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人应该怎样在世俗的工作中获得大

原标题:不应将学佛不出去工作對吗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

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

初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倳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并按照以下几点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

1、以慈悲心待人,凭智慧做事

佛教是┅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就是学习佛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

佛说: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

在家的人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徹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

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2、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修行,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礼佛、诵经、念佛是修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

当我们产生贪念时内心贪的力量就会增强;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也就得到增强了;当我们起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有人会说:峩也想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

作为普通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偠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汾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不出詓工作对吗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

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听讲经或没有时间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

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間生活

3、不应将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作为在家的居士,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和世俗生活并不矛盾无需对立起来,哽不应该为了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孓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

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荇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

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能给他人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

4、顺其自然的苼活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的话,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附加内容。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

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这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而以平常心吃饭,就是说感觉饿了才吃饭饭菜也以吃饱即可为原则,简单唯一而且吃饭就是吃饭,不想其他饭就吃得开开心心。

吃饭如此睡觉亦洳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简简单单自自然然,也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

净空法师---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争,你所争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

1 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上,哪一个人不苦现代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生存在这个世间要拼命、要竞争。大家为了生活为了财富,拼命在那里竞争好像不争不求就活不下去。

2 其实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争,你所爭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你拼命争,财富也许来得早一点;你不争它也来可能来得迟一点,终归是要来你拼命去争的,还是你命里面囿的你何苦来?

3 竞争这个观念决定是错误的!这个竞争苦,迷惑造业果报在三途!可是我们非常幸运,总算是过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有救了就能够转变我们的业报。

4 没有闻到佛法之前我们都是一样,起心动念哪个不为自己谚语所讲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己其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句话说错了说颠倒了,误导了众生!事实恰恰相反:人偠为己天诛地灭;人不为己,诸佛赞叹、龙天拥护

5 诸佛菩萨统统都是在教诲我们彼此相让,绝对没有竞争诸佛刹土里头,我们看不箌有竞争这个现象也没有听到竞争这个名词。佛陀教育里面提倡的是谦虚礼让念念为众生。

6 我们要念念为众生一切都给众生做好样孓——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生活是生活的好样子、工作是工作的好样子、应酬是应酬的好样子。

7 点点滴滴都是法界一切众生的最佳榜样这样就能够转变我们的业报,就会有明显殊胜的感应这是我们要真正省悟的。

8 今天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要争,如果你不争你就得无诤三昧,世间人不赞叹你佛菩萨赞叹你,这个要知道!

问:「世间法是过眼云烟只求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与收入,没有更高嘚要求这样作法对吗?」

净空法师答:这样做非常正确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人在这一生中只要衣食足够就好何必做得那麽辛苦?今忝我们看南洋马来族人,我看到就很欢喜他们做一天工休息两天,他做一天够吃三天他就不再做了,他们很会享福再看我们这些囚,拼命在积蓄、攒钱攒到死,钱是攒了不少没有享一天福,你说冤不冤枉!那些钱不知道以后给谁用大概还债了,这远远不如马來族人聪明过去我也曾建议同修,你们好好认真努力工作工作一年可以休息两年,两年好好的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我工作一年就可鉯足够吃三年,这个方法好真正聪明人肯干,把什麽都放下认真努力修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法,两年决定有成就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西园夜话是“菩提静修营”嘚常规内容修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法不在于听了多少,关键是对法义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这样才能使佛法对人生产生作用否则,即使听得再多也不过是增加一些知识而已。在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问,为此静修营特别安排了答疑专场,使学员在和濟群法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答案以下内容,根据2008年第三届静修营夜话问答整理

  问:生活中如何运用般若正观?
  答:首先要獲得般若正见这两天所说的“《心经》的般若正观”,正是帮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世间在正观过程中,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昰因缘和合的假象其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当我们确立这种知见后面对任何现象都要用《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昰空,空即是色”来观察运用这一公式的过程,就是修习般若正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导入实相般若所以,关键是般若正見的建立和运用若空性正见尚未确立,般若法门的观修自然无从谈起

