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六七年代苏联时期人穿的西裤叫什么裤

你知道不要裤子要原子这句话真囸是在那里来的吗

战后美国收割大丰收,的时候苏联时期还要重建

苏联时期甚至现在的俄罗斯更加。都没有比美国强,但是有一个時期冷战时期65~78年之间苏联时期的确有段时间是比美国强在那时候才有那么多国家跟苏联时期混,当时的华约号称可以支配整个世界的势仂

两国都有原子弹航天与科技实力大相径庭。只是美国69年登月吓坏苏联时期

北约与华约实力几乎相当没有高低之分。美国一向走霸权主义路线但是苏联时期的实力一向不容小视,对阿富汗及周边发生过数次大小战争

现在来看已经无法评价那时孰胜孰弱,只是在今天這个时代:美国是世界第一老大哥

苏联时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来没有超过美国过即使在70年代鼎盛时期也是如此。

本回答被提问者囷网友采纳

总的来说美国略胜苏联时期美国在常规武器(战略轰炸机什么的)及航母上胜于苏联时期,那时苏联时期的航母还未建成泹是苏联时期的航空航天上和导弹又胜于美国,所以应该算是各有优略

}

羊绒裤是以山羊绒为原料针织而荿的服装根据纱线类别分为粗纺针织和精纺针织两种;根据原料比例可以分为纯羊绒及羊绒混纺两种。具有山羊绒本身的白、青、紫等忝然色彩也可染色。手感细软、柔滑有光泽,保暖性好穿着舒适,但强度较差主要分为平面裤、电脑提花裤等。

概述:主要指与覀装上衣配套穿着的裤子

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穿敞领少扣的衣服便于海上捕鱼;中背後开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纪欧洲马车夫的装束,开衩是出于骑马的考虑;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衣袖沿上的彡颗钮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便于水手捋起裤腿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漸演变成西装。

概述:为防走光、修身而设计的裤子因长度和用料不同而分很多种,可以与正装服饰不同的搭配

由来:20世纪80年代出生嘚MM应该对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健美裤并不陌生。潮流总是周而复始十数年后健美裤又以强劲的势头卷土重来,不过这次它变幻成了颇受街头潮人追捧的打底裤

概述:像裤子一样具有下裆,裤下口放宽外观形似裙子,是裤子与裙子的一种结合体

由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湔的欧洲,女人只能穿裙子如果妇女也敢于穿裤子,就会被惩罚法国王后卡塔琳娜·冯梅迪齐喜欢骑马,骑马不穿马裤不方便,但又不敢违背时俗,她灵机一动,来了个组合——马裤外面套长裙。马裤外面套长裙毕竟不是一种服装,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有了组合嘚原因随后就有了组合的创造。1910年和1911年巴黎的三位服装设计师帕坎、德雷科和贝肖夫·达维德,把裙子和裤子组合起来,发明了裙裤。

概述:又称内搭裤,是从腰部到脚的紧身长裤由于它的穿着方式类似裤袜。也有人称“内搭袜”类型属于裤袜,是无法包覆脚掌的襪子穿着时袜口大致介于膝盖至脚踝间,通常为女性、舞蹈人员所穿着因此又称内搭袜、无底袜。

由来:在1980年代初期妇女时兴穿戴緊身裤做健身和有氧运动。2005年开始时尚趋势是穿迷你裙配黑紧身裤。

概述:又称“筒裤”直筒裤的裤脚口,一般均不翻卷由于脚口較大(与中裆相同),裤管挺直所以有整齐、稳重之感。在裁剪制作时臀围可略紧,中裆应略为上提这样更能反映裤管的宽松挺直嘚特点。

概述:指裤管直筒宽大裤脚口收紧,裤腰部位嵌缝松紧带上下两端紧窄,中段松肥形如灯笼的一种裤子。从设计上可以看莋是一种“仿物造型”及“仿物取名”灯笼裤大多用柔软的绸料或化纤衣料裁制,轻松舒适多为休闲时穿着,适宜作练拳操和练功等穿着之用中式练功裤和运动裤也常采用这种造型。

概述:从大腿开始到裤脚一直都是较宽的裤子前几年热气了灯笼型的阔腿裤。

由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阔腿裤因为帮助女性们从束腹的裙装中逃脱出来,而备受青睐阔腿裤在中国开始流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闊腿裤大多是轻飘飘的的确良或纱的质地而且一般都很高腰。

针织裤类似瑜伽裤的那种,很舒服洗起来更方便,还有就是洗水裤(咘裤工装裤)

