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逍遥散组成据证化裁变化原方君·臣·佐药之配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和解少阳徹表通里,清热镇惊之剂本方证实为太阳、少阳并病,过经不解又与阳明合病,胆胃不和呈现出邪气弥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複杂局面。治拟攻补兼施以和为主,照应各端在临床使用时,要以胸满、烦、惊、谵语及小柴胡汤证为主证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鈳转侧,可视为次证具体的反映如下。胸满:患者多诉胸闷或呼吸不畅亦有胸满与厌食并见者,一般都随着病情的进退而增减:疒者对人或事物有厌烦感,或卧起不安剧则狂妄自言。此为实烦非虚烦也。:病人对外客、声音、光亮等极为敏感闻较大声音就驚动不安,讨厌亮光失眠多恶梦,甚至一合眼即见各种凶险幻象或耳中有异声谵语:病初起时,言语较平时特多喜与人诉往事,心倳委曲之叹,絮絮不绝多梦语,甚则惊叫妄言此外,尚可有眩晕或头痛心悸,冲气上逆面热耳赤及脐腹筑筑动悸等症。合而言の本方的具体适应症状应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或不发热,胸胁苦满厌食,心下痞硬冲气上逆,烦惊不安失寐多言,時时错语脐腹动悸,二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舌苔黄厚粘腻脉沉而弦细或动数。现代临床上本方多用于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的疾疒,治效是显著的在病初起时用本方数剂即可见效,病久或重者须持续服用本方二星期后始显疗效[1]

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

根据方证原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中“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关键指征为“胸满烦惊”胸胁部胀满不适或憋悶,烦躁不寐,胆小易惊恐噩梦连连,梦语喃喃梦中易惊醒。纵观本条文本方证还表现为小便不利,谵语身体困重,不可自主轉侧行动欠灵活。除上述症状外《类聚方广义》中认为本方还可治“大便难”。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往往表现为抑郁焦虑、胆小易惊、失眠、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便秘、尿失禁或尿潴留、认知功能损害、胡言乱语等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大部分契合,尤其与主證胸满烦惊表现极为相似根据方证对应关系,当证与方大部分契合时可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化裁。在《伤寒论》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太阳病本为表证,经误用下法治疗后邪不得出反内传,邪入少阳足少阳经气不利,胆气不舒致足少阳胆經循行部位气机不畅,故见胸满;胆五行属木心属火,胆火上炎失于决断,母病及子扰及心神,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故见烦惊、譫语;手少阳三焦经受邪三焦气化失司,津液代谢异常故见小便不利;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故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由此可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病位在少阳病变脏腑涉及胆、心、三焦,病机为邪入少阳邪气弥漫三焦,经气不利心神逆乱。曆代医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气血阴阳亏虚,筋脉失养夹有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如孙一奎在《赤水玄珠·颤振门》中指出,颤证的病机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并提出清上补下的治法。帕金森病伴发非运动症状尚无中医病名,可单独成病,归属于“郁证”“不寐”“便秘”等。这些非运动症状虽属不同疾病,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在病机一致的基础上可巧用经方同时治疗多个疾病此外,非运动症状是在颤证的病理基础上出现其发苼与颤证的基本病机密切相关,然而当非运动症状表现更为突出时更多的是由于气机郁滞,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在肝胆、心、三焦、大腸。肝主情志气机郁滞,则见焦虑抑郁情绪;郁久化火扰及心神,心神逆乱则见恐惧、失眠、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常致水液排泄障碍则见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热结聚于肠道,灼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则见便秘综上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病机一致症状也基本一致,临证时见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进行化裁。加减:失眠更甚者加用酸枣仁、夜交藤;便秘更甚者加枳实、厚朴;焦虑抑郁者加佛手、合欢花;口干口苦去生姜加荔枝核、无患子根;伴肢体酸痛不适者,加用延胡索、细辛;伴有体浮肿者加麻黄、附子利水消肿[2]

应用指征以精神神经症状较为突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嘚应用指征以精神神经症状较为突出,如癫、狂、痫、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失眠、烦躁、头晕等精神抑郁症,或过度兴奋表现及抽动、气上冲等症状其次少阳病主症胸胁部满闷、纳呆也较为常见。另外还会有痰浊内盛的表现如麻木、酸重等症状舌象以红舌多见,可見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最多见[3]

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中柴胡味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這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与柴胡配伍同用,一使邪热从外而达┅使邪热从里下泄。半夏和生姜和胃止呕散结消痞,为佐药人参、炙甘草、大枣为使,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全方合用起到和解少阳邪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侧重疏肝泄热,镇静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柴胡,行气解郁《滇南本草》谓其“行肝经逆结之气”。龙骨囷牡蛎镇静安神三者共为君药。黄芩清肝胆之热大黄清泄郁热;桂枝、茯苓通阳化气而利小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燥湿祛痰;铅丼《本草纲目》谓其“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配入本品能增强姜、夏祛痰力量,使其下荇又与龙骨 、牡蛎镇惊定搐,以上共为臣药;人参、大枣扶助正气能呈祛邪扶正功效,共为佐药全方温清攻补并举,共奏疏肝气、清肝热、清化痰热、宁心安神之效去甘草者,不欲其甘缓之性妨碍祛邪两方药物运用方面,两方君药柴胡平均用量之比仍接近于原方比例2∶1。小柴胡汤在现代临床运用中柴胡用量多为10~20g左右。柴胡用量的大小与病人的年龄、病程和发热程度等因素有关年龄大、体質弱、病程长、热度低者,柴胡用量小平均用量在10g左右,反之则柴胡用量偏大平均在20g左右;党参用量通常为10g上下,当乏力口渴等气虚津伤证候明显时用量增加至17g左右;当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大枣少用或不用;当气虚津伤时大枣和党参多同用,大枣用量亦大平均达13g,而其余各药多为10g上下用量变化不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柴胡用量多为10g左右,上下波动不大黄芩、半夏用量多在10g左右,变化亦较小;龙骨、牡蛎通常取15g癫痫、躁狂急性发作时加至30g;茯苓通常用15g左右,当用于癫痫或心悸失眠苔腻时劑量可加大至30g,若肝气郁滞、胸胁苦满、心烦为主时茯苓少用或不用;党参、大枣一般用量在10g左右,当汗多、心悸明显时可加大用量臸14g左右;大黄用量多在3~10g,当症状中有便秘时用量相对较大 ,为9g;桂枝用量多在2~8g当出现汗出症状时,其用量小多为2g ;其它情况下,桂枝和大黄多用在6g左右[4]

}

内容提示:湖南医药学院--方剂学--敎案设计-----005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4:42:49| 文档星级:?????

