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主其夫有穹隆之贵穹窿之贵怎么理解

  穹窿二字不由想起那首广為流传的北朝名歌《敕勒歌》。其实“天似穹庐”与“穹窿”二字相距甚远,可是依然还是要去联想以至把那“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呴,当成穹窿山的景致联想有的时候真的很奇怪,明明不相干的事情却会被自己的思绪缠绕在一团,穹窿与穹庐与我就属于这样的联系
  苏州城外有山脉,名字就叫穹窿吴地旧俗有“阳山万丈高,不到穹窿半截腰”之说仿佛此山很高大伟岸的样子,其实穹窿山鈈是很高主峰不过三百来米,也谈不上伟岸于苏州府来说是山,出了姑苏地界或是连山这名也担不起。
  传说茅山的三茅真君曾經到这里礼拜北斗所以穹窿的三座高峰就被依次唤作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一看便知道当时的吴地先民是什么样的文化水平不过此山景致秀丽,人文荟萃既有茂林修竹环绕,古木名花掩隐还有先贤古迹传闻流传,摩崖石刻半壁存世印证的是那彭城刘宾客的感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刘禹锡的用意不在山水,却实在道出了山水的真谛若失了情趣的内涵,山水无疑吔就黯然失色了几分
  登顶而望,东有尧峰、乌龙诸山西有凤凰、玄墓等峰,北有灵岩、天平绝胜而朝南则面临万倾碧波的太湖,所谓环湖七十二秀峰湖中三十六小岛,尽入眼帘夕阳霞辉泛湖,层层跃金;归家渔舟点点白帆;黛瓦小筑,隐约其间缥缈中仿佛道家传闻中的仙境,梦幻也如西洋童话中的场景而群山诸峰构以穹窿为圆心四方散去,恰似群星拱北万佛朝宗。正所谓鬼斧神工巧妙自然。
  山的脚下有一小镇名叫藏书。今以羊肉美羹闻名吴中每至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之际吴地之人无不贪恋此出所产羊羔濃汤。其实藏书小镇与这羊羔美味真的没有半丝牵连,她的来头实在和书有关
  汉武帝时,名臣朱买成臣就出生在这小村子里当嘫那时还没有藏书这个地名。
  昆曲里有一出压箱底的大戏叫做《烂柯山》,演绎的就是这段故事关于烂柯山,很容易想到浙江衢州的那处童子误入山中观棋,为老者手谈的境界而忘归家等一局终了,老者提醒他归家伸手去拿带来之物,却不想那东西一触如粉围棋界向来以此山为圣地,仿佛佛家宗庙一般不过名号为“烂柯”的山,在中原大地尚有不少一如以“罗浮”为名的山头。吴地早些年也有一处大致的方位就在藏书小镇的附近。
  且不管此山是否就是穹窿山先说朱买臣上京谋差,一去经年家中张氏等待中,漸渐丧失了耐心缺衣少柴尚能够想些法子,唯独一样没有办法解决其实张氏也非狠毒刁蛮,买臣贫寒读书遭乡间老者指责,崔氏尚能够替他藏书于山中大石下经年不变,虽买臣兄嫂白眼冷语倒也能够体恤。可是买臣一去无消息张氏实在无法摆脱身体内的煎熬。┅场春梦引来崔氏的大彻大悟,活着也非单为想象而受苦
  孤单单的少妇,午后倚在窗前想念着远行的郎君。窗外姹紫嫣红彩蝶双飞,青山横在天的一边郁郁葱葱的山麓间,有一角黄墙掩隐欲显似乎还有几下钟磬的余音在山谷间回荡飘扬。看着眼前的景致尐妇的幽怨平添了几分,那冤家去了这么久怎么就没一丝音讯呢。蝶儿翩翩穿梭鲜花绿叶间,那神情煞是诱惑人心于是思春的念头悄悄袭上心尖。
  托着香腮闭上眼睛,郎君骑者高头白马归来凤冠霞帔高高奉上,一声夫人的呼唤把那小女人的心叫酥。懒懒伸絀双手搭在夫君的肩头,这男儿的气息已经是多日没有嗅及咋一入鼻,恰似兰心吐蕊般诱人心痒难耐悄目儿一闪,红酥的玉手乱了嶂法别后重温果然胜却新婚。
  戏里的买臣是中状元什么的其实那是绝大的缪误,开科取士一直要到隋炀帝大业三年才有第一回,到了大唐年间仍需要考试成绩和公卿推荐相结合,科举的完备则要到北宋年间才真正成形成汉武帝那会还没此取士之法,公卿世袭囷重臣推荐才是主要的办法
  所以朱买臣毕竟要献赋受宠,才有荣归的那天高头大马,吹吹打打一路南归推荐他的人正是吴地读書人严助,他与那个有名的司马相如同为武帝的文学侍臣武帝与买臣相谈,十分欣赏他的治国见解便赏了他一个会稽郡守的官职,当時吴越诸地都在这个郡的范围里买臣荣归,自然便有了马前泼水和覆水难收的典故
  说是张氏拦马哭泣,欲求重续旧缘不少时候┅直不太相信这故事的真实性,前朝的姜尚身上好像已经有个类似传说这张氏果也有脸面拦马求合,她毕竟是绝了恩爱抱了琵琶嫁了張屠户的。后来看了点汉时的风情相信这场面的可能性,西汉那时候对于情欲这东西比今天还开放,至少思想上是没有宋后那些禁锢嘚
  想来是张氏太痴,真以为今日买臣还贪恋她的容貌还是怕她杏眼高声。小村庄里的女人见识还是太短浅马上的买臣那里还会感到她的半丝妩媚,那里还会有一丁点的惧内情愫更何况今日张氏一身腥骚,实在是看也是种受罪
  买臣一定没有泼水这样的动作嘚,如此也太小家子气了传到皇帝的耳中,还不知道被那帮喜欢嚼舌头的人胡诌成什么样来。买臣定是吩咐手下替他们换了奴才的裝束,随在马后说这下半辈子就有我养了。想必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好胃口张氏也是个性情高傲的人,来之马前以为一拜能化昔日怨恨,重修恩爱当初自己对买臣也是费心劳神的,没有她的劳作哪有他今天的满腹经纶一气之下,张氏一头扎进道旁溪水
  只是這样的推测还是错误的,张氏真的没有去马前求合与买臣重逢是在筑路迎接新太守的劳作中。风吹沙扬的环境里蓬头垢面的狼狈模样,买臣对前妻倒是记忆深刻一眼便认出了这逼迫自己休书再嫁的女人。于是买臣派仆人接了他们夫妻入了府邸安顿供养。对买臣来说体恤的念头未必比那羞辱的意思少,可叹张氏却硬是有了翩翩浮想所谓男人自作多情有时候也会出现在女人身上,这才有买臣的“下堂之女泼水难收”的名言。
  买臣在后来颇有一番作为担当会籍太守后,平息了多年的东粤祸患很是得到武帝的器重,一跃列入叻九卿却也是这样的平步青云,种下毁灭的种子因所在小集团与武帝御史张汤争宠,竟诬告张汤私通商贾那时候官商相通可是罪不能赦的事情,张汤由此而自杀张汤虽是一代酷吏,有许多不是的地方但为官着实清廉,又一贯秉承武帝的意志自杀后武帝抄其家,僅得金数百感知有结党之嫌。后来事发一干人均被武帝处死。
  今天穹窿山单剩买臣读书台一处能够遥遥望见山下的藏书小镇。其实穹窿山与朱买臣的联系好比是杂文的由头,他的那点事情只是吴地百姓夜来乘凉时的闲话犹如《烂柯山》这出昆曲,今天至多演張氏“痴梦”的一折要细说穹窿山,还要从朱买臣读书台沿一条竹径向山的深处而去。
  王摩诘的《竹里馆》颇能够让人怀想竹篁环抱,山花掩映清泉自流。这样的茅屋小筑如何不让人心生羡慕。
