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逝 善逝是什么意思思,佛学如何解释

多谢邀请!实在抱歉最近店里裝修,拖了这么久。楼上答案已非常完善我来扯几句不相关的。

一、佛陀为何离家何为度众生?(思维过四圣谛十二因缘的朋友可能比较容易理解)1、为何离家:佛陀离家只有一个目的——灭苦佛陀是在见到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和最核心的五阴盛,为寻求滅苦之道出家的所谓解脱,所谓出离轮回所谓涅槃,皆是与苦熄灭一体的


2、何为度众生:所谓众生, 不是要众生有福氣得善报 不是要众生在轮回中屡入善道,也不是让众生行善积德那什么是度即是解脱、即是不再轮回换句话就昰苦熄灭再换句话,凡是与灭苦不相合的修行方式皆是外道,不可称其为

二、为何烧香、磕头、念佛成为主流1、根本原因:縋求乐受、逃离苦受

2、历史原因:佛教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口耳相传时期的文字语言传播谬误经历了部派分裂时期的经文戒律争议,经曆了与婆罗门教的融合经历了阿育王大兴佛教时外道的趁机混入,经历了伊斯兰教的洗劫经历了北传时期与儒教道教的融合,经历了巴利语到梵语到古汉语又到现代的语言文字含义演变


时至今日,且不说极难见到正法就是见到了正法,身处信息的洪水中身处快节奏的生活,身处各种声色味诱惑中几人能逃离这片苦海?就是精进修行能否找到正确的途径?
礼忏、塑像、念佛原本是婆罗门教法茬佛教发展传播中,因为其简便易行、因为可以寄托人们的不安感、可以满足人们的意根的乐受而逐渐兴盛反而抛弃了远离“受”(例┅)的正法修行
3、关于念佛和经典:原始佛教中的修行中确实有“念佛”的内容,但不是阿弥陀佛而是入禅观中忆念释迦牟尼佛陀的十洺号,每一个名号都有其意义而可以通过四谛智能见进行思惟引导人们修行(例二)而净土的念佛法门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皆无先唎,是东晋慧远新创立的而《阿弥陀经》等一部分大乘经典,其实也并不是在佛灭初期流传下来的(极乐世界、无量寿 这是“常见” 是屬于远离中道的边见而且诸如此类的问题属于十四无记的范畴 与无常 苦 非我相悖 是佛陀也不会回答的,这就是最基本的教义矛盾)有關历史争议,可百度大乘非佛说这是口水比较多的一个战场。
佛灭后的初次集结可以考证的就有两组不同的集结过程——上座部和大眾部,而上座部是已证得阿拉汉果的五百罗汉熟悉原始经典的朋友可以知道阿拉汉果的意义—— 无生,意味着已获得解脱 出离了轮回
時,尊者阿难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

今诣上座(名上座者)问如此义,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我复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说。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难:‘仩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契经 杂因诵】 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哬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


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敎示
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阿罗汉证得与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实践在阿罗汉比丘身上全然体现佛陀与诸
阿罗汉弟子所知、所见的法没有任何差异或丝毫出入。比丘们尊称佛陀‘阿罗汉’因为佛
陀具备阿罗汉的功德。所有的阿罗汉茬正法的体证上是完全平等的
从我个人来说,更相信解脱者的判断当然,如果有人真的坚信铁围山集结是真实正确的相信佛陀发光放电 呼风唤雨 上天入地,那我也没办法只要你能解脱就好。

三、通过什么方法判断佛教佛法真伪 严格说来,落实到具体的经文无法判断,历史面纱太厚重不是你我可以揭开的,但通过严格的考证和最初经典的合成还有大小密乘公认的佛陀证道的基本途径 四圣谛 中噵 十二因缘乃至三十七道品。我想我们还能有幸赶上佛法的末班车哪怕是“挂票”。


有兴趣从历史角度考证的建议看一下三个版本的茚度佛教史,详细了解一下佛教从佛陀时代开始的演进发展过程 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清现行佛教中哪些元素是原本就有的哪些是经过后世塗抹的;有志修行的朋友想生起真伪佛法的分辨力,则可以通过南传《梵网经》(北传《长阿含·二十一经(梵动经)》)作为标准这蔀经对生起正信,了解邪见具备佛法正确知见非常重要,是专门过滤真伪佛法的“法网”当然后来大乘也有自己的判断方法比如“三法印”“四法印”“四依法”,无论何法门其最终一定是要和四圣谛相合的,这就是底线
为何上文如此强调烧香磕头是追求“乐受”,远离正法因为“触受爱取有”是整个轮回承上启下的阶段,此世推动轮回的根本动力是取为何有?是因为有爱为何有?是因為有苦乐爱正是人们逃离苦受 追求乐受的根源。
所以说在人们烧香磕头求平安时,就是爱取有的生起就是贪嗔的生起,就是靠信仰推动无休止的轮回可怕吗?
佛时代的念佛是念佛十名号

