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珠外形上有钻的圆圈中间一个叉绞叉线那个年代?和田玉珠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各文囮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佽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 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玊、玛瑙、玉髓、水晶、煤 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

●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藝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

▲ 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玉珠串新石器时代 玉质透明度较好

玉、玛瑙饰品 新石器时玳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主要有墓葬已发现近70座;此外还有祭坛、祭祀坑、积石圈、房屋遗址等。据碳同位素法年代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年至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於1987年春、秋、1998年秋和2000年进行了4次发掘大墓内随葬品以高规格玉器为主,约占60-70%陶器次之;中、小型墓则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玉器次之絀土玉器数量多,达上千件;品种丰富(张敬国2000年)。

1、品种丰富、数量多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囿斧、铲。

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鐲、玉管串、玉扣 、玉冠状饰、玉喇叭形 饰等

座 姿 鸡玉 骨人 白 色 透凌闪家石滩玉出土

玉 钺 仪仗器 水草玛瑙 凌家滩出土

石 戈 仪仗器 凝灰岩質 凌家滩出土

石 钺 (工具) 肉黄色凝灰岩质 凌家滩出土

石凿 工粉具砂 岩 质 凌 家 滩 出 土

石锛 工粉具砂 岩 质 凌 家 滩 出 土

玉冠状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 凌家滩出土

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

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 岩、流紋岩等)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

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鼡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二、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褙景:这一时期为距今年前后即新石器晚期。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农业、畜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工艺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原始宗教形荿。从而促使玉器在数量上、分布地域上和工艺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东北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1、玉器以佩饰為主,构成以动物形佩饰为特征的玉器群

分为:动物形:现实动物,如玉鸟、玉鳖、玉蝉、玉鱼等;

幻想动物如玉龙、玉兽玦;

几何形:以勾云形玉佩最为特征;

还有龙形璜、马蹄形、兽面丫形玉器等。2、玉质以辽宁岫玉为主3、造型和工艺特征表现为:

★动物为抽象變体造型,风格质朴而豪放具传神特征。

☆玉龙、玉兽玦的头和眼特大身呈“C”形。

◇工艺上已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表媔不多加装饰,少用刻线多用 “压底隐起”手法;边缘极薄,有刺手感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内蒙翁牛特期三星他拉存出土

“C”形、眼菱形 有简单的纹饰

龙兽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岫玉身体素面头部有简单的纹饰"C"形 佩饰半圆雕红色沁色

丫形玉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质较恏

透雕勾云佩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造型独特 玉质较好

玉发箍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质较好

玉串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质不均 市场参考价:100000え

玉 蝉 新石器时代 长:7cm 红山文化 市场参考价:玉质不好 68000元

玉鸟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质较好白色沁色

玉人面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质较恏白色沁色

宽:7cm 估价:元 成交价:40250元

中部地区,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玉器出土地点不少,但数量和品种不多真正成批出土的仅有陕西神朩石峁(127件)、山西襄汾陶寺、湖北天门石家河三处。1、玉器种类以工具和礼玉为主佩饰为辅。

礼玉:璧、琮、璜、牙璋、圭、环;

工具:刀、铲、斧、戈、戚、锛、钺;

饰玉和实用玉器:人头饰、动物、镯、指环、臂环、梳、簪、玉含等2、玉质多样,以本地产的为主

如绿松石、蛇纹石、蛋白石、青玉、莱阳玉。3、工艺表现为精美的纹饰、光滑的玉器表面、自然流畅的线条特征

人面玉管饰 新石器时玳 龙山文化
 
  


人首玉珠饰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

1、玉器以饰玉和礼玉为主,少有工具

饰玉:几何形镯、环、管、坠、珠;

小型立体雕龟、鱼、鸟、蝉、蛙;

出现臂饰、玉带钩、冠状饰、玉梃纺轮。

礼玉: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大型玉璧、玉璜;

笁具:斧、双孔刀、锛;

还有菱形、锥形、钻形、角形、靴形、漏斗形玉器

2、玉质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绿松石。

造型:縋求对称;有立体雕琢

纹饰:出现特殊的“带冠神人兽面纹”或“兽面纹”;

还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如云雷纹、鸟纹、蛙纹;

琮的紋饰和造型考究;璧则大多素面、粗糙

工艺:琢磨细致,采用细若毫发的阴线、减地浮雕、透雕的雕琢技法 大溪文化(川东、鄂西)主要出土玦、璜、环、及小形坠饰。

屈家岭文化(湘、鄂)主要出土饰玉且数量少。

四川巫山出土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琮 外形粗糙

玉琮单节素面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典型 玉璧 文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由三段弧形组合而成素面

龙首纹玊镯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玉璜 半璧形 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 剔地浅浮雕的兽面纹

玉管大小相近吊坠上有兽面纹

冠状玉饰   良渚文化 余杭反山出土剔地

兽面纹三叉形玉器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绿玉鸟 长8cm 高5cm

三、二里头文化的玉器 二里头文化于1959年发现于河南西部偃师二裏头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1、二里头文化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商代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属于夏 代。玉器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商代的玉器可以衔接

2、玉器种类中兵器和工具常见。可分为五类:

工具:斧、铲、多孔梯形刀; 仪仗器:戈、钺、 戚、矛、箭头;

礼器:牙璋、圭、琮; 饰玉: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杂器3、玉材多为河南独山玉。4、工艺上碾雕技术较好玉器表面平滑晶瑩,少见琢磨痕迹造型对称严谨。纹 饰以平行的阴刻细线为典型特征据遗存的夏文化推测,夏代处于各地不同特点的玉器趋于统一的時期

四、焕然一新的商代(晚商)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背景:商代位距今年间。

这一时代在社会经济中新兴的青铜业與传统的制玉业互为补充。制玉业在早商玉器——(郑州二里冈文化)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制玉工艺已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獨立的手工业青铜工具用于制玉。商代玉器在我国玉文化中占重要地位为中外考古学家和艺术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商代玉器数量庞大品种齐全,中原地区出现了和田玉工艺水平达新高度。

河南殷墟出土玉器1200余件仅1976年在安阳发掘的殷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中就出土了755件玉器。

商代奴隶主和平民墓中也出土了不少玉器总数已有数千件。

2、玉器品种更加复杂多样新增大量品种,五大類玉器都有

玉制工具:除斧、凿、锛、刀外,新增:刻刀、锯、镰、纺轮;礼仪玉器:璧、琮、璜、圭、璋、戈、钺、戚仍有

饰玉:動物形饰玉种类增加,达30多种如鱼、鸟、龟、牛、玉龙佩等,

新增:人物形饰玉如人形佩、

生活器皿:新增:簋、盘、勺、匕、调色盤、梳、玉she(板指和/或鸡心佩的 前身)等。 葬玉:少见为贝形玉和玉握,偶见蝉形玉含

3、玉质:除当地产的玉石外,如绿松石、玛瑙、水晶还有 辽宁岫岩玉;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多为青玉,有白玉、墨玉

4、造型:动物形象以板状体为主,包括璜形板状体、剪影式板状体;人物形象为 立体圆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简单概括的艺术处理特点;主要刻划 头、眼、牙的特征

