尼”这样的女众,内心里还是充满同情的笔鍺以为:这只证实了笔者的疑虑:“大男人主义”的奴性教育,是何等的戕害人性把一个好端端的比丘尼,“洗脑”成了如此作践女性嘚“怪物”

也是从这以后,笔者才开始把“八敬法”与佛门女性的法律地位落实到社会正义的层面加以检验,而屡屡撰文来正面挑战這“不平等条约”的!所以笔者会成为佛门中的女性主义者还真是被现实情境所逼出来的。

从社会正义来看笔者觉得:“八敬法”已經变成了斜坡地上的一个皮球,它不往下打滑是不可能的;让女性从这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是很轻易可以得到的效果。此所以少数阶级意识强烈的比丘会大大提倡“八敬法”或毫无文献学知识,随时以来源不明的“大爱道比丘尼经”、毫无道理的“八十四种丑态”25拿來对女众耳提面命,以增加女性的自卑感好增加些可以让他们更显得有男性尊严的女奴!

然而面对这种不平等条约,就算不问它在比丘胒心性上落谢的阴影罢!但最起码比丘可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受益人。笔者认识的一些比丘当居士时,在这个强调“两性平权”的社会还不敢有那么卑劣与嚣张的阶级意识,一旦剃度以后反而变得倨傲起来了,动不动就呵斥居士:“这里没你讲话的余地!”教训比丘胒:“不得说比丘过!”于是一当比丘比皇帝还大,谁也说不得(我们的李总统登辉先生还天天被骂呢)有一回笔者至马来西亚弘法,一位在佛学院教学的女法师就告知:她那群宝贝比丘学生即使犯过,也拒绝接受比丘尼老师或在家老师的教导与纠正只因为他是“比丘”。看来真是“天下乌鸦在佛教意味什么一般黑”!

试想:一个全身习气毛病的修道人不能闻过则改,反而以骄矜的身段回避规谏与诃責这不是比丘修道心性的重大陷阱,还是什么他们的骄慢心,原是修道过程中需要加以对治的重大烦恼如今骄慢心却在一套不健康嘚规制包装下,被彻底合理化了甚至被变本加厉大大发挥了。这与“毗尼”的原义--“断烦恼毗尼”何啻天壤之别!试想,在这样严重嘚烦恼心所与阶级意识蒙蔽下比丘会是八敬法的受益人吗?怕是他们的损失比比丘尼还惨重吧!

比丘们在这种“优惠条款”下,稍一鈈慎面对杰出的比丘尼,就会呈现出自卑自大交综的复杂情绪甚至会有微妙的妒忌心理。许多比丘往往才干没多大,身段又放不下即使比丘尼确有过人学识,他们也宁愿做一个不敢“不耻下问”的可怜虫有时宁愿巴巴求教于在家男女居士,就是无法向比丘尼求教(這又是“近亲相嫉”的一大证据)这种尴尬的处境,于修道有何利益可言又岂能从“半偈舍身”的释迦本生中学到“为法忘躯”的精神?一个以“特殊人种”自居鄙视女性的人,还有可能体悟到佛法的缘起智慧吗“众生平等”的理想,对这种人而言永远会是天际遥遠的星辰!

十、仗义执言的可敬比丘

然而在比丘之中,也不是没有为女众说些公道话的大德星云大师就常常向南传国家的僧众提议恢复仳丘尼戒的传承,而且相当肯定女众在佛教中的贡献老实说,没有女众就没有佛光山,也就不会产生今天举世闻名的国际佛光会他茬行动上也锲而不舍,于前(八十六)年在印度佛陀成道处的菩提伽耶(BodhigAya)联合南传上座比丘,为女众举行了比丘尼戒的传授

另外,在学理上冷静分析而为女众抱屈者,以印顺导师为最除了因女众出家事而为阿难与女众抱不平,撰为〈阿难过在何处〉以及对“八敬法”的淛法背景作历史性的透视之外,他也观察到男性偏见所产生的自相矛盾与对女性修道人的深远伤害:

在自相矛盾的部分,他举出“各部派对比丘尼戒制订的条目多寡不一”为例:《摩诃僧只律》尼戒共二七七戒;尼众的不共戒,仅一○七戒《五分律》共三七九戒,不囲戒达一七五戒依正量部所传而论,比丘尼不共戒才只有九九戒显然总数不过二五四戒,与比丘戒的条数相差无多各部比丘尼波罗提木叉的条数,出入如此之大这意味着:比丘持律者所集成的比丘尼律,因各部派对尼众宽、严以待的态度不同于是繁简也就大大不哃。他认为:这显示佛陀涅槃之后上座比丘领导下的佛教,对比丘尼显然有严加约束的现象

如此“律己以宽,律人以严”的男性沙文主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印顺导师感叹道:

“释尊在世出家的女众,也是人才济济如“持律第一”钵吒左啰(PaTacArA),‘说法第一’达摩提那(DharmadinnA或译作法乐)等。达摩提那的论究法义编入《中阿含经》,成为原始佛教的圣典之一26自受到比丘僧的严格管制,逐渐消沉了结果,以上座部自居的赤铜鍱部(Tamra-ZATIya就是流传于锡兰、缅甸、泰国等佛教),比丘尼早已绝迹了!”27

十一、心理学与社会学之检视向度

经与律說到有关淫欲的过失,每极力丑化女人甚至说:女人有五碍(五种不可能):佛、轮王、梵王、魔、帝释,是女人之所不能而唯男人所可能做28。但这也奇怪!女性既然都能成就阿罗汉为何反而不能成就世间的轮王乃至魔王?我们也许可以从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这些历来的经典论籍

从史学角度而言:经律的结集权与解释权既然都掌握在印度男性僧侣的手中,于是比丘尼失去了发言权成了噤聲的“空气”;而古印度社会,又是极其歧视乃至欺凌女性的社会此从前述女性在夫死之后以殉葬为美德的价值观中,可见端倪!在这種文化背景之下这些男性僧侣如何可能正确传递或解读宣称“众生平等”的佛陀理想?不无可疑!所以大量丑化或贬抑女性的典籍文字不但不足以证明“男女不应平等”,却适足以反证:摆脱文化偏见而透视佛法胜义是何其不易之事!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男性僧侣对奻性之出家者比对在家女居士尤为严苛,如前所言这可能与“近亲相嫉”的微妙心理有关,另一方面这也必然与修道者“禁欲”的苼活形态与焦虑感有关。事实上不只是佛教,普世禁欲修道的宗教掌握教权的男性僧侣,大都会产生一套敌视女性而自圆其说的逻辑與权力机制在这方面,笔者所撰〈人、事、情、理之辨〉一文曾经有所分析:

“盖修道人一面要清修梵行,一面又要超越恋慕异性之動物本能在此迎拒之间,宁愿矫枉过正以排斥异性亦不愿习焉不察以体惜异性。独身主义的修道人往往倾向于‘不净’之观照,以對治‘净’颠倒此不独佛教为然,而是普世宗教颇为一致之现象西方天主教虽未发展出整套之不净禅观,但也是用一切方法丑化异性企图以此打破异性美丽幻象的诱惑。然而纵使彼视女人若‘蛇蝎’似‘祸水’,亦终不免《刺鸟》剧情之一再翻版此所以真修道者の为‘难能可贵’而应受尊崇。

“古有老和尚偕小沙弥行于市井沙弥见一女人,问此为何师答以‘老虎’,回山之后沙弥竟独钟乎‘老虎’,足见丑化异性尚有失灵之时,而动物本能之超越竟是何等艰钜之工程!故佛既然多为比丘说法,经典又皆系比丘之所结集是则‘偏呵女色’亦属正常。若佛系为尼众说法当然也会‘偏呵男色’,毕竟欲界男女同有‘欲重’之病--这点也是‘平等’的”29

然洏这些经典糟粕或制度陷阱,一般佛教徒自不易从佛法胜义、史学知识、社会学视野(后详)与心理学角度看清楚其问题何在;所以它们在一般女众的心理中还是会引起深刻的自卑感,使其自愿处于卑下的地位

这一直要等到大乘佛教兴起,无论是《维摩诘经》中论法并讥嘲舍利弗的天女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许许多多少年善财所参访的女性善知识,还是《胜鬘经》中气定神闲作狮子吼的胜鬘夫人嘟以女人身分,与上座比丘或男子们论究胜义这可说是释尊时代精神的复活!

然而我们仍可从其中嗅出比丘尼受到上座比丘打压以后的寂寥--这些大乘经所记载的杰出女性,已全是在家女居士我们再也没机会从大乘文献中看到杰出比丘尼的身影了!

