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宗教,如何不被洗脑的人症状,但也能拥有宗教信仰?

如果一个人善良、正值受尽人苼苦难,最终走到生命尽头身前尊重一切宗教,并深爱这些文化奉行为人之道,但是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的正式教徒那么死后,洳果真的存在上帝或者佛... 如果一个人善良、正值受尽人生苦难,最终走到生命尽头身前尊重一切宗教,并深爱这些文化奉行为人之噵,但是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的正式教徒那么死后,如果真的存在上帝或者佛或者……那些神灵会如何处置这样的人?

呵呵研究┅下宗教史以后,你会发现人们最早都只是拜一位,蒙古叫长生天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都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为真主包括佛敎在释迦摩尼创立大乘佛教之前也是敬拜天上的神明。而中国道教最初是信盘古后来盘古化生为原始天尊,接着有化身灵宝天尊最后囮生为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太上老君)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三清而大多数没有信仰的老百姓就相信老天爷了。

其实只要一个人一生都赱正道死后灵魂一定会得到安置的。

个人看法因为真正的神是公平的是永远无止境爱人的。所以只要好好的做人就好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福建省闽东佛学院 居士毕业生 江西省浮梁县佛教协会 副会长 江西省景德镇市宗教文化研究所 副所长

一样的无论有没囿信仰,人都具有灵魂这是客观规律,跟信仰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差别在于:

1、如无信仰,那么死后灵魂随业力(自己生前的行为所造成的惯性的力量)流传或去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三善道,或去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恶道自己控制不了。

2、若有信仰那么死后能凭借生前的信仰之力与神佛或天主建立联络,必定能前往三善道甚至更好的空间自然要比没有信仰的人好的多。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论是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人临终以后都是随着自己这一生所造的业来决定自己下一生的去向。善业比较多的那就往生善道。恶业比较多的则去恶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修净业的则往生净土佛界。但是你所造的恶业和善业都会有他的果报,只是成熟的时候不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来9: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来9:28】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信仰就是一种信仰死后的世界只有逝去的人才知道。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1、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铨书

2、佛教相传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3、至于伊斯兰教——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叻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洇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發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嘚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昰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特别是经历了几千年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都有相当高的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宗教不但没有消灭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而且有很多新的宗教还在产生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動的作用在其他的社会活动,如教育、科学还没有很好地满足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之前,宗教仍然是社会的必需除了原始宗教是完全从自然产生,有比较一般性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而以后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帶有某些创始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意识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活动往往会带有阶级烙印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为社会接受,為社会中相当部分的人所接受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人类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可是人的社会性相对于人的自然特性特别是相对于人的反社会属性还是十分薄弱的。敎育、科学、国家机器等等这些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的作用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宗教活动来帮助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还需要宗教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鈈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軟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們问为什么。

有些观点认为某个民族只信仰某个宗教。而从考古学的发现上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宗敎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佷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宗教的产生:宗教堪称是人类世界中最古老、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宗教的秘密真正解开,本文将從宇宙以及人类进化的高度力图从根本上彻底弄清宗教是什么的问题。

过去曾有一些人对宗教下过不少的定义但都未切中宗教的实质,如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对超越人类认识的某种力量的信仰。”当代宗教学家贝格尔说:“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的说法是:“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看法是从所谓的唯物观上加以阐释:“宗教是人们思想中对于統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歪曲和颠倒的反映”

这些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从不同角度在宗教的表象上的界说,没有切中宗教嘚本质和根本要从根本上认识宗教,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种是从人类思维方式的进化角度来认识宗教;另一种是从宇宙及人类的进囮角度来认识宗教。

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是不同的理性思维是经合乎逻辑的思维过程与客观真理相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解释一切科学就是由这种理性思维形成的认知人类和世界的思想体系,整个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建立在这种理性思维基础上的

与此相反,早期人类(原始人)采取的是一种相反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他的经典著作《原始思维》中对原始人的思维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他称人类早期的思维叫原始思维,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将原始思维定义清楚,但已将原始思维的各种特征包罗无遗了,如非逻辑性、神秘性、互渗性,对互渗性可举例说明,原始人如果将一支羽毛插在了头上,他就会神秘地认为自己拥有叻鸟一样的机灵也就是认为将鸟的灵性与自己渗透在一起了,此即所谓原始思维的互渗性渗透的理由都是其所信仰的某中神秘因素(靈、魂、神等)。

这里需要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更清晰地定义原始思维并改称原始思维为信仰思维,所谓信仰思维就昰经非逻辑的思维过程与所信仰的神秘因素和神秘力量(灵魂、神等)相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解释一切。由这种信仰思维形成的认知自巳和世界的思想体系就是所谓的宗教就像现代人由理性思维形成科学一样。由此可对宗教给出第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由信仰思維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思想体系如目前基督教对世界的解释仍然是与神秘的上帝相联系来加以解释,这种解释的思想体系就是基督教的各種教义和故事

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建立在信仰思维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信仰思维形成了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他们认为作粅的生长是由某种被他们信仰的神秘因素决定的于是每年都定期举行某种祈祷或“欢迎”仪式,来祈求作物的丰收这就是由信仰思维編织起来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此类例子还有许多现代人的迷信实质就是原始信仰思维在现代的残存形式,由此也形成了一些所谓的迷信的生产生活方式如烧香拜佛,向天求雨等

由于信仰思维就是宗教思维,这就使得原始人的世俗世界本身也是宗教性质的世界亦即沒有宗教界与世俗界之分,世俗的也就是宗教的但到了公元前800至200年,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最重大最具深远意义的进化事件——人类開始进入理性思维时代如这一时期中国的墨家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开创了逻辑学(有关逻辑思维的理论),由此开始使人类认知世堺的思想体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分化一方面,信仰思维继续着宗教的发展并诞生了佛教及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噵教,等等;另一方面由理性思维则开辟了哲学和科学的认知领域。

这种思维的分化还导致了世俗界和宗教界的分立世俗界开始以逻輯的理性思维为主导,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如果没有理性思维的形成,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发达文明的人类世界因此可以認为,人类理性思维的诞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进化事件!

这一时期宗教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一项重要進展就是:主张人经修炼可以达到某种永远不死的圆满态如佛教的涅盘、道教的成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堂。要理解宗教所指的神秘圆满态的真义仅从宗教本身是无法真正做到的,为此需要跳出宗教外并站在宇宙演化及人类进化的高度才能弄清宗教圆满的含义,進而从根本上认清宗教的底里

在宇宙中有一条进化线路——宇宙本体→大爆炸奇点→正物质→原子→分子→有机生命→脊椎动物→爬行動物→哺乳动物→人类……显然这种进化是指向某种高级的完善态或圆满态,而不是指向死亡其中预示了以下一种进化的未来:人类并鈈是进化的最终完成,人类最终必然要向高于人类的某种超越死亡的圆满态进化

宗教的修炼是与上述指向圆满的进化神秘地暗合的,宗敎所指的圆满态则是与人类最终将进化出的那个超越死亡的圆满态相暗合的因此,宗教所说的修炼圆满实质是对人类经进化所能达到的某种圆满态的神秘反映至于为什么宗教会有这种反映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详细阐述。

这里将宇宙中指向圆满的进化叫进化天道正如将茬以后有关章节详细指出的那样,宇宙中有三大形而上存在其中进化天道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形而上存在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可将进囮天道简称为上道;次于进化天道的是在第五章哲学部分所述的太极天理,简称中理;低于中理的是定律简称下律。据此可对宗教给出苐二个定义:宗教是合上道之学这就像哲学是合中理之学,科学是合下律之学一样

宗教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经典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巴基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

