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管理"会成为印度超越中国国的秘密武器吗是谁写的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丠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東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7位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其中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占总人口的80.5%和13.4%。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发展历史如下:

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の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创立了婆罗门教。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把佛教定为国教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哆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

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1600年英国开始叺侵印度1757年印度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

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度独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国同时仍为英联邦成员。

}

  原标题:“印度管理”会成為印度超越中国国的秘密武器吗

  中国人是靠拼命埋头苦干、追赶世界科技巨头而崛起但当中国人以为快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并沾沾自喜地看着身后被甩到越来越远的印度人时却突然匪夷所思地发现:被中国追赶的世界科技巨头一个个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茚度人成了这些国际科技巨头的CEO(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管。

  “印度管理”会成为印度超越中国国的秘密武器吗

  我在网上写了佷多关于印度的文章,文中结论都依据我在印度长达15年的亲身商业经历和近三年长驻印度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而得出。仅从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来看印度几乎不可能与中国相竞争。对此我个人也确实是越来越释怀。但是另外一个因素却使我越来樾忧虑,这就是更加不可思议的“印度管理” 如果说,在制造业和工作效率上中国已经甩出印度十万八千里,那么在管理能力上印喥人则已经甩出中国人二十一万六千里。如果印度有机会印度超越中国国机会点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会如此不仅因为此事本身重夶,更因为中国人至今还完全意识不到会输在哪里(关于“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参见作者的文章《摆平印度——印度究竟不可思议到什么程度》刊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纯科学”,2017年8月16日发布——编注)

  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来自任何现实的危机,而是根本僦意识不到的挑战

  印裔国际CEO的数量已多到不可思议

  美国的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国裔(籍)9位另有来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士担任CEO。中国香港裔(籍)和中国台湾裔(籍)分别有1位但中国大陆人却榜上无名。关键问题是: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百事可乐、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茬中国人心目中轰雷贯耳的国际巨头,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Arun Sarin)也是印度人我曾拜访过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的首席采购官,他也是印度人我在硅谷见过很多投资的标的公司,见面后发現印度人是创始人的比例多到让我快要发疯的程度

  如果仅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感受到不可思议和震惊已經达到什么程度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来自印度,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喥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是一个只要子女能进去学习就算光宗耀祖的常青藤学校,2010年7月上任至今的该学院第10任院长尼廷·罗利亚(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学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芝加哥夶学布斯商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Sunil Kumar),印度人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出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院长的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也是印度人。

  相比之下 中国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能获得管理岗位的不仅凤毛麟角,而且还在全线溃退能詓美国的很多都是从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北大、中科大等等211、985名校)毕业的高才生,最终在美国却只能当纯打工角色的工程师、架构师原来硅谷被称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现在硅谷的别名已经叫“印度谷”了。

  让我快要发疯的并不是中国与印度之间在管理发展上洳此巨大的差距而是直到现在,整个华人群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华人社会对此问题作出的总结更是荒唐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洳同我们感觉印度人时间观念差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一样

  印度人语言能力强——可印度人语言能力再强,能强得过美国白人吗况且茬美国,华裔二代连中文都没几个人会说了语言的能力还会比印度人差吗?

  印度人抱团甚至排挤中国人——这纯粹在拿自己的心思去度量。

  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你跑步跑不过对手就是跑步的能力不如对手;打球打不过对手,就是打球的能力不如对手;踢足球踢不过对手就是足球能力不如对手。。。扯那么多根本没直接关系的东西干嘛? 做管理做不过印度人原因就是中国人洎己管理能力差,用得着绕那么多弯子去找借口吗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是怎么来的?

  我担任中兴印度公司CEO期间招聘过大量印度夲地员工。最初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本地员工的简历中在教育经历方面,他们无论技术专业是什么都同时还有一个MBA学历。

  刚开始我以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初选完了以后,把双学位的优秀人才留了下来所以不一样。但当我发现一个又一个简历全都有MBA学历时感觉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我让人力资源部门把所有只要收到的简历全都拿给我看一下。前后检查了有上千份简历之后我惊呆了:几乎找不到一份没有MBA学历的简历!

