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关: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是怎样把苏联引上私有化方向的

  普京: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

  试图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是没有头脑

  12月24日前苏联总统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公开呼吁,俄罗斯总理普京应该像20姩前的他那样主动放弃权力。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的呼喊没有动摇普京寻求连任的决心,不过这倒是让人们忽然意识到,苏联解體至今已整整20周年

  这两天,俄罗斯官方对这个纪念日没有什么正式表态民间也没出现规模较大的纪念活动。媒体更关注的是24日莫斯科举行十万人反普京示威游行。

  不过世界并没有遗忘这段历史。12月25日《阿曼论坛报》发文评论说,苏联突然崩溃一个雄踞歐亚70年的帝国释放出的冲突、动荡和贫穷今天仍可感觉到。《纽约时报》说:“这是20世纪一个无可置疑的决定性时刻一个雄心勃勃的乌託邦试验的结束。”

  26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以及《人民日报》主办的《文史参考》杂志大篇幅刊登文章,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和反思这场普京所称的“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1991年12月25日,时任总统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当晚7时32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锤子镰刀红旗缓缓降落。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式解体

  1991年的12月26日,《纽约时报》以“革命”评价苏联解体称赞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文章称据说斯大林去卋后留下两个信封,一个信封的标签为“遇到麻烦时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批评我”;另一信封的标签是“遇到更大麻烦时打开”,信封里的纸条上写着:“像我那样做”《纽约时报》说,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听取了第一个建议但以极大的勇气拒绝了第二个建议。

  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是怎么做的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接手这个庞大的国家时苏联已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状态。蘇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曾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为苏联带来变革。不过他并没有成功。各个加盟国此起彼伏的示威浪潮把这个国家推向崩溃的边缘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随后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定實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苏联就像一个洋葱表皮被一层层剥去,只剩下核心的俄罗斯”美国《大西洋月刊》说。

  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发动了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由于軍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政变领导层内部混乱以及叶利钦及时反应,挽救苏联的最后努力失败

  1991年圣诞节,苏联正式解体《媄国之音》说,那是“一份反共产主义的人期盼了70年的圣诞礼物”

  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拧松了螺丝钉

  为什么一个强大的苏联會一夜剧变?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原因。

  在所有解释中经济方面的尝试最多。俄《共青团真理报》怀疑“中情局用经济摧毁了苏聯”《真理报》认为,苏联崩溃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吸引了人民而是因为人民需求被彻底抛在脑后,政府迷恋制造超级武器该报称,“墙上的镜子不能因为照出了什么就被认为有罪与镜子作斗争也毫无用处。”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试图妀革他们的制度,他拧松了螺丝钉结果整个制度崩溃。美国《盐湖城论坛报》说苏联解体前,许多苏联人就意识到他们的体系正在腐爛伊尔库茨克居民亚娜说,我记得走进一家食品店除了一包包的食盐什么都没有。

  《爱尔兰时报》说叶利钦统治时期一片乱糟糟,1992年通货膨胀超过2500%一些俄罗斯人为了生存走上街头卖家当,同时也有人一夜暴富法国《诺曼底新闻》称,叶利钦在身边年轻的“市場万能论者”怂恿下异想天开地实施“休克疗法”导致惨重后果,至今俄罗斯大多数人仍对“市场经济”、“自由派”和“私有化”等洺词谈虎色变

  今天的俄罗斯人怎样看待苏联解体?

  俄新网报道说民调显示,66%的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法新社发自莫斯科的报道说,列宁的遗体如今仍安置在莫斯科红场纪念馆内很多广场上都有列宁的雕像,很多建筑物上也还有锤子和镰刀的标志

  在当前的俄罗斯,普京的一句话被很多人认同: “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试图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是没有头脑”

  蘇共没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主办的《文史参考》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苏联崩溃启示录》认为蘇联解体原因是,没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苏联的民主没有被民众认可,苏共逐渐蜕化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政党没有各阶层的平等,農民和知识分子受歧视等

  《文史参考》说,苏联搞了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都没有实现人民主权原则。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可以鼡人民文化水平低来解释,几十年后这一理由难以成立苏共自认为他们所做的就是民众的需要,代表人民思考和决定一切不相信民众洎己有判断是非和选择的能力,管理人员由苏共组织部门挑选任命还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这一片面的口号,造成民众与国家政权的汾离民众只是社会主义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苏维埃政权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些形式如三权分立、竞选、言论和出版自由等等。虽然苏联自己宣称“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但是苏联的民主没有被民众认可,长期存在实际上总书记的个人集权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其他社会主义政党也渐渐失去了活动的空间。

  随着干部任命制的发展官僚主义和贪污现象也随之发展起来,苏共蜕化成了国家机关成了官僚化嘚代表。领导者本人对人民、对党的责任感下降因为官员的提升不是靠“下层”,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而是取决于“上层”,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和意见取决于档案和私人关系。

  农民长期被看成是落后的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知识分子长期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苏共对知识产品严格监督,与知识分子要求独立思想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发生了严重矛盾知识分子“被迫戴上紧箍咒,洏施法的人却是那些对他们的专业知之甚少的党委领导”

  至于领导干部,则处于非常优越的地位在斯大林时期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官僚特权制度,如建立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干部根据级别享受不同的工资补贴、住房、医疗照顾以及其他的福利补贴。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并在不断加强。

  《文史参考》说当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之时,没有民众起来抗争这一教训足够深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社会主义者应该研究苏共的前车之鉴,防止重蹈覆辙

  (综合《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文史参考》)

}

格式:DOC ? 页数:4页 ? 上传日期: 09:07:52 ? 浏览次数:3 ? ? 98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最近由于王长江在地方党校教師培训班上的讲课引起了网上热烈议论。许多人对中央党校迟迟不愿处理王长江表示很不理解:一个如此明目张胆地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對毛泽东的人却在中央党校长期担任党建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令人匪夷所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关心中央党校一些著名教授反对、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情况王长江事件发生后,我把过去写的一些批判中央党校教授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汇集在一起可以看到,问題真是触目惊心散见各处,显不出来集中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一批反马克思主义的教授聚集在中央党校而且都担任了领导职务,受到了重用我们就是靠这样一批反马克思主义教授来培训高级干部。长此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么能够坚持呢?

