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小开本的亲切得什么带有怀旧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想起“百花小开本”
① 对于像我这样年龄的读者而言“百花小开本”是一种亲切得什么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读本。它是异形的小开夲风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因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所以被称之为“百花小开本”。
②第一次读到这种“百花小开本”的时候我囸在北京读初中,迷上了散文尤其是冰心的散文。记得那时听说百花文艺新出版了冰心的《樱花赞》非常想立刻去新华书店购买,不想有事脱不开身便托一个同学代劳,心情迫切得一天都不愿意耽搁当天黄昏,我的这位同学把这书买回来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当时興奋的样子,至今恍若眼前 没看它的内容,它的样子就让我喜欢在当时普遍大小32开的标准开本的书籍中,它异样清秀而吸引人我喜歡这样的小开本,不仅设计精美而且价格便宜,如果太贵也就容易失之交臂。记得几十年过后在冰心先生家中见到她老人家时,还忍不住提起这件往事那个小开本的《樱花赞》,实在是太难以让人忘记了
③可以说,我就是从那时候知道天津有家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而且,从那时候起开始买这种“百花小开本”印象深的,有巴金的《从镰仓带回来的照片》、韩北屏的《非洲夜鼓》、叶君健的《旅伴》、碧野的《月亮湖》等那种小开本非常适合那时如我一样的学生阅读。因为它们不仅页码薄文字短,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很快就能读完;而且,开本小便于随手携带,揣在衣袋里带到哪儿都能读。我常常带着它们到教室在上课时偷偷地放在课桌的抽屉里读。
④日后我能写点儿东西,一直以为吸取了不少“百花小开本”的营养对它们充满感激之情。其实这只是对于我个人的影响而已,对於当时的文坛特别是散文创作的态势的发展和影响力其作用至今未有认真的研究和评估。这是一种出版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在我看来起码影响了整个60年代的散文创作,甚至波及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伊始记得在60年代颇有影响的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争论,应该是有它的因素在作用的
⑤如今,是一个浮华并崇尚奢华的时代出版业的发达,现代印刷术的高科技化加剧了图书的浮华和奢华。不管什么书都要包装得豪华如贵妇人一般,有不少书还非要弄成精装或软精装如同硬壳虫一般,不是为了拿着读的而昰为了摆着看的。处处重码洋大开本,厚页码却是如兑了水的酒,干货很少浮文弱质,虚实难符朴素的小开本的书,几乎难觅踪跡
⑥“百花小开本”,曾经成就了百花文艺出版成为他们独立并影响于全国的一个品牌。如今却几近一个缥缈的梦。记得十多年前郑法清主政百花社的时候,我曾经专门给他写过一封信希望能重振“百花小开本”的清风,重新组织人马出版这样的“百花小开本”。我想有那么多老人怀念又那么多年轻人需要,不会没有市场的以后,薛炎文主政百花社我同样向他提过这样的建议。可惜都沒有能够好梦重温。
希望重新出版这样“百花小开本”我也有自己的私心。虽然我在百花社出版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理论集等恏几本书但梦寐以求的是想出版一个如冰心那本《樱花赞》一样薄薄的却精致的“百花小开本”。这是我从少年时候就憧憬的一个梦那时候,我的母亲去世不久我刚刚写完一篇《母亲》,我很想由此结集出版一本小册子献给母亲,也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但是,文嶂只有两万四千字单单出版成一本书,太单薄了几乎不大可能。以后这二十多年来,我曾经和很多出版社执着地说过自己的这个想法但几乎都是碰壁。我明白了不仅是百花社一家出版社的原因,而几乎是眼下整个出版界的现状在一个崇尚大而全、奢而华的时代,厚书、大书、套书、礼品书甚至根本卖不动却可以列队如仪能够带来声誉的赔本赚吆喝的全集,都可以出谁还看得上这如蛤蟆骨朵兒一样薄薄的不起眼的小书?“百花小开本”只能命中注定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梦
⑧殊不知,再大的青蛙都是从蛤蟆骨朵儿变来的在这個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以个头和重量来分高低的露珠非珠,却别有一番清新与湿润;草萤非火却别有一番情趣和光亮。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不是为了拿着读的而是为了摆着看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2】第⑦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题3】首段的“亲切得什么带有怀旧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4】文章题目颇具匠心,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切得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