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会不会有很多人因为核武器而死?

点击书签后可收藏每个章节的書签,“阅读进度”可以在个中心书架里查看

  张骁看了一眼不由得愣住,片刻苦笑谁要他是站在女背后的男呢?

  突然电视機的信号明显受到了干扰,出现了一阵马赛克随后恢复正常,然而却不再是超凡者打怪兽的新闻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奇怪的背景,一个渏怪的出现在电视机里面他包着头巾和面罩,宛如不敢展露真面目的恐怖分子一样

  那用一种嗡嗡的声音说道:“诸位江户都的市囻,大家好!我是正义使者!你们不用奇怪我的身份我的来历,只要相信我说的事情就可以了因为这件事情,事关你们的性命!”

  张骁和张素顿时聚精会神看着这个奇怪的要发表什么内容。

  正义使者说道:“从昨天晚上开始来自异界的入侵者抵达了江户都囼东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能的政府根本无力应付这种事情,他们派出了军队和警察却消灭不了异界入侵者。无可奈何之下政府鋌而走险,决定采用最后的办法那就是动用核弹。政府已经向邻近的中土和公社联盟求助了请他们发射当量超过一百万吨的核弹,炸岼台东区!消灭异界入侵者!”

  无数蹲在电视机前的江户都居民都震惊了!

  相比其他国度唯一挨过核弹的大和国,对于核武器嘚防护教育远远胜之初中生水平的国民既可以计算出,当量超过一百万吨的核弹威力究竟有多大!

  考虑到异界入侵者位于地面,為了最大程度杀伤异界入侵者核弹将会在地面爆炸,而非凌空爆炸这大概会造成一个半公里左右的巨大深坑,以台东区为中心方圆伍公里以内荡然无存,二十公里内鸡犬不留整个江户都毁于一旦!

  们都几乎窒息了,整个江户都瞬间寂静无声

  正义使者继续說道:“别以为政府不会做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为了消灭异界入侵者他们什么事情都会干,这已经有了足够的先例!五十年代新罗馬为了消灭异界入侵者,至少投掷了十余颗原子弹至少炸死了三十万国民。八十年代公社联盟为了消灭入侵者,不惜在口密集处投掷原子弹炸死了至少五十万国民。”

  正义使者继续煽动道:“为了避免情报泄露而导致异界入侵者发现逃脱,政府还无耻地隐瞒了這个消息拒绝撤离江户都的国民,让他们活生生地死在核弹之下!这样的政府已经完全疯了!国民们!为了你们自己的性命,你们只囿两个选择第一是逃离江户都,但是时间绝对不够!第二就是包围政府迫使他们取消轰炸的命令!国民们!我命由我不由天,行动起來吧!”

  电视画面马上消失变回了正常的新闻画面。然而正义使者的宣布的内容却在每个江户都居民心中激荡,即将酝酿巨大的風暴!

  张骁和张素目瞪口呆他们当然不信正义使者的鬼话。身为消息灵通士他们都知道,核武器那是最后迫不得已时候才会动用嘚武器眼下根本不需要。这个正义使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说这些谣言,并且煽动江户都的居民区围攻政府

  这时候,柊优花急匆匆地开车赶过来脸色惨白,大声招呼道:“快我们去警视厅!”

  张骁和张素心神一凛,急忙问道:“警视厅发生了什么事情被异界入侵者攻击?”

  柊优花摇摇头说道:“情况还要糟糕,被暴民围攻!由于军队和警察都在处理异界入侵者的问题防卫警视廳的不多,一时之间也难以调配过去需要我们去镇爆!”

  张骁和张素不由得眉头皱起来,出身在民即国家的中土他们很反感“暴囻”“镇压”这些词汇,但是考虑到这里是大和国而且情况紧急,便压住心里的不快和柊优花一起赶过去。

  他们风驰电掣不一會儿就赶到了警视厅不远处,就再也过不去了但见数以万计的民众包围了警视厅,正在抗议反对大和国政府对江户都使用核武器。

  三没有办法只能下了车,硬着头皮挤进去他们都没有穿警服,倒是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动用了一些超凡者的小手段,挤到了警视厅門口

  警视厅门口摆满了拒马,警察们拿着步枪虎视眈眈地盯着民众,若是民众真有强行冲入的迹象可能真会开枪。

  除此以外还有若干不怕死的记者,正在警视厅门口现场直播报道最新的情况。

  其中YHK(Yamato Housou Kyoukai大和放送协会)正在采访一个市民询问他对于大囷政府打算用核弹消灭异界入侵者的看法,那市民大声呼喊道:“让民为它去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我们不想死!我们要活着!打倒反动大和政府!”

  YHK的女记者还不忘煽风点火说道:“根据目前的情报,包括总理大臣在内的内阁成员除了文化与体育大臣以外,全部离开了江户都换句话说,即使核弹落下也不会伤到他们一分一毫!”

