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和走歌手李娜为什么出家之路那个好,那个更有价值!很迷茫,求解答

出家和走歌手之路那个好,那个更有价值!很迷茫,求解答_百度知道
出家和走歌手之路那个好,那个更有价值!很迷茫,求解答
我有更好的答案
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专心学习和修行。和上学一样。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而选择出家。
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而是你自己愿意去做,并且创造价值。
为啥要出家,肯定是歌手好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
我的图书馆
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
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发布日期:&]
学诚  在成佛之道上,剃度出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法身慧命的真正开端。出家与在家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诸佛皆以出家相示现成佛,这证明出家是我们修学佛道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菩萨本生鬘论》说:“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卷第四)《大智度论》说:“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卷第十三)  出家之后具有很多修道的顺缘,这是在家无法相比的。能够顺利的剃度出家,也表明自己宿世具有很大的善根和福德,值得随喜和庆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聚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卷第七)《瑜伽师地论》说:“又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虽复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学,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所以者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其父母妻子亲属摄受过患,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于为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估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一向能行钩锁梵行,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证通慧,随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安住决定清净律仪,凡所发言众咸信奉,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如是等类无量善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卷第四十七)  出家修行,于自身,是选择了生命从无明通向觉悟的方向;于佛教,是肩负了续佛慧命、绍隆佛教的重任;于众生,是立下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誓言。从一个出家人剃度的那一天起,就走上了这条无比殊胜的道路。《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僧称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发蒙俗之幽心,启正道之遐趣,拯沉沦而将济于三有,御法网而弘护于万龄。由是道被天下,德光四俗,能生善种,号曰福田;德响揵槌,又称应供。”(卷第二十七)  一、用心抉择,坚定生命方向  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可以当国王,也可以当乞丐;可以当法师,也可以当道士、当牧师。虽然身体这个异熟果都是相同的,但是用此人身造的业不同,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层次,决定了人生的造业方向。佛教对生命意义和造业方向的看法,可以用“苦、集、灭、道”四圣谛来概括。  苦,必然意味着无奈。人间充满着种种无奈、种种痛苦、种种逼迫。这些痛苦和无奈是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各个年龄的人都具有的。苦就是整个世间的本质,《入中论》说:“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组成身心的五蕴本身就是苦性的,六根和六尘都是产生痛苦的地方,十八界系缚我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所有痛苦从何而来呢?都是由“集“召感而来。“集”就是积聚,所造的各种各样的业全部召集到一起,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作用,即感果。种种苦因都被召集在一起,就会产生苦果。佛陀用十二因缘来描述这个不断集业感果的过程,《中论》说:“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卷第四)从烦恼生业,由业生苦,由苦引发烦恼,永远的循环下去。所以灭苦必先断集。  “灭”就是灭苦和灭集,关键在于灭烦恼和灭业。如果烦恼都没有了,业都没有了,那么苦也就没有了,正如《中论》所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卷第三)灭尽一切烦恼、一切业、一切苦,达到最圆满的快乐,就是涅槃。涅槃不等于寂灭,小乘认为心相续是无始有终的,阿罗汉的身体坏掉之后,心识就断灭了,因此小乘的涅槃叫做灰身灭智。大乘的涅槃不是这样,大乘认为心相续是无始无终的,由于大悲心的摄持,成就佛果之后,佛的法身报身不灭,化身则不断的示现成佛,皆为利益有情而常住世间。