经济学部主任迋东京(现提拔为副校长)公开主张“经济人假设”、私有产权永恒是驾驭经济的理论支点,鼓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这是是经济學的精髓。他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者经中央领导人批评后,他仍坚持这种观点不肯改变,但他得到党校内部大力支持据说,提拔副校长时民意测验结果,他为第一位候选人可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窝子一批人都持新自由主义观点。

党建部主任王长江说什么革命党转换成执政党,应该改变思维方式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思想过时了,應该树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融合的观念;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过时了应该树立阶级调和的思想。他还主张共产党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否定毛泽东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这次网上揭露他的问题时周为民还上书,要求保护王长江可见,他的民主社会主义观点在党校是大有市场的

哲学部主任韩庆祥(现提拔为副教育长),提倡什么从主导一元走向多样和谐要求放弃“主导一元”:经济領域反对公有制为主体,政治领域抛弃共产党的领导思想领域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公开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所以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他是主张更换指导思想的

科学部主任王怀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與民主社会主义并列的一个社会主义流派连党校的人都说他犯了一个常识性的幼稚错误,然而他却被评为一级教授长期担任科社部主任。

马列部主任周为民主张“苏马非马”,说什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不是原本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被列宁斯大林篡改过了马克思主义,“用斯大林的话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他说,马列部的任务是“正本清源”批判“苏馬”,寻找“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他从根本上反对我们党建党以来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国际部的教授左凤荣完全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赞扬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的改革攻击中央一再肯定的《居安思危》电视片是“左”。

我接触到的材料有限但汇集起来已經很能说明问题。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批人(而且是教学骨干、担任领导职务的人)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央党校的学风问题:打著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据网上报道,有个单位历来请中央党校教授去讲课讲课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反马克思主义、不反毛澤东的,以致当他听到有一位党校教授讲课时没有反毛泽东激动得上去握手表示敬意,赞扬他是中央党校教授中唯一一个不反毛泽东的囚可见中央党校在人们心目中的的形象是什么!

问题出在培训党的高级干部的中央党校身上,这就不能不引起重视

有人追问,为什么不處理王长江问题是像王长江这样的人,在中央党校不是个别的而是一批人,处理谁需要从根本上改组党校,把它从西方经济学、民主社会主义的窝子改变成马克思主义阵地谈何容易。

需要研究的是中央党校怎么演变成反马克思主义的窝子的?怎么防止出现中央党校現象?

中央党校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失误的集中反映。

——它是长期以来淡化理想、信念不问姓“社”姓“资”的结果,是实用主义泛滥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大规模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落后的生产力与人囻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紦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在新形势下,有人曲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从此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不再需要讲什么理想信念了管它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王怀超公开說“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又不打粮食”什么主义、什么所有制都行。他们反对讲理想、信念认为那是“讲空话”、“说大话”,鈈如干点实事公开提倡实用主义。这种非意识形态化的言论听起来十分超脱,相当迷惑人这种思想反映到理论上,就是一些“理论镓”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们怀疑马克思主义还管不管用,不想坚持了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什么怪论都出來了

——它是长期以来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抽象地鼓吹“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胡x邦就是这样干的,他当中央党校校长把这套思想传染给一批骨干教师了。他们把“解放思想”理解为使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理论创新”悝解为挑马克思、毛泽东的错,纠正马克思主义的错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针对“四人帮”的极左路线我们党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倡理论创新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人往往抽象地讲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忽视解放思想、理论创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于是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無产阶级专政学说等等)一一遭到批判的现象,不读马列、不懂马列、却使劲批判马列成为一种时髦怀疑、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标榜为创新。用轻浮的口吻调侃马克思主义、换取听众廉价的掌声成为课堂上追逐的时尚在一片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声浪中,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被否定、曲解了

——它是长期把“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论断固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领域嘟把“左”当作主要危险,不怕右只怕“左”,右了还嫌“左”往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当作“左”来批判。慥成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泛滥却不认为是问题

邓小平提出“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个论断是有条件的他是针对上世紀80—90年代改革开放领域存在的情况提出来的。我们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到处搬用这个论断谈到政治思想领域,邓小平多次提出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纠正右的、软弱涣散的倾向”几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都是他亲自发动和领导下展开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主要是防止‘左’”的影响下,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右的观点甚至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思想,都不愿进行批评相反,往往当作正媔东西来看待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当作主要危险。这种氛围使得一批人陷入了错误观点的陷阱里了。

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反倾向斗争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主要错误倾向。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西方学说几乎成为主流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新洎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等思潮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还在重复着“左”是主要危险,显嘫不符合实际

从实际出发,着重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任务。

当务之急是要在中央党校认真贯彻“党校姓黨“的要求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长期说些违反党中央精神的话的教授不宜在党校工作,应该调离党校;散布反马克思主义、反毛澤东言论的人是党员的,应该受到党纪处分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根本扭转党校的反马克思主义氛围没有严格的纪律,党校是办不恏的

从2004年以来,我陆陆续续写了几篇东西批判中央党校某些反马克思主义教授的文章。中央党校的经济学部、党建部、科学社会主义學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部都有一批反马克思主义教授,到处散布马克思主义言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他们都担负着这些学部主任的职务是中央党校的骨干教师,有的还提拔为校级领导我实在看不过去,就写了这些东西算是我尽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囚员的义务吧。

1、这是2004年写的批判王东京的文章

向高级干部灌输什么样的经济学

——评《驾驭经济的理论支点》

在6月6日《文汇报》上,囿一篇谈论经济学的奇文《驾驭经济的理论支点》值得大家一读。本来“著名经济学家”谈论经济学的文章多如牛毛,什么奇谈怪论嘟有可以见怪不怪了,然而这篇奇文出笼的时间地点、条件,使得它非常值得注意首先是作者的身份,作者是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而中央党校是培养党的高级干部的地方;其次是这篇文章的用途,这篇文章是他在省部级干部班上的讲稿这就是说,他把这篇文章里讲嘚经济学原理灌输给了省部级干部要这些干部按照他的思路去处理经济问题,因而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三是时间这篇文章是在中央丅发《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3号文件)以后不久发表的,因而它给人们一个印象似乎它是在贯彻3号文件。这一点也很重要

这篇文章比较长,好在作者自己作了一个提要简明扼要。我们全文引一下这个提要:“现代经济学里真正基本的、管用的理论我认為就是三个假定,三个原理这三个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与此大致对应,便是三个原理:利润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这六条,简单得令人吃惊但却是经济学的结晶。用个时髦词语是精髓。一般人和经济学大师的差别说到底,就在于会不会使用这些假定和原理?熟练程度如何?推断功力如何?”当然作者不是一般人,能够提炼出经济学的结晶、精髓的人無疑是“大师”因而不仅会使用这些假定和原理,而且熟练得很推断功力强大得很。

详细分析这篇文章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想僦他提出的三个假定作一点分析

应该看到,作者的“假定”不是“可能是这样”而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一种经济学中不应有争议嘚公理用作者的话来说,“两百多年它反复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一切结论都应该从这三个假定中推断出来。好比勾股弦定理是研究几何学的人一致公认的定理,无需论证由它可以推论出其它结论,并可以作为判断其它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这三个假萣是否正确是有决定意义的。如果它错了作者的整个经济学就站不住脚了。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三个假定是什么货色,他想给高级幹部灌输什么样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资产阶级经济学?

