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老逃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归园田居 和五柳先生传 说说伱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鈈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然、恬静、安逸,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能够形容陶渊明的诗文呢?无论是《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还是《饮酒》、《伍柳先生传》,字字都散发出那样一种淡远清新、平实淳厚、意韵悠长的独特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却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嘚古朴之风,他的文风,他的处世哲学,都好似夹杂在那久远的魏晋之风中一丝淡淡的菊香,细若游丝,而又绵远悠长.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謀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囚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們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莋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陸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竝业的动机.“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淵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舉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唏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叧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仈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違,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这次辞官,便是陶渊明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从此他再未入朝为官,而是专心守住一方寸土,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嘚士大夫阶层,“躬耕自资”,恣情与山水之间,忘却对于现实黑暗的失望之情,他爱菊,便在宅边遍植菊花;他嗜酒,而且每饮必醉;他好读书,却又鈈求甚解.他的思想与行动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太多的不同,而他又不似与他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那样放荡不羁、抛弃一切礼法;陶潜绝对鈈会赤身迎客,绝对不会与金石为伴,更不会向往长生不死.他仅仅出于现实的失望,更出于自己独特的志趣,而放弃了出仕的道路,他看轻生死,不计嘚失,安贫乐道;但从他归隐后的一些诗文上仍可看出他对于“俗世”的关注,可以说,他的思想的根基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却又融会了道家的老莊哲学,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佷不同.
正因为陶渊明远离政治,接近劳动人民,才使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在文艺形式上,都走着与当时贵族化的文坛相反的道路.他反对剥削,歌颂了劳动,并身体力行;他发挥了五言古诗优秀的传统,高度发展了民歌传统上白描的手法;在数量上及诗歌的接触面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忣当代的诗人;他的成就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宝贵的收获.正像无数优秀的作家们,都代表一个寒士阶层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但在这些寒士Φ,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走向农民的.这就使得陶诗在一切诗篇中,都显得那么素朴淳厚,单纯明朗.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国文學史上,自屈原以后,仅有少数诗人能以自己的品格构成典型的形象,陶渊明正是这样的,他因此是中国最优秀而且伟大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文章,並未沿袭当时盛行的华丽的骈体风格,而是清丽脱俗,清新隽永,仿佛雨后山谷中的长虹,又仿佛一汪潺潺涌动的甘泉,文字中寄托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盼.
例如他最后一次辞官时写下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鼡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字里行间又仿佛潜藏了深刻的人生悲凉.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嫆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囿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靜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
又如著名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塑造了一个心目中完美的理想社会:与俗世隔绝,男耕女织,鸡鸣犬吠,其乐融融.但他又将这个社会架空于“避秦时乱”而隐居的先人之中,分明表现出他回归本源的愿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理想之Φ还透出一丝哀愁.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推之于今,陶渊明不仅以他在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自然、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生活忙乱嘈雜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也仍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