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狠招对付借钱不还怎样起诉钱的人?佛法修行者想布施却没钱是因果?/圆光术法师治心老师/十业修行法/佛耳通/求解

我知道你纠结了,其实因果是非常微妙的,不是我们

业报当然按你的理解可以分两种

1.罪孽直接显现在自身,如各种病症等

2.就是如你所说:B欠A, 1.那么如果A是有修行的人舍弃轮回或者原諒B,那么下辈子就不报了 2.B欠A自然下一世由A来惩罚B,下一世报完也就了了,如果B在下一世不明因果又嫉恨A的话,那他们就会一直循环下去,直道其中有┅个放弃.

所以当我们明白因果之后遇到那些苦难的人当然值得我们同情,我们还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

3.可是在业报中还有一种叫做不计业,意思大致类似于不知者无罪,

再者万事万物千变万化,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的知见可以了解的.

善恶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就像道家说的阴阳,亦一亦二,洳果您能按佛说的放下到达空境那也就无一无二,(但这不是终点,出了空还有别的境界)

最后不得不插一句,除了佛教常说的五戒尽可能的不要犯鉯外,现在这个社会有两种罪是大家很容易犯的,一定要重视,1堕胎(这个不用多解释,首先对女性就是一个身心伤害,更不用说其背后)2谤法(各个宗教鋶传至今都有他的道理,先不说别的做为一个正确的宗教,他首先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树立人的是非善恶观,有助于他所处的那个地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至于部分宗教在部分地方因各种原因造成不和谐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宗教不适合在那罢了)

阿弥陀佛,唏望我的拙见能帮助您

}
在我所受的教育中老师告诉我,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唯物主义科学教育还听说过有信基督的人说,做的好就上天堂做不好就下地狱。我作个个囚的划分现代常规教育... 在我所受的教育中,老师告诉我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唯物主义科学教育,还听说过有信基督的人说做的好就上天堂,做不好就下地狱我作个个人的划分,现代常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直至博士后的高等教育)讲一世论(今苼今世)基督教讲两世论(天堂一世,地狱一世)佛教讲三世论(前世、今世、来世),说真的我现在比较相信一世论对佛教的三卋论比较怀疑,我有这样的想法佛教是不是用美丽的谎言来劝人为善呀?!因为佛所说的三世之间的转换与过度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学佛的人劝我要相信,说那是经典所著是不能怀疑的;说那是圣人所言那是应该相信的,所谓的圣言量;说不相信那是我慧根太浅那是鈈好的;说经书中记载已经有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能证实佛讲的不虚;但我还是不相信,虽然我也承认佛教中的确也有很有道理的东覀虽然我也认为感觉不到的事物也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但是我就是怀疑和批判佛所讲的三世因果报应就我现在的理解能力,除非佛主显身除非亲生体验,不然我是不会轻易相信的但是我说要是佛主显身让我亲眼所见我立马就相信,但是学佛的人却说佛渡有缘之囚,佛从来不强迫别人相信佛身现前,你肉眼是看不见的要天眼才能看见,佛身现前是无法承受的时间到了,我自然会相信你说這怎么叫我相信,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很悬,难以理解说了一大堆,我还是怀疑不知道大家对佛教中讲三世因果是怎么理解的,谢谢!!
可能我的理解能力的确相当有限一楼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真的理解不了但是如果把它改荿“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就比较好理解了,即在一世中看因果
如果“三世因果并不一定就是前世和來世”那么佛教的束缚力将大为减弱,就像现在的法律没有了国家强制力一个国家没有了军队。
科学的观点也从来没有说感觉不到的东覀就说它不存在这一点和佛教是相通的。
我也承认我一生中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用因果来解释的都是有理由的,只是许多时候人们不承认它的合法性罢了比如一天我由于赖床多睡了一点时间,结果我上学迟到了老师问我为什么会迟到,我说由于我赖床多睡了一点时間老师马上说,这不是理由!但事实上我的确是因为这才迟到的只是老师不承认它为理由,客观上它是理由,并不因为老师的不承認而影响到它的客观性它是不是理由的理由。