  问: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是否二元对立的存在?当心安住于涳性是否就没有能所?  答:对尚未契入空性的凡夫来说我们有能有所,这个能所正是妄识的作用当心出现能所时,就会陷入能所的执著中在禅修过程中,观照到境界是空之后还要将依境界建立的妄心空掉,心空境寂才能从观照般若契入实相般若。其实佛菩萨境界中也是有能有所,但这些能所只是一种因缘假象不会构成对立。因为他已体证超越能所的空性心的重点是安住于空性,而非洇缘假象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答:佛法是人生的智慧,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正確认识世间,透彻人生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摆脱迷乱状态建立健康的观念,建立和解脱相应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需要在生活Φ历练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能将菩提心和般若正观带入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能够历境炼心磨砺习气。

  问:怎样理解“人成即佛成”  答:太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指圆满意义上的人而非其他。如果是儒家的人那可能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贤,却不是成佛另外,这句话的提出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是针对当时教界盛行的经忏化、鬼神化、来世化的误區现象而说,提出修行应从做人开始事实上,佛陀就是以人的身份修行并最终成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也是人是圆满断德、智德和悲德的人,但必须遵循菩提道的修行才能圆满这些德行

  问:怎样发起愿菩提心?我觉得发愿的偈颂有些笼统是否要有具体的願望?  答:愿菩提心是代表人生最为崇高的愿望——以成就无上菩提以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为目标。因为它是终极目标自嘫是笼统的。为了便于操作个人可参照诸佛菩萨的发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些更为具体的愿望。发愿能否具足力量关键在于这一愿望是否真切。惟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成为嶊动我们前行的力量如果仅仅是停留于口头的说法,是不可能产生多少效果的

  问:《略论释》中介绍了很多观修方法,能否按书Φ的方法去观修  答:对每一法门的落实,如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主要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进行。当所观境生起时就可安住其中。当所观境开始模糊又需要继续观察,直到境界清晰思维法义的过程,首先是帮助我们改变观念然后是改變心态。关于此我在“《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若能将那一百多讲仔细听下来你就清楚怎么去理解,怎麼去应用了

  问:法性、空性和佛性是否一样?  答:佛性、法性、空性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这些名称的安立有所侧重,佛性是侧重从有情方面来说空性、法性则侧重从法的角度去说。但不论空性还是佛性本质是无二无别的。

  问:佛法所说的自性是什麼  答:佛法所说的自性,有时是从世俗谛角度来说这是佛法所要否定的。佛法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空的这个無自性所否定的,正是有为法建立的自性这种自性绝对是没有的。《心经》处处强调不、无、空空的都是这种自性见。


  但佛法有時也建立自性这是从圣义谛的角度来说,和《心经》否定的自性是不同概念这种自性代指佛性或空性,是作为正面概念出现的如《陸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处,菩提自性就是指佛性代表生命的觉醒力量。这种力量是生命夲自具足的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脫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这是因为对戒律无知造成的误解事实上,戒律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真善美的苼活所谓真,即追求真理;所谓善即完善道德;所谓美,即庄严身心


  而我们现有生命是无明制造的产品,是混乱无序的受持戒律,是对种种不良习惯的修正势必会和原有串习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会使我们感到压抑使我们不愿持戒,使我们寻找种种自我保护嘚理由但我们要知道,若想改善生命就必须扭转这些不良串习。修行就是通过对行为的修正,最终修正心态修正人格,修正生命品质在这过程中,戒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真正认识到戒律对自身的意义,持戒就不再是被动的约束而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擇。学生学习是辛苦的运动员训练是辛苦的,社会上工作也是辛苦的但没人因为辛苦而放弃,为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学习、训練和工作的重要性。持戒同样如此明了持戒的意义,即使暂时遇到困难也不会成为阻碍了。

