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寺庙到灵阳寺庙有多远


永州地处荆南岭北,古为道、永二州,现辖十一个县区。永州属丘陵地区,北面浑圆低矮而绵延不断的山峦,南面座座耸立如笋的石灰岩石山峰。这些山峦或山峰之间,是无数宽阔平展的田洞,八百多条大大小小的溪水河流或从山涧狭谷里涓涓流出,或从岩穴石孔中汩汩冒出,清澈的河水灌溉着肥沃的土地,养育着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山脚田洞沿,溪流泉水边,坐落着一个又一个村庄。
永州人与别人交谈时经常把“村”与“家”混为一谈,平时很少说“村”这个词。“村”是官方话,是在书面语或特意声明时用的词语。永州人扯家常里短之事的时候,经常说的是“我们那里”、“我们家那里”、“我们那个地方”,开口就带上一个“我”。话语中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满足,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爱。永州人大多是聚族而居,古村宏大;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南方建筑特色。
永州古村是美丽的。先民们建村时难免要看风水,讲究依山傍水。依山,村子背靠大山,村子各类建筑依山的形势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严谨规划整体布局,统一中求灵活。傍水,或是一条水溪从村旁流过,或是在村口修建人工池塘。宽阔的水面,平地生风,带走村子的废气,防范意外之火。高山阔水小村浑然一体,人与自然谐和相存。绿水青山,白云袅绕,古木参天,水清鱼跃。村前是一片肥田沃土。
春天,田洞水波荡漾,银珠闪亮,绿秧黄花在人们的手里变成一片绿浪;秋天,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村子淹没在金色的稻浪里。受宋代《潇湘八景图》的影响,永州绝大多数的村子也有“八景图”,如宝境、西湾、下灌村等。许多乡下士人,对村里的美景进行了描述与颂赋,村子的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融合在一起,永州的古村落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永州的村子很大。外来人员若没有村里人带路,走进村子的大街小巷里,就会迷失方向,在村里转半天也转不出来,连出口都找不到。大多数村子人口众多,宁远下灌村将近一万人,一般的古村最少的也有几百人。住在一个村子里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祖先,而且也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从外地迁来居住的。家族的族谱或是村里的碑刻记录着村子的历史,上甘棠村有千多年历史,龙村有两千年的历史,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很少有人自动搬迁。
先民们在开山建村时,讲究村子的整体布局,房屋设计实用而又科学。永州的古村实际是一个小城,村子只有一条宽阔的驿道与外界联系。由于过去经常受土匪骚扰,村子前后的山水就成了天然屏障。村后的大山既为村子挡住寒风冰雨,又是村子防护墙。一旦村子受到外来侵害时,大山成为一个制高点,便于察看敌情,也便于村里人尽快地疏散躲藏;村前的小河、池塘,和石围墙作为村子的防护设施,构成一道道防线。永州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是按城堡来构建的,成为一个封闭的防护城,如江永兰溪村、祁阳龙溪村。
村内几纵几横的窄长巷道,几进的高深院落,与皇城的胡同四合院相似。从村子穿过的驿道两旁林立的铺面,各式小铺方便了村里人的所需,道县的龙村、宁远的下灌、江永的兰溪村、蓝山的雷家岭……无不是这种设置布局。村子的朝向方方正正,或坐东朝西,或坐北朝南,或……因此村里人的方向感也非常明确,要到别人家里取什么东西,经常说的就是在东屋里、南屋里……城内的院落也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都是标准的方形,院内的天井、坪院也非常方正,村民讲究的是规矩。
永州古村的建造工艺精美。房柱下的石础雕有各种图案,宋础以荷花瓣形为主,几十片花瓣分层次的雕塑,并有一些其它动物。穿枋、窗棂上的木雕精致。宁远骆家祠堂上缕刻木雕,盘龙飞凰,层次清楚而雕工精细。双牌访尧村窗棂上雕刻的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放置在屋角的石墩、大石水缸等,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又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先民建造房屋时,总是在墙上绘上一些画,如悬鱼、番莲、腾龙飞凤等。墙上的绘画,虽经历长年的风吹日晒,其绘画的色彩依然鲜艳,画面依然鲜美。道县小坪村的一家影墙上,只要淋点水就能显现出“福”字,至今仍我们称奇。
