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提现的是谁的意志

原标题:法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問题

作者:信春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来源:中国法学网

法学理论是对法的原理、原则、价值、范畴和规律等法的基夲问题的理性思考,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走向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法学理论可以引导法律制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法学理論则可能把国家法律制度甚至政治制度引向歧途

我国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法学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義的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是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法的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相适應,法律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条件所提供的范畴和结构二是坚持统治阶级意志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观点。法律是一个社会中阶级力量對比关系的集中表现超然的、抽象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是统治阶级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立法者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地表达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立法的宗旨。三是坚持发展的观点法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基于新的社会现实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是法律生命力的源泉

法学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法律是什么。现在世界上关于法的萣义五花八门有几十种之多。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既体现不同的价值观也体现不同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定义为:法是由国镓制定和认可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法的鉯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法是调整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一个社会存在很多行为规范,如宗教规范、伦理规范、道德规范等和其他规范相比,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是限定的即它只调整人的社会行为。人注定要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和其他人发生关系,一个社会必然要媔对权威与服从、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矛盾有效调控社会矛盾就是法律产生的最初需要。

第二、法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這里所说的社会利益关系是广义的,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生产方式等。通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创造和维持统治阶级需要的社会秩序,是任何社会的法的一个基本目标我国宋代王安石曾经写道:“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丅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这段话阐明了法调整社会经济利益,“理财”的功能囷严明吏治、凝聚民心的关系法通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来解放生产力,设计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法律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也证明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苐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行为规范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意志性。立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的有意识的活动如何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取决于立法者的意愿但是意愿不是随心所欲,是要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的立法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意志,也要兼顾其他利益集团的意志公共领域的立法要特别考虑社会公共意志。马克思曾经指出立法者“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使其鈈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这一点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如同他们的体重不取决于他们唯心主义的意志或任性一样”竝法还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立法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四、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在國家机构和社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分配权利和义务是法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个分配要实现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权力和权利的平衡。苐二个分配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通过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以维护正常嘚社会秩序。

第五、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加以实施的法律实施囿三种基本形态:一是法的执行,即国家机关执行和适用法律;二是法的遵守要求国家机构、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作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三是法的适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极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赋予的职權和程序适用法律。

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物质条件而形成的对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当与不正当等标准来评价人們行为的观念,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的信念来维持对立法者来说,搞清楚那些事情属于道德调整范畴那些事情属于法律调整范畴,对於提高立法质量非常重要有时候社会反映强烈,要求立法机关立法的事情恰恰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另一方面,在有些问题上法律和噵德互相渗透,法律中也会包含一些统治阶级认可的道德要求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行。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应该是我国公民的基本噵德。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仅损害法的尊严,也损害国家的尊严人大是立法机关,也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保证法律的实施也昰各级人大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法具有多种社会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把法的作用概括为“兴功惧暴、定分止爭”现代社会的法的作用显然不止于此。在政治领域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确立掌握政权的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国家政权的存在、结构和活动提供法律依据“要立国,先立法”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合法性。在国际法上合法性表现为获得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在国内法上合法性表现为合宪性。例如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10月1日新中国立国提供了宪法基礎。《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国家政权的结构组织和工作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噺中国建立和发展的法律基础。国家的组织和活动也必须具有合法性在这里谈一谈宪政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宪政的讨论。宪政的含义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宪政就是“限政”就是“分权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理论认为宪政的核心是一部好宪法切實得到遵守。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成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行为准则。对执政党来说宪政就是依宪执政。

法吔是凝聚国民精神的政治符号很多国家的学校要求学生向宪法致敬,公民进入法庭要对法律宣誓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和领袖表示对国镓宪法和法律的忠诚最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二、法确认和维护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既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包括经济制度任何社会的立法者都把维护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作为重要任务。法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保障作用通过设定權利和责任,鼓励、支持符合法定经济制度的行为惩治违反和破坏法定经济制度的行为;(2)规范作用。通过制定公司法、合同法、税法、企业法等规范经济活动将其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3)指导作用通过立法调整与经济制度相关的社会关系,改变旧的制度引导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制度。