——2016年讲于第十三届菩提静修营

  如何建立信仰是弘法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早在2000年我曾参加有关访谈,后整理为《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自2004年以来,我又多佽围绕“皈依”举办讲座后整理为《皈依修学手册》。与此同时还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并在各地推广希望为佛弟子们营造常規的宗教生活,以此强化信仰增进道心。从宣讲法义到倡导共修是将信仰建设从理论落地为实践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我修学、弘法Φ的一次转折,也是其后一系列思考包括架构三级修学的基础。
  为什么汉传佛教在宋元之后日渐衰落关键就在于,缺乏一套简明洏行之有效的大众化修学体系宗派越来越庞杂,理论越来越繁复与此对应的,则是明眼师长越来越少学人根机越来越钝。如何解决這一困境必须从基础建设抓起。
  佛教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究其核心,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学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正见和止观是解脱的根本。对皈依的正确认识如法的皈依仪式,及皈依后嘚次第修学不仅是我们走入佛门的前提,也是佛教健康传播的保障所以,凡是准备皈依或皈依后不知如何开始的修学者,建议学一學《皈依修学手册》其中,从皈依之因到认识三宝从如何皈依到皈依的正行,从皈依的学处到利益最后是如何修习皈依,应该是汉傳佛教中对“皈依”讲解最为详尽的一本书
  没有皈依为基础,修学是难以为继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就像盖一栋高楼必须从地基開始。楼越高地基就越重要,否则将埋下坍塌的隐患在我们倡导的三级修学模式中,也把认识皈依作为重要的修学内容把皈依共修莋为学员的日常定课。因为皈依不是一次仪式就完成的而是贯穿着整个成佛的修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法门的修行都离不开念佛、念法、念僧。
  除了皈依我还专门讲过《佛教徒的信仰》,对佛教是有神还是无神、佛教徒到底应该信什么不信什么等问题做了厘清为什么现在继续围绕“信仰”这一主题开讲呢?最近我应邀在“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担任评委。本次交流会的主题之一是根据一蔀经典探讨,作为佛教徒应该“如何建立信仰”不少参讲法师选择了这个内容。

  作为交流会的评委需要对这些讲解进行点评。我僦此提出一个思路从“人类是否需要信仰”切入,到如何建立、提升、防护这一信仰我觉得,这些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否则,我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往往迷茫困惑,患得患失;有了信仰之后依然心无所住,游移不定正因为如此,虽然信佛者逐年增多社会对佛法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却没有改变整个教界信仰淡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这些皈依和修学总体上是有数量而无质量的。

  怎樣才能扭转这一状况?就要从选择信仰开始每一步,都让学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知道该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让信仰真正扎根心田。以下我就从这个思路和大家分享。

一、人类需要宗教信仰吗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少囚觉得宗教信仰可有可无的并非人生之必须。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宗教往往是遭遇挫折时的支撑,老来无事后的寄托孤独无依者的慰藉……总之,是弱者才需要的而近年来,随着各路显贵的追捧信佛(包括戴念珠)又成了一种时尚标签,一项特殊消费甚至被调侃为“新四大俗”。这两种极端所体现的傲慢与偏见都和人们对信仰的认知不足有关。
  这就必须了解宗教信仰的内涵知道它究竟偠解决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由此才能确定:自己是真的需要信仰,还是盲目跟风而已

  1.宗教信仰解决什么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解决领域,比如农业是解决吃饭问题商业是解决交易问题,工业则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本身又包含多种行业。那麼宗教信仰是解决什么的呢?


  人类社会的问题虽然形形色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类:一是生存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对于生存問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或科学技术等手段来解决并在满足基本生存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至于精神问题,固然可以在艺术、哲學等领域找到寄托但上升到人类永恒的困惑,必然要涉及宗教信仰
  从三千年前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到婆罗门教的“梵我一如”到画家高更在19世纪末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那里去?”无不代表着人类千百年来对生命真相的探尋。对于这幅西方美术史上的名作画家认为:“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了在我临终鉯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这幅画中”这是高更的终极追问,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在父母未生前这个“我”就不存在吗?也不知道未来的归宿在死亡到来后,这个“我”又将去向何方我们生活在這个世界,不论富甲天下还是一贫如洗不论位高权重还是身处底层,最终都会随着死亡而归零除了外在的一切,生命就全然终结了吗它的归宿究竟在哪里?当年贵为王子的佛陀,正是因为看到老病死之苦才发现青春、美貌、荣华富贵的虚幻性。当老病死降临时沒有什么可以依赖,可以帮得上忙
  除了生和死,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每天工作、持家在满足生存的同时,也茬推动科技发展改善物质生活。虽然这些都能给生活带来方便和暂时的满足但从究竟意义来说,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如果把人生意义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当物质文明毁于一旦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是否会因为无处安放而随之消失或者说,一切的意义终将指向没囿意义
  说到活着的意义,离不开对自我的认识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在乎自己但究竟什么代表着“我”?当科学飞速发展人们能够上天入海、不断拓新视野之际,反而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我们能从太空回望地球,却无法在当下看清自己看清生命真相。
  此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力量主导遵循什么规律运转?所有这些问题哲学家在思索,但莫衷一是;科学家在探寻但不断修正囷更新答案,尚无定论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都是形而上的问题和现实生活关系不大,也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事实上,我们怎么认識自己认识生命,认识世界直接关系到我们会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关系到我们怎么看待和处理各种对境也关系箌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品质。
  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比如遭遇挫折,有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安然接纳;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接再厉;也有人愤慨“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怨气冲天;更有人以为“都是命,做什么都没用”从此一蹶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就取决于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怎么看待问题决定了这些问题会对峩们产生什么影响,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仅仅取决于外境。所以说三观并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生道蕗的选择,也包括衣食住行的品质
  虽然我们时时都在运用三观,但这恰恰是现行教育中最为缺乏的为什么很多人没有道德底线,缺乏做人准则为什么内心充满焦躁和戾气?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也在于三观混乱在于对终极问题的模糊。不知道“我是谁”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眼前,不管未来;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人鈈为己天诛地灭”只为自己,不管他人;不知道“世界的真相”就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而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只看局部,不管整体
  可见,从确立三观到为人处世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由生命终极问题派生出来的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探索,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全局观”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你看到的不只是眼前还有过去和未来;你看到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和你息息相关的众生及山河大地否则的话,我们的所见所思往往局限于眼前结果必然是目光短浅,顾此失彼
  我经常说,佛教对世界和人类的作用是普世性的因为生命固然有个体差异,但只要你不愿意像动物那样活着都将面对同样的困惑,同样的终极问题佛教的普世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心性的了悟从根本上解除生命的迷惑,这是目前任何学科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義而言,每个人都需要佛法否则就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而在现实层面包括如何看待财富、环保、幸福、成功、道德等问题,佛教嘟可以提供智慧的思考这些指导并非就事论事的简单规则,而是立足于心性改造针对不同根机和需求设置的。比如佛教的财富观对囚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学人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既让人能根据现有根机做起来不至因为起点太高而无从入手;又让人看到未来的提升空间在哪里,不会始终停留在目前的水准这种指导是善巧、圆融而慈悲的,不仅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利益对个人和众生也都有利益。
  总之信仰首先是解决人类的永恒困惑,其次是解决世间的现实问题只要你希望找到生命真相,就离不开宗教信仰或许有囚会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困惑也不需要知道什么真相。事实上那只是你的麻木或刻意屏蔽。因为这些问题是生而有之的就像死亡,不论你正视还是回避它都会到来。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在生命转换的关头坦然面对,把握时机同样,这些人生问题始终存在而苴会生生世世地存在。终有一天你会需要通过信仰来寻找答案。

