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从不信到 信宗教的故事?没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仰该怎么把宗教当成信仰?

原标题:为什么品牌都要有故事公司都要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仰?

著名奢侈品品牌香奈儿——香奈儿夫人(小名COCO),虽然她离开我们很久但是其经典的风格一直是时尚界的鼻祖。美妙的故事也成就了香奈儿品牌的传奇希望能活102年的阿里巴巴,坚持百年老店的信仰成就了如今的阿里帝国也成为了中國电子商务的名片。

其实有一段时间我也很困惑品牌故事、企业信仰看起来假大空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无非是一种企业宣传的方式而已时至今日我才真正明白这些内在的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有多么深渊。

我想论述这个观点应该从宗教开始我们来细数三大宗教,佛教距今巳经有2600多年历史基督教有2000多年历史,伊斯兰教有1400多年历史主流的宗教可以延续上千年宗教历经历史长河饱经风霜而愈发有活力,┅套驻扎在人内心的信仰体系是关键伟大的企业也都在慢慢将自己活成一种“宗教”,有着明确的价值主张甚至是仪式。

我们都很清楚宗教一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各地的实际统治者都是宗教教皇,而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宗教也一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统治者辅政的利器。

其实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就是宗教像“企业宗教”的不止阿里巴巴,互联网企业中的穀歌、腾讯传统企业中的海底捞、老干妈等也都有某种宗教色彩,只不过是他们彼此宣扬的教义遵从的礼仪并不一样。就好比佛教讲求因果报应、人世轮回、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事万物上帝就是主宰……企业文化通过样如此

《基业长青》中有一句话:坚持以一种宗敎般的热情和信仰来经营企业、完成工作,那么试看天下谁能敌?伟大的企业都把自己活成了一种“宗教”让员工成为了坚定的信徒。更有像苹果这样的企业不仅让员工成为了信徒用户都是“苹果教”的坚定拥护者,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品牌宗教”

每个知名品牌的背后都一段为人传唱的故事,或是悲壮、或是凄美、或是甜蜜;每一家伟大的企业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价值主张慢慢的这种主张转化為信仰,这信仰统帅着数以万计的员工也是企业迸发出惊人力量的源泉。每个著名的品牌都会有故事没有故事不足以震撼人心;每一個伟大的公司都会信仰,没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仰不足以支撑它强大的商业帝国

}

【李叫兽】初创品牌:如何建立宗教一样的粉丝信仰

如果你打开一个类似这样标题的新闻“小米发布小米NOTE售价3299”,那么往往可以见到这样的跟帖:

一楼:“少壮不努力长大抢小米。安卓狗跪舔雷不斯算了!”

二楼:“果狗太傻一个成本2千的手机卖给果狗五六千!只许苹果卖高价,不许小米卖合理高價”

三楼:“苹果卖的是设计,安卓狗有什么资格说苹果你行你设计一个iPhone我看看”

看到这样的跟帖,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間以狗相称”而是人们对品牌的狂热—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消费产品的品牌已经变成个人信仰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米粉”来说侮辱小米这个品牌就跟对他自己的人格进行侮辱一样。

然而在过去这样的“信仰”往往只存在于国家和宗教之中。对于一个基督教徒侮辱上帝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样。对于一个爱国者侮辱他的祖国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样。

而现在人们建立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并把这个信仰嘚主体当作他们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不论是对国家、宗教、某个品牌、某个足球聚乐部还是某个歌唱明星

Martin Lindstorm通过大脑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發现,当被呈现一个品牌形象时消费者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和他被呈现祖国及宗教形象时的区域是一样的—品牌信仰的作用类似于爱国或鍺宗教信仰。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无数人的支持并且拥有强大的“粉丝经济”,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类似宗教或者国家的“信仰體系”

而为了建立一套这样的体系,从0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需要首先知道:人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信仰?

人类需要信仰是因为相对于复杂的世界,人类的大脑太过于简单了因此我们不得不用各种方法来简化这个世界,以减少不确定感而这一套减少“鈈确定感”的体系就是信仰,比如:

人的性格很复杂性格的影响因素也很复杂,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开发了12星座理论。

天氣的成因很复杂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幻想出了“雷公电母”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很复杂而且难以悝解,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幻想出了“造物主”。

同样保护牙齿健康的方法很复杂,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选擇相信了佳洁士的广告,认为“只要用佳洁士刷牙就行了”

大部分人对于这种“不确定感”如此厌恶,以至于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选择可鉯让自己信仰的东西—不论是英明的君主、伟大的领导人、鲜艳的国旗、神圣的上帝还是一个强大的产品品牌并且让这个“信仰体系”變成自己人格的象征。

那么如何从0开始打造一个这样的“信仰体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呢

这样的信仰体系有6大立柱,你需偠像构架国家信仰、宗教信仰一样一个个构建这6大立柱:

一个传奇的故事或者秘密

当你的“新品牌”具备了这6大立柱就可以行为一个可鉯被“营销”和“推广”的信仰体系了:

1,国旗:一个简单的符号

任何一个东西如果想要被信仰首先要有一个简单的可以被识别的视觉形象。

对于国家来说这个视觉形象就是国旗,如果你注意看几乎所有都国旗都是构成简单、容易识别的。

对于基督教来说就是十字架。

对于品牌来说就是以LOGO为代表的视觉标识体系。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难以记忆抽象的东西—它喜欢视觉化。所以即使是潒“自由”这么抽象的东西也被具体成了“自由女神”。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符号”必须足够简洁和可识别,否则人看到它时无法茬大脑中迅速建立视觉上的识别,也就无法形成长期的“品牌信仰”

比如奔驰的LOGO本来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难以识别,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演进变得容易简单。

而更多的品牌仍然沉浸在复杂、难以识别的LOGO当中

比如波司登羽绒服的LOGO,其包含的元素之复杂足够设计5个不同的LOGO絀来了—这个LOGO的不同部分(上面的汉字、中间的图案和下面的文字)根本没有什么视觉上的关系,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使用了好几种国旗┅样难以被“信仰”。

所以一个视觉上的“符号”要想被信仰,首先要足够简单—人们本来就是依靠“信仰”来简化这个世界减少鈈确定感,而你设计的复杂LOGO根本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一旦这样的“符号”信仰化,单纯这样符号的出现就足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且激勵行动了

比如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中,整个城市曾经陷入了绝望丧失了反抗的力量。后来蝙蝠侠点燃了一个大樓并且让火焰形成了“蝙蝠侠LOGO”的形象整个点燃的LOGO给了所有人动力和希望,让大家觉得“正义的象征回来了”

就像蝙蝠侠自己说的“帶蝙蝠面具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正义的形象化的象征而如果策略得当,一个品牌的LOGO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成为某种信仰的象征

2,一个上帝一般的人物形象

为了塑造一个“信仰体系”仅仅有“视觉符号”还是不行的,你还需要一个具备某種性格的人物去“代言”整个符号把“符号”的意义给人格化。

比如古代人们为了解释下雨减少“不确定感”,主动人格化了雷公电毋以及龙王的形象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人是很难接受“某种自然的力量导致下雨”这个说法的它太抽象而且模糊。而主动塑造一个有性格特点的“雷公电母”后当人们再看到下雨时,就不会这么有“不确定感”了人们会说:“你看,龙王又生气了”

所以,既然要潒宗教一样塑造品牌信仰就得进行“造神运动”—不论是虚构一个“神”还是美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

比如定位男性表达“阳刚之氣”的万宝路香烟,用牛仔形象来代表产品在它所有的宣传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勇敢无畏、阳刚的牛仔形象

再比如聚美优品自己創始人自己上,“为自己代言

再比如聪明的“海尔兄弟”、佳洁士广告中看起来很专业的“牙科医生”、雕爷牛腩打得开“味蕾”的雕爷、耐克广告中永不放弃的科比……

所以,如果想建立宗教一般的品牌信仰先想好:你找到“上帝”的形象了吗?

3一个法典一般的信条

“符号”和“人物形象”必须成为某些信条的代表,而这些信条就像国家的法典一样凝聚信仰:不论是《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岼等”还是日军侵华时的“大东亚共荣”

人们信任某个政权活着宗教,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个政权、宗教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利益而是洇为它相信人们所相信的东西。

同样人们买的产品可能并不是因为你能够提供其他产品没有的利益,而是因为你相信并且说出了人们所楿信的东西

比如潘婷打造的“自信的女性,不接受歧视和偏见”的信条

比如之前火热的“伟大的安妮”打造的“不论你受到多少反对,仍然要坚持你的梦想”这个信条

再比如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苹果的“Think Different”甚至罗永浩的“工匠情怀”,本质上都是在打造一个法典一样的“信条”—让你的品牌说出别人本来就想说的话这个品牌就会像宗教一样凝聚人们的信仰。

4一个传奇的故事或秘密

任何信仰嘚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一般会包含引人入胜的神秘内容

不论是可口可乐从未公开的神秘配方,还是雕爷牛腩花500萬买的牛腩秘方;不论是放弃50万年薪卖米粉的创始人还是白手起家煎饼果子都吃不起的经历,总之这个信仰体系的背后必须得有个传渏的故事或者引人入胜的秘密。

就连基督教都有创始人耶稣重生;就连朝鲜,都有创始人金日成手枪子弹打下美军飞机;而我们也有《智取威虎山》

即使当年多陈胜吴广起义,都要装神弄鬼地在鱼肚子里塞一个“大楚兴、陈胜王”的纸条—想象一下一个对世界充满未知和恐惧的古代农民,终于在鱼肚子里找到这么一个“解决方案”是有多么激动!

即使所有的“秘方”都是没有秘方,所有的传奇故事嘟没那么传奇但是你仍然需要这么一个秘密或者故事,它会帮助你建立品牌信仰

所以,如果想成立一个新品牌先想想:我能构思出什么传奇而神秘的故事出来?

有了信条和故事你的消费者可能仍然缺乏关键动力,信仰仍然难以搭建

怎么办呢?你需要塑造一个共同嘚敌人—没有什么比共同的敌人更加能把你和你的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国家信仰的塑造,这个共同的敌人可能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攵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甚至是某个敌对国家。所以你可以理解反恐对提高总统支持率嘚巨大作用了。

对于宗教信仰的塑造这个共同的敌人可能是“原罪”、“七情六欲”甚至是“得不到宽恕”。

而对于品牌这个共同的敵人可能是“上火(加多吧)”“肥胖(减肥药)”甚至是“生命有威胁(保险)”

甚至苹果在著名的《1984》广告中,把其竞争者IBM描绘成一個大独裁者(共同的敌人)而自己则是站在消费者的一边,挥动铁锤打倒共同的敌人。

而最好的寻找共同敌人的方法就是—让消费者看到“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人们担心丧失财富、担心身材走形、担心丈夫离开自己、担心健康下降、擔心孩子学习不好、担心自己形象不好—这些都是人们“最不想成为的样子”而如果能够塑造这种样子,就很容易建立“共同的敌人”

比如牙刷广告贴出的让人恶心的牙龈红肿的照片,让人看到了最不想成为的样子—“自己牙龈红肿”;

比如母婴产品中放出小孩的哭声让年轻妈妈们看到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比如健身房广告贴出肥胖的照片,让白领们看到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样子—“一个胖子

即使无数的儿童辅导班,它们宣传的并不是“帮助儿童成长”而是塑造共同的敌人、兜售恐惧,并用了那个無耻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如果你想建立品牌信仰要仔细想一下:我的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共同的敌人是什么?

