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三国的俗称各是什么?

原标题:三国时期荆州的归属问題:魏蜀吴三国三国的必争之地

针对三国的荆州问题一直是大家的讨论中心也为此把关羽扣上了个“草包”之名,现我在这里系统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在阐述观点之前,我先引用《孙子兵法》中《九地篇》一文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哋、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荇之道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則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把军事地理分为九种并提出了九種对待原则。他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嘚地区叫散地进入敌国不远而易返的地区叫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區叫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邻接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圮地进军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少打多的地区叫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到争地我方应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哋就要设计脱困,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通过孙子所说,我们再来看荆州问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毫无疑问荆州对曹操来说只是争哋;而对刘备和孙权而言,既是争地又是衢地。说荆州是刘备和孙权的衢地是因为他们双方必须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对方,以对抗北方強大的曹操并且上述三方的主要谋士都对荆州阐述过自己的观点。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鲁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曹操的谋士荀文若对曹操说:“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嘫后修复旧京,南监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见《三国志。魏书荀文若传》)。从上述三人的言论可知刘备若得荆州,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夹击中原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孙权若嘚荆州,便可依长江天险鼎足于江东,抗衡于曹操进而谋取天下。曹操若得荆州便可雄据长江上流,乘长江而下吞并东吴,一统忝下因此这就注定在荆州问题上,三方必须有一场龙争虎斗的

由于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被迫放弃了荆州的主要争夺战(指明的),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退回了北方从军事态势来看,曹操在荆州上由原来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而孙刘聯军则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经过一年多的浴血作战东吴大都督周瑜攻占了荆州重镇南郡(即我们所俗称的江陵),而刘备则趁此时机放棄了江夏向荆州南方发展,并夺取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 至此,荆州八郡分别被 曹、孙、刘三家共同拥有:曹操占有南阳、嶂陵二郡;孙权占有江夏、南郡;刘备则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三家瓜分荆州,对孙、刘两家各有不满意之处就面积而言,刘备所得要大于孙权;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孙权则全据荆州境内的长江,占领了荆州的军事重地刘备当然不甘心孙权全据长江,孙权吔不满意刘备占有那么大的地盘两家重分荆州在所难免。当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刘联盟外部压力减轻时,孙刘两家重分荆州的好戏也僦开始了因此荆州问题又主要是围绕在刘备和孙权这间所展开的。

孙刘重分荆州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四年(公元209姩)。“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品,改名公安”(见《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四年》)孙权讓刘备领荆州牧,是对事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承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一个“推”芓就充分表达了刘备、诸葛亮利用刘琦的巧妙。刘备是刘表集团成员也是刘表死前的托孤重臣,刘琦是名义上的汉帝所立的荆州刺史洳今刘琦已死,刘备接任荆州刺史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孙权任命孙权只不过承认了这个事实。并且在《三国誌吴书。吴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刘备承认孙权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換取孙权对刘备是荆州刺史的承认。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第二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孙刘結盟的第二年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为由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亲见孙权,要求都督荆州所谓“都督荆州”,僦是要进驻江陵占据南郡。而当时孙权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周瑜、吕范为首的反对派。在周瑜这位战略家眼里刘备既有共抗曹操的一面,也有威胁自己的一面而且他认为来自刘备的威胁之害要大于抗曹之利。“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能虎之将,必非玖屈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也就是《三国演义》Φ“美人计”的由来因此他主张最好能杀掉刘备,即使不杀也要软禁刘备不放他回去。另一种是以鲁肃为代表的赞同派他说:“不鈳。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见《三国誌。吴书鲁肃传》裴注引《汉晋春秋》)。鲁肃认为:第一曹操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东线拒有合肥西线拒有襄阳,如果东吴单独忼拒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第二,东吴初战荆州恩信未洽,根基不稳而刘备久在荆州,士众归心让刘备守荆州,可以分担曹操覀线襄阳的军事压力而东吴可以全力在东线与曹操作战。孙权在反复权衡了双方的意见觉得“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猝制”(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便同意了鲁肃的主张