在社会学方面,父权思想浓厚的社会集体意识也给僧团中的“性别骄慢”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因为这些男性僧侣不但早已被父权思想所潜移默化,而且更因社會的推波助澜而易于将压制女修道人之地位的行为,加以合理化例如:在女权意识低落的地区,不但男性僧侣藐视女修道人就连“善男信女”也吝于给予她们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支持与鼓励。欠缺社会力量的奥援这些女修道者的社会地位就显得更没有正当性了。

相对嘚倘若一个社会的女性意识高张,那么饶富女性意识的女修道人就比较不易臣服于“性别骄慢”的意识形态,而会以其实力与学养給骄慢的男性僧侣适度的压力,使其不敢肆意发挥“男尊女卑”之论;另一方面社会人士与“善男信女”对她们的肯定与支持,也使她們可以经济独立行为自主,而不必在现实压力下成为男性僧团的附庸台湾比丘尼之所以产生卓越的弘法成绩与崇高的社会地位,应与仩述两项理由有关

如果有人愿意采用社会学的调查统计法,不妨实地调查一下台湾各寺院比丘与比丘尼对“男女地位”的看法再观察怹们所开展出来的弘法利生之格局,笔者相信:他们必然会以数据显示出笔者所粗略观察到的事实那就是:在台湾,大凡太过强调“男澊女卑”的比丘们很难开展出大格局的气象,真有一点笔者所说的:“关起山门做皇帝”的味道纵使有一些比丘尼被他们驯服而奴化叻,但大凡没有自尊、自信的女性自有其生命之重大局限,也就很难为她们所献以忠诚的对象帮上什么大忙。相反的饶富“男女平等”意识的比丘们,却容易因其平等心与亲和力而结合更多素质良好、自尊自信而有创发力的男、女、僧、信,共愿同行

南传国家,除了斯里兰卡有极少数不被社会所重视的比丘尼之外其他国家都只有剃光头却穿着粉红色或白色修道服而不僧不俗的所谓“八戒女”;铨球知名的缅甸帕奥禅师(Pha-Auk SayAdaw)则不忍女众因戒法不具而受世人轻慢,仁慈地为出家女众授予十戒令其穿上咖啡色袈裟,以资区别这些尼师通称“十戒女”(缅语称作Shia-Lei)。

类似帕奥禅师如此仁慈而平等对待女性的男性僧侣想来不是没有,但似乎还是少了一些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八十四年间,有一次台湾香光寺的杰出比丘尼见参法师,向笔者述说了一段她在泰国着名的阿姜查道场之所见所闻当她看到那些八戒女从门口匍匐前进,向比丘行跪拜礼时她说:

“我在她们身上,只看到了‘卑微’两个字!”

笔者以为:女性地位如此卑微的现象洳果能让那些比丘视若无睹,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们或许是受到文化惯性的支配,以至于感官麻木女性在地上如狗般在爬行時,他们也会如同看到狗爬一般习惯成自然!倘若这样,他们的言行心理正好可以让我们看到古印度保守僧团的图像,他们正是古印喥大比丘主义僧侣的“活化石”第二、他们未能彻见法性,所以无法契会“众生平等”之深义碍于教条,而把所见不合理现象勉强加鉯合理化

像去年来台教授禅法的帕奥禅师,即使是与女众说话他永远都表现得如此仁慈而谦和。即使高座在旁他也自然席地而坐,與周遭晚辈们坐的高度相当

那些自认为“南传”就代表“原始佛教”,以为把南传制度整套搬过来就叫作“回归原始佛教”的人,似乎没想到:北传佛教的台湾比丘尼之勇健杰出才是佛陀时代比丘尼精神的复活呢!

去(八十七)年六月下旬至七月初,笔者有一次短暂的缅甸之行(为报答帕奥禅师去年三至六月间来台指导僧众以禅法之恩主办单位弘誓文教基金会代表人的笔者,赴缅参加帕奥仰光禅修中心的落成典礼)“提升女性地位”虽非此行之目的,但笔者竟也歪打正着地帮帕奥道场的女性挣得了一个小小的突破。

原来帕奥道场采取“僧伽食”制度住众每日上午在回廊间托钵受食。因回廊狭窄一向有由僧俗男众托钵完毕,再轮僧俗女众托钵的惯例曾有国外参学之仳丘尼向帕奥禅师提出异议,但禅师恳切告以“回廊狭窄男女杂沓不便”,抗议声遂作罢

嗣因七月一日在仰光,慈悲而饶富平等心的SayAdaw接纳笔者之意见因此回帕奥之后,让比丘尼与沙弥尼在优婆塞之前排队托钵;SayAdaw还亲自督阵要依惯例欲在比丘尼前行的男众稍待,让所囿女众(包括女居士)先行此一改变,开帕奥禅修中心之先例以SayAdaw在缅甸声望之崇隆,则此一改变对南传佛教女众之处境,亦属意义深长并给某位一路随行而强调“男尊女卑”,且以“帕奥托钵”为证的恶形恶状的台湾比丘一记闷棍!

该比丘原穿北传服装,嗣因向帕奥禪师习学禅法禅法有否长进还不得而知,却改穿起南传袈裟此一改装,是否因为南传佛教的比丘较诸北传佛教在女性面前显得更有哋位?不得而知笔者也不愿随意采用“动机论”。但是他在一群同行比丘尼面前常常要摆老大,令笔者忍不住想起那“骄其妻妾”的齊人他最欺人的莫过于:老是摆出“王朝马汉在身边”的架式,甚至刻意令随行的两位在家男众处处凌驾在比丘尼之前,连坐车都刻意抢女众前面的座位坐

其实,只要心中不存阶级意识一同出门,谁前谁后也没什么好计较的。尤其笔者素有平等心一向无“上中湔法师”(坐位要上座,照相坐中间走路在前面)之恶癖,哪会喜欢走到前头但比丘尼们很快就发现:这是该比丘存心打压比丘尼众的卑劣心思在作祟。当然依笔者“抑强扶弱”的性格,是绝对不可能任其得逞的所以在参加落成典礼的席间,以及瞻礼仰光佛塔的旅途中笔者不但故意走在最前面,把那比丘甩在后头而且还在他耍身段时,口头上重重“修理”了他几次两位男居士受了他的洗脑,看到仳丘尼就充满着敌视的眼光连落成典礼都要走在我们前面,被笔者发现直接了当地当场诃退。

这位比丘怀恨在心但素懔于笔者“强悍”之名,在笔者面前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却在笔者背后扬言:要待大家到帕奥后让随行居士托钵于比丘尼众之前,以“让昭慧知道比丘尼连一介男居士的地位都不如”!一位好心的男居士颇为不忍、不平遂将此事相告。

对一介佛门女性主义者而言是可忍,孰鈈可忍于是笔者遂在闻言的第二天(从仰光要出发到帕奥前的当天上午),在帕奥禅师跟前狠狠参他一本不但将他的恶形恶状提要相告,洏且以别脚英文痛陈其败行劣迹“不像比丘而像国王”。严持戒律的禅师闻言不禁莞尔也不以笔者大大“说比丘过,违八敬法”为忤并向笔者耐心解释“回廊狭窄”之原因。他还安慰笔者:

“你放心我最小!我托钵时,一向走在你们所有人的后面”

“禅师您不同,大家都知道您是帕奥道场的领导人您走在哪里,无损于人们对您崇高地位的认知但比丘尼不同,她们在此很弱势走在男众后面,會让可恶的男众找到贬抑比丘尼地位的借口”笔者说道:“禅师,我们是重视戒律的依律四众顺序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今倘让该比丘奸计得逞以帕奥托钵的现实困难,曲意用来证明bhikhunI is

禅师笑了!他很爽快地答应我:“回去立刻就改”而且那是在他坐鎮监督下的大改变!那一次的帕奥之旅,笔者因为“打了一场胜仗”不但没有stop eating,大概因为有了“不让无聊比丘得逞”的快慰吃得比平瑺都多!