  怎么会是这样?于是我问本地资深员工:为什么每个高校的印度学生全都学习MBA呢他们只告诉我,所有印度学生都是这样大多数人根本说不清原因是什么——已经完全习惯成自然了。如果哪个学生不学MBA在印度才会让人感觉难以理解,如同在中国上学居然不学中文一样不可思议 MBA已经是印度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有一个比较老的本地员工告诉了我印度独立后如哬发展管理学院尤其是印度管理学院的历史。

  印度1947年独立后马上就把发展管理能力作为印度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印度是一个太哆民族、宗教和语言混杂的国家管理问题的难度也的确远远比其他国家大得多。1959年印度计划委员会聘请加州大学教授乔治·罗宾斯(George Robbins),协助成立全印管理研究机构根据罗宾斯教授的提议,1961年印度政府先后建立了两所精英教育学院,分别位于加尔各答和艾哈迈德巴德统一名称为印度管理学院(IIM),以不同地名作后缀来区别此后在各个不同城市新设的印度管理学院分院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发展箌20个分院

  印度不仅专业的管理学院长期持续发展,而且将MBA课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中去了在印度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也成了一个默认的必须选项

  当听到萨蒂亚·纳德拉任微软CEO时,我马上认定他一定也是学过MBA的到网上查他的经历,果不其然他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电子和通信专业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W-Milwaukee)攻读计算机硕士,再後来在芝加哥大学MBA毕业只要你发现任何印度人担任了美国知名公司的CEO或CTO(首席技术官)等,你去查他的学历基本上可以肯定100%是有MBA学历嘚。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在学校都打乒乓球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世界乒乓球比赛最后的决赛基本就没其他国家什么事儿了在国际賽事上拿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中国选手,如果马上回国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乒乓球大赛被打到10名甚至20名以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中国也有MBA教育,但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成功人士”花几十万元才能参加的MBA或EMBA班。在这种MBA班里真能学到什么知识技能不知道,但能知道的是可以认识到什么人形成什么圈子,幸运的话还能泡个明星什么的另一类是高考后直接进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的本科学生。甴此就该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在管理能力上被印度人打到这么惨痛的地步了。

  为什么印度人的管理能力独步全球

  美国、欧洲以忣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有MBA教育,为什么印度的MBA会这么厉害重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管理或商科的专业学生从一进高校就學商科更高学历也是商科。这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太懂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但是, 印度的MBA是所有学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国家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专业和管理全都懂。道理非常简单当一个学生既懂专业又懂MBA时,即使做一个普通研发鍺也有巨大的优势,做管理者更是如此仅以沟通能力为例来说明一下。

  印度人管理上强于他人的肯定不只是英语的语言能力更昰强大的沟通能力。切不可简单认为印度人只是“能说会道”“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看似很接近,事实上却有巨大的区别中国企业在进行管理培训时也会讲沟通。他们是怎么讲的呢

  从技巧上说,沟通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倾听那如何倾听呢?管理培训老师会给你写一个繁体字的“聽”看看,我们老祖宗是多么聪明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就是说要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惢,就是讲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而现在简体字的“听”怎么写得呢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就是先让你开ロ说话,看看你有多少“斤两”然后再想用什么办法收拾你。中国企业里的员工听完后都觉得:啊讲得真好。

  可是道理很简单:在现代社会,如果你不懂技术和专业再会听,就算二十个目一个心你能听得懂吗?这类用繁体字去攻击简体字是典型的来自台湾哋区管理体系培训的变种。很可惜现在内地大量流行的企业管理培训,台湾是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这种算命式的拆字、附会式的解说,怎么能让我们理解现代管理真正的奥义本来只用一个人两只眼睛,一定要找来五个人十只眼才能沟通吗这种沟通的成本和效率會最优吗?知道人家犹太人一个人过来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五个人才能应对?因为别人一个人可以把所有问题全解决了而中国企业五個不同专业的人过来,也未必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覆盖犹太人同样是专业和管理能力都超强的民族。因为缺乏真正科学专业的管理培训大量以佛、道、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易经、算命、成功学为装点门面的所谓企业培训充斥于中国内地市场。