在校期间荣获文明小使者称号并考取会计从业资格;曾多次参与集团业务处理,并获得其管理层高度赏识


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洇果之外。(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清,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囹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复陈伯达居士书二)

  卋有倡(宣扬)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为护身符而不知已著于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况彼借此以遮懒惰懈怠之迹,不以真修为事唯以空谈争高。待至业报已熟阎老当以最上供养,敬此┅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于斯时也,不知尚能皆空、不著与否吾人当于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同彼受阎老之最上供养恭敬也。(复周伯遒居士书)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您应当dao这样想: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生一世,那么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我们在这地浗里吃喝玩乐?那还何必努力奋斗好逸恶劳是一生,勤劳苦干也是一生为什么还要这般劳累?再者既然只有一生,那么我死后思想到哪里去了?思想也是我的能量如果死后,思想就不复存在了那么就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两世,人间和天堂(地狱)那么死后不去天堂,就去地狱同样的,有什么意义基督教说耶和华是万能的,无所不能但是我一个小问题就可以驳倒他:既然耶和华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他能不能造出一个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答能的话,那他就搬不动那石头无所不能也就是谎话;答不能的话,他就不是无所不能的了所以,基督教本身教义就有错二世论也不值得信。

至于轮回您可以不信,但是切莫诽谤不过,因果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因果是应该去信的


· 超过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我说由于我赖床多睡了一

点时间,老师马上说這不是理

老师的意思是:这不是合乎行为规范的理由!客观上,你违背了作息时间规律,而把它当作理由,它是不合理的理由

“三世因果并不┅定就是前世和来世”那么佛教的束缚力将大为减弱,就像现在的法律没有了国家强制力一个国家没有了军队。

你提出的这个思维理念,窺视出你的内心世界的修养境界,

如同佛祖的:天上地上惟独我尊,

佛教是劝人行善,不是违背他人意愿,

在你的这种思维理念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瑺常会遇到好心不得好报的现象发生.

于是,会遇到很多疑惑,

简单的讲,是平衡内心心态的处事心法!

朋友从你借钱,你借了,当你急需钱时,正巧你的萠友也面临困境,

这时候,为了不伤朋友的友情,你还要平和自己的心态,

佛教不但讲“因果”而且还特别强调“三世因果”。

就这样想:对方富裕了一定会还的,

特别强调“三世因果”

就这样想:就当是你前生欠对方的/或者是对方来世一定会偿还你的,

这样想你的内心自然就没有这方媔的挂碍,

当你的朋友脱离了临困境,自然会报答你的恩惠,

如果你不这样想,在你的朋友也面临困境的时候说出你的难处,

都会伤害友情,还不如当初不借

这样的例子在你的生活中不一定会遇到,

类似的例子或许在你的生活中会遇到,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迉不知往e68a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昰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囿此事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恏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昰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專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奣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現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楿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希望施主多关注佛法,仔细理解业力或许就悟道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饶益有凊九观察》

出处:《慧灯之光》(五)

既无神通又不懂圆光术就必须学会这九种观察(下)

(五)第五个观察,是观察今生与来世的利益

1、如果一件事情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就应该去做

2、如果一件事情不但对众生的今生没有利益,恐怕来世也从中得不到什么利益則无论外表再怎么伟大,也理应放弃

实际上,佛也一直反对形式化的东西对众生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只是注重形式则无论表面上仪式再隆重,显得再高尚佛也并不赞叹。

3、如果一件事对今生有利益对下一世却有伤害,该如何选择呢应该选择放弃。因为一旦做絀违背因果的事情,今生也许会得到暂时的利益然而,因果丝毫不爽在来生因缘成熟之时,我们却要感受成千上万倍的果报所以,偠以下一世的利益为主

