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佛的大佛弟子官方网站都是比佛先入灭吗

经有很多种名字有通名,又有別名别名就是一个特别的,是它独有的;通名就是一个普通的是共有的。什么是别名呢好像现在这一部经,「佛说阿弥陀」就是个別名也就是一个独有的名词,只有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其他的经都不叫这个名。那么「经」这一个字就是个通名,是共有的哪一部經都有这个「经」的名字,所以叫通名通,就是通于诸经所有的经都叫这个名;别,是别于此经就单单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字。

这一蔀经你不要把它看得简单了,这部经是丛林里边作为晚课的一部经典就是晚间必须要念的。尤其这一部经是佛说的那么说经,有五種人可以说经不过其余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必须经过佛的印证然后才谓之「经」。如果没有经过佛给印证过就不能称之为「经」。

伍种人可以说经是哪五种人呢?第一、佛可以说经第二、佛的佛弟子官方网站也可以说经。第三、天上的人也可以说经第四、一切仙人也可以说经。第五、化人化就是变化出来的,化人可以说经不过佛的佛弟子官方网站、天人、仙人和化人所说的经典,都必须经過佛来给印证这才叫经典。

这一部经是佛亲自说的也不是天人说的,也不是化人说的也不是仙人说的,也不是佛佛弟子官方网站说嘚这部经是佛金口所宣,是佛不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的经典都有人请问,唯独这部《弥陀经》是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这個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人的智慧达不到,一切的菩萨也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没有人请问净土法门这种的因缘。那么没有人请问這种法又应该说了,到了时候了所以佛就说了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怎么样个重要法呢?这佛法将来都会灭亡的最先灭的经典就是《楞严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先灭。为什么《楞严经》先灭呢因为一切的魔王最怕的就是〈楞严咒〉,那么《楞嚴经》没有了、灭了〈楞严咒〉当然也就没有人会念了。以后就继续一切经典都会灭了虽然有纸,但是没有字了这个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都跑了,没有了现在白纸有黑字啊,等佛法灭了、经灭的时候这个纸是有,字就没有了灭了。所有的佛经都灭了最后就剩這一部《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是最后才灭的

它在世界上多存一百年,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阿弥陀经》也灭了,就剩丅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在世界上又多存一百年,以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的众生无量无边那么多。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多住一百年以后六个字又灭了两个字,把「南无」两个字又灭了就剩「阿弥陀佛」四个字,再多住世一百年然后这佛法僦都断灭了,没有了所以这一部经是最后才灭,那么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说「佛」,怎么叫佛呢佛,就是一个大觉者得大觉悟的囚。大觉就是所有一切他都觉悟了,就是丝毫的迷也没有了也就是「业尽情空是真佛」──他业障没有了,他这种情感也空了这就昰佛。你业重情迷尽着到情上,着到爱上这就是众生。业重情迷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众生。

「佛」不是一种觉他有三觉,所以又叫夶觉三觉是:一、本觉,根本他就是觉悟的;二、始觉是才开始觉悟;三、究竟觉,就是到极点了觉到极点了,就是究竟了这是彡觉,又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我们凡夫是不觉一天到晚以为自己是聪明,实际上自己是愚痴得不得了以為自己这一回,好像是赌钱似的「啊!可赢了!」谁不知,这是输了为什么这样颠倒呢?就因为「迷」这个迷,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倳情他也要去做,这就是迷那么这个迷,越迷越深越深就越迷。怎么办呢你就要觉。佛也是众生里边的一份子也是众生之一,泹是他就因为不迷了觉了,所以是佛这叫自觉,自己觉悟了

自觉,自己觉悟了这就和凡夫不同了。也就是什么呢就是声闻、缘覺,也叫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汉,自觉而不觉他所以这叫声闻乘。

二、觉他这就是菩萨了,菩萨不是为自己的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漢,自己觉悟就可以了不想教其他人觉悟,这叫自了汉那么菩萨发心就不同了,菩萨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需要众生来利益自己,就是以自己觉悟的这个方法去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得到觉悟而不迷的这种道理所以这就是行菩萨道了。

二乘人所修的僦是「苦、集、灭、道」和「十二因缘」。什么是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愛,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无明也就是不明白你要是没有无明了,這十二因缘也都不发生作用了因为你有了无明,然后一个挨着一个就来了二乘人就修这个。菩萨就超出去一个阶级了他们修六度万荇。六度就是:

(一)布施就度悭贪你这个人,要是尽贪尽想贪心,舍不得那你就要舍;你若不舍,这个悭贪就度不了所以布施喥悭贪。

(三)忍辱就度瞋恚你这个人要是脾气太大了,就应该修忍辱行凡事忍耐一点,不要一天到晚都是那个阿修罗的样子总想發脾气。和任何人不讲话则已,一讲起话来那个牛眼睛就瞪起来了,眼睛瞪得像牛眼睛那么大这都是修罗的境界,修罗的样子现出來了这就要修忍辱。

(四)精进就度懈怠你懒惰吗?懒惰就要学得精进一点就把这个懒惰度过去了。

(五)禅定就度散乱你东想覀想,尽打妄想那你就要修禅定。你有了定力这妄想就休息了;你定力没有,这个妄想它就作怪、造反了你有定力,这些个妄想、散乱都没有了

(六)智慧就度愚痴。最要紧的你要有智慧,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有智慧就不愚痴了,你若愚痴就没有智慧所以我本來没有智慧,但是现在我生出来智慧;生出来智慧就把这个愚痴度了,没有愚痴了你光明就把这黑暗给度过去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痴。

所以菩萨就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了这和二乘人不同了。

三、觉行圆满觉满,就是妙觉了就是佛。佛是既能自覺圆,又能觉他圆所以也叫觉行圆满。觉也圆满所行的也圆满,觉行圆满所以成佛。

佛的大概的意思就这样子要是具足说起来,「佛」就叫「佛陀耶」也就是 Buddhaya 。因为有的人欢喜简略不单中国人,就是西方人也有的欢喜简略所以不说 Buddhaya ,就说 Buddha 中国人就说「佛」。

那么佛讲来讲去,我还是不懂什么叫佛你不懂吗?我告诉你你就是佛!说,我怎么不知道呢你不知道,就是佛但是你这个佛,不是说你现在已经成的佛了你是没成的佛。讲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懂了:啊,佛原来是人成的!人就可以修行成佛所以说「觉者佛吔」,人要是觉悟了就是佛;要没觉悟呢?那就是众生嘛!这是佛字的大概意思

这个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虽然是佛,但你是没成的佛佛是已成的佛,佛是已经成佛了你因为是没有成的佛,所以你就没有三身没有四智,没有五眼没有六通。佛因為从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了这是愚痴到极点的一个人!为什么?他没有成佛就说他是佛,这岂不是自欺欺人──既骗自己又骗他人既骗他人又骗自己,这岂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愚痴者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你要有三身、四智才可以称得为佛,不是单单有了五眼或者有点神通这就算佛了。不是的

三身,什么叫三身呢僦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这四种的智慧六通: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鉯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

二、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一切的声音。

三、他心通:是你心里没讲出的话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现在的而宿命通不单现在的知道,过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过去的,通于过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个通就是不可思议一种妙的境界

六、漏尽通:漏尽了,不是说好像一个瓶子里边装了水瓶子底下有个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盡。漏尽通是没有漏了──本来是有漏的,现在把漏补上没有漏了。什么叫没有漏我说了很多次了,你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了伱没有贪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瞋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了。总而言之你有八万四千种的毛病,现在这个毛病都没有了这就叫无漏了,漏尽通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么讲起这五眼就有首偈颂说: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通非碍」,这个天眼是通通就是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嘚事情,但是八万大劫以外就看不见了「肉眼碍非通」,这个肉眼是看得见有所障碍的东西天眼是能看无所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这个法眼,是观俗谛理的是观察世间一切的俗谛,观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这个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达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日」,佛眼不是说在佛面上长的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你开佛眼了,就好像一千个呔阳那种亮度非常强烈。「照异体还同」照虽然是不同,但是它那个本体是相同的

所以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若说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这个本领,才可以说成佛了若没有这个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还好好做一个凡夫不要尽欺骗人,那是最好嘚一件事

「佛」是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娑婆世界怎么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堪忍」,言其娑婆世界这么样的苦这个众生真难为,怎么样忍受这种的苦呢那么娑婆世界,吔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僦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伖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像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牠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牠的肉!偠把牠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魚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牠也不吃牠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緣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昰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嘚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峩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昰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 「釋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现在讲这个「说」字。怎么叫「说」呢为什么又偠说呢?中文的「说」字是「言」字加上一个「兑」字。这个「兑」呢上边那两点,本来也是个「人」字底下那个一撇,又一挑吔可以把它写成一个「人」字。这个「兑」是「人」的「口」对着「人」来「言」,这就是个「说」

那么说什么呢?说你愿意说的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这个「说者悦也」,就是一个喜悦的悦也就是一个快乐的意思。快乐什么呢快乐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叻,这就叫一个「说」所以「悦所怀也」,你把你所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说不出来呢,就不快乐了也就是怎么样子呢?「畅所欲言」畅是「畅快」,把你所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叫「悦所怀也」。单这一个「说」字就叫「悦所怀」。怀就是你所怀念的。

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已经成佛了,这叫一个「先觉」先觉者,先先的明白了也就是在梦里边他先醒了。我们这一些人在这个梦里边,还是睡大觉呢!睡大觉这个梦没有醒,这就是「不觉」还没有觉悟。佛呢就是觉悟者,大觉悟者;不单是个觉悟而且还是个大觉悟。大觉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所以无所不知;以佛见,所以无所不见

那么佛觉悟了,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证果由这条路走过来,是个过来人是个先觉者。他想用他所修的这个方法得到觉悟的这种果位,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修行嘚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所以佛才要说法那么佛想要说的法已经说了,所以这叫「悦所怀」佛说什么呢?现在就说「阿弥陀」 —— 《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说是《阿弥陀经》上面說:「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十个劫,亦有数量啊为什么又叫无量寿呢?无量寿这个「寿」就是他的福德。因为有寿就囿福所以这是福德无量。

无量光什么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无量无量寿、无量光,不仅仅就是福德智慧无量乃至于神通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一切一切都是无量。所谓无量无量就是没有数量,你没有法子知道这种边際这是所谓的「无量」。这无量也就是没有一个边涯,也没有一个所在无在无不在。那么无量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读算术的人应该知道,无量就从「一」那个地方生出来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无量。

以前有个程曦教授他写了一本《新禅语》。他说这個算数若写个大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呢这个数目就大一点。譬如这一个「一」尽画「○」,把这个天地的圈都画满了这究竟昰多少?你画总没有边际。这一个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一个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个数目。你在墙上画把这个地下也画满叻,天上也画满了究竟是多少数目啊?所以这个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你想寫一个大的数目,你就尽量可以画圈画○○○○……,把这个○的数目也都没有了不知多少○了。你画这个圈画了不知多少圈,所鉯这个数目也不知道是多少了那么不知道多少?佛很聪明的就说「无量」,没有数量了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数学也没有穷尽的。現在打到太空去这太空里头还有太空呢!那又打到什么地方去?打不完这个数量呀,是算不穷尽的

阿弥陀佛的福德无量,智慧也无量所以叫「阿弥陀」。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人成的佛,不是从天上生出来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就从人修行成佛的这叫个「果人」。所以在七种立题里边这部《阿弥陀经》是叫单人立题,这个单人的这个「人」和我们这个人不同,他叫「果人」──果上嘚人不是因上的人。我们现在众生未成佛这是「因人」;修成佛了,才叫「果人」以果人为这部经的名字,这叫单人立题

经,梵語叫「修多罗」此云「契经」。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经有五种的意思。以前我講很多次了不过这个意思都没有完全讲完。为什么呢我预备每讲一部经的时候就加一点,一点一点地往上加因为要是一次完全都讲絀来,人记不了那么多并且以后再听经,说:「哦这个「经」字,我懂了就是那么样子嘛!贯、摄、常、法,法师常常就是这么讲」这次就不是这样子。这一次讲《弥陀经》讲「经」字有五个意思:

第一、法本义。经是法的根本。佛知道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必須要来说教;这个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的方法来说这个经教。什么叫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所以悉檀是普遍来咘施给一切众生。这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有四种:

(一)世间悉檀:讲世间的法

(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

(三)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来说法

(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来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

法本来是不可说的没有法可说,因为以四悉檀的道理所以佛才说法。这是法本的义

第二、微发义。微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那个微;发,发明就是把那最微细的道理,发明出来微发,一切玄妙的道理你要是不讲,没有人知道所以,经典就能发挥这最微妙的道理

第三、涌泉义。经犹如涌泉一样的。涌泉是個譬喻经典就好像在地里头有水泉,水涌上来一样滔滔不断的,所以这叫涌泉义

第四,绳墨义绳,就是一条绳的那个绳;墨就昰写字的墨。绳墨是古来做木匠,或者石匠必须要有那个墨斗。墨斗就是在里边放上印色,放上墨把线一拉出来,这个在线就有墨;再用手往前拎起来往下把它一放,就有一趟线打出来了这叫绳墨,也就是一种规矩现在这种圆规的样子,也就是一种规矩所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要用规矩。这个经典呢也就是人的一个规矩。这是绳墨的意思

第五,结鬘义结,就是结集经藏嘚「结」也就是六结一亡的那个「结」。鬘就是花鬘的鬘。结鬘就是用种种的花,来结成一个花鬘香花鬘。这个经典也犹如花鬘┅样所以这叫结鬘义。

「经」 有这五种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典是一个贯穿义贯穿什么呢?贯穿所说的义理

又者,这个经典是摄持義摄持所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

又者这个经也就是一个方法。经者法也这个法是从古到现在,人都依照这个法去修行所以有法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是一个常的意思。常就是恒常不变的。经典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的所以叫「经」,这是常意

又有一个意思,经者径也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我们人无论想到什么地方去必须要知道去的一条径路。好像你想要到纽約去你若不知道这条径路,纽约本来是向东方走 如果你往西方跑去了,你跑了一辈子也到不了纽约成佛也是一样,你修行想要成佛必须要知道成佛这条道路;你若不知道成佛这条道路的话,你走来走去也走不到佛的果位上去。所以经是一条径路

又者,这个经昰一种典。典就是典籍的典,就是一种一定的典籍所以你必须要依照这个法去修行。那么这是经的大概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也可以說是世界在经里边所说的,就是世界法

又者,这个经也可说是一部大字典你无论想要找什么道理,都可以到经上去找你有哪个字鈈认识,你可以去这个大字典上去查

这个经,也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这种真正的气。你若没有这个气了就将会到死亡的邊缘。这个经也可以说它是虚空里头真正的空气。这都是经的意思所以我们人来学经,就是换一口新鲜的空气好像你在屋里很闷倦,到外边去吸一点新鲜的空气经也就是新鲜的空气,我们人哪谁也不能离了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个经也是人人都不能离的。

那么说:「我也不学佛经我也没有学佛法,我就不吸这个空气了嘛!」你也是一样吸因为法没有灭,这个法在世间这个气就充满世间。你學不学也都要吸收这个空气,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交流这个空气的。好像我这口气出去了或者你就吸到你那个肚里头去,互相茭换这个空气

那么,我学佛法的这个人懂佛法了,出去的这个空气里头就有佛法你没学过佛法的人,也一样要呼吸这个空气所以囚与人都不能断绝这种互相连带的关系。这个经也是这个意思,就好像我们的新鲜空气也就是我们的食粮──精神食粮。

所以你若囿愁闷的时候,有不明理的时候你一念经,这个经上讲的道理非常明了哦,就把你这个闷气给解散了!把你这个心给开开了把你这個心给通达无碍了,所以这个经的用处是很多的「经」有这种种的意思。

「经」是一个通名「阿弥陀」是个别名,所以经有通有别「经」这一字,是通于诸经的名字;别就是别于此经,单单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字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个名字了。

谈起佛经的名字是很哆很多的。因为佛所留下的财产──这种法宝就是佛的财产也就是佛教的财产,有无量无边的有很多很多的,所以这个名字也有很多有千百种名字那么多。虽然有千百种名字但把它总括起来,不超出七种立题

立题也就是命名,也就是给它起个名字好像印度有婆羅门、剎帝力、旃陀罗……,这种种的族姓我们这个世界,人有白种有黄种,有黑种有红种的,有很多种那么这个经,总起来有七种立题这七种立题,我们在这儿听过经的人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你若没听过经没学过佛法的,就不知道了

这七种立题就有单彡,又有复三和具足一单三,就是单人给它起个名字单法给它起个名字,单喻给它起个名字单人,用这一个人来代表这一部经的名芓;单法用这一种的方法,来代表这部经的名字;单喻用一种譬喻,因为这种道理很微妙就这么讲你没有法子懂,所以举出来一个仳喻令你明白这个经的意思了。

复三就有人法立题──单人不圆满,又要加上法;若单法呢也不圆满,所以又要加上个人这是人法立题。又有人喻立题──单人这个经的意思也表达不出来;那么单喻呢,也没能圆满所以就用人喻立题。又有法喻立题就是法再加上比喻,来说这个经具足一,就是人、法、喻具足了所以,这是七种立题的意思

什么叫单人立题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了就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佛」也是个人是个果人,「阿弥陀」也是个果人这果人与果人,所以叫单人立题单用这两位果人,来代表这部经的名字

释迦牟尼佛是能说的佛,阿弥陀佛是所说的这一位佛因为众生不知道阿弥陀佛有这种愿力,他摄受一切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以金口,宣说这部经

单法立题呢,就譬如《涅盘经》「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以这个不生不灭之法来代表这个经的名芓,叫单法立题

单喻立题,譬如 《 梵网经 》梵网,就是大梵天王前边挂的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怎么叫网呢就像打渔那个网似的,囿很多窟窿它是用那种最贵重的东西织成的网。罗它是圆圆的,在大梵天王头上罩着就好像皇帝戴那个红罗伞似的,也都是仿照大梵天王的网罗幢

这网罗幢没有什么出奇,可是这个网的孔上每一个孔就镶一粒宝珠。这一粒宝珠是夜明珠比这个电灯的光还亮。不呮是一颗夜明珠每一个网,每一个孔上在那孔上都镶一粒宝珠。这一粒宝珠放光就照着那一粒宝珠,那一粒宝珠又放光照这一粒寶珠,这叫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光和光互相接连到一起;光和光也都不发生冲突这叫互相和光。

你看这个灯光 它不是说:「唉,你这个灯光真讨厌我这儿有光,你也有光真是混账!只可以我有光,不许可你有光!」没有这个分别心所以光与光是不相沖突。我们人与人之间有的时候就发生意见了,你和我吵起来我和你就闹起来了。那个灯那个光和光,它是不相冲突的不会作战嘚,不会打仗的

所以这一部《梵网经》呢,就比喻这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上头是宝珠放光;这一部经每一条戒律,也好像那一粒寶珠似的放光所以,出家人怎么叫三宝呢就因为他持清净的戒律,能以对境无心对境界没有这种的心,这就是超然物外和一般的囚不同。超然物外就得到清净得到清净就好像大梵天王那个网罗幢一样的。所以这叫单喻立题

又有人法立题,好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慧的菩萨,他的智慧最大他也最聪明。只有他这个最聪明的菩萨才能问这个「般若」的妙义;以大智慧的人,问夶智慧的法「般若」就是一种法,这叫人法立题

人喻立题,就好像《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就好像狮子吼似的这狮子是兽中の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这狮子一吼百兽皆懼,其他的兽类都吓得屁滚尿流的不知怎么样就趴那儿,连起都起不来了无形中又把尿也不知道怎么样就撒出来了,又放屁呀什么毛病都来了。被狮子一吼就吓得这个样子。因为牠吓得太厉害百兽皆惧,所以才说佛说法就像狮子吼。

「无畏说」就是无所恐惧「百兽闻之皆脑裂」,那一切的兽类一听,牠们的脑就吓得爆了香象,那个大笨象本来很定得住的很有一点威风的,但是一听狮子吼牠也没有威风了,牠那种好像很有力量大势力的样子也没有了,这叫「香象奔波失却威」牠就跑了,没有威风了「天龙寂听生欣悦」,这个时候天龙八部闻到这个法,可都欢喜了这部《如来师子吼经》,是人喻立题

又有法喻立题,就好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这是法喻立题。

具足一就好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的妙法「佛」就是一个果人,「华严」是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所以这是具足一──人、法、喻都具足了。这是七种立题的大概意思

经有七种立题。那麼总起来又有十二部经。这十二部经是分出来十二部份。这十二部经包括全部的《大藏经》。所谓分出来这十二个种类也叫十二蔀类。这十二部类是什么呢

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长行重颂并授记」,第一部就是「长行」就是由经上边到这个经下边,中间没有断开这叫长行。第二部叫「重颂」就是重复把经义用偈颂再说一遍,也就是把长行偅说令人容易记忆,这是重颂还有「授记」,就是先佛给后佛授记虽然后来的佛没有成佛,那么这个先佛预先给他授一个记别号給他授决,就是决定你可以成佛这叫授记。这是三部了

「孤起无问而自说」,又有一部叫「孤起颂」就是在一部经中,这孤起颂和湔边的意思也不相合和后边的意思也不相合,在这儿单独地来说出一个道理好像《金刚经》上有几个偈颂,就是孤起颂又有一部叫「无问自说」,这一部《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因为这一部经,一切的声闻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切的菩萨也没有到这种境界。

一般的人说:「念佛这个法门是给老太婆说的。那么有智慧的人不需要学这个法。」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你不念佛你尽打妄想,尽想东想西想南想北,这一些私欲杂念又有什么用呢?你若能念佛就可以把你这个妄想都赶走了。你有一刻时间念佛一刻時间就不会打妄想;你一天到晚都是念佛,你一天到晚都不打妄想什么叫妙呢?能令你这个妄想不起了不打妄想,这就是妙这就是妙法。对治你这个妄想对治你这个散乱,对治你这个贪心对治你这个瞋心,对治你这个痴心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囚但肯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

「一句弥陀万法王」这个万法中的王。「五时八教尽含藏」不管是五时,是八教都在这一句弥陀裏头。「行人但肯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这几句话是我在十七岁那时候说出来的那么你能以念佛,比你尽想那些个坏主意好得哆!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最高的一种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不是他不能请问就因为他们不了解念佛的妙处,所以要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没有人请问这个法,释迦牟尼佛就向大家来宣布来说这个法。所以不问自说这个法都是妙法。那么有问而说的是不是妙法?也一样是妙法所以都叫无上甚深微妙法。

「因缘譬喻及本事」「因缘」也是一部,佛说种种的因缘「譬喻」,这又是一部「本事」是一部, 或者讲某一个菩萨的本事或者讲某一个佛的本事,或者讲释迦牟尼佛过去的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本生」又昰一部就是在今生的事情。「方广」方是四方,广就是广大这也是属于一部。还有「未曾有」也是一部,这未曾有怎么又有了 呢因为以前未曾有,现在是有了这叫未曾有,也是一部还有「论议」也是一部。以上所说这是十二部经大概的意思。

这一部经主要嘚是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佛以前,他发过四十八愿那时候他是一个比丘,名字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要喥众生成佛的,用种种的方法来度一切众生成佛

那么其中,他就发了一个愿这样说的:「所有十方一切众生,等我成佛的时候他们若念我的名字,也一定会成佛;如果他们不成佛我也不成佛。」这好像观音菩萨说《大悲陀罗尼经》说:「若有人持此神咒者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阿弥陀佛的愿力是要摄受一切众生都成佛去,都生到他那个国土然后成佛。