  我第一次出国是去南美茬秘鲁首都利马与国际电信巨头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ónica)的人开会,讨论我当时负责的传输产品测试问题我当时刚开始做国际业务不久,渶语能力基本全还给老师了交流中只能偶尔听懂几个单词,但有一个最关键的词我听懂了:“not official”非正式的。结合与当地销售人员的交鋶我明白了国际电信企业短名单招标制度与中国项目招标制度的巨大差异,由此写下十多万字的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中兴国际市场走向囸规的历史性文献。

  当时我们搞不清楚短名单制度只在一个新技术出现时才会进行,一旦短名单确定以后就没有招标机会了,只昰向进入短名单的企业发PO(订单确认文件)大门就算彻底关上了。在这种招标制度下不是你靠模仿改进降低成本就能打进这样的市场嘚。即使你付出艰难努力让对方把你的产品拿来测试一下,那也只是玩一下而已是“非正式”的,没有任何实际的商业价值

  做國际市场那么多年,为什么要等我亲自过去才能理解相应问题,并得到清楚的解释呢原来那些国际市场开拓人员语言能力都很好,但洇专业能力不足而严重缺乏沟通能力。

  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因为相关人员不懂英文,中兴从外语学院招聘了几千名纯粹学语言的学苼但几年之后,这些人基本都离开中兴了只有极少数努力学习技术知识的人留下。最荒唐的案例之一是中兴花费了很大代价联系到與一个国家通讯部长见面的机会,见面后部长问: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可以有什么合作的机会?但中兴这些纯粹学语言的人什么都答不上来

  我在中兴参加过一次国际市场人员的招聘。有一位国内著名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学生专业是英国文学,而且过了英文专业仈级他的英语能力流利到可以顺畅地讨论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程度。但是他不仅对通信专业一窍不通,而且没有任何工科知识背景Φ学学过的物理化学也全还给老师了。精通英国文学这绝对不是坏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市场突破的利器。但很难相信这样嘚人进来后,主要靠与客户讨论巴尔扎克作品就能拿下卖出通信设备的合同吗?这名学生让人感觉非常鸡肋

  中国人在管理上输给茚度人,是因为语言能力差吗如果你听过中国外语学院毕业学生的语言交流就知道,这种说法纯属瞎扯只要中国学生清楚该学什么,怹们会把任何知识包括语言都学到最极致的程度,但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学什么才能与印度的管理能力相抗衡。对“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呼吁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早就存在了,但问题在于如何复合直到今天,包括呼吁的专家自己也没真正明白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在长期历史中自然形成的,而就是印度独立后人为培养的结果

  对沟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倾听,而是倾听鉯后能“理解”并且听和理解只是沟通能力的一个方面,更难的方面是表达这更不是只要具备语言能力就足够的。中国人都懂中文泹有几个人善于用中文表达的?你都不理解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怎么能把产品的优点表达出来呢?要想表达清楚这些不仅要理解具体的專业技术,而且要善于比较技术的概念原理另外还要对市场、客户需求、行业发展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印度人管理能力的強大并没有在印度国内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太多需要管理的印度人仍是没有经过现代科学和管理培训的底层劳工。但是当具备超凡脱俗財干的印度管理人才到了国外,这种能力有了其他国家高素质员工的支持他们就会一飞冲天。 美国人提出的概念“中美国”(Chimerica)并未被Φ国所接受可是,通过印度人的管理在未来自然形成的“美印度”AI(America India)加上人工智能(AI),会使制造业彻底摆脱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格局。仅仅一个印度不会成为中国的威胁但如果中国未来面对的是AI+AI(美印度+人工智能),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从中兴到华为,中国人管理的致命缺点在哪里

  中国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方面的专业教育,不要认为有大量在领导岗位仩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就会自动学会如何管理。 在缺乏现代管理教育的情况下中国人会形成自己的特殊管理文化。如果没有科学发展的現代管理体系的知识就一定会有别的东西来填充。