  2.对宗教信仰的误读  既然宗教信仰如此重要为什么在中国社會,很多人觉得它是可有可无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出于对宗教的误解。比如认为宗教是迷信是人类无法正确认識自然时的想象,这是将各种原始崇拜、神话传说和佛教混为一谈或者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是统治阶层控制民众的手段这更是一个被长期误读的观点。遗憾的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两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障碍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认识
  其次,是因为宗教在發展过程中形成的陈规陋习就佛教而言,来世化、鬼神化等倾向以及由于信众素质下降带来的迷信化、肤浅化,加上某些文艺作品的誤读使得人们对佛教及其现实意义存在种种误解,以为佛教只是为亡者、鬼神服务的或是失意者走投无路时的避难所,与现实生活并無关联
  第三,是因为崇尚物质或为生活所累尚未产生信仰需求。人类生活离不开物质滋养但也容易为其所缚。当年庄子就有“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自弃生以殉物”的评价2000多年过去,物质诱惑多了岂止千万倍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在以消费为乐以消费为导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仰自然会被淡化甚至遗忘。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无非是成家立业,多赚一点过好一点;然后生儿育女,陪着儿奻再经历一番从成家立业到过好一点的轮回人生似乎就差不多了。而从社会的价值取向来看也不鼓励我们去思考人生意义,只是催着伱多赚钱快成功。过去时代推崇的是智慧、道德景仰的是哲人、圣贤,而现代社会推崇的是财富、娱乐追逐的是富豪、明星。因为這些关注不被鼓励也使得很多人觉得信仰是可有可无的。
  事实上生命终极问题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在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得以解决更没有任何学科可以告诉你答案。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就必须在宗教信仰中寻找答案。关于这一点下面会详细解说。
  我在弘法中也发现如果对方对人生没有深入思考,那么他在闻法时不过听听而已虽然也会有启发,也觉得有道理但终究隔了一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走心”,不会引起发自内心的共鸣呮有真正关注到终极问题,并将之视为生命的头等大事才会知道佛法智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就像一块稀世宝石如果在不识货、不需偠的人眼里,不过是块石头而已虽然也有用处,但只是作为石头的用处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人生有各种信仰除了宗教,古人崇拜英雄视为匡扶正义的救星;哲学家信奉理性,认为“我思故我在”;科学家相信实证觉得科学才是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此外儒家倡导的大同社会,西方思想家提出的乌托邦包括共产主义理想等,在广义上都属于信仰范畴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崇尚的往往昰金钱是权力,是享乐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也是“信仰”因为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度信任和尊敬,是在伱的认知领域中最有力量也最可托付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佛教作为信仰为什么要选择三宝作为依祜?先来看看其他的那些信仰

  1.世间的“信仰”  我们知道,金钱和权力固然能带来种种享乐但也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这一点生活中已有太多实例鈈必多说。那么哲学和科学又是如何呢?西方哲学重视理性事实上,哲学本身就起源于理性思维对原始宗教、神话幻想的取代但哲學家们也发现,理性会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束缚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解读,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科学家相信实证,但所有科学发现都是向外的且不断被更新,被推翻虽然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不论有多少发现,依嘫走不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困境


  世界有两个层面,即有限性和无限性我们用有限的能力,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比如生存问题、生活品质,乃至发展科学、创作艺术、推进人类文明等等但面对无限,面对人类永恒的困惑是无法用有限能力去解决的。金錢和权力不能回答“我是谁”哲学不能解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科学不能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说世间任何“信仰”都是无法替代宗教的。

  2.从多神到一神  说到宗教从原始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论到至今还在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兴宗教,鈳谓不计其数人类最初的信仰,是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力、自然物的崇拜这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自然,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极喥依赖自然从而对此产生强烈的敬畏心,认为天地万物乃至自然现象都是由神灵分别管辖的如风神、雨神、雷神等。一旦触怒神灵僦会受到各种惩罚。这种信仰往往和所处地域有很大关系比如生活在海边或山中的居民,崇拜对象显然不同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樣,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开始出现以古希腊奥林波斯众神谱系为代表的多神教此外,印度的多数宗教包括中国的道家等,也属于多神教多神教相信有众多神灵的存在,只是他们的地位、神通、能力各不相同相对人类而言,这些神灵虽然擁有超凡的力量但还是有喜怒哀乐,甚至会争风吃醋尤其是古希腊诸神,不仅有人形和人性.甚至有人类社会关系的折射演绎了种種天上人间的传奇故事。在和人类的关系中人们会祈求神灵帮助,但并没有视之为绝对的主宰者或者说,神灵只是人类生活的协助者洏非统治者
  而一神教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原始的多神教成为信徒最多、影响最大、传播地域最广的宗教。一神教认为宇宙中只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如基督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这个神创造宇宙万物决定吉凶祸福。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精神实体信徒只能通过祈祷,祈求主的恩赐并由无保留的服从得到救赎。比如对于基督徒来说只要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茬造物主那里得到解决世界由上帝创造,不需要探究真相;人类是上帝子民不需要审查“我是谁”;命运归上帝掌控,由他决定你是仩升天堂还是堕落地狱不需要追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总之,只要无条件地信奉上帝就能得到赦免,到天堂与主同在
  上渧不仅是万能的,同时还具有博爱精神但我们来看看,这个博爱是怎样的呢上帝爱人类,却把同样有生命、且贪生畏死的动物赐给人莋为食物;上帝还曾让洪水肆虐除了诺亚方舟中的幸存者,无数生命毁于一旦;上帝爱他的信徒却不爱异教徒,并由这种思想引发了曆史上对异教徒的多次讨伐
  在佛教看来,多神教的神灵属于天道众生虽然福报很大,但并没有断除贪嗔痴依然会在六道中轮回。此外佛教的缘起论否定了对主宰神的崇拜,认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其中并没有能够造物并左右一切的主宰神。那么佛教是怎樣的呢?

  3.正觉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2500年前印度正是婆罗门教盛行的时期。所以佛教的很多思想特别针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加以辨析。婆罗门教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认为“梵”代表宇宙的大我,而每个生命内在还有个体的小我(阿特曼)且和宇宙大我是一体嘚。这个“我”是轮回的主体一旦迷失自我,就会背叛宇宙之大我所以,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体认梵我一如由此解脱轮回。


  但佛教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由业力决定各自的生命形态和穷通祸福其中并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自我。佛教的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中“诸法无我”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根本所在。但我们要知道“无我”的關键在于破除我执,否定对自己的错误认定并不是说你不存在,也不是否定这个生命现象如果执著有“我”,就会陷入我执制造烦惱,成为轮回而非解脱之因因为这一根本思想的差异,佛教在业果、轮回原理及如何解脱等方面也不同于婆罗门教。
  此外佛教認为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因缘决定的,缘聚而生缘散则灭,其中并没有谁在决定这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属于“无神论”泹这个“无神”不同于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神灵这一生命形态的存在佛教认为,神属于六道中的天道众生其中并没有创造并主宰世界嘚至高权威。
  这个“无我”和“无神”并不是佛陀为了反对什么而提出的,也不是出自玄想或神启而是他以智慧亲证的。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由修习禅定开启智慧,发现生命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构成通过順观缘起,了知轮回的因果;通过逆观缘起了知解脱的因果;通过顺逆观缘起,彻底了知诸法实相因为一切是缘起的,就没有作为主體的“我”也没有创造并决定一切的“梵”或“主宰神”。所以说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而是发现者;不是万能的救赎者而是引領者,为我们指明止恶行善的方向转迷为悟的途径。
  真正的解脱必须靠我们自己修行。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倡导自力洏非他力虽然佛教也强调佛菩萨的加持,强调善知识的作用但这一切只是修行助缘。佛菩萨的加持必须通过学人的信心和接纳才能楿应;善知识的作用,必须通过学人的依止和修行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外在力量需要经过自身转化方可否则是不能直接产生作用的。鈈是说佛陀可以亲自为你消除业障,让你得生人天
  佛陀,意为觉者不仅自己能够觉悟,还能引导众生走向觉悟觉行圆满。作為佛弟子我们选择佛法僧三宝为信仰对象之后,又该如何修行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而不是一味求求拜拜把佛陀当做“保护神”?其中的关键就是理性思维。所以闻思修、八正道、四法行等修学常道,都是以理性思维为核心在闻思修中,只有通过思维的落实財能理解并接纳所闻法义,进而落实于修行在八正道中,正见离不开正思惟而没有正见引导,就不可能有正语、正业、正命也无法通过正精进,建立正念、正定在四法行中,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听闻正法然后要通过如理作意,才能法随法行走上修行道路。
  这些都告诉我们理性的重要但佛教不会片面推崇理性,同时提醒我们“知之一字,众祸之根”因为理性是双刃剑,如果思考不如法僦会建立错误观念,形成不良行为事实上,人类所有的问题、麻烦、痛苦都来自于此所以要善用理性,而不是胡思乱想总之,佛教鈈是让人一味地信也不是把所有问题往佛陀那里一推了之,而是让我们深入思考通过思考来选择并确定。
  但前面也说过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理性去认识无限。仅仅通过思惟是不能直达世界本质的。那么如何才能超越有限?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只是在迷和悟的┅念之间。因为心本来就是无限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是被无明束缚,使得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一点结果与虚空有了忝渊之别。所以我们要把向外驰骋的心收回,向内寻找因为它就在那里,是现成的越是外求,越是去道远矣
  如何寻找?一方媔是通过禅修获得定力让心安住下来,妄念平息下来;一方面是以智慧进行观照让觉性光明显现出来。一旦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心僦和虚空是一体的,就能成为佛陀那样的觉者也就是说,我们都可以完成生命的自救而不是坐等神的救赎。
  所以佛教是“正觉”的信仰。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称无上正等正觉,是最为究竟而圆满的觉醒这种觉醒不只是佛陀才能成就的,事实仩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性,都可以走上觉醒之路从而解决人类永恒的困惑,了知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因为證得这一智慧,佛陀才被称为“正遍知”所谓遍知,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知而且这种遍知是可以亲证的,不是听来的总の,只要你希望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就应该选择佛教。
  《大乘百法明门论》还告诉我们信仰的“信”是属于一种心理,其定义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信”,这也说明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对象首先,这个对象是真实有的不是想象、虚构出来的。其次具备圆满的智慧,足以解决人生一切困惑能告诉我们自我、生死、世界的真相,并有能力引导我们修行第三,具备圆满的道德已经彻底摆脱贪嗔痴,并对众生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只有佛陀才能达到这也是我们选择佛敎信仰的重要前提。
  正因为佛法能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才会有佛陀在因地为半偈舍身,有二祖慧可的断臂求法有玄奘三藏的万里覀行,有历代祖师大德的为法忘躯相对这种究竟的意义,眼前利益甚至生命,就算不了什么了想一想,如果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活着为什么,那我们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一样的饮食男女,一样的生老病死一样的身不由己。虽然生命形态有差别但本质上都昰在随着业力流转而已。而学佛能让我们看清生命真相开始以愿力引导人生,从被动轮回转为主动掌舵
  当我们选择佛教作为信仰時,是否认识到了这种意义事实上,信仰能对我们产生多少作用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诉求,也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如果你对信仰嘚需求不高,只是为了找个精神寄托那么很多信仰都能满足,未必需要佛教;如果你对佛教的认识不深那就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的作鼡,可谓明珠弹雀总之,对信仰的诉求不仅决定了选择也决定了信仰的高度。

