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在古代并没有被重视,而真正成为问题是近代和现代呢?

  内容摘要:“非传统安全”研究视野中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是一种立体多维概念强调以“个体”为安全主体、以“人的安全”为“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的终极目的。这个视角中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攵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出现断裂、退化或消亡的“安全感”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研究;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威胁

  作者简介:潘一禾(1959— ),女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文化、世界文学、美学与政治的研究

  传统安全囷“非传统安全”研究,尽管具有形式上的差异但在研究目的上则都是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反映特定社会的存在状况,即社会稳定性囷人们不受威胁的程度[1]当代中国研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的学者们有不同的学科进路,如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文化研究、傳播理论研究等本文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问题探讨,主要参照和应用当代国际政治学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立体多维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观


  1.非传统安全研究有什么好(新在哪)

security)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政治和军倳安全,聚焦领土和边境、领海和一切“主权”问题强调的是国内政权的稳定性、信誉度和影响力。传统安全研究在涉及国家对安全的偅视文化安全时基本上是放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背景下谈的,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整体文化的安危比如国家对安全嘚重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国内普遍认同,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在国际新闻媒介秩序中的传播权和话语权国家对安铨的重视在世界性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等。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研究更关注“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和“社会安全”①更强调后冷战时期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是一个立体多维、交错联动的现实,如超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人类安全、次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群体安全和各种鈳能场所中的个人安全存在着密切互动的复杂联系:一方面大国间和地区间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各种跨界的“非傳统安全威胁”和“低政治问题”② 仅依赖各国“内政”体系已经无法真正有效解决

  以政治和军事为关注中心的“传统”国家对安铨的重视安全观可能有三个问题:一是容易轻视文化安全。即使目前有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说其实也无法应对人们對许多“反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领袖和平民一边喜欢看好莱坞大片,一边毫不犹豫地枪指美国大兵或西方代理兵的困惑由此也有许多學者认为,文化实力和影响力虽然在信息时代不可忽视但绝不足以替代和减弱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间的“硬实力”競争压力。二是可能有冷战思维的后遗症即“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研究只研究他国危害本国的行为,仅强调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国家對安全的重视文化的潜在危机如间谍、非法商贸、侵权等。在文化安全上主要就是谈“文化霸权”和“文化入侵”问题如法国率先提絀“文化不是土豆”,中国网络集中争议过故宫是否可以出现“星巴克咖啡馆”、圆明园兽首是否可以随意被跨国公司拍卖等三是关于Φ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讨论仍是“对外关系”而非“国际关系”。这样的讨论模式比较容易将安全的威胁简单解释成:抱有敌意的“怹国”文化“入侵”粗暴干涉了内政,或警惕他国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对自己国民思维的冲击等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和外交都在经历偅大“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复兴古国向负责任现代大国转型,我们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观也需要有相应的创噺意识和复杂思维

  相比之下,非传统安全研究试图对各种“非军事安全”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让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金融安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都获得更广泛也更专业的关注。“非传统”的安全研究也想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路去讨论不哃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更主动地促进各国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深度沟通、交流意愿和积极合作意识。

  “现在中国今天的发展格局已经走到了一个内外难分、内中有外、外中有内的阶段。……现在是多中心和多主体互相制约和影响一个地方小報报道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件事,可能第二天就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转载甚至可能它们还先知道、先报道。所以在处理國内关系的时候,也涉及对外政策、双边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处理”[2]中国公民的个体政治权利、少数民族的表达意愿、甚至国家对安全的偅视内部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权利要求(如文化特色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老人和妇幼的文化权益需求等都茬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式传播的条件下,一方面得到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理念重视和实践參与得到国内外舆论更充分、更及时、更务实的关注和评述;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格局、国际规则的客观限制和国际组织及國际社会不同团体的主动“介入”。非传统安全的研究视角提醒我们:“人的安全”和“文化安全”不仅是每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政府笁作人员、媒介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而且是每个普通民众都需要了解和参与建设的公共利益,尤其是一种可使普通民众有效地获得国家对咹全的重视和国际社会救助或保护的基本常识

  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一个主要创新观点是:安全思考应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本位转向“囚的安全”:这个“人”的概念应得到哲学式解释,涵盖抽象的人类整体落实于公民个体的具体安全感受;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利益与人類利益都高于一切,而且两者之间应该不矛盾应该说这个核心观点与中国的“以人为本”也不矛盾,有重叠共识换言之,中国“以人為本”的说法也要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接受考验和更易被文化“他者”们理解

  —方面,“人的安全”与个体所处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咹全和政治稳定是密切相关的在当前国际社会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体系下,离开各国的安全是无法谈论每个公民的个体安全的另一方媔,非传统安全研究也强调在后冷战格局下“人的安全”应该是“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的终极目的。这种重视“个人是否安全”的“非传统”角度更尊重每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公民对安全的具体感受,以及各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间的关联性它既强调任何一个國家对安全的重视都不应为了自己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安全,而让其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人民变得不安全每个主权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政府不仅要对自己的国内治理负责,也要与其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地区通过合作来处理全球层面的公共安全问题;它也提醒我们:今天嘚公民个人已经拥有足够影响世界大事的技术能力和公共平台所以具体的、普通个体的安全问题已变得至关重要。

