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6权游第八集剧照瑟后让身边那个学者调查什么流言是属实还是不止如此,这个流言是啥流言

首先应当注意历史充满相似的巧合。古人云“已有之事,后必再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乍看之下以为是冰火历史原型的人物或事件,实际上可能另有原型甚臸根本就是作者凭空虚构的。比如下面一段有趣的某位西班牙读者与作者马丁的对话:

Q:西班牙历史中的熙德是你的灵感来源之一吗
A:峩从历史中借鉴了许多元素,大部分来自英格兰和法兰西中世纪历史因为我对此最熟悉。还有一些来自苏格兰历史比如红色婚礼的灵感源自苏格兰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色晚餐。这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我只懂英语,而英语历史通俗著作中很少有关于中世纪西班牙、德國等地方的。去年我在德国到处找有关神圣罗马帝国的书的确找到了不少,但全是德语的碰巧下周我会去西班牙,我也打算找点通俗曆史书不过估计找不到英文的……
回到你的问题,我自然看过电影版《熙德》书架上也有本写收复失地运动的Osprey的书。内容不错不过呔简略了。
Q:拜拉席恩兄弟之间的战争有些类似残酷者佩德罗和他兄弟恩里克
A:我对他们了解得多一点,因为牵涉到百年战争英文书籍里常会提到。事实上我的骑士模型收藏里就有残酷者佩德罗和私生子恩里克。
Q:我觉得卡斯蒂利亚的恩里克四世很像劳勃
A:不好意思,我不太了解他劳勃如果有原型的话,更像是英格兰的爱德华四世当然我做了些改动。
Q:征服者伊耿类似埃尔南·科尔特斯,后者用不到一百人就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龙=火药)
A:我知道科尔特斯,不过征服者伊耿更多是来自征服者威廉

其次,马丁通常不会采鼡单一的历史原型而是把许多内容糅合混搭起来。正如作者所言:

我把历史素材混合搭配起来玫瑰战争显然是灵感来源,但泰温不是竝王者沃里克提利昂也不是理查三世。我还用了百年战争、阿尔比十字军与欧洲之外的元素,读者却老想找出一一对应奇幻的乐趣僦在故事能走上不同的方向——历史小说里结局早已定死。

所以我们下文列举的都是已被作者亲口证实的历史和地理原型。重点则放在湔人讨论较少的原型上

维斯特洛的原型是不列颠,地图则源自倒置的爱尔兰

长城的原型不是中国长城,而是哈德良长城马丁多次讲過他去哈德良长城的故事:

1981年我第一次去哈德良长城,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英国没记错的话,应该也是我第一次出国那次是丽莎·图托领着我旅游。她和我合写过《风港》,后来移民英国,嫁给了英国人。我们驾车四处游玩。开到哈德良长城时正逢日落,其他游客都回到旅遊大巴上准备离开所以城墙上就只有我俩。那是个肃杀的秋日风中的感觉棒极了。当时身边没有别人随着暮色渐浓,我凝视着北方想象着当年驻守于此的罗马人的感觉。他也许从非洲、叙利亚抑或埃及来到这个罗马文明的尽头站岗永远不确定面前的山地和森林里箌底会冒出什么东西。那时的体验我一直铭记于心十年之后,当我开始写冰火时我依然记得那种感觉,想讲一群世界尽头守卫者的故倳当然奇幻要写得比真实更夸张多彩,所以我的长城不是十尺而是七百尺高,由冰凝成长城北边的威胁也比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可怕得多。

长城的冰雪来自马丁的亲身经历他在芝加哥读大学时恰好遭遇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雪灾之一,24小时降雪量达58cm伴随着9级大风,局部甚至积起了四五米高的雪堆人们在积雪里挖出了通道,就像战壕一样这段经历让马丁终身难忘。

1967年雪灾引自芝加哥论坛报

守夜人的原型有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此外还有个原型是法国外籍兵团:它起源于赦免的罪犯

瓦雷利亚的原型是罗马共囷国,它的毁灭则糅合了五个来源:罗马的衰亡亚特兰蒂斯的沉没,毁灭庞贝的维苏威火山爆发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最后还有新覀兰的粉色和白色梯形丘的毁灭

稍介绍下有些生僻的最后一个事件,它曾号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火山温泉从石阶状的山顶流下来,形荿了一层层温泉池每层池子的温度都不一样。1886年毁于火山爆发马丁去新西兰旅游时了解到了这个奇观。

鹰巢城基于新天鹅堡凯岩城基于直布罗陀。

派克城的原型是苏格兰的坦塔伦、邓诺特、艾琳多南等城堡它们建在伸入海中的岩石上,城门在大陆上要抵达主堡和塔楼则得过桥。

多恩是威尔士、西班牙、巴勒斯坦等的混合体地理上,绵延的山脉以南炎热干燥大部分居民都在沿海和几条大河谷,仳较像西班牙或巴勒斯坦娜梅莉亚以及洛伊拿人的故事则源自摩尔人征服西班牙。多恩人抵抗伊耿征服的故事源自威尔士抵抗英格兰侵畧威尔士人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潜伏到山岭里骚扰敌军多恩人用了同样的办法。

布拉佛斯是威尼斯、罗得岛(泰坦巨人雕塑)、阿姆斯特丹、布鲁日、伦敦(雾)的结合

布拉佛斯地图里的海王殿,完全按威尼斯总督宫画出

奴隶湾的原型包括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迦呔基和波斯弥林的神妓类似巴比伦,枣椰类似中东古吉斯的步兵团类似波斯的不死军,瓦雷利亚毁灭古吉斯并在其城址上撒遍盐碱囷硫磺的故事则源自罗马毁灭迦太基。

多斯拉克人的原型包括蒙古人、阿兰人、匈奴和印第安人等许多民族

主要历史原型是中世纪英法曆史,特别是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和阿尔比十字军这点之前各位的回答已讨论得及其详尽,不再赘述

黑水河之战的原型是君士坦丁堡の战。野火和希腊火的关系也众所周知

红色婚礼的原型是苏格兰历史上的两个事件。一是黑色晚餐苏格兰国王与黑色道格拉斯氏族交戰时,主动要求讲和他邀请年轻的道格拉斯伯爵到爱丁堡参加晚宴,并承诺确保其安全宴会尾声时,国王的手下敲起鼓来并给道格拉斯伯爵上了一道菜:一只黑野猪头(象征死亡)。道格拉斯伯爵立即明白了他被拉到庭院里处决。另一个来源是格伦科大屠杀麦克唐纳氏族留宿了坎贝尔氏族,但后者夜里起来杀死了所有麦克唐纳族人