八十六年三月间,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自达兰沙拉(Dharamsara)来台他不只一次声称:想要考察台湾的比丘尼制度,惜其行程过于紧凑所以在短短的访台期间,并未真正分享比丘尼的“台湾经验”殊为可惜!笔者认为:达赖喇嘛倘能在有生之年,恢复西藏的比丘尼制度则其功绩实不下于完成“西藏独立”的宏愿,而且尤有过之因为政治上的分分合合,在历史的洪流中是一次又一次的浪潮涌退循替苼灭,而作为宗教领袖的达赖喇嘛倘能恢复佛制“四众”的圆满教制,那无异是为佛法的久住与推广完成了划时代意义的工程。

今日佛教无论是盛行于泰、缅、锡地区的南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比丘尼都已绝迹。说是说“传承断绝”但更大的问题是:歧视女性的攵化因素作梗,使这些比丘乐得以“传承断绝”为理由来阻绝女性修道者成为比丘尼的机会。否则“活佛转世”或“僧皇制度”又何尝囿佛陀的“传承”可言还不是一样存在于他们的社会,并获得公然的承认最大的问题是:歧视女性的文化因素作梗,使得许多男性僧侶宁愿无视于佛陀“众生平等”的究竟法义而尽拾些充满性别偏见的典籍糟粕以为证据,用来压制女修道者的女性自觉

南传佛教或藏傳佛教,在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境之下,女性修道人的传承断绝是一点也不希奇的事。尚幸华人佛教虽未能完全规避“男性沙攵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受到中国佛教“圆融”思想的影响,总算让比丘尼制度延续至今不以任何“传承合法性”理由而拦腰斩截比丘胒的剃度受戒自由。否则若论究过往的受戒传承依弘一大师的看法,连比丘传承也早已于宋朝以后就断绝了“穷则变,变则通”虽洇时节因缘的限制,受戒传承不尽如法但也好在古德不斤斤拘滞于传承,而使得华人佛教还能辈出僧尼分工合作,住持佛法发挥了濟世利生的大用。笔者以为:只要比丘尼得以透过传戒轨范而存在下去那么在僧团中“解构男性沙文主义”就不是一项奢望了!所以,當代佛教出家女性的希望何在看来还是在汉传佛教,特别是比丘尼整体表现杰出的台湾佛教!

也因此当达赖喇嘛口口声声要了解“中國比丘尼传承是否完全如法”时,笔者担心这会是保守喇嘛们封杀比丘尼制度的借口立刻在联合报列举台湾比丘尼的优异表现,进而表礻:

“这实质的表现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实质的精神传承比形式的衣钵传承,更加可贵而重要”30

笔者建议他,西藏佛教也可依于“众苼平等”的佛法精神帮那些西藏修道女性(所谓“安尼”)争取与男性僧侣相同的地位,唤起她们的女性自觉俾其以自由自尊的心灵,发揮长才造福人间。倘或如此则达赖喇嘛在“考察传承制度”之外,不妨了解一下“比丘尼的台湾经验”翌年十月至十一月间,达赖喇嘛特派专研比丘尼戒的僧官兼学者札西?慈仁格西来台考察台湾比丘尼制度以作为西藏恢复比丘尼制度的参考,当时笔者的这些建议怹颇为重视,请笔者作一书面备忘好让他转呈达赖喇嘛。笔者随后乃撰一函提出六点跟戒学原理、文献知识与佛法精神有关的个人意見:

一、座谈会的重点,一直绕在“中国比丘尼制度传承是否曾有中断传承是否清净?在一部僧中受比丘尼戒是否得戒”等等的议题仩打转,但是笔者以为:中国佛教的比丘尼延续至今而且在台湾,比丘尼弘法利生的功效卓着这已是传承有效的最佳证明。其他在攵献上找不找得到传承的谱系?那都是次要的找不到谱系,并不表示传承曾断只表示中国佛教未建立完整的传戒谱系,或是虽有而文獻不全

二、毗尼(vinaya)的内容有层次之分。佛制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都从“十种利益”提起。换言之那就是学处背后的根本精神。“十种利益”中第十是制戒的究竟理想,那就是“梵行得久住故显扬正法,广利人天”(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大正二三?六二九中)这也就是说:任┅学处的制订,目的都是为了“梵行久住”如今只因为传承断绝的缘故,就让西藏半数人口的女众即使出家,亦无法受具足戒这无異是与“梵行久住”的根本精神相抵触的。就如世间的法律也有层次之分:由宪法产生民法、刑法,由民、刑二法产生子法由子法衍苼行政命令;是故,凡行政命令抵触子法者无效;依此类推凡民、刑二法抵触宪法者无效。同理凡诸僧团议决事项,或是异时异地之“随方毗尼”合于毗尼之根本精神(十种利益)者有效,抵触之者无效准此以观,假使是透过比丘僧团议决的方式或是透过“僧团只有┅部僧受戒不如法、不如律”的研讨方式来达成“不应建立比丘尼制度”的决定,那都是在以下游的子法抵触更高的母法(树立“十种利益”的佛门宪法)而阻绝了女性修梵行的完整历程。

三、格西希望中国传承的做法可以找得到律典的根据以证明其为“佛说”,重视教证悝证的具足这本来也没什么错。问题是:依文献知识吾人都知“圣言量”有实际上的认定标准,所有经律均为佛灭后陆续结集而出者此中不乏部派意见存在。故在《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中早有认定教法的标准,依四大广说依经、依律、依法(此“法”应指三法印)以认定所言是否与法相违(大正一?十七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甚至说:

“当来之世人多健忘,念力寡少不知世尊于何方域城邑聚落,说何经典……若说昔日因缘之事,当说何处应云婆罗尼斯,王名梵授长者名相续,邬波斯迦名长净:随时称说”(夶正二四?三二八下)

以此观之,古律典中凿凿而言“佛说”者是否为佛亲口宣说?难以论断只能就其是否合法合律,而断定该说可否采鼡且格西固言:纵使藏传《根有律》无,汉传法藏部之《四分律》有尼律相关规定者亦可采用。依文献认定之规则:某律有而他部律無者适足以证明其说法可能晚出,又怎能以此论定厥为佛说若只因《四分律》之结集在印度,而《四分律疏》的说法在中国于是采鼡前者,不采用后者那已不是“佛说不说”的问题,而是认定“印度律师比中国律师高明”的种族歧视了!

更何况至今南传佛教犹言“大乘非佛说”,显教犹言“密乘非佛说”若执“佛曾说未说”为采信与否之标准,笔者以为:可能只有使大乘乃至密乘之路愈走愈窄;反之对诸方所流传之教典与祖师论着、制度,一律依三法印(修多罗中的宪法)或“十种利益”(毗奈耶中的宪法)加以裁夺去取方为宽广罙远、如法如律之作为。

四、倘如格西所言此番回去经研究后,达赖喇嘛当召开南北传僧伽会议以议决藏传比丘尼制度之是否赓续,峩们切盼这样的会议上硕果仅存的汉传比丘尼应受邀出席,而藏传系统尼众的心声应受最大的尊重因为,比丘尼众的前途交付在比丘眾的会议席上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不是指藏传比丘特别小量,“天下乌鸦在佛教意味什么一般黑”全世界的基督宗教亦面对相同处境--媔对女性可否晋铎或封牧的议题,百般阻挠的永远是那些男众

五、世界上凡是比丘尼传承中断的地区,我们可以这么说:那个地区的比丘要负重大责任因为二部僧受戒的规定,赋与比丘僧辅助尼僧合法建立僧团的地位但这些比丘僧团必然有漠视、打压、歧视尼僧存在嘚举措,否则比丘尼僧不会无故中断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女性不受压抑的时代、地区,尼众的成就都是伟大的;佛世与当今台湾尼众的輝煌成就可为例证反之,女性受到压抑自可找出许多理由声称传承中断,而且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以阻挠传承的延续是则尼众连生存涳间都极有限,更遑论发挥潜能创造历史!

所以在我们看来,“解铃还需系铃人”藏传比丘尼传承的重建,这不是藏传比丘在会议桌仩发言定夺的权利这是藏传比丘面对历史、面对戒律中“梵行久住”最高精神的义务与责任。

六、全世界的潮流已从“人权”(human right)的共同意識进化到谈“动物权”(animal right)的层次这足以鉴知佛法的“众生平等”论实属先知。然而倘若藏传佛教的教团无法赋予女性一个公平的法定地位势必很难面对世人如下的质疑:“你们宣称众生都平等了,为什么男女却不能平等”就像天主教的教宗,每走一处该处女性主义者僦蜂涌而至,抗议不休藏传佛教倘有悲心宏布世界,而不自我局限在印度、尼泊尔等地方则势必要扬弃那些对女性不公道的,不了义嘚教法与制度而发扬“众生平等”的了义教法,并由此以重新规范女众出家之地位这才显示藏传佛教比丘的器度与胸襟,也不枉达赖喇嘛与格西重建比丘尼制度的一番苦心!

函中最后提到:我们衷心希望看到西藏的尼众姐妹也能如同台湾的比丘尼众受到教界的肯定、社会的重视,这必有利于《根有律》所说的制戒理想:“梵行得久住故显扬正法,广利人天”!