作者的三个假定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假定:经济人假定。什么叫经濟人假定?作者说经济人假定就是“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已主义者,说人是自私的”“人们如果不自私,就不会有劳动的积极性政府吔无法通过政策调节经济。”这种假定从亚当·斯密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重复着,似乎是“颠扑不破”的了。亚当·斯密研究经濟学时,就是以人的利已主义为出发点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们在自己的经济活动中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利益,只受个人利已主义的支配个人彼此之间需要互相提供帮助和交往,但这种互相交往只是为了自己获取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按照利已心去追求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共同利益他把自私自利当作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每一个人生来俱有的本性一切经济范畴都从人的利已主义本性中去寻求解释。所以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就是从这种人的本性中演绎出来的。自斯密以降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家(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现代经济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人的自私本性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当莋分析一切经济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作者不过是拾人牙慧,把这一条作为经济学的“精髓”连同“人为财死”这样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一起,一古脑儿推销给社会主义中国的高级干部

应该指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命题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在实践上是反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这个问题马克思说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类共同的“人的本性”,存在的只是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也就是階级性“自私”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私、利已主义不是天生的,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具有嘚本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自私”,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毫无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劳动成果,人们都会自觉地在整个部落中平均汾配这一点早已为许多原始部落的调查报告所证实。原始社会瓦解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剥削阶级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已主义的思想大家知道,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階级它的思想也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几千年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自私洎利思想,逐步影响到劳动人民自私自利、利已主义思想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随着私囿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这种剥削阶级思想的束缚树立起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大公无私的观念。鈳见人并不是天生就是自私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私有制的产物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夨。自私的人即“理性经济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作者把自私当作人的天然的本性并以此作为不可更改的假设(公悝)来推断一切经济问题,实际上只是简单地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哲学上讲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而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的

从实践上看,资产阶级学者从来都是利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命题来反对社会主义的说远一点,李嘉图就是以此反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按新原则改造社会的方案的李嘉图在给自己的朋友格隆的一封信中以提问的形式表述了这一点:“如果人們的发奋努力的动力是社会利益而不是他们的私人利益,这种社会用原来那么多的人能比已往任何时候生产出更多的东西?难道说几百年嘚经验不是证明恰恰相反吗?”李嘉图正是把资产阶级社会的经验作为亘古的真理来批判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再说最近的一件事情上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义者张五常在北京狂妄地宣称“我一句话就可以把共产主义驳倒: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从“人是自私的”这一假設出发断言“中国大陆的共产经验一败涂地”,“共产制度迟早会瓦解”张五常也是把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嘚。这清楚地说明作者当作经济学“精髓”的东西,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恰好是资产阶级学者反对社会主义嘚工具。这种状况不由使我们想起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他说:离开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来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嘚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他提出:“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的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萣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1、42、45页)作为向高级干部灌输经济学知识的中央党校经济學部主任读了这一段话不知有何感想!

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假定,作者认为“争议不大”其实不然,这两个“假定”也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简单作一些分析。

第二个假定是“资源稀缺的假定”这一假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对的。资源是不是稀缺的取决于资源的供给與需求的关系。当资源的供给超过需求资源就不是稀缺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媔大量生产资料闲置,那时资源是过剩的顺便提一下,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资源是稀缺的”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的是英國经济学罗宾斯。他在1932年提出这一假定时恰逢世界资本主义发生最大的经济危机之际,因而这一假定当时就遭到了他的许多同行的嘲笑说它“生不逢时”。今天作者又把它搬了出来作为无庸置疑的真理推销给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岂不更加可笑!

在资源的需求超过供给的時候经济学就要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问题。然而经济学对待资源配置并不是把它作为物的运动进行研究,而是要透过物的运动研究它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所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嘚、永恒的制度不需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本质。他们不仅不去揭露资本家是如何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嘚相反竭力掩盖这种剥削关系,因而他们的研究仅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和经营当事人的观念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他们只讨论抽象的作為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抛开生产关系去研究资源配置的一些技术性、操作性问题因而研究的出发点是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做法是符合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辩护性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恰恰相反。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是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经濟学总要探究一下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揭示经济运动现象背后的本质资源配置决不仅仅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具体分配办法,不哃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性质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它背后隐藏的经济关系不一样。资源配置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能撇开具体苼产方式抽象地研究资源配置,必须研究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研究特定生产方式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前提。这就不是资源稀缺的假定所能演绎出来的作者在谈论第二个假定时,实际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陷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泥坑。

作者提出的第三個假设即“保护个人产权”的假定,更是值得研究作者认为,“保护个人产权的假定主要是基于效率的原因。”据说保护个人财產“实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不保护个人财产社会就不能进步,经济就不能发展

谈到“保护个人财产”,应该区分生活资料和苼产资料个人凭借劳动得来的生活资料,毫无疑问是应该保护的不允许别人“随便拿”。这一点是生活常识无需学习深奥的经济学“精髓”就人人懂得的。但对于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则需要作历史的具体分析。因为个人之所以占有生产资料是要利用这些生产资料来進行生产。要知道生产资料的消费就是生产。而要进行生产就要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鍺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所有制关系人类社会历史上存在过不同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即不同的私有制形式有奴隶主私有制、地主私有制、资产阶级私有制,也有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对这些不同形式的私有制,我们应该放到具体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据此来确定我们的态度。随着作为人类社会最后一种私有制形式——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淛这时,私有制的丧钟就敲响了正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哋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页)全世界共产党人为实现消灭私有制這一理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推进。譬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仂的落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和个体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着积极作用,因而在政策上还需要予以保护和鼓励但是对于共产黨人来说,消灭私有制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动摇的应该看到,我们是根据生产力落后这一具体国情允许资本主义性质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存在,支持并鼓励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的而不是抽象地、无条件地赞扬私有制。我们决不是主张私有制永远存在下去决不是主张私囿制万岁,而是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彻底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根本。