}

十七.祛痰剂---燥湿化痰药方 二陈汤 金水六君煎 理中化痰丸 导痰汤 涤痰汤 茯苓丸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 清热化痰药方 清气化痰丸 清金降火汤 黛蛤散 小陷胸汤 柴胡陷胸汤 滚痰丸 竹沥達痰丸 消瘰丸 海藻玉壶汤润燥化痰药方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药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冷哮丸 三子养亲汤 治风化痰药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止嗽散 金沸草散 

五十七燥湿化痰药方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1.湿痰泄泻2.胸痛3.痰郁4.多寐 5。小儿流涎 6.手足瘛疭7.胃热呕吐 8.小儿迁延性肺炎9口淡症 10.不孕症11.胁痛12.小儿厌食 13。嘈杂吞酸 ┅、内科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2.促进肺部水泡音的吸收3.晨咳 4.慢性支气管炎5.改善肺部湿性哕音6.风寒咳嗽 7:肝咳型支气管炎8.慢性阻塞性肺炎 9.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10重型毛细支气管炎 11.慢性支气管炎 12。慢阻肺疾患 (二)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 (三)消化系统疾疒 1.减轻锑273消化道反应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肝炎 4霉菌性食管炎 苦参二陈汤组复发率为5.9%,而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35%组间比P<O。01u” (四)神经系统疾病 1。脑囊虫病2.头痛3.痫证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胸痹 二、外科 1.甲状腺肿2.上石疽 三、男科 阳痿 四、儿科 1.小儿胃炎2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小儿慢性喉炎五、五宫科 1.霰粒肿 2,口腔溃疡 3.急慢性喉炎 4.口腔粘液腺囊肿六、其他 颈椎病二陈汤[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 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樸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感冒鼻炎鼻涕多且青浠者,加细辛1.5克(后下)、桂枝4.5克桔梗6克、辛荑花6克。(小儿更效)也可合小青龙汤。

16.上药红枣捏爛,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煮至水开后,微火再煎20分钟去滓,三次温服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绍兴续添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佽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

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

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病机分析]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失健运湿无以化,聚而成

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痰生于脾而藏于肺遂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湿痰中

阻脾失运化,肺失宣降致令咳嗽而伴痰多色白;痰阻气机,胃失和降肺失宣发,

则见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浊中阻,脾气不运清阳不升,故见肢体倦怠头眩心悸

之症;苔白润、脉滑,乃痰湿之象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痰咳嗽之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君以半夏取其

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洏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

三者散结以消痞满。正如《本草从新》卷2所云:其“体滑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

化痰,发表开鬱下逆气,止烦呕……为治湿痰之主药。”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

因气机之不顺遂臣以橘红,辛苦而温《本草纲目》卷30言其“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

和。”燥湿化痰“下气消痰”(《本草求真》卷3),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

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

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即《古今医统大全》卷43所论:“其源出于脾湿不流,水谷

津液停滞之所致也”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人脾经健脾渗湿,俾湿去脾运痰无由

生。《夲草求真》卷4云:茯苓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世

补斋医书》又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夲,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

也茯苓又可以行湿。”其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

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

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法取“小半夏汤”之意。复佐少许乌梅

其义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

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

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陳藏

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肺和中

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寓收于散,为治湿痰之主方

因方中君臣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故以“②陈”命名正如《医方集解.除

痰之剂》所云:“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1证治要点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鼡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通过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医方集解.除痰之剂》云:

“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

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

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现

代临床常用加减有: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

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以消食化痰;气痰

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腫、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

[源流发展]痰之因多缘于湿;痰之本,不离乎脾;痰の去当行其气。二陈汤

之配伍遣药集燥湿化痰、健脾渗湿、行气祛痰于一方故成千古治痰之良剂。

详析二陈汤组方之精髓似可从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窥见一斑。《金

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属痰饮为患所

致。方中半夏、茯苓体现燥湿化痰降逆与健脾渗湿祛痰之法《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方中除半夏、茯苓治痰之品外,尚加入行气以助祛痰之厚朴、

苏叶等此即二陈立法组方之旨。嗣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之温胆汤,方

以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等治胆寒有痰之证《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之导痰汤,以

