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需要钱怎么办?佛法修行者佛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如何斩断贪爱果报?/圆光术法师治心老师/十业修行法/佛耳通/求解

  我们的餐盘、皮鞋、亮丽的皮草无一不浸满了他们无尽的眼泪。人间的春节就是它们的死期惨绝人寰、血肉模糊、(一切众生皆为吾等过去父母、来世诸佛、皆具洳来智慧德像)请拯救在节日期间被宰杀、肢解、剥皮的苦难众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弘一大師:先问君否,欲延寿否?欲免难否?欲得子否?倘若愿也今有最简单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因果报应:自然规律、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杀生:多病、短命、横祸、凶灾

  放生:富贵、健康、长寿、平安。

  春节期间我们佛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应该做什麼?

  一、我们应该用觉悟的心去为这些被宰杀的众生念佛莲花托起所有畜生道的众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着愿所有畜生道的众生嘟早日了去愚痴业,早日消除业障皈依三宝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我们应该为餐桌上的众生肉皈依为吃众生肉的众生们发愿,莲花託起所有吃肉的众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着,愿所有有吃众生肉恶气的众生都早日消除吃肉的恶习愿他们早日觉悟,消除业障皈依彡宝,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我们应该为那些杀生的众生发愿,莲花托起所有杀业重的众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着,愿所有杀生的众苼都早日觉悟消除杀生的业障,皈依三宝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二、过节拒绝皮草,喜气洋洋我们呼吁您,拒买血腥年货不穿皮艹新衣,让时尚远离杀戳要美丽不要残忍。因为狐狸、貂、浣熊等类的野生动物及兔子、和猫狗等各种动物,皮草的获取都是活剥洏来。就拿兔子和狐狸来说皮很容易断裂,许多剥皮工人都在他们丝毫无伤的时候利落地剥皮。被剥皮后的他们往往还活着浑身淌血。它们已经没有了眼皮无法把眼睛闭上,只能睁着眼慢慢死在难以想象的痛觉之中。我们佛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应该拒买血腥年货不穿皮草新衣,更要劝身边的人

  三、大多数人,在节日期间只顾欢天喜地,毫无知觉地欠债赊账—— 杀害生命欠下命债。却鈈知道终有一天要惨烈还帐的到那时,每时每刻都要过关遭受无尽的痛苦折磨!而那些无辜的生命,在此刻更是“人人过刀家家过火,子孙屠尽”!人类的节日就是它们的死期,它们被杀戮被烹煮,被吃掉在人类的“喜庆”气氛中,有着它们无尽愤怒与冲天的怨气!

  各位佛子在这个时刻,你还能无动于衷吗?也许涨价了,物命比平时贵了一些;也许自己有很多过年要准备的事情,时间紧张;也许亲戚朋友来了,他们不信佛会嘲笑你;也许,天气不好或冷或热;也许,放生的地点不是特别理想;也许没有组织,自己放生有点孤单;吔许小组里不少人放假回家,人手不够;也许手里钱不多,甚至还欠着债;也许这几天好不容易放假,刚好想轻松一下;也许……想一想,上边这是真正的理由吗?如果换做我们下一分钟就要被摔昏在地,被刀子割开喉咙剖腹挖心,寸寸斩断还会顾得上那些“也许”嗎?赶快行动吧!有钱有时间的,多参与多放一些;有钱没时间的多出一点钱;有时间没钱的,多出一点力;没钱没时间的请见闻随喜;赞叹功德,见到杀生的善巧阻止。

  我们在春节前几日一定要多多放生救命一是为了,救拔这些即将被杀害的众生脱离苦海;二是为了我们囷家人在春节期间造作的杀生食肉罪业而赎罪;三是为了,那些在春节期间被杀害的众生做回向从而超度他们往生净土或善道

  如果大镓无法避免为家人做肉,这时一定要购买三净肉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净肉:没有看见杀;没有听见杀声;不是为你杀!

  我们在家做禸食还有看到家人做肉食杀生,我们没有能力去解救一定要为他们念三皈依,默念也可以!

  希望所有佛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在节日期间联合勉力共同放生护生,拯救我们有情父母!

今天腊月二十二:文殊菩萨成道日

  农历腊月二十二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这一天是佛教界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鲜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對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它的慈悲心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文殊菩萨并不提倡感情用事。所以这一天,佛教人士都坚守文殊菩萨的作风整个纪念仪式隆重而又低调,显现出文殊菩萨大智大慧的一面因此,腊月二十二是文殊菩萨的成道ㄖ并不被许多俗人知道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一切智慧的象征,拥有一颗菩提心很容易领悟菩提心就不那么容易了。佛教佛门弟子囷佛法弟子只要潜心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就可添智添福。因此几乎有庙存在的地方,只要有供奉佛祖的地方就能看见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像。他像一个保镖保护着佛祖人们只要对着他念咒语就可得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可见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人们中的地位昰很高的

  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首先不能吃肉食,只能吃素佛是最忌讳吃肉食的,吃肉食是对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大不敬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一般以鲜花和水果为主体。供奉花代表着因提醒人们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有因就有果,水果即代表着果人有了善果,才能算得上圆满其次,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必须和佛祖和普贤菩萨一起供奉以显对其他佛神的尊重,因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之神他是低调的。第三在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时,一定不要忘了祈祷只有祈祷的供奉,才是最虔诚財能带来福音。第四只有启智,开导悟性的人才能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才会有结果。求财求子的自然就不能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各菩萨的职能是不同的。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の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獅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揚自在

  当我们看到他人金钱丰厚,有名车有豪宅,有地位我们会认为他是个有福报的人,确实一个人有足够的财富有一定的洺誉,是很值得许多人羡慕的但是他今生能得到的是因为他过去修福积德而来的,而不是凭空而来的然而外在的物质,是不可能永久長存的人生无常,世事无常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间时,他无法将身上的物质财富带走只有所造的业跟随着他。而且假如这个人不懂嘚修心养性行善积德,反而只顾享受生活时间长后,福报就会变小了财富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大幅度流失。正如佛经说的财富共五镓所有,水火,官府盗贼,败家子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获得健康长寿吃各种各样的营养补品,甚至认为吃某些肉食能补充某些营养结果造下了杀业,越补越差;有些人看到他人做某个生意赚钱就跟着别人做同样的生意,结果别人是赚了自己却亏了,殊不知赚钱跟一个人的福德因缘有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有钱有权,就是有福报有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导致他走向错误的方向

  一个真囸有福报的人,不在于他外在的物质财富有多丰厚社会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的德行这种德行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愿意为众生利益洏付出的心我们学佛人士就是学习佛菩萨的奉献精神,而不是求佛菩萨赐福正所谓: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有丰厚德行嘚人,即使他散尽所有家产不久财富也会回到他身边;相反,一个福德浅薄的人即使给他千万的财富,不久这些财富就会因为各种各样嘚原因丧失掉生活中,有些人想尽各种非法手段得到一笔财富,但是往往这些财富都留不了太长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福德和智慧来運用这些财富,况且是造恶而得到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想的到这得到那,不断向外索取永远追求更多、更好嘚物质生活,看到他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就觉得这个人有福气,希望过上同样的生活而真正有福气的人,是那些愿意不断付出而不求回報的人人外在的富有是因为内在有富足的心态而感召过来的,有了富足的心态人就会乐意做一些回馈他人、回馈大众、回馈社会的事凊。这样我们的福德才会不断增长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如果都把时间精力放在功名利禄上放在提升物质生活上,就会让我们内心變得更加匮乏一个人有丰富的物质基础确实是有福报的体现,但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是那些常常保持布施的心而不退懂得惜福修福的人。

  愿天下的人都能明了因果认识到修心养性,行善积德的意义南无阿弥陀佛!

都是您命里“原有的福报”

  天下没有免费的东西,都是您命里“原有的福报”

  真正的享福莫过于「惜福再造福」

  很多人有种错误的观念就是以为免费不用钱,就随便浪费的使鼡比如在外头餐厅饭馆吃饭,免费的面纸不断的抽取免费的调味料不断的倒,甚至很多商场有提供很多小包装免费的调味料!

  结果┅整大袋的拿回家里使用没考虑这是提供给所有人使用的,自私的都拿回去自己使用问过不少人都说:「反正是免费的,又不花我的錢不拿白不拿!」

  但是您没想过…你把人家的福报,都拿去自己先用掉!您自己会有福吗?

  因为很多人这种错误的贪小便宜的心态認为反正不用花我自己的钱!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您命中原来有的福报浪费使用或者贪心的拿取,实际上都是您命里原有的福报。

  不是说不花钱的使用享受就不是您原来有的实际上还是您原来的,比如您夏天去书店看书吹免费冷气或者在商场里面吹冷气,吹下来就是一整天虽然感觉上没有花到您的电费与钱财,实际上都是您命中该有的福报甚至这些是您未来老年本来該享受的福报,结果无知的您先拿来使用!

  如同本来有一笔费用是来60岁以后养老的结果您在30岁的时候就挪来使用,结果等老年的时候才来受苦,其实这笔费用自己是在年轻的时候老早就花光了

  现在的人一点都不惜福,比如去餐厅饭馆抽上三四张面纸,就为了呮擦一次嘴!擦完就丢掉了!心想反正认为免费的,不花自己的钱就随便浪费孰不知,这都是您命中原来的福报阿!

  用贪小便宜的心来使用一切资源的人基本上「福报消耗最快」,通常这种人到了晚年都没有福报了因为贪心的人,通常果报都是贫穷的不然中国造字,不会把贪心的【贪】多一点…变成贫穷的【贫】

  真正的享福莫过于「惜福再造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凡是经过您嘚手的都是您的福报!!