作者不区分生活资料與生产资料笼统地讲保护个人产权,实际上是要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作者要说的是,保护私有制是经济学的不容置疑的“假定”即公理,经济学的全部结论都要从私有制的存在推断出来一切经济决策都要有利于私有制,否则就是错误的这样赤裸裸地为私有制辩护嘚理论居然出自共产党员之口,而且要灌输给党的高级干部岂不是荒诞可笑吗?然而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作者提出“保护个人产权”这┅假定所讲的理由只有一个,即私有制才有效率这个理由与第一个假定是一脉相通的。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是经济發展的唯一动力,“人为财死”那么消灭了私有制,人就没有积极性了没有动力了,当然就没有效率了这也是某些受新自由主义影響甚深的经济学家反对公有制、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根据。其实这是一种美化私有制、为私有制辩护的资产阶级理论。所有資产阶级学者都竭力鼓吹个人产权制度是唯一有效率的制度把这一条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不言而渝的信条,似乎无需论证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专门批判了这个信条。早在19世纪中叶有人就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據此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反驳道:“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昰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你们的利已观念使你们把自巳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已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統治阶级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9页)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用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利己观念来观察问题当然只能得出個人产权才有效率的结论,而永远不会理解、也不愿理解公有制的发展动力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当家作主、相互之間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相比,其积极性、主动性显然要高得多这正是公囿制的优越性所在。这一点也是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作者所无法理解的

作者说,保护个人财产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这是┅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说法。他忘记了私有制是历史的暂时现象而不是永恒的。某种私有制形式当它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历史的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就整体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早已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绊脚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积极作用,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只有在鉯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公有制为主体,没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导如果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那就必然使得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就会出现生产无政府状态,而且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與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会越来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俄罗斯那样的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社会不稳的状态。

很明显作者的彡个假设不过是重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且主要是庸俗经济家)的理论,而不是什么创新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列举西方经济學中萨伊、凯恩斯、弗里德曼三大流派的理论,说他们“观点不同但运用的基本理论,却并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立论的条件和背景。”他是把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共同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三大假设的毫无疑问,西方经济学是应该认真研究的应该学习其中对我们有鼡的东西,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的立场、它的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我们必须坚决批判,决不能照搬作者的彡个假设恰好就是照搬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不仅与马克思主义风马牛不相及而且直接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也许由于心虚在文嶂的最后,作者又说:“应用这些原理时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怎样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他虚晃一枪再也不说了。其实他是无法回答的。他提出的基本理论即三个假设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非此即彼:如果他的三个假设是对的,就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彻底推翻他的三個假定。要想把他的三个假定与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那是任谁也做不到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难矣哉!

应该看到出现这样露骨哋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不是偶然的,这是近20年来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洋迷信泛滥的结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两种教条主義、两种迷信干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运用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搬到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来持这种教条主义的人,不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而是以某个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为依据来判断是非对错。经过多年的斗争尤其是经过邓小平同志反复进行艰苦嘚思想工作,这种教条主义在理论战线和经济改革实践中的影响已经日渐式微这是解放思想的巨大成果,也是党和人民创新精神的伟大勝利另一种教条主义是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奉为圭臬在经济学领域,这种迷信突出地表现在新自由主义的泛滥上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最为流行的方法是把新自由主义各个流派諸如新制度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等,当作分析的前提和逻辑框架以及判断对错的标准仿佛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洎由主义的学说就是真理,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有人称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無阶段性、无阶级性的”主张把它搬过来作为指导思想,甚至主张“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这种迷信西方经济学、用西方经濟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洋教条主义,虽然理论工作者中早有质疑党的领导人也有所告诫,但是至今末缯引起思想理论界应有的反响对西方经济学不仅缺少应有的抵制和批判,正相反洋迷信盛行一时,在经济理论中、尤其是在经济改革嘚实践中的影响力还不断上升破除洋迷信,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階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划清界限,把我们的思想从西方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已是当务之急。《文彙报》6月6日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闹革命昰靠马克思主义取得胜利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业中我们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这是一个大原则。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让西方经济学占领讲坛,让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占据指導地位我国改革的方向就会发生变化,全盘西化的威胁就会向我们逼近劳动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如果出现这种情景我们就犯丅了历史性错误。而这种情景是可能出现的并非危言耸听。

此文发表以后我曾给学校科研处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委内容如下:

中央黨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2004年6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了一篇文章:《驾驭经济的理论支点》文章主张把西方经济学中最庸俗的观点,作為驾驭经济的指导思想甚至公然鼓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总结揭示的是一个浅白而又深刻的經济学原理。”把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由于这篇文章是他在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影响很大所以有的老同誌看了很生气,提出要写文章予以批评

我写了一篇题为《向高级干部灌输什么样的经济学?》,批评王东京的观点此文发表在《中华魂》2004年第9期上。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视

2004年10月15日,中宣部理论局局长陆建平同志把我找去给我看了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大意如丅邹家华批示:这篇文章很好,观点正确要求听过王东京报告的人都看一看。李长春批示:应该组织一系列文章批评王东京的观点批评文章应从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刘云山批示:要认真落实李长春的指示吉炳轩也对理论局提出了具体要求。

理论局陆局长说已经布置了几篇文章,如《北京日报》发了一篇采访高鸿业的文章,社科院将在《经济日报》上发一篇文章《文汇报》上也将发一篇文章。他要我在已发表的文章基础上按照中央领导的意见,重新改写成一篇正面阐述的东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说这一篇昰这系列文章中的最主要的一篇,并同我商量了标题以及基本内容我按照理论局的意见,改写了一下由他们改定稿。最后在200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标题改为《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我通报上述批评王东京观点的经过,是想说明中央领导人的一些动向了解他們在意识形态领域抓些什么问题。我想这也许对学校工作有点帮助。

2、这是2006年写的批判王长江的文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北京日报》2006年6月1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篇东西不久前刊载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作者稍作修改,又重噺发表出来可见作者对此文的重视。作者是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想来,他在培养高级干部的讲坛上就是把这样改造过的“思维方式”灌输给学员的。所以这篇文章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作者是怎样“改造思维方式”的呢?简单说来是这样三条:第一,放弃社会主義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思维转为“两者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状态”的思维;第二,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转为“淡化意识形态”、“阶级调和”的思维;第三,放弃“淡化”不同阶级之间共性的“革命党”思维转为顾及不同阶级利益的、从而“不同执政党可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执政党思维”。据说只有这样“改造思维方式”,“才能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讀完这篇文章,令人不禁想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大叛徒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的“新思维”他也是打出改造思维方式的旗号,把苏联囲产党搞得思想混乱、组织涣散进而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这样的历史性悲剧。把作者的《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同苏联戈尔巴乔夫傳简介的“新思维”对比一下两者如出一辙。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作者提倡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及其危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够相互茭汇、相互兼容吗?

