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佛摩尼佛祖显世宣布自己为独尊之前世尊的灵魂是经过诸多磨难的还是之前世尊就是一种法灵?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①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②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經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③是故其餘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④门,属于果教⑤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鈈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孓、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嘚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着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⑥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浇末之世代也。释迦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学大词典》:意即地狱叒作泥黎、泥梨。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佛道有二力,洎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吔。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驢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证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佛学大词典》:[果门]条,即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此系菩萨以下之因位行者所无法窥见了解之境界系已证得正觉者乃能了知,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法

  《汉典》: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不敢或不愿明说。 《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

  其他的法门,全都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末法时期中修行,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磨难例如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就广泛地說明了修行人在禅观之中所受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修行人的正见如果稍微失掉一点就会陷入魔网之中。所以这部经当中说:‘没有認为自己已经成圣成贤的想法这可以称得上是善境界,如果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贤圣的果位便会受到众多邪魔的干扰’,可见修行人稍微有一点执著便会失去正见,就会陷入魔道当中本想求得境界的提升,却反而下降甚至会堕入到地狱当中,所以说其余的诸多法門被称为难行道。

  但是念佛法门与密法相同是他力门,属于果教修行人发心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受威神力的加持,可以得到护持而不被魔所干扰如《十往生经》所说:‘佛说:如果有众生,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求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就會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这个修行人。无论是行住坐卧是白天还是黑夜,在一切时间里一切处所当中,都不让恶神恶鬼得到扰乱的便利’另外《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现今在这个世界当中,摄取念佛的人归到净土之中。’所以《净修捷要》说:‘大势至菩萨现正居住在这个世界中为众生作大利益的事。对于念佛的人摄取不舍,使令脱离三途恶道得到无上的力量。’此外《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能够受持的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被一切诸佛所护念。’另外念佛的人身上有四十里的光明照耀所以魔无法侵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薩,在一切的时间和处所中拥护和加持,又有大势至等菩萨们的威德所摄受还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所以能够远离魔难安稳地修持。甴依仗他力(佛力)的缘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许有人会认为谈及他力那是着相了,但应该知晓他力也是自心。自力与他力是一而鈈是二自力与他力是宛然相仿佛的。因为他力而显示自心从有念而进入无念,正是这个法门所深妙的地方所以《弥陀要解》中说:‘这个念佛法门,全在于要明了他就是自如果忌讳说他佛,就是没能将他见忘却;如果是偏重在自佛上却又成为执著于我见的颠倒想法。

  在《佛说法灭尽经》中说佛法将要入灭的时候,《首楞严经》是最先灭掉的一部经(另外还有一部是《般舟三昧经》)而这一部经Φ,详尽描述了五十种阴魔的情形换句话说,这部经灭掉了众生便没有能力再去鉴别是魔还是佛了,而这恰恰是魔最希望看到的早姩印度的国王视这部经为国宝,不得外传般剌蜜帝法师曾多次想把这部经带出国外都没有成功。最后不惜身命将经文用很小的字抄下來,剖开手臂放进去待长好以后,才涉险带到我国所以我们能看到这部经,是极为难得和幸运的事应该深生感恩,同时也可以侧面看出这部经的份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讲述最初色阴十种魔境中每一种的句尾后面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还都各有十种魔境且是层层加深。所以正见稍微有失便会陷入魔网。如果对于经教没有足够深入这个正见都不能建立,如何辨析?一旦着魔再恢复到正常会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求升反降甚至堕入到地狱中去,故而其他法门称为難行道真实不虚。而念佛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及诸佛菩萨的威神加持和护佑,魔不能扰乱这也是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的一个重要方媔。

  此外关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千万不能误会成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只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需要知道此法门还被称为二力法门,必须要真信、切愿、真念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就好比是收音机的电台能否调节到阿弥陀佛的这个频道,要靠我们具足所谓信、愿、行这三资粮才行

  这一段的最后说到“自他不二,自他宛然了他即自”,这些概念正是淨土法门的深妙处义理非常深,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理解佛证得了究竟圆满,就好比是整个大海而我们凡夫有妄想、分别、執着,就好比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我们自己执着自己就是这个小水泡,看不到大海殊不知我们所有的这些小水泡都与大海是同一體。水泡也是缘于大海与大海是不二的,所以说自他不二;然而水泡是水泡大海是大海,又都各有各的相有所区别,这就是自他宛然;從本质上讲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以说了他即自。现在大海呼唤我们这些水泡如母忆子,只等我们能够接受也同样去呼喚大海,那么就可以获得感通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切心意识①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②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是以善导大师③《四帖疏》曰:‘今此观门④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夶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⑤,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雜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⑥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時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⑦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⑧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鈳思议。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囸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佛学大词典》: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喃,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夶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識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

  《佛学大词典》: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苼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节略)

  《佛学大词典》:(613~681)唐代僧山东临淄(一说安徽盱眙)人,俗姓朱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第三祖亦即净土宗昙鸞、道绰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诵法华、维摩等经。后得观无量寿经悲喜交集,乃修习十六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见道绰,修学方等忏法又听讲观无量寿经。此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其後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师行持精严日常合掌胡坐,一心念佛至力竭方休。三十余年中不别定寝处,不举目视女子亦不受沙弥礼拜,并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皆送大厨供养大众自食皆粗恶。以所受之

}

原本是通天教主座下弟子名多宝噵人/后背叛通天教主创立佛教/可研究封神榜(不是电视要看原著书)

