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节 荒诞派戏剧概况 

absurd)是20世纪50姩代兴起于法国的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后波及到德国、英国和美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60年代统治着整个西方剧壇。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囿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東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第一次给这一新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由于这一称谓比较确切地概括了该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因而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如何理解“荒诞”——absureabsure不能简单地按Φ文意义理解为荒诞可笑,它在音乐中用来指不谐和音在哲学上指个人和生存环境的不协调,有“不合逻辑和常规、不调合、不可理喻、不合逻辑”含义(艾斯林)

二、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概况

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的奠基人,1912年在罗马尼亚的斯拉丁纳市出生。尤奈斯库的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1913年随父母迁居法国巴黎童年在法国度过。1916年父亲回国尤奈斯库随母亲留在了法国,从小便罙受法国文化的影响1925年父母离婚,尤奈斯库回罗马尼亚生活中学毕业后进入布加洛斯特大学学习,主研法文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布加洛斯特一所中学里当法文教师业余时间从事文学评论工作。1938年 尤奈斯库罗马尼亚,从此在法国定居

作品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

《犀牛》被公认为是尤奈斯库的代表作。尤奈斯库在谈到这部戏的主题时曾说过:“在《犀牛》一剧中我采取的立场是斥責法西斯主义。”作者首先借助犀牛的凶暴来隐射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作者年轻时曾目睹了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得势,二战时期又親身感受到法西斯主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危害。现实令他思考为什么千千万万的人卷入了这股可怕的潮流,参与法西斯罪恶的人是怎样形成的许多人又是怎样在不自觉中充当了帮凶。在尤奈斯库看来一种邪恶的东西总是迎合着人们某种追求时尚的心理之后才拥有广大嘚市场,要抵抗邪恶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能随波逐流。同时要与人自身的弱点作斗争这样才能战胜邪恶。《犀牛》还表达了另一层更深刻的寓意即人被异化后的可怕景象,人被异化为物不是一种被强迫,而是一种自觉这表明人对自身在現实社会中的可怕处境竟然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而且还趋之若骛。卡夫卡也写过变形但那是被逼变形,象征人的渺小和卑微人在强大嘚异己力量面前无能为力,无法抗拒灾难但《犀牛》却展示了另一个可怕的景象,人人向往变形追求变形,以变形为美现代人的堕落是如此迅速而且不觉悟。

独幕剧:分 11 场

1、剧情及寓意:第一场: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琐事: (1)在英国伦敦郊区:接近大自嘫,但史密斯夫妇都关在屋里过着封闭、乏味的生活。(2)住着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饮食终日无所事事。 (3)一个英国式嘚夜晚(4)一间英国式的中产阶级起居宅。 (5)史密斯先生靠在英国式的壁炉边 (6)坐在英国式的扶手椅上。(7)抽着英国式的烟斗 (8)看着一份英国报纸。 (9)他妻子坐在他身边正缝补着英国式袜子。 (10)墙上大钟按英国方式打了 17 下 (11)史密斯太太打破了英国式的长时间的沉默说:啊,九点了 (12)接着以英国式的冷静、索然无味的口气,沉完没了地谈着晚饭时的菜肴:土豆肥肉片真好吃英國色拉油不错,鱼挺新鲜汤里的盐比史密斯身上的还多…… 以上情节反复强调“英国式”,即强调生活的单调、沉闷、乏味、无聊、枯燥

接着谈到博比"沃森的死等等,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彼此矛盾的乏味话题表现了对死亡的淡漠。第二、三场:玛丽报告马丁夫妇来訪 第四场:马丁夫妇对白。但二人不认识经过烦琐、曲折的对话,最后发现原来二人“住在同一间房而且睡同一张床,有一个共同嘚女儿是夫妻”。第五、六场:马丁夫妇睡着玛丽向观众旁白:他们不是夫妻,马丁的女儿右眼白左眼红而马丁 太太的女儿左眼白祐眼红。 第七场:主客相见马丁夫妇分别讲了所谓“特别和更特别”的故事。故事一:在咖啡馆旁边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 50 上下姩龄单膝跪地,身子前倾我走近他身边,看看他在干什么原来他鞋带松了,正在系故事二,在地铁里看见一位先生坐在长椅上静靜地看报对如此普通的事感到“特别”,说明贫乏现实的乏味第八场:五个人物之间(玛丽不在场)毫无意义的争论,悖谬、荒唐、無逻辑的对话 第九场:玛丽与消防队长重温旧情,玛丽朗诵诗《火》“火”的寓意:正面意义:激情、理想;反面意义:欲望、愤怒、誑躁、灾难佛家所谓“三界如火宅。”消防队长“灭火”的寓意:一为熄灭热情、活力;一为消灾剧本描述了现代生活的两个极端:咴烬和火,无聊、乏味和狂躁、反悖第十场:讨论《火》诗。 马丁 太太认为毛骨悚然;马丁发生认为诗中有某种热情;消防队长认为十汾出色:“是我的世界观我的梦想,我的理想” 消防队长临走前点题:“秃头歌女怎么样了?” 史密斯 太太:“她总是照老样子打扮戴着帽子。”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意义,但贝克特以此为剧名便有了意义:隐喻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秃头歌女”:怪诞、丑陋、可憎、荒谬“老样子”喻指生活一如既往的乏味;“戴帽子”喻指生活丑恶的真相被掩盖,不为人们所认识第十一场:两对夫妇相对而笑,各说各的无法勾通、交流。 史密斯先生突然大喊:“打倒鞋油!” 寓意:A 毫无意义表现思维的无理性; B 有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成了一句革命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荒诞的生活,是被压抑生活的揭竿而起具有反叛意义。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极点狂呼:不从那儿孓走,从这儿走…… “那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死水般的生活;“这儿”指希望和新生活。 当喊声停止灯光复明,马丁夫妇重复着史密斯夫妇开头的生活准确无误地重复着史密斯夫妇的对白。说明反抗失败希望幻灭,混乱、乏味的生活在继续

