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芬民族是什么意思民族

 广西瑶族 是南方之一。据2007年统计,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等六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广西瑶族青年歌手-陈春燕 瑶族自称有“优勉”、“金门”、“布努”、“拉珈”等。瑶族因居地不同,有别,差异,支系较多。主要有尤棉()、金门()、布努()、格劳()、拉珈()、藻敏()等。分布在广西、、、、、6省(自治区),人口213万多人(1990),广西约占61%。呈大分散,小集中,多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他称有“盘瑶”、“过山瑶”、“山子瑶”、“八排瑶”、“坳瑶”、“茶山瑶”、“白裤瑶”等三十余种,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瑶族。  在广西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的、的、、的等。  瑶族先民在时期称为长沙武陵蛮,时期称莫瑶,时称莫徭,以后称瑶。  宋以后有徭之称出现。从其原始居民追溯,与古代之“尤”部落有关。长期居住山区,迁徙频繁,从事刀耕火种游耕农业,是南方山地民族之一。古代逐渐向南迁徙,以后部分又向西徙居。,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起兵反抗封建王朝统治。时曾爆发湘西南吴天保起义,规模较大。爆发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斗争持续100多年。时湖南江华以赵金龙为首的瑶民起义,给封建王朝沉重打击。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斗争,影响也很大。瑶族有3种。崇拜多神,受道教影响较深,祖先崇拜甚笃,奉仰。1950年后,刀耕火种游耕农业得到很大程度改变,逐步定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瑶族聚居的乡村,大多数修通公路,彻底改变“跣足步行”、“兀负背驮”面貌。广西富川瑶族姑娘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语言属。  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绝大多数瑶族居住山区,东部有,西部有,南部有,平均在500—1000米之间,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为主,森林以松杉为多,经济作物有桐油、松脂、茶叶、香草、八角、药材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新中国建立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都安、巴马、富川等地;第二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金秀、龙胜、兴安等地瑶山;第三类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如广西西部部分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地区、大瑶山、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等。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外,人们大都过着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瑶族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用机耕和化肥。  宋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在瑶族地区设置土司制度,民国年间在大瑶山设立“化瑶局”和“设治局”,后来改设保甲制度。大瑶山还存在着原始的瑶老制和石牌制,大瑶山的石牌制组织及其习惯法——石牌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一定作用。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采。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南丹白裤瑶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或白色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饰耳环、手镯、银牌。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有所变化,青年人穿着多样,既有家机布的民族服饰,也有毛料做的中山装和西装。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房屋多为竹木结构,也有土筑墙,上盖瓦片;一般分为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灶房和火堂,后作卧室和客户;在两侧设两门,一门为平时进出,一门为便于姑娘和情人谈情说爱进出;正面开设大门,是婚丧祭祀时人们出入之门。  瑶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以族外婚为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女方要收一定数量的聘礼金。招郎入赘的习俗较普遍,过去南丹等地瑶族舅权很大,外甥女只有在舅父无子时,才能嫁给别人,但聘礼要由舅父收领一半以上。  瑶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盘瓠传说》、《密洛陀》神话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瑶族是热爱唱歌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盘王歌》是瑶族长歌代表作,全歌达万行,形式不拘一格。还有《密洛陀》古歌、甲子歌、信歌等,瑶族信歌是以歌代信。长鼓舞和铜鼓舞是瑶族传统舞蹈。瑶族民间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腊染等,工艺精巧,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部分属苗语支,少部分属壮侗语族。瑶族一般以自己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由于长期和汉、壮民族杂居,瑶族人民都会说汉话,有的会讲壮话。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清坡村稻田风景 瑶族人民反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史不绝书。明代广西大藤峡和广东罗定地区的瑶族人民坚持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长达二百余年。清代道光年间在湘南爆发了赵金龙、蓝正樽、雷再浩领导的三次瑶民起义。1933年桂北瑶民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声势浩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瑶族人民的斗争有了新的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瑶族人民参加了左右江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瑶族人民在参加和支援人民的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广西先后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马、富川、大化、恭城六个瑶族自治县。在散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9个瑶族乡,瑶族人民充分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迅速的发展。  广西先后建立6个瑶族自治县,在小聚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7个瑶族乡。