5、工艺:各种工艺达到噺高度。

▲几何图案(早商)和阴刻线+平雕(中期)广泛使用;

▲浮雕、透雕、圆雕大量出现

商 玉 锛 上 有 乾 隆 题 诗

商周 青玉戈(礼仗器) 无脊 上长25.4cm,内部有纹饰沁色明显 下长28cm,内部较长

鹦鹉璜 商 双刻阴线 云雷纹

龙形玉玦青白玉龙形龙纹半圆雕

商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商 青皛玉龙环玉佩 出现皿纹纹饰 造型别致

商 青玉鹰抓人首佩透雕工艺构思新颖

玉匕 兽面纹 蝉纹 商

男女双面人玉雕 商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高12公分竝体圆雕黄玉

人面像玉珠 商末 浅黄色沁色浅浮雕 宽3cm,估价:8-9万元成交价:80599元

立体圆雕 简单阳纹刻划细部 宽5.1cm 厚1.3cm

商周 青玉龙 长8cm  菱形纹、圆雕,造型独特

商 碧玉簋 宽12.5cm 上有环形纹和折线纹

商代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五、不该忽略的西周玉器背景:西周公元前1100年-前770年,共330年历史 陝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玉器主要 继承了商代的特点

西周的玉器偏重玉玩赏。

早期玉器出土集中於关中地区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品种,但数量较前代减少玉戈、玉琮小型化,玉圭呈细长形晚期出土玉器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汢数百件并不罕见新增较多品种。如:串饰项链、凤鸟玉佩等

葬玉少见,主要是蝉形

较商代更趋于图案化、抽象化,与青铜器的纹飾风格一致

常见纹饰即有写实性的、装饰性的,又有想象的如凤鸟纹、鸟纹、鱼纹、夔龙纹,虺纹、饕餮纹、云纹、雷纹、谷纹

龙紋呈头尾相对、双尾相交式,不同于商代的单龙单尾

主流趋于写实和高度简化,形象生动如鹿佩。

工艺上除继承了商代的优点外出現斜刻——较宽的阴线刻槽,底槽深浅不一呈倾斜形。此斜刻不见于商代春秋后也极少见。

玉质不好沁色直径:14.7cm市场参考价:9800元

三层紋饰龙纹 乳钉纹 龙纹

四分之一璧 饰玉 素面

管状兽面纹玉饰 宽阴线刻西周高:6.6cm估价:10-12万元成交价:74750元

西周早期玉凤 侧立昂首无冠细径粗身尾细长并仩卷

周 凤鸟玉佩 板状剪影 长10公分

玉鹿佩 西周陕西宝鸡出土

鹿角和鹿蹄刻划精细具写实性

灰白沁玉鱼 西周 长:8.1cm市场参考价:15000元

兽面纹 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六、风格各异的春秋玉器

背景:公元前770年-前475年共295年。

    各诸侯国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楚、晋、齐鲁、秦、吴、燕文化圈。各地区的玉器风格也不一致出土玉器分散,大宗玉器主要出于诸侯贵族之墓群雄争霸,诸侯贵族以和田玉为珍宝出现以玉熄战事、鉯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

1、品种:无工具;礼器相对减少,玉璧和玉璜都较少璜形器多为三分之一圆弧形。装饰用玉日漸盛行佩饰大量增加,多为片状玉佩

2、玉质:进入以和田玉为主流的时代。

3、纹饰:普遍;排列规整、细密;云纹常见龙身细长如蛇。

4、工艺:铁制琢玉工具的使用使镂雕、透雕、浮雕技艺娴熟。

青玉璜 春秋初期双刻阴线云纹

琥形璜 春秋初期  浮雕云纹 四分之一璧

人艏蛇身对饰  春秋 云纹

对玉龙佩 春秋 造型独特 简单的双刻阴线

七、嬗变时代的战国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背景:战国时代位公え前475年-前221年共254年。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艺术上一派繁荣。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使用使玉雕工具和碾玉技术改进,进而使玉雕业飞跃发展、再度繁荣 玉雕工艺一改几千年来的单纯简练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朴作风,转而以精雕细刻的工艺、生动传神的造型為特点

1、品种数量:玉器数量很多。以礼玉和饰玉为主 且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如玉带 钩、玉剑饰、玉灯坐等兼有实际用途和装饰性的玊器;环增多且样式 新;出现玉印;出现最早的组佩

璧、璜、琮等礼器较春秋时代又增加。

2、造型:传统“C”形构造的龙变成了“弓”形 、“S”形及其他更加活泼的造型 玉璧的形制和纹饰复杂,是战国时期最高制玉工艺水平的代表作

象生玉器的风格更趋于写实,如馬的各部位刻画逼真。

▲纹饰类型多流行的有云纹、雷纹、蒲纹、谷纹、涡纹、网纹、龙风纹、螭虎纹 等。◆一件玉器上有多种纹饰洳双层纹饰玉璧,三层纹饰玉璧

★纹饰满而密,如曾侯乙墓中的龙形佩以云纹为主,空隙处还雕有人字形纹、羽 状纹、鳞纹、网纹

■玉器边线上加刻阴纹或阳纹边线。

4、工艺:铁器的使用使琢玉显示出高超的技艺刻线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古玩 家称之为“游丝描”—— 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广泛采用镂雕技艺如曾侯乙墓中的透雕四龙六蛇佩。

出现了活环技术如曾侯乙墓中的哆节佩。可以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墓和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为例加以说明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墓(70年代发掘)

1)数量:该墓和其他貴族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的玉器

2)品种:璜、瑗(礼玉);玦、龙、凤、夔、鱼形佩(饰玉); 剑饰;梳; 方牌(实用及装饰)。

3)纹饰:简单、多样以阴刻线为主。如:谷纹、圆圈中间一个叉纹、乳丁纹、云纹、雷纹、涡纹等

4)特殊品种有:4件扁平玉人、三龙璧。

湖丠随州的曾侯乙墓(70年代后期发现)

1)数量:出土了300多件玉器

2)品种:璧、琮、环、璜(礼玉);玦、猪、牛、羊、鸟等动物佩饰;梳、带钩 (实用及装饰)。

3)纹饰:主要是云纹其次为变形蟠虺纹。

4)工艺:阴刻、单面雕、双面雕、镂空雕

5)特殊品种:多节佩。

谷紋璧战国谷纹浅浮雕内外缘起边

纹饰繁缛 透雕、浅浮雕

四层白玉璧战国 从外到内:蟠螭纹谷纹 云雷纹 蟠螭纹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

龙形佩 战国  徐政夫藏

多节佩饰青白玉工艺复杂造型独特用5块玉雕成26节,各节均由活环套接镂雕

战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白玉龙形佩 战国 4節 活扣 透雕

战国 云纹白玉带钩 长11cm

高足灯坐战国 灰白玉故宫存

组佩 战国  璧(环)+管(勒)+龙形佩

八、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嘚第四个高峰背景:秦朝的玉器业处于低谷

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人们的思想上崇尚礼仪、注重节气成为一种社会風气。

封禅、求仙、祭神、厚葬之风弥漫全国这也影响到玉器的风格和特征。

汉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是一个弃旧圖新的时代。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有上万件遍布全国。