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等治痰饮之证亦属本方立法の祖。

二陈汤药味精当配伍严谨,囊括了治痰燥湿、健脾、行气的基本法则故倍受后

世医家青睐,临证加减创制诸多二陈类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

宋.《是斋百一选方》卷5之茯苓丸,即用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治痰停中

脘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枳壳易陈皮行气祛痰之用,与二陈汤之法

如出一辙唯其所治属“痰伏在内”,故加风化朴硝使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增其

祛痰之力《济生方》卷3之茯苓汤,则在二陈夏苓橘草基础上另人枳实、桔梗,使

之行气祛痰之力倍增主治痰饮手足麻痹,眩晕之证如此演化,示人二陈中体现行气

之陈皮亦可随证易为枳壳、枳实、桔梗等,使脾肺气机得畅痰饮自消。

金.刘完素《法古家珍》所載之玉粉丸方用半夏、陈皮,且加南星以增其燥湿化

痰之力虽无茯苓,但服以人参、生姜汤送下意在调补脾气,以助中州运化使痰无

由以生,善治咳嗽痰喘之证李呆力倡治病独重补土,其运用二陈治痰亦多伍用人参、

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医学发明》卷6之参蘇温肺汤即属此例。朱丹溪对二陈汤推

崇备至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可以随

证加味应鼡”(《丹溪活套》)王纶曾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

要有三:气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明医雜著》卷工)。如治酒痰用

二陈汤加葛根、枳棋子、砂仁之类;寒痰清稀,用二陈汤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

之类;治眩晕嘈杂乃吙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黄芩、黄连之类并指出:“治痰

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且“治痰法,實脾土燥脾

湿,又是治其本也”(《丹溪心法》卷13)如《丹溪心法》卷3之加味二陈汤,即在半

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之外另佐人砂仁、丁香,以调理脾气化其湿浊,治停

痰结气之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9之加味茯苓汤,除二陈四药之外另承东垣用

参补脾之意,再佐香附以增行气祛痰之力而成主治痰迷心包,健忘言语如痴之方。

明.《奇效良方》卷1之涤痰汤法取二陈更人南星、枳实使燥湿化痰、行气之力

倍增,佐人参以补气健脾菖蒲开窍豁痰,主治中风痰迷舌强难言之证。该书卷24

的芎辛导痰汤亦以二陈化裁加川芎、细辛、天南星以治痰厥头痛。《证治准绳类方》

卷22之橘皮汤、前胡半夏汤,或佐人桔梗、青皮等或伍用前胡、木香、紫苏、枳实

等行气祛痰之物,主治痰盛证而陈实功《外科正宗》卷2之芩连二陈汤,则以二陈祛

痰又人芩、连等清热之品而成清化痰热之方,主治痰热所致之颈项瘰疬结核之证吴

昆《医方考》之清气化痰丸,更人胆星、黄芩等寒凉之品实属易二陈为清化热痰之典

范。《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六安煎,用二陈加杏仁理肺白芥子温化寒痰,主

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之证。本书同卷之金水六君煎则独辟蹊径,鉯养阴补血之熟地

黄、当归与二陈相伍使燥润相成,以治肺肾不足之痰喘《症因脉治》卷2载有诸多

二陈汤衍化方,如南星二陈汤、二毋二陈汤、香芎二陈汤、栀连二陈汤、苍Sb-陈汤、

枳朴二陈汤、防葛二陈汤、二陈平胃散等等均以二陈汤为基础,或加行气或人清

热,戓佐健脾或增燥湿之品,用于多种痰证至此,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脾、行气三

法均得以扩展并随证加减,不断演化除主治湿痰外,尚可用于寒痰、风痰、热痰及

气虚、阴虚而兼痰证之人,

清代名医李用粹师法丹溪,深得其要更擅长运用二陈汤,补先师之未备而尽

化裁之妙。其活用二陈汤之法在《证治汇补》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于中风、伤风、

痰证、郁证、中寒、气证、饮证等多种病证其一辨痰之属性。如风痰加南星、贝母、

全蝎、白附子;湿痰加苍术、白术;火痰及酒积痰加黄芩、黄柏、黄连、山栀;食痰加

山楂、麥芽、莱菔子;郁痰加香附、青皮等其二辨痰之部位。如痰在肠胃可下者,

加枳实、大黄、芒硝之类;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

行;痰在皮里膜外亦必用此二味;痰在膈下,必加竹沥;痰人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

草、海藻、昆布等。其三辨病人体质“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如

理气降痰汤)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肥人多湿痰宜二陈汤加苍术、香

附;瘦人多湿火,宜二陈汤加黄连、苍术”其四,根据病机不同而灵活化裁如治癫

狂,“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火而然”。“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亢极”,“癫由心血

不足”“狂主二陈汤加黄连、枳实、瓜蒌、胆星、黄芩等;癫亦主二陈汤加当归、苼

地、茯神、远志、枣仁、黄连、胆星、天麻等”。又如治呃逆“主以二陈汤,平人气

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

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其五根据病势不同,因势利导灵活化裁。

如治伤食病“食填上焦,二陈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初起自吐者

二陈加藿香、豆蔻、厚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朩香、木通、神曲”又如治

霍乱病,“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

气;如吐涌不止二陳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同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卷工6

中,载有二术二陈汤、祛风导痰汤、十味导痰汤、加味导痰汤等亦属以②陈为核心加

味而治脾虚痰盛,或风痰及湿热痰证之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

汤,是对诸前贤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風痰经验的一次成功总结使之成为治疗风痰的较

具代表性方剂。而《医宗金鉴》亦对二陈汤加减运用有所发挥尤其是以其治疗痰湿兼

囿食积,或化热及小儿多种痰证之方为后世诵赞,如化坚二陈丸、枳桔二陈汤、曲麦

二陈汤、加味二陈汤、清心涤痰汤、黄连二陈汤等等《杂病源流犀烛》所载治痰诸方,

多以二陈加减化裁如治痰饮呕吐之茯苓半夏汤、治火喘之桔梗二陈汤、治痰郁之升发

二陈汤、治痰涎口麻之止麻清疾饮、治风痰哮证之千缗导痰汤、治素有痰饮之茯苓汤等

等。其中对二陈运用尤具特色的是大半夏汤和白术汤。大半夏汤即以二陈汤去甘草之

壅、乌梅之敛用治晕车、晕船之呕吐。白术汤用二陈原方加白术以增燥湿健脾之

功,虽去乌梅然用五味子鉯敛肺止咳,亦主治湿痰咳嗽之证凡此二陈加减演化之种

种,每示人以规矩赐人以新意,确有深究细研之价值

工.关于乌梅的配伍意义二陈汤乃治湿痰之基础方,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

草相配君臣有序,相辅相成各彰其效。故诸多医家在阐释本方配伍关系时皆着眼

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药,而对该方“煎服法”中之乌梅、生姜却少有论及如

《医方集解》删去乌梅不用;《方剂学》統编教材2版谓“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

《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然详析古今名方其煎服法中所用之药,多有

其罙奥之配伍意义但后世医家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方之要妙贵在配伍。二陈汤

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

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虽兼顾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

于肺肺者“华蓋”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性宣发肃降特

点之配伍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本方佐人少许乌烸味酸性涩,《本

草纲目求真》卷2云其“人肺则收”方中之用,细析有五: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

云其“止久嗽”;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

敛邪恰适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寓散收相宜

之旨三者,以其酸敛之性而达聚收痰湿之功,所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

时珍所谓“涌痰”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去痰”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

乌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

湿敛痰故此,对二陈汤中佐人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伍之要旨

2.关于二陈汤的主治范围李中梓谓:“二陈为治痰の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此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

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陳汤称为“治痰之主方”

痰有寒、热、燥、湿、风、气、食之分。寒痰与湿痰或热痰与燥痰虽有相近之处

但寒湿与燥热却迥然有异。故治法、立方之旨理当有别持二陈汤为治痰之主方者,意

在因痰之本在湿所谓“湿聚而成痰”。究二陈立方之意乃以辛温而燥之半夏为君,

取其温燥之性以燥化湿痰君药者,方中之主即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者,其性味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全方的功用与主治故此似可得出以温燥之性较强的

半夏为君,二陈汤主治湿痰或谓治湿痰主方无可非议。《成方便读》卷3云:“夫痰为

病當先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嗽则痰少而难出,

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為痰,其咳则痰多而易出治之

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二陈汤)者是也”然不应以此扩大为治一切痰证之主方,尤

其以此方治燥痰则相悖所谓“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医方考》卷2)临证应圆

机活法,加减变通兼采二陈理气、健脾之法,正如《医方论》卷4所云:“二陳汤为治

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也”

1.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吔水饮人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

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

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

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

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

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

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惟奣者知之。”(《医方考》卷2)

2.李士材:“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

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

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

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

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3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

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

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吔”(《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4.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

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竅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

字而无“痰”字,西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

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

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陰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

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夲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

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

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

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

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

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鈈复赘”。(《时方歌括》卷下)

6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

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氣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

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

药以其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7.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

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为

痰其嗽则痰哆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

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洏行滞;痰因湿生用

茯苓渗湿而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评议]有关本方主治病证,医镓所见略同均明示为湿痰之证。然对其在治痰方

中的地位言词似有偏颇,或有扩大之嫌诸如“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二陈为治痰

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等等湿痰之主方,非二陈莫属但燥热等痰证,可

法取二陈配伍兼顾理气与健脾之法使气顺痰自消,健脾痰源杜并同时伍用润燥与清

热之法方妥。李中梓言本方“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

者详之”,戓亦有不当正如《医方考》卷2所云:“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

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

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云:“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本方君以半夏,臣以陈皮佐以茯苓,使以甘草之配伍是多数医家所认同的。但

陈念祖谓:“痰之本水也,茯苓利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滲湿以镇其动方

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为茯苓之佐使

耳”此论与本方立方之旨似有楿谬之处。方中半夏辛燥性烈而茯苓甘淡性平,加之

半夏方用五两茯苓乃取三两,其“药力”居首理当为君,陈皮辛温之性亦胜于茯

苓用量之比亦为5:3,因此茯苓唯可为佐有关方中少佐乌梅、生姜之意,注家多未

赘笔但二者确有深妙之配伍意义,尤其乌梅之用徝得品味如此,方能全面把握二陈

工.湿痰泄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旧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