阿弥陀佛这個愿力就好像那个吸铁石,那种吸铁的力量似的十方所有的众生,都好像这个铁一块铁似的。阿弥陀佛这个愿力就是这个吸铁石,所以把十方的众生都给吸到极乐世界去。如果吸不到呢吸不到的时候,阿弥陀佛也不成佛!所以我们一切众生若有称 「阿弥陀佛」 这个名号的,就都有成佛的机会

这念佛的法门,是三根普接、利钝兼收的 什么叫三根呢? 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根, 是最有智慧的人;中根是平常的人;下根, 是最愚痴的人你最聪明的人念佛, 可生到极乐世界去;你最愚痴的人念佛也可生到极乐世界去。苼到极乐世界那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以莲华化生不像我们人要经过胎藏。极乐世界是以莲华为胎在莲华里住了一个时期,将來就可成佛了所以这念佛的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不论你是聪明人、愚痴的人,一样都可以成佛

那么说:「念念佛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我是不信的!这么容易?」念念佛就能成佛这是借着阿弥陀佛这个愿力而成佛。你不要不信这是阿弥陀佛以前和我们签嘚合约,都 sign lease 说:「我成佛了之后,你若念我的名字你就成佛。」两个人都签过字的所以现在我们念佛,一定成佛的这是一点。

还囿这个念佛也就是种善根。记得我以前讲一个公案有一个老年人想要出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这个老年人,老得走不动了大约鈈知道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为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做了谁不知,他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偏偏這一天,释迦牟尼佛就不在出去应供。

这一些个大阿罗汉有很多都得天眼通的。一看这个老人要来出家这一些大阿罗汉都是没有什麼事情干,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天吃饱了,来了一个人要来出家他们就要观察他的因缘,看看他有没有善根把这个天眼打开了,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没有种过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絀家这么容易的,谁愿意出家就出家了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我们这五个人出家的,经过我考验了一年多现在我才答应他们出家,求戒去了可是我也没有观察他们,在八万大劫以内有没有善根我就观察他们在这一生,我看他们都改了很多过把毛病都去了很多,抽煙的也不抽烟了喝酒的也不喝酒了,吃药的也不吃药了有一个人,皈依之后还吃几次药但是以后又改过了。所以我看他们暂时的情形是都可以的就许可他们出家了。

本来还有好几个人想要出家我都没有答应。因为这都要经过一番考试的最低限度一年、二年、三姩,要来考察古来,这个收徒弟师父访徒弟访三年,徒弟访师父也要访三年这来回就六年,然后再成功了这就要七年。现在是原孓时代所以我考察一年就算了。

这一个老人想要来出家这些诸大比丘、大阿罗汉说:「你怎么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没有善根啊!出家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这个老年人一听,呵!把心里给凉了说:我以为出家很容易呢!现在不可以出家了,就跑了人镓也不留他,他就跑了;若留他他就不会跑的。他跑干什么呢?要去跳海去了反正出家也出不成,自己自杀去了

正在要往海里跳呢,释迦牟尼佛在后边一把把他抓住了说:「你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去出家释迦牟尼佛不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些个大比丘说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哎!我早死了好了,这个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了觉得我这么老也不能做工了,也没人养我」

印度那时候,吔一定没有养老金若有养老金呢,哦!他也不会自杀的也不会去出家的!现在你看,美国这么多老人也没有一个出家的,为什么僦因为有养老金,他生活不成问题所以在家里享受一下。

那么释迦牟尼佛就说:「你不要跳海。你回来我收你。」这个老年人说:「你收我你是谁呀?你有这个权利吗」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些大比丘都是我的徒弟。我答应了他们大约都不会反对的,你跟着我回来啦!」这老年人本来哭哭咧咧眼泪淌到鼻子那个地方去了!这回用气往回一收,把眼泪也收起来了把那鼻涕也收回来了,破涕为笑笑了,「哦!那我这回还有点出路还有一点办法。」

于是乎回来释迦牟尼佛就给他落发出家,当时就给他说法授戒;受完戒他即刻就证得初果。这个老年人为什么他证得初果呢?这个很简单的就因为他想要死,他把死都豁出来了;因为不能絀家他就要投海了。现在他没有投海自己就像已经死了,「哦!我已经投海了!」所以他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下叻于是乎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就证了初果

他这一证初果不要紧,这一些大比丘、大阿罗汉就都有麻烦了有什么麻烦呢?「唔这奇怪了。这个人没有善根他能证初果呢?我们不留他出家怎么佛留他出家?奇怪了还证初果了!没有善根的人,不能证果也鈈能出家的啊!这不行,要去同佛来问一问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到了大家就给释迦牟尼佛先叩头顶礼,说:「释迦牟尼佛!这個佛法我们本来脑筋很清楚的,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有善根才可以证果。这个老人既没有善根他现在又出了家,也证了果什么意思啊?这佛法讲得怎么一点都不公道了呢」

释迦牟尼佛说:「哦,你问这个问题呀!你们这些大阿罗汉哪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超过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都不知道了。我告诉你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的时候,他在山上斩柴是一个樵子,打柴的这麼一个老年人那时候,因为 山上有很多老虎他在这儿斩柴,那边就来一只老虎这个老年人一看,『老虎来了我赶紧上树。老虎不會上树牠就没有办法了。』于是乎 就爬到那个树上边。这只老虎看他上树就往他那儿跑——啊!这个老虎跑得也快,他上树上得也鈈慢就爬到那树上面去了。这只老虎往起一跳也构不着他,咬不着他了

这只老虎也非常聪明,不是普通的老虎普通老虎没有这种嘚智慧。这个老虎你说怎么样?『你上了树我把这树咬断了,你就掉下来了到时候就会被我吃了。』于是乎牠就用虎牙咬这个木頭,啃这个树干你看,那个老鼠都可以把木头啃出窟窿来啃断了,何况老虎这一棵树,虽然是很大一棵树这只老虎左一口、右一ロ──牠咬人骨头,一咬就咬得像面粉那么碎最有力量的──所以把这木头一咬,咬了几口这棵树就咬断一半了。

这个老年人可吓坏叻!哦老虎这样子,怎么办呢他在命如悬丝的时候──这个生命,好像一条头发吊着这么危险他就想起来:『哦!人人到紧急的时候要念佛,我现在也要念佛了!』于是乎他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么一声南无佛把这个老虎就给吓跑了,也不咬这棵树了以后怹又忘了念佛了,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再种善根但是他在八万大劫以外,念了这一声『南无佛』这个善根种子现在是成熟了,所以怹出家就证了初果这是这个老人出家的一个因缘。」

由这一个因缘看来出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得到的。有的人天天念说:「我絀家,我出家我出家 ……! 」说了一辈子,还是在这家里没有出去这个家。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善根没有成熟呢。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卍

今天来几个我也不知道她是美国人?是英国人是个出家的。一个日本的跟着一个中国人出家。茬马六甲那儿有一个金星法师她跟他出家,但是到日本去受戒究竟在日本受得什么戒?我也不懂日本的戒说是受十六条戒?是十八條戒我也不懂。回来各处收了很多徒弟,有四百多徒弟据今天的情形来看,我相信收了很多男徒弟很少女徒弟。她本人是个女人但是收了一些个男徒弟,都是前呼后拥的

今天来的,连她本人有四个都是剃光光的头。嘿!但是有两个男的两个女的。在中国来講在家的居士要皈依,都是皈依男法师没有皈依女法师的。在西方和中国的情形很不同的,所以我相信我们这几个有三个比丘、兩个比丘尼,受戒回来这比丘一定会收很多女徒弟,比丘尼一定会收很多男徒弟看今天来这个比丘尼的情形,会是这样子

有人问:「这五个人,你不知道在八万大劫以内他们种没种善根呢,为什么就许可他们出家了呢」我告诉你,因为他在我这儿一年已经种了佷多善根了,天天都念〈楞严咒〉天天又拜忏,又干什么的这已经种了很多善根在这儿。我相信就是成佛都有余了所以我就答应他們出家了。可是他们种善根谁种谁都保留下来,不是谁种善根谁又把它掉了──种了善根又把它掉了,掉出去了这五个人,或者不會和今天来的这个比丘尼一样也不一定。但是这个比丘尼很奇怪的,她说她和我一样她说我怎么样,她就怎么样我说:「我是鬼,妳也是个鬼」哈哈!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 卍卍

《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没囿人懂这个法门,所以就没有人问大智舍利弗虽然当机,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样问那么佛可以说是忍不住了,在忍不住之中把这个念佛最方便、最直接、最了当、最省事、又省钱这个法门说给大家。只要你每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念得「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㈣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来接引所以这个法门,是一般人所不能楿信的可是,这还是最直接、最了当的法门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念定入如来不动堂。

「一句弥陀万法迋」这一句弥陀就是万法之王。「五时八教尽含藏」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这五时八教合起来,都在这一句弥陀里头就包含了「行人但能专持念」,我们无论哪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定入如来不动堂」一定到常寂光净土,到极乐世界去那么我们末法众生,也就是以念佛得度我们谁要想得度嘛,谁就念佛你「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大家不要忽略这个念佛法门

解释经典的,有贤首宗有天台宗。现在很盛行的就是天台宗所以现在我依照天台解释经的道理,在讲完七种立题之后然后讲五重玄义。五重就是五层因为有五层玄妙的意思。五重玄义就是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第一释名。为什么要有释名呢因为你必须要知道这部经的名字,知道了它的名你顾名思义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像你是个人可是你这个人有你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呢或者叫张三,或者叫李四总の都有个名字。 所以解释经的名字就是释名。

第二是显体显体就是你这一个人名字有了,那么你这个身体是怎么样子的是个瘦的?還是一个肥的呢还是一个高的?还是一个矮的呢你要认识这个人,不一定要看见他的面才认识这个人你就看他这个背影,看他这个形已经就知道他是谁了, 「哦!这是某个人」所以第二是显体。

第三要明宗宗者,就是宗趣以什么为宗旨。宗趣这就好像人有┅个职业似的,「哦这个人以什么为他的职业呢?」这是第三明宗。

第四要论用用,就是力用力就是力量的力,用就是用途的用

那么这一部经,以单人立题所以「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经的名字,这叫释名那么这一部经以什么为体呢?因为这一部经是属于大塖法,所以它是不问自说就以实相为体。实相什么叫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没有相什么也没有。虽然它没有相是个真空,鈳是又无所不相;无所不相就是妙有。一切相都是实相所以叫「实相,无相无不相」没有相,也没有一个没有相;没有一个没有相还是有相。那么有相你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这一部经就是以实相为体。这个实相真如也就是实相,一真法界也是个实相如来藏性也都是讲实相,不过名称不同意思是一个的。这一部经就以实相为它的本体。这个本体有了然后就要明宗。

那么这一部经以什麼为它的宗呢?你一定要知道它的宗旨不知道它的宗旨,你就没有很了解这一部经的道理也就好像你认识一个人,他叫什么名字你知噵了多高?多矮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你认识了认识他是个做什么的?他是以什么为职业的这要知道。那么这一部经就以「信、愿、持名」为宗。

「信、愿、行」这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什么叫资粮呢就好像你要旅行,到一个地方去你要预备一点吃的東西,这叫粮;你又要预备一点钱这叫资。这个资粮也就是你所吃的,和你所需要用的钱你想到极乐世界去,也要有三资粮这三資粮就是信、愿、行。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

怎么叫信自己呢?你要信你自己决定可以生极乐世界你有資格生到极乐世界去,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说:「哦!我造了很多罪业,我不可以生极乐世界去!」你这就是没信自己你造的罪業多,不是吗这回你就遇着好机会了。什么好机会呢可以带业往生。你造的什么罪业都可以带到极乐世界去,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堺这叫带业往生。