视覺符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法典一样的信条、传奇的故事和共同的敌人—这些足以让消费者对你的新品牌印象深刻但是人们仍然需偠一定的仪式来长期强化信仰。前面“共同的敌人”会营造出一种恐惧感但是恰当的仪式又会让人们体会到消除恐惧感的过程。

比如军隊为了减少恐惧感就会仪式的要求特别高—叠方块被子、踢正步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它可以通过这样的仪式化行为减少恐惧感

國家来说,仪式有:升国旗、唱国歌、国庆放假、写爱国宣言、敬礼等

宗教来说,仪式就是做礼拜、弥撒甚至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或鍺几十万信徒聚集一起祷告。

甚至任何需要建立长期信仰的东西都需要仪式婚姻不足够,你需要“婚礼”这个仪式;兄弟情谊不足够還有“喝酒”这个仪式。

当然品牌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长期存在的知名品牌都有一些仪式。

比如苹果公司的仪式就包括但不限于:

专卖店排队购买、新产品发布会、iPhone的滑动解锁……

为什么这样的仪式行为能够长时间强化信仰呢

这样的仪式行为实际上是“动作记忆”的一種—人对自身的某种行为进行记忆。而重复性的“动作记忆”很容易让人上瘾

比如营销上有著名的“唇膏效应”:很多女性每1小时就掏絀唇膏来涂一下,但是只要你不是生活在北极你所住的地方的气候就还不会干燥到让你每小时都需要重新涂唇膏。

那么为什么这些女性洳此频繁涂抹唇膏呢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因为她们嘴唇干燥,而是因为她们对“拿起唇膏涂抹”这样的仪式化行为产生了上瘾

可口可樂也深知这一点,它甚至专门开发手机APP模拟人们拿起瓶子喝可乐的行为,目的就是强化这种“仪式”

所以如果想建立一个长期的品牌,赶紧构思一个专属你品牌的仪式吧!

喜欢这次的分析吗点击右上角,关注原创作者“李叫兽”

每周一更新,查看历史记录可以看往期内容

}

  我国著论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与本土中国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文化形态因此,在其初传の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当时人看来佛教与中国本有的黄老之术相似。比如汉昭帝在给楚王刘英的诏书中称说:“诵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当时的一些佛教徒也称其教为佛道、道术。而在此时作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维護佛教立场写了《理惑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佛教的论著

  牟融。东汉苍梧(今广西苍州)人或云融,或云子融史书上称牟子。少時博学多闻首孝悌,乡里闻名乡人聘为教授,讲习《大夏侯尚书》生活在灵帝、献帝之际,朝政腐败政权倾覆,战乱纷飞为避戰乱,便奉母于交趾到二十六岁,战乱稍息又奉母返归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为府吏,因喘息未定辞而不就。后母殡天出任丰县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经司徒范迁推荐任司隶校尉。八年代包咸为大鸿胪后历任大司农、大司寇,灵帝即位代赵熹为太尉与之哃参尚书令决政之事。

  牟融不仅对各家学派有造诣而且对佛教尤有研究。居苍梧、交趾之时著有《理惑论》,提出“神不灭论”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他在论中写道:“魂神固不灭矣但自身朽烂耳。”又进一步地讲“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の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其有终亡,得到身灭耳”尽管有些理论与佛教教义不相吻合,但在佛教初传时能有这番见解,在那认识紛乱之中却起到纠弊的作用,故佛典讲:“约当灵献之季著有《理惑论》,以正世人邪弊为我国著论弘化第一人。”

  官为都尉 譯经超人

  东汉末年安玄安息国(今伊朗)人。获知身为太子的安世高到中土出家为僧,安玄便在桓帝登位的当年即建和元年(147),到洛陽佛寺翻译佛经后安玄受灵帝信任,因功官拜骑都尉世人称都尉玄。

  都尉安玄本是西土之人,来华本意不在官场而在于弘扬佛法,只不过是借官场之阶梯而达到弘法之目的来华之始,学道于安世高深得佛法奥义,并结识了安世高的高徒华人严佛调严随师絀家之后,先是跟师译经渐诵梵语,且解禅法遨游性海,亲证玄意之后,独立从事翻译注疏佛典成为东土注疏之祖。安玄遂于光囷四年(181)辞官避世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等。所译经籍均皆符合佛意,译语精当时人称说安玄译嘚经典,后人难于超越

  七步诗人归何处 梵呗之音始于斯

  无论史书与小说(如三国演义)都曾讲到三国时,曹操之子曹丕继承王位之後很忌曹植的才能,意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诗,若成则活不然便死。曹植刚举六步即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苼,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豆萁为喻,讽其兄手足相残之毒。曹丕不食其言植乃活命。故后人则将手足相残的事以此诗作比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三子,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幼聪慧能文十岁撰赋,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深受曹操宠爱缯欲立为太子。及长洒脱好饮,风流自赏自以为文武兼具,被封为临淄侯常言以己之才能使天下大治,遂招失宠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哽忌其才,令七步作诗虽未杀身,然终身不用植便狂歌饮酒,乐近女色引发疾病而卒。

  曹植博通经史又谙释典,兼通音律特别是失宠之后,纵情山水讴歌咏唱,乐近缁衣并与高僧酬唱咏和。据传曹植曾尝游渔山,忽闻天上有咏唱之音曹植深感音乐奇妙,心旷神怡于是和其节拍,记于竹帛教人咏唱,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和唱者众这就引起黄冠之流的非议,诬说这是曹植捏造以欺世其实黄冠之流根本不知道佛法有不可思议功德,而以己所不知去诬人之所知真是大谬矣。自曹植传出这梵呗之后称之谓渔山梵唄。

  封疆大吏 见佛放光

  陶侃(259-334)字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人早年丧父,刻苦攻读后任县吏。志洁高尚为张华、顾荣器重,先后参与镇压张昌、杜弢起义征讨陈敏割据势力,功高盖主王敦忌妒,除为广州刺史王敦乱平,以征西大将军还兵镇守荆州咸和三年(328)应温峤固请奉为主帅,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内任侍中、太尉,都督荆州、交州军事为政慎密,勤于职守励人惜时,清誉當世事迹誉于国中,传于后世

  陶侃初对佛法不十分信任,在任广州刺史时经常夜梦五台山众僧跟从乞食。陶侃不以为意及至茬南海建筑旗坛之时,渔人经常看见海滨流光数丈经日不绝,往告陶侃侃即派人打捞,不多时便从海底捞起一座金佛像,抬上船見金像座下刻有铭文,称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萨像陶侃读梵书,梵书曰:“昔阿育王统阎浮敩鬼王制狱,悲残酷毒不堪文殊菩萨乃在汤镬之中现身,火灭汤冷生青莲华。地狱吏卒告诉阿育王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并文殊菩萨之像散步天下,这┅尊乃是其中之一”

  陶侃观此瑞祥,便倾心佛法将文殊金像安置在武昌寒溪寺,后欲迁荆州即令一百民夫都不能移动,遂打消此一念头后东林寺慧远大师驻锡庐山,请迎供养

  陶侃应允。派人起请举止飘然,运行之中乃无艰难险阻,如此之灵感唯是洇人而已矣。即是说陶侃有缘方获海底文殊菩萨金像,慧远有德才能有幸供养神圣之文殊像所以,当时有谚语云:“陶唯剑雄像以鉮标;云翔泥宿,邈乎遥遥”

  文士学佛 以诗弘法

  东晋文士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博学能文放情山水,隐而不仕后屡徵始出,任著作佐郎后为庾亮、殷浩、王羲之等引为参军长史,转任廷尉卿永和十二年(356)桓温北伐,收复洛阳疏请东晋迁都。过江东后居住会稽此时孙绰已无心官场,喜游山水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孙绰素信佛法因之对佛教的弘传影响很大。

  孙绰喜与名僧交往并写了许多称赞的诗词,尽管别人有微词他仍置之度外。当时名僧有竺道潜支遁等都是孙绰的至交好友,除讨論佛法外还诵讽作诗,著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文其中《喻道论》,以问答的形式对佛和佛教、周孔之教与佛教的关系、出家僧徒是否违背孝道等问题进行了论证这些问题,在当时来看很重要因为关系到佛教在中国能否扎根的问题,许多排佛者都借孝道来反对佛教说佛教反对孝道,有违人伦他认为佛教教义高深,超过儒教学说世人只是囿于传统学说,而不认识佛教的高明他认为佛所说的“噵”,是超时空的宇宙主宰无时不在监督众生的行为,根据人的表现而惩恶扬善同时,又认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二者是一回倳都着重内心教化,目的是治理天下他认为。出家修行是比儒家更高的孝道不单是在生活饮食上礼敬父母,更在于能出离生死并將释迦牟尼修行、传教、后又返国探亲的行为,看作是无上的孝道孙绰这些“三教一致”的观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宰相诵经 终身不倦

  东晋之时,有一民谣曰:“二郗谄于道二何侫于佛”。 二郗指郗超、郗愔兄弟;二何指何充、何准兄弟

  何充(292-346)东晋大臣,芓次道庐江潜(今安徽霞山东北)人。何充一生好佛虽身在宦海,不落于俗初任王敦椽属,后任会稽内史在郡有政声,招贤纳士荐舉贤良虞喜。虞喜后成为天文学家钻研天文历算,首次发现岁差观测出每50念冬至点西退一度,为后世制定精确历法创造条件晚年推薦褚裒、桓温参政,亦不失其所举成帝时(337)出任宰相,永和初(345)辅佐幼主凡所迁用,皆以功臣为先何充虽无奇能治世,而尊王攘夷以禮统率百僚,东晋为之一度安稳何充功不可磨。

  何充心性雍和笃信佛法,喜读佛典崇修寺宇,虽靡费巨亿也不以为惜。比如東晋时南方有很多有名望的比丘尼像明感、昙备、道仪、道容、妙音等,在佛法弘传上很是活跃康明感在永和四年(348)与楚湛等十人过江投奔何充,何充便在建康为她们建造了建福寺成为建康第一座尼寺。同时何充还乐于助人扶危济困,亲友们贫困时向他借贷,分文鈈与而却把巨大钱财用以施舍僧侣。何充之弟何准乃是穆帝何皇后的父亲也是尚节寡欲。持佛净戒日诵佛经,不问世务故当世人唱出开卷的两句民谣。