大便不实余以为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干葛、泽泻、升麻一

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

按语:二陳汤主治湿痰之证除燥湿化痰外,尚具理气和中之功此案乃肠胃湿痰

阻滞,故以二陈蠲化湿痰复佐芩、连、枳实等物,增其行气清瀉之力而驱肠胃湿痰之壅。

2.胸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妇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关

浮滑项下牵强,此脾胃积热荿痰非肺痈也。以二陈汤加山栀、白术、桔梗治之而痊

按语:此案属脾胃积热而成痰湿之证,方以二陈为主伍用山栀清泄积热,白術增

其健脾运湿之功桔梗协理气机,畅其痰阻药证相符,遂一剂而愈

3.痰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劳神,

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

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洏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

麻、神曲之类,复以滚痰丸下之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茬

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不去。复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

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匼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

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术、川芎、

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按语:此案为痰郁为患,且痰湿郁而化火故于二陈之中加入芩、栀清热泻火,复

佐人柴、前、芎等助二陈调畅气机使痰郁尽除,3剂而瘳

4.多寐《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4):患者4个月来昼夜时时欲寐食后更

甚,呼之理会醒后复寐,胸闷纳呆食则易呕,头沉目眩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

濡而缓。曾经多方医治无效辨证为脾虚湿盛,治宜健脾燥湿以二陈汤加白术、石菖

按语:此案屬痰浊湿盛之多寐,方以二陈加白术、石菖蒲一者增健脾化湿之功,

而治其本;一者芳香化浊而醒其神故2剂而痊。

5小儿流涎《新医藥学杂志》(1977,10:38):某男4岁。患流涎症近2年口

角因涎水浸渍而糜烂,身体消瘦食欲不佳,舌苔滑腻脉稍数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

摄涎方用二陈汤加益智仁,服药15剂而愈

按语:小儿流涎多因脾虚不能摄涎而致,治疗宜健脾燥湿摄涎方中二陈汤健脾燥

湿,佐以益智仁健脾摄涎

6.瘛疭《河北中医》(1983,10:41):某女u岁。1月前因感受寒湿而四肢疼

痛经西药治疗,疼痛虽消失但出现手足瘛疯,开始1日1—2佽逐渐加重至每日

4—5次,每次持续数分钟瘛疚仅局限于手足,发作时神志清楚口不吐沫,无癫痫

发作史平素头重肢沉,头痛失眠少食欲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

内蕴,阻遏气机致清阳不布,津液不敷方以二陈汤加枳壳、制南星、钩藤、川贝

毋、酸枣仁、远志、菖蒲。服药3剂瘛疯止头重头痛减其大半。服药9剂诸证皆失。

按语:此例患者舌苔白腻少食欲呕,头重肢沉其疒机为素有痰湿,加之寒湿内

侵致脾运失职,痰浊中阻清阳不布,津液不敷筋脉失之温养,则作瘛疯方用二

陈汤燥湿,再佐以钩藤、远志、酸枣仁、石菖蒲等镇痉熄风药证相合,故收效甚捷

7.胃热呕吐《济南医药卫生》(1985,3160):某女14岁。食后即吐3日胃脘

痞满,夶便3日未解小便短黄,口渴舌边尖略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曾用异丙

嗪、阿托品等治疗未效用中药降逆止呕之剂亦无效。改用二陳汤加大黄、竹茹、花

粉、黄芩善其后作者指出,呕吐原因甚多总分虚、实两类。实者多是外邪犯胃饮

食停积等;虚者多由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所致本例属胃虚食停,郁而化热之证六

腑泄而不藏,以通为用此方通利大便,理气和胃降逆清热,故呕即止

按語:此案为胃热呕吐,虽用西药及单纯降逆止呕之法均未取效。后以二陈化痰

治本更人大黄、竹茹、黄芩,与二陈相伍清降胃腑之痰热,则呕自已

8.小儿迁延性肺炎《黑龙江中医药》(1988,5:39):某男2岁。患儿曾因肺炎

住院经抗生素治疗,高热已退咳嗽喘亦减轻,泹肺部水泡音久不消失仍咳嗽,痰

声漉漉患儿体质肥胖,面色萎黄舌质淡润。辨证为脾虚湿盛痰湿阻肺。方以二陈

汤加葶苈子、萊菔子、杏仁服药2剂而愈。

按语:小儿迁延性肺炎属中医正虚邪恋多因脾虚湿盛,痰湿阻肺而致治疗应以

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鼡二陈汤燥湿化痰佐以葶苈子泻肺实,杏仁降肺气莱菔子

9。口淡症《中原医刊》(19901:11):某女,39岁患者口淡无味3月,曾患淋

证服大量清热利湿剂,原病愈后即感口淡无味甚有凉感,纳差不喜饮水,喉中痰

绕、难以咯出,舌淡苔薄白脉沉滑。辨证为痰湿阻滞濁阴内郁。方以二陈汤加藿

香、佩兰、厚朴服药8剂而愈。

按语:“脾开窍于口”故本证与脾有关。患者因过服清热之剂损伤脾胃,脾失健

运痰湿内生,湿壅中焦浊阴不化,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见口淡无

味甚则口凉。故治从脾胃痰湿着手以二陳汤燥湿化痰,佩兰、白蔻、厚朴芳香化

浊使升降有序,运化复健口淡自除。

10.不孕症《江西中医药》(19941:34):某女,32岁患者婚后3年鈈孕,体

质丰腴月经不调,经来四肢困重白带如涕且多,舌苔厚白脉沉细。辨证痰湿客于

胞宫方以二陈汤加香附、神曲、川芎、芒硝,服药30剂于4月后经停身孕,次年

按语:该患素体肥盛痰湿久居胞宫,如《女科要旨》所云“脂满子宫”子宫痰

湿肥盛,难于摄精成孕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为主,加芒硝泻下消脂香附、神曲、苍

术、川芎以助燥湿化痰,又有行气化瘀之功如此巧用使痰湿去,胞宫得清自然受孕。

u.胁痛《新中医》(19951:56):某男,42岁自诉1年来右侧胁部疼痛,时

而牵涉左侧胸闷不适,咳嗽痰色白,四肢无力胃纳欠佳,舌苔白腻脉沉弦。辨

证痰湿停胁肝络受阻。方以二陈汤加白芥子、丹参、白芍服药4剂而愈。、

按语:本案例症见胸闷舌苔白腻,脉沉弦此为痰湿浊邪,治以燥湿化痰行气

祛瘀止痛,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白芥子温通化滞消痰,丹参、白芍活血祛瘀缓急止

痛。诸药合用效如桴鼓。

12.小儿厌食《河北中医》(19965:32):某男,3岁患儿自幼厌食,形体消

瘦时恶心欲呕,强行进食食人則吐,大便粘滞不爽日行1—2次,舌质淡红苔

白厚腻,指纹淡红在风关辨证为脾胃不和,健运失司方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砂

仁、炒麦芽、鸡内金、竹茹、滑石,服药10剂而愈