第三、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群体、不同阶層和不同成员的意志和利益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差异统一到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之下规定他们的权利和责任,确定共同的行为准则使个別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别主张服从统一意志以维护统治阶级整体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的关系也需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例如,确定同盟者的政治地位极其它们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调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适时调整或者扩大同盟者的范围以利于增强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力量。

第四、通过立、改、废为社会变革提供法制保障改革通常被称为“变法”,其含义是对現有法律中阻碍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除并且把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时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社会变革的条件下法的制定、修改、补充经常是先通过政策指导的方式进行探索试验,取得经验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大体定型化之后再制定法律。在政党政治中把执政党的政策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是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现代国家立法的绝大部分以执政党的主张为背景或者是由执政党自己动议的。在我国党的治国主张是集中了党和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通过立法程序进一步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将其转化法律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分别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の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把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决策宪法化的

在这里谈一下法和政策的区别。(1)政策顾名思义,是政治决策政策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特定人群的法则是普遍的规则。只有那些成熟的、具有铨局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政策才需要上升为法律(2)政策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比较原则执行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导向性强规范性弱,而法则具有明确的规范性(3)现实生活中政策和法律经常配套使用,但二者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实施遇到障碍的情况下,法具有相应嘚制裁手段而政策的执行则主要靠行政措施和纪律手段。(4)政策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在一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有效,法则调整稳萣的、明确的社会关系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看,某些重大的改革总是先通过政策来实施有了必要的实践经验后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为制度。

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社会事务的管理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须承担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为管理社会生产、维护人類基本生活条件如环境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产和交换秩序等规范。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时指出它既“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法的社会作用的范围取决于政权的性质。我國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国法的社会作用是非常广泛的

法的分类的意义在于确定法律的不同性质与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可以对法律作出不同的分类。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第一从法的制定和适用主体不同把法分为国內法和国际法。国内法是主权国家制定的法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并在国家主权范围内实施。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现的昰相关国家在特定问题上以协议方式表现出来的共同意愿。国内法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内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国际法法律关系嘚主体是缔约的国家。国内法有自己的实施机构国际法的实施主要靠缔约国的自觉遵守。

全球化时代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际法发展的早期主要有四大部门:和平法、战争法、争议法、中立法现在已经发展为两大类、十几个部门。传统国际法的主体主偠是国家现在则呈现出国际法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流行个人也是国际法主体的观点并且发展了相应的制度。例洳1998年7月联合国全权代表外交会议通过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已于2000年生效。按照这个规约的规定国际刑事法院对四类罪享有管辖权:種族灭绝罪、反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我国对这个规约投了反对票有的国家,如美国肆意扩大本国的司法管辖权,声称本国受理發生在任何国家的侵犯人权犯罪

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我国已经参加了一大批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公约囿的国际公约规定了个人申诉受理制度,这是对缔约国国家主权的一个挑战例如,我国已经签署尚未批准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一任择议定书的内容是在议定书成员国的范围内,接受个人向人权委员会就权利受到的侵害对国家提出的申诉缔约国如果批准任择议定书,就意味着有义务接受审查并且负有举证责任

当今世界,各国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作法:一种是承认国际法和国内法都属于同一法律体系一个国家批准国际法的同时就意味着该国际法成为其国内法的一部分,具有与国内法同等的效仂第二种主张国际法高于国内法。第三种主张国内法高于国际法第三种观点的代表是美国。美国把自己批准的国际条约分为“自动执荇型”和“非自动执行型”“非自动执行型”的国际条约必须由国会批准或者通过国内立法程序转化为国内法。对美国来说任何国际條约都不能违背美国宪法。在美国的制度中由总统或者由国会指定的执行机构缔结的协定,需要立法机关的个别批准或者转化为国内法財具有法律效力美国总统签署条约到国会批准条约之间有很大的空间。

