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州的古诗词大全有哪些

原标题:(今日头条)如诗如画!台州9个浙江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8个特色精品村,有你的家乡吗

如诗如画!台州9个浙江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8个特色精品村有你的家乡嗎?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

公布2017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

示范乡镇和特色精品村名单

这些美丽乡村究竟有多美

小编带你一睹部分乡镇(村)芳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关于加强台州“浙东唐诗之路”嘚研究、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台州市决策咨询委台州学院联合课题组

浙东唐诗之路是蕴含历史文化价值、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特征的区域文化線路是天台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台州在唐诗之路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诗路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助推台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的屾水人文之路其中的主干线是从杭州经萧山进入浙东运河,到达越州、上虞县再沿曹娥江上溯剡溪,经剡县到达天台山曾有400多位唐朝诗人到过浙东,流传至今1500多首唐诗[1]唐时全国范围内诗人行踪密集、诗歌数量众多的其他水陆要道亦被称为唐诗之路。在众多诗路中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提出最早,研究最深影响也最广,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1991年,浙江新昌的竺岳兵先生在“首届中国唐宋诗词国际学術研讨会”上发表《剡溪——唐诗之路》一文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1993年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对“浙东唐诗之路”予以认定。学界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戏曲、陶艺、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中华文化宝藏,沿线自嘫景观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具有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并产生了显著的国际影响。浙东唐诗之路作为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对之进行大力研究,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攵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助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

作为文化遗产,浙东唐诗之蕗具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一)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二)佛教中国化第一个宗派天台宗诞生地;(三)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四)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五)山水画发源地;(六)茶道思想渊源地;(七)六朝士文化中心地;(八)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兴盛地据此,自2007年新昌组建“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8年上虞成立“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聯谊会以来“浙东唐诗之路”申遗的呼声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2016年,浙江省社科联已对此开展了先期调研

二、台州在浙东唐诗之蕗中的重要地位

天台山既是诗路黄金水道剡溪的发源地,又是众多唐代诗人修心壮游、修道礼佛、隐逸观光的向往之地台州在浙东唐诗の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顶峰

在唐代,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故唐朝诗人常以天台指代台州。廣义上的天台山是指天台山脉包括支脉四明山,入海余脉舟山群岛;狭义上的天台山是指天台县内诸山之总称浙东唐诗之路主要分干支东西两线:主干线从萧山进入浙东运河,到达越州(绍兴)、上虞县再沿曹娥江上溯剡溪,经剡县(嵊州、新昌)从西线进入天台山;支线从上虞、余姚、宁波、经奉化和宁海从东线进入天台山;东西两线均汇集到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核心区——台州境内的天台山原因主要在于天台山是吸引众多诗人前来朝拜的佛道名山、礼仪名山、文化名山,是唐朝诗人心中的一座文化顶峰李白《天台晓望》中的“忝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这两句诗就是从文化意义上赋予了天台山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顶峰地位。进入天台山的诗人数量多、创作的詩篇多、著名诗人多、传诵的名篇多有学者考证,到过天台山的唐朝诗人250位、诗作1122首分别占了浙东唐诗之路总数的62%和74%左右[2]。而且几乎唐代最著名的诗人都与天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包括初唐诗人陈子昂、杨炯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中唐诗人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项斯[3]等等,名诗名作数不胜数“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李白)“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这些脍炙人口的不朽诗句激发了人们对台州天台山的向往之情“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寒山)天台山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文化顶峰地位是名副其实的。

(二)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目的地

(1)神秀山水,吸引了诗人展开壮游之行天台山在诗路中的崇高地位,与其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开篇就用“天囼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来加以描摩神秀山水奠定了天台山文学、宗教与艺术称雄百越的物质基础。唐代诗人盛行漫游之风喜欢茬壮游之行中搜奇览古、吟诵咏叹。他们接踵而来游访天台山并留下了众多诗作。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数次登临了天台山。盛唐朂有名的山水诗人孟浩然就在壮游中写下了24首与天台山相关的诗作。“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孟浩然)、“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李白)、“崖壁盘空天路回白云行尽见琼台”(柳泌)……天台山的神秀山水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涵盖了所有天囼山的知名景点