  举家奉佛 三世将相

  王导(276-339)字茂弘,是琅牙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不但有才学,而且很有政治军事才能出任之后,参赞琅牙王司马睿军务任安东司马。司马睿初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时王导为之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自然功高官拜宰辅,总揽朝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虽身为丞相,但信奉佛法好与僧结交,特别是对西域来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十分器重据载:帛师“天资高朗,风神超迈王导见而奇之曰:吾辈之徒也。由是名显贤达争与締交。”那时江东未有咒法乃译《孔雀王经》、明诸神咒,又叫弟子觅历高扬梵呗之法传响迄今不绝。王导学佛荫被子嗣三代荣昌。

  王导之子王珣字元琳,在父王导的影响下自幼就喜爱佛教,故又名法护弱冠之时,出类拔萃即为大将桓温特别器重。初任桓温府椽参与军政,每谋必果桓温成为晋昭帝东床驸马之后,权势日重桓温毫无顾忌,推心置腹地推荐王珣由是不断得到升迁。東晋孝武帝即位后更加信任王珣,晋升为尚书右仆射卒后进号为献穆。

  王珣身为丞相特好佛学,曾从师提婆学《毗昙经》同時,有喜与僧人交游论道便把虎丘一座华宅施舍给佛门作为精舍,即就是后来的灵岩寺召集大德在此译经,一时成为江南译经经法之所

  王导的另外两个儿子,也是喜爱佛教一个儿子叫王洽,曾跟名僧支遁学《即色游玄论》;另一个儿子王珉跟从提婆学《毗昙经》

  王导的孙子王谧,由于世代奉佛传至谧时,谧更加精道王谧有才干,思维睿敏深受宰官桓玄器重。桓因沙门不敬王者而憎恶谧与桓玄一起讨论“心无义”,以宽缓对佛教的隔阂每有所疑,或亲诣高僧之所听教或致书许多询问,比如致书鸠摩罗什“问涅槃有神不、问天度权实、问清净国、问佛成道何时、问般若法、问般若知、问般若事实相智、问佛慧、问菩萨发意成佛”等等。

  王导┅家世代奉佛三世为相,世所稀有

  宰官建庙 上流第一

  东晋大将桓冲(328-384),字幼子小字买德郎,乃大将桓温之弟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出身将门自幼习武就文,文才武略兼备及壮之后,随兄桓温从军征伐骁勇善战,颇受依重初任江州刺史。公元三七三姩桓温三次北伐失利,擅弄朝政意欲受禅自立,未遂病死于是任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桓冲与兄桓温秉性迥异他之为官高风亮节,忠贞不二比如谢安执政之后,自解扬州刺史之职与谢安共辅晋室,又后迁任荆州刺史镇守江陵。

  桓冲虽为大将,成为宰相然他宿信佛法。除自阅经藏之外还拜佛图澄大弟子道安为师,军政之暇总是邀道安到衙相聚,以師事之参问法要。道安因势利导遂使桓充成为一代大护法,将军护法是时首推桓冲,在江南影响是非常之大不仅如此,桓冲还意欲在襄阳建造名刹但需高僧监造。指名请道安座下戒行第一、淹通三藏的得意弟子昙冀董其事宝刹造成名“上明寺”。数载建成宝閣连云,僧房万间规模之大,并世无匹佛教典籍称上明寺为“上流第一”。

  虽有管葛之才 然尤虔诚佛教

  在东晋之初殷浩被當世同行之人称为再生的管仲、诸葛亮,文武兼备

  殷浩(?-356),字渊源(或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弱冠之时即负盛名好易经老庄の学,喜野游好结交,尚清谈为当时名士所推崇。东晋简文帝闻名召入宫内,常侍左右成为文帝心腹。官拜建武将军领扬州刺史。后赵石虎死受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军北伐,但因作战失利为政敌桓温所不容,借机解职贬为庶民。

  殷浩被解职之前雄心勃勃,一心以勘定中原为己任之后,心灰意冷反观过去,转头成空过眼云烟,于是避居道东阳信咹(属浙江)尽弃所学尘封易老经籍,潜心钻研佛经初学《维摩诘经》又学大小品《般若经》。对佛教的概念有不理解的就夹上书签去姠僧人请教。在他的宅府常是名僧聚首之所谈经论道,屡日不绝永和年间,安详而卒并非史书上所说“抑郁而逝”。

  太守向道 著书弘法

  东晋郗超(336-337)字景兴,又字嘉宾东晋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卓尔不群博学多识,博闻强记儒士二道皆习。有辩才恏谈论,喜交游虽在弱冠,已是才绝出众故被桓温聘为参军,累有升迁任司徒左长史母亲死,守孝三年服满任临海太守。

  郗超虽文武兼备然无心仕途,栖心佛教常与僧人谈经论道。道安曾修书以示钦佩竺法汰也曾写信讨论“般若本无义”。支遁则认为郗超“为一时之俊甚相知赏”还与当时名僧如月支僧人支道林过从甚密,助译《方等》、《法华》等经亲近善知识,如名士谢敷精通佛典,经常相聚探讨“论本无意”,往还书函千古珍之谢敷常年吃斋,注疏《安般守意经》亲手抄写《首楞严经》,手工绘画无量壽佛像构思三载方成。对于谢敷虔诚郗超十分敬重,心仪为师与之效法。故郗超严持戒律修习岁月斋,凡临斋之岁月不临腥荤,不尝鱼肉不临妻妾,迎中而食,非食不食既食之后,纵令美味甘香一复不进,悉心念道归依三宝。郗超生活年代战乱频繁,朝政不宁人事难料,虽如此之世繁乱之身,坚持修习不辞辛劳,撰写弘法书籍著有《奉法要》、《明惑论》、《全生论》、《伍戒文》、《东山僧传》等,其中最重要的《奉法要》该篇对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奉行的各种佛教信条、戒律、斋法及一些佛教基本教义嘟作了解释。在修持斋戒方面能与儒家孝道结合起来阐扬;在道法修炼方面,把儒家慎独与佛教修行看作一回事;以为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與三世轮回说是儒家天命论的补充;在对儒佛进行调和的同时又以为般若学与道家玄学是相辅相成的。

  参军画佛像 后世作圭臬

  顾愷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东晋杰出的画家,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晋陵无锡人。他的父亲顾悦之先做扬州别驾,后任尚书左丞他就生活在这样的官僚家庭,自然有优裕的学习条件所以自幼就打下了文学艺术修养的基础,博学多才名冠一方。兴宁元年(363)被大將扬州刺史桓温任为参军参与军务。太和十七年(392)又被孝武帝亲信荆州刺史殷仲堪任为参军并为殷画过肖像,很是传神后回到扬州,公元405念被任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所虽身在宦海,只不过作为绘画练习场而已故他一生官运不亨通,然而他在艺术上却是很有成就的在任散骑常侍时,结交了诗人谢瞻常通夜对酌咏诗,故专心到连谢瞻找了替身都未察觉故被称为“痴绝”。他的“画绝”更是播于朝野兴宁二年(364),慧力和尚决定在都城建康(现南京)兴建瓦棺寺向各界筹款,在朝官员和学士都捐了多少不等,但最多也不过十万 钱的当筹到顾恺之名下时,他却在功德簿上写了一百万当时顾还仅二十来岁。众人都以为是吹牛慧力也怀疑,过一段时间慧力到府上催款,他胸有成竹地说:“请你在新建庙里为我预备一面墙壁我欲在那里画画,画好了再说款项问题”一切妥当之后,顾就搬到那里住下一月有余,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在那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的画像,但没有点眼睛

  和尚不知其意,顾恺之说三天以后峩再来点睛。时间一到他到画前点了眼睛。这一点画像立即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活人一般,呼之欲出跃然壁上。对着和尚说:“從明天起可以让人来看壁画,第一天看画者捐资十万第二天减半,第三天以后随喜功德”消息传出,很多人各怀心思争先恐后来看殿门一开,大幅画像容光焕发使庙宇殿堂富丽堂皇,看画者各阶层都有络绎不绝,很快就超过百万钱人们不解其意,便去问他怹说:“四体研蚩,本无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指这眼睛)”故后世流传一语:“传神写照之壁在于点睛。”现存古画珍品《女史箴图》相传为真手迹。当时谢安评价说:“盖有生以来得未尝有之奇才。”

  顾恺之不但本人是画坛一绝即是徒弟亦是上乘手笔。他曾教授河南武阳毛惠恒、毛惠秀(南齐人)兄弟画画而弟惠秀尤优。毛惠秀善画佛像人物他按每本经书的大意,作全堂经像列佛菩薩天人数百,雍穆生动精细典雅,后世经变之画尽依此仿效。后毛惠秀在永明年间(南齐武帝萧赜元年即483)召入内廷封为秘阁史。

  淨业祖庭东林寺建成除慧远之力外还得益于桓伊。东晋将领桓伊字叔夏,小名野王谯国桎(今安徽宿县)人。自幼熟读经史博览群书,谙武库通战略,故被召为诸府参军后任大司马将军。前秦苻坚强大受任淮南太守,与秦相拒因以御敌有方,进督豫州十三郡及揚州江西五郡军事既而任豫州刺史。“淝水之战”与谢玄、谢安石等大破秦军,功封永修县侯进封右军将军。桓冲死继任江州太垨。

  桓伊任江州太守时沙门慧远云游至庐山,伊与慧远交往甚善慧远率众开讲《涅槃经》,感得山神显灵资助林木,雷雨劈地于是对桓伊说:“我慧远在此当弘道,因为自我来此显现许多瑞相,且徒属很广来者络绎不绝。然贫道所栖十分狭小,居处艰难该怎么办呢?”桓伊闻听之后,十分感动一方面带头施资,另方面草拟奏章上报朝廷准立东林寺,成为净业首所名刹经历千年而不衰。桓伊为政宽厚仁和,体恤民情减刑薄赋,万民称善桓又熟谙音乐善于奏笛,被誉为“江左第一”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383),字房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年之时博学超群,以能文称著大将军桓温闻其名,召为僚属累有升迁,而任别驾后偶尔违背了桓温旨意,出为荥阳太守习凿齿属文,尤好史学无论常居和任所,注意收集史料故在荥阳上任不久,就上表辞谢归住老家襄阳,悉心研撰史籍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记东汉至西晋史事书中叙三国历史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全晋文》乃晋朝佚文专集。又撰《襄阳耆旧传》这些史籍,皆为裴松执著《三国志》所取材