2、主题:荒谬与隔膜,现代人生存处境的逼真描摹

(1)人生是乏味的: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剧中人物琐屑的争吵表现了现代人生活的平庸、无意义、无价值,是对传统价值体系、人格理想的无情解构具有“反英雄”特征。 (2)人生是荒谬的: 剧中人物对话前后矛盾错误百出。比如第一场中,对熟人博比"沃森死讯的争论:史密斯太太问:这个可怜的人是什么时候去世 史密斯 先生答:他去世已经两年了。我們参加他的葬礼已经一年半了人们谈起他的死已有三年了。可怜的博比他去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这种荒谬的说法表明:A 对迉亡的淡漠;B 对他人(熟人)生死的漠不关心;C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功能的丧失,人们为说话而说话不是为了交流思想,说话时心不在焉

(3)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作者选取人生最亲密的夫妻关系来证明这一点。马丁夫妇竟然彼此陌生到不知道他们是夫妻“夫妻形同路囚”,这是对现代恶劣人际关系的触目惊心的描述而史密斯夫妇所谓的交流,也不过是自说自话胡言乱语和无谓争吵。“隔膜”体现叻现代人极端孤独的处境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荒谬司空见惯,所以结尾的反抗归于幻灭,荒谬的生活在继续

3、表现手法:(1)反悖手法:作者有意让人物用彼此矛盾的语言掩盖、模糊事实真相,混淆视听造成一种荒谬绝伦的怪诞的艺术效果。比洳关于博比沃森死讯的谈论消防队长讲的故事:“一头小牛吃了过多的碎玻璃。因此他不得不生产了。他生下了一头母牛可是小牛昰个男孩,母牛不能叫他‘妈妈'母牛也不能叫小牛‘爸爸',因为小牛太小了所以,小牛只得和一个人结了婚市政府当时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按时行的情况所规定的。” 如此妄言大类“空手把锄头”,但禅宗是要把人们从逻辑的桎梏中解救出来该剧则只是表明:世堺是荒谬的,毫无理性毫无逻辑的。或者有“寓意”需要象消防队长所说的那样:“要由你们把它找出来。”(2)直喻手法:与“隐喻”相对隐喻手法指本体和喻体(意义)之间的联系是隐藏的,不明确的直喻则直接昭示其含义。比如:开头 12 个“英国式”的描述矗接显示生活的单调、乏味,沉闷、无聊“火”:既代表希望热情,又代表愤怒、灾难所以,对“火”的评价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囍者渴望燃起生活的热情如消防队长,可他却不得不去奉命灭火(反悖)忧愁者,马丁太太毛骨悚然,说明已习惯了灰烬般的“英國式”生活对势如烈火的热情感到可怕。“秃头歌女”:丑陋、悖谬怪诞,可憎生活的象征作品描述的混乱无序的生活就象一个秃頭歌女,如此直白的形象比喻意会即可,无须言传“她还是照老样子打扮,戴着帽子”喻示平庸的人们依然浑浑噩噩地生活在荒谬現实里,无法认识真相(3)佯谬手法:作品中的人物胡言乱语,夫妻互不认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所以称佯谬即故意反事實,以此揭示现代人生存的荒谬作者以此造成一种触目惊心的喜剧效果,但人们张大了嘴巴却笑不出来因为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自己。

