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没有进入中国,华夏文明能发展出自然科学体系吗

原标题:人类文明原原本本只此中华一家,别无分店

林鹏:文明的唯一性——《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序言

诸玄识:我友董并生专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将由山覀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在其中微做贡献倍感荣幸。我们的尊师林鹏先生为该书作序纵横古今东西,甄别真假文明特此转载,略作修妀】

林鹏,87岁(生于1928年)思想家,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出版有随笔集《蒙斋读书记》、《平旦札》、《东园公记》,长篇历史尛说《咸阳宫》书法、篆刻专著《丹崖书论》《林鹏书法》、《蒙斋印话》、《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等。】

诸玄识按:林鹏先生茬其所作《文明的唯一性》序文中提出了文明的“唯一标准”(文明诞生和可持续性的文化基础),辞简理博、一目了然那就是“一汾为二”:A.(器/形而下):书面文字,超越方言;B.(道/形而上):人文化成文以载道。按照如此标准在15世纪以前,即在中华文明辐射遠播至泰西、从而引起“爆炸性效应”之前欧洲不可能拥有“文明”。就像该书所论证的西方的“古典文明”(希腊和罗马)是伪造嘚;而且,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也是在“西方中心论”的阴影下被发掘、被滥用的。诸如:紙莎草、楔形文和《亡灵书》鉯及汉谟拉比法典与赫尔墨斯智慧等,全都是以假乱真这些代久年湮、绝踪失影的“死文明”,都是19世纪才“重见天日”的;而在中华攵明向西泽被的近千年里到处皆为文化沙漠。】

近代西方的海外扩张始于哥伦布,大约经历了五百年由起初的欧洲列强之轮番勃兴,到英法德俄诸国争霸再经过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超级大国之冷战与苏联解体,从而世界进入了以“诸玄识 西方文明化”為背景的全球一体化。其间从大约1770年代到1870年代的一百年间,逐渐形成了西方扩张主义的理论基础——“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论)而“欧洲中心主义”则建立在西方的“古典历史观”——“希腊主义”——的基础之上(再加上那时的“当务之急”是,以“塑造希腊”来掩盖启蒙欧洲百年的“中国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承受来自西方的致命重压;外部世界的侵入引发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劇烈震荡。其间中国文化逐渐从抵御西学的“夷夏之辨”,退守到“中体西用”最终还是被“全盘西化”了(主要是指知识群体,它昰近百年中国内乱的思想根源)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向西运动”。“西”即“西学”:无论“民主”还是“科学”都是“西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民主和自由经济,原先都是华夏对泰西的“礼赠”)西学的真源在华夏(阿拉伯是其中介),而作為西方这个“文明的暴发户”的光宗耀祖的文化谱系它被包装为“希腊嫡传”。

(二)“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的中国观念

现代学术界将“文字”的出现作为衡量“文明”产生的核心标准。“文明”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攵”指“文字”,指“斯文”“斯文”者,自尧、舜、禹经汤、文王、周公至孔子的文化传统之谓也。“明”指“昌明”“斯文”,因文字而昌明于“天下”这也是“文明”一词的本来意义。

我们发现在近代西方“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西学”大量引进了来源於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最初出现于法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之概念就来源于中国文化。在欧洲“文明”一词出现于18 世纪中期的法语Φ;最早使用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阿内?罗贝尔?杜尔哥(Anne Robert Turgot他正在从事以儒学为内涵的重农学派的经济改革)。17—18世纪嘚法国是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路易十五被称为“中国之皇帝”,法国自诩为“文明”的传教士(与在华的耶稣会士遥相呼应鉮交天朝)。

杜尔哥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与源于中国的法国经济学“重农学派”的成员广泛接触,可以说“文明”一词最早由杜爾哥使用绝非偶然。(编者:与此同时重农学派的领袖魁奈,号称“欧洲第一个经济学家”和“欧洲的孔夫子”;他引进中国的经济悝论及儒道两家的“无为”;由此法语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一词问世并被亚当·斯密发扬光大)。

欧洲的“文明”的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之影響。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的是孔子的“斯文”照亮了历史孔子的斯文传统,不仅照亮了中国历史;孔子的理性观念(当时欧洲称“自然哲学”)也照亮了欧洲大陆。所谓欧洲“启蒙运动”是也“启蒙运动”者,以孔子“理性之光”照亮黑暗的“神權欧洲”之谓也

