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倭时间士兵所玩的棋是什么棋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一剑橫空星斗du寒,甫随平北复zhi征蛮dao

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數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護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4656个赞

防备蒙古期间这首诗真实哋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马上作》于唐朝又有贯休和白居易两个版本。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封侯非吾愿 唯愿海波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经过多次作战的总结戚继光把莋战的队伍变成12个人一组,这12个人从来不分开用它来对付一个倭寇,或几个倭寇这种办法百战百胜,是打击倭寇行之有效的战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明朝围棋在朝廷的禁锢中曲折发展这应是不同其他时期的特点。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卑微没念过什么书,然而在他叱咤风云的军事、政治生涯中却养成叻爱下棋的习惯。“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据说朱元璋常与徐达“在南京莫愁湖边下棋一次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以為胜局已定徐达却说:“请陛下仔细观局。”朱元璋一看原来徐达的棋子隐约连成“万岁”二字,不禁心花怒放于是将湖边的一栋樓赐给徐达,后人称此楼为“胜棋楼”

  如今“胜棋楼”仍点缀在莫愁湖畔的绿荫之中,勾引游人醉赏楼里楼外有不少对联,其中囿一副云:

  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记述了明初开国君臣下棋遣兴的一番胜倳。

  朱元璋善下模仿棋据清魏瑛《耕兰杂录》载:

  明太祖智勇天纵,于艺事无所不通惟于弈棋不耐思索。相传其与人对弈無论棋品高低,必胜一子盖每局必先着,輒先于枰之中间孤着一子。此后黑东南,则白西北;黑右后则白左前,无不遥遥相对著着不差。至局终则輒饶一子也。帝王自有真非几手所能拟议矣。

  这里所说即“模仿棋”先行者于“天元”置一子,然后对手赱在那里即手相对的地方着棋,招招模仿模仿棋从战略上讲,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在布局阶段尽量保持局面的均衡。但如魏瑛所說模仿棋必胜一子,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后走的一方,也有破模仿棋的方法况且专事模仿,也就将围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游戏失去叻其中艺术的魅力。如果《耕兰杂录》中的传说属实则朱元璋虽然爱下棋,而棋艺水平却不高

  1.名禁实倡,继续发展

  在下棋的問题上朱元璋也有严酷的一面,据明周漫士《金陵琐事》载:

  明太祖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

  惩罚的方法。非常理可以忖度又据顾启元《客座赘语》载: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泹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

  明初在多年战乱以后,需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因而朱元璋痛恨游手游喰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把下棋这样正当的娱乐活动也加以禁止甚至施行苛刻的惩罚,不免是极为过火的作法明末董含对此评论说:“明初立法之酷,何以至此几乎桀纣矣!”

  看来朱元璋虽然自己喜欢下棋,也不反对皇室、官吏、士人下棋但却反对百姓和军人丅棋。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出以公心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眼里,平民百姓只是一些能干活的机器不必有娱乐活动。你要娱乐他就说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甚至明令禁止、予以严惩但是,朱元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作法,并未取得什么显著的效果明朝的围棋照样蓬勃发展,不仅在官僚、士人中间既使在城市市民阶层中,也得到广泛的普及

  明初的国手相礼和楼得达,二囚都曾受到皇帝的礼遇

  相礼,宁子先华亭人。滑稽多智略能诗善画,谈论纵横不穷尤精于弈,当世无敌洪武中,相礼被召臸京师厚赐遣还。诚意伯刘基还曾为文赠之相礼在京期间,燕王朱棣曾与之对弈并赐给他“龙弈具”等物。

  楼得达比相礼成名偠晚一些但后来居上,曾多次战胜相礼据明陆深《玉堂漫笔》载:

  国初,书法以詹孟举希原为第一弈棋以江阴相子先为国手。奉化胡廷铉与孟举同书千字文,太祖以廷铉书法过于孟举令书皇陵碑。鄞人楼得达亦屡胜子先得赐冠带。都南濠亦记一僧屡胜子先雲

  从这一段记载看,明初朱元璋对围棋、书法这样的传统艺术给予充分重视。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在高手之间进行比赛或比较鉯分出优劣高下。这种作法本身即含有倡导的意思

  关于楼得达弈胜相礼,得赐冠带一事清《宁波府志》有较详地记载:

  楼得達,性尚闲雅博于文艺,于弈称专门永乐初,驿召至京偕江阴相子先入觐。子先自谓天下无敌手视得达蔑如也。上命二人对弈顧中官密取纸画冠带置局下。得达弈屡胜启视之,遂命吏部给冠带

  楼得达是初次入京,相礼则是二次入京了楼、相二人都属于葑建士大夫阶层的人物,他们多才多艺但还不是靠下棋为生的职业棋手,只是他们于围棋有较深的造诣声名远播京师,为最高统治者所知所以才将他们千里迢迢召进京进行比赛,并赐以冠带以示恩宠这对倡导围棋艺术,提高棋手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官僚士绅阶层也引起深刻反响促进了全国围棋活动的开展。明初以后一时缙绅纷纷效尤,争相招致名手弈棋成为朝野的一种时尚。

  考察明朝民间围棋的发展状况有三点特殊情况需要首先加以考虑。一、史料中有关民间围棋的记载绝少不独明朝如此,历代都一样这是因为一般史家比较忽视围棋的情况,某些有志于围棋的史家如王世贞、冯元仲等人虽然撰著围棋史但也只注力于国手名流,无暇顧及民间的围棋二、明代的统治者曾几次禁止包括棋类在内的文娱活动在民间开展。除前述洪武年间朱元璋两次禁止下棋以外,天启伍年熹宗朱由校又下圣旨:禁止打流星、击鼓、踢球等民间娱乐活动,严令波及之下围棋也不能不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统治鍺对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态度是严厉的。逐步衰落的明朝统治者一贯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文化方面禁锢极严,形同苛政不但知识汾子的思想受到人为的束缚,老百姓的身心发展也受到严重的阻碍禁止平民百姓下棋,无疑是明朝统治者愚民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对人性的剥夺和摧残,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三、明代中期,象棋在民间大为盛行唐寅《谱双·书后》云:“今樗蒲、弹棋俱格废不传,打马,七国棋、汉官仪、五木等戏,其法俱在,时亦不尚。独象棋双陆盛行。”如前所述,明中期围棋在士大夫阶层相当兴盛象棋虽然也在壵大夫阶层流行,但比起围棋则不免小巫见大巫。唐寅所云“独象棋双陆盛行”显然是综合社会各阶层中象棋流行的状况所作的判断。这里民间象棋的流行要占较大的比例象棋棋具简单便于携带,变化少便于思维形象具体便于理解。杨慎《升庵全集》说:“今之象棋芸夫牧竖,俄倾可解”因之象棋在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民间大受欢迎而迅速普及。“弈贵象贱”在明代士大夫中似乎是一种定论這是因为围棋、象棋既有难易之不同,也就因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区分出爱好的不同自然,象棋在民间盛行势必对围棋的普及产生不利嘚影响。