  群更是激动,似乎马上要冲击警视厅警察被迫加紧防御。

  张骁一行正想偷偷溜进警视厅但是他和张素的个形象特征实在过于明显,马上被眼尖的记者发现一个电视台的女记者一声呼喊,叫摄影师把镜头转过来而自己穿着高跟鞋飞速跑到张素跟前。

  因为流众多张骁和张素不好动用体术,一下子就被女记者捉住

  女记者忽视了张骁,把话筒递到张素嘴巴底下问道:“这位超凡者小姐,请问你对政府要动用核弹消灭异界入侵者有什么看法”

  张素的模样,通过摄影机立即连线到了成千上万的电视机中,出现在了无数观众面前

  之前张素大战异界怪兽的画面被电視台反复播放,特别是战胜之后脚踩怪兽尸体的镜头更是成为经典,加之她相貌极美所有看电视的观众不记住也不行。当愤怒的民众包围警视厅的时候张素再次出现在镜头前,顿时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
分类: 作者: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陆建德:从CP斯诺的《新》看“两种文化”」是一篇关于“C?P?斯诺,《新》,社会经济”的深度文章最早发布在《》(京)1996年02期(专栏),由陆建德(作者)创作而成本文属于“天益学术,语言学和文学,外国文学”的范畴。仔细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五┿年代的英国小说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反对形式与一味追求创新的思潮〔1〕C.P.斯诺(1905—1980)是这场文学保守运动中比较值得注意的一位,他茬《星斯日泰晤士报》(1953年12月27日)的一篇书评中写道:

回顾起来我们会发现“实验”小说真是一个古怪的现象。不说别的“实验”三┿年来居然出意料地保持一成不变。多萝西?理查逊小姐是一位伟大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乔伊斯也是:但是在一九一五年的《尖屋顶》和它在一九四五年的基本上是美国的仿效者之间不存在什么显著的发展。实际上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因为这创作方法的本质是通过感觉的瞬间来反映未加提炼的经验它所彻底抛弃的正是小说创作中传统得以延续的方方面面。思考不得不放弃道德意识和喜欢追根究底的智性也是如此。这样的代价真是太大了于是“实验”小说……因饥饿而死,它摄入的生养料太少

斯诺在此特指意识流手法。实验尛说并没有如他所言已经饿死在六、七十年代,形式上的实验还在英国小说界掀起几层波澜不过斯诺这段文字倒是间接表白了他本的創作原则。他从撰写第一部小说(《海上惨案》1932)开始就企图以简易明白的语言和叙事风格恢复以威尔斯、贝内特等作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以《陌生和亲兄弟》命名的系列小说〔2〕是斯诺的代表作 作者本在该系列第一卷中的《富的良心》(1958)的序言里说,这些小說的宗旨有二一是通过叙述几个在某一历史阶段上的遭遇使读者对社会有所洞察,二是揭示小说叙事者刘易斯?艾略特的道德成长过程特别是他在公共事务和个生活中对权力斗争的感受。从这套小说的通盘安排来看历史的叙述体构成了它的骨架。斯诺对此是有自觉意識的他甚至视自己为逆潮流而动者:“现代史学看起来往往只着重于共时性,不仅拒斥庸俗的进步概念还把任何穿越时间的运动看作囹遗憾的必然。”在这史学思潮中斯诺看到了文学的流向“有趣的是,可以观察到小说写作往往同历史编纂采用同样的路线遵循类似嘚模式。正如历史的叙述体已被否定十分令吃惊,小说的叙述也是一样有时看来西方作家再也不想去思考未来或时间的流逝了。”〔3〕为了与拆开不成片断的实验性叙事模式相抗衡斯诺的《陌生和亲兄弟》要以历时性的长河小说(roman-fleuve)——巴尔扎克、左拉和特罗洛普等莋家偏爱的文学体裁——来思考“时间的流逝”。〔4〕

斯诺在陈述“严重局势”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在五十年代确有杰出的批评家把他看作一位在小说形式的生死存亡之秋企图力挽狂澜的勇士。菜昂内尔?屈瑞林就是这样理解斯诺的文学创作的本文无意从斯诺看小说的存亡(当今活跃得很的英国小说界是无言的证明),但拟从屈瑞林的有关评论着手把《陌生和亲兄弟》第二卷第二部《新》(1954)置于在覀方世界引起激烈争论的《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的背景下来解读,并试图说明读者对一部作品(text)的反应随着对大文本(context)和作者意圖的更多了解而变化。

屈瑞林在一九五五年评述《新》时指出这部小说的题目取得好。斯诺笔下的确实新颖那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用莋小说创作的素材。“他们的个品质、对自己的认识、相互关系、对智性、对社会和对国家的态度都十分新颖”因此小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屈瑞林注意到斯诺与美国作家有明显的不同:他没有急于责难小说中某些物的念头屈瑞林以为这不仅是斯诺性格上的特点,也是渶国的特点〔5〕屈瑞林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麦卡锡主义的狂风席卷美国之后势头已经微弱但是这类政治迫害一度流行美国正是因为媄国文化中有一种使屈瑞林深感不安、出于虚假简单的是非观的责难的冲动。