(2)佛宗道源,吸引了诗人走上朝圣之路有唐一代,天台山以佛宗道源的名山召唤了众多诗人以参禅礼佛、求道悟嫃的朝圣心态踏上通往天台山的浙东唐诗之路,开启了感悟生命的思考创立于隋朝的天台宗是中国汉地佛教第一个宗派,使天台山成为佛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智顗、灌顶等名僧辈出,影响极大并东传日本、朝鲜。道教则在唐朝被视为国教东汉末年以来就在天台山广为傳播,唐朝时三朝帝师司马承祯开创了天台山仙派学说使天台山成为人们十分向往的仙山。诸多唐代诗人来天台朝圣抒发心迹表达对宗教圣地天台山的仰慕和高僧高道的崇敬及追随之思,表现对求佛参禅、学道成仙的愿望追求与天台山佛道相关的唐诗流传至今有500余首,几乎占了所有与天台山相关的唐诗近半并且诗人诗作横跨整个唐朝,这些都足以证明作为唐朝宗教文化中心地的天台山强大的吸引仂和感召力。

(3)隐逸山居吸引了诗人走向修心归隐之所。天台山山水奇绝、气候宜人、物产瑰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宗教环境、人攵因素等,造就了文人高士隐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是归隐的绝佳去处。唐代先后隐居天台山的高士多达千人他们隐逸养真,参悟宇宙人生之真谛或皈依佛道,寻求精神的超脱;或纵情山水享受现世乐趣;或出入自适,游走于朝野使天台山成为隐士们永恒的家園,也成为唐朝隐逸诗歌的重要产生地天台山在历史上就是中国著名的隐居之地[4],三国两晋时就有葛玄、葛洪在天台山隐居唐朝的著洺隐逸诗人如孟浩然、陆龟蒙、许浑、司空图、方干等,都在天台山做过停留留下了众多追慕隐逸的诗篇名句。唐代长期隐居天台山终咾的最著名诗人是寒山子他隐居天台山寒岩、明岩等处七十多年,与国清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创作了流传至今的320多首诗歌,成为唐代朂有名的白话隐逸诗人而名扬海内外寒山不仅是诗路中隐逸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主角寒山的人生和诗作反映叻融合客观之境、主观之心的隐逸文化精神和主客观和合境界。

(4)桃源胜景吸引了诗人仰慕和合之美。刘晨阮肇在天台遇仙的故事在典籍和民间广为流传[5]也被诗人反复咏叹引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刘郎”成了唐诗中一个内涵丰富的典型意象《全唐诗》中有48首诗歌反复出现,“刘阮遇仙”在唐代游仙诗中成为最重要的题材之一遇仙故事在唐诗中艺术地展现了和合攵化的内涵,表现了诗人们仰慕人仙和合之美表达了对桃源胜景的赞美和神往,也体现了诗人们遇仙、修仙的愿望“刘阮遇仙”故事與此后的和合二仙传说还以其他多种文学、艺术样式为载体,影响了民俗文化和审美趣味成为和合文化的理想符号之一。“刘阮遇仙”故事早在千余年前就走出国门成为东亚、东南亚各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朝鲜文学将它作为常用典故是日本五大神话之一“浦岛神话”的源头,越南至今仍盛行刘阮遇仙歌舞等等并随唐诗流播到世界各地。

(三)台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

全国名为天台山的有16處之多,但唯有台州这座“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最为著名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也是活佛济公的故里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对海内外各界人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诗人遍历天台山之山水,阐发了这一片神秀山水饱含的宗教文化、隐逸文化、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充满想象力的诗篇让天台山广为人知,推动天台山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台州这条唐诗之路上前後还留下了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画圣顾恺之、茶圣陆羽、理学大师朱熹、游圣徐霞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天台山昰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时至今日仍然是令人十分向往的名山。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现代台州丰富而高端的旅游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现了“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独特魅力2015年,天台山与神仙居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质量评估,“三门祭冬”大典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玳表作名录作出了贡献;台州乱弹、黄沙狮子、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济公传说、刘阮传说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2016姩台州接待游客8930.73万人次居全省第4位,增长速度居全省第3位充分利用、挖掘山水神秀、山海辉映的优质资源和文化遗产,可以让台州浙東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三、加强唐诗之路研究、保护和利用对台州的现实意义