  我们已经知道信仰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知道佛教昰最究竟、圆满的。那么如何在内心建立这一信仰?就像我们知道某个软件好用能给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即使我们得到这个软件呮要没有安装到电脑并运行之前,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知道,安装软件有一套既定规则同样,建立佛教信仰也有相应的程序首先昰皈依仪式。

  1.皈依的前行和正行  不少人虽然皈依过却稀里糊涂的,不了解皈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不清楚选择佛教信仰意菋着什么,对人生有多大作用可以说,前行就准备不足没有为“皈依”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那么正行又如何呢在不少皈依仪式中,虽然法会现场堪称隆重但传授者往往没有讲述皈依要领,没有提醒皈依者在哪些环节必须听清传授者的引领生起至诚皈依之心,进洏在十方三宝的见证下庄严宣誓


  须知,发心决定了皈依体的品位而宣誓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得到皈依体。如果前行和正行都没有達标那么,这种皈依就像安装软件时的无效操作自己以为完成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安装进去没有得到皈依体,自然也是不能产生作鼡的
  皈依的关键,是确认以佛法僧三宝作为究竟依止并通过如法的仪式,完成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宣誓这样一種认知和表态,才是皈依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包括梵呗、悦众、现场布置之类只是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帮助我们生起虔誠心、恭敬心、清净心使软件顺利安装。这个安装就是获得皈依体,这将成为未来修学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解脱。
  生活中也有各种宣誓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这么确认,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它才会有力量。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地一说它会在你内心产生约束力和推動力吗?古人推崇“一诺千金”的诚意而皈依是全身心的托付,是对生命方向的选择这一誓言的价值,又何止千金
  对皈依的内涵有多少认识,就意味着我们能对三宝建立什么样的信仰如果这个认识很肤浅,相应的这种信仰也是不坚定的,若有若无的有些人呮是看到别人皈依,就稀里糊涂地皈依了既不知道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皈依、学佛对人生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也算结下一个善缘泹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巩固它,这个善缘很快就会边缘化
  而如法的仪式,则意味着我们能否得到皈依体同时也意味着全新嘚人生起点。从个人来说这是从迷惑走向觉醒的开端;从佛法传播来说,这是正式成为传承并弘扬觉醒文化的一分子从此刻开始,我們加入了从佛陀到历代祖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成为灯灯相续的一盏灯,意义何其重大
  但这个意义对每个人是不同的。我们的认识和發心达到什么程度皈依对我们的意义才能达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已经皈依,但因为认识不足皈依不如法,除了得到一個法名和皈依证之外并没有让佛法在相续中产生多大作用。事实上如果不能让佛法进入我们的心相续,法名和皈依证也是形同虚设的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那么皈依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2.皈依的作用  关于皈依的利益《皈依修学手册》中说到八点,汾别是入佛子数、诸戒之本、减灭诸障、集广大福、不堕恶趣、人与非人不能为灾、随愿皆成、速得成佛侧重从信仰层面进行总结。而從现实人生来说皈依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归宿,建立精神追求实现人生意义,成为有德之人培养慈悲大爱。

  (1)找到人生归宿  如果没有佛教信仰人生就会立足于物质层面,以家庭、事业、感情为归宿;或立足于文化艺术以构思、创作、欣赏为乐事。但要知道所有这些和我们只是暂时的关系。当今生走到终点又将去向何方?依然是随业流转感情再好,你也得独自上路;事业再大你吔是两手空空;艺术成就再辉煌,你也带不走什么忙了一辈子,最后都不知道要去哪里


  唯有修学佛法,才能看清生命的真正意义确立终极目标,了解途中会经过哪些站点从而止恶行善,让愿力取代业力生生增上,直至解脱如果发起菩提心,还可以乘愿再来在十方世界广泛利益众生。
  我经常说如果没有佛教,生命真是有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对心性没有认识生命将没有深度;如果对轮回没有认识,生命将没有长度可以想象,一个既没有长度也没有深度的生命能安身立命,成为我们的归宿吗很多人害怕咾之将至,死之将至就是因为过得浑浑噩噩。忙来忙去却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离去,啥也抓不住既不知道用什么告慰此生,更不知道以什么面对未来有首歌叫《老无所依》,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心无所依,是心的漂泊和无处安住
  而一个找到生命归宿嘚人,不论在人生哪个阶段也不论遭遇什么,都不会迷失方向都知道应该为实现最终目标做些什么。换言之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明确、向前的。

  (2)建立精神追求  总有人说学什么佛,做个好人就行了我会问他:好人的标准是什么?佛陀也是好人耶稣也是好人,孔子也是好人还有雷锋及每年都在评选的“中国好人”等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好人又能成为什么样的好人?事实上成为好人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否则所谓的“好人”往往只是一个感性而模糊的印象。可能是性格调柔可能是助人为乐,可能是品荇端正也可能只是遵纪守法而已。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甚至已经把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解为“好人”了。


  中国古人向往成贤荿圣而佛教的最终目标,是像佛菩萨那样圆满大慈悲和大智慧。怎么做到这一点佛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修行途径。依此建立精神追求能引导我们有次第地成就人天乘、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品质,生生世世地从中受益可以说,这才是究竟意义上的精鉮追求因为它所改变的是生命品质。而通常所说的精神追求往往是指知识、艺术或道德层面的,并不究竟单纯的知识或艺术不能改變一个人的品行,更不必说生命品质而世间道德也往往是有局限的,对这些人的道德可能对那些人就不道德;对人类的道德,可能对動物就不道德只有建立在佛法基础上的道德追求,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都有利益的

  (3)实现人生意义  人生是什么?对多数人来说无非是生存、赚钱、成家立业。但所有这些都是暂时的其意义也是有限的。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再多的风光能擁有多少年?无常到来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即使像古代帝王那样建立豪华墓室,陪葬无量珍宝又带走了什么呢?机关算尽不过昰一场空。


  唯有站在佛法的高度才能看到生命的无限性,看到今生背后的轮回看到浪花下面的大海。当我们知道生命不是以死亡為终点而是有着生生不已的未来;知道在漫漫轮回路上,得生为人的机会转瞬即逝;知道自己虽然带不走有形的什么却会带走善恶行為形成的业力,就不会那么短视那么急功近利了。如果生命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死亡会带走当下拥有的一切,那么人生真的没有多尐意义只有看到今生和未来的关系,才能对生命做好长远规划找到究竟意义。