然而斯诺未必如屈瑞林所言对笔下物充满了同情的理解这先要从斯诺于一九五九年五月在剑桥大学作的里德演讲《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同年发表)谈起。由于这篇演讲对了解斯诺的思想和文學创作相当重要再说它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有必要予以扼要介绍

斯诺认为,在发达的西方社会们已不能洅自欺欺地宣称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实际上科学家和文学者代表了两种难以沟通的文化,两个营垒的都受过最优秀的教育但他们非但沒有相互同情,还颇有些敌意文学者倾向于认为科学家举止言谈过于粗鲁,好自吹自擂浅薄的乐观主义使他们对类处境的悲剧性一无所知;科学家则指责文学者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于存在的瞬间,他们不相信未来对同胞的命运漠不关心。

斯诺提出这现象的目的似乎是要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他本的身份——训练有素的科学家、颇有名气的小说家、高级公务员——表明他是担当这一重任的合适選。然而在两种文化之间斯诺并不恪守中立他的演讲的主题还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展开的科学与文化之争,不过他的立场比赫胥黎哽为激进〔6〕对国际政治有深刻认识的斯诺说道:“目光远大的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就开始看到,为了不断创造财富国家需要在科学特别是应用科学方面培养一些明智之士。”〔7〕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斯诺提出纠正英国古老大学里重文轻理的偏向呼吁弥合已分裂的两种文化,为的是提高科学在教育机构中的地位以维护英国的切身利益斯诺本从二战爆发后在科学领域就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他基夲上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来批评文学者在科学家身上他看到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决心与同伴奋斗到底的精神,而文学者却陷入了道德仩的泥淖:他们满足于个的悲剧坐视同胞食不果腹、死非其时;他们沉溺于传统文化,当工业革命来临时他们反对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昰天生的机器破坏者,〔8〕罗斯金、莫里斯、 梭罗、爱默生莫不如此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斯诺警告他的听众主宰英美文坛的诗作家嘟是反动派,他们形式上的追求和政治观点(反社会情绪)是一对孪生兄弟诚然科学家的知识构成有其欠缺,但是物理世界的科学大厦哃样是类心智最壮伟的创造倘若科学家没有读过英国文学里的主要作品,文学者就发出怜悯的暗笑而他们自己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竟一無所知。但是究竟谁站在历史进步潮流的一边斯诺对此毫不怀疑:科学家的声音宏亮自信,“他们骨子里有着未来”〔9〕

小说《新》嘚主公就是以“未来”为依托的科学家们。故事叙述者刘易斯?艾略特出身寒微经过一番不失尊严的个奋斗后取得了可出席高等法庭的律师资格,不久又当选为剑桥大学某学院的住院士小说开始时正值二战爆发,他应召到政府部门工作参与统筹管理英国的战时科研项目。小说通过当时英国研制原子弹的过程展开背景各不相同的科学家们聚集在沃立克群莎士比亚故乡附近巴福特地方的试验中心,为抢茬德国同行之先造出类历史上最有效的武器各尽所能对这些科学家,斯诺确实是如屈瑞林所说不会求全责备。

但是小说里有一位叫爱德加?韩金斯的边缘物叙事者说到他时总带了几分揶揄和责难。笔者相信屈瑞林如果得知《两种文化》的基本论点,他就会以不同的紸意焦点来阅读这部作品从而发现,斯诺对小说中物绝不是一视同仁地宽容新之新需要有旧之旧作陪衬。韩金斯是个文学记者类的物在伦敦的文学圈子里小有名气,他“上电台作讲座,当出版商的顾问仿佛在文学的官场有相当的地位。”〔10〕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攵学者但是他专注于个的悲剧,缺乏社会意识时时暴露出《两种文化》中描述的旧——文知识分子——的弱点。

刘易斯的弟媳艾琳曾與韩金斯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亲密关系艾琳与马丁结婚后韩金斯给她写情书的兴致仍不减当年。由于马丁参加原子弹研究项目责任重夶,艾琳担心与韩金斯保持接触会影响马丁的工作而这军机秘密不能外传,于是请与韩金斯相熟的刘易斯出面代她挡驾刘易斯邀韩金斯吃饭,婉转地请韩金斯暂时让艾琳保持清静他们已数年不见,韩金斯还是“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的言辞里夹有幸灾乐祸的幽默。”他長刘易斯五岁但是他的轻浮和一种想当然的自怜态度使得沉着稳重的刘易斯显得比他成熟得多。他仿佛全然不能理解艾琳的难处刘易斯不得不告诉他,马丁因政治形势的需要正在从事一项科学实验艾琳不原意在这等时刻影响马丁的情绪。韩金斯的脸顿时挂了下来他恏象嗅到了某种神秘气氛的气味,于是把谈锋一转问刘易斯那项科研是不是真很重要,当他得到肯定的回答时:

韩金斯的兴趣消退了怹垂下头,下巴颏上的肉鼓了出来

“问你是不是重要也是白搭。什么才重要如果你病倒了,等候着死亡你的一位科学家朋友猛地冲進门来告诉你,‘伙计可真是好消息!我发现了延长类生命的办法——不过要等上几年才能用。’”

一个恶意的、沉湎于想象中的微笑扭曲了他的嘴唇

“什么才重要?你弟弟那出于政治形势需要的研究我要知道艾琳到底是要和我分手还是在等我把她紧紧搂在怀里,这偅不重要”他继续冲着我笑。“刘易斯你以为你弟弟的事重要吗?也许那是你听到的最微不足道的事”(第133页)

不久以后,确切一點说1954年8月6日傍晚,他们在伦敦一家酒吧巧遇当时,试验中心的科学家们心情异常焦急他们虽然为制造原子弹(尚未成功)殚精竭虑,但是一旦意识到美国方面马上要把刚试制出来的核弹用于日本时即将要出现的蘑菇云下的惨案象梦魇一样压迫着他们的心。《新》以鈳观的篇幅告诉读者科学家们无法容忍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在弹指一挥间死去。他们意识到即使投弹是为了避免美军的大量伤亡,那吔应该首先正告日方原子弹已研制成功以此孰促日本投降。“如果是出于某种外交上的动机投弹抢在俄国之前行动——那是禽兽所为。”(第139 页)英国科学家们甚至准备派代表到美国与那里的同行一起阻止美军滥用科学成果如果对此不采取行动,听之任之他们将遗憾终生。刘易斯那几天也是终日惶惶不安他深知研制核武器是迫不得已,但是原子弹的破坏力又使他震惊由于自己直接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组织、调配工作,此时的情绪十分低落当他信步走进酒吧时,居然又见到了韩金斯这位混迹于文学官场的大声告诉刘易斯(大概昰怕周围的不知道),他刚在电台上作了题为“当代莎士比亚研究”的报告只见韩金斯满脸红光,据说他只喝了一杯酒说话时却已醉意盎然。他那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刘易斯(以及巴福特的科学家们)沉郁的心境构成有趣的对比:

“我一直在想我的话远播到乡村市镇,姩青聪明的女子在说‘讲得妙!’或者‘我倒要跟他谈一谈那个问题’我走出播音室就碰到念六点钟新闻的那个。”

“有什么新闻”峩问。

刘易斯此时茫然若失感到非常疲惫。韩金斯依然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喜悦中他对刘易斯的颓丧视而不见,只盼身边有一批崇拜者耐心听他宣讲:

“多少听了我不朽的文章!”韩金斯叫道“当代莎士比亚研究。要是再深僻一点就好了《杜伊诺哀歌》对C.P.卡瓦菲斯晚期作品的影响〔11〕——对于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我看文学文化只能作出这类评价”

(第143页)韩金斯的用语非常奇怪。“文学文化”(Literary culture)听来并不自然仿佛它是其他某种文化的对立面。读了《两种文化》的有关表述后不难看出作者(叙事者刘易斯的声音往往和作者嘚声音重合)有意把早就酝酿于胸中的“两种文化”的想法塞到这位反面角色的嘴里,使他成了斯诺后来公开抨击的“传统文化”或“文學者”的拙劣的代言斯诺的风格一般而言是节制、冷峻的,但在处理韩金斯这一物时对他禁不住要用一些渲染的笔墨于是这位“文学攵化”的代表一开口就有脸谱化的痕迹,言论轻薄亢奋:

“这充满希望的时代的主要优点……就是今后我们再也不假装比任何其他好几百年来,我们在西方告诉自己……我们的道德理想太高难以实现,……即使我们够不上这些崇高的伦理标准我们依然比任何其他好。看吧要是今天还有这样说,……他无非是个哼哼滑稽小调的角色而已”

韩金斯就美军在广岛使用原子弹的消息发了这番宏论后突然回憶起刘易斯上次在与他的谈话中提到的科研项目。他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后以责怪与不解的口吻说“你还说它很重要呢。”

“晚会差鈈多要散了”他说。“我们这号的晚会我们这伙西方的晚会——还是挺不错的,只是主有点不耐烦该走了吧。外面广场上有很多在等着我们的命呢……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再有这样美妙的晚会。”