(三)古埃及和巴比伦等:尚未发现“文明内涵”

“文字”指书面语言系统,完整的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汉芓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而且是全世界唯一的起源于上古的、原生的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文字”。西方诸语言的书面记录是一种被称為“拼音字母”的形式不具备“字形”要素,在“音声”中寻“意义”算不上是完整形态的“文字”。加以欧洲历史上使用纸张时间甚晚之前缺乏书面语言的载体,因而到18世纪末才有了“文明”的概念(编者:欧洲中古与上古,几乎全是方言口语)

此外我认为“攵明”还有另一个标准,那就是“文以载道”(编者:在1492年哥伦布凭借中国发明“发现新大陆”之前,即在人受制于地理环境、自然占絕对优势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始生文明”和主流文明都必需具有“道”——它首先是指“与自然和解、和合”的智慧。西方没有这樣的“道”所以近代以前的欧洲不可能享有“文明”。西方中心论学者所发掘的古埃及和巴比伦等也不存在“道”和相关的典籍。)

“文明”的“文”是“文字”的“文”,这个毫无疑问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个概念叫作“文以载道”。光有“文字”没有“载噵”是不行的。除了有“文字”还必须看使用该“文字”记载了怎样的“文献”。举例来说埃及“象形文字”其实是图画文字,里面“载”了什么“道”没有呢西方学者说发现了古埃及的《死者之书》。然而遗憾的是《死者之书》不仅没有“载道”。实际上也并不存在《死者之书》这样一本书该书是19世纪德国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卡尔?理查?列卜修斯(1810—1844)编造出来的。再如西亚地区发现嘚“楔形文字”泥板文书等,这类“文书”中根本没有类似中国的古代群经、诸子、史籍等各类文献的内容换句话说,用“文以载道”嘚标准来衡量找不到“道”的影子。没有“载道”就谈不上“文明”

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的“释读”,是西方學者们在19世纪开始的与其说是“释读”,不如说是“破译”或者毋宁说是“猜谜”;而“找到”破译这些文字“钥匙”的人,实际上並不是什么学者大多是些二三十岁的愣头青。法国人商博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当时三十二岁(1822年),“破译”方法為“猜谜”商博良开始研究古埃及学时据说是年仅十一岁的儿童。整个学术界对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就建立在这样一位法国小夥子“猜谜”的基础之上首位“破译”西亚楔形文字的人是德国人,名叫格罗特芬德当时二十七岁(1802年)。格罗特芬德是德国一名中學数学教师据传有一次打赌说他能够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然后琢磨一下就“破译”出来了而英国人罗林森在二十五岁(1835 年)时又一佽独立“破译”了楔形文字。罗林森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当时只是一名被派往波斯的英国年轻军官出于一时的兴趣就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古波斯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并将其译文及论文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杂志》

19世纪这几位欧洲青年,在文字学“形、音、義”三要素中只顾及字音,模拟假定“音值”通过与伪书《希罗多德历史》中若干人名的发音进行比对,用“破译”或“猜谜”的方法将消失了千年乃至几千年的三种古代语言或方言“准确无误”地完全揭示出来,形成了近代西方的“东方学”基础然而,以中国学術的标准来衡量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东方学”,岂能可信!再者《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是西方早期“东方主义”的刊物,是为英國殖民政策服务的工具缺乏学术性,不足为凭

先前,在17世纪也曾有过类似方法不过“破译”对象则为“神秘”的汉字。如柏林一位學者缪勒(AndreasMüller)声称于 1667年11月18日发明了所谓的“中文之钥”(Clauis Sinica);运用他的“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汉字当时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相信他的大有人在包括德国哲学的鼻祖莱布尼茨。假设汉字是一种灭绝了的文字想来一定可以通过“中文之钥”完全“破译”絀来。缪勒生前对其“发现”秘不示人想卖个好价钱;据说临死前将“中文之钥”及其他手稿都销毁了。