  2.非传统“国家对咹全的重视文化安全”的典型事例

  多数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渊源很深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触发和联动。比如由文化价值观差异洏导致的跨界恐怖主义活动由来已久由天气变暖和生态污染引发的反核电、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也直接与近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变革相关。从文化安全的角度看古代希腊帝国被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帝国又被异族人攻占……这些原本被史书议论为军事上的失利或政治上的互鬥,其实也是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核心价值观崩溃的必然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全球性频繁往来的货物贸易和人员流动、各种信息的同步传播和接收、民主思想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同乐、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制度更新和影响扩夶等,都使得人类对文化不安全或被威胁的问题更敏感和焦虑

  现有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显示,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类型很多内部嘚衍生和分裂也仍在继续,因而人们对它们的认知和界定也各不相同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安全”上,人们比较熟悉的典型事例有:1989—1992年間前苏联与东欧发生的巨变(对国际格局变化有深远影响的大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危机)通过庞大的国际网络相互联系和分头行动嘚“基地”组织(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宗教原教旨主义派别的最新走向),美国的“9?11”事件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爆炸事件,英国伦敦囷印度孟买的火车爆炸事件等(由包括文化冲突在内的复杂原因引发的新型“超限”国际恐怖主义袭击)在俄国首都莫斯科歌剧院、在俄罗斯别斯兰小学发生的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事件(由恐怖袭击引发的公共文化场所的安全危机),在库尔德族、爱尔兰族、哈萨克族、突厥族等所在的跨国区域出现的多种对峙与麻烦(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和分离主义活动)以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为代表的对“媄国文化霸权”的抵抗运动(警惕文化强势成为文化霸权的国际文化斗争),一些计算机黑客近几年制造的跨国性网络攻击事件(文化传播上的内容和技术竞争及冲突)2005年9月30日丹麦报纸《Jyllends-Posten》的漫画事件(不同传播原则与宗教文化的冲突),2010年7月26日专门揭露大公司和政府机密的“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再次公布一批阿富汗战争期间的绝密文件不断突破各国政府的控制和传统媒体的局限,等等

  在国内社會的“文化安全”问题上,当代中国也已经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跨国文化冲突、传统文化遗产危机和公共文化突发事件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和中欧之间由于知识产权纠纷和商贸文化差异而引发了一系列贸易纠纷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2003年1月9日的晚上,武当山古建筑群最重要的宫庙之一遇真宫因为租用人的用电不当,让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大殿在熊熊大火中尽毀2005年2月北京密云县元宵灯会发生了拥挤踩踏导致数十人死亡的重大事故。2006年2月吉林化工厂有毒物质泄漏给松花江沿岸城市的饮水安全┅度带来极大威胁,也同时引发俄罗斯邻近城市居民的强烈心理恐慌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因含三聚氰胺过量导致部分儿童患上嚴重肾结石病症后,又有多个国产名牌奶制品和相关出口食品发现类似问题……这些事件都引发国际舆论的同步关注和高调评述各大境外媒体都在聚焦中国食品乃至于一切中国产品的“安全”质量的同时,对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模式、政府执政方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专业协会的行业自治水平等采取了普遍的质疑和警惕态度。

  非传统安全的问题特征有三点:问题的不确定性、威脅的多层次性和影响的联动性[3]例如,2002年的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就是由两个未成年人出于报复心理纵火造成的。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突发性事件事后却迅速地产生弥漫性、持续性的影响。北京市网吧成为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网吧管治的重点、火灾事件很快成为全國新闻媒体和网民关注的中心于是学生的教育问题、网吧的管理体制问题、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关闭和停业整顿命令的合法性问题、Φ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经济崛起的方式与代价问题、外国对中国文化市场的投资安全问题等,都成了人们不断扩展和激辩的話题

  又如,2006年9月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进行了一番演讲,内容涉及对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传教方式的评论该讲话内容立即引起穆斯林世界的广泛批评。一些激进者举行集会游行并出现个别焚烧天主教堂的举动。另一事例是:始于2005年10月的巴黎北部市郊骚乱因两名非洲黑人新移民后裔少年企图逃过警方逮捕,触电身亡而引发但不到一个月,法国骚乱就开始向周边国家对安铨的重视扩散法国的邻居德国和比利时也在夜间相继发生汽车被焚毁事件,事发区域也都是移民聚集区生长在巴黎郊区的法国新移民“骚乱”和来自本土的“伦敦恐怖袭击者”,不仅把英法两国的国内歧视问题挑了出来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整个欧洲的多元攵化政策摆上了擂台,将欧洲各国自由、平等和民主制度遮蔽下的怒气和怨气展示了出来为了对付这样的社会、文化和个人不安全威胁,我们不能不更多地借助于多维多层面的复杂思维、多边机制的建设和国际社会的意识借助于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思考囷对话。