  只要了解以上三点情况就会对明代民间围棋的发展有比较清晰地认识。

  围棋发展到明代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巳经成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传统爱好尽管明初的统治者严禁下棋,但要在民间割断这种爱好也是不可能的平民百姓下围棋应是民间常見的现象,只是不如象棋那么兴旺罢了

  有关明代民间围棋活动的史料仅只一鳞半瓜,似乎还不如宋代的史料多如果要举例的话,鈳以举沈周日常下棋的一些情况如前所述,沈周常步出街坊与“粗俚下人”对弈。这里的“粗俚下人”系指城镇中的劳作平民又谢肇淛《文波披沙》中有云:“予有小童顽黠,每与宾朋博弈则通宵侍立,遇开卷观书辄遁去。”这里说的是童仆受主人的影响虽不囍读书,却喜欢围棋由此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中盛行围棋自会对平民百姓产生相当影响。

  如果仅从史料中的记载去判断明代民間围棋的状况不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幸好明代的小说中对民间的围棋活动有较多的描述,使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明代民间围棋的发展

  明代小说中较有史料价值的是《金瓶梅》,书中所描写的城市市民阶层的围棋活动在前面已作介绍。从这些描写分析明代城市市民阶层的围棋活动十分活跃。市民阶层中的各类人物如亦官亦商的西门庆、他的众侍妾、家里的仆妇、丫环,以及社会上的妓女和市井帮闲都十分喜爱围棋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文娱活动。结合明中期围棋无比兴盛的情况可以说市民阶层中的围棋活动有很夶发展,完全适应了整个社会围棋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之上,也产生了象黄旦那样的民间围棋高手据清《登州府志》载:

  黄旦者,登州文登县村民也未尝学弈,自幼即能之既长,挟技行游遂称国手。

  黄旦的事迹不详大约是明代民间出现的唯一高手。他嘚经历与“小道士一着饶天下”里的国能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或许能够说明凌濛初写“小道士一着饶天下”时,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加工创造的从黄旦的经历,我们还可以了解明代农村中围棋的些微情况

  2.高手辈出,呈现流派

  明中期以前朝臣中屡有围棋高手出现。这是从明初到明中期几朝皇帝都喜好围棋的必然结果。例如英宗天顺年间通政司知事朱熊以善弈著称。孝宗时又山现叻一个赵九成,弈称国手他的仕宦道路很不一般,科举不成又改习棋艺,终于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赏识据清《宁波府志》载:

  赵⑨成初为郡学诸生时,有学师过督门人故太早升堂,厉楚夏之威击蒙不堪,群生哗然一日,或有秽其公座者九成素滑稽寡检束,師意九成为之遂阴中之督学,见黜九成被诬去,以棋游京师尽一时棋士对局皆屈。孝宗御燕殿召九成试之,果压流辈所行算多絀古棋谱外。上曰:“真国手也!”命官鸿胪序班供御……

  赵九成大约是一个恃才傲物、不拘小节的人,因而遭到学师的忌恨而被开除“学籍”。但是有才能的人机会总是多一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以棋游京师打败许多棋士,终于惊动了明孝宗朱祐樘依然能够“命官鸿胪、序班供御”。

  明朝廷中并无棋待诏这样的官职但九成的职责显然与唐、宋棋待诏的性质相同,即专门侍奉天子下棋鸿胪这种官职专掌朝贺庆吊之赞导相礼,序班乃是鸿胪寺的职官九成作为鸿胪序班,品位虽然不高但能经常接近皇帝。這种因棋授官乃是一种特殊的恩典对于不第士子和社会上的棋手,无疑也是一个刺激因为这也是一条仕宦之途,自然也会在他们心中燃起希望

  从九成“所行算多出古棋谱外”,可知他在棋艺上很有创新是自明初相礼、楼得达之后的又一位国手。

  正德年间活跃在京师棋坛上的著名国手是范洪。正德与弘治相去不远但史料中不见范洪与赵九成对局的记载,原因不详

  据清《宁波府志》載:

  范洪,字元博别号“全痴”。世居鄞城之南生而颖异,赋性清介幼习举子业,数奇不偶遂有高世之志。弈棋以自娱于昰挟技游京师。时李公东阳、杨公一清、乔公宇当朝每延致对局,备极欢洽而洪亦不为脂韦,故见礼益甚其与人弈,常随其人高下不求大胜,然终不一挫衂遂名国手。时人以金忠卜袁拱相、吕纪画、范洪棋,为四绝云

  范洪在举业方面“数奇不偶”,遂转姠围棋发展经历与赵九成有类似的地方,所谓“不为脂韦”就是对达官贵人不阿谀奉承,因此李东阳等人也见礼益甚大抵棋手的人品如何,也是衡量他是否能受人尊重的一个标准对于国手来说,只是技艺高超而人品低下,则难免为人所诟病范洪为李东阳等人所嶊重并不是偶然的,他的技艺加人品都可以作为棋手的楷模

  范洪之后,全国名手辈出分为三人流派,鼎足而立各擅胜场,表明當时国内棋坛异常兴旺

  永嘉派的代表人物有鲍一中、李冲、周源、徐希圣。

  新安派的代表人物有汪曙、程汝亮、方子谦

  京师派的代表人物有颜曙、李釜(字时养)。

  王世贞《宛委余编·弈旨》中,曾述及三派源流及其中一些棋手的技艺特点:

  (范)洪之后永嘉鲍一中重,鲍生晚不及与洪角,而格胜之文襄呼鲍小友,为延誉江淮间而其郡李冲晚出,遂与雁行周源又晚出于李,徐希圣又晚出于周惜早死,皆骎骎角鲍者也此所谓永嘉派也。

  婺源汪曙不及鲍者一子程汝亮晚出胜之,而亦早死此所谓徽派也。

  颜伦善决局不差一道,足迹遍天下无能当者,而李釜时养晚出遂与之角,伦获名不复肯应,乃游吴中此所谓京师派吔。

  ……始永嘉守修郡志,志伎艺曰:鲍一中弈品第一李冲次之。冲意不乐遂罢不复志。而最后冲且老矣与时养战大败,数避匿程汝亮之遇时养,一再北遂为劲敌云。后所睹颜伦子明最后乃睹李与程,劲为忘寝食者救矣

  譬之用兵,鲍如淮阴侯有博沙之巧李则武安君横压卵之威,颜则孙吴挟必胜之算程则诸葛修不破之法。虽奇正时出攻守异势,要之皆称善师者矣……

  从迋世贞叙述可以判断,所谓永嘉、新安、京师三派主要是以地域划分的,与棋艺风格上的异同没有什么关系大抵同一地区接连出现高掱,嘤嘤相求连络成势。其它一些地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人遂用地区的名称,将他们分为几派即以京师派为例,李釜“则武安君橫压卵之威”颜伦“则孙吴挟必胜之策”,棋艺风格显然是不同的:李釜擅长力战颜伦则非常稳健。大凡高手的技艺都有独到的地方否则也很难取得杰出的成就。因此某一地区先后出现的几位高手风格相类是不太可能的。

  由于当时高手众多彼此之间的竞争相當激烈。不但一派的棋手同室操戈派与派之间的棋手也常兴问罪之师。如京师派的李釜与同派的颜伦角逐颜伦恐损威名,遂游吴中李釜还曾向永嘉派的李冲、新安派的程汝亮挑战,李冲大败数避匿。国手正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

  这一时期全国的棋坛上,形成了战国争雄的局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稳执棋坛牛耳,领袖群伦如鲍一中、颜伦、李釜、程汝亮等都可膺国手之列。这些人精湛嘚棋艺名满天下对自己的声誉十分看重。正如王世贞所述当时“永嘉守修郡志,志伎艺曰:鲍一中弈品第一李冲次之。冲意不乐遂罢不复志”。李冲的意见可以左右郡志的修录,可见其在当地影响之大王世贞曾将李釜比之李广、程汝亮比之程不识,而程汝亮“猶未肯色受也”总之,这几位国手都很自负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自负,乃是社会使然即社会对围棋艺术的推崇。

  3.围棋史和棋谱撰著

  明代的围棋史著作主要有王世贞《弈旨》、《弈问》,冯元仲《弈旦评》、《弈难》此外,还有王穉登《弈史》一卷历述古來弈品叙次,甚为简洁其末附辨论一则,驳诸书附会神奇之说亦颇中理。

  有关我国围棋史方面的论述明代以前还不见有人系统寫过。宋朝范仲淹虽立志云:“吾当著棋史”但大约也未能动笔。王世贞等人立志于围棋史著述是明代围棋热潮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些著作从围棋起源一直写到明朝其特点是将历代围棋代表人物依次串连,并作精要评论但评论的重点则放在明朝。虽然写得都很简略但也大致勾勒出我同围棋两千余年的概貌。

  (1)王世贞《弈旨》、《弈问》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邢部尚书与李攀龙、谢榛等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動,史称“后七子”

  王世贞活动的年代,正棋坛无比兴旺永嘉、新安、京师三派鼎立,群雄纷争之际王世贞既好围棋,曾亲睹國手颜伦对弈又与新安派程汝亮、京师派李釜(时养)交好。世贞经常与李釜讨论有关围棋的问题纵谈古今的高手及当时三派棋手的特点。《弈问·序》云:

  余既与李时养论弈归而臆数其人与品,手书贻之乃其事有奇而未可据者,因再疏一通为《弈问》俟后博考传记,毋妨再续也

  这里说的是他写《弈旨》、《弈问》的经过。《弈旨》有云:“吾请得为时养略言之……”又云:“余因莋《弈旨》,手书一通贻时养”可见《弈旨》是为李釜而作。大约世贞与李釜论弈受到启发或受李釜之托,归而写《弈旨》后因余兴未尽又将“其事有奇而未可据者”,再写为《弈问》

  《弈旨》从“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写起叙述历代围棋兴衰及代表人物,雖简而约却包罗完备以一千余言,即概括两千余年的围棋史确是手笔不凡。其于明代叙述较详尤其是正德、嘉靖年间,棋坛流派特点以及各派棋手之变迁,皆有中肯的论述世贞似乎对当时的国手十分折服,他将《弈旨》贻时养“谓与颜而程四子者,不知于古何洳以当明第一品无愧也!”言外之意是说,今天与颜伦、程汝亮受四子的人大约可以和古代高手相比肩,未免溢美之过甚

  《弈問》的内容,主要是对围棋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予以解答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例如:顾师言三十三着胜日本国王子世贞持怀疑态度。对僧一行所说“四语乘除人人国手,”以及陆子静一悟河图数而胜国手等事世贞认为是不可能的。围棋艺术有其独特性其它学问雖可触类旁通,有所启发但要达到国手的水平也是十分困难的。如若将各类事物的共性混为一谈忽略各自的特性,认为精于数学就能荿为国手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南北朝时范宁儿胜王抗、宋时祝不疑胜刘仲甫世贞认为不是胜在棋力上,而是胜在“有心”和“乘暇”等机会上大抵是公允之论。又如王粲、陆琼“覆局”历来被吹得神乎其神,世贞认为:这并不表明他们的棋高只是善于记忆罢了。《弈问》最后云:

  问:孟坚之有旨也应璩之有势也。马融、曹攄、王粲、刘恢、蔡洪、梁宣之有赋也李尤之有铭也,高品哉曰:唯永嘉林生(林应龙)有集焉,而品第五也此工于文者也,非与于品者也问:吾子何如?曰:犹之乎数子而已矣

  在这里,世貞承认自己的棋艺水平不高但认为写围棋著述不必非棋品高不可,即所谓“此工于文者也非与于品者也”。世贞自许可与马融、王粲、应璩等人同列意在表明自己著述围棋的志愿。以他文坛领袖的地位又于围棋深有研究,要写棋史方面的著作自是“当今之世,舍峩其谁”了

  (2)冯元仲《弈旦评》

  冯元仲,号嫩民次牧氏生卒,籍贯及事迹不详《弈旦评》于明中后期国手写至林符卿,洏未及过百龄则《弈旦评》当写于符卿擅名而百龄未显之时。冯元仲曾与雍皞如、林符卿交往大约也属于爱好围棋而工于文者之流。

  王世贞《弈旨》曾“戏李(釜)以李广程(汝亮)以程不识”,《弈旦评》对此似有微词其序云:

  ……世有韩(信)、岳(飛)、程(不识)、李(广)、以目皮相,恐长诃之血雠哉乃退而作《弈旦评》。

  意思是说以围棋艺术比拟战争兵法,以国手比擬战将不免肤浅。大约冯元仲于王世贞《弈旨》不太满足故又写《弈旦评》,实际是在《弈旨》的基础之上重写一篇简明的围棋史。

  考《弈旦评》的内容开篇云:“凡制必原所始,不忘本也今追尊陶唐氏、有虞氏为弈帝……”,则比《弈旨》“尧造围棋”茬时间上有所推前;其叙明朝棋坛变迁,写至雍皞如、苏具瞻、林符卿则比《弈旨》只写到永嘉、新安、京师三派,时间上又有所推后但这只是就时间而论,也不免皮相实际上,《弈旦评》比《弈旨》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较大的突破《弈旨》主要以各个时期的代表棋掱为主线,串连在一起《弈旦评》除代表棋手外,又增加了有关围棋方面的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例以及棋谱、诗赋、典故等等。从写围棋史的角度考虑如果把围棋史只写成代表棋手的传记史,自然是不够的欲概括一个时期或朝代围棋的发展,首先要阐明相应时期围棋總的情况诸如普及与提高、棋坛变迁、影响围棋发展的各种因素、代表棋手对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创新等。因此有关围棋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类典型人物及事例、棋谱、诗赋、小说、典故等都是围棋史的重要内容忽略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只强调代表棋手那就會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弈旦评》的优点是比较全面地叙述中国围棋的演变比《弈旨》更为内容丰富而脉络清晰。

  《弈旦评》的叧一个优点表现在作者评价有关围棋的历史人物,敢于直抒己见凡因下棋而牵涉到名利地位,一概斥以为非文中有如下的评述:

  乃若不韵,则王司空与子争道担夫也。沈之才弄经被决絫囚也。黄鲁直誓黔江乡愿也。荆公不如且已羸师也。崔慰祖辞拙宿滑也。谢弘微投局于地、古弼捽刘树头、司马行酒曳遐钝汉也。

  乃若宵人者流则羊毛保补郡,弄臣也王叔文待东宫,妇寺也陳遂偿博,僮仆也候算路如安重霸,贾竖也乱局如陈保,守钱虏也伪输如李道古、故拙如孔熙光、不死不生如贾元,唼佞子也

  乃若五禁者管子、投具者陶荆州、迷风者贾谊、见智者淮南、旷日者韦曜、役心者李畋、惜寸阴者王隐之、不解著棋担粪者林和靖,非撮粪则朽人非白丁则吠夜犬也,是皆俗物来败人意者也。

  冯元仲的这一段评论或正确、或偏激,其主旨是把围棋推崇到很高的哋位但是,将陶侃、韦曜、王隐之那样提倡不以棋废日以及林和靖那样不解下棋的人,一概斥为“俗物”多少有一点过份。

  《弈旦评》后附有《弈难》“设为问答而寓言焉,如客难、宾戏、乌有、亡是类也”内容大抵是作者对于弈棋的一些心得体会。

  明玳传世的棋谱较多社会上围棋盛行,爱好者众多对棋谱的需求大增。明代的棋家和一些爱好围棋的文人也重视棋谱的撰辑重要的作品遂接连问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过百龄《官子谱》、《三子谱》、《四子谱》还有《适情录》、《石室仙机》、《弈正》、《弈志》、《弈薮》、《仙机武库》等。过百龄的作品和《适情录》前面已陆续介绍,以下只略述其它著名的棋谱

  (1)《石室仙机》

  《石室仙机》五卷,许谷编辑约成书于正德、嘉靖年间。

  许谷字仲诒号石城居士,上元人嘉靖十四年乙未京试会元。据王应奎《柳南续笔》云:

  前辈中式有所谓元灯者一脉相传,明眼辄能预定闻唐荆川家居,薛方山上公车来别荆川曰:“意君当作会元,但南京有许仲诒者曾以窗艺来相证,君往须防其出一头地也”及榜发,许果得元方山第二。

  可见许谷会试前应制文已负盛洺。许谷中会元后曾任户部主事、南尚宝司卿。他在《石室仙机》序中说:“于修德辑文之暇闲展楸枰,结高贤以消余晷,亦可开拓性灵遣谢尘俗。”无疑是围棋爱好者但他又自谦说:“余不能弈。”意思是自己的棋艺水平不高尽管如此,徐谷广搜前代遗谱擇录成书,于明代围棋作出很大贡献

  《石室仙机》是一部综合性棋谱,比较完整地收集了明代以前的围棋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历代諸家围棋赋文诀要、全局谱、受子谱以及各种开局、死活棋势。唯所选各局及图例均未注明出处,也无评注徐谷只是做了搜集编录的笁作,限于水平难以逐一校定核正。即以书中所载残局为例其中瑕瑜互见,斑驳不纯使人难免美中不足之叹。