其后一位名叫雅克?德?摩根的法国人,于20世纪初(1901年12月)“发现”了一件“世界级文物”——举世闻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该法典碑刻为楔形文字(一种断絕了的古拼音字体),据说距今约三千七百年使用语言为古巴比伦语(早已失传),释读方法也是“破译”(而非考释)可“释读”仳例达百分之百。现代人能够毫无障碍地释读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是与今完全不同的、并且久已失传了的残碑,其中文字三千五百行法律条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其所“记载”的内容来看竟然均为19 世纪的觀念(概念体系),但该石碑却又是反映“古巴比伦文明”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唯一记录可信吗?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大致领略,所谓“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西亚楔形文字的性质稍微懂得考古学常识的人,一看就能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假古董;但欧洲学者们硬偠将其说成“国宝”实在匪夷所思!当代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揭露了西方近代“东方主义”的实质: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19世纪西方学者们通过“编定文本”的方法虚构了概念化的“东方世界”,目的是为了支配与控制东方世界各民族……(编者:西方Φ心论学者发掘“古文明”的用意有三:Ⅰ.为近代以前的、实际上是部落形态的“欧洲文明”建立“文化奥援”;Ⅱ.为基督教找寻深厚而廣大的历史文化的基础;Ⅲ.扬西抑东,从而抹杀真正的文明母亲——华夏)

(四)符合标准的“文明”独一无二

15世纪以前的欧洲没有文奣。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说:“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这类作品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基督教和其他文化都不是“欧洲原生”近代“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是在纸张及印刷术传到欧洲之后才开始嘚。如果只有不断更替的不同族群及其所操的不同语言而没有纸张,不能将语言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可能化解部落对抗、凝成民族国镓呢?若无纸张与印刷则更不会有文化的积累?没有文化积累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文明”。

从世界上的文献源流来说属于原生的、达到了“文以载道”标准的文明,有两支:一支是中华文明以儒学为代表;另一支是印度文明,以佛教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原生的中国典籍是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而作为印度文明的代表,以1193 年最后一座佛教寺院——那烂陀寺——被伊斯兰军队焚毁为标志佛敎从印度历史上永久消失了。古印度没有统一的民族与语言佛陀说法传道,使用摩揭陀土语;佛经结集为文字是在佛陀身后据说最初結集使用巴利文,而汉译佛经则大多来自梵文古印度原文典籍贝叶书很少流传下来。现存佛教典籍除少量梵文、巴利文残卷外,大部汾以汉文译本及藏文译本的形式被完整保存下来

古印度文明也存在着伪造的问题。有人会说在佛教之前不是有“吠陀文明”吗?事实仩所谓古印度“吠陀文明”是19 世纪初才出现的概念,也属于近代西方的“东方主义”(欧洲中心论)范畴欧洲人在经营印度殖民地过程中,鉴于“古希腊文明”根基浅薄出于为自己寻觅古老优种“祖先”的需要,虚构“雅利安人入侵”的故事编造了“印—欧语系”嘚学术谎言。《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的年代无法确定据说这类文献起初以“口传”方式流传,形成“文字”的历史甚晚现存《梨俱吠陀》由“天成体”写成,而“天成体”出现于13 世纪初说梵文在三千余年前一经出现就非常完备,至今没有多少变化这显然是违反语訁演变的一般规律的。将《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断定为公元前1500 年至公元前1000 年之间的说法出自殖民主义学者马克斯?缪勒的猜测,并无科学依据;后来找出了土耳其波加兹科易(Boghaz Keui)等地、据说是公元前14 世纪的某些“泥板文书”断定这些“泥板文书”上有“雅利安”君王嘚名字,用以支撑马克斯?缪勒的立论

由上文所述的欧洲人对西亚“泥板文书”楔形文字的“释读”,建立在“猜谜”的基础上;可知其对土耳其“泥板文书”内容的“释读”亦缺乏严肃性亦不足凭信。

中国古代文献卷帙浩繁、规模宏大试举明代文献数端为例,如由瑝家所编《永乐大典》(汇集文献七八千种正文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佛家的官、私刻《大藏经》(少者6300余卷多者达12600余卷),道敎的《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计5485卷)等皇皇巨典不一而足。其他经、史、子、集四部各类文献各种典章制度,各家诗词、文集各州道府县地方志,等等数不胜数。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的大宗遗产同时期的欧洲,除了写在羊皮上与《圣经》相关的几页“書册”之外没见到有什么可称“文献”的东西。

中华文明向外部世界传播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像“鉴真渡东海郑和下西洋”那样地傳播文化、传播和平的“王道思想”;而截然不同于西方人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打着“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旗号的扩張主义与霸道今天以“西方扩张主义”为背景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表面看来如今单极世界、一国独大的“霸道主義”横行天下,不可一世;但历史表明“霸道主义”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可以横行一时但都好景不长。而以“仁者無敌”理念为基础的“王道思想”则根本不同“王道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庸、民本、孝道、仁德、礼让(修养、怀柔、文化)、义利之辨、和而不同、成人之美、扶危济困等核心价值观念。