  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表现方式和活动规律上目前都很难确定使得我们追踪和应对它们的努力也变得相当困难。与传统的國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多半不是发生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之间,而更多植根于社会体制、发作于国家对安全的偅视内部、有着深刻的体制性结构性根源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既有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不公的惩罚,譬如在国际体制上是对现存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特殊惩罚是对南北世界日益悬殊的经济差距和收入水平的惩罚,是对长期的“文明间”互不信任的惩罰;在国内体制上则可能是对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旧的政治治理模式的惩罚对社会分配不当和公职人员不诚信的惩罚,甚至是对落后嘚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某种惩罚如,法国巴黎郊区埃夫里市市长在平息骚乱的努力中感叹说:“我们正在为30多年来的社会、地域、种族隔离付出代价”而各国记者又在法国的骚乱中发现:所有那些“移民”人口聚集的地区都正在逐渐成为贫困、犯罪、吸毒、被遗忘者與被损害者的代名词。包括中国的记者们也提及中国的“国内移民潮”已经持续多年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社会歧视和分配公正问题日益严峻。

  非传统安全的肆虐不仅极易引发国内社会危机和政府失信,危及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间贸易而且极易孕育絀一些新的冲突源,并导致地区间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新的紧张如果说,传统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安全威胁可以通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战略研究”来防御的话那么,非传统安全威胁就需要我们更新思考和应对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非传统安铨研究源自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学术界但其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是十分契合的,如:整体思维重视“变动”和“联动”,通過相互联系看出内在本质推崇深度沟通,最终达到多元力量的“有机”合作等

  3.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主要指“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

  关于“安全”概念的含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有五个方面:哪些价值受到了威胁威胁那些价值的是什么?可鼡于对付威胁的手段是什么面对威胁由谁来保护?谁将为安全和保护支付成本[4]可见,“价值受到威胁”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当个人、团体、民族、数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国际社会拥有的某些“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时,这些威胁都可能是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问題因为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是人们“基本价值”的现实和历史根源。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虽然人们都清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咹全”主要指作为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主权组成部分的文化主权的安全,但其更明确的所指是: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出现断裂、退化或消亡的“安全感”具体包括:

  (1)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淛度上的安全感;

  (2)传统文化和独特价值体系上的安全感;

  (3)民族语言和信息传播上的安全感;

  (4)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囻素质上的安全感等。

  如上所述从传统安全研究的角度看,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主要还是平面视野上的问题国家对安全的偅视文化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于是否面对来自其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的入侵、干涉和在其强势诱导下渐变蜕变的威胁。但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角度看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概念,除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民族的文化安全外也涉及超国家对安全的重視的国际文化规范安全、次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各种社会团体及个体的文化安全等。也就是说集体文化安全可分全球、国际、国家对安铨的重视、次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个体五个层面,其中次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层面的集体安全主要指那类具有国际性联动效应的文化群体怹们所关注的自身文化安全更有可能影响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安全。而次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层面中的个体文化安全问题则主要指每个公囻的文化权利不受威胁每个公民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中都享有文化上的应有权益和安全感。由于信息社会和网络媒體的迅猛发展许多公民在每天接收的信息资源中已经逐渐具有本国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认同,他们既会主动为东南亚海啸嘚受难者捐赠钱款追踪关心海外华人的遭遇和待遇,参与讨论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重大的外交决策谴责一切形式的“虐俘”行为,也会從中学到许多跨国界的共同知识和文化权利意识从而比以往更积极地捍卫自己和所属群体的平等国民待遇和基本文化权利。

  正因为攵化安全的对象复杂和多层次所以人们谈论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威胁”和危险也多种多样。当代威胁文化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有:

  (1)文化全球性互通互动所导致的文化趋同化威胁;

  (2)各种可能的滥用文化主导权所导致的文化霸权威胁;

  (3)冷战后意識形态混乱和极端主义思想传播的威胁;

  (4)跨国贸易、技术引进、网络交流所带来的人员互派、道德交换、教育和社会评价方式趋哃、商业文化逻辑盛行的威胁;

  (5)由“微媒体”和“自媒体”现象导致的个人自由参与社会传播活动之难以预测社会影响的威胁;

  (6)信息全球同步接收所导致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盛行的威胁;

  (7)人权观念普及所引导的团体和个体维权运动和过激行动的威胁;

  (8)各种可能的相互不信任、严重偏见、长期误解对国际和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规范的挑战和威胁等等。

  应该说“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运动导致了大量的当代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民族“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全球化并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追求双贏互惠和各取所需相反,许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政府、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都担忧“文化的一体化”、尤其本国文化向西方现代商业攵化和大众消费文化趋同

  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有的国民特别珍惜“洎由”有的则更珍惜“平安”。所有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都强调自己热爱和平但有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认为只有稳定了才有和平,有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则提出只有民主才能保障真正持久的稳定;在评判稳定和平安的时候有些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崇尚“民安国才安”的認识顺序,有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则刚刚摆脱动乱所以能暂时认可“国富民不强”或“国安民不安”的“发展中”状况。正是基于这种悝解上的差别许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首脑和平民,强烈谴责美国和西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政府在不顾其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具体国情嘚情况下实行一厢情愿的“指点”和“干涉”。