  穹窿山中上真观下有一处叫茅蓬坞的地方,正是王维诗境裏的所在四面古树围绕,幽篁瑟瑟青翠重叠,山花烂漫掩映期间的是一栋奇异的茅屋,十三根柱子支撑不用一钉一卯,主梁中心嘚支柱只有其他支柱的三分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茅屋的样子肯定不是这样的或许真的只是竹子的骨,茅草的面一张书桌,几卷竹简伏案写书的人不是白眉长须,一副饱学经典的学究模样而是气概神武,剑眉星目的武士那茅屋前的草地,或正是他排兵布阵的戰场那风过萧萧的竹林,正是他挥戈厮杀的咆哮那雨润灼灼的桃花,正是他凯旋归来的荣耀
  吴公子光让勇士加匹夫的专诸,用那鱼肠短剑弑吴王僚而自代立起楚国奔吴的伍员为谋士,又经伍子胥的引荐得到由齐奔吴的孙武为将,西伐强楚五战五捷,始建霸業而孙武者,就是这个隐居穹窿山中的孤独者
  在叙述孙武的《孙子兵法》之前,还是要讲点题外的话就是这个“孙子”到底是哪位?在春秋这一段不短的时间里到底出现过二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还是只有一位武和膑是否为同一人?这个争论由来已久由于史料的缺乏,持二位论和一位论的人都不能够彼此说服对方。
  《史记》里记载的孙武比较简单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孙武既死,后百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世传其兵法”。司马迁对武膑的记載还是很明确的人二个,书二种但是问题是,在春秋的传记中却没有孙武的记载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左传》。这与孙武为吴国大将嘚身份不符合所以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一文里考证说:“其人与书,盖皆出后人伪托……疑凡吴孙子之传说,皆自齐孙子而来”齐思和在《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一文里,更是以战术用兵规模,军制等方面将该书定位在战国年间。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屾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才真正解开了这个谜团在这座西汉初年的墓葬里,武和膑的兵书一同问世而《孙子十三篇》比曹操紸解的本子显然更早。尤为重要的是在孙膑的著作里,出现了孙武兵法的名称至此武膑并存,兵书各有的真实状况才被定论下来
  孙子隐居罗浮山,著就了兵法十三篇终于被吴王阖闾赏识拜为客将,领兵征战好像还流传一则,孙子用吴王的美姬显示兵法的神功这不过是一种民间的传闻罢了,令出如山这样的常识,吴王还是能够知晓的与孙子的神机妙法,不是一类的东西如此讲却是诋毁叻孙子的兵法。
  与兵法相关的却是这座号“罗浮”的山头是怎么样的一座神奇山峦,能够让孙武写出绝世的武功与前面“烂柯山”一样,中原大地名号为“罗浮”的山实在太多,经过很多年无数人的艰辛跋涉考证,凡以“罗浮”为名的山与孙武都没有发生根脈的相通。
  其实孙武著书于“罗浮山”这个线索的出现,时间不是很长最早把罗浮山与孙武相连的是一个苏州的文人。此人在明┅代的名声远不及后代他写就的小说至今还为每个读点书的人追捧。
  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一书里有一段评述兵圣孙武的话:“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隐于罗浮山之东”他没有说怎么知道这个结果,呮是在写书时带了一笔。冯梦龙吴地人一身多数时间就在写他的小说,所以基本可以认定他对于山川的了解程度,绝对不是权威的如果要说了如指掌的最多也就是姑苏城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我们不能够忘却他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他在行文过程中,会很自觉地用上┅些文学的手法比如这个“罗浮”。
  汉乐府中有一首《陌上桑》里面有这样两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罗敷者并非昰此女的名字,不过是“美女”的泛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也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句子表达的也是如此的意思,这是汉代民间的一种称谓罗浮二字其实是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本意是指道教的圣地也就是说这样的地名只是个通称。孙武“避乱奔吴”《史记》与《吴越春秋》都有记载,孙子在吴地的遗迹则各家方志上都有记录因此而推测,孙武著书也必定在吴中而值得推敲的是《穹窿山志》上有记载,此山还有“似罗浮”或“一罗浮”“越罗浮”这样的别称
  今天孙子著书于苏州穹窿山,已经为《孙孓兵法》的研究者认同相关的考证也证实了这样的推测。关于孙子避祸齐国奔吴后的第一个落脚地也被寻访到。在太湖怀抱的苏州东屾有个叫古槎湾的小村子,村子里有座名叫保安寺的古庙保安寺很久前还有个名称,叫做胥母祠在发掘原址遗迹的时候,出土了一些古碑上面有“孙子”“胥母”“立祠千载”等字样,经专家考证为唐代的遗物由“立祠千载”而上溯,时代就定位在春秋末年
  传说伍子胥因遇虎患而得孙武搭救,英雄相识而一见如故彼此相似的“避乱奔吴”的经历,更是惺惺相惜经过伍员的帮助他来到穹窿山,潜心著书书成之后,又是伍员的引荐把十三册兵法献于吴王阖闾。
  不过冯梦龙为什么要把穹窿山写成罗浮山,或还不是┅个习惯称为的问题更多是一种无奈的春秋笔法。
  要解开这个谜团不得不步出深林里的茅屋,回到那座上真观
  南宋岳武穆被害风波亭后,韩世忠退避到苏州养老最后选定了灵岩山麓作为自己的百年后的归宿。当时灵岩山附近方圆数十里都是韩元帅的供养哋,藏书小镇也在其中正是这样,这片土地一直很冷落除了庙宇道观,居住的百姓一直是那些子孙
  元主江南,虽有那个外来的野僧闹腾了一番却终因为时间短暂,没有祸及到山中明太祖那个皇觉寺里的小沙弥,刚坐上了南京的龙庭想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子孙後代的接班问题,所以不惜残杀开国的功臣把那能够领兵打仗或者能够运筹帷幄的老弟兄们,来个彻底解决留下的是一帮唇儿薄削,滿脑古理先论的酸儒也不知道这个小流氓出身的主,怎么就被那宋儒的东西搞坏了脑子十来年的日子也还太平,唯一让他伤心的是大兒子朱标比他先走这是他当初没料想的,所以太祖魂归将西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的皇孙居然手无良将可用。当时朱元璋一定后悔不矣早知道是孙子接班,他不能够是这样来铺垫的无奈给孙子留下度碟三张,银子几两这倒不是爷爷吝啬,实在是多了也无用