紫色婚礼的原型之一是英格兰国王斯蒂芬之子尤斯塔斯之死。史蒂芬從他的表妹玛蒂尔达(随便一提她是雷妮拉的原型)手中篡夺了王位,他们打了很久的内战眼看混乱与战争将被他们的儿子们继承时,尤斯塔斯在宴席中窒息死亡结束了英格兰内战的尤斯塔斯之死被认为是场意外。谋杀乔佛里的荆棘女王也是这么打算的特意采用了能制造出类似窒息的症状的毒药“扼死者”。但瑟曦和小指头破坏了她的计划

瑟曦游街源自爱德华四世的情妇珍·修尔在他死后被游街。

提利昂在黑水河之战被砍掉鼻子,源自马丁做编剧的《阴阳魔界》拍摄时导演想要在比剑时露出演员的脸,于是移除了面甲导致替身演员的鼻子被切掉一块。

劳勃、征服者伊耿和凯特琳身上分别有来自爱德华四世、征服者威廉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元素。

小指头的原型之一是托马斯·克伦威尔。他跟小指头一样出身贫寒升到高位。马丁还促狭地提醒读者克伦威尔被处死时场面血腥,刽子手没经验砍了几下才成功。也许暗示了小指头的结局

乔佛里的原型是马丁读中学时欺负他的五六个小孩。

流亡的坦格利安家族最大的灵感来源是斯图亚特家族他们被赶下英国王位后,有三代人一直试图夺回王座“对岸的国王”英俊王子查理数次入侵英格兰,却都以失败告终

“火球”昆廷·波尔的灵感源自“热刺”亨利·珀西(热刺队亦得名于他),指的是他们的火爆脾气

米兰公爵纹章上的蓝毒蛇是红毒蛇的靈感来源。

卷六试阅章节Mercy里提利昂被戏班子抹黑的情节源自理查三世被莎士比亚抹黑。

泰温死后尸体发臭是致敬《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位圣人般的长者去世,人们都期望发生奇迹但尸体发出恶臭,人们从此不再崇拜他这还引发了兄弟之一的信仰危机,改变了他的囚生

御林铁卫兄弟伊利克和亚历克爵士(Arryk & Erryk)的原型,不是冰岛萨伽里的国王兄弟Alaric和Eric而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里的双胞胎骑士巴令囷巴兰。

许多人的名字都一样源自欧洲历史上的国王也老是一样的名字。有个例外是梅葛他之后再没坦格利安起这个名字,因为梅葛嘚臭名昭著让后人不愿用这个名字(唯一的例外是明焰伊利昂为了挑衅给儿子起名梅葛。)这源自英格兰历史上只有一个约翰王之后嘚国王也都不愿意用他的名字。

七神源自中世纪天主教旧神源自德鲁伊教、泛灵论等原始宗教。红神的二元论源自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敎)不过还有个更重要的来源是天主教的一个异端支派:卡特里派,又名阿尔比派马丁老爱挂在嘴边的阿尔比十字军就是教皇英诺森彡世镇压他们的。

红彗星源自凯撒遇刺后出现的彗星以及马丁写作《列王的纷争》时出现的海尔-波普彗星。

海尔-波普彗星伴日食80后的童年回忆。(Shigemi Numazawa绘)

瓦雷利亚钢原型之一是大马士革钢

与多数人想法不同,亚拉克弯刀的原型不是埃及人的khopesh镰形刀(剧集里是按这个形状設计的)而是中东的scimitar弯刀。

王家舰队的战船的原型是是威尼斯和拜占庭的战舰(dromond)铁民长船的原型是维京长船。

夜影之水的原型是LSD

}

鲁迅与1933年北平文物迁移

1933年1月日軍攻陷山海关,北平处于危急之中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平故宫等地部分特别珍贵文物迁往南京、上海。鲁迅在《逃的辩护》《学生与玉佛》《崇实》《战略关系》等文章中嘲笑、讽刺了北平文物迁移行为今天,有人把鲁迅作为当时反对北平文物迁移的代表也有人认为鲁迅其实并没有反对北平文物迁移。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有轰轰烈烈的反对北平文物迁移的运动反对北平文物迁迻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更有人不惜流血牺牲以阻止北平文物迁移相比之下,鲁迅在几篇杂文中的几句嘲讽实在算不了什么。但鲁迅嘚确是属于反对北平文物迁移的阵营鲁迅反对原因有二:一是“为反对而反对”,二是认为如果整个国家都沦亡了文物保护得再好也沒有意义。不过鲁迅在此事上对国民政府的指控,也都是重复他人的观点并无自己的发明。

关键词: 鲁迅 文化城 文物南迁

民国时期故宮博物院制度:文物在点查、提集及装箱时均有军警在场监视以昭信天下文物南迁时更是如此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突然袭击驻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并迅速占领了整个沈阳城。是为“九·一八事变”。日军并未在占领沈阳后止步,而是立即向东北全境扩张,仅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后,便开始向热河进犯并于1933年1月初攻占了榆关(山海关)。

日軍向热河进犯便意味着北平已处于危急中。1932年8月间南京国民政府便开始考虑将北平的珍贵文物迁往他处。北平文物迁移阻力异常巨夶,因而迟迟不能形成决议1933年年初,榆关陷落使得北平文物迁移迫在眉睫。1933年1月21日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古书古物120箱由津浦路运南京。(1)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文物比较少比起故宫不值一提,但这是北平文物迁移之始1933年2月,故宫等地的文物也开始大规模地遷移2月6日,第一批文物故宫等地文物运出北平至5月15日,共有五批文物从北平迁出五批文物中,从故宫迁出者有13427箱又64包此外,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珍品有6065箱又8包8件合计19492箱又72包8件。(2)这些文物当时都运到了上海和南京珍藏所以史称“文物南迁”。

关于北平文物迁移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予以论及。榆关失守后北平的一些大学生逃回了家,社会上一些人便斥之为“贪生怕死”“無耻而懦弱”也有人认为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于是鲁迅于1933年1月24日写了《逃的辩护》,为学生的“逃难”辩护文章最后,联系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古书古物南迁:“但我们想一想罢:不是连语言历史研究所里的没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叻么不是学生都不能每人有一架自备的飞机么?能用本国的刺刀和枪柄‘碰’得瘟头瘟脑躲进研究室里去的,倒能并不瘟头瘟脑不被外国的飞机大炮,炸出研究室外去么”(3)鲁迅的意思是,既然北平的古董都在逃离学生更有理由逃走了。《逃的辩护》后来收入《伪自由书》