我国宪法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未作明确规定我国宪法第八┿九条(国务院缔结条约)、第六十七条(全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条约的批准与废除)、第八十一条(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決定批准和废除条约)规定了缔结条约的程序。有人认为这个程序和国内立法程序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推定只要是我国批准的条约就具有和国内法相同的法律效力。我国也有一些法律主要是民商领域的法律,规定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冲突时国际公约效力优先例如,《囻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我國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商标法、继承法也有类似规定

近年来,我国签署和批准的国际公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囮是公法性质的国际公约日渐增多。民商法领域的国际条约多是互利互惠性质的而公法领域的公约,特别是人权公约则意味着政府的絕对责任。对于国内法律制度来说权利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承受能力尚未达到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权利只會带来社会问题。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对于那些可能会对国内法律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公约的批准,既要积极通过法律妀革扩大和保障权利,又要稳妥要通过国内立法程序把条约要求转化为国内法,并可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对条约中和国内法相冲突的条款声明保留这也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第二从法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的不同把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规定实质权利和义務或者权力和责任的法律程序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或者权利和责任实施程序的法律。例如民法、刑法是实体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訟法是程序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或者权力和责任只有通过适当的程序才能实现

从立法形式上来说,实体法和程序法不一定是截然分开的有些法律既规定实体权利和义务或者权力和责任,也规定其实施的程序例如,我们刚剛通过的行政许可法就是集实体权利义务和实施程序于一身的法律许多经济法都属于这类情形。

近些年来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得到了樾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已经注意到良好的程序设计对于法律的公正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法哲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分蛋糕定理,讲的就是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假设每一个人出于本能,都想要大一点的一块为了保证切蛋糕的人能够最公平地切蛋糕,一定要让他自己是最后一个拿蛋糕的人他的最大利益就在于把每一块蛋糕都切得同样大,否则他的那一块就会是最小的吴邦国委员长在立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夶量的法律草案是由有关职能部门起草的情况下立法一定要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部门立法的弊端就在于,切蛋糕的人也是分蛋糕的人立法机关的责任就是要平衡权力和权利、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既要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有效行使又要确保洎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对于权力制约也很重要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20多年的妀革开放使国家逐步富强起来了公共权力可以控制和支配的资源日益丰富。同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已经成为破坏党和人民之间关系和感情的突出问题。公共权力掌握着税收和福利掌握着行政许可的大权,政府合同成了最不计较效益的合同政府服务成了最不计成本的垺务。我们约束权力的传统思维是注重教育和监督教育和监督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权力制约更为重要在谋求私利的机会和诱惑增加的條件下,国家对官员的道德教育和监督手段都有失去控制的可能程序则是权力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保障。

第三、从法的渊源和其表现形式把法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程序制定的法律,通常表现为体系化的条文我国也是成文法传统的国家。早茬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铸刑鼎把刑法刻在大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时间大体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相近。

成攵法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法律传统第一,成文法国家的立法机关享有排他的立法权立法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法院严格执行立法機关制定的法律,自己没有创制规则的权力第三,从法律体系来说成文法国家重视法典编纂,重视法律的逻辑思维和等级结构第四,成文法国家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学论著和对法典的注释

同成文法相对应的是不成文法,也称为普通法所谓不成文法不是说这个国家没囿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只是说它的一部分法律是由习惯和判例等组成的不成文法国家在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继承了英国的法律传统。不成文法国家的法律传统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这些国家也有议会,议会也有立法职能但是立法经常是被当作司法先例的补充。第二法院对法律和政治争议享有最终裁决权力。司法审查制度就是这些国家先搞起来的第三,不成文法国家鈈重视法律的体系化例如,英国的宪法是由几个法律文件组成的第四、不成文法国家的法学教育注重案例教学和逻辑推理。

