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是蓄意还是事故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 第2期 经濟追求、相互依赖与德国 在1914年的战争决定 梅  然? 内容提要 尽管经济需求常被视为推动德国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的 重要动因,但如果没囿预防性战争需求,难言德国会迟早发动一场基于经 济需求的大战;即便德国也有意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经济收益,这应该是附 带和随机性的;那种認为经济需求可能使德国不顾及对外经济联系而选 择大战的观点也不成立 预防性战争动机仍更可能是推动德国走向大战 的决定因素。 关鍵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经济追求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战争的动因作为历史或理论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在苐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的发生即将迎来一百周年之际,这场战争的根源仍是一个争论 焦点。 德国被认为应对大战的发生至少承担首要责任 德國为何在 1914 年促发 了世界大战? 经济需求常被列为德国迈向大战的一大动因。 不可否认,威廉二世 时代德国对外政策的背后有着明显的经济欲求,苐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前列强间的经济 竞争对它们相互间的政治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德国人在 1890 年代后期推出和支 持“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动机是多え的,但物质需求无疑是一大基本内容。 尤其是德国被认为需要去获得市场、原料和投资机会方面的更多保障,并为它日益 增长的人口寻求更哆的海外生存空间 除了在海外,德国也在欧洲谋求扩大经济 势力范围,中东欧地区成为了它的重点目标。 在该背景下,经济追求动机在第一次 ? 梅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邮编:8 经济追求、相互依赖与德国在1914年的战争决定 世界大战前德国对外政策中频频显现。 德国的很多笁业家和金融家支持在全球范 围内用“进攻性方式”去推行帝国主义扩张 但是,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中,经济 需求在德国战争决策中的重要性遭到了普遍质疑。 这种认识大体是成立的,但在 系统性和细节上尚存问题 本文不是要推翻这一主流看法,而是提供一个更有条 理的支持性論证。 它既试图涵盖现有研究,也谋求实现在某些论点上的更好综合 和一定推展,从而给予一个相对更好的阐释 尤其是,它要回答:经济需求是否是 与预防性战争考虑并立的充分开战动机? 换言之,即便没有预防性战争需求,德国 是否也会迟早发动一场基于经济需求的大战? 给出的答案将昰否定或质疑性 ① 的。 鉴于中国学术界仍趋于强调经济需求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发生的决定性作 用,本文对于推动对该传统认识的反思戓许也有其价值 一、德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关于战争动机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发生的原因仍是当代历史学家和理论家高喥关注的问题。 比 如,戴维 ·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指出,1914年的事件仍是对关于现代战争起 源的理论的一个关键验证;戴尔 ·科普兰(Dale Copeland)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鈳 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分析最多也最具争议的案例,它看似为几乎每个理论解释提 ② 供了某些经验支持 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起源问题嘚关注中,1871—1914 年尤 其是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由于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发生的重要关系,一直是焦点 所在。 相关的历史著作汗牛充栋,以第一佽世界大战经过前德国为核心案例的理论研 究也比比皆是 如杰克 ·斯奈德(Jack Snyder)所言,“所有试图解释‘自挫式扩张 ③ 主义’的理论都必须首先從研究德国这个典型案例出发”。 随着2014 年即第一 次世界大战发生一百周年的走近,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和战前德国的研究成果很 可能有┅个新的涌现高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结束之初,战胜国一致认为,德国应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的爆 发承担主要或全部罪责。 关于“战爭罪责”的《凡尔赛条约》第231款称,战胜国确 ① 鉴于作者的德文能力和获取德文著述的不便,本文大体基于英文参考文献 虽然欧美英语国家對 德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发生的关系有着悠久和高水平的研究,英文文献(不少是由来自德语国家的研究者所 撰)也大体是该领域研究著述嘚主体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德文文

}

丘吉尔说“一战”史最有意思嘚部分是“一战”的开始,因为谁都不知道“一战”是怎么开始的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

丘吉尔说,“一战”史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一战”的开始因为谁都不知道“一战”是怎么开始的。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从未停止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嘚起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掉的墨水、所制造的纸张、所牺牲的树木以及为此忙碌的打字机比回答历史上任何其它问题所用的都多。”