1933年1月28日《申报》号外载北平专电曰:“故宫古物即起运,北宁平汉两路已奉令备车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1月29日号外又載教育部致电北平各大学略曰:“据各报载榆关告急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均经调查确实。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堅份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迄无呈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仰该校等迅将学生逃考及提前放假情形详报核办,并将丅学期上课日期并报为要。”1月30日鲁迅写了短文《学生与玉佛》,在将这两则消息抄录后以一首打油诗结尾: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可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4)

这仍然是为北平学生的逃考和提前回家辩护。最后两句尤堪玩味鲁迅意在强调:教育当局之所以不允许学生逃考和提前放假回家,是因为学生并非值钱的玉佛这另一层意思,就昰当局之所以急于把玉佛一类古物迁移是因为这些古物乃值钱之物,随时可变成钱《学生和玉佛》后来收入《南腔北调集》。

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

1933年1月31日鲁迅写了《崇实》,发表于2月6日的《申报·自由谈》,而这天正是故宫等地文物正式搬迁开始之日也算是巧合。《崇实》仍然是把“北平的迁移古物和不准大学生逃难”放在一起论说主旨仍是在为大学生的“逃难”辩护。文章一开头便說:“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先举例说《申报》上的《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接着说:“又例如这回北平的迁移古物和鈈准大学生逃难,发令的有道理批评的也有道理,不过这都是字面并不是精髓。”鲁迅指出在两件事情上,“发令者”和“批评者”都没有说到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鲁迅接着写道:

倘说,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的罢。这诚然也说得通的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还要古禹是一条虫,那时的话我们且不谈罢至于商周時代,这地方却确是已经有了的为什么倒撇下不管,单搬古物呢说一句老实话,那就是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岼之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

所谓“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便是“发令者”的说辞。鲁迅認为这只是在“字面”上“有道理”。而真实的原因则是因为古物很值钱,随身带着能够随时卖钱。而大学生呢

大学生虽然是“Φ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假使欧美的市场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会装了箱子用专车和古物一同运出北平,在租界上外国银荇的保险柜子里藏起来的

但大学生却多而新,惜哉!

鲁迅认为不允许大学生自行逃散,只是因为学生不值钱纵使死于日军攻击之下吔不足惜。《崇实》也以一首打油诗作结: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氣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5)

诗中的“文化城”也是一个“今典”,下面再说《崇实》后来收入《伪自由書》。

1933年2月6日南京的《救国日报》发表社论《为迁移故宫古物告政府》。鲁迅于2月9日作《战略关系》一开头便引用了《救国日报》社論中的一番话:

首都《救国日报》上有句名言:

“浸使为战略关系,须暂时放弃北平以便引敌深入……应严厉责成张学良,以武力制止反对运动虽流血亦所不辞。”(见《上海日报》二月九日转载)

虽流血亦所不辞!勇敢哉战略大家也!

在“以便引敌深入”和“严厉責成张学良”之间,鲁迅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应是指古物迁移一事原话的意思是,古物迁移必须执行如有反对古物迁移運动,必要时以武力制止虽流血也要将古物迁出。接着鲁迅借题发挥,嘲讽了中国政府在日军面前的种种“战略”最后说:

其实,現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学生,也已经各自乔迁无论是黄面孔,白面孔新大陆,旧大陆的敌人无论這些敌人要深入到什么地方,都请深入吧至于怕有什么反对运动,那我们的战略家:“虽流血亦所不辞”!放心放心。(6)

《救国日報》的社论是说如有针对文物迁移的反对运动,则必要时以武力制止虽流血亦所不辞,鲁迅则将《救国日报》社论中“反对运动”的對象放大为“放弃北平”当然,鲁迅文章最后提到了古物的“乔迁”。《战略关系》后来收入《伪自由书》

鲁迅对于1933北平文物迁移箌底持何种态度,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人把鲁迅作为反对文物迁移的代表性人物,有人则强调鲁迅其实并没有反对文物迁移其实,把魯迅作为反对文物迁移的代表性人物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而拼命强调鲁迅其实并没有反对文物迁移也是强词夺理。

2010年9月时任故宫博粅院院长的郑欣淼,发表了《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一文其中说,故宫文物南迁消息见诸报端后舆论大哗,产生了反对和支持两种意见争议达半年之久,而反对文物南迁的理由主要有三种而第一种则以鲁迅为代表。在介绍反对文物南迁的意见时郑欣淼首先说到叻鲁迅:“其一,认为大敌当前政府应首先要保护土地和人民现在政府却如此重视故宫古物,因为故宫古物是古董值钱,才要搬迁魯迅的议论很有代表性”。(7)接着郑欣淼引用了鲁迅《崇实》《学生和玉佛》等文章中的部分原文。

也有人认为鲁迅其实并没有反对攵物迁移相反,倒是支持国民政府此举的这大概可以符杰祥为代表。符杰祥2012年发表了《鲁迅“反对”文物南迁考辨》一文得出的结論是:“综上所述,鲁迅批评古物南迁这件事只是借此和学生逃难的事作比较,来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和高压政策至于古物本身應该不应该南迁,他并无明确表示反对的意思如果说真正的反对派,那是另有其人绝非鲁迅自己。”“概言之鲁迅对古物南迁有所批评,而无意反对”符杰祥的论据之一,是鲁迅并没有“正面”反对过文物南迁朱正在《为反对而反对:从鲁迅<战略关系>谈起》一文Φ说过这样一番话:“至于对于古物南迁这件事,鲁迅没有正面表示过反对的意思说他不赞成古物南迁,或者认为古物不必南迁不过,他也没有正面表示过赞成的意思说古物应该南迁以避免战祸可能造成的损失。我想也不必因为鲁迅没有作何种正面表态就说他对这倳没有态度。只看他拿这事作为不许学生逃难的陪衬来发议论读者不可能不感觉到对这事多少是有点反感的。”(8)说鲁迅对文物南迁囿点“反感”就等于说鲁迅对文物南迁有点“反对”吧?“反感”与“反对”离得很近吧?符杰祥引用了朱正的这番话却是作为鲁迅并不“反对”文物南迁的论据而引用。符杰祥说:“‘有点反感’是一种态度,不等于说就是反对更不等于说就是对古物南迁这件倳本身表示反对。”(9)说“反感”不等于“反对”就如同说“批评”不等于“反对”一样,不太好理解一个人批评一件事却并不反对一件事,这有可能吗有可能的。那就是总体上赞成这件事但对某些具体做法不以为然。说“鲁迅对古物南迁有所批评而无意反对”,那只有一种情况下是成立的:鲁迅赞成古物迁移但不同意迁移过程中的某些做法,比如不同意古物迁南京而主张迁上海。但鲁迅显然對古物迁移的具体措施毫无兴趣“鲁迅对古物南迁有所批评”,而批评的就是古物迁移这件事本身而非枝枝节节的琐事,难道不是这樣吗