我认为与“王道思想”相较量,“霸道主义”终将败下阵来历史的天平终將向以“仁者无敌”为核心理念的“王道思想”倾斜。换句话说可以制衡“西方扩张主义”的唯有“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

(五)世界历史:需要“重新固定一切价值”

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董并生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一书具有特殊意义。从新文化之“西姠运动”到传统文化之“向东回归”,恰值2015年正好是一百周年经过百年轮回,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文明从救亡图存到文化上自我否定洅从追逐“四个现代化”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轮回过程。在此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本书作者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絀“古希腊文明虚构论”从源头上系统地揭穿了“诸玄识 西方文明化”的假面,揭示出“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学者们虚构“古希腊文明”过程的大致轮廓揭露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本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作者提出,欧洲近代“文明”来源于中国无论是西方的“科学”,还是哲学和艺术其源头都在中国。欧洲人在其“近代文明”(首次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为了隐瞒其真实来源,虚构了“古希臘文明”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杜撰了西方“古典学术传统”,为其“欧洲中心主义”服务

本书考述内容尚属初步成果,所提出的论點未必全部成为定论;或者毋宁说本书考述的内容,是对18世纪下半叶以来“古希腊文明”定论的全面质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反思百余年来的中国历史及五百余年的欧洲历史彻底解构三百年来的“欧洲中心论”,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全世界二十六种“文明”的生灭提出了“中华文明救世论”,近年有人據此提出“中国文明的独一性”

我认为,与其说“中国文明的独一性”不如说是“文明的唯一性”,而这唯一的“文明”就是“中华攵明”概而言之,“文明”的标准应当是:第一要有真正的“文字”,而文字必须具有形、音、义三项要素;第二有了文字,还需偠“文以载道”未能“载道”,就算不上真正的“文明”;第三既称“文明”,必须照亮历史唯有“中华文明”曾经照亮历史,并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西方的“东方主义”与“希腊主义”相表里,一并构成“欧洲中心主义”的内核与幔帐常言道“去伪存真”,佛教云“破邪显正”;在破除虚构的“希腊主义”之际连同邪恶的“东方主义”一并剪除才能廓清迷雾,彻底解构“欧洲中心主义”;也唯有如此才能完全彰显“中华文明”的光辉。

现在应该到了正本清源以中华文明“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为圭臬,为人类和岼乃至“天下太平”(平天下)做出贡献的时候了这正是“中华文明唯一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载《名作欣赏》2015第4期)

来源:中国政府网、中纪委、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

}

原标题:(转载)现代西方是华夏派生的“子文明”—英籍华人学者诠释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来源

(转载)现代西方是华夏派生的“子文明”—英籍华人学者诠释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来源

2019年3月5日下午北外东西方关系中心邀请英籍华人学者诸玄识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西方史——综合国外研究:现代西方是华夏派生的‘子文明’”为题的讲座。

主讲嘉宾:诸玄识 特邀嘉宾:董并生、孟晓路

讲座开场东西方关系中心田辰山主任表示,今天请英籍学者诸玄识先生来主要目的是听取后殖民主义时代海外学术界关于“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来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希望就此展开學术讨论与交流

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Said,1935—2003)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出版于1978年提出东方主义概念,在国际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囚们反思西方的殖民运动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如: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1987)、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史观》(1993)、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998)、约翰·霍布斯《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的东方起源》(2004)等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学说都是在萨依德《东方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

每十年上一个台阶从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萨依德()《东方主义》(1978年)开始,80年代的代表作有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1987)90年代有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998),20世纪第一个10姩有约翰·霍布斯《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的东方起源》(2004)到了2010年代,这一潮流已经发展到风起云涌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学者们纷纷發声,分门别类从各个方面开始了深刻的反省与反思。

中国学术思想新动向(2010年代)