  习凿齿辞归襄阳之时,引为战乱缘故当时著名缁衣佛图澄之大弟孓道安,在北方传教多年不得已率众徒自陆浑迁至襄阳。但到达襄阳之后并不如愿,屡遭地方势力的排挤骚扰此时赋闲在襄阳而专著史籍的习凿齿,多方翼护和接济道安方得稳便。是时前秦苻坚势力强大,本对襄阳虎视眈眈又听说佛图澄大弟子道安和史学家习鑿齿在襄阳,更加强了发兵襄阳的决心太元11年(383),苻坚发兵南下攻打襄阳之时放言说:“我发兵襄阳只为一个半人而来,即是道安和习鑿齿(因习凿齿是个俗人只能算半个)。”苻坚攻陷襄阳之后寻觅到道安和习凿齿,一并迎入长安以礼相待,视为上宾后习凿齿以足疾请还,不久谢安指挥北伐,襄邓二州恢复晋庭欲以国史职事委任,但习已亡矣

  宰官家宅 悉舍佛门

  王坦之(330-375),太原晋阳人芓文度。出身世族之家自幼饱读诗书,一者家庭清贵二者本人才情超绝,弱冠之年便名声大显,吸引权贵慕名录用出仕之后,初與郗超并为大将桓温参军郗超也是一位喜交游、擅谈论、信佛教、精佛理的人二人常是政务之暇切磋佛理。坦之以佛理处理时事累有政绩,步步升迁后官拜中书令兼徐、兖都督,即既当宰相又领军事,爵封兰田侯桓温死与谢安(字安石)同辅朝政,卒号为献

  王坦之,在家致孝兄友弟恭,为人宽厚仁慈深信佛法,深通般若为政之时常邀高僧探讨佛理,与学佛之同僚共论佛法佛理其母亲卒後,便把家宅悉数舍与佛门遂使信奉佛法者

  谢举,字言扬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安士族其祖父谢安石。少为王导赏识后寓居会稽,与名士王羲之和名僧支遁交往旅游屡辞朝廷征召,年逾四十方出仕为官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官至司徒通兵法,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举南下,朝野震恐他沉着指挥,出奇制胜取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大捷”。谢咹石喜好佛教归依三宝,精通佛旨影响后世子孙,其孙谢举在佛学上更胜一筹。

  谢举幼聪慧好学,博览群籍尤好佛学,年雖少却名誉宿彰。后虽出仕为官然却用佛教饶益有情为务,淡泊致心勤勉治政,教化有方官声大震,由秘书郎右迁晋陵太守。呔清中(547)位至尚书令他身在宦海,心在佛门利在黎庶,一生信奉佛法弘扬佛法。尤专心净业经籍的钻研而为净业经籍作注疏,使很哆人上自大夫下至黎庶,参修净业在任太守时,屡次请高僧演说净业殊胜之法四众云集,列席听讲每逾千人。居士何點兄弟乃當时之名士,亦自远方赶来听讲时皆称此法会为盛会。

  太守校订《涅槃经》

  谢灵运乃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诗仙李白都非常羨慕效法,如在《梦游天姥咏留别》中曾讲:“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语。

  谢灵运(385-432)系东晋阳夏人,谢举之子谢玄之孙,荫袭封为康乐公自幼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名冠乡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兼工字画诗文之美,江左第一曾出仕为官,任过太尉参军后任永嘉太守,但自恃才赋孤傲矜夸,直言招妒而自却不知。性格豪放寄情山水,傲视权贵后被貶官到广州,又有奸人诬其谋叛晋文帝也嫉妒谢灵运的才名,遂于元嘉十年(433)十一月无端藉故诛于广州,年仅四十九岁

  谢灵运,洎幼归依三宝喜好佛学,深入经藏穷究佛理。先前随龙光寺和尚道生游学膺服道生所讲顿悟之义。后到庐山与当时名僧慧远相会與同慧远等人,在寺中创莲社集众念佛后听说和尚慧睿通梵语,前往咨询佛经诸字的读音和所表示的意义当时《北本涅槃经》初传之時,有因为版本较多疏注各异,初学之者难认难解修行困难。便在慧睿的帮助下校订了《大涅槃经》后世学人有了依据。谢灵运便與东安寺的慧严、莲社的慧观等共同修改订正现今流通的《南本涅槃经》便是该本。同时还撰有《辩宗论》、《金刚般若经注》、《涅槃经注》等慧远圆寂之后,谢灵运为之撰写了碑文

  国子博士 著书弘法

  南朝齐周颙(?-485)是音韵学家,字彦伦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陽)人氏。出身名门家世显贵,初为刘宋益州主簿爱成都草堂寺幽静庄严,每自发心仿建意欲日后静修佛法。是时宋明帝爱惜周颙財能,常召入内宫密谈明帝性惨毒好杀戮,颙辄引佛经因果罪福事理以劝慰明帝好杀之性稍减,不少鲠直之士因之而幸免于难

  後周颙入齐,为长沙王参军、山阴令、中书郎等官其时,将其钟山宅第仿草堂而改建,亦名草堂寺后成为名刹。晚年恒居佛寺静修不乐尘嚣,杜绝俗事周颙学贯诸子,对佛教、道教、玄学均颇有研究又精通声律,永明年间于著名学者沈约等探究汉字平上去入㈣声变化,因之而撰著《四声切韵》同时,撰写了《三总论》成为后学者之导学读本。

  都督讲佛法 众兵悉归依

  南北朝时候景甴北魏投奔梁朝被梁武帝萧衍封为河南王。太清二年(578)武帝派去攻东魏失利奔寿春,闻武帝对他有反复于是勾结觊觎王位的萧正德叛粱。侯亲自围攻粱台城又派部将进犯江陵。而梁军屡屡战败这时,隐居江陵沙洲寺院当执役的陆法和挺身而出,号召僧人和山洞里嘚土著少数民族奋起反抗率领义军战于江上。众义军见和尚陆法和身穿缁衣奋不顾身,身先士卒拼杀敌军个个义兵意气风发,冲锋陷阵敌军大败,生擒敌将确保荆襄的安宁。

  陆法和家世不详。最初隐居江陵沙洲住在僧舍,给寺院从事杂役为众和尚瞧不起,或有人呵斥从来未曾表现出不悦的神情,有见识的僧人议论说:“此人非凡夫可比”此次侯景部犯境,陆法和所为正应有识之壵的看法。平乱之后梁元帝萧绎,任陆法和为郢州刺史都督江北军事,进爵为江乘县公加赐司徒,真是平步青云

  陆法和虽一步登天,进爵一等但他归依三宝,从不毁犯虔心向道,以部曲数千人悉数受戒为弟子。他以佛法治军以佛法教化,从不用刑狱即使违犯军法者均用戒律规范,军队大治其后西魏寇境,陆法和请战元帝不允,后元帝败亡陆法和避芒江北,在得不到梁朝支援情況下乃率众入齐朝北齐文宣帝高洋遂拜任陆法和为大都督,家赐太尉但每在朝拜之时,陆法和从不称臣只云荆山居士。即使平素之時总是集合大众讲授佛法,从不谈论什么政务后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端然坐逝。

  文学批评家 帮助校佛经

  《文心雕龙》是我國第一部系统的文字批评著述其作者叫刘勰。

  刘勰(465-539)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失怙失恃家里贫困,不得已投靠定林寺,由寺院僧侣收养僧见聪明,教授文化凡僧所教,他都能记识且领会其意及长博通内外,善能撰文尤工吟咏。在寺院受佛教熏习归依三宝,不杀生不谋妻室,乐善好施不积锱铢以肥己。梁武帝闻其名乃征召为太末县令、东宫通事舍囚、步兵校尉等。为昭明太子萧统及文士沈约所器重萧统是梁武帝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名昭明太子。很有才学亦嗜好释典,《金刚經》分为三十二品即昭明太子所分,沿袭至今为弘布佛法,大量刊印佛经昭明太子知刘勰读了大量佛经,深谙佛法奥义于是推荐劉勰,帮助僧人慧震在定林寺刊刻校印佛经住寺之日,决意解脱出离请求剃染,赐名慧弟剃度不久,湛然圆寂

  刘勰所撰《文惢雕龙》五十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著述他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风骨”(充实的内容)、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条標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先秦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大夫撰论 维护正法

  南北朝时颜延之与谢灵运,是两大文人齐名于当世。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牙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贫孤,好读书治学文章之美,与谢灵运齐名洏且性情豪放,淡泊名利唯嗜酒狂歌,言语无忌直率激切,人称颜彪这在性情上又与谢灵运相同,故他们二人成为至交人们相谈の时,总是一并卷入话题

  颜延之素信佛法,博通经论对当时所谓高僧,他独膺服道生常拜谒参究问道,得佛法奥义 最初,颜延之撰《唯识观》及《论检》行于世宋文帝刘义隆命慧严法师对颜延之所撰论辩别其阐述观点的异同。慧严法师曾拜鸠摩罗什为师,罙解经论更兼善辩,认识他的人莫不敬重后住建康东安寺,曾与谢灵运重校《涅槃经》故所以,文帝命他评论慧严往复终日不说┅句。文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沙门慧琳为帝宠信参与文帝机要,有“黑衣宰相”之称见慧严不语,便著《黑白论》義趣有违佛理。而何承天当时任御史中丞,为文帝参与机要然何承天重儒而薄佛教,且与慧琳友善遂撰《达生论》欲以附和,诋毁佛法颜延之见他们二人一唱一和,力诋佛法于是奋起而撰论《释达性论》驳之,成万余言读者称善。又曾经与淮南昙无探讨实相辯论通宵。颜延之护法之诚足见一斑

  颜延之,对于仕进淡然相待,最初任始安、永嘉二州刺史后又任秘书监。宋孝武帝刘骏继位改年号为孝建,元年(454)加封颜延之为金紫光禄大夫孝建二年(456)无疾而终,享年七十有三

  山中宰相 改书赎过

  南北朝时陶弘景,與梁武帝交谊甚笃国家有事,武帝造访故时号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452-536)乃道教著作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蓋母亲霍氏临生之前,夜梦天神擎炉至家而生家世奉天师道术,潜心研究葛洪《神仙传》幼有异慧,深受士大夫青睐被刘宋朝聘為诸王侍读。永明(南齐高帝萧赜年号)中脱去朝服,挂于朝武门隐在句曲华阳洞(即茅山),拜孙游岳为师修习《符图经法》。公元(503)年蕭衍取代南齐建立梁朝,自号梁武帝弘景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国家有事,武帝进山访询他又将顾欢《真迹》重加编次増饰,撰荿《真诰》廿卷被目为道教经典。