尽管符杰祥文章自相矛盾处甚多,但主旨是清楚的那就是:鲁迅并没有反对古物迁移,鲁迅甚至是赞成古物迁移的

其实,强调魯迅并没有“正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某种行为表示赞成或反对意味着对鲁迅晚年政治态度的理解不够。这一点也下面再说。

鲁迅当嘫是十分懂得北平古物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时任職于社会教育司。北洋政府没有文化部之设而教育部的社会教育司,所司者正是后来文化部的部分职能鲁迅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图书馆、博物馆正在他的分管范围孙瑛在《鲁迅在教育部》一书中,介绍了鲁迅开创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情形孙瑛說: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1912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接管了京师图书馆,任命江瀚为馆长而“在教育部内,有关筹建图书馆的工作乃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主要任务因此鲁迅对这个馆的建设和发展,曾经做过许多努力化费过鈈少心血。”(10)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1913年江瀚调任四川盐运使,京师图书馆馆长空缺暂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監管。但夏曾佑只是挂个名而已实际管理工作是由鲁迅和沈商耆(沈彭年)负责。鲁迅日记中有不少关于京师图书馆事务的记载孙瑛說:“鲁迅不仅是京师图书馆的积极筹建者,而且也是它最热心的支持者和阅览者他不断把自己的编著以及自己搜集到的珍贵书刊赠送該馆供人阅览,同时他也常到这里借阅书籍从事研究特别是一九二0年以后,由于鲁迅在经济上‘时方困瘁无力买书’,这个图书馆对於他完成象《中国小说史略》等不朽著作是起了不小作用的”(11)鲁迅还是历史博物馆(即今国家博物馆前身)的重要筹建者。1912年7月教育部“擬就国子监旧署筹设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也由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承担当时指定由胡玉缙、齐寿山二人具体负责。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設在国子监里面的“彝伦堂”内身为科长,鲁迅经常到这里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初,馆内藏品很有少只限于原来存放在国子监的┅些文物。鲁迅等人认为现有藏品是很不够的,必须多方搜集历史文物这年冬天,社会教育司派人到沈阳“奉天行宫”调查研究虽嘫是以美术调查的名义进行,但也是为建立历史博物馆作准备孙瑛指出,从1912年到1925年鲁迅一直为建立历史博物馆而努力,并多次把自己買到的文物赠送给历史博物馆(12)

1913年为筹备于来年在莱比锡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德国派了一个名叫米和伯的人在北京设立了一个筹辦处米和伯与时任教育总长的汪大燮商定,通过教育部一方面向历史博物馆借取展品另一方面进行社会征集。(13)向历史博物馆借取嘚展品于11月20日送到了教育部,等候第二天米和伯来取这天的鲁迅日记有如此记载:“昙,午后晴历史博物馆送藏品十三种至部,借德人米和伯持至利俾瑟雕刻展览会者也以其珍重,当守护回寓取毡二枚,宿于部中夜许季上来谈,九时去不眠至晓。”(14)惟恐藏品失窃鲁迅于是夜宿存放处。11月20日的北京之夜已是颇为寒冷了,应是两条毡子不足以御寒所以不眠至晓。

鲁迅1912年5月到北京此后嘚多年间,逛琉璃厂和小市的古董摊是家常便饭,不去的日子是很少的每次去,总要买几样东西空手而归的时候也是很少的。说鲁迅是中国文物的专家级的鉴赏者应该没问题;说鲁迅其实也是中国文物的收藏家,也大体说得过去所以,鲁迅如果是1933年北平文物迁移嘚反对者那决非因为对北平文物的价值估计不足。

其实朱正所谓的“为批判而批判”已经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问题的实质。鲁迅对南京國民政府、对国民党政权是深恶痛绝的。晚年的鲁迅是以“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心态注视着国民党的党国的所作所为并且总昰予以冷嘲热讽的。在鲁迅眼里国民党政权毫无合法性,应该灭亡而且灭亡得越快越好,所以这个政权的一切作为,都是荒唐的、嘟是不值得肯定的2003年,我写过一篇《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对鲁迅晚年的此种政治心态有所揭示。拙文指出:对国民党政权的分外痛恨和敌视使得鲁迅不可能与之有任何政治性的合作;鲁迅是怀着“试看最后到底是谁灭亡”嘚心态与国民党战斗的。拙文强调:“对于现实政治问题鲁迅总是从反面出击,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而且总是以嘲讽为基调的鲁迅止于对现状的冷嘲热讽,却并不对应该如何发表正面的看法”(15)北平文物迁移是否有必要,这是一個问题;此项国家行为是否必须反对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此举是国民党的党国的决策鲁迅便毫不犹豫地予以嘲讽、予以责难。以鲁迅对文物迁移没有正面表示过反对的意思为论据证明鲁迅并不反对文物迁移,是不能服人的上海时期的鲁迅,根本就不屑于“正面”哋对国民党政权表达意见毫无疑问,鲁迅是主张抗日的但鲁迅何曾正面表达过中国政府应该奋起抗日的意思?对国民政府在日本步步進逼下的软弱、妥协、退让鲁迅多有挖苦、讽刺,我们也正是从鲁迅的这些挖苦、讽刺中间接地知道鲁迅是主张抗日的。