4、附属建筑与精神生活的关注。
先民们建村后,村内除建家族祠堂外,在村子的四周还建有许多寺庙,兰溪黄家村有60多座寺庙,上甘棠村有30多座。这些寺庙有佛教的庙,也有道教的观,还有儒教的学庙,反映永州人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念。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古村的祠堂内大多建有戏台,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喜庆日子,都会请来戏班唱几天戏。有的村子自己还养了戏班,农闲学戏,农忙做活。
上甘棠村、淡文溪村等里有几个娃娃班,有外来戏班来村唱戏,村里的戏班就跑龙套、干杂活,跟着学几出戏,没有请来戏班,急需时也可上台唱几段,极大地满卟人们的需要。在永州每个大点的村子都建有学堂书院,大阳洞张村有三座书堂,方便了村里孩子读书,也促进了永州教育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里,永州考取的进士基本上是在湖湘的前列。
1、古村的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永州村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村子四周的大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村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里,一栋几百年的院落,生养了不知多少代人,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六世同堂,没有人愿意搬出去,就是离开村子围墙也很少。房屋倒了,在原宅基上重新修过。有些在外地做官或是发了财的人,他们也把钱投进在村里的房屋建设上。也许是长年有人居住,人们对房屋的精心呵护,也许是祖先的福祐,几百年的房子有些保存得完好。
但是最近几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少有居老屋的,他们外出打工,把赚到的一点钱修了新屋,杂色的红砖楼房七零八落地散布在村外的四周;有的干脆到城里建了房。新屋也有许多空在那儿,年轻人不在家,把小孩留在家里让老人照看。老人们不愿意搬家,他们不愿离开故地,这里是他们的根,老宅里住的依然是老人和小孩。古村的老屋很旧了,砖墙在坍塌倒圮,屋上的瓦已经能见到天,人们还是舍不得“挪窝”,“家破值万金”。
永州人与人交往都是说方言,属湘方言。这种方言在村子人眼里叫“说官话”;村子内部还有语言,通常是说土话,有专家称之为“湘南土话”。永州的土话非常丰富,永州南面的古村基本上都有自己村的土话,显现出各个村的不同。上村与下村说的土话不同,隔一堵墙说的土话也不同。下灌是同一个祖先,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少部分人说土话,而其他的人却不说土话。
相近村子的土话有些虽能听懂,但是那个村的人一说话,人们就知道他是哪个村的人;若是相距较远,或是县属不同方位的村子,其土话就相差很远了。要进行语言交流,就得说官话。也许是永州的语言太丰富了,也许村子生活条件基本能满足村民生活所需,村子大的姑娘不愿嫁出去,“好女不出石墙门”,外面的女孩嫁过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同样会说土话,她原来的语言被同化了,永州村落文化更封闭了。
永州人易于满足。村前宽阔的田地,供给人们的最低生活所需的粮食,大米、红薯或五谷杂粮,能基本上填饱肚子。大山也给予了永州人丰富的物质,许多村子除了盐需要从外地购买,其它的基本上在村内就能解决。人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一根腌豆角可以喝上一壶酒,几个红薯就能吃一天。豆子酱酸辣椒放点油蒸一下,让你闻到了都会叫你流口水。
从塘里摸几个螺蛳,“一个螺蛳十二碗汤”,汤里再放点辣椒,让你吃个鲜,让你喝出汗。若是从水塘田里弄几条小鱼小虾,用辣椒拌腌豆角酸萝卜炒成一个菜,那还有什么说的,“鱼仔送饭,鼎锅刮烂”。永州人爱吃腌菜,女人是否能干,就看会不会腌菜,冬天萝卜腊八豆,夏天豆角剁辣椒,谁家没有几坛子腌菜。肉可以腌,鲜鱼也可以腌,一年四季餐餐都有腌菜。现在人们在餐馆大肉大鱼地吃,还是少不了一盘酸菜。永州人也爱喝酒,白米红薯,高粱产籽,甚至山上的杨梅丁榔都能酿酒。