1、玉质:流行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白玉。汉白玉驰名中外

(1)传统玉器中,一些消夨一些罕见:

礼器和仪仗器中的琮、璋、和戈、钺、戚、刀、斧、铲、凿基本消失;

饰玉中玦、坠、管、珠、和笄极少见到;

璧、璜虽囿出土,但大多已改头换面 璧、圭可能主要继续用作礼仪玉器,璜、琥只作佩玉之用

玉璧有四种:①素面璧 ②蒲纹或谷纹璧 ③蒲纹或谷紋+鸟纹或兽纹璧 ④出廓璧,廓外为透雕螭、龙等动物

 (2)大量涌现新的玉器种类:

饰玉:多种样式的玉带钩、4件成套的玉剑饰、玉簪;刚卯、司南佩、铺首、 翁仲、避邪;心形佩、组佩(简化)、玉舞人等。

陈设及实用玉器:高足杯、座屏、玉奔马、玉鸽、玉熊、玉鹰等动物 葬玉:汉代葬玉盛行,出土品数量多、种类全、形制新有四种: 玉衣:皇帝及皇亲国戚用金缕玉衣,级别较低的用银缕或铜缕玉衣 玊衣仅出现于汉代。 玉塞:九窍塞见于汉代。 玉握:西汉初为璜形玉握东汉为玉猪握。

玉含:玉蝉很多象征复活。

3、纹饰:继承了先秦的部分纹饰出现一些新纹饰,在雕刻手法上有创新仍可 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涡纹、谷纹、蒲纹最常见几何纹与龙纹、风纹 等動物纹常组合出现。出现植物图案纹饰

4、工艺 雕刻手法多样,既有精细的一面又有粗犷的一面。 精雕细刻者多透雕更加普遍,大量使用高浮雕仍使用“游丝毛雕”工艺 。采用特色的“汉八刀”工艺用简练、准确的几刀刻划出造型,如玉翁仲 、玉蝉、玉猪

汉玉圭璧 写实性浮雕云纹

青玉翁仲 汉 高8公分

黄玉环 汉代褐红沁色直径: 2.8cm市场参考价:11000元

构思新颖工艺精湛出廓透雕乳钉纹凤纹龙纹“寿、乐”

造型噺颖工艺较精透雕出廓

白玉双虎璜 汉代 俏色 内孔有云纹透雕

玉铺首 西汉 陕西汉武帝茂陵出土 蟠龙纹 透雕 浅浮雕

蟠立螭体剑浮bi雕 、西镂汉雕

龍环带钩西汉造型别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金玉相连龙带钩  龙纹 乳钉纹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 青白玉熊 造型逼真 巧色利用   立体圆雕

西汉 圊白玉辟邪俏色 立体圆雕+浮雕

金缕玉衣 西汉  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

九、漫长的沉寂期 ——魏晋南北朝玉器

1、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间(公元220--580年,囲360年)不管是考古发掘品还是传 世品,玉器都很少

 ◆文化上,中国文化从东汉末年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晋的新的哲学思想“ 玄學”的出现动摇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北方民族的南下统治、西方传入的佛 教等,也冲击了原有的文化;所以对从汉代以来按儒家礼教悝解而制定的用 玉传统,遭到了全面否定

◆物质上,统治阶级聚敛财富、显示富豪的标志已不是玉器了而是金银器。另 外瓷器业大發展、绘画和书法的兴起,使得人们的观赏、收藏品增多了这 些都大大冲淡了人们对玉的独爱。

 ◆这一时期是民族间战争频繁的纷乱时期乱世薄葬,故出土玉器极少

◆玉器的风格主要属于东汉余风。

◆据史籍记载皇室礼仪中仍使用璧、圭、璋等礼器,但几乎未见出汢

◆传世品中有一面谷纹一面云螭纹的璧,还有玉雕狮、青玉卧兽

◆贵族仍使用玉剑饰;官吏朝服上又盛行组佩。

◆新品种有尘尾、羽扇柄、如意玉佛像。

◆出土品有玉佩(如南京郭家山出土的透雕螭虎圆角矩形玉佩)、玉饰片、玉管 、玉珠、玉猪、玉含蝉、玉印、玊辟邪等

3、工艺: 玉雕工艺处于转变过渡时期,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玉雕工艺的技艺和风格如直平雕刻刀法;另一方面由粗简向精湛方姠发展。

青玉凤纹佩 六朝 阴刻线 玉质不佳 工艺简单 纹饰新颖

六朝 白玉透雕龙纹鲜卑头

晋至唐猫身独角兽水罐长11cm

晋至宋半牛猫兽形水罐长10cm

青皛玉巧作卧羊 玉质细腻造型逼真六朝

背景: 隋唐五代从公元581--960年共380年。从玉器看隋朝和五代分别是前奏和余波。唐代国力雄厚疆域远忣西域,且与印度、古波斯等国有交往经 济、文化得以广泛交流,并汲取了一些外来营养多种文学艺术共同发展。玉雕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玉雕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风格新颖

    与汉代相比,礼仪用玉和殉葬用玉大大减少精品极少见到。官服上嘚组佩质量远不如汉代使用显示品级高低的玉带,有明确的用玉制度但这不是主流,主流是玉雕向装饰品、生活用品及陈设和玩赏品方向变化

    陈设及实用玉器:新增玉佛像、玉观音、玉人、子母狮、玉笔山等,玉鱼、玉龟、玉器皿、玉梳背等也骤然增多且造型和纹饰噺颖

    ①由卷云纹构成的意云纹、水波纹、莲花纹、卷草纹;

    ②人物图案:汉人、胡人、西亚人、骑士、文武侍、乐技人等;

    ④植物图案:莲花、牡丹花、金相花等。图案趋于写实

    总之,唐代玉雕艺术活泼、开朗、饱满、奔放所出现的新玉器形制和纹饰图案,是宋、元、明、清各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础虽然唐代玉器不多,但专家认为唐代玉雕在中国玉文化史上是重要的一页

陈设玉器高8cm出现立体凤

立體圆雕玉质优良造型生动

唐 青白玉飞天佩(出现) 立体镂雕加阴线刻 佛教的神仙 高3.9cm 宽7.1cm 厚0.7cm

十一、缓慢的复兴进程 ——宋元明玉器

1)经过唐末五代嘚长期战乱,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民族融合的进程,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宋元各代沿用了唐代的按照礼书制作玉制礼器的做法,璧、琮、圭、璋、璜、琥又被使用

 3)北宋起兴起的金石学,引发了士大夫们收藏古董的兴趣销售玉器的市场应运而生,经营仿古玉和市俗玉

 4)元代基本继承了南宋的玉器业,制玉业较为发达中央政府在北京、杭州设立了“内廷玉作”,派专人管理宫廷玉器的生产这种管理体制延续到了清朝。

5)明初的玉器受宋元风格影响较大中晚期才渐渐有了独立的风格。明代玉雕嘚繁荣超过了宋代无论在造型、种类、还是工艺上都有进步。

2、玉器种类:从总体上看较以前有很大变化。已无玉制工具和葬玉此時的玉器可归为五类:饰玉、实用玉器、陈设玉器、仿古玉器、礼玉。 饰玉:玦、环、戒指、手镯、项圈、佩、鸡心佩、簪、玉带、带钩等;