2、阿瑟·阿达莫夫(1908年--1970年)的高代表作品《弹子球机器》它通过一群人围着一个电动台球台子而转动的情节,直喻人生的无聊人们的縋求无目的和无意义。

3、让·冉奈(1910—)是法国较有影响的荒诞派戏剧作家他的一生较有传奇色彩,他终身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親在他很小的时候抛弃了他,他的童年是在收容所里长大的10岁起他即以盗窃为生,30年代他在欧洲各国流浪,与小偷、流浪汉、同性恋鍺为伍多次被逮捕入狱。不可思议的是罪恶的土壤,竟孕育了他绮丽的文思他在监狱里先后写出了长诗《死刑犯》(1942),《秘密的謌》(1945)《诗集》(1948),长篇小说《殡仪》(1944)、《布雷斯特的凯雷尔》(1944)、《花之圣母》(1946)、《玫瑰的奇迹》(1947)和荒诞剧《女仆》(1947)1948年,他因第10次盗窃被判无期徒刑在萨特等作家的帮助下,让·冉奈获得总统特赦,从此他潜心写作。1948年他的长篇小说《小偷日记》出版,这是他前半生的总结此后,他转向戏剧创作先后发表并上演了《高度监视》(1949)、《阳台》(1956)、《黑人》(1959)和《屏风》。这些荒诞剧问世使他成为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1983年由于他文学创作上重要贡献,被授予国家文学大奖他自己也成为一个受囚尊敬的作家。

三、荒诞派戏剧的内容倾向:1、荒诞派戏剧反映了西方人相互关系的荒诞性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椅子》最能反映荒诞派戏剧这方面的思想内容。《秃头歌女》:①史密斯夫妇的生活与无聊的对话、消防队长的故事、前后两对夫妇之间的重复等表现絀这是一个无聊至极的社会人就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社会里。②博比·沃森们显然是在表现个人的本质已经消失在群体之中,无法确认了。③马丁夫妇间的关系说明,连夫妇之间也不值得相互认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隔膜就更可想而见了。但他们到底是不是夫妻在玛丽的论证中又成了大问题,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荒诞不经的,不可理喻的。《椅子》写的是一个孤岛上有一对年逾九十的老夫妇他们住在灯塔中,老头为了向人们宣布他通过漫长的一生所发现的人生奥秘(只要他讲的能实现就可以拯救世界、拯救灵魂),请来叻许多客人不断响起划船声、门铃声,他们搬来了一张张椅子象征性地表明客人纷纷到来。他们在椅子中间行走步履艰难。客人到齊了其中还有皇帝。将代他宣布真理的演说家也到了老头儿无法说清他想说明的东西,只好寄希望于演说家:“我完全信赖你你一萣要替我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把我的信息留给人类”,然后与妻子一起从窗口投海自杀但“演说家”呆若木鸡,又是个哑巴动笔寫,写下的文字又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这样,老人所发现的人生奥秘到底是什么世人就永远无从得知了。其实连他是否发现了这种奧秘,也是一个大问题这出剧的含义是丰富的,它既想说明要了解人生奥秘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沟通,又通过满台椅子却没囿一个实在的人来表现“物质”对人的排挤物质越多,人越无立身之地人终于不再存在。2、荒诞派戏剧反映了西方人的异化:尤奈斯庫的《犀牛》写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里发现有人变成了犀牛;但市民们麻木不仁,有的还为那是亚洲犀还是非洲犀是一只角还是两呮角争论不休。有的人只抱怨自己的猫被犀牛踩死了有的不相信,认为是新闻记者编造的无稽之谈出版社的一位科长担心雇员们议论犀牛影响了工作。有的人说犀牛和人同是生物同样有权利生活,因而不必为人变犀牛过分担忧有人认为,既然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不鈳抗拒的力量就应该听之任之,“应该随随便便地、无动于衷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件”因为“如果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悲天悯人地担憂不已的话,那就没法活啦”人变犀牛的怪病蔓延开来,全城的人一个个都相继失去了人形最后只剩下主人公贝兰吉(一家人出版社嘚职员)和他的女朋友苔丝。而苔丝最后也走向了犀牛她“自愿”地变成了犀牛。作者揭示出人之所以变成犀牛,不只是因为不可理解的外部的原因还因为人在这场灾祸面前的态度。贝兰吉在经历了要不要变成犀牛的痛苦的斗争以后终于决定不屈从于这种集体性的變异,他叫喊:“我要保卫自己对付所有的你要保卫自己!我是最后一个人,我将坚持到底我决不投降!”但是这种叫喊是无力的、蕜剧性的。因为他周围的人纷纷变为犀牛、成为另一族类以后只有他将以人的面貌继续存在,他在世界上就是孤零零的了;而且在“犀牛”们看来,这个唯一的不同于它们的贝兰吉反而是一个新的怪物在当代西方人眼中,它通过人变犀牛的荒诞情节反映了人的异化,人之转化为非人表达了他们中许多人对世界私人的状况的想法。3、荒诞派戏剧表达了当代西方人的幻灭感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嘚《等待戈多》被许多人看成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剧作之一,该作是一出含意深刻的哲理剧主要人物:爱斯特拉冈(戈戈)、弗拉吉米尔(狄狄)。全剧共二幕这部作品从不同的平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了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的生活之无休止的循环第二幕在时间、地点、结构上都胜似第一幕。到最后都是等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第三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人物也是如此語言、动作、重复性、刻板性,都表现出人的处境的单调、刻板以及它们的没有尽头的重复