几颗花生米几根腌豆角可以让你喝上几壶小酒,也会让你喝得酩酊大醉。一床出嫁的棉被麻帐可以用上一辈子,一套家织布衣服用米浆浆一浆,可以穿上大半生。人们一生难得做几件新衣,老了更是不做衣服,说是进土的人穿新衣服是浪费,可惜了;人们到老了会准备几套旧衣服,老人临终时,穿寿衣不能是全新的,要给老人穿几层旧衣服,说是阴间不能全部穿新衣服,人们用各种说词为自己的节俭找一点理由。
永州人刚强倔蛮。村子里重重栅门,既是防匪也是防盗。外面的人若是进村来盗牛偷东西,抓住了“格杀勿论”,没有会活着出去的。村内的人谁家有什么都可以任自拿用,许多物什私家的可以公用。但是有时为了山上一棵树,井里的一口水,会打起来,没有人听你的说理。
“打不过东安,蛮不过道县,倔不过永明,巧不过零陵,唱不过祁阳”,这些民间俗语对永州不同地方人特征的概括,也说明了人们用各种法子来强调自己总是对的。一百多年前的湘军有多少将领是永州人,他们靠智慧和勇力为祖国为朝廷做出了贡献。尽管在文人的史书上他们还排不上号,但古村的碑刻上记录着这些人的名字,他们的事迹在村子里传颂,他们的精神留在我们的血管里,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神。
“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讲“义气”,可以把“脑袋砍下来做凳坐”。永州人善于思考,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是永州人,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李达也是永州人,他们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永州人坚守“忠孝廉节”的道德伦理,遵守“耕读为本”的生活观念。各大村子的祠堂墙壁上书写着两米多大文天祥书体的“忠孝廉节”楷字,告示村人必须具有这种道德观念。每个村子的族谱上都有“国课早完”、“尊老爱幼”的家规族训。村子除建学堂让孩子们读书,还有学田供给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孩子读书;谁家孩子考上秀才、进士就奖励多少粮食。
先民们用捐助的办法鼓励村人读书,这也不难理解“湖湘进士永州占大半”了。古村的人们除了种田就是读书,很少有人出去做生意,就是在本村开个店铺,也是一些日常用品之类的小买小卖。永州开银行最早的祁阳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人们的脑海里,商人都是尖巧利滑的人,一般老实农家人不去从商。现在有的村落圩集,人们还是用一元钱多少个、几元钱买卖一堆货物的原始估算方法进行交易,不愿意像商人那样拆斤算两、几分几厘的计算得清清楚楚。这是永州经济长期不够发达的原因吧?
永州古村在衰败,没落。
古老而高大的风火墙有些已经坍塌,少数保存下来房屋有的是靠几根树木撑着;造型精美做工精良的窗棂,在四处见光的房屋里或被人们卖出去,或被外乡人偷走;昔日村内的排水沟渠被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堵塞得严严实实,村内的污水任自排放,具有现代性质的垃圾散丢在村子的各个角落。
斜阳危房,残巷烂陌,衰草离披,少有生机。现代人们修建的新屋杂乱地散布在村子的四周,充分地显示出主人不同“个性特征”,也成为是读书人却没文化的象征。崭新的砖屋里激荡的迪士音乐与巷道高门槛上老人的细谈讲古结合在同一个村子里,同一座屋檐下,分不出哪个是“阳春白雪”,哪个是“下里巴人”。解决温饱的村民们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家园,如何建设自己的村落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从古村走出来的和仍生活在古村里的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呀。
【永州文化】永州有个“千年八卦村”
“养在深闺无人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 探寻谢沐到甘棠,傍水依山对夕光。葱翠未将遗址辨,幽深曾把古雕藏。读耕赢得门庭暖,巷陌牵来梦呓香。青石桥边方驻足,千年灯火入苍茫。上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创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的村落,名副其实的“养在深闺无人识”。由于整个村庄形状像一幅典型的八卦太极图,因而被称为是“千年八卦村”上甘棠村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是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汉族古村。该村依山傍水,座东朝西,村前环绕着的是清澈的谢沐河水。如画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筑,朴素的村民,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走到村头,一座三孔石拱桥映入眼帘,名曰:步瀛桥。