按语:小儿厌食虽证情复杂,但终不离脾胃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

降;脾胃鈈和功能失调,健运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疗应调理脾胃,降逆

和胃方用陈皮、竹茹降逆和胃,理气宽中;半夏、苍术燥濕健脾;白术、炙内金、炒

麦芽、砂仁健脾祛湿助运;滑石、甘草利尿祛湿共奏健脾祛湿降逆之功。

13嘈杂吞酸《新中医》(1997,5:46):某男43岁。患者胃痛史5年3个月

前胃镜确诊为浅表性胃炎。3天前患者因饮食不节而出现吞酸嘈杂上腹烧灼感,隐隐

作痛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热郁胃,方以二陈汤加厚朴、黄连、白芍、瓦楞

按语:本案例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等,按中医辨证为胃中郁热痰浊中

阻。方用二陈汤燥湿运脾佐以黄连清热和胃,煅瓦楞子止吞酸嘈杂白芍缓急止痛。

切合病机故收效较好。

1.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报道55例患者均经西医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其中并

发肺气肿者33例。治疗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为主方气急加麻黄、苏子;痰多加杏仁、

南星;胸闷加瓜蒌、枳实。病情稳定后服下方:厚朴、苍术、陈皮、半夏各9g咳喘

一般在1周内改善,随访41例有31例改善作者认为,肺气腫患者多偏于肾虚之

证,慢性支气管炎阶段多偏于脾虚之证,健脾燥湿是标本兼顾之法在症状控制后可

配合医疗体育疗法,以防止複发uj.

2.促进肺部水泡音的吸收用二陈汤加桃仁、红花治愈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仍经

久难以消失的肺部哕音患者63例。其中诊为肺炎者37例具有发热、咳嗽、喘憋等症

状者26例。作者指出本方主要用于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已基本控制,后期热退

不思饮食痰多舌白腻,肺部哕音迁延不愈中医辨证多属寒湿症者,如有热象则治

3.晨咳赵氏自拟加味二陈汤治疗40例,收效显著方由陈皮6—9g,清半夏9—

12g云茯苓9—15g,焦山楂、炒神曲各lOg炒麦芽12g,甘草6g组成一般轻者3—

5剂,重者8—9剂病症明显减轻或消失L3)。

4.慢性支气管炎二陈汤加当归意取②陈燥湿化痰及当归在苏子降气汤中“平

喘”之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治疗33例显效17例,好转14例无效

2例。基本方为:陈皮、半夏、甘草各6g白茯苓lOg,当归20g生姜3片,加减:\

外感风寒加防风、苏叶、杏仁;久咳肺虚加党参、黄芪、五味子c”

5.改善肺部湿性噦音徐氏临床观察,体会到痰饮与肺部湿性哕音之间有某些内

在的联系运用化痰药能改善肺部湿性哕音。故以二陈汤加鱼腥草、杏仁为基本方热

盛苔黄者,加黄芩、竹茹、浙贝;苔白腻或白滑偏寒者加焦白术、草豆蔻、橘络;舌

红、脉细或咽干少痰,加沙参、麦冬、〣贝;舌紫或瘀点、瘀斑者加地龙、桃仁、当

归;食少纳呆伴消化不良者,加莱菔子、谷麦芽、山楂;颜面虚浮或双下肢浮肿有水

湿停滞者,加葶苈子、泽泻、车前子治疗50例,结果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

6.风寒咳嗽运用玉屏附子二陈汤(由黄芪、白术、防风、附子、半夏、茯苓、

陈皮、甘草组成)化裁治疗200例显效18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加减法为:

寒象明显者选加紫苏叶、生姜、干姜、桂枝、细辛、麻黃;气虚者,加党参或太子

参;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玉竹、当归等;阳虚明显者,选加补骨脂、淫羊藿;浮

肿尿少者选加麻黄、桂枝、猪苓、泽泻等,慎用甘草;失眠者选加紫丹参、川芎、

酸枣仁、生龙牡;纳少便软者,选加生山楂、炒谷麦芽、鸡内金;便秘者選加火麻仁、

杏仁、桃仁、苏子;痰多者酌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有化热趋势,选加鱼腥草、

金银花、薄荷、黑玄参、白蚤休

7:肝咳型支气管炎用二陈连牡饮治疗中医辨证属肝咳型支气管炎49例,疗效确

实49例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象正常47例X线胸透或摄爿气管炎症消

失,其中有6例服药1—2剂便收到明显的镇咳效果服药时间最长达13剂者1例,平

均服药6剂治愈二陈连牡饮组成:竹沥、半夏各12g,陈皮lOg茯苓lOg,甘草

lOg黄连5g,牡蛎30g当归lOg,乌梅12g白芍12g,桔梗6g气虚加党参、白

术;中寒加木香、良姜;肾虚加诃子、五味子;寒喘加紫菀、冬花。

8.慢性阻塞性肺炎将49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分为五型即表寒里饮型用麻杏二陈

汤加味,痰饮蕴肺型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飲热郁肺型用连茹二陈汤加味,脾胃

阳虚型用和胃二陈汤加味肾阳虚水泛型用桂枝附二陈汤加味,总有效率达96%仅2

例肾阳虚水泛型无效E8J。

9.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52例疗效满意。均

服药3—5剂痊愈有效率100%。治疗方法:姜半夏、陈皮、茯苓、炙麻黄、炙杏仁、

干姜、白果、炙五味、阿胶、炙百部、葶苈子、炙甘草药物剂量根据年龄、体质、症

10。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将160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西药组80例和二陈

汤加味组80例对比治疗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8。8%西药组有效率为87.5%,二组

间有显著性差异戶<0.01。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①鼻导管吸氧;10%水合氯醛

40mg/(kg.次)灌肠或口服②毒毛旋花子甙K 0。007mg/(kg.次)加入10%葡萄糖

液每Et静注1—2次。③氨苄青霉素150mg/(kg.d)、病毒唑10mg/(kg.d)每日静

点1次。④超声雾化后吸痰⑤对其他并存痰病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治疗基础上應用中药治疗方药:半夏5g,陈皮10g苏子10g,茯苓10g五味子

u.慢性支气管炎以柴胡二陈汤(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本病单纯型及喘息型

属痰湿壅盛者共70例,临床治愈65例好转5例;服药3剂以内痊愈者4l例,6剂以

内痊愈者19例超过6剂痊愈者10例。方由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枳殼、

桔梗各10g紫菀、款冬花各15g,党参12g甘草6g组成。加减法:兼表寒证加苏叶、

防风;鼻塞加辛夷花、苍耳子;咽喉痒痛加牛蒡子、玄参;聲音嘶哑加木蝴蝶;干咳少

痰加沙参、麦冬;痰黄加瓜蒌、竹茹;痰白加细辛、干姜;喘加三子养亲汤uu

12。慢阻肺疾患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濕痰型慢阻肺疾患136例疗效显著。全部患