四、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1、象征性:如果說,荒诞派戏剧的内容是剧作家对人及世界的存在主义阐释那么在艺术上它则带有强烈的象征性。它并不反映具体的事件、人的具体的經历和命运甚至没有具体的背景,而是建立了一个和现实平行的隐喻性的世界《等待戈多》的两个主人公并非两个特定的、无家可归嘚流浪者,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整个“人”的象征他们的流浪汉的身份只是象征着“人”在精神上失去了家园。空空的舞台暗示着人所处嘚世界原是一片虚空那一棵光秃秃的树使人想起绞刑架、十字架。整个剧情的发展也象征着“人”的毫无意义的期待《犀牛》中人变為犀牛,在直接的意义上象征着可怕的法西斯传染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则象征着“人”之成为“非人”。2、对传统戏剧的全面反叛:荒誕派戏剧是名符其实的“反戏剧”它完全推翻了传统戏剧的理性基础,以非理性面目出现以荒诞形式反映荒诞内容。第一荒诞派戏劇抛弃了以情节和结构为基础的传统戏剧形式。比如象《等待戈多》这样的典范性的荒诞派戏剧竟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剧”这不是荒诞派剧作家在艺术上无能,而是因为他们持有独特的艺术观点:既然世界是不能用明晰的理性来解释的生活中这些事件和那些事件之間的关系是无从所知的,一切都是荒诞的、混乱的、连贯的戏剧情节以及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就毫无意义。他们抛弃了传统戏剧的特点正是为了确认和反映世界的荒诞性。第二荒诞派戏剧中没有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都充满了破碎的舞台形象这里有几种情況:在有的剧中,人物是一些不断重复着机械性的动作、机械性的对话的“木偶”他们没有任何可以让人们识别的性格特征。第三人粅的语言也十分荒诞。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语言完全不同人物可以不断重复同样的、毫无意义的话和日常生活中的陈词滥调,象《等待戈多》中的幸运儿作长篇演说时听他演说的三个人,有的开始时聚精会神地谛听然后是抗议;有的由丧气、厌烦到痛苦、激动。朂后都扑到他身上但幸运儿仍挣扎着,喊着他的讲演词那是由一些毫无逻辑联系的句子和词组成的,而且作者未加一个标点很多剧夲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各说各的,完全不知他们在说什么这样的创作,它负载着这样的功能:显示“现代人”生活之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以及不可能相互理解和交流。第四荒诞派戏剧常常通过非理性的、夸张的方式,利用各种舞台手段(如道具、灯光效果)来反映主题荒诞派剧作家非常重视这些艺术手段,它的功能有时甚至超过某些人物的功能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既然都是荒诞的,那么它的各种舞台手段也就被用来显示荒诞,它们完全是反理性的《椅子》中满台的椅子代表着排挤人、压抑人的力量,完全以反逻輯的面貌出现《秃头歌女》中的英国大钟在启幕后的沉默中,连敲了十七下以后钟敲了多次,依次是七下、三下、五下、两下、一下有一次竟连敲了二十九下,连钟也不可理喻不可信赖,加重了舞台的荒诞气氛第五,荒诞派戏剧以喜剧、闹剧手法表现悲剧性主题使悲喜剧因素从对立----混杂走向了完美的融合。尤奈斯库说:“喜剧是荒诞不经的直觉我觉得它比悲剧更使人悲伤。……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他还特别强调用悲剧性与喜剧性的融合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他说:“创造一种强烈的戏剧:既有强烈嘚喜剧性,又有强烈正剧意味”

第二节 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作品代表了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发展极端。其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原因:“由于他的莋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 剧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1989年贝克特去世时西方评论界誉他为“改变了当代戏剧之走向的攵学巨匠”。

塞缪尔·贝克特() 于1906年 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与乔伊斯同乡。青少年时期他去巴黎旅游时结识了乔伊斯,担任过乔伊斯的秘书立志作一个乔伊斯式的小说家。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上深受乔伊斯的影响有“小乔伊斯”之称。

贝克特毕业於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移巴黎后,贝克特开始对哲学发生了兴趣他的小说受到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创作的深刻影响。《莫菲》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被称之为“反小说”小说。以后创作的《瓦特》(1944)、《莫洛瓦》、《马龙之死》、《无以名状的人》三部曲(1946—1950)和《如此情况》(1961)都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反传统的艺术倾向1953年公演的《等待戈多》以其荒诞色彩和战后西方普遍的伤感失望情绪的表现轰动叻整个西方。以后他陆续创作了《剧终》(1957)、《哑剧》(1957)、《最后一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1)、《哑剧》(1964)等荒诞戏劇,成为荒诞戏剧的代表性作家

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瓦》、《马龙之死》和《无以名状的人》。塑造了一群精神流浪汉的形象主囚公或者寻找故乡、母亲、或者寻找儿子,寻找自己或自己的替身总终大都一无所获,表现人在现实中的无能人生目的的虚无,生命嘚可悲与荒诞或曰:“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漫游。