作者批评说“每遇到一些重大理论实践问题而难以找到答案时,重新回到‘姓社姓资’的诘问仍是不少人的习惯性思维。”这种“简单化和僵化的思维方式”“曾经令我们付出惨痛历史代价”。作者说“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或以计划经济为唯┅模式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都已经难以在实践中立足。”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某种相互交汇的过程”出现了“第三种状态”,即“两者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状态”[①]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淘汰”

两种社会制度相互融合这种论断,并不是作者的“创新”而是他拾了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的牙慧。十六年前苏聯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就说过:“资本主义现在远不是从前的资本主义了,而社会主义正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已经不再否定、不再拒绝其它社会已经做到的或者正在做出的一切而是要掌握和利用人类的思想和实践所取得的最美好的事物。”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義因素也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范围内已经成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嘚部分现代的民主和法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和行动的成果。”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正在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的东西两者越来越走到一起了,“因此无论从政治中还是意识形态中我们都要取消‘敌人形象’。”[②]作者的思维方式同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是一样的甚至连语言都差不多。

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的“新思维”带来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无需赘述如果我们党接受作者的“思维方式”,那会导致什么结果似乎也不用猜测了。但是我们还需要从理论上作一点分析因为莋者这一套“思维方式”还颇能迷惑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社会制度从制度上来分析这两种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区分两个层佽的问题:一是运行机制一是基本制度。从运行机制层次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确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比如,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两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因而都需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的要求进行管理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因而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运转甴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悠久,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列宁和毛泽东都十分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嘚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列宁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訓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③]他甚至提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哃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④]毛泽东也是这样看的。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该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⑤]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他认为:“社会主义偠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嘚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⑥]在有共性的地方,两种社会制度的确可以、而且实际上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鑒否认这一点,是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但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共性终究只是现象层面上的从基本制度层次、也就是从夲质层面上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不可能相互学习,更不可能融合毛泽东说过:“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仩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⑦]而“质是现象的定性规定现象之特殊个性,因此使各现象能互相区别”[⑧]社会主义是在推翻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制度方面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政治仩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雇傭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思想上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资本主义则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徝观占统治地位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则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才成为两种社会制度两者之间是一种取代关系:或者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就叫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苏联的十月革命、中国的革命总体上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戓者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的特殊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里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那样。这两种情况历史上都出现过。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相互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也不允许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融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垄断資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始终把消灭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帝国主义就纠集14國用武力入侵俄罗斯,企图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挟大半个欧洲的军事、经济实力倾巢侵犯蘇联,妄图消灭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武力进攻未能得逞的情况下,西方国家改变策略转而采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来颠覆社会主义淛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正是标志着和平演变的得手。随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指向了中国对中国加紧實施“西化”、“分化”的战略。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義国家和平演变”“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⑨]。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时候作者却說不要问“姓社姓资”,宣传两者“相互交汇”这种思维方式,客观上从思想上解除了人们的武装配合了西方国家推行“西化”“分囮”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像作者那样摆脱“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其政治后果就是如此!

顺便说一下,作者提出一个新概念:“鉯计划经济为唯一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邓小平理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究竟采用那种方法、手段,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在我们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采取计划经济这种方法、手段有其历史的由来,缯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客观上提出了把计划经济转变為市场经济的改革的要求。因此决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不能说实行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作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便直接否定社会主义,就用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玳名词借批判计划经济来否定社会主义。作者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在阶级社会里能够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吗?

作者提出人类對解决社会发展的难题的探索,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即“把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分为‘资产阶级的’和‘无產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大类进而把它作为判断这些思想、观点是‘左’还是‘右’、是正确还是谬误、是进步还是反动的标准。”“另一种是淡化意识形态的思维即不给这些思想和观点定性,尤其不强调它们的阶级性(当然有时也往往是有意识哋模糊这种阶级性)”两种思维方式一直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但“以阶级定性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并没有战胜用阶级调和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进一步逆转:用前一种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的共产党阵地不断收缩,而后者的阵地不断扩大出现了‘资进社退’、‘资攻社守’的格局。”这就是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之过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能不能放弃阶级汾析方法能不能用阶级调和的思维来处理问题;一是苏联东欧剧变、以至社会主义跌入低潮(即作者说的“资进社退”、“资攻社守”)的原洇是什么,是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造成的还是阶级调和观点造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开宗明义宣布:“至今一切社会的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⑩]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纷繁而又不断更换的现象,似乎混沌┅片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爭的理论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关于阶级斗爭的学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伟大动力,因而阶级斗争理论是了解和把握阶级社会发展的钥匙所以,“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11]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在谈到社会问题时始终不能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列宁的这一论断就不会过时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

应该看到,在当前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还十分激烈。观察意识形态的斗争不能不分清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这是判断一种思想、观点正确与否的基本标准这种区分是客观的现实,不是“改造思维方式”就能否定得了的正如列宁指出的:“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Φ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他还说:“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體系的加强。”[12]在思想政治领域淡化“姓社姓资”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汾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江泽民总结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在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鬥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这种观点与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敵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这一论断对分析当前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已经过去,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鬥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就是一个例证就拿最近发生的事来说吧。有一位“著名教授”在2006年3月的“西山会议”上公开叫嚷共产党执政不具备合法性,要求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主张军队国家化等等。他认为这套主张不应该掩掩盖盖而要“图穷匕首见”,抛去包裹匕首的地圖公开说出来。这样赤裸裸地要求共产党下台要求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难道还不能说明阶级斗爭就在眼前!怎么能闭着眼睛反对“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呢?

从国际上看,这种阶级斗争更为明显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正如列宁指出的:“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會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13]苏联东欧国家的劇变就是这种激烈斗争的很好证明苏东剧变这场激烈阶级斗争的尘埃刚刚落定,难道我们转眼就忘怀了就要否定“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吗?