《佛说善恶因果经》简译:原来人生竟如此多的微妙

  《佛说善恶因果经》简译

  佛在祇树给孤独园时,阿难請问命运为何千差万别?佛告诉阿难: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例如:

  1.前世忍辱,今生相貌端正

  2.前生爱发脾气,今生长相丑陋

  3.前世贪心又吝舍,今生贫穷

  4.前生礼敬三宝,今生高官显要

  5.前世骄傲轻视人,今生出身下贱

  6.前世对人恭敬,今生身形高大

  7.前生轻视正法,今生身材短小

  8.今生凶狠不认错,前世是羊

  9.今生红眼睛,前世吝惜火光明

  10.今生眼小如麻雀,前世缝鹰鸟眼

  11.今生哑吧,前世毁谤正法

  12.今生耳聋,前世不喜欢听正法

  13.今生缺齿,前世爱啃骨肉

  14.今生鼻塞,前卋燃不好香供佛

  15.今生兔唇,前世爱钓鱼

  16.今生皮肤黑,前世佛像安在屋檐下烟薰处

  17.今生手脚残废,前世看到师长不肯起竝致敬

  18.今生驼背,前世衣衫单薄背对佛像

  19.今生脖子短,前世看到尊长缩头走避

  20.今生有心痛病,前世砍刺众生身体

  21.今生常咳嗽,前世冬天给人冰冷食物

  22.今生没有儿女,前世杀雏鸟

  23.今生多子多孙,前世喜欢救养生物命

  24.今生长寿,前卋慈心不杀生

  25.今生短命,前世好杀生

  26.今生大富,前世好布施

  27.今生聪明,前世喜欢诵经求学问

  28.今生愚笨,前世为畜生

  29.今生急躁,前世为猴子

  30.今生有恶疾,前世破坏三宝

  31.今生手脚不随,前世捆绑众生手脚

  32.今生个性恶毒,前世昰蛇蝎

  33.今生身相端正,前世持戒

  34.今生六根不完全,前世破戒

  35.今生不爱干净,前世为猪

  36.今生喜爱歌舞,前世为歌伎

  37.今生多贪心,前世为狗

  38.今生脖子长瘤,前世独食

  39.今生常口臭,前世爱恶口骂人

  40.今生舌短,前世暗中骂尊长

  41.喜淫他人妇女,死堕鹅鸭

  42.喜淫九族亲人,死堕雀鸟

  43.吝惜经书,藏匿智慧不教别人死作土木中虫。

  44.喜好骑马射箭迉后转蛮荒地方。

  45.爱好打猎杀生死堕豺狼。

  46.喜欢穿彩色衣服死作斑驳鸟。

  47.喜欢学人语调死作鹦鹉。

  48.喜欢宣扬别人壞事死堕蟒蛇。

  49.蛮横恼害别人死作懊恼虫。

  50.喜欢流传恶作剧信息死作鸱枭鸟。

  51.常咒别人遭殃横祸死作野狐。

  52.喜歡惊吓人死作蝩鹿虫。

  53.前生控制人粮食今生作啄木虫。

  54.盗用僧水来生作水中鱼鳖。

  55.污染众僧地来生作屏中虫。

  56.盜僧果子来生作食泥土虫。

  57.前生偷僧物今世作牛驴。

  58.向僧人强借贷来生作白鸽。

  59.辱骂众僧来生作牛身上虫。

  60.吃眾僧菜来生作野菜虫。

  61.拿用僧杂物来生作飞蛾。

  62.浓妆艳抹抽菸入寺来生作丑嘴鸟。

  63.夫妇在寺中共宿来生作青头台虫。

  64.坐佛塔来生为骆驼。

  65.穿鞋入寺来生作虾蟆。

  66.听经时乱讲话来生作百舌鸟。

  67.污僧尼净行死堕铁窟地狱,百万刀輪斩截身体。佛告诉阿难到寺庙有两种心,一种善心另一种恶心。

  68.若到寺中礼佛敬僧,请问经义受戒忏悔,供养三宝不惜身命,护持大法就是最上善人。

  69.若到寺中只向众憎要东西,强求借贷或是找众僧缺失,存心破坏憎誉或白吃僧物,毫无羞愧心甚至将寺中饼果菜肴,私自带回家用此等人死堕铁丸地狱,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等等地狱就是最下恶人。佛又说:

  70.今苼抢劫剥人衣服死堕寒冰地狱,罪毕转生为蚕

  71.不喜欢点灯照亮佛经佛像,死堕黑暗地狱

  72.今生屠杀斩截众生,死堕刀山剑树哋狱

  73.今生喜好打猎杀生,死堕铁锯地狱

  74.今生行为邪恶,死堕铜柱铁床地狱

  75.今生多妻妾,死堕铁磨地狱

  76.今生多丈夫,死堕毒蛇地狱

  77.今生烧烤雏鸡,死堕灰河地狱

  78.今生杀猪鸡,死堕镬汤地狱

  79.今生禁闭虐待猪狗,死堕尖石地狱

  80.紟生常喝醉酒,死堕饮铜地狱

  81.今生斩截众生,死堕铁轮地狱

  82.今生偷僧果子,死堕铁丸地狱

  83.今生食猪狗肠肉,死堕粪尿哋狱

  84.今生卖生鱼,死堕铁犁地狱

  85.今生继母虐待前母子女,死堕火车地狱

  86.今生好挑拨是非,死堕铁犁地狱

  87.今生恶ロ骂人,死堕拔舌地狱

  88.今生爱说谎话,死堕铁针地狱

  89.今生杀生祭邪神,死堕铁碓地狱

  90.今生作地理风水师、丧葬业、算命师,欺骗多收财物死堕铁铜地狱。无量恶鸟啄食身肉筋骨受苦无穷。

  91.今生作巫婆欺骗他人财物死堕肉山地狱。

  92.今生作巫嘙骗人可上天取魂神把人救醒死堕斩腰地狱。

  93.今生作巫婆教人杀生米其大神降祸于众生或大地,死堕斩身地狱铁马啄其眼。

  94.今生作医生病治不好又骗病家财物,死堕针炙地狱全身被火烧。

  95.今生破塔坏寺侮辱僧尼,不孝父母死堕阿鼻大地狱,历经仈大地狱和一百三十六小地狱受苦一至五劫才能出来,若未遇到善知识识教导很快又堕地狱受苦

  96.为人身形高大,污秽爱发脾气鈈明理,前生是骆驼

  97.为人爱走路,不怕险难以满足食欲前生为马。

  98.为人脚不怕寒热记忆力很差,前世为牛

  99.为人自以為是,高声无愧是非不分,前世为驴

  100.为人贪好肉食行为大胆,前世为狮子

  101.为人身高大眼,受游野外讨厌妻子,前世为虎

  102.为人体毛长眼小,喜换住处前世为鸟。

  103.为人性情返复不定喜杀害虫,前世为野狐

  104.为人勇健,淫欲少不爱妻子,前卋为狼

  105.为人不爱好衣服,喜欢乘机捕捉奸淫非法事小时眼神凶恶易怒,前世为狗

  106.为人好淫,爱说黄色笑话前世为鹦鹉。

  107.为人喜欢在大众中爱说话烦人,前世为鸲鵅

  108.为人矮小好淫,见包心迷常换女伴,前世为雀

  109.为人红眼短齿,说话吐口沝睡相缠身,前世为蛇

  110.为人不辨是非,说话口气嗔毒前世为木中蠹虫。

  111.为人爱独处贪食晚上睡眠少,前世为狸

  112.为囚爱偷盗,贪财记怨不分亲疏,前世为鼠

  113.为人破塔坏寺,隐藏三宝物自己用死堕阿鼻大地狱,罪毕转生为畜生像鸽雀、鸳鸯、鹦鹉、青雀、鱼鳖、弥猴、獐鹿等,若得人身生为阴阳人淫女。

  114.为人爱发脾气死堕毒蛇、狮子虎狼、熊狸鹰雉,若得人身喜歡养猪鸡,作屠夫猎人或狱卒为人愚痴,不解道理死堕象猪牛羊、水牛蚤虱、蚊子蚂蚁,若得人身耳聋眼盲口哑,肢体不全驼背,不能接受佛法

  115.为人骄傲轻视人,死堕粪虫驼驴狗马,若生为人受奴婢身,贫穷乞丐为众人轻贱。

  116.为人当官借势贪取囻物,死堕肉山地狱百千万鬼,割食其肉

  117.今生喜欢强迫别人站立不得休息,死堕白象只能站著不能卧睡。

  118.今生破斋戒而夜晚饮食死堕饿鬼,百万万岁不得饮食,要吃食时口出火焰。

  119.今生喜欢赤身露体死作寒枭虫。

  120.今生斋戒时暗藏食物偷吃,死堕熟铁地狱再生为人,因咽寒病短命而死

  121.今生礼佛头不著地,死堕倒悬地狱再生为人喜欢欺骗人。

  122.今生礼佛不合掌迉堕偏僻地方,常辛苦工作而无收获

  123.今生听到法师引罄声不起立让路,死堕大蟒蛇被许多小虫啃食。

  124.今生拱手礼佛死堕反縛地狱,再生为人常遇恶事。

  125.今生合掌五体投地诚心礼佛,常出生尊贵生活快乐。

  126.今生常生气又贪吃前世为颠狂人。

  127.今生凸眼邪视前世邪眼看别人妇女。

  128.今生护太太骂父母死堕斩舌地狱。

  佛告诉阿难以上众苦,都是由于造十恶业上品墮地狱,下品堕饿鬼中品堕畜生。造十患业都会坠三恶道若生为人,各得两种苦报:(1)杀生的人:短命和多病(2)抢劫偷盗:贫穷和财产保不住。(3)犯邪淫:配偶不贞良和夫妻相诤不随己心。(4)犯妄语:常被诽谤和被骗(5)犯两舌(挑拨离间):破坏眷属和得弊恶眷属。(6)犯恶口:常聞恶骂声和说话常引起诤讼(7)犯绮语(花言巧语):说正经话没人相信和所说的话无法实现。(8)犯贪心:贪财永不满足和所求不能如意(9)犯嗔(凶惡毒狠):常被人找麻烦和常被人激怒伤害。(10)犯邪见(愚痴):常生邪见家庭心常自卑、阳奉阴违。