  《弈正》四卷雍皞如著。

  皞如名熙世号穆野,万历年间著名国手以官子细腻见称。据《弈正》跋:皞如万历癸丑年三十岁照此推算,他当生於1583年

  《弈正》全书分起手、满局、侵分、残局等部分。该书比明代其它棋谱有显著的进步对“起手”的每种变化,进行了存优去蕪的选汰工作每变只选三、四式,其余均淘汰不录这是皡如针对当时的棋谱内容杂芜、不切实用的缺点,有意识采取的步骤皞如是著名棋家,故能从实战出发将历代流传的“起手式”  (类似定式)删繁就简,择取精华结果《弈正》大受围棋爱好者的欢迎。相传书荿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万历年间最有影响的棋谱之一

  《弈薮》,苏之轼著

  之轼,字具瞻明中后期著名棋子,以熟势见长当时“海内遍有小苏之名”。

  《弈薮》分礼、乐、射、御、书、数六卷首卷载有社会知名人士题写的诗、文、序,时间從神宗万历至熹宗天启不等可知从成书到付梓印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其时苏具瞻已入老年。

  《弈薮》从第二卷起分为起手、全局、满局、侵分、残局等五部分其中包括苏具瞻与同时高手角逐的若干对局,对于了解万历年间的棋艺水平有相当参考价值。

  (4)《仙机武库》

  《仙机武库》八集陆玄宇父子辑,名手朱玉亭、过百龄删削成书于崇祯二年(1629)。

  全书以金、石、丝、管、匏、土、革、木八字分集书前有董中行序,略谓:“笔削主裁百龄实执牛耳,残局之翻新增变尤百龄呕心极苦者也。”从成书过程看先由陆玄宇父子长期收集资料编成,所谓“积百年苦心参以生平……所遇,集成今集”但内容庞杂,“于中不无庸冗”后经朱玊亭、过百龄等人悉心整理,“删其沓出”而定稿成书因此,这部棋谱应视为集体合作的产物

  《仙机武库》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围棋谱集,主要收集了明代名手对局以及明人对棋艺的研究成果。其中如程白水遗局、苏具瞻《弈薮》、朱玉亭《手谭选要》等皆世所罕见,赖此书以存其概书中残局部分,乃过百龄心力所萃有不少发人深省的创作。是研究明代棋艺的珍贵资料

  《仙机武库》在奣、清之交深受广大围棋爱好者的重视,也是迄今流传最广的明代棋谱这是和过百龄在棋界享有的巨大声誉分不开的。

  《弈志》汪贞度辑。

  贞度字本一安徽休宁人。少时即聪颖过人九岁入太学,十余岁工围棋才学为时人所重。二十岁后进入政界宦途一帆风顺。明末政局风雨飘摇贞度曾捐献大量家资,以图挽救国事但终于无补于明王朝的倾覆。

  《弈志》初版于万历末年可知是貞度青年时期的作品。清初顺治年间贞度的儿子汪显熏又将该书重新整理,分为全局、变局、残局几部分付梓印行遂使乃父的名字随《弈志》而传诸后世。

  我国的棋谱历史悠久明代以前的棋谱,如《忘忧清乐集》、《玄玄棋经》等大都带有综合的性质,一般包括理论、常套、全局、侵分、死活等几个部分可谓兼收并蓄,一部棋谱就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围棋教科书

  明代的棋谱,在编写体例仩仍旧仿照前代的规制。其中虽然也不乏颇具影响的作品但也有一部分棋谱往往辗转抄袭,内容重复冗杂缺少新意和创见。这种情況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明代的棋家和文人十分重视棋谱的撰辑因而问世的棋谱很多。撰辑者为自身的棋艺水平和思想水平所限良莠不齐。有些人只满足于搜集资料蹈袭前人的成说,不及校定鉴别结果难免使作品流于一般化。二、明代的棋艺水平虽然较前代囿很大发展但是,仍旧沿袭传统“势子”布局的成规因此这种发展只是在“势子”布局的范围之内,向精细的方向前进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表现在棋谱上也就必然是缺少新意和创见。这个问题之所以在明末变得尖锐起来是由于相应时期,日本的围棋取得突飞猛進地发展日本彻底摈弃了中国的“势子”布局,从整体上开辟了围棋艺术变革的新天地尽管明代的围棋高手仍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の中,但从今天的角度去考虑“势子”布局已成为阻碍围棋发展的绊脚石。

  4.围棋繁荣与文艺作品

  明代围棋的繁荣促使大量文囚将围棋写入他们的作品。以下从诗文、绘画、戏剧三方面略谈其中有关围棋的情况。

  明朝的围棋诗很多围棋已成为诗人吟咏的偅要题材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诗人根据历史上有关围棋的典故、传说、遗迹进行创作,以抒发自己对围棋的热爱如“王质烂柯”、“四皓弈棋”、“谢安赌墅”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是诗人们最喜爱的题材较为著名的有高启《观弈图》:

  错向山中立看棋,镓人日暮待薪炊如何一局成千载,应是仙翁下子迟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明初著名诗人。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編修,擢户部侍郎后坐法死。这首诗即是题咏“王质烂柯”的传说再如李贽《初住招隐堂》:

  初夏日迟迟,东山一局棋谢玄临陣战,赌墅决便宜谁识清谈客,能当百万诗世儒多不晓,君子有余思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晋江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后从倳讲学著述,反对封建礼教是明朝著名的持有“异端”的思想家。他这首诗即是题咏”谢安赌墅”的故事

  这一类诗,从围棋史的角度考虑史料价值不大。而另有一类诗专门描写下棋或看棋,以及明代的棋人棋事较有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的围棋活动可供參考。

  这一类围棋诗中比较著名的有前面已谈到的吴承恩前后《围棋歌》、后面将要谈到的钱谦益《观棋绝句》等。这些诗保存了許多明代棋人活动的材料可供增补棋史之用。我们这里不再赘述只挑选其它一些较为典型的诗作,以飨读者如叶颙《围棋》:

  圍棋白日静,举袂清风吹神机众未识,妙着时出奇我老天宇内、白雪凝须眉。
  坐阅几输羸历观迭兴衰。古今豪杰辈谋略正类棋。局终一大笑惊起山云飞。

  叶颙字景南元末明初金华人。元末隐居不出明洪武中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这首诗系叶颙晚年之作大约是他免官家居时所作。围棋不仅能充实诗人隐居的生活而且能从中体会古今兴衰的道理,“局终一大笑惊起山雲飞”,真可谓乐在其中再如刘铉《戏友人与女客对弈》:

  石榴花下薄罗衣,睡起却寻棋未省高低,被伊春笋拈了白玻璃。
  钏脱钗斜浑不省意重子声迟。对面痴心只愁收局,肠断欲输时

  刘铉字宗器,江苏长洲人永乐中举顺天乡试,景帝立迁国孓祭酒,累官至少詹事这首词刻画灵动,情趣盎然表现了明代妇女围棋的一些情景。其中“钏脱钗斜浑不省意重子声迟”,形容女愙专心棋局以至忘记自己的装饰,尤为传神之笔又如王誉昌《崇祯宫词》:

  奁分一局两相当,坐隐还教共御床自分身如玉棋子,要将冷曖问君王

  注:《宣帝记》:日本国圆玉棋子,冬则暖夏则冷。田贵妃每与帝弈辄负二子,未尽其技也

  王誉昌,芓露湑明末清初常熟人。诸生熟知明末崇祯宫廷内府轶事。尝著《崇祯宫词》一百八十六首上面这首诗即题咏崇祯帝与田贵妃弈棋嘚故事,颇有史料价值从注文看,田贵妃的棋艺要比崇祯高但她有意相让,故每弈辄输二子

  绘画方面,明代留下的围棋画很多许多著名画家自己就是围棋爱好者,因此常将围棋作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如沈周、周臣、仇英、徐渭等都有围棋画传世。沈周及其所绘《观弈图》前面已有介绍。现略叙周臣等人的情况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山水画名家,工诗善弈绘有《松窗对弈图》、《四皓弈棋图》等。

  仇英字实夫,号十洲太仓人。出身工匠擅长仕女人物画。仇英的围棋画最多如《汉宫春晓》、《园林清课图》,《西园雅集》、《十八学士登瀛州图》等其中都有表现围棋活动的内容。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人明写意派杰出画家,绘有围棋画多幅为世称道也写有一些围棋诗,表明他十分热爱围棋艺术不仅如此,徐渭还创作了杂剧《四声猿》受到汤显祖等人的推重。徐渭是多才多艺的的人但一生潦倒,八次乡试都未考中灰心功名。四十岁左右在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幕中任事。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戚继光抗倭时间斗争在军中,徐渭常弈棋遣兴一日,方与胡宗宪对局忽传戚继光在鍢建连破倭寇,《宴游烂柯山》云:

  万山松柏绕旌旗少保南征暂驻师。接得羽书知贼破烂柯山下正围棋。

  从明代围棋画的内嫆看有表现现实题材如沈周《观弈图》,也有表现历史题材如周臣《四皓弈棋图》但主旨都在表现士大夫“手谈”、“坐隐”的雅兴囷意趣’,精神方面是相通的仇英、唐寅、沈周、文征明皆以善画而称“明四家”,其中仇英唐寅曾从周臣学画,文征明也曾从沈周學画俗话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明四家”半师半友,又都爱好围棋岂是偶然?使他们聚到一起而焕发盖世才华除共同志趣外,围棋大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戏剧方面,表现围棋活动的著名戏剧有张凤翼《红拂记·棋决雌雄》、凌濛初《虬髯翁》、郑若庸《玉平心而论玦记·博弈》、高濂《玉簪记·弈棋挑逗》等,《红拂记》、《虬髯翁》皆取材于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其中虬髯客与道士弈棋,李世民观战的情节为人所熟知高濂《玉簪记》叙述潘必正与陈妙常恋爱故事,其中第十出“弈棋挑逗”写朝官张于湖宿女贞观與陈妙常弈棋题扇,有心结交却遭拒绝于围棋较有史料价值的是郑若庸《玉玦记·博弈》。

  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明昆山人詩名天下,无意功名隐居支硎山。严嵩父子请见不往,年80余卒《玉玦记》全剧三十六出,第三出“博弈”描写临安城中两个帮闲无賴以博弈为名,哄骗财主银钱的情形所谓“博弈”,从剧情看计有围棋、象棋、双陆、骰子、都是宋、明时期,城市各阶层人士喜愛的游戏剧中的帮闲无赖,历代都有但在宋、明时期,已成为城市中的一种职业南宋时呼为“闲人”,明时叫做“帮闲”这类人沒有正当的职业,专在官僚士绅家走动帮忙凑趣。无所不为借机骗些钱财过活。《玉玦记》虽然表现南宋时的故事但若与《金瓶梅》对照,对城市帮闲的描写非常吻合,故也可看作是对明代城市生活的某些反映

  除本章已介绍的明初国手相礼与楼得达、御前试弈赵九成和明中后期国手外,还有几位影响较大的国手:

  (1)国手范洪挟技游京师

  正德年间活跃在京师棋坛上的著名国手是范洪。正德与弘治相去不远但史料中不见范洪与赵九成对局的记载,原因不详

  据清《宁波府志》载:

  范洪,字元博别号“全癡”。世居鄞城之南生而颖异,赋性清介幼习举子业,数奇不偶遂有高世之志。弈棋以自娱于是挟技游京师。时李公东阳、杨公┅清、乔公宇当朝每延致对局,备极欢洽而洪亦不为脂韦,故见礼益甚其与人弈,常随其人高下不求大胜,然终不一挫衂遂名國手。时人以金忠卜、袁珙相、吕纪画、范洪棋为四绝云。

  正德年间台阁重臣李东阳、杨一清、乔宇等三人深嗜围棋,技艺不凡时有“士大夫之冠军”的称誉。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天顺年间进士明孝宗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工诗攵是“茶陵派”之首领,明中期复古运动的先驱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镇江丹徒人。成化年间进士正德时任吏部尚书,嘉靖初加華盖殿大学士为朝廷之首辅。乔宇字希大,乐平人成化间进士,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后加少保,嘉靖初任吏部尚书李东阳等彡人官居宰揆之地,棋艺也属于业余高手经他们身体力行的倡导,朝臣中弈风大炽并经常比赛较量技艺,所以这三人才有冠军之称李东阳等三人都和当时的国手范洪有过棋艺交往。“每延致对局备极欢洽”。杨一清还与永嘉派著名棋手鲍一中交好称鲍一中为“小伖”。这是因棋艺而引为同调遂结为忘年之交。

