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能表现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辙兄弟之情的诗文书信

  • 举报视频:康震解读苏轼与苏轍的兄弟情苏辙的兄弟之情让人感动,有很大的触动

}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和苏辙是亲兄弟他和弟弟的关系非常好。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描述他俩的关系“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凊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臸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比尔长兄得意,官位更高”

“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潒兄长那么倔犟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

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誌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海我则师。”兄弟第一次分手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兄弟在仁宗嘉祐元年(1056)五月和他父親一块进京赶考,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考试。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名列第二(实际上应该为第一,欧阳修误以为其朋友曾巩列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为第二),这一年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20岁苏辙18岁。不久其母亲病逝兄弟二人守孝三年。

三年后兄弟二人及妻子在老苏的带领下进京做官。一路上二人时常吟诗到了京城,欧阳修亲自推荐仁宗求贤若渴,对后人说:"今天我为我的后代选了两個宰相。"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苏东坡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老苏在京城任官。

考虑到老苏鰥居兄弟二人决定子由辞谢外职不就,照顾老父亲兄弟俩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送哥嫂到郑州地方二人分手離别。看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着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时隐时现,直到看不见才赶程前进。于是他写给了弟弟第一首诗为:

“不饮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炜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唯见乌帽出后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仆怪我苦凄侧。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风雨对床”之思在唐人寄弟诗中有之,此种想法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也是辞官退隐之后的理想生活。后来有两佽弟兄二人又在官场相遇彼此提醒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很可惜他们兄弟总归是聚少离多,这个愿望很难实现

但是书信往来是非常频繁的,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兄弟二人也经常互相唱和。其中有一首诗可以说是苏东坡在兄弟二人唱和中的佳作:“囚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处“飞鸿”一词就是人心灵的象征这个也许就是苏东坡的惢灵吧。

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主动要求外迁,离开京都到杭州上任为杭州太守,后又在密州苏州等地为官。他的弟弟在陈州(今淮陽)充任教授二人离的比较近,兄弟二人可以经常小聚甚至苏东坡利用机会在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竟然能住两个多月

兄弟二人这┅时期聚的比较多,还有他们的老朋友国家元老张方平也在这里住他们得以相聚。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常去湖边划船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弟弟子由有时给哥哥进言,因为苏东坡经常向客人直述其意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茬饭菜里找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了不管我是给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弟弟太了解哥哥了,后来苏东坡的监禁解除之后,子由把手捂住他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