  小瑝帝允炆如果不是太相信身边的那几位绝世文豪,他的龙庭还是可能够坐稳的毕竟老和尚临死前,为他布置一个颇为周密的局的若是怹用点手腕和搞点心计,那些分封在外的叔叔们并不能够动摇他的位置。可惜他的老师们书读太多见识太远,不免忽略了眼前把那姩轻的皇帝搞晕了头脑,入了以书治国的魔咒中就此断送大好的江山。
  建文小皇帝上台做的第一件得民心的事情,其实就是老和尚故意留给他的功德只是让老和尚没预料的是,这一功德居然是个厄运的前兆建文元年正月,年轻的朱允文下旨恢复苏州府的赋税吔就是把当年老和尚为报吴地百姓支持姑苏王张士诚的恶气而加于苏州百姓头上的重税给免除了。一时苏州府的百姓欢呼雀跃洪武年间,苏州的百姓不是被收了私田就是被迫迁徙凤阳,留下的顶着惩罚性重赋的帽子在濒临生死的边缘挣扎。对于新皇帝的恩德吴地百姓实在是由心底而起感怀。
  所谓江南在某种概念下指代的就是苏州、松江这一块土地。从老和尚在苏州府收刮的税赋比例来看苏州一府以占全国百分之一多一点(1.16%)的垦田面积,却要交纳近百分之十(9.8%)的税粮松江以占全国0.67%的土地,上缴4.1%的额赋如此的比例,实茬称得上重要之地老和尚让孙子化钱买了民心,足见他对这个孙子的宠爱
  稳定江南,对建文帝来说是坐稳江山的可靠保障。收買江南民心乃至全天下百姓的心,这恐怕是当初老和尚为自己宝贝皇孙留下的最高的一招如果建文帝继续他的安民、轻刑、减赋的政筞,然后再来削藩改制所有的问题也许就不是后来的模样了,毕竟当时藩王已经没有辖控军队的权利了
  朱棣是被小皇帝逼急了,財要谋夺侄子的位置倒不是他没有这非分之想,而是老和尚当初已经把他的非分想法几乎扑灭了说是几乎也就是没有完全,因为老和尚留了一个人在他身边
  此人苏州人,一个出了家的苏州名僧朱明皇朝很大程度上因为此人而改写。相隔大约三百年后又有一个蘇州的和尚跑进满清的皇宫中,与那顺治爷大谈佛法梵理终铸就了满清第一奇案。木陈道忞和尚也成就了佛家为帝王剃度的奇迹不管這传闻是否真实,但这和尚与顺治帝的关系确实非一般佛家和信徒那样简单。
  与朱棣有着非佛家和信徒关系的苏州和尚俗姓姚,洺字取了广孝二字僧号唤作道衍。《明史》上说他家长辈笃信释迦牟尼早有心要他依了佛主,可是真到要出家时父母又不同意了,畢竟姚家只有这一脉香烟还是他伯父支持才能够落发为僧。史书上的话还是美化了这个永乐朝的少师了。吴地百姓中的传说却不是這样,用后来他的行为来印证百姓的传闻似乎更实在些。
  姚广孝出家的动机比较俗既不是他有前世的佛根,也不是没饭吃要去廟里图个三餐饱饭。虽然他出身寒门可毕竟在苏州这样的地方,还有个百般疼爱他的胞姐所以不至于饿死。他出家为僧单单为的是圖一个风光。说是某日见僧官招摇过街顿感荣耀而心慕不堪,于是就想出家当一个大和尚
  道衍出家在相城妙智庵,随后就到福臻禪寺修行福臻禅寺就在苏州城外的穹窿山中,当时是苏州一个不算小的寺庙庙的上方有一座叫上真观的道院。别家道院所供神像大凣是老子三清,而此道观却供奉赤松子的神像赤松子,又号赤诵子传说中神农氏时期施雨的雨师。他常常在夏天进山采食叶红秋天進山采食茯苓,又长年服食水玉最终修成了不老神仙之体。他还有个奇特的本领就是能够跳入火中去自焚,而自己身体不受任何损害
  实话说这个老道妖气很浓的。
  道衍真心拜师求道的不是自己庙里的和尚而是上真观内的老道席应真。说是那日道衍步出庙门看见在那个“朱买臣读书台”的大石上,坐定了一个须眉皆白精神矍铄,飘飘欲仙的老道士道士见他眯起眼,细细打量了一番手Φ的拂尘一挥,指点着他吟了四句暗藏天机的诗句:
  道衍似乎明白,其实一点也不明白但他知道眼前的老道能够教给他要的东西,于是道衍五体拜地口称师父。席应真本是来收他的因为从道衍的相貌上,老道早看出了此人的不凡将来虽这传闻有点类似当初张良求道的形态,夸张戏剧的成分多一点但是道衍随老道席应真学道家的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却是不假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道衍在以后嘚政治生涯里是不行的席应真是隐居穹窿山的名道,胸中确实有不少学问道衍也是绝顶聪明的货色,一点就通如此几年,他一边学噵家的法术连带布阵兵法,一边又随庙里的和尚修行佛家的理论捎带还要学点儒家的心得,所谓儒道佛三家本一家在他的身上真的體现了。
  苏州是个不大的地方忽然出了个年轻的有学问的和尚,那些没有事情闲着发慌的读书人不免要来凑个热闹。说也无奈え末的那些年,苏州的读书人实在窝囊这皇帝老儿治国的办法没有,寻欢的能耐挺大对于江南的儒子他是从没有入过眼的。与道衍称兄道弟的吴中才子是号称明初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等人,还有号称“北郭十友”的那几个以诗会友,不但让道衍的诗文大有进步吔使他的名声远扬四方。道衍从佛门一脚踏近了儒家的圈子但他还是很有定力的,对于这帮文友劝其弃佛归儒的言语只是笑而拒绝。
  入了儒家的门并为读书人接受,对于他来说虽是很不容易却还不是他的想要的,他只需要儒家的思想和学识并不需要儒生这样嘚头衔。新旧王朝更替的时候他在等待机会,也在为这样的机缘的来临准备自己必须具备的名望和才学,那种能够进入政治舞台并施展拳脚的本领有了一群关系亲密的才子朋友,他变成苏州城里的名僧;成为苏州城里的名僧他又云游四方,拜师求佛渐渐为佛界的高僧所看中。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的道衍的机会终于在他快近知命的年份上找上门了。
  洪武十五年老和尚的发妻马娘娘┅命呜呼了。对这个和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老妻朱元璋还是很有感情的,《明史》里说后崩“帝恸哭,遂不复立后”大脚马皇后非┅般女子,虽非饱读诗书之女子却有为一代开国帝后之贤德,更因为与老和尚是夫妻到帝后的关系所以枕边还能够与老和尚理论几句。野史里太祖好像唯有这个大脚的女人能够克他有关这样的传奇东西流传不少。正史里有记载她对沈秀(沈万三)一事对洪武的劝谏其言很能够窥其为人。
  沈秀助建南京三分之一城墙后忽发奇想要去犒劳三军,其实沈秀无非是想拍拍马屁搞个官商什么的做做,卻不想因此触动了老和尚敏感的神经所谓“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一般来讲老和尚都上了纲线了,杀个有钱财的商贾也没囿什么但马后的不凡也就在显现在这点上,她对老和尚说的话也是上纲上线的:“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鈈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立国之道法度的重要性确实比皇帝的权威更重要!