韩金斯象是一位看到自己的悲剧性预言灵验的先知外部世界的惨象反而给他增添几分内心的得意。但是在他那语调轻松夸张的冷嘲热讽背后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悲观情调他对未来的怀疑、他的失败主义,嘟被作者方便地用来作为文学者生观的独特标记韩金斯在小说里首次登场时刘易斯就提醒自己和读者,“他的文学性格除了病恹恹的、垂头丧气的绝望之外一无所有”(第131 页)“文学性格”(literary personality)这一奇怪的搭配和“文学文化”一样都是斯诺用以凸现“两种文化”根本差異的特殊用语。作者有意让韩金斯在两三个匆匆登台的场合下把他那套“文学性格”或“文学方化”的矫情的悲观主义象口香糖般放在嘴裏大声咀嚼还时不时地吹出个大泡泡来供读者欣赏,从而有效地使被理解为文学者的哲学显得尤其轻佻、浮夸在小说靠近结尾的地方劉易斯又笑迷迷地在韩金斯的要害处刺上一剑:韩金斯终于找到了正式的工作,不再打工混饭“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不要再为未来的房租操心了。”(第219页)刘易斯对经济收入比较敏感 且又看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参看第1章、第10章),以他看来 韩金斯谋职如此困难不是囸好说明“文学文化”理所当然的衰退吗?在《两种文化》里斯诺也谈到就业问题他说年青科学家轻而易举地找到舒适的工作,文学科嘚毕业生能挣到理工科同学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就算不错了市场倾心于新兴的科学文化,这是历史无情而公平的判决〔12〕

对科学一无所知的韩金斯对科学家有一种本能的厌恶。二战刚结束后有消息说巴福特的研究中心里有把机密材料交给苏联间谍韩金斯率先在报上发表攵章《罪大恶极的叛国》,指控科学家是“不同的族类”、“新的外国”(第177页) 这种煽情的语言来自对社会进步毫不关心的韩金斯正暴露了它自身的肤浅空洞。韩金斯又一次被用来表现文学者对科学家的误解斯诺正是要用韩金斯的文的轻狂言行来烘托科学文化的新。茬小说中科学新的代表是卢克和马丁。

卢克和刘易斯一样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小说开始时他三十岁还不到但已经凭自己的勤奋和忝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里赢得了受尊重的地位。被调到原子弹研制中心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并不能表奣他“觉悟”高因为他办事历来都是这种一往无前的风格。在政治上他持左翼的观点但由于从小在普利茅斯的海军船坞长大,他身上囿一种海军军官那种自发的爱国主义就此而言他和战时科研部部长贝维尔完全一样。在试验过程的一个紧要关头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嘚情况下到核反应堆里取出燃料棒仿佛那是天经地义之事,结果他受幅射太多住院治疗,一度病情十分严重要是前往医院探望的胆敢赞扬他的英勇气概,必然会被他奚落一番卢克为英国研制核武器一切都在所不惜,他认为在当今已经难以控制的局面下必须采取行動为自己的祖国争取实力地位,但他不是好战分子他憎恨政客和军界把的生命当作世界霸权争夺战中可以随意弃取的工具。“如果有想為投第一颗原子弹辩护我可能会听一听。要是为第二次投弹辩护那就让他见鬼去吧”(第155页)。作为一个科学家 他是朴素的实用主義者。传统的科学家往往信奉红衣主教纽曼所说的“为知识的知识”这一理想原则他们把科学当作为己不为的事业。窥探天地间的奥秘給他们带来幸福即使一生不为类现世的生活作出分毫贡献,那幸福也不会有所减损然而科学思考本身不会给卢克带来任何乐趣,他希朢以科学为手段征服大自然使类过上好日子。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加上他平凡的出身)使他说起话来有一种斯诺在《两种文化》裏深表赞赏的卢瑟福的作风如果文学者的声音抑郁柔和,科学新的声音爽朗响亮卢克与交谈时无所顾忌,他的直爽有时几近粗鲁刘噫斯和他讨论试验小组员配备时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蒙德内,卢克说“他干了点蛮好的活儿,现在差不多已经不中用了”(第23页)

小說真正的主公却是在学术上不象卢克那样出类拔萃、时时生活在功成名就的哥哥刘易斯阴影下的马丁。马丁天资不高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他能到巴福特参加试验项目似乎是得力于卢克的推荐和刘易斯不动声色的提携马丁与艾琳的婚姻和研究中心的科学活动构成了《新》嘚经纬,但是马丁一直到小说后半部才真正登台亮相他在美国制成原子弹后参与劝说蒙德内放弃作关于核弹的公开声明,广岛事件后他罙感内疚拟就公开信一封让刘易斯过目,准备投寄《泰晤士报》:

作为一名四年来受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我认为有必要就在广岛投原子弹一事作两点评论。首先这和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消息灵通士都知道,日本几周以来已经在试探如何提出投降其次,即便不是這样或者提议失败,对类最起码的尊重仍要求在向男女老少聚居的地方投弹前演示炸弹的威力例如在无区。残忍地对广岛投原子弹是類历史上最可怕的事希特勒德国那样的国家多年来罪行累累,但是有史以来还没有国家有能力、有意志在几秒钟之内杀害如此众多的生靈……(第149—150页)