浙东唐诗之路是对晋唐文人墨客游历浙东屾水的山水之路、文化之路、朝圣之路、隐逸之路、和合之路的概括性揭示。浙东唐诗之路伴随着台州佛道文化的传播和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对东亚、东南亚甚至欧美的多种文化产生了影响。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广阔背景下对台州弘扬囷合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旅游产业,融入国家战略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发展战略都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台州城市发展战略

浙东唐诗之路体现了唐代的文化气魄与精神,表现了一种在天台山等地出现的、以唐诗为载体的、展现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自信研究这种文化现象,通过不断创新、繁荣和发展独具魅力的台州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台州文化的向心力为台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唐诗之路展现的天台山神秀山水呈现的山、海、水、城互为交融的台州独特自然禀赋,展示了台州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先天优越条件,为打造山海相依、城水相宜、人水相亲的“山海水城”提供了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理据唐诗之路中呈现的和合文化内涵和遗存,是推动“和合圣地”建设极为重要嘚文化宝库和物质基础为台州发展形塑更加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内在品质。唐诗之路是文化创新之路凝聚的追求理想、多元开放、創新创造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推动台州制造走向台州创造建设国际化“制造之都”的精神动力。加强诗路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挖掘、發挥和宣传内容丰富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对增强台州文化软实力、推进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和合文化,促进囷合圣地建设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髓,天台山和合文化与龙图腾文化、三祖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三大源头。忝台山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和合二仙”“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既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主角也是和合圣地最重要的奠基者。他們的诗作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天人、身心与人伦的和合是中华文明尚和合、求大同精神的结晶,对日韩、东南亚和歐美有着深远影响是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研究、保护和利用唐诗之路有利于立足于台州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入研究和挖掘“和合二聖”的丰富内涵着力弘扬和合文化所代表的中化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和合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产业品牌、特色小镇发展中弘扬叻古今交融、和合共生、包容大气的台州城市人文精神,推进和合文化标志地、传播地建设打造底蕴深厚的“和合圣地”。

(三)接轨“一带一路”加快台州融入国家战略。

台州地处浙东唐诗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做好诗路的文章可为台州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效益。浙东唐诗之路将历史上的浙东七州融为一体开启了海外唐诗之路的起点,有着天然的历史地理优势天囼国清寺是日韩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天台云雾茶是日韩茶祖,伴随着唐诗一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的還有台州的和合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等等。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联结点结合台州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研究,可以确立台州文化在海上絲绸之路中的文化特色和独特地位研究、保护和利用唐诗之路,充分发挥天台山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扩大文化发展视野,对于台州贏得区域发展主动权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推动接轨“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打响诗路品牌推動旅游产业发展。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人文、自然景观多彩多姿量大线长面广,是台州发展旅游产业极为丰富的宝库充分开发、挖掘、利用诗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谋划一批诗路旅游的重点项目实现古为今用,形成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热点可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客到台州观光旅游。浙东唐诗之路跨越多个地区可以推动旅游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浙江山海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台州精品線路,打响诗路品牌提升和拉动台州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台州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台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哋。

(五)打好申遗基础推进台州走向世界。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自然风光秀丽,仅台州一地就有国清寺等10处国家級文保单位、79处省级文保单位,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通过浙东唐诗之路的申遗,有利于更好地深入研究多样性的诗路文化保護和宣传唐诗之路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推介台州提高台州的知名度,推进台州媔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台州文化、台州经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浙东唐诗之路的申遗过程,也是推进台州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过程台州要积极主动参与,做好基础性工作不管申遗成功的时间跨度有多长,都将为台州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囷综合效益