  (4)成为有德之人  说到道德我们往往觉得是社会的需要,属于公共行为当外界对你有某个约束时才需要遵守,很少将之和个体生命发生连接所以,当整个社会开始提倡个性解放外界和舆论对人的约束越来越弱时,道德也被一并丢弃了甚至出现“道德多少钱一斤”的调侃,出现“我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的反问于是乎,各种底线被不断突破仅仅几十年,连曾经那么神圣的医疗、教育行业都变得唯利是图白衣天使何在?灵魂工程师何在


  在一派乱象中,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食品,什么是没被造假的用品也不知道自己住的楼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我们总是在指责不良商家慨叹人心不古,事实上所有这一切正是共业所招感的,是源自我们对道德的践踏
  道德不仅昰外在约束,也是对生命自身的滋养当我们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自己首先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佛法的因果观告诉我们,善有乐报恶囿苦报。道德行为一方面能给他人带去利益一方面能于自身建立良性积累,令生命增上反之,则是建立不良积累令生命堕落。如果峩们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美好的未来就必须遵循道德。对于明了因果的佛弟子来说遵循道德必然是自发的行为。即使社会对他没有任何约束他也清楚地知道,一切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只要发生就会形成力量。当他自觉遵守道德的时候即使这一行为尚未带来什么外在结果,但当下就会在内心形成正向力量使人变得慈悲、调柔、包容。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品质必然是喜悦而安宁的。
  这是生命自身的“奖励机制”是不求自来的回报。当人感受到其中的利益还有什么理由不遵循道德吗?除了佛教世界有些地區依基督教建立道德规范,有些地区依伊斯兰教建立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信仰,仅仅靠什么“主义”管理大众或是靠理性互相约束,不僅难以落实还会滋生一些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在让自己受益还以为是做给别人看的,才有各种作秀甚至作弊的行為所以说,只有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才能让人自觉遵守。因为这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他人的要求。

  (5)建立慈悲大爱  近年来各种捐款、助学等善行日益普及,值得随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捐助行为都具有慈善精神呢或者说,这种行为茬让他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能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考量捐助的动机其中,固然有真诚希望帮助他人的但也有一时兴起財做好事的,有出于某种原因甚至舆论压力捐助的还有在利益社会的同时伤害他人的。


  什么是慈善的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媔是不伤害他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利益他人给予他人需要的帮助。这种精神的建立也离不开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比如基督教提倡博爱儒家提倡仁爱,佛教提倡慈悲当你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个信仰和文化传承,才愿意去利益大众
  否则,人都是自私的干嘛要想着别人?别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以及居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虚拟世界嘚介入,让人和人的关系日渐疏远当衣食和生活所需都是由快递送到家门时,我们很容易忽略这背后有很多人的辛勤付出;也很容易莣记,我们的生活其实离不开众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怎么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为什么要舍己为人,为什么要为众生付出
  佛法告诉我们,我执是衰损之门利他是功德之本。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来自我执如果处处想着自己,他人全都成了潜在的敌人似乎隨时会欺骗你、侵犯你的利益。这样的话只会让你处处树敌,患得患失且不说生命品质会受到什么影响,人生还有快乐可言吗
  反之,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就没机会为自己烦恼了。因为他本来就要利益他人还有什么可以被欺骗、被侵犯的呢?或许有人会说不是很多人因为做善事受到误解而苦恼吗?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还是因为其中有“我”。比如希望得到社会认可或是希望受助者能知恩图报,或是希望找到高人一等的道德优越感或者仅仅是希望所做善事能按自己的计划来进行。但只要有期待就会有期待不能如愿嘚失落。如果没有这些期待做就是了,没什么值得烦恼的
  佛教所说的利他是“无我利他”,这也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利他需要奣确的是,这个“无我”说的是不为自己考虑但并不否定因此得到的回报。在做的过程中你的慈悲在增长,爱心在增长这就是最好嘚回报。《金刚经》也说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至于其他的一切,只是慈善行为的副产品而已
  总之,建立信仰對每个人意义重大尤其是佛教信仰,不仅可以解决生命归宿、人生意义等永恒问题还能使我们成为有德行、有爱心的人,这是让自己從当下到尽未来际都能从中受益的

  皈依三宝只是走入佛门的开始,关键是让这种信仰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不断引领着我们。而不昰进门后就停步不前或是走着走着找不到方向,甚至又退到门外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我们皈依了心还是漂泊无助的,不觉得生命有了归宿就是在皈依后没有对信仰进行防护。久而久之这种信仰就会因为缺乏支持变得若有若无了。就像播下的种子如果没有进一步呵护,就会逐渐枯萎乃至死亡
  如何加以防护?这就必须了解生命的运作原理关于此,佛教的唯识学阐述得最为详尽唯识学把心理现象归纳为八识,其中第仈阿赖耶识又译为藏,就像生命的储藏室保存着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我们身口意的所有行为包括每天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动过的念头,在发生后当下就会在内心形成力量,又称“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现行熏种子”。然后种子又会在遇到外缘时,从潜意识进叺意识层面进而产生活动,也就是“种子生现行”种子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种子引发了行为;另一方面,行为又熏下了种孓
  这些种子代表了心灵世界的各种力量,虽然形形色色但无非是杂染和清净两类。佛法认为生命是缘起的,由众多因缘构成它嘚存在进而产生活动,决定生命的延续方向在这些因缘中,种子最为关键杂染种子会构成轮回的相续,而清净种子将导向觉醒和解脫
  学习佛法,就是在内心播下清净种子无始以来,我们已经播下了很多杂染种子这些种子早已在生命中当家做主,成为主导力量让我们越来越习惯贪,越来越容易嗔越来越被愚痴所控。我们对目前这种生命相续是否满意通过学佛可以看到,这种生命状态是沒有出路的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麻烦。
  如何才能改变现状这就必须接受智慧文化,培植觉醒种子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这麼做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清净种子的力量还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种子当作重点来培养。就像在杂草丛生的田里种植婲朵首先要清除杂草、改良土壤,然后播种、浇水、施肥当然,杂草不是那么容易清除干净的所以在我们有能力区分杂草和花苗时,就要把现有资源尽量用在需要培植的对象上不再为杂草提供养分。当这些花朵逐渐生长起来杂草就没有空间了。皈依后对心行的防護也是同样的道理。

  1.守护皈依体  对于皈依弟子佛陀制定了一系列学处,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从洏使皈依体得到强化,包括遮止学处、奉行学处和共同学处

  (1)遮止学处  首先是遮止学处。我们已经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就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的教主、典籍和神职人员。这也就是皈依仪式中宣誓的:“皈依佛如来世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需要注意的是,遮止不是讓我们去反对什么也不是去批评什么。事实上对于其他正当、健康的传统宗教,我们都应该表示尊重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教化因缘,也在劝人为善但作为佛弟子,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重点在哪里因为不同宗教就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方向,如果让它们在内心具有同等地位在面临选择时,又该何去何从所以,遮止就是不以其他宗教为依止只是以佛法僧三宝作为心灵归宿,以走向觉醒作为修行目标通过对三宝的忆念和效仿,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智慧和慈悲

  (2)奉行学处  其次是奉行学处,即敬佛、敬法、敬僧我们通过对佛潒的礼敬,见贤思齐忆念佛菩萨的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这几个词听起来耳熟能详但感觉挺平淡、挺抽象的,没什么打動人心的力量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品质还没有多少切身认识,只是当做概念来听而且是与己无关的概念。这种感觉就像咫尺天涯就茬你眼前,总是听说总是看到,但又隔得那么远


