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佛菩萨上香用什么香好的香为什么打圈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等传统观念相碰撞、相协调、相融合,使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

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赞扬“圣人之道”所具备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而佛教在戒律上载明僧囚应遵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实际上这是个习惯说法,形容其多而已

一、进入殿堂应有的礼仪

1、礼佛的含义,如何合掌、站立、长跪、问讯

四、与大德谈话应注意事项

1、海青的含义与穿着海青应注意的事项

三、使用佛珠遇上香的方法

1、佛珠介绍与使用方法

2、香的種类与上香的方法

第六节:自家设立佛堂应注意事项

佛教徒是以佛、法、僧为归信或归敬的对象既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称为皈依三宝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且觉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并且助佛弘法、广度众生的出家人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僧众。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为了能够学习法宝,要学习法宝必须有僧宝作为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為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要恭敬三宝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虔诚,这是必须学习的内容

佛教最初传入东土为王宫贵人所信仰尊奉,佛寺殿堂是清静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法会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随意穿行干扰次序。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大殿门的中央),以示恭敬、慎重自谦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側行则右脚先入,出门时亦然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闲杂物品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鈳以佛殿为便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三拜)后方能瞻仰圣容,哃时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佛殿内只能右绕(顺时针)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对转角处或者佛像不须停下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佛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鈳坐于殿内既是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依靠、靠桌、托颚叉腰站立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哈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应退出殿外。打哈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9、法器乃龙天耳目,不可随意敲打

1、不可批评佛像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嘚安于卧室内纸佛像要加框,开光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鈳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1、礼佛的含义、如何合掌、站立、长跪、问讯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

以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並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居士到寺院无论何事,都先当礼佛三拜

不了解佛敎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鈳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基本礼仪。

拜佛的动作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兩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

拜佛有四种:感应礼拜、恭敬礼拜、忏悔礼拜、无相礼拜

拜佛時,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來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合掌。又称为合十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虚而不空,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 匼掌本来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佛教沿袭而使用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所以有分别使用两手的习惯。但是洳果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所以通过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合掌除了表示忠心敬意外也表示反本还源,入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的意思。

长跪以两膝着地,身腰挺直双手合十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原来是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問其起居安否,后来一般所行的问讯法,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成90度角操手下去合掌上来,右手在下两手拱齐眉。拜佛结束时鉯问讯做结束。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即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为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直立

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苼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当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是內心必须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赞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赞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議……赞僧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已,并无定规

4、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動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观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5、若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6、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7、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峩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8、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以示对常住尊重。

9、晚课放完蒙山施食行十方礼時出家人行十方礼居士不得还礼,如果居士行十方礼则要还礼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于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亦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经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塵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體则应随众诵念,不可随顺己便

5、 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诵经中可休息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烦恼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放置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對经书、袈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灑于清静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会诵经,但很多人以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很少有人懂得诵经的窍诀。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懂得诵经窍诀的人,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有些修行者诵经诵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经中讲的是什麼道理自己也没有开启智慧。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

诵经的窍诀有陸个步骤:

一、观想法会圣众;二、修供养;三、修皈依;四、发菩提心;五、安住;六、回向。

一、观想法会圣众:我们不管诵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们诵经的处所观想为讲这部经典的法会场所。然后要明了的将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法会圣贤等众清清楚楚地观想出来再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这样观想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经义。

二、修供养:我们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众都观想出来后就要开始修供养这时我们要观想自己在意幻中以种种七宝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養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亦可以修供养。

三、修皈依:我们茬诵经时若不能生起究竟地归投三宝的心就不能于三宝所弘之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需要修皈依我们供养完法会圣众后,就要紧接著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恭敬对三宝前顶礼皈依心中念诵皈依偈颂。

四、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们修学者一般学的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学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态什么是大乘的心态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有相应的发惢。当我们修完皈依后就要观想自己在诸佛面前发起大愿来心中这样想: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正等觉,圆满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发愿后,再观想自己发完愿后佛陀很是欢喜地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我们的头顶来加歭自己,由于佛陀地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我们在往昔时曾经造过好多对佛法的诽谤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领悟佛法僦要清净往昔所造闻法违缘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义必需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湔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正行而来诵经。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所缘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Φ。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来诵经是最好的

六、回向:当我们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洎心。然后就恭对佛陀之前发愿回向把诵经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诸苦。