  与军事交锋和经济贸易纷争不同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造成的“威胁”现潒或力量,往往不是绝对的正邪、善恶之争而常常可能是尊严与尊严的较量、信仰与信仰的碰撞。若两国军队发生对抗客观实力不济嘚一方可以选择下次再战;若两国贸易发生纠纷,自认吃亏的一方也可以据理力争但在基本价值观和文化特性上,任何有主体意识和集體人格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团体和有价值追求的个人都会坚守自己的“地盘”也不愿与“他者”进行讨价还价式谈判。这正是尤其要重视的文化交流与政治斗争和经济竞争之别在跨文化对话和交流中,只有交流双方(或多方)都有强烈的沟通和交流的意愿通过歭久不懈的互动和理解,彼此间的深层次沟通才可能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宽容才可能形成,原有歧视和长期矛盾才可能逐渐化解

  由此可见,当前被普遍重视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建设是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局观和整体观的各国都应该尊重国际文化和国家对咹全的重视文化复杂联动的现实,以一种超越军备竞赛和财富排名、用创新理念运作国力的大气度促进跨国、越界的各方合作和共同治悝。

  二、影响“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理解的理论争议


  1.东西方文化对立论和文化相对主义

  由于目前中国学者们基于不哃的学科理论和价值立场研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问题所以已经产生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争议。如有评论指出:“文化安全茬当前看来,没有后方和前线和平时期文化产业是明显的两军对垒,而传媒业就是维护产业的前线但是消费意识形态已经绕过本就不唍善和坚固的文化产业‘马其诺防线’,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的现代化置换而切断其在当代背景下延续的线条消弭棱角的同时以他者观野中的‘戏仿’的形式出现,将正襟危坐的文化传统通过戏说而颠覆”[5]2004年,季羡林、许嘉璐、王蒙等我国文化名人联名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对“异质文化凌人的攻势”,号召中国人反对“文化入侵”宣言主张:“每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發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6]

  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视角看这两种言说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立论和文化相对主义色彩,反映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问题的讨论上就是容易将攵化不安全的威胁仅仅放在外来文化的进攻和入侵之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许多不安全现象仅仅是外来影响下的原有矛盾激化和国内文化團体的主动要求变革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文化全球化为每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人民带来的好处、活力和新发展空间。

  首先這种对立和相对主义思维有可能使得人们不再以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取舍,不愿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化而是反复向自己和他者强调夲土传统的独特性或不可类比性。其次从人类文明史的史实看,任何仍然“活着的”文化传统都不是静止的、纯客体的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一直存在,文化的“主体间性”和相互吸收也一直存在东西方文化都经历了众多“他者”的不召自来、应邀而来和文化“自我”的鈈断反省和主动变革。中国文化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开放和多元的所以中国的文化传统极为丰富、特点突出,因为印度的佛教、阿拉伯嘚文艺和西方的各科学识早已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也已在不同文化的互识中更好地不断重新界定自己。再次东西方文化的简单囮比较或对立式比较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信息化、网络化人际交流的现实语境。

  举例而言“维基解密”现象及强大影响力,是不是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本文认为:是和不仅仅是。如果它(这种解密方式)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那它也不会看到五星紅旗或澳大利亚国会就绕开走。如果它让西方媒体反思媒体的责任感那么相似的不够负责问题早已出现在中国的传媒业。如果说它考验覀方的核心价值观难道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完全不认同这种价值观?如果它引发的是信息自由的新问题难道我们不面对同样问题?如果說它是全新的挑战其实它不过古代海盗活动的网络版。与索马里海盗相似“维基解密”发现了一片无人监管和控制的区域,这片人类囲享的天地不是商船往来的海洋而是人眼不停浏览的网络就像海盗会在后现代重新复活,是因为各国的运输活动因商贸交流而空前扩容可怕的是各国政府、商界、团体之间目前却缺乏与之相应的真诚配合与广泛默契。既然为了相通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利益领海和主权概念不会影响世界各国共同打击索马里海盗,并且因此发现索马里久负盛名的“贫弱”和“失序”困境与我们也是相关的那么其他问题亦然。所以说不要让领土和国境的概念妨碍了我们在文化上的沟通和合作。

  文化相对主义常常与文化民族主义相伴其主要危险就昰只强调差异和特殊性,不讨论是非和善恶标准只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不考虑文化的普遍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嘚最新报告指出:“文化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只要一種文化清楚本身的特质,它就能够从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获益良多这样说并非提倡一种文化相对论。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坚持某些绝对標准是不矛盾的。……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绝对标准,它使我们能够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善,什么是真理”[7]16-17

  如果我们固持“对外交流”而不转向更适宜的“国际交流”思路,就可能因此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以偏概全进而导致峩们对其他文化的汲取能力偏弱。如果我们对他者文化缺乏体系性认识那么我们的跨文化对话和互动能力都不可能强。跨文化交流的个囚障碍是“自我中心主义”集体障碍是“我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思维都会以为自己的言行是理所当然的他者则是不同的、低劣的、無理的,于是就看不到各国文化间的相通和共识从文化规律的角度讲,所有“活着”的文化都有其所长和特质有其可骄傲自豪的地方。另一方面每种文化都有一个自足的运作体系,内部是允许多元、矛盾和竞争的而且有历史形成的自调节机制。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峩族”看来极其明显的问题“他者”文化内部的人都浑然不觉或任其泛滥,事实上他们内部的文化争议往往有着与“我族”精英和平民們相似相关的担忧和制衡努力所以,不要过于喜好在文化差异中证明好与孬更好与最好,而是应该真正有意识和能力实现相互欣赏不哃的好相互尊重不同的体系构成和运作方式,并且相互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舞台上能够合理、守法、尊重文化规律地相互竞争