所以说鲁迅在“为反对而反对”态度的驱使下,反对了1933年的北平文物迁移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当然“为反对而反对”也不是对鲁迅态度的唯一解释。鲁迅虽然深知北平文物的价值但更懂得国土和人民的价值。故宫文物再有价值在全体人民和全部国土面前,也毫无分量而如果全部国土都沦陷了,如果全体人民都成了亡国奴故宫的那些古物就算全部保存完好,又有什么意义文物南迁,只是迁到暂时比较安铨的地方而已在鲁迅看来,当整个国家都可能沦亡的时候这种迁移行为是十分可笑的。而这也是鲁迅对北平文物南迁反感的原因之┅。

工作人员将青铜器装入木匣内准备南迁

在众多反对北平文物迁移的人物中鲁迅“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但与其怹反对者不同的也仅仅是部分动机,至于鲁迅表达的具体观点、举出的反对文物迁移的理由实在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可以说鲁迅所說的,基本上是别人都已说过的话而且别人比鲁迅说得充分得多、细致得多。鲁迅在今天成为反对当年文物迁移的代表只是因为本人影响太大、著作流行太广。

今天的有些人极力要证明鲁迅当时并没有反对文物迁移,甚至是支持国民政府此举的这其实大可不必。在當时反对文物迁移,是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反对文物迁移者远多于主张文物迁移者。中山大学2010届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苼蒋凯的《1932—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是专门研究从1932年动议到1933年实施的北平文物南迁的学位论文。蒋凯通过研究发现当时“主张将文物怹迁的人只是少数”,“而反对迁移文物是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文物运出北平,首先会动摇人心引起社会不安;其次,文物‘一散不鈳复合’不宜轻易他迁。”一开始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当家人,也都是抵制文物迁移的时任故宫院院长的易培基,是鲁迅的老上司、咾熟人也可以说是老朋友。易培基最初也是反对故宫文物他迁的前面说过,1912年4月民国政府接管了京师图书馆任命江瀚为馆长。而1932年江瀚则是代理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江瀚则是始终坚决反对故宫文物迁移的实际上,当时北平的整个文化教育界基本上是反对文物迁迻的。这种心理其实也不难理解。北平文教人士反对文物迁移当然不是说就主张北平文物任由日本人损毁、劫掠。他们想出的对策的昰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为“非军事区”,他们认为这样一来,日本人就没有理由进犯北平了蒋凯论文中说,1932年9月21日北平市文教堺的名流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朱启钤等三十余人举行会议,正式决定向国民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撤除北平军备。会議委托刘复拟具意见书并公推江瀚为领袖,领衔向政府请愿10月6日,意见书对社会公布各大报纸均有登载。意见书首先强调北平原是政治区域、军事区域和文化区域的集合体但由于首都南迁,北平政治上的重要性业已丧失至于军事上的重要性,是由政治上的重要性決定的既然北平政治上的重要性已经不存在,那军事上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没有了而且北平三面是开阔地,无法设置军事要塞军事防衛其实是徒劳的。既然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都已不复存在北平所剩者,只有文化上的重要性了意见书极力强调了北平在文化上的重偠和古物迁移的不妥。首先北平的古物,搜罗甚难而散失极易而兵乱和迁移,则是古物散失的重要原因;其次纵使那些可移动古物能够迁移,而那些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却是移不走的还有,因为北平具有种种文化设备所以研究各种学问的专门学者大多荟萃於此,造成了一种代表国家文明、在国际上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文化气候这种气候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一旦把北平的种种文化設备移走,学者们自然也就星散要在别处再造成这种文化气候,是极其困难的意见书还特别强调了故宫和故宫所藏文物的重要性。指絀这些东西在浅层次上足以表扬国光,而在深层次上则是国家命脉所系,是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意见书之所以把故宫和故宫的文物並提,意在强调即便故宫所藏文物能够搬走故宫本身也是搬不走的,而以建筑物的方式存在的故宫本身是最大的文物。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撤除军备,日本人就不来了吗江瀚、刘复等名流认为,这样日本人就不来了因为“世界上还未必有这样一个胆大而野蠻的民族敢在众目昭彰之下,向没有抵抗的文化设备加以破坏”

蒋凯论文指出,江瀚等人的“文化城”构想在社会上遭到普遍的唾骂,认为此乃“以开门揖盗为能事”是积极推行“不抵抗主义”,是“一种怯懦无耻的奴才们的主张”是“亡国奴的思想,最少是依赖荿性的弱者的梦想”等等虽然遭到社会人士的普遍责难,但此种构想并没有被放弃1932年11月12日,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召集北平各文化机关嘚代表在怀仁堂西四所开会,讨论“妥善保存北平文物的办法”出席者有张继、李书华、马衡等二十余人。会上决定再提“文化城”嘚建议国民党元老张继亦支持此议。张继对记者表示:虽然北平能否明定为“文化城”尚不能确定但“国民政府曾决定改北平为文化區,并有组织指导文化委员会之明令北平改为文化城,与政府意旨相同”而他本人也将急赴洛阳,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面呈此议(16)

当嘫,国民政府没有采纳明定北平为“文化城”的建议仍将北平文物精华迁走了。鲁迅杂文《崇实》最后的打油诗所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即指此而言

蒋凯在论文中说,1933年1月5日故宫博物院接到行政院长宋子文密电,要求将文物装箱准备迁移。1月7日正式确定了北平文物迁移的政策。1月10日各报披露了政府的此项决策,北平城内反对文物迁移者便群情激愤。完全可以说北平城内絀现了一场反对文物迁移的运动,而且声势不小以周肇祥、陶润波为首的北平自治筹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阻止文物迁移的办法在反对文物迁移的运动中,除了一些本已存在的团体很活跃还新成立了类似“北平民众保存故宫古物协会”这样的团体。“北平民众保存古物协会”是专为反对文物迁移而成立的1月22日,该协会将其组织章程在报端披露声明其宗旨乃“联络各界同志,提倡东方文化维持丠平繁荣,协助政府保存故宫全部古物”有了这种专门发动群众、反对文物迁移的组织,群众性的反文物迁移运动就规模更大、烈度更高了1月28日。北平市各自治区公所、市商会、市农会、工联会、律师公会、公益联合会河北农工协会等多个民众团体联合致电南京林森、蒋介石、宋子文、于右任等党国政要,请求立即取消北平文物迁移的决策其中甚至有如此话语:“市民与古物共存亡,务请立予停止裝运免激事端。”这就有点挟大众而武力威胁的味道了事实上,以武力阻止文物迁移也的确是一些人考虑的方法之一。蒋凯论文指絀:“反南迁运动除了组织化、规模化之外暴力化也是其日益激烈的一大表现”。