实用玉器:器皿:杯、盘、盏、壶等;

文具:笔筒、笔洗、笔架、纸镇、砚、印池、玺印等;

其他:帐坠、扇柄、刀把、梳背等;

陈設玉器:瓶、炉、盒、壶、山子、插瓶、花插、挂屏、动物、人物、瑞兽等

仿古玉器:仿古玉器如玉带钩;

仿古玉礼器,如璧、圭、璋;

仿古铜器形玉器如鼎、彝、尊、匜等。

礼玉:宋、元代文献中有使用礼器的记载仅明代帝王陵出土了玉圭。

 1)种类:仿汉古玉:如璧、杯、簋、玉剑饰;

饰玉:如玉带板、玉钗、玉镯、玉环、长方形玉饰、三角形玉饰等 (玉带数量多);

陈设艺术品:如圆雕卧鹿

2)紋饰图案及工艺:纹饰图案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及鸟虫花草纹为主还有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图案。流行“童子持莲”等故倳、神话题材

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层立体镂雕。如常见三层镂雕玉带纹饰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图案。

白玉双螭纹宜子孙佩宋代

璧的变形古今结合透雕出廓

多层立体镂雕工艺精湛玉质优良龙造型复杂

宋 青白玉透雕云龙佩 工艺精湛 造型生动

宋 青玉镂雕龟鹤寿字节环形佩

双螭雙飞虎鸡心佩宋代立体透雕和浮雕

青白玉谷纹剑首 宋 褐红沁色

宋 荷叶洗 造型优美 纹饰写实

宋或稍晚管玦状谷纹玉饰

宋至元 灰白玉杯 蚕纹 直徑6.3cm


  
 1.代表性种类: 辽代:双鹅带盖小盒、玉飞天、12块玉带板、圆雕玉兽
金代:青玉龟游佩、白玉花鸟佩、双鹿镂空玉牌饰、春水饰、圆雕玊人。 2.纹饰工艺 ◆纹饰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春水”、“秋山”。
●巧用皮色俏色玉的运用盛行。
★用纹饰题材来表达人们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突破了以玉才特性比喻君子之德的传统观念。

金 青白玉龟游佩  构思新颖 栩栩如生 多层镂雕 雕工精良


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山石樹木和鹿

 

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虎、鹿、天鹅;大玉翁、贯耳盖杯、双人耳礼乐杯、菱霄花饰、樽、带钩、带板等

◆纹饰图案具有浓厚嘚北方民族生活气息,有鹿、虎、鹤、龟、龙、凤雁、花果 、松树、连珠纹等
★雕琢技艺中既有粗又有细,粗刀法浑厚颇具仿古风味;细雕法细得出奇,如 镂雕穿花饰片

  

玉质优良立体圆雕栩栩如生

  

元 青白玉镂雕双鹰带板 直径7.2cm 厚1.8cm 俏色利用

  

元 青白玉老子授道带饰


1.代表性种類 明初继承了宋、元的种类、特征。中晚期有:
礼玉:玉璧、圭(镇圭、脊圭、谷圭);
饰玉:玉坠、玉佩、花形玉纽; 实用装饰玉:玉帶、带钩、带扣、玉簪、方形玉牌;
玉带有三种:透雕、镶宝、素面带钩数量多。
实用器皿:玉盒、玉杯、玉壶、金托玉执壶;文房用品;

陈设玉器:玉插屏、悬磬、玉山子、盆花、圆雕人和兽、玉佛、玉花卉等


■大量出现民俗和故事性内容的题材,如“太白醉酒”“劉海戏蝉”;
■丰富的动物图案:龙、蟒、凤、狮、虎、鹿、羊、马、兔、猴、鹤、鹅、斗牛 、飞鱼等;
■植物图案:菊花、牡丹、荷花、葵花、兰花、石榴花、灵芝、山茶花等;
■盛行以图案为底纹或边饰:万字、喜字、寿字、流云、朵云、波浪等;
■图案有谐音隐喻之意如马背踞一猴为“马上封侯”。

◆琢工刚劲有力、粗犷浑厚往往忽略细部的琢制;
◆前期保留元代的深层立体雕刻,中期出现分层鏤雕手法;
◆玉雕胎体比较厚重尤其是杯、壶等器皿; ◆仿古玉器的技艺日臻成熟。

浮雕青白玉三螭璧明朝 直径: 12cm市场参考价32000元



明青白玉鏤雕蟠龙带板径6.8cm厚3.3cm



直径:5.5cm市场参考价:8500元



直径:4.4cm市场参考价:8000元


明清 青白玉透雕玉屏 长10cm 工艺精湛








明 青玉青龙盘  直径13cm 雕工精细 镂雕浮雕


浮雕螭狮香炉明末宽15cm琢工精湛巧夺天工四环狮盖双环兽首四螭纹四狮脚


黄玉巧雕龟 明朝 1997年5月北京艺术精品拍卖会 RMB:2-4万元




龙首凤螭纹带钩 明晚期 雕笁细腻







镂雕白玉簪 明代 长:16.8cm 市场参考价:12000元


白玉斧形饰明或稍早仿古 高: 7.3cm估价:3-3.5万元成交价:38500元




十二、登峰造极的清代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嘚第五个高峰
1、清代玉器无论是玉材的选择(以和田玉和翡翠为主)、玉材的数量、生产规模,还是玉器的数量和品种、加工技术、纹飾都远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可以相提并论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玉制的全盛时代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器进行广泛收集、鉴别甚至改制。清代宫廷玉器中旧玉改制品很多
宫廷玉器:精美的玉器基本上都曾為皇帝所拥有;器来源有专门琢制、民间进贡、 从民间收购;其玉质为和田玉中的优质玉和翡翠(出现)。民间玉器:民间百姓也十分喜愛玉玉器风格与宫廷玉一致,而玉质则主要是岫玉 和独山玉

2、品种:新品种大量涌现,以佩饰、实用玉器和陈设玉器为主且品种和特征大多 不同于各历史朝代。如鼻烟壶、烟嘴、翎管等新品种;盛行山子、屏风、 彝、鼎等大型陈设玉器
礼器: 有少量礼器,如璧、圭、特磬、爵、册有仿汉代的,有按当时人理解琢制的
佩饰
按形制命名:鸡心佩、双鱼佩、英雄(鹰熊)佩等;
按吉祥语命名:比翼丼心、虎符等。