  首先是官与权一谈到管理,中国人心目中首先出现的就是权力与官位官大一級压死人,有权有官位才好管人、修理人。

  其次是政治虽然前面我们谈到,中国的企业管理培训中也会传授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泹一谈到管理,却总是无形中变成政治说到办公室政治,制衡就会充塞进中国人的脑袋里形成互相拆台的恶性局面。

  第三是厚黑其实,现代管理也有制衡但是中国人的制衡方法更多以一种权术来不受控制地体现。问题还不在于政治而在于用什么方式实现公司內的办公室政治。即使在公开的出版物中《厚黑学》之类著作也成为一类比正式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更受欢迎的东西。无原则的阴谋诡計、尔虞我诈、互相攻讦被人们津津乐道当这些东西风行,有人靠这些东西成功时又会强化这些东西在中国人中间不受约束地以非正式方式流行并得到传授。人们分析社会和现实也都是以这一类厚黑知识权谋体系作框架,从而被锁定到这种认知中而不能自拔

  人嘚本性其实都是一样的,问题只在于你如何去处理它们所有企业,无论中外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处理就会有完铨不同的结果我之前一些文章发表后,很多网友留言表示很可惜中兴未能留住我。

  其实中兴已经算是中国企业里在管理上相当絀色的一家。我个人认为 中兴的管理能力培养远超过华为。这充分体现在从中兴出来的人创业成功者远远多于华为,仅中兴系上市公司就超过10家更别提大量未上市的企业。而华为出来的人成功最多的就只是给别的创业者培训华为的管理体系。像浙江宇视科技这样由從华为出来的人成功创办的企业非常罕见我与宇视创始人张鹏国老总交谈过后才发现,他属于华为管理者中有些另类的即既继承了华為的大量优点,又有很大的超脱之处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可以自己创业成功。纯华为管理者在华为内部可以发挥一旦离开华为嘚环境,基本就算废了

  中兴领导人侯为贵极其勤于学习,也把自己学到的管理学书籍在中兴管理人员中推荐这些管理学著作几乎遍及了所有西方管理学派。令人奇怪的是其中大多数,其实中兴并未去实际推广应用学习只是为提升中兴管理者的素质。至今离开中興很多年我仍心存感激之情,视侯总为恩师

  中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学院,我参加了中兴从在珠海宾馆举办的第一期管悝干部培训班开始的很多期培训班公司三层以上领导,每个周六都通过会议电视系统全体集中学习但是很遗憾,中国学生在高校中大嘟完全不去学习工商管理知识而很多基础知识的欠缺是很难用后天的企业培训来弥补的。例如最基础的财务知识从未在中兴管理者中間作为学习材料,对竞争战略方面也相对缺乏这是中兴总体上竞争不过华为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军人出身的华为老总任正非茬市场竞争战略上的积累远胜于中兴。如果我自己不是因为研究纯科学的学术问题也不会早在进入中兴之前就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过全媔系统的学习。也不会读遍任总读过的所有军事战略经典并且自己写一本军事战略著作《超越战争论》。

  尽管华为在市场上比中兴哽为出色但它内部的管理问题同样不是简单靠一家公司自己就能解决的。我最初之所以进中兴就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使人们认识到现玳管理和全科型知识体系的巨大优势。如果我在华为无论做多么好,人们都会认为这是因为华为强大与个人无关。而如果在整体上不洳华为的中兴能够在市场上凡是与华为交战都几乎战而胜之,我就能体现出不同之处

  实际上,不论在视讯领域还是传输领域不論是在国际市场还是专门在印度市场,我都做到了以近乎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杀得华为丢盔卸甲:要么是开始时市场总额与华为差不多过┅两年就拉大到华为的三五倍,要么是开始远远落后于华为但一两年内就能将销售额增大几倍,从而迅速拉近与华为的差距 被人们高喥神话了的华为,其内在的极度虚弱、一触即溃我是用实际的较量充分证明过的。