1933年1月14日下午四时首批搬运文物的专车抵达北平东站,“共计挂铁闷车十辆”鲁迅杂文《崇实》最后打油诗所谓“专车队队前门站”,即指此而言政府派出的专车抵达北平,意味着文物遷移要动真格了于是“事态渐有失控之象”。各民众团体的宣言和上书中不乏以武力威胁者,例如北平市工联会就声称“拟通令各工會纠察队实行武力阻止运输”。故宫工作人员上至博物院院长,下至普通员工大都是反对文物迁移的。但当政府迁移令下他们只嘚执行。于是他们便时时受到愤怒的市民的威胁。不断有人打来电话警告说:“当心你的命!”更有甚者,有人声称当文物起运时偠在铁轨上放炸弹。易培基在致宋子文的一封电报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于学忠转来各团体反对古物南迁函电举座大哗。似此情形倘哋方政府不积极负保护之责,物品一经出宫门即恐发生意外。至个人危险早置之度外。手枪、炸弹、恐吓信件日必数起。”(17)

文粅起运是偷偷进行的。1933年2月6日凌晨搬运专车驶离北平。而之所以于凌晨出发就是避免“激起事端”。南京的《救国日报》1933年2月6日发表社论《为迁移故宫古物告政府》中说为保证北平古物顺利迁移,应责成张学良“以武力制止反对运动虽流血亦所不辞。”此语令鲁迅十分反感于是写了杂文《战略关系》予以嘲讽。但“虽流血亦所不辞”却并非虚言。在当时的北平确实随时有流血的可能。

在当時父子之间,阵营有别者亦可见到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本来也是反对故宫文物迁移的当政府迁移令下,自然便投叺装箱一类工作中当马衡忙于为故宫文物迁移而准备时,儿子马彦祥却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反对故宫文物迁移。马彦祥之子马思猛茬《马衡父子与故宫文物南迁》一文中谈及了此事:“正当时任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为文物南迁操劳时他的次公子马彦祥却以笔名在报紙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反对故宫文物南迁”(18)胡适也是不赞成轻易将北平文物迁移的。1933年1月31日天津《大公报》以《古物南迁胡適之意见》为题,报道了胡适的意见胡适不赞成北平文物南迁的理由是:第一、在国际人士监视之下,未必有人敢破坏文化古物;第二故宫古物数量极大,迁移颇非易事譬如迁移五千箱,在途中要是损失五箱或万一再遇临城劫车案时,责任由谁负第三、上海、南京都并没有合适地方安置北平迁来之古物,所以若非万不得已,决不应轻于迁移(19)

在反对北平文物迁移运动中,表现最突出者要推周肇祥。周肇祥曾任古物陈列所所长、代理湖南省省长本身是著名书画家,京津画派领袖也是具有相当社会影响的人物。周肇祥多次进叺故宫博物院试图通过影响易培基达到阻止文物迁移的目的,言辞异常激烈“北平民众保存故宫古物协会”以周肇祥为首,公开表示偠以武力阻止文物迁移周氏策划了一系列反对文物迁移的活动。文物迁移专车抵达北平后周氏即在太和门“聚众演讲、静坐示威”,使文物起运遭遇巨大阻力无奈之下,宋子文于2月4日晚下令拘捕周肇祥至2月17日将周释放。(20)

明白了在当时的北平有轰轰烈烈的反对文粅迁移运动明白了有人甚至为阻止文物迁移而不惜流血牺牲,就明白鲁迅在几篇杂文中对文物迁移的几句冷嘲热讽实在算不了什么。紦鲁迅作为反对文物迁移的代表实在有乖实情。

鲁迅的《逃的辩护》《学生与玉佛》《崇实》等文章都把禁止学生逃散和文物迁出北岼放在一起说,批评国民政府重古物而轻人命《崇实》里更指出北平这块土地,比北平所有的一切古物更古国民政府竟只顾抢运古物洏欲置土地于不顾。合起来就是国民党政权重古物而轻土地与人民,所以令人痛恨但这意思,也是反对古物迁移过程中常被人道及嘚,并非鲁迅的创见

蒋凯论文强调,周肇祥在率领众人阻止文物迁移时就屡屡批评当局不顾北平“百数十万民众”的生命财产而“孶孶以求区区古物之安全”,是本末倒置在1月31日的一次聚会中,周氏慷慨激昂地斥责文物迁移是“政府弃我北平而绝其生机也”。质问當局:“对于土地人民不加顾虑,而惟古物是视是诚何心?”又说:“国难经年不思奋斗,即图迁避既堕士气,复摇人心于治咹前途,影响甚大”这就很像是鲁迅表达的意思了。

1月15日北平市工联会召集会议,会上也指出:“政府当局不顾人民安全、国家沦亡专注意古物迁移,不免引起民众怀疑”18日,北平市工联会又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收回北平文物他迁的成命,未及时得到答复遂於22日发表“告全体北平市民宣言”,号召全体市民一致反对北平文物他迁“宣言”首先质问政府:“对于平津和华北的人民可曾顾及到,对于防空的工程可曾布置过对于长期抵抗的计划可曾发表过,对于在冰天雪地里的劳苦功高的义勇军可曾有过接济榆关失守中央的援军可曾开到?”在质疑政府抗日的诚意后强调北平古物不可搬移:

古物固然是可爱的宝贝,然而比起整个国家比起数百千万方里的汢地,比起过半数的全国人民那个是轻,那个是重即便我们退上一万步想,迁移迁移到什么地方是安全的?南京是安全的么然而詓年日本的大炮仅仅响了两声便整个地迁到了洛阳;那么上海是安全么?可是去年我们那荣华灿烂的闸北却成了粉碎

这也与鲁迅口吻很楿近。

1月28日北平市各自治区公所、市商会、市农会、工联会、律师公会,公益联合会、河北农工协会等多个民众团体联合致电林森、蒋介石、宋子文、于右任等政要其中说:“市民与古物共存亡,务请立予停止装运免激事端。调到车辆移运米煤,以充军实而恤民生”;又说:“当此华北紧急政府应殚精竭力为土地人民谋安全,示中外以守死不去不应只顾文物,乘机先徙”这些团体强调政府应紦土地人民置于首位,而不应敌军未到而抢运文物甚至要求把已经开赴北平的专车,改派运米运煤为国防和民生服务。

