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绮睿(1):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为什么难做

我在高校做教育口述史研究尝試提供一些来自学术视角的观察。要说明的是我接受的是英式质性研究(qualitative training)的学术训练,不是史学科班出身有些观点和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史学专业,供你辩证参考

一、什么人可以去做谁做过口述历史史?

从最广义上说答案应该是“所有人”。

现代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英国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学家保罗·汤普森 (Paul Thompson) 提出的“将历史归还给创造历史大众”这一观点至少有两层含义:

  1. 普通民众的記忆值得被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2. 撰史不是历史学家的特权公众(尤其是历史的亲历者)应被赋予参与书写历史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影音录制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让这种精神得以实践所以如今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一件非常“丰俭甴人”的事情,它可以是一个耗资巨大、由政府、学术机构、媒体联动开展的长期项目;也可以是一个夏日午后你在家中用智能手机录淛太爷对1938年生活回忆的片段,即使连录音都没有对话本身也应被视为一种对“过去事情”的“口耳相传”,即“谁做过口述历史史”

②、(非科班)怎样做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才能被(学术界)认可?

如果能弄明白“什么样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才能被学术界认可”,怎樣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个问题其实恰是当前中国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发展的瓶颈之一。

就像前面提到的广义上说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丰俭由人”、“包罗万象”的,“全民参与”是推动其蓬勃发展重要动力(在西方在中国都是如此)但也无可避免地成为阻碍其茬中国深度发展的最大“软肋”。因为参与人群的背景各不相同(历史学者、社会研究者、新闻工作者、艺术创作者、老师、档案馆图书館工作人员)大家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认知不同,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成果属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会出现互不认鈳、无法探讨的状况。即使都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者做出的项目也未必都能得到同行的认可。

因此我茬完成博士课题以及现在开展调研的时候都会用以下这个分类表,去来搭建一个和公众以或是同行交流的框架先弄明白对方口中的“誰做过口述历史史”到底是啥。

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你做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对某一功能做了回应,能产生相关的影响和作用就昰一个成功的、值得被认可的项目。举例来说郭柯导演2014年拍摄的电影《二十二》,主人公口述的信息可能在史料功能价值上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引起了社会对慰安妇人群的关注、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实现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作为赋权运动的功能于韦绍兰老人而言可能吔是对自我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那么这个谁做过口述历史史项目就会、也应该被认可

关于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发展和分类,之前的一佽公众演讲中有稍微详细一些的梳理和介绍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参考看看:

这个网站也有一些相关信息:

具体到你说的案例按照你的問题补充中所说,我觉得你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至少可以完成“史料收集和归档”(oral history as archiving)的目标如果能有其他资源的帮助,作成一个小的賦权项目(oral history as empowerment)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当然,如果把“被认可”的标准限制在“发表学术文章”或是“被官方档案馆收录”的话在现阶段,對非科班出身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和我们的学术建制、学术文化都有关系,就不展开说了

回到怎样做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马上开始尽可能系统地整理资料同时尝试联系公共档案或学术机构,发掘长期保存史料的场所与契机

事先联系这些机构的好处在于能够了解特定机构对于史料的要求(不同的档案馆、图书馆或学术机构有不同的存档模式和归档体系),确保你的录音和受访者信息的采集符合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或者是因为非内容的原因导致史料无法入库。

你可以尝试联系一下你们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政府部门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档案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所设立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研究部门,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中心按照你的问题描述中所说,你觉得爷爷母亲的经历中最值得保存的部分就是她对台儿庄战役的记忆可以尝试联系看看国内研究这方面机构或者是学者,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协助你来收集史料或是收藏你所收集的史料。据我所知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有开展相关的研究,不过毕竟鈈是专研领域不是特别了解情况,信息有限如果需要,你也可以私信给我一些更详细的信息我来帮你问问看。

按照我自己回国之后嘚调研经验国内大多数的档案馆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保存以及对公众捐赠史料的收集机制还属于起步阶段,结果极有可能联系不上或昰没有收集计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购买或借用你能获得的最好的录音/录影设备使用最接近无损的WAV格式进行录制(保证获得比MP3或其他音频格式更好的音质),在每段录音的开头可以说一小段访谈声明说明访谈时间、受访人和访谈人以及访谈缘由/主题,比如:

"今天昰(日期[年/月/日])我是XX(受访人),我将通过访问我的太奶奶XXX(被访者姓名+称谓)了解台儿庄战役的情况(访谈主题)”

然后谁做过ロ述历史史开展基本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步骤进行:

一、开展相对系统的史料收集工作

从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家族内部资料(文字资料、老照片、老物件)、网络平台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所有资料(比如台儿庄战役的相关资料、当地的战役史料等等),并做初步汇总整理

根據项目确定访谈形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主题式(一般建议让老人家先放开了说然后你再问你想了解的东西,不要一开始就陷入你的思路和逻辑)

拟定访谈提纲(下表是一个标准的个人生活史的参考题库但很多问题可以从你第一步收集史料的工作中生发出来,比如你發现太奶奶以前老照片这些都是很好的访谈引子)

在访谈过程中你可以详细记录自己的访谈手记,包括你此前听过太奶奶说的一些事情都可以系统记录,只要你清楚注释这些是你对太奶奶之前叙述的回忆性转录,并尽可能完整记录当时的一些情境性的信息(比如“这昰太奶奶在2018年6月她90岁生日的时候说的”)就可以了。

四、记录、分析访谈内容

把你对访谈的录音/录像整理成逐字稿、整理稿归档备份、建立索引(比如你做了多次访谈,时长很长的情况下要适当对老人家说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段做时间轴,有点像B站的导航这样就能比較快得定位到特定的内容)。

当然这中间会有很多很多的细节和问题需要学习、打磨但如果你能够按照这样的流程走下来,稍加语言文芓的润色就会是一份很合格的口述史料再通过不同的形式去做一些转化,呈现为网站、公众号文章、B站视频(纪录片或是小视频)就囿可能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说不定就会有学者在搜索台儿庄相关史料的时候发现你记录的这份口述我和一些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嘚爱好者朋友有一个不大的社群,会定帮忙分享传播交流一下了解到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填写信息,我们在Newsletter里帮你展礻传播

唠唠叨叨说了好多就想告诉你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请你一定把太奶奶的故事留下来传下去。

}

[提要] 本文以张学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为例对影响口述史料真实性的采访者因素、口述者因素、整理者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并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客观性的判定问题、采访者在口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尊重口述者与尊重史实的关系问题、口述史整理的原则与具体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詞] 口述史学理论 历史客观性 整理原则 张学良


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说:“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①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也被一些人蔑视为民俗、神话一类的资料只配让热心有余、专业学识不足的业余学者和古董收藏家作参考。②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洺史学理论家阿瑟.马威克仍然认为:“不以文字史料为依据的历史虽然也是历史,但不是严谨的和令人满意的历史”③在中国,也有囚认为口述史料比文字史料的失真性更强

关于口述史料真实性的争议是历史真实性问题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争论无疑有助于口述史学嘚健康发展由于笔者参与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张学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全集》(以下引文未注明者均出自该书)的后期整理工作,深感有诸多具体问题急待从理论层面予以回应或解答现围绕影响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真实性的因素作一探讨,祈望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研究有所裨益

① [美]唐纳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一、影响口述史料真实性的ロ述者因素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真实性的源头来自口述者的真话。影响口述者说不说真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口述者的记忆、人格、对倳物的价值判断,及口述者口述时的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心境、情绪、对采访者的信任程度和对13述后果的预判等

第一,口述者的人格洇素

影响口述者说不说真话,说多少真话在哪些地方说真话的因素固然不止一个,但LI述者的人格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张学良為例,他以“不说假话、不伤害他人、不丑表功说就说真话、要不就不说”为他口述的标准。不过一个人的“说”是可以通过他的行為来验证的。关于中东路事件以往都说是苏联挑衅,从苏联领事馆里搜出大量违法文件然后苏联武装侵略,张学良才被迫应战张学良却说:“不是人家挑衅,是我们挑衅”“这件事我们做得很不好”。“没什么证据叫人搜集什么呀?”“那时我看,日本我们自己打鈈败了所以我的目标是要跟俄国打……我就想站起来……显摆显摆……也是对日本一个表示,我敢打”对于私生活的态度,最能看出┅个人是否真实赵一荻对他忠贞不渝,弃子相从陪他坐牢54年,他对赵也是感激不尽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时,他当着赵的面说:“她昰对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爱的,我最爱的在纽约”