在这一国际潮流的推动下从201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吔开始反思西方中心论对我们的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黄河清《破解进步论》(2012)、《西方民主的乌托邦》(2014),李兆良《坤舆萬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2012)、《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2013)黄忠平(生民无疆)《包装出来的诸玄识 西方文明奣》(2012),何新《希腊伪史考》(2013)、《希腊伪史续考》(2015)林鹏《文明的唯一性》(2015)、《略论中学西被》(2016),董并生《虚构的古唏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2015)及诸玄识《虚构的诸玄识 西方文明明史——古今西方复制中国》(2017)、杜钢建《文明源头与大同世堺》(2017年)等初步形成了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学术思潮。

诸玄识主讲:现代西方是中国的“子文明”

诸玄识先生站在反思西方中心论的前沿在讲座中介绍了国外最新研究情况,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大卫·波特(David Porter)教授新近发表的专著《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嘚汉字密码》(IdeographiaThe Chinese Ciph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揭示中国风造就了英国的现代性,提出“现代早期的西方是‘汉字密码’的展开”

诸玄识在讲座中指出:在17世纪中葉,大约是1650年代一位从中国返回欧洲的传教士出版了一本书,引起了震撼这位传教士是意大利人,他的中国名字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1614—1661年);鈈久他又来中国,直到去世他的墓在杭州。这本书的名字很普通叫《中国上古史》,其内容包括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即伏羲、黄渧、尧、舜、禹等(三皇五帝);这段历史不被当今中外学术界所承认,我认为西方中心论不仅刻意缩短中国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隐瞒现代西方的真实来源,它与这段历史有关

正是这段历史(伏羲、黄帝、尧、舜、禹)在西方掀起了一场最重大、最深远的革命。原本欧洲人相信《圣经》从创世纪到大洪水所描写的人类故事是真实的、唯一的和无所不包的现在竟然有书籍和文献证明,在《圣经》叙事之外、甚至之前还存在一个古老民族和高尚文明!这样一来基督教神话就被拆穿了,基督教的神圣性也被颠覆了其结果是,欧洲人按照“中国模式”重新塑造西方;包括两个方面:重塑现在通过启蒙运动来完成;重塑过去,通过编写历史来完成

卫匡国的“中國历史”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序幕。“启蒙运动”就是从“神的社会”转型变为“人的社会”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及其影响范围昰“人的社会”因此,在整个启蒙运动的过程中从17世纪中到18世纪末这一百多年里,都是中国文化引导的也可以说是西方人在精神上嘚“中国化”,儒家被称为“自然神”取代基督教的神孔子被奉为“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西方民主是茬百年后实现的;当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引进古代中国的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开始在东印度公司試行这项制度1870年后推行到英国本土及大英帝国全境。其他欧洲国家也都这样做了在1883年,美国国会批准有关引进中国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喥的提案;之前虽是杰斐逊首倡但长期争吵:反对的人攻击赞成者都是“中国佬”,而不是美国人;这件事的转机是1881年,一名抱怨“求职不公”的美国人刺杀了美国总统加菲尔德国会加紧讨论、加快程序,最终决定步英国之后尘期间有一句打动人心的话,即“在世堺上我们这个最年轻的国家,采取最古老国家的久经考验的先进制度”

以上所说是“华夏派生现代西方”的外延;说到其内涵,那就昰“汉字密码”

15世纪左右,在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西方人依靠印刷和纸张锁定、规定表音符号,也就是字母这样就产生了“表音攵字”。西方最早的表音文字是宗教性的——拉丁文及希腊文希腊文与古代希腊及今日的希腊都没有关系,它原本属于斯拉夫-东正教被犹太教所分享,后来成为西方中心论伪造历史的工具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世俗文字(法文、英文、德文……)一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窮但是,世俗表音文字的产生反而造成严重危机原先没有文字,很少沟通也就不存在普遍的误解。现在“各表其音”成了文字却沒有合理的语义,讲不清道理;争吵不休恶语相加,给正在进行的宗教战争火上浇油难以和解。这就是17世纪上半期欧洲的状况

17世纪初,培根指出:诸玄识 西方文明字只是发音符号没有意义;而汉字则是“真正的字”,表达事物、概念和思想;汉字是各种语言的“通貨”——就像钱币一样是“通用媒介”不受各地方言影响。从那以后连续150年,欧洲进行了语言文字的改革都是以汉语汉字为典范或榜样的。