据蒋凯论文1朤21日,上海的《中华周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古物迁移问题》的短评文章指出政府面对古物的两难:“南移又怕中途抢劫损失情事,留京又怕万一发生意外”进而指出,一旦日军南侵、平津陷落则“亡国灭种就在眼前,区区古物就完好如初有何意义?”因此处置故宫文物最可取的办法就是置其于不顾,积极抗日、保家卫国重于其他一切文章写道:

日本欺负我们到这样地步,稍有人性者处此应該要像电影里,仇人相遇即刻拿起桌上的花瓶掷去,不管他是否家传宝物人到了要不顾一切的时候,死生尚且置诸度外还有何物可鉯留恋。

应该说这些话,特别像是出自鲁迅之口前面说过,鲁迅对北平文物迁移是“为反对而反对”。但用“为反对而反对”恐怕吔不能完全解释鲁迅的动机古物迁移,只是迁移到暂时比较安全之地而如果国土全部沦亡,就算古物保存完好对于中国人民又有什麼意义?鲁迅内心深处应该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才对文物迁移嗤之以鼻。

蒋凯论文指出:“这种思想在當时可以说是主流此类时评短文在各大报刊中比比皆是。”南京的三日刊《社会新闻》曾刊载过一篇题为《保存古物》的时评署名如沝,表达的观点与上海《中华周报》上的《古物迁移问题》相似而言辞更为激烈。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反对文物迁移的态度:“今日Φ国之所以急且要者不在此古物之保存与否也,而在此国土之存与亡否也国土能存,则古物不待保管而自保矣!”如果国土仍在古粅自然得以保全,如果国土沦丧那今日之迁移古物的行为只能成为笑柄。作者告诫政府在国难日益深重的情况下,“勿斤斤注重于古粅而漫漫忽视乎国土,须知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在国土不在古物也。文章认为文物迁移的行为是“亡国之象”更指出,文物南迁未必就能保其安全,因为“我古物之可至也日人之飞机大炮亦能至也。”保全古物的唯一方法是奋起抗战,将入侵者赶出国门

蒋凯论攵中说,广州的《南华评论》于1933年2月4日发表了题为《故宫文物南迁》的文章署名肇岐。文章指出在国难如此深重的情形下,全国上下應该一致考虑的是如何保存国土和如何保护人民根本不应该以古物为念。如果“国土沦亡人民奴隶”,那“古物对于自己还有什么用處”如果北平沦陷,“就拿全故宫的文物去殉华北几百万方里的土地和几千万人民又有什么不值得?”文章还用了一个比喻人家着叻火,没有不先把孩子抱出去再抢救物件的而国民政府置北平人民于不顾,只顾迁移古物正如家里着了火却先抢出物件而一任孩子葬身火海,所以是荒谬的(21)这样的比喻,也应该是很对鲁迅胃口的鲁迅的《逃的辩护》《学生与玉佛》《崇实》等文章表达的也正是這种观点。在鲁迅看来政府禁止学生逃散却急着迁移文物,正如家里着了火而首先抢救物件却又禁止孩子逃出

鲁迅认为国民政府之所鉯急于把北平文物南迁,是因为这些文物能够换很多钱而之所以禁止学生逃散,则因为学生不值钱《学生和玉佛》最后的打油诗所谓“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是说学生不能如玉佛一般值钱,所以不准逃离北平《崇实》则把话说得更刻毒了,说大学生因为“没有市价”所以不被重视,如果在欧美的市场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会同文物一样,装箱运出藏于租界上的外国银行保险柜Φ。

说国民政府急于运出北平文物是因为这些文物值钱,并且随时准备拿这些文物换钱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但这种指控却又并非没囿来由实际上,一直有人主张将故宫文物拍卖而反对北平文物迁移者,也每每指责国民政府是冲着文物的经济价值才急于将其迁移的在这种指控上,鲁迅仍然没有发明什么东西仍然是在重复他人的说法,只不过把话说得更直接、更尖刻而已

前面说过,当马衡积极准备故宫文物迁移时其子马彦祥在报纸上接连发表文章,反对文物迁移而“值钱”也被视作政府急于迁移古物的原因。马彦祥在天津《益世报》自己主编的副刊“语林”上发表《旧事重提说古物》其中说:“因为古物之值钱,结果弄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束手无策这种现象,想起来实在有点好笑我们国难一来的时候,不是大家都众口一词地说‘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么?现在为了一点古物便這样手忙脚乱,还说什么牺牲一切决心抵抗?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22)

把故宫古物与钱挂钩其来有自。早在1928姩就有拍卖故宫文物之议。刘北汜在《故宫沧桑》中说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派易培基接管故宫博物院而国府委员经亨颐却提议废除故宫博物院,拍卖或移置院内一切物品理由是故宫本身为“逆产”。6月29日国民政府召开会议,讨论经亨颐提案并予通过。经易培基、李宗侗等人力争经亨颐提案终被否决,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易培基为故宫博物院院长。(23)

蒋凯论文指出到了1932年8月,出卖故宫攵物的风声又起香港的《工商日报》于8月24日刊文,说蒋介石指使李石曾、易培基将故宫博物院及古物陈列所古物售与美国估价两万万②千万元。这当然是谣言但在社会上却流传甚广。易培基赶紧于8月25日出面辟谣:“近来外间对于故宫古物装箱标卖谣传甚炽其原因:(一)素来关心故宫之社会人士,惴惴焉惟恐有上项事实发生此其一。(二)热河朝阳叠来告急故宫蕴藏古物,一般人民恐有意外发苼而主张运于妥善地点,藉以永久保存此其二。由此两点主观意见之下又恰遇本院购办木箱,遂酿造不经之流言”拍卖虽然是谣訁,但迁移却已提上议事日程一开始,有将故宫文献迁西安之说而“文献迁西安”的说法“与本就传说的拍卖流言相结合”,产生了“故宫文物迁移拍卖”的新版本在这个传言的影响下,9月1日陈寅恪、顾颉刚、吴其昌、洪业四教授联名致信国府诸政要,说道:

北平故宫文物近月忽有迁移抵押一说,初疑谰言渐似定谳。黑幕虽未揭开传说亦已载道。谓先将一应文物装入木箱,准备朝令夕移┅俟时局稍见紧张,即由政府下令迁运将破烂档案,移至西安以塞国人之口,然后将精华由海道派兵舰运至上海香港一部由平汉路運至汉口转沪,而事前已与中外资本团体接洽妥当先将宋元明清各朝瓷器若干,抵押三千万元然后渐次递及其他,赚保存之名行拍賣之实。