建于公元1126年宋代,据说落成之日便掉落石头,是因为受到八仙中铁拐李的点化,许诺每落一石村中便出一大官。据族谱所记,村里至今出过102位七品以上官员,此桥也落石百余块。在步瀛桥旁,还有座古老的阁楼——文昌阁。这座阁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造型美观,气势雄伟。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给人的压力往往容易让人忽略周边美好的风景与事物,偶尔慢下脚步,发现身边的美景。在慢生活中,找到热爱这个城市的理由,回归到生活的本色。还在等什么,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如果你能发现更美的上甘棠,请私信小编,有惊喜哦~温馨提示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的夏层铺镇和桃川镇之间。可以从江永乘坐去桃川方向的汽车,车票2元。在上甘棠村的入口处(有一个“千年古村上甘棠”的石碑)下车。然后乘坐过路进村的三轮车,一直坐到村口的石桥,给司机5元就行了。村内有文昌阁、宋代古桥等景点。
“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
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既然来到零陵,怎能不亲眼看看这潇湘的源头,今天小编就带你一同领略“锦绣潇湘”,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如何在这块神奇的土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蘋岛位于潇水和湘江的交汇之处。这里是潇水下游的终点,也是湘江中游的开端。按照先前一贯的说法,发源于广西兴安海阳山的湘江自西而来,发源于湖南宁远九嶷山的潇水从南奔注,潇、湘二水流经九曲十八弯就在这里汇合。因此,它是真正的“潇湘”之源,千古传颂的“锦绣潇湘”就是指蘋岛这一带极富诗情画意的山光水色,而湖南的雅称“潇湘”一词即源于此。
蘋岛又名蘋洲,这里四面环水,高洁幽静。小岛地形近似园形,面积约0.6平方公里,环岛一周约600米。岛上古木参天,竹蕉繁茂,风光秀丽。每当夜幕初合,雨帘纷降,风抚翠竹,雨打芭蕉,暗香四溢,这里更是一番别致的梦幻景象,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湖南“潇湘八景”之首的“潇湘夜雨”景观所在地便在蘋岛。
迈上进岛的石板路,越过牌坊,便来到历史上曾名列湖湘四大书院之一的蘋洲书院旧址。清光绪十年(1884),永州江华人王德榜等捐建蘋洲书院。蘋洲书院为永州八县的最高学府,这里曾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零陵县蔡家埠人),他就是该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
石板古道依旧青光锃亮,两旁逾越百年岁月的桂花树依然绿叶满枝,每到秋分时节,金桂吐芳,十里飘香,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和修葺后的今日荣光。
这里空气新鲜,土地湿润,春花秋桂,生态环境优美。蘋岛就如同“锦绣潇湘”上的一颗碧莹的翡翠,是难得的“世外桃源”和天然大氧吧。置身于此,蓝天白云,喧嚣匿迹,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此乐何及。
“当年万乘临潇湘,小憩重崖舞千羽。苍梧冥冥帝不归,行殿荒寒弓风雨。”“潇湘之水碧如绫,烟外渔舟几处灯。月落半江人未寝,棹歌欸乃唤鱼鹰。”“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沧桑变化,白云苍狗,如今的蘋岛却更加神奇而浪漫。
综合:湖南古村之友、永州警事、永州旅游
零陵古城最有情怀的书店:湘科院出东门右转100米
旅游咨询员·李琦:138- (随时随地旅行咨询)
最全面旅行服务:走遍中国·环游世界·户外旅行·永州旅游
保护原创版权·注明来源&尊重采编/编辑辛劳倡议
转载务必注明来自:“美在永州(ID:mzyz 0746)”原创/汇编
潇湘好人好事·美景美食美文&锦绣潇湘·幸福永州·湖湘文化之源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官网:美在永州网(爱旅行·爱公益)
《美在永州》:读书、公益、创业、旅行
搜罗潇湘最美资讯·扫码/长按两秒关注
为悦己者点赞-爱生活爱分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州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