民族特点突出,民俗内容丰富。长鼓舞和铜鼓舞,闻名中外。瑶医瑶药,颇负盛名。节日较多,各地不一。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有击长鼓、铜鼓等盛大活动。广西瑶族的传统文化瑶族文学史 密洛陀古歌发源地来自“石山王国”-都安 瑶族有自己的而无,他们的活动长期以来主要形式是歌瑶和传说故事。瑶族支系多、语言复杂,在文学上又是丰富多彩。  以前,瑶族先民十分低下,生活简单而贫困,产生了很多。这些神话内容多样,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瑶族先民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才智,经过长期流传演化不衰,至今令人喜闻乐道。流传在、等地的神话叙事诗《密洛陀》,歌颂了女始祖密洛陀创造万物的功绩,反映了瑶族先民对和的认识。流传在瑶族广大地区的《盘瓠》神话,反映了瑶族先民的,歌颂了崇高的英雄祖先。洪水滔天神话《伏羲兄妹》,颂扬了另一种图腾的祖先,洪水遗民再创人类的斗争。民间传说故事《竹笛》、《谁的本领最大》,古歌《瑶族歌堂曲》、《盘古造天地》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生活和思想。瑶族远古文学中神话比重大,内容较丰富,语言质朴。从整体看,瑶族远古文学属全民性质的文学。  从到1840年是瑶族古代文学时期。瑶族社会受封建社会影响而向前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诗歌、传说、故事和说词。这时期最有名的是《》,内容丰富,是集古典瑶歌的大成,成为祭盘王的圣歌。反映瑶族迁徙、查亲、求援和爱情的信歌,独具特色,如《交趾曲》、《海南信》、《桃川信歌》等都很有名。是新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如的《石牌话》和《彩话》,都安和巴马的《说亲词》等,反映了当时的瑶族社会历史和婚姻习俗。在传说故事方面有反映地方风物的《千家垌》和民族习俗的《达努节的传说》,以及歌颂爱情和机智人物的《五彩带》、《白鼠衣》等。这时期出现了借用记录瑶歌,手抄歌书。汉、壮族的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传入瑶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文龙与肖尼》等,这促进瑶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瑶族的近代文学在主题上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现实性,“词兼瑶汉”的书面文学语言进一步发展,用汉字记载和创作的作品日益增多。如:歌颂瑶族人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呼王的恩情厚》,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的《官家凶恶不讲理》,控诉封建社会的诉苦歌《长工苦》,反对封建婚姻的《爹娘逼我要丢郎》。故事方面有歌颂太平军纪律严明的《太平军过瑶寨》,揭露剥削者和歌颂劳动人民的《白石郎找神牛》,反映善与恶斗争的《笨与乖》等。这个时期突出特点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内容,大量苦歌产物,同时也产生革命歌瑶。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使瑶族文学形式进一步发展。  瑶族现代文学是瑶族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过去。如反映广西左、右江革命的红色歌瑶《瑶家来了红七军》、表现瑶民英雄气概的《瑶民起义歌》等。新中国建立后,瑶族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发展,瑶族文学开创了新阶段,出现了瑶族的诗人和作家,出现了大量的歌颂新生活的作品。歌颂党、欢呼解放的有《快看云开见救星》、《如今世界大变样》等。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高山高岭一条藤》、《金秀河水长又长》等。赞美瑶山和新生活的有《瑶山九冲十八岭》、《瑶山是个好地方》等。这些诗歌都表现了新思想和新生活。故事有《牛司令》、《公巴擒狼》等,表现了对敌斗争、军民团结的英雄气概。此外,搜集整理并出版了一批瑶族民间文学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贡献。诗人、作家等都是新成长的瑶族作家。瑶族民间文学& 《波努河》 长篇小说《波努河》是瑶族作家蓝怀昌的处女作,曾获广西最高文艺奖的“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也是瑶族文学史上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玉梅和玉竹与海外归来的华夏赤子郑万明曲折动人而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现实与神话相映生辉,写实与抒情共铸一炉,情节曲折生动,民族气息浓郁,自然色彩瑰丽,形成了小说特有的艺术风格。  瑶族《伏羲兄妹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对兄妹,哥哥叫伏羲,伏羲有一个聪明的妹妹,兄妹很小就死了娘,父亲是张天师。有一天,玉皇大帝派雷公下凡巡视,雷公把大雨撒向大地,张天师大骂雷公,雷公便冲进他家里讲理,但由于雷公冲得过猛跌倒了,被张天师抓住,关在泥仓里。有一次张天师要外出,便交待伏羲兄妹,看好雷公。张天师一走,雷公便向兄妹求情,说道:“我受玉皇大帝委托,为人间布云降雨,为人造福,现在被关在泥仓里,上不能报天,下不能为民造福,不知如何才好?”妹妹听后受了感动,便与伏羲商量,把雷公放出来。雷公出泥仓后,送一个葫芦给伏羲兄妹,并说:“一旦你们遇到灾难,就躲进葫芦里,它可以使你们化险为夷。”说完走出屋子,一声霹雳,腾空而去。  过了不久,突然雷雨交加,一连几个月,暴雨把大地淹没了,一片白茫茫,只有伏羲兄妹幸存在大葫芦里,飘在水面上。七天七夜后,葫芦忽然“轰”的一声巨响,爆裂了。伏羲兄妹从巨响中惊醒,钻出葫芦一看:洪水退尽,大地荒凉。这时,雷公对伏羲兄妹说:“世间的人都淹尽了,你们两人就结为夫妻,传子接代,延续人类吧!”伏羲兄妹都不同意,怎么办呢?雷公只好决定让他们问植物、动物,如果它们都答应,兄妹就要结婚,他们同意了。伏羲先问竹子,竹子点点头说“可以”!妹妹一气之下把竹子砍成几片,说道:“如果你还能接起来成活的话,我们就成亲。”结果竹子真的成活,所以留下节节疤痕。他们又问乌龟,老乌龟伸长脖子说:“可以,可以!”伏羲一怒之下把乌龟打烂,乌龟没有死,合起破碎背壳爬下河中,因此留下了乌龟壳的花纹。伏羲兄妹还是不服。最后,雷公找来一块石磨,劈成两半,叫伏羲拿一半上东山,妹妹拿一半上西山,说道:“如果你们两个把石磨从山顶上往下滚,能合在一起,就要成亲了。”伏羲兄妹只好同意了。结果,两个人在东山和西山滚下的磨又合拢了。伏羲兄妹哑口无言,只好结为夫妻。  伏羲兄妹结婚不久,妹妹就怀孕了,可是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一直等到了五年才生下了一团肉瘤。兄妹伤心大骂起来,这时,玉皇大帝派盘古皇下凡人间,告诉兄妹把肉瘤剁碎,撒向四面八方。兄妹只好照办,伏羲往山下撒,他的力气大,撒的肉末多且远,所以形成了人口众多的汉族;妹妹往山上撒,因她力气小,撒的肉末就少,所以形成了山上人口较少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盘瓠神话》 瑶族的盘瓠神话是讲述瑶族族源的神话,主要在讲“勉”语的瑶族地区流传,家喻户晓。盘瓠神话在瑶族中影响较大,历时已久,经过不断演变加工,各地流传的情节尽管不一,但中心内容大体相同。金秀瑶族自治县流传的盘瓠神话的内容大意如下:  古时代有个皇帝叫平王,养有一只宠爱的龙犬。海外高王入侵。平王出告示许愿:谁能灭高王,金银任取用,公主任选娶。无人敢来应招,平王心忧。一日,龙犬口衔告示上殿,平王惊问龙犬为何阻拦招募贤能,龙犬摇尾三下;又问龙犬难道有本领报效国家,龙犬点头三下。平王领悟龙犬的好意,大喜。  龙犬在海中游了七天七夜后到了高王宫殿。高王见后疑问,为何不在平王身边,龙犬摇尾三下;又问是否平王的国家快完了,龙犬点头三下。高王大喜,愿收养龙犬,并设宴洗尘。当晚,高王醉后大睡。龙犬入室想咬死高王,因有卫兵很难得逞。第二天高王起身上厕所,龙犬紧跟其后,趁无人在旁就咬下高王的睾丸,高王昏倒在地,龙犬又咬断颈子,立即口衔高王的头回国。从此,高王与平王相争就失败了。  平王为龙犬庆功,设宴龙犬不吃,赏赐不要,只想当附马。平王为难,大公主和二公主都反对,人怎能和犬相配!