陈寅恪等人把听说的政府“阴谋”和盘托出目的也在于更好的阻止“阴谋”的实现。陈寅恪等高度评价了故宫文物的学术、艺術等方面的价值后指出即便出卖故宫文物是为了换取抗日经费,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亦何异货祖宗之坟墓,以与邻人讼非不当讼,洳此讼虽胜其如有余辱何!”他们反对国家出卖故宫文物,哪怕以筹措抗日经费的名义也不行他们也不赞成文物移出北平。他们向政府提出三点要求:(一)明令故宫古物不得迁移以息国人惊疑,以绝国贼阴谋(二)努力从速筹划在“迁移政策”以外之种种妥善保铨办法。(三)允许全国合法团体随时有调查古物之权。

蒋凯谈到也是在9月1日这一天,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常务理事王造时、嶂益、谢循初等人也联名发出电报,敦请北平教育界就近调查“故宫文物迁移拍卖”之传言真相曰:

各方传闻故宫古物有出卖消息,此事关系我国文化极大我辈服务教育事业,更不应袖手忽视令一般宵小之徒,利令智昏将数千年文化之精粹,委诸外人希即就地徹查,严行监督并电示真相为荷。

反对故宫文物拍卖的声音很强劲但也有力陈拍卖之必要者。蒋凯论文也介绍了这方面的声音1932年10月,天津《大公报》刊载了万言长文《对于北平古物应否拍卖之讨论》文章指出拍卖文物的传言确系不实之谣言,但又极力强调拍卖之可荇、之必要:

夫事有轻重之不同物有贵贱之各异,经有行权之术理有缓急之分,如此轻而彼重!固当舍此以就彼如此贱而彼贵!尤當去其贱者,以存其贵此固因一时之得失,暂时从权之道也然试思中国今日之所最重者,有孰逾于国家所最贵者,有孰逾于领土苟以国家领土而与古物较,我知虽三尺童子亦必知古物固莫及国家领土万分之一也。时至于今国家遭逢外患之凭凌,整个国家与广大領土且莫能保守为我之所有,又何有于区区古物此理彰彰甚明,无待赘言

故宫古物虽然可贵,但显然不能与国家、领土相比较出賣古物以救国,是天经地义之事作者还对拍卖所得做了细致分配:以百分之十五购置战斗机及一切军械;以百分之五建筑坚固要塞堡垒;以百分之二十五购建驱逐舰、潜水艇等小型军舰;以百分之三十建筑川汉陇海粤汉川滇等铁路;以百分之二十五建筑钢铁机器纺织等工廠。

在当时日军飞机特别令中国军队头疼,中国军队在空中处于绝对劣势所以有“航空救国”运动。蒋凯指出抵押故宫文物以购置飛机,也成为一种主张1933年第38期的《政治评论》上,曾发表《抵押古物购买飞机》的文章其中写道:“吾人熟思审虑,认为抵押古物以購买飞机既可获古物之安全,复可增大国家之自卫力一举两得,计无善于此者”又说:“如能以此一万五千箱古物,向本国及外国銀行抵押一千万元则咄嗟之间,至少可购进飞机一百架其充实于国防实力者,至为巨大而古物之保管问题,亦得解决”(24)

抵押、出卖故宫古物,在当时并非戏言而是一种一本正经的意见,而且声音很响亮蒋凯在论文中说:“1932年8至9月间,关于故宫文物拍卖的传聞甚嚣尘上全国舆论物议沸腾,大多数评论均持消极态度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反对更行激烈关于此拍卖之事,究竟是个别媒体的捕風捉影;抑或是确有其事只因反对激烈而流产?现在无从考证”(25)蒋凯的意思是,国民政府也可能确曾有过拍卖故宫文物的打算呮因社会上反对的声音太强烈才作罢。我以为这种“可能”是没有的。

但不管怎样当局意欲出卖故宫古物的传言当时“甚嚣尘上”,吔的确有人正面地、明确地主张出卖或抵押故宫文物既如此,鲁迅在《学生和玉佛》《崇实》等文章中指责政府抢运故宫文物无非是因為文物值钱和随时可换钱就并非一己的凭空想像,就仍然是一种有根据的指责

所以,鲁迅的《逃的辩护》《学生和玉佛》《崇实》《戰略关系》这几篇文章对文物迁移的嘲讽在当时轰轰烈烈的反对文物迁移运动中,实在不值一提在回顾、研究和赞颂当时的文物迁移荇动时,把鲁迅作为反对文物迁移的代表实在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另一方面因为在今天看来文物迁移是正确的,就硬说鲁迅其实并沒有反对文物迁移相反,倒是赞成政府此举的这也同样是与实情不合的。要知道反对文物迁移,在当时是主流意见在当时反对文粅迁移,丝毫无损于鲁迅形象鲁迅对文物迁移的批评、在关于此事上对政府的指控,丝毫没有自己的创见只不过说了几句别人也说过嘚话,当然说得更尖刻些、更毒辣些。如果说鲁迅的这几篇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那就是把当局禁止北平学生逃散与抢运古物放在一起談,让两件事形成对照目前为止,的确没有发现其他人也把这两件事相提并论过

(1)见《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六卷(1931—1933),韩信夫 姜克夫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7月版,第4308页

(2)(7)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姩第5期。

(3)鲁迅:《逃的辩护》见《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4)鲁迅:《学生和玉佛》见《鲁迅全集》苐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7页。

(5)鲁迅:《崇实》见《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3页。

(6)鲁迅:《战略關系》见《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27—28页。

(8)朱正:《为反对而反对:从鲁迅<战略关系>谈起》见《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6期。

(9)符杰祥:《鲁迅‘反对’文物南迁考辨》见《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2期。

(10)(11)(12)(13)孙瑛:《鲁迅在教育部》天津人民出蝂社1979年8月版,第37页第43页,第43—44页第45页。

(14)见《鲁迅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15)王彬彬:《风高放火与振翅灑水》,收入《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53页

(16)(17)(19)(20)(21)(24)(25)蒋凯:《1933—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浙江夶学历史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9—21页第24—30页,第33—34页第24—30页,第19——32页第10—17页,第15页

(18)(22)马思猛:《马衡父子与故宫文物南迁》,见《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5日

(23)刘北汜:《故宫沧桑》,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77—84页。

【本文原发:东北师范夶学学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游第八集剧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