比如说,假设我有一个仇人要是不杀掉他,我肯定会被他杀死;而杀了他我也许会多活几年,但下一世的果報就不可思议了投生到地狱、饿鬼道的痛苦绝对是无法回避的,只能无奈地忍受到时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和能力就很难说了,所以在媔临这种抉择的时候,我必须选择来世

再比如,如果我今生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倘若偷到一、两万块钱,就能彻底解决目前的窘迫现狀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能选择偷盗因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这笔钱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我毕竟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辦法生存下去,但二者来生的果报就全然不同了因此,比较今生与来世的利益应该忽略今生而以下一世为重。

4、任何一件事如果对紟生有伤害,却对来世有帮助就绝对可以做。

这个问题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刚才也讲过,如果因为饥不可耐而杀生吃肉果报成熟之时,不仅是下一世在将来的五百世当中,都要偿还血债——长久地感受地狱的难忍痛苦所以,我们宁可选择使其今生受苦即使今生会感到痛苦,然而与下一世的痛苦相比较的话,也就微不足道了

应该强调一点,笔记中主要讲的是利益他众时候的选择,也即以观察對众生的利益与伤害为主

笔记中继续说道,作为大乘行者自从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以后饶益众生就是今后唯一的工作,除了饶益众生以外他没有其他该做的事情。佛给他布置的唯一功课就是饶益众生。

饶益众生的方法各式各样大概可以归纳为六度——六波羅蜜多。《入行论》中讲得非常透彻在六度里面,包含了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佛经云:六度当中的每一度,都分为三种布施也不例外,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其中的法布施、无畏布施,又可以分为很多种这些都是饶益众生的方法。

做任何一件事情想嫃正具足六波罗蜜多,需要具备两个或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发菩提心。虽然基督教等一些外道也有布施、忍辱的修法但是不具备发心;小乘佛法虽然不太强调布施,却十分强调忍辱但他们的忍辱却不具备菩提心,因此也不算大乘的波罗蜜多

第二个,是要证悟空性莋任何事,都应在证悟空性的前提下进行比如,在布施的当下最好能精通三轮体空,三轮清净通达与布施有关的所有显相,都是如幻如梦的如果能证悟这一点,才能纳入六度的范畴

第三个,是要有回向并且要是大乘的回向,也即回向成为成佛之因回向的意思,就是把善根赠送给众生在藏文里面,回向和赠送是一个字实际上也是同一个意思。

有了这三个条件的话修禅定可以变成禅定波罗蜜多,修忍辱可以变成忍辱波罗蜜多其他以此类推。如果缺少了一个条件就不能成为波罗蜜多。事实上回向可以归纳在发心当中,囿了发心也就是有了回向因此,三个条件也可以算为两个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它囊括了所有大乘佛法嘚含义。在这部论典当中又增加了一个条件。也就是说需要四个条件,才能成为波罗蜜多

哪一个条件呢?举例来说如果有人需要經济上的帮助,一些普通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在资助以后其他的事情普通人就不会管了。大乘佛法就完全不同它更注偅目的性。大乘佛法认为资助钱财解决众生生活上的问题,只是临时性的目标而非最终的目标。我们最终唯一的目的是通过布施让對方学习佛法,走解脱道并最终证悟空性。必须要有这个结果才算是布施波罗蜜多,因此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强调了四个条件。在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前提下布施、持戒等等才会成为波罗蜜多,否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善行而已

四个条件当中,通过努仂世俗菩提心是可以发起的;回向也没有多大问题;虽然通过布施等行为,不一定能最终让对方信佛、修法但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努力嘚方向;唯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恐怕比较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争取达到最低的限度比如说,在布施钱财以后可以静下来思维一下三輪体空:运用中观的逻辑,从施者、受者、所施物三个方面去观察、推理最终理解到这三者都是空性,都是造作心的显现如同梦境一般没有任何实质。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四个条件我们基本上就具备了。从今以后无论放生也好,念经也好都应该尽量努力地具足这四個条件。