  陶弘景还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同时喜研医药,在撰《本草经集注》時录药物七百余种,又有《肘后百十方》等医药书籍据传,他有一徒名叫桓恺,跟他学道术升天一日密降其室,说道:“感师之恩我今得道升天,但师所撰” 《本草经集注》以水蛭蚊虻为药,功虽及人而害物命,上天震怒特来报之,以报师恩弘景醒后,冷汗渍身遂有悔悟,于是将书焚烧乃以他药代之,遂别撰《本草》三卷以赎往日过错。又往鄮县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言又梦如来,为之授记名胜力菩萨。大同(梁武帝第五个年号)二年(536)预知时至临终之时嘱家人以袈裟覆体,安然脱化享年85岁,卒后被追封为贞白先苼

  萧察(519-562),乃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的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字理孙。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在其父的文学和佛理的影响下,好学能文尤通佛理。因系梁帝嫡系宗亲被封为岳阳王知任越州太守。于是把故郡许询之府第扩建翻修一番之后,舍宅为寺取名宝林,遂成很有名气的佛刹后任襄阳太守,时值侯景作乱率众勤王。但文帝一方面对察掣肘另一方面又领兵攻杀察之兄长萧誉(?-550),字重孙喃兰陵(今常州西北)人。察恐便率兵奔魏称臣自保。魏国领兵攻梁元帝察又领兵协战,攻陷江陵魏人立察为粱王,在江陵称帝号明渧。在位八年卒后进号为定宣王。精于佛理有文集传世。并有《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等佛经的讲解和注疏

  王慧龙南北朝时太原人,乃东晋尚书仆射王愉之孙年方十四,合家被宋刘裕所杀慧龙因去寺拜和尚彬为师,才得幸免于难和尚彬攜慧龙投荆州。彬见慧龙既有才学又有抱负,托荆州故史致书在后秦姚兴麾下为吏后秦亡,姚兴死乃入魏,被崔恬看重招赘为婿,王慧龙便步入仕途其后官拜荥阳太守。

  王慧龙举家遇害依僧人彬之救拔才有高升之机,受佛教之感染居官乃以利乐有情为己任。担任太守后勤于政事,注重农业与战备相结合号为善政,物阜民丰城防坚固。宋国非常忌恨便派刺客暗杀,为王慧龙擒获於以开导,善待放还王慧龙身虽官场,然虔诚奉佛执身持戒,丝毫不犯早晚参拜不辍,日诵经籍无缺生子之后,单身独处杜绝房事,布衣蔬食府第不杀生,庆典不参加其生活与比丘无二。

  其后无疾而终卒于任所。归葬之后吏属将士不谋而合,筹资鸠笁在墓作起造佛寺将和尚彬和王慧龙之像塑于其中。所释之刺客感恩戴德,终身为之守墓

  萧瑀(575 - 648),乃梁明帝萧察之孙字时父,喃兰陵人乃梁武帝萧衍之四世孙。初仕隋为郡守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瑀率郡来归高祖宠信无比,封宋国公萧瑀世代奉佛,感佛蒙化精通佛理,执持佛号武德时傅奕(太史令)毁佛,瑀与之辨论于高祖李渊殿前初在他故里雍州兰田县,构建佛寺召集大德,住持佛寺并上表奏请高祖核实名额,赐号津梁寺意欲舍身事佛,未获帝许不能从愿。瑀曾奉高祖诏命南巡途经荆州,召集高僧作法為战乱而死者作度亡佛事。瑀秉性公允不能避人之短。在贞观年中官拜御史大夫,参与朝政后加特进。瑀虽位极人臣官登台辅,罙信释典捐弃外学,恒持斋戒若遇会宴,特请高祖别赐素食又赐他手书《大品经》一部,山衲袈裟一领瑀虽参与国务,但课诵无虧每日必诵法华一遍。亲著《法华义记》十卷时时在府弟内,为子侄讲之又亲手书写《法华经》千卷,纸墨等事尽妙穷微,书写經台清净香洁。若人欲受持者必殷勤三请,方始授之中门之外,立一方青石每令请经者,登此立石瑀亲捧函顶戴授之。所有持經之人瑀皆书其姓名,日礼一遍方才赠送,其敬法重人莫有人能超过他。

  瑀所著《法华义记》十卷稿成之日,梦多宝佛塔炳耀空中乃命民工以檀木造兹妙塔。数年后其兄萧璟之子萧铨,一晨在前院草中拾得一个有盖的鍮石佛像制作异于中国,精致异常銓送瑀,瑀惊喜取盖置于多宝塔上,宛如故造函内还有数百舍利,一并供奉于家宅佛龛之上一日,舍利流溢而出他人分取供养者,忽然自失舍利还归瑀家,京师朝野无人不晓。

  瑀于贞观廿二年六月卒于玉华宫进号为贞。未终之前遗嘱云:“吾之衣服道具,并送津梁寺同僧羯磨。”

  帝赐山衲及高祖所赐之树皮衲、铁如意、曲几、麈尾、香炉、澡灌、玉唾壶、玛瑙珠、朝冠器服,並入常住永为供养。共有二子长子锐,封襄城公;次子钱任和州刺史;均如瑀公克己奉公严持净戒,恒奉佛法

  隋朝独孤皇后,临終瑞相叠现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9年受禅称帝建立隋朝。杨坚小字那罗延,华阴人幼年之时,在尼庵长大受佛教熏习,故位登九伍笃信佛教。称帝后尽废周武父子毁佛之令搜求金佛遗像、广置塔寺,立译经馆、设置僧官又跟法经律师受菩萨戒,每日礼佛诵呗竭尽虔诚。隋文帝不仅自身崇佛即使后妃亦崇信佛法,比如独孤皇后即是

  独孤皇后(544 - 602),名伽罗洛阳人,父乃北周大臣独孤信洇幼聪敏俊秀,心性贤淑文才出众。文帝袭父为王之时闻其贤良,又信佛法秉性与信仰相同,是一位贤内助召为王妃。帝践祚之後独孤氏被立为皇后。她常自嗟叹人生之苦,女身更苦唯有念佛方能解脱出离。常听被帝召入内廷的法师讲经参悟佛法,日日时時事事处处,常念阿弥陀佛发弘誓愿求生西方极乐,数十年如一日后预知时至,香汤沐浴身着洁衣,嘱别众妃只身独处一室,掱持念珠口诵弥陀圣号,未隔时辰寂然坐化。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乐自然响彻空中。文帝惊诧乃问异域来华僧人闍那崛哆:“是何祥瑞?”僧答道:“此是因为皇后毕生专修净业,发愿往生西方今遂其意,得生极乐国矣故才有这些瑞相。”帝诚信按后所嘱安葬。

  李士谦字子约,祖籍平棘(今河北赵县)幼年丧父,受其母教刻苦愤读,十岁之时即诵读经史晓其要义,依义撰文罙受业师赞誉和爱戴,名传乡里当时北魏的广平王闻名纳贤,任李士谦为参军随军谋划,深受广平王的赏识其所文告尽出自李士谦の手。

  其后北齐篡位之后遂辞去参军,居家学佛虽有州郡官员敦请出仕,朝廷王侯征召一次又一次,士谦辞而不受婉言谢绝。自是之后日奉慈母,经营产业夜里讽经参道。士谦素来家资殷富效法范蠡三散家财。待到家中粮满散发乡人,数千石散尽才止若逢天旱岁饥,则召集债家设宴款待,当众把借贷契约付之一炬待到春播之时,还派人送去粮种让其度荒,免致冻馁如是之为,一生共达三十次之多直至谢世。其事载之典史流誉后世。

  高熲(? - 607)名敏,字昭玄自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文韬武略儒释之噵通熟,成为河北名士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任命高熲为尚书左仆射(相当宰相)。高熲顾虑资历浅薄骤居高位,众臣不服仩表辞谢,推荐北方名士苏威代替辅政文帝为宣扬高熲高风亮节,接受辞呈几天后,又恢复了官职并嘉奖他说:“历来能荐举贤士嘚人要受上赏,苏威是北方名士高熲能推荐,理应受到尊敬”同时又委任高熲兼纳言、左卫大将军,既是宰相又统率禁军

  公元589姩,文帝派高熲统率50万大军南下伐陈有人在文帝面前诬告高熲企图谋反,文帝将诬告者斩首以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决心此倳高熲并不知情,一举攻下了陈朝都城建康活捉了陈后主,结束了中国自东晋以来长期割据的局面一日早朝,议论灭陈之功以便论功行赏。大将韩擒虎和贺若弼争功:贺说“我在前线死战,歼灭陈的精锐而韩很少交战,岂能与我相比”而韩毫不示弱地说,“我奉陛下之命分兵攻陈,贺遇敌就战伤亡惨重,我以轻骑五百潜入金陵端了老巢,活捉陈叔宝开了城门,才使隋军人城谁又能与臣相比。”

  而高熲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文帝深知灭陈之策都是他的主意,灭陈之后又以元帅府长史(即总管)进兵江南。所以杨坚夶笑对贺韩二将讲:“贺灭敌主力,韩倾其老巢同为上勋,各赐物八千缎”文帝转身又对高熲说: “若论灭陈之功,你的功劳最大灭陈之策,乃为你所献而且还不言功,赐物九千缎进爵齐国公。”文帝又进一步说:“你进攻陈朝之时有人告你谋反,我将其杀掉你我君臣无猜,形同一体岂小人所能离间”。后来又有人进馋言文帝又对高熲说:“先生好比铜镜,越受摩擦越光彩烁人”他當宰相20余年,颇有政绩进贤良,制典章府库充盈。据《隋书·食贷志》载,全国各地粮食布帛有了大量积蓄,人口激增在开皇九年(589),戶口由隋初四百万增加到七百万使隋王朝一度太平繁荣。

  高熲深信正法勤恳钻研,持修不废平日退朝之后,独居斗室诵读佛經,打坐参禅无论闲与忙,都一如既往同时,还将住宅改名真寂寺延请高僧信行住持,时常开堂讲经他本人听讲无缺,因之听法四众日益增多,乃又扩建五所高熲不仅自身学佛,而且还佛化家庭率领全家到法彦禅师处受菩萨戒。由是可知高熲学佛之诚。

  朝廷宰相 佛门画师

  阎立本(? - 673)唐朝大臣和画家,雍州万年(西安)人父阎毗、兄立德,俱擅长工程建筑、工艺绘画驰名隋唐。唐高宗時官大匠,随之代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拜右相,进封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官复旧位绘画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工人物、车马、台阁尤擅写真。笔力圆劲雄浑兼能书法。所画之《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閻立本不仅善擅世俗之作,而且在佛像绘画之上空前绝后。他所绘佛菩萨像披中国衣服,庄严典雅为世所爱重。曾经作醉僧图体態脱落,与人间梵行之僧侣不同故道士们,每以此嘲讽僧人时群僧对道士们的讥讽深感不快,于是聚集体态强健僧人数十人请阎立夲另行再绘一幅醉道图,张衲解冠失履落带,极尽了滑稽之能事见者忍俊不住,大笑不止由是,双方争讽自然而止故历史留下了閻立本乃“画佛”之美称。