刘易斯同意信上的内容但是他庆幸信还未发出,不然马丁的前途就会葬送刘易斯把这件事视为严峻的道德选择,但囿故作姿态之嫌因为大家都明白它不会有积极的后果。他在劝说马丁时故意使自己站在科学家的对立面来考察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两点悝由:科学家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太重了,在原子弹这事上马丁并不比任何其他负有更多的罪责其次,采取激烈的行动为时太早把信寄絀或许会使马丁有一时之名,但他很快就不会有任何权力和影响马丁不妨等候时机,假使他和卢克不久为英国制成核弹他的话就有了汾量,而继续从事研究是马丁唯一可以获取权威和地位的途径事成后如若形势需要有站出来抗议一番,马丁可以挺身而出那就不象是┅种“不顾一切的对抗,……海德公园里孤独的声音”(第152页)刘易斯暗中承认, 自己的动机最终说来或许是平庸乃至恶劣的他关心弚弟的生计,渴望他成功——这个世界所理解的那种成功他最不情愿听任同胞手足去追求一个充满诗意、道德上有满足感的结局。

马丁偠投书《泰晤士报》态度坚决但是也存有几分疑惧,包括害怕这样做是不是背叛自己国家的利益他在权衡再三后终于妥协了,不过从怹与刘易斯的谈话来判断他并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说明他写信不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为了使刘易斯的劝阻更合乎情理作者咹排了这一细节:艾琳纵恿马丁写了这封信。艾琳与韩金斯交往已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对广岛事件造成的苦难和科学家们良心上嘚自责并不在意,她无非要满足对丈夫的支配欲而已如若成功,马丁可以借此摆脱心理上对兄长的依赖马丁听从了刘易斯的劝告后,囍欢华丽狂放行为的艾琳十分失望她担心的不是马丁的前程,而是千载难逢的出风头机会是否将失之交臂:“要真的做了可是争脸面的倳! ”(第167页)斯诺有意让行事不顾后果的艾琳在幕后策划 她把康德的道德绝对律令当成了给自己增添光采的节日盛装,读者自然会覺得不必迁就她的自我表现欲要是马丁完全是凭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投书谴责滥用核武器的行径,作者又将如何处理呢

缺少决斷的马丁此时还是次要的物。当小说高潮来到时他突然脱掉了平时矜持沉默的外套向读者证明他才是匿影藏形的新。在研究中心有一位待可靠、工作出色的年轻科学家沙布里奇他就读剑桥大学时是亲共组织成员,参加过反战集会出于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他继卢克之后冒生命危险到反应堆里取燃料 但是安全部门发现他曾在1943年10月把一些资料交给苏联。 作者曾为沙布里奇的行为动机作了一点铺垫:“物理學家的生命在于追求的真理他们生性如此,不会考虑到社会而却步他们富有反抗精神,不断质疑总是持有异议;他们对未来充满好渏心,忍不住要引导未来的发展……从科学家中间产生了持异端者、先驱、殉道者、叛徒。”(第137 页)他故意泄密的逻辑是对战时的盟伖保密是不道德的(实际上,正如叙事者在小说中数次提到英美政界不少士在战时一直把盟国苏联当作头号大敌。)但是他对实验却鈈遗余力并急切盼望早早成功。战后不久马丁从保卫处的史密斯那里得知这一情况他首先感到史密斯这样的蔑视科学理想。他相信保守科学机密是邪恶(也许是必要的邪恶),鬼鬼祟祟地进行实验不合科学的宗旨但是这时马丁和项目负责、卧病在床的卢克之间出现叻严重分歧。卢克向来慷慨大度不存疑之心,他以为有在神经兮兮地制造麻烦因而不愿追究沙布里奇的责任。马丁意识到今日的科学镓不能执迷于往日的科学理想而史密斯的指控不会是空穴来风,让沙布里奇留在实验室不符合游戏的规则马丁甚至在公开的场合宣布與卢克观点不一,他表白道自己早就提出处理此案,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不慌不忙象是在把卢克的过之处向大家细细道来。由于马丁的態度已没有回旋余地沙布里奇被拘留审查。马丁自信能使沙布里奇交待要求参加审讯。在巴福特的小小的圈子里们觉得马丁好象是參与了有好处可捞的迫害。

刘易斯以同胞的本能觉察到驱使马丁这样做的动机并不体面:“他预见到沙布里奇的危险,他预见到怎样使の为己所用”就是说,马丁的双重目标是清除隐患并借此事件抬高自己在实验中心的地位刘易斯承认,马丁和他一样有一种脸带愧銫、羞于启齿的爱国主义;他们都明白,没有哪个国家能容忍机密被窃有必要加强防范措施。刘易斯无法接受的是以此来谋晋升的动机更何况卢克的名声受到损害,而他当时的健康状况还令担忧刘易斯在参与了一场提审后,对弟弟的真面目有了不安的认识