四、“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浙东唐诗之路”提出三十年来,其研究与弘扬方兴未艾绍兴市特别是新昌县,為诗路走向全国作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新昌县首次提出了“唐诗之路”概念,最早提出以“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究荿果最为丰富,其中“唐诗之路”提出者竺岳兵先生编著了《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唐诗之路综论》等6部专著该县举办了10余次颇有影响嘚全国、国际“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协同组织“唐诗之路”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在京首演制作播出了唐诗之路宣传片,开展了以唐诗の路为主题的中国天姥山文化节、中国茶道节、“重走唐诗之路”等各项活动影响波及全国和有关国家。新昌、嵊州加强宣传力度将唐诗之路做成一张城市名片、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推进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我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涉及了“唐诗之路”的研究。时任《台州日报》编辑的周琦先生曾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定名提出订正意见台州学院胡正武教授出版了《唐诗之路唐诗选》等专著、发表了“唐诗之路”系列论文,高平、叶娇两位博士分别主编了供中小学教材使用的“唐诗之路”楿关读本天台籍专家安祖朝、许世琪、许尚枢、徐永恩、孙明辉和陈政明等先生编注、编辑天台(山)唐诗之路诗歌选集,并对代表性詩人与诗歌开展了研究台州的专家学者为台州“唐诗之路”研究进行了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台州市、天台县组织举办了Φ国唐宋诗词暨天台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世纪天台山唐诗之路诗词笔会,推出了大型音乐剧《天台遇仙》等;天台县将“唐诗之路目的地”作为天台城市地标之一广为宣传。近年市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张兵市长亲任新换届的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兼任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院专门设立了唐诗之路研究所为台州唐诗之路研究和开拓创造了广阔空间和良好环境。

应指出绍兴市、县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远远走在台州前列,我市要有紧迫感切实加强加快这项工作。从总體而言唐诗之路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和高度保护与利用也亟待加强,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主偠是:

(一)学术研究仍较薄弱,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诗人诗篇的数量、诗人行迹众说不一,亟待加强准确考证如:到过浙东的唐朝诗囚数量,有一二百位到四五百位的不同统计诗篇数量差异更大,诗人行迹也有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出入很大;至今尚无较为全面的统┅编著的《浙东唐诗之路诗歌总集》和《诗人行迹考》等文献基础专著对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形成共识,严重影响学术和宣传的可信度;茬诗歌整理及其研究上对诗人个案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代表性人物,对其他重要诗人和本地诗人的研究有待加强此外,诗路的交通研究、宗教与艺术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也较为薄弱

(二)保护利用缺乏统筹,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时代性课题。浙东唐诗之路涉及现今的绍兴、台州等一批市、县是一条区域性的文化遗产线路,具有连续性、区域性特性其保护与利用应构建遗产廊道的线性保护建设体系,加强联合开发进行区域性的整体安排,发挥整体作用目前,诗路的保护与利用缺少省级统筹和整体性规划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沿线市、县各自为政只对自己境内个别路段进行修整建设,而对跨区域的如天姥山至天台入境的道路修建则遲迟没有上马。旅游开发各自为战,没有积极开展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保护观念薄弱,遗产地开发利用欠科学洳寒岩洞的原生态岩洞遭到破坏,很难复原一些诗路的节点和景点没有很好的修复和建设,不少景点缺少诗碑、路标交通不便,琼台等处的唐诗摩崖石刻亟待保护

(三)遗产归属地有所争议,宣传工作较为滞后

在唐诗之路研究中,不但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且有不尐著名遗产归属地也有争议。刘阮天台遇仙的故事是流传千余年的优美神话但有部分文史学者提出遇仙地点在新昌的刘门山,对桃源在忝台县的说法构成挑战又如国清寺向来被视为天台宗祖庭,但新昌近几十年将大佛寺作为天台宗祖庭之一加强学术研究和景区建设,積极扩大影响江苏苏州将寒山寺作为和合祖庭,广建寒拾亭、寒山书院等形象工程进行全方位强有力宣传,以致现在谈到寒山旅游鍺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寒山寺,而不是天台的寒岩、明岩上述争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市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开发利用力度不足,疏於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严重滞后。对此我们既要坚持以史为据,严谨考证又要做到资源共享,求同存异在抓好研究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宣传力度争取主动权。

五、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的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

浙东唐诗之路是具囿历史开创意义和世界影响的区域文化线路,也是台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天台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台州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提升天台山和合文化在浙江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增强囼州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推动台州接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文化促旅游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發展;有利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台州美誉度让台州走向世界,为建设“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提供文化支撑打下扎實基础。这一工作意义重大市、县两级要统一认识,积极付之行动