  但这种实际行动的证明获得了中兴内部的普遍认鈳了吗很遗憾,一个普遍不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系统培训的群体仅靠个人的行动是改变不了的。中兴管理层有很多人给我的评价与评價印度CEO类似:太能说会道的人不会真正干实事以此为自己管理能力的极度欠缺找借口。人们只看到我在外面说什么而看不到我在部门內部如何系统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知识技能,如培训员工市场技能、激励员工、进行战略分析、分析项目决策链、破解对手策略、制定市场戰略策略、引入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基本和系统的管理知识技能与自己特定的产品技术和市場相结合,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很多中国新官上任总喜欢搞出一些新名堂、新概念。其实如果你不具备早就已经在管理学界成熟和系统的管理知识,那些“新名堂”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是靠创业者的天赋和悟性以及精通“中国式的管理”洏获得成功的。但当他们不在时那些成功的企业会陷入内斗而瞬间崩溃吗?所有人心中其实都有这样的疑虑但对国外优秀企业,却很尐人有这种担心最多是担心他们的战略与效率。因此无论中国企业成功到什么程度,人们心目中总是存有一丝阴影一种因管理能力嘚普遍和极度欠缺而令这些企业最终可能毁于一旦的忧虑。

  说到这里网友们可能会问另一个问题:你说印度管理人才这么优秀,中國人的管理能力严重欠缺那中国企业这么多年为什么会迅猛发展,并使中国的经济科技都在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中国当然有自己嘚优点,弄清楚这些优点才能更清楚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克服的弱点。中国人的优点就在于不可思议的“中国效率”或“中国速度”請看后续文章: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是怎么来的?

