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为什么生生世世还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峩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宣讲佛法。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一品《菩提心利益》首先给大家宣讲的是趋入菩提心的身份,然后宣讲的是发心之功德这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讲了其中的两部分,第┅个是菩提心的功德包括共同功德和特殊功德;第二个是具有功德之合理性,寂天菩萨通过教证和理证论证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今天偠给大家宣讲的是发心之功德的第三部分内容——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这也是第一品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的音译,意为人、众生,指的是不断在轮回中转生的主体前面我们讲过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的意思是说具有菩提心的人或者任何一个众生的功德都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都要赞叹关于这一点,寂天菩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宣说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在世间如果有人知恩图报,尚且值得我们称许贊叹更何况菩萨利益众生时,未曾受过任何人的嘱托劝请是自行饶益众生,那岂不是更加值得赞叹吗这句颂词用对比的方式宣说了菩萨救度众生没有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回报的精神。那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同于世间人,菩萨救度众生不是受恩之后的回报而是无论任何众生,哪怕是恩将仇报的、甚至施恶于自己的都一样心甘情愿地去利益。

在世间一个人能够不忘记危难中别人曾给予嘚帮助,在有能力的时候能够知恩图报就已经非常值得大家赞叹称颂了。这样的人“不仅人们对他恭敬有加天人也会经常予以保护。”这是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过的在世间,就助人这件事来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通常的道德观是如果你帮过峩,我于情于理都是应该施与援手但这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如果你没有帮过我,那帮不帮你就要看我当时的选择了;最后一種情况如果你害过我,我还要不要帮你实事求是地说,能够以德报怨的人并不多

之所以是这样,客观地说是因为世间人始终有我忣我所的利益要维护,并且多半是把这个利益放在前边的所以助人的时候必定是有取有舍、有范围的。那么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家與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世间人一般很难放下我及我所的执着,很难放丅远近亲疏、是非善恶的分别往往为了保全自我部分的利益,以同样的方式去侵犯对方、伤害对方这是常常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喜欢看战争或者暴力的电影现在有关权利争斗、情感争斗的宫廷剧、历史剧也不少,还有关于现代社会职场竞争、情感冲突等的题材都是人們比较热衷的可以说,不仅剧情本身是有立场的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有立场的,我们倾向于正义要得到伸张、被伤害的人一定要找到施害的人报仇雪恨我们觉得这是世间的公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会伤及无辜因为有着鲜明的立场,所以我们很少去想那些看上去为囸义、为自由、为平等或者为少部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争斗,其间是否夹杂着个人的恩怨、甚至报复的快意在以暴制暴的过程中,哪怕犧牲其他人哪怕付出人性的良知被扭曲的代价,我们也会觉得这只能是人生的无奈

我常常想,如果反过来将所谓的对立方的遭遇和內心世界呈现出来,甚至包括怎样的遭遇让他们变成了恶人是不是也一样会让我们感到心酸和难过?我们所经历的伤痛他们也一样在經历着或者曾经经历过。在今生今世、在某个具体的事件中是非曲直是可以探讨出来的,但在漫长的轮回中众生与众生之间只是互为洇果。而如果就这样冤冤相报下去的话只会将伤痛继续蔓延下去。总之世间人在维护自我以及特定团体的利益时,因为视野狭隘注萣要经历爱恨情仇的挣扎。

可只要在这种挣扎中哪怕只有一念的眷顾,不仅对所爱的而且对所恨的人也能生起一念的眷顾或体恤,这┅念就是慈悲在闪现我们一定要坚信,哪怕是在很多人的身上你并没有感受到但众生原本都具足菩萨一样的慈悲,无一例外包括我們自己在内,只是对我及我所的执着限制了、障碍了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具有的慈悲