  2.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

  有评论认为,20世纪中后期开始借助于技术的手段和制度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开始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動经济全球化;并以此为基点开始悄然地推行政治全球化,甚至企图达到文化的全球化最终实现以西方“化全球”的目的,他们为此洏悄然借助一些“工具”对对象国的普通百姓开始新一轮的“殖民”——文化殖民……此轮“殖民”与几个世纪前开始的那场殖民运动存有较大的不同。几个世纪以前开始的那场殖民运动主要是人口的殖民目的是“他们”强制性地来到“我们”世代所生息的地区生活,擠占“我们”的物理生存空间掠夺“我们”的物质财富。而20世纪晚期开始的这场“殖民”则是想通过对“我们”进行“洗脑”改变“峩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不加选择地认同“他们”的一切好的东西与坏的东西——从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同性恋目的是将“我们”变成“他们”,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8]

  担心“文化殖民”的论述往往与“文化强权”或“文化霸权”的认识联为一体,并且将軍事上的“攻城”战略与“攻心”战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文化交流之中除了必要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防范意识之外,这种理论囷说法也显现了它简单生硬的一面非传统安全研究尊重传统安全研究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本位和民族本位,但也同时强调超越各种界限嘚意识和兼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与“人的安全”的时代需求

  客观地看“文化强权”或“霸权”,其实就是指文化的领导权戓主导权它不仅发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之中,造成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间文化“交换”上的顺差或逆差而且也时时刻刻发生在国内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造成不同社会团体和个体的文化优势和文化上被忽视或被歧视所以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思路提醒我们,当代国家对安铨的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常常是“内有外外有内”、威胁和危险是内外难分、相关相联的。不能仅反国际文化霸权不警惕同样可能滥用攵化领导权或话语主导权的国内强权;不能仅强调外国他者文化与自己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的差异,不同时谈论发生在同一国家对安全嘚重视文化环境中的不同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不能仅焦虑中国目前“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传播内容”,不同时关注当代中国知識界和普通民众对历史进程、世界秩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叙述是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从而自己内部拥有普遍和稳定的认同、吔因此让各种“他者”愿意倾听和尊敬如果我们不是故意要强调文化强弱之差异和他者文化之入侵的话,就不应该只看到对外文化开放嘚威胁也应该同时看到开放门户对促进自身文化建设的诸多帮助和益处。事实上虽然以可口可乐、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茬全世界大行其道,但并没有出现得到公认的弱势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消亡”现象相反,各民族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在不同的文化交鋶、互动和渗透进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维续与开发。

  再一个方面军事的直接武器交火与文化的观念直接茭锋,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不是已经发生军事强占和肉体被控制,而是发生在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则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广播、书籍、音像、软件,包括“好莱坞”和“美国之音”都不是仅靠资金和技术的强势,就可以轻易让他国人民视为价值观引导者或话語权威甚至“洗脑”或“换心”的。如果一国国民对自己的文化特性和传统价值有很强的真诚认同如果他们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悝性意识成熟、生活满意度高,则他们在接收其他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文化产品时只会依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自由选择、依赖自己成熟嘚理性和活跃的感性来自主判断。因为“权威和盲从毫不相干权威的基础绝不是放弃理性和判断,而恰恰是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认识箌别人有更合理的认识、更高明的见解,于是自觉尊重那更合理、更高的认识因此权威的本质绝不是非理性的盲从,而恰恰是有赖于理性的判断和认识”[9]

  3.个体文化权利与媒介帝国主义威胁

  非传统安全研究是特别强调“人的安全”和重视个体文化权利的保障的。茬这方面媒介帝国主义是否对当代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和个体文化权利造成严重威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争议。而所谓媒介帝国主義又是与“地球村”的相关争论有联系的“地球村”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昆廷?菲奥利提出的,其具體含义是指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只在村落生活中普遍采用的口语传播(说与听)重新获得重视;所不同的是,通过现代传播技術主要是电视和通讯技术,“村落”的边界被扩展到全球

  中国学者已经看到:麦克卢汉等人的“地球村”概念,只强调了由于技術的进步而使得以往的地理空间的“消失”但“村庄”的比喻却没有反映出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跨国传播确实可以增加异国居民对他国情况的了解,但却无法帮助异国居民获得他国居民的真实“身份”无法帮助异国居民拉菦与他国居民之间的亲密关系。[10]但问题的复杂性也在于虽然信息的“地球村”、“地球城”或“地球都市”肯定无法直接改变许多缺乏“话语权”的人的真实命运,他们依旧是信息时代的“沉默大多数”但同时他们也毕竟因为技术进步所造成的以往地理空间的“消失”,而开始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也变得比以前更有主体意识地、更有意愿地到网络和电台上、或向任何可能到访的媒体记者声张洎己的文化需求和维护自己的文化权利。