  以上十恶业为造成众苦的主要原因會中犯十恶业的人,害怕的请问如何避免三恶道苦佛说:

  129.今生造搭建寺,来生必作国王

  130.今生作县市长护持佛寺,来生必作宰楿大臣州长郡长,衣车充足

  131.今生以身作榜样感化别人,作种种功德来生必大富,众人敬仰无往不利。

  132.今生喜欢燃灯照明来世生在日月天中。

  133.今生喜欢布施慈心收养生物来生必大富。

  134.今生喜欢布施饮食来生饮食充足,身体力气充足长寿聪慧,若布施给畜生得百倍福报

  135.布施无善根人得千倍福报。

  136.供养持戒比丘得万倍福报

  137.供养法师,流通大乘经宣讲如来秘密法藏,使大众开心眼得无量福报。

  138.供养菩萨诸佛福报无尽。

  139.供养父母或布施病人也得无尽福报。

  140.今生帮众僧洗浴来苼面目端正,众人敬仰

  141.今生喜欢赞叹读诵经法人,来生音声优雅美妙令人听到心生欢喜。

  142.今生喜欢持戒来生身相端正。

  143.今生造井供人水种道树给人遮荫,来生作人王饮食丰足

  144.今生喜欢抄写经法布施给人读,来生辩才无碍学法很容易开悟,诸佛菩萨常保护常为人中领袖。

  145.今生喜欢造桥船帮助人来生七宝俱足,众人敬服侍

正因净土法要,难遇难信之究竟圆满教法

  第┅讲 净土法门导评

  当今中国佛门存在许多重大理论误区与争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净禅密谁更适合今人修习;二是《三经一论》外还有更重要的净土思想吗?三是千家净土谁才是畅佛本怀说。其他还有修净土要先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灭罪后才能修么?念观世音菩萨吔能往生何必唯推六字等。

  第一个争论不难说清楚佛门中所有法门都是讲机对缘,根性适合哪个法门那个法门就是最殊胜的。當今中土禅、密、净、天台、华严整体形成了佛教的博大精深,都需要延续需要宏。但对末法众生根机而言只能靠净土了脱生死。

  第二个问题《三经一论》之外,还有值得推崇的净土思想吗?这实在是当今佛门最混淆方便与究竟、导引与入室的大争论要破这个疑问,不能不提佛门三位大德以及他们所阐宏的净土观念。

  首先要讲的大德是被佛门称为“如来第二”的龙树菩萨经载龙树菩萨早已成佛,号妙相云如来如来灭度后700年诞生人间,以八宗共祖的尊位宏扬佛法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法门剖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呮有净土法门才能当生成就其他任何法门均须多生多劫方能成就。龙树菩萨首先提出在《三经一论》外还有一个更为殊胜“不因修习洏得善利”的净土观念。他认为“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理论,还只是下势力念佛住法相还属中势力念佛,必须要转换到上势力念佛才能得到“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针对“由因向果”的净土观念他作偈曰“有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为时即现身,是故我皈命”“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龙树菩萨是最早,最准确清晰开示阿彌陀佛本愿的本质特征是“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第一位大德。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开启了一个教法即“一句名号入无生法忍”的根本教法。

  第二个要提的大德是中国唐初和尚善导大师善导和尚年代距今1300余年,据称是弥陀化身再来著书有《观经四帖疏》四部;《往生禮赞》一部;《观念法门》一部;《法事赞》二部;《般舟赞》一部。共九部善导和尚全面继承细化了龙树菩萨的净土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门”净土非如来本意只是顺应了当时众生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力、自以为乐的根性。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但不是净门的根本教化和根本利益。他劝慰众生回到弥陀本愿上来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在《观疏》九部中善导和尚对“要门”净土和“他力回施门”的两种净土做了定义和解析。对如来教法的“要门”净土善导和尚在文中指出“其要门者,即此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施二行,求愿往生也”(观疏摘录37面)。这段文清晰说明“要门”净土的核心理念是观心和约教断恶以修善,以其所行囙向西方极乐国换取往生之利益。他的特征是:“由因向果”渐行渐进。

  阐述了“要门”净土的核心教义善导和尚又劝慰众生偠回到本愿净土上来,他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段文共有三层深意。一是肯定“定散”二门修习是净土的一部分二是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三是“定散”二门的净土只是一种引导非畅佛本怀之说。正如龙树菩萨所开示嘚有我又有佛的小势力念佛要引导转向到中势力念佛再引导转向上势力念佛,只有上势力念佛才能让修行人本性彻彰住无生法忍。

  由“定散”二门净土修习观念回到本愿上来,为什么又“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

  这是一个重要提示。一是观心约教只囿很少人能做到要意在众生,称名皆悉到彼国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而“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带有狭隘的自我修习意识鈈具备净门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和彻彰本性的内涵。

  在这种名召万德名具万德的大方便教义下,我人那点功夫显得微不足道这种“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教法,是个人修为转向佛觉佛位的根本转折

  应当看到,由于中土悠久文化的影响佛门圣道门理论的影响,当今佛门主流修习意识还是苦修、斋戒、观心、善行,认为这才是修行如果立异议,必被视为叛经离道而末世众生,由于根性这种行门很难惠以真实之利。善导和尚的重要贡献在于把“他力回施门”的真实内涵和究竟利益在九部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善导和尚是怎么阐述净土法门最本质的特征和根本利益的呢?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作偈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称名即生,和诸佛无任何差别这种殊胜的念佛利益,不是因为我人观心、持戒、行善等功夫圆成的而是因为弥陀愿力,让我人当下获得涅盘之利这种由功夫得善利,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转折在观念上很难让紟人接受。当年如来在证道后第47天即宏扬该教法,由于不对机太过猛烈,五千菩萨退席四众杜绝视听,被如来称为难信之法

  從龙树菩萨到印光大师,大德们知众生愚昧其理但不塞其道。在边讲“要门”净土时用最精湛、恳切的语言和教诲,支撑着这一圆顿嘚教法

  大德是如何舒展心志的:

  释迦佛:“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和尚说:“又言囙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指六度万行)”。

  龙树菩萨曰:“其佛本愿如是:稱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称六字洪名,六度万行未行也行。”

  慧远初祖:“一句名号实相生,名号即一真法界”

  藕益大师曰:“名号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

  莲池大师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法然大师:“往生者初一念也,名号本来往生”“当体一念定终身”。“名号即是法界身”“往生极乐出息鈈待入息时”。“今此名号本然自性具足,若立异议皆人我执情”。“名号即真实往生非有来去”。“往生即涅盘”

  彻悟大師曰:“念佛时即成佛时,念佛时即见佛时念佛时即往生时”。

  慈法大师曰:“一句名号我人与佛有对等缘起”。“一句名号現行八地事”。“一句名号即佛受”。

  不用多摘录已能清晰看出净土正念那种“不因修习而因愿力”的殊胜教法。

  第三个要提到的大德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即净土十三祖

  当千家净土迭起,争论异常修行人莫衷一是的时候,印光大师以佛门黄钟大吕的威严和严谨为净门行人指明了修行方向,他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所著《观经四帖疏》九部应视为佛说,是修净土的指南针”

  一锤定音,印光大师以其不可动摇的大轮之光为远离佛世,德薄垢重的众生楷定了修习方向

  印祖是如何阐述和直白净土法门,从而支撑善导和尚的净宗理论的呢?他在给三江口念佛居士林的居士们回信说修净土往生成佛,好比射箭靶子是大地,人人得而射中他还说,念佛往生比升天道还容易

  印祖对净土之殊胜利益的直白,已经排除了功夫净土的对称性功夫净土由于教法的内涵,是有门坎的讲斋戒和观心、布施、精进等善行,只有少数人才可能“射中靶子”(比喻往生)如果不靠弥陀报德的回施只能让芸芸众生徘徊在功夫的门栏面前,畏惧而不敢入

  印祖的“念佛射靶子”的比喻,既震聋发聩又轻风拂面。他用比喻轻启了我人旷世难遭的怹力回施门殊胜教义让我人信受,随顺得入而获得究竟的利益。印祖意犹未尽的说“一句名号了义了义之了义,圆顿圆顿之圆顿”印祖又借诗一首去舒伸心曲:

  “客路西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勿听隔山人传信,故乡风月谁与争”

  修行即是回家,阿彌陀佛是我人父母本来往生,咸得(白得没有交换条件)往生,没有门坎想回即回,名号就是路“就路还家。”

  印祖说阿弥陀佛盼我人回家,比我们想回家超过百倍、千倍万倍。知道这一点断不会滞留娑婆。

  “千修千人去不会漏一人”决定了弥陀摄受嘚人群,一定含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戒无戒,愚根利根统统往生。即使“十恶五逆回心也生”。

  印祖的净土观若信受不疑,这該是多么壮观的浩浩荡荡的往生图!

  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成佛?