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云:“小乘涅槃,灰身灭智为无余;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为无余。”《入中论》说:“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道”就是灭烦恼、灭业、灭苦的方法和道路,一步步把苦集灭掉的过程就是修道,就是修行。灭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断恶修善,一种是自度度人。小乘是从个人出发,励力断恶修善而灭苦;大乘是自度度人而涅槃。《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修世俗菩提心论》云:……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卷第三)寂静行、出离道是小乘的走法,成就的是自己一个人;无边巧便行是大乘的走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道”无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法大厦的基础,是佛弟子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尤其对出家人更是如此。《俱舍论》说:“如世间轮有辐等相,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卷第二十四)如果把八正道比喻成一个轮子,那么正语、正业和正命就是代表戒律,相当于是轮子的中心;正见、正思惟、正勤和正念是代表慧,相当于从中心放射开去的一根根辐条;正定是轮子的外框。由此可见,定慧皆依戒而立,没有戒律的摄持,人很容易在定慧之路上误入歧途,那么什么成就都谈不上了。  佛法的戒律有别戒、通戒之分。别戒是对个人来说的,佛教徒的身份不同,别戒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比丘是比丘戒,对沙弥是沙弥十戒,对在家居士是八关斋戒和五戒。别戒有一定的时空范围,每尊佛根据当时的因缘所设的别戒也是不一样的。通戒的对象是所有佛弟子,如七佛通戒、菩萨戒,所有在家众和出家众都同样遵循,过去、现在、未来无差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愿度一切众生,自己的生命和一切众生关联起来,这些精神贯彻于所有戒律之中。《梵网经》说:“(诸佛法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卷第二)  断集就是运用业果原则对感果的方向施加影响。业一旦造下,就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必定会在未来感果。不过,业也是可以转变的,就好比植物嫁接。苹果树本来只能结苹果,若在它的枝干生长到一半的时候锯掉,把梨树的枝干嫁接上去,就会变成结梨的树。而且嫁接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等到这棵树快死了,生命力已经很弱的时候再去嫁接,就无法成功。我们造业和转业也是一样,要把恶果转变为善果,需要内心能够堪能接受善法。如果我们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多的恶法,障碍的力量很大,就很难接受佛法了。所以,改变生命、灭苦断集,关键靠的是心的生命力。内心障碍越轻,接受佛法的能力越强,改变业果的力量就越强。这好比在足球场上踢球,你可以把球踢到东边,也可以把球踢到南边、北边、西边,球的轨迹跟你的心有关系,心想把球踢到哪个方向,球就会到哪个方向去;同时,这也跟你踢球的技术有关系,技术不好的话,想踢到东边,说不定球会跑到西边去。修行也是如此,我们的业与心有关系,心与修行的功夫有关系,修行要去面对我们的业、改变我们的业,就要从心上着手。《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经云:‘不得贪欲、瞋恚、愚痴邪见。’故知万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便行重罪。今欲缄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既心会于道,身过不遏而止;意顺于理,口失不防而灭。”(卷第二十七)  出家之路,是用心去抉择的生命方向。一旦抉择清楚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永不动摇,不断减轻恶法的障碍,增长佛法的力量,如此我们的业才会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成就佛果。  二、励力忏悔,净除修道业障  在踢球之前,首先要把球场的障碍物清除干净。所有的公路、铁路,乃至飞行航线,都要事先把一路上的障碍清除,车辆、火车、飞机才能够顺利通行。修道亦复如是,必须要先把身心当中的障碍清除干净,修道才能顺利,所以一定要至诚的忏悔业障。《佛名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卷第八)《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既知其患苦,则应挫而灭之。灭苦之要,莫过忏悔。”(卷第二十七)  如果内心的障碍没有忏悔掉,就会有恶法的力量挡道,让我们没办法修下去。比如手上扎了一根刺,要立刻把刺挑出来,这样才会很快康复。如果不及时把刺挑出来,过两三天就会化脓,最后手指就坏了;再不治的话,可能整个手掌都会烂坏;再不治疗的话,或许生命都有危险。肉体上的伤口会恶化、扩散,内心的业障同样如此。很多人修行修不上去,就是因为有业障。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业障,总是在眼前找原因,却找不到。业障是无始劫以来积累的,不知道在哪一天,哪一颗种子现行了,就会把人障碍住,很难过得去。所以一旦自己起了烦恼,有了问题,身心不舒坦,就一定要忏悔、拜忏、祈求。《金光明最胜王经》说:“若有造罪,一刹那中不得覆藏,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若有犯罪欲求清净,心怀愧耻,信于未来必有恶报,生大恐怖,应如是忏。如人被火烧头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复如是,即应忏悔,令速除灭。”(卷第三)  不仅宿世的业障需要忏悔,我们当下的身语意三业若不如法,也是不断地在积累新的业障。比如在团体里很容易对身边的人观过,当看到别人有一大堆毛病,自己又没有悲悯心,就会很苦恼。观过是让别人的过失跑到自己心里,成为自己的障碍。