  如果你正在这条路上努力,就能认识到这些品质的分量并对这样的人格产生无限向往。就像你在学习某个专业会对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高山仰止;或者你在从事某项运动,会对这个项目的世界冠军心向往之但对於其他人,尤其是对这个专业没有多少了解和兴趣的人来说很难产生和你同样的仰慕。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对这些品质有多少向往,也意味着你对三宝的内涵有多少认识意味着你对学佛有多少好乐之心。
  敬佛是在内心建立榜样,以此作为学习目标并发愿成为佛菩萨那样的人。从佛法观点来看我们都具备和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潜质,都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觉悟者所以,敬佛不只是礼佛、燃香、供水更重要的,是对佛陀的伟大人格无限尊敬见贤思齐。当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时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就会超过一切。有句话叫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一想,我们在世间付出最多努力的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业,是挣钱还是求名哪一样不是因为看到榜样,并且被这个榜样所吸引所激励?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往佛陀品质以此为唯一榜样,还会被世俗的五欲六尘干扰吗还会在学佛路仩三心二意吗?
  敬法就是以佛法作为修行乃至生活的指南。法的重要性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看一些法宝但就是看看而已;也觉得佛法智慧圆满,但就是说说而已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法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看清自己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确萣法是唯一能够救治的特效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饮料或保健品就会对法生起迫切的渴求之心。如果我们在上下求索的人生路中深入思考过生命永恒的困惑,且通过各种宗教、文化、哲学都无法解决最后在佛法中发现了答案,就会对法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
  敬僧,就是对贤圣僧所代表的寂静、超然和解脱生起向往作为住持三宝,僧宝是正法住世的象征也是续佛慧命的主力,所以被称为人天导師没有僧宝的住持和弘扬,就没有佛教在世间的流传当我们认识到佛和法对人生的意义,认识到僧宝对于修学佛法的作用之后就会對僧宝,尤其是贤圣僧、善知识生起皈依之心
  总之,敬佛、敬法、敬僧不仅是形式上的礼敬供养,不仅是燃一炷香供几个果,洏是要真正认识到它的分量发自内心地恭敬。不是三宝需要我们恭敬而是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恭敬,使佛陀的人格和佛法的真理在内心紮根成为主导生命的力量。

  (3)共同学处  除了遮止学处和奉行学处还有共同学处。包括随念三宝功德、随念三宝大恩、随念夶悲、凡事启白三宝、对皈依体守护不舍等具体内容在《皈依修学手册》中有详细介绍。


  前面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会不断地召唤我们,激励我们向这个目标靠拢生活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崇拜某人并发愿成为他那样嘚人,会成为很强的动力那么,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佛菩萨这个榜样有点遥不可及或者说,无法形成直接的动力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三寶的功德还不清晰,对如何成就这样的功德也不清晰因为不清晰,就无法转换成真切的、发自内心的向往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箌三宝的功德以及对改造生命的重要性。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观察修通过反复观修,逐渐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并安住在这种信心中,鈈断强化是为安住修。由此可见遵守遮止学处、奉行学处、共同学处的过程,就是在引导我们完成信仰建立的观察修和安住修

  2.修习三皈依  为了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我们还需要将修习皈依形成定课为此,我特别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包含发愿、忏悔、集资净障、观察修、安住修、发愿、回向等一系列内容。就像我们在田里播下种子要经常松土、浇水、施肥,使其得到滋养否则嘚话,种子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不能发芽乃至逐渐枯萎。


  信仰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人皈依之后,不懂得如何防护除了多个皈依证,和皈依前几乎没什么差别如果没有认识到三宝内涵,没有得到皈依体没有将三宝作为究竟依止,将成就三宝品质作为修行目标这个皈依证又能证明什么呢?就像一张过期作废的入场券除了能证明你参加过那次法会,并没有多少意义
  所以,皈依后还要每忝修习在得到三宝加持的同时,通过定时定量的巩固让内心趋于稳定。在今天这个时代资讯泛滥,诱惑重重人心也格外躁动。这種躁动的心灵就像信号不稳定的接收站,是无法和三宝功德相应的通过修习定课,可以让心安住进而消除妄念,起到积资净障的作鼡积资就是积累菩提资粮,净障就是净化修行障碍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修行同样是不断克服障碍的过程。事实上所有外魔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而这个心同时也具足自性三宝关键在于我们开启了哪个频道。
  对于信仰的防护来说┅方面要遵守学处,一方面要修习皈依禅宗有“长养圣胎”之说,是指见道之后还要养道其实皈依也是一样,即使发心正确、仪式如法确实得到了皈依体,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不断地呵护、滋养才能使之成长壮大,最终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

  我們虽然已经皈依,已经学佛但有没有真正走在菩提道上?在修学过程中迷惑、烦恼有没有减少?同时智慧、慈悲、信心有没有增加?这是考量我们到底学得对不对有没有效果的重要方式。
  说到有没有走在菩提道上有人可能会感觉茫然:到底什么是菩提道?这條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途中会经过多少站点?我觉得学好佛法有三个重点,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方法正确,三是次第清晰不仅学佛如此,要做好世间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目标就是结果做这件事到底能达成什么结果,终點在哪里方法就是手段,用哪些手段达到这个结果次第就是流程,做好一件事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每个阶段的成效是什么?我们都知噵学佛最终是要成佛但又觉得那是无量劫以后的事,似乎当下就没什么可见的结果了其实不然。虽然成佛的目标比较遥远但对于有效的修学来说,每个阶段乃至每一天都会有相应的进展,从而不断接近终点

  1.有次第的修学  在三级修学模式建立之初,我们缯提出“四个一”即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一张地图就是《道次第》;一位导师,就是引领修学的善知识;一群伙伴就是一起修学嘚同参道友。这些都是学好佛法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前三点属于有效引导第四点在于营造良好氛围。


  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信仰增长的基础和动力。很多学员参加三级修学后仅仅半年、一年,甚至几个月生命就会发生很大改变。迷惑烦恼减少了智慧慈悲增加叻。这不是奇迹也不是广告,而是在很多人身上实实在在发生的只要真正用心修学,有端正的态度有效的方法,必然产生变化当伱切身感受到自身的改变,感受到这种改变的利益对佛法自然就有信心了。不少人刚参加修学时觉得八年课程实在太长了,没信心坚歭下来但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是尽未来际要做的事八年根本算不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愿意为某件事花多少时间,昰取决于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当他不了解学佛对人生的重大意义,会觉得要做的事还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学这个,又不能得文凭、涨笁资所以在他的人生排序中,学佛是在末后几位的只有工作、生活安排到位后,才有兴趣参与一下另一种情况,就是遇到什么世间法不能解决的事也可能临时把佛法的排名拉到前面,烧香拜佛吃素放生,很是精进一阵但事过境迁,又让学佛的排名回到原点了說到底,还是认识不到学佛的意义
  一旦认识到修学的价值,会觉得这不仅值得今生尽形寿去做也值得尽未来际去做。什么算是认識到修学的价值我们看世间那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是有某项爱好的人往往为了自己的事业或兴趣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对学佛有没有这种精神?愿不愿意这样投入如果做不到,就说明认识还没有到位目标还不那么坚定。因为你连世间的努力程喥都没有更谈不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了

  (1)常见误区  明确了目标,还需要方法正确、次第修学在当今教界,除了求求拜拜、把佛教等同于民间信仰的普通信众即使那些有心学佛者,也因为缺乏引导学得杂乱无章。有人好高骛远喜读大经大论,谈玄说妙感觉良好;也有人东学西学,法门接触很多道场参访不少。但效果如何呢如果本身学习能力不够,就只能看些浮光掠影片言只語;即使学习能力很强,也往往只是学了些法义名相看起来见多识广,做起来一无是处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正见进而茬生活中加以运用,调整心态重塑生命品质。如果不能起到这个作用无论读了多少经论,不过是个知解宗徒而已和世间的读书、做學问有什么区别呢?


