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孔雀东南飞飞是什么意思?

孔雀东南飞是什么意思
ˇ小澎湃⌒硍烳
孔雀东南飞(相关资料) 语句特点资料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开头这句既是起兴,又是作比.诗人因物起兴,以孔雀的美丽喻兰芝.“五里”表示大体的地段.“徘徊”犹豫不前,心怀悱恻,这一句既写了兰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诗的主题,画龙点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地上去,这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是属于纵向的铺陈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这是转折复句.由于韵文,常常省去转折词不说,但意思上确是转折. “何乃太区区!” 译时应补出主语来,“(你)怎么竟这样没见识!” 或译为“(你)怎么竟这样痴心啊!”通过焦母的话侧面表现仲卿对兰芝的钟爱. 举动自专由! “自”是副词性的代词.“专”和“由”两个及物动词管着宾语“自”又并列地受“自”的修饰.“专”是擅自行动.“专”和“由”是同义词复用.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的美好.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这段铺陈突出的特点是揉合着一连串的比喻“流纨素”、“明月珰”、“削葱根”、“含朱丹”,而且带有夸张性.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精采的比喻,这段临别誓言与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重复,相同的内容重复出于两人之口,加强铺陈的作用. 窈窕世无双 窈窕,叠韵连绵字. 府吏见丁宁 丁宁,叠韵连绵字. 诺诺复尔尔. 叠字运用增强了形象性. 络绎如浮云. 比喻句,比喻太守家里来往的人多. 婀娜随风转. 联绵字,状物. 踯躅青骢马. 双声联绵,状物. 郁郁登郡门. 叠字,突出盛多、热闹的样子. 日落无光,阴沉沉的样子,叠字使景色特点更加突出.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义复词. 形式上象是复句,其实这是单句的兼语句,意思是:我有母亲和哥哥逼迫.这是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为了完足五字句才这样安排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正句用反问形式,比正面说法“君还无所望”有力得多. 恨恨那可论! 叠字,愤恨到极点.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以兴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因果复句.正句在前,偏句追述原因.这种句式用于要急于说出结果的紧迫场合,焦母怕儿子死去,先急于叮嘱.焦母根据封建伦理与儿子争辩,用反问语气比正面说显得有力.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叠字,是“晻晻”,形容阴暗. “寂寂”叠字,突出夜寂静.“人定”中夜,夜晚9点到11点(亥时)谓之“人定”深夜人们安息的时候.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兼语句.主语因泛指而省略. 这是作者的告诫之词.“谢”,这里取引申义,为劝告之意.“慎”,由“谨慎”意引申为禁戒之词,注释为“千万”.修辞上,“戒之”跟“慎”跟“勿忘”是三个同义反复,从而形成五言的句式,特异强调吸取教训. 课文鉴赏说明 一情节结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情节发展和结构.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1?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2?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3?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1?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2?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3?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3?起兴和尾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句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源自民歌,极富有表现力. 解题指导 一全诗五个部分的标题 起兴(首两句)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开端)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尾声)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二 1?兰芝忍无可忍,自请回家,坚决果断. “不堪”,表示忍无可忍.“徒留无所施”的“徒”,“及时相遣归”的“及时”,鲜明地表现了兰芝的明事决断. 2?焦仲卿:压抑自己的愤恨、痛苦,对爱情忠贞;但是死守孝道,软弱无能.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用假设句,恰当地表现了外柔内刚的个性.“终老”,以示决绝. 焦母:愤怒,极力维护权威,专横. “何敢助妇语”的“何敢”很传神. 3?刘兄见利忘义,自私,凶狠. “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 4?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兰芝理解仲卿的痛苦,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忠贞、坚强的品格. “君尔妾亦然”,用语平淡,含意丰富,令读者深思. 三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四“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腰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一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1?“十三能织素”至“会不相从许”五段. 开头前五段,人物的矛盾冲突突现,十分尖锐. 兰芝:“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 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兰芝和焦母势不两立,仲卿消极抵抗,矛盾冲突由此开端. 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仲卿先贺,继怨,后誓“吾独向黄泉”.兰芝先体谅同情,后誓“黄泉下相见”.仲卿的“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兰芝的“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作者的叙述语“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都是极妙诗句,艺术表现力极强. 有关资料 一《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弢)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选自《唐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二诗句解释(张中行)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历来各学术领域对《孔雀东南飞》的研究和评价多从反礼教、故事情节、艺术水平等方面入手,《乐府诗与汉代婚姻风俗》一文算是从民俗学角度研究之先例.作者认为“《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反映汉代婚姻风俗最典型的伟大诗篇,字里行间反映出当年婚俗的方方面面.就民俗学领域的价值来说,它是任何汉代诗歌所不能比拟的.”作者通过对全诗逐字逐句分析,从汉代女子的婚前教育与婚龄、家长对女子婚事的霸道、离婚与再婚现象、缔结婚礼的“六礼”、关于汉代的爱情誓言和关于汉代的“青庐”之制六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使汉代的婚姻风俗悉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 孔雀东南飞的典故_成语故事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 孔雀东南飞的典故