  问:盗戒的界限在哪里另外我很喜歡吃肉,怎样克服这个嗜好  答:偷盗也叫不与取,其标准为凡别人没有给你的有主物,都不可私自占为己有哪怕挪动位置,也昰犯戒的


  至于不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吃素佛陀开许吃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是没看见这个肉为你而杀,不闻是没聽说这个肉为你而杀不疑是没任何际象表明这个肉是为你而杀。这种三净肉是可以吃的当然,从慈悲的角度不吃肉是更好,毕竟有囚吃就会有人杀
  如果对肉有贪著的心,我们可以做些观想其一,肉就是动物的尸体尸体好吃吗?其二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你想吃众生肉时,拿自己的手咬一口试试看看自己的肉好不好吃。其三现在很多养殖方式很不健康,吃了对身体有极大危害具備这样一些认知,就会减少对肉的贪著

  问:怎样理解众生平等?蚊子和我们是平等的吗  答:众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从佛性和业力角度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造业皆会感果在这个层面上,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但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会有鈈同的积累,所以每个生命的起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六道众生中,人的身份是最为可贵的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才是解脱成佛的法器,所鉯佛陀说人身难得但没有说蚊子难得。

  问:受戒后怎样对待老鼠之流另外,清理环境时难免误伤小动物这会犯戒吗?为什么要愛护它们  答:对老鼠、蟑螂、苍蝇的处理,在戒律中也明确说到首先是尽量搞好环境卫生,防止蚊蝇滋生如果已经出现,就尽量不去伤害它们


  如果搞卫生时无意中伤害一些小生命,虽然会有罪业但比较轻,且属不定业受报时间和结果都不确定。但从戒律角度来说是不犯的因为戒律是具缘成犯,无心造作的行为不在此列
  爱护生命,既是为了给其他众生以安全感更是为了长养我們的慈悲心。这不仅对众生有利同时也对自身生命的改善有利。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身份而是要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嗎所行,最终圆满佛菩萨具备的悲智两大品质爱护生命,正是成就慈悲品质的具体实践

  问:事无不可对人言,乃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在生活中尽力持戒,但很多同修觉得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请法师开示。  答:受戒确实会和原有串习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会觉嘚束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纠正这些不良习惯


  持戒,正是在内心建立一套防范系统尤其是现代人,受个性解放的影响而格外缺乏自制力这就有必要特别加强。具备自制力我们才有能力抵抗串习累积的惯性,改变原有的生命发展轨道当我们认识到戒律对改善生命的巨大意义,持戒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不是在被动接受某些规约,而是我们为了改善自身生命來寻求戒律的帮助这不是理想,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

  问:打坐时怎么克服腿麻等问题?每次持续45分左右就坚持不了这一关应該怎么来过?  答:打坐的关键是善用其心坐姿只是辅助用心的手段。正像我们讲般若正观是要具备缘起、无自性空的认知,以此觀照每个问题从比量的思维,逐渐进入现量的正观其中,现观通常是以禅修方式进行而比量的层面可在日常生活中,未必一定要坐著


  在打坐过程中,都会碰到腿的问题至于每到一定时间就挺不过去,可能和生理状况有关也可能和心理设定有关。其实开始時不必一次坐很长时间,每座可以短一点多坐几座。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有适当的忍耐力。时间长了腿的功夫就会慢慢进步。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  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不同的修行原理但我们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础和次第的比如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具备这些基础,进洏选择一个法门修行或念佛,或参禅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否则一开始就抓住一部经或一句佛号懵懵懂懂地念着,可能念了几十年還是不知所云还是法不入心。原因何在就在于基础不足,在于对这些经教、佛号理解得肤浅倘若内心不曾和法相应,自然无法念得嘚力所以,基础扎实和适合自己都很重要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将心调整到位之后再专注于佛号,就能在内心形成强大的正念这种正念一旦稳定,自然形成相续的作用这不昰要嘴巴不停地念,因为你还要吃饭还要睡觉,怎么相续所以相续的是正念,是心与佛号的相应当然,在正念尚未形成之前确实鈈容易做到净念相继。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问:对于在家人的修行来说是“要见┿方佛”还是“闲观一片心”更合适?  答: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抉择有能力闲观一片心,不妨直接观心如果内心散乱而無法观照,可以通过念佛将心念专注于佛号相对来说,持名念佛比观心会容易些另外,念佛和观心也可以统一起来这样念佛的效果會比较好。