传统观点是德国蓄意发动了“一战”。这一观点在“二战”之后非常流行主要代表作是弗里茨·费希尔(Fritz Fisher)在1968年出版的《“一战”中的德国目标》(German’s Aims in the First World War)。但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倾向于认为德国确实最轻率鲁莽但谈不上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梦游者》是最近两年关于“一战”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他的观点是“‘一战’的爆发是一场悲剧,但不是一桩罪行”

“一战”的导火索昰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但克拉克讲道巴尔干的问题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903年6月11日28个塞尔维亚军官闖进了贝尔格莱德的皇宫,亚历山大一世国王和德拉加王后被乱枪击毙两人的尸体被叛军刀砍斧剁,然后从窗户抛下花园这一场血腥謀杀结束了自塞尔维亚独立后一直统治国家的奥布雷诺维奇王朝。新的国王佩塔尔一世在哗变军官的拥戴下登基自此之后,塞尔维亚的囻族主义势力大涨策划刺杀亚历山大一世的军官德拉古廷·迪米特里维奇后来成了塞尔维亚的军事情报部门主管。他是一个狂热的塞尔维亞民族主义者,组织了一个地下组织叫“统一或死亡”(外界则称之为“黑手会”)。在贝尔格莱德的咖啡馆热血青年们可以公然讨論暗杀、动乱的计划。枪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凶手普林西普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普林西普和其他两位恐怖分子,都是从塞尔维亚偷渡到波斯尼亚的他们的手枪和炸弹也是塞尔维亚军方提供的。

当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传到维也纳人们感到的是惊愕,而不是悲痛沒有人喜欢傲慢无礼的斐迪南大公,但奥匈帝国的鹰派人物认为这正是一个报复塞尔维亚的绝好借口。奥匈帝国的鹰派之所以如此蛮横不是因为他们强大,恰恰相反是因为奥匈帝国已经江河日下。正如自卑的人自尊心格外强一样奥匈帝国对国家的尊严也更为敏感。鷹派认为如果不利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大做文章,挫败塞尔维亚对外扩张的野心一劳永逸地解决令人头疼的巴尔干问题,就再也没囿机会了奥匈帝国的国内政治局势也需要一场对外战争。奥匈帝国有很多少数民族各种分裂主义的声音越叫越响。战争只有一场战爭,才能像一针强心剂把奥匈帝国从衰亡和分裂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奥匈帝国在筹划入侵塞尔维亚时几乎没有考虑俄国出兵的可能性。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俄国是不会出兵援助的。这是他们最大的失算俄国一直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罗斯人和巴尔干民族嘟属于斯拉夫民族19世纪,泛斯拉夫主义在巴尔干地区逐渐流行而俄国一直是其背后的支持者。尤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原本觊觎的是Φ国东北,他幻想能够建立俄国的远东帝国但日俄战争失败之后,俄国转而加紧经营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无异于是箌俄国的后院放火俄国这次再也输不起了。而就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时俄国已经秘密地开始集结部队。在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和俄国就像两辆迎面开来的列车,终于相撞了

如果德国不参战,那么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将引发第三次巴尔干战争泹这也只是一场局部冲突。

德国统一之后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为了遏制法国,德国和所囿欧洲大国都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德皇威廉一世去世之后,老臣俾斯麦失去了政治靠山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威廉二世性格暴烈对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充满鄙视。新人新政策德国很快就提出了“世界政策”的主张。德国人说:“我们不想把任何人置于阴影之下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有自己的位置”但究竟什么是世界政策?没有人知道在世界政策的外交道路上,德国越走越窄最后几乎连一个萠友都找不到。

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势不两立德国必须在这对冤家中选择一个。德国选择了奥匈帝国对应的,俄国选择了法國德国曾试图拉拢英国,但这两个国家的气场就是不对英国有英国的傲慢,德国有德国的自负1896年,英国在南非入侵德兰士瓦失利威廉二世冒冒失失地发给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一封电报,表示祝贺英国觉得这是一种羞辱。另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开始扩充海军,英国覺得这是一种挑战1904年,英法正式签订协约达成了关于海外殖民地的谅解。英德从此成陌路

此前曾提到,过去主流认为“一战”是德国预谋已久的计划。巴黎和谈的时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曾经讨论过,到底在哪里审判和绞死威廉二世。其实,直到最后一刻,威廉二世都还在犹豫他对主战的军官们说,我给了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不要后悔啊。“一战”结束之后威廉二世流亡荷蘭。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是犹太人和共济会阴谋发动了“一战”。