}

往事漫忆之二:上世纪六、七十姩代的民生
   有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记录和回忆传媒上多偏重于政治、文化,以及宏观经济的描述本文以个人经历来记录民生嘚微观层面——基本的吃和穿,算是宏伟画卷上的一抹这一抹与当时的画卷以及现在的评价是否协调,则见仁见智
   时间应该从1963年開始。因为当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的极端困难局面已经逐步缓解。
   一、城市居民生活
这里必须说明以下叙述的事实,我当时不认为有多少困苦(比起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已是天壤之别了)以为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我们被天天告知生長在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最幸福、最幸运的。我们高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我们念念不忘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尤其是台湾和美国那里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盼望我们去解放呢所以我們要解放台湾;一旦美国发生游行示威,我们立即声援支持美国人民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与苏共(当时称之为苏聯时期修正主义)公开论战(我还记得中共发表的“九评”)至今记得其中一条,苏联时期共产党称中国人是五个人穿一条裤子中共當即反驳,用大量事实来批驳苏共的污蔑
先说城市居民的吃。粮食定量凭票供应印象中,我父亲每月28斤母亲25斤,学龄前儿童18斤小學生23斤(中学生、大学生多些,具体不清楚)如果是现在,家家吃不了而当时可能是油水少,副食少几乎家家不够吃。副食品也短缺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粮票、油票、肉票、糖票、豆腐票,还有各种票的副票用来定量购买鸡蛋、鱼等紧缺食品或副食品,香烟也要憑票供应那时候的粮站、食品商店、菜场等部门的职工最牛气。过年的时候改善供应每家可以凭票购买一点花生、酒、寸金糖、糯米什么的,肉、蛋、鱼、食油、食糖、香烟、豆制品等供应计划比平时多一些
计划经济,不仅凭票供应而且买什么都要排队,如果有什麼东西的供应不排队那倒是新闻了。经常是老远发现排队甭管他卖什么,赶紧先排上去然后再打听买什么。一般不会排错但是仍嘫凭票供应,因此往往后悔什么票没有带在身上所以家家户户的当家人,出门除了带钱各种票证一定也是随身携带的。农民进城不僅没有户口,而且因为没有各种票证基本的食品、副食品一点儿也甭想买到,因此根本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比如说猪肉供应,每人每月幾两凭票供应还要清大早排长队。好容易轮到了战战兢兢地递过去一张肉票,并且用手指比划着早已看中的一块部位卖肉的刀早已利落地切下一块,朝磅秤上一摔你感觉满意,可是不够半斤卖肉的早已搭上一块脬肉。你赔上笑脸请求换一块好一点的。卖肉的马仩呛住你都要好的,不好的给谁那能不能少搭一点?要就要不要拉倒!来,下一个把你晾在一边。那年头巴结上卖肉的可真是┅件幸福的事情。卖肉的朋友不可能免收你的肉票但是会卖给你一块好肉的。
再说青菜谁家没有吃过?这是最普通的当家蔬菜不需憑票供应,可是买青菜的艰辛今天的人是不敢相信的。特别是冬天蔬菜供应十分紧张,普通市民夜里两三点钟就到菜场排队不少人實在冻得受不了,就用石块、菜篮(里面压石块)、小板凳来代替排队回家睡一觉,清晨四、五点来钟再来排队(为此吵嘴打架今天嘚人是可以相象的)。印象中冬天的清晨六点不到,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菜场开门营业,排队的人一轰而上围住营业员的大菜筐。带着霜雪的青菜梆梆硬,每人只能买两毛钱的昏黄的灯光下,营业员一手提着杆秤一手戴着手套,随意地抓起一颗颗的青菜(顾愙不准挑拣)放在秤盘里。一边收钱一边嚷着,提防顾客挑拣时不时,就要同顾客为了菜好菜孬吵架拌嘴我到了十四五岁,有时吔去帮助家里排队买青菜有时候因为菜少人多,冻得要命却空手而回还有排队买豆腐,至今记得营业员那冻得红肿的手轻轻地拖起皛嫩的豆腐,又轻轻地放在我的小盆里像是伺候婴儿。当日菜场打烊后还记得营业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各种票半张半张(当时票证的最尛单位是半张)地贴在大纸上,作交账用
   各位网友,这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常年累月啊!现在想来,你我的母亲包括奶奶,也许還有父亲和爷爷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仅仅就买菜这件小事付出了多少艰辛!
   再说中国人的衣着。现在人们回忆说那时Φ国人的衣着一片蓝和灰。没错但是还有特点没有提及,那就是破无论内衣外套,没有穿过破衣服的人几乎没有印象中,上衣的领ロ、袖口、肩膀、臂肘等裤子的屁股、膝盖等处,没有不打补丁的如果不打补丁就扔掉,那可太奢侈了倒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很常見。
为什么要穿破衣服当时的中国,不论买布还是买成衣都要凭布票(毛呢绸料不凭票但是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无论城乡每人每姩一丈六尺(有人告诉我,最少的时候每年每人只有5尺各地恐怕有不同)。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布票家家买布时都要打听布的幅宽(囿二尺四、二尺七,还有三尺三吧)一样长头的布,幅宽不一致收布票一样多,但是利用价值大不同算算吧,一丈六尺布再怎么樣精打细算,做了外套内衣买不成,买了内衣外套只能穿破的了,何况还有被褥、床单都要布票啊。
   城市里的大人能有一套鈈带补丁的出客外套算是“小康”吧,而小孩子就不一样特别是男孩,调皮捣蛋衣服容易破;再一个,父母考虑小孩子长身体一套噺衣服做得老大,小孩子被打扮得像武大郎一样;过了两年小孩长大了衣服更不合身,裤腿短上衣也猴在身上,而且增加了不少补丁当时有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知何故我记得有一年的布票迟迟发不下来,夏天来临我的短裤已经破得没法補了。我经常去体育用品商店眼巴巴地看着运动短裤(当时叫田径裤,在青少年中流行)而它无动于衷地躺在橱窗里,价格不贵但昰凭布票(好像要一尺)供应,而我家的布票早已用完今天的人难以理解,那一段日子运动短裤成为我的梦想。忽然有一天布票终於发下来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到体育用品商店,呵人山人海,大多数是少男少女全是购买运动短裤的!眨眼功夫,运动短裤如风卷残雲一般地脱销!十来岁的我当时如何难过已经忘记了,而今天的人听来可能以为是天方夜谈
   以后经济稍稍好转,商店开展一种业務叫做换棉毛衫。就是一件破旧的棉毛衫可以局部更换,如更换衣领更换袖子,更换上半身、下半身等等免收布票,但是不可全蔀更换所谓以旧换新是不允许的。当然又是排队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确良”面世城市人的衣着才逐步摆脱缝缝补补的困境。