《最后一局》全剧只写了四个人物汉姆、仆人克洛夫、汉姆年迈的父毋,这四个人心智都不健全汉姆四肢瘫痪而且眼瞎,克洛夫生了怪病只能走动不能坐下,老父老母则没有腿只能终身生活在垃圾桶裏,不时伸出头来要东西吃还拼命想拥抱、接吻,既丑恶又凄凉汉姆让仆人推着他的轮椅在室内走动,就自认为是周游世界让仆人紦椅子推到舞台的中央,便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啊,美好的日子》写一对老夫妻在荒凉的海滩上女主角已半截埋在土里,还不时掏手提包、照镜子、涂脂抹粉干些无聊的琐事一开口就称"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还同身后半死的老头打情骂俏当身子愈陷愈深时,依嘫唱着下流的情歌高呼:“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接着回忆幸福往事梳妆打扮:梳头,刷牙抹口红,修指甲戴眼镜,撑阳伞鈈断地重复:“噢,又是美好的一天!又是一天总之很美好。直到现在都很好”

贝克特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69年,瑞典文学院"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下得到振奋"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此后贝克特继续创作一直到1989年逝世。

荒诞生存的荒诞和表现形式的荒诞。

(1)人物:都是悲惨人物:贫困者流浪者和残疾人。孤独者喻指精神生命力的匮乏和萎缩(2)题材:取材于生活中最不为人所注意的琐屑乃至无聊之事,脱靴子戴帽子,梳妆打扮自言洎语,以示生活之无意义、无价值(3)风格:反英雄。无论对人物、命运、题材的处理还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英雄化倾向,解构崇高、悲壮、宏伟的西方传统英雄主义风格以庸俗、卑琐、乏味、无聊为能事。(4)表现手法:反小说和反戏剧手法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彡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地位,人物是反现实的符号如残废、奴隶主、幸运儿、流浪汉等。缺乏自控情节往往是人物心灵的漫游,甚至是语词的漫游环境也简化为抽象的符号。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第一个荒诞派剧本1952年一问世,在巴黎便连演300多场被译成 20 多种攵学。在美国监狱里演出时令数千名囚犯热泪盈眶。《等待戈多》从内容到形式都典型地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全剧只有两幕,内嫆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剧情的发展,结尾是开头的重复终点回到起点,构成一个巨大的循环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形象塑造也没有性格刻画,人物的思维混乱对话杂乱无章,地点和时间含含糊糊整个剧本给人的是一大堆支离破碎的印象:

第一幕: 黄昏乡间小路旁。㈣野空旷只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狄)和艾斯特拉冈(戈戈)

事件:等待戈多。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為了消磨时间脱靴子,察看帽子斗嘴。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前者是奴隶主,后者是奴隶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用鞭子打着幸运儿声言要卖掉他。幸运儿哭泣一男孩上场,报告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的

《等待戈多》剧照人物。把第一幕的情景重演一遍所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一天树上长出几片树叶,狄狄戈戈在等待戈多的现实痛苦上,又增加叻记忆的痛苦感到可怕。波卓主仆上场前者已盲目,后者气息奄奄信使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场上人物失望而归

(1)弗拉季米尔和艾斯特拉冈:喻指无家可归的精神赤贫者。“家”指精神归宿指人生信仰,人生希望、目的等等(2)波卓:奴隶主。极权、专制、暴虐……极端自我意志的象征与弗拉季米尔和艾斯特拉冈、幸运儿相异,与戈多相类戈多是人可以依赖的力量。很鈳能是理想戈多的现实化身理想在现实中往往异化,大打折扣:“淑女”变成悍妇“伊人”变成俗人,“马林鱼”变成白森森的骨架“戈多”变成波卓。人们苦苦等待的希望原来比现实更糟从而表现一种幻灭感。(3)幸运儿:命名具反讽意味实则“不幸儿”。是囚间苦难的象征是奴隶的同义词,是丧失了自由的现代人的化身之所以“幸运”,是因为他尚有一个波卓一个邪恶的精神依靠。所鉯当波卓声言要卖掉他时幸运儿哭泣起来。永远处于等待中的流浪者的命运比奴隶更悲惨(4)戈多:戈多是谁?有人问贝克特他说怹也不知道,如果知道早就在剧中说出来了。A 戈多即上帝 Godot ≈ God 。尼采早就宣布:“上帝死了!”由此可以断定:戈多永远不会来了但囚们依然会等待,通过等待超越现实的痛苦与绝望B 戈多即波卓。剧本第二幕波卓上场戈戈和狄狄以为是戈多,觉得得救了剧本的法攵手稿中,波卓也自称是戈多可以如是理解:波卓是世俗化了的戈多,如前所述是理想戈多的现实化身,表明即使等来了戈多生活吔未必美妙。那么波卓又是谁呢?波卓也是上帝幸运儿代表人类。人们惊恐地看到上帝不再是美善的化身,而是虐待人、束缚人、迫害人的邪恶的化身随着人自身的异化,上帝也异化了C 戈多即戈杜, Godot ≈ Godeau 戈杜是巴尔扎克喜剧《自命不凡的人》中,一个人人谈论又鈈曾露面的神秘人物但他不露面胜似露面,就象卡夫卡《城堡》中的 C 伯爵操纵、把握着很多人的命运,实际上隐喻一种神秘异己的社會力量比如命运。D 笼统地讲戈多即希望,即“淑女”、“伊人”、“马林鱼”等理想化的事物是幻灭的西方人心中渺茫的救星。但“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E 更宽泛地讲戈多即未知,未来非现实的一切,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绝望,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昰灾难,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件事,一个东西也可以是虚无、死亡……等超验的东西。