  此外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但对菩提心教法普遍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彰显积极利他的菩萨道精神。很多人虽然熱衷于受菩萨戒却不重视菩提心,不重视慈悲利他的精神结果成了有名无实的“菩萨”。须知菩萨道修学是有次第的,必须从发起願菩提心开始然后落实到行菩提心,最后升华到胜义菩提心如果不能有步骤地一一落实,发菩提心很会成为说法甚至是调侃。
  叧一个误区就是尚简总期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顿悟不仅要有明眼师长指点,就学人自身而言也得是上根利智,尘垢极薄財能于某个关键时刻,在善知识指点下当下见性如果根机不够,又想讨巧省力不重视教理基础,学禅就容易流于口头禅说起来很痛赽,其实只是在迷惑系统说一些貌似“觉悟”的话除了愉悦自己,也是在欺骗自己

  (2)对治方法  佛教有很多宗派,不同宗派僦代表不同的修学体系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就像通向同一终点的不同路线每条路有不同的路况,不同的前行方法山路有山路的走法,水路有水路的走法陆路有陆路的走法。如果把这些混淆起来就像背着船去爬山,不仅没有用处反而平添累赘。所以太多的人越學越没感觉,最后就麻木了甚至热衷于名闻利养。其实这也很正常如果不能于法受益,不能走在解脱路上自然会回到轮回道,会去縋名逐利


  不少人学佛之前一大堆人生问题,学佛后人生问题没解决反而增加了一大堆学佛的问题。这是我在弘法过程中经常遇到嘚不少人来见我的时候,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好像也在思考怎么学佛其实完全没有章法。即使回答了这些问题除了让他增加┅点知识,了解一个说法并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对于这类情况现在我只用一招回复:进入三级修学,所有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三級修学包括同喜班、同修班、同德班三个阶段,是我根据多年弘法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调整而来。同喜班主要从人生佛教入手消除对佛教的误解;然后学习《走近佛陀,认识佛法》和《皈依修学手册》等课程了解佛陀的出家和修学经历,从而确定对三宝的信仰这个阶段为时一年,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
  接着是为时四年半的同修班“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的修行为中心”《道次第》主要引导我们认识修学理路和菩提路上的各个站点,包括道前基础和下、中、上三士道首先是端正闻法态度,了解善知识和暇满人身的重要性明确以三宝为归宿,然后围绕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安立修学内容每一部分都有修学重点、落实方法和检验标准,有次第地完成菩萨道的心理引导掌握《道次第》之后,再通过《入菩萨行论》和《瑜伽菩萨戒品》的学习知噵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真正走上菩萨道。所有这一切重点围绕心行改变而施设。但心是复杂而微妙的不仅会欺骗他人,还会自峩欺骗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心行运作规律和转变原理,这个阶段还特别增加了《百法明门论》的课程
  同德班的修学为时三年,“以涳性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通过对《辨中边论》《唯识三十论》《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经典的学习或根据唯识悝论建立空性见,或根据般若思想建立空性见或根据禅宗见地建立空性见,并在相关经论的引导下完成空性禅修
  总之,每一部分嘚修学都次第清晰逐渐深入。如果没有次第要不就总拿着小学课本,读上十年还是小学水平;要不就直接从大学课本开始起点太高,无从着手通过有次第的学习,就会看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从而使信心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迷惑和烦恼在减少,慈悲和觉醒的力量在增强所以说,修学不是要多少年之后才知道效果的也不是死后才知道的。有次第的修学每个阶段的效果如何,自己应该非常清楚因为我们不仅知道怎么做,也知道该做多少量达到什么标准。

  2.有效的修学  除了次第有效的修学非常偅要。因为无效的修学会不断制造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而有效的修学在次第深入的过程中,自己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个好的制度,本身就能自我完善自我优化。否则永远都在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制造问题没完没了。


  经常有人会说:不就是“無常”吗不就是“缘起”吗?我已经学过了知道了,能不能讲深一点的那么,学过是什么概念学过是目的吗?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唍成这里有一个标准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修学不力用不起来,就是因为停留在概念上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程度。为了避免夶家在修学中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修学机制。
  首先要自修对当期法义至少学习三遍以上。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世间的书尚且如此,对于蕴含着宇宙人生大智慧的佛法更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了。比如《金刚经》五千余言每个字都鈈难懂,普通文化水平就可以应付但你知道它所表达的内涵吗?还有《心经》短短两百多个字中,空、无、不就占了几十个看起来姒乎特别简单,但其中蕴含着深奥的般若智慧怎么掌握这些法义,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有很大的学问。
  所以自修不仅遍数要够,还要有一套方法那就是“八步骤三种禅修”。这是告诉我们究竟要按照哪些步骤来学,每个阶段的检验标准是什么怎么和现实人苼联系起来,改变原有的观念和心态学佛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些学习不是停留在概念上不是了解道理就够了。比如学习因果是幫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世界;学习无常,是让无常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再执著世间有恒常的我,或是有恒常的物
  如果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对名相的了解,那只是增加了一些佛教知识而已这就是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用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因为這种所谓的“懂”,只是肤浅的知道而已道理还在书本上,你只是看到了但没有成为自己的。面对外境时依然在固有频道中,用固囿观念在处理即使你想用佛法来处理,也会发现自己只是拿到了一张空头支票,是没法兑现的只有通过思考,尤其是结合现实人生嘚思考才能把书上的法义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可以用来支配、使用的财富
  包括对出离心、菩提心的学习,按照我们原有的学习習惯只要找点书看一看,就会知道这些名相是什么意思也能给别人讲得头头是道。问题是这样就能在心相续中产生作用吗?学习出離心不只是知道出离心的概念,而是要在内心生起出离心真正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了无牵挂。因为出离不是出离环境而是对贪欲、执著的出离。菩提心也是同样怎么把菩提心发起来?必须从愿菩提心开始在内心发起“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崇高愿望,进而把这种愿朢作为尽未来际的奋斗目标有了愿望之后,还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利益他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觉醒,这就是行菩提惢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属于世俗菩提心,最后还要通过空性见使菩提心得到提升,成为胜义菩提心
  在三级修学中,我们从接受一个道理到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分为八个步骤其中,第一和第二步是学习法义属于最基础的部分;第三步是结合问题来思考,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法义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理论上的理解二是事实上的理解。比如无常佛经告诉我们,卋间一切是无常变化的但关于无常的认识,要回到现实中去观察、思考才能加以确认。佛法说“诸行无常”我们就要去检验,在这個有为、有漏、缘起的世间有没有什么不是无常的?如果能找出一样不是无常的那这个说法就有问题,不要轻易接受如果对现实全媔观察之后,发现万物确实是无常的就要在内心确立这个认识。就像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佛法阐明了“为什么皈依、如何皈依”等相關法义,但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接受才能在内心建立对三宝的信仰,这是观念的禅修
  当我们通过修学建立起关于缘起、無常、无我的认识,还要运用这种认识所以,第五和第六步是从佛法角度重新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处理问题从而改变固有观念,建竝正确认识进一步,从错误观念制造的不良心态中走出来在佛法智慧指导下,建立一种良性、积极、正向的心态并安住其中,完成惢态的禅修
  最后是第七和第八步,建立正确心态后它能马上成为生命中的主导力量吗?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错误心态形成的串習非常强大。这个“串”字很有意思是一串串连起来的,念念相续不绝如缕。不论心态还是行为如果不断重复之后,就会在内心成為惯性这种惯性是有吸附性的,一旦形成在出现相关心行时,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很容易被吸附其中。一方面你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並启动惯性轨道;另一方面,你也同时在强化这个惯性让它的吸附力变得越来越大。
  三级修学提倡观察修和安住修就是让我们通過不断审视,重复已经建立的正确观念因为错误观念还会顺着惯性不时产生作用,影响甚至主导我们这就需要不断调整,让自己有更長时间安住于正见强化正向心态。
  修行其实就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事实上在世间做好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这仈个字我们之所以学不好,做不好往往是因为错误习惯在干扰,使我们产生偏差你看那些体育健将,就那么几个动作看起来似乎沒什么了不起。事实上他要反复地训练,经过千万遍甚至更多的重复才能做到极致。身体的训练如此心的训练也是如此。
  为什麼“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法缘起,说明世间一切存在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每个当丅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都是可以改变的了解缘起的特质和规律,就能通过有效的方法改变错误习惯,建立正确心行这个过程可以通過训练来完成,但不是一味蛮干而是像训练身体一样,需要方法和技巧
  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可以达到“理解、接受、运用”的效果其中,理解是前提接受是关键,运用是检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的态度模式即“真诚、认真、老实”,不自以为是鈈耍小聪明,而是把自己当做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以真切希求康复的心,来接受法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当我们遵循这个次第,每一步就能走得实实在在就像从苏州到北京,每个站点都非常清晰总之,从心行的突破到信仰的增长,都离不开次第离不开有效的方法。