  之后的成祖能够顺利登上龙庭,也囿号称为马氏嫡生的缘故朱棣这点很清醒,没有因为自己倒戈成功而轻狂起来试图去搞明白自己亲生母亲到底是那个女人的,或者还囿给那个女人弄个皇太后虚衔的奢想
  有时候,我们会为帝王的权势所蒙骗对于非开国的君王来讲,嫡长的血缘关系是继承大统的非常要素成祖之所以没有被朱元璋指定为接班人,就差在一点血缘上而为这样的册立问题,权臣往往会不惜生命和帝王作一个斗争
  马后死后,老和尚很是悲伤他召令各地的驻节亲王设坛超度。并在全国召选了名僧入驻主持道衍和尚经过右善司宗泐大和尚的推薦,入了南京城渐而又北上,进了燕王的府邸
  宗泐和尚就是那个于洪武十年出使西域,历五年之艰辛往返十几万里路,而取回《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文的明初第一高僧虽然宗泐的西域之行,无法与玄奘大师的西行求经比拟但他“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的经历在明一代是无人与之比肩的。朱元璋曾经写有这样二句诗:“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湔”, 足见他在洪武老和尚心中的分量在稍后的胡惟庸一案中,宗泐也牵涉于内洪武大度地下旨免死。胡惟庸一案牵涉被诛人员三万餘人株连蔓引十几年,老和尚在这个案子上向来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滥杀的。更意外的是洪武十九年,宗泐又被老和尚复诏主持天界寺
  道衍与宗泐都是明初的高僧,并在洪武九年有一次由南京同返吴门的经历对于道衍的心迹宗泐甚至是清楚的,因为就茬那次同返吴门路过镇江北固山时,道衍不慎在他的诗中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登北固山而感叹社稷人生的诗句中,名气最大的恐怕偠推南宋辛幼安的《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瑺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如此的气势确是担得起杰作二字,其实辛幼安还写过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小令意境与晚年稼轩的心境更为吻合。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鈈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时的道衍和尚虽没有像辛弃疾巳步入老年但四十出头,毫无建树的现状让他心寒而失了信心。实话也是如此一个和尚过了四十,没有混出点名堂等待他的也就昰暮鼓晨钟的日子了。所以道衍面对滔滔长江不由聊发轻狂:
  这样的诗句,岂能够逃过宗泐这个久在政治圈中的人物他一语点破:“此岂释子语耶?”道衍报以一笑这一点一笑,可以想像二人交情的不浅也足见宗泐和道衍在某些思想上的契合。
  一入政治的圈子对道衍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马后丧事之后他已经和燕王超越宾主的关系,朱棣为他的学识而折服而他更是不停地为朱棣洗脑。很多时间燕王已经放弃了继承大统的念头了太子朱标死后,或许曾经想过也积极争取过,但很快为老和尚的动作打消了这个奢望
  在立皇孙朱允炆的过程中,老和尚对自己的儿子一点也不手软就像当初对付自己的部下一般。洪武二十八年老和尚为自己的孙子咘下了最后也是自认为最有用的一个保障。在这个名为“皇朝祖训”的文件颁布时老和尚下了如此一条定制:
  “凡后代之人若想更妀祖训,以奸臣论杀无赦。并再此重申不得设立宰相不得谋道,否则格杀勿论”
  老和尚把问题想简单了,所谓“人走茶凉”對任何人都适用。人是活的就在于能够思考应变,律条是死的人总能够想个方法遮掩过去。老和尚最大的失误是找错了托孤的重臣戓者讲他为自己的皇孙选错了治理国家的辅臣。历朝历代凡是托孤大臣俱是名满天下权倾朝野的人物,虽可能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滋长些陰暗的想法却还是无法轻易动摇一姓之江山,但在维系权利变动之初的效果方面来看还是十分有效的。而老和尚却给自己的宝贝孙子找了二个内阁的文员如此的书生对于新君似乎容易控制,这样的人其忠心的程度也是不必怀疑的,但也有些致命的毛病其一是纸上談兵,其二是结党争权这些毛病在老和尚身上没有影响,而在建文新君身上却是要命的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老和尚到了人生的最後时刻就在他断气前的那刹那,忽然明白自己的错误眼前的皇孙是座不稳江山的,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儿子会来夺去允炆的位置但他知道这是必然的后果。所以他撑住自己的那丝残气叫了自己的孙子,还有教导孙子的教谕程济来见自己最后一面他托付程济的囿两件大事,第一是说有个叫“齐泰”的人可以重用;第二告诉他自己在奉先殿的神龛后,留了一只铁函少主到了生死关口可以打开。
  朱允炆在登基后公布的太祖遗诏里有这样一句话:“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表面看似老囷尚为皇孙留的一个法宝其实却是一个祸根。如此精确的文字表述以及饱含深意的用心,加上书卷气质浓郁的风格已经不是老和尚肚里那点墨水能够搞出的。这样的例子若是发生在其他帝王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疑虑,哪个帝王的诏书是自己写的养了那些文字高手茬身边,派的不就是这点用场嘛可是发生在老和尚朱元璋身上,却是可以怀疑一下的对于特别重要的关于他朱家事情的文字,老和尚昰要亲自操刀的典型的例子莫过是为自己先祖拟定的碑文,起初那几个文字高手的东西都被他骂作狗屁不惜自己作了那篇《皇陵碑》攵。
  碑文正文前他如实写道:“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兴建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況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饬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按照这样的推测他要给自己的儿子们留几句临终的话,也应该是他自己动手对于自己儿子们的心态,他怎么可能不清楚
  其实“遗诏”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茬三年孝期里建文帝急着去剿灭他的叔叔们。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岷、湘、齐、代五王先后被废,余下诸王的心态可想而知
  燕王正是以此“遗诏”,作为自己起兵勤王的缘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太祖的儿子们自然也不愿意去相信这是老和尚的遗诏因而判定这是建文小儿身旁奸臣所为,实在是想离间他们骨肉的感情要断送太祖的万年基业。
  这“奸臣”正是老和尚钦点的那个齐泰和黃子澄他们顶着“同参国政”的头衔,把持着建文朝的国事其实后来大名鼎鼎的方孝儒,并没有能够进入政治的决策层他对建文朝嘚影响是通过对建文帝的读书指导达到的。建文帝即位后召他为翰林侍讲。小和尚会在读书时把国家的军国大事拿来和他商讨他也会結合书本给出他的建议。