本来是别人的问题,被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了,还不断去观察,内心不断去缘它,就会形成观过的心,不知不觉自己就把问题接受下来,变成自己内心的障碍。如果这种障碍一直在内心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善法就再也进不去了,因为内心已经失去了吸收善法的能力,都被恶法障碍住了。如果恶法和业障一直在现行,善法就一直无法产生,所以必须要忏悔。《大乘集菩萨学论》说:“譬如苗稼为草所覆而不滋茂,是菩提芽为烦恼覆,亦不增胜。若不行对治思惟悕求,何容解脱令彼增长?汝诸世间一心伺察,罪业清净则身器清净,说为正觉。”(卷第十)  我们的业障是很深的,“往昔所造诸恶业”,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所以恶业非常重,障碍非常大。只有借助三宝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才能净除,不可能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就能解决问题。自己整天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这都是不行的。觉察到心里的障碍之后,就去努力拜佛、祈求、忏悔。忏悔是很好的用功方法,能够坚持这样做,人的整个身心就会很安稳。  忏悔有悔过、对治、制止和依止四种角度,应该相互配合,如《大乘集菩萨学论》说:“复次罪清净者,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卷第十)  忏悔时要避免悔箭入心,也就是过分的自责和反省,缘不到善法和光明,看不到改过自新的希望,导致自己长期处在巨大的紧张和压力之下,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这种现象不是正常的学佛心态,一定要调整过来。如《大智度论》说:“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若有二种悔,不作若已作,以是悔着心,是则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卷第十七)  因此忏悔时一定要提起皈依三宝的力量,把三宝作为我们信心和力量的不竭源泉。忏悔业障不是让自己一味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而是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发起广大的善心善行,以善业之力抵消业障之力。积极的消罪方便有很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说:“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复有四种对治业障。云何为四?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三)  障碍减轻了、身心安稳了,我们就很容易接受佛法,善法就很容易入心。如果听一次佛法就能够记住和相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身语意当中能够体现出来,就说明我们学佛很得力、很有功夫。《大宝积经》说:“若在家若出家而有辩才,何以故?以心净故而令智显,以智显故而显辩才。”(卷第九十九)相反,如果只是天天口念,天天讨论,而没有把佛法用在心上,那么佛法跟我们的业就没有太大关系。  佛法是心法,一切都是跟自己的心有关,修学佛法的功夫体现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上。内心快乐与否是修学佛法的晴雨表。内心觉得学得快乐,就说明佛法学对了;如果学得很苦,没有现法乐,就说明学得有问题、学错了。修行要有现法乐住,才能修得长久。如果没有现法乐,感觉修得很苦,那么就容易放弃修行。假如自己平日能用得上一个法,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让它现行,虽然还没有彻底断灭,但也有利益,也有快乐,这就叫现法乐。如果能持续地住在现法乐上,那么整个人的心态就会很好,烦恼就起不了。当善法一直现行的时候,恶法是起不来的。  修行就是把苦变成乐,空变成有,无常变成常,最后达到涅槃,即是常乐我净。当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一切业都没有了,就叫究竟涅槃,所以涅槃是快乐的,不是死了才叫涅槃。快乐有很多层次,修行越是深入下去,快乐也就越多,所以修行是越来越快乐的。《顺正理论》说:“又契经言,乐有五种:一出家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菩提乐,五涅槃乐。”(卷第七十七)《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第一法宝所谓涅槃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卷第一)《大般涅槃经》说:“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无变。”(卷第二十一)涅槃也可以分分断证,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涅槃。比如灭了一分慢心,当下就能得到不慢的快乐;灭了一分贪心,当下就能得到无贪的快乐。所谓分证涅槃,就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证到涅槃,这样去理解,佛法就变得很实在。如果对涅槃的意思搞不清楚,修学佛法就不容易坚定。  出家修道,要好好地忏悔业障,让内心安稳快乐、充满善法,得到现法乐,慢慢就能走得上去,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越来越远。  三、珍惜因缘,营造和合团队  出家本身需要极大的善根福德因缘。一个僧团里有这么多人一起学佛出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同行道友之间的法谊,应该比世间的兄弟之情还要深厚,因为大家都是同心同愿求取佛道,能有一起共住、共修的因缘,要倍加珍惜。  清净和合的僧团非常珍贵、非常殊胜。俗世中的团体靠利益关系维系,僧团则完全不同。在僧团里,大家做事不会计较利益,许许多多人一起做事都很平稳顺畅,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很高兴、很开心,跟在世间做事的感觉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发心。