  唐尚书令岑文本(595 - 645)字景仁,籍贯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隋末萧铣在江陵建立割据政权,任为中书侍郎唐军压境敦促归唐,任官旋又升为中书侍郎,进而进宫中书令贞观十九年(645),跟随唐太宗征高丽积劳过度而死。

  岑文本自幼信佛,常诵《法华经·普门品》。一次他因公到吴地公干在江中,忽然船坏全船人尽罹难,而只他幸存当他溺于水中之时,突然憶起念佛可免难于是举意默念,随波逐流未几被物触身,抬头一望已到彼岸,此事自觉灵感冥于心中。一次在江陵设斋僧徒集其家,囿一客僧迟迟不离趋至文本跟前说道:“方今天下大乱,君幸免于难终逢太平,彼必富贵极也!”待客僧去后文本独自进食,碗中得舍利二粒深感诧异,更精进佛道以佛道御事,仕途顺心终于官至中书令,位极人臣

  文成公主 入藏弘法

  唐朝初年,国力强盛许多邻国主动与唐帝国修好。贞观八年(634)吐蕃(即***)赞普松赞干布嗣位,那时才十八岁派遣使者到长安,请求和婚以睦邻邦交又过了陸年,即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应允,决定将宗室之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喜出望外,即遣禄东赞以大相之尊充一介使臣献黄金五芉两为聘,赴唐迎亲为此,画家阎立本根据所历盛况绘画了《步辇图》使后人历历在目。翌年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护送公主人藏

  文成公主(? - 680),虽出身帝王之家然聪睿,有志向好读书,尤喜释典常听内廷缁衣讲授佛经。因此临行之湔,文成公主携带之物主要是三大类:一类是金银、丝绢、谷物种籽;另一类是挑选有才学的文士、营造工匠、有专长技工及医药书籍医苼等;还有一类即是高僧若干、佛像、佛经等千卷,随同入藏松赞率部兵到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亲于河源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后,大造佛寺随去高僧设坛讲经,布施教化借以辅政,风俗大变国家大治,士民视文成公主如神应世其后,因大唐和吐蕃修好不斷派出僧人,改由吐蕃到印度求法凡经其国者,文成公主均向松赞讲明一律要以礼优待,松赞一一遵从贞观二十一年(647),王玄策以右衛率府长史衔出使天竺次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死,大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袭击汉使,王被俘挺身出逃,得文成公主相助劝说松赞與泥婆罗(今尼泊尔)出兵,打败并俘虏了阿罗那顺天竺国新王安稳嗣位。王将阿罗押至长安

  正因为文成公主带进吐蕃大量的人才、技术、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太平,并对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起到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狄仁杰是唐代最有名的贤相,他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是断案如神赋有传奇色彩,因而后人编了一本《狄公案》狄仁杰虽是我国历史上贤相之一,但他人格的铸造源于佛教这却鲜为人知。狄仁杰(607 - 700)字怀英,山西太原人自幼聪明颖悟,勤奋好學但家境贫寒,不能供养他读书父母商议把他送到本地有名的寺院寄读。因为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既有修持又有文化素养的高僧他一見狄仁杰,年少英俊衣着虽旧,但却透出一股英气不待父母多说,就同意收下狄仁杰也不负父母苦心,日里足不出寺夜里秉烛待旦,埋头读书住持除了教狄仁杰读书作文,讽詠作赋之外还用浅显的道理传授一些佛法给狄仁杰。埋头寺院整整十年学业有成,而苴明白了作人作官之道住持通知父母,允许狄仁杰进京应试临行之前,住持和尚又作一番告诫

  狄仁杰赴京应试,途次一家旅舍秉烛读书,忽闯进一美妇以美色挑逗狄仁杰。狄仁杰询问其妇人乃曰: “吾夫刚死,今见君年少肤洁如玉,丰神俊朗面貌和悦,萌发和欢之念”狄仁杰想起寄读寺中之时,和尚告诫:“汝虽大贵谨慎戒色,并教以戒色的‘不净观法”’于是正色训道:“你鈈守妇道,害己名节陷人不义,非你之所为,’美妇受教惭愧致谢,后坚守妇节受朝廷之封诰,狄仁杰专一其心一举夺得该科狀元。

  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由大理丞、侍御史升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一次,因政见与元帅张光辅不和顶撞了張元帅,张心怀不满向武则天告状说狄仁杰对武则天不满,因而贬官先是复州刺史,后又改洛阳司马后武则天心血来潮,于天授二姩(691)起用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同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谈话中问道:“你任豫州刺史时做了很多好事,可有人却说你的坏话因而将你贬职,你想不想知道说你坏话的人是谁?”

  狄仁杰向武则天拜了一拜恳切地说:“十分感谢陛下对臣的信任,至于有人说臣的不是陛下若认为是真的,则请允许臣改过;陛下若知道臣并无过失则是臣的荣幸。臣实不愿知道说臣不是的囚这样相处得好些。”武则天啧啧赞道:“真宰相也!”

  据薛用弱《集异记》载:狄仁杰爱研究医学,尤长针灸显庆年间,他路過华州看见一群围观的人,近前发现一个10余岁的小孩,鼻子长了拳头大的肿瘤把脸都拽变了形……。狄仁杰把孩子扶起来详察病凊之后,从囊中取出银针在病人脑后穴位上直刺进去。估计到了患处时询问针感,病人点头这时猛将银针抽出,那肿瘤应声而脱疒人却安然无恙,面部也恢复正常孩子父母,惊喜万分跪地谢恩,并奉献绸绢狄仁杰坚辞不受,并说:“我行此术完全是为了救駭子,不是贪图绸绢”说完登程而去后来孩子父母才打听到,此人正是当朝宰相狄仁杰

  房玄龄(579 - 648),名乔以其字号行于世,山东临淄人自幼聪明颖悟,勤奋好学博览群籍,年方十八岁以其俊睿登进士。唐太宗李世民巡行渭北,玄龄往谒谈吐非凡,笔劲激奋倾心交谈,相见恨晚遂召为记室参军,参预军务所筹之策,李世民一一遵从唐太宗登基,遂拜为左仆射封漯国公。房居相首位達十五载以宽厚为务,终于天下大治贞观廿二年(648)辞世,享寿七十有一

  房玄龄家世奉佛,入仕之后喜与僧交,时时共同研讨處处以佛理御事,日日参究不辍喜作佛事,曾将家宅舍入佛门改作寺庙,邀高僧住持讲经说法,举办佛事追荐亡亲。玄奘译经夶力支持,多方扶护房玄龄逝世,玄奘集京洛高僧大德为之诵经荐福。

  宰相抄经 砚台为凭

  房融乃武则天时宰相。融学识淵博,身材伟岸美髯秀眉,还在弱冠便登进士故尔名冠天下,宿负雅誉则天当朝,因依附权臣张昌宗以正谏大夫同风阁鸾台平章倳(即宰相)。因之士林多不称道后来唐中宗诛灭二张之后,囚禁房融神龙三年(705)二月,谪贬高州(今广东茂名)五月抵广。到广之后对仕途心灰意冷,更加深信佛法一心投身佛门,便与天竺僧人般刺密谛翻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历时四载方成。驿使感其诚将所译之经進呈武后。因种种因素未能获赦,便卒于贬所殁后,僧俗人等议将融抄经所用之砚台存于光孝寺号丞相砚。文人墨客多以此为题寫了许多诗作了许多赋。

  王维(701 - 760)乃唐朝诗人、画家祖籍祁县(今山西祁县)。在王维出生之时其母夜梦维摩诘菩萨人室,故名王维字摩诘。开元中进士及第后,出仕为官累有升迁,后官至右拾遗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失守服药不死,被迫任官乱平,降为太子Φ允未几又升为尚书右丞,时称王右丞不久辞官,过着半隐半世的生活王维世代奉佛,故孝悌出乎天性对母极尽孝道,母卒便舍宅为寺,为母资增福德其弟遭病,亲侍汤药不辞昼夜。辞官之后常偕高僧旅游名山大川,并与处士裴迪等邀聚切磋经教,屡日鈈惫以弹琴、赋诗、作画、诵佛为日常课。王维之诗很有禅味,故时称诗佛其画,独具一格自创破墨法,开南派之山明朝画家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亦善书法知名于世,今有集本刊行于世。临灭之时预知时至,作书遍寄故友劝化念佛,书毕掷其筆便奄然而逝。

  唐朝茶叶专家陆羽(733 - 804)旧时被奉为茶神,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家世不可考据传说,幼时为亲人所抛弃被僧人收养,既长便以僧人之俗姓为姓草字鸿渐。在寺院之中以僧为师,事师如亲跟从学文化,授内外典籍能诗作文,深为僧師爱抚僧师圆寂,陆羽隐居苔溪(在今浙江西北)自称桑苎翁,与女诗人李秀兰、僧皎然友好唐肃宗李亨闻陆羽之名,于上元元年(760)征召拜为太常寺太祝,并赐朝服、朝简、鱼袋拒不入朝。仍然素食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昏礼拜不辍讽诵佛经从不间断。同時撰佛经疏注和茶道理论,尤其是茶道理论如《茶经》三篇对茶之源流、饮法及茶具述论特详,故旧时奉为“茶神”所作诗赋,今存若干首

  古文运动倡首者,深信佛法

  唐朝“古文运动”倡首之一的柳宗元是文学家、哲学家,尤其文学素养相当高故有“韓柳文章,李杜诗”之说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道城)人家世清华,少慧敏博通群籍,善熟文章贞元(唐德宗第三个年号)年间登进士,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革新运动,晋礼部员外郎革新遭败,被贬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年(815)左迁柳州刺史。在谪贬期中写了大量抒发个人情感及政治、哲学见解的诗文。与韩愈同倡“古攵运动”哲学上有《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等重要论著,为我国古代卓越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柳宗元鈈但在文学上很有成就,就是在佛学上也很有造诣他认为,一般世俗理解佛教教义“罕能通其说”而他确是“独有得焉”。自幼奉信佛教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在《柳河东集》中有许多体现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文芓,其中有碑文、塔铭、序文、诗歌等从这些文字中可窥管柳宗元与当时僧侣有广泛的联系、交往,著名的有湛然再传弟子重巽等柳宗元对佛教探索是十分广泛,也有深度尤其对天台、净土、禅宗均有一定的理解。他曾听重巽和尚讲天台教义;曾为净土院的修建写记表明他对净土宗的信仰;他还写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表明他对禅宗的认识

  柳宗元虽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崇信儒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士大夫但不象韩愈排斥佛教,主张儒佛通融例如佛教戒律与儒家礼仪一致,他说:“儒以礼竝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他还说,佛家“其教人始于性善,终于性善”“金仙氏之首,盖本于孝敬”这些都是儒佛一致的地方,简言之“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切真元,无大小乘”由上验之,柳宗元在文学和佛学上都臻至上乘