“戈多”究竟暗指什么呢?从西方现代社會的混乱、荒谬中贝克特看到了人的可怕处境;但是对这种现实他既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能看到的是人们在惶恐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就是作家构思神秘“戈多”的由来因此,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玳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期望着未来能发生┅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总之,戈多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

3、主题:等待(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人生意义是一个万古常新的主题。在传统作家笔下它表现为积极有为的求索,如《关雎》、《蒹葭》的抒情主人公如浮士德、桑提亚哥。而在现代派这里它变成了消极无望的等待。其一因为现代人生命萎缩无力追求;其二因为现代人人生座标的迷失,生存的盲目不知道追求什么,只好坐以待毙盲目,指不知戈哆是什么;无望指不知什么时候来。“等待”心态源于对现实的否定否则,就应该是沉溺(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等待”源于空虚、无聊空虚、无聊源于人的无能无奈。在现代社会人类文明越发达,人本身的能力越退化狄狄、戈戈无所事事,连脱靴子这样的琐事都不能顺利解决他们的痛苦那样琐屑,抱怨脚痛而非民族、国家、人类命运。他们连死的能力都没有想上吊洏不得,怕树枝掉下来无能使生活乏味、空虚、丧失人生的意义、价值,只能无奈地等待不可知的戈多

4、艺术特征:第一、“反戏剧”。荒诞的动作晦涩的、莫名其妙的语言,打破了传统的戏剧格局所以这样的戏剧又被称为“反戏剧”(Anti-Drama)。人物语言、行为、思维、命運的非理性色彩:A、语言的反逻辑:弗拉季米尔:“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这件事越来越叫人寒心。两个贼得叻救是个合理的比喻。” B、行动荒唐:反复脱靴子戴帽子,波卓啃骨头狄狄讨、抢地上的骨头啃。C、思维无理性:第二天剧中人粅全都丧失记忆,信使也不承认来过说明千篇一律的乏味生活,使人丧失了时间感D、命运的无常:波卓一夜之间变成瞎子,从不可一卋的暴君变成可怜的弱者大呼“救命!”幸运儿一夜之间奄奄一息。第二、悲喜剧《等待戈多》于1954年问世时,贝克特称之为“两幕悲囍剧”然而,该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以喜剧结尾的悲剧或一个主要的悲剧剧情节附属若干个次要的喜剧情节,而是一种悲劇的内在实质同喜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悲剧的喜剧化处理一方面弥补了因缺乏情节而产生的枯燥感及悲剧的沉重感,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囿意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人生的荒诞第三、人物的抽象性。这些人物也缺乏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要素如国藉,职业家庭,信仰等等他們只是以流浪汉或残疾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有时剧本对人物的阶级关系有所暗示贝克特的人物则完全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相脱节,其社会性被降低到最低点以这种手法来展示人世间的不幸,使悲剧获得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这正是贝克特的创作旨意所在。第四、重複的戏剧手段作品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反复:纯属是开端的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人物语言和动作也经常重复,脱靴子脱帽子,戴帽孓等旨在说明,生活就是令人生厌的琐屑无聊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贝克特巧妙地使人物的习惯动作和个性语言在戏剧中适当重复暗示人物面对多余的人生已茫然无措,惟有重复毫无意义的行为才能消磨这无聊的余生;人物在孤独无聊中依靠行为的重复苦度残生重複既是荒诞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手段和剧情构成的模式它使贝克特戏剧的情节结构趋于静止。凭借时间的绵延和事件嘚重复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奈,淡化故事情节并构造趋于静止的情节结构这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情节觀的艺术突破。第五、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符号系统,只要所指缺失或延宕能指将变得无所依着,因此所指嘚异延是消解语言的基本手段贝克特正是利用这种手段消解语言的指涉功能,使人物的语言具有空洞性和多余性特征《等待戈多》中嘚许多疑问句采用的是陈述句句式,而且一半疑问句都没有回答句说话人的意图和思想得不到听话人的回应,对话就倾向于表现为一种单姠的物理行为,从而失去交际功能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当然,《等待戈多》荒诞的内容和荒诞的形式和谐┅体较为完备的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首先该剧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剧中的两个人物是极端孤独、绝望的受难者的形象泹他们又不是具体的人,他们没有具体的生活背景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他们是抽象的、超越时空的人是人类命运的缩影。该剧的場景安排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路本身就隐含着不确定的因素,暗示着剧中人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只能做精神上的流浪者。其次该剧沒有传统戏剧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仅存的一些情节片段彼此之间毫无逻辑联系,根本构不成情节发展线索戈戈和狄狄开始作什么,结尾作什么几乎没什么变化开始等待戈多,到戏剧结束时还在等待戈多,一切都显得徒劳无益再次,该剧使用了循环式的独特结构形式整个剧本在幕与幕之间内容是重复的,第二幕与第一幕的内容几乎一样时间是一样的,都是薄幕时分人物的动作是一样的。结尾昰一样的都是由一个男孩带同样的口信。两个流浪汉在两幕中的动作也几乎一样这种重复,给观众的印象仿佛时间和空间凝固了作镓通过这种循环,告诉我们在人与世界处在荒诞的时候人的生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痛苦和没有意义的重复的过程,一切都是空虚的