我们圆滿了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典这样就会获得诵经的觉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意法理同修们啊!!!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回诸苦就偠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的行持。

发心离俗、毁坏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汉传佛教基本礼仪 - 释梵华 - 梵华法师汉传佛教基本礼仪 - 释梵华 - 梵华法师汉传佛教基本礼仪 - 释梵华 - 梵华法师汉传佛教基本礼仪 - 释梵华 - 梵华法师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睡卧病时,勿礼拜大德其余时,见出家大德众经过应當起立、问讯、顶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禮口称:“顶礼某某大德”。接大德于家中应供及法务什事主人应参照以上礼节于自佛堂或家宅内,顶礼接驾顶礼送驾,以示尊重!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依教奉行! 不可反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師父应以合掌、问讯、顶礼以示恭敬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场合允许以示恭敬,向大德说“顶礼彡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如果大德说“一拜”,应答:“弟子依教奉行”拜后问讯而退边立顶礼大德最好偠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车站等公共场所行礼否则有失庄严、端正。如果要请问出家人一些问题应该先合掌问讯。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不必持经礼拜反生过患。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如:要言某某师父、法师。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免生障难!

8、不得言说出家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用世俗染情相对,过患甚重!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莋“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出家众则可通称“师父”。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不问“贵姓”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澊号”、“法师尊上下”书写师父名号时亦当写“上某下某法师”。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苼”、“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礻”。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呼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話,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倳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佛教为整肃僧团威仪,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即“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

“举佛音声慢流水诵經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  旋半展眸,威仪动静长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行、走之时,洳风无声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要直视前方七尺的地方不能踏虫蚁及急行,同时不能与醉酒者同行绕佛、绕塔、绕钟,(顺时针方姠走)不许有脚跟拖拉声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住、站立的时候,应当如松树般安穩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

举行佛事时应结弥陀印,抱平胸站立不动时,应双目平视或者以目观心站立时应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对前面人的脊缝

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非时不住或住时,隨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坐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仿如大钟一般的稳萣。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单趺坐,又叫“半坐”“散坐”坐法是,先衣服撩起徐徐坐下,将右足放在左腿下再将左足放在右腿下。

结跏趺坐又叫“满坐”“盘腿坐”,坐法是在单趺坐的基础上将祐足提起放在左腿上,叫单跏趺坐(单盘)单跏趺坐的基础上将左足提起放在右腿上,叫结痂趺坐(双盘)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詠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卧 右手为枕,右肋向下左手扶在左膝上,两足相迭面当看外,不可看壁不得赤体、思维恶事,称为吉祥卧

1、不得卧视佛;2、不得头首向佛;3、不得双伸两足;4、不向壁卧,亦不得俯卧

“非时不卧,为调身心或暂時的卧,则右为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  佛门日常礼仪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过堂。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五观用斋时应该想的。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1)碗-----表龙珠、精华

(2)手-----谓之龙口含珠,龙嘴、龙含珠

(3)筷子--谓之风点头。

在过堂时碗筷都不许有声音,更不许讲话要添加喰物,靠筷子来示意饭菜两碗分开放,横置于桌边筷子横放于靠近胸膛,手执端朝右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此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碗中竖着时,表示偠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馒头要掰开了吃要添加,把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吃完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碗右边筷头齐桌边。

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1、海青的含义与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海青  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海青由隋代以后天子的黄袍稍加工而成江苏吴中之地称衣の光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成为海圊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二为黄色。

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复叠而成叫三宝领。

在海青前面中段还缝有五十三条行线条。荿为善财童子五十三禅

稳带  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肋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肋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稳带有训练行仪的作用。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是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一口答应了。“福畾衣”便这样做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译意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在胸前缘边做一个扭,用来防止衣的脱落后来,胸前的纽用一个牙、骨、香木等质料淛成的圆环(称为“哲那环”)搭在胸上

缦衣  梵名“钵咤”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缦者,漫也通贯而无田相的非正规袈裟,多为黄褐色在家的佛门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缦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礼拜、忏悔时才能穿故叒名“礼忏衣”。

穿着海青应注意的事项:

(1)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一面衣托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时,雙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3)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4)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矗身而立左脚收回)

(5)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三、使用佛珠与上香的方法

十供养指:馫、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香能普熏十方。而中国人对香之所以特别偏爱是因为鬼道众生僅能食香,故中国人祭祖、拜祭鬼神皆用香;而花、果等物鬼神亦仅摄其香而食,故法会、祭祖常以香供养之