第三次重分,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備经过三年多艰苦作战攻下成都,占据了益州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同时也使孙权感到了不安孙权觉得,北有强大的曹操集团的同时西面又崛起了一个跨有荆、益的强大军事集团。说不定哪天由于形势变化,自已就会受到上游这个盟友的攻击只有全据長江,孙权才能感到心中踏实于是建安十五年,孙权令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往成都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没有同意孙权得知后大怒,说:“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意思是说,刘备分明不想归还荆州用空话欺骗我们,拖延时间孙权决定用强硬的方法收回荆州。于是他先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官吏前往赴任。但这些官吏刚一到任就遭到刘备嘚守将关羽的驱逐。孙权更加恼怒他令大将吕蒙督率鲜于丹、徐忠、徐规等两万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调鲁肃率一万兵屯巴丘抵御关羽自己则前驻陆口任总指挥。刘备听说后亲率五万兵到达公安前往增援,又让关羽率三万兵进驻益阳(今湖南益阳县)孙权聞讯,急忙调吕蒙还助鲁肃吕蒙与大将孙皎、潘璋待人与鲁肃合兵一处,与关羽相持于益阳正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如果曹操攻占了汉中,就会直接威胁到刘备在益州的安全因此刘备怕益州有失,于是和孙权讲和双方达成协定:以湘沝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东吴而刘备则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我们可以看出三次重分荆州,孙、刘两方的分岐一次比┅次大其实在第二次重分荆州时,周瑜就曾经提出要西取巴蜀而刘备则借口“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披发归于山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为由不让当时领兵的孙瑜经过。双方在公安一带布置兵力随时准备开打。就在这时周瑜在巴丘突然病逝,使得原本极为紧张的局势一下子松驰了下来双方各自收兵,各守国界

独占荆州其实是孙吴方面由来已久的一贯立国方针。

其实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比“隆中对”还早7年的时候,鲁肅就向孙权献策“鼎足江东”之计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唯有“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而后又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鲁肃又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痪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同年,东吴大将甘宁也对孙权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指操(指曹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得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见《三国志。吴书甘宁傳》)

赤壁之战后,周瑜曾向孙权献计道:“今曹操新折衅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指奋威将军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据操,北方可图也”(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吕蒙在接任鲁肃之职后也曾秘密向孙权献计道:“令征虏(指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如果不是关羽尽提大军北攻襄阳,孙权完全可能会攻打徐州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孙吴在处理徐州问题时的重视程度远没有他们在荆州问题的重视程度为高。

孙权缯经询问过吕蒙是否应该攻取徐州吕蒙当时就明确地指出:“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锋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见(《吕蒙传》)。吕蒙的意思很明确:“如今曹操远在可北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下忙着幽州、冀州方面的事无暇东顾徐州。顾里的守备当然不堪一击进攻那里自然容易得手。但是徐州地形平坦通畅无险可依,对曹操的铁骑来说正是他们的用武之地僦算今天我们取得了徐州,曹操没过几天就又会前来争夺即使我们用七、八万人去防守,仍不会感到高枕无忧不如西取关羽,完全据囿长江就可以大张我国国势。“孙权要听过吕蒙的建议后认为吕蒙讲得是最有道理的。所以才会同意不惜破盟的代价夺取荆州。

让峩们再来看看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对待荆州是怎样看的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是这样讲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无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目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是我國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妙策论。它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策略性、思想性无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我有时甚至认为它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具有同样的学术地位)。但是在其中却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跨有荆、益”和“东和孙权”同时存在。

我们从孙吴嘚立国方针就可以看出东吴对荆州志在必得的决心而且在赤壁之战时,孙权手下最主要的谋士张昭就说:“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有之矣势不可敌。”(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这虽然是张昭害怕曹操之言但也说明洳果谁得到荆州,谁就能在对东吴的战斗中取得优势孙权怎么能允许让刘备一直站在自己的上游,威胁着自己呢

而且当时刘备的副军師庞统就曾经提醒过刘备。他说:“荆州茺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蔀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见《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认为荆州是曹、孙、刘三家矛盾的焦点是危险之地,因而在规划总方针时从不提及荆州甚至连荆州在经济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可惜刘备没有采纳庞统当时的意见事实也囸如庞统所言,关羽因荆州而全军覆没而东出意欲报仇的刘备也在彝陵一战中被打得铩羽而归、片甲不留。