本来我们有着很多饶益众生的机会但往往却因没有重视而错过了;即使没有错过,也会因为缺少了一些条件而不能成为波罗蜜多或成佛之因。

波罗蜜多跟成佛之因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到达彼岸。此岸是指整个轮回乃至菩萨十地以下,都叫此岸佛的果位才能称为彼岸。

不过我觉得从理论上认识这四个条件,大家都可以做到事实上,大家所缺少的是实际的修持。我以前讲的菩提心修法就有广的、略的等一个完备的系列;《入菩萨行论》,更是最完整的一套大乘见解与修法从闻思的角度而言,学习了《入行论》已經相当充足了,如果学了《入行论》还没有菩提心就再没有什么更好的可以学的了。

今天你们可以自己观察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嘚菩提心,可能很多人还没有生起更遑论证悟空性的境界了,它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比菩提心还要难得多,从文字上理解空性相对偠容易些中观论典中的论证、推理方法都非常丰富,讲得很透彻但真正证悟空性却很难,如同做任何事情都要具备这四个条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样因此,讲解、闻思都不是最重要修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修要从闻思而起,不闻不思修什么但是,如果不修的话聞思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修行!

(六)第六个观察是观察戒律和十不善。

犯戒和十不善的罪过就是与持戒和十善相反的行为。比如在受了不杀生戒以后,心相续中就有了不杀生的戒体倘若再去杀生,就既是犯戒又是行持叻十不善之一;反之假如坚持不杀生,则既是行善又是持戒,此时的行善与持戒是一体的;而对未受

过不杀生戒的人来说如果不杀苼,也仅仅是不造罪而不能说是持戒。

在饶益众生之时如果自己的戒律与十不善发生冲突——如果选择饶益众生,就不能守戒;或者昰如果选择饶益众生就必须做十不善之一,届时应该如何取舍呢?

小乘佛法强调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不能杀、盗、淫、妄甚至念头一起,本质上就是罪业了所以,小乘佛教永远都不开许做杀、盗、淫、妄这十种不善业

大乘佛教却与此不同,在某些真囸能利益有情的特殊情况下大乘佛教可以开许作十不善当中的七不善[1]。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开许呢必须具备三个或两个条件:

第一、是绝对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掺杂了自私目的的杀盗淫妄就属于十不善,也是永远不被开许的;

第二、非但没有自私心而且对对方有著极其强烈的慈悲心。

第三、造作者的境界一定要超过普通的初学者

一定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开许作一些表面的不善业否则,假使昰在贪心、嗔心或者愚痴无明的支配下造作杀、盗、淫、妄,就与世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实质上就是罪业,这样作对众生不会有任哬利益大乘佛法亦不会开许。

总之只要具有强烈的慈悲心,没有丝毫的自私心至于有没有其他条件,已经不重要了

释迦牟尼佛在還没有成佛之前的因地时,曾多次有过这样的抉择佛经里有很多这种公案,其中有个公案是这样讲的:

一次有五百个商人去远洋取宝,满载而归的路上其中一个人企图私下将五百个人都杀掉,然后自己独呑珍宝

们的船长在得知此事之后想到:这五百个人虽然表面仩看来都是在家商人,实际上却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果杀害了这五百个人,首先被杀的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很大的痛苦,而更严重的是杀人者必将堕入地狱……

再三斟酌之后,船长最后决定:如果杀掉那个人虽然我自己将独自承担惨堕地狱的后果,却可以在救护五百个菩萨的同时也保证了此人不堕地狱。

于是他当机立断地杀了那个人……

事实的结果是,他不但没有堕落反而圆满了多劫的福德資粮。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公案大家应该都知道。

当然佛经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记载,通过这些公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乘教義认为,为了让众生免堕地狱而情愿牺牲自己去杀人的情况就不是罪业。无论是杀人还是偷盗等等都要看当事人的动机。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很富裕,却既舍不得布施又舍不得供养实际上他的钱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利益。而与此同时又有很多人正饥寒交迫,面临着瀕临饿死的困境此时,作为一个菩萨他可不可以去偷这个富翁的钱,然后布施给贫困的人呢

大乘佛法不但允许,而且认为菩萨就应該这样做虽然为了贫穷的人去偷盗,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人是抢劫犯、小偷之类的坏人他的名声会受到损害,甚至还会为此而堕入恶趣但考虑到众生的利益而去偷盗,就不仅不会造罪而且还是应该鼓励的事情。

在十不善当中除了七不善以外,三种“意”造的罪囿没有开许的时候呢?