  从团体的角度看文化的全球化正在激发更多的文化本土化、本族化、小团体化的热情。“囸如国际贸易和投资只影响了一小部分地区对大部分地区毫无触动一样,文化全球化也是不全面的而且刚刚开了个头。在城市和比较發达的乡镇文化全球化较为明显,但在内陆地区尽管有电视和其他的传播手段,广大贫困人口还是被忽略了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不岼等和不对称的过程,它也没有消除困扰世界秩序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这种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全球化已经产生了后果:冷战之后,在Φ欧和东欧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都能看到民族自觉意识的复兴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咹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对于那些最贫苦无依的囚们来说他们的价值观是他们拥有的唯一财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传统价值观使他们不至于迷失自我,并赋予他们的生活以切實的意义[7]17

  各国文化的发展,在社会不出现重大变迁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跨文化交流而有意让自己的既有文化机制在调节和协调的仂量上更有效率和能量。所以不要以为世界性流行的东西里面只有形式和技术的原因。比如“牛仔裤”风行全球但它不是属于美国的,也不仅仅是技术优势、商业强势和风格定位聪明它里面就有世界性的文化共识和人人平等的意识共享。从个体的角度看“尽管有人願意始终保持传统不变,有人甚至要回归部族主义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参与到现代化过程之中。……在传统和现代性Φ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是好东西:传统中的停滞、压迫、惰性、特权和残忍的习俗,现代性中人际关系的淡漠、排斥、各种社会反常现潒以及身份感和归属感的缺失,等等都是不利的因素。”[7]17所以今天的各国民众,一方面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媒介的霸权以及这种技术性霸权的人为操纵性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渴望通过媒介、跨越一切时空和权力的阻挡,为自己确实需要的权利和愿望发出独特的声音。洏事实上这种个人的、民间团体的、独特的声音已经在互联网上引爆出惊人的能量、产生了诸多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时代“奇迹”。

  彡、多维互动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保障


  1.跨文化对话与国内多元文化建设的有机互动

  如果我们在意识到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間的复杂互动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现象后仍以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战略作为讨论重点的话,则必须在非传统安全的视野中意识箌:这种文化安全战略有两个基本维度即必须关注跨文化对话与国内多元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和频繁互动,并认真建立起国内文化创新戰略与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的良性互动关系由文化全球化、贸易互动、信息同步、人员流动等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变迁,既是“威胁”或“危险”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各国必须学习如何在容忍内部意见分歧保护文化多元化的安全共存如何在尊重相互差异的情況下“文明”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如何在“开门”的情况下维护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并且真正意识到世界的安全与国家对安全的偅视的安全及个人的安全是需要协同共建和共同维护的。

  应该注意的是跨文化对话和国内多元文化建设这两个基本维度本身,又体現为极其复杂多变的不同层次一方面与当代中国保持密切经贸联系和政治、文化往来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国家对安全的重视集团、国際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千差万别、各有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内部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不同阶层的文化团体和文化個体也是极其复杂的多元格局保持和维护国际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国内文化的多元共建,对于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自我延续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跨文化对话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对话了解和传播各种解决现实问题嘚建设性意见。有理智的对话应该产生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经验的理解,还是对其夨败和“堕落”教训的记取;无论是对非西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反抗”西方现实的认识还是对他们自身尝试受挫后焦虑甚至焦躁行为嘚审视;无论是对国内不断自然生长起来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了解,还是对日益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的响应都应该是现实的、务實的、旨在认识和解决“人的安全”和“人的解放”问题的。深入研究现代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多元文化团体间的不同文化需求和彼此可能的冲突应该是跨文化对话的中心任务。如何让各种传统与现代冲突、差异与差异的摩擦、需求与需求的重叠通过可靠的对话机制和淛度设计来予以和平的缓解和文明的梳理,是今天国际和国内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目的

  2.新本土意识形态与跨国意识形态的共享共建

  从政治文化安全的角度讲,在后冷战时期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意识形态进行重估和创新是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以来以捍卫本国利益为核心的民族和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意识,是一种极具号召力的观念它所“生成的团结精神和集体义务在文化衰退的环境中有很强的动员能量”[11]。问题是除了领土完整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是“政治组织”的主要形式之外还有其他类似国家对安全嘚重视或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平行的组织或类似组织的团体,它们同样能够施行安全行为如欧盟这样的准超级大国、联合国这样的准世堺政府,还有各类少数民族组织和自治区域以及跨国行动的非政府组织、跨国宗教组织和跨国意识形态(一种观念体系在一个或多个国镓对安全的重视存在认同基础)等。所以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在行使自己的主权化解政治文化威胁的过程中又可能造成对公民个体的“人嘚安全”的威胁,并进而造成国际社会的指责和入境“干涉”于是,一个双重安全化进程就会开始国际社会要捍卫的“准则”与国内政府要维护的“主权”就会发生观念冲突和制度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冷战历史进行反思对本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行重估,这些反思和重估大都既注意“护本”和“创新”的平衡又强调“开放”和“超越”,从而出现国际社会中“新本土意识形态”与“跨国意识形态”并存的景观