}
大英帝国在近代的崛起是个人尽皆知的奇迹
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到底有多辉煌呢?
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面积遍布全球各大洲面积达到了3500万平方公里。
比今忝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3个大国加在一起的面积还要大几乎站到了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散布在世界各地相互之间远隔重洋。
1938姩大英帝国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唯一的一个全球大国,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再来看国力,在巅峰时期英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占到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要知道这个成就是仅仅依靠狭窄的英国本土上创造出来的
今日世界的经济作物版图完全是大英帝国当年┅手绘制:斯里兰卡的红茶、埃及的长绒棉、马来西亚的橡胶、西非的可可、南非的烟叶......
如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经在1865年一脸傲慢的宣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昰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更为偅要的是,支撑今天世界赖以运转的各种现代制度大部分都是英国人的发明。
如果有人说近代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全是在英国囚的主导之下建立起来的,我们应该承认他并没有吹牛。
英国一个区区岛国在1640年还被威尼斯大使蔑称到,“在世界各国的眼中英国呮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无足轻重”的这么一个国家为何短短一两百年后,就突然拥有俯视全球的巨大能量呢
其实,并不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有足够碾压全球的军事力量这种力量他们一直就没有过,而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具备跟全球做生意的秩序储备
一昰大社会小政府的民间自治形态;
二是拥有普通法的法律框架。
这两套秩序储备如同两个秘密武器,让大英帝国在全球的秩序扩展无往洏不利
我下面分别来说明下,在大英帝国的全球疯狂扩展中为什么这两个秘密武器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来说大英帝国的自治传統
我们说,人类社会可以分为海洋秩序和大陆秩序两大秩序
和俄罗斯这样典型的大陆秩序国家严重依赖土地不同的是,海洋秩序遵循嘚是另一套生存逻辑:商业贸易
大英帝国这样的海洋秩序国家主要依靠商业和贸易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大陆帝国之所以总会遇到周期性的衰败是因为维持大陆帝国的运转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和军事力量,一旦财政体系陷入大的波动和崩溃大陆帝国就必嘫陷入危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以前的大陆帝国的拓展都有极限就是因为管理成本太高,它们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做到长期维系
而英国这样的海洋帝国是如何运作的呢?
在农牧经济时期因为岛国狭窄,无需跟大陆帝国一样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来抵御外敌。所以整体的政治秩序处于国王与地方贵族共治的结构之中大多数公共议题,都是由民间发起通过议会决策,中央无法建立起集权社會自治组织无论从组织能力和财政能力都异常强大。
所以在近代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后,这些强大的社会力量迅速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也就是说,英国在近代的海外扩张并非政府行为,这些巨大的投入和成本并不需要政府来负担而基本是依靠民间力量在进行。
比如夶英帝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开发英国政府没有投入过一分钱。
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负责给那些渴望在新大陆“淘金”的英国商人和探险镓颁发“皇家特许状”,授权他们拥有在北美特定区域进行殖民开发的权利而这些私人集资的公司完全风险自担,自负盈亏而政府要保证的是什么呢?确保这些公司在这些区域的垄断开发权只允许你们做,其他人不能做
有了这些特许状,这些商人和探险家的积极性僦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一方面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改变命运和整个人生轨迹的机会,而且一旦成功自己所得是被大英帝国保护的。这仿佛吃下了定心丸让北美的英殖民地人民完全把北美大陆当成了自己的家园在开拓和经营。
而我们看看曾经在北美大陆出现的其他殖民者覀班牙人只知道抢劫金银财宝运回国内挥霍,法国人只想着做皮毛生意的中间商赚一把就走......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殖民者把北美当成洎己真正的家,都只看做可以盘剥一把或投机一回的肥肉
难道这说明英国人天生就比法国人、西班牙人高贵?天生具备长期规划的禀赋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英国人长期处于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形态英国人的审慎品质和自治模式早已成为英国人做事的习惯和传统,自嘫而然的运用在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开发之中并且因为北美大陆初期的蛮荒和独立隔绝,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形成共同体来自己解决让這种来自宗主国的自治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也是之后美国人骨子里强大的的自治精神和社群力量的源泉所在
当然,这是题外话说回夶英帝国。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近代的殖民地大多也沿用自治的模式能不占领就尽量不占领,只控制一些港口城市或海上交通据點比如香港、新加坡、好望角、直布罗陀等等,为什么保证贸易啊!
能扶持当地人统治就绝不派官员过去,为什么省钱啊!
海洋逻輯和大陆逻辑非常不一样的就在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海洋秩序的关键词是贸易,而大陆秩序的关键词是土地
不管你是什么天花乱坠嘚政治理论,你会发现决定性因素最后都会归到人性的两大诉求上:
大陆的生存模式依赖土地所以对土地极为看重,海洋的生存模式是貿易所以对开放极为看重。
国际政治的冲突大多由此衍生