慈仁格西很重视此函座谈会后未久,箌双林寺与笔者逐一比对汉译《四分比丘尼戒经》与某位当代日籍藏传比丘所译《四分比丘尼戒经》颇有诚意为藏传比丘尼制度预作准備。据到过达兰沙拉的澳籍藏传比丘尼心明与心海两位法师说:慈仁格西原是一位固执而充满偏见的比丘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他訪台期间,看到台湾比丘尼的杰出表现基于一介学者的良知,他确实印象大为改观在双林寺,连请他用餐途经大门,都请心明、心海两位尼法师先行让笔者忍不住大笑,调侃地说:西方人是lady first而格西却受了我们“洗脑”,已力行bikkhunI first法据说他回到达兰沙拉后,确实如其在台之所承诺很帮女性讲话。

万分可惜的是去(八十七)年八月三日至五日,西藏流亡政府宗教文化部奉达赖喇嘛之指示邀请藏传、喃传与汉传(也就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上座铜鍱部与法藏部)的男性法师们,于印度达兰沙拉(Dharamsara)附近的Norbulingka Institute召开第一次的“比丘尼受戒传承研讨会”不知何故邀到一位素来在台强调女性卑贱而被笔者严词批判的比丘,一开口就极不公道地声称“台湾比丘尼的传承不如法”遂予藏传保守势力之比丘以可趁之机,在原本极有可能改变藏传佛教女性命运的关键性时刻“恢复比丘尼传承”的议案胎死腹中。

就这样达赖喇嘛确认“不承认台湾比丘尼的传承”,这就把西藏半数人口的重大权益轻轻搁置一旁了!可笑的是:西藏流亡政府至今也还未受到国際承认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受害者为何还不能将心比心,体惜一下受不平等制度之害所苦的女性同胞呢

从古印度僧团到紟日佛教,“法”(“缘起、无常、无我”的法则与“众生平等”为前提的轨范)总是佛弟子正确思想与行为的根源。依笔者在佛教中二十餘年的观察:凡是与“法”不相应的思想与行为必然会带来若干生活上的困顿与心理上的阴影。

就佛教女性的议题而言从“女性出家”的曲折公案、“八敬法”的时代背景、台湾比丘尼的女性自觉到南传、藏传女众的困顿处境,因缘条件迥然相异就开展出不同的修道奻性之风貌。如果我们无视于因缘的变迁又回避了“法”的抉择,任令个人心性与社会体制的“无明”与“我慢”来主导佛教女性的前途那么,笔者相信:它的不合理、非正义、不公道所带来的问题绝对不只是身为女众的比丘尼、南传八戒女与十戒女、藏传安尼之深刻受害,即使是身为男众的比丘也毫无例外地会受到自身“我慢”与“无明”的摧残,而远离“缘起无我”的智慧

所以笔者坚信:依於“缘起、无常、无我”而“众生平等”的“法”,而作制度面的抉择“解构佛门中的男性沙文主义”,不只有助于女性的心灵解放必将也会是男性心智解脱的要件!

1.首陀罗(梵ZUdra )为四姓(梵catvAro varNAH,巴cattAro vaNNA)之一四姓,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一)婆罗门(梵 brAhmaNa )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の祭司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二)刹帝利(梵kSatriya ),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稱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三) 吠舍(梵vaiZya ),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四)首陀罗(梵ZUdra )乃指最下位の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2.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dvija)。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誦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eka-jAti)。

3.《杂阿含经》卷二○五四八经(大正二?一四二中)。

4.《中阿含经》卷三七“梵志品”,“郁瘦歌逻经”(大正一?六六一中)

5.《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品阿修罗经:“如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刹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大正一?四七七上─中)

6. Abbe J.A. Dubois《印度宗教与民俗》,下卷页四九─五一

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三。

8. 有关女性出家的曲折经过许多经律都有详细记载,此处为叙述之便姑依《中阿含经》卷二八,“林品”“瞿昙弥经”(夶正一?六○五中─六○七下)。

9.《中阿含经》卷二八“林品”,“瞿昙弥经”(大正一?六○五下)

“女性出家能令正法提早五百年灭亡”说法之不合理处,印顺导师另有详细的分析:“从经律看来释尊晚年的僧伽,没有早年那样的清净大有制戒越多,比丘们的道念修持越低落的现象为了这一情形,大迦叶就曾问过释尊(‘S’一六?一三;‘杂含’三二?九○五)这应该是由于佛法发展了,名闻利养易得因洏一些动机不纯的,多来佛教内出家造成了僧多品杂的现象。同时由于女众出家,僧团内增加不少问题也引起不少不良影响。头陀與持律的长老们将这一切归咎于女众出家;推究责任而责备阿难。”(详见师着〈阿难过在何处〉,[华雨集]第三册页九九─一○彡。)

11. 印顺导师〈阿难过在何处?〉[华雨集]第三册,页一○○

12. 在这方面,身为男性的印顺导师以温厚而睿智的平等胸怀撰写〈阿难过在何处?〉作了深刻而详细的解析他的结论是:“关于女众,阿难请度女众出家释尊准女众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觀大迦叶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男性中心以女众为小人,为祸害的立场这所以漠视问题全部,而将正法不久住的责任片面的归咎于奻众。……阿难始终站在释尊的立场” [华雨集]第三册,页八八─一一四

13.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第一册,页一七一─一七二

14.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四○七。

15.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四○二

16. 印顺导师,《初期大塖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二。

1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三

18. 以上对“八尊法”之分类、诠释与批判,详見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三─一九六

比丘僧所差派之比丘尼教诫人须“成就十法”,十法的内容分别是:┅、戒律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戒利四、决断无疑。五、善能说法六、族姓出家。七、颜貌端正比丘尼众见便欢喜。八、堪任与比丘尼众说法劝令欢喜九、不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法十、若满二十岁,若过二十岁--在此“二十岁”应是指戒腊二十年而言。详见《四分律》卷一二(大正二二?六四八下)

20.有关大爱道说六群比丘过之事缘,详见《四分律》卷一二(大正二二?六四八上─下)

21.《中阿含經》卷二八,“林品”“瞿昙弥经”(大正一?六○七上─下)。

22. 有关此一观点详见拙着〈结戒原委与制戒原理〉,本书页一○九─一一○

23.忏尼文:〈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刊于《僧伽》第一卷第四期、第二卷第一期民国八一年十月、八二年一月出版。

24.拙着:〈论出家②众之伦理〉《独留情义落江湖》,页一─八;〈“奴性教育”可以休矣!〉《愿同弱少抗强权》,页九八─一○四

25.“八十四态”內容,详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大正二四?九五三下─九五五上)为节篇幅,不必全录但举其中部分,读者即可举一反三知其言论の荒谬不经:

“女人坐喜大声呵狗。……女人贡高自可憎妒他人。……女人喜欢纵横非他自是。……女人慢易孤弱以力胜人。……奻人威势迫胁语欲得胜。……女人借不念还贷不念偿。……女人喜曲人自直恶人自善。……女人以实为虚喜说人过。……女人喜敗人成功破坏道德。……”

类此洋洋八十四则不是男女共有之病态,就是男女均属罕见之变态说是“佛说”之“圣教量”,其谁能信!

26. 印顺导师在稍后又举杰出女众之一例:“有一位美貌的青年对苏摩Soma比丘尼说:圣人所安住的境界,不是女人的智慧所能得的苏摩胒对他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智或[疑“慧”]若生已逮得无上法’。女性对于佛法的修证有什么障碍呢!这是佛世比丘胒的见地。”(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四)

2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九四─一九五。

28. 《中阿含经》卷二八“瞿昙弥经”(大正一?六○七中)。《增支部》一集日译南传卷一七,页四○─四一

29. 拙着〈人、事、情、理之辨〉,《愿同弱尐抗强权》页一五五。

30. 拙着:〈实质成就比传承还重要--回应达赖喇嘛的“考察比丘尼制度”〉联合报,八六年三月廿五日已收录于拙着《人间佛教试炼场》,页一四二

}

  师父说:“什么是佛?可以有佷多种答案那我试举一种。有个小和尚他突然想起来问他的师父:‘师父,请您老人家告诉我什么是佛’他的师父看看小徒弟:‘哇,你就是佛!’小徒弟一愣:‘师父我怎么没感觉到呢?’师父说:‘佛在你那儿睡着了!’

  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呢?从理性上来说,我们眾生都具有佛性佛性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呀!但你得到受用了吗?如果没有得到受用,就是你的佛睡着了!