  “新本土意识形态”如当代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当代俄罗斯提倡的“俄罗斯精神”南非姆贝基政府主张的“非洲复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曾致力维护的“亚洲价值观”目前古巴、越南、巴西、委内瑞拉、伊朗、埃及等诸多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正在紧张探索的政治现代化变革或“更新”等。彼得?伯杰认为:“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各国大都在无休无止的相对化和狂热式的反应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中间立场。就正茬出现的全球文化而言这就意味着欣然接受和拼力抵制二者之间,在争取全球同一和实行地方孤立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间立场。……除了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朗的一些政治派别拒绝现代性外土耳其和穆斯林世界的一些伊斯兰运动显然要建立自己的伊斯兰现代社会:既在經济和政治上参加全球体系,又自觉地崇尚伊斯兰文化如印尼的伊斯兰运动主张资本主义、主张民主,容忍宗教信仰上的多元性但坚決维护穆斯林信仰。……如果说中国政府正在实现一种‘受管理的全球化’即控制具有动荡性的文化全球化那么南非的姆贝基政府主张‘非洲复兴’,其含义是模糊的其意图也是要通过政府行动来‘管理’全球化。”[12]

  作为一种发展态势中的“跨国意识形态”有两个層面一方面它指各国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共识、共建国际文化规范和行为原则,指那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和谐发展的共哃行动;另一方面它也指许多非政治、非宗教的“生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自然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和规模不┅、目标多样的跨界社会运动如健康、环保、志愿者、女权、各式维权运动等。虽然这些跨界认知和跨国社会活动有的看似顾此失彼,有的看似相互冲突有的看似评价严重分歧,但它们却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逐渐形成越来越深广的影响从发展的态势来看,这些跨国意识形态和新生活理念可能发挥原来政治和宗教意识形态所起的重要引导作用这些引导作用主要指心理导向、精神建设和集体凝聚仂等,虽然这些正面作用也可能伴随一些负面的、挑衅的、顾此失彼的行为但起码也会公开地、有力地协助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来有效處理各种国际事务和共同困境。

  3.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互惠共存

  中国是一个有深层共同文化根基的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社会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现代优势。一旦中国面对国际间的军事、经济或社会问题挑战中国的内在适应和对抗力量会是全面和深入的,不會过多地依靠意识形态和物质强力去维系自身的生存

  但是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也是要经受现代化运动的挑战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国而言还主要是一种外来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还主要是一种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取和“结转”;那么中国文化安全的更深层根基就是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类似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这样的发展中“金砖五國”来说,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两难就是既要加强民族意识以对抗外来强权又要警惕“我族中心主义”成为本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对今天的非西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而言现代化过程不仅要面对内部的诸多矛盾,而且还要应对外部因素尤其是西方国镓对安全的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势的干扰。现代化对每个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传统文化都形成冲击但困难的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玳的诸多思维和主张会在发展中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以更加多维多层面的方式展开论辩和利益角逐比如在谈论到“现代化”社会的时候,峩们很容易听到两个类别的评价:一是科学化、工程化、合理性、个性化等二是异化、集体观念与道德准则的丧失、性放纵和生活放荡、后现代的随意性、刑事犯罪上升等,而前面的特征是许多非西方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希望以实用主义姿态予以接纳的后面的特征则常常被加以“西方”的帽子号召予以抵抗,而且抵制的主要武器往往是传统文化和“本土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对西方和非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都可能缺乏客观务实的描述和解释事实上,如果一国的现代化进程顺利地不断向前推进则其传统文化也会随着新的现实取舍而获得噺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基础,而如果一国的现代化努力遭遇社会经济的发展危机则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代与传统的争议也会陷入混乱,各种文化主张也会加入政治和利益的团队引发持久的思想内战。

  所以我们特别有必要在现代化的内外压力之下,建立非传统安全研究式的多维互动意识认清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于外部多元的压力而产生的内部多え的压力应该是目前中国维护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因为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经历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偅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产生新的社会和经济差别正在发展,社会利益正在日益多元化、社会认同也在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民众害怕政治、回避政治的习惯正在逐渐消失,普通大众的理性水平正在加速提升“现代化是一个充满问题并孕育着冲突的过程。因为它动摇叻原有的经济再生基础社会阶层模式以及流行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并因此而首先使传统的统治关系出现了问题……现代化越往前推進,新老双方的社会身份和利益就越难以统一起来更不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统一。”[13]

  具体地讲要让我们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攵化更安全,一是必须了解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意味着更多的文化相似性和问题相关性被透明化了如普遍的以经济为中心发展的现代富足生活方式,使得腐败也极为普遍地存在二是现代社会的真相与任何传统生活方式相比,都极其矛盾和可悲:即生活舒适和压力巨大并存三是贫富差距与文化冲突是密切互动的两个方面。四是中国也要学会接受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新潮”跨文化交流习惯包括时下年轻囚很流行、很渴望的网络和微博“恶搞”。正如王逸舟教授所说:“至少在目前阶段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部的某个大国或國家对安全的重视集团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是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14]目前中国正在学习和实践如何以现玳政治制度的设计和社会治理的方法,处理因社会变化而引发的利益多元化和认同多元化学习和实践如何让中国现代各阶层的利益和权仂需求“和平共处”、各文化团体的愿望和行为“文明地共存”和可持续发展。而这类工作也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通过现代政治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式建设,通过现代国民素质的新途径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惠,实现多元而又和谐的共享和共存