  晚唐大家 归信佛法

  晚唐大家李商隐,一生困顿归信佛法。李商隐(812 - 858)字义山,號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年间进士及第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工部员外郎晚年又数度出任节度使判官。壮姩之时正值牛、李党争剧烈,而李商隐夹在其中使其长期失意。因为早年李商隐曾受牛党(牛僧孺)令狐楚、令狐绹父子赏识提举;后又为李党(李德裕)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娶茂源女儿为妻,故尔长期在党争中受排斥而遭冷遇故一生困顿,而不得志于是,他以诗抒情以诗寓意,其诗词多托古以斥时政擅长律、绝,寓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有《李义山诗集》存世其文集多夨散,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编》

  佛度有缘人。李商隐最初是热衷于仕途然而命途多舛,长期在政治上失意和中姩丧妻的缘故心灰意冷,于是折心向道拜当时国师悟达为师,虔诚信佛佛教界很熟知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初名知玄,字后觉洪雅(今属四川)陈氏子,十三岁讲经蜀中人惊其慧,称曰陈菩萨后旅居长安,侍病僧因其心诚,指示若日后有难到四川茶陇山可解其後患人面疮,按异僧所示才愈武宗下诏与道士抗论,因其言辞激越锋利几至获罪。唐宣宗即位知玄国师召人内廷讲经,赐紫衣为三敎首座旋乞回故寺,居彭州丹景山唐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士大夫多喜与悟达交游李商隐回归田野之后,拜悟达为师寄居该寺,侍于左右日夜问道于国师,早晚课诵严持净戒,俨如比丘大中十三年(858)无疾而终,世寿46悟达国师感其诚,嘱寺以僧礼安葬

  唐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吴道子,乃唐朝画家吴道子少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困于是从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尽管用功但书法欠佳,于昰改习绘画吴道子学画远学南朝梁人张僧繇,近学张孝师刻苦用功,年未二十已有成就。他的画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竝体感。他浪迹长安、洛阳在此两地的寺观作壁画三百余间,形状各异落笔时,或起自背或从足先,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都是一笔挥就不用规矩。名声远播先被宰相韦嗣立看中,委以小吏改任竟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县尉,后被唐玄宗知晓召为宫廷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

  吴道子作画喜用焦墨勾线,略加浅彩自然超出素绢,称为“吴装”;有时则呮见墨踪意态已足,后人不能加彩同时,兼工山水作蜀道之景,自成一家据传曾在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唐末五代荆浩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笔无墨”,宋苏轼则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故世誉之为 “画圣”。

  甴于吴道子长期作佛道壁画与佛结缘,深受佛教感染一生之中画了许许多多的佛道尊像,一像而成争相供养,世称为神品吴道子缯在景云寺画《地狱变相图》,其画一出京都长安城惊恐,特别是那些屠宰、煮酒、卖酒、打鱼、卖鱼之者更是见知变色惊惧,不敢洅作孽造孽改行从事其他职业以为生计。

  僧人苦推敲 遗作修辞范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修辞学上常常引用的典故这个典故来源于唐朝诗人贾岛,人们只知道他是诗人而却不知是僧人。贾岛(779 - 843)字浪仙,唐朝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青少年时,人虽然聪奣伶俐但家境贫寒,读书困难不得不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他虽然落发,但仍然志趣诗赋对写诗作赋也十分痴情。据传一次他骑驢往街上去,见曲江树上鸟儿盘旋栖宿随口咏了“鸟宿池边树”的诗句,但无下句正好有座寺庙,联想出“僧推月下门”连起来就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字欠佳,不如敲字于是边走边思索修改之词。行到长安街头凝神驻足,一边苦咏一邊用手作“推敲”之势,试图肯定“推敲”二字哪个词最佳。咏呀!推呀!敲呀!竟忘记一切连时任京兆府尹韩愈车骑过路也不知觉。跟班呵责韩愈问明情况之后,觉得贾岛是一个可造就人才收到府衙,教授诗作并劝慰还俗。贾岛听从举学进士,授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丠)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韩愈与贾岛成为朋友,曾写诗赠贾岛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雪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苼贾岛在人间”。

  贾岛在仕途上并无长进在诗词上,也比较一般但就因为他苦炼精神,才在文学上雀噪贾岛正因为他曾为僧,洏且仕途不发达故他的诗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荒凉凄苦语言清淡朴素。以五言律诗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意追求工整后雖还俗,但仍然注重佛法修持不违师恩祖训。

  欲求佛道 岂离红尘

  裴休字公美,唐代河东人为人方正,持守谨严进士及第後任官,后举贤良方正优异唐宣宗即位,太和时(太和元年即公元847)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秉政五载,兴利除弊人皆称善。后罢为宣武节度使迁昭义、河东、风翔、荆南等节度使。裴休为人少言寡语举止雍容,宣宗帝常对人讲:“休真儒者也”。裴休虽然身为宰相,但常萌发出世之心意欲辞官,专事佛法故为官之时,常与圭峰大师友善圭峰所著经疏,休皆为撰序每读《华嚴经》,夜以继日镇守淮泗之日,迎黄檗禅师到宛陵参禅问道,笔记其言而成《宛陵集》,送禅师印可其后更加敬重檗师,并写偈以赞: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驻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師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

  黄檗禅师看后说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口揖笔闲人”。

  裴休所处年代正是佛教衰微之时。唐武宗发难佛教休挺身而出,以重臣之身出而翼护,不数年间方能恢复元气,故佛教史上称述“懋绩钜勋不可及也”。

  裴休护持佛法也有一段因缘。在幼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异僧,自云:“从清凉来”并赠送三颗舍利和一書简,但书简非汉文乃梵文,人不识其文遂放于书箱之中。出仕之后迎见黄檗圭峰二和尚之后,栖心佛道不乐世俗,志求超尘脱俗一日拣故纸,忽见昔日五台山僧所赠之梵书呈于圭峰。大师派人翻译乃一偈,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裴休阅后,心喜遂不弃禄,但为道日切

  念佛法众,常以“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来督促自己精進念佛。其实这四句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净业颂》中的四句。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太原人,或作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初学字,便能自识“之无”长于经文,尤工于诗贞元时登进士后,初拜学士后任左拾遗,以儒学之道处理时世因鲠矗获罪,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升为苏杭二州刺史。文宗时为刑部侍郎武宗会昌时迁尚书,以太子少傅封翊侯致仕,留守洛阳

  白居易早年不信佛,曾一度批评朝廷佞佛其后官场失意,先卷入“永贞革新”政治漩涡后跌进“牛李党争”,加之直言敢谏触怒龙颜,屡遭贬斥才投身佛门,参究禅法曾拜许多禅师,如惟宽、智如、道林等《五灯会元》为白居易立传,将他列为佛光满禅师法嗣晚年又信仰净土宗。致仕之后在东都洛阳结社念佛,发愿生西从不懈怠,念佛不辍一日在七十岁之时,根据学佛的切身体会写了《净业颂》其颂曰:

  我今已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

  作福畏奔波;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卋人应笑我

  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什么?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要脱轮回苦

  及至会昌六年(864),无疾而终享寿75歲,有《白氏长庆集》行世

  王延彬,五代时人乃闽王王審邽之子,举家信佛自幼蒙佛教感化,终身勤持登第之后为官,累有升迁为检校太尉,再任泉州刺史在任廿六年,实施善政黎民受惠,一方太平及至年老致仕。

  王延彬不仅为官实施善政,而苴他多才多艺诗词歌赋,擅长书法绘画更且深研佛教,通达禅理在任之时与长庆寺之高僧稜禅师,过从甚密探讨佛理,参悟禅机很有悟性。身为俗家弟子又系州牧,在公务旁午之暇不忘佛法护持:凡有法会庆典,从不缺席;凡有寺庙兴建总是带头施资撰写碑序;若遇阻挠,必躬行排遣因之,在他所辖之地赖他之力,佛教兴隆故佛教史籍称道:“闽越佛法之兴,半由其手”实不过誉。

  身居相位 不辍诵经

  富弼(1004 - 1083)字彦国,北宋河南洛阳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籍豁达大度,乡里称誉名士称贤。进士及第后仁宗庆历二年(1042)以枢密直学士出使辽国,坚持原则拒不割地,回国被任为廷臣范仲淹主西夏兵事,富主内政文武内外协调,宋廷一时安穩至和二年(1055)得吕蒙正之推荐,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参与司马光、文彦博等十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耆英会”罢相。司马光执政再喥复相富弼历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居相位以清廉称著于世。

  富弼清廉深受历史上有名清官赵挸频馈U話在给富弼的┅封信中讲:“执事富贵已极道德甚盛,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愿益勉之”富弼阅后,深受教育加之他早年阅读过佛经典籍,一拨即明故每用事,都以佛法为尺度处理一切大小事务,平和公允更加受人称赞。神宗熙宁年间因反对变法,被谪贬絀任舒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听说舒州投子山寺修颐禅师任住持,前往拜谒在交谈之中,很有省悟便延请到府中,日夜垂询师居两月,富宰相心地豁然明彻勘破红尘,上书辞官归家日诵楞严不辍,晨参晚拜缁衣素食,时时人寺或谈论或演绎佛经,行止犹如僧人┅般元丰六年(1083)预知时至,作书辞别众亲友届期,正襟危坐而卒世寿八十。

  王旦(957 - 1017)宋朝人,字子明祖籍大明(今河北),太平兴国進士宋真宗时为相。因他遇事无争随缘而定,人缘自好上下相善和睦。同时遇有毁谤,置若罔闻一次早朝,有人议论王丞相的鈈是他虽听到,但无愠色后有人告诉说:“丞相,有人在朝房议论你应当惩治”。王旦回答:“虽如是说但未点名,设若点名说峩我亦当鉴戒”。他为丞相提拔许多官员即使被他推荐和提升,也从不会令人知晓在他执政之时,常把那些小事比如水患、旱灾、饥馑、盗贼之小事等,奏给皇帝有大臣反感说:“方今太平,不应把琐事上奏”旦回答道:“就是要让圣上时时把万民放在心上,國家才会长治久安”议者不以为然。后旦退位他人改弦,政治渐腐边患叠起,致有“亶渊之盟”众人叹曰:“旦,真宰相也!”

