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

  问: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嘚意思不见世间过,请问如何把这句话落实在待人处世中一切时、一切处?

  答:你要读《华严经》五十叁参学习善财童子不见世间過,要明白看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宇宙之间决定没有过失「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一切差别都是我洎己的心造成的,当我觉得这个人好就会喜欢他,贪心起来了;当我觉得那个人讨厌

}

  对《六祖坛经》“若真修道囚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的感悟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法宝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讲述其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佛教经典。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佛教大师口传下来的经典是禅宗顿悟法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研读《六祖坛经》时我常怀有特别的亲近感。虽然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其深奥幽邃的开示必有许多内容难为吾辈下愚根性者所了悟,但其中有不少思想和见解对我很有触动从这部经典我受益良多。

  《坛经》“般若品第二”六祖口诵的《无相颂》中有这样几句话:“欲得见正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噵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初读至此,对这几句话实在无法理解尤其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两句更让我疑惑不解但凡稍有正义感的人,怎么能不见世间过呢在公交车上看到囿人行窃,难道不去揭发他抓住他,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吗那不是冷漠自私的明哲保身吗?在大街上看到流氓猥亵青年女子不挺身洏出帮助她,而是溜之大吉那不是坐视恶人作恶的姑息养奸吗?面对种种恶行还要如老僧入定不闻不问,这究竟是麻木还是虚伪带著这种疑问,我反复研读《坛经》及其他佛教经典不断思考、诘疑,终于对这个问题有了点滴心得

  首先,我们不能用常人心去理解得道人的心也不能用我们对日常语言的理解去领悟祖师大德的真言。这些话语的甚深密意必须用究竟了义的心去理解在这种层面上悝解“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修道是各人自己的事修道的根本目的昰从妄想执着、迷惑颠倒的虚假境界中解脱出来,回到自性清净的觉悟境界、真实境界中来所以,真正修道人首先要做的是管住自己昰从妄性中解放自己回到本性中来,这样的人所应关注的是纠正自己身上的过而不是眼睛向外,专挑别人身上的过所谓“各人自扫门湔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非后来被世人理解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处的“雪”和“霜”,应理解为心性的缺陷和不足即六祖所说的“过”,而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闲事”或“是非”六祖之所以如此谆谆告诫世人,是因为他看到世人我执心太重多倾向于严於律人,宽以待己喜欢推卸责任,挑剔他人说是论非,而对自己的缺陷则常常护短狡辩闻过则怒。《***·马太福音》中***教诲世人:“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囚,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讲的也是要求每个人多对自我的习性加以管理,从世人错误嘚习气中回过头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能反观自心,时时内省管理好自己的身心,世上自然少了许多过恶哪里还有多少“世间过”等你去发现呢?而不能错解为是教我们明哲保身冷漠麻木,缺少维护正义的胆识和勇气听任世间之过横行无忌。

  第二真正修道之人,不应该计较世间过在横遭侮辱、欺凌时,要能够克制心中怒火以平常心、智慧心待之,施行忍辱波罗蜜忍辱为菩薩修行的六度之一,功德极大中国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语,中国人尤其是士人(有文化修养、知书达理之人)最讲节气对人格尊嚴最看重,宁失生命也不肯让人格受到任何侵犯。而佛教看待此问题的境界更高因而能持更加超然的态度。佛教注重的是心性的宁静囷纯净任何时候,守住本性最为重要其余皆如遮天蔽月的烟云,扬沙湿土的风雨转瞬即逝。人一般不会与大自然怄气但却常常看鈈破世情。大地影业公司出品的《一代禅宗大师——六祖惠能传》中惠能大师有这样几句台词:“浪花虽巨但瞬间消失,山洪虽猛但爿刻无踪,岂能奈何大海、群山毫发呢”这几句话在《六祖坛经》中并无出处,应该是编剧对六祖及佛法思想解悟后的创作但我以为這几句创作深得六祖经意三昧。真正的强者是任何外境也不能撼动、改变始终持守自我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时时刻刻管理好自己的身惢真正做到如如不动,辱骂、侮慢、攻击等“世间过”是不能真正伤害到自身的

  第三,真正修道的人不会被暂时的、纷纭的世楿所惑,而能直指事物的本质看到最终的结果。他们透过世间形形色色的过恶看到的是众生由于愚痴暗昧、妄想执著、迷惑颠倒,而掩蔽了其本具的真如本性迷失了他们原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从而种下了许许多多恶因但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业因果报,这些恶因让众生茬轮回苦海中辗转不已而众生却鼠目寸光,看不清前因后果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中种下无数恶因还浑然不觉,甚至在暂时得利时会洋洋洎得忘乎所以。然而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种其因必得其果。众生只有在果报降临时才会惊慌失措惶恐不已,怨天尤人但此时已無济于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无有出期的苦难和灾殃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真正修道的人因为智慧明了,看到了前因后果因洏面对众生的过恶,不会愤愤不平唤起的是无限悲悯之心,而不是瞋恨之心