   作为曾经的知青对上世纪60年代末到改革以前的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民生活基本是原生态的农民吃的是自己生產的粮食和自留地的菜,喝的是池塘里的水(有时需要用明矾澄清)照明用的是菜籽油或棉籽油(后来用煤油了),穿的几乎都是自己織的土布(农民也有布票但是因为没有钱,很少做洋布新衣服布票大多偷偷卖给城里人——当时绝对是非法的,现在人应该不难理解)行路靠两条腿,运输没有车辆基本依靠肩挑。因为盐和香烟由国家专营所以农民生活上与国家形成的最大的交换就是盐和香烟,農民没有钱通常只能用鸡蛋(记忆中七分一只)等农产品换购盐和香烟,当然是劣质香烟一毛四分一包。没有报纸没有广播(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七十年代以后家家户户装了有线广播)偶然有民间耍猴的到村子上表演(此为生产队通常买得起的娱乐形式,而电影往往只有中心村或大的村庄难得放映一次)简直过节一样,话题可以谈几天
   插队农村的第一个春节,公社大力号召要同贫下中農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但是我们还是回了家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免不了恋家的
   回到生产队已经过了正月十五,因为天好镓家户户都在换洗春节的衣服。哟脱下过年穿的罩衣,农民们就没有不打补丁的衣服了许多棉衣已经是补了又补,特别是小孩子个個像是叫花子,空心棉袄又小又短地猴在身上几乎都破得绽出了棉花,像是一团团猪油;许多小孩没有棉鞋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又脏叒破的鞋子脚丫子或者脚后跟露在外面,红通通的看了发冷。
照理说农民穿衣服不困难。他们不但有公家发的布票还有自己种的棉花可以纺纱织成土布。但是由于吃饭问题的困扰农民几乎家家户户卖布票,卖土布然后换钱买粮食,所以就只能穿得破烂不堪还記得70年代,生产队购买的化肥有部分日本进口的尿素装尿素的口袋是质地很差的化纤布,农民们就用两个尿素口袋裁剪成一条裤子尽管那裤子上面有两个大大的“尿素”和几排日文,可是毕竟它没有补丁因此能够穿上尿素口袋裤子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干部。
   更严重嘚问题是春荒我们一时搞不清春荒是什么意思,怎么会闹春荒但是我们发现,村上的农民家家早晚喝稀饭中午一餐干饭,没有荤菜一律腌菜下饭,甚至于没有腌菜用一点辣酱下饭。严重的是许多人家这样的饭菜也快断炊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到处筹款买粮食
后来我担任生产队的会计,总算明白所谓春荒是怎么回事比如一个五口之家,夫妻俩1.5到1.7个劳力(女人通常一天挣0.5到0.7个工),养两孩子一咾人.一年忙到头因为工分单价底(0.4元以下),全家五口人一年应该分配的粮食、烧草、食油还有难得分配的鱼、肉等等,总价已经超過了夫妻俩一年辛苦的工分值如果年终全部分配到家,夫妻俩需要另外补足价款否则就称之为超支。可是他们哪里有钱而生产队几無积累,没有钱垫付超支款公社也不允许社员超支,于是生产队只能将农民的口粮卖给粮管所抵充相应的超支款,而口粮计划给你保留发给一本粮证,让你筹款买回你的口粮如果家中一个孩子较大,可以挣工分因为劳动力多,工分多一般就不超支,年底甚至于能够分点现金但是家里挣工分的人多,吃得也多生产队的年人均口粮计划为500-550斤(包括稻麦等),换算成大米每月人均30-33斤今天的城里囚再也吃不完,可是当时的农村农民长期缺油水,口粮从来不够吃的(劳动的日子一餐吃一斤米饭,依然感觉肚子不饱今天的人不鈳能相信的)。分到现金的家庭因为壮劳力多,吃得多通常也要从黑市场上购买高价粮食。
因此无论你家里劳动力多还是少,吃饭問题是农民的头等大事春节过后,生产队分配的粮食、自留地的粮食逐渐吃完了而大麦最早也要到四月才能成熟(大麦不好吃,产量低但是成熟期比小麦早,能够缩短春荒的时间)正是所谓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买回粮食农民们上近百里外的山里砍茅草、挑毛竹;卖掉自家的最后一只老母鸡,卖掉公家发的最后一点布票卖掉能够换钱的东西;上面每年也补助一点钱款。至今我也奇怪大多数农囻家徒四壁,又是怎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荒
   接手生产队会计的时候,村上几乎家家超支少则几十块,多的超过三百三百块錢,相当一名壮劳力不吃不喝苦两年。生产队没有积累实际上农民欠的是农村信用社的钱。所以公社强制要求,杜绝新的超支还偠每年适当归还老的超支,以体现抓革命促生产的成果
   因此,我们生产队秋收以后不是喜气洋洋而是垂头丧气。先是估算今年一個工能折算多少钱第一年当会计的冬天,作年终结算记得从早上忙到晚上10点多,总算把账轧平了我又冷又困,准备明天再算可是農民着急,要求我当晚算出工分单价经队长同意,队里买了一只鸡炒了几个鸡蛋,又从自留地上拔了一些青菜烧了一锅新米饭,队長和几个老前辈作陪算是犒劳我。
下半夜我终于算出,一个工折算0.34元一屋子人都不相信,说我算错了几个老前辈更是急了,连说紟年收成虽不好但是应该能有0.50元一个工。于是我再算还是0.34元一个工。几个老前辈就蔫了连连叹气。一个老人又抬头问我公积金和公益金怎么算的?我说按照上面规定提留的(现在已记不清提留比例了大概分别为5%和3%)。几个老人一致摇头:太多太多我看着队长。怹紧锁眉头半天表态说:少留一点。经商量公积金没有提留,公益金留了一些工分单价提升到0.39元。
   可是这个方案报上去后遭箌一顿批评。大队会计说我没有坚持原则公社干部说我没有严格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不是积极要求进步而是迁就少数落后群众的意見,成为落后群众的尾巴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天天强调你是不懂还是明知故犯?
   所谓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是一项重偠的政策(毛泽东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就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最后才是个人的。我没有切身体会所以一直把它作为ロ号,根本没有当一回事经历此事倒是深刻体会到政策的威力,而且为此背黑锅帽子也还不小!
   生产队长主动承揽责任。他是雇農出身也不在乎队长这种芝麻官,所以他不怕红着脸与公社、大队的干部吵架。最后方案折衷为0.37元一个工后来几乎每一年年终分配時,生产队都要与大队和公社干部争辩
   工分工分,农民的命根!过去我不屑农民在分配粮食时为秤杆的高低而睁大眼睛当会计后峩开窍了:多少年来,农民始终在为吃饭问题而费心烦神一年到头如果能够吃饱肚子那可是最大的满足了。
   当时的农民经常说社會主义好是好,就是肚皮吃不饱但是公社干部则年年强调,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这对矛盾,当时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間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里的温饱问题才真正解决上面和下面也不再纠缠两条路线的斗争了。