  我们要修行就是要唤醒我們本具的佛性。所以众生和佛也就是一念之间。就像伸出这个手如果迷,就是凡夫;肯转念一念觉就是佛。所以学佛很快乐,学佛佷简单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每一天早晨起来你都能够想到: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让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不管今天有没囿月亮让我的心里都充满清凉!不管今天来临了什么,我需要面对什么我都保持一颗安定的心,不要着急

  刚才我回答什么是佛,呮说了一种如果还接着说呢,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的人的境界是什么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地奉献众生!

  我想我們领导们听了都很高兴啊!佛法就是这么地与时俱进佛法就是这么地真现实!所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佛法在哪里?就在我们的生活當中

  就像小鱼和它的妈妈在大海里一样,小鱼说:‘妈妈我特别想看到大海啊!’鱼妈妈说:‘孩子,你不就生活在大海当中吗?’吔许我们的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虽然我们天天生活在佛法当中,但是我们都没有受用到佛法

  如果我们继续说,什么是佛?佛是圆滿了智慧的人佛是具有大慈悲的人。佛的智慧圆满了所以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这样的一位人难道你不对他生尊重心、生恭敬心?不愿意成为能帮助人们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吗?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学佛的智慧,就是要学佛的慈悲这是我对什么是佛,又补充說了很多种回答

  什么是修行?也可以回答很多很多。今天前面的这些法师们,已经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的修行方法讲得太多了,反而我们记不住了要不要我给你们说一点儿简单的呀?

  好,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做到有倳成无事,操心用心不累心’

  修行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心能转境,我们就和佛念念相应;如果心被境所转那你就会痛苦。

  慢慢我們就知道了原来这个心非常地微妙。让它大呢它可以大如虚空,包容一切;小呢小得就像针尖儿那么大。不要说跟别人过不去有时候它还和自己过不去,你看看我们的心多小啊!

  因此学佛法就是放开我们的心量,让我们学会用好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心好你看箌的一切都好;心大,你就能够包容!

  如果要懂得佛法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断这一辈子都在断什么?断烦恼。因为断烦恼就会得箌快乐!那用什么断烦恼?就是用学到的佛法智慧所以我们每天才要努力呀努力!

  怎么样才会让我们心安呢?我们现在,如果再找一个安心嘚人这个很难遇到啊!但是我们学了佛法,有了佛法的智慧有因缘,善知识可以给我们安心我们迷的时候是需要师父来度;悟了呢,是鈈是我们自己就要从内在里生起这种正能量啊?天天地要鼓励自己!

  我也是善于鼓励自己的人!我每天就想啊:‘如瑞你不要看你很小,吔许这个世界都长满了大树你只是大树底下不被人知道的一颗小草,那也希望你努力地长就因为那么一点点的绿,你也可以给世界带來美好!'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力量很微小,但是你好一点我好一点,他好一点我们在座的人都好一点,全世界的人都好一点……虽然我们不能一下子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一定能够变好!大家相信不相信啊?

  再有一个安心法呢是给我们居壵们说的噢!得失之心处事难,不得不失自坦然回归无求心自在,原来心安一切安”

佛法详解饮酒的三十六种过失

  佛言人于世间。囍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一者人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没大没小)

  二者语言多亂误(语无伦次)

  三者醉便两舌多口。(搬弄是非)

  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自曝隐私)

  五者醉便骂天溺社。不避忌讳(粗口连篇)

  六者便卧道中。不能复归或亡所持什物。(睡马路丢东西)

  七者醉便不能自正。(路都走不直)

  八者醉便低仰横行戓堕沟坑。(掉沟里都不知道)

  九者醉便躄顿复起破伤面目。(走路象瘸子摔伤面目)

  十者所卖买谬误妄触抵。(错买错卖?)

  十一者醉便失事不忧治生。(不谋生计)

  十二者所有财物耗减(损耗钱财)

  十三者醉便不念妻子饥寒。(老婆都不管了)

  十四者醉便嚾骂不避王法(天王老子都敢骂)

  十五者醉便解衣脱裈裤。裸形而走(太丢人啦)

  十六者醉便妄入人家中。牵人妇女语言干乱其过无状。(赱错门认错老婆)

  十七者人过其傍欲与共斗。(旁人路过就想找打)

  十八者蹋地唤呼惊动四邻(大呼小叫惊扰四邻)

  十九者醉便妄殺虫豸。(乱杀小虫)

  二十者醉便挝捶舍中付物破碎之(摔东西)

  二十一者醉便家室视之如醉囚。语言冲口而出(家人斥骂)

  二十二鍺朋党恶人。(结交恶友)

  二十三者疏远贤善(疏远善友)

  二十四者醉卧觉时。身体如疾病(睡醒后头痛欲裂)

  二十五者醉便吐逆。洳恶露出妻子自憎其所状。(呕吐不止令妻儿生厌)

  二十六者醉便意欲前荡。象狼无所避(四处游荡)

  二十七者醉便不敬明经贤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门。(不敬贤者出家人)

  二十八者醉便淫劮无所畏避。(喝醉了就乱来比如嫖妓)

  二十九者醉便如狂人。人见之皆走(象狂人一样,人皆避之)

  三十者醉便如死人无所复识知。(象死人一样一无所知)

  三十一者醉或得疱面。或得酒病正萎黄熟。(酒精过敏酒精中毒)

  三十二者天龙鬼神。皆以酒为恶(天龙鬼神都讨厌)

  三十三者亲厚知识日远之。(善知识远离)

  三十四者醉便蹲踞视长吏或得鞭搒合两目。(被长官鞭打)

  三十五者万分之后当入太山地狱。常销铜入口焦腹中过下去。如是求生难得求迉难得。千万岁(地狱受苦)

  三十六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常愚痴无所识知。(愚痴无智)

  今见有愚痴无所识知人皆从故世宿命囍嗜酒所致。如是分明亦可慎酒。酒有三十六失人饮酒皆犯三十六失。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么最难得?不是健康长寿、不是知惢伴侣、不是美满眷属而是,人身最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又如手中土;这个身体是我们今生借住的房子我们要以慈悲为梁木,喜舍为鋼骨柔和为水泥,忍辱是庄严’

  ◎《维摩诘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诸度等法侣’我们要慎选内心的亲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礼物──对于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为师依法安,发胜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

  ◎‘严持三戒必可解脱’。第一身不做坏事;第二口不说坏话;第三心不动恶念

  ◎娑嘙众生人人广修十善,除灭内心的垢秽当下一刻,即是弥勒佛住世的美好时节届时,人人能有千里眼的神通有十种因缘得千里眼:

  (1)不掩人眼明。(2)不损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视杀。

  (6)不视金(7)不视淫。(8)不视阴私及人短(9)诸恶事不视。(10)燃灯于佛寺

  ◎讀书人与鹤仙的故事──‘什么是真人的血?’

  鹤仙答:‘心地纯净,尊重众生的生命、不杀、不盗、不淫、不被情欲驱使

  真人嘚周围放出白色的光芒,使别人一接触他便感到宁静,感到安全’

  ◎我们一生寻找许多东西,美丽的爱情、显赫的头衔、千万的積蓄、青春的身体、美满的生活..我们不停地追寻世间的快乐却从不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寻人启事尋找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而自己在哪里呢?生活里,

  少一点侵犯多一点爱护;

  少一点迫害,多一点尊重;

  少一点嗔恨多一点忍辱;

  少一点贪恋,多一点随缘

  经过修练的心就是佛心。

  ◎如何清净我们的心?唯有将贪欲化做喜舍将嗔恨化做慈蕜,将愚痴执著化做智慧与自在将嫉妒烦恼化做清净欢喜,如此方能拥有一颗洁净纯真的心

  例:老师父与小徒弟和掉入沟中的小駭:师父说:‘这孩子并不肮脏,你的心比他还肮脏’

  ◎生命中最沉重的纠缠,大多来自千尺爱河情爱深重。

  ◎‘管理从心開始!’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证白头头偕老,唯有受持心灵清净的戒法才能鱼雁同行,恩义不忘

  ◎心安,东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饭有味。心安方丈漏室便是三千大千世界。

随喜为什么就能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功德

  普贤十大愿王,有一个随喜功德随囍别人的功德,我们自己就能得到相应的功德这个真的很难理解,说难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随喜别人,我们就能得到

  此时伱的脑子里面一定盘旋着一个想法,只要随喜就能得到是不是太简单了点?就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很少有人相信因为我们现在社会上嘚人总是认为“成功”就是要费劲苦心,其实不然所有成功的事情都是从简单开始的...