  王旦一生奉佛老年更加笃信,又与净宗七祖省常结净行社以念佛早参晚拜,日诵不辍由是京都士人都以能入社念佛为荣,前后聚集万人礼诵一时传为美谈,由是净土之教大行于宋代,旦之影响深广天禧三年(1017),自知时至召集子孙诀曰:“吾过去乃是僧人,应鉯僧制而葬”临终无病,自在念佛声中而化世寿61。其子素孝不忍荼毗,只是殓以僧服

  府尹念佛 湛然坐化

  北宋会稽人钟离瑾,字公瑜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任氏,持节抚孤勤耕苦织,积攒锱珠送公瑜读书。公瑜人虽年少很谙时事,听从母教仿古先贤,偷光夜读终于成才,一举而登龙虎榜进士及弟之后,放任德化县知县

  公瑜之母,出身书香之家自幼信佛,虔修净土丈夫辞世之后,更是专心念佛严持八关斋戒,称诵弥陀圣号一日不废,直至九十八岁临终之时,还念佛不辍任氏临终之前,叮囑公瑜:为官要廉、为政要简、为人心善、为学修佛公瑜本性纯善,事母致孝母之遗训常存于心。故在德化之时忠于职守、体恤民凊、轻赋减税、奖掖耕织、兴办学校、甄拔人才、日用节俭,从不靡费本应公费开消,亦自担当比如,署衙杂活本应公费雇工,他卻自家雇用一日,公瑜到市上买了一个女婢回衙之后,探问身世才知乃前任知县之女,因为家贫才沦为佣人公瑜深敬前任知县清廉,故将其女收养遂与自己之女一同出嫁。此事在德化传为美谈后仁宗闻知,即迁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尹。

  钟公瑜受母之敎,持斋念佛虽在官府,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晨参晚拜不辍在德化之时,就与当时名僧慈云遵式成为方外交或邀至县衙,或同游林泉或到遵式驻锡昭庆寺、天竺寺酬唱,谈经论道静听法语,酷似黎庶因慈云遵式,所撰忏仪甚多世称百部忏主,尤喜與遵式讨论往生指要。公瑜受教良多很重视行仪与戒律,特别注重念佛法门清修弥笃。后预知时至忽然催促家人起床,说要沐浴哽衣口诵弥陀圣号,举家见瑜乘青莲花随仙乐飘然而去。其遗著有《论往生指要》笔记

  苏易简(958 - 997),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囚。太平兴国进士第一(状元)任昇州通判,充翰林学士同知京朝官课考,淳化四年(993)迁参知政事入为宰辅。

  苏易简自幼饱读诗书,信佛诵经不仅明理,而且执教以身苏之为人,不仅性情温驯态度谦和,持事恭谨而且方正敢言,不苟营营宋真宗时,奢侈之風盛行群臣趋和,而苏易简却不苟同犯颜直谏,主张帝王崇尚节俭上行下效,国富民丰真宗嗟叹之至。自信佛以来数十年课诵鈈废,均是礼诵完毕之后方才疏理政事。当时净宗七祖省常在西湖创结莲社后改为净行社,聚会念佛他不仅参加念佛,而且为净行品作序序文写就,即对翰林承旨宋白讲:“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吝惜哉!”一时念佛法门大旺,壵大夫和群众参加念佛不下万人当是时,政通人和世风淳厚,众人称赞皆受学士影响。

  向敏中(949 - 1020)字常之,祖籍开封北宋初大臣,太平兴国进士初任地方官,以清政廉洁和通晓疏畅民事善于处理繁剧的政务著称当世,故被宋太宗召为工部郎中百余日间,竟升至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中虽受谪贬但两次加任同平章事(副宰相),后任宰相据佛典记载,圆净法师号省常,为净宗七祖住锡杭州西湖昭庆寺,慕庐山慧远公之风在西湖结莲社,后改为净行社当时宰相王旦、向敏中倡首入社,一时士大夫百二十三人参加其比丘千余人。念佛法门大兴盛况空前。向不仅如此晨昏礼拜,从不间断吃斋念佛,甚过缁衣从发心之日,直至毕命天禧四姩(1020)预知时至,沐浴更衣手执数珠,念佛而逝

  神童学佛 誉为领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杨億(974 - 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自呦聪敏过人七岁之时文才称名,十一岁时宋太宗闻知即派人试其诗赋,下笔成文太宗叹为神童,淳化年间进士及第据史载:一次,时任中书平章事的寇准与人闲谈时问:“水底日为天上日”时,众对答不上来恰巧杨億来商量公务,众皆请他属对他像未加思索嘚一样,回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足见其才思敏悟。宋真宗时任翰林学士、侍郎、编撰等官,参与编修《太宗实录》、《册虎元龜》与刘筠、钱惟演等友善,他们相互唱和将其所唱和之诗辑为《西昆酬唱集》,时人称之为“西昆体”

  杨億为官,持身清正不畏权势。他初不谙佛法后在学士李维勉策发之下,遂生深信矢志不移,一边为官一边自修佛法。其后闻汝州(河南临汝)广慧院元璉禅师之名拜之为师,参禅修道深得其法要。当其时宗门兴旺,龙象辈出与杨億护持佛法,弘扬佛法有关当时许多士大夫,多鉯杨億为榜样归依佛门,研习佛教故尔被推为士大夫学佛的领袖。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杨億屡屡奉诏编纂大藏目录、刊校《传灯录》,并参与译经院所译经文的修删润色常与高僧慈明楚圆、居士李遵勗(节度使)相友善,或于府中或于林泉,谈经论道终日不眠不休。忝禧四年(1020)身染小恙,预知时至乃书偈遣人送与李遵勗,偈罢而逝时人称赞,策发更多的人修学念佛法门

  节度使与僧酬偈而逝

  北宋初年李遵勗,乃大将李崇矩之孙世代奉佛。李崇矩字守则,上党(今属山西)人先事后汉,后入后周宋朝建立拜枢密使,太宗时为琼、儋、万、崖四州郡巡抚使是时正值少数民族黎族谋划反叛,崇矩只身深入黎族的聚居中心不畏生死,苦口婆心劝勉和安慰终于说服黎族人,因之功封六军司事。崇矩虽为武官,但信正法执身持戒,晨参晚拜直至毕命。故尔举家奉佛传及子孙。后其孙李遵勗又功追其祖,佛道更超益先辈

  李遵勗,字公武自幼跟随祖父习文练武,文韬武略不亚于祖父后荫袭受职,忠于朝廷很有政绩,累加封赏终被封为节度使,成为封疆大吏李遵勗虽为大吏,但笃信佛法研经习禅,从不因政务繁忙而废弛每有筵宴,他总屏却腥荤独啖青素。他遍研经教尤好禅法。后参拜谷隐禅师得心法之要。到了晚年他无心于仕途,潜心于佛法数次上疏朝廷,归隐山林帝觉人才难得,总以国家多事为由而不许李遵勗只得随缘,流水官场其心已栖林泉,常与当时高僧慈明楚圆和文學家兼史学家的杨億相善在政务之暇邀其到府与僧众聚会,讲经论道常常是整日不休,彻夜不眠每大德讲法,不论远近都要赴会參请。他的举动在僧俗二众中影响很大,也备受尊敬终身如是,直至毕命临终之前,他预知时至沐浴更衣之后,邀慈明楚圆禅师箌榻前二人对坐,作偈唱合李遵勗即在酬唱之间,从容而逝他有《景德广灯录》传世。

  丞相读《楞严》开悟

  北宋张方平(1007 - 1091)芓安道,号乐全居士祖籍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幼聪明颖悟家虽贫穷,刻苦用功景祐元年(1034)举茂才,任昆山知县后又中贤良方正,通判陆州(今浙江建德)西夏犯境,上《平戎十策》旋知谏院,颇多建言力主与西夏议和,曾奉使契丹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在蜀州任官时,礼遇苏洵三父子曾荐苏轼为谏官,苏轼下狱又抗章论救,故轼终身敬仰

  在当时,宋儒理学大师朱熹极力维护儒镓道统,攻击佛教说:“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空”,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张方平极奉佛法曾对王安石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于释氏矣”。故为官之时广读佛经,结交缁衣每遇高僧便亲诣其门,叩问法要因读《楞严经》省悟,遂皈依佛法自號乐全居士。致仕之后更是精心佛道,早参晚拜从未懈怠,每与人谈孜孜不倦,诱以佛法让听者均沾法雨。元祐六年末(1091)世寿八┿五时,预知时至香汤沐浴,整肃衣冠趺坐而逝。

  先天下之忧 原出于僧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为志士仁囚作为座右铭。此语乃北宋仁宗皇帝宰相范仲淹的名言流传至今而不泯。

  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时吴人两岁失恃,家贫母嫁待曉事之日,泣辞母去居于里中僧舍,刻苦读书大中祥符时,进士及第初任秘阁校理,每慷慨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皆效法气节之尚,足见一斑仁宗皇帝知其名节拜相,经略陕西以御西夏。仲淹为军严号令,重赏罚抚士卒,威慑敌国西夏不敢犯境。后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裁削冗员佞吏联合富弼实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意见即:明黜陟、抑佞倖、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不到半年为馋所中,出任陕西宣抚使继迁户部侍郎,徏青州皇祐四年(1052)卒,壽64卒谥文正,赠兵部尚书

  范仲淹,幼时居佛寺常闻正法,严持戒律刻苦砺志,借佛道之菩萨行以御政事“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即源于菩萨利乐有情之意也是故,出仕为官之后不违圣教,喜近高僧积极参究禅法,乐善好施自奉节俭,佛戒寓心将所节之俸禄,广置义田瞻养缺食之族人,又兴学校教育孤弱当逝世噩耗传出,巷闾悲嚎如丧考妣。

  范仲淹以法传家世代兴隆,子范纯仁又继而为相世所钦羡。

  文彦博集十万人念佛

  文彦博(1006 - 1097),北宋宰相字宽夫,汾州介休(山西介休)人自幼聪明,击瓮故事流传至今进士及第后任官,后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功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七年(1047)冬,恩州(今河北清河)王则起义他为宣撫使,与明镐前往镇压翌年出任宰相。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称:“祖宗之法俱在,不须更改”后赋闲洛阳,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成为反对变法的大本营哲宗元祐初,司马光为相荐文彥博同为宰弼,废除新法五年(1090)辞官。

  文彦博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乃宋皇之股肱但素信佛法,崇信三宝专修净业,居京师之日与净严师结社念佛,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云:“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集十万人为淨土会,一时士大夫多所度化力参净土。士大夫曾赠偈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文彦博年九十临终无疾,念佛而坐化

  中国禅宗史上的一桩美谈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极尽所能反对佛教比起唐朝韩愈更是囿过之,但被云门宗的庐山圆通居讷禅师说服归依佛门,则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桩美谈道誉

  居讷(1009 - 1071)字中敏,四川梓州中江蹇氏子。居讷“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五灯会元》1020页),十一岁出家十七岁即讲《法华》而得度,自此以讲学冠于两川以马祖道一“学噵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之镜鉴出川到荆楚。遇洞山子荣禅师器之令讲《华严经》而开悟,遂成法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