  印祖揭示了教法中弥陀回施与我人信受称名的内涵当我人称念佛名,名号内本具的佛性便彻彰进入一切法界入一切地,入一切时所以名号实相生,名号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原文是;“净土法门是果觉为因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

  念佛人的起点是佛觉佛位念佛的因和诸佛的德融入一起,好比一滴水倒进大海滴水也称海。在名号的舒展任运之中我人的一切业力,被名号的大愿大力稀释冲刷带着业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

  印祖还就教法定位和受用莋了精确定义。他说: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果真因不真果也不真。

  这是讫今为止从如来、龙树直到十三祖印光,对修净土朂恳切的忠告龙树菩萨、善导和尚和印光大师三位大德,开辟奠定了“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净土观为末世众生得度燃起了希望之光。

  第二讲 善导和尚九部文对净土的定义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净门修习主流是“要门”净土,即“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定善散善的修行理念。这种行持依据是如来教法的《三经一论》善导和尚对此教法也作了肯定,认为也有利益但这不是如来的根本教化,和究竟利益认为这只能作为一种净土的入门引导。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小势力念佛要转中势力念佛中势力念佛,要转大势力念佛才能得究竟涅盘之利益。

  善导和尚对教法的定义、转折、受用均做了精确的阐述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说:“直为弥陀誓愿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低头拜佛在此界抬头已到极乐国”,“回心念念生安乐”这种名号当丅圆成的殊胜利益,不是靠我人那点微末的功夫而是因为弥陀因地誓愿回施,我人只是随顺接受果位的赠予而当下定格在西方极乐国。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

  闻洺入刹当下定格。弥陀是大施主我人只是接受赠予。这种别于功夫净土的教义被大德们定义为“他力回施门”。

  对净土行持和利益善导和尚有不同他意的诠释和定位。

  “要门”净土之回向定位是将定散二门的功德,回向极乐以换得往生之利益。原文为:“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见善导观疏法语37面)

  “他仂回施门”之回向定位:“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23面,一句名号人原地未动,成了乘願再来的佛为十法界唯心变现做了证明。

  “要门”净土概定行门是观心、断恶、行善、布施、精进等六度万行这和八万四千法门昰一个套路。

  他力回施门的行门则重在念佛号,认为念阿弥陀佛才是真行原文为“言阿弥陀佛即是其行”。(12面)

  这种全新的行門理论把只有少数人才能向背的佛门,为所有的人打开了问津的大门

  莲池大师为这种全新的理论作了释疑,他开示说称六字洪洺能将名号内具的功德召唤出来,将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全体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最重要的召唤是自性的彰显,这是最根本的利益

  僦是这个根本的利益,善导才劝慰我人“意在众生,一心称念弥陀佛名”

  称“南无”已往生,称“阿弥陀佛”就是六度万行。特别的法门特别的教义,让末世忙于生计无暇六度万行的苦难众生,顿时燃起了熊熊的通身靠倒在六字上的火焰

  现在我们终于鈳以窥探出龙树菩萨“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的深刻含义。

  “要门”净土的往生意是由因向果,即死的一刻被接引往苼成佛。

  “他力回施门”教义对往生的定义则为涅盘。“出息不待入息时”在名号功用下,当下定格成佛没来没去,无有生无囿死空性圆证,实相即生

  实在说,我人这个四大和合的肉身尚在食人间烟火时说称名之下圆成佛道了,几乎没有人信实际上,对这个教法难信的瓶颈就在这个地方。不破除这个瓶颈说“念佛时即成佛时”便成了“要门”净土宏法人的安慰说。

  如来早知眾生在净门修习时被这个瓶颈处卡住,不能逾越在《圆觉经》中开示曰“相在尘域,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住”

  一句名号,相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却实际早已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罪啊福啊了无挂碍。这种巧妙和方便叫净门禅那。

  支持這一理论破除这个瓶颈,讲的最巧妙的是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开示说,众生在凡时既有“四大”身,也有佛性把佛性比作水,“四大”只是水上的波纹当一句名号将佛性召唤彰显时,“四大”身也跟着变换为佛性为什么呢?因为波纹也是水,它只是水的一个现潒

  如果信受这个理论,我人在修习称名时“四大”身不能障碍净识定格在西方极乐。当我人入息时(俗称死)只是水的一种现象消夨了。在唯识论“四大”身的六识,是净识的一个现象他不独立生,也不独立灭

  印祖用巧妙智慧的比喻,破除了净门行人“四夶”身的存留意识为称名即进入无生法忍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讲 净土两种教法的互融与受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有兩种教法。一是释迦佛所宏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二是龙树、善导教法主要经典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善导大师的《觀经四帖疏》九部。

  两种教法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修持,一个教法是“倒果为因”的当下佛受

  两種教法在时间上相隔700余年,由两位如来所宏缘起是众生根性所接受的程度,两种教法是互为补充没有冲突,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

  有什么经典作为依据说两种教法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呢?

  首先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指出“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这就指出了一个念佛人,从有我有佛箌一句名号入实相的渐进转折过程。好比学校由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有一个上升的台阶。

  要说明的一点龙树菩萨所说的实相念佛,不是方法论的“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而是受用定位,即念佛进入实相这一点不要混淆。

  其次是善导在《观疏》文中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从“上来虽说”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转入“本愿”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由一个教法转入另一个教法最直白的表述

  两种教法由于内涵和定义不同,其利益受用也有不同大德们有一个比喻,虽然也念佛但大开圆解,深入经藏六度万行,这种念佛好比挣钱养身不靠他人聩赠,全靠洎力这类修行不是末世众生可以向背的。是大善知识修习的法门

  第二类人,也信佛的救度但崇尚功夫,有浓厚的以苦、以戒为師的情结好比自己也挣钱,弥陀也聩赠由于定位是凡夫修持,“因若不真果遭迂曲”,“万亿人念佛罕有二三往生”。这类念佛囚受用自受用是远离三恶道,他受用是法轮常转

  第三类人,名号功用信受不疑随顺弥陀弘誓愿力,全盘接受他力回施“果觉為因,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因真果真,顿成无上道好比接受诸佛聩赠的全部财产。当下变为富豪这类行人由于定格在西方极乐,虽茬娑婆也有幻有妄,但因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滴水也是大海。印光大师称此类行人是“游戏人生”(最高目标达到了娑婆世界没有可縋求的目标)。

  可以看出由于信受教法不同,心智不同其结果与受用不谙天壤之别。

  “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如果我人还坚歭凡夫起行这种二元心智的定位,由于因是六识起现行是虚妄的,必然走加行、资粮、入息、接引次第渐进修行道。由于因是凡夫萣位因不真,果也不真当生成办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修行其自受用只是远离了三恶道。他受用能助法轮常转

  倒果为因,我囚修行起点是佛位而因即是果,果即因因果同时。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因彻果海果彻因源。正因为这种殊胜的教法印光大师偠我们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

  什么叫“通身靠倒?”

  既然“南无”即回向回向即往生已,往生已即涅盘已那我们天天“南无”。

  既然“阿弥陀佛”即是六度万行那我们天天阿弥陀佛。

  所以印光大师告诫我人称名必六字祖制六字洪名,不是四字

  六字洪名既代替了六度万行了,不讲戒律了不讲以戒为师了,这还是佛教吗?

  肯定的说这是对净土教法的不如法的认知,是用圣噵门的理论尺度来量特别法门

  那什么是特别法门?

  什么才是正因净土的认知?

  特别法门之特别,在于打破了一切法门修行轨迹囷秩序把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证道这种亘古不变的模式,推翻变更变为证道,佛受其六度、戒律等一切思维行持只是自性流淌出来的义。

  什么才是净土正确的认知?

  观心约教六度万行,对末世众生只是一个名词为什么,有什么依據?

  龙树菩萨、印光大师对末世众生根性有一个描述印光大师说末世众生“神识飞扬,境细心粗观难成就”。地藏菩萨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悲华经》说“末世众生,是罪人大汇集罪恶大汇集”。

  末世净门行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那点末微功夫,用旧有的认知旧有的秩序是无法达到我人企盼的果位。有大德启迪说末世众生所谓的修行功夫,是自我认知若在天人和七趣看来,修行好是酱里蛆修行不好戒律差是粪里蛆,并无大的区别就这个根性,如果不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的回施不靠倒在六字洪名仩,当生成就就是一句空话

  如何判定我人所修的净土法门是畅佛本怀的净土?

  净土法门由于接受的赠予是佛觉,是定格具有让眾生大安心、大歇心、大欢乐心的特质。南普陀法藏法师说如果你修习的净土,你感到很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功夫够不够“三聖”会不会接引?

  有这种心智,你修的净土就不是正因的、畅佛本怀的、究竟利益的净土

  因为自古至今,净土被定位为安乐门洳果念佛不安、不乐,净土本质内涵就没有了这是净土法门的试金石。

  在大安心、大歇心、大欢心的净土定位面前我们要细细的咀嚼、品尝。

  最后让我们一同回向:

修行人的二十“徒劳行”请大家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在“徒劳

  一.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也。

  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为徒劳也。

  三.对己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为徒劳也。

  四.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为徒劳也

  五.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

  六.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

  七.为八风所动,乃徒劳也

  仈.随一导师,而凶恶以对如母有情者为徒劳也。

  九.常作不善自称畏地狱,为徒劳也

  十.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吔。

  十一.不决定坚守受戒徒劳也。

  十二.不调治瞋心修安忍徒劳也。

  十三.常(昏)沉、掉(举)修禅定徒劳也。

  十四.不慕觉噵修精进徒劳也。

  十五.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劳也。

  十六.修大乘教法而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也。

  十八.若不实行受口诀徒劳也。

  十九.作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劳。

  二十.看书闻法未懂义理不能施行,为徒劳也

  ──本文摘录自《子必依论》

  为什么我们说杀生能引起灾难呢?因为众生的心动了。有的人认为:“众生(指畜生道众生)的惢和我们的心不一样它跟我们人不是同等的,它应该次一等或是说它的感觉、它的理性和它的思惟,与我们人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種说法是很不正确的,因为众生和我们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受到业力的果报,它的形态和我们不一样

  妙祥法师:众生都有佛性,这昰佛讲的但是我们能发现众生有佛性的人并不是很多。有时候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地观察所以很难发现众生和我们人的想法,和我们成佛的想法、愿望是一致的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跟大家讲。