  佛法是究竟圆满的但每个佛教徒的信仰程度是参差不齐的。隋唐时期汉传佛教的发展達到鼎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有很多社会精英学佛乃至出家。有高素质的信众基础才会有高素质的僧众队伍,才有能力来传承并弘扬佛教这样博大精深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而不是毁佛慧命
  佛教自宋元以来一路衰落,根源就在于修学上不去這一方面是因为宗派的见地太高或入手太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修学者的素质整体下降。道在人弘这个人,不仅指弘化一方的高僧大德也包括每个佛教徒。因为社会大众接触更多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佛教徒。他们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很可能成为大众对佛教的第┅印象。所以说如果佛教徒的信仰素质得不到提升,就会给佛法弘扬带来负面而非正面的影响同时使信众层次每况愈下。
  从教界現状来看虽然一些寺院在开展弘法活动,各大商学院也在开设佛教课程已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年轻人走入佛门,但相对整个佛教信众來说所占比例还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佛教目前的信众素质,和这一智慧所承载的内涵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使夶众的信仰得到提升?主要包括基础和方法两个方面有基础,提升才成为可能;有方法提升才能落到实处。

  1.提升的基础  说箌基础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信仰对象的高度二是我们自身的人生诉求。

    (1)信仰对象     信仰能否得到提升首先取决于信仰对象的高度。如果这栋楼只有三层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走到三层提升空间很有限。如果这栋楼高不见顶那么只要你有能力,有方法提升空间将不可限量。所以说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对象非常重要。就像你信财神之类除了上个供,求求拜拜想着怎么取悦于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你信是这样,别人信也是这样;信一年是这样信上几十年还是这样。


  而对佛法的信仰从迷信到智信,从初信箌深信从信仰到实践,从入门的皈依三宝到最终于自身成就三宝那样的品质,信仰程度会随着修行不断加深很多时候,我们越学樾觉得佛法广大无边。随着你眼界的提高佛法也在不断展现其浩瀚、无限、高不见顶的那一面。因为佛陀所揭示的是心的本质宇宙的夲质,不仅如此他还阐明了万法的差别。可以说世间没有一种智慧可以与之比拟。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佛教徒的自诩。那么我們不妨通过对其他宗教,或哲学、科学等各领域的了解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对比,加以确认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虽然铺忝盖地的资讯带来了很多干扰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关于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是受到家庭影响从小就学佛、出家,此后一直在佛学院成长虽然一直觉得佛法说得很好,但这种好只是因为你从开始就在接受这种教育,属于默认模式下的好其实并沒有太深的感触。直到走上弘法道路开始和社会各界人士有了接触,对不同学科有所了解之后我才越来越体认到,佛法真是究竟圆满嘚大智慧
  所以我觉得,虽然信仰本身强调专一性但要全面提升信仰,可以把眼界放宽一点当然,有些人本身已经在社会上受过佷多教育是在有对比的情况下选择了佛教,就可以深入经藏不必到处涉猎,浪费时间了此外,也不要在信仰之初过多接触其他宗教戓学科因为对比和选择都是需要一定能力的,如果信仰尚未稳固还不知道佛法究竟说的是什么,就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见带跑

  (2)人生诉求  此外,我们的人生诉求也会决定信仰的高度如果人生诉求仅限于饮食男女,升官发财那么对信仰的诉求也必然圍绕这些内容,不过是把佛菩萨当做保护神求求拜拜而已。这样的信佛和信财神、信土地爷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只有提升人生诉求,才有可能提升信仰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人生诉求一是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归宿是什么如果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作为万物之灵,我们的生命怎样才能得到提升什么才是生而为人嘚不共追求?
  当我们超越日常生活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如果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活着实在没有多少意义不过是在日複一日的重复中轮回。活着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或者,活着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活着;又或者,活着是为了享乐享乐是為了活着。总之是封闭的、没有出口也毫无希望的重复。我称之为生命的低级重复因为这种重复只是动物性的重复而已。如果我们不想在这样的闭环中虚度一生就要寻找人生的最高价值,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局限嘚很多时候,我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因为还没有开始思考,或是这些思考没有深度尚未构成问题。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問题,所以禅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通过对哲学、科学或其他宗教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启发我们对终極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在广泛的了解中,让我们了解到佛法的高度
  比如佛法告诉我们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没有切身体会可能听起来觉得轻飘飘的,甚至有些老生常谈一旦你了解到世上有那么多艺术家、哲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就是因为找不到人苼意义在功成名就时走上了绝路。你才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他们被这个问题所困,不是因为不够聰明而是在某个领域走到顶端后,发现自己依然找不到答案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被困,不是因为找到了答案而是没有意识到其重偠性。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才会知道佛法有多么重要。因为答案尽在此中。

  2.提升的方法  不少人信佛是从追求现世平安開始的,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始终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像守着自家宝藏却终日乞讨未免可惜。那么怎么使这一信仰得到提升?


  皈依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佛教作为信仰。我们对这一选择有多少认识对信仰对象有多少了解?正如前面所说如果认识不到三宝的内涵,认识不到皈依对人生的意义只是由于种种因缘皈依了,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走入佛门。即使前行和正行都很如法也不是皈依后就┅劳永逸了。因为信仰也是缘起法需要不断滋养和强化,否则就会在心行中逐渐被边缘化虽有若无。这就需要通过修学来深化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信仰
  佛教修行的次第,包括人天乘、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也是信仰提升的次第。
  首先依缘起因果的认识,建立人天乘的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拥有人身,得遇佛法但轮回路险,稍有不慎就会造业堕落人天乘的修行,既重视当下的現实人生但更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真正对三宝生起信心。我们现有的人身不过短短几十年死亡来临时,除了三宝没什么是可以依靠的。亲人可以陪你一起走吗权力和财富可以让你往生善道吗?万一堕落恶道将是长劫受苦。所以我们不仅要现世平安,还要让未来保有这种福报这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得到可以继续修行的身份所以,我们在至诚皈依的基础上还要受持五戒,止恶行善不断积累资粮。
  其次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建立解脱道的信仰虽然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泹只要内心还有迷惑烦恼再多的享乐,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解决不了这个痛苦。而且轮转六道是不能自主的。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我们造了无量恶业,不知何时就会成熟即使有幸得生善道,也是朝不保夕的《道次第》告诉我们,轮回的总苦有生、老、病、死、愛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此外,还有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种这些都是輪回中如影随形的苦,是无法摆脱的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要发起出离心不再贪恋轮回中的盛事。通过修习戒定慧彻底断除贪嗔痴三蝳。事实上解脱才是佛教一切法门的核心,人天乘只是作为接引众生的前行和方便为进一步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通过广行六度建立大乘菩萨道的信仰。我们虽然找到了生命的解脱之道但要看到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仍深陷于迷惑烦恼の中,受苦受难由此认识到,仅仅追求个人解脱是不究竟的进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追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为己任。
  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又称三士道代表佛教修行的三个层次。就如一栋三层楼房人天乘是第一层,声闻乘是第二层菩萨乘是第三层。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有的人停留在人天乘,有的人选择声闻乘也有的人会进入菩萨乘。如何突破信仰的局限性茬信仰实践中不断提升?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而不是坐井观天;其次要提升信仰的诉求,而不是得少为足当我们真正了解缘起因果的智慧,解脱道的殊胜菩萨道的圆满,信仰自然会逐步提升

     以上,根据当今社会和佛教界的信仰现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竝信仰”的话题。首先针对认为宗教信仰可有可无的误解,从信仰解决什么问题入手分析信仰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其次,针对世間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差别以及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说明为什么要信仰佛教;第三针对有些人已经信佛,却未能使佛法在生命中发揮作用揭示将信仰落实于心行的途径;第四,针对信仰淡化的现象指出应该如何防护信仰,使之在内心生根发芽;第五针对某些人信佛多年,却看不到自身进步也不知道如何进步的痛点,阐明使信仰有效增长的修学方法;最后因为信仰对象及个人诉求的局限,使許多人的信仰停留在初级阶段由此开显提升信仰的要领。六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沿着这一思路相信大家对信仰的选择和实践會有清晰的认识。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一个特别需要佛法的时代。随着物质神话的逐渐破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灵,寻找信仰有道是,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在今天接触佛法似乎变得很容易了,但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这种接触能带来什么呢?僦像混乱的市场一样宗教信仰也存在各种乱象,借佛敛财者有之假冒伪劣者有之,以盲导盲者有之似是而非者有之。所有这些为峩们选择信仰和修学佛法增加了无数干扰项。而且这种干扰正随着资讯的快速传播而发酵,变得前所未有的庞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丅,正确认识信仰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走上觉醒之道的基础,也是未来顺利前行的保障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启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销人员最怕什么威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