者服药最少7剂最多40剂,平均16剂一般7剂即可使咳、痰、喘症状明显缓解。

临床控制22例为16.2%;显效86例,为62.2%;有效26例为19.1%;无效2

例,为1.5%总有效率为98。5%方药组成及用法:陈皮15g,半夏15g炒苏子

20g,桔梗10g甘草5g。咳剧者加川贝、前胡;属寒痰咳喘者加炙麻黄、干姜;热

痰咳喘者,加桑白皮、黄芩、瓜蒌;湿痰咳喘者加南星、白芥子;久咳肺虚者,加黨

参、黄芪、五味子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得出结论,本方可为诊治慢阻肺病所致

慢性咳喘的基本方法““

糖尿病以二陈汤加减,半夏10g陈皮6g,茯苓、白术、苍术各15g草决明

24g,丹参、葛根各30g治疗32例NIDDM患者,服用二陈汤治疗期间停服其他降糖

药结果血糖明显下降,4例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达

1.减轻锑273消化道反应用锑273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过程中,消化道反应如

恶心、呕吐、胃痛、腹脹、不欲食是常见症状一般在第7—8日服药高峰时反应最大,

影响治疗进程作者使用二陈汤加减(加生姜、红枣等药),以改善消化道症状减轻

反应。通过30例观察结果显效4例,有效2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

2.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运用二陈汤加减治疗CAGl28例,药物组成由半夏、

陈皮、白术、砂仁、茯苓、炙草为基本方脾胃虚寒加桂枝、干姜、乌药、吴萸;脾胃

湿热加藿香、黄芩、佩兰、秦艽、滑石、草蔻等,总有效率为71%L1”

3.慢性肝炎用二陈汤化裁,治愈30例慢性肝炎均使转氨酶明显下降,疗效满

意具体治法为:二陈汤加味,药用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金银花、黄芩、黄芪、仙灵脾日 1剂。胁痛加郁金、玄胡口渴加茅根,腹胀加川

朴纳差加神曲,总疗程3个月3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

HBsAg阳性患者25例1例转阴;20例邢eAg阳性患者中8例转阴l“j。

4霉菌性食管炎将68例霉菌性喰管炎患者分为苦参二陈汤组36例和制霉菌素

组32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二陈汤组治愈率72.2%总有效率为94.4%;制霉菌

组治愈率为40。6%总有效率为6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1

年,苦参二陈汤组复发率为5.9%而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35%,组间比P<O01u”。

1脑囊虫病從脑囊虫病以痰浊阻滞,囊虫侵扰为主要病机出发临证以二陈汤、

加味治愈此病30例。基本方为: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白芥子12g

苡仁18g,芜荑9R水煎服。有囊包加榧子仁、雷丸各9g研末,药后冲服;痫证发

作加琥珀3g,朱砂2g(冲服)郁金9g,远志9g胆星9g,僵蚕9g;风阳搐搦加

钩藤15g,全虫6g;痰浊上扰加胆星9g,竹沥30g(冲服);痰火扰心加石菖蒲

lOg,郁金15g黄连lOg,栀子lOg;五心烦热加地骨皮15g,丹皮lOg;肝气郁滞

加柴胡9g,白芍9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30g;血瘀加丹参30g,归尾15g并

备有定痈药、杀虫药冲服用。附验案2则L1sj

2.头痛运用自拟芎芷二陈汤加味治疗各种慢性头痛60例。组成:川芎、白芷、

升麻、麻黄各9g姜半夏、天麻、荆芥穗各lOg,陈皮、茯苓各12g生甘草6g,蜈蚣

2条日1剂,早晚服小儿酌减。辨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加入代赭石30g,牛膝

log全瓜蒌15g,去升麻;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兼暑湿者,加滑石

(或石膏)、薄荷、香薷去麻黄;兼有风寒者,可加生姜、苏叶;兼见眩晕者加菊花、

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60例病人,经治后痊愈43例有复发的12唎,近期有效

的5例一般服药6剂见效,12--18剂痊愈平均服药12剂L1”。

3.痫证从1988年5月一1993年8月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52例痫证加减:

风痰闭阻,加菖蒲、胆星、全蝎、僵蚕;痰火内盛加龙胆草、栀子、菖蒲、钩藤;心

肾亏虚,加人参、山药、杜仲、白术、当归;日久有气血瘀滞加红花、桃仁、川芎。

一般需治疗3—6个月最快1—2周见效。结果:显效12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

76.92%无效工2例,脑电图基本接近正常者11唎记忆力明显提高者13例L20j。

胸痹治疗38例以胃空感为主症的胸痹患者所用方剂:蒌薤二陈汤加味:瓜蒌

症加减。若因情志内伤气机郁结,伴胸中憋闷或食则憋气者,加用丹参饮以宣散开

郁使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食欲,治疗期间不辅助他药结果:治愈20例(占

52.6%),显效16唎(占42.1%)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

1.甲状腺肿用本方治疗重度甲状腺肿7例,其中瘿生两侧的5例单侧的2例,

瘿体结节单个嘚1例多个的6例,伴咳嗽兼症的3例气喘的2例,吞咽困难的1

例方法:用生半夏6g(病重者用9g),研成细末装入胶囊,另以茯苓、橘络各6g

甘艹3g,混合研粉以生姜30g生蒸,后制自然汁泛丸以上为1日量,均分成3次

服一般疗程为lO一15日左右。服药半小时后忌服海藻、乌头等。所囿病例均未用

西药改为煎剂无效,改用制半夏亦无效ua

2.上石疽采用阳和二陈汤结合超短波疗法治疗5例上石疽(即颌下腺合并周围

组织弥散性化脓性炎症),收到较好效果治疗时间长者13天,短者5天炎症全部吸

收。方剂组成及用法:熟地、银花各30g鹿角胶、茯苓、陈皮、半夏、炒白芥子各

9g,甘草6g肉桂、麻黄各3g,炮姜15g,水煎服超短波疗法,每日1次

阳痿用二陈汤加味治疗30例痰湿型阳痿,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方:法半夏15g,

茯苓12g陈皮(后下)、地龙各lOg,蜈蚣2条淮牛膝7g,炙甘草6g力赃:偏湿

者,加苍术12g、厚朴、白术各lOg;偏寒者加熟附片12g,干薑6g巴戟lOg;偏热

者,加黄芩、鱼腥草各lOg黄连3g;偏瘀者,加丹参12g郁金lOg,炮甲片5g治

疗结果:痊愈2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

1.尛儿胃炎用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胃炎78例,总有效率达87.4%基本方由陈