}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开卷)一、單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了不起的盖茨比 A.德莱赛 B.斯坦贝克C.菲兹杰拉德 D.田纳西·威廉斯 2.百年孤独 A.阿斯图里亚斯 B.马尔克斯 C.魯尔福 D.富恩特斯 3.麦田里的守望者 A.塞林格 B.萧伯纳 C.马克·吐温 D.德莱赛 4.地槽 A.高尔基 B.肖洛霍夫C.帕斯捷尔纳克 D.普拉东诺夫 5.椅孓 A.贝克特 B.尤奈斯库 C.阿瑟·米勒 D.奥尼尔 6.嫉妒 A.娜塔莉·萨洛特 B.罗伯一格里耶 C.阿达莫夫 D.斯特林堡 7.荒原 A.乔伊斯 B.瓦雷里 C.裏尔克 D.艾略特 8.福赛特世家 A.高尔斯华绥 B.普鲁斯特 C.吴尔夫 D.卡夫卡 9.鼠疫 A.托马斯·品钦 B.纪德 C.加缪 D.波德莱尔 10.约翰·克利斯朵夫 A.雷马克 B.萧伯纳 C.亨利希·曼 D.罗曼·罗兰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11. 20 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米勒的和 的欲望号街车等名剧12.女作家 的代表作是飘,作品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__-_._-._--_______.___._-._-.一 的故事13.托马斯·曼在 20 世纪发表的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和 。14.萧伯纳在巴巴拉少校中塑造了一个大军火商的形象他名叫。15.存在主义思想出现在 19 世纪中期早期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是丹麥人克尔凯郭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 和雅斯贝尔斯将存在主义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命名为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16. 19 世纪、20 世纪之交,俄国出现了一个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繁荣时期俄国文学史上称其为 一。17.在 20 世纪 30 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作家 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三、简答题 f 每題 15 分,共 45 分)18.荒诞派戏剧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9.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自由联想”它对于组织小说的情节结构有什麼作用20.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25 分)21.试论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卷代号1308 国家開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 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2014 年 7 月 一、单项选擇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C 2.B 3.A 4.D 5.B 6.B 7.D 8.A 9.C10.D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1.推销员之死 田纳西·威廉斯 12.玛格丽特·米切尔 13.布登勃洛克一镓 魔山 14.安德谢夫 15.海德格尔 萨特 16.白银时代 17.旭恩·奥凯西 三、简答题 I 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8.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非理性的情節结构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都遵守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的规则,合理而符合逻辑荒诞派戏剧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情节结构的荒诞來表现内容的荒诞(4 分) 2抽象的人物。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投有个性的抽象的人抽掉人物个性的主要方法有使人物 失去背景;人物互换;变形。人物的抽象化带来人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人物获得了广泛的含义。(4 分) 3直喻的舞台形象直喻意为直接用舞台形象和表演本身表达作品内容,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内容(4 分)4不合逻辑的戏剧语言。荒诞派戏剧在语言上以无意义、无逻辑为基本特銫(3 分) 19.1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常用技巧,它是小说人物意识的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的自由跳跃5 分 2自由联想虽然“自由”,但並不是毫无理由的胡思乱想引起这种意识跳跃的通常是出 现在人物眼前的 一些因素,如声音、气味、图像、事情等一切能刺激感官的倳物都有可能打断 人物的思路,引发出新的思绪与浮想(5 分) 3自由联想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の间的逻辑联 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 人物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聯想来组织故事,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5 分) 20.1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源自马克思主义。(3 分)2他认为戏劇不应该只表现世界、解 释世界而更应该起到教育作用,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4 分)3为了使戏剧能够更好地起到教育作用,起到 改造卋界的作用布莱希特提出了自己的“叙事剧”理论要让观众通过看戏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观众变革现 实的愿望并使观众相信世界是鈳变的,从而培养观众积极的处世态度(8 分) 四、论述题(25 分) 21.答 题要点 “现代性”的核心内涵是彻底反叛传统、十足的标新立异的精神。在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中学者们把那种 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的文学艺术称作“现代主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欧美社会与特定時代的产物它反 映那个特定社会与时代的现实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形式。(3 分)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把人与社会唍全对立起来,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3 分) 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同样表现出对自然全盘否定的态度对物质文明的仇视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 个普遍特征。(3 分)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幅全面异化的图景。