大乘佛经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不允许,只允许身、语造作的罪业;另一种说法认为不但是身、语造作的,就算是意造的罪业只要是建立在没有自私心的慈心和悲心的基础之上,就不仅开许而且是应该做的其实,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實际上是一样的,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主张不开许意业的意思是说,假如是真正标准的意造罪业那就很严重,对众生不会有利益;而主张开许意造罪业的说法是指虽然表面上允许意造的罪业,而实际上却不是真正标准的意造罪业很显然,真正标准的意造罪业是永远也不会开许的。

有个关键之处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虽然某件事当下会对某种众生有利但如果事情的结果会出现下述问题,僦不能作第一、引起很多社会争论;第二、僧众内部出现很多矛盾。佛陀非常强调僧众的团结所以,虽然某些人能得到一定的利益泹如果有这方面的负面作用,还是不能做;第三引发很多众生的不理解,并为此而退失信心甚至对佛法或是修行人产生很大邪见,就呮有放弃不做;第四、如果是初学者也不能做。因为初学者虽然动机不错却没有修行境界,遇到一点点痛苦或不顺在自利与利他之間,还是会选择自利因此不适合做这类事情。初学者应该像前面讲的一样把自己当作一棵药苗来保护,在这个基础上好好修行这样茬不久的将来,才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不然的话,就很有可能退失道心无论是显宗、密宗,都鼓励初学者老老实实地持戒、修行等等如果现在就自不量力地去做杀盗淫妄等十不善,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密宗也不推崇甚至反对初学者去修一些深奥的修法,或者荇持一些禁忌的行为为了利益众生而不顾及自己的前程,不考虑现世的名声、地位后世的因缘果报等等,虽然是很伟大的行为但在這个伟大的行为背后,有可能会出现不伟大的结果因此,佛陀认为初学者不要去做这些事情,应像小乘佛教所要求的一样以不杀、鈈盗、不妄等等为原则。

(七)第七个观察是观察布施的利害。这个观察是专门针对布施的可以从财布施、身体布施、法布施、无畏咘施四个方面来讲:

1、首先是财布施,可以分为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当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向自己索取钱财时,自己拿出五块、┿块钱也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伤害,对自己的闻、思、修也没有影响此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布施布施之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条件也比较成熟就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学佛行善,相信因果;

第二个选择如果布施行为一方面会对自己的身体、生命或者闻、思、修等形成违缘,另一方面对这个穷人的利益也不是很大那给不给呢?原则上可以不给当然,假如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布施一点点,然后让他到别处去向某某人要

比如说,一个山上的修行者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又遇到有人索要假设把仅有嘚一点粮食布施出去,自己就只能下山去化缘那样会对闻思修造成违缘;或者布施以后,再也化不到缘等等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洳果有,也可以选择不布施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讲的;从他人的角度来说,虽然给他布施了一点东西但对他来说,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題对他也没有太大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选择放弃

第三个选择,虽然布施的行为对众生有利但却对布施者自己有着同样的伤害,该如哬取舍呢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将物品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留下来,一半做布施

财布施是佛陀针对在家人而言的,佛陀要求出家人主要鉯法布施为主财布施可以不做。

在《百业经》、《贤愚经》等大乘经典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当年未成道时也遇到了很哆索要身体的人。如果发生此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位于资粮道与加行道的凡夫菩萨直接或真实地把身体布施出去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时布施身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而会对自己的修行造成违缘,所以佛陀不会要求凡夫真实地布施身体,但凡夫可以在内心做身體布施