在清净庄严的三宝地,在僧团中,我们的向道之心、奉献之心都很容易生起来。而在另外一个环境下,因为缺乏这些清净的外缘,我们的心就发不出来。这就是增上环境对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意义。  增上环境是僧团里每个人共同创造、共同努力的结果,跟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积极主动地维护团体的和合。大家在团体中一起共事,如果发生矛盾或问题,我们要去反省自己的过失,及时忏悔、念佛、诵经,把矛盾解决掉,这才是一个修道人应有的基本心态,而不是一旦遇到不顺利、不开心的事情,就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这种起心动念是错误的,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团队的和合与团结,要靠大家互相接纳包容、拉拔提携。《阿术达菩萨经》说:“菩萨法与一切天下人共合适,不疏远,是则菩萨身行善。”《大宝积经》说:“菩萨成就四法处世无怨。云何为四?一者,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者,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者,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者,于菩萨行无轻毁心。”(卷第九十八)  同行道友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出家之后,有了清净的道场,有了具量的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同参道友。一个道场有那么多出家人,每天人来人往,真正与自己业缘近的只有同行道友。同行道友是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人。一般跟善知识不容易经常在一起,只能偶尔见面,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和同行在一起。如果同行之间的业缘没有用心去建立,没有把佛法用到周遭的同行道友身上,没有促进团体的团结增上,结果反而会成为彼此的障碍。同行之间互相障碍,就是影响自己修道的障道因缘。反过来说,如果同行道友之间有很好的业缘,那么出家学佛的道路则更加顺畅。  如何在与同行道友的相处中运用佛法呢?思维无常和学会随喜是两个很重要的方法。  无常体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比如今天某人突然发火,若自己思维这是无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内心就容易过得去。自己要是去想:“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发一通火?”就很容易产生执著分别,引发内心的烦恼。把世界上一切不正常的现象都看作是无常,才是在修无常,才是佛法。如果认为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你对我好,明天也一样对我好,今天你对我不好,明天也一样对我不好,这就比较麻烦了,这都是世间法。我们所看到的种种变化,其实就是无常的本质。如果时刻用心体会无常,那么外在的境界就不能影响我们的心。如果不是这样作意的话,天天瞧这个人看不惯,看那个人不顺眼,那都不是佛法,只会让自己天天叫苦不迭。简单地说,心里过不去就是苦。苦是怎么来的?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执著。如果认为境界本来就是不实在的,都是因缘所生法,所谓的本质是没有的,把境界观成空的,痛苦就没有了。《中论》说:“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卷第三)《入菩萨行论》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有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如果不能观空,面对外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无数的分别、计较、执著,哪怕这一件事情过去了,但心里的苦因还是有残留,那么下次再遇到境界的时候内心还是会苦。所以,我们要常常去思维无常。  随喜别人也是相当重要的,要学会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成办佛法的事业,需要非常多人参与,众缘和合才能做成,不是靠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的。有的人觉得“这件事跟我没关系”,就漠不关心;有的人看到别人做了事情,自己什么也没做,心里就很难受。这两种心态都不好。我们应该如是思维:“别人做好了,我是团体中的一分子,我也有功德。”这样心里就会很欢喜,功德也能增长。大家各司其职、安住本位,互相随喜善法,那么每个人都能得到整体的功德,团体和个人都会越来越好,和乐无诤,辗转增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现在世中见他富贵不生贪嫉,作是思惟:彼人富贵皆宿福生,以我贪嫉岂能侵夺?以是因缘,应永断除悭贪嫉妒,若不除断,常受贫穷无复威力。以是义故,菩萨观之除其贪嫉,于他富贵生随喜心,不舍毫厘获大功德。”(卷第五)《月灯三昧经》说:“童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所而起亲想,是诸众生所有善聚而生随喜,昼夜六时于彼福德而生随喜缘一切智,以缘一切智心于一切众生所而生福德,是菩萨以此善根速得此三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六)  成佛虽然漫长,但佛法并不遥远。佛法是很现实的,是可以一点一点落实的,在每一个境界中都可以用到佛法。用心经营清净和合的团队,是出家修行用功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现实的下手处。  四、牢记责任,坚守菩提大愿  出家人仅仅爱道、乐道还不够,还要守志奉道。守,是坚守、固守;志,是志向、志愿,也就是愿心。守志,就是要固守菩提大愿,不能中断。最重要的是奉道,就是依教奉行,实践这个“道”。如果只是爱道、乐道,没有大愿,那么说的、做的都不过是个人情绪的表现罢了。光是嘴上说好,而没有办法在言行上体现,这表明自己的志向还没有守住。必须时时刻刻固守菩提大愿,心才会有方向。  