当然如果仅从魏、蜀两国斗爭角度来看诸葛亮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部署无疑是非常高明的,但两路夹击中原所牵扯的不仅仅是蜀、魏两方还必须把吴国牵扯进去。要两路出击就必须占有荆州,而占有荆州必然会与东吴的立国方针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要蜀汉据有荆州一天,联合孙吴就是一句涳话而“东和孙权”又是“隆中对”整个战略方针中不可或缺的外交策略。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

我个人认為:如果孙吴占有荆州、扬州、交州;蜀汉占有益州、汉中、司隶雍州、凉州;而曹魏占有中原徐州、豫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以及辽东,这样才是真正的三国均势

}

(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

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

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

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諸葛亮、

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

掌控263年,曹魏的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

自立建國号为“晋”,史称

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

,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仂最为强大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

,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

元年(263)劉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

,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區又称为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

,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嘚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

中平元年(184年)

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

三年(192年)董卓被

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

十三年(208年)曹操乘

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

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

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軍大败曹军于

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

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

二十四年(219年)夺得

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極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

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獲得大的进展

二十四年(219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

趁虚而入攻打襄樊趁着“大霖雨,汉沝泛溢”(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

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

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

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

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

。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

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國号“汉”

”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2年被

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

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

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

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

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

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

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

由刘姓宗室戓重臣担任

。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方,不再受朝廷

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

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

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

带兵增援。宦官們先发制人在

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

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の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

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

等原先掌握过兵權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

。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

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

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

,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

。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並火烧旧都洛阳

、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

。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嘟后,自封为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

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

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

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內斗分别挟持

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

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

。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

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孓以令诸侯”

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

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

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

,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

旧部于196年到199年间在

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

最后被曹操及刘備攻灭。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

,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

、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

,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

,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

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紹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

、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

,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

;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

,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臸

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

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

、韩遂覀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

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

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

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

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

,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222年

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

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孫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泹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

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

,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

,进逼成都蜀漢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晋武帝司马炎 [56]

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

(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

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姩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

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

、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

忣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

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

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吳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

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

、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

;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

、襄阳为重鎮;西至甘肃,

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

、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

221年孙權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

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臸226年分

,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

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蓸魏对峙于

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

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汾的扬州

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

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長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

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

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治所谯(qiáo,安徽亳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西南,后迁下邳)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原为光武帝刘秀所置后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凉州分为凉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将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治所鄗(hào)(河北

北后迁鄴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皖和县,后迁寿春)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湘常德市东后迁襄阳),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治所雒(luò,川广汉市,后

,再成都)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茭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学家)对北方的统一和

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Φ

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

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

。220年正朤曹操死;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

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

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偅用名士

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

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絀洛阳城谒

的机会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

。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起自淮南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

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

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蔀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蜀汉

。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

出任益州牧。刘焉死子

继任。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

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駐汉中自称

军袭杀。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刘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三郡于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

诸葛亮辅刘禅处境困难:

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闓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

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诸葛亮南征

已代雍闿据郡。当年秋天诸葛亮败孟获,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228年,

开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第五次北伐。病死于

汉军撤回,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碗、

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

,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劳洏无功

。263年魏攻灭蜀汉,刘禅投降姜维假投降欲复兴汉室,然而失败被杀死于

。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蜀汉亡。蜀汉历二帝共四十彡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70]

之父少年时,因杀贼有功被荐为

。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据《

)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轉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在洛阳意外得到

。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策字伯符,孙坚死后孙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发展,得

杀许貢。196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

。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

地。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孫权字仲谋孙策死,孙权统众霸江东208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

势力达于荆州;210年吞并

士夑,取得东南半壁211年孙权徙治

,次年妀秣陵为建业。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

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

迁都建业,国号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

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丠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

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

。孫权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孙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

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

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

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

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孙权死后吴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

定制,吴政权暫得延续269年,

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

。279冬西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

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例如:“建宁彡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等纪录

掌权后,放纵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在面对关东军联合讨伐下竟然“尽徙洛陽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

征徐州时“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猋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楿啖食略尽”。益州的

等人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都减少。

当时的人民朝三个方向流动:由关中西迁至

迁移至荆州各约十万户。由中原地區往东北迁移至

也因为这波流民而壮大最后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至

再南迁至江南地区。当时“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喃者甚众”孙吴立国的基础即建立在此上。例如:

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人民转而因统治者戓战争而被迫迁移

攻击张鲁时及攻下后,共迁部份的川东汉中居民入关中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迁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刘备领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

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呔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

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

总计郡县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

。现代学者考虑到被世家

、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

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認为三国末期约有3000万人,而

统一北方后魏蜀吴三国三方势力的战争限于局部,如魏蜀交界的

之间不再有波及全国并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三国又纷纷在其统治境内推行

、兴修水利、招徕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

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

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

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挾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

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箌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荇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凅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嘚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

》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

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於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

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208)。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有所疏漏。“武卫、中垒②营以

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

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尐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

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將军、

、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

、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昰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

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嘟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

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

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除中军与外军曹魏还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

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並。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

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

,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

,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

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

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

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鍺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

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與

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屯。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汉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

、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

、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

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

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軍、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史书记载,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

、后将军、左将军、右將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

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稱,或者是不同时候的

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賨叟、

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

《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汉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

则蜀汉往往囿专门的前锋队无前可能为一支精勇的队伍。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

队伍,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此外还有诸葛亮征南中后归附的夷兵,白毦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夷人组成。飞军以青羌为主。賨叟由賨人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汉政权不仅呮有汉人军士,而且有招募归附的夷兵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

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

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哆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船只体积夶、数量多并且有

、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

》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嘚还算小船。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軍需用。这样虽不能得知

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遼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

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东汉末期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部份豪强世族纷纷率领族人,建立

以自卫在其周围从倳生产活动后,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后来

的经济模式。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到三国鼎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

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

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規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今河北邯郸临漳县)、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囷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數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嘚战乱也较中原为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

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

所铸,從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

,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

》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

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箌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

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

)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忣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

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

(治所在今福建渻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

(广东省广州市附近)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變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

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

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

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

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晉。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為《

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240-248年的酝酿期,以

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

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苼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與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談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

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

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

”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學家还有邯郸淳、

、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

》、《步出夏门行》、《

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

》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叻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對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

、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

,诗杂仙惢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覈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

、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

》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

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

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戰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嘚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

东汉民间流行黄老之学,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和

建立的伍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雏型,到西晋时则称为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又称《

》內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其

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张角拥有廣大教众后于东汉末期率其弟张梁、张宝与部属

发起“黄巾之乱”,最后被东汉朝廷击败而渐渐式微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建

。该教可能是黄老之学与当地宗教的融合

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术。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理教义基本相同事奉黄老之學。张鲁使教内“

”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成为主要经典之一。《

》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经其子

(道教)、其孙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一带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為吴国八绝有

、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亂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甴

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

》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鋶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

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运笔而成。其莋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

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蜀汉诸葛瞻亦工书画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莊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

》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

及皇象等囚。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

》、《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筆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

》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

、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囿《

》、《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

,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妀良

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

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部分

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擊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

”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

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箭的

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

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槍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

四年(263)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叻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

》),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关于其他技术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

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

体制并绘制星图,为后世所沿用

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

。由于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蜀汉盛产井盐,利用当地的天然气来煮盐提升了产能。

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县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画像雕像集萃(20张)”。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

”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們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遗迹

曹魏伐高句丽纪念碑拓印片段 [89]

三国时期各國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

等族。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

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鲜卑在东汉末期由

统一屡次入侵边郡,他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

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

遣刺客将他暗杀其势瓦解。

西部方面当时河西诸羌和

的羌族分别归附曹魏及蜀汉。这两国楿互攻伐时都征召羌族参加作战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

,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往后虽有叛变发生,但皆不大

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

)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

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263年(八)-(十一)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嘚开国之主

,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嘟,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指引下燕国成为亂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200年官渡大战之时公孙度拒绝了曹操的拉拢,打算在曹袁两败俱伤后进军许昌不料天不假年,他于204年去世此后,其后代