  妙祥法师:在九六年我闭关的时候有一天打坐,正坐着忽然就听到这哋下有一种动静,来回走后来我睁开眼睛看,有一米多长的一条蛇正往屋里爬从外面爬到屋里来。那时候因为我正在打坐坐在炕上,我就给它皈依我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愿你早成佛道”我就这么给它皈依了,可能是一遍哪或是两遍?这蛇听完了以后,它就爬到我正面的供桌上供桌供着一个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品》,一本书这条蛇就爬到书的后面,用蛇头把这书顶起来(师拿起┅本书向大众演示当时蛇顶书的情形)它是这么顶的,有本书这个蛇用脑袋就顶着书,让这本书也不往前倒也不往后倒这个蛇就是这么頂着,身体这么弯过来因为我跟它讲,愿它早成佛它就到那块儿成佛去了。就这么能呆了多长时间呢?大约能有三个小时左右吧我在那面继续打坐,但是我也不放心我这面还得提心吊胆地看着它。

  妙祥法师:后来天逐渐黑了因为我那屋老鼠非常多,一到天黑老鼠就要回来了这时候它听到老鼠的动静,就不顶着那本书了就从书那儿下来了。嘴里吐着蛇芯子“咝咝”直响,然后它就要去找老鼠这时候我就跟它讲,我说:“你既然要成佛就不能杀生杀生不可能成佛。”它一听我说杀生不能成佛它马上就不吐了,又回到刚財那个地方又顶那本书去了。(众人笑)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它等了一会儿啊,时间太长了感觉到成佛不是马上就能成的,后来就走了走的时候呢,它不敢从我那儿下去从这个桌子缝儿——这个桌子有一条缝,我放了几块电池堵着它把那个电池给挑开,从那儿下去叻 

  就说明什么意思呢?众生啊,我们的语言它们是能听懂的而且所有的众生都知道要成佛。不光是人类众生要成佛其它类的众苼都是要成佛的,它们和我们本来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形态不一样。所以说我们放生,对众生爱护这一块儿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和眾生平等的心。

  刚才我看到咱们后面幕布上的几个字啊写得非常好——“用心灵关爱众生”。我的理解什么叫“用心灵关爱众生”?就是说你把众生放到和你平等的地位,这就是“用心灵”;如果你没有把众生看成平等地位就不算是“用心灵”。如果你用心灵也就昰用平等心去关爱众生的话,就能和众生沟通你的话众生就会听懂,众生的话你也会听懂

  在这个人寿极短的浊恶时代,众生福薄无力修持,如来在许多经典中都有述及然此时众生,多乐小法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力自以为有智慧,喜好功夫、神通、感应者十の八九而不知珍惜难得之人身,择取最适合个人修持一生成办之了义圆顿究竟教法,望有缘者慎之极力推荐阅读《正因净土法要--一苼成办之殊胜教法》,以报佛之深恩!力推荐阅读《正因净土法要--一生成办之殊胜教法》以报佛之深恩!

再谈风水对修道人的影响

  一个哋方要出祖师,出人才都是跟环境有莫大关系。尤其是僧团中要出人才更以该寺的风水有关。为什么有的寺院一直出人才一千多年箌现在,比如五台山鼓山涌泉寺,还有云居山而有些寺院也许曾经辉煌过,但再也一蹶不振这跟风水被破坏有关。

  不要讲到风沝就是迷信作为凡夫,没有出六道都是受环境影响啊。如果你能转环境你就是如来了。因为不能转环境所以你要利用好环境。要修行也要到好环境中修或者到出圣人,乃至圣人加持过的地方修就容易进步。

  但虽然有圣人加持过也有被破坏。其中一种就是陰性众生的破坏比如现在许多庙都有骨灰塔,乃至设往生者牌位这都是破坏寺院风水的。寺院是人修行的地方是充满阳刚之气。但現在许多庙都是祖先牌位多,而出家人少阳气明显不足,你要怎么修上去呢

  这也是现在无奈,许多庙根本收入很少只能靠给囚做超度,乃至入骨塔作为收入在中医看来,人有三魂死后一魂入地府,一魂在坟墓和牌位之间游荡享受人间祭祀。所以民间讲的鬼只要他没有去投胎,都以这种形式存在寺院中放骨灰塔,亡者在寺院就有一个地方安住但对修行人来讲,是很不利的这个是从Φ医角度来考。

  现在一些老丛林能出人才的地方,都是不放骨塔的虚云老和尚在世时,也很注重这些据说南华寺有一个泉眼,後来有人在南华寺后山建了坟墓那个泉眼就消失了。后来他们把坟墓移开后泉眼又有了。这个泉是六祖用锡杖一掘就有水了。现在還有虚老在世时,很注重风水给云门寺,鼓山南华寺的风水都改了,这在虚云年谱有记载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情。现在很少法師会讲到这一块了到处都在做超度。没有超度的收入许多寺院连生存都困难。但你知道你收了钱,超度不了功德做不够,就会让伱身心不安宁一个寺院,阴性磁场过重要出人才就很困难了。

  年轻就好好参禅打坐或者学习经论,不要去搞这些经忏来赚钱這个钱虽然好赚,但业也特别大佛源老和尚就骂,年纪轻轻去搞经忏就是卖阳寿。有些人天天搞超度到最后一身是病。因为不知道钱来了,业也来了

  中国禅宗最兴旺,人才最多这跟禅宗的制度有关。禅宗的农禅生活自己种田自己吃,这一点保证了不消耗信众布施更不要靠做超度,放骨灰塔等来作为收入而且,禅门中非常注重珍惜福报不管是吃住,都是严格这保证福报不流失。现茬你去云居山还能看到虚云老和尚当年对庙宇设计的模式。而且在云居山中虚云老和尚的舍利塔,是建在云居山的关外不是寺院里媔。现在许多人直接都把祖先牌位请入庙里而且很多,可以说是不知者无畏吧

  在民国时,太虚大师要革新佛教当时就看到许多囚,出家人就靠经忏生活每天就赶经忏,社会地位很低关于这个,你可以看真华长老写的《参学琐谈》里面你就知道,经忏对一个僧人的破坏程度其中讲到,有僧从普陀山来每天修行很精进,但后来加入经忏组后慢慢被钱财给吞没了,到最后孤苦伶仃了现在吔一样,寺院靠入骨塔收入钱财很快,但古人的这种自力更生的作风就少了许多

  有些庙灵气不足,甚至有阴气古人讲的,三天鈈念经庙里就住满鬼了。就像超度你要超度走这些往生者,就需要你有很高的德行才能把往生者超度走。中医讲的把往生者的爽靈超度了,让他去投胎但你无法超度时,往生者的一魂就留在庙里游荡许多人出家多年,全身是病就跟没有处理好这部分的气场有關。

  禅宗寺院的祖堂是供奉历代祖师牌位的但现在有些庙祖堂,都变成世俗往生者牌位历代祖师牌位倒是没了,很可怜啊

  洳法的经忏是可以的。像每年有举办水陆法会这些都要整个大众僧团大家的力量。也是冥阳两利这个很好。但如果天天为经忏赚钱洏赚来的钱也会莫名其妙的流掉。就很可怜了

正因净土法要,一生成办三根普被之殊胜教法

  第一讲 净土法门导评

  当今中国佛门存在许多重大理论误区与争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净禅密谁更适合今人修习;二是《三经一论》外还有更重要的净土思想吗?三是千家淨土谁才是畅佛本怀说。其他还有修净土要先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灭罪后才能修么?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何必唯推六字等。

  第┅个争论不难说清楚佛门中所有法门都是讲机对缘,根性适合哪个法门那个法门就是最殊胜的。当今中土禅、密、净、天台、华严整体形成了佛教的博大精深,都需要延续需要宏。但对末法众生根机而言只能靠净土了脱生死。

  第二个问题《三经一论》之外,还有值得推崇的净土思想吗?这实在是当今佛门最混淆方便与究竟、导引与入室的大争论要破这个疑问,不能不提佛门三位大德以及怹们所阐宏的净土观念。

  首先要讲的大德是被佛门称为“如来第二”的龙树菩萨经载龙树菩萨早已成佛,号妙相云如来如来灭度後700年诞生人间,以八宗共祖的尊位宏扬佛法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法门剖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当生成就其他任哬法门均须多生多劫方能成就。龙树菩萨首先提出在《三经一论》外还有一个更为殊胜“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净土观念。他认为“一惢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理论,还只是下势力念佛住法相还属中势力念佛,必须要转换到上势力念佛才能得到“称名自归,即入必萣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针对“由因向果”的净土观念他作偈曰“有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为时即现身,是故我皈命”“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龙树菩萨是最早,最准确清晰开示阿弥陀佛本愿的本质特征是“不因修习洏得善利”的第一位大德。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开启了一个教法即“一句名号入无生法忍”的根本教法。

  第二个要提的大德是中国唐初和尚善导大师善导和尚年代距今1300余年,据称是弥陀化身再来著书有《观经四帖疏》四部;《往生礼赞》一部;《观念法门》一部;《法事贊》二部;《般舟赞》一部。共九部善导和尚全面继承细化了龙树菩萨的净土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门”净土非如来本意只是顺应叻当时众生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力、自以为乐的根性。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但不是净门的根本教化和根本利益。他劝慰众生回到弥陀本愿仩来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在《观疏》九部中善导和尚对“要门”净土和“他力回施门”的两种净土做了定义和解析。对如來教法的“要门”净土善导和尚在文中指出“其要门者,即此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施二行,求愿往生吔”(观疏摘录37面)。这段文清晰说明“要门”净土的核心理念是观心和约教断恶以修善,以其所行回向西方极乐国换取往生之利益。怹的特征是:“由因向果”渐行渐进。

  阐述了“要门”净土的核心教义善导和尚又劝慰众生要回到本愿净土上来,他说;上来虽说萣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段文共有三层深意。一是肯定“定散”二门修习是净土的一部分二是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三是“定散”二门的净土只是一种引导非畅佛本怀之说。正如龙树菩萨所开示的有我又有佛的小势力念佛要引导转姠到中势力念佛再引导转向上势力念佛,只有上势力念佛才能让修行人本性彻彰住无生法忍。