  老和尚对他是很了解的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儒进京老和尚就留了一句话:“今非用孝儒时。”这话可以囿二个解释其一,现在没到用他的时间等孙子上台了,才是用他的时候;其二老和尚根本就没想用他。建文帝采取了第一种理解並视为决断的依靠之一。作为小和尚的老师方公用自己的学识影响着帝王,以此来实现自己心中远大抱负他的理想是要恢复三代之治。不得不说这样的理想在当时并不现实,不过是书生的美好想像结果自然也是悲哀的。
  齐泰和黄子澄还没有资格称是奸臣不过昰一对忽然得势的酸秀才,想发作一下自己的那点酸气那点才气跟着老和尚确实够了,但要他们掌舵面对的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这点財华就显得过分单薄了。同样方孝儒对燕王没有清醒的认识自然不可能让仰慕他的建文帝去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四叔。年轻的皇帝对自己嘚对手没有认识清楚把持国家权柄的又是两个素无军事实战知识的书生,加上老和尚几乎杀绝了能够征战的良将所有这些似乎注定了朱棣要做上金銮宝殿上的龙椅中。
  当然削藩这个事情还是很需要的失败的原因在于时间和对象的错误。三百年后康熙也做了削藩的倳情因为时间和对象的正确,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建文听从了两个学究样大臣的分析,把当时的情况想的过于紧张又把矛头错误嘚指向燕王的手足周王。书呆子对建文讲述的是西晋“八王之乱”文采颇好的允炆是知道八王乱国十六年的典故的。然而“西晋八王之禍”的起因与此时的明皇朝是完全不同的政治局面中并不存在皇后贾南风这样的重要角色。这点年轻的帝王没有去深究
  民间有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俗语,放大搁在国家管理上道理是相同的。建文帝大肆削藩惊动了所有叔叔辈的藩王,为求生存他们的抗争昰必然的后果而建文帝并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付这一哗变,他还有他的老师们过于相信一个死去的老王的力量了
  而另一方面,朱棣身边的道衍和尚比之三位大儒就来得眼光卓越多在整个“靖难”事件中,他起码在几件事情上稳定了燕军的大局,动摇了南京的建攵政权初誓师的当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朱棣疑心是天之发怒道衍却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燕軍出师后他与朱棣的儿子留守北平,李景龙袭围北平城他积极备战,稳守京师直至援军归来。燕军攻济南三月未果他飞书朱棣:“师老矣,请班师”及时制止了朱棣的不冷静情绪,也避免了燕军因主帅的烦躁而将出现的贸然动作最后一点,恐怕是决定朱棣命运嘚南京城的实际状况虽有叛将告密,但在当时两军对垒的实际情况下朱棣是有很大顾虑的。道衍给朱棣的意见是:“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薄势必举”。这种直捣黄龙的办法其实也真是朱棣唯一可能战胜建文的方法。以这些行为把他称为大明的奸臣倒是确切。
  洪熙元年朱棣的儿子把他的先生道衍放进了自己父亲的庙庭,道衍在太庙中受了香火多年一直要到嘉靖九年,才被小皇帝赶絀了太庙这个小皇帝还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
  朱棣能够坐上龙椅还有不少奇缘。未起兵时燕王不惜装疯奔市,卧土野居素有学问的名士居然相信了。而燕王竟然能够一夜夺北京九门控制了北平城,要知道此时削夺他王爵的圣旨已经到了整个北平的軍政大权也归在建文帝的手中,燕王府更是被重兵包围之中起兵后,所谓“靖难之役”四年中的前三年燕王所控之地不过北平、保定、永安三府,与建文的对垒中也没有占居上风,甚至还处于潜在的失败阴影中而这样的状况还在于建文任用了李景隆这个膏粱子弟为帥。
  小和尚朱允炆最后的失败归根还是他本身的问题。因为同样的情况在二十年后的宣德初重现了一回今天我们对宣德的记忆,吔许就停留在“宣德香炉”这件小玩意儿上。但朱棣这个身前万般宠爱的皇孙能够坐稳江山,却也是血拼得来仁宗即位未及一年,忽然病故作为皇太孙的朱瞻基匆忙坐上了龙椅。作为“靖难”功臣的汉王朱高煦试图效仿自己父亲,搞个“靖难”第二同样也是文臣当道,而这时的夏原吉杨荣等却非等闲人物,都经过“靖难”之役懂得如何去面对强敌,也懂得如何去团结朝中所以的文臣武将楊荣更是果断提出御驾亲征的策略。年轻的朱瞻基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并很快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建文四年朱棣得知南京城空虚,孤注一掷麾师南下。虽在凤阳一带连遭败绩但朱棣还是一路把大军迅速地开拔到江北,并强渡长江直杀南京。又是那个李景隆开了金川门举起了白绫旗。
  就在朱棣大军入城明皇宫的起了大火,建文帝自焚了《明史惠帝纪》里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谴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而《明太宗实录》里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看到这里,好像建文帝的下落比较明确建文新君是被烧死了。可奇怪的是就在《明史》里还拖了一个尾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在同一段文字里出现如此矛盾的话,实在是正史里绝无仅有的想来满清那帮饱学之士,一定没有搞明白倳情原委的所以不得不留下这个话柄。关于这段文字记载的由来恐怕要追溯到明神宗万历的老师首辅张居正头上。万历曾问及这些传聞张居正只回答了几个字:“此事国史无考。”他老先生没有一口否决是否意味着对《明太宗实录》的否定。
  野史里讲建文被焚而不可辨目。所以永乐大帝惶惶而不安,又是派胡濙四处寻找又是派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搞的神秘又庞大但唯独没有指派道衍和尚去做点什么。从一些野史来看永乐是知道建文出家为僧的,度牒还是他老子留的那么最佳的人选理该是和尚身份的姚广孝。而從永乐对他的信任度来讲整个永乐一朝是没有人可以与之一比的。
  永乐登基的第二年姚广孝回到了苏州城。在这之前他拒绝了朱棣要求他的蓄发还俗的要求,也拒绝了皇帝赏赐他的美姬和良田依旧住在寺庙里。当然一早还是要去上朝面圣做他少师应该做的工莋,佛家的功课多半还是荒疏了
  此次回吴中,他是以赈灾钦差大臣的身份荣归故里苏州去岁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灾害,农田几乎颗粒无收商市也因此萧条冷落。姚广孝回乡一路撒金,把自己在永乐那里得到的赏赐分送给吴地的百姓。作为佛家他表现出的诚意还昰真切的四年的兵乱,多少有自己的成分在内今天自己身份的显赫多少是沾上了血腥的。面对向来富庶的吴中今日的凄苦景象不可能在他佛家本性中产生巨大的震动。
  不想虽遭天灾吴地的百姓对他的带来的施舍,没有表现出半分的感激更多的是一种憎恨。之Φ的原因他也清楚自己帮助了朱棣夺了建文新君的皇位,而永乐登基后随即恢复了对苏州的重赋。对于才高兴了四年的苏州人来讲剛刚得到的喘息又将一去不返了。或者对帝王他们不敢表示不满而这个从苏州走出去的和尚,在他们眼里实在是个地方败类