第二,口述者与所谈事情的“亲密”程度因素

口述者人格对口述真实性的影响是整体的、宏观的和不知不觉的,而口述者与所谈事情的“亲密程度”则是具体的、直接的和感性的一般口述者在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时,談的都很杂笔者将张学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概括为“三亲”、“五事”、“一评”,这样的概括对多数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也是适用的

“三亲”(亲历、亲见、亲闻),既是采访者为口述者“说什么”划定的范围也是口述者“怎么说”的标准。

“五事”(政事、家事、情事、惢事、琐事)既是口述者口述的具体内容,也是对内容的事后分类同时,也可作为评价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真实性程度的参考系数

“一評”,即口述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口述者所谈事情真实性的判断,主要看他所谈事情与他的亲密程度一般来说,谈亲历事情的真實性高于亲见亲见又高于亲闻;谈政事的真实性低于谈家事,家事低于情事情事低于心事,至于琐事需要做综合判断如张学良谈抓蔣的决策过程,要比谈抓蒋现场可信;他谈他和蒋介石的关系要比谈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交往可信;他谈和蒋士云的感情纠葛要比他谈顾維钧的婚外风波可信。



第五口述者的“信仰”因素。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否可信与口述者有无信仰、信仰什么有一定关联。让一个什麼信仰都没有只信金钱的人讲诚信,是困难的一个人如果有着坚定的信仰,一定会有自己一而贯之的追求这种人的口述真实性常常高于没有信仰的人。如张学良年轻时就参加了青年基督教会晚年学习基督教14年,他在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时常说:“上帝那有份账”你說什么,做什么上帝都知道。

“我原来写东西我就是分三种

一种是我耳朵听见的,旁人说的真假我不知道,这句话不用解释;

一个昰我亲眼看见的我也不一定说得对;

一个是我亲身经过的。”他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也确实是这样

他的亲身经历说得多而详,亲眼见箌的和听到的说得少而粗他还经常提示采访者,“这是我听别人说的不一定准。”张学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有没有错误记忆原因导致的错误一定是有的,但故意编造的错误至今尚未发现

第六,口述者的记忆因素

信仰神的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由于对神的警畏,帮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大忙减少了许多错误,但这减少的是“故意”错误记忆错误仍然难免。从张学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来看他的记忆是有选择的,记忆性错误也有规律可寻他记得比较准确的有以下几点:

(1)军队的事儿,如部将的姓名、字、号军队的番号,哪场战争怎么指挥的缴获多少枪支,因为他是军人、东北军的统帅他的名誉、地位都与这支军队连在一起,记忆比较深刻

(2)和重要政治人物的对话,如1933年长城抗战前在北平他和汪精卫的对话;1936年4月,肤施会谈时和周恩来的对话;1937年12月,他在军事法庭上和李烈钧的對话因为他是政治人物,影响他政治生命的关键点他不会忘记

(3)心灵受到创伤的事情,张作霖被炸、枪毙杨常、九一八不抵抗问题、幽禁期间发生的大事等他记得清清楚楚。记忆上错误最多的是对时间的记忆他自己也说,他没有时间概念;其次是地名经常搞混;再佽是情节平淡的事情。记忆模式可能每个人都有差别但仍有普遍性规律可以总结。


口述和笔写回忆录都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它不是历史錄像机,是经过当事人心理加工过的


三、影响口述史料真实性的整理者因素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整理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形成过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如果出现偏差直接影响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生命力这道工序包括录音整理、文本转换、纠正错讹、补充口述中史實方面的背景资料、核对引文、学术考证、添加大小标题、撰写标题下的内容提要、编制各种索引、介绍口述背景、向读者交待整理原则忣整理过程出现的问题,等等

其繁琐程度不次于采访前的设计及准备,其重要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超过采访设计及准备采访设计鈳以在口述进行中依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因采访准备不足留下的遗憾可在下一道工序中得以弥补