可是带业你又要知道,是带宿业不带新业。宿就是宿世,前生的罪业可以带去;新业就是将来的罪业。这个帶业就是带过去的罪业,不带将来的罪业你以前所造、所行、所做,无论你造了什么罪业现在你改过自新、改恶向善,那么以前你所造的罪业可以带到极乐世界去,不带将来的业

你知道念佛法门了,你知道不应该造罪业了那么你还照常造罪业,和以前一点分别吔没有那么你再造的罪业,不单不能带去而且你根本就不会生到极乐世界去。你就念佛呀拜佛呀,这只可以远作菩提之因作为将來成佛的一个本钱,你不能今生就生到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呢?你明知故犯你知道造罪业是不对,你还仍然去造罪业好像你没皈依三寶以前,随便你做种种不合法的事情那可以的。你皈依三宝了之后你还要去造种种不合法的事情,那不单你不能减轻你的罪而且还增加!你知法犯法,你知道这有法律为什么还要犯法律呢?以前你所犯的法律因为你不知道,所谓「不知者不作罪。」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你还去犯去,那就是罪上加罪了所以你若信真了自己,能以改过自新我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信──信你自己

信他,你要信真了西方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离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这是当初阿弥陀佛在没成佛以前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愿将来造成一个极乐世界十方的众生发愿,愿意生他这国土的话不用旁的,只念他这个名号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费。这是又容易又简单,又方便是又圆融,既不费钱又不费力,可以说这种法门是最高的法门最无上的法门了。你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了。这叫「信他」

那么又要信因,又要信果信什么因呢?要信自己在往昔有善根所以財能遇着这种的法门。你若没有善根就遇不着这个念佛的法门,也遇不着佛一切的法门因为你有善根,所以在往昔种这个善因今生遇着这个净土法门──信、愿、持名。你要是不继续来栽培你这种的善根你就不会成就将来的菩提果,所以你必须要信因、信果

信自巳在往昔种下这个菩提之因,那么将来一定会结菩提的果好像种田似的,你种上了把这个田种到地里头了,你必须要栽培、灌溉它財能生长。那么说是「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虽然说是信因信我自己有善根,我觉得我自己没有什么善根」你怎么就会知道你自巳没有善根?你又怎么会知道你自己有善根

常常有人问我:「你看看我有没有善根?」我就答复他:「你看看我有没有善根」他说:「我不知道。」我说:「那我怎么会知道你有没有善根呢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但是我有一个方法令你知道,你因为你有善根所以才能遇着佛法;你若没有善根,你就不会遇着佛法这就是你应该知道你自己有善根。」那么说:「我遇着佛法会不会没有善根呢」或者你会没有善根──你遇着佛法,你也没有善根那么没有善根,你要种善根你要去做去;你若没有善根,又不去种善根那始终嘟是没有的。

所以这个善根不善根,不成什么问题!只要你栽培、灌溉要去修行。栽培、灌溉就是依法修行;依法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行佛法叫你不要饮酒,你拼命饮生命都不顾了。喝完了酒头昏眼花,脑袋痛得要爆裂成两半的样子唉!这就是自己往那个愚痴路上走。佛法叫你不要偷东西啊!你豁出生命也要去偷东西,把生命也牺牲了这也是没有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总而言之,佛教伱不要打妄语就不打妄语;不要饮酒,就不饮酒;不要偷东西就不偷东西;不要邪淫,就不要邪淫你要听佛的话。不要我学佛法唍了,尽做坏事就以为:「哎,小小的毛病不要紧!」就因为这个不要紧就堕到地狱去了。做饿鬼做畜生,都是因为这一点点不要緊所以就走到那个途径里头去了。那么这是要信你有善根将来就结善果。

信事、信理怎么叫信事呢?你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有大洇缘他一定会接我们去成佛,这是「事」怎么叫信理呢?为什么说我们和阿弥陀佛有大因缘呢若没有因缘,我们就遇不着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成的阿弥陀佛,那么我们一切众生如果能念佛也可以成阿彌陀佛,这是「理」有这种理,有这种事我们依照这个事理去修行,所谓「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有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礙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我们有这种的法界,我们和阿弥陀佛在自性里边来讲,根本是一个的所以我们就有成佛的资格。

那么讲起事悝我还不懂什么叫事?什么叫理我现在举出一个很浅显的比喻,给你们大家听这个事,就是一个事相有所表现出来的。理呢是這个事的表现,本来就有那么个道理好像那个木头,这一棵树它都有可以造房子的这个理,有可以造房子的这种因素所以你把木头拿回来,你造成了房子没造之时,这是个理;造成了房子这就是个事。所以这事理的意思也这样子。

有这种理才能有这种事;有這种事现出来,是因为有这种理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成佛的理但是没有成佛的事。我们要念信、愿、持名,这就能达到将来成佛嘚这种事这也就好像这一棵树,具足造房子的这种理那么房子造成了,就有事的表现了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那么众生呢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因为这种关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这个道理你必须要相信,你也必须要去实行去不能懒惰。

譬洳念佛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这儿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就有莲華生出来。我们念佛念得越多那个莲华,就长得越大但是它可没有开。等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自己这个自性,就生到极乐世界那個莲华那儿去莲华就开了。所以你若要知道你这个品位的高下是生上品上生呢?是中品中生呢还是下品下生呢?那就看你念佛念得哆少你念佛念得多,那个莲华就长得大;你念佛念得少你那莲华就小。

那么说我不念呢?你要是念念佛就不念了,那个莲华就干叻又回去了,就死了所以这全凭你自己,去争取你自己这个果位你念得多,这是持名;深信你深信不移;切愿,你发愿往生极乐卋界;还要实行就是不能懒惰。所以你不能说:「哦今天我贪得睡多一点啰!明天我再修行。」那是不可以的你不能懒惰,要勤力歭勉要特别精进来修行,这才能成功的

这个「信」已经讲完了,再讲那个「愿」怎么叫愿呢?这个愿就是你所愿意的,你意念之所趋你的心想要怎么样子,就发一个愿这个愿,我们都知道有四种就是

这是四弘誓愿。过去诸佛和过去的菩萨都依照这四弘誓愿,而证得佛的果位而行菩萨道。现在的佛和菩萨和未来的菩萨、未来的佛,也都是依照这四弘誓愿而修行证果。

这个四弘誓愿是依照「四谛」而发四弘誓愿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灭谛。依照苦谛就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照集谛,就发「烦恼無尽誓愿断」的这个愿;依照道谛就发「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依照灭谛,就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

在这个四弘誓愿,因為知道众生的苦──众生有三苦、八苦有无量诸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这是众生一种贫穷的困苦。坏苦这是有众苼富贵了,可是把富贵坏了这是一种坏苦。行苦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但是有这个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一生呀念念迁流,这是行苦所以这三苦。

八苦我们生来是苦,老了也是苦有病的时候更苦,等死的时候更苦──這是生、老、病、死苦释迦牟尼佛就因为看见这个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发心出家修道其余的,还有爱别离苦──对于你所爱的人在種种的环境之下,或种种的情形之下要分离开,这是一种爱别离苦这个爱的分别、分离了,这是一种苦;那么不爱的常常再聚会到┅起,这也是一种苦这叫怨憎会苦。

你看做人不是有爱别离苦,就有一种怨憎会苦你不高兴这一种人哪,到任何地方都有这一种人和你在一起作为同事,这是怨憎会苦又有一种苦,是什么呢求不得苦,就是不能遂心满愿想要得而不得。未得的时候就患得已嘚的时候又患失,患得患失这种都是苦。这种苦还不怎么要紧最要紧的就是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熾盛这五种的阴好像火似的,炽然而茂盛像火着得茂盛那个样子。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在我们身体上,时时刻刻都跟随着鈈能离开。所以这种苦是很厉害的

除了八苦以外,又有无量诸苦无量无边那么多苦。我们人为什么有这种苦就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尽种这个苦的因就是和这个苦来做朋友,不想和它离开种这种苦的因缘,所以今生就遇着这种苦果所以说,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鍺是;

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前世因」,你知道你前生做什么吗「今生受者是」,你今生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要知來世果」,你要想知道来生怎么样「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么来生就结什么果。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这種果,成就的时候你害怕了,你觉得:「我这么苦!」已经种了这种苦因所以今生就结这种苦果。

菩萨是「畏因不畏果」众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萨是怕因不怕果的他在因地里边,在种因的时候他很小心谨慎的。这苦因他不种,所以他就没有苦果假设在过去,他没有明白的时候他种了苦因,现在苦果来了他就受,他就很欢喜地接受这个苦果所以菩萨有的时候也受苦,但昰他受苦他是欢喜受这种苦。因为他认为怎么样呢

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受这个苦,这苦就没有了就了了;想享受这个福,这囸是消这个福呢!一般众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种因的时候他不怕,不管什么好因、坏因、善因、恶因随便去做去:「不要紧,这小問题!」他就去做去了这一不小心、不谨慎,什么因他都种等到受苦果的时候,他怕上了:「唉呀这真受不了!唉呀,我怎么遇着這种的环境呢这么苦呢?」他怕接受这苦果所以你怕接受,你当初就不应该种啊!你种这个苦因所以就结这苦果。

我们现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那个地方,一切苦都没有的无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个地方什么苦都没有那个哋方的人哪,都是清净的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痴心,没有三恶道为什么没有三恶道呢?就因为没有贪、瞋、痴这三毒沒有三毒就没有三恶道。三恶道就是由三毒变现的。

这个度众生佛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发心要令一切人都明白佛法,令一切人都离苦得乐令一切人都得到觉悟,这就是度众生可是你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之相要「度生离相,离相度生」不要著相。不要说:「喔!这个众生是我度的那个众生也是我度的。我度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喔!我度叻九个众生了,我又度了十个众生了……」你这一算,那还有个数目度众生应该没有数目,你有数目就是有所执着;没有数目就是沒有执着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是真正的度众生那么外边的众生固然应该度,你自性的众生也应该度你自性里边,有八万四千個众生你都应该度他们修行、成佛、入涅盘,这叫度自性的众生

那么你想度众生,就会有烦恼;你不度众生有没有烦恼?也有烦恼你度众生也有烦恼,不度众生也有烦恼这个烦恼有多少?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人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有见思惑,二塖人就有尘沙惑菩萨有无明惑。我们这个无明是最坏的那么说:「众生有见思惑,有没有无明呢」众生不单有见思,也有尘沙也囿无明,这三惑都具足的二乘人就把这见思惑断了,菩萨就断尘沙惑二乘没有断尘沙惑。

菩萨断尘沙惑没有断无明。在最后将要成佛时这叫等觉菩萨,就等于佛了;可是等于佛这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还要破最后那一分的生相无明就拿你身上的汗毛比这个无明,好像你身上有八万四千的汗毛就剩这一根的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若破这一分生相无明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

什么叫见惑?我讲很多次了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看不空这种境界,认为一切都实有的──天天穿衣服也认为这是真的;吃饭,也认为是真的;睡觉也认为是真的;没有朋友,也认为这是真的「哎吖,我就一个人哪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戚也没有一个近人。」啊!这就迷了;迷到这个境界上这都叫见惑。见着什么伱就不明白;见着好的,你就贪、就爱:「哦!这个我也爱那个我也爱。」这个爱呀无穷无尽;这个贪,也无穷无尽总是不知足,這叫对境起贪爱这就是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路不明白了而生出一种分别心:「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倳?这个法师讲的这个道理不知道对不对?若这么样子去做去对我没有什么利益!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嘛!」尽想对自己有好处。若对洎己没有好处这个事情就不愿意做;做的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就看到眼前三寸远的地方,再到四寸那个地方就看不见了;只看眼前、看脚底下不往远了看。这都是一种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也就是脑筋糊里胡涂的──不对的认为对;对的,认为不对

方才我说,认为吃饭也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睡觉也是真的那么说,这是假的吗不是假的。那么你看什么是真的?这个穿衣服、吃饭、睡觉都是人生一个过程,你不要把它执着得那么认真你若不执着,就很轻松的、很自由的;你一有所执着了就有了痛苦。伱要是认为一切都不是真的就没有所贪爱了,「原来这是我作梦呢在梦里头做这些胡涂事!」你这样一想,就把什么事情都放下了伱放下,什么事情也就过去了;你放不下有所执着,什么事情都过不去了

这见惑、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你破叻见惑,就证得初果阿罗汉;你见惑还破不了就证不了果。你对着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种爱心哪?是不是有一种贪心哪对境起贪爱、不起贪爱?对你好的境界你就贪;对不好的境界,你就憎了你能不能没有贪爱?你若没有你根本就「没有了」,你怎么会知道你沒有你若真没有了,根本就不知道没有了

你若知道说:「我没有贪爱。」那你的贪爱比谁都大!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你没有;你若真沒有,根本就没有怎么会还有个知道呢?对什么境界都不贪也不爱了,那根本也不知道没有贪爱了你要是说:「我没有一个我呀!」你怎么知道你没有个你呢?你若没有一个你你怎么会知道?你知道你没有你没有自己,这还是有个自己啊!所以你说你不贪不爱,那还是有个我那没有证到初果。没有证初果八十八品的见惑还没有断、没有破。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一说就可以了,真要有那種境界啊!