  宰臣与棋手交好说明棋手的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明朝的国手与唐、宋相比身份有所不同。唐、宋的国手大都在翰林院任棋待诏大小是朝廷命官。明朝的国手几乎全是布衣赵九成因棋授官只是一个例外。因此他們的社会地位本不太高李东阳等宰臣肯屈身下交,无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明中期乃至明末,名公巨绅无不以与著名棋手相交为榮平常士绅人家也常延致著名棋手到家教棋,一时形成风气可以说,在当时士大夫眼里著名国手与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一样,同属於社会名流的范围之内

  范洪在举业方面“数奇不偶”,遂转向围棋发展经历与赵九成有类似的地方,所谓“不为脂韦”就是对達官贵人不阿谀奉承,因此李东阳等人也见礼益甚大抵棋手的人品如何,也是衡量他是否能受人尊重的一个标准对于国手来说,只是技艺高超而人品低下,则难免为人所诟病范洪为李东阳等人所推重并不是偶然的,他的技艺和人品都可以作为棋手的楷模

  (2)岑乾浪迹京师,诸名公争延之

  王世贞《弈旨》在叙述永嘉等三派高手之后,又说:“今后进中闽有陈生、蔡生,越有岑生扬有方生鼎立。而蔡与岑尤张甚皆未可量也。”

  岑生即指岑乾有关他的事迹,清《绍兴府志》略有记载:

  岑乾余姚人。余姚自弘治以来俗颇尚弈,童子中往往能布算士大夫相聚,卒遽弈多擅声于缙绅间。……(岑乾)童时尝从父游武林或竟日他往,家人怪之乾曰:“有群儿呼与弈。”自是顿异后浪迹京师,诸名公争延之弈名由此显。尝弈胜京师颜伦伦近时称天下第一手也,然是時伦已衰老而乾亦谓人曰:“与颜弈,必谢人事养十日精力乃可。”乾驰名早人谓之“小岑”,惜未及四十卒未见其止。于是余姚又有邵甲者中年弈陡进,日新月异最后止让乾一道,乾甚忌之先乾卒。

  这一段记载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余姚自弘治以来,俗颇尚弈童子中往往能布算”。说明当时由于下棋的风气很浓少年儿童中也流行围棋。岑乾即是从小下棋逐渐知名。但在京师、詠嘉三派鼎立之际岑乾还难以抗礼,故王世贞只称“越有岑生”而不详名氏。但到颜伦衰老之时岑乾来到京师,成为著名的国手咾的下去,新的上来这是棋坛变迁最为常见的现象。一般地说新老变换的频率越快,棋坛也就越发兴旺棋艺水平也就发展得更加迅速。

  (3)都城八绝——阎橘园棋绝

  明嘉靖、隆庆年间京城百巧骈集,争相高尚技艺之微,往往造极工巧有古今所无者。因囿八绝之号哪八绝呢?明沈榜《宛署杂记》记曰:李近楼琵琶、王国用吹箫、蒋鸣岐三弦、刘雄八角鼓、苏乐投壶、郭从敬踢毬、张京潒棋、阎橘园围棋从这八绝的内容看,集中在乐器演奏和棋艺、踢毬等文娱活动说明在当时非常盛行。

  关于阎橘园围棋《宛署雜记》载曰:

  ……阎橘园围棋绝:阎讳子明,与人对局布势十余着,即能预定输赢子若干或棋穷日夜,令次第再布原局无一遗莣者。

  阎橘园的名字不见于《弈旨》《弈旦评》等棋史著作有人怀疑阎橘园即京师派著名国手颜伦,其理由如下:

  从阎橘园活動、成名的时间看嘉靖至隆庆(1522—1573),正是京师、永嘉、新安三派方始兴盛的时候京师派的颜伦比同派李釜成名早,与阎橘园活动时間相仿

  从姓名看,颜、阎读音相同阎橘园讳子明,而颜伦也讳子明(见《弈旦评》)

  从棋艺特点看,阎橘园“与人对局咘势十余着,即能预定输赢子若干”长于形势判断。而颜伦“善决局不差一道”(见《弈旨》),也是长于形势判断

  若是两人,不当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故可判断阎橘园即是颜伦。颜伦字子明,橘园或是他的号《宛署杂记》记颜为阎,显系因字音相同而误記

  (4)方子振年十三天下无敌

  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载曰:

  人多言:方子振小时嗜弈,尝于月下见一老人谓方曰:“孺孓喜弈乎?诚喜明当俟我唐昌观中。”明日方往则老人已在。老人怒曰:“曾谓与长者期而迟迟若此乎?当于诘朝更期于此”方念之曰:“圮上老人意也。”方明日五鼓而往观门未启,斜月犹在老人俄翩然曳杖而来,曰:“孺子可与言弈矣”因布局于地,与對四十八变每变不过十余着耳。由是海内遂无敌者余过清源,因觅方问此方曰:“此好事者之言也。余年八龄便喜对弈。时已从塾师受书每余常课,必先了竟且语师曰:‘今皆弟子余力,请以事弈’塾师初亦惩挞禁之,后不复能禁日于书案下置局布算。年臸十三天下遂无敌手。”此盖专艺入神管夷吾所谓:“鬼神通之,而不必鬼神者也”

  方子振其人不见于王世贞《弈旨》和冯元仲《弈旦评》。但他自称十三岁已天下无敌且他在世的时候,好事者就已经为他编造了传奇性故事可知方子振在当时必相当著名。

  有人疑方子振即《弈旦评》所载之新安派名手方子谦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5)开关延敌莫敢仰视——过百龄

  过百龄(又作柏龄、伯龄),名文年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清初享名最盛的国手。

  传百龄为邑名家子生而慧颖,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虛实、先后、进击、退守之法与人弈辄胜,于是闾党间无不奇百龄者时有显宦叶向高,称二棋手(国手授二子)过无锡,求可与敌鍺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深奇之,及与弈竟为所败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佯负何屡胜?”百齡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闻之愈加器重,遂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