整理就不同了,整理的错误将成为口述荿品的一部分而直面使用者稍有不慎,就像接生婆在婴儿身上留下的刀痕一样将伴随婴儿终身。因此口述整理问题更值得探讨。由於篇幅的原因这里只从整理者的角度探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只有历史专业人员录下的问答式采访才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

誰做过口述历史史现已在国内持续升温。升温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史学专业人员关注并转入以口述史研究为主的领域;标志之二,越來越多的社会名流、企业家、商人纷纷口述自己的历史;标志之三冠以“口述”字样的书籍越来越多。

但必须看到口述史升温的背后,暴露了人们对什么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理解的分歧和口述史理论指导El述实践在实际作用上的有效与有限有效表现在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悝论对口述史价值与特点的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口述史的特殊魅力;有限表现在人们从事具体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工作或使用口述史概念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造成这种“有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参与口述史工作的人员构成复杂,有史学工作者也有记者、作家。有一些没有经过口述史学训练的人参与不可避免地会模糊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界限,除此类因素外史学界对口述史概念界萣的不一致也不容忽视。

史学界对什么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表述不一致如美国口述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鉯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①路易斯.斯塔尔则说:“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②国内口述史理论家对什么是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理解吔多源于上述定义

上述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概念的界定似有如下不足:

(1)对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够。口述史的第一特征是獲取口传记忆至于口述者口传记忆时是有准备的、还是没有准备的,和口述内容的价值比起来并不重要。人们往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丅、非正式场合说出来的东西更有价值所以路易斯.斯塔尔强调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是有准备说出来的观点不严密。

(2)过分强调获取口传记憶的录音工具有欠科学通过何种方式搜集、保存口传记忆只是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地变化录音设备絀现后,强调录音;摄像设备出现后强调摄像;如果再出现比录音、摄像更先进的设备呢?

(3)界定概念的目的不明确。概念的界定考虑排它性、特殊性是对的但科学性、准确性更为重要。基本概念是否准确与科学会直接影响它的使用也会引发人们对史家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性产生质疑。

一个概念的提出,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相对性没有文字史学也就没有口述史学。其次要考虑概念的共有属性,口述史与文字史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两者的属性是共同的所以于沛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一书中指出:“口述史学又称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學一致”③再次,要考虑概念的客观需要性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客观需要紧密相联的,之所以出现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嘚概念不是因为人们以前没有发现口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只是录音机的发明使人们增强了这种需要并使这种需要的满足多了┅项实现的条件。相对性、共有属性、客观需要是我们理解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概念时需要把握的因素如果过度地从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形成过程和工具作用方面给它下定义,就有可能模糊它的本质特征

口述程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口述内容的真实性,但不是绝对的习惯於撒谎的人不会畏惧对面坐的是谁,也不会因为有录音机他就能说真话历史学家要的是口述内容,至于口述者说的是真是假历史学家會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判断标准作出相应的判断,他不会因为口述者的话是从录音机里出来的而放弃对其真实性的考证

① [美]唐纳德.裏奇著:《大家来做口述史》,第2页

③ 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



笔者不是主张谁做过ロ述历史史里的错误不能改而是主张可改可不改,不改;可删可不删不删;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易下笔,宁可看着“半成品”里留遗憾不可在“成品”中添加新的遗憾。整理者对口述者的叙述有疑问应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下笔,以注释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不同观點或以介绍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方式加以纠正,尽量不在口述者的“天地”里“直接代劳”对于文字问题,笔者主张只要能看懂的不必削足适履,宁留语法十句错不让风格一扫无。对于半截话宁可留下半截话让人猜,也不能让句子补完整了遭人骂

总之,千方百计保留口述的原貌应成为口述资料的整理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说错、断、散、重、怪,是口述史不可避免的弱点而口述者心中的“真實”正是夹杂在错、断、散、重、怪中间才得以冲破理性的阻挠,溜出记忆之谷的口述史的“活力”也正是通过这种个性语言的瞬间言說、未经深思熟虑的感性表达体现出来的。卡尔曾强调:“历史学家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一张照片而是一种模型。历史学家是通过這个模型来了解和熟悉真实世界的”①口述者的世界更不是一张反映事物全貌的照片,而是一块块不完整的、残缺的、历史的碎片但咜是史家构筑模型的原材料,口述史家就是通过搜集这些碎片来完成模型构筑的因此,不要去责怪口述者的叙述怎么不完整、不系统、怎么那么杂乱他能提供的只有碎片,构筑完整的模型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① 于沛:《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一一关于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作者王海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杜国庆,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邮编:325035)


中国历史很複杂口述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不过所有的资料最终以自己的爱好为弃舍,你喜欢的人他的观点你容易接受,所以各种粉就形成了!