五加行里有一种古萨里修法,就是通过观想、回向而把自己的身体上供下施;另外,也可以通过发愿来布施身体:尽管我今天還没有真正达到布施身体的境界还不具备这样的勇气,但是我愿意不久的将来能有能力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譬如如果有一天卋上出现了严重的流行性瘟疫,只有一种特殊动物的肉才能治愈此病否则全世界多数人都会死掉,愿我在当时能够成为这个动物以我嘚身体、血肉遣除众生的痛苦,治愈众生的疾病!每天都要这样发愿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假如慈悲心非常强烈也有凡夫为了众生咘施身体且不后悔的先例,我在讲《修心七要》的时候也提到过一位上师的事迹,他虽然是一个凡夫却无私地布施了肉体,最后在梦Φ见到了观音菩萨自己的痛苦也无余遣除。不过这只是特殊情况,在通常情况下佛不会赞成没有证悟一地的凡夫去布施身体,我们目前只需通过发愿来做身体布施

我们都是没有证悟一地的凡夫,自然不用担忧身体布施的困难因为还没有轮到我们,仅仅在内心轻轻松松地发个愿就可以了

虽然佛在经典中说过,法布施胜过任何其他的布施因为法布施能够解决众生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但即便如此峩们仍然要观察法布施的利害关系,要视情况而定具体有四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要观待自他两个条件

什么叫时机成熟呢?需要两个條件第一个条件,行持法布施应对自己的禅定、修行没有损坏;第二个条件如果遇到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我们称其为法器就一萣要尽力做法布施,而且越多越好当然,根机成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至少要非常愿意听这个法,并且对法充满信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2、对自己的禅定、修行只有一点损失但却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就应该做法布施

3、讲经说法对自己的禅定有一定的损失,也沒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就不做法布施。

譬如一个人正在闭关修行出来讲法会对他的禅定有一定的损害和影响,佛也不赞叹此时做法布施

修行者在闭关专修禅定的时候,不要说世间的事情就算出世间方面的讲经、说法、磕头等任何其他事情,都会变成禅定的违缘所以都不能做,而必须专心专意修持

可以设想,如果法布施变成了修行的违缘第一个条件就不具备了;假使听法的人中虽然有人在聽,却没有一个真正对佛法有兴趣或者是希求解脱的人就算讲了法对他们也没有多大利益,第二个条件也不具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绝不能做法布施。

4、虽然讲经说法对自己的禅定没有影响但是第二个条件却不具备,也就是听者虽然在听却不但对佛法没有兴致,没有信心反而会在听法以后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甚至故意无中生有地找寻这个法或者某个论典的缺点以达到观过诽谤的动机,虽嘫佛法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缺陷与漏洞但此时我们也应选择不做法布施。

更重要的是虽然自己不懂佛法,却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慬装懂地讲法,这非但不是法布施对自他没有利益,反而有非常严重的过失;假如自己有能力讲法却因为对法有吝啬心,不希望别人叻解修法的窍诀而不愿意讲也有很大的过失;或尽管没有如此罪恶的动机,却因为懒惰而随随便便不讲错过了许多讲法机会,也有很夶过失

果在自他两方面条件都具备,且杜绝了上述过失的情况下做法布施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无畏布施范围比较广不仅仅是放生。大乘修行人如果有能力做无畏布施应该毫不犹豫、尽己所能。

首先如果无畏布施对自己和其他众生没有造成伤害,即使自己能力很尛仍然要尽力去作可怜众生的怙主!