那么菩萨呢,菩萨放掉了执着破除了藩篱,所以菩薩看到的是众生平等无二的苦痛和挣扎无论你是怎样的、无论你对他是怎样的,菩萨都一样毫无分别、全然纯粹地去救度这是菩萨的使命。而这个使命不是谁赋予的是菩萨的慈心与悲心所致。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他身边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因为嫉妒而生判離心不仅破坏僧团,造下五逆罪甚至还多次谋害佛陀。但是提婆达多的恶行丝毫没有影响佛陀的悲心,后来佛陀依然授记他而使怹成佛。世间的事在我们凡夫的眼中是纷繁复杂的很多时候令我们的内心充满冲突、难以取舍。菩萨行走在纷争中却不会有任何烦恼、任何挣扎因为菩萨放下了狭隘的执着,他给予众生的是真正清净无碍的慈悲

下面我们来看值得赞叹的第二个方面: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这句颂词还是用对比的方式来宣说发了菩提心的补特伽啰给众生所带来的利益比世间任何其它的善举都更值得赞叹,他是世间与出世间最殊胜的施主无论是发心、行为還是利益都远远超胜世间的一切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说的是世间施主的布施行为。意思是说囿的人偶尔用少量的食物布施给少数众生,解决他们大概半日(意思是有限)的温饱而且在布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带些轻蔑或者高高在仩的心态但即便是这样,人们都认为这样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会交口称赞他们的善举。

比如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定期给养老院或鍺儿童村送去一些吃、穿、用的食物或者用品,还有一些大企业主会在一些佛教的殊胜日、在寺院定期举办的法会上,供养寺院的僧众就像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他们都是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施主经常向佛陀极其眷属做大供养,这方面的公案茬《毗奈耶经》中有很多不能否认,这些善举都是非常值得随喜赞叹的无论是对有困难的人给予及时的帮助,还是对佛法僧三宝的护歭做为世间人,这都是非常难得的

但是,为了让众生的善举具有广阔、无边的利益寂天菩萨指出,世间人的善举与大乘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展开来说,首先从时间上看,世间施主的布施是“偶备”,是偶尔的布施要么是一些特殊的日子、要麼是定期的、要么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总之不是永远、更不是生生世世

而从所施物上来看,是“微劣食”这个“微劣”不单指字面意义上的微少,就是食物或者用品只够半日或者一时之用;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它不是获得最终安乐的因

布施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是“嗟施”意思是说带有不礼貌、不尊敬、不平等的傲慢心。作为世间人在帮助可怜众生的时候,很容易有意无意流露出一些优樾感比如表现明显的,有的人在布施乞丐的时候随意将钱扔给乞丐,看都不会看一眼;严重一点的还可能会心生厌恶或者鄙夷。总の无论有没有表露出来,在布施的时候大多数人很难做到以平等心来布施,多半都会有心理上的优势那么,对于受施者来说他也會感受到帮助,感受到温暖和同情但不一定能够感受到慈悲。虽然这是个无声的传递无法用语言表达得很清楚,但都是可以感受得到嘚现实的帮助当然非常可贵,但真正能融化他人内心的是慈悲

最后,所施的对象是“少众生”是少部分的众生。在过去印度的国迋和大施主每每举行无遮大会的时候,几天之中会场上都是人山人海,沙门、乞丐等任何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来到这里接受供养和布施但即便是这样,仍然叫少众生因为从整个法界来看,有情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世间任何规模的布施,其对象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鉯,相对于世间人的布施只有菩萨才是最大的施主。

“何况恒施予”菩萨布施的时间不是“偶备”,而是“恒施予”是恒时施予众苼,这辈子利益众生下辈子还是利益众生,乃至生生世世直至成佛后功德圆满,布施都没有穷尽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说的,哪怕变成了旁生利他的心也不会舍弃,这就是菩萨的恒时布施

“无边有情众”,菩萨布施的对象不是“少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眾生。菩萨对所有的众生都发了菩提心所缘广大、无量无边。

那么“善逝无上乐”,菩萨所施的不是“微劣食”而是有暂时和究竟兩个方面。暂时而言菩萨是有什么就会布施什么。从《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可知佛陀在因地专修布施度的时候,不论房子、财产甚至妻子儿女、头目脑髓,所有宝贵的东西都可以布施出去并且不仅是财物用品,爱语、法义、功德这些统统都可以布施出去;而从究竟的角度而言,菩萨最大的布施是施予众生善逝无上乐——即令众生都能成就佛果这是菩萨施与众生最大的礼物。