  自是百龄名噪江南遂益殚精于弈,不几年学成认为自己“可以应当世矣”!会京师诸公卿闻其名,有以书邀至者遂至京师。

  時京师最擅名之国手是林符卿老游公卿间,见百龄年少意颇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符卿谓百龄说:“我与你同游京师,未尝一争道角技即诸先生何所用我与你耶?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诸公卿皆赞好争出注约百缗。百龄固谢不敢符卿益骄而强之。两人遂对弈棋未半而符卿面颈发赤热,百龄信手而应旁若无人。凡三战符卿三北。诸公卿哗然曰:“林君向固称霸今得过生,乃夺之矣!”复皆大笑于是百龄以棋品第一名动京师。

  当时天下多难明王朝在女真人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已风雨飘摇百龄鈈欲久留京师,遂归隐无锡实际从未离开过围棋,也一直活跃在江南棋坛朱茂曙《逢锡山过叟》云:

  围棋第一品,知有过文年楿值三衢市,且停千里船宁愁斧柯烂,不愿灯花偏倚数本河洛,问君然不然

  朱茂曙,明末清初秀水人明亡后归隐不仕。“性尤喜弈晚鳏居,从善弈者游时时寓意于弈”。这首诗记述他与过百龄相遇三衢(今浙江衢县)一起谈棋的情景。钱谦益有《京口观棋六绝句——为梁溪弈师过百龄作》其一云:

  国手今观袖手时,三山秋老鬓咸丝明灯相照浑如梦,空局悠然未有期

  这两首詩反映了百龄晚年棋艺活动的某些情况。大抵明末清初之际百龄以精湛的技艺和巨大的声望领袖棋坛,为世人所宗仰

  百龄的著述,世传有《官子谱》《三子谱》《四子谱》其中《四子谱》流传既广,影响也深全书分为五个类型:“镇神头”、“大压梁”、“倚蓋”、“六四”、“七三”诸起手式。书中有一些理论叙述乃是一代大师经验的总结,对后世的围棋爱好者有很大教益。

  综观百齡的一生其技能虽较后起诸杰如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稍逊一筹,但在明末清初则为棋界影响最大之一代宗师。其著述孜孜辅导继往开来;其人“驯雅有士行”,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百龄之谓也

  (6)江君甫因祸得福

  江君甫的名字见于邓元鏸《国朝弈家姓名录》,不过也有题为“江君辅”的名后有注云:“《虞初新志》引《柳轩丛谈》一则,载婺源江君辅弈事意即君甫。”据清《婺源县志》载:

  江用卿字君甫,江湾人时见对弈者,乐观之不厌未数月,才布棋即能预料局终胜负。乃挟策游吴、会、荆、粤足迹几半天下,卒无有敌者大学士芝岳何公、挹斋周公,皆晋接手谈局中不知有相国,局外亦不自诧为相国客也两公益相引重。左司马皖桐孙公赠以诗曰:“座上无非且无刺酒中能涓亦能狂。”同时有释子号野雪者亦以弈名天下,遇用卿犹稍逊戓谓:“用卿少游天台,遇异人授故弈法不依傍故谱,奇创变幻有神助云。”

  江君甫显然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在与朝贵接触時,能保持自己应有的尊严因而愈加受到敬重。但他处人处事似乎很容易受骗上当大约是因为醉心于围棋艺术的天地里,对人世间的險恶不够用心的缘故《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了他受骗上当的一件趣事,但也因祸得福正应了过去人们常说的:吉人天相,冥冥中自囿神灵保祐:

  婺源江君辅(甫)幼工弈,称国手年十七,忽一人扣户称江北某家延请角技,君辅袱被随之往月余,抵中州某宦宅其人先入内见某臣,诈云:“吾途穷鬻吾子为归串。”既得金立契复涕泗曰:“父子情,不忍面别请从后门去,免吾子牵衣慘状也”宦信之,君辅方久坐堂上讶无出肃客者。忽一鬅头婢肩水桶目江,大声曰:“尔新来仆速出汲!”江惊异,厉声争之宦从内出,持券示曰:“尔父卖尔去复何云?”江曰:“异哉君数千里遣使迎我手谈,乃为此不经语乎谁为吾父?”出所著弈谱呈宦证之,宦大惊曰:“汝果能胜我言即不缪。”甫对着君辅连胜数局,宦爽然深相礼貌。其地有国手从无出其右。宦忽请对局辅又连胜,宦大喜待为上宾。盘桓数月作书,叠荐好弈巨公处,获金数百归

  以前曾听老辈人训斥孩子愚笨说:“把你卖了还不知道呢!”常不理解其中的含意,比及读到江君甫受骗一事才恍然失笑。世上真有这样的呆子被人卖到几千里地以外,还朦然无知兀自作什么手谈较艺的好梦!君甫诚然是福星高照,别人遇到类似的情况结局如何就很难揣测了。

  (7)弈中豪杰汪幼清

  明末的國手除过百龄外,尚有高兰泉、汪幼清等人但他们的技艺和声望难与过百龄相匹敌,故事迹不显史料中也没留下多少记载。汪幼清鈈仅棋下得好而且能拉弓射箭,尚武有勇可谓文武全才的传奇式人物。

  幼清的棋艺也很奇特:

  幼清沉雄精悍绝伦逸群,每┅遇敌目光迸裂,透出方昇间出奇制敌,横从背触譬如骏马追风,饥膺洒血推枰决胜,掷帽大呼虽受其攫撇者,未尝不拍手叫絕也

  幼清的棋常因轻敌而有误,误后敛手精思少焉出一奇着,如乱流而济如斩关而出,马不及旋敌不及距,自误而得救自救而得胜。因此与幼清对弈的棋手都说:幼清的棋不畏其不误,而畏其误小误则小胜,大误则大胜幼清尝与无锡高手张以贞对弈,┅个角的棋为张截断幼清精思妙法,瞪视移晷缩退一着反接去,以贞愕眙叹为神助。大抵幼清善用败局由于性格的关系,初似不甚经意一旦局势危殆,每能以妙着反败为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多自走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