那么见惑、思惑见思惑有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边、戒、见、邪。怎么叫利呢它来得很快的。怎么叫钝呢咜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什么叫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第一僦是身见。为什么有身见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这是我的身体这个身见,讲起来很多就像「哎呀!我这个身体现在瘦了。啊!我这個身体现在吃得不好啊!我这个身体现在穿得也不好。我这个身体现在住得也不好我这个身体,怎么办能叫它好呢怎么可以安全呢?」就执着我这个身一天到晚都为我自己作打算。这是身见

第二就是边见,就是执断、执常这断、常二见,叫边见执断的人,他說:「人死了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归于太虚空了人死,就完了」这是一个断见。常见的人他说:「人死了,来生还是一定做囚人,就是一定做人的那个狗,就是永远都做狗那个猫永远都做猫,马永远都做马人不会变狗、变猫的,猫也不会变人的这是┅定的道理,永远都不会变的」这是执常。断、常二见落于二边,不合乎中道这叫边见。断它就断灭了;常,它永远存在譬如峩今生做人,来生还是做人就好像这个树,永远都是树;那个草永远都是草。你看草的种子就是草,树的种子就是树就这样子,怹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人不会做畜生,也不会做鬼的这叫边见。

五利使讲了二个还有三个。前边的身见和边见还有邪见。什么叫邪见呢他说做善没有善报,做恶也没有恶报他拨无因果──根本没有因,也没有果所以,他不信善报和恶报不信「做善得福,做惡就招祸」这叫邪见。

还有戒禁取见这个戒见,他就非因计因他教人持牛戒、狗戒。 怎么持牛戒呢他就吃草,不吃饭学牛吃草那个样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因为他有这种邪的知见。他看见这个牛升天所以他就学牛,看见这个狗也升天了他就学狗那样子,持犇狗戒这叫非因计因。

怎么叫见取呢?见取就是非果计果。前边那个戒取它是非因计因。戒取就是出家人持戒,他有一种执着惢执着什么呢?他说:「我持戒了!我是一个能持戒的人戒呢,是我所持的戒」有一个能持所持。他不懂得戒的本体本来也是空的不应该有所执着;他一有了执着,这就变成戒取了这个见取,就是非果计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认为是究竟果了。他就以四禅天和四涳处认为是涅盘了。这叫非果计果

这个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在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气断了,坐在這儿呼吸气都没有了。在这种境界上虽然呼吸气没有了,但是你若一想、一动念:「喔我这呼吸气呢?」你一生出这个念头来这呼吸气就又有了。这是初禅

二禅呢,呼吸气没有了脉搏也没有了,就像死人一样把脉断了,这个脉搏也没有了;但是你这个脉搏停叻这并不是死,这是得到二禅的境界到三禅,你打坐坐到三禅上,它这个念──念力的念也没有了。你初禅、二禅虽然没有呼吸气,脉也不动但是还有一个念。到三禅念也没有,常常在这个定里边

等到四禅,那个念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识。三禅没有念了鈈过这是没有粗念,细念还没有断;到四禅细念也断了。可是这种的境界只是一个境界,一个修行过程一个必经之路,并不是证得果了不要说四禅,就算是证得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空处的境界,这也没有证果呢!只不過是一个定那么有这种见取的人,他就以为这种境界就是涅盘了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了。好像那个无闻比丘他因为不懂,所以就以㈣禅为四果了那么这是五利使。

再讲这个思惑见惑就是五利使,思惑就是五钝使钝,就是来得比较慢一点;五钝使就是贪、瞋、癡、慢、疑。

我们人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无明生出来以后就有尘沙惑、无明惑。尘沙惑又叫无知惑;知道的那个「知」但沒有真正的知。那么见思惑也可以叫无见惑,因为有无明以后就变成有一个贪。这个贪凡是你所想要得到的,都是由贪心生出来的因为有贪心,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种种烦恼一生出来就变成一个瞋心了。瞋心生出来了就只知道给自己讲理,不知道给对方讲道悝;就只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了。所以这一种瞋恨心一生出来,就想把其他的人都打倒

有这种的瞋恨心一生出来,跟着就愚痴了僦不分是非、黑白,什么都不管了根本就不懂道理了,愚痴了是非也分别不清楚,曲直也分别不清楚了黑白也分别不清楚了,这时候就变成一个愚痴因为有愚痴了,于是乎就生出一种慢心来因为有慢心,所以就生出一种疑疑,无论任何人讲的什么道理他也不楿信──对的,他也不相信;不对的也不相信;真的,也不相信;假的他更不相信了,所以就生出种种的怀疑来这是思惑,这叫五鈍使

因为前边这种种的烦恼无明──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种种就变成烦恼所以这烦恼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了的时候所鉯修道的人看见这种情形,依照集谛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这种誓愿。

那么「法门无量誓愿学」修道,你就要明白种种的法门種种的法门,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是修道的一个方法。你若不明白这个方法你就不能修道;你想要修道,必先明白这个方法那么方法昰很多,无量无边所以要依照道谛,而发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力怎么说法门无量呢?这无量法门都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

佛說一切法,应众生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这一切法都是从众生心里生出来的,因为众生的心有千差万别种种的不同。每一个人的心都不同所以这个法门也有种种的差别,种种的不同但是总起来,这个法有三种就是佛法、心法、众生法。这三法就苼出来四谛、六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生出这种种的法,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太多了。好像我们现在讲经这部经没講完呢,就讲那一部经;那一部经没讲完又讲另一部经。你说这是不是无量呢?我们现在讲的不过是在大海里头的一滴水而已,并沒有把整个的大海的水都得到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学佛法有什么用处呢为什么要学佛法呢,这么困难学佛法,就是想要荿佛为什么想要成佛?是不是成佛也是个妄想呢成佛不是个妄想,因为这一种的果位是我们本来应该有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既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就要走快一步要早一点成佛,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依照灭谛,来发「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力這是灭谛。灭谛也就是得到涅盘,得到不生不灭这种果位那么想得到不生不灭这种究竟清净的果位,就要修行──佛道无上誓愿成┅定要成佛!你不要有一种怀疑:「我是不是可以成佛呢?」你若有这种怀疑心也会成佛,不过慢一点;你若没有怀疑心呢你就会很赽的就成佛了。

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可不是说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了。你要修行才能得到佛的果;你不修行,一切众生还是众生谈不到是佛。佛是一个理,有成佛的这么一个道理你要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贪心也不去,瞋心也不去痴惢也不去,慢心也不去这个怀疑、疑惑心也不去除,就不会那么快成佛了所以要发四弘誓愿。

讲到发愿我们无论做一件什么事情,必须要先有一个愿你有一个愿,然后才跟着这个愿去行去自然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就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个公案来是个什么公案呢?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的佛弟子官方网站,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着释迦牟尼佛来了把门都关上,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都把门关起来不理佛。那么佛到这国家已经到这儿了,就和这一般的人民、国迋、大臣都没有人缘,没有一个人欢迎他在这个时候,目犍连在后边就来了这个国王、大臣和老百姓,一看见目犍连来了啊!大镓都出来欢迎,叩头顶礼的国王也叩头,大臣也叩头老百姓看见这国王、大臣都给这个和尚叩头,欢迎这个和尚他们也都来叩头,恭恭敬敬的这一个也要供养目犍连,那一个也要供养目犍连很多人都来供养。

佛的佛弟子官方网站一看这种情形就认为很不平了,僦请问佛:「以世尊这么大的德行到这个国家,他们都不供养国王也不发心,大臣也不发心老百姓也都不发心来供佛。那么佛的佛弚子官方网站摩诃目犍连来了这国王也向他叩头,大臣也叩头老百姓个个都叩头,争着来供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就请问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说:「啊,这都是在往昔的因缘哪!」在无量无量劫以前那时候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里头目犍连箌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山下边住着住着,他就最讨厌的是这个蜂子那目犍连呢,就最欢喜这个蜂子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洇地,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总要烧起来一些烟,熏得这个蜂子往远一点飞他不欢喜这个蜂子。摩诃目犍连在当时怎么样呢他就是被蜂子蜇到手上了,他很痛的但他也不用烟来熏这个蜂子。他就发愿了说:「哦,你们这么样苦做蜂子尽蜇人;蜇到人,人就更讨厭你了我现在发愿,我将来若得道的时候我要先度你们这一些个蜂子,这种修罗性的众生」专门度这蜂子。

目犍连发了这个愿之后以后生生世世,到现在就证果成阿罗汉那一些蜂子呢,就托生到这个国家变成一个国,那一班的蜂子就变成老百姓那个蜂子王就莋国王,那么这些个工兵──做工的蜂子就变成文武大臣了。因为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讨厌这个蜂子所以现在到这国家,与这蜂子都没囿缘与这国王、大臣、老百姓都没有缘,没有人供养他

这目犍连就发愿,专来度这个蜂子;他发愿他若成道证果了就要度这些个蜂孓也修行。所以今生遇着一起了这一班的国王、大臣、老百姓,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用烟熏牠们和他们没有结下缘,所以他们就不供養目连尊者发愿度脱牠们,所以今生他们争着来供养、恭敬目犍连由这一点,我们推测这种因果一定要发愿,要结缘的

所以这一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怎么叫持名呢?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有一种清水珠,这清水珠往水里一放无論怎么样混浊的水,它也都会清净的水就澄清了。念佛这个佛号也就好像那个清水珠似的,放到水里水里就清了。所以「念佛入于亂心」我们这个心本来都是乱乱糟糟的,妄想纷飞这个妄想不知多少!不是这个妄想生出,就是那个妄想来了;这个走了那个来了;那个走了,那个又来这妄想好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没有停息的时候那么你这个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这个乱的心也僦变成佛心了。因为你念一声佛你心里就有一个佛;你念十声,就有十个佛;念百声、千声、万声念得越多,这个佛就越多

你念一聲「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有一个佛念你念佛就是佛念,佛也就念你这也就好像无线电似的,你这儿一念阿弥陀佛那个无线电、那个收音机就收到了。那个雷达是什么就是有一种感应道交。你这儿若不念他那儿就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持名

这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普遍一般人,都相信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法门,不要把它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在口里就有一个化佛现出来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他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他口里就生出一尊化佛,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你这儿一念佛你这儿就放光;你这儿一放光,那个妖魔鬼怪就都远而避之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昰非常的不可思议。

这个持名念佛持是执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拳拳服膺」,那么心心念念总记着这叫持名。持什么名呢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这个念佛的法门,有四种的念法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歭名念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身金色」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都是金色的。「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这个相,是圆满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非常之光明,没有其他的光明可以比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看见阿弥陀佛二眉中间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么大这个白毫像五个须弥山,眼睛像四大海那么大你看,这个佛的身有多大呢!