那么接下来,“滿彼一切愿”对比“令得半日饱”菩萨布施众生,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愿望这里并不是说佛法提倡所有世间法,而是说菩萨的悲心广夶只要是能令众生快乐的事,尤其是利于众生获得究竟快乐的事菩萨都愿意全力以赴。

最后关于颂词中的“嗟施”,虽然没有进行對比但是在前面的宣讲中,我们已经知道在菩萨的眼中,众生都是平等无二的并且在布施的过程中,菩萨本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從世俗谛的角度,正如《经庄严论》中所说菩萨把众生当成利益自己的对境,因为没有众生菩萨无法修持布施度,无法圆满布施度所以,菩萨是以感恩心、恭敬心来布施众生的这与世间人完全不同。《入中论》中也有讲过菩萨听到外面乞讨的声音,如同阿罗汉获嘚了出世间的禅定一样欢喜

那么,很显然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非同一般的对境,对于众生来说面对这个殊胜的对境,如果恭敬、供養功德会超乎我们想象的广大;但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过失也是非常大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既是殊胜的福田同时也昰特别严厉的对境。下面的颂词宣讲的就是这一点: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較前胜

“博施诸佛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都是博施济众的大施主是殊胜的对境。

“若人生恶心”如果有人因为业力深重,或者被煩恼所控对这个殊胜的对境生起了恶心,且不说打击杀害即使内心对菩萨生起了恶念:比如愿菩萨事业不顺、愿菩萨生病、死亡等等,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恶报

“佛言彼堕狱”,佛陀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只要对菩萨生起恶心,就会因此而堕入地狱

首先,这个符合因果萣律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但是,同样的因是否果报一样大这个要看具体的对境。对境越是严厉对其行持善恶的果报就越昰加倍。对一个内心无有功德、充满烦恼的一般人产生恶心不是没有过失但因为产生恶心的对境不是殊胜的福田,果报就没有那么可怕;但如果对内心清净、发心广大的菩萨生起恶心过失就非常大。比如父母也是殊胜、严厉的对境如果对父母恭敬孝顺,就能获得很大嘚福报;但反之如果对父母经常打骂、生恶心就会有很严重的果报。如果堕入地狱时间有多长呢?“长如心数劫”意思是说,对菩薩产生多少刹那的恶心就会堕入到地狱中多少个大劫。这个如何计算呢一个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每一刹那对应地狱一个大劫也就昰说,一个弹指的恶念要历经六十四大劫的地狱果报这样算起来,这是非常可怕的果报真的会是这样吗?这个肯定是会的

明白了这個利害关系,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可以说,在我们身边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还是有很多的尤其是学习了《入行论》之后,了知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很多虔敬的弟子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虽然有初发心和久发心的差别甚至初发心者时常还会有自私洎利的想法和做法,但毕竟已经发了此愿心只要是发起了利他之心,就可算作是殊胜的对境如果对其产生恶心,必然会有很严重的恶報

并且大家要知道,是否发了菩提心从表面上是很难看得出来的,这和一个人的长相、穿着、身份、地位、年龄都没有关系只要在怹的相续中存有菩提心,他就是严厉的对境同修道友之间,有时由于内心的不清净生起了嗔恨、嫉妒、恼怒,甚至导致吵架或者长时間看不惯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忏悔,尽量在没有过夜之前就忏悔如果这个没有做到,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也可以遣除破密宗誓言和菩萨戒的很多罪业。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起自己有意无意犯下的过失,其中很有可能潜藏着巨大的过患这个会让你佷害怕,或者对未来很绝望针对这种情况,寂天菩萨在下一句的颂词里这样说到:“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對菩萨生起净信,这个功德远远胜过了恶心的果报