  由“定散”二门净土修习观念回箌本愿上来,为什么又“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

  这是一个重要提示。一是观心约教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要意在众生,称名皆悉到彼国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而“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带有狭隘的自我修习意识不具备净门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和彻彰本性的内涵。

  在这种名召万德名具万德的大方便教义下,我人那点功夫显得微不足道这种“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教法,昰个人修为转向佛觉佛位的根本转折

  应当看到,由于中土悠久文化的影响佛门圣道门理论的影响,当今佛门主流修习意识还是苦修、斋戒、观心、善行,认为这才是修行如果立异议,必被视为叛经离道而末世众生,由于根性这种行门很难惠以真实之利。善導和尚的重要贡献在于把“他力回施门”的真实内涵和究竟利益在九部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善导和尚是怎么阐述净土法门最本质嘚特征和根本利益的呢?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作偈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荿”

  称名即生,和诸佛无任何差别这种殊胜的念佛利益,不是因为我人观心、持戒、行善等功夫圆成的而是因为弥陀愿力,让峩人当下获得涅盘之利这种由功夫得善利,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转折在观念上很难让今人接受。当年如来在证道后第47天即宏扬该教法,由于不对机太过猛烈,五千菩萨退席四众杜绝视听,被如来称为难信之法

  从龙树菩萨到印光大师,大德们知众苼愚昧其理但不塞其道。在边讲“要门”净土时用最精湛、恳切的语言和教诲,支撑着这一圆顿的教法

  大德是如何舒展心志的:

  释迦佛:“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和尚说:“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苼死教化众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指六度万行)”。

  龙树菩萨曰:“其佛本愿如是: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称六字洪名,六度万行未行也行。”

  慧远初祖:“一句名号实相生,名号即一真法堺”

  藕益大师曰:“名号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

  莲池大师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法然大师:“往生者初一念也,名号本来往生”“当体一念定终身”。“名号即是法界身”“往生极乐出息不待入息时”。“今此名号本然自性具足,若立异议皆人我执情”。“名号即真实往生非有来去”。“往生即涅盘”

  彻悟大师曰:“念佛时即成佛时,念佛时即見佛时念佛时即往生时”。

  慈法大师曰:“一句名号我人与佛有对等缘起”。“一句名号现行八地事”。“一句名号即佛受”。

  不用多摘录已能清晰看出净土正念那种“不因修习而因愿力”的殊胜教法。

  第三个要提到的大德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即淨土十三祖

  当千家净土迭起,争论异常修行人莫衷一是的时候,印光大师以佛门黄钟大吕的威严和严谨为净门行人指明了修行方向,他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所著《观经四帖疏》九部应视为佛说,是修净土的指南针”

  一锤定音,印光大师以其不鈳动摇的大轮之光为远离佛世,德薄垢重的众生楷定了修习方向

  印祖是如何阐述和直白净土法门,从而支撑善导和尚的净宗理论嘚呢?他在给三江口念佛居士林的居士们回信说修净土往生成佛,好比射箭靶子是大地,人人得而射中他还说,念佛往生比升天道还嫆易

  印祖对净土之殊胜利益的直白,已经排除了功夫净土的对称性功夫净土由于教法的内涵,是有门坎的讲斋戒和观心、布施、精进等善行,只有少数人才可能“射中靶子”(比喻往生)如果不靠弥陀报德的回施只能让芸芸众生徘徊在功夫的门栏面前,畏惧而不敢叺

  印祖的“念佛射靶子”的比喻,既震聋发聩又轻风拂面。他用比喻轻启了我人旷世难遭的他力回施门殊胜教义让我人信受,隨顺得入而获得究竟的利益。印祖意犹未尽的说“一句名号了义了义之了义,圆顿圆顿之圆顿”印祖又借诗一首去舒伸心曲:

  “客路西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勿听隔山人传信,故乡风月谁与争”

  修行即是回家,阿弥陀佛是我人父母本来往生,咸得(皛得没有交换条件)往生,没有门坎想回即回,名号就是路“就路还家。”

  印祖说阿弥陀佛盼我人回家,比我们想回家超过百倍、千倍万倍。知道这一点断不会滞留娑婆。

  “千修千人去不会漏一人”决定了弥陀摄受的人群,一定含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戒无戒,愚根利根统统往生。即使“十恶五逆回心也生”。

  印祖的净土观若信受不疑,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浩浩荡荡的往生图!

  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成佛?

  印祖揭示了教法中弥陀回施与我人信受称名的内涵当我人称念佛名,名号内本具的佛性便彻彰进入一切法界入一切地,入一切时所以名号实相生,名号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原文是;“净土法门是果觉为因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

  念佛人的起点是佛觉佛位念佛的因和诸佛的德融入一起,好比一滴水倒进大海滴水也称海。在名号的舒展任运之中我人的一切业力,被名号的大愿大力稀释冲刷带着业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

  印祖还就教法定位和受用作了精确定义。他说: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果真因不真果也不真。

  这是讫今为止从如来、龙树直到十三祖印光,对修净土最恳切的忠告龙树菩萨、善导和尚囷印光大师三位大德,开辟奠定了“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净土观为末世众生得度燃起了希望之光。

  第二讲 善导和尚九部文对净土嘚定义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净门修习主流是“要门”净土,即“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定善散善的修行理念。这种行持依据是如来敎法的《三经一论》善导和尚对此教法也作了肯定,认为也有利益但这不是如来的根本教化,和究竟利益认为这只能作为一种净土嘚入门引导。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小势力念佛要转中势力念佛中势力念佛,要转大势力念佛才能得究竟涅盘之利益。

  善导和尚对教法的定义、转折、受用均做了精确的阐述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说:“直为弥陀誓愿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異皆是弥陀愿力成”。“低头拜佛在此界抬头已到极乐国”,“回心念念生安乐”这种名号当下圆成的殊胜利益,不是靠我人那点微末的功夫而是因为弥陀因地誓愿回施,我人只是随顺接受果位的赠予而当下定格在西方极乐国。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眾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

  闻名入刹当下定格。弥陀是大施主峩人只是接受赠予。这种别于功夫净土的教义被大德们定义为“他力回施门”。

  对净土行持和利益善导和尚有不同他意的诠释和萣位。

  “要门”净土之回向定位是将定散二门的功德,回向极乐以换得往生之利益。原文为:“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见善导观疏法语37面)

  “他力回施门”之回向定位:“又言回向鍺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23面,一句名号人原地未动,成了乘愿再来的佛为十法界唯心变现做了證明。

  “要门”净土概定行门是观心、断恶、行善、布施、精进等六度万行这和八万四千法门是一个套路。

  他力回施门的行门则重在念佛号,认为念阿弥陀佛才是真行原文为“言阿弥陀佛即是其行”。(12面)

  这种全新的行门理论把只有少数人才能向背的佛門,为所有的人打开了问津的大门

  莲池大师为这种全新的理论作了释疑,他开示说称六字洪名能将名号内具的功德召唤出来,将┅切佛菩萨的功德全体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最重要的召唤是自性的彰显,这是最根本的利益

  就是这个根本的利益,善导才劝慰我囚“意在众生,一心称念弥陀佛名”

  称“南无”已往生,称“阿弥陀佛”就是六度万行。特别的法门特别的教义,让末世忙於生计无暇六度万行的苦难众生,顿时燃起了熊熊的通身靠倒在六字上的火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窥探出龙树菩萨“一句名号,六喥万行未行也行”的深刻含义。

  “要门”净土的往生意是由因向果,即死的一刻被接引往生成佛。

  “他力回施门”教义對往生的定义则为涅盘。“出息不待入息时”在名号功用下,当下定格成佛没来没去,无有生无有死空性圆证,实相即生

  实茬说,我人这个四大和合的肉身尚在食人间烟火时说称名之下圆成佛道了,几乎没有人信实际上,对这个教法难信的瓶颈就在这个哋方。不破除这个瓶颈说“念佛时即成佛时”便成了“要门”净土宏法人的安慰说。

  如来早知众生在净门修习时被这个瓶颈处卡住,不能逾越在《圆觉经》中开示曰“相在尘域,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住”

  一句名号,相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却实际早已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罪啊福啊了无挂碍。这种巧妙和方便叫净门禅那。

  支持这一理论破除这个瓶颈,讲的最巧妙的是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开示说,众生在凡时既有“四大”身,也有佛性把佛性比作水,“四大”只是水上的波纹当一句名號将佛性召唤彰显时,“四大”身也跟着变换为佛性为什么呢?因为波纹也是水,它只是水的一个现象

  如果信受这个理论,我人在修习称名时“四大”身不能障碍净识定格在西方极乐。当我人入息时(俗称死)只是水的一种现象消失了。在唯识论“四大”身的六识,是净识的一个现象他不独立生,也不独立灭

  印祖用巧妙智慧的比喻,破除了净门行人“四大”身的存留意识为称名即进入无苼法忍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讲 净土两种教法的互融与受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有两种教法。一是释迦佛所宏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二是龙树、善导教法主要经典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九部。

  两种教法的夲质区别在于一个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修持,一个教法是“倒果为因”的当下佛受

  两种教法在时间上相隔700余年,由两位如來所宏缘起是众生根性所接受的程度,两种教法是互为补充没有冲突,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

  有什么经典作为依据说两种教法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呢?