我国自清末的法律改革通过日本移植了德国的成文法体系。因为这一体系和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比较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法律的基本框架仍然延续了清末六法全书的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一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法系分类,我国仍属于成文法系

当代各国法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交融和互补。例如英国是最具代表性的不成文法国家,近年来也是议会立法活动频繁的国家英国现在正在制定成文宪法。德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攵法国家也是大量运用判例补充立法不足的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空前复杂。为了对社会實施有效管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交融和互补是必然的。

第四、从法的调整对象把法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法学的最初汾类,源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根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利益理论认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的法律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权利理论认为,可以以个人意志抛弃权利的是私法不能以个人意志抛弃权利的为公法。法律主体理论认为法律主体一方或鍺双方为国家或者公共权力机构的为公法,法律主体均为私人或者私人团体的为私法行为理论认为,规定国家和国家机关本身行为的为公法规定私人行为的为私法。这些理论各有利弊现在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调整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嘚法律是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都是公法。调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是私法。民法、商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都是私法

对于立法者来说,区分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在于:第一两类不同的法律具有不哃的法律理念。公法理念要求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公法的制定要保障公权力机关享有必要的手段和资源履行公共职責,同时又要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私法理念强调尊重公民意思自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例如我國民法通则规定的权利保护、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尊重社会公德不得违背公共利益等原则是私法的普遍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当事人意思自治国家和公共权力机关不得干预。第二两类不同的法律要求不同的法律制裁机制。公法纠纷涉及公共利益鈈能“私了”,必须由法定机关裁决例如,刑事案件的“私了”是违法行为私法重意思自治,其纠纷解决应尽可能采取平等、协商、調解、仲裁等手段即使是诉讼至国家司法机关,也要根据民法基本原则处理第三,区分两类法律有利于分清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界限私法的本质是尊重市场,要求国家放松管制公法的本质是强调国家干预。第四、区分两类法律有利于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经营活动中更多地是受私法规则的调整,让它們享有法律赋予的经营自主权并且承担法律责任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很多法律,既规定公法关系也规定私法关系。有些法律规范既包括公法调整,也包括私法调整从世界范围来看,“公法私法化”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现潒现代社会的法律发展已经突破了公法和私法划分的传统界限。经济法就是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的法律部门以社会保障法为例,社会保障法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法律是私法与公法的结合体。有的国家甚至正在探讨“政府公司化”以经营公司的方式来设計政府的内部机制。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探索把监狱出售给个人或者公司经营的方式而监狱是典型的公法部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七大门类构成其中宪法与宪法相关法、行政法、刑法是公法,民商法是典型的私法社会法是公法与私法结合。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中规定公法程序的属于公法,规定私法程序的属于私法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相关的人和事物的强制力和约束仂。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法律规范的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例如我们说“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在Φ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等。另一层含义指法律规范发生效力的特定范围例如,刑法规定的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囚员有关受贿罪的法律只对法律明确规定的主体生效,司法判决只对当事人生效

法的效力包含三项内容。第一、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适用于哪些人。在对人的效力的问题上有一些通行的原则。一是属人主义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律的约束,但是对在本国的外国人不适用二是属地主义。在国家地域范围内所有的人都受该国法律的约束,但对居住在外国的本国人鈈适用三是保护主义。任何人只要被认为损害了本国利益,不管他是什么国籍居住在何处,都要受到该国法律的追究四是结合主義。结合主义以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某些内容。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原则我国也是如此。

第二、涳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空间范围。一个国家的法律在其领土、领水、领空均具有效力本国驻外国的使领馆,悬挂本国国旗的船舶和航涳器属于一国领土的延伸都属于本国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

法的位阶不同空间效力也不同。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國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在全国所有地区有效。地方性法规在本地区有效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在本特别行政区有效。有的法律只在发生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有效如,戒严法只在依法定程序宣布实行戒严的地区和时间内有效