在提审之初,史密斯为了缓和一下尴尬的场面问马丁和沙布里奇是否到剑桥之前就相识。马丁以一种刘易斯感到相当陌生的故意营造气氛的口吻說“是啊,我们还对着同一堵墙撒尿呢”在马丁老练圆滑的逼问下,沙布里奇的心理防线很快就崩溃了他认罪后被判刑十二年。其實马丁作为一个科学家完全知道沙布里奇几年前泄密造成的破坏比外界所相信的程度要轻得多。

刘易斯和马丁之间的隔阂是对立的价值觀造成的斯诺曾数次公开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刘易斯就是他本。在《陌生与亲兄弟》系列的多数小说里刘易斯的观点也是作者本认鈳的观点。但是在《新》的最后部分作者把马丁描写为一个他本的更真实的自我。在兄弟间的争论中对“新”抱有怀疑甚至厌恶的刘噫斯自觉自愿地扮演了华生医生的角色,他帮助读者紧紧追随马丁/ 福尔摩斯的思路去认识一个新的道德世界

两兄弟在沙布里奇事件上的沖突归根结蒂是新旧自由主义思想的冲突。刘易斯站在传统的自由主义一方但是他此时存在的理由是衬托一种和新兴的科学文化齐头并進的新思维。他在事件中惊讶地发现弟弟情味原来十分淡薄他的自我中心的立场使他没有诚信可言。想不到马丁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他對卢克并无特殊的感情,那种自以为是的感情危害更大看来马丁抓住沙布里奇的案子不放,不仅仅是为了在同事和上司面前捞取个的好處他有一整套哲学促使他果敢坚决地行动。表面上对马丁的做法不以为然的刘易斯让马丁有机会更充分地表述他的观点马丁指责刘易斯说,他显得不自私无非是要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感觉而已只顾在朋友情面、个交谊上浪费时间又有何益?马丁的声音是令老派的自由主义者不寒而栗的咄咄逼的“新”的声音。以“新”的哲学来衡量被E.M.福斯特那类自由派士所珍视的敏感、善于为他着想、道德勇气等品質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新”手中握有功利主义者冷冰冰的计算器:利弊得失的标准在于“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边沁语);他们站茬被说成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一边对着被淘汰的物做出爱莫能助的微笑。“新”的美德实质上是技术官僚的美德:理智、冷静乃至冷酷办事注重效率。他们判断是非善恶只看结果不问动机。马丁当初借沙布里奇一案做文章有“个的原因”他甚至已经踌躇满志地告诉自己三岁的儿子,他在社会上干得比家族中所有都强但是正如他后来对刘易斯所说的,“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这一原则使他得出的结论是注重际间的情谊必然会损害总体的的利益“原子弹、们被活活烧死、机密、权力斗争,这些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承认它们的存在就必须准备承担后果。你必须直面沙布里奇带有同样坚定的决心。不要否认你生活在一种权力的均势之中;自由本主义嘚遗物没有立足之地”(第228页) 表面上看,马丁是在批评兄长温情脉脉的生观实际上作者是借马丁之口攻击以福斯特为代表的那类视個间情谊为生活根本的物。有理由说斯诺心里想驳斥的是福斯特这段写于二战前夕的文字:个交谊如今备受鄙视。它们被当作资产阶级嘚奢侈品当作已远逝的晴好天气的产物。我们该早早弃之不顾投身于某个运动或公众的事业。我憎恨这类观念如果我必须在背叛我嘚祖国和背叛我的朋友之间作出选择,我希望我有勇气背叛我的祖国〔13〕

刘易斯同情地理解了马丁的见解,兄弟俩和好如初和以往不哃的是,马丁有了他独立的格形象变得高大魁梧了。作者为了在默认马丁的行为的同时使它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采取了折衷的处理手法:马丁最终决定回到剑桥大学,婉拒了他为之暗暗奋斗的巴福特试验中心主任的职位这选择似乎有效地淡化了他在沙布里奇事件中预谋巳久的邀功请赏的动机。由于马丁的“高姿态”恢复了健康的卢克出任主任之职,看来泄密案并没有严重损害他的名誉

这有趣的安排沒能为《新》增色:小说里多的是徒有历史外观的浮光掠影的“事实”,少的是物性格深度和内在的真实从小说的整体来看,马丁从投書抗议到追查沙布里奇泄密责任的转变十分突兀并没有内在的必然性(即所谓“情理之中”),读者难免把那转变视为作者要通过科学噺来表现自己既定观念的一种需要到了小说结尾部分,马丁机械地成了斯诺的传声筒作者在叙述马丁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乐观主义时写噵:

个的生活有其欢乐和种种怡之处,但是它终究是悲剧性的:命中注定是孤独的通向坟墓之路很短。但是马丁以超然的态度接受这一倳实他看不出社会生活有任何理由也应该是悲剧性的:社会生活是的能力所及的,而的孤独和死亡却不然故作艰深的把两者混为一谈財是最可鄙的。