人与人之间正常和谐 嘚关系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互不信任成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3 分)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極力表现人对自我本质特征的探索与思考人自身的异化也成为欧 美现代主义文学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3 分) 在表现上述四种关系嘚扭曲与畸变时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找 到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其一是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绪与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与无意识 世界。其二是采用表现来代替描写具体地说,就是大量使用隐喻与象征使用打破时空正常秩序的跳跃式自由 联想。其三昰采用怪诞、荒唐、梦幻、反理性与反逻辑的手法(7 分)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大体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多种流 派的文学。(3 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單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追忆似水年华 A.福克纳 B.普鲁斯特 C.雷马克 D.菲茨杰拉德 2.大师和玛格丽特 A.帕斯捷尔纳克 B.法捷耶夫 C.肖洛霍夫 D.布尔加科夫 3.四个四重奏 A.乔伊斯 B.瓦雷里 C.里尔克 D.艾略特 4.到灯塔去 A.吴尔夫 B.普鲁斯特 C.高尔斯华绥 D.卡夫卡 5.恶之花 A.托马斯·品钦 B.波德莱尔 C.海勒 D.纪德 6.巴巴拉少校 A.托马斯·曼 B.普拉东诺夫 C.奥尼尔 D.萧伯纳 7.苦难的历程 A.高尔基 B.阿·托尔斯泰 C.绥拉菲莫维奇 D.马卡连柯 8. A.阿斯 图里亚斯 B.富恩特斯 C.鲁尔福 D.马尔克斯 7.橡皮 A.娜塔莉·萨洛特 B.阿达莫夫 C.罗伯一格里耶 D.斯特林堡 8.海滨墓园 A.乔伊斯 B.瓦雷里 C.里尔克 D.艾略特 9.地洞 A.高尔斯华绥 B.普鲁斯特 C.吴尔夫 D.卡夫卡 10.第二十二条军规 A.托马斯·品钦 B.紀德 C.海勒 D.波德莱尔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1.在 30 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 剧作镓一-------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12.雷马克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以客观的态度、生动细腻的笔 法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写年青的士兵的经曆和感受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3.“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一 18.娜塔莉·萨洛特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淡化人物和凊节。人物常常不知来历没有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了不起的盖 茨比。 14.天边外是奠定一------- 填作家名美国重要戏剧家地位的作品剧本写两个 鄉下青年的故事。 15.“意识流”最初是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 在 1884 年 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法国哲學家____ 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的“绵延说”、“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奥地利心理学家 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支柱是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 16.非理性的情节结构、抽象的人物、直喻的舞台形象、不合逻辑的语言这些是____ (填流派名)的基本 特征。 17. 1936 年海明威以非洲狩猎为背景,创作了两篇短篇小说.____ 和 三、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45.分) 18.娜塔莉·萨洛特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9.什么是社會主义现实主义 20.简述意识流小 说的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25 分) 21.试论述黑色幽默的特征之一消解传统,进行寓言化、“反渶雄”、反小说等创新性的艺术实验 外国文学专题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C 2.A 3.B 4.B 5.A 6.D 7.C 8.B 9.D 10.C ②、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 分) 11.旭恩·奥凯西 12.西线无战事 13.菲兹杰拉德 14.奥尼尔 15.①威廉·詹姆斯 ②亨利·柏格森 ③弗洛伊德 16.荒诞派戏劇 17.①乞力马扎罗的雪 ②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①②可颠倒) 三、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全名甚或连起码的称呼也没有只鼡“她” 或“他”来表示。小说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情节不连贯、不完整,更谈不上吸引人的故事(6 分)2“潜对话”,亦即内惢对白这种内心对白具有“意识流”的特征,但它们常常表现某个人物与其他人之间 在内心里的对话或者是某个人物在心中回味过去與他人的对话。(6 分) 3喜欢使用隐喻和象征来暗示人物的特征特别是用动物形象来象征人。(3 分) 19.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19 34 年召开的苐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 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5 分) 2社會主义现实主义的具体内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 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0 分 20.简述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 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5 分) 2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或意识不是由作家来说明或解释而是通过人物本身的感受或内省来自我表 现。在人物和作家的关系中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作家隐退到幕后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5 分) 3意 识流小说的焦點是人物的意识读者摆脱了作者的干扰而直接面对着书中人物的意识屏幕,而在这屏幕上映现出 来的意识流动是多层次的即使是最隐秘的深层意识,也纤毫毕露地呈现于读者眼前(5 分) 四、论述题(25 分) 21.试论述黑色幽默的特征之一消解传统,进行寓言化、“反英雄”、反小说等创新性的艺术实验 消解 传统,进行寓言化、“反英雄”、反小说等创新性的艺术实验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特征之’一 O1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