只有三公主说,许愿要兑现,失信必失天下。平王无法,最后龙犬选上三公主结成良缘。婚后,三公主说龙犬是个美男子,白天是犬,晚上是人,身上毛是龙袍,变人就要当王,当王难免要争天下。平王说不要紧,封他为南京十保殿当王就行了。龙犬叫三公主蒸他七天七夜就成人,三公主怕把他蒸死只蒸六天六夜就开盖,头和小腿尚未脱尽毛,只好用布包缠头和小腿。  龙犬变人作王,名叫盘瓠(护),得六男六女,又教其男耕女织。后来,平王送来一份免役券牒,赐十二姓。从此,有了盘瓠子孙。  这个神话揉进了后世许多生活内容,加工成较完整的故事。它产生于瑶族先民在生产力和认识能力低下的时期。盘瓠神话是以犬作图腾崇拜的标志,这是原始社会人类把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与本族起源联系起来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神话来由的原因。平王与高王之争反映了原始社会氏族战争,盘瓠与三公主成婚间接反映了瑶族外婚的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各族人民的骨肉关系。  瑶族荣称自己是盘瓠子孙,敬盘瓠为始祖,树立了瑶族英雄的伟大形象。他不畏艰险,为民除害;不贪财物,勤劳得福;变人为王,子孙满堂……这是多么新奇、朴素、浪漫的幻想。这种幻想变成喜闻乐见的传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虽然盘瓠(古)神话在其他民族中也有流传,但瑶族的盘瓠神话有独特风格是瑶族文学史上永不凋谢的花朵。  《评皇券牒》(《过山榜》) 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评皇券牒》,是瑶族的重要文献,是研究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评皇券牒》,也称《过山榜》,《过山牒》,《盘古皇圣牒》,《瑶人榜文》等。《评皇券牒》产生时代大约在隋唐时期。  瑶族《评皇券牒》可分为两种类型。一、内容较完整,篇幅一般为六七千字,冗长者有万言之多,为券牒中的古本;二、内容较简短,篇幅一般为四五千字,少的只有百来字,增删之处较多,为券牒中的简本。瑶族没有文字,民间珍藏的《评皇券牒》文献,用汉文誊写流传,券牒扉页标有年号、誊抄时间,少数盖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印模。券牒有手抄本、油印本、石印本和木刻本4种。装璜一般为书本式,也有卷幅和折叠式。制作券牒一般用纸,也有用绢和布的。《评皇券牒》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记述人类起源;龙犬盘瓠故事;封建王朝赐给瑶族官爵的史实;封建王朝授予瑶族土地,蠲免国税夫役的措施;先民耕作技术与生产关系;瑶族先民迁徙的历史;原始婚姻家庭形态的变革;瑶族节日、宗教和丧葬习俗等。 瑶族《盘王歌》表演 《盘王歌》 《盘王歌》是瑶族的一部古典歌谣集。瑶民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报答盘王(瓠)恩德的活动,早已相沿成习,一般称为还盘王愿。《盘王歌》就是还盘王愿时唱的主要歌本,又称《盘王大歌》、《盘古书》、《还愿歌》等。《盘王歌》是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流传,犹如圣书,至今各地瑶民都很珍惜地保存它。  《盘王歌》产生的年代现在尚难确定,最初可能是晋代已出现,形成于唐宋,部分还是明清的产物。它的产生原因与瑶族早期历史和祭祀有密切关系。瑶族是我国迁徙较多的古老民族,流传着“飘遥(洋)过海”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大意是:瑶族祖先因天旱逃荒、渡海谋生,海中遇难,恳求盘王搭救,许下还愿诺言。后来盘王派天兵神将把瑶民救出苦海。瑶民感激不尽,还愿报恩,歌颂盘王。  《盘王歌》的流传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不断演变、充实,还借入了汉族的传说故事和艺术手法。现存各式各样的《盘王歌》抄本很多,其中的歌名就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如:万物起源、伏羲兄妹、劳动生产、谈情说爱、瑶山风光、诉说苦难,歌颂名人巧匠等。特别是谈情说爱几乎每首都涉及,有的就是情歌。《盘王歌》不是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但却是一幅反映瑶族历史生活的长画卷。  各地流传的《盘王歌》不一,主要分二十四路、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三种。这三种为主歌,再加上附歌以及杂歌杂曲组成。歌中插有七支不同唱腔的曲子,即:黄沙条曲、三逢闲曲、万段曲、荷叶杯曲、南花子曲、飞江南曲、梅花曲等。演唱有的清唱,有的配乐器伴奏,有的以诵为主,有的又诵又唱。语言用瑶语或“词兼瑶汉”的混合书面语。书面基本上使用汉字,其中夹用瑶族创制的“土俗字。”  《盘王歌》是瑶族民间的集体创作,长达数千行,从各方面形象地反映了瑶族生活。歌词的句式多用七言,也用三言、五言或九言;每首歌里不分段落,一般也讲押韵。表现手法多是以物为喻,形象生动鲜明。很多篇幅用相互盘问或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具情趣。《盘王歌》不仅是瑶族的重要文学作品,也是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史料。《盘王歌》的演唱,实际上就是瑶族大众参加的歌咏会,它不仅丰富了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在传播知识、继承传统、加强团结等方面亦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盘王歌》受到历史的局限,精华中难免混杂着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对此应当以正确态度去识别。 《密洛陀古歌》风情歌舞表演 《密洛陀》 密洛陀传说为布努瑶创世母性始祖。流传于广西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德保和云南省富宁等县(自治县)布努瑶聚居区。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庆典。布努瑶人通过演唱密洛陀创世古歌和打铜鼓的形式,颂扬密洛陀创世功能,教育后代子孙缅怀始祖。古歌主要内容是歌颂密洛陀始祖创造天空、大地、森林、房屋,射落多余的太阳,杀死老虎,并用蜂蛹养育后代的业绩。故为后人敬仰崇祀。  《密洛陀》是自称“布努”瑶族的一首创世古歌,千百年来传唱不断,深受广大的瑶族人民喜爱。流传在各地的《密洛陀》不一,经过长期演变,留存多种异文。现今整理出来的有两种版本,一是莎红整理的《密洛陀》,一是潘泉脉、蒙冠雄、蓝克宽搜集翻译的《密洛陀》。两者都有“创世”的内容,后者还有“创业”。  《密洛陀》流传在广西都安、巴马、田东等地,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过“达努节”时就纵情唱这支古歌,以表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密”在“布努”瑶语里是母亲的意思,“密洛陀”即“老祖母”或“老母亲”。密洛陀被瑶族崇敬为人类的女始祖,是一位创造万物的女神,她神通广大,热爱劳动,创天地、创森林、造房子、射太阳、杀老虎,开拓土地,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万能创世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是大风造成的,大风是大龙造成的,龙是密洛陀的师傅,密洛陀是龙的传人。  《密洛陀》的“创世”是典型的凭借人类想象征服自然的神话诗,它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无力正确认识大自然的时代。尽管不是用科学来解释万物之源,但却反映了人类的想象力和早期思想。歌唱密洛陀就是赞颂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和无穷的创造力量。瑶族人民崇敬她,就因她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从而树立了一个崇高伟大的人类始祖的艺术形象。  《密洛陀》的“创业”是“创世”的继承和发展。密洛陀死后,她的子孙继承了她的伟大精神,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创业。密洛陀开天辟地改造大自然,她的子孙面对现实改造社会。《密洛陀》的“创业”多属阶级社会的产物。