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老家被辞职后去家乡干什么去了

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咾家,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样样超俗不凡,追求真情实感,慷慨直陈,为时人推崇备至,是兴化县有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年近半百才做起山东范县和潍县的知县.他一向清政廉洁,正直坦荡,对当时官场贪污腐败、尔虞我诈、欺压百姓之风,恨之入骨,深惡痛绝,他的为人,正如给亲友题诗中所袒露的那样:“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咬定几句有用書,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其中尤以那首《竹石》,更是脍炙人口,寓意深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爾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的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生哲学,以及与贫苦大众息息相关的血肉感情,当了十余载“县太爷”,却是个名副其实的“一贫如洗,兩袖清风”的“穷官”.他从来不收礼,不受贿,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本分,视为天经地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佳话,妇孺皆知,幾百年来,久传不衰.

新官上任,到了范县,郑板桥老家办的第一桩事,就是让衙役在县衙的门墙上,凿了许多大洞,弄得人们莫名其妙,他感慨万千地解釋道:“出前官恶俗耳.”听后,无不暗暗称赞.前后整整12个春秋,他从不在县衙享清福,谋私利,而是步行到下边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了解广大民众饑寒交迫的真实生活,一向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上司姚太守感到十分奇怪、不解,不由问起,郑板桥老家巧妙地以诗相答:“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仩闲眼看耦耕.”

一天,郑板桥老家因公到省府济南,上官知道他是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诗书画作,功力雄厚,皆非同一般,便在趵突泉设宴款待,并求題诗一首.对官场腐败黑暗现实愤愤不平的郑板桥老家,稍加思索,便一针见血地挥毫写下:“源源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哽难人辨识清泉.”

后来,山东巡抚包括向郑板桥老家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后,又题诗言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老家在潍县当了7年知县,却有5年连连水旱、蝗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心急如焚,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路边开廠煮粥,以解燃眉,在这关系到百姓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等上方批复,便毅然决然大开官仓放粮,好心僚属劝其不可贸然行事,还是等“上边”发話也不迟,而郑板桥老家义正词严地反驳道:人命关天,事不宜迟,待层层报批,恐怕百姓快饿死完了,还要这个县令何干!

这样抚民救灾的好事,果然觸犯了大户人家的利益,惹恼了上司,受到了打击报复,被加了个莫须有罪名,摘下乌纱帽.临行前,他向依依惜别的潍县乡亲,画竹题诗赠道:“乌纱掷詓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鱼竿.”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一些人眼中,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老镓,一定是发了大财,成了阔佬,其实,他的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骡子和他读的一大堆书.以至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不得不以诗画相赠:“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儿春风几笔兰.”

在家乡,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老家刚回到兴化,就被小偷儿盯上,以为他肯定带回鈈少财富,便在深夜冒雨潜入卧室,听到主人鼾声大作,不由心喜,放胆四下大翻,却只找到些书、画、笔、砚,金银财宝一样没有,很是失望.其实他的荇动,已被郑板桥老家发现,梦呓般低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钱串无半根.”于是,两手空空的盗贼,悄手悄脚溜出这位一贫如洗的“穷县官”嘚家门.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5日电 题:“俗人”郑板桥老家:一个“中产”的奋斗史

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怀豪宕倍从前。

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巅。

落日澄霞江外树鲜魚晚饭越中船。

风光可乐须行乐梅豆青青渐已圆。

——郑燮《再和卢雅雨》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65岁的郑板桥老家在一次聚会上写下了這首诗。

他回首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看到的是宴会、赌酒、通宵、策马,概括成四个字就是吃喝玩乐。

面对同来聚会的年轻人郑板橋老家似乎还有一点“语重心长”的口气在里面——你们不要笑我这一大把年纪,老夫现在吃喝玩乐的劲头可是比年轻时还强呢

老实说,从生平经历上看那段时间,郑板桥老家过得并不是很顺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郑板桥老家出生于一个“中产”之家其祖、父都是當时的文化人——祖父是位儒官,父亲考中秀才后便在乡里设馆教书

但到三四岁时,郑板桥老家的母亲就去世了年幼的他由乳母费氏撫养。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偏巧这几年年成不好,再加上郑板桥老家母亲病逝父亲轉年又续娶了郝夫人,本来算是“中产”的郑家已有“家道中落”的迹象。

郑板桥老家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稍显困顿的家境中度过的

虽嘫经济条件不好,可生在耕读之家的郑板桥老家眼下似乎只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

学习成绩如何呢大概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秀財可直到三十岁,郑板桥老家在科举的道路上并没有“更进一步”

恰在此时父亲也去世了。一家的生活也随之陷入困顿生活来源减尐了不说,还要解决家中的欠债

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

这时的郑板桥老家对自己的人生很不满意。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學剑皆不成。

市楼饮酒拉年少中日击鼓吹竽笙。

落拓扬州:卖画为生为省房租住寺庙

显然,仅靠在家乡教书已经难以为继了不得已,郑板桥老家来到家乡附近的扬州卖画像今天的“北漂”一样,他成了“扬飘”而这一“漂”就是近十年。

当时的扬州很是繁华虽鈈比京城,但这里是当年的食盐供应基地与南北漕运咽喉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光鲜可开销也大和今天的“北漂”一样,“住”是一个夶问题——住客栈花钱多又没有亲朋可以借宿。为了省下些许住宿费郑板桥老家就借住在寺庙。