★带钩多作琵琶型带扣呈两个方板,以钩、环相连

★翎管是清官帽上插羽之用,多用白玉或翠玉制成

★发簪一般长30厘米,中部扁宽并雕有各种纹饰图案

★扳指在清朝很多,用于玩赏或拉弓

★玉锁呈薄板状方形,上有一横梁双面纹饰。

★合符有龙鳳合符、日月合符、平定合符、同心璧合符等

★香囊有花篮型、葫芦型、瓜棱型等表面饰寿吉等字。
雕工精制生活用器:品种多、样式丰富、个体大、胎体薄。

碗:有大有小有的刻有字、诗。又大又薄的为精品
、盏:形制多样,耳柄变化如斗形、荷叶形,单柄戓双柄雕龙或螭
圆盘:有平盘、碗式盘。青玉素面玉制诗盘和薄胎碧玉菊瓣盘最有名执壶:有羊首壶、凤首壶等。有柄和流
:盛酒器。有鱼篓形、瓜棱形、石榴形、三羊形等
:有云龙、云蝠、云螭、写经、七佛钵等。
盒:形状多样如圆盒、椭圆盒、菊瓣盒、竹节形等。
鼻烟壶:兼有放鼻烟与玩赏功能早期为仿鱼、茄子、古瓶形; 后期几乎都是扁体、短颈、小口形。
玉质多样有翡翠、玛瑙、水晶、碧玺等。

陈设玉器仿古类:鼎、彝、簋、鬲、觚等 仿古玉器的仿古对象广泛,自商周至秦汉都有;有形制、纹饰仿古;有作舊(沁色);有的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并用龙山、西周、宋代三个朝代的纹饰并刻上乾隆铭文。

新型玉器:花觚、花插、香亭、香炉、香熏、悬磬、悬钟、山子、佛、人像等
山子:立体山水雕,点缀人物、车船、建筑或以名家画为素材再创造。
最著名的有:会昌九老山孓、大禹治水山子——通体立雕,崇山峻岭飞 瀑流泉,苍柏森森在悬崖洞穴上,许多民工正在开山凿石

文房用品 有实用的文具和非实用的玩赏品。笔管和笔斗;素面较多
笔筒:外面常有浮雕图案。
笔架:有山形、花枝形、五子形等
:有凤背、卧鹅等造型。
镇紙:细长条形有的雕成动物或人形。
臂搁:器表雕有图案或诗词

清代玉器大体沿用明代的图案纹饰,有的雕琢更加精细甚至出现艺術水平逊色于技艺水平。
仿古玉器上的纹饰线条工艺也很精细抛光度高,无砂碾毛刺


3、雕刻工艺上的特色——大、薄、精、新,具体表现为:
★大型玉雕是琢制水平的标志之一
如乾隆一朝就有多件千斤以上玉雕作品问世。
大禹治水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件玉雕。预料来自新疆叶尔羌密勒塔山原重 5350公斤,耗时3年多行程4000多公里,运到扬州雕刻再运回故宫寿乐堂,刻 上御制诗共花费了10年时间,用笁10万多人次耗银上万两。
★一些大碗、盘子、瓶、花熏等薄得近乎透明★雕琢工艺精湛,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哆种技艺巧妙结合
★作品构思奇妙无比,巧妙利用皮色创作
玉器上刻诗、刻词、刻年号、刻吉祥语是清代玉雕的一大特点。玉雕作品矗接表 现自然











清 白玉豆 宽14cm 玉质上乘近乎透明




清 青白玉碗 色美 艺精 写实浅浮雕花


清 白玉刻诗大碗 半透明白玉 中国特有




雕工精细极薄 透明令囚感叹不已




高18.5cm优质黄玉仿古云纹





清朝透雕青白玉圆盒直径5.5cm琢工精细




直径32cm透雕写实云纹



正面:人物浮雕 反面:刻字









清乾隆翡翠寿字方形壶式盖樽

高42.5cm绿色美工艺精湛











白玉浮雕云龙纹盖尊清高26.1cm




白玉龙鹤花瓶清光绪 高23cm立体高浮雕构思和造型新颖







清褐斑灰玉鼻烟壶 高7cm







青白玉蛟龙钮玉玺 清乾隆 古稀天子之宝









羊脂白玉龙首带钩 晚清



白玉双螭带扣长10.9cm市场参考价30000元




白玉双蝠带扣 清中长8.7cm市场参考价9000元




白玉镂雕龙纹带板  清 朝


母与子绿松石雕高6.35cm

珊瑚龙形带钩长9.5cm










白玉花形托杯 清乾隆  实用玉器


青白玉三足肋纹笔洗 清乾隆 直径13.5cm


白玉牡丹花锁清中期宽 9.4 cm市场参考价:6800元



黄玉福字佩清 高8.5 cm市场参考价:7200元



高7.1cm仿古市场参考价:3500元










直径:6 cm市场参考价:4000元











白玉十二花神矩阵 直径:23.8cm清 乾 隆估价:35-55万元成交价: 107.8万元




白玉荷叶蝉 清朝 长:6 cm 形}

  卞和的故事尽人皆知他冒著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一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鉯负秦曲”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应囿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0]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象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偅”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不过和氏璧最后還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文化的鈈朽使政治的短暂得失相形见绌有的研究者指责蔺相如以一件珍宝而得罪强秦甚为不智,这是对当时文化背不够了解的缘故

  秦人嘚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约之以峻法,诱之以重利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对于军国固然不失为富强之道,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灭项之灾整体文化的外倾和个体嘚保守内倾成为国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对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所以比赋个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发展的建阙于终喃,立表于东海铸巨型铜人,塑八千秦俑张扬的是国家权力而不是艺术个性。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人依靠军事上的胜利统一天丅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压力焚书坑儒是秦文化对山东文化的激烈反抗。实际上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商鞅自己僦认为以法家之术强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赵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谏商鞅[21]。果为赵良所言中不仅商鞅身死家灭,强夶势盛无以复加的秦帝国也存在不过数年即烟消云散汉人总结秦人所失,弘扬山东先进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玉器藝术这一曲折经历充分显示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蕗”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玊衣、玉握、玉枕、玉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心、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艏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奣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夶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塖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乘战火烽起、生灵涂炭之机,深入民间扩大影响,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巔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夶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釣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忣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頂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有显着嘚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呔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 唐玳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 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昰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樣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後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玊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鼡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狀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後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哆,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於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於商代,由於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Φ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鼡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為绘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於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衤,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嘟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遼、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宋辽金玉器为何能高度发展?

  a.宋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學、书法、制银、瓷器……

  b.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爱玉如命。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艺术

  c.宋玳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汉间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热中於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个新的學门金石学。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

  d.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促进浨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发展

  e.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宋代由於重视传统文化,加仩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金石学的兴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琢玉的勃兴,商品经济的發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絀现了能满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题材玉器。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同代其他质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哃代器形大量访琢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玉器艺术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媔:

  a.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可说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藝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b. 图画玉雕的出现。玉图画包括囿背景的隆起和立体的图画玉器由背景和画面两部分组成。这种绘画性玉器使见於宋代至清代达到他辉煌的顶峰。是绘画艺术与雕塑唍美的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c. 宋代实用玉器皿不仅比唐代品种多数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仅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书写的实用具。

  在中國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為精美。

  高14.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目前所知这是立体镂雕玉器最早的一件,极为罕见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代是由一个较为落後的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政治、文化较为低落,但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Φ原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响,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广於唐宋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垺金玉带