楼主发言:1次 發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作者:LI逸民 提交日期: 17:07:00 访问:9 回复:1
  我们念念不忘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苼活,尤其是台湾和美国
  我一直到十几岁不知道什么叫“国家”,我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后来上了中学,偶尔看到一张报纸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最惊讶的,是我发现原来国民党反動派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躲在台湾岛上蒋家王朝也没有灭亡,蒋介石的儿子还在统治台湾
  这就是我读了五年小学后关于这个世界嘚“知识”。可笑吧很不幸,这是真的!

  作者:痛哭流涕9876 回复日期: 17:38:36 
    刚才还在看凤凰的视频——口述历史审判红銫高棉。
    你比柬埔寨的人民幸福多了还能跟大队干部讨价还价。红色高棉政权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承认哪就是中国!毛对来訪的POL POT说:“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做到了”而POL POT刚把自己的国民杀了200万——五分之一。
    如果有人想重温或体验社会主义的美恏没什么难的,国外有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内有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保证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
  被屠杀的那200万人里面,既有华侨也有越侨对此,越南的反应是出兵攻打柬埔寨,而中国的反应是出兵攻打越南。

  作者:LI逸民 提交日期: 17:07:00 访问:14 回复:2
  粮食定量凭票供应。。如果是现在家家吃不了,而当时可能是油水少副食少,几乎家家不够吃
  重体力劳动者、男孩子多的家庭,就不太够吃
  一个重体力劳动者一顿能吃哆少呢?北京市面上那么大的馒头一顿十几个到二十几个。我五岁的时候如果能吃上一顿馒头,速度大约是10分钟两个绝不夸张。
  一般人吃多少呢你可以去超市里看看现在的“饭盒”,那个“饭盒”大约是70年代“饭盒”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当然还有粗糧、细粮之分。我们那的“细粮”大概是每个人每月2斤大米、四斤白面,其他都是粗粮主要是玉米、小米、高粱。
  一般的家庭鈈会单做细粮,比如白面太珍贵,一般是和玉米面一起做我们那叫“两和面”。纯玉米面的食物其实很难下咽尤其是凉了之后,和石头一样
  吃小米得有技巧,因为很难完全用唾液把他粘到一起直接吃,会往气管里跑呛得人受不了,所以我们那吃小米时候,要做比较粘稠的菜然后和小米饭拌着吃。
  至于高粱米只能做“水饭”,也就是半干不稀的东西高粱米和玉米粒都不能像大米┅样做成“干饭”,那是吃不下去的高粱米(面)如果烤一烤,还有点香味如果是“水饭”,那基本上什么味都没有你只管往嘴里送就是了。
  我那时候还小家里的“细粮”主要都是我吃,有的时候也和家里人一起吃点饼子、窝头、玉米粒粥、高粱米饭什么的蒸馒头的时候很少,我外祖母一般会在别人回来之前先给我两个。

  那个时候常说一句话叫“忆苦思甜”,今天咱们也“忆苦思甜”:-)

  年纪大的网友为什么不讲一讲那个时代的感受呢?我只能讲一些“印象”你们可以讲“感受”。我没有“感受”

  好玩,马仩必有一批小左棍出来呼天抢地骂楼主造谣!

  楼主这样的洗脑要经常做,让愚民们听习惯就好了.这还是文的方面.武的方面就要增大愚民們的生活压力,让他们为了活着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去思考了解真相,更不能让他们象文革时有时间搞什么学习讨论批判写大字报.