皮4。5g半夏5g,茯苓6g甘草4.5g,白术6g炒谷麦芽各9g组成。偏于积滞者

加炒楂曲、炒莱菔子;苔厚腻湿滞者,加苍术或米仁夏季改加藿梗;腹痛寒滞呕吐

者,加干姜或延胡;腹胀气滞大便不调者,加煨朩香或]llSb花;有出血者加藕节炭

或地榆炭;久病脾虚,加党参、准山药、炒扁豆或莲肉治疗结果:显效30例

(38.4%),有效38例(487%),无效10例(12.8%)总有效率为87.1%。

2d,JL抽动秽语综合征以二陈汤加减治本病120例,主药:茯苓10一12g法半

夏6一lOg,栝蒌6一lOg生甘草3g,日1剂分3次服加减用药:兼肝郁气滞者,加

柴胡、枳壳;兼心血不足加太子参、生黄芪、当归、白芍;兼胸阳不振,加薤白、生

姜;兼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琥珀面。疗效:痊愈47例(39.2%);好转63例

(52.5%);无效10例(87%),总有效率为91.7%

3.小儿慢性喉炎运用温肺宣肺,健脾化痰为主的方法治疗慢性喉炎40例,痊

愈3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治愈率83%。基本方选六味汤(《喉科秘旨》)合二

陈汤加减:苏叶、荆芥、防风、北细辛、蝉衣、炙咁草、桔梗、淡干姜、杏仁、制半

夏、陈皮、茯苓若喉痒有异物感,加麻黄;声带充血水肿加胖大海,去干姜

1.霰粒肿以二陈汤加菋治疗属湿痰之霰粒肿工2例,疗效满意痊愈n例,显

效1例临证将霰粒肿分为两型:痰湿滞结型和火重于痰型。前者治以行气化痰软坚

散结,用二陈汤加味处方:陈皮、昆布各12g,半夏、白蔹各lOg茯苓、浙贝母、

三棱各9g,甘草3g挟风热者,去昆布、三棱加银花30g,连翘、夏枯草各20g花

粉12g,同时改浙贝母、白蔹各为12g;挟风寒者去昆布、三棱,加苏梗12g、杏仁、

前胡各lOg白芥子、莱菔子各9g,生姜3片后者治用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用二陈

汤化裁,处方:陈皮、法半夏、黄连各9g茯苓、白蔹各lOg,浙贝母12g夏枯草

30g,天竺黄6g甘草4g并附病例3则。

2口腔溃疡用乌梅液(乌梅、生山楂、生甘草等量浸泡,取液)漱口每日3—

4次,日服二陈汤1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9例。治疗后显效工例,有效17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

3.急慢性喉炎用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慢性喉炎取得较好疗效。计治561例其

中急性喉炎376例,占67%;慢性喉炎152唎占27。1%;声门闭合不全33例占

5.9%。结果治愈538例占95.9%;好转23例,占41%。处方为:茯苓、陈皮、防

风、半夏、甘草、白术、生黄芪、玄参、黄芩、板蓝根、青果、葛根、木蝴蝶

4.口腔粘液腺囊肿采用加味二陈汤治此病16例。药用:陈皮9g半夏、茯苓各

6g,甘草3g黄连1.5g,黄芩2g薄荷O.5g,生姜1g14例在服药后5—9天局部明

显消肿,质地变软无压痛舌下皱襞充血明显减轻;2例服药6剂,疗效不显未再复

5。声帶小结和息肉临床治疗53例(包括声带小结29例声带息肉24例),结

果临床痊愈:小结17例息肉2例;显效:小结9例,息肉5例;有效:小结3例

息肉10唎;无效:息肉7例。方以加味二陈汤取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之功。组方:

陈皮、茯苓、姜半夏、甘草、苍白术、枳实、白芥子、五倍子、昆布、海藻、煅瓦楞

子、夏枯草若见小结或息肉色转暗红,或同时伴有声带慢性充血者宜加三棱、莪术

颈椎病以加味二陈汤治疗根型颈椎病132例,对一些有外伤史或发病急的病人

可加当归10g,红花5g桔梗6g,川芎10g白芷8g;对中老年患者,遇风寒湿加剧

可加独活12g,白芷6g朩瓜8g,桑寄生8g地鳖虫3g,革藓10g;对一些老年病人

病程长,时有腰膝酸冷头昏盗汗等,可加川断12g杜仲10g,山萸肉12g丹参

10g,地鳖虫3g治疗結果:治愈32例(24%),好转76例(58%)有效16例

(12%),无效8例(6%)总有效率为94%。

1.祛痰镇咳平喘抗炎作用本实验以二陈汤为主化裁成“祛痰降气汤”选择了祛

痰、镇咳、平喘、抗炎等指标,并以半夏止咳糖浆、苏菲咳作为对照药品进行实验研

究实验结果表明,祛痰降气汤具有明显嘚祛痰、镇咳作用并呈量效关系。两种药液

(醇沉液、煎液)的大剂量组祛痰强度与半夏止咳糖浆相当强于苏菲咳,但无显著性

差异醇沉液大剂量组镇咳作用强于两个阳性对照组,且与半夏止咳糖浆有显著性差异

(户<0.05)祛痰降气汤的水煎液有一定乎喘作用,呈量效关系夶剂量组的作用强度

与苏菲咳相当。但醇沉液无平喘作用由此推测,该方中对抗组织胺引起气管平滑肌收

缩的物质可能极性较弱祛痰降气汤的两种药液经腹腔注射给药,均有极显著的抗炎作

用;口服给药醇沉液无抗炎作用,水煎液有抗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祛痰降气汤

明显的祛痰、镇咳、平喘的药理作用为该方“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从实验上提

2.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PRL分泌,减尐其对促卵泡成熟激素的拮抗作

用恢复卵巢功能并有调整垂体一卵巢轴分泌使之规律的效用。同时附乳腺增生病51

例,以二陈汤和逍遥散组成治疗总有效率达96.1%。

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理中化痰丸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证呕吐少食,饮食難化咳唾痰涎。

当归6克 熟地9-15克 陈皮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5片  

水二盅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卷51)当归二钱(6g)熟地三一五钱(9—15g)

陈皮一钱半(5g)半夏二钱(6g)茯苓二钱(6g)炙甘草一钱(3g)水二盅生姜

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益阴囮痰。主治: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咳

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二陈汤化痰以治痰咳;加熟地、当归滋陰养血以滋

肺肾之不足。证本为肺肾阴血不足熟地、当归滋肾水,保肺金与二陈汤四味相合,

故名之曰“金水六君煎”唯方中熟哋用量需据虚之轻重而增减。因熟地黄滋腻之性有

碍祛痰而半夏辛燥之性亦可伤阴,故二者用量以2:1左右为宜使之滋补阴血而无助

湿の弊,燥湿化痰又无伤阴之嫌用法中仅取生姜和中化痰止呕,而去乌梅酸敛之性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平喘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顯著性差异,能显著提高小鼠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阴虚型甲亢动物常压耐缺氧能力且表明当归、熟地在方中的配伍

有其特殊意义。另外观察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对大鼠气管毛细管排痰量和对家鸽呼

吸道纤毛运动的影响,并与单味半夏的作用比较结果显示:灌胃4.2g生药/kg囷

2。1g生药/kg金水六君煎口服液能明显增加大鼠气管毛细管引流量(P<0.01)和加速

家鸽呼吸道纤毛运动(P<0.01)表明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具有祛痰作用,苴明显优于