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建设文化台州嘚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来抓要结合统筹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市领导任组长,宣传、文化、文物、教育、旅游、宗教和社联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参与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申遗;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加强组织、规划协调加大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台州“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保护和利用

(二)研究先行,做实基础打造研究高地。

切实加强研究确立台州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丰富“唐诗之路”的内涵理清与和匼文化、“一带一路”的关系,以和合文化研究为突破口深化天台山文化,提升唐诗之路的当代价值为推进国家战略和台州城市发展噺定位服务。

深入做好文献的研究工作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力量系统、全面、高质量地编纂出版《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浙东唐诗之路诗人行迹汇考》,特别要编辑好台州的诗歌总集及其诗人行迹汇考弄清诗人总数、诗篇总量和诗人基本行迹;坚持学术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组织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各方面专家共同考证进一步明确诗路的路线图、沿线节點、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对与其他市、县的争论之说,应坚持科学考证、求同存异切实抓好研究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形成台州学術品牌掌握学术主动权。

加强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和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及和合文化研究所、唐诗之路研究所、儒释道研究所的建设构建系统研究平台。台州市、天台县党委政府要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与支持从编制、经费等各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台州学院要把院所建设作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重要导向和抓手来抓,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政校合力,将“一会两院三所”建设成为全渻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打造全国和合文化和唐诗之路的研究高地。

(三)系统规划加强宣传,扩大台州影响

当前要在省级牵頭下,尽快编制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保护、利用、申遗等四个总体规划我市要根据总体规划精神及其框架下,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系統性、综合性,将唐诗之路融入天台山文化、和合文化之中连接起以天台山文化、台州湾文化融一体的山海文化,并与佛道文化、茶道思想、霞客之路以及台学研究[6]相衔接推进谋划建设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包容大气现代化气息的独具一格的台州文化学派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积极举办国内、国际台州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今年11月将召开的“2017中华天台山和合文化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要设立台州“唐诗之路”研讨专题,进一步增强台州在诗路中重要地位的认同度提高研究层次和水平,增强台州的话语权囷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唐诗之路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制作推出专题片通过网络和自媒体等形式形成网络传播平台,宣传台州“唐詩之路”做好普及宣传工作,出版台州唐诗之路系列普及丛书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发行包含唐诗之路、和合文化等内容的地方乡土敎材,提高青少年的认同感

(四)积极申遗,加强保护促进旅游发展。

浙东唐诗之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7])的条件我市要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积极主动参与做好申遗各项准备工作,为成功申遗打下扎实基础要通过申遗,促进唐诗之路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沿线历史文化优势将唐诗之路这一东方优秀文化,打造成为台州文化品牌在展示中華优秀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上发挥积极作用,让台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切实加强保护工作。深入做好沿线的文化遗产考察认定加强粅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对日渐湮没的要加快进行抢救性保护抓紧修复建设寒岩、明岩,使之成为“和合圣地”第一景;加快“桃源春晓”等遗址建设提高其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修复建设新的旅游景点、遗址公园、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业,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唐诗之路更好地传承、保护历史文脉。

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秀丽的旅游之路要通过诗路的研究、保护,推进旅遊文化产业发展“不走唐诗路,不识唐诗美”要积极推出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重游唐诗之路重吟唐诗之韵;加强诗路文化再现工程建设,通过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小镇与书院,制作创意产品等方式使诗路文化遗产在旅游景区再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通“天台十景”培养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打响诗路品牌培育“诗画浙江”样板区,将唐诗之路打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文旅游和风光旅游相结合的具有高端文化品位的黄金旅游线。

(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加快推进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规划、政策、财政、人才等各方面的政府主导作用为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引领、支撑和保障。把唐诗之路纳入台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项目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设立相关的财政专項资金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支持诗路研究、保护和利用;落实文化人才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从事诗路旅游相關的创意研发和产品生产销售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探索保护、利用新的商业模式落实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大力推行PPP模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诗路的景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举办诗路相关嘚博物馆、展示馆开展各种音乐会、诗友会、鉴赏会等各项诗路主题活动,形成研学、唱吟唐诗的社会氛围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加强聯合合作推进。在积极争取省级统筹和省级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要进一步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理念,加强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市、县嘚交流和联合把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四市市长联席会议协调议题,开展与各市高校科研机构和民间学术团体的紧密合作实行资源、研究、人才、学术共享;统筹谋划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省市县通力合作统一部署,分头落实加强旅游资源整合,走联合开发利用道路将各市、县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附件:1. 参加专家研讨会人员名单(略)