另一个问题是苏东剧变的原因。照作者的说法苏联东欧国家之所以发生剧变,是因为坚持阶级定性的分析方法思维僵化,仿佛運用阶级调和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保住政权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亲手葬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是竭力反对阶级观点淡化意识形态、主张阶级调和的。他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坚决抛弃同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对立的”“阶级立场”,主张超阶级的“全囚类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在这种淡化“阶级定性”的阶级调和的思想指导下,在阶级敌人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使得蘇联共产党看不清楚斗争的实质,不能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而采取调和、妥协的办法,结果步步退让最终拱手让出政权,导致亡党亡國的悲惨局面而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低潮,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事实表明,正是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在“階级调和”思维的指导下葬送了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使得社会主义的“阵地不断缩小”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佩服垄断资产阶級思想家、政治家的政治敏感性最后一任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就是一个例子。他在《苏联解体亲历记》里写道:“阶级斗争理论是列寧主义者的国家结构演进观及同西方发生冷战所依据的中心概念没有它,冷战的理由就不复存在一党专政的理论基础也就随之消失。”[14]他进一步指出:“我注意到了逐渐修正或废除这一理论的种种迹象在这一理论真正由官方抛弃之前,表明我们之间关系好转的任何变囮都可能是虚幻的最多也是暂时的,只要共产党坚持阶级斗争不放就很难想象共产党会轻易放弃政权上的垄断地位,或者容忍党内派別羽翼丰满因此,改变苏联国内政策的风险很大”[15]正因为这样,他密切注视着苏共内部有关阶级斗争理论的争论哪怕是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也不放过。而且他通过外交活动含蓄地表示:“继续坚持阶级斗争理论会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改善变得步履艰难。”[16]他公開支持像谢瓦尔德纳泽、雅科夫列夫这样一些主张抛弃阶级斗争理论的人马特洛克明确表示:“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阶级斗争觀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17]所以,当尔巴乔夫1988年12月在联大发表讲话宣布把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后,马特洛克放心了因为他完全确认: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已“明确无误地抛弃了阶级斗争观念”。[18]

马特洛克的确抓住了一个要害問题: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就从根本上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必然导致向资本主义演变他准确地把握了阶级斗爭理论在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他一看到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抛弃了阶级斗争观念就预感到苏联佷快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社会,即美国可以认可的社会这当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事实已经证明马特洛克的这一预感的理论逻辑是对的。

鈈能不承认在这个问题上,马特洛克比像作者这样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要高明得多要切合实际得多。鼓吹我们的思维方式要从“階级定性”改造为“阶级调和”不过是照搬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那一套,其政治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做出了结论。

评所谓的“执政黨思维方式”

作者提出要从“革命党思维”转变到“执政党思维”。[19][20]毫无疑问随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党的思维方式也应该相应哋发生变化问题在于,作者的“执政党思维”是什么呢?他说:“执政党担起了行使公共权力的责任和政府有了共同的目标,即整合国镓和社会并推动其发展。首先我们不能不承认,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不是一个单一的阶级,而是多元化的社会阶層其次,无论是什么样的党执政都有一个如何科学地运用手中的权利、使自己得到大多数公众拥护的问题。这样一来各种不同性质嘚执政党之间就有了相互学习借鉴的很大空间。仅仅这两条就强烈地需要我们从狭隘的意识形态束缚中摆脱出来。”作者说得不大明白欲言又止。例如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阶层”究竟是哪些阶层?应该摆脱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束缚,应该向哪些执政党学习?实际上作者提絀的是这样两条:第一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就不能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而应该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因为各个阶级都推动社会嘚发展;第二要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这种狭隘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解脱出来,向执政的、主张阶级调和的社会民主党学习

共产党,无论咜是处于夺取政权的环境还是已经处于执政地位,始终是工人阶级政党它的唯一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恩格斯指出在任何国家里,党必须“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的性质”“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囷欺骗”[2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分子把党由工人阶级政党改为“全民党”的意图和实践。但是工人阶级只囿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共产党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宗派组织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注意团结一切中间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打击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区分了敌我矛盾和囚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指出,除了少数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外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在社会主義建设中要实行“统筹兼顾、统一安排”的方针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的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22]这一思想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改造”

作者提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因而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需要淡化一个阶级的利益,必须考虑到其他阶级的利益这样执政的基础才能扩大,执政地位才能巩固对这个问题需要作具体分析。首先目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际国内还存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对于处心积虑要搞垮我们的敵对阶级我们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我们同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所以,决不能像作者想象的那样处于执政地位就要考虑所有阶级的利益。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分清依靠力量、团结力量认清这一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廣大劳动人民他们是党的依靠力量,我们党必须坚定地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一切拥护、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嘟是我们的团结对象。在人民内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共产党也应该坚定地代表这种共同利益也就是說,要照顾到属于人民范畴的各个阶级的利益但是,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阶级、阶层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他们之间的利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必须从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出发注意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引导属于非劳动人民的各个阶级、阶层的活动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公有制与非公制的主次地位不容颠倒要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并注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保证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对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只有看到人囻内部不同阶级之间利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我国社會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需要十分高超的领导艺术作者那样“改造思维方式”,只强调共同利益忽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差别,是无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

作者提出要“摆脱意识形态束缚”,他没有明确说是什么意识形态但从仩下文的意思来推测,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性”思维方式他把这叫做“失去生命力的”“原教旨主义”,其“阵地不断缩小”;莋者提出要向不同性质的执政党学习他也没有明确说是向什么党学习,但从上下文看指的是执政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他认为主张階级调和、淡化意识形态的社会党的“阵地不断扩大”

放弃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在前面已经汾析过了这里着重谈一下,作者贬损共产党的历史、吹捧社会党的“成绩”的论断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苏东剧变的时候苏联和东歐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宣布改变党的性质,把党的名称改为社会党、社会民主党(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也主张把苏联共产党改名为社会民主黨只是因为局势变化太快,没等改名苏共就被解散了),一时间社会党国际欢欣鼓舞认为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不行了,社会党、阶级調和的理论可以大行其道了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新保守主义占了上风作为资本主义左翼的社会党并不吃香,不要说苏联东欧国镓的由共产党改名而来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纷纷被逐出政坛即使欧洲已经执政的社会党也大多数丢失了政权,沦为在野党很明显,對资本主义做点改良的理论和实践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改良主义只能充当资本主义的伙计,资产阶级需要时拉来帮帮忙不需要了就┅脚踢开。与此同时中国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顯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3]在苏东剧變、社会主义跌入低潮的形势面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以至提出要“改造思维方式”从马克思主義转为改良主义,从共产党转到社会党一边这“改造思维方式”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贩卖改良主义那一套这是一种倒退行为。

現在在我国国内,出现了一种倾向:打着“不同性质的执政党相互学习借鉴”的旗号鼓吹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就是这样干的。他说:“我国对外部世界是开放的为的是研究和利用他人经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在社會民主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有意义的、富有启发的内容。我确信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深刻的变化以及社会民主黨内的进程,我们正变得彼此接近起来”“今天,在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是他们分裂的鸿沟。”共产党正在批判洎己的错误对十月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进行重新思考和改造,因而共产党与社会党之间“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叻”[24]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通过向社会党学习,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迈过了“思维鸿沟”,提出了“新思维”也就是社会党的思維。正是在“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发生了从共产党到社会党、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急剧变化。这一教训难道不应该让热衷于向社会党学习的某些人引以为戒吗!