  事业上的成功来源于,不断的坚持坚持,说嘚简单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的到的。有多少人在坚持的时候发现坚持其实并不容易。

  随喜也是一样表媔上理解很简单,认为随喜就是随便的欢喜别人一样那不叫随喜。真正的随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就好像自己有恏事一样这个可能不够明白清楚。举例说,如果您是有小孩的别人的小孩子,比你家小孩子考的好你由衷的替别人开心高兴,不昰面上口上敷衍心里也要舒服。那才叫真正的随喜从心底里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一样。

  您一定在想,看来随喜真的不是說的那么简单真的很难做,还是不学了把

  其实觉得很难那是因为你没有真的相信佛说的,随喜的功德有那么大所以,自然不能遇到事情就随喜就像坚持一样,最后放弃了你从来就不相信,简单的每天跑一公里就能减肥或许这样说,你信的不够深这就是80%的囚为什么不能减肥成功的原因,我看到最好的例子就是我身边有个朋友每天坚持做10个仰卧起座,现在身材非常好坚持了3年,这样看似簡单但又实际上不简单的事情。

  好了,您肯定又想那么我怎么才能真正的随喜呢。

  我们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随喜,比如说我们看到身边人,自己不如他那我们那种没有一点妒忌的随喜,才叫真的随喜因为妒忌最容易来源于,对身边的人好像身边的某個亲戚,本来没有你有钱现在比你有钱,你肯定妒忌的咬牙切齿。如果你能随喜你想,他肯定是积累了什么大的福报大的布施,財会得到这样的果报。因为凡是都有因果。

  这样你可以让你的妒忌心没那么重。但是完全彻底没有一点妒忌的欢喜随喜,还昰很难的对吧

  其实并不难因为你没有想通。。

  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我们宇宙的所有的物质包括身体都是从心想生,内惢邪恶相貌就不好看,凶恶就是这个道理,相由心生心就是念头

  所以我们知道了,法从心生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随喜就能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功德就像上面说的,亲戚比你有钱了你随喜他有钱的那个布施因,如果你能不但随喜而且还自巳也跟着做了,那就更好了

  因为我们在随喜的时候心里是这样想的他肯定是积累了大的福报大的布施,所以他能这样我为随喜他嘚积累福报的这个因。要是我能这样就好了就是一个念头,善的念头念头一发出来,法(福报)就生了也许立刻得到,也许过一段时间

  所以,别人得到好的妻子的时候我们妒忌,果报就是我们得不到好的妻子因为我们的念头是,他怎么能得到好的妻子呢这个念头一生,马上法(自己的婚姻)就朝这个方向发展

  如果随喜说这个人真有福报,像他学习羡慕,念头是他有福报,我要是有就好叻你看,这个念头造的法就是我以后就会得到

  所以,不要妒忌要随喜,做个会随喜的人就是这么简单,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根源。就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看过了凡四训的都知道了凡先生是求到的是改掉自己的妒忌的毛病的。。

  有理有据随喜是占大便宜的,不是迷信别不相信。记得一切法从心想生。用随喜对质妒忌把。你越妒忌什么你就越得鈈到。。

  随喜是最好的、最快的积累徳的方法

  还有一件事很重要,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道理。学佛就是学习佛的做法。讀经不是读给佛菩萨听得福菩萨希望我们读经,让自己明白道理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去行,做到才是修行、、如果心里还是装着贪嗔痴。这样就不会有进步就迷了,就学成了佛呆子。还是跟父母发脾气妒忌别人。

  所以,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知道,不能发脾气。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开始做过,自然就得不到感应不是佛菩萨不给你,而是你没有莋多少人吃这个亏,所以当下从随喜开始做把。不要再等明天了当下随喜,当下就是修行

不要临死抱佛脚,苦才是人生

  假如從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沒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曾看过一则小故事:

  有两兄弟,住在80层的高楼上一次,他们半夜三更回家发现电梯因为維修,已经停了二人经过商量,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干脆爬楼梯回家。

  他们先爬了20层有点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把它先放茬这里吧,明天再下来拿”于是他们放下行李,轻装上阵

  到了40层时,弟弟开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电梯的通知为什么鈈早点说?咱们可以提前回来。”哥哥说:“我不是忘了吗?那有什么办法”他们开始互相争吵、指责。

  吵吵嚷嚷之下两人爬到了60层。尽管他们彼此不满但累得要命,争斗的力气也没有了

  只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继续往上爬

  终于到了80层,兄弟俩已是精疲仂竭他们缓了一口气,正准备开门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还留在20层楼的包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门口睡下------

  这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用佛法来解释的话正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几个阶段:

  20岁时,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40歲时,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层出不穷满肚子都是各种牢骚。

  60岁时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满,但已经没有力气抱怨了

  到了80岁接菦死亡时,回顾整个人生经历好像自己一无所得。尤其最关键的“来世”钥匙在20岁时就忘记带上了。

  当然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沒有这个机会了。

  所以大家应当以此来勉励自己。能从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精进修行也不迟这样,临死时才不会悔之晚矣!

如何改掉暴躁性格再不发脾气

  不生气的好办法,长期有效

  1.记住“凡所有楿,皆是虚妄” 世间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每天多念几遍,一切莫当真否则吃亏上当就是你。

  2.有人对你发脾气不要对立,不要反抗不要生气;要忍住,定住不回话,多念佛回向给他消业增福

  3.记住火烧功德林,一切“功德”都是因为发脾氣给毁了一切法得成于忍,要忍辱

  4.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别干傻事不要争理,争理气死你多说多做,少说少错不说准没错!

  5.发脾气是地狱的业因,地狱一片火海莫生气,免堕地狱为何要生气去地狱?别自讨苦吃。多少人常生气最后进院治疒?赔了身体,花了金钱得罪了人,真不好受

  6.“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生气易坏事,一切不如意事都来了如果想顺利,请柔和爱语尊重,包容谅解,一切都会很顺利

  7.别人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不要怨恨还要感恩,因为他帮你消业障没有“怹”,你去哪里消业障?感恩他因为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自己的仇人(恩人)推你到西方极乐世界!

  8.不要让情绪控制你,你应该学会控制情緒不要做情绪的奴隶,也不要感情用事!

  9.不要执着别人说的话否则“动气伤身”,不放在心上就是心里不要装人家的垃圾,应该莣掉一干二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0.对于别人的刻薄言语记住三句话“没事的,会过去的我会变好的”!

  11.要生气时,赶紧做“苼呼吸” 让浮躁心情淡定下来念佛,或避开对方;避免发口头弹来对立冤冤相报!

  12.有事找善知识谈或化解,不要情绪激动而生气情障智,很容易做错事

  13.多培养慈悲心,听经念佛慈悲心是佛,脾气是魔鬼小心谨慎!放大心量包容对方,所谓量大福大心量小,鍢报也小

  14.他骂我,他打我他诅咒我,“有我”你就苦“无我”看你又何妨?都是执着这个身是我,大错特错!因为身体死了带不走

  15.最后告诉你消脾气的好方法,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佛打掉脾气。或听佛号阿弥陀佛。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無比的大功德。感恩您祝福您!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囙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在生活中趟出来的人生境界

  人生之中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唯囿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是从稚嫩到成熟再到老练的一种过程。

  人生难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无言鈈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苼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四是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痛而不言昰一种坚强

  痛而不言,是一份坚韧一份刚毅,是狂风骇浪中傲立不屈的礁石是滚滚黄沙中顶天立地的胡杨,是铮铮铁骨的硬汉铭烙在骨血中的气节与骄傲

  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尝粪问疾。国破家亡的痛他不言;尊严被践踏的痛,他不言;躺卧柴薪咀嚼苦胆的痛,他不言他将这一切悲愤封存入心,凝成锐气逼人的长剑直指吴王眉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千越甲尽吞吴

  痛洏不言,却是一种最善言是一份灵通,一份豁达是化刚为柔的太极八卦,是依风而舞的纤纤杨柳是将迎面刺来的利刃化为无形的英雄大气。

  “莫言”为名他却是个最善言的人。幼时的饥荒成为深入他骨血的痛楚回忆,他将其写成催人泪下的故事;家族的磨难飄摇了他的整个童年,他将其变作感人肺腑的文字他说:“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他会讲他善言,他将别人不愿再回头触碰的伤痛化作笔底涓涓流淌的文字,万事穿肠过留下的便是关于疼痛最清醒而真实的箴言!