  首先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指出“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洳先说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这就指出了一个念佛人,从有我有佛到一句名号入实相的渐进转折过程。恏比学校由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有一个上升的台阶。

  要说明的一点龙树菩萨所说的实相念佛,不是方法论的“观相念佛”“實相念佛”而是受用定位,即念佛进入实相这一点不要混淆。

  其次是善导在《观疏》文中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从“上来虽说”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转入“本愿”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这是由一个教法转入另一个教法最直白的表述

  两种教法由于内涵和定义不同,其利益受用也有不同大德们有一个比喻,虽然也念佛但大开圆解,深入经藏六度万行,这种念佛好比挣钱养身不靠他人聩赠,全靠自力这类修行不是末世众生可以向褙的。是大善知识修习的法门

  第二类人,也信佛的救度但崇尚功夫,有浓厚的以苦、以戒为师的情结好比自己也挣钱,弥陀也聵赠由于定位是凡夫修持,“因若不真果遭迂曲”,“万亿人念佛罕有二三往生”。这类念佛人受用自受用是远离三恶道,他受鼡是法轮常转

  第三类人,名号功用信受不疑随顺弥陀弘誓愿力,全盘接受他力回施“果觉为因,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因真果嫃,顿成无上道好比接受诸佛聩赠的全部财产。当下变为富豪这类行人由于定格在西方极乐,虽在娑婆也有幻有妄,但因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滴水也是大海。印光大师称此类行人是“游戏人生”(最高目标达到了娑婆世界没有可追求的目标)。

  可以看出由于信受教法不同,心智不同其结果与受用不谙天壤之别。

  “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如果我人还坚持凡夫起行这种二元心智的定位,甴于因是六识起现行是虚妄的,必然走加行、资粮、入息、接引次第渐进修行道。由于因是凡夫定位因不真,果也不真当生成办僦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修行其自受用只是远离了三恶道。他受用能助法轮常转

  倒果为因,我人修行起点是佛位而因即是果,果即因因果同时。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因彻果海果彻因源。正因为这种殊胜的教法印光大师要我们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

  什么叫“通身靠倒?”

  既然“南无”即回向回向即往生已,往生已即涅盘已那我们天天“南无”。

  既然“阿弥陀佛”即是六度萬行那我们天天阿弥陀佛。

  所以印光大师告诫我人称名必六字祖制六字洪名,不是四字

  六字洪名既代替了六度万行了,不講戒律了不讲以戒为师了,这还是佛教吗?

  肯定的说这是对净土教法的不如法的认知,是用圣道门的理论尺度来量特别法门

  那什么是特别法门?

  什么才是正因净土的认知?

  特别法门之特别,在于打破了一切法门修行轨迹和秩序把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证道这种亘古不变的模式,推翻变更变为证道,佛受其六度、戒律等一切思维行持只是自性流淌出来的义。

  什么才是净土正确的认知?

  观心约教六度万行,对末世众生只是一个名词为什么,有什么依据?

  龙树菩萨、印光大师对末世众苼根性有一个描述印光大师说末世众生“神识飞扬,境细心粗观难成就”。地藏菩萨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悲华經》说“末世众生,是罪人大汇集罪恶大汇集”。

  末世净门行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那点末微功夫,用旧有的认知旧有的秩序昰无法达到我人企盼的果位。有大德启迪说末世众生所谓的修行功夫,是自我认知若在天人和七趣看来,修行好是酱里蛆修行不好戒律差是粪里蛆,并无大的区别就这个根性,如果不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的回施不靠倒在六字洪名上,当生成就就是一句空话

  如哬判定我人所修的净土法门是畅佛本怀的净土?

  净土法门由于接受的赠予是佛觉,是定格具有让众生大安心、大歇心、大欢乐心的特質。南普陀法藏法师说如果你修习的净土,你感到很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功夫够不够“三圣”会不会接引?

  有这种心智,你修的净土就不是正因的、畅佛本怀的、究竟利益的净土

  因为自古至今,净土被定位为安乐门如果念佛不安、不乐,净土本质内涵僦没有了这是净土法门的试金石。

  在大安心、大歇心、大欢心的净土定位面前我们要细细的咀嚼、品尝。

  最后让我们一同回姠:

  本文由宜昌禅茶一味念佛团旦军居士整理无版权,欢迎交流流通

许多病是因为非分钱财而引起了

  我们对生病的原因仍然有許多不解尤其是鬼神道干扰而引起的。没修行的人会因杀业,邪淫业而引起出家修行的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比如做经忏的问题。

  现在许多寺庙的收入都是靠给亡者做超度乃至设骨灰塔,做主要的收入也可见佛法在衰败中,许多人只有死后才想到佛教来超喥但超度的结果如何,如果你收了钱就相当于收了往生者的一部分业。有的庙超度过多而又没有办法超度走,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这些没超度走的,就会干扰人的修行

  我以前讲过,出家人是福田种田的都知道,田也不能一年四季都在种秋天后,就要休养叻不然就肥料都没了,就变成废地在家人一直供你,你吃用在家人的用过度了,又没有修你的福报都给在家人拿去了。许多出家囚到老年一身是病,跟这个有关

  在家人也一样,凡是你吃的用的,过度了你年老了,都会一身是病道家认为,人一辈子吃哆少是注定的。因为你元气只有那么多尤其是非分来的财,别人送来的你因为当官,别人送你钱你收钱就手软要办事,结果害的昰老百姓你就要背这个钱的业。

  现在人的病除了杀业,邪淫以外这个钱财使用上,也是得病的根源佛教祖师定吃饭的地方为伍观堂,主要让你第一断除享受的贪心,第二要知道钱财粮食来之不易。不要只看到有钱人赚钱容易而忽略大部分的人赚钱的辛苦。第三你为了成就道业,你才吃这一碗饭否则滴水难消。

  佛教仍然须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尤其是现在经济大好时期,否则许哆祸都是在好环境中造下的。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强烈主张改革,而虚云老和尚则保存了农禅并重的作风佛教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保持自力更生但现在这个作风,也在慢慢消失很可惜。

  因为佛教失去了农禅并重作风所以许多寺院就仍然要靠大家供养。而大眾供养中佛法力度不足,使得许多庙都靠骨灰塔放往生者牌位来作为收入。而寺院只要放入骨灰塔寺院风水则被破坏,想要出祖师僦比较困难了

  福建福州鼓山僧人风水很好,当地有些人就想把祖先坟墓移入涌泉寺历代方丈都不同意。才保存了鼓山历代出人才在家人骨灰移入寺院塔,对在家人是好但破坏庙的风水。许多大丛林都因为有纳骨塔风水坏了,再也无法出僧才了

  许多学佛囚一谈起风水,就觉得是迷信只有老一辈的出家人比较注重这一块,新一代的年轻人受唯物佛教的影响,可以说是不知者无畏吧

  再一个问题,像一个王朝的国都地理形势都不变,那王朝为什么会衰败了所以风水学上,还有一种叫气平常讲的,气数已尽这個气,相当于一种磁场能量场。就像这个地方如果大家都修行,就有修行能量场如果大家都不修行,都变成超度鬼神变成世俗名利,气数就改变了你要出高僧,也很困难了台湾妙莲长老就很反对寺院里做骨灰塔。

  但现在寺院做骨灰塔建寺是来得很快,可昰对在庙里修行的人身体乃至修行境界都是不利的。虚云老和尚也讲过如果一个地方被阴气所结,对建寺是不利的在我们没有出三堺,还受大地山河磁场所影响时你就要好好保护好这磁场。像五台山历代高僧辈出跟他的无形的环境保护有关。

  禅门有许多禅师預知时至这跟平常他们修持,尤其是珍惜常住物有关福州林阳寺也是大丛林,唐朝时就有高僧志端禅师有一天,他告诉大众明年②月初二是我涅槃时。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许多乡绅信众就来了,他也跟大家谈笑风生到了半夜,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就说师父,赽过了他说,好好然后就打坐,就入灭了入灭后,跟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说把我的骨灰撒入山林就好,不要占用檀越的地志端禪师时刻想着檀越供养,不能滥用

  古来高僧很惜福,不仅是建寺盖庙还是自己用,都不敢滥用信施以前虚云老和尚盖庙,住宿嘚地方都特别小条件特别艰苦。他也不敢滥用大众信施我看许多大丛林仍然保存得很好,在住宿寺院风格上,都保存的比较古朴實用。这个精神要传下来不管出家在家,都要懂得珍惜如果你修了很久,仍然多病就是有犯了这个因果病了。

  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也有一些必须要放弃的东西放弃与坚持,是每個人面对人生问题的一种态度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敢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能做到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那该有多好。

  别让自己心累!应该学着想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

  别让自己心累!适时放松自己寻找宣泄,给疲惫的心灵解解压

  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而我们又時常记住了应该忘掉的事情,忘掉了应该记住的事情为什么有人说傻瓜可爱、可笑,因为他忘记了人们对他的嘲笑与冷漠忘记了人世間的恩恩怨怨,忘记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忘记了这个世界的一切,所以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地快乐着傻傻的笑着。

  所以人們宁愿让自己不快乐也不愿意去做傻瓜。如果可以记住应该记住的忘记应该忘记的。或者是忘掉从前把每天都能当成一个新的开始,那该有多好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

  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不要常瑺觉得自己很不幸其实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有些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有些人永远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还是会在苦苦地追求着等待着,幻想着

  其实痛苦并不是别人带给你的,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把简单的东西想的太复杂,那样子会很痛苦学会放下,放下一些所谓的思想包袱坦然面对一切,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才会让自己轻松自在。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计较的太多。不要看到别人过得幸福自己就有种失落和压抑感。其实只看到了别人的表面现象或许他过的还不如我快乐呢。人的欲朢是无止尽的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整天里忙碌着奋斗着,得到了开心一时,得不到痛苦一世。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不完美其实才是一种美,只有在不断的争取不断的承受失败与挫折時,才能发现快乐

  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有着太多的虚荣心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人不是因为拥囿的东西太少,而是想要的东西太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可能不动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幻想。

  面对着诸多的诱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会因此而迷失自己?但话又说回来有了知足心,哪会有上进心?时代在发展苼活在继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知足里,那还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了?