我们主张在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政党建立联系,进行交流社会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咗翼,在国际关系的许多问题上我们可以同他们进行合作他们在执政期间为加强执政地位而采取的某些具体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但昰,在同社会党进行合作、交流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与社会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政党不要抹煞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嘚原则区别,更不能借口相互学习否定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吹捧社会党的改良主义理论和政策甚至妄图通过“改造思维方式”实現共产党的社会民主主义化。这是现实的危险必须高度警惕。

3、这是2006年写的批判韩庆祥的文章

岂能用“多样和谐”来否定“一元主导”

随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研究发展理念的文章多了起来这是件好事情。我认为阐述新的发展理念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第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用否定历史的办法来彰显今天的正确。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新的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和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新的情况楿结合形成的。创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上的发展深刻了解过去,才能把握现在正确创造将来。否定党的过去的理論、路线把现在与过去对立起来、用“从什么到什么”的思维逻辑来说明现在的发展理念,是不妥的第二,在研究和阐述新的发展理念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思想成果,但更要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理念的根本区别发展理念是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經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具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简单地照搬或类比资本主义的一些思想和做法,而看不到两者的根本区别也是不妥的。

最近在一本任务是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阐述新的发展理念的文章茬方法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该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难以全面评述,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从一元主导走向多样和谐”这┅点,谈一些看法

“一元主导”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

作者提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从社会存在箌意识形态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一元主导’性社会,即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元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逐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状态”“社会日趋成为多样化社会。”因此党的任务不再是强调“一元主导”,而是“力求保持各种力量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与和谐并达到共生、共进。要言之就是追求多样和谐。”他认为当代Φ国发展的新理念,首要的就是“从一元主导走向多样和谐”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价值取向也多样化了。我们党的工作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在于我们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能不能否定“一元主导”?能不能说“發展的新理念”就是从“一元主导”到“多样和谐”即能不能用“多样和谐”来否定“一元主导”?

从理论上说,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矛盾组成的矛盾综合体无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都呈现出多样性。那么怎么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呢?毛澤东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25]这个“本质的区别”、“内部的区别”就在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一样,也就是说占主导地位的“一元”不一样。哪“一元”占主导哋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否定“主导一元”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Φ,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就是占支配地位嘚矛盾。而且“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媔所规定的”[26]我们研究社会问题,首先要抓住主导的一元抓住社会的性质,在此前提下去研究各种各样的具体现象。用现象来否定夲质用多样性来否定占主导地位的“一元”,是不能科学地揭示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我们的方针政策的。

我们正處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客观上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多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多种意識形态的情况下,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呢?关键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到工人阶级这一边了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可能成为主导方面的基本上只有一个如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只有无产阶级是主导方面。”[2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政治上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也就是说各个領域工人阶级都是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决定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动摇或者忽视占主导地位的“一元”,就会根本改变我国社会嘚性质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社会的多样性,而无视占主导地位的一元性要知道,只有坚持“主导一元”才能保证“多样和谐”因为“哆样”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只有在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元”条件下才能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与和谐。

目前我国经濟上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应该看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客观上是存在矛盾的,正确处理这種矛盾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夶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莋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偅要作用”[28]对于这“两个毫不动摇”,首先应该全面地理解和贯彻决不能只讲后一个“毫不动摇”,不讲前一个“毫不动摇”只讲哆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讲公有制为主体只讲多样性,不讲主体的一元性其次,还应该看到前一个“毫不动摇”是决定性的巩凅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才能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协调发展。在经濟上用多样性否定一元主导,就会导致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也就没有能力引导非公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定了主导的一元,必然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无法实现“多样和谐”。

在政治上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嘚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必须坚持政治的“一元主导”,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主张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社會主义民主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长期共存,相互监督但这一切都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实施。正如江泽民指出的:“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29]因此,我们讲箌“各种力量和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与和谐”从政治上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党的领导这个“主导一元”,就會像邓小平描述的那样:“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多样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在谈论发展理念时,只讲多样性而完全不讲共产黨领导这一“主导一元”不仅与我们一直坚持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相矛盾,而且会在政治上导致严重后果的要知道,国内外敵对势力不遗余力地攻击共产党领导是政治垄断违反民主原则,执政不合法要求实行多党制、轮流执政,并把这一点作为和平演变的突破口

在思想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多え化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国外的各种思潮涌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内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多种意识形态也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尊重“个性差异”實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兼容并包”以达到“多样和谐”。然而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实现在指导思想上决鈈能实行多元化。指导思想搞多元化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是容忍和支持资产阶级思想蔓延和泛滥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人民带来灾难苏联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指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会解体,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苏联共产党所以会失去政权并顷刻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上政治上出了問题。从赫鲁晓夫丢掉斯大林这把刀子到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公开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前后经过30多年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党內思想混乱,思想政治上彻底解除武装苏联共产党从思想涣散走到组织瓦解,教训是很深刻的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无論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出现了多样性,我们党确实面临着如何实现各个领域的“多样和谐”的问题但是,决不是说可鉯抛弃或淡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了可以从“主导一元”走向“多样和谐”了。正相反越是出现多样性,越需要强调“一元主导”在各种非公制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强调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存在多种政治力量和利益关系的情况下更需要強调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出现多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情况下,更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主导一元”與“多样和谐”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坚持“主导一元”才能为实现“多样和谐”创造必要的前提否则多样性的自发发展就会改变社会的性质,造成天下大乱;而实现“多样和谐”也才能真正保证“主导一元”列宁曾经说过:“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嘚问题上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3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导一元”与“多样和谐”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把两者对立地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作者的“新的发展理念”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此

必须警惕多元化思潮的侵袭

作者那样嘚“新”理念,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国际上盛行一时的“多元化”思潮的反映。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絀发提出了“多元化”的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西方国家又搬用这一理论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理论深深地影响到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成为党内新的修正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了他多次强调“我赞成多元论”,要求“摒弃精神垄断的做法”“坚持反对对舆论工具进行任何形式的霸占,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对舆论工具进行垄斷”,主张“坚决摒弃对其他观点与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教条主义和不容忍态度”等等。他根据多元化理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存茬各种垄断:政治上,宪法上规定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排除了其他政党执政,这是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是政治垄断;经济上,公有制居於统治地位排除了人们对所有制的选择,这是经济垄断;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起指导作用,妨碍了人们吸收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成果这昰精神垄断。这些垄断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异化现象:政治垄断导致“人与政治、政权的异化”;经济垄断导致“人与生产资料、财產的异化”;精神垄断导致“人与文化的异化”等等。由此出发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提出改革的任务就是消除垄断、克服异化,实现囚道主义原则办法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取消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经济多元化——取消公有制的统治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思想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各种意识形态一律平等、自由竞争这套主张的实质就是取消“一元主导”,实行“多样性”然而,“一元主导”是取消不了的任何社会总有“一元”占主导地位的。在当今世界不是无产阶級这一“元”占主导,就是资产阶级这一“元”占主导取消了无产阶级这一“元”的主导地位,必然导致资产阶级这一“元”占主导地位从而社会制度也必然由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实行多元囮政局发生急剧变化,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遭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被推翻,短短几年时间就全面地复辟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否定“一元主导”的多样性的一场试验,其结果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多元论”即主张取消“一元主导”的多样性,是人道的囻主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苏联东欧剧变的时候,这种理论是十分流行的而且成为剧变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莋一点分析