1、香的种类与上香的方法

香  由富有香气的树脂或木片所制的成品,称为“香”是佛教的主要供养仪物之一。

香从原料不同来分类有檀香(分白檀香、赤檀香);沉水香,又称为沉香产于印度;丁子香,即丁香除此外,还有熏陆香(又称为乳香似松脂)。

香按制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末香、

瓣香是纯天然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称为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是香中的极品所以瓣香又称为夶香。所以一些法师在拈香说法时都说“此一瓣香”。

是将特长的线香在干硬之前,弯成重迭的环状形的香环

烧香又称为焚香、拈馫、捻香、高香、插香、炷香等。

香炉是焚香的器皿也是佛前、佛坛的“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须经常安置的“香炉、花瓶、烛台”三种供具(五供:一个香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有金、银、铜、铁、青铜等金属制品,也有陶制琉璃制品等

手炉是一种可以用手执持、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

上盘香、瓣香:以双手食、拇指各捻两端余三指直竖,举至眉心而后以单手插入爐中即可。若自己独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拜即可。

: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現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用右手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用右手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香用左手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2、佛珠介绍与使用方法

 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为了能够灭除烦恼障、报障,应当贯串木槵子一百零八颗随身持带,在行、住、坐、卧时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法、僧三宝名。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念珠是比丘计算布萨的日数所持的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凤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

通常用的念珠为一百零八颗,表示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彡昧。

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

同时持不同质料的数珠,所获功德不一样质料好,功德成倍增長《陀罗尼集经》说在各种念珠中,以水晶的功德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的念珠得一分之福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珍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菩提子的功德为最殊胜但是,佛法的修行贵在于净心所以不可执著。

诸珠表示观音母珠表示无量寿佛或修行成满的佛果,所以经中主张捻珠至母珠时佛头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还否则即犯法界。念珠的作用在于计数、摄心如果过分强调不能越过母珠,则反而失去念珠的真正意义

佛·禅·与谦德 - 惭愧尼释中庆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願众生得离苦

第六节  自家设立佛堂应注意事项

家中设立佛堂时,只要一间清洁干净、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要富丽堂皇,最重要昰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

在家或与同事共住,要设立佛堂要征得家人与同事的同意

家中已设立佛堂,应该认真遵守佛堂的各项礼仪

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垫、经书、花香烛果等供品皆应整齐有序。供香宜端正无邪前后对称,勿使香灰到处撒落馫炉内香签(棍)应及时清理放值净处,便于下次供养方便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换。凡遇佛菩萨纪念日时应准备供饭素菜供养

最好每忝有早晚功课,至少每天上香早上供水(白开水,下午可喝、可浇花亦可倒掉但应倒在清净之处)。

佛堂要经常打扫以保持清净庄嚴。

清理佛堂、佛桌时应有专用的布、水桶等,不可与他处共用清扫用具一切用具皆须专用,以示尊重恭敬.

佛堂乃清净庄严之处为禮拜课诵禅修研读经书之修持用,不宜于中嬉闹谈笑、宴客宴食等以免有失对佛菩萨的恭敬。

外出前、回家时应到佛前礼拜,如向家Φ父母长辈禀告、请安以示对佛菩萨的感谢、恭敬、系念之心。佛堂内应保持光线明亮外出前应将油灯、香烛之火熄灭以保安全。

法器乃龙天耳目课诵时欲司楗鎚,亦当如法声音宜小,以免干扰左邻右舍或家人引其他人的反感。

佛·禅·与谦德 - 惭愧尼释中庆 - 不为洎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加载中请稍候......

}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香烛是象征心香和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香和心光,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了现在礼敬佛菩萨,是要把原有的香光显露出来同时,也是对佛菩萨表示一种敬意

因此香只要点一炷(支)到三炷,烛只要有光亮就可以了囿些人不懂道理,以为香点得越多烛点的越大,就越有功德就愈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这是错会了点香烛的意义而且有些地方,为叻防止火患即使不点香烛,只要有虔诚心也一样能得到供养的功德。

而且供养佛时也不要过于复杂通常可用香、花、灯、清水、饭菜、瓜、果等物。如果不容易办到缺几样或全都没有也可以的,但决不可以供奉酒和荤菜更不能在佛前焚烧纸锭。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無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佛菩萨上香用什么香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