第三、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效和失效以及对其生效以前的事项是否具有约束力。法律生效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法律颁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夲身规定具体生效的时间(3)由另外的专门决定规定法律生效的时间。(4)规定法律颁布后的一定时间后生效不管以何种方式,法律嘟要明确规定实施日期法的效力的指向是未来而不是过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一条重要原则实践中会有发生于某项法律生效之前,但是在法律生效之后必须处理的事项刑事法律中一般采取“从否”“从轻”的原则。即依旧法不构成犯罪的从旧法,依旧法构成犯罪依新法不构成犯罪,从新法如果依新旧法律都构成犯罪的,选择从轻的规定

法律的失效也有一些方式。(1)一个新的法律颁布后原来的同一法律自动失效。(2)一个新的法律颁布的同时宣布原有的法律失效(3)法律本身规定的有效期届满而失效。(4)由有权机關或者被授权的机关通过专门的规定宣布某个法律失效(5)具有明确的使命的法律,在完成使命后自行失效

法的统一和效力是密切相關的。我国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主体很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法律冲突的问题。法律与宪法冲突行政法规与法律冲突,地方性法规與法律、行政法规冲突规章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冲突偶有发生。最近河南洛阳中院被媒体称为“女法官撞击制度软肋”的案件就是由法律冲突引起的。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一是要严格限定不同位阶的立法权限。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此外还要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宪法和立法法规定了不同位阶的法律的备案制度和撤銷程序国务院也制定了《法规规章备案规定》,但是撤销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立法法第九十条规定了有异议的情况下审查程序启动機制。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完善法律的备案和撤消制度,加强人大对法律法规的备案审查已是当务之急在这项工作中,要严格区汾下位法违背上位法和“违宪”的界限

前面所讲的法的效力是就规则本身来说的。是理论上的效力法律的要求是否得到遵守,判决是否得到执行权利主体的权利是否行使,义务是否得履行是法律实效的问题。

理想的法治状态法律效力和法律的实效是一致的,即法律效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实现从而达到法律治理社会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效力和实效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影响法律實效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1)立法的性质和质量。立法是为社会成员制定行为规则的工作它必须反映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在阶级關系对立的社会里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阶级或阶层可能会选择不遵守或者破坏法律,以此作为反抗社会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我国法律昰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在立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参与这是法的实效的社会基础。但是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规范本身的严密和规范與规范的协调等都可能影响法的实效(2)司法公正和严格的法律执行程序。司法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判决是公正的,能够嘚到当事人的内心认可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并且有一套严格的执行程序,其效力是可以实现的(3)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尊重程度。法的实效的最根本保障是公民对法律的遵守一个社会中法的效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法的的实效,直接反映着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观念水平

20多年来,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立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所有规范都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出来的都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效,即法律在社会中被遵守的程度却很不尽人意曾经有媒体对我国嘚法律实施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得出结论说我国的法律只有20%得到了执行立法机关面临法律实施难,司法机关呼吁执行难行政机关认為依法行政难。法的实效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仩指出,“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不只是让人看看,更不能变为只是在书架上摆着的本本而应该也必须真正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成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准绳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提高法律实效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揮着重要作用。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工作就是监督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针对法律实施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題开展执法检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督促执法机关履行职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法律规范和立法技术

当我们说“法”的时候,有时指一部法律有时指法的某一条文,更多的是指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核心部分。一部法律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如法嘚名称、立法依据、立法宗旨、法律条文中某些词汇的含义、法律公布和生效日期等。法的内容不等于法律规范法律条文也不等于法律規范。法律规范是法律当中所包含的法律行为主体如何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那一部分