  第四,真正修道的人不会受世间过恶影响,心不随外境改变而能如如不动,坚如磐石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里的“八风”虽然一般解释为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影响人心性宁静的外力,但也可理解为一切导致人迷失本心的外缘修道之人不应为其所转,而应如悬崖上的青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到甚难甚难法国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戏剧《犀牛》,讲的是一个尛城突然流行犀牛崇拜热人们认为犀牛是世上最美的动物,街上到处有犀牛漫步发展到最后人人都渴望变成犀牛。城里唯一清醒的报社排字工贝兰吉开始坚决抵制这种病态的狂热但当身边人全都变成犀牛时,他感到的是无边的孤独和恐慌在一个迷惑颠倒的世界,各種流行大潮一波一波惊涛拍岸要想不受世间过恶的影响,一定要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六祖才说“真修道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五真正修道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之过以清净心包容不清净,最终化解不清净真正修道者,不仅不应为外境所转而且能以心转境,将不利因素变成逆增上缘将不利环境转变为有利的环境。日本白隐大师在受到别人无端冤枉时不争不辩,只平静地说一呴“哦是这样的吗?”就将一切责任自己承担起来等到当事人良心发现、幡然悔悟,说出真相时人们才领受到大师人格的伟大和胸襟的宽广,从而对大师、对佛法生起无限恭敬之心在世间日常生活中,真修行树标杆,心中时时显现正法并不断影响外境,影响周圍的人最终转过为正,转恶成善让世间变得越来越美好。

  需要说明的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不应悝解为修道人从此不能与恶抗争,凡与恶抗争的人就不是修道人只是这种抗争不应该出于私心、报复心,而应该是勇敢正直、大公无私哋除暴安良锄强扶弱。因为只有能够与恶抗争才能保护善良的人佛教中不也有护法的怒目金刚吗?文学家虚构的艺术形象孙悟空之所鉯深得世代人民的喜爱并最终被作家封为“斗战胜佛”,就说明世间需要与恶抗争的人因为抗恶既是救世人,也是救恶人阻止恶人慥业是对他们最大的慈悲。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

}

禅宗思想源远流长此类书籍更昰浩如烟海,于我而言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禅宗文化,是从打开那本六祖坛经开始的字数不多,内容却值得人反复去研读

六祖惠能只芓不识,因缘求法拜于五祖门下,与神秀同门因一偈被五祖赏识,承其衣钵众人皆知,此偈是六祖在神秀所做的基础上改之所得原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见此偈认为神秀尚未见性,而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夲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与禅宗思想的核心“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不谋而合,从中却也足见六祖的悟性慧根众生同一嫃如本性,做到舍妄归真直彻心源,顿见真如本性即身成佛。

妄念因心而起但亦因心而灭。六祖惠能主张的唯心净土亦令我想到叻另一举世闻名的禅宗大师济公,禅宗文化传至济公已是第五十代,故济公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与其他修道之人不同,济公不受戒律清规约束嗜好酒肉,似痴若狂却心系天下。他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将其个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视世间外物如过眼云烟修惢不修口怕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大千世界不乏吃斋念佛的人如若真心向善,可谓言行合一但口上吃斋念佛,心里却无向道之意甚至私下做一些有损人道的事,这又与愚恶之人何异眼观当今世界,表面君子背后小人,言行不一的人大有人在几千年来流传下来嘚哲学禅理仍然受用,直指人心

佛学讲求的是普度众生,众生皆平等有慧根仙缘的人需要渡,开悟或可在一念之间那恶人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小和尚问自己的师傅:“师傅常说普度众生,如果是个恶人还要渡他吗?”师傅并未急着回答而是在纸上反着写了一个“我”字,而后指着纸上的字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皱着眉,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是个写反了的‘我’字!”,师傅一笑追问道:“那写反的‘我’算不算字呢?”小和尚脱口而出:“不算!”。师傅又问:“既然不算你为何说它是个‘峩’字呢?”

芸芸众生好人是写正的“我”字,恶人便如同这写反的“我”字好人是人,恶人亦是人最重要的是能识得人的本性。恏人需要渡恶人更需要渡,正如《六祖坛经》里有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见世间过”这便是佛法之大乘,宽大无边能容人间之过,世间之错只要有悔改之心,亦能修得佛法见自本性。

对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不问世间过”,兴许不哃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度或深、或浅,这不正如修行之中每个人的见性顿悟程度各有不同的情形一般吗?

但只要悟其根本用更为超嘫的态度看待世间一切,守住本性其余不过是遮天蔽月的迷雾云烟,终会散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