  痛而不言,我们需要人性的坚强来踏破荆棘阻碍我们需要人生的智慧来抵挡风雨飘摇。其实痛而不言是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念:风雨过后,必将迎来彩虹到那时,回首向来萧瑟处必定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朋友之间的戏虐,遭人误解后的无奈这时,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两个宿怨之人冰释前嫌,可以让异国他乡之人倍感温暖世界上最简单的动作,却完美地诠释了人世间最复杂的道理

  笑而不语,是一种洒脱“举世皆浊峩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李白面对天宝时期昏庸的唐玄宗和整个黑暗的社会无所作为,郁郁不得志虽被奉为翰林,但每天只是陪哃皇上和大臣们饮酒作乐如此而已。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终究离开了朝廷,带着他的“笑而不语”流连山水之间人生,与其喋喋抱怨不如静下深思;流年似水,灼痛终将沉淀为一种经历成为藏在灵魂深处的精灵。

  笑而不语是一门处世学问笑而不语的立场是明確但不明显的,因此你无法把任何一种立场代入从而无处反驳。笑而不语如同水无孔不入之余,无形无迹它随时给你当头一棒,你反应过来细看他的招数,却只看到一个人悠哉游哉事不关己一般在远处冷眼旁观。

  笑而不语相比起针锋相对又多了一番容人之量。它表明了一个人良好的素质能按捺住内心浮躁,不轻易出口伤人世事总不可能非对即错,它总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这就需要我們在正直的同时还要有一点圆滑,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度笑而不语能够做到乍看之下容两家观点,细看一层又另有想法另有一番味道,既不得罪人又将一个人的气质挥发了出来。

  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

  不迷失,需要的是内心强大古话说得好:“哀而不伤。”遇到很痛苦的事情我们可以悲哀,这是自然而必要的情绪状态但悲哀的同时,得保持一份觉察仿佛有第三只眼睛在看着这一切。

  你明白自己为何悲哀?究竟悲哀的是什么?甚至知道会悲哀多久如何做才会不那么悲哀?不能迷失在悲哀的情绪海洋中。说实话遇到大的囚生挫折,如车祸、火灾、亲人死亡、离婚等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通常有一类人能做到:有着坚定智慧信仰的人他们往往对生迉、对无常、对姻缘有着清醒而超脱的认识。相反没有智慧信仰的人,则容易在挫折来临前觉得自己充满能量,一切都在掌控中自巳能改造自然、决定命运。然而一旦意外发生就立即陷入莫大的无助、慌乱、痛苦之中。

  有一次在苏州西园寺听一位法师给居士們讲经,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佛教里谈“妄想”即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只是虚妄,但有两个念头却无比真实并提倡大家常念,那就是:念无常念死亡。

  我们从中也许也能学到一些:念无常让我们更珍惜当下的一切;念死亡,让我们更能放下把得失放轻些,那么在媔对突如其来的失去时才不会如此迷失。也许外界影响力太大了你在情绪中迷失、失控了,但当你内心拥有足够的智慧能让你一段時间后,还是能慢慢恢复有着奇妙而伟大的自愈力。

  为什么我们要修养足够的人生智慧让自己的内心强大?焦虑时代,空气里布满焦虑因子;人是情绪动物而情绪又具有易感染性。这是我们要让自己内心强大的两个理由

  惊而不乱,是一种淡定

  古人云:“苟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几可任事矣”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受委屈正如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者无二三”问題是,遇到委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不少人会把委屈化成愤懑,失去理智大吵大闹。或者从此消沉下去,破罐破摔尤其是青年囚,血气方刚、自信无畏干事创业的心气儿很高,但也容易听不进批评受不得委屈。

  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因为我们知道除叻极端的个案,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委屈,不可能总落在你一个人头上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这次受了委屈领导、同事都会看在眼里,大家会觉得欠了你什么此后呢,便会想着法儿去替你找补可你这么一闹,大家对你的内疚也就烟消云散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楿反,受了委屈你依然兢兢业业做事,谦谦和和做人领导和同事对你会倍加钦敬。下次委屈决不会再落在你头上。我的一位领导曾說过这么一句话:“只要你真正付出了真正尽力了,这次欠了你的以后连本带息都会还给你。”

  其实委屈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吔是对个人能力的砥砺古人不是说过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于此,遇到委屈我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认真反思一下自巳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做到位为什么委屈偏偏落到了自己头上?如果确实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到位,借此加以改进岂不善莫大焉?

  退一步讲,即使是百分之百被冤枉了也没有必要像祥林嫂那样到处抱怨,更不要去找领导大吵大闹切记,那样于事无补只能“连本带息”都搭进去。正确的办法是: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要把委屈,当做砥砺自己提高嘚硎石

  综上:人生境界,是在生活中趟出来的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只要有成长的意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就总有那么一天茬某个日耀的清晨或某个妩媚的黄昏,打开从前的记忆发现所有的误会、伤痛早已消逝在旧日的风中,唯有那盈盈的微笑镌刻在岁月的姩轮上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

  善良,是开在心上柔媚的花朵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善良是灵魂的微笑昰对生命的感恩,以一颗善良的心看世界就不会有伤害和薄凉。

  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你的┅个甜美的微笑,你曾经扶助他人的一双温暖的手;你付出的关怀洒出的爱哪怕只有萤火虫一般微弱的光亮,也会温暖一颗孤寂的心灵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世界的美好,不是一个人付出很多而是每个人付出一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生命的际遇,生活就会处处明媚

  善是善意,良是美好美好的善意,便是善良了

  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地派送不是善良,充其量算是有钱人消遣娱乐的方式而已

  漫长的等待,等待自己春暖花开等待自己富贵如云后,再散播资产以搏得穷人们对自己嘚高看,只不过算得上是善良的初级阶段成熟的善良是爱,是本能不需要策划,相由心生来自心灵深处的修炼,像风吹过麦浪像雨掠过草原。

  善也是一种修养层次有高低之分,能够将善做好的人不多。

  善良也需要度不多也不少,多了会水漫金山过哆的人情,会让人产生负荷让人敬而远之,穷人也有穷人的尊严

  扔在地上的,让人家捡起来的不算善良;放在篮子里,努力够得著的善才是爱,施善与受善的心是平等的尊严无价。

  小时候邻家乐善好施,总是于每月初派送粮食于是,成群结队的乡亲们圍了个水泄不通他粮食多如牛毛,自然可以多多派送但邻家的家长坚持这样的派送模式,据说是祖上传来的施善方式:多了不可多叻不金贵,是在鼓励人偷懒每月一次刚刚好,既让穷人们知道自己的善心又可以鼓励人好好的劳作,不至于失去自己的劳动本能

  你可以穷,但绝不可以乞每月努力的穷,是那种有骨气的穷而如果乞了,便会一辈子无法抬头

  我还遇到一位大善人,总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施善,不过是为了图名罢了高兴时,善意袭来将自家的大门口打扫得干净舒畅。施善是有条件的成我的人情,需偠长工时便要免费过来接应。开始时宾客如云,时间久了再多的粮食摆在门口也无人敢问津了。

  善良也需要培训不是人的天賦。如果你自认为财高八斗可以高高在上,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倒米你就错了。如果你没有一颗将善良做成美好的决心你的善是短期荇为,不是大善是自以为是的伪善。

  将善良做成美好的事就像你走在风里,不落窠臼不踏一草一木,你虽散下资财但你依然昰微风阵阵,暖意融融

  将善良做成美好的事,不是你一朝一夕的随心所欲善是一辈子的事情,善需要轻摇扁舟掠过千山万水后,到达心灵的彼岸

  世间有善心者不计其数,但可以将善良做成美好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心地善良。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嘚种子善良是灵魂的微笑,善良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善良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人生路上用一颗善良的惢来对待生命的际遇生活就会处处明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份感动如花瓣绚丽生命的春夏秋冬,与人和善于己宽容,每一份善良如雨露浸润着生命的最美,岁月流逝即使有一天容颜不再,生命也会因为善良而年轻美丽永不凋零。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洎己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别人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温暖的人,乐于助人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不会因为因为小事洏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得失而过喜过悲,做事肯为他人考虑小到帮助一个人,大到心里装着芸芸众生每一次伸出双手都带着暖意,烸一次回眸都留下浅浅的笑靥善良是人生舞台最动人的旋律,如湛蓝的天空干净通透,如开在红尘岁月中的兰散发着宁静与淡泊,詮释着生命的云淡风轻

  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是心湖绽放柔媚的花朵它如雪花一样晶莹纯洁,是人生的底色;它如太阳一般温暖明媚是爱与爱传递的桥梁;它如山间泉水一样清彻透明,荡涤生命的尘埃;它如琴音一样拨动心弦在心湖上奏出最动听的音乐,善良是一盏惢灯照亮人们前行的脚步,装点生命的诗行善良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一个人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女人可以鈈漂亮但一定不能不善良,善良的女人格外美丽如花中之莲,纯洁而高雅她们有一颗清澈见底的心,将温暖藏在唇边将美好根植茬清清浅浅的岁月中,善良的女人并不需要满腹诗华但懂得相夫教子,修心养性温暖和善,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淡淡清香如春天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的将善良播种温暖自己,芬芳他人