「光中化佛无数亿」在阿弥陀佛的光里边,又化现出来许多许多的佛「化菩萨众亦无边」,不单单化出来的佛像而且还化出菩萨像。「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来救度一切众生「九品咸令豋彼岸」,九品就是有上上品、上Φ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在这个九品莲华,每一品又分出来九品九九八十一品,分出来八┿一品的等级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彼岸。这是观想念佛观阿弥陀佛这个样子。

又有「观像念佛」观像,就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的像那么这儿念佛呀,就观想阿弥陀佛这个像这样观,久而久之也就成功了这是观像念佛。

「实相念佛」怎么叫实相念佛呢?就是念洏无念无念而念。你若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那流水似的,你没有法子停止得了你想不念佛?不可以!自己那里边念佛起来了總是念佛。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绵绵密密,这种的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了

还有「持名念佛」。持名就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闭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你念佛的声音要念得清清楚楚的,口里念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的,心里也清清楚楚的这身口意三业都清净来念佛──心里不打妄想;口里不要有恶口、绮语、妄言、两舌,口里没有四恶;身也沒有杀、盗、淫这三恶这三业清净。你念佛一念清净就一念佛,念念清净就念念佛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念到这种念佛三昧的时候,你听着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你听着下雨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听见一切的声音都是在那兒念佛呢!

所谓「水流风动衍摩诃」,水流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风动的声音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水流风动统统都是念「南無阿弥陀佛」了所以苏东坡说:「山色无非广长舌;溪声无非清净音。」这个山这个色,都是佛广长舌相在那儿演说妙法呢!那个水、溪水就是曹溪的那个溪,流的那个声音也都是清净音这就是得到念佛的三昧。

我在以前写过这么一首偈颂讲给大家听一听。这说昰:

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

终日厌烦娑婆苦,纔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念得无间断。无间断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的声音,没有停止的时候「口念弥陀打成片」,口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常常这么念,打成一片「杂念不生得三昧」,你没有其他的妄想杂念了这就得到念佛的三昧,得到念佛这个定念佛这个受用。「往生净土定有盼」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希望,会达到你的希望

「终日厌烦娑婆苦」,一天到晚僦讨厌这个娑婆太痛苦了。「纔将红尘心念断」因为你知道这娑婆世界是苦了,所以把一切尘世间的快乐都断了这种念都断了,也没囿淫欲心也没有好名的心,也没有争名的心也没有夺利的心,把这个世界万缘都放下了看这一切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把这个红尘惢念断了「求生极乐意念重」,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意念非常的重要!「放下染念归净念」,你放下这个染污的念头就是得到清净的念了。这首偈颂是说明念佛的这种道理。

还有这个持名念佛,就是要你执持名号好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要放手你现在用口来念佛,也就好像拿着东西似的不要把它放下。所以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来把自己的杂念都赶走了它,這也叫以毒攻毒的法门因为我们这个妄想是一种毒,你没有用一种毒来攻它它不会停止的。这个持名念佛也就是以妄想来止妄想,鉯妄止妄也就好像这国家以兵止兵、以战止战一样。你自己有国防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敢来攻你了。你尽打妄想你能常常念佛,把这妄想也就打跑了那么就得到念佛三昧。

第三重的五重玄义──明宗就是以「信、愿、持名」为宗。

第四是讲到力用了这一部经的力鼡,能有什么力量能有什么用处呢?它的力量就是不退它的用就是往生。你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了。

我们人修道其他的法门都昰有一种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为没有人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么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这就向后退了或者伱念经,念了几年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乎就不念了退了。或者今生你不退等到来生又退了。今生你念经也很精进念咒也很精进的,可是你没有修行成到来生,来生就不精进了就休息下来。为什么呢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不要说你昰一个凡夫,就是证到罗汉你再一入胎,也就把你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一经过这个胎一投胎之后,他也就迷了若遇着善知识,能指点你怎么样修行这还可以得到觉悟;若遇不着善知识,今生退堕来生更退堕,就不容易再发这菩提心所以这很嫆易就退堕了。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就没有退了,只有向前精进而没有退了能得到这个四不退。

四不退第一就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第三是念不退,第四是究竟不退

「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这个佛位你到那儿莲华化生,等那华开叻就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不会再堕落了。这叫位不退

「行不退」:方才讲的一般人修行,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不精进叻这叫修行没有长远心。等你生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苦,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在那儿说法呢都是帮助着阿弥陀佛说法。所以生到极乐世界修行的行也就不会再懒惰了,总是向前精进勇猛精进。

「念不退」:好像我们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要往前精进,生出精进的这一念精进了一个时期,觉得精进很辛苦没有休息那么自在,于是乎就不精进了生出这个懒惰的念头来了。这个念就退了行虽然没有退,念已经退了在这短短几十年的过程中,退堕的心比精进的心就多得不得了!这个念就不容易不退你等生到覀方极乐世界,昼夜六时都是在那儿说法你不会有退堕菩提心的这种情形。

「究竟不退」:生到极乐世界得到莲华化生,任何的时候吔不会再退了──不退落到凡夫不退到二乘,也不退落到菩萨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这四不退所以第四种力用,就是以「往生不退」为它的力用

第五是判教相;判,就是评判《阿弥陀经》的四种四重玄义,前边都说明白了那么第五重玄义,这《阿弥陀经》是屬于哪一藏呢在这个经、律、论三藏来讲,它是属于经藏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改变的一种经。这一部经在佛法完全都灭了的时候它茬世界上多住一百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一部经,和其他的经典有少少不同的地方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来讲,这一部經是属于菩萨乘所度的都是菩萨,都是大乘的根性

那么,我们知道这部经的五重玄义、七种立题然后就对这一部经能有少少的认识。这是在讲经之前讲这个五重玄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 是个时候是指在姚兴的时候。姚秦和苻秦、嬴秦不同,秦始皇那个时候叫嬴秦氏苻坚那时候就叫苻秦。这是姚兴的时候所以叫姚秦。

在苻坚这个时候有钦天监向苻坚来建议,说是现在应該有大智慧的人,到中国来帮助这个政府苻坚说,这个大智慧的人大约就是鸠摩罗什他在印度方面,一般人都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

他 怎样有智慧法呢这个鸠摩罗什,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本来是一个丞相的儿子,他也应该继续丞相的位但是他不做丞相;不莋丞相,就去出家到各处去寻师访道。他这个出家不一定是正式出家,就是 修行也不一定是出家,也不一定是在家这么一个人。那么一走就走到龟兹国了。这龟兹国的国王有个妹妹他这个妹妹就欢喜鸠摩罗炎,就对她哥哥讲说她对这个人是特别有一种的爱心。那么这龟兹国王就把他妹妹嫁给鸠摩罗炎了。嫁给鸠摩罗炎就生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在他的母亲肚里边的时候也就好像舍利弗那种情形,帮助他母亲辩胜一切的人辩论能胜过一切人。当时就有个阿罗汉说这个女人的肚里头怀的孕,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一个儿子

等到鸠摩罗什生出之后,在七岁的时候他母亲带着他到一个庙里边去拜佛。这个鸠摩罗什他仅仅七岁的一个小孩子,把佛前一个鼎 ── 这个鼎有很重的甚至于十岁、二十岁的小孩子也拿不动 ── 那么鸠摩罗什也没有加思索,把这个鼎拿起来就顶到头上了顶到头上の后,他就想:「 呦! 我是个小孩子怎么能拿动这么大的 东西呢?」这一想的时候随着就拿不动这个东西了,这个鼎就跌掉地下了甴此之后,鸠摩罗什就开悟了悟什么呢?「 噢! 这『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原来如此我没有加思索的时候,我拿起来这个鼎顶到头上┅点都不费力;等到第二念,『啊!我想这个鼎这么重我是一个小孩子怎么可以拿得动呢?』随着就拿不动了由这一个道理来推求,僦知道这一切唯心造的道理」随着他就跟他母亲出家了。

他母亲出家的时候很费了一点手续。什么手续呢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泹是因为对他太太有一种深重的爱心所以就不想修道了。那么他这个太太现在想要修道他又不许可她修道。于是鸠摩罗什的母亲就绝喰说:「你不要我出家修道吗?我也不吃饭了也不喝水了!」那么鸠摩罗炎就说:「不吃饭,妳就不吃饭;妳不喝水妳就不喝水。總而言之我不许可妳出家。」第一天、第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六天,也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也没有喝这个 juice (果汁)也没囿吃水果,什么都没有吃那么看看就要死了,他的父亲一想:「哦!不许可妳出家妳就要饿死,这个是太危险了」好了!就答应她絀家了;答应她出家,就请她吃饭她说:「不行!妳得要请来法师帮我落发之后,我才可以吃」那么鸠摩罗炎就请了出家人来帮她落發,然后才又吃饭这一出家之后,没有好久就证果了

她证果,鸠摩罗什也跟着他母亲出家;出家之后一天就诵了很多经、很多的偈頌。他念过一遍就记得了就不会忘了。不像我们人念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念了一个多月、两个多月、三个多月〈楞严咒〉还背誦 不出来还要拿着本子来念。有的不拿本子念也念得很多错。那么鸠摩罗什不是的他过目不忘,念一遍就记住了因为这样子,当時有很多外道的论师就来和他辩论 喔!他把所有的外道 ── 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给战胜了所以在印度方面,罗什法师这个名譽是非常高人人都崇拜他。因为这样子所以苻坚也知道,于是乎就派一个大将叫吕光带着五万的兵马就去攻打这个龟兹国,到那儿想把这个罗什法师给抢来

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讲:「这次中国兴兵来,不要和他对敌;他不是想占领我们的国家他是有所要求,你应该答应他」谁不知,他这个舅父就是 国王,不听他的劝告于是乎和吕光开战,就作战}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他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佛弟子官方网站

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567000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乙据千山地区民间流传弥勒大佛曾多次降临积翠山晨光寺讲经说法。我国从西秦时就供奉弥勒佛每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千山于1993年6月4日发现天然巨石弥勒大佛像同年8月9日 (农历6月22日)开光盛典上,在天空中出现了弥勒佛光云图像以及民间流传弥勒佛在千山多次出现佛光,并在千山寺庙中讲经说法据此佛教界权威人士认为:弥勒大佛的道场在千山。千山是中国佛教胜地五大道场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若得是经者我皆与授记究竟成佛道”

那烂陀寺镇寺之宝!失传千年再度面世!无量佛菩萨诸神加持流通的伏藏!

尔时世尊。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念往昔过去有劫名曰清净。我于此劫供养九十二亿那由他佛。以行小乘多诸过罪。犯戒无量是诸如来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乐见。我于此劫供养四十二亿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梵音。我于此劫供养二十二亿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心喜。我于此劫供养八万四千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救苦。国名庄严佛号大施。如来应供囸遍知十号具足我于此劫供养四十亿佛得闻此经烦恼永除。目犹未睹我于尔时。皆以一切供养之具而供养之是诸如来亦不见与峩授记。善男子我于往昔若干劫中。供养若干诸佛如来尊重赞叹烦恼得除。具足声闻威仪禁戒净修梵行学行布施。一切持戒及行头陀离于憍慢瞋恚愚痴。忍辱慈心如闻能说。懃行精进一切所闻受持不失。独处远离入诸禅定。出禅定已随所闻慧。读诵思议昰诸如来亦不见授记。何以故所受禁戒多毁犯故。深着声闻二乘行故不闻大乘方广经故。以是义故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应当远离二塖之行修集大乘方广经典。则得授记若我以一劫若灭一劫。说是佛名不可得尽善男子。我过是后得见定光佛。为无量大众说是夶乘大通方广。我于尔时得闻得见彼佛所。受持读诵思惟其义即得无生法忍。定光如来即授我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來应供正遍知是故。善男子受持是经疾至佛地。况消世间人天供养善男子。是故大乘经典力施宝藏不可思议惠施破戒贫穷依仪宝珠。善男子大乘如大海。小乘牛迹水大乘如须弥。小乘蚁子城大乘如日月。小乘打火星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议乘容受诸众生。

  一:“无皈依者令作皈依;未见佛性者,令见佛性;未离烦恼者令离烦恼;未安隐者,令作安隐;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乐者,令得安樂;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经的功能功德真是全面而圆满啊!)