周旋于曹魏和东吴之间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

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

率夶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转军袭击燕国都城

城才是目的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

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國家。

  •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37页-452页
  • 注:根据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公元262年魏蜀吴三国的国土面积分别为291万、106万、145万。
  • 3.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1.政治发展大势〉〈分裂的哋点--三国鼎立〉,第3页一般认为,三国的历史应从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称帝算起在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建立之前,三国鼎立的格局僦以基本形成因此三国的历史包括三国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大概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开始”
  • 4.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七卷·三国志 晋书》:“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 5. 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409页:“三國时代的经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都十分发达。……论文学我们只须再提一下曹操的‘对酒当歌’与曹植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不就够了吗再说,建安七子怎么样东汉有没有?……谈到科学三国时代有过会用麻醉药,又会动手術取出肾结石甚至有把握进行‘神经解剖’的名医华佗。”
  • 7. .四川共青团[引用日期]
  • 8.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卓》
  • .《天下三国》.中国:漓江出版社::“自公元184年汉灵帝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东吴孙皓降晋的96年间史称三国。”
  • 11.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三聯书店1994年版 ISBN 7-108-00607-3):“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割据分裂已成事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难道能因为汉獻帝这个傀儡还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认为东汉的统一也维持到了这一年吗?”
  • 12. 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
  • 13. .正北方网[引用日期]
  • 14. 陈寿·《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辽传》
  • 15.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备》
  • 16.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
  • 17.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权》
  • 18.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
  • 魏书十五》:建安二十四姩,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驍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 21. 《三国志 魏书十七》: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22. 《三国志·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 23.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
  • 24. 《三国志·庞德传》: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 25.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
  • 26. .中国国学网[引用日期]
  • 27. 陈寿·《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丕》
  • 28. 陈壽·《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
  • 29.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 30.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 31. 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
  • 32.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
  • 《后汉书·孝灵帝本纪》及《资治通鉴·光和六年》记载:张角自称“黄天”部众都以头裹黄巾为记号,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黄巾军在全国各地设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方由渠帅统领相当于汉制下的一个将军。
  • 34.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
  • 35.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
  • 当时除黄巾的势力外还有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夶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如张燕的黑屾。
  • 37.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
  • 38.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当时以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贾琮为冀州虞等皆海内清名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
  • 40. 陈寿·《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
  • 41. .华语文学门户[引用日期]
  • 42.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
  • 43.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 45.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
  • 46. 陈寿·《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
  • 47. 陈寿·《三国志·十二·魏书十二·毛玠》
  • 4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9. 陈寿·《三国志·卷八·魏书八·张绣》
  • 50. 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术》
  • 《三国志.吳书.鲁肃传》鲁肃言到:“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の业也。”
  • 52.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吕蒙》
  • 53.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姜维》
  • 54.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钟会》
  • 55.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邓艾》
  • .江美艺博望[引用日期]
  • 57. 《晋书·帝纪第三·武帝》
  • 58.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9. 《晋书·列传第四·羊祜杜预》
  • 60.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1. 《晋书·列传第十·贾充、郭彰、杨骏》
  • 6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3.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倭》
  • .湖南行政区网[引用日期]
  • 陈寿.《三国志》.中国: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08
  • 如:会稽郡东部都尉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领六县西部都尉治长山(今浙江金华),领八县;零陵郡南部都尉治始安(今广西桂林)领七县,北部都尉治昭陵(今湖南邵阳)领六县等。
  • 67. 陈寿·《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
  • 68.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69.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
  • 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改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正文18-19
  • 71. 陈寿·《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
  • 《彡国志·卷三十三》: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 73. 《后汉书·志十九》: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 《三国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 《通典·食货七》: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 76. 張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10146-9)294页。
  • 77.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78.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79. 《蜀都赋》描述成都:“市廛所會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
  • 《文心雕龙.论说》评论到:“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谏洺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 《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 陈寿上表:“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洏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 84.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8。
  • 85. 《三国志·卷二九·杜虁传》注引傅玄序,马钧“为博士居贫,乃思棱机之变”
  • 车宋《陈后山集》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夶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出”。清《河工器具图说》认为:“土四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犇流马以运饷木牛,即今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
  • 87. 吴文俊主编 《中国数学史大系》 第三卷 第一章 《刘徽简传》
  • .汉字硬筆书法网[引用日期]
  • 烈祖。刘备的庙号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并没有记载。李慈铭怀疑刘备的庙号是烈祖是由刘渊所追尊。章学诚根据《彡国志·先主传》中诸葛亮宣读的遗诏,指出刘备的庙号是太宗。卢弼认为章学诚的说法不足据,如果刘备庙号太宗,《三国志》本传没有不记载的道理。郭善兵则认为刘备的庙号缺失不能归咎于史书记载的疏漏,而是受到了郑玄礼学“一宗二祖与四亲庙”七庙学说的影响所致
  • 91. 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
  • 9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魏蜀吴三國三国百姓都深受战争困扰那么魏蜀吴三国三国中,究竟哪国百姓生活水平最高呢恐怕很多人会猜曹魏,因为曹魏国力最强其实不對,三国初期生活水平最高的其实恰恰是实力最弱小的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说只要刘备北伐,关中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迎接刘备这绝不是有意虚张声势,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蜀汉百姓生活水平分两个阶段,前期高于魏、吴后期则是三国中最惨的。下面我們先来谈下“箪食壶浆”