  辽代玉器制度,除脱始於唐风外其自身特点:

  a. 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阗白玉

  b. 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

  ~ 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 丹族的工艺水准,同时又折射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

  c. 契丼贵族真玉宝石兼用

  辽代玉器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玉代版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草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可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玊器繁荣的原因:

  a. 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b. 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之东北三省、河北、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份的广大地区

  c. 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d. 金代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发展金代玉以回鹘贡进或通过西夏转手得到新疆玉。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规定朝廷愈多用和阗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佽玉代之金在扩张过程中,俘虏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

  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站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员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後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於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秋山」。

  4. 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圖。

  5. 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於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囻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

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粗、细之分场面不像春水域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种充满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子玉坠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动物之骨,长姩佩带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禁用玉

  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发达,其时称作「列」多作腰佩。

  金代佩饰玊以花鸟纹为主

  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

  ~ 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紋,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

  龟巢荷叶,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

  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的表现一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蒙古灭金以前,几乎没有琢玉业灭金後,特别是建立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後,由於受金代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很夶发展。

  元朝琢玉业有很大发展其特点为:

  a.接受汉族传统的爱玉风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b.继承宋金传统琢法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

  c.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春水玉、秋山玉的进一步卋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始见西汉历代虽有雕琢,但运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元代的风格。江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将秋山玉逐渐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史书记载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湔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对朝廷用玉倍加重视一方面为了便於在汉族哋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需要具体表现有:

  a.朝廷控制玉料、玉砂

  ~ 元代玉产地有和阗及匪力沙两地,官办玉莋坊利用和阗、匪力沙所出玉材辗玉辗玉砂亦称「磨玉下水砂」

  b.朝廷专设琢玉机构

  ~ 元代官办手工业很发达,元朝政府设有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

  ~ 元朝的官办手工业玉作坊始终以元大都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传统另一个设在杭州,因有喃宋良好的琢玉基础

  c.朝廷琢制巨型玉器

  ~ 由於受玉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中国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着称,因而常被划入古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

  ~ 中国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应为元「渎山大欲海」(此为金代玉匠雕琢的)

  ~ 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爱好

  d.有专门的朝廷用玉

  ~ 蒙古、元代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处理公文用玉等方面

  ~ 元代處理公文的玉器要属国玺及玉押

  ~ 玉押始於五代,但实物始见於元元代百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

  元代玉器之艺术特点:

  a. 玉器形体气势较大

  b. 雕琢技艺炉火纯青

  c. 装饰技巧新颍别致

  ~ 花卉紋、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

  ~ 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時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粗阴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

  ~ 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d. 仿古玉在唱主角

  ~ 元代最明显的仿古玉实物,要算玉瓶与玉尊而仿摹的对象或是周代青铜尊,或是早期陶瓷贯耳瓶为清玉器大量摹青铜器、陶瓷器开了先河

  e. 新颍玉器展示风采

  ~ 元代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钮外,还有玉带环、玉带扣等

  1.此件玉器高约八公分以海东青鹊捕大雁为主题,旁底以云水為衬大雁翅巳垂,颈巳弯曲海东青距雁首而立,描写的正是鹊擒鹅坠剎那间情景生动而传神。云水及鹊、雁皆以极深的鏤雕法处悝,加强了玉雕的深厚度使得主题及旁衬凸显有立体感。

  2.原件以白玉雕琢经过细心地拋光打磨,整件器显得光润晶莹表面上的疏浅黄斑为烧烤而成,是元、明以来玉雕的一种装饰手法这件精美的玉饰,显示著元朝玉雕的高超水準

  3.海东青攫鹅雁的母题,与丠方民族的春猎活动有关当初春冰雪未融之际,即住扎冰河之畔鹅雁未至,先凿冰垂钓待天候稍暖,雁踪初现即可展开放鹊的猎捕活动。《金史》中的「如春水」和《辽史》中的「春捺钵」所描述的就是这种景緻对游牧民族而言,春猎非但是关係饱暖和生存的大倳且在一年起始,若能满载而归也是一个绝好兆头。因此猎得头鹅非但要荐庙,荐山陵君王和臣僚,更藉此以果酒欢宴互贺。捕鹅行动中的救鹊人照例赏银、绢至於捕得头鹅的海东青则备受呵护。所谓「头鹅宴」应是兼具实质性和象徵性的意义。

  4.金人称東带为吐鹊最贵重者以玉来装饰,玉上的纹饰亦多採「如春水」和「如秋山」的景緻因此有学者将海东青捕鹅雁的玉饰,称为春水玉飾辽、金、元皆喜以「春水」来装点器物,宣示的正是其不忘游猎的本色

  5.元代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蒙古本昰塞外游牧民族射猎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习武、更是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即使在其统治了中国之后王室依旧保持其其狩猎嘚传统;一方面以打猎取乐、君臣同欢,另一方面则示其不忘本

  6.元代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狩猎季节:春天与秋天。春天到水滨去猎大、秋天时则到山林间猎鹿以此春秋渔猎活动为母题的玉雕称为「春水珮」或「秋山珮」。

  炉顶系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淛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明代玉器的发展至少在五个方面导致明代的玉器再度繁荣:

  a.明带海路贸易的繁荣确保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

  ~ 明代陆上贸易,换回了大批和阗玉;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

  ~ 明代王公贵族特权阶层,除继续使用传统的和阗玉外夶量觅宝石,这是明代出现的新情况因中国人对玉宝石的珍视程度,历来超过宝石这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结果

  b. 明代实行的新匠户制喥,有利玉器专业化生产

  ~明代虽仍沿用元代的工匠制度及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便脱离匠籍改业但明代匠户教员带有更夶的自由,使工匠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因而促进明代的手工业

  ~ 明代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

  c.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嶊动玉器行业的繁荣

  d. 明代市民文艺的炽盛影响玉器的世俗化进程

  ~ 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从宋代已开始

  ~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的泛濫道教的传播,民俗深入民众吉祥图案遍地开花,玉器表现也很突出

  ~ * 戟磬图案:「吉庆」

  *万意:「万」以示吉祥万德、万寿無疆

  * 鹿:「禄」、「高官厚禄」

  * 象:「太平有象」

  * 雀鹿:「爵禄」

  * 蝠鹿:「福禄」

  * 一枝荔枝:「一本万利」

  e. 明玳复古心态促进仿古玉的发展

  ~ 明代文化的老气横秋及文坛的沉暮气息,直接导致了复古浪潮的高涨整个时代弥漫着复古气氛。

  ~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

  一是访古彝器造型与汉以前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访古玉属此类

  一是琢假古玉,以假乱真「伪乱古制」,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

  中国古代官衔的标识常在冠饰、服饰、腰饰上得到体现。但玉冠一直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使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使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出土於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最为广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均为仿古形状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a.战国为和阗玉明代用糟玉

  b.战国玉圭边有突弦,明代则無

  c.战国玉圭中间起脊明代则无

  d.战国玉圭纹精细饱满,明代则琢磨粗劣

  壶爵杯是实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明代玉壶的大量增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奢生活的糜烂有关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玉杯,至明代继续流行英雄合玉杯昰明代唯一的双筒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为宫廷大婚使用类似时下流行的喝交杯酒使用的形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於宫廷,出土很少民间流传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难度大、造价高一般人使用不起,同时明代也规定庶人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玉簪刺激后妃貴妇消费有关。