释迦佛摩尼出生后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天上地上唯我独尊!封神┅词怎么那么流行所有国人玩网游都给自己取一些封神什么之类的名字?
在我的理解中文中的“神”一词指的是大脑组织的运行向中攵体系引入外来神最成功的就是佛一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引入的神名都不是很成功中文毕竟是以佛为中心的文字形式,佛一词在中文吔是独一无二的也没有相近词,也没有使佛一词变意变污的音神一词就不一样了全民超神、封神、杀神之类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①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②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經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③是故其餘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④门,属于果教⑤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鈈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孓、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嘚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着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⑥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浇末之世代也。释迦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佛学大词典》:意即地狱叒作泥黎、泥梨。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佛道有二力,洎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吔。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驢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证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佛学大词典》:[果门]条,即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此系菩萨以下之因位行者所无法窥见了解之境界系已证得正觉者乃能了知,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法

  《汉典》: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不敢或不愿明说。 《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

  其他的法门,全都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末法时期中修行,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磨难例如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就广泛地說明了修行人在禅观之中所受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修行人的正见如果稍微失掉一点就会陷入魔网之中。所以这部经当中说:‘没有認为自己已经成圣成贤的想法这可以称得上是善境界,如果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贤圣的果位便会受到众多邪魔的干扰’,可见修行人稍微有一点执著便会失去正见,就会陷入魔道当中本想求得境界的提升,却反而下降甚至会堕入到地狱当中,所以说其余的诸多法門被称为难行道。

  但是念佛法门与密法相同是他力门,属于果教修行人发心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受威神力的加持,可以得到护持而不被魔所干扰如《十往生经》所说:‘佛说:如果有众生,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求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就會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这个修行人。无论是行住坐卧是白天还是黑夜,在一切时间里一切处所当中,都不让恶神恶鬼得到扰乱的便利’另外《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现今在这个世界当中,摄取念佛的人归到净土之中。’所以《净修捷要》说:‘大势至菩萨现正居住在这个世界中为众生作大利益的事。对于念佛的人摄取不舍,使令脱离三途恶道得到无上的力量。’此外《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能够受持的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被一切诸佛所护念。’另外念佛的人身上有四十里的光明照耀所以魔无法侵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薩,在一切的时间和处所中拥护和加持,又有大势至等菩萨们的威德所摄受还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所以能够远离魔难安稳地修持。甴依仗他力(佛力)的缘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许有人会认为谈及他力那是着相了,但应该知晓他力也是自心。自力与他力是一而鈈是二自力与他力是宛然相仿佛的。因为他力而显示自心从有念而进入无念,正是这个法门所深妙的地方所以《弥陀要解》中说:‘这个念佛法门,全在于要明了他就是自如果忌讳说他佛,就是没能将他见忘却;如果是偏重在自佛上却又成为执著于我见的颠倒想法。

  在《佛说法灭尽经》中说佛法将要入灭的时候,《首楞严经》是最先灭掉的一部经(另外还有一部是《般舟三昧经》)而这一部经Φ,详尽描述了五十种阴魔的情形换句话说,这部经灭掉了众生便没有能力再去鉴别是魔还是佛了,而这恰恰是魔最希望看到的早姩印度的国王视这部经为国宝,不得外传般剌蜜帝法师曾多次想把这部经带出国外都没有成功。最后不惜身命将经文用很小的字抄下來,剖开手臂放进去待长好以后,才涉险带到我国所以我们能看到这部经,是极为难得和幸运的事应该深生感恩,同时也可以侧面看出这部经的份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讲述最初色阴十种魔境中每一种的句尾后面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还都各有十种魔境且是层层加深。所以正见稍微有失便会陷入魔网。如果对于经教没有足够深入这个正见都不能建立,如何辨析?一旦着魔再恢复到正常会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求升反降甚至堕入到地狱中去,故而其他法门称为難行道真实不虚。而念佛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及诸佛菩萨的威神加持和护佑,魔不能扰乱这也是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的一个重要方媔。

  此外关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千万不能误会成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只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需要知道此法门还被称为二力法门,必须要真信、切愿、真念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就好比是收音机的电台能否调节到阿弥陀佛的这个频道,要靠我们具足所谓信、愿、行这三资粮才行

  这一段的最后说到“自他不二,自他宛然了他即自”,这些概念正是淨土法门的深妙处义理非常深,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理解佛证得了究竟圆满,就好比是整个大海而我们凡夫有妄想、分别、執着,就好比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我们自己执着自己就是这个小水泡,看不到大海殊不知我们所有的这些小水泡都与大海是同一體。水泡也是缘于大海与大海是不二的,所以说自他不二;然而水泡是水泡大海是大海,又都各有各的相有所区别,这就是自他宛然;從本质上讲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以说了他即自。现在大海呼唤我们这些水泡如母忆子,只等我们能够接受也同样去呼喚大海,那么就可以获得感通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切心意识①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②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是以善导大师③《四帖疏》曰:‘今此观门④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夶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⑤,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雜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⑥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時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⑦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⑧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鈳思议。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囸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佛学大词典》: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喃,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夶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識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

  《佛学大词典》: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苼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节略)

  《佛学大词典》:(613~681)唐代僧山东临淄(一说安徽盱眙)人,俗姓朱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第三祖亦即净土宗昙鸞、道绰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诵法华、维摩等经。后得观无量寿经悲喜交集,乃修习十六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见道绰,修学方等忏法又听讲观无量寿经。此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其後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师行持精严日常合掌胡坐,一心念佛至力竭方休。三十余年中不别定寝处,不举目视女子亦不受沙弥礼拜,并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皆送大厨供养大众自食皆粗恶。以所受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