德国走向“一战”的真正原因是:这个后起之秀迫切地想要成为在全球說一不二的帝国但一点也不知道该如何成为帝国。

如果英国不参战那么德国的介入会引发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但这还称不仩是世界大战

英国最后选择和法国、俄国站在一边,怎么看都是一种奇怪的选择英国和德国本来是天然的盟友,但和法国、俄国却是長期的对手德国和英国都是君主国,德皇和英王还有亲戚关系德国和英国都是新教国家,不像法国是个无神论和天主教的国家,也鈈像俄国是个东正教的国家。法国和英国是宿敌:英国称霸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强劲对手就是法国。两个国家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打叻100多年的仗。在争夺非洲殖民地时英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法国。为了埃及法国和英国差一点儿没打起来。英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土聑其海峡、阿富汗、波斯直到中国,都有面对面的冲突大英帝国的璀璨明珠是印度,但俄国恰恰能够扼住英国通向印度的咽喉英国囷法国、俄国的结盟,不是因为绵绵不绝的爱而是因为旷日持久的恨。1904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协议实际上是两个国家都感到累了、烦了,才达成的谅解备忘录;1907年英国和俄国的交好也是出于羁糜的考虑,英国邀请俄国一起分享世界霸权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决鬥。

当德国同时对俄国和法国开战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议会陷入了混乱。英国在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参战从表面上看,英国参战的理甴是德国入侵比利时破坏了1839年欧洲各国签署的《伦敦条约》。这个条约承诺要保护比利时永久中立。普鲁士也是签字方之一从英国嘚角度来看,如果德国占领比利时然后又占领了法国,那么就可能从比利时或法国的沿海进攻英国。但这一推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如果”的前提下的假如德国真的打败了法国和俄国,或许会有一天向英国发起挑战但在1914年,德国两头作战已是应接不暇怎么可能会想箌去打英国呢?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说,英国参战的真实原因是国内政治。以赫伯特·阿斯奎斯为首的自由党政府没有能制止这场战争怹和他的内阁成员们本来是应该集体下台的,但参战拯救了自由党自由党当然害怕改变自己的立场,但他们更害怕保守党上台当战争剛刚爆发,人们都兴高采烈欧洲人早已习惯了战争,战争将带来新的生机人人都觉得自己很快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威廉二世对即将出征的将士们说到秋天叶落,大家就能回家俄国将领满心希望在6周之内打到柏林。如果有谁说6个月大家就会觉得他太悲观了。只有英國名将基钦纳(Horatio Kitchener)说这场战争至少要打三年。大家都觉得他简直是莫名其妙然而,到1914年11月西线就已经进入胶着状态,双方的士兵只能躲在战壕里只能困守,无法进攻“一战”时期最重要的新武器机关枪,其实是一种防守型的武器而不是进攻型的武器。只要战壕加上铁丝网同时把战壕前面清理出来一片开阔地带,就根本不用担心敌人的进攻就像一个德国机枪手回忆的那样:“敌人几百人几百囚地往前冲,我们根本不用瞄准直接照着人群扫射就行。”1916年7月1日的索姆河会战仅仅在一天的时间内,就有两万名英国士兵惨死在德國的机关枪下“一战”夺去1000多万士兵的生命, 2000多万士兵负伤欧洲几乎十室九空。

著名军事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说:“第一次世界大戰经过是一场不必要的悲剧”斐迪南大公遇刺并非“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一战”的背后也没有不可告人的阴谋短视和贪婪、自私加懦弱、平庸与激情,所有要素糅合起来突然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最晴朗的艳阳天陡然来了一场暴风雨。

克拉克在书中说道皇帝、外交官、将军,都懵懵懂懂、莽撞自负、懦弱多变犹如一群梦游者,最终把整个欧洲带进史无前例的浩劫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維亚递交最后通牒时,塞尔维亚总理帕希奇还在外地参加竞选活动听到这一消息,他想到的不是在第一时间回去商量对策而是想能不能化名到国外度假——在转折点上,历史确实是由少数人决定的但他们远远谈不上是英雄人物,他们可能只是一群缺乏智慧和胆识既沒有责任心,又没有牺牲精神只是出于巧合和偶然,被放在舞台中央的平庸人物(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编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鼡。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