密洛陀的子孙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他们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向财主官兵进行坚决斗争,最后终于得到了幸福生活。把战胜大自然的想象力发展成战胜社会罪恶的伟大力量,就使《密洛陀》得到完满的终结。  《密洛陀》是瑶族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充分表现了瑶族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它是瑶歌中较长的一首神话叙事诗,比较完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诗句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比喻生动。句式用长短句,分章段描绘,无固定格式。《密洛陀》是无韵诗体,节奏较明快,朗朗上口,读或唱都很动人,也可说它是一部瑶族的散文体神话。  瑶族信歌 信歌是瑶族以歌代信的一种歌谣,又称“寄歌”、“放歌”、“飘歌”或“传歌”。它不是一般的书信,不用邮寄,而以诗歌的书面形式在瑶族民间流传,起着传递信息的联系作用。  瑶族的信歌何时产生,现无定论。从搜集到的信歌来看,最早的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距今不过百多年。事实上瑶族的信歌产生要早得多,可惜早期的信歌已失传了。信歌产生的原因,与瑶族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瑶族先民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迁徙,经过漫长的迁徙岁月,分居在现今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100多个县境内,还有部分迁居国外。瑶族的迁徙是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迁徙的结果造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他们被此隔离,相距遥远,交流不便,再加上生产力低下和生活艰辛等原因,现实使民族内部需要联系和传递信息。信歌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信歌反映的大都是瑶民的亲身经历,每一首信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如:记载迁徙历程、寻找亲朋好友、恳求支援互助,描绘山川风物、诉说生活苦难、表达恋爱情感、寄托美好希望以及赞颂斗争事迹等。在写作上语言较朴实,直陈其事、生动形象。句式主要是以七言为主,一气呵成,不分段落,不讲求押韵,但有节奏。字数多在百行以上,常用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来表达。  自称“勉”和“金门”的瑶族在瑶族人口中占大多数,分布最分散,流传的信歌也最多。他们要以歌代言,就必需以书面工具来表达,这就不同于口传歌谣。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信歌用汉字写成,其中夹用一些瑶族自创的“土俗字”。写信歌一般用普通纸;如写爱情信歌,是白纸写的还要用红纸包封,以示喜悦、吉祥之意。  《交趾曲》、《海南信》、《元国歌》、《桃川》和《洋万》等信歌都比较有名。《交趾曲》记录了瑶民迁往越南的历史,途经之处都一一列出地名。《海南信》描绘了海南风光,反映了一定的民族关系。《元国歌》抒发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情,诉说了迁徙生活的艰辛。《桃川》反映瑶族斗争的事迹,歌颂了抗暴的精神。《洋万》痛诉了不幸的遭遇,反映了瑶民苦难处境。在信歌中,以爱情信歌最多,可分为赞情、求情、愁情、别情、嘱情、劝情等若干类。  信歌在文学上和科研上都有较高的价值。虽然今日瑶族不再迁徙,生活安定,通信有邮寄,使用正规的汉语文;但是具有瑶族文学传统的信歌,仍在民间流传和保存,散发出它艺术的芳香。  《千家洞的传说》 平地瑶和极少数盘瑶对先民聚居地的传说。民间存藏的《千家洞源流记》、《千家洞永远流水簿》、《千家流水记》等资料均有记述。传说千家洞居住很多人家,地广田宽,丰衣足食,生活美好。元代大德年间(),地方官员派人入洞征税,后又派兵征剿。人们被迫离开故土,逃迁各地。千家洞地居何处,有人认为是今湖南江永县大远乡(已改为千家洞瑶族乡),是瑶族最早聚居地;也有人认为此非瑶族最早居地,而是唐宋时期瑶族南迁时的集散地。此说有待考证。瑶族民间文艺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 长鼓是瑶族民间常用的乐器。蜂鼓的一种。在纪念盘王的祭祀舞蹈中使用。样式有3种:“小长鼓”,又名花鼓,因鼓上刻有花纹而得名;“尼网”,又名黄泥鼓,因敲打时需用黄泥浆糊鼓面而称;“担轰嘟”,又名圆圈舞鼓,因伴奏舞蹈队形呈圆形而得名。产生于宋代,现代仍在使用。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它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瓠(盘王)的一种歌舞。宋人沈辽《踏曲》记载: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这首词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瑶族祭盘王时,民间乐神打长鼓的实况。  长鼓是瑶族民间乐器之一,因其鼓身细长,称为长鼓,有的地区称为“花鼓”或“黄泥鼓”。史籍称之为“锐鼓”。流传于广西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广东连南、连山,湖南江华等瑶族地区。《桂海虞衡志》说:“锐鼓,瑶人乐,壮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长鼓是长而大的腰鼓,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鸣响,以泥水涂面即复响。  现在瑶族长鼓一般以泡桐木制作,用羚羊皮糊鼓面。瑶族制作长鼓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先祖盘瓠王上山打猎时,不幸被凶猛的羚羊撞身落崖而死,子孙们悲痛欲绝,打死羚羊,为了追念盘王,瑶族人民便剥下羚羊皮,制成长鼓,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盘王。长鼓舞中的“羊角舞”、“造鼓舞”就是反映瑶族先民剥羚羊皮,伐梓木树作鼓的过程。瑶族长鼓分为“公鼓”和“母鼓”,“公鼓”长约二尺,中间细小,手可抓握,两端漏斗形,顶部蒙以兽皮,用绳绷紧,击音清脆悦耳。“母鼓”较大,直径有一尺左右,长三尺许,声音低沉洪亮。跳长鼓舞时,用锣、钹、铛、唢呐、铃等乐器,以《盘王歌》唱曲伴奏。瑶族长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层。长鼓舞一般由四男执鼓起舞,四女唱《盘王歌》助兴。舞姿刚健,风格纯朴,鼓技高超者,还可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舞步潇洒大方,曲调悠扬,节奏变化复杂,动作灵活自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广西金秀、阳朔等瑶族长鼓舞略有不同,表演时,由一个母鼓带动四个公鼓组成舞队,一人用绳子将母鼓系挂于颈,横在腰前,两掌分别拍打两头鼓面。四人各持公鼓,举在胸前,分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舞动,右手掌轮流拍打两头鼓面,一队男子拍鼓起舞,一队妇女则摇彩带穿插其中,舞至高潮时,男女放声同歌,气氛热烈。  整个舞蹈表现了开荒种树、伐木、拉锯、盖屋等动作,反映了瑶族人民过去的迁徙生活。三弄布努瑶铜鼓舞  瑶族铜鼓舞 铜鼓是瑶族民间喜欢使用的击奏体鸣乐器。鼓体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有公鼓、母鼓之分。由面、胸、腰、足、耳5个部分连体构成。其表装饰有多种阴阳饰纹及立蛙、太阳纹、翔鹭纹、龙舟竞渡纹、羽人舞蹈纹等。古代铜鼓亦为礼器和财产、权力的象征,而乐器是主要功能。《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古籍都把铜鼓归类“乐部”。《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广西贵港罗泊湾西汉墓中,与铜鼓同时出土的乐器有铜钮钟、铜锣、竹笛等。