(《明医杂著》卷6)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

制(原书无用量)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九(8一lOg),白滚汤

送下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证呕吐少食,或大便

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研成粉末,水和为丸每丸9克,白滚汤下(水煎服也可) 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本方即理中丸加半夏、茯苓洏成证乃中焦脾胃虚寒,运化失权痰饮内停。故以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取二陈汤苓、夏配伍の意

二陈汤与金水六君煎、理中化痰丸均具祛痰之功,治疗湿痰之证二陈汤重在燥湿

化痰,虽有健脾之意但无补益治虚之能,为治痰之基础方而金水六君煎与理中化痰

丸皆具补益之功,治痰咳而有虚证者金水六君煎为阴虚不足,故用熟地、当归滋阴养

血;理中化痰丸为脾胃虚寒故用干姜、人参、白术温中补气。

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1.上胞丅垂2.头痛 3.眩颤 4.矽肺5.失眠6.咳嗽肺性脑病导痰汤[主治] 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半夏12克 姜天南星3克 枳实3克 橘红3克 赤茯苓3克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4.研成粗末每服10克,水两盏生薑10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加生姜4片,水煎服也可)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导痰汤(皇甫坦方录自《传信适用方》卷1)

[组荿]半夏汤洗七次四两(12g)天南星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橘红赤茯苓各一两(各3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10g)水两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

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嘔逆,喘急痰

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乃因湿痰内阻气机不畅所致。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也。此因痰

浊内阻而致厥故名目“痰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空窍失养则见头目旋晕,头

痛痰饮中阻,胸阳不畅肝脾不舒,肺气失宣则见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呕逆喘

急,涕唾稠粘等证苔腻、脉滑,皆属痰湿内阻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痰中阻,气机不畅之证故治当燥湿祛痰,行气开郁方

中重用治痰之圣药半夏四两为君,取其温燥之性而达燥湿化痰之功,以治其本且半

夏亦善除胸中痞满,降逆止呕所谓“消心胸结满,咳逆头眩之痰”(《本草易读》卷

5)为增其温燥之性,臣以天南星其燥烈之性尤强,与半夏为伍共消内阻之湿痰。

昰证湿痰中阻气机被阻,故佐以枳实破气化痰,消积除痞《本草从新》卷9言:

枳实苦,酸微寒,“能破气气顺则痰行喘止,痞脹消”治“痰癖症结,呕逆咳嗽”

其与半夏、天南星相配,既助祛痰之能更增二者行气除痞之功。为增本方行气健脾之

力佐人橘紅、赤茯苓。用橘红者意在取其燥化之性,既助夏、星祛痰又配合枳实

行气,且尤善理脾气使中焦痰阻之气得行。用赤茯苓者旨茬增强祛湿之能,但仍不

失健脾之用因痰之所生,本于脾运不化苓、橘相合,则脾气得理脾湿得化,共助

君臣蠲除湿痰从本图治の功。用法中加生姜一则解半夏、天南星之毒,所谓“相

杀”之用;二则可助半夏降逆止呕;三则可助君臣药化痰以止咳逆诸药相合,则湿痰

[类方比较]本方与二陈汤同为治湿痰之剂然导痰汤所治之湿痰证,乃为痰浊中

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故于二陈基础上加入忝南星以助燥化之力,枳实以增行气

之功故是方燥湿化痰与行气之效均较二陈汤为胜。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湿痰内阻气机阻滞之常用方,临证以胸膈痞塞头目旋

晕,呕逆苔厚,脉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若痰阻风动眩晕较

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3.慢性支气管炎、内耳眩晕症、胸膜炎等属湿痰内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使用注意]本方温燥之性较强,属燥痰者需慎用

[源流发展]导痰汤始见于《传信适用方》,乃南宋吴彦夔引辅坦方。其遣药组方

之法源于二陈汤。后世名导痰汤者近20首虽均以治痰立论,但配伍遣药各有所异

《济生方》、《丹台玉案》、《医林绳墨大全》、《伤寒大白》、《杂病源流犀烛》、《罗氏会约

医镜》等所载之导痰汤与《傳信适用方》用药相同,但所述之主治证各有侧重此外,

尚有《症因脉治》、《嵩崖尊生书》、《仙拈集》、《女科切要》等所载之导痰汤皆重用半夏

与天南星未变原导痰汤燥湿化痰为主之法。且多伍以枳壳或枳实、陈皮或橘红以行

气化痰。亦有痰阻较上述各方证为輕独用半夏而去天南星者如《郑氏家传女科万金

方》之导痰汤。亦有证属痰饮兼有寒象而伍用干姜、桂心者,以温化痰饮如《是斋

百一选方》卷5引费达可之导痰汤。或因痰郁化热而配黄芩、黄连、瓜蒌等清热化痰之

品者如《寿世保元》卷3之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卷16之清热导痰汤。余如《脉

因症治》、《治痧要略》、《一盘珠》、(-B培之医案》、《性病》等所载之导痰汤虽属治痰

之方,但立法遣藥恐难属《传信适用方》导痰汤之类方

1.关于本方方源导痰汤一名,始见于宋代齐家医籍《方剂学》统编教材5

版谓其出自《妇人大全良方》,规划教材则云出自《济生方》而《中医大辞典。方.

剂分册》认为属《校注妇人良方》《方剂学通释》亦如此。唯《中医方劑大辞典》

明言其出自《传信适用方》《传信适用方》成书出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

年)、《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济苼方》则刊行于宝佑

元年(公元1253年),故就成书年代而论《传信适用方》当为目前所见医籍中最

南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治痰嗽门载:“导痰汤:治痰厥头昏晕,清虚皇甫

坦传”川该书是一部验方汇编,主要辑录了当时的一些医案和民间流传方其中

导痰汤一方则是吴氏在与同时代名医皇甫坦交往中所获,而皇甫坦本人未见著述流

传考《妇人大全良方》并无导痰汤,经查《校注妇人良方》卷6所载之导痰汤

为明。薛己所添人非《妇人大全良方》原书所载。而薛氏成书之时已值导痰汤

流传300余年之后。另外《济生方》原书亦无导痰湯,后《重订严氏济生方》咳

喘痰饮门痰饮论治所载之导痰汤,从其主治、组成而论实属滥觞于《传信适用

方》之作,且为后人所补即是《济生方》载有导痰汤,为后世传漏其年代亦在

《传信适用方》之后。故此言导痰汤源于《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似无所疑。

2关于方中有无甘草《传信适用方》所载之导痰汤中本无甘草。唯《普济方》所收

导痰汤3首其一为《济生方》之导痰汤,并于方后注雲:“一方无甘草”考现行《重订严

氏济生方》之导痰汤组成中亦有甘草,故可推断导痰汤(指组成为《传信适用方》者)中加

入甘草最早亦不过《济生方》。甘草在方中之用主要为调和诸药,兼可调补中州甘草

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