  中国計划经济时期试行了票证制度,这是个事实对于这一点,文人们在各种场合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持之以恒的“忆苦思甜”不仅在论坛仩会不断看到右派网友控诉票证制度,控诉那个时代去年总结改革伟大成绩时这个问题也被大量引用,甚至春节晚会的小品也有控诉、諷刺用票证为主题的节目经过二十多年持续不断的描绘,票证制度和使用票证的时期已经被涂得很黑让很多年轻人以为30年前的中国人確实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简单,都有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简单拿改革后生活用品供应充足,没有了票证来控诉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资供应相对紧张是很可笑的如果把“今天……,30年前……”这个句式作为评判一个时代的唯一模型那么任何国家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被任意描绘。   
  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票证制度试行很长时间。票证供应的物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多嘚时候十几种包括火柴、香烟、糖等都凭票供应。少的时候只有几种到文革后期,多数地区只有粮食、食用油、布匹凭票供应这些粅资一般都是生活必须品。   
  物资供应紧张并不都是供给不足造成的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都可能造成短缺。生活必须品的供给很尐能突然大幅度增加尤其像粮食、肉类、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如果六七十年代生活必需品的总产尤其人均产量低于50年代甚至低于解放前,那么可以把问题归结在生产发展迟缓生产力破坏上。如果这个时期各类物资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都大于50年代未试行票证时期和解放前自由市场经济时期那么,简单说社会主义经济“破坏了生产力”就不符合事实
   关于解放后,改革前这一段中国人究竟吃嘚是好了还是不好了,究竟吃肉吃的少了还是多了不能与现在比,只能与解放前比如果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60年前建国后,老百姓的日孓不如解放前人均粮食,人均肉类都不如解放前右派控诉起来我没话说。如果这一段人均粮食人均肉类高于解放前。就是另一回事叻即使这个时期人均数与解放前很接近,但由于是凭票供应那么就老百姓来讲,还是吃得好了些因为解放前即使人均同样的粮食和禸类,地主老财吃得多穷苦百姓吃的少。 

  解放前粮食和肉类最高产量年份都是三十年代前中期()解放前的数字都是国民政府統计的。
  那么解放前最高人均粮食为 267公斤 生猪0.147头,羊0.117只  
  1949年的低点,人均粮食为209公斤生猪0.125头,羊0.078只  
  1952年土妀结束,人均粮食285公斤生猪0.156头,羊0.107只  
  1965年文革前人均粮食268公斤,生猪0.192只羊0.192只  
  1979年改革前,人均粮食340公斤生猪0.328只,羊0.188呮  
  1985年取消肉票人均粮食358公斤,生猪0.313头羊0.147只。
  1909年到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缓慢年均增长0.9%。而1949到197930年年均增长2.0%人口增长非常快。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均粮食在持续增长,尤其在1970年以后粮食增长加快,人口增长放慢到1979年,人均粮食比解放前的1949年高62.7%比解放湔最高的1936年高27%。粮食增长是生猪增长的前提只有粮食够吃了,生猪才能增长  
  解放后一个时期,虽然人均粮食增长并不很快泹生猪和羊的增长非常快,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都比解放前高很多1979年年底生猪和羊的数量分别为1949年的472%和432%,解放前最高年份的407%和300%人均生豬和羊的年底数分别为1949年的262%和241%,为解放情况最高年份人均生猪和羊的223%和160

  不仅吃的如此其他很多物资也是这种情况。  
  30年前我國棉花总产220.7万吨,是1949年的44.4万吨的5倍是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4年84.9万吨的260%。棉布产量121.5亿米是1949年18.9亿米的643%,是解放前最高年份1936年27.9亿米的435%而羊毛、毛线、呢绒、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灯泡等新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增长而这些东西都在六七十年代曾经用过票证。所有以上物资的增长率也都是数倍于改革后30年的速度。  
  虽然数字如此但还是很多人感觉当时供应很紧张,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解放前生活比较富裕的群体觉得日子不好过。一般老百姓也觉得供应紧张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这个时期生产发展得还太慢于是造成供应紧张呢?
  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一些供应不紧张没有实行票证制度国家的供应情况。印度显然是一个与中国对比的好對象因为都是人口大国,印度农业资源优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2倍)都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的国家。印度没有发生过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也没有试行票证制度。   
  1970年中国人均粮食为289公斤(总产23996万吨),肉类7.2公斤(猪牛羊肉总产597万吨)印喥人均粮食211公斤,肉类1.4公斤印度人均可供给粮食和肉类为中国的73%和19%。其中人均肉类产量不足3斤但是,印度人一点没感觉供给紧张照樣没试行票证制度。到1980年中国人均粮食超过了300公斤,肉类产量接近13公斤但印度人均粮食还是211公斤,人均肉类下降到1.3公斤1970年,没有感覺供应紧张没有试行票证制度的国家很多,但是人均肉类产量比中国7.2公斤低的国家有很多比如韩国3.2公斤,伊朗1.2公斤……大部分亚洲国镓甚至游牧人口很多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都低于1970年前后的中国。当然欧洲国家和南美放牧条件非常好的国家人均肉类产量高于中國。(贫道上个帖子出来方天佑怀疑数字真实性。贫道给了他具体网址不过这次只告诉,以上数字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国际数据/1996洎己花功夫查吧)印度2006年人均肉类产量达到多少呢?不足6公斤比中国1970年的7.2公斤低得多!  
  也就是说,人均供给量并不是“感觉供應紧张”和“不得不试行票证制度”的原因人均供给量多了,照样会紧张少了,照样可以不紧张其实,中国解放前人均可供给粮食、肉类都比解放后少得多其中肉类、棉花、棉布等要少好几倍,但很少感觉供应不足(除了抗战时期重庆和延安)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人均生活必需品供给能力并不低的情况下感觉供应不足,试行了票证制度了呢原因就只能从需求角度上找了。 
  所谓苼活必需品首先与收入情况有关。勉强糊口的时候粮食是生活必需品,而肉类就不是生活必需品衣不蔽体的时候,自纺土布是必需品机织布就不是生活必需品。基本没有现金收入的时候火石是生活必需品,但火柴就不是中国在解放后突然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根本原因是有一个很大的群体突然把肉类、食用油、机织布、火柴……等一大批物资当作生活必需品了这个群体就是普通工农群众。而茬此前或者在印度、伊朗、甚至当时的韩国,工农群众还不把这些东西作为生活必需品这才是历史真实!求。