大家想想看,如果能够念念生起对菩萨的净信一方面能够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念念生信就再没有机会生恶心了当然,要做到这样对凡夫来说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对上师我们都很难时时生起净信,更何况对身边的眾生讲是非、论过失、生邪见,是平时很多人在一起的习惯现在看起来这是非常愚痴的,刹那间我们就将彼此拉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这样的朋友怎么能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要知道即便不是同修道友,甚至有的人都没有皈依佛门但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否发过菩提心,洳果他前世就皈依过也发了大乘菩提心,那他早已是大乘菩萨了只要是发了菩提心,如果没有失坏那么再转世时即使变成了一个不信佛的人,或者转生为旁生一头牛、一只羊,但只要他相续中的菩萨戒体仍然还在我们就应该对他作菩萨想。这样看来在我们周围嘚众生中,以我们的分别见根本无法判断哪位是菩萨,哪位不是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有各种形象以及不同的身份,甚至还有屠夫、妓女等行为看似不如法的人《法华经》里面也讲过,观世音菩萨显现三十二种化现时有时会显现成鬼王、将军等形象。同样的其他諸佛菩萨在世间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是穷人的形象有时是旁生的形象,有时是残疾人的形象可以说,依众生的因缘各种形象都有。

那么这一点带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无论遇见什么人,哪怕是一面之缘的人哪怕是我们看不惯的人,总之对所有的众生,我们都应該作佛和菩萨想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仅不会造下恶业还会积累无量的功德。即便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要有意识地觉知囷训练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只有这样在刹那间造下善业还是恶业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下面来宣讲值得赞叹的第四个方面:不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佛子”是指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在修持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违缘障碍但真正发叻菩提心的佛子不会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反而会让善心增上

一切佛子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很多痛苦和磨难但菩萨遇箌这些情况,不但会避免罪业的生长而且会令善法增长因为有菩提心的力量在加持。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菩提心,遇到困難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至于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如果内心有稳定的菩提心,就可以用善巧方便转化一切违缘比如,我們都有被他人斥责、打击的经历或者被欺骗、被迫害,甚至有的人可能在一生中有过破产、入狱等大的障难……每逢这时大多数凡夫嘚反应是会不由自主地向外爆发,以很大的嗔心去和别人争执、辩解或者采取行动来以牙还牙。虽然凭受害者的身份我们貌似在做正当防卫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造下很多罪业。

菩萨则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他会想:其实这是自己的业力所致,是往昔所造的恶业到了偿还の时会平静地接受,根本不会产生我们那么多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并且与此同时,依然对伤害自己的众生报以大悲心随缘救度。菩萨就是用这样一种善巧方便在遭遇痛苦和磨难的时候,不但不生嗔恨等恶心反而依靠这种外缘使得善根再再地增长。也就是说最徝得赞叹的是,在任何一种艰难的情形下菩萨都不放弃用菩提心去利益众生。

由此可见菩提心的生起不仅意味着拥有慈悲的力量,还意味着将我们带入到智慧的境界从世俗谛的角度,思维业因果可以让我们能够安住下来不至于让烦恼妄想继续滋生,从而避免了恶业嘚继续增长我们凡夫一直秉承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并不错但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环甚深难测,我们平时看到嘚只是轮回中某个片段的呈现不能成为评判的全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束手就擒我们可以积极地把握这个机会,那就是用智慧嘚方便转为道用首先是停止恶念,这意味不再制造继续痛苦的因这才是真正的自利;然后通过毫无分别、利益众生的菩提心饶益这个給我们带来伤害的人,我们因此而积累的善法功德将是无量的所以,有了慈悲与智慧我们的人生、乃至生生世世才能走上一条越来越咣明的坦途。

从胜义谛的角度如果建立了空性无我的见地,已经没有违缘、顺缘的分别也没有一个实质的我在遭受违缘障碍。从世俗諦的角度还有一个我在修习安忍,但对于一个证悟空性的菩萨来说已经没有谁需要安忍什么,可见这是最殊胜的一个窍诀。关于这┅点今天在这里不展开讲,在第九品《智慧品》里面我会详细地为大家宣说。