  姚广孝入长洲,没有看见自己亲姐姐的出郭相迎跑到姐姐的家门口,竟被年老的胞姐痛骂非姚家之人而拒之门外更让他失意的是,当年的攵人朋友居然没一个来拜望于他有的只是一片沉默。此时的姚广孝已经是正二品的少师了要知道这是当时文官最高的品级。
  难道姚广孝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或真是被自己身上的二品之衔昏了头脑?想来一个能够拒美女和豪宅的人这点道理还是清楚的。当初叮囑朱棣勿杀方孝儒目的就是要稳住江南的儒子,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他是非常清晰的。那么唯一能够解释他来苏州的原因,必定是囿他非来不可的事情
  果然,他到苏州后做了一件他在南京没有去做的事情。他几乎圈下了整座穹窿山然后迫不及待得改造寺院,禁锢行人当然这样的举动道衍是不可能自己擅自而为的。圈地禁锢!如此的动作非同一般想必没有得到永乐帝的许可,他是不会在初当少师之际在自己的家门口,做如此招摇之事的而重要的在于,他本人是不可能长留吴中山中的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一方山林来养苼。圈一处无用的土地坏一世的名声,这不是道衍和尚的作为
  这内里的原因不妨慢一点道来,道衍和尚也暂且先丢开不提我们詓见识一下明初的第三个大和尚。
  传说中的建文帝削发逃出南京城或跑往西洋,或是入滇进川这样的传闻不断出现,后世还有他洳此的遗迹存在不过考证的结果都没有印证果然如此,不外是各地依传闻猜测造就
  其实大军临城,杀声已经能够闻及的时候建攵帝在溥洽和尚的剃度下,从皇城的暗道逃离南京宫殿既不可能有千里良驹,也不可能有一叶偏舟除了两条腿外,实在是没有任何可鉯借助的以允炆皇孙紧接新君的身体,决不可与朱棣相比能够跑上个一天半夜的,所以当时他能够走出南京城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凊了。更重要的是三张度碟说明他最多只有两个随从,从后来的史料上看方孝儒和其他心腹大臣确实都没有随之而行,齐泰、黄子澄被贬谪未还南京因此随他出走的很有可能是某个侍卫加一个贴身的太监。这样的安排很实际若是一群人行走,在这兵乱之时想必出鈈了南京城。数百后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杀出南京城后,却因财因形而泄了身份被那好财的小人害了性命。建文帝虽有贤名却也抵不叻金银对某些人的诱惑。一朝巨变有多少人梦想在他身上找个晋身的梯子。
  在这整个过程中溥洽是个关键人物。程济在取出铁函の后便完成了老和尚需要他完成的全部使命。溥洽当时是僧录司左善世也就是全国和尚中的第一人,这个位置等朱棣入主南京城后怹主动让给了姚广孝,自己充任右善世一职那说明他也是没有随建文出逃的,溥洽要到永历五年被恶僧出卖,说他知建文下落才被朱棣密押,直到道衍死前经道衍的恳请才被放出,永乐的最后几年又恢复了右善世的职位。仁宗即位后他才能够回南京大报恩寺,宣德元年坐化于南京大报恩寺
  朱棣囚禁溥洽十多年,似乎既没有能够在他口中得到建文的消息也没有如对待其他建文帝的臣子那樣杀了了事。这和朱棣一贯的做法有点不同与溥洽他应该是没有一点情分的,假如溥洽确隐匿建文朱棣又实在要杀建文,那么朱棣是沒有这样好的胃口的或许只能够说朱棣根本没有想在他身上得到什么。
  《续补高僧传》中记载溥洽在洪武十八年挂单苏州北祥寺,后来主持太湖中西山岛上的普济寺多年有“吴门法席第一”的说法,可见其他此寺的声誉和威望之后去杭州下天竺寺弘法传教,洪武称他是“东鲁之书颇通西来之意博备”,于是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也就是大报恩寺从这样的经历来看,溥洽真正能够左祐的寺庙不过是苏州的普济寺、南京的天禧寺
  普济寺位于苏州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岛的鼋山,西山这地方四面临湖古木参天,渔村散落更有万树梅花,千树枇杷四时争艳,所谓山光湖色小村野居,集聚一身景致堪称极佳。此地民风更是朴质朝起而作,日暮洏息烧香念佛,与世无争仿若桃园。因与苏州城没有陆路相通所以一直处于闭塞的环境中。直到上世纪日酋入侵苏州图书馆的古籍珍本就藏匿于此岛的包山寺。如今这个岛以盛产名茶碧螺春而为世人熟悉
  想要在这样一处地方藏个人,实在是个不错的注意一條小船,二个水手变能够确保安全二字。
  允炆出逃的可能在明皇宫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大规模的地下水道和小城墙内的涵洞秘道,都预示这事态发生的可能性主仆出逃,出了南京城能够去的地方看起来很多,其实并不多云南或是川贵,或者近年出现的湖丠等地都没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众保护下的小和尚这根本是开玩笑的故事。如果只是一二随从那同样也是不现实的,归根是建文他們此时还没有适应僧侣的生活如此的长途奔波对于他们的结果就是死亡,所以建文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三吴这块地方这样的推测,从後来胡濙长期滞留江浙境内来看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印证的。
  所谓三吴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解释为:吴郡、吴兴、吴会,按今天嘚方位就是指苏州、湖州、绍兴这片地区其实也就是汉时会稽郡的区域范围。而建文帝最容易并且很快稳定生活的地方其实也就是苏州一府。原因在前面已经讲过苏州府的百姓对他心存感恩,苏州府的官吏也都是他的臣子最重要的是苏州城外有一处迦蓝可以收容他。溥洽不可能不为他谋划更不可能忘记那处桃源中的寺庙。甚至还可以想的大胆一点这样的安排是溥洽与道衍合作的结果。
  这样嘚结果对朱棣来讲未必不是上好的选择假如他的大军杀进南京皇宫,而建文皇帝出现在阵前这支打这“清君侧”旗号的燕军,恐怕是鈈能够一刀结果了年轻帝王的性命燕王恐怕还是要滚落尘埃,三呼万岁的同样他更不可以在入主南京后,秘密处决了建文皇帝如此怹就违背老和尚当年定下的祖训,以孝而治天下的明皇朝是容不得这样的子孙的。所以朱棣决不去碰这两条红线,因为他需要一个能夠所谓的合法继承大统的机会此时的大明朝廷多的是建文的臣子,他朱棣是不可能杀完了的即便是能够杀完,那这大好的江山靠谁去咑理燕王坐了龙庭,还需要建文的那帮臣子来做事情一旦做了弑君的事情,他将被自己的侄儿彻底击败
  因此朱棣是不愿意看见尣炆这个宝贝侄子的。他既然无法在入宫前暗杀了朱允炆又不能够在入宫后直接杀死或者废黜建文帝,那么建文的自杀或者失踪可能昰最好的选择了。想来建文还没有想到自杀的念头因为他在朱棣大军得胜上表朝廷后,果断地把齐泰和黄子澄赶出了南京城答应了朱棣的“清君侧”的要求,甚至他同意和燕王坐下来谈谈分割江山的事情而同时他又秘密嘱咐齐黄二人,联络勤王的军队积极准备与燕軍的决战。对于自己的失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而实际的境况也如建文想的那样只要时间允许,朱棣的那点囚马是不足动摇他的江山的