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在广西历来盛行,现代壮族、瑶族等仍使用。常击鼓欢歌跳舞以自娱,或邻村相约于山头、隔江对岸击鼓进行比赛。  铜鼓舞流行在广西都安、巴马、东兰、马山一带的瑶族地区。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人民过“达努节”时,就要打铜鼓,跳铜鼓舞。怀念先祖密洛陀,预祝丰收,歌颂美好生活。  过“达努节”时,瑶族人民把铜鼓抬到歌山,在一块较平坦的地方架起一条横木,将两个铜鼓系于其上,另搭一梯子在横木上,梯子上置一小皮鼓。两女打铜鼓,一男击皮鼓。瑶族铜鼓舞一般由三人出场表演,两人打铜鼓,一人敲皮鼓,在打皮鼓的面前有两男持扇或斗蓬边扇边舞。敲皮鼓者边打边跳,有侧身打,有反背跳打,有跨膝跳打等。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舞蹈动作象征着耕作、狩猎以及与自然作斗争的情节。整个舞蹈不时还有一名男子拿竹帽,穿插其中,跳到高潮时,又有六至八个姑娘手持铜铃和花环,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信歌 流传于自称为“勉”和“金门”的瑶族中的一种歌体。又名寄歌、放歌、传歌。因以歌代信而得名。每首数十行,长的上百行,不分章节,意尽歌止。基本形式为七言体,也有三言、五言的句子。以民族迁徙、寻找亲族、求援救急、诉说苦情、传递爱情思念等作为主要内容。传唱于民间,经久不衰。  甲子歌 瑶族情歌的一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相间。又名甲子散花歌。在每首诗歌中,将“甲子”冠于歌的首句而得名。为七言,30句。前四句由天干地支相配,五六字是与五行有关的词语,第七字是五行中的一个词。如: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庚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由于五行涉及事物广泛,为诗作提供广阔天地,显得意境高远,生活气息浓郁,独具瑶山风情。  盘王歌 瑶族祭祀盘王时唱的歌。传说瑶族先祖因天旱逃荒、飘洋过海谋生,海中遇难,恳求盘王搭救,许下诺言。盘王派天兵神将救瑶民出苦海。瑶民每年还愿报恩,歌颂盘王恩德,便产生了盘王歌。最早出现在晋代。内容不断演变、充实,后来吸取汉族的故事传说,更加丰富,包括万物起源、伏羲兄妹结婚、瑶族形成、苦难斗争、生产劳动、名人巧匠、谈情说爱、瑶山风光等。是一部反映瑶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叙事诗,长达数千行。句式多用七言,也用三言、五言或九言,多以物为喻。结构上分为24路、32路、36路3种。由主歌、附歌、杂歌组成。唱调有黄沙条曲、三逢闲曲、万段曲、荷叶杯曲、南花子曲、飞江南曲、梅花曲等7种。  腰鼓 民族乐器。为广西各族民间跳神时用的手击乐器。鼓身两头大中间小,陶制。亦有用树木挖空或铜铸的。鞔以皮革,用绳索拉紧。壮族称蜂鼓,流行于、河池等地。瑶族称长鼓或黄泥鼓,流行于、金秀等地。大小不一,形状大同小异。现已发展为民族舞蹈、说唱时的伴奏乐器。瑶族传统工艺品 瑶族刺绣 瑶族刺绣工艺 瑶族刺绣是一种用针和色线在布上绣制花纹的工艺美术。瑶族刺绣是配色绣,用的色线有红、绿、黄、白、黑五种,绣花用的布底有两种,一种是白布,另一种是蓝靛布。绣白布时一般用红、绿、黄、黑的色线,绣蓝靛布时则用红、绿、黄和白的色线。在各种服饰花纹中,刺绣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花纹的配色或格式都有严格规定,如人形纹、兽形纹是限定白色或黑色,不用其他色绣。刺绣中线条要求成对角线、垂直线与平行线,角度是45度、90度、180度、无弧线。瑶族刺绣不用画底稿,一般先用黑线或白线(视布色而定)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大小相同的方格,然后在格中配入各种基本图形,若最后容不下一个图形,即绣出半个图形。瑶族刺绣一般从反面绣,不看正面。虽然刺绣中只有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菱形、齿形、蝶状等几种基本图案形式,但瑶族妇女轻巧的手艺,使之成为人物、动物、植物等繁多形象。  瑶族妇女喜欢刺绣,闲时针不离手,妇女们将刺绣所用的材料用长布巾包好,系于腰间,无论在家中,野外、工作之余,即将材料取出,席地绣花。  瑶族刺绣应用于装饰男女服装、手帕、腰巾、背带,既美化生活,又加固了服饰的边缘。  蓝靛瑶的印染 蓝靛瑶习惯于种植蓝靛,印染蓝靛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手工艺。蓝靛瑶的印染工艺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作蓝靛颜料,每年夏末秋初,蓝靛瑶妇女便收割蓼蓝,放进染缸里用水泡,待其腐烂后再把渣捞出。然后放入新鲜生石灰并加以搅拌,经化学作用后,溶液的浓缩物逐渐沉淀于染缸底部变成了蓝靛,去掉上面的淡水,取出蓝靛晾干,待入秋后染布。第二阶段是印染蓝靛,印染时,先把蓝靛溶于水中,渗入石灰、烧酒。待染液呈清黄色时。便将布放入浸染,每浸染一次约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提出晾干,一天浸染数次,经十几天连续浸染,待布的颜色呈深蓝带暗红色时,拿出洗净。蓝靛瑶妇女们为了使布更加坚硬耐用,还把染过的布放入煮烂了的牛皮、猪血溶液里,浸泡几分钟,取出晒干,再把它蒸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晒干即可用来缝衣。这是长期以来蓝靛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印染工艺。广西瑶族的传统体育瑶族打铜鼓  用青铜铸成,有公、母之分,公鼓声音小,母鼓声音大。打法是在两个大铜鼓之间放两个大皮鼓。将一个皮鼓用木架撑起,一个挂在树上或木柱上,形成上下鼓,用它来指挥节目的进行。打皮鼓者两手各拿一个鼓槌,从正面、侧面、头上、脚上敲打。跟着左右两个大铜鼓也铿锵敲打起来,边打边舞,忽左旋,忽右旋,忽上忽下,时而翻身,时而跳跃,脚步灵活,刚劲有力。共有12套不同的传统打法。铜鼓多时,并列悬挂在木架上,每鼓后面配上一人持木桶有节奏地套拉于鼓后,使铜鼓产生协调悦耳的音响。瑶族打长鼓  长鼓用泡桐木镂空,两头用羊皮蒙箍,两头粗,中间细,分统鼓、大长鼓、小长鼓、小短鼓四种。长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自击长鼓,鼓点伴舞。下肢稍曲或半蹲,上身直立,转身敏捷,头动、勾脚,击鼓花样多。笙、鼓、脚的动作变化多而美,特点鲜明,快慢自如。其主要套路有头拜上四拜、美女梳妆、座堂七、竹鸡爬泥、竹边七、五脚尖、堂堂上和迎接鼓、敬马楼、敬圣人、收了鼓等。瑶族射弩  弩由弩批、弩身、弩弦组成。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木头刨成方形,顶端凿横孔,套一条竹板,竹板两头绑牛筋(或麻绳)做弦,木杆正上面刻有弩槽,为装箭处,下面凿有孔,安装板机。使用时,一手横拖弩,置于槽内,将弩弦拉下凿口,一手扣动板机,箭即飞出,大弩的射程可达几十米。比赛时,运动员站在一定距离处,每人射三或五箭,中多者为优胜。瑶拳瑶拳  由于瑶族的狩猎、战斗时多为集体进行,所以唐朝流传下来的套路内容主要是猴拳舞、狮拳舞、挡虎、打旗功夫、关刀舞、棍棒舞等集体武术。瑶拳动作小巧,粗犷有力,沉实稳固,发劲短暴、击打猛烈。集体套路编队合理,有条不紊,技法突出,气势完整。平时多采用“插芭蕉”、“打木树椿”和“打旗功夫”练功,要求“下盘稳固”、“拳打四顾”。由于长年与禽兽相斗,仿禽兽形状猛态,故主张结合形象发声推力。它又有集体演练的特点,所以强调动作必须配合密切,编排合理。广西瑶族的传统医药瑶医  瑶医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瑶人就在山上采草果、茴香、槟榔等草药,拿到山外圩市中换取“油盐”,他们还利用农闲,入山采药,外出行医,疗效很好,瑶医就逐渐名扬天下。瑶医的足迹南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北至东北的哈尔滨,西迄新疆乌鲁木齐,东抵上海。行医的瑶族大都是金秀、荔浦、阳朔、蒙山的盘瑶中的尖头瑶。其他瑶族各支系的医生不外出行医,而是就地开门诊部,金秀瑶族自治县专门建立了瑶医门诊部,前去就医的不仅有瑶胞,其他汉壮病人也不少。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卫生部门统计,瑶医治病的验方有千余种,可以治疗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等四十余种病,瑶医治病的方法主要是“看、问、闻”三种诊法,尤重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确定病症,而后对症下药。