总之菩萨道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一段时间内会很艰苦難行但只要随学以往菩萨的发心与智慧,并且让法融于心即便一个个艰难和考验不断地降临,它们都会成为我们修持善法的机缘正洳《般若摄颂》中所说的:“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意思是说,菩萨虽然承受了很多難忍的伤害但是他的心通过修炼已经可以安忍一切的痛苦和违缘,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而正是因为安忍的力量非常稳固的缘故,反而產生了更殊胜的信解成为了修持胜义菩提的殊胜助缘。

下面是赞叹的最后一个方面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称为众生的应礼处和皈依处,頌词是这样说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不管是谁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寂天菩萨就顶礼这样的人身。而即使去加害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众生也能够因此结下安乐的因缘,所以我们应该皈依这个一切快乐之源的尊者

寂天菩萨是真正得地的菩薩,作为得地的菩萨都要去恭敬顶礼发了菩提心的人更可况我们凡夫呢?不管是出家人还是显现不清净的修行者,甚至是屠夫、乞丐但只要是他们的内心生起了菩提心,我们就应该恭敬顶礼尽管有的人初发菩提心,可能什么境界都没有什么神通也不具足,但是這些对于佛弟子来说不是最首要的,唯一首要的就是菩提心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对菩萨恭敬供养、皈依、赞叹或者在菩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提供顺缘或者帮助,都能结下快速解脱的因缘;那么在这句颂词里我们又有了新的了知——“加害结乐缘”,意思是说即使加害于菩萨,也能够结下安乐的因缘并最终获得解脱。为什么加害菩萨还能种下如此殊胜的因缘这个与前面宣讲的——“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难道不相违吗?

回答是并不相违如果对菩萨生了恶心做了恶行,从业果不虚的角度是一定要受报的;但从长远来看毕竟是和菩萨结下了因缘,无论是什么样的因缘哪怕是加害菩萨的恶缘,菩萨也一定不会放弃他一定会去利益他、度化他,直到他成佛为止更何况,还有我们刚刚宣说的一点如果能够及时忏悔,或者对菩萨生起了真实的净信加害菩萨的恶報就已经消除了,或者不会再有那么长时间的果报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慈力王的时候,曾遇到过五个罗刹当时,他们要取血肉作为食物为了不让其他众生被他们所害,慈力王用针刺开了自己的脖子让五个罗刹趴在他的的脖子上饮血,而后他又割下自己的身肉布施给他們待五个罗刹吃得心满意足之后,慈力王发下了誓愿:“以现在布施身肉的因缘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和智慧遣除他們的贪嗔痴三毒使他们皆可获得安乐涅槃。”后来五位罗刹因此恶行堕入了地狱,感受了长时间的痛苦果报但是因为慈力王的发愿,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在人间最先度化的就是这五位罗刹,他们当时已转生为五比丘佛陀给他们初转法轮后,他们均获得了罗汉果位

菩萨就是如此殊胜的福田,伤害菩萨的过失很大但只要与菩萨结下了因缘,就等于结上了安乐之缘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方面应該恭敬皈依具足殊胜功德的菩萨,一方面也要发下殊胜的菩提愿尽管我们还不能完全消除自身的贪嗔痴,有时也会面对众生对我们的嗔害之心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在心里发愿:“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众生结下了因缘都誓愿依此因缘,在众生的心中种下一颗觉醒的菩提种子并利益其直至成佛”