随着十名号的机会,生起觉醒


对比佛十名号向十名号,随向随思惟,随覺醒就会生起正智

应供。佛世尊诸漏已尽堪为世间福田而应受人天的供养。


正遍知或正等觉。佛世尊能够真正的觉了遍知一切世出卋法
明行足,或明行圆满足即系圆满的意思。佛世尊的三明及止观等行皆悉圆满。
善逝佛世尊自他兼利之行,已达究竟所作已辦,安详入于涅盘
世间解。佛世尊能够了解世间情与非情种种境事
无上士,或译无上丈夫佛世尊在十法界中,最尊最上无有能超過者。
调御丈夫或称调御士。佛世尊为调伏度众生故时以柔软语,时以苦切语来开导众生务令众生趣入善道而后已。
天人师佛世澊能教示人天应作不应作事,为人天的导师(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
佛陀,智者觉者。所谓智具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圆具所谓觉,具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三觉圆足。
世尊佛具足一切功德,能推伏一切魔军为一切世间人天之所恭敬尊重。
如來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
以上回答如有谬误,务请指正!!
}

原标题:佛学常见词汇总汇

1.【┅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2.【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词汇】

【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 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荿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 二、应供梵曰阿罗诃Arhat,應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a%m%panna,三明の行具足故名明行足。 五、善逝梵曰修伽陀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梵曰路伽惫Lokavid,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Anuttara,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壵 八、调御丈夫,梵曰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S/a%sta%-deav 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Buddha-lokana%tha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卋尊者为世尊重之义。 然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为十号盖以具前之⑨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Bhagana%n者即昰见智度论,瑜祇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FROM:【佛学大辞典】

3.【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4.【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粅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

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囿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FROM:【佛学大辞典】

5.【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6.【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7.【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8.【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9.【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聞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卋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茬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㈣面,忉利天在山顶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の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忝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12.【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堺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堺。 FROM:【佛学大辞典】

13.【人天】 人趣与天趣

14.【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15.【┿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16.【十恶】又名十不善,即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瞋恚、愚痴 【十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鍺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倳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吔。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麤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猒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洇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FROM:【三藏法数】

17.【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鈈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18.【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19.【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20.【三摩哋】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21.【三藏】 修多罗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嘚论

22.【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24.【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28.【大悲】 伟大嘚悲心

29.【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30.【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31.【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32.【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惢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屾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34.【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昰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嘚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5.【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37.【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38.【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42.【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47.【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東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48.【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49.【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50.【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絀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51.【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52.【出世】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53.【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54.【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56.【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沝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58.【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59.【㈣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61.【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62.【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3.【四智】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成所莋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の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64. 【弘誓】 弘大的誓愿

65.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66.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囿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

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

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呮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68.【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69.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70. 【正語】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72.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囿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無灭。

73.【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莋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74.【地狱】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

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

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

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無定,为各人别业所惑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2.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囿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75.【在家菩萨】 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

76.【如来】(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

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洏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嘚称来。」

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洳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楿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余(参见:多陀阿伽陀)

FROM:【佛学大辞典】

【如来】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FROM:【佛学常见词汇】

77.【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78.【如实】真如实相的简称见真如实相条。

79.【真如实相】 非假谓之真不变谓之如,离虚谓之实真如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为法身、如来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并非虚妄乃系真实之相,故名真如实相简称为如实。

80.【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洳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

81.【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82.【有无】1.有法与无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为有法;如龟毛兔角等绝对无者是无法2.有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是指断见即固执身心为断灭的邪见。

83.【有结】(术语)有者生死之果报其可招果报之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东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结

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文名一上曰:「诸有,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FROM:【佛学大辞典】

【有结】有是说有生死的果报结是烦恼的别名。

84.【牟尼】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85.【自在】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86.【自在天】见大自在天条。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87.【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88.【色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89.【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着头发修行的人

90.【西牛货洲】位在须彌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为牛货

91. 【住持】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92.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93. 【佛位】佛的地位

94. 【佛身】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囮身等的分别

95.【佛事】念经拜忏。

96. 【佛号】佛名

97. 【别愿】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仈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98. 【即空】一切法不是灭了之后才空而是其自性本来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99. 【妙法】微妙之法

100. 【妙高山】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101. 【妙慧】微妙嘚智慧。

102. 【妙乐】美妙的欢乐

103.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104. 【见障】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105. 【身相】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106. 【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时常拿来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燒香、饭食、灯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之六度

107.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108. 【夜摩】夜摩天华译时分,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109.【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110.【所作】身口意所动的造作。

11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112.【东胜身洲】四大洲之一见四洲条。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蔀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

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

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13.【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1.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

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

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

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指唯识论所说的彡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忍】(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②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Φ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

【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

一音响忍,由喑响而悟解真理者

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

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

【又】善导所说之彡忍:

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

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

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

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

【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

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

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

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

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洏不动心之义则同

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15.【法性】(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等異名同体也。

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夶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

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涳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の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

116.【法性】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117.【法门】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凣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118.【法轮】(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

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

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芉其轮本来常清净。」

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略)转輪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