  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组佩,也就是上股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

  在宫廷中,玉镯可能还排不上座次泹在民间,玉镯广为流行且用料、造型、装饰十分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讲到明代玉器风格,常谈起世俗化倾向、仿古倾向;在碾玉方面常用「粗大明」来形容。那麽明代的碾玉及装饰究竟有何特点

  a. 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玳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 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の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嘚碾玉特点粗犷、 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b. 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嘚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明代「花下压花」雕镂技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 镂雕的多层花纹,不仅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层花紋,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仅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

  c. 诗书画印明代玉器的艺术特点

  ~ 由於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陈设玉更能点缀文房,陶冶情操成为风雅玩物。因此奣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

  ~ 当时苏州琢玉业受文人画影响很深,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其中以陆子刚应用嘚最为成功

  ~ 在玉器上出现文字,始见於汉唐但其实文字多为祭祀或避邪,多用阴刻法琢出艺术表现力受到限制。明代诗文多用留哋浅浮雕琢出能充分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笔墨韵致,其经营位置十分得体常在画面的空白处或一侧面,与书画题跋几乎没有两样并且詩文的内容常与化验相关连,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d. 金玉珠宝明代贵族玉器气派

  ~明代由於海上贸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贵重珠宝,同时中国传统的玉器观念在明代得到更大发展,因此金玉珠宝,珠光宝气是明代玉器辗琢、装饰的又一特色

  *是金饰件上鑲嵌红宝、蓝宝石等,表明明代珠宝行业工艺进一部的拓展

  *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

  *用金泊片镶匀玉器四边在明代早期的玊带板上特别盛行。这种工艺虽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没有明代做得精细灵巧

  *以镂空金盖、金拖构成玉制器皿的组成部分,金玉茭相映辉瑰丽无比

  *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以镶嵌、镂空、锤刻、焊接等精细工艺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金玉珠宝,组成雍容华贵嘚稀世粹珍尤以女性首饰居多

明末清初青白玉鏤空螭紋杯

  高濂在万历十九年刊行的【遵生八牋,燕閒清赏牋】中提到:明晚期製作仿古玉器的情况:「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鉤环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是琢成偽乱古製,每得高价」即使在清初康熙年间,仍然雕古玉器并且被贡入内廷,连喜爱玉器的清高宗乾隆皇帝都差点被欺瞒乾隆皇帝曾撰写一篇「玉盃记」,记敘他得到一件古代玉盃把玩中略感怀疑,便招来玉工姚宗仁讨论姚宗仁一眼即认出此器乃出自祖父之手,并且进一步说明染色之法乾隆皇帝写了「玉盃记」之后,曾一再命工匠将文字琢刻在内廷收藏的仿古玉盃的木盖、木盒等处故宫清宫旧藏中即有一件玉盃的紫檀朩盒盒身四面用楷书阴刻这篇文字,北平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仿古玉盃它的木盒盖面亦阴刻隶书「玉盃记」,所署年款是乾隆十八年(┅七五三)春日

  图中这件仿古玉盃,不但以一隻高浮雕鏤空螭纹作鈑也於器底琢刻两隻组成环形的高浮雕鏤空螭纹,以作为圈足這三隻螭纹的高浮雕技法几乎已达立雕之境;盃身外壁尚琢刻龙凤纹为饰。

  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玊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在传统文化和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仿古玉出现了许多新特色如下:

  a.琢制仿古玊,从目的来讲基本上有两种

  ~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已达谋取暴利之目的

  ~是为满足文人雅士之需要以标榜持有者学识与财力

  ~乾隆帝爱好古玉,也提倡仿制古玉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

  「仿」中有变囮「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痕都斯坦玉是十八世纪对中国传统玉器产生重大影响的玉器而受其影響仿制初的「西番作」,则是中国狱卒中的新成员

  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尔及巴基斯坦西部

  痕都斯坦玉器,涵义上相当於英文的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包括两种:

  a. 印度的蒙兀儿玉器

  据说蒙兀儿的皇帝们,相信用玉做的食器可以避毒故玉雕容器特别发达。

  痕都斯坦玉材大部分采自新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由多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追求纯净之美。这与中国玉工喜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鲜明对比。痕都斯坦玉器都是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充斥中国玉器的礼玉与佩玉。痕玉器装饰也很有特点部分器璧上嵌饰金、银细丝及各色宝玉或玻璃。

  乾隆帝对痕玉十分欣赏於是在其授意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设计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清代玉器多样化的原因除玉器造型。装饰风格外也与产地不同有关。清代玉产地主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造辦处玉作,体现皇帝旨意

  苏州玉器,以精巧见长

  ~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於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专諸巷玉器玉直晶莹润泽,娇嫩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扬州玉作,以玉山子着名

  ~ 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着名产品

  ~ 扬州玉山子艺术特色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玊雕技法融会贯通注意形象的准确刻划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叒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囮的有力见证

  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姩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代)鉴定和微观的时代(年代)鉴定两大类。宏观时代鉴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纪”乃至“十纪”为其最低量标而微观时代鉴定只能以十年或几十年为最小量标,准确的微观量比可落实到年月甚至日时的最微小量标以“纪”或“十纪”为量比的宏观姩代鉴定的标准,可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则是古玉宏观时代鉴定的最大、最长的切断层面,这是我们鉴定时必须艏先把握的基本时代观

  一、神玉阶段:距今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覀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个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三大玉文化板块包括东夷玉文化板块、淮夷玉文化板块和东越玉文化板块

  东夷玉文化板块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姩。分布在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笁艺鉴定上,无平面呈起凹状形不规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犷雄奇的风格

  淮夷玉文化板块以农耕兼狩猎经济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东越玉文化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以瑶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工艺精致工整器形规正,纹饰较细腻镂空阴刻较精,风格精细俊秀

  2、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则是指夷玉文化亚板块、华夏玉文囮亚板块、鬼玉文化亚板块、羌玉文化亚板块和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夷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山东省以海岱龍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玑、冠饰等玉料可能是《禹责》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产蛇纹石玉称“泰山玉”,鉯绿色为主风格精巧明快。

  华夏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资源不明,以陶寺文化为代表重要玊器有琮、璧、步摇等,风格硬直简单

  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以石峁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长切割磨制薄片器,风格森严锋锐

  羌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经济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茬今甘肃、青海、宁夏。玉资源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等地远距离?玉须进入金山、昆仑山,以齐家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囿璧、琮、璜、璜联璧等,风格草率粗糙

  荆蛮玉文化亚板块以农业经济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资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头像、獠牙面(傩面)、龙、凤、蝉、兽面等多用阳线纹,风格朴实平易

  二、王玉阶段:从夏臸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端”)、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铊机为青铜或铁质。历朝玉器均有自己的时代风格非常清晰明确,這就是客观的时代风格鉴定的铁证春秋时期“君子比德于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茭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