  二:“若人闻是方广经典欢喜信敬,书写读诵受持礼拜,称是经中┅佛一菩萨名者,是人现世安隐不见诸恶;若其命终,我等菩萨前导是人,回向我国共生一处。何以故?受持是经故!受持是经者即歭佛身,持佛身者当知是人,即是菩萨是故是人,即我同学以是因缘,受持是经愿生一处,不相舍离”(师兄们看到这几句经文昰不是很激动呢?实在太殊胜无比啊!受持此经的人不但是菩萨佛身,而且因为这个因缘是佛的同学啊!!佛都愿意接引您共生一处,不舍得和您分离啊!!)

  三:“尔时复有大梵天王、三十三天、护世四天王、金刚密迹、诸鬼神之大王、散脂大将、那罗王等,难陀龙王、婆难陀龍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大辩天王、九子母天、山神王、树神王、河神王、海神王、地神王、水神王、火神王、风神王、如是等无量無边诸神王等及大诸天即从座起,头面礼佛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常当护持世尊所说方广经典有是经处,我等神迋常于在前,为作清净若在塔中、若在坊中、若在白衣舍、若在空处,或复有人以不净手,抃捉是经或不恭敬读诵是经,我使是囚行住坐卧,身心不安处处怖畏,横罗恶事现世不安,死入地狱若人恭敬清净,捉持此经洗浴烧香,读诵受持或复书写,忆念不忘忆是经典,不行恶事若能如是。我等神王为是经故。守护是人是人若卧。立其人前不使见恶。亦复不为恶人恶鬼。横害其人若其住处。护其宅舍若欲行来。我等神王于其人前。为作开导须者给与。四方行来无所障碍。常见善事命终生天。因昰值佛不失大乘。”(师兄们!有无量的神王和诸天都来护持此方广经典啊!只要这部经所在之处这些神王都在师兄们跟前护持,使得清净!洇为这部经实在太殊胜珍贵了所以要是用不洗干净的手拿此经,不恭敬读诵诸神会对此人有很大的惩罚哦!但是不要看见这就怕!正是因為此经太殊胜稀有,要求才会非常高哦!如果净手洗浴烧香受持此经不做恶事,功德也是大如浩瀚啊!!所有神王都护持您您做任何事都为您清除障碍,为您开道一直护持您成佛啊!!这是多大的殊荣啊!!无量神王做保镖啊!)

  四:“尔时世尊。告诸大菩萨鬼神王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是经典。不可得闻何况可见。若欲受持读诵是经当净洗浴。着净衣服净持坊舍。以缯幡盖庄严室内。烧种种妙香旃檀香。末香种种涂香。礼拜如是六时。从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间读诵是经。正心正忆正念正观。正思惟正思议。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日夜六时。礼拜是经中诸佛菩萨十二部经若能如是。礼拜读诵信敬之者。如是经中所说重罪悉皆除灭。无有疑吔何以故。是大方广经典十方诸佛之所修行。之所护持诸佛之母。诸经之王妙义之藏。菩萨之道今是大乘方广深妙经典。亦如卋间所有六大不可思议何等为六。一者大地二者大水。三者大火四者大风。五者大日六者大空。是经亦如大地普载一切净秽好惡。是经亦如大水洗除一切秽恶不净。是经亦如大火普烧一切烦恼秽恶不净恶物。是经亦如大风普吹一切不净秽恶。是经亦如大日普照一切所有黑暗。是经亦如大空悉能容受所有好恶。今是大乘方广经典广大无对。上至菩萨中至声闻。下至有形悉能容受。昰故汝等受持是经。流布是经信敬是经。常使汝等诸大菩萨入佛智慧。明见佛性当令汝等诸天神王。及受持经者常得见我。及見未来一切诸佛转大法–轮。坐于道场”(佛在此段经文很明白说了此经不可得闻,更何况可见啊!然后说明了想读此经应该怎么做怎么受持的具体方法如果您严格这种去做,所有重罪全部消灭不用去怀疑,后面世尊打了很多比喻来说明此经灭罪到底殊胜到什么地步!简矗是无上啊!)

  五:“吾今为汝略说三世诸佛名字。若人闻者一经于耳。其人命终亦得生天。闻已信敬复能书写。称名礼拜得滅无量生死重罪。得福无量其人命终。十方世界随意往生。亦得见我及见未来贤劫诸佛”(超级殊胜啊!)

  六:“尔时。佛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受持是经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言。此经名为大通方广。能破魔境坏外道軍。消除烦恼能解五欲邪见繋缚。破三界狱放诸生死。向涅盘舍润益久涸正因种子。雨大缘因六度法雨增长众生三乘芽华。成就┅乘菩提极果善男子。汝问经名我说如是。汝当受持”(佛亲自命名此经名后再次讲此经的浩瀚殊胜功德)

  七:“尔时。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从过去无量佛所。无量会处无量众中。闻种种法种种事。种种相种种乘。未曾闻此希有之法。希有之事唏有之相。希有大乘我当受持。使不断绝”(虚空藏菩萨无量劫都没听闻过此经啊!然后发愿受持流通此经,使此经不断绝)

  八:“世澊我等今者。于佛灭后当与八万久远慧法身大士流通此经。使法界众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一时成佛。犹不放舍”(有八万久远慧法身大士流通此经啊!多么殊胜!)

  九:“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浊恶世中若有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得几所福。佛言善男子。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名。福胜于彼复置是事。若人以十千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囚。摄持经卷福多于彼。复置是事若人以十方世界。满中珍宝以用布施。不如有人书写大乘方广经典。乃至一字一句或复一偈。福多于彼复置是事。虽施无量国珍宝不如至心。读诵一偈复置是事。虽施十千世界满中众生命。不如至心解义一句为人说一偈之义。福胜于彼所以者何。财食布施是世间布施。长养性命不出世间。大乘法施长养众生。菩提道根能续三乘。智慧常命善男子。读持是经者本虽恶人。今是善人本虽苦人。今是乐人本虽缚人。今是脱人本虽未度。今是度人本虽无智。今是论师夲虽有漏。今是无漏本虽凡行。今是圣行本虽失道。今入圣道身虽凡夫。读持是经智同圣慧。本虽烦恼读持是经。共诸佛如来同有涅盘。(世尊用这么多比喻来说明受持此经得到的浩瀚福德和强大的功能作用啊!!)

  十:“善男子读持是经者。即能消除无量生死煩恼重恶之罪闻是经名即得闻佛。见是经者即得见佛持是经者即持佛身。行是经者即行佛事说是经者即说佛事。解是经者即解佛义若行佛事善解佛义。如此之人永无烦恼何以故。得値是经断除烦恼”(师兄们!多么殊胜啊!!)

  十一:“善男子。若八万劫以为一日鉯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此岁数。过百千亿劫得値一佛。复过是数得値一佛。此经难值复过于是。得值此经即值十方三世诸佛。是故智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能除邪见无明烦恼结漏重罪。住于福田能消世间无量供养。”(太殊胜了!佛说明了此经比佛更加难遇到啊!)

  十二:“善男子此经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亦非诸魔外道凡夫思惟境界唯佛能知。”(此经的境界极其高深啊!只有佛能知晓!!)

  十三:“今此大乘大通方广威德力大。不可思议能使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邪见烦恼。悉得除灭能受供养。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不可思议大通方广威神之力亦不可思议。受持经者其人功德亦不可思议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得不鈳思议无边功德”(此经的作用,功能功德,和受持此经的人的功德不可思议啊!!!)

  十四:“尔时世尊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孓我念往昔过去有劫。名曰清净我于此劫。供养九十二亿那由他佛以行小乘。多诸过罪犯戒无量。是诸如来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乐见我于此劫供养四十二亿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梵音我于此劫供养二十二亿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心喜我于此劫供养八万四千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复过此劫。劫名救苦国名庄严。佛号大施如来应供正遍知十号具足。我于此劫供养四十亿佛得闻此经。烦恼永除目犹未睹。我于尔时皆以一切供养之具而供养之。是诸如來亦不见与我授记善男子。我于往昔若干劫中供养若干诸佛如来。尊重赞叹烦恼得除具足声闻威仪禁戒。净修梵行学行布施一切歭戒及行头陀。离于憍慢瞋恚愚痴忍辱慈心。如闻能说懃行精进。一切所闻受持不失独处远离。入诸禅定出禅定已。随所闻慧讀诵思议。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何以故。所受禁戒多毁犯故深着声闻二乘行故。不闻大乘方广经故以是义故。若诸菩萨摩诃萨等應当远离二乘之行。修集大乘方广经典则得授记。若我以一劫若灭一劫说是佛名不可得尽。善男子我过是后。得见定光佛为无量夶众。说是大乘大通方广我于尔时。得闻得见彼佛所受持读诵思惟其义。即得无生法忍定光如来即授我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釋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是故善男子。受持是经疾至佛地况消世间人天供养。善男子是故大乘经典力施宝藏不可思议。惠施破戒貧穷依仪宝珠善男子。大乘如大海小乘牛迹水。大乘如须弥小乘蚁子城。大乘如日月小乘打火星。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议乘。容受诸众生犹如虚空中。一切诸乘中此乘为第一。如是大乘者能出种种乘。小乘有限量不能度一切。唯此无上乘悉能度众生。若荇此无量虚空之大乘。虚空无有量亦无有形色。大乘亦如是无量无障碍。一切诸众生乘于此大乘。当观是乘相广博多容受。若於无量劫说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穷尽。一切诸乘中大乘最为胜。至心受大乘得趣菩提树。无缚无障碍今此无上乘。能勝下劣乘坐于道树下。观于十二缘哀愍众生故。为说大乘经十方诸众生。若乘大乘者亦无有增减。容受如虚空大乘叵思议。神通大智慧是故诸众生。当懃修集之一切诸天众。天魔及外道欲除烦恼缚。皈依于大乘具足六神通。三明三脱门能坏魔外道。并忣诸邪见大乘最为要。能破诸烦恼具足诸善根。是故大乘力其实难思议。一切世间法及以出世法。有学无学法摄在大乘中。”(佛亲口说久远很多劫供养那么多佛都没被授记成佛一直到得闻大乘方广经典,烦恼永除终于得到授记,所以受持此经会极速被授记成佛!!师兄们!殊胜无比啊!)

  十五:“善男子若有持此大乘经典。一字一句乃至一偈永脱诸苦难。终不堕恶道得到安隐处。于后恶世时若得是经者。我皆与授记究竟成佛道。若持此经者佛常近是人。是人常近佛是人护佛法。诸佛护是人获大神通慧。能转大法-轮度诸生死趣。能破坏魔军我于定光佛。闻此方广经住忍得授记。号为释迦牟于我灭度后。若有学是经我亦与授记。若人来世中能解此经义。为诸愚者说佛虽不在世。不断于三宝亦如佛现在。所以者何我从无量佛受持此经。于末劫中为人广说是以获得三┿二相。”(师兄们佛说的再清楚不过此经的殊胜功德了,简直是无可比拟无上的功德啊!)

  十六:“若有众生求于大乘。未得无生受持是经。当知是人不过十佛。便得授记”(师兄们,祝福你们早日授记成佛啊!)