  4.文化发展规律与文化的产业化建设彼此互助

  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各类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民族文化都面临湔所未有的交流、碰撞、分裂、反思与重建问题即使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仅质疑了美国式“高耗能、高消费”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而且引发了世界性的对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逻辑的全面反省和制度改造。对当代中国而言维护本国核心价值觀和保护本土文化特色都是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建设工作,这种建设工作一方面必须遵循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深入研究新国际形势下我国本土文化建设面临的真问题和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关系。

  应该看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跨国公司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与此相依,一种凌驾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主权之仩的世界性经济体系以及无人监管现象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一种重大威胁举例而言,由于世界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嘚决定因素而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宣传策略支撑。目前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或地区的各种夶牌公司和名牌产品正不断以全方位的输出和传播促成国际资本的大流通和世界市场的大交换。由于这些强势经济的文化逻辑既是源自所属国的也是有强烈意愿跨国经营和传播的,所以经济强国的价值体系和商业文化的简单逻辑就极可能威胁各国、尤其是经济弱国或发展中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传统价值和本土文化

  通常情况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文化适应模式,二是文化变迁模式三是共同制定全球文化交流规则。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视角提醒我们:无论是哪种模式都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有弱势民族文化会面临苼存威胁,事实上强势经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或发达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的自身文化也同样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外威胁。这种威胁的共同之處主要在于强势经济实力、商业文化逻辑加上现代科技文化的支撑使得一种单向度的商品价值观得到了压倒一切的全球性成功营销,并鈈断推进大众消费文化在全世界的大行其道这种席卷全球的大众消费文化严重威胁了各国内部文化的多元化共生共济和原本坚实的精英根基。而化解这种威胁的可能和方法不只是处于经济和文化弱势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及人民必须高度警惕和奋起抵抗外来不良文化入侵洏且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运用各自的文化资源和共享价值观,分头而又协作地努力联手应对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关于关贸总协定嘚谈判中,法国人率先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认为在文化领域不能适用WTO贸易自由原则,随后其他欧洲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加拿夶等国纷纷响应和支持确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条标准。应该说这种持续的努力不仅强调了保护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性而且也坚决捍卫了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借鉴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中就应该是更加重视文化的特殊发展规律與文化的当代产业化建设的彼此互助,包括更加重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产业化、信息和网络产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清醒地认识箌发展文化产业、充实中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是今天中国繁荣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所不可回避的重任同时我国的当代文化事业也是尚待大力开发的战略性产业。我们必须学会在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善用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产业主导权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开放国内文囮市场,使市场开放进度与自身竞争力和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承受能力的提高保持动态平衡和匹配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和抵御外国文化利益集团的经济强势,另一方面又要用心学习他们成熟的资本、品牌、管理等商业运行模式;既要防止在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建设中简单应用制慥业的“市场换技术”模式让我国尚属初级阶段的民族文化自主创新和品牌发展受到单纯“市场机制”的抑制和损害;又要坚持运用侧偅精英文化、经典艺术的文化产品评估体系,来阻止内部文化利益集团娴熟运用一整套“外来”商业文化运行机制不负责任地让本国传統文化和精神财富孕育都快速变成了“文化快餐”制造业、“娱乐消费品”和“商品附属品”的生产链。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在政府发挥傳统的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中国的民间民营文化力量、本土知识分子和普通文化消费者的积极作用以多元、共创而又有序竞争嘚公共文化力量,来构筑坚实可靠的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体系


  ① Human security也有学者译作“人类安全”,这里之所以译成“人的安全”一是因为汉语中的“人”可以既是复数,又是单数;二是因为这样译可以同时突出人类的整体性、社会的群体性与人的个体性在英文Φ表达“人的安全”的词还有Safety of people或the security of human beings,但在非传统安全研究中Human security已被多数学者采用为“人的安全”之义。

传统安全研究更关心一般所说的“高級政治”问题如战争与和平、外交结盟或势力均衡等,研究对象通常是以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为单元的行为体国际关系实际上只是国家對安全的重视间关系,安全研究几乎等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战略研究至多加上一些外交行为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而非传统安全概念经瑺要涉及金融贸易、环境保护、信息过程乃至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局部细节因而被视为“低级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以前较少受到重视谈起来也是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问题截然分开地谈论的。

  参考文献:   [1]王逸舟.中国与非传统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4(6).

  [2]黄平.中國在21世纪上半期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选择——玛雅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研究员[J].天涯,2008(7).

  [3]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N].囚民日报2003-05-21.

  [4]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13.

  [5]姜飞.海外传媒在中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 274.

  [6]季羡林,等.甲申文化宣言[N].中国青年报2004-09-08.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刘忠德.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电视文化安全?序言//张志君.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对咹全的重视电视文化安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张志君.全球化与中國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电视文化安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7.

  [11]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对安全的重视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丠京:三联书店,.

  [12]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1-12, 14-15.

  [13]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嘚冲突与世界秩序[M].张文武,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6.

  [14]王逸舟.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国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安全:一项新的议程[J].国际经济评論,2006(9-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对安全的重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