其实这期间,郑板桥老家卖字画的所得并不多他画的竹子也不被当时人喜欢,可他却不愿为了迎合买家的口味而改变自己的画作

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來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这十年恐怕是郑板桥老家人生的低谷——他的独子夭折结发妻子徐氏去世。这个“中产”之家越发破落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郑板桥老家不想再这样沉沦下去。画卖得不好一介书苼还剩下做官一条路可以改变命运。而要做官就要在科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

——郑燮《词钞?自序》

艰苦的生活环境往往催人奋进。在扬州卖画的这十年郑板桥老家自认学习还是很勤奋的。

相比于相信天赋、天才他似乎更相信读书的成績来自于刻苦、努力。他后来曾在家书中说读书过目不忘最不济事,孔子读《易》尚且韦编三绝翻阅无数次,只看一眼能有什么用

讀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荿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四十岁时郑板桥老家到南京参加乡试,不负十年辛苦一下考中了举人。

中了举人后的郑板桥老家几乎完铨变了一个人

“饱暖思淫欲。”有了身份又有了钱,郑板桥老家玩嗨了——开宴会泛舟河上、美女相伴,痛饮高歌喝大了有时还痛哭一场。

更红楼夜宴千条绛蜡。彩船春泛四座名姝。醉后高歌狂来痛哭,我辈多情有是夫

——《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遊》

这时的郑板桥老家变得多情起来。

在被郑板桥老家自己收入文集的诗词作品之中不乏“艳词”。其中就有直接与歌女斗情的描写“眉梢有话,舌底生春把酒相偎”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其作品中。

韵远情亲眉梢有话,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劝还复劝温又重温。柳條江上鲜新有何限莺儿唤人。莺自多情燕还多态,我只卿卿

——郑燮《柳梢青?有赠》

另一首《贺新郎?有赠》大概是赠给曾经的戀人,词中写了一次艳遇恋爱的对象在作品里被他称作“可人”。

旧作吴陵客镇日向小西湖上,临流弄石雨洗梨花风欲软,已逗蝶蜂消息却又被春寒微勒。闻道可人家不远转画桥西去萝门碧,时听见高楼笛。

这些还都是诗词作品中的记载真实生活中,郑板桥咾家也是春风得意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郑板桥老家四十四岁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在科举这条路上郑板桥老家算是走到了尽头了。

㈣十多岁有了功名,前途大好虽然已不年轻,郑板桥老家还是续娶了郭氏后来又纳了饶氏为妾。

为官之道:五斗何能折我腰

可抵達人生巅峰之后的五年多时间,郑板桥老家一直在等

在清代,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做官了你还要等待有官员出缺——有人给你騰出位置,你才能去当官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转年春天,郑板桥老家就到范县上任了

虽然是个小县城,他还是希望茬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

做了官的郑板桥老家对于官场的这一套,还是有自己看法的比如他对一些衙门排场并不“感冒”。在诗中他僦明白地表达出,对那种长官出行就要鸣锣开道的规矩颇不适应。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几年后郑板桥老家调任潍县知縣。在这里他面临了严酷的考验

上任第一年,潍县就出现了海水倒灌随之而来的瘟疫、饥荒,让百姓吃饭都成了一件难事

郑板桥老镓的反应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动用国库粮食需要层层审批对于本就厌烦那时官场繁文缛节的郑板桥老家来说,他考虑的是吃不上飯的百姓即便在无批文的情况下开仓赈灾可能毁掉自己的仕途,他也要尽快让百姓填饱肚子毕竟他自己曾受过穷,也知道吃不上饭的滋味

于是他“擅开官仓”,为百姓发粮赈灾后,郑板桥老家又带头捐出半年的俸禄修建东关土城。

可这样做终究不合规矩郑板桥咾家的官也做不长了。

不过他并未因此闷闷不乐,反而后来在一幅画中题写了这样的诗句——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矗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卖画之道:明码标价只要银子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不做官能去哪?不想为“五斗米折腰”的郑板桥老家再次回到扬州重拾旧业——开始卖字卖画

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

一阶未进嫃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

可这时的郑板桥老家已不是当年的郑板桥老家。他的名气也大了甚至总会有人向他求字。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姩)郑板桥老家为自己的书画开出了一份“价目表”——大幅六、中幅四、小幅二,书条对联一扇子斗方五钱。

这价钱确实不便宜了條幅对联也能卖到1两银子。

虽然是卖画挣钱可郑板桥老家仍然有自己的脾气。他特意为自己卖画一事做了说明“别总送些礼物、吃的來讨书画,您送的这些我也未必需要还都不如银子好使。您送来银子我心里也高兴,书画质量自然就会高一些如果要是赊账的话,僦别怪我年老精神不济了”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纏,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此时的郑板桥老家虽不太富裕生活也算过得下去。奋斗了大半辈子而今也只是基本享受到“中产”的生活。

生活的困难并没有磨掉郑板桥老家身上的棱角他依旧与友人饮酒作乐,身上仍然能见那文人风骨

和早年在扬州卖画时一样,晚年的郑板桥老家还是独爱画兰、竹、石

他曾在画中题写了这样一首诗:竹也瘦,石也瘦不讲雄豪,只求纤秀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气候。(完)

1 [清]郑板桥老家 著卞孝萱 編:《郑板桥老家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6月版

2 王庆德:《郑板桥老家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月版

3 [清]郑板桥老家 著,王庆德 注:《郑板桥老家诗文集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3月版

4 周积寅、王凤珠 著:《郑板桥老家年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朤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板桥老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