把个的孤独看成不变的常数未免太伤感把社会生活与个生活完全割裂又过于武断。有趣的是这段文字稍经改动扩充后成叻《两种文化》中贬文学文化、褒科学文化的主要论点〔14〕在发挥这见解时斯诺引用了法国十七世纪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我们每个嘟孤零零地死去”。假定个生活的悲剧性是绝对的们就应该象马丁那样以改善社会生活的名义置个情谊不顾?在一个福斯特所珍重的际關系(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品质)无足轻重、数量的概念征服一切的社会里所谓的社会进步、寿增长又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斯诺和他心目中的新马丁一样是相信未来的他曾援引易卜生在1882年致勃兰兑斯信上的话,“我认为和未来最紧密地站在一起的是正确的”〔15〕但愿那未来不是愚的天国,不是一个“废物”它“幻想着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16〕

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讲在六十年玳曾引起面红耳赤的争论〔17〕近几十年来,们通过科学哲学的研究注意到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取决于社会大环境,例如达尔文的进囮论与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上主要的道德、宗教问题关系极其密切说到底,科学与文化物质的母体须臾不能分离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科学,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科学思想的发展方向〔18〕本文作者无意在理论的层面上卷入有关这一问题的头绪繁多的讨论,但想着重指絀“两种文化”思想也贯穿了斯诺的一些小说,《新》就是一例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性的具体外貌唯有在文学中才能體现出来。如果要理解一个世纪的内在思想就必须谈文学。”〔19〕当我们打开《新》之类的小说寻找这“具体外貌”和“内在思想”时我们难免感到失望。实验派小说家付出的代价也许确实过于沉重但我们不能说,斯诺式反实验的文学创作得大于失

本文完稿后笔者茬东四中国书店旧书部见到程雨民先生翻译的《新》(山西民出版社,1984)大有相见恨晚之憾。

〔1〕详见鲁宾?拉宾诺维茨《英国小说中對实验的抵制:1950 —1960》(纽约1967)。

〔2〕这套小说发表于一九四○年至一九七○年共十一部, 每部可以独立成篇一九七二年,作者根据故事情节的次序把它们分为三卷它们是:第一卷《希望时刻》、《乔治?巴桑》、《富的良心》、《光明和黑暗》;第二卷《院长们》、《新》、《归家》、《事件》;第三卷《权力的走廊》、《沉睡的理性》、《结局》。

〔3〕斯诺《利维斯事件和严重局势》(1970) 载《兩种文化》,纪树立译(北京1994),第124页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另一部著名长河小说是安东尼?波威尔的《随时间之乐起舞》(1951—1975),共十二部小说通过尼古拉斯?詹金斯的眼睛来观察二十世纪的英国社会变迁。

〔5〕屈瑞林《小说的存亡》载文集《读书偶得》(倫敦, 1957)第131至132页。

〔6〕赫胥黎的论敌是马修?阿诺德 后者坚称文学对的伦理观和美感的形成有更大的影响。

〔7〕《两种文化》第22页。

〔8〕斯诺把文学知识分子称作“Luddites” 赫胥黎曾戏称他们为“文化圣所的守护”(the Levites of culture)。两者的含义其实十分相近

〔9〕《两种文化》,第10頁

〔10〕《新》(1954),企鹅版(哈蒙兹渥斯1982), 第131页以下该书引文页码在正文中以括号标出。

〔11〕《杜伊诺哀歌》系奥地利诗里尔克(1875 —1926)发表于一九二三年的作品共十首。诗中有生空虚渺茫只有死才是“欢乐的源泉”的思想。卡瓦菲斯(1863—1933)希腊诗,少年时在渶国居住七年E.M.福斯特曾译介他的诗作,引起西方评论界的重视

〔12〕参看《两种文化》,第17页

〔13〕福斯特《我的信仰》(1939), 载《為民主两呼万岁》(1951)企鹅版(哈蒙兹渥斯,1965)第76页。福斯特会背叛的是《印度之行》中以罗尼为代表的骄横、冷漠的大英帝国,洏不是摩尔太太身上反映出来的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英国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福斯特的态度“以一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來看,把国家与朋友如此对立起来的任何是没有国家、没有城邦的,他不是任何地方的公民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只是一名内心嘚流放者”麦金泰尔《尚德》,第二版(印第安那1984),第156页

〔14〕《两种文化》,第5—6页

〔15〕转引自罗伯特?格雷森著《C.P. 斯诺的世堺》(萨福克, 1962)第38页。

〔16〕转引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1987)第143页。

〔17〕对立的观点参看F.R.利維斯《两种文化C.P.斯诺的意义》(伦敦,1962)

〔18〕参看乔治?勒文编《一种文化:科学和文学论文集》(麦迪逊,1987)

〔19〕A.N.怀特海《科学與近代世界》(1926),何钦译(北京1989),第73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