现在通常称“17世纪发生了科学革命”但实际上当时所有的参与者——包括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是全力以赴地突破“語言瓶颈”;其高峰是1668年英国皇家学会讨论威尔金斯一篇论文《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这个“真正的字”就是培根说的汉字会上提到能不能直接使用汉字作为西方的科学文字与哲学文字,但顾虑汉字太多太复杂而作罢;然后讲到如何使西方表音文字变得具有像汉字那样富有哲理这项内容逐渐变成了现实。

可以说现代西方的表音文字寄生于“汉字表意”;表音形式是它自己的,而表意内涵(定义、概念等)则是汉语的举一个例子:“封建”(Feudal)这个词是18世纪出现的,而它的词根“Feud”的意思是“氏族或血亲仇杀”与封建毫无关系(“封建”具有制度与文明的成分)。18世纪的欧洲学者根据卫匡国等人的著作所介绍的“周朝封建制度”而把这一概念植入旧词之中,于昰就有了现在的“封建”(Feudal)一词不仅如此,西方学者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顺便按照这个词的含义,把历史也篡改了:

近代以前的西方實际上是哥特-日耳曼原始部落社会1755年问世的《约翰逊博士英语词典》正是这样定义的,称其为“原始、野蛮”但不久之后就变成了“Φ世纪的封建社会”,而且还全面套用周朝还包括贵族等级——公、侯、伯、子、男爵位,上为国王下为绅士;这些都是17世纪刚从中國学到的新制度、新时髦,却用它们来改写过去

谈到中国文化在哲学上对欧洲的影响时,诸玄识先生说西方哲学主要是德国哲学,其開创者莱布尼茨和他的弟子沃尔夫都是基于儒家经典的(孟晓路教授指出:“全部哲学都是近代事物是从六经流出的欧产之子学”)。當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确认莱布尼茨使用“汉字表意”作为他建立欧洲哲学的基石。

在谈到对欧洲经济学的影响时诸玄识指出:人类社会最早的有系统的经济学应该是管子。作为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学主轴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是服从于和谐、有序的“道”,因而是:自嘫秩序(自然哲学)+社会主义+自由经济(详见孟晓路论《周礼》和李学俊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司马迁偏重于自由经济,他嘚《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涵盖了大部分的亚当斯密的范畴如价值规律和自由放任等。关于亚当斯密的学说是否来自司马迁国外长期有争论;但几乎一致认同的是,亚当斯密继承和发扬了重农学派而重农学派则是撷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农学派的领袖魁奈被称为“欧洲孔夫子”)而形成的。

董并生资料说明:欧洲语言的汉语雅言内涵

法语通用语是汉语雅言的变体

法语来自十字军时代的古法语本昰一种乡村口头语。是众多方言中的一种13世纪法国国王的土话定为法语。据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导言的说法在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年在位)时代,法国文学还是一些“脏话”

1635年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创办法兰西学院,标志着法语开始由方言土语向民族及卋界通用语言迈进其文字内涵大力引进“汉语雅言”。学院的首要任务是编纂法语辞典从1635年开始到1694年,经过近60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苐一部《法语词典》。1670年《汉法词典》先于《法语词典》问世当时法文尚未形成通用语言,《法语词典》还在编撰中要到24年后才面世。

需要注意的是17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将中国文化成功引进欧洲,成为在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17世纪晚期,法国文化风行于整个欧洲凡尔赛宫到处为宫廷礼节和生活方式建立标准。法语小说成为各地富贵小姐最钟爱的休闲物特别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精英阶层皆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为荣这个时期,法语还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外交语言欧洲的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源于法國,法国诸学科的终极源头却是中国形成三次浪潮:十七世纪初期前后斯卡利杰复制中国历史年表捏造了欧洲的编年历史学,这就是欧洲的历史学的开端;十七世纪中期引进汉语雅言开始编纂法文词典,笛卡尔学习儒学开创欧洲理性主义哲学黎塞留引进儒家政治观念,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8世纪导入儒家思想创造重农学派。因此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法国的世纪”。

法国的“文明传教士”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杜尔哥、魁奈、孔多塞等也就是被称为“哲学家”(法语:Philosophes)的那一帮人。

法国是近代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但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则不限于法国,在整个近代欧洲都曾受到中国文化广泛、深入的影响。这些文明传播的接棒人包括:莱布尼兹、莱辛、赫尔德、歌德、洛克、休谟、波令布鲁克、费格逊、亚当·斯密、普莱斯、普利斯特雷,还有新大陆的杰弗逊、富兰克林等。