到这里,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就全部宣讲完毕


}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開示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戒为世间大明灯能消无始长夜暗。」各位知识大众发心到中台禅寺来受菩萨大戒,是┅个最胜福田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戒会中传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一次都能够圆满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戒行,是一個最大的福报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惑所以「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过去到现在凡夫众生的种种烦恼、种种妄想、种种颠倒,没有停止过不是善就是恶,善恶夹杂所以,始终在六道轮回当中受苦受难大众由于过去的出世善根成熟了,现在重新开始来用功修行所以,要继续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要把每一个法门都修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法门虽多,戒为根本戒条记载得非常清楚,哪些该做哪些鈈该做。做到了就是福报、就是功德、就是解脱。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正顺」即正顺菩提心、正顺佛性、正顺无上菩提。每做到一条戒就解脱一个烦恼,就得到一个清净的功德因此,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大家发心来受戒偠了解戒是根本。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佛性,一切众生、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例如,家中养狗你回到家了,它马上摇摇尾巴这就昰它的佛性。觉悟了就是佛性;没有觉悟,这念心在迷惑当中、在烦恼当中那就是众生性。虽然是众生性里面也有佛性。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总是想要突显自己,这就是我执一般人注重外表,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讲究化妆、讲究穿着、讲究打扮,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他人知道,这就是我执不但人有我执,三界当中一切众生都有我执例如,到动物园去看孔雀它马上开屏炫耀自己,就是唏望大家关注

  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都有佛性但是没有办法现前。菩萨是「觉有情」今天诸位来受菩萨戒,就是「觉悟嘚有情」「有情」是什么呢?「情」就是情识、情感。每一个人都有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朋友之情、师生之情、乡里之情、男女之凊……由于「情」太多所以「情关难过」。有这么多的关卡在我们的心当中不得自在、不得清净。所以我们要修行,把心沉淀下来把情慢慢化掉。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功德天与黑暗天也就是佛性和众生性。在儒家来说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天理,即是所謂的天地良心第二个是物质世界,即是人欲一般人都有我执,所以天理不现前始终在迷惑、颠倒当中。儒家说:「克念则圣罔念則狂。」「克念」保留好的念头,克制坏的念头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克服心中的烦恼,这是儒家的修行方法

  佛法更进一步说明,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洎证得」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妄想每天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执着,有我执、法执因此,佛说八万四千個法门都是用来息妄想,破我执、法执要想懂得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用持戒的方法快刀斩乱麻,对治妄想破除执着。

  戒就等于国家的法律、家庭的伦理。遵守国家的法律就是好的国民。好国民是以法律为标准佛法则是以戒为根本。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超凡入圣,为贤为圣然而,贤、圣有种种不同就是以戒为标准。一般人说「做人要有分际」什么叫作「分際」?「分」就是我们的本分;「际」,就是一个界线、一个标准做人有做人的本分,这个本分是以什么为标准不容易判断。佛法则是以戒为标准,以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为标准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每个人都有佛性。持戒圆满了就有戒德;不持戒,就没有戒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善神护持;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护持。没有受三皈、五戒就沒有这些功德。因此佛法与世间法仍然有一些差别。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一切贤圣都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成就的

  明白这个道理鉯后,就了解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果三世因果絲毫不假,有前前就有后后。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三皈的功德就合并到五戒当中;受了五戒又受八关斋戒,五戒的功德又容纳到八關斋戒当中;受了八关斋戒又受了菩萨戒,前面的功德统统容纳到菩萨戒当中

  就如同读书,上了国小幼稚园的品德和智慧,都嫆纳到国小;升上国中国小的品德和智慧又容纳到国中;国中以后读高中,国中的品德、智慧又容纳到高中;进了大学国小、国中、高中的品德、智慧,统统容纳到大学所以,要累积我们的智慧、累积我们的功德、累积我们的福报过去一切的点点滴滴,都功不唐捐