学习啦【成语故事】 编辑:锦贤
  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和相关资料。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
  孔雀东南飞男主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女主刘兰芝(东汉末年),庐江郡(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人,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焦仲卿为妻。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东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的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
  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
  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木兰诗》唐人所作也。《乐府》惟此二篇作叙事体,有始有卒,虽词多质俚,然有古意。&
  刘克庄指出此诗为六朝人作品,但也没有举出什么理由,所以刘说影响不大。1924年,梁启超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作了一次演讲,提到《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问题,他说:&像《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佛本行赞》现在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
  六朝人几于人人共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的心灵中当然不少,只恐《孔雀东南飞》一路的长篇叙事抒情诗,也间接受着影响吧?&(见《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讲稿,北京《晨报》)此说在文学界颇多影响。梁启超说的&别有考证&后来也未见发表,倒是发表了否定自己的看法。
  他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疑这诗非汉人作品。他说汉人没有这种长篇叙事诗,应为六朝人拟作。我从前也觉此说新奇,颇表同意。但仔细研究,六朝人不会有此朴拙笔墨。原序说焦仲卿是建安时人,若此诗作于建安末年,便与魏的黄初紧相衔接。
  那时候如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都是篇幅很长。然则《孔雀东南飞》也有在那时代写成的可能性,我们还是不翻旧案的好。(见《中国之美文及其》)后来仍有不少人主张《孔雀东南飞》作于六朝的。
  各种考证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根据《酉阳杂俎》和《北史&齐本纪》,指出诗里&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新婚时的习俗。
  二、根据《宋书&臧质传》和《乐府诗集》,证明诗中&四角龙子幡&是南朝的风尚。三、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句子,认为庐江的人绝不会葬到陕西华山去,华山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喻,是袭用了宋少帝时&华山畿&的故事。根据这些理由,认为汉朝的诗里是不可能出现六朝的习俗、风尚和事迹的,《孔雀东南飞》的这些内证,就透露了自己问世的年代。
  但是这些论证仍然比较牵强,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由。因为: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中虽记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
  但这段话只能证明北朝有这种婚礼,却不能证明北朝以前没有这种婚礼。&青庐&汉代已有,《世说新语&假谲》中记曹操故事时已有&青庐&之名出现,也说明&青庐&已用于汉末,而非始于北朝,只是北朝袭用汉俗而已。
  二、《宋书&臧质传》、《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虽然有&龙子蟠&的记载,但&幡&在汉末已很流行,传喻信命,表题官号,用的就是这种四角旗。&龙幡&曾见于《三国志&吴志》。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出现&四角龙子幡&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它是南朝独有的风尚。
  三、&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故事中的殉情情节,类型相同,都是民间中的典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地点在庐江,&华山畿&故事的地点南徐在今镇江。中国各地小山同名的很多,不一定&孔雀东南飞&就是袭用了&华山畿&的地名,借喻之说,也不确切。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论,或以为汉末人作。
  今按,根据原序,此诗基本上当成于汉末;惟民间乐府本为集体创作,在流传中总会经过不断的丰富和修改,自然随时有增附润饰的可能,故诗中不免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等描写羼入,不得因此即武断为六朝人之作。
  至其被收入《玉台新咏》,则表示此诗最终写定的时间必在徐陵之前。&以上为此诗写作年代的争论情况,但通常仍根据《玉台新咏》所载&小序&,认为是汉末之作。
看了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 孔雀东南飞的典故]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6742人看了觉得好
27050人看了觉得好
845人看了觉得好
【成语故事】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问题,求教。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问题,求教。
我们最近学了孔雀东南飞,有几个问题想很久没明白,也不好意思问老师,求解答。刘兰芝嫁给焦仲卿时是17岁,被休时应该是20左右了吧。20岁的老姑娘,还是个下堂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高富帅,高干子弟要娶她为妻呢,难道古人有这癖好。大家还记的那个太守不,送给刘兰芝家的彩礼,巨多的。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我想问一下那时候的太守就这么有钱吗,是工资待遇太好呢,还是他是个贪污腐败的分子呢。真心求教。
过年回家喽
1、并不是古人有什么奇特癖好,而是汉魏晋那时候,对再婚没有什么偏见,女子再嫁很正常,更何况是美女。例如汉武帝他妈就是再婚。至于貂蝉那样的美女,人们就更无所顾忌了,抢得到就要。2、写诗歌的不一定是纪实,都含有赋比兴之手法,意思就是有夸张对比故意为之的意味,不要愣头尽信。之所以如此排场描写众人求娶,正是烘托刘兰芝美人不得志之境遇,两相对比突显悲情。3、太守是一方大员,正常情况下的俸禄就比较多。如果腐败点,会更多。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雀东南飞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