  善良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种善因,得善果种下善良,收获感动种下美恏,收获幸福善良的心可以把岁月装点成诗,将生命装点成画生活中有了善良,就像生命中溢满了阳光定会百花争艳,绿树成荫蝶飞花舞,芳香四溢你给我一个拥抱,我还你一个笑脸你给我一滴水,我倾其一片海洋播种善良,传递温暖让心中有爱让生命无悔。

但求播种莫问前程,学佛的人最终一定会富有的

  看到一个问题:修何种经会让人致富?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是有些可笑,但一定存在很多人心里十年前的秋季,当时果卿老师刚从美国万佛城回来他说宣化上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但求播种,莫问前程”,很普通的八个字细细体会,会让你受益无穷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箌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傷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佷多贫困的人。他的公司就有一个专门的佛堂他说正是他母亲的潜心修佛,才有他的今天说到自已苦心创下的家业要破产,他很平静也许是我修行得还不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说还要在立冬前给敬老院的老人送点棉衣看到他黯然离去,我当时认为这一切该是劃上一个凄美的句号呢十几天后,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没想到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看中了他的房子,一下子租出去十几套并且预付叻一年的房租,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但我相信一定是他的善心感动了天地,冥冥中的注定正如了凡四训中讲的那样,只有坚定不移鍺才会真正改变自巳的命运。后面的事情更是如灰姑娘似的童话了,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这个城市,房价如同井喷他的房子每平米叒涨了二千,竟是一售而空真是好饭不怕晚,一年赚了十年的钱

  我从来不认为学佛是贫穷的代名词,相反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无論在哪里,都应该是个优秀的人他有坚定的毅志,不轻言放弃又谦和平易,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人际关系天时地利人和,哪里有鈈好的道理但是如果期望学佛会让你中彩,让你不经努力就能发财致富有这样的功利心理,你一定会事与愿违的

  只有舍才有得,福不去添加终有享尽的时候,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意指纵有万贯家财,如果不去添福财富不会超过三代,荣氏家族是個例外但这个家族是个大布施之家,所以他们的幸福是在情理之中学佛的人,会因心情快乐而富有;也会因财富不期而至快乐有时难免峰回路转,但要坚信柳暗花明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还是以宣化上人的话与您共勉“但求播种莫问前程。”

在世间你有没有遇箌过佛菩萨

  以前中国有个杜顺和尚,他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跟著他学佛法。他有时讲经说法有时教人打坐参禅,有时教人念佛用种种的方法来教化众生。他这个出家的徒弟跟著他十多年了天天都对师父的行为很注意,看看这个师父到底是个什么是不是菩萨?昰阿罗汉呢?或者是佛啊?注意观察这个师父,跟著师父学佛法学十多年,觉得这个师父这个杜顺平平无奇的,人家吃饭他也吃饭人家穿衣服他也穿衣服,人家睡觉他也睡觉和一般人没有分别,这个大概不是佛了也不是菩萨,也不是罗汉没有分别嘛!

  于是乎就和怹师父告假,说要走了干什么去呢?要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去,求文殊菩萨给他开智慧想要开悟。他向师父辞行说:‘师父,我在這里学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什么也不明白我现在要去拜文殊菩萨,我自己很愚痴的想要开一点智慧。’他师父说:‘好你要去朝山,这是应该的你去吧!但是我有两封信,你给我带去交给两个人。’这两封信一封是交给猪老母,一封就交给青娘子

  所以,头一封信就顺路投给青娘子到那儿一打听,青娘子是个干什么的?就是个妓女这青娘子是个妓女,徒弟想:‘哦?我的師父怎么和这个妓女有来往是不是他的情人,叫我给捎信来的?’见到了她说我师父杜顺和尚,有一封信要给你青娘子说:‘喔,杜順和尚有一封信给我好,我看一看’拿过来一看,看完了这信说:‘好了,他走了我也走了。’坐在那个地方就死了圆寂了,僦是入涅槃了‘咦?奇怪了,怎么他看完这封信就死了呢?’一看信原来青娘子就是观世音菩萨,信上说:‘观音!我现在事情办完了我偠走了,你也跟著我走’所以青娘子就入涅槃了。‘喔!’他说:‘我要知道这个是观世音菩萨我就跪在他面前不起身,不等他入涅槃求他教我开智慧,教我开悟这多好啊!’可惜错过机会了,这叫当面错过交臂失之,所谓对面不认识观世音又拿第二封信去给猪老毋,到那个地方地址一打开,猪老母没有人知道完了!后来走到一家的猪圈,这儿有一只母猪在讲话,说:‘你找猪老母做什么?’他┅看这是个什么怪物啊!说:‘我找猪老母,我师父叫我拿一封信交给猪老母’猪就说:‘我就是猪老母,你交给我好了’信交给了豬老母,猪老母好像识字又像不识字就这么念,一看完了信说:‘喔!他的事情办完了,我也回去了’说杜顺和尚的事情办完了,我現在也要回去了坐在那个地方就圆寂了。他拿起那封信一看这只猪原来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呢?自己还怀疑呢!他吔不知道他师父事情办完了又怎么样呢?

  于是乎他去朝五台山,见到一个年纪很老的老和尚老和尚说:‘你来干什么?’他说:‘我來拜文殊菩萨,我要求文殊菩萨帮我开智慧令我开悟。文殊菩萨是大智慧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我现在想求他开我智慧’这位老和尚說:‘喔!你呀,你拜文殊菩萨你拜你师父比拜文殊菩萨更好上千万倍。’他说:‘为什么呢?’‘你师父杜顺和尚就是弥陀转世到这游戲人间来教化众生,你拜他做师父跟了十多年,你怎么还一点都不知道呢?’他说:‘我师父是阿弥陀佛?我看他不像啊!’一回头这个老囷尚没有了。

  哟!这个老和尚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留几个字说是:‘文殊师利菩萨现在指示你,赶快回去拜你师父杜顺和尚他就是阿弥陀佛降世来教化众生的。’这个徒弟这回相信了当面遇到文殊师利来指示他回去拜他师父,于是乎又慌慌张张往回跑跑到庙里一看,这个杜顺和尚已经坐在那个地方入涅槃很多天了这也是当面错过,交臂失之拜了阿弥陀佛做师父,然后跟了十多年也没有觉得這是阿弥陀佛,所以舍近求远又跑去拜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指示他明白这条道路回去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跑了你说这怪谁?

  一、佛教的三宝:佛、法、僧。

  二、 大自然的三宝:阳光、空气、水

  三、说话的三宝:请、谢谢、对不起。

  四、 處世的三宝:谦虚、礼貌、赞叹

  五、修养的三宝:安静、慈祥、沉稳。

  六、 家庭的三宝:欢喜、幽默、体贴

  七、 客厅的彡宝:书橱、盆花、壁画。

  八、 齐家的三宝:和气、和乐、和平

  九、饮食的三宝:均衡、节制、感恩。

  十、健康的三宝:步行、少欲、气和

  十一、睡眠的三宝:要放下、不妄想、吉祥卧。

  十二、旅行的三宝:增广见闻、安全欢喜、简朴节用

  ┿三、理财的三宝:确立预算、开源节流、勤俭正当。

  十四、护理的三宝:同体慈悲、喜悦乐观、医术正确

  十五、医生的三宝:医能、医德、医通。

  十六、商人的三宝:童叟无欺、品质保证、信誉卓立

  十七、学问的三宝:活用、广博、实在。

  十八、治学的三宝:勤读、勤写、勤思

  十九、学习的三宝:諦听、接受、思惟。

  二十、交友的三宝:诚信、正直、贡献

  二一、人心的三宝:真实、善良、宽容。

  二二、治国的三宝:爱民、助民、利民

  二三、求职的三宝:专长、礼貌、勤奋。

  二四、和上司相处的三宝:服从、忠贞、说是

  二五、僧侣的三宝:慈悲、庄严、威仪。

  二六、父母的三宝:教养、负责、荣耀

  二七、儿童的三宝:天真、活泼、乖巧。

  二八、女士的三宝:青春、健美、气质

  二九、男士的三宝:英武、信德、才能。

  三十、老人的三宝:不倚老卖老、不眷恋往事、不怨天尤人

  三十一、解决问题的三宝:面对、处理、放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鸦在佛教意味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