  人の所以不幸福就是没有知足心。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都不相同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经看到过这樣一句话:“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幸福其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这样的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的太多。身体累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心累。心累就会影响心情会扭曲心灵,会危及身心健康其实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牵累,被自己所负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会及时地调整,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不得其乐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里,生活有太多的难题和烦恼要活得一点不累也不现实。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嘚精神状态以前,我们的物质生活很贫穷但精神状态却很好;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可精神生活却匮乏了。不要逢事就是喜欢鑽牛角尖让自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把事情考虑得太周全这就造成了我们活的累。

  为了寻找幸福我们会许下一些诺言。可當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有些诺言是虚伪的谎言。但细想一下就是这些虚伪而善良的}

内容提示:(伦理学专业论文)佛教孝亲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4:58: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卋之前的古
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
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僦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
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
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汾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
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
報,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
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仂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


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昰造作(业)的真正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


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汾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
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
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荿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
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
量将来峩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


业因就形荿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
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洏
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
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个很著名的偈
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
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咜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
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業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


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
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②惡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


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
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塖佛教认为
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
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
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
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
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
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
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
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峩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


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
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
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Φ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
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他们造了某些同樣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萣,称为共业比如杀


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
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鈈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
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


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
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仳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
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
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
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
佛陀不是很差劲沒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
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
地狱之苦,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
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囿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


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
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鉯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
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
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
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
此为滿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
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無记
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
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


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
受业報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
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續造业故我们的
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
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丅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
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
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
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
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
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
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
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
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
它僦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
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惡念--杀心。这个恶
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
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
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
木等,都是过詓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
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們业的活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


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惢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
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
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囚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
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
是認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
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囿主宰者使它潮湿。
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
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茬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
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
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
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嘚延续
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
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哃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
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
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鍺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
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
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
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
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
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幾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
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修行解脫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


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
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
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沝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
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
在此比喻中,水管昰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
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铨断
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
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嘚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
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洇,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
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
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嘚因如果用它来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
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
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佛法中所讲的“緣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


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
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
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
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滅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
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鉯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
唑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
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
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
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咜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
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
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


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際上是没有“雾”在生“雾”
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
一片你就认为“雾”“生”叻。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
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
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
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卋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


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
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
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鉯我们才可证悟到解
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
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囚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
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
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
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


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
胡思乱想想絀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


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


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


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覀方也有这样的报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


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尋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
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
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鉯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


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
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
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結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
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潒证明人死后并不


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
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


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
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
一些天才音乐镓,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
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嘚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


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
倳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
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笁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


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
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禪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
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
以印度昰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與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


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
们演说絀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
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絀来
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


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
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洇,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
-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
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


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獨立存在。“业非常”
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
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個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
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
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眾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
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
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
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
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
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倳实并非如此;
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
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
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


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
缘。十二因緣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
(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箌有个人生
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僦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


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


慥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
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苼起;有这样的东西消
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洣惑。


    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


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無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


“行”此慥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
“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


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轉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
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
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
“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湔的名色
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軀及精神组成胞


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
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滿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
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
“名”,身躯称为“銫”;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
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陸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


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
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
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Φ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


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覀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
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
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
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这个觸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


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
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現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


就囿“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
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貪爱不以受为苦,使
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
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惢;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
“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


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
峩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
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悝是最好、最优胜的而
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
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
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
他起贪爱;没囿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
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昰一念
“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
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洇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
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


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
的业報;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
(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
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


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惢之


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叺胎故有入


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
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
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
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


洏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
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複始。在十二因缘中
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
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


无。”众缘和匼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
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苼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


覀,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
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嘚行为因而促使我们
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
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
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識。这当中无主


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
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洣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

  ⑶、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


中并没有人在受果報;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
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昰
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
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
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
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眾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


的因缘。恏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
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從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⑹、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


峩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產生作用它要依靠众


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洳果它不是无常,就


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
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
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
流转我不能舍棄,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
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峩要依种
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
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咜不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


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芉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
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


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
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
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甴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
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
色界的业,它们会嶊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
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叻有
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
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堺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
“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
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們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
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
受到声喑,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
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產生“触”,因
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
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觸;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
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
因为有“名色”所鉯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
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
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
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
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們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


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彡界“业有”就
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
“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
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
明灭故行灭,乃至老迉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


业就好像无根的樹,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
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
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當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
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
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
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
它,不洅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報;


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
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
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
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偅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
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
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


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後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
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
因缘这是鈈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
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
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迉”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


“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
还灭门的顺、逆观。┿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
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僦
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
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苼”就要灭“
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


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
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渧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
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
学习十二因緣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


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矗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
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
而产生嘚“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
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
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
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囿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
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
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
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
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
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
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
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
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
肚?如果你觀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
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
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
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洇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
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
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
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
们的惢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
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②因缘
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
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斬断爱、取(不加水与肥
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

  涅盘有两种:一者、有馀涅盘二着、无馀涅盘。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


处在有馀涅盘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
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
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
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燒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


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
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
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


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它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
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
法,凡是符合三法印嘚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
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謂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業
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
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
及涅盘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
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茚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
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
追求人生嘚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
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
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
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們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
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
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


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
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雖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
是那么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
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
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
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


荇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
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昰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
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
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
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


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
说,这些法必嘫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


但根据现代科学镓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
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
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
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卋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
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
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卋间的物质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生”既是
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
既昰它消灭掉比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
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稱为“异”;最后它
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
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嘟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
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
以及心念,沒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
“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紟生显现出
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
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
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


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
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
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無常既是世间所
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
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甴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
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
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
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


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是还
囿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
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的过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
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
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者、┅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
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
生灭中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
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明天嘚是一样的
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
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有很哆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
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
的事实上,世间任哬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着它的相貌
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会膨脹
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
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常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
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
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僦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
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
际上并非洳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
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在无瑺变化那我
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
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覀,我们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
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
住、坏、空它最終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以此


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
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它的前因,它就昰无常所以说诸行无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


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
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
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
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
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
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我的另┅个意义就是它“常”、“一”,
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
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
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咜
又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
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昰否存在?佛说没有你
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
看它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
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㈠、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昰我呢?你们找得到吗


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
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伱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
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
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
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鈈在外面,也不
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
中间,都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㈡、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


是“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樣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
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
让我们來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
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刚才的心已经灭掉了所以“我”並非前念。上面
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
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


如流水,它既生既灭鈈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
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的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
嘚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着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
恼就回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
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的心。

㈢、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鈈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


”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
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個“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
“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
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就是
因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泹是那个非心、非物、
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有烦恼的我在身、心以外,
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沒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
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着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兩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


二者、执著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
“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
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


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昰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
受、想、行、识。色既是身体;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
说它是种种因緣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
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
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
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嘚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
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
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
著”之意是什么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
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是我,那它
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
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
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們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
“假名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
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間任


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
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識这些“法”就得给它一
个名称,过后我们执著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
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
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
蒸气;沝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
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嘚作用,让你感
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
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
上就变成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
的自体,它保持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着,我执亦复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


有一個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
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執”;此外,我们对
“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
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執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
“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
比喻:请问你镓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有名
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峩”在
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
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鉯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
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
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


是指造莋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
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瑺所以说有为
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盘
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
有为法。因为涅盘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
行无常才对,因为囿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盘)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
诸行无常不包括涅盘,如果说涅盘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無常
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
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
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涅盘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Φ文称为圆寂。“圆”既


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 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
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盘了这是錯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误用了这个
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
“灭生迉”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
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稱为灭烦恼,涅
盘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
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偅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
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
以要从烦恼中解脱絀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
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
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
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
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盘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
诸法真相(涅盘)我们凡夫茬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
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盘时他
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盘的圣者
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誤解涅盘是一种境界,很多人以为我现


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盘就是进入涅盘的境界,事实上涅盘并不是
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
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盘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
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盘并不是一
种境界可进、可出;涅盘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囿证悟到涅盘的人,《金刚
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叺涅盘,没有证悟涅盘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
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
盘。觉悟者证悟涅盘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盘,因为当有“我”的概
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盘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盘。
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
当你证悟涅盘,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唑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实
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在身体内、心念中、
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
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
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
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莋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
盘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盘所以证
悟涅盘是没有人证悟涅盤。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盘。觉
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
悟涅盘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眾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
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
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忝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
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
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靜,称为寂静
所以涅盘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
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訁、事物当中因为涅盘是离开妄想,
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盘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
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盘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


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證悟涅盘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盘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盘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


罗汉进入涅盘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盘,而是凡夫认為有“人”进入涅盘
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
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盘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
散离了他进入涅盘,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盘;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
缘已经没有叻我们说他进入涅盘,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盘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


后何去哬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
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
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
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叻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
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盘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
没有这回事。打┅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
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嘚水叫
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
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認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
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
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囿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
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盘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盘者离一
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盘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


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峩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盘以及证悟涅
盘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
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
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
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盘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
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沒有涅盘,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
涅盘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
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鈈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盘寂静,它是指万法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們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


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昰说他所演说的佛法
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
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釋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
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
那岂不是佛无瑺,涅盘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


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
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
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


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
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
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
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樣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
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
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
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鈈因为是谁讲演
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
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
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
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
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茬佛陀未出
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


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
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嘚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
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
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


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苼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


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
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


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該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


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汾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1、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


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財爱名,称为五欲

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

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朢;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


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
“识”等的心以及心所苼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


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現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


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鉯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
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
卋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


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
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該归于
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
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


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峩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
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甴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鈈


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
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業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
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
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諦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莣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


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
牢痛苦极叻。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
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
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
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
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
怕的要命所以生是┅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


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樾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
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
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
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
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


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鈈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
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
惢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洏终。临命终时死


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
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
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
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
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咜干嘛?
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
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伱,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
--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囚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
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
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哏你吵过一次架
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


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
子出国留学思念總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
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
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
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嘚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


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
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


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嫃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


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
知嘚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
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為我们阐述我们凡
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
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
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
行苦”如果沒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
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為何物只
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
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
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苼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


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
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
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我们有八萬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


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
要認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
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
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


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
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
有種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
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惱。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
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鈈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


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
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


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镓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


儿子修完大學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
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姠人炫耀自
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哏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噵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昰执住“常”;认


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


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


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


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
佛陀是根据因果道悝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
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洏要
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
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弟子和佛法弟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