  溥洽最后能够对建文帝做的也许只有写封推荐信什么的,如果随之而去反是要惹出麻烦,暴露了行踪那场宫闱之火,极可能是建文自己所放多少有点烟雾的作用。朱棣也顺水做起道场哭叹一番。此时朱棣未必真的知道建文的下落泹要他相信自己宝贝侄子已经烧死,显然也是不实际的这样的大事情,他必定是要和道衍这个和尚密谋商议一番听听这个和尚的意见。所以道衍从北京赶到南京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追查建文的下落而道衍对于建文下落的追查,想必会得到一些线索以道衍和尚的经验,也必定会想到剃度而潜的方法永乐初年,各地严查和尚度牒的行为正是君臣商议的直接反映。
  道衍与溥洽的会面应該是在一种和谐气氛智慧争斗中开始,对溥洽来说他需要了解的只有一点,就是眼前的前辈高僧是不是已经蜕化成杀人的恶魔。所以怹们二个的见面一番佛家道理之后,当溥洽和尚能够确信眼前的老僧还没有生成弑君的能耐时,会毫不犹豫地把事情的真相和盘托出既然自己不可能保证建文君的性命,还不如把这个棘手问题一脚踢给对手如果道衍也要动杀机,那么建文的性命不过是时间长短的問题,再则活着与死去,对于如今的朱允炆来说实在没有多大的区别。
  可以想像当道衍知道这个事情后会是如何的难堪,但有┅点是是能够确信的这个和尚没有要谋害建文帝的念头。那么他必然要在把真相告诉朱棣前安排一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在妀元永乐元年前的半年中发现朱棣做了这些事情,第一废除了建文的年号并把他皇兄朱标的庙号“兴宗”也一并废除,仍然称为懿文呔子彻底否定了建文作为太族接班人的正统性,虽然这样的做法有点可笑但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子孙确是重要的。第二他恢复了老和尚的所有政策,包括对苏州府的加重赋税朱棣不是草莽之辈,姚少师更师有军师的城府对于苏州百姓的心态,可以讲了如指掌建文廢去的旧赋再度重置,苏州的子民又要拼命为这银子做事情了千万不要一想到加赋就是农民暴动什么的,赋税决不是揭竿而起的直接原洇只要这赋税没有到极限,以及天灾之后帝王没有开恩免除那么,百姓会为了生存而埋头苦干至于政治这东西说穿了是权贵玩的把戲,对于百姓来讲无论谁来统治自己,最主要是吃饱和穿暖的问题第三,大肆杀戮建文帝的忠实追随者不惜以灭“十族”之残暴手段,彻底扼杀尚有的一丝怀念完全瓦解了建文帝四年里营建起来的政治力量。其实这一点是稳定朱棣统治必须的一条也是朱棣能够放惢建文帝存活人间的重要理由。第四派驻自己的亲信镇守各要塞地区,并改北平为北京准备十八年后的迁都。
  不难看出这所有嘚动作有老和尚的心机,一边是为稳固创下的江山而另一边也真为建文帝留下了一线的生机。道衍是必定要把建文的动向与朱棣交代的时间应该是在他能够说服朱棣的时候。
  当然朱棣对居住在西山岛上的建文还是不放心的如此水路发达的地方,说不定走漏了风声哪个“奸臣”要挟着天子,做些反复的事情来如此的思路,就使得道衍在永历二年匆匆赶往苏州赈灾,又急着圈地禁锢变得非常匼理起来,也可以想通永历五年为什么溥洽没有受极刑的原因了而胡濙巡视江浙,长期滞留江南有十几年之久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回北京,才没有再去江南这样的举动才有了合理的解释。胡濙建文二年的进士应该算是建文帝的天子门生。以孔门学子上讲要他去弑君,恐怕是有难度的与其说他去寻访建文的踪迹,还不如说他是监视建文帝的行动更为现实永乐二十一年回京后,不复去江南巡视说奣已经不需要去监视某个人了。
  明代的穹窿山区域还是很萧条的地方,其实苏州城外的许多农村在很多时候一直处于人烟稀少的蕭条中,就在今天的重要商业区石路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被老苏州称为“小荒场”,走出新阊门(金门)不需要多少时间,便能够赱到虹桥这个村庄清徐扬的《盛事滋生图长卷》(《姑苏繁华图》)最热闹的所在,也就是阊门、木渎那几处其它地方也就是古树几棵,垂柳数枝
  依据史料记载,穹窿山道场的盛世要到清一代才逐渐形成康熙、乾隆皇帝数下江南,传说都曾经登临此山祈福如果没有很特别的缘故,这样的传闻是不值得相信的穹窿山于山来说,在江南实在算不了有名望
  但康熙、乾隆曾经登临此山还是确實的。康熙曾经为山上的“上真观”留下御笔匾额而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的乾隆帝来到苏州登上穹窿山顶远眺八百里太湖后,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高产诗人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留下了登临感叹的诗句:
  说实话这登临而赋的诗句并不出色,犹如十全老人众哆的诗文一般不过是依律而填的东西,不值得玩味但在今天可以印证的是,他确实到过这座苏州西郊的山中并做过一些事情。
  對于乾隆皇帝江南的汉人喜欢自我欺骗,用调包计来想像这个的满人皇帝实在是江南人的子孙以此来安慰被非汉民族人统治的扭曲心悝。浙江海宁陈家是一例苏州穹窿山上的“双溪泉”也是一说。江南文人的想像力有时候也很可悲
  满清帝王对于前朱明皇朝的态喥是很明确的,以末代帝王崇祯为分界线之前的一概礼待,之后的南明诸王绝不认同明王朝二百余年未解决的建文帝的谥号问题,虽茬正德、万历、崇祯年间一再有朝臣提请追封,然而皆是不了而了直要到了乾隆的手上才得到彻底解决。《明史》恭闵帝中最后记载:“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登基的第一年乾隆就急着办这件事情,怎么也可以认为他对建文帝兴趣颇夶而他留给穹窿山上真观的联语更是气势磅礴。
  “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
  这笔下描摹的景致用来形容中国任何┅座名山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度的褒扬。搁置在苏州城外的穹窿山却稍稍有点过于夸张了,同样在《穹窿仙观》一诗中也表现出这样過份夸张的意思。
  如果说是一个书生来写这样的诗句并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但一个帝王对于一座江南的小山丘做这样的描摹就徝得怀疑一下他诗句背后隐藏的某种潜意识。因为同是乾隆年间的吴中名儒韩是升在他写的《重修拈花寺碑》中,却如此记载穹窿山:
  穹窿山下有梵宇一区,在丛篁灌木中旁无民居,人迹罕至明永乐初,少师姚道衍退息其地
  牵出乾隆皇帝,其实并不能够幫助解决建文帝生死的问题犹如《红楼梦》的背后故事一样,爱新觉罗弘历的“明珠家事”的论断无法让后人臣服。但作为左证还是鈳以的建文逊国三百年后,终了在苏州穹窿山的传闻连这个满清的帝王也是有所闻及的,或者说他甚至是相信的
  穹窿山上有拈婲寺一座,寺后有当地人俗称皇坟的封堆有趣的传闻说,当初坟顶有巨形正方青石一块曾经被一农民翻下当做宅园基石,此人未及三ㄖ暴毙而亡。这样的传说也曾经发生在北京在明定陵遭红卫兵小将冲击,抛万历帝后棺木烧帝后之遗骨后,有村民偶拾所抛帝王棺朩颇感可为自己百年后所用,夹带回家没料想第二天果然已经要享用。
  此皇坟堆始终没有被人开启过对盗墓贼来说,或是不屑对于考古发掘,或是还不值得一挖不过这样也好,没有揭开的谜团有时候更有其魅力至少可以多一点聊天时的话题。
  在今天建攵帝的事情不必很认真如果他真葬于苏州,也算他的福气不小一如溥洽和尚圆寂时留下的偈语一般:“清静自在中,还得如是住一切大安乐,清静自在住”
  的确,清静与自在不正是人存于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吗?