瑶药  瑶药以植物为主,其次是动物。瑶山药材非常丰富,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药物调查队统计,全区药用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瑶语专门命名、或瑶医知道有药物效用的50余种。瑶山还有一些特殊药材,如灵香草、石耳、千金草、罗汉果、天花粉、桂皮等。药浴  瑶族多住高寒山区,患风湿病的多,瑶医治疗风湿病疗效良好,主要方法是药浴,其配方是用过山风、野山麻、麻风草、葛麻藤、鸭仔风、毛线、等煎水洗身。瑶人一年四季用这种药水洗澡,不仅可以治风湿,还可以消除疲劳和困倦,妇女产后药浴还可以康复身体。瑶族医药理论  瑶族民间传统医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医药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医生和民族风俗习惯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西对瑶族医药进行了发掘整理。瑶医在疾病诊断方法上,除了采用望、闻、问、切外,常用的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面诊等,总结出风、锁、痧、痘等病症名称。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内服、外敷、垫、挂、洗熏、佩、熨、药灸外,还使用针灸、拔火罐、按摩、刮痧、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灸等方法。治疗的病种分内科、五官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神经科、精神科等,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毒蛇咬伤、妇科疾病。瑶医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瑶医外出流动行医售药者甚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据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医药普查统计,有瑶医247人,有外出流动行医售药者312人,收集瑶医验方585条,调查瑶药980种。公开出版的著作有《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验方选编》。金秀瑶族自治县及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设有瑶医门诊部及瑶医研究室。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民居 红瑶寨 瑶族大部分居住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部分居于石山或半石山地区。依山建立村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村寨之间的距离,少则三五里,多则十几里。寨子规模不大,一般在10户左右,最多是30至40户人家。过去由于生活贫困,迁徙频繁,住房十分简陋。一般住宅用竹片、木板、茅草为墙,或舂泥为墙,上盖树皮、茅草或竹瓦,富裕人家建有瓦屋或砖瓦屋。有些地区有“干栏”式住宅。房屋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  房屋的布局,一般是狭长式,分三间、五间不等。中为厅堂,两侧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神龛均设在厅堂,一般安置在正中,与大门相对。但盘瑶和山子瑶的神龛不设在正中,而是设在厅堂右侧。厅堂有两个侧门,一个是家人出进的,在近火塘的侧门是供姑娘谈情说爱用的,正门只是在做丧事时使用,房屋一般都很少开窗。如大瑶山花蓝瑶,宅内仅有一二门,无窗,光线不足。如白天关上门户,在屋内伸手不见五指。群众认为,住宅越暗越好,因露光易泄财,故不留窗格。  及桂北的一些瑶民,还注重房屋的装饰,如金秀茶山瑶,盖房时往往请外地工匠于门上雕龙刻凤,配以花纹,门上并刻有横匾及对联。  山区瑶族的屋后设有洗澡棚,棚内有澡桶,架竹枧入室,引山泉至桶内,供食用或洗澡。厕所、猪牛栏和晒楼以及仓库也多设在屋外或村外。仓库成圆形或方形,圆仓系竹篾编围,方仓则用木板或直接用圆木拼成,在仓底与柱头之间加放木板或套置瓦罐以防老鼠顺柱而上。这种谷仓不仅能防潮、防鼠,因与住宅隔离,又有防火作用。  瑶族竹楼颇有特色。竹楼是瑶族为适应游耕需要而建的干栏式建筑。取竹为材,竹瓦、竹柱、竹梁、竹壁。竹楼不用一钉一木,构造独特。屋分两层或三层,上层或中层人居和储物,下层圈养家畜家禽。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一旦迁徙,即弃之他去。红瑶服饰服饰  服饰 瑶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史书记载,早在,其先民就有“好五色衣裳”的习俗,其后历久不衰。  五色斑斓是瑶族服饰的特点。所有衣料除部分装饰的花边、丝线、绒线和部分银饰、料珠以外,全为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男子上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项圆帽或缠头巾。“吉门”男子头巾绣有五彩花纹,上衣背上绣方形图案,称“盘王印”。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圆形平顶花帽。“吉门”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饰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球;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因而人称“红头瑶”、“秀门”女子着青色上衣,前长过膝,后裙拖地,衣尾以腰带系扎腰间,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裤亦镶花边。头发束顶,绿春县碗形银簪插扣,其他地区以芭蕉叶或笋叶制成圆顶覆盖,然后在顶上中心有圆白布的蓝色方巾。  男上衣有对襟及左大襟两种,束腰带。裤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多以蓝、黑为主。大瑶寨男穿长至膝盖的白色灯笼裤。  妇女服饰多种:有的穿无领短衣,系腰带,下着裙子;有的着长及膝盖的对襟衣,腰束长带,穿短裤或长裤;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脚绣各种图案。广西大瑶山妇女头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不少妇女衣服除饰银牌外,还戴银镯及耳环、项圈等。粤北及云南等地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缨络的帽子。  瑶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服饰往往有较大差别,即使同一支系、同一地方,年龄、性别不同,服饰也不一样。据统计,瑶族服饰式样不下八、九十种。妇女服装花样尤多。较为通行的有两种,一是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穿青色碎花白边的百褶裙,白裤瑶妇女的百褶裙,边缘用彩色丝线挑绣各种花纹,中为白底蓝花的腊染;另一种上穿长可掩膝、袖口宽大、边镶浅蓝色的衣服,腰系五彩丝带或蓝色布带。裤子一律青色,长短不尽相同,腿部膝盖以下一般打绑带。男子多着唐装,以青蓝二色为主,也有的穿绣花衣服的。黔桂边的部分瑶族男子,喜着平膝绣边的白色裤子,并加绑腿,因此被称为。 瑶族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多绣图案花纹,一般都绣在衣领、袖口、裤沿、胸襟、护肩、腰带、围裙的边沿处,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到加固衣服边角的作用。其图案花纹又往往与历史传统有关。盘瑶男女之所以身着花衣,是出于对其图腾物——盘瓠的崇拜;南丹白裤瑶妇女上衣背后挑绣的方形图案,则和瑶王印信被壮族土司骗去,瑶族因而丧失了权力和土地的传说有关。各种花纹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花、鸟、虫、木,图案有方形、菱形、人字形、万字形等。