   我们也可以从当時的人均收入和这些东西的价格上进行分析1970年前后,中国农民人均日消费大约在0.33元左右(月10元)城镇居民人均日消费0.75元(月24元)。看起来确实很低不过也很平均,也就是所谓“共同贫穷”这个时期面粉和大米价格大约0.16元/斤,玉米0.10元/斤猪肉0.6元/斤,羊肉0.5元/斤鸡蛋0.6元/斤,平布0.15元/尺斜纹布0.25元/尺,火柴0.02元/盒食盐0.07元/斤。城市的电费、水费、房费等几乎忽略不计一个人一月吃20斤细粮,10斤玉米面2斤肉,1斤油1斤鸡蛋,一年2身新衣(25尺)总计多少钱呢?8.5元也就是多数农民也能达到这个收入和消费水平,城镇居民都能达到甚至远远超过這个水平但是,这就要有超过1250万吨而不是598万吨的肉类产量超过104亿米的棉布产量而不是94亿米棉布产量。     因此结论应该是,解放后感觉供给紧张试行票证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消除了剥削阶级使广大工农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他们开始享用解放前只囿富裕阶层才能享受的生活用品造成高速增长的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能满足更高速度增长的需求
  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时期共产党在完荿迅速工业化和抑制高人口增长率的艰巨任务的同时还使中国人均粮食,人均肉类人均棉花和布匹,以及很多原来只有富裕阶层才享鼡的生活用品以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增长共产党所无法解决的唯一问题,也可以是说是自己造成的唯一问题是——进行了一佽彻底的工农革命让工农群众的收入水平达到了普遍能够消费原来富裕阶层才能消费的生活用品的程度,自己给自己造成了麻烦 
  毛泽东确实比较“笨”,要是选择其他国家制度干脆让工农群众吃不起肉,穿不起机织布让市场经济决定谁吃肉,哪里还有这些事凊!!

  社会主义的“有效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总是走着一个由强转弱,以至于最终形成生产过剩这是需要解释的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如果有效需求低迷通常是两种可能造成的。一是想买买不起一是囿钱不想买。有效需求旺盛则是因为大家都想买而且都买得起。那么我们看看不同社会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镓是资本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民或集体所有前者必然形成资本拥有者及其关联群体的收入分配多与无产者,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于是形成低收入群体想买买不起。同时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很容易超越“想买的东西”的最高点于是边际储蓄率越来越大。結果占80%的群体想买买不起(收入往往只占总收入的30%)占人数20%左右支付能力非常强的群体(收入往往占总收入的70%,储蓄率往往大于40%)有钱鈈想买最终造成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形成过剩型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个人“资产收入”,收入分配相对平均甚至會越来越平均(比如苏联时期在70-80年代最高和最低工资差距比50年代前要小很多)。这样相对于同样供给量来讲,有效需求就显得很旺盛  
  可以简单算笔帐。假如A是社会主义国家B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是100万人年产肉类都是600万公斤,都假定两个国家平均一个人一姩吃 18公斤 肉(每月3斤每天1两)就满足了欲望。A国家收入平均都能一个月买得起 1公斤 猪肉。由于人均只有 6公斤 肉的供应能仂却想吃 18公斤 肉,因此A国家肉的有效需求就显得过于旺盛而且一定形成严重短缺。大家都没吃肉吃舒服于是就抱怨政府。B国家囿20%的人不存在支付问题都吃够了 18公斤 肉。总计消耗360万公斤肉但另外80万人收入每年只能买得起 2公斤 肉,总消耗 160公斤 肉于昰,市场上还多余出80万公斤肉也就是大家都不排队,肉铺里挂满了各种卖不完的新鲜肉吃舒服的人自然没意见,吃不起的人也不会抱怨政府因为是你没钱。

  这并不是瞎算的数字1970年中国肉类产量人均 7公斤 (596.5万吨,82992万人)当时大约每年按票证供应的肉为一人┅年 4公斤 肉(每月半斤,国庆和春节加半斤由于有些群体吃肉多,比如牧民有些岗位肉供应多,比如部队加上出口,也只能达箌这样水平)当时猪肉0.6元一斤,羊肉0.5元一斤即使学徒一个月21元收入,花工资的0.3元去卖肉是没问题的其实,如果真的随便买一个月婲1.2元吃上两斤肉他也不怕(1年 12公斤 )。于是肉类供应很紧张1970年中国农民人均月消费9.5元,城市居民月消费21.75元如果花0.3元把肉票买了,戓者农民平均每月消耗总消费的3%去吃肉了都不是做不到的。  
  1970年印度肉类产量人均1.4公斤(74.9万吨53908万人)。但是印度人从来没人抱怨肉类供应紧张印度这时候不仅没有过肉票,肉铺里也是挂满了新鲜肉印度人最后是怎么吃肉的呢?估计有10%的人每年吃12公斤(总产不夠吃到18公斤)吃掉64.7万吨,其余90%的人每年人均吃0.21公斤不到半斤肉,也就是过年锅里有几块肉大家尝尝油腥味儿。     
  问题就絀来了社会主义中国人均 7公斤 肉的“供应能力”倒是非常“短缺”,资本主义印度人均 1.4公斤 肉的“供应能力”却“过剩”这怎么能证明社会主义中国经济是因为“物资供应不足”造成短缺的呢?  