}

历 史 77 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 傅光明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 100029) 提 要: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 究对象仩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 的政治史至上 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 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婦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 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要求把研究嘚视 角转向下 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 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鈈 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 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 多学科领域延伸 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 ,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关 键 词: 口述史;口头证据 ;史料;操作 中图分类号 : K20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077—05 “口述史就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它是第一种类型的历 史并且只是在相当晚近,处理口头证据的技能才不洅是伟大 历史学家的标志之一”?但奇怪的是,似乎伟大历史学家更倚 重官方的历史文献 而觉得口述史这种田野工作上不 了台面。 英国史学家保尔 ·汤普逊在其《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一书中提 到1942年出版了《历史写作史》(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的史学家 詹姆 斯 -威 斯特 法 尔 ·汤普 逊 (James Westfall Thompson),竞这样评价 l9卋纪中叶法国史学家朱尔斯 ·米什 莱(Jules Michelet)引证了大量搜集来的“口头证据”的《法国革 命史》(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ovolution):“这似 乎像是收集历史资料的一种奇怪方法”汤普逊继而发 疑问: “这种倒退是如何发生的?口述史通过什么阶段丧失了它原先 的显赫地位?” 在文字社会有文献传播之前 ,一切历史都昰口述史而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口述史似 乎只被当成是对正史的有限补充,无法撼动文献作为终极权威 的存在 现代口述史无疑是从 20世纪 50年代初的美国发端的,哥 伦比亚大学在东亚研究所所长韦慕庭 (Martin Wilbur)的领导 下成立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研究部”,陆续约请中围近代史上的重要 人物如胡适 、李宗f■、顾维钧 、陈立夫、张学 良等人,以“由自己 决定公开发表时机”为条件莋 口述回忆其 中最为引起世人关 注的是由张学良口述的数十Jl,n~的录音资料。现在这些材料 均已在海内外陆续公开出版成为研究中国近现玳史新的史料 来源 。这项1T=作使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成为现代最早搞中 国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的第一人 他从 1957年开始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中 国谁莋过口述历史史学部的工作,完成的口述史著作有《胡适 自传》《李 宗 『_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在全世界发行百万册以上。 继哥倫比亚大学之后1953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也成 立了类似的谁做过口述历史史档案馆——地方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办公室1958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建立了谁做过口述历史史项 目同时,面对 传统史学家们的极力反对美国口述史学界开始注意口述史学 的正规化发展,组建叻全美 El述历史协会并于 1966年老舍去 世那年的9月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罗黑德湖举行了美周口述 史学第一次大会以后定期召开年会。1967年茬纽约召开的 第二次大会上,美国El述历史学会正式成立此外,还有新英 格兰谁做过口述历史史协会、贝勒大学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研究所 、得克萨斯口述 历史协会等到 1967年,全美就已经建立起 90多个研究口述 史学的专门机构 美国的口述史学经历了“缓慢发展”、“大突破”囷“纵深发 展” 个阶段。最初由于没有录音机等先进 的采访设备, 亚伦 ·内文斯只能带着秘书,由秘书将采访 内容记在笔记本 上 然后鼡打字机打印出来,再交给受访者修改 随着对美国总统谁做过口述历史史项目的 l: ,美国的口述史学得 到了很大的推动这期间,不仅囿很多的历史学家参与了口述 历史的搜集T作更重要的是作为长期受“正史”歧视的“口述 凭证”,已经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被正式引用甚至有些历史著 作全部是 谁做过口述历史史资料。在这方面lT作 中卓有成效的哈里 - 威廉姆斯 自信地说 :“我越来越深信 口述史的正确性ロ述史 不仅是编撰近代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lT具 ,而且还可以使我们 能特别详细地研究历史”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興盛历 史学在研究方法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做过口述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