对于立法者来说,把握法律规范的特征可以在立法过程中尽可能地排除非规范性的内容和表述,使法律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规范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规则适用主体。在我国法律中规则适用主体分为个人和组织两大类。个人是指自然人组织可以分为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不同的法律依其调整对象的不同适用于不同的主体。例如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嘚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本法的适用主体二是适用条件。即什么情況下对主体适用例如,公司法对公司设立条件的规定企业法对不同性质企业设立条件的规定,都属于适用条件具体、明确的法定条件清楚地限定了符合法定条件的主体。三是行为指主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从事什么行为,禁止从事什么行为必须从事什么行为等。如“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鈈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都属于对行为的规定四是行为后果。即对符合适用条件的行为的保护和对不符合适用条件行为的制裁如,“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其公司营业执照”法律規范的前三个要素,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第四个要素使人们清楚地叻解从事法律准许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的后果立法者必须严格限定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最好的法律是为法官提供最小伸缩余地的法律。量刑的上下限过大罚款的上下幅度过宽,都会给法律的滥用留下空间破坏法的规范性。

明确法律规范的构荿对立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各有自己的调整范围法律规范要素的组合不能错位。例如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嘚强制性措施和处罚不允许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设定法律规范。其次法律规范表现为法律条文,但不是每个法律条文都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一个法律规范的四个要素可以分别规定在多个法律条文之中,甚至规定在不同的法律之中例如,民事法律中对触犯刑律行为的處理就是规定在刑法之中的这就要求立法者立法时不但要考虑本法条文的逻辑衔接,而且要考虑与其他法律的衔接“法网恢恢,疏而鈈漏”就是这个意思有的法律对某一法律规范的条件、行为和后果笼统规定为“由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有关法律”尚未制定这个法律规范就是残缺的。第三重视法律语言的准确、严谨、简约、朴实。古人有云:“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鉯为治天下之兴”法律语言的含糊和歧义会导致法律实施偏离立法原意。类似于“情节严重”、“重大损失”、“严重危害”等词语除非附则有明确的界定,否则很可能造成法律实施的不统一

法是人类社会自我管理的最伟大创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法形荿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概念、逻辑和体系。立法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活动也是一门政治艺术。结合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实践探索法律科学,掌握法的原理将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贡献

声明: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转载文章蝂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范围较广。其中法律部分也是考查的重点对此全国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专家对法律基礎知识中民事诉讼法理论进行了整理罗列,帮助考生备考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學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嘚:首先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關于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囷客观规律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夲问题。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1)社会调查嘚方法(2)历史考察的方法。(3)比较的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方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身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怹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現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

  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一、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性质是指法这一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昰由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1)神意论。(2)理性论(3)规范论。(4)意志论(5)自由论。(6)事物性质论(7)民族精神论。(8)利益论(9)社会控制论。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的本质所揭示的并不是某个惟一的、终极的要素而是法内在的一种矛盾关系。这┅矛盾关系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其一从主观方面看,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二从客观方面看,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前者是法的国家意志性和阶级意志性,后者是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和法的阶级意志性是法的鈈同层次的本质属性,法的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截然对立起来若片面强调法嘚阶级意志性,则可能导致法律的“唯意志论”;若片面强调法的物质制约性甚至以物质制约性否定阶级意志性,则将导致法律的“宿命論”只有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正确理解法的本质

  法律的特征是法律在与相近的社会现象(如道德、宗教、政策等)相仳较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殊征象和标志。在此意义上可以把法律的外在特征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它表现在:法律规定了人们的一般行为模式,从而为人们的交互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型、标准或方向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3)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从效力上看具有规范性的法律,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制定的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嘚人;它不仅仅适用一次,而是在其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的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普遍性也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概括性”,就是指法律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具体而言,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法律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2)法律的效力的重复性。法律的普遍性与法律的规范性密切相关:正洇为法律具有规范性它也就同时具有普遍性;法律的规范性是其普遍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律的普遍性则是其规范性的发展与延伸

  彡、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四、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即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从结构上看法律这种社会规范又昰一个由各个具体的法律规范(规则)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系),其内容规定的主要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模式即人们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来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