我们要常常反问自己:“出家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只有清楚意识到出家的意义,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僧才,应该为佛教、为道场、为国家尽到什么责任,活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不是优游度日、虚生浪死。一定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发心、不忘宏愿。《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何谓检校?检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顷,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几心欲摧灭烦恼?几心欲降伏魔怨?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念苦空无常?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生受苦?几心发念菩萨道业?几心欲布施持戒?几心欲忍辱精进?几心欲禅寂显慧?几心欲慈济五道?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几心欲超求办所难办?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卷第二十七)  佛法要靠一代又一代不断的传承下去。如果没有人出家,世人就不知道佛教的存在。如果出家人不去讲经说法,寺庙里不办法事法会,不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芸芸众生如何知道学佛、信佛呢?纵观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认识佛法、了解佛法呢?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佛法充满了误解,以为信佛就是到庙里面烧烧香、磕磕头而已,几乎不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出家,并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解脱,更要发誓续佛慧命、绍隆佛种!  当年伟大的世尊在决心出家之际,曾发下了四个大愿。《毗尼作持续释》中说:“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一谓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涂诸恼患,我当济脱,令断恩爱!二谓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其出离!三谓愿断众生邪见。谓众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贱彼,心存邪见,不慕圣道,我当开化,令入正真!四谓愿度众生苦轮。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眼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故云出家功由菩萨也。”(卷第四)  要有菩萨的发心,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否则跟一个在家人有什么不同呢?《大庄严法门经》说:“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卷第二)  我们追求至善至高的人生境界,开创广大的利生事业,这些都是能够做到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呢?不是仅仅埋头劳动干活就可以的。佛法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愿心,有愿力才有动力。现在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动力不强。比如在世间参加某个培训班,事先要清楚自己要学到什么东西,获得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否则肯定是学不下去,学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兴趣。连自己的愿望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动力呢?出家更是如此,既然抛弃了一切世间追求,放下了所有亲友眷属,内心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清晰、非常坚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东西,出家到底要做些什么。否则没有理想、没有愿力,怎么可能觉悟?必定是学不到东西、走不下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发大誓庄严,常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不疑我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用实法利益众生,令出颠倒。”(卷第二十五)  出家修道,要不断地坚定信心,坚定宗旨,脚踏实地去行持。所谓“心行、缘聚、果成”,就是说内心发心发愿,就能吸收外在的养分,缘就能聚在一起,最终果就能成就。做大事需要广大的因缘,所以内心一定要发起广大的愿力!《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大誓庄严,不齐限众生‘我当度若干人,不度余人’,不言‘我令若干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人不至’,是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众生故大誓庄严。”(卷第四)要把这个菩提大愿守住,然后去做,那么很多因缘就会聚集起来,发的大愿就能够成就。这就是所谓愿力不可思议、缘起不可思议!
馆藏&141530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歌手平凡之路狮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