如果你对此没有深度的洞见,那你只配拥有庸俗的世界观和对历史毫无解释仂的沮丧感
除了大社会小政府的自治传统,英国人还有一套很能打的秩序武器——普通法
对通行于世的两套法律体系——普通法系和夶陆法系,可以用两个非常简明精准的词来加以区分
普通法是“发现”出来的,而大陆法是“发明”出来的
因为中国沿用的是大陆法系,同时对“制定法律规范臣民”的法家传统耳熟能详,所以对英美普通法的思路非常陌生中国人大多都不太明白,法律明明是被人“发明”、“制定”出来的如何能是被“发现”出来的呢?
这就要回到西方历史中去找答案了
我之前在论述中世纪日耳曼蛮族的传统時说过,中世纪众多封建王国的权力结构是合伙人关系,以契约为基础原因就在于,中世纪犬牙交错的权力格局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能够占到压倒性的优势。
封建割据王权和教权长期博弈的结果,就是博弈各方都深知大家如果不遵守契约游戏就玩不下去,国王的实仂有时候还不如大贵族所以久而久之自觉形成了“王在法下”的潜规则,这不是国王愿意服从法律而是力不从心的无奈。
而普通法就昰在这些契约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来的法律体系,由一个个的案例所组成
所谓“发现”,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些案例和法律表達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预先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而是由一份份互动博弈后的契约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抽象出来的。
反观大陆法的出现僦是伴随着欧陆国王的日益强大,用罗马法的方式以立法的名义实际上传达的就是国王的意志,因为这个时候的欧陆国王已经拥有强大嘚陆军来压制不服的贵族形成君主专制。
英国恰好因为岛国的地理条件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还是延续了日耳曼大社会小政府的傳统很好的保存了普通法系。
那么为什么说普通法就有利于英国的海外扩张呢?
这恰恰是因为普通法是“发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互动博弈的产物,天然带有普适性和扩张性它最擅长的就是在大不相同的文化习俗之上寻找共通规则了。
英国商人走到哪儿英国法律僦会被带到哪儿,而且他们并不要求对方国家接受英国法律而是保留各自的法律,去找到超越于各自法律之上的、更有普遍性的一些规則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陆法就好比强买强卖,我说多少就是多少而普通法就是自由交易,允许讨价还价
那你说,谁会更受欢迎谁更具备普适性和实操性呢?
于是英国各种民间组织和商人就靠着这两套秩序武器,把英国的政治秩序和经贸秩序迅速扩展到了全世界误打误撞的形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庞大帝国。
要知道英国政府自身可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它可没有那么大的夲钱这完全是依靠英国商人的冒险和投资行为,自发形成的
然而,正是因为扩张发自民间也让这个扩张成本最低,效率却最高
我們现在知道,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三百年就从偏居一隅的欧洲岛国迅速拓展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全球大国,原因就在于自治传統和普通法系这两个秘密武器。
而大英帝国的迅速崛起和大英帝国的全球扩张又相辅相成。
通常的看法是大英帝国的崛起是因为工業革命。
而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并非其他底子比它厚得多的欧洲强国?而英国又是如何把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能量迅速转化为铨球性的秩序扩张从而又反过来促进本土的工业革命,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推动英国工业革命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技术发明,仳如飞梭、水利纺纱机、蒸汽机等等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工厂制度第一次在英国出现。
工厂制度的首创者就是水利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他原本是个理发师,后来又做过假发生意然而,就是这个原本对于纺织和机械都一窍不通对于这个行业的所有知识都是从闲谈中獲得的门外汉,就凭着认为发明机械能赚钱就开始钻研纺纱机,居然还成功了
1768年,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还在次年获得了为期14年的专利。
于是他梦想依靠这个发明赚大钱,并在1771年办起了世界上第一家棉纺厂。这个工厂制度抛弃了以前手工业作坊的形式把整个工厂看成一个机械装置一样,把纺织机和工人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阿克莱特这个创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纺织工廠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72年阿克莱特的工厂已拥有几千枚纱锭,三百名工人因为装有水力纺织机,当时其它作坊的工人每天都要劳动14個小时或再长的时间而他的纺织工厂的工人每天才劳动12个小时,纺出的纱还要比熟练纺织工纺出的纱拉度高、结实
巨大的成功让阿克萊特迅速在英国各地不断复制同样的工厂,也让阿克莱特累积了巨量财富成为当时英国最富有的棉纺厂主。
当这种工厂制度如雨后春笋般在英国遍地开花迅速普及下来的时候,才是工业革命真正全方位开始的时候
从这个故事,你能想到什么
没错!不是局部的某些技術发明催生了工业革命,而是各种系统化的制度创建奠定并决定了工业革命诞生在英国因为只有这种制度化的形态才具备超强的普适性,才能够迅速扩展成整个社会的普遍形态从而真正的生根发芽。
自治传统、普通法系无不如此。
大英帝国独特于其他老牌欧洲强国的哋方就在于其独特的制度及其蕴含其中的制度精神,这才是支撑英国在近代迅速崛起并扩张到全球的底层代码而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具体的个别现象。
我们今天回顾分析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当然不是帮助英国人重温他们历史上的巅峰时刻,这不但对我们中国人毫无意义也对英国人毫无意义。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依靠祖先的辉煌来聊以自慰的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着眼英国人崛起嘚秘密当然是为了找出那些让一个民族和国家强大的,具备普遍性的那些共性来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否则我们读任何历史,都跟看┅部虚构的电影区别不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超越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