花纹的成形采用扎绣、挑花和编织三种方法。  瑶族妇女多在头上梳髻,包上头巾,春夏不除,以为美观。其头饰十分复杂。“顶板瑶”妇女由后脑束发于顶,头戴一块六寸长二寸宽的木板,中扎红绳,上盖花帕,前后垂彩珠。盘瑶妇女有的用白丝线缠头,再以彩带包裹,称平头瑶;也有用红纱线缠头的,称红头瑶;有在头顶罩上圆锥形黑布的尖高帽,称尖头瑶。山子瑶妇女发髻盘于头顶,盖上一个银制头冠,用红绒线缠住,再覆上一方绣花头巾,缀以五色彩珠。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的发髻,青光耀目。桂、湘、粤边境部分瑶族妇女还佩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也相当别致。白裤瑶妇女把黑亮的秀发结成长形髻子,然后用一块蓝黑土布作头巾绕头盘旋,巾外用小白布扎牢。 瑶族(儿童)服饰 瑶族妇女又喜欢用银制头钗、项圈、头针、耳环、手镯、戒指、吊牌、烟盒等饰品佩带于身,各显其美。金秀一带茶山瑶妇女,以一条弧形大钗戴于头上,两端翘起,更是美观。  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瑶族服饰,是勤劳的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广西瑶锦 瑶锦 瑶族传统的工艺品。以棉线为经,彩色绒线作纬,采用“通经作纬”的织造法,在深蓝、青蓝布上用红、黄、橙等色线织出变化多样的图案。有斜十字、人字、米字等几何纹样,常以对称式、水波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式组合。图案取材于生活,如花草、飞蝶、家禽、家畜等。图案构思新颖,手法简练,线条刚柔相宜,形象栩栩如生。在色彩处理上使用鲜明而强烈的原色,斑斓多采,古朴厚重。这些图案纹样多装饰在袖口、胸襟、护肩、腰带、围裙等的边缘和裤脚边,既美观大方,又起加固边角的作用。  瑶族银饰 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吊牌、链带、手钏、戒指等。样式因支系和地区而异,各显其美。盘瑶头簪呈圆锥状,插于头顶。布努瑶头簪扁平呈簿叶状,插于头前。妇女几乎都爱戴银耳环,中年妇女戴二三对,垂至两肩。银手钏有扁平形、绳纹形、圆形3种,男女都戴。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妇女,爱戴圆柱形颈圈,少者1个,多则10余个。盘瑶妇女胸前饰有8~16块银牌,以区别其他瑶族支系妇女,并在背部和胸前挂有4至6条银链,姑娘出嫁时需要银饰0.5至2千克。茶山瑶妇女头上系3条孤形银板,重约1千克。 瑶族盖头巾 瑶族盖头巾 流行于,盛行于年间。为长方形挑花锦。长约77厘米,宽56厘米,黑布作底,布满挑绣图案,两头有长约5厘米的黑线穗子,四角有红黄相阐、长约20厘米的穗子。多用自然景物为纹样,骨架为直线排列成二方连续,围成四方形。花呈八角形,称“大树花”、“小树花”。“八”字形平行排列为松花;以大树花为中心,小树花作主花,松花做隔花,把各主花的二方连续纹样隔开,两头有对称观音手的菱形图案等。针法多样,有十字挑花、平针挑绣、独针绣等。色彩运用有两种:一种色阶排列平稳,有白、土约、土黄色相互运用,色调谐调、古朴;另一种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常用白、朱红、水红、粉绿、草绿、群青色,活泼、丰富。女子出嫁时,把盖头巾盖在头顶一竹子编织的小架子上,配上五彩缤纷的嫁衣,更显艳丽多姿。  绑腿 瑶族人的一种腿饰。多为青壮年男女所使用。一般用长约1.5米,宽约8厘米的布料缝制而成。四周滚边,上面绣花。终端有约50厘米长的布带作紧固。使用时自脚跟向上一层叠一层紧绕至膝下,然后用布条扎紧即可。原本是为了减少人们在负重情况下登山所引起的腿部肌肉劳损,避免在山间羊肠小道和田间小路上行走时野草、荆棘对腿部的刺伤和防寒、防露水浸湿的一种劳动用品。后发展为刺绣绑腿,形成腿饰。  三色百褶裙 广西瑶族农村妇女穿着的一种服装。其特点,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成多种色彩,从中仅取3种色彩织锦,把织成的锦镶在裙上,称为三色。从裙子的上端至下端,顺布纹纵向作多层次褶叠而成。三色的搭配,使人感到吉祥如意,赏心悦目。常见的膝下部分多镶蓝、红或绿色不等。“百褶”是指裙子褶叠的层次愈多愈美,常见百褶裙的每一褶叠多在2~5厘米间。集织锦、做工于一体,耗费非一般可比,但穿来别具一格。  尖帽 广西瑶族支系(尖头瑶)头饰。用一块长约二尺,宽约五寸的黑布将头发包扎成尖形,再用10多块长方形的黑色大布帕重重叠叠地圈成三角形的帽,大布帕边缘分别以白、红、蓝三色镶边,用布达数丈,所叠成的帽沿有五六寸厚,帽沿前高后低,露面遮颈,整个帽呈圆边尖顶形,高达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左右,帽的外面中间装饰有约三寸宽的挑花锦带,帽沿两边系上彩色飘带和丝线串珠作装饰,帽上还装饰有梭形、方形银牌,形似一座彩色金字塔,显得庄丽雍贵。饮食  普通瑶族群众的饮食 瑶族居于亚热带地区,粮食作物有水稻、旱禾、、粟米、籽麦、红薯、芋头、木薯等。日常生活中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食,其次为芋、粟之类。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等蔬菜以及家禽家畜、山野鸟兽等肉类食物。  烹饪之法,饭食分干饭和粥两种。家庭经济较困难者,常在米粥中掺混一些木薯、玉米、粟米粉或红薯、芋头搭煮。干饭也有拌玉米、红薯或芋头搭煮的。逢年过节,也常做一些粑粑、粽子吃。烹调不甚讲究,佐味香料不常见,连葱蒜也极少使用。金秀瑶族有用炒米粉和盐腌酢生肉的习惯。茶山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酢坛。酢肉一般生食,不须炒煮。  瑶族男子多有饮酒的嗜好,酒一般自酿,多以粮食为原料,也有用杂粮果类的。其酿法一般都经过发酵蒸煮。由于酒系自酿,饮取方便,故富裕者每日常要喝一两次。至于婚丧喜事,更是大酒大肉,一醉方休。  在桂北瑶区普遍有“打油茶”的习俗。用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热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其味别具一格。每逢客至,必以油茶招待。  各地瑶族在饮食上都有许多禁忌。盘瑶一般都不食狗肉、乌鸦、老鹰、龟鳖。花蓝瑶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严禁肉类和油盐;老人过世,未出柩之前,家人忌食酒肉盐类。妇女禁食生蛋不出而死的母鸡。  瑶族重礼节,对餐仪十分讲究。大瑶山坳瑶,其家长对子女的餐仪教育即非常详细:吃饭时,要用左手拇指端扳碗边,另四指须托紧碗底,以免掉饭;拿直筷不拿横筷,以免障碍同位;持酒杯时,拇指与食指捻住杯口,不许把掌心罩在杯口上面;扒饭不准太大口,不许发出响声;拈菜要拈自己面前的,拈到什么吃什么,不准满碗乱翻;有客会餐,吃毕必打招呼,叫“某某慢慢吃”,并须站在台边,替长辈添饭倒菜;凡到别人家吃饭,不许乱坐上位,也不得把脚跷起来。125岁-广西瑶族寿星罗美珍成为中国最长寿老人  巴马瑶族长寿老人的饮食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据1982年统计,这个仅24万多人口的县,有百岁以上寿星50人,平均10万人中有20人,是我国县市长寿老人最多的地区。长寿老人中瑶族又占大多数,50个百岁以上老人中,瑶族占34人,超过了世界三大长寿地区之一的前苏联阿塞拜疆。巴马瑶族可谓长寿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巴马全县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仍然有50多人。  巴马瑶族之所以长寿,与其饮食习俗有密切关系。  玉米是巴马瑶族的主食。据化验,巴马玉米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瑶族食用玉米以熬粥食为主,对于脱落牙齿的老人,易于消化和吸收。玉米还有抗癌作用。玉米食品里纤维素多,吃玉米的人肠胃病少,大便畅通。  豆类是巴马瑶族第二种主要食物,其中尤以黄豆为多。黄豆可制作豆腐,发成豆芽,或直接与青菜和煮。黄豆富含磷脂、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是老年人的营养佳品。  白薯也是巴马瑶族的重要食物之一。白薯含有大量水份、糖类、粗蛋白质、无机盐以及多量纤维素和脂肪。经常食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避免过度肥胖,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  蔬菜,苦脉菜为当地群众经常食用。