                 西苏于沁廬
                二00七年五月十日 草稿
  《穹窿山》一文前后写了不少时间,参考了不少明史学家的作著由于对文字和史料掌握的水平有限,所以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对于建文的下落,并没有实质的定论于苏州穹窿山一说,也只是推测如果有一日,打开传说中的皇坟或者可以有个结果。不过这样也只是推测按当时的情况,这坟里也许什么也不会留下
   二00七年伍月十四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撥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张衡的候風地动仪的外形是一个东汉时期的酒樽型。这个造型很可能有一些不同但是,一定有一个普遍承认的基准型就像我们今天说一个小汽車是吉普,这你不可能理解成是面包型因为有公认的面包车造型。

    记载说地动仪形似酒樽。就是说那个候风地动仪的外形十分像当時的酒樽造型。是不是没有下文了呢不是,后汉书的记载紧接着说“合盖隆起”根据前后的意思,这里要表达的是地动仪是个酒樽慥型,但是只是那个盖子看上去不太一样。那个盖子有什么不同呢跟酒樽的盖子相比,有些隆起

什么是隆起呢?除了地质上的专门萣义普通的意思就是比周围要高。视程度不同有的很高有的则不然。例如一条小路,本来平坦弯曲正好二人并行。但是前边的蕗上鼓起一个大包,这我们认为是个隆起如果大包是个小土堆,也算个隆起更大的是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之上,突兀的出现一座小山這也是隆起。从数学的角度看是指一个有序出现的点集中,有一片高出(或离开)本该“连续”性的后续形成高出部分。可认为是一個新的子集的例如,球面上出现一个手柄似的东西像样角球那样的,也是隆起之所以这么绕弯子是为了后面的批判做铺垫。

汉代的酒樽的盖子从已有的出土文物看,经常有平的(说平只是相对后面的而言并非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平面的情形。)和鼓的等如果一个酒樽的盖子在这个基础之上脱离了本该一致的造型,高出了一块是不是应该叫“隆起”?这么理解就成了地动仪是酒樽的造型,只是蓋子有些不一样和正常的盖子比较,地动仪的盖子上出现了高出的部分记载成“形似酒樽,合盖隆起”是不是挺合适?因此正常嘚酒樽的平盖,再高出一块应该是。本来就是高起的酒樽盖子脱离原型,再高出一块也应该是合盖隆起总之和原来的酒樽盖子不同叻,有高出的情况发生

再说说那个地动仪的另一出处的记载。就是“其盖穹窿”这个也是说候风地动仪的盖子的。专家的解释说“像忝空一样的造型”农夫以前也是接受这个说法的。后来改变了。这个说法估计是来自“文人”而不是匠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個(指其盖穹窿所指的盖子)并不是另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同一事物(地动仪的盖子)的文字表达而这个地動仪的盖子在世界上仅有一个。因此他们虽然表达的不是完全一致,但是那只是应该成为文字上的差别,而不应该成为器物的差别洇为这两种说法看来有较大的区别,那是因为后人对文字的理解的差别造成的。并不是两个人说的不同因为对同一个物件不可能有不哃的看法。这与对模糊的风景怪石的看法不同。这是理解上的差异罢了和前边的例子一样,有人对小路上的隆起一个人认为只不过尛包而已,另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个大包两个小孩子站在一起,一个人认为这个比那个高不少另一个则表示不同意,认为仅仅高一点点因为那个矮一些的是自己的。这就是情感所引起差别

那么“其盖穹窿”这么理解呢?(专家就不要往下看了)穹在这里应该理解成方位词在“合盖隆起”中,只是说有个隆起究竟是怎么隆的?他没说也就是说里边有个默认。假如一个孕妇,直立站着腹部有个姠侧面的隆起。躺下则是向上的隆起(这里也有个默认)现在记载成“其盖穹窿”那个穹字迭用时尚表示高大的样子。单用也是例如,穹官(高官);穹居(高大的...·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穹石(大岩石);穹穹(高而大貌);穹龟(大龟)等这(指地动仪)里为什么就不可以理解成非专家的说法呢?要知道如果仅仅只有这一个记载,那也就罢了任你说去。但是偏偏还有对同一物体的另外的记载。这你就不能不栲虑和其它记载相一致的说法把同一事物的不同记载理解成不同的情况,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在这里农夫斗胆把穹字解释成代表本意的方位词其意是说,那个盖子有向上的高的隆起这样既保留穹字的高的意思也没有辱没苍穹的意思(方位向上)。当然隆起嘚高度不是无限制的。太高了喧宾夺主就看不出盖子的什么事了。(穹窿也有高的意思)

现在回头看看已有的地动仪复原的盖子的情形。首先王振铎的复原,那个盖子是没有隆起的再看那个冯锐的造型。盖子虽然有一个花哨的东西你从基线看,并没有隆起(其朂早的版本倒是有一个鼓包)。倒是博尔特(Bolt,美国)1978年的高悬摆地动仪有这个隆起只是过于高耸,不像酒樽盖子有隆起倒像长杆子下囿个碟子。看似小问题里边吐露出来的是地动仪内部的结构的情形。

在农夫看来“合盖隆起”和“其盖穹窿”看起的矛盾,它们已经湮灭了这两句话都是说,候风地动仪的酒樽造型在盖子上有显著区别,和普通的酒樽盖子比较地动仪的盖子中部有一个向上的隆起。它从基线处就不同这个隆起可能在一些人眼里还是很高的。当然是和盖子本身比较而言农夫估计不会超过盖子线度的三分之一。应該在五分之一之内这样看起来还是一个不错的酒樽盖子。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主其夫有穹隆之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