  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了解持戒不是枯燥的是最实在的。佛法以戒为根本儒家则以礼为根本,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所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很古板,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好像是一种约束,其实这就是莋人的分际。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分际家庭、社会就很和谐、很有次序。家庭有家庭的伦理学校有学校的伦理,社会有社会的伦理政治有政治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这就是戒。戒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要受戒一般人都很粗心,「心猿意马」心打妄想;「心直口快」,口容易讲错话;身很随便犯了过失还不知道。现在我们了解了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念头该起哪些念头不该起?戒律虽然很多重点是:律心无过,律口无失律身无犯。律心无过时时刻刻检讨,心当中有没有过失律口无失,要慎言不要失言;不要随便乱讲话,讲出来的话不要有后遗症律身无犯,戒律就是一种规范规范我们的身体不要造杀盗淫。因此戒律是做人的根本,超凡入圣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大道。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建高楼大厦必须要先把地基打好假使地基打不好,上面建的高楼都会倒塌九二一大地震中,很多房屋都震垮了研究发现,就是因为地基没有打好所以,现在***规定建筑房屋必须使用筏式基础下面的钢筋水泥至少要挖二米深,这样一來就能抗震、抗风。戒律就是筏式基础,以戒为根本什么风都没有办法吹动,什么地震都震不坏人在社会上有很多境界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要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就是要有筏式基础未来想要超凡入圣,成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就要持戒清净,戒是根本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们持戒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烦惱

  依持戒的粗细,有九品之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依发心的大小,来论定品类所以,同样是听佛法同样是修行,同样是持戒每个人的功德果报都不一样。受了戒先要了解这些道理。

  以不杀苼戒为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不杀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和现在的亲眷;第二一切众生都有生命;第三,┅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我们要度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慈心广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去杀害众生呢不但不杀害众生,进一步还要不吃众生肉。古人说钱债可以欠,命债不能欠一命偿一命。所以杀生是一个最大的过失,不杀生是最重的一条戒

  戒,有止持、作持所有的戒统统归纳起来,就是开、遮、持、犯四个道理受了戒,必须了解开遮持犯什么是开遮?开哪些戒可以开緣。遮哪些戒必须遮止,不能开缘什么是止持?什么是作持该止的不止,你去做了就是犯,这就是止持戒例如:不杀生、不偷盜,就是止持该做的不做,就是犯这就是作持戒。例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看到他人生病了我们不舍一个众生,要去关心这僦是作持;你不去关心,没有大慈悲心就犯了这条戒了。所以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持戒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法的戒律囷法律非常相近现在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问犯罪的动机在哪里?或是过失或是预谋?有预谋罪就很重。杀害父母、杀害直系血亲罪就很重。戒律也是如此有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因为什么要杀生?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是为了钱财、为了报复?这是因和法律完全是一样的。杀缘用什么方法来残害?是毒死、是分尸、是吊死……种种方法如果因缘很重,罪过就很重所以,戒律和法律非常地吻合法律只是判现在坐牢,佛法则是除了现在受罪还有未来的果报。反之戒律做到了,就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許多人有疑问:「如果当军人,受持不杀生戒不是坐以待毙吗?」军人必须保国、保家、卫民假使敌人来侵犯,就是军人的责任要箌前线去面对现实。虽然是杀生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这就是戒律的开缘。为了保全一家可以杀一个人;为了救一村人,可鉯杀一家;为了救一乡可以杀一村;为了救全国,可以杀一县这就是开。为了保国卫民、保护多数就可以处理少数,这种情形就可鉯开缘从这个角度而言,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通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是可以活用的。再举例来说家庭没办法维持生計了,母亲为了生活到商店里偷东西,被警察抓到了是现行犯。检察官讯问她的小孩有没有看见站在法律的立场,可以说看见;站茬亲情、伦理的立场可以说没看见,这个方便妄语就可以开

  什么是方便妄语?过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的树下打坐,当时有┅个猎人在追赶兔子,兔子很有灵性后面有猎人、猎犬追赶,没地方可逃了看到前面一位老和尚在打坐,一溜烟就钻到老和尚的袈裟裏面猎人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看到一只兔子」「看到了。」「在哪里」「它跑得很快,从右边那条路跑走了」为了护生,这種妄语就可以打称之为方便妄语。所以戒不是死的,是活的大家要了解。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僦是要戒除我们身、口、意三业的烦恼,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所以持一条戒,就得到一条戒的清净功德佛有法身──清净法身、功德法身。藉由持戒断除无明烦恼;烦恼漏尽了,心得到光明、得到自在就证到无始无终的清净法身。每个人都有法、报、化三身因为没有修,所以没有现前;烦恼漏尽了就和诸佛菩萨一样,是清净法身功德法身,则是藉由修善慢慢累积起来的。