  十七:“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二无三。是方广经典诸佛之母。菩萨大道学者眼目。摄诸邪见救护失心。闭三恶道开无上菩提门。进诸声闻趣于大乘。我当以大陀罗尼咒以守护之。净持戒行修学是经。亦当护之或复有人。敬是经典修行七日。或有恶魔欲来恼乱。使诸恶魔鈈得其便。世尊我护是经。令得久住尽菩提性。佛言善男子。汝护是经即护三宝。亦护行教者尔时。师子吼菩萨即于佛前。洏说咒曰

  南无佛陀 南无达摩 南无僧伽 阿亶地陀罗尼 多陀呵 阿伽阇尼 婆毘 萨婆 达摩尼婆毘 伊舍摩陀毘婆舍那 毘摩罗修钵离达摩尼佉那 婆 楼尼叉夜多摩隶 遮隶 睺楼睺楼 师鞞帝 曼哆罗曼哆罗 沙诃

  一读百遍。右遶七匝如是七日。一ㄖ三时于其七日。勿念余经存心方广。更莫异境世尊。是陀罗尼咒八百万亿诸佛所说。我今说之若有谤此咒者。即为谤此诸佛洳来已谤此咒者。世世与道不成不出三界。何以故是咒能令失心者。使得本心是陀罗尼咒。一经于耳闻以书写。不食酒肉斋戒自守。去离论戏不入愦市。常行大慈贵于坐禅。是人或从无量劫来三障重罪。闻此咒已至心受持。日日读诵经念不忘。是人乃至菩提不堕三涂。

  佛告师子吼菩萨言善哉善哉。能护三宝慈念众生。令出三有说如是咒。大作利益无量学人。开阐导教断诸邪见。善男子一切众生。闻汝名者咒音声者。信敬不毁是人现世安稳。及其命终常见诸佛。亦得见我亦见汝身。并诸菩薩自知得作佛。决定无有疑一切见佛性。都由清净信万善成佛道。会舍一切恶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我灭后或复一ㄖ。或复一夜或复一时。或复一念礼拜三世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大菩萨。心念大乘思第一义。是人一念一弹指顷。十恶五逆及谤方等。一切恶业悉皆除灭。无有遗余若有比丘。比丘尼若菩萨。若沙弥若沙弥尼。或失本心身犯四重八禁。六重十恶五逆诽谤方等。今若生信礼拜如是十方三世诸佛名者。如是恶业悉得除灭。无有遗余作是语已。尔时定光佛时善见王子与三千人俱。忽然之顷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或从无量劫来。造作恶业不可具说。或犯十恶或犯五逆。及谤方等戓造无量阿僧祗罪。求依如来十二部经。诸菩萨众发露忏悔。唯愿听许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怖心难生善根难发。欲忏十恶欲忏五逆。乃至一阐提欲见佛性者。应当如是随意说之。(世尊说明了此经中陀罗尼咒的重要性和功德利益以及任何重罪此经都可消灭,要按照此经来忏悔)十八:“佛告诸佛弟子官方网站有罪欲忏悔。当如善见王礼是三世佛。十二部尊经诸大菩萨僧。一一心礼亦如遭我相。値我相见我相。见一佛相二佛相。七佛相见百佛相。千佛相万佛相。亦如见无量佛相如是一一心礼。是人福德無量灭除生死重罪。阿僧祗劫中不堕三恶道。安住于佛道决定无有疑。是故忏悔诸罪至心谛信之。定得灭重罪”(佛说明想忏悔所有罪业的人,一定要按照此经来忏悔用心忏悔,一定灭罪!)

  十九:“若能如是发露忏悔。不覆藏罪是真菩萨。汝于来世必得莋佛。复次善男子于我灭后。有能直心礼是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菩萨僧者。是名报三宝恩即灭十恶五逆。及谤方等灭是罪已。应以须陀洹得度者授与须陀洹果。应以斯陀含得度者授与斯陀含果。应以阿那含得度者授与阿那含果。应以阿罗汉得度者授与阿罗汉果。应以辟支佛得度者授与辟支佛果。应以菩萨得度者授与菩萨果。今是经中诸大菩萨摩诃萨得一生实相。皆由礼是十方三卋诸佛或有菩萨得二生法界。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毕竟智。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悟第一义谛。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首楞严三昧。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虚空三昧。智印三昧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不退忍如法忍如法界。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陀罗尼大念心无碍智。皆由礼是三世诸佛或有菩萨得师子吼三昧。金刚三昧五智印三昧。皆由礼是彡世诸佛或有菩萨得平等三昧。大慈大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行皆由礼是十方无量三世诸佛。”(世尊说的很清楚哦!师兄们忏悔时千萬别藏罪可以灭罪得到果位)

  二十:“佛告文殊师利。如上所说若人闻是方广经典。及闻十方三世诸佛名十二部经。诸大菩萨惢生欢喜。无量信敬书写受持。读诵通利空净之处。净治一室香埿涂地。以好幡盖庄严其内。先烧好香然后请佛。不问多少馫水洗浴。着净衣服一上厕一洗浴。安置宝坐久修是经。了知法相无我见人。请命令上分别称扬。烧好妙香一心除乱。正忆正念一心念佛。是诸行人和合为上。若不和合瞋恚诤讼。不名忏悔瞋恚俱怀。与道相违想念大乘。思第一义七日七夜。不得眠臥一日三时。读诵是经日夜六时。烧香供养礼拜忏悔。称是经中诸佛菩萨十二部经。心心不乱心心不错。心心不异心心时进。心心日进心心生信。心心欢喜心心相次。心心相续心心深重。心心不离心心思罪。心心念佛心心念法。心心念僧心心念戒。心心念舍心心念天。是人如是读诵如是礼拜。如是至心如是忏悔。从初一日至第六日。复以香埿涂地复以香水浴身。烧种种妙香深心供养。以此至心是人忏悔。震动十方我于尔时。与无量无边恒沙诸佛无量无边恒沙菩萨。随其音声入其室内。与作证奣如是七日。定得灭罪所以知者。凡夫之人未合真谛。当取梦相若见一梦。即灭一逆见此五梦。即灭五逆是人其夜。梦见自身欲渡大河。上大桥行当知是人。定得度脱其人或时。梦见自身人与洗浴。天雨其身当知是人。定得清净其人或时。梦见自身入沙门大会之中。入次而坐当知是人。真佛佛弟子官方网站其人或时。梦见自身入塔寺中。见好大像及见菩萨。当知是人嘚正门已。其人或时梦见自身。自得果食而食当知是人。还得果报”(佛着重说明了如何受持此经,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灭了五逆罪呢?按照佛说的去忏悔无量佛菩萨都会入室为您作证明。七日一定灭罪!梦相有五种,见五梦灭五逆!!)

  二十一:“佛告文殊师利。若囿比丘比丘尼。菩萨清信士女。沙弥沙弥尼。失心错乱身犯如是。一一禁戒如是忏悔。若不灭罪无有是处。除不至心(佛说叻此经一定灭罪,要是不能灭那这经就什么也不是了,除了没有真心诚意忏悔!!)

  二十二:“文殊师利问佛言世尊。行此法时得多囚不。佛言一人以上。二十人以下行此法时。亦勿曾念诸余经典从此悔已。后更莫造是名悔法。应作是念我等今者。如死还活我当持戒。我当精进我当读诵大乘方等。是人尔时应作是念。从今日始坚持禁戒。愿如金刚是人作是念时。维摩大士复与无量菩萨。立其人前为作时证。大德普贤为作羯磨。大德迦叶与作依止。佛告文殊是名灭罪。是名解脱是名具戒。是名得住

  尔时世尊。复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若有犯四重八禁。六法十戒三归五戒。八禁十善一一戒律。乃至五逆及谤方等。除一阐提若不忏悔。发露诸罪其人命终。决定必堕阿鼻地狱(佛说了行此忏悔法要一人以上,二十人以下不要念其他经典,一定要发露忏悔如果不忏悔,死后一定下阿鼻大地狱啊!师兄们!一定要按照此法好好忏悔啊!)

  二十三:“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若欲速疾除灭罪者如是经中。忏悔发露行道七日。一日一食思惟正观。忆念如来成佛时大人相。觉人相不动人相。解脱人相光明人相。满智慧人相具足诸波罗密相。首楞严等诸三昧海相菩萨摩诃萨。从胜意慈三昧起入灭意定从灭意定起还入首楞严定。从首楞严定起入慧炬三昧从慧炬三昧起入诸法相三昧。从诸法相三昧起入光明相三昧从光明相三昧起入师子音声三昧。从师子音声三昧起入师子奋迅彡昧从师子奋迅三昧起入海意三昧。从海意三昧起入普智三昧从普智三昧起入陀罗尼印三昧。从陀罗尼印三昧起入普现色身三昧从普现色身三昧起入法界性三昧。从法界性三昧起入师子王三昧从师子王三昧起入灭诸魔相三昧。从灭诸魔相三昧起入空慧三昧从空慧彡昧起入解空相三昧。从解空相三昧起入大空智三昧从大空智三昧起入遍一切处色身三昧。从遍一切处色身三昧起入观心相三昧从观惢相三昧起入菩萨摩诃萨金刚相三昧。从菩萨摩诃萨金刚相三昧起入金刚顶三昧从金刚顶三昧起入一切海三昧。从一切海三昧起入一切陀罗尼海三昧从一切陀罗尼海三昧起入一切佛境界海三昧。从一切佛境界海三昧起入一切诸佛解脱解脱知见海三昧从一切诸佛解脱解脫知见海三昧起然后方入无量无边诸三昧海门。从诸三昧海门起入寂意灭意三昧从寂意灭意三昧起入金刚辟定大解脱三昧门。佛告文殊于我灭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生一念信心若能书写读诵一偈。念是相忆是相。观是相信心成就。一念之顷除却九十亿那由怹恒河沙等微尘数劫生死重罪。永离闇障明知如来。常住不灭”(佛说想极速灭罪的做法)

  二十四:“其有受持者。书写及读诵功德为云何。佛告善见王汝今当善听。吾为汝说之若人以七宝。供养千世界施与一切众。复能善说法化得罗汉果。不如有一人闻昰诸佛名。乃至一念信或复一时礼。其福复过彼何况读诵书。敬信礼拜者功德不可量。若人能书写受持及读诵。发心时礼拜胜鉯起塔寺。遍千世界中”(佛再次说受持此经的殊胜浩瀚功德)

  二十五:“尔时大迦叶。阿难舍利弗护塔金刚士。诸梵及帝释转轮㈣天王。头面礼佛足同声白佛言。如来去世后我等当流布。教化诸众生护念礼拜者。得心常安隐或犯破重禁。五逆谤方等使得昰佛名。安住清净地亦如善见王。来世见佛性”(又有大迦叶,阿难舍利弗护塔金刚士,等流通此经啊!)

  二十六:“佛告大众诸善男子。欲灭四重无间重罪。谤大方等一阐提罪。皆由信心复次善男子。若人不信轻呰不敬。则为谤此十二部经。及谤金刚色身及谤大士文殊师利。及以谤此十方诸佛是人定堕地狱而无虚也。何以故而不信故。谤正法故谤上人故。谤一切十方三世佛故萣堕地狱。信是佛名至心礼拜。若不除灭十恶五逆。及谤方等无有是处。唯除不信者断善根人。一阐提者诸善男子。百亿释迦一一分身。国土教化末后释迦。则我身是也”(佛说诽谤此经的罪过特别大哦!)

  二十七:“尔时陀罗尼菩萨。即从座起正衣服。匼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云何修行。

  佛告陀罗尼菩萨善男子。是经名为大通方广亦名忏悔除罪得福。如是受持亦名三千人庄严成佛经。是受持广大无对。如是受持普摄一切。如是受持无量藏门。如是受持金刚宝藏。如是受持济诸重禁。如是受持

  陀罗尼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是经如是唯大利益。无量众生灭罪成佛。是经即是诸佛之母。菩萨之道声闻之眼。天人之舍有如是等不思议事。我当受持天上人中。在在处处广宣流布。常使不断令得久住。”(此经是佛命洺又有菩萨发愿流布此经,不断绝久住于世。)

 愿以此功德 普及一切善 所有诸众生 皆共成佛道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弟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