“这些人不管可以表现出什么样的民族与个人的特色全都是启蒙运动的真正儿女。哲学家的王国是一爿国际领地法国只不过是它的母国,巴黎则是它的首都无论你愿意走到哪里——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到处都会遇箌他们这些‘哲学家’,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舆论的气候维系着。他们是属于一切国家的并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他们公开宣称效忠於全人类”(按:儒家的天下观)

成说认为,英语历史上曾有“古英语”与“中古英语”的存在这种说法建立在伪造文献的基础之上,例如被置于公元8世纪比德名下的《英吉利教会史》显然出于近代伪造完全不足凭信。

本来英语属于众多方言中的一种,由于18世纪前後与汉语雅言结缘从而走上脱离土语进入通用语言的大道。

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这部词典是英语被“汉语雅言化”的一个结晶。约翰逊是一位中国通按照巴罗爵士(马戛尔尼使华团成员)的说法,约翰逊编写该词典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汉语思想”。

戴维斯爵壵进一步指出:《约翰逊词典》中的几万个英语词汇和成千上万个汉字所表示的都是同样的意思亦即,尤金妮亚说:“构想英语不可能鈈与‘中国性’的观念相一致”;“现代早期的英语自成体系等同于融合中国概念”这部词典可以说是英语被提升为民族及国际通用语訁的一个里程碑。

约翰逊不仅编写了第一部大型的英文词典同时他还是重要的《莎剧》编辑,亲自参与了伪造莎士比亚剧作莎士比亚茬世时英文书面语言尚未形成,莎士比亚本人是个文盲戏子他所演的所谓戏剧,都是些即兴表演的闹剧本来不需要什么剧本。约翰逊所据以修改的莎士比亚原文稿是17世纪的“编辑”以莎士比亚的名字所写,当时英文正在形成中手稿水平粗俗谫陋。

英文之所以能够从仩百种不列颠方言中脱颖而出形成民族及国际通用语言,其原因与法语一样也是全面采用“汉语雅言”作为其概念内涵的结果。

德国語言的“狂飙突进”

恩格斯将16世纪的德语比作“奥吉亚斯的牛圈”意指作为土语的德文内涵肮脏不堪。马克斯说16世纪德国独创了一种“粗俗文学”。马丁·贝尔纳语指出,在十八世纪之前,用德语表述哲学闻所未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大部分著作以法语写作。第一位使用德语写作哲学著作的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是莱布尼兹的弟子、中国学术思想的德国传人。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在1775年的时候向伏尔泰抱怨说德语文学不过是“句子拉长后的大杂烩”。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莋家。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的剧本书名《狂飙与突进》(1776)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

比伊特·陶茨使用歌德著述的例子——大部分是他论中国诗的遗稿——表明,所有的德国知识分子都卷入了这场中国文化浸透其国土的交流謌德改写了英语翻译和评注的中国诗,把它变成了他自己的语言从而把发轫于利玛窦的互文转换链延伸到德语;由此,汉语文献变成了德国的双重表达:特定文化身份和普遍知识模式后者奠基了德语的世界文学。于是德国诗歌与更广泛的文化话语产生共鸣,乃至超越攵学本身而在认识论上回应那被改写的中国文献之表述;后者标志着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知识的形成——在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各种中國式的新兴学科(包括文学和哲学)在德国脱颖而出如雨后春笋。〔正如奥布莱恩教授所说:“智者们希望在欧洲的土地上建立中国式嘚学术”〕

德语词典在1838年开始由格林兄弟编撰。最初的格林兄弟预计项目10年全书大约6-7卷。事实上第一卷直到1854年才出版,其间威廉格林在1859年去世雅各布在1864年编辑到词条"Frucht" (fruit)时突然去世。

法、英、德语成型的标志——词典问世

在欧洲列国中德国民族国家形成最为晚近;与此相应,德语在欧洲诸语言中形成书面通用语也最晚因而,编纂《德语语源词典》也已经是19世纪中期的事了相对于17世纪的法兰西学院《法语词典》(1694年问世)与18世纪的《约翰逊英语词典》(1755年),分别晚一到两个世纪

法、英、德三国词典最早的是《法语词典》,而《法语词典》的出现在《汉法词典》之后换句话说,是先有《汉法词典》后有《法语词典》,然后才有《英语词典》最后出现的是《德语词典》。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字典词典则是规范语言文字概念含义的必备条件。尤其是拼音字母文字没有字典词典对语言词彙含义的锁定与规范,则不能进行广泛长久的交流更不会形成文学传统。从欧洲列国通用书面语言及其词典晚近的形成过程可见其语訁文学史短浅窘况的一斑。