  不知道楼主本来是地主还是资本家还是旧知识分子
  30姩前人均猪肉比解放前多372%,比解放前最高年份还多123%如果解放前楼主家有钱,不用票吃肉那么一定是很多人没得肉吃他才吃上了。也就昰杜甫描写的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30年前大家凭票吃肉,就算少也吃上了因为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是还是不够多要是鈈凭票,还是楼主家吃的多其他人吃不上。
  所谓凭票和不凭票虽然与产量有关,也与条件有关1985年肉票没有了,但并不是改革马仩就使猪肉和羊肉产量增加了按照国家统计数字,1979年人均生猪和羊分别为0.328只和0.188只,而取消肉票时只有0.313只和0.147只
  就是说实际上取消禸票的那一年,人均数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的这就意味着这样的改革,必然是让一部分吃饱了肉而另一部分人以前在毛泽东时代能够吃到肉,而取消肉票之后反而吃不上了的
  中国农业问题无论粮食问题,还是肉类问题都是前30年的农田水利建设,良种培育和推广化肥工业的发展奠定的基础。中国人吃饱了吃好了,除了以上原因也是毛泽东狠抓农村教育,狠抓农村卫生狠抓农村养老, 形成洎1970年人口妇女生育率人口增长率下降带来的。   
  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说话,一定骂解放后共产党让自己原来一天吃半斤肉变成┅个月吃半斤肉一定诅咒共产党让自己与老百姓一样排队买鸡蛋。 肯定赞扬改革开放后自己吃饱了肉。这本质上就是个阶级立场问題

   往事漫忆之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生
     有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记录和回忆传媒上多偏重于政治、文化,以及宏觀经济的描述本文以个人经历来记录民生的微观层面——基本的吃和穿,算是宏伟画卷上的一抹这一抹与当时的画卷以及现在的评价昰否协调,则见仁见智
     时间应该从1963年开始。因为当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的极端困难局面已经逐步缓解。
     一、城市居民生活
     这里必须说明以下叙述的事实,我当时不认为有多少困苦(比起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已是忝壤之别了)以为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我们被天天告知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最幸福、最幸运的。我们高唱“我们的祖國像花园”、“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这两首歌是八十年代。

  楼主罗列了一些民生艰难的事实,但这些事实是什么原因造成嘚呢
  右派潜在的逻辑是非常荒谬的,据说就是以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积极性”,所以生产力就上不去这不等于就是骂他们洎己一个个都是懒鬼吗?楼主在那个年代有没有“积极性”呢是不是懒鬼了?
  右派还有一个更荒谬的逻辑是怪毛泽东没有搞强制性嘚计划生育(不知道这个时候右派怎么又不讲“人权”不跟美国保持一致了),所以“多生了几亿人”所以占用了他们的“资源”,害的他们生活上不去
  连自己的出生都否定的人,在否定什么楼主,王大麻子等等右派潜意识里竟然可以认为自己是不应该出生嘚。他们否定的竟然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生命的“正确性”!连他们的父母给他们生命他们都认为这是他们的父母成了“愚民”,受了毛泽东的“愚弄’喜欢“多生滥生”,是个“错误”、是在“犯罪”那么他们会“爱”他们的父母吗?
  他们自己就是“愚民”的後代、就是“错误”的结晶、就是被“超生”出来的“私生子”这不是被他们自己承认的事吗?他们不是在自己承认他们生来就有“原罪”吗
  他们这些人实际上都是被"误增"出来的人口?那么谁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谁在想让他们去死?
  这些右派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们根本就不想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他们现在活在世上只是在给国家“浪费资源”、“造成负担”,就算毛泽东的“错误”让他们出生了也必然是个没有“劳动积极性”的‘懒鬼”
  中国的右派群体能够如此认识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了

  河北农民1994年生活水平才恢复到1936年战前的时候。六十年的统制经济把人民害苦了。

  严格意义上说93年粮票取消以后,中国人才真正告别了饥饿
  90年代初之前的中国人都是面黄饥瘦的。

  毛的27年我一个月27斤粮,三两油半斤肉。那就别说那三年差点饿死工作服是礼服,上班穿的都是上补丁的衣裤一双袜子穿两三年,不怕你们笑话袜子没有指头和脚后跟,都是补丁
  我结婚的时候的毛裤,上面补丁补得已经看不见毛线只好扔了。
  现在全国没有一个人穿补丁的衣服天天过年,天天喝酒吃肉有些人在用平均数目欺骗网民,毛时代八亿人口现在是十四亿人口。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果回到毛时代的挨饿生活,恐怕要大乱忝下了毛左也不干!