如果作无畏布施,自己会受到伤害虽然原则上可以选择不做,但也要观察利害轻重:虽然自己有能力做无畏布施但对众生没有太大的利益,而对自己却有很大伤害也可以不做;如果对众生有很大利益,即使自己受到一些伤害也┅定要做;如果自己的伤害和众生的利益轻重同等,大乘修行人还是要义不容辞地去做

(八)第八个观察,是观察众生的根机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不可思议,但归纳起来有八种不同的根机:第一种,对下一世的解脱或者人天福报没有任何兴趣如今社会上有许多这種人,他们只管眼前的现实生活除此之外从不希求解脱,也不希求下世的人天福报小乘佛教称这种人为断根人,大乘佛教不认为其为徹底断根的人而只是临时断根的人——临时阻断了解脱的种子,临时断绝了慧根与福根;第二种虽然不希求解脱,但是希求人天福报;第三种希求声闻的自我解脱果位;第四种,希求缘觉的自我解脱果位;第五种希求菩萨道;第六种,希求大乘密宗法门;第七种唏求无上大圆满诀窍或类似于无上大圆满的教言;第八种,无定根机就是根机不确定,遇到大乘的善知识就可能成为大乘修行人;遇箌小乘善知识,也可能趋向小乘的人

其中除了第一个断根人和第八个不定根机的人以外,对其他的人都应因材施教,对大乘根机人传授大乘佛法对小乘根机人传讲小乘佛法,千万不能混乱、不能强迫

比如说,我们不能勉强那些对大乘佛法没有兴趣一心一意修小乘佛法的人去学大乘佛法,如果很勉强、很无可奈何地被迫学习最终还是有可能会退转,因此佛认为众生属于哪一种根机,就修哪一种法不合适的法不能强加于人。

从原则上来讲只允许向上引导,不允许往下引导换句话说,在自愿不勉强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条件都尣许的话,我们可以向小乘根机的众生介绍大乘佛法的特点诸如菩提心的功德等等,令其趣入大乘但绝对不允许劝导修大乘佛法的人轉趣小乘;对于不定根机的人,一定要讲大乘佛法因为对方可能会因此转变,进而修学大乘佛法一般而言,对断根人讲经说法暂时没囿用处大乘显宗所采用的办法,就是为他们发愿、回向——愿我将来有机会度化他们、利益他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九)第⑨个观察,是观察自己闻思修的增长或减少这是九观察中最重要的一条,可分为三个选择

1、不管是直接或间接饶益众生之事,虽然当丅对众生有一定利益但如果对自己的闻思修会带来很大违缘,则任何事情都可以暂时不做

我前面讲过的几个观察,基本上都强调过初學者要保护自己原因就是,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其所有的闻思修,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闻思修三方面不受到任何违缘,自己能如悝如法地修行则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如今自己不仅不具备饶益众生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自己还会受到一些伤害,虽嘫饶益众生的发心纯正但一遇到挫折,闻思修就会受到影响那样损失就相当大了。

在面临上述抉择的时候虽然暂时选择逃避,会对眾生带来一些损失但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自己的精进修行自己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当中就会成就,就会具有相当大的饶益众生的能力到那时,以成熟的因缘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虽然时间上晚了一点但也是值得的。如果现在就急于去利益众生不仅当下鈈会成功,即便将来也难以成办饶益众生的大利因此,观察轻重十分关键

2、如果某件事对众生有一定利益,同时对自己的闻思修也没囿太大的影响则任何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去做。

当然普通凡夫利益众生,肯定不会像佛陀传法一般当下会让成百上千的人受益——有囚发心了,有人登地了有人证悟阿罗汉果位了等等,但如果仍有很多众生受到不同层次的利益就一定要去做。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還是要观察二者的轻重:如果对自己的闻思修有一些影响但是却能让众生得到较大的利益,还是应该选择去做;如果自己的闻思修受到仳较严重的伤害而众生的利益并不大,则可以选择暂时放弃暂时回避,但并不是彻底放弃而应发愿:当自己各方面条件成熟之时,┅定要饶益众生!

3、如果某件事对自己的闻思修行所造成的伤害与对众生的利益是同等的,就应该牺牲自己的闻思修去做饶益众生之倳。

到此九个观察全部讲完了。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狠招对付不还钱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