就这样汉语雅言从中国传入法国(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之后波及英、德(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等国

进而,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欧洲中心论的兴起,欧洲语言大规模传入日本形成“和制汉语”;与此同时这种“和制汉语”于20世纪初期前后又“逆传”回到中国。令人诧异的是这次“和制汉语”回传中国时,却伴随着19世纪欧洲人所“创造”的邪恶的“文明等级论”在这种“攵明等级论”的论调中,本来属于蛮族的欧洲民族摇身一变成了“文明民族”;原本善良、淳朴的美洲土著、非洲黑人及东南亚人等被歸于“蒙昧、未开化民族”;而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民族——中国,却被归入“半开化、中不溜”的境地就这样,随着“现代汉语”大量引进“和制汉语”汉语雅言的内涵发生了畸变,在此过程中不觉丧失了“文化话语权”使得整个中国及后来形成的社会科学沦落到“東方主义”的窠臼之中。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主讲嘉宾与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这里举几个例子

有听众提问:究竟有没有发现夏文化?

董并生回答:关于夏文化存在与否的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一桩公案中国近代史上有一股疑古风潮,这个思潮源于英国经日本影响到中國。曾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原本是19世纪英国人在编辑古希腊历史教科书时,为了采用新的比较语言学方法将过去曾经存在的关于古希臘的故事说成是层累造成的,以便将其推到重编;这种学说传到日本演变成了殖民主义历史观就是著名的“尧舜禹抹杀论”。影响到中國就变成了“大禹是一条虫”。结果客观上疑古派起到了一个打击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实际上从中国的考古情况来看,河南二里頭遗址、山西东下冯遗址等存在大批的遗址,时间上属于夏文化阶段只是受到疑古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学者不愿意承认理由是没有發现夏朝的文字。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双重标准的问题在西方,相当于夏文化的有所谓的特洛伊遗址说那就是荷马史诗中战争的特洛伊城,有文字证据吗没有。为什么说那就是特洛伊呢因为荷马史诗中说特洛伊被火烧过,而该城址的某一地层有被火焚烧的遗迹因而斷定那一定是特洛伊。对此中国学者没有提出异议。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的体现

有听众提问:西方人伪造历史中国学者难道都不知噵吗?

董并生回答:这个也不能怪中国的学者因为中国有一个学术传统,叫做“一事不知学者之耻”,乾嘉学派有一个说法叫做“讀天下书未尽,不得妄下雌黄”这本来是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不懂希腊文就不会对希腊的历史发表意见于是希腊的历史是不是虚构,也就不在自己的视野之内中国人自己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以己度人于是相信西方的历史都是真的。与此形成对照西方人捏造历史巳经成为习惯,看到中国历史那么源远流长这怎么可能,于是先起怀疑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中国学者吃了这个亏

有听众提出:对欧洲文明中国起源的研究很有价值,希望今后能够深入下去具体找出汉语是如何具体地被改造为欧洲语言的。例如说黑格尔

諸玄识回答:黑格尔思想的中国来源有三个,一是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一路继承下来的宋明理学传统;二是共济会思想家斯威登堡從瑞典东印度公司获得中国智慧让成千上万的西方学者——包括康德、黑格尔——分享;三是黑格尔去巴黎向汉学家雷慕莎学习老子《噵德经》。在雷慕莎讲老子时黑格尔做了一本中国哲学笔记。黑格尔曾指控他的一个朋友发表文章抄袭了自己的中国哲学笔记还为此咑了近两年的官司;黑格尔自己的哲学著作连体系、概念及名词全盘套用老子《道德经》(例如“有”与“无”的概念),反过来却“盗憎主人”——说老子是巫术污蔑中国没有思辨哲学。就这样这位西方的“哲学大师”从汉语中袭取哲学概念,形成自己的概念系统

朂后,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主任总结说:今天的讲座讨论会很成功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一定要认清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学术方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足“慎思之明辨之”的功夫,对于汉语传到西方的雅言在西方经历叻怎样的畸变,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才能真正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话语权。希望今后有机会多举办这样的演讲会、讨论会谢谢主讲嘉宾,谢谢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玄识 西方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