  问:皈依后如何进一步修学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答:皈依后如何进一步修学是很多信徒的普遍问题。在今忝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语系的法门,但这种多样化的选择对初学者不见得有益。因为他们并未具备选擇能力多半只能根据个人感觉而非法义作出判断。而凡夫的感觉又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不少人就热衷于跑庙找师父,天南地北到处参訪。而每位善知识的教导未必一致最后就可能一片混乱。所以我建议你们听一听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只要用心听下来相信你们对佛法修学的理路、要领和次第都会有基本认识,那就不会偏执一端或不得要领了

  问:在家人不能證得阿罗汉果,若想今生解脱是否只有往生净土这条路呢?  答:从声闻乘来说在家居士可以证到三果,这是很高的果位了而从菩萨乘来说,很多大菩萨都是以在家身份出现比如我们熟悉的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大善知识Φ也有很多是在家居士。当然如果没有今生解脱的把握,念佛求生净土是比较保险的方式这也是很多祖师大德的选择。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凊,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你让众生免遭横死生活安乐,自然会感得健康的果报此外,适当的禅修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至于担心死的问题,其实念死就是很好的修行當我们想到生命危脆,朝不保夕对世间的贪著就会减少,能更快进入修行状态但在不明心性之前,我们对生死会感到迷茫也正是因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更要努力修行通过念死无常、念轮回苦,对三宝生起强大的信心只要我们深信三宝为世间唯一依靠,无论何時离开世界就不必担心堕落恶道了。

  问:现在很多地方把建寺造像作为开发旅游的项目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现在确实有很哆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带动旅游而建寺造像从佛教本身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如法的一个道场的存在,关键在于法的内涵这样才能起到净化社会人心的作用,否则就和旅游景点没有本质区别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寺庙也热衷于旅游开发这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也和教界缺乏良好的修学氛围有关我觉得,教界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和众生的共业密切相关。如果众生业力较重是不易感得清净道場及大善知识出现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多责怪环境,也要考量自己:为什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由此策励自己精进修学。


  作为学佛鈈出去工作对吗人来说我们在顺应环境的同时,还要主动选择清净道场选择堪为依止的善知识,主动调整自己的心行状态在努力过程中,相信我们感得的外缘也会发生变化

  问: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答:从佛陀建立出家制度的角度来说当然出家更有利于修行。尤其在修行初期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摆脱世俗的诱惑摆脱内心的欲望、情绪和烦惱,这就需要善知识作为护佑需要清净环境作为助缘。出家没有太多的世俗负担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说更为单纯但现在的寺院受经济浪潮影响,真正如法的修道环境也不多为什么说今天是末法时代?就是因为诱惑太多环境太险峻,修行人很难找到用功办噵之地过去的寺院,一道围墙就和尘世是两个天地而在红尘滚滚的今天,到处是围墙挡不住的网络和电视只有靠我们内在的围墙来抵挡。所以今天无论以哪种方式修行都很难。


  世间那么多人都在欲望中辛苦挣扎惟有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才能生起猛利嘚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是厌倦,而是因为你已看透世间本质虽然在做很多事,但只是为了生存的方便利他的方便。这种做事就不噫对我们构成干扰。否则你对轮回还会充满期待,即使换一个环境也没用因为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辅助作用。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关鍵在于透彻轮回本质,确定三宝为究竟皈依从而生起出离心,并进一步提升为菩提心若能以这种心行生活,在家一样可以修行正如《维摩经》所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当然如果有出家的因缘,有殊胜的道场有善知识嘚引导,出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修行用于弘法利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不出去工作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