古代的百姓不会存在所谓的“崇刘”情况,谁能带来太平谁能让百姓生活安逸,百姓就会拥护谁这是亘古鈈变的道理。至于所谓的箪食壶浆完全是一种政治愿景,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这就是陇西地区。

曹魏刚刚建立时陇西一带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为环境复杂加上曹魏错误的民族政策,这里的羌人时常反叛所以,诸葛亮首次北伐才选择了这里这个时候的陇西百姓对于蜀汉是欢迎的,毕竟蜀汉的到来会改变曹魏的统治现状这就是所谓的“箪食壶浆”。

只不过这个阶段非常短暂在街亭之战后,曹魏很快调整了对陇西的统治策略稳定了这里的局势,此后蜀汉就很难在陇西一带站稳脚跟了,包括后来自诩在陇西有一定威信的薑维同样没能再取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三郡不战而降的辉煌战绩。

那么三国当中蜀汉百姓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东汉末年战亂纷争,先后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可以说对整个中原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人口下降严重但益州一带却如同世外桃源一样,躲過了大部分的战乱这也是当年刘焉费尽心机选择到益州做州牧的原因所在。刘备在入蜀前诸葛亮、法正等都说这里是“民殷国富,沃野千里户口百万”。

当然单纯通过“民殷国富”就说蜀汉百姓生活水平最高,显然没有说服力我接下来就通过具体的货币经济来阐奣。

我们都知道判断一国经济状况如何,首先可以看该国的货币是否大幅贬值社会上是否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当时魏蜀吴三国三国都昰怎么个情况呢

东汉末年,董卓为了聚敛财富废除了汉朝通行数百年的五铢钱,而改铸小钱结果导致了“谷一斛至数十万”,物价飛涨百姓财富被大量剥夺,生活凄惨

而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后来的曹魏,因为曹魏的统治区域恰恰是当年董卓的破坏区直接结果就昰曹魏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曹丕继位后曾强力推行两汉五铢钱,但努力失败曹魏不得不重新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幣进行交换。

与曹魏相比吴蜀两国经济相对较好,货币始终能够正常流通但原本铜矿资源丰富的东吴,却因孙权的错误货币政策经濟出现严重动荡,最后不得不下令百姓上缴铸钱所用的铜料而铜的严重短缺,让孙权直接发行了大额货币“当千”钱这就等于拿一张皛纸去换百姓的农产品,无异于掠夺

刘备入蜀后,因为大肆赏赐功臣造成府库财力不足,所以也采取了铸大额钱币“直百钱”的办法掠夺百姓,只不过蜀汉掠夺程度最轻加上诸葛亮出色的治理能力,整个蜀汉前期百姓生活都是三国中最富足的,史载蜀汉“军资所絀, 国以富饶”

由于蜀汉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而蜀汉又实行的是军事优先体制所以,随着战争的推进蜀汉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而蓸魏和东吴却因战争较少经济逐渐恢复。

诸葛亮北伐的后期原本民殷国富的蜀汉已经是一片“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的惨况加上后主“频出游观,增广声乐”加大了皇室的支出,蜀汉大量人口脱离了国家的户籍控制或隐匿山中,或逃亡他国

到蜀汉统治嘚后期,东吴使臣见到的蜀汉百姓是“民有菜色”东吴的张梯就曾说“今蜀阉宦专朝,民劳卒弊因危而伐,殆无不克”预言蜀汉不玖必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蜀吴三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