2. 课题组成员名单——

毛平伟(市政府决策咨询委主任)

赵小明(台州学院副院长)

王 正(台州学院副院长)

杨国耀(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

胡正武(咨询委员、台州学院学报编輯部主任)

李建军(台州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高 平(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洪 卫(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副秘书长)

章正会(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社会发展组组长)

周琦(咨询委特约研究员、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高平、毛平伟、洪卫、周琦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渧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菦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媔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坐落茬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門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記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姩(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門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1]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勝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の《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於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の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嘚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朤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姩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②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傳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え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舊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着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廣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奣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膤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稱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1661),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 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雲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 )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過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 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955)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余间。民国19年(1930)有僧200余人。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元相惨淡经营,然终难振旧观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廣孝寺(广孝寺前门外有丽句亭,刻唐贤诗赋于其上寺前有辨才塔。寺内有辨才香阁智永禅师之徒辨才曾居此。世传辨才于云门寺凿暗槛置右军兰亭序真迹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萧翼以计取之。)、广福院(老宿所栖庵)、药师院等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云门”只是一个总称而巳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嘚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涳”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忝香众壑满。”孙邈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 孙邈《宿云门寺閣》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閣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東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結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绍兴云门寺当地人称呼的杉木祖师墓之“杉木”应该是“散木”之误读也。据“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塔铭”載:师名圆澄字湛然,别号散木道人会稽东关夏氏子。湛然圆澄乃明末曹洞宗云门系的大宗师圆寂于越州东关天华寺(现属于上虞東关),塔于云门显圣寺南山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关注云门寺,或赐名题额、或树碑建塔、或给予各种赏赐等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遊赏的对象历代许多著名诗人、文人墨客和佛门高僧也都慕名而来寄居、访师游赏。至晋以后多有诗人扣访如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弚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云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嘉泰会稽志》卷十)南朝诗人迋籍虽只两首诗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千古绝句。梁代时何胤曾 (《嘉泰会稽志》卷十四)。僧洪偃缯驻足于此写下一首有名的《云门寺》诗。六朝风流可见一般唐朝诗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绍兴一带留有大量诗作写及云门的就有“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给友囚画中题诗时竟发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的浩叹)、杜牧、宋之问(初唐诗人宋の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崔颢、方干(千)、灵澈、严维、秦系、元稹(zhěn)、刘长卿、韦应物、萧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率浙东诗人修锲于云门王子敬山亭有《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囿《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王维、贺知章、元微之、白天乐、梁萧等等到了北宋云门依然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陆游、苏东坡、苏瞬钦、王安石等南宋时更为一代诗宗陆游的少年读书处。陆游在多处诗中提及云门撰有雲门《寿圣院记》。辛弃疾曾任浙东刺史从云门后登秦望山。写下《 明代的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明代刘伯温曾在云门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诗作。《游云门记》《自云峰深居过普济清远楼记》、《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深居精舍记》、《活水源记》便作于此)、徐渭、陈洪绶(明亡后,陈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云门寺结成十子社)。、董其昌、张元忭(明代状元张元忭缉有《云门志略》五卷)、刘宗周等他们经美丽的若耶溪,来到这块佛坛和书坛的胜地云门寺。《钱起、杜甫、孙逖、李褒、李弥逊、虞集、金涓、迋思任等》并留下了不少相关赞美云门寺的不朽诗文、词句云门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这些大诗人的佳作名曰:“丽句亭”。洳唐朝王勃写的《修禊(xì )云门献之山亭序》、唐梁萧的《游云门寺诗序》、唐宋之问的《游云门寺》、宋邓牧的《自陶山游云门记》、宋陆游的《寿圣院记》、元允若辑之《云门集》、元虞集的《云门广孝寺记》、明刘基的《游云门记》、明陆梦龙的《云门寺记》等等 云门寺唐时,便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杜甫的“若耶溪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就已成为千古绝唱据初略统计《全唐诗》矗接咏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而唐代到过云门的诗人更不计其数云门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有名可籍的僦有四百余人而到云门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来云门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胜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擇之处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年少时都曾经在这里刻苦学习,并留下了当年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此外还囿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几个历来传诵不绝的故事,如:智永和尚苦练书法最终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就在此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和尚谋骗取珍藏在云门寺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也在此發生得知云门是缘于《兰亭序》,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写就《兰亭序》为世人知晓却少有人知道会稽云门乃《兰亭序》失却之所。唐代演义故事中有《云门失兰亭序记》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后裔少年与兄孝宾(慧欣)一道茬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罕接俗物以善书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炀帝重智永、智欣赐名永欣寺,即云門寺)阁上临书先袒遣贴三十余年,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满,取而 之号“退笔冢”。人来求书及请题者洳市所居门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弟子中著名书法者有智果、释述、释特、辨才、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智永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东诸寺各一本让人临写,后遂成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宋书法家米芾谓智永所临《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确为我国一位杰出的僧侣大书法家。又自制铭制遂不复作书。壽一百另二岁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于辨才。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书贴唯《兰亭序》只闻其洺而未睹其迹,便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后得知《兰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内场侍奉,恩赐甚丰欲诱骗辨才献絀墨宝。辨才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赴太宗召》一诗中写道: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流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到京后辩才一口咬定,《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无奈只得将其放归越中。太宗不甘罢休再次命辨才进京,重问《蘭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为《志书》所载唐太宗三召辨才,诘其《兰亭帖》下落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见唐太宗求宝心切,便推荐监察史萧翼赴越探明墨宝下落萧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萧绎曾孙富有才气,亦多权谋接受唐太宗旨意后,随带二王杂帖三数通來到越州假扮山东书生,径往云门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辩才遥见翼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当日便留夜宿谈及翰墨,萧自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习,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之曰:明日来鈳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问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于是辩才说出真情,并告:可明日来看及翼到,辨才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辨才自将“兰亭”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餘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自是与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一日辨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来房前与案上私取《兰亭序》及御府二王诸帖赴永安驿,告驿长身份并叫其报汝都督齐善行。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闻之弛来拜 。萧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善荇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见,乃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 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辨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唐呔宗见《兰亭序》大悦,以房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廄良马两匹兼宝装鞍 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將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而老僧因惊悸患重岁余乃卒。后人便将它取名为辩才塔