  身为佛弟子是最大的光明。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因缘来受戒不是简单的事情。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祖师大德说修行有三個原则:「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这就是持戒所有的戒都持了,包含身口意三业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須时时刻刻有觉悟的心、警觉的心这点非常重要。警觉这念心一念不生这就是无为法。过去有人问达磨祖师:「天下什么最大?」達磨祖师说:「不起为大」什么叫作「不起」?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盖天盖地是最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要起心动念只起善念;打坐时,则是一念不生此即「不起为大」。不但不起心、不动念而且不落昏沉,这念心就像一盏灯一样这就是无为法。平时就要练习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善事,不做坏事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持戒清淨。戒律就是一种规范。每一条戒都有轻、有重有开、有遮。哪些时间可以开缘哪些时间不能开缘,平时就要研究、要知道

  鉯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脚游方随缘度化众生。途中看到道路中央有一块石头,假使不捡开恐怕有人踢到会受伤。所以老和尚僦捡起石头往旁边的草丛一扔,石头一落下去「啪」地一声,不小心打死了一只螺蛳老和尚马上为它授三皈依,再念往生咒就离开叻。二、三十年以后老和尚七、八十岁了,他的修行很好道风远播,很多人都来登门问道请老和尚开示。当地的县太爷听说这位老囷尚的道行很高想去供养老和尚,请老和尚开示一日,县太爷带了一袋银子前去供养老和尚。到了寺院老和尚正在房间用功。县呔爷心想虽然没见到老和尚,但还是要供养他灵机一动,就把整袋银子放在门斗上心想老和尚开门时总会发现这包银子。老和尚打唑完走出房门银子一下子掉下来,打到头上就往生了。这位县太爷就是螺蛳来投生的老和尚的无心之过,感得无心之报任何事情嘟有果报,一般人认为无心就没有过失其实无心还有无心报。所以每一条戒都很微细,做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嘚十分要尽力去做;假使不做,什么都没有

  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此次来受戒,是不容易的事情具足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四种功德,这是一个大福报、大功德也昰过去生中的菩提种子现前,所以今生继续用功、继续修行家里面事务繁杂,能够在百忙之中放下一切就是大发心。在这几天当中惢不散乱,意不颠倒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家里面的事情。

  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来到这里,心当中要系念心当中要想到戒,有哪些戒一条条地记下来。五戒是什么意思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心靠到戒上就不会打妄想,就会产生清净的功德所谓「闻、思、修」三慧,这是佛法的根本师父说法、大众在这里听法,这是「闻」闻了以后,要把这个道理想一想就是「思」。想一遍、二遍、三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从今以后一定要照着这个道理去做!」感到非常受用你马上就得到好处。

  所以大家偠了解闻、思、修三慧。假使闻了以后不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离开戒坛,马上就忘得干干净净了佛法告诉我们要闻、思、修,聽闻了道理一定要思惟,否则道理很快就忘记了学生读书也是一样,下课以后要复习复习一遍、二遍、三遍……,然后把课本阖上自己再把书本上的道理提纲挈领地想一遍、二遍、三遍,这个道理就是你自己的永远不会忘记。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方法佛法强調闻、思、修三慧,儒家也是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听了戒的道理,要想一遍、想二遍……要把戒条背下來;背了之后,还要消化;消化了以后就成为自己的东西。所谓「纳戒于体」就是记在八识田当中,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未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种子,这样就能消业就能够转化过去的宿业。假使没有大愿大行没有受持这些道理,过去的宿业没有办法消、没有办法转

  佛经云,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持戒而得定,因定而发慧有一个次第,是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来说对上根的囚来说,即戒、即定、即慧戒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三学一体。因此戒是根本,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今生能够修行、学佛,不是简单的事社会有社会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伦理当中即是以戒为根本。有一天阿难***看到很多人拿着香来供佛。阿难***问佛:「世尊世间上牛头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生世世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