苦脉菜富含维生素C、B及胡罗卜素,有消炎解毒、安心益气的作用。  这里食用的油料以火麻仁为主。一般是将其磨碎与菜一起煮食,味道清香、油而不腻。火麻仁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卵磷脂等。有润燥滑肠、滋养补虚之功能,可治老人便泌,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油。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马瑶族多饮山泉、溪水,它是硬水,可以减少心血管病。山区水源没有受到污染,有益于人体健康。  瑶族特色食品——鸟酢 以广西金秀大瑶山茶山瑶制品为佳。秋末冬初,候鸟过境,用鸟盆或夜间生火捕捉。将鸟去毛、去内脏晾干,拌以食盐和炒米粉,藏于坛中,加盖密封。数月后取食,肉脆味香,为待客佳品。现候鸟已禁止捕捉,该食品已少见。瑶族节庆瑶族盘王节  瑶族节日活动较多,一年中几乎月月都有。其中和是瑶族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又叫“跳盘王”、“还盘王愿”、“祭盘古”等。盘王节是流行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区)瑶族中的传统的节日。每年十月十六日(农历)举行。  关于瑶族盘王节,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瑶族祖先乘船飘洋过海时,遇上了大风大浪,人们在大浪中航行了三百六十天仍未能靠岸,风浪越来越大,眼看大船有被风浪吞覆的危险。瑶族人民为了生存,在船头对着上天向盘王许下大愿,要求盘王保佑瑶族子孙儿女平安靠岸。刚许完愿,一会儿风平浪静,大船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终于平安靠岸了,这天又恰好是盘王的生辰,于是人们相互庆贺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上岸后,大家便做粑粑,备好酒肉,唱歌跳舞酬谢盘王,此俗世代相传。  瑶族祭祀盘王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干宝著的《搜神记》,已提到瑶族先民祭祀盘王的活动。瑶族过“盘王节”要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和历史歌、爱情歌、生产歌。有的地方还打“花棍”,放“花炮”,请戏班子唱戏。其中跳长鼓舞和唱盘王歌是盘王节活动的主要内容。跳长鼓舞时,先由族老向盘王献祭,由两男或四男翩翩起舞,姑娘则在旁唱盘王歌助兴。舞有起坛、召龙等十几个场次,随着场次进展,歌曲鼓点的变换,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表现瑶族古代耕山狩猎,伐木播种的生活情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盘王节活动可以单家独户,也可以联户或同宗共族进行。节日期间,瑶族人民要杀牲设宴,款待亲友,盛装打扮,访亲探友,互致祝贺。节日一般三天两夜,有的长达七天七夜。节日期间除了跳盘王外,青年男女还在村里村外摆开“歌堂”,互相答歌对唱,通宵达旦。未婚的姑娘小伙子常常通过对歌物色对象,双方情投意合,互叙衷情。中年人则相互介绍生产经验,互相预祝来年丰收。整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生气盎然。  盘王节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于盘王节活动民族特点突出,历史悠久,流传面广,1984年8月全国瑶族干部代表座谈会,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为瑶族统一的民族节日。祝著节 祝著节(东山乡) 祝著节,亦称祖娘节或瑶年,旧称“达努节”,是桂西布努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廿九日举行,故又叫“二九节”。过节的周期并非一年一度,而是根据当地习俗和年景状况灵活决定,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有的地方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关于“祝著节”的由来,传说颇多。一说很久以前,瑶族人民的老祖宗发动群众抗拒土司的勒索,被当地土司关押起来。为了拯救祖公,瑶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5月29日把祖公救了出来。为了庆祝胜利,群众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三、五天。从此,每逢5月29日,瑶族人民便杀猪宰羊大摆筵席,请亲朋好友痛饮三五天,庆祝胜利和丰收。也有说“祝著节”是为了纪念瑶族祖先密洛陀,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还有说5月29日是布努瑶祭祀射日英雄昌郎也、昌郎仪的节日。  瑶族人民十分重视“祝著节”,几乎跟汉族过春节一样。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将屋内外收拾干净。然后杀猪宰羊,酿米酒、做糯米粑粑,准备节日食品,节日那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到达预定的地点,敲起铜鼓,吹起唢呐。青年男女则唱起细话歌,互吐恋情。歌山上同时还进行铜鼓舞、赛马、斗鸟、比赛射箭等多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铜鼓舞。它既是一种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民间文娱比赛项目。每次出场,均为一男三女。其中二女敲着铜鼓,另一男则站在侧面敲皮鼓为他伴奏,并按瑶族的传统习惯,边敲边舞。另一女的则拿着雨帽手舞足蹈,在铜鼓手后面为他扇凉。四人互相配合,舞姿极为优美、协调。  丰富多彩的“祝著节”活动,不仅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瑶族人民交流思想和生产技术,增进友谊,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尝新节  尝新节是瑶族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由于长期以来瑶族居住较为分散,节日的活动时间内容因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而各有不同。  在大瑶山瑶族各支系及十万大山山子瑶中,尝新节多在八、九月间晚稻黄熟时举行,桂北兴全灌瑶区,这个节日多定在每年农历六月早稻开始抽穗或将近成熟时候。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尝新”,即吃新米。一般是将田中新谷摘些回来,去壳,拌旧米煮熟。如已有了新谷,则全用新米煮。有的地方地势高、气温低,谷物成熟较慢,只摘一两串谷穗或稻叶放到锅里同旧米一起煮,或先将谷穗煮水,再用这种水拌旧米煮饭,也算尝新。节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杀鸡宰鸭饮酒加菜。  由于瑶族普遍以狗为图腾,因而在尝新节这天,所煮新米要先给狗吃,也有传说谷种是狗尾巴带来的,让狗先吃,以表敬意。  新中国建立前,在一些瑶族地区,过节时还要祭社神。如金秀一带的茶山瑶,共一社庙的居民这一天要举行一次集会,所祭神为雷王、社王、大圣等。祭典由甲头和社老主持,须请师公到庙宇里作法祈祷。祭品为猪一头,鸡四只(其中一只必须是公鸡,且要用嘴咬死),另加鸡蛋二十九个。祭毕,除留些猪肉酬劳师公外,其余的各家均分,每家一份,甲头占两分。祭神后,社老,甲头等相聚吃新米饭,由社老先尝,名叫jinbo,直译为“响破”,然后大家举杯进食,共同祝贺生产丰收,人畜兴旺。春节  瑶族春节因支系不同而各具特点。初一鸡鸣时分,盘瑶人引猫狗巡游房屋四周,意为防鼠防兽。花瑶则由长辈带领成年男子上山“出晨”,边行边念吉语,然后各砍一捆生柴,意为新年生柴(财)。红瑶以鸡粥、肉粥祭祖,并在神台上供两套女子新装,以示丰衣足食。平地瑶以白粳、花粳、黑壳糯、黄壳糯、八月粘等谷种投入杯中浸泡,供于神台,观其发芽状态确定当年播种品种。蓝靛瑶在初一给幼童举行识字、挑花的启蒙仪式。节间,瑶族人还举行唱童歌、演“耕作戏”、打铜鼓、赛陀螺、射击、围猎、抛绣球、斗鸟等文体活动。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是什么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