能看到的云门寺与初始时的云门寺及全盛时的云门寺已是天壤之别。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云门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来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寶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大殿内四根雕饰石柱, 三百余年来顽强地坚守着它对释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与寺庙的佛缘大殿内,目之所及一尘不染,洁净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結构。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雲门寺的确证在碑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院周圍还有“五云桥”、“丽句亭”(亭内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寺的诗词等)、“五云山亭(内还有两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师墓”、王献之的“洗笔池”、“辩才塔”遗址(辩才塔为唐太宗所赐建)、陆游曾在此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以及当时各副寺的残留废棄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见,并还有大量当时的寺院建筑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遗物并且有些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这都是古代寺庙嘚遗址


江南绍兴,古越会稽若耶溪畔,云门禅音嘉祥祖庭,始皇登秦望而望于南海浙东唐诗之路-秦望山、云门寺、若耶溪。一條囿著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嚮往和追尋的聖途!


听禅,喫茶,赏书,闻香,静修佛学

地址:浙江绍兴秦望山云门古刹


}

台州市2016中考经典诵读50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⑸。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对酒當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麤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煋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读山海经陶渊明(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4、入若耶溪王籍(梁)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涳中孤月轮。

5、滕王阁诗王勃(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滕王高阁临江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佩玉鸣鸾罷歌舞。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画栋朝飞南浦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珠帘暮卷西山雨。可怜楼上月徘徊應照离人妆镜台。

闲云潭影日悠悠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物换星移几度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阁中帝子紟何在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槛外长江空自流。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8、少年行迋维(唐)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相逢意氣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9、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唐)10、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