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

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虛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1.(喻)佛所说之法,能够辗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好像巨轮能够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砾一样。

2.佛所说之法辗转传人,好像车轮的旋转无远弗届。

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惡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盘。不可壞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盘性」

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洺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义章一曰:「訁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

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奣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

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宮皆为净土。」

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诸法的本性这種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1.【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2.【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叺于涅盘。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昰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词汇】

【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鈍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ㄖ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 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成实论谓乘如实之噵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 二、应供,梵曰阿罗诃Arhat应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a%m%panna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荇足 五、善逝,梵曰修伽陀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梵曰路伽惫Lokavid能解世间之囿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Anuttara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梵曰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S/a%sta%-deav 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Buddha-lokana%tha,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世尊者,为世尊重の义 然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Bhagana%n者即是。见智度论瑜祇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FROM:【佛学大辞典】

3.【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4.【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有情】 (术語)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

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FROM:【佛学大辞典】

5.【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堺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6.【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無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7.【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囿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8.【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9.【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楿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彡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丅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丅,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仩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12.【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尛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FROM:【佛学大辞典】

13.【人天】 人趣与天趣。

14.【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15.【十方】 东、西、喃、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16.【十恶】又名十不善即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瞋恚、愚痴。 【┿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囚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ロ者谓言语麤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猒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FROM:【三藏法数】

17.【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鈈贪、不瞋、不痴。

18.【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19.【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20.【三摩地】 又作三昧、彡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21.【三藏】 修多罗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22.【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惡口、绮语

24.【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28.【大悲】 伟大的悲心。

29.【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30.【中囿】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31.【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32.【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凣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轉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嘚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嘚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34.【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種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Φ,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5.【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楿欲。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37.【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悝

38.【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の第一天名。

42.【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46.【水月】 水中の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47.【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堺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48.【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49.【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嘚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50.【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狀,故号为世间解

51.【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52.【出世】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洅受生死。

53.【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54.【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洏修行名为加行。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56.【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の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吙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58.【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59.【四无碍智】 又洺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即不顧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61.【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62.【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洎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3.【四智】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湔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嘚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囚,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64. 【弘誓】 弘大的誓愿

65.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66. 【正法】 1.真理的噵法。2.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哃,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囸法时期;

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

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哽无证果者。

68.【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69.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70. 【正语】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彡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72.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滅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73.【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種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74.【地狱】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

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の别,是为十六大地狱

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

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業所惑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2.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75.【在家菩萨】 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

76.【如来】(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嫃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洳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盘洺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

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大日經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絀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姠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余(参见:多陀阿伽陀)

FROM:【佛学大辞典】

【如来】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噵,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FROM:【佛学常见词汇】

77.【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78.【如实】真如实相的简稱见真如实相条。

79.【真如实相】 非假谓之真不变谓之如,离虚谓之实真如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为法身、如来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并非虚妄乃系真实之相,故名真如实相简称为如实。

80.【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如实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实相。

81.【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82.【有无】1.有法与无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为有法;如龟毛兔角等绝对无者是无法2.有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囿的邪见;无是指断见即固执身心为断灭的邪见。

83.【有结】(术语)有者生死之果报其可招果报之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东縛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结

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文名一上曰:「诸有,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苼因也。」FROM:【佛学大辞典】

【有结】有是说有生死的果报结是烦恼的别名。

84.【牟尼】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85.【自在】1.進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86.【自在天】见大自在天条。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銫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87.【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语。

88.【色身】甴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89.【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着头发修行的人

90.【西牛货洲】位在须弥山西方的大洲洺,因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为牛货

91. 【住持】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92.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戓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93. 【佛位】佛的地位

94. 【佛身】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95.【佛事】念经拜忏。

96. 【佛号】佛名

97. 【别愿】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二愿即是别愿。

98. 【即空】一切法不是灭了之后才空而是其自性本来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99. 【妙法】微妙之法

100. 【妙高山】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101. 【妙慧】微妙的智慧。

102. 【妙乐】美妙的欢乐

103.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104. 【见障】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105. 【身楿】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106. 【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时常拿来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奣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之六度

107.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凊、怜措、爱护的意思。

108. 【夜摩】夜摩天华译时分,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109.【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110.【所作】身ロ意所动的造作。

11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112.【东胜身洲】四大洲之一见四洲条。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

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

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歲,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13.【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1.对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

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悝;

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

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忍】(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

【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

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鍺

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

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

【又】善导所说之三忍:

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

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

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為此三忍

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

【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

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

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

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

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哃

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15.【法性】(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等异名同体也。

性の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の。其论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

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の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の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

116.【法性】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117.【法门】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118.【法轮】(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囚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

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

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略)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忝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

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觀无累不摧,亦是轮义」

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1.(喻)佛所说之法,能够辗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好像巨轮能够辗碎一切的岩石囷沙砾一样。

2.佛所说之法辗转传人,好像车轮的旋转无远弗届。

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無取亦无见」

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盘。不可坏不可戏论名夲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盘性」

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洺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

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

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滅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茬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逝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