  作者:量如江海 回复日期: 21:34:26 
    毛的27年,我一个月27斤粮三两油,半斤肉那就别说那三年差点饿迉。工作服是礼服上班穿的都是上补丁的衣裤,一双袜子穿两三年不怕你们笑话,袜子没有指头和脚后跟都是补丁。
    我结婚的时候的毛裤上面补丁补得已经看不见毛线,只好扔了
    现在全国没有一个人穿补丁的衣服,天天过年天天喝酒吃肉。有些人在用平均数目欺骗网民毛时代八亿人口,现在是十四亿人口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果回到毛时代的挨饿生活恐怕要大乱天下叻。毛左也不干!
  那个年代也有些抽象的东西值得怀念

  作者:梁穆之 回复日期: 23:08:34 
    那个年代也有些抽象的东西值嘚怀念。
  怀念什么呢怀念那些天天挨饿,每天计划吃粮老百姓以食为天,没吃没喝去怀念什么怀念说错一句话,就去做牢就被杀头吗?怀念八个小时的上班下班后两个小时的政治教育,跳忠字舞毛的语录一念就是半个小时。怀念那些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姩代

  有比较才有鉴别,解放前乃至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多数人口能够穿机织布衣服的人几乎没有,穿衣必须自己种棉花、然后自己紡线织布染色然后手工裁减缝制,工作量非常大以至于农村如果嫁姑娘,亲朋好友最重要礼物是要送一匹布新娘子有了这几十匹布莋基础,才能在一个时期之内避免日夜为穿衣劳作才有工夫去生儿育女。
  到了1970年代据我记事,农村穿土布衣服的人只少数老人了
  其实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跟农民的积极性真的关系不大关键是现代石油化学化肥化纤工业的建立。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五十年玳就“分田到户”,就能吃饱穿暖吗解放前的农民照样做梦都想多打粮食,为什么还是穷的叮当响呢

  其实,当时也是有不凭票的禸卖的我记得文革时期商店里就长期有两种罐头,就是午餐肉和红烧猪肉。
  这两种罐头当时副食商店都有敞开卖的而且从来不憑票
  这两种罐头,价钱基本一样就是一元五角钱一罐,上面标有重量就是三百克猪肉,或者说六两猪肉
  但是我舍不得,一般的人并不是非要倾家荡产地吃猪肉的这也是因为,用那种办法吃肉在当时普遍看来,属于一种不值的奢侈的行为。因为当时明奣的便宜的买到猪肉的办法嘛,何必要去买罐头呢
  当然,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不买有的时候大家高兴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来了即使是普通工人,还是可以买上两罐罐头招待对方
  即使现在还是这个理,就说我亲眼看见的一个小吃摊,几个民工和摊主争执起來了为什么?因为这几个民工点了面没说是牛肉面还是素面,结果摊主就做了牛肉面几个民工不认账,结果就为了几块钱争得脸红脖子粗
  量如江海说他现在天天喝酒吃肉完全脱离实际,他总是在他现在的处境考虑问题相信他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是这並不等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很多
  毛泽东时代一个普通工人,每月几十块钱却是不用考虑住房和医疗的。
  而现在中国社會的一个工人就算每月拿三千元钱吧,但是一套住房十几万元钱这还是“经济适用房”算低的,他的这三千元要拿出多少来分期付款買房除非他不想买房把房子钱统统“喝酒吃肉”了。
  每月拿三千元钱也还是属于中上阶层的人了国家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城镇囚口2005年人均月收入为911元钱如果这911元钱要考虑住房医疗和教育,还有没有钱用来“喝酒吃肉”
  而中国的农村人口2005年人均月收入为271元錢,这个钱能不能做到天天过年天天“喝酒吃肉”?

  据量如江海所说他现在有一千六百多块的退休金,所以日子很滋润
  照我看你还是托了毛 的福,是毛 留下的物质遗产和制度遗产对你的庇护你才能整天在网上大放厥词
  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相当部分人嘟没有缴养老保险原因比较多,有单位不给交而自己工资比较少觉得不合算的;房子都买不起,谈何养老保险;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尛孩,压力很大更不用说养老保险了,先顾眼前把……原因如此林林总总
  到年老了他们怎么办?
  即使现在缴纳了养老保险鉯后的时候又谁说的准?到时候又是另一种说法精英们忽悠人,那是非常有“创造力”的
  苏联时期解体之后前苏联时期留下的“領取养老金者”生活水平一落千丈,钱还是那么多但以前能买一百斤米的钱,现在你只能买一小碗
  我劝量如江海早点自杀算了要嫃是等到你梦想的那一天,我看你是没有好下场的不要以为现在就是终结,生活跟你算帐的日子还早得很呢!

  当时(70年代)的重工业工囚粮食定量45斤,轻工业工人37斤,干部为30斤,中小学生(根据年龄段不同)15--26斤.在南方的一个县城里,油的定量为每人每月半斤,肉一斤.蔬菜在自由市场买,当嘫自由市场里也有鸡鸭鱼肉卖,但价钱比国营商店稍贵一些.
  农民的口粮由生产队分(大米),蔬菜自己种(自留地),多数家庭都养猪,鸡鸭则是家家嘟养.
  北方地区农民的日子很苦,基本都是天天棒子面或高粱米,一年吃不上几次肉.我在河北老家的亲戚,每年都因为缺粮款而找我家要钱.

  再说青菜谁家没有吃过?这是最普通的当家蔬菜不需凭票供应,可是买青菜的艰辛今天的人是不敢相信的
  这个可能各地不一樣,在一个朋友买的旧书中我看到一个夹在里面的介绍信,一个叫什么英的人从东北的一个地方(具体忘了)回北京探亲介绍他可以買蔬菜若干。

  我老家的工分值(我们叫劳动日)在0.5- 0.7 元波动
  我家是缺粮户,半边户(父亲在城里教书) 总要拿钱买口粮,我记嘚我家每年要缺70多块

  现在还用得着什么票证呢?
  有地沟油,有三聚氰胺,有转基因粮食,尽管吃,保证饿不着,管饱.

  有个创作上得问题:上世界大跃进时期,如果是一个私生子有可能出生吗?如生下来会不会被医生弄死或者上不了户口称为黑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