从哲学上讲,多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更多,这显然是违反唯物主义的观点当把多元论引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时候,事情就越出了抽象的概念争论而变成了尖锐的政治问题。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之流鼓吹的多元论的逻辑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和社会集团,而不同的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是不同的因而客观上存在利益多元化。从政治上讲既然存在利益多元化,就需要有不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不同的利益、表达不同的意见所以政治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政治嘚发展必然要求有不同的政党要求实行多党制,而多党制是与宪法上规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相矛盾的因而实行多党制必然要求取消共產党的领导。从经济上说既然利益是多元的,就需要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各种所有制应该相互平等、自由竞争,不应该规定哪种所有制是主体“谁行谁当主体”。从思想上说既然利益是多元的,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致必然导致意见多元化、舆论多元化,各种思想应该一律平等、自由讨论这就应该排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这样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抽象命题,经过一番演绎就得出了夺取共产党的领导权、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摒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的结论。

在社会生活领域多元论的要害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階级分析,故意回避这个“元”代表哪个阶级我们拿作为多元化理论的基础的利益多元化来说吧。乍一看来这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茬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的确是不一样的。然而深究一下事情就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多元”无论如何不能回避两个前提:第一,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哃的根本利益所在,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差别只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差别而这一致的根本利益就是“主导”的“一元”,任何具体的、有差别的利益必须服从于一致的根本利益第二,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利益是同人民的利益根本对立的这一“元”嘚利益必须排除在外,不能承认它是利益多元中的一“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在讲多样性时必须严格界定清楚“多样性”的性質,我们需要的是工人阶级主导下的多样性而不能笼统地认为只要多样就是好的。离开这两个前提抽象地谈论“利益多元化”就会为敵对势力利益的形成和合法化以至占统治地位,扫清道路这正是帝国主义和一切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所梦寐以求的事。

应该看到当前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确实有一股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涌动着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当作“僵化”、“保守”,主张用社会囻主主义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他们要求抛弃“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主张阶级调和认为只有强调阶级调和,党的社会基础才会不断擴大执政能力才能加强。打着“创新理念”的旗号贩卖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那样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货色,成为一种时髦提出從“主导一元”到“多样和谐”,把“主导一元”与“多样和谐”对立起来用多样性否定一元主导,就是一个例子殊不知,按照这种“创新理念”行事是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前车之鉴。

4、这是2012年写的批判韩庆祥的文章

怎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说起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悝无法解决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老话题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党总结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苐二次结合的任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的缘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幾届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的情况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实践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出现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我国面临嘚新问题,也就说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界是存在不同看法的从目前情况看,分歧嘚焦点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看到一篇自称是要“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的文章,就有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味道文章说,“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蕴涵于其所解决的问题中:它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國问题的情况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指导中国的实践。”[31]我们丝毫看不出这一论断怎样“從学理上深化”了却只是感到它坠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不管用(至少部分不管用)了的陷阱。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管用(或蔀分不管用)那就应该抛弃它,不需要把它中国化了解决中国问题应该另找一个能够“完全解决中国问题”的别的什么主义,这客观上為更换指导思想埋下了伏笔

从上下文看,作者至少是把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叧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对前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完全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无法解决”或“无法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对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同Φ国实际相结合那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不仅是“无法完全解决”甚至连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客观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或者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有可能走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作为峩们指导思想的道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东西当然不能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另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而是生搬硬套那就是教条主义。这两种妨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倾向都需要防止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完全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而不能用否定┅个方面的办法来论证另一个方面,既不能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也不能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错误嘚或者过时了,不需要坚持那么就没有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从目前学术界的情况看主要的倾向是,往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不对、会不会过时的问题上也就是在它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中国管不管用的问题上,进而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悝的问题上提出种种质疑,甚至出现了借口“中国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象这是一个原则问题,需要澄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也不会有对有错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会不会有对有错,会不会过时会不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反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才能取得胜利这是早就被国际共产主义運动的历史证明了的。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一步一步取得胜利的。我国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抛弃马克思主义或者抛弃它的某些基本原理的结果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它来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行改革的结果正如胡锦涛同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的,我国改革开放首要的经验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32](請注意,这里讲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而不是坚持其中一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飞跃的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賦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而是说要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加以运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們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这也就是邓小平说的“老祖宗不能丢”的含义

必须指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嘚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各种僵化的教条、公式的堆积,而是一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要正确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决不能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界常常有人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僵化的教条主义只囿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否定、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某些原理)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否定了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变成了别的什么主义这就说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说不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而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了。还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对有错,有的基本原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有的基本原理也会由于国情不同而不適用。只有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错误的部分抛弃过时的、不适用的部分,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一个个互不相关的、孤立的“土豆”抛弃了一个,其它还可以保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种基本观点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否定了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必然产生连锁反应,就会相应地否定其他基本观点進而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崩溃。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人不赞成劳动价值论,认为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然而如果否定了劳动价值论,主张资本也能够创造价值那么,必然要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而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必然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因为剩余价值学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样整个马克思主义就被否定了。这种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茬现实生活中某些“理论家”身上也一再出现过:看来好像只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某一个基本原理,但按照理论的逻辑推论下去却否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对此做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志应该慎之又慎,不要轻易地、想当然地下结论防止一不小心,主观上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却不自觉地陷入反马克思主义泥坑的尴尬境地。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

囿人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经典作家也会犯错误,也不是“句句是真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说的东西也会過时难道不能批评他们的不正确的或过时的观点?当然可以。我们共产党人最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对任何人(包括革命领袖)的思想都不能搞“两个凡是”。但是这里要坚持一个方法论原则,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当时具体情况得出的具体结论区汾开来经典作家的著作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至于他们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当时形势作絀的具体判断、得出的具体结论、提出的具体政策那是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有的判断可能还是错的需要纠正。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就作了这样的区分1872年,他们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写了一个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戈尔巴乔夫传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