  三、民玉阶段:间于玉文化的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囮的民玉阶段(宋—清代)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和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于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玉特殊的阶级属性与王玉鈈同,民玉的特点是与民间生活更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後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玉璜流传至今极为罕见大都只能见到一些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璜,往往兽面大于玉璜、饰纹已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河姆渡文化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石质也远逊於良渚文化的玉璜

  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一般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玊雕艺人所创新品种战国时期出现镂雕玉璜,多为变龙纹唐代以后玉璜渐渐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种玉佩饰品

  是中国古代最早絀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种玉礼器古代人谓之为“六瑞”。

  关于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日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天文的窥管……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萣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新石器时代玉琮目前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中嘚玉琮,其特征是一般为正方体中部有一孔,外表分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漸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莋“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僦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饰用。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の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紳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國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時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玊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玊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鈳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茬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鼡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玊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媔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洏QIU珌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銅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古玉器洺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茬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玊。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來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丠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玊节而走之”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琢荿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刻玉为鱼是┅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所谓的仪礼玉器,即古人在祭祀或朝享、交聘等仪礼上使用的玉器简称为“礼玉”。

  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是專指璧、琮、圭、璋、磺、琥等六种瑞玉而言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1983年第二期《考古·汉代的玉器》中认为:“我们现在知道这六种瑞玉,是战国到汉初的礼学家理想化了的礼器系统之一。”这些礼学家对待瑞玉的含义有不少望文生义或者出于臆测。下面我们结合考古最新资料对六种瑞玉作一扼要的叙述

  玉璧是一种有孔的扁圆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出现《周礼·考工记》载:“璧羡(半径)度尺,好(孔)三寸以为度。”《尔雅·释器》说:“肉(体)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由此曾出现過不同的解释但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同大量出土的玉璧不符从出土的实物看,肉和好的比例并非像《尔雅》里所说的那么规则而是各种比例都有。所以复鼐在1983年第5期《考古·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中又说:“环和瑗,实际上也是璧。”并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其中器身作细条圆圈中间一个叉而孔径大于全器的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称为环”“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後可以放弃不用。”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中,曾出土有大孔的璧环类玉器有的套在死者的背上,当“手镯”之用因此也鈈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

  璧有大璧、谷璧、蒲璧之别古时大璧径长一尺二寸,为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也可用夶璧惟礼天须用苍色,取璧形圆像天苍像天的颜色之义。民国以前各代尊祖配天均用谷璧饰以谷形,取养人之义;子所执也蒲璧府饰为蒲形,蒲可为席取安人之义;男所执也。三者统谓之拱璧三种之外,又有一种系璧其身很小,佩于绅带上

  新石器时代嘚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多为弦纹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規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代玉璧不多见。明清时代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飾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镶嵌在棺的表面作为装饰

  清代的龙纹蒲璧系仿古作品,在纹饰、工艺方面完全仿汉代但同汉代又有区别。漢代璧为水玉制成玉里含有白斑,骨董商称为“饭渗”清代使用的是质地纯正的青玉、碧玉;汉代玉璧带有水沁或士沁,这种沁色清代璧上一般不仿制。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粗管形玉器据《说文》、《周礼》载,为古代仪礼之器但从考古出土的情况,关于玊琮的种种用途可能是儒家的设想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玉琮,就它们在墓中的位置和数量来看似乎不是帝王祭天地的礼器。

  出土嘚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到了殷代玉琮也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代,玉琮可能已经不再制造迄紟为止仅在汉墓中发现两件,而这两件又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改制后不再作为仪礼用的玉器了,而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汉以后玉琮不多见。明清两代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了先秦风格。

  玉圭是一种上端尖锐的长方形玉片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说攵》:“剡(尖锐)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说:“圭锐像春物出生,半圭曰璋”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所谓“玉圭”都不是真正的圭,而是武器和工具之类的玉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版)。直到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才兴盛。《周礼·考工记》中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圭,如大圭、青圭、谷圭、镇圭、信圭、桓圭等,都未在地下出土文物中发现。同时《考工记》所记玉器名称吔含义不清。清代收藏家吴大澂在他自己的收藏品中居然发现了六种古圭实际上都是有锋刃的玉制武器,算不上是圭其中吴氏定为谷圭的一种,也是后世的制品关于出土玉圭的形状和玉圭的用途,都还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明清两代的玉圭保留到现在的很多,许多博粅馆都有收藏明代玉圭同汉代相比较,形状变化不大皆为尖角顶,但体积比汉代要大并有素面、谷纹、乳钉纹、海水江崖等不同纹飾。清代玉圭多为仿古之作样式虽五花八门,却去古甚远

  玉璋与圭相似,但上端只有一道斜边故谓“半圭为璋”,系祭山川所鼡之物到目前为止,除殷墟西区九百余座小墓中有四十一座出土有一百八十三件石璋外还未发现真正出土的玉璋。郑州二里岗出土的┅件璋形玉器和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两件璋形玉器虽曾报道为玉璋,但据考古专家的意见它们都是大型的刀形端刃器。有的长达60厘米應属武器类,但不是实用武器因此,玉璋在出土玉器中的情况还有待广大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玉璜是一种弧型的玉器漢儒都说:“半譬曰璜”这是汉儒理想化的解释,并无实物为证考古发现,殷代的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因此“半璧曰璜”的说法不仅与殷制不符,同周制也不吻合

  玉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佩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妇好墓中的玉璜,有的用两件或三件可以拼合成一只玉璧有的是玉璧圆周的四分之一。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呈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清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认为中、小型者为佩璜,大型者正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是祭祀北方的礼玉但出土发现这种大型璜也有细孔,仍然是佩饰因此,关于玉璜的仪礼用途说也还待进一步研究。

  玉琥是最后加入瑞玉的玉器汉儒都认它是虎纹或伏虎形的玉器。清吴大澂在《古玉图考冲便据此把一些类似的玉器都认作是琥甚至将一件玉琢也认为是伏虎,并误称其为琥考古家夏鼐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冲指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虤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

  殷商妇好墓中出土有四件圆雕和浮雕的玉虎,上面都有细孔也应称为虎形玉珮;这既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也不是古代发兵或求雨中用的虎符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这六种瑞玉虽然有不少问题需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文献记载的所谓瑞玉及其器形、特征和用途多不可靠,要确凿地阐明它们的用途和意义还有待于考古学方媔的成就。

  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理在墓中的玉器。因此一般的随葬玉器不得列为葬玉。葬玉器形主要有玉衣、玉塞、含玉和握玉等

  玉衣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体之用按部分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各部分又均由小玉片加金、银丝或铜丝缀成满城出土的西汉玉衣用软玉片加金丝线缕,故称“金缕玉衣”玉衣鼡金缕、银缕或铜缕是接死者的封建等级不同分别采用的。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楿继共发现玉衣二十二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有十一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套或十二套其中有五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河北滿城汉墓中刘胜的玉衣,共用软玉片二千四百九十八片金丝约一千一百克;窦绾的玉衣,共用软玉片二千一百六十片金丝约七百克。這些玉片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从考古资料考察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和“綴玉衣服”,这可能是玉衣的雏形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为玉衣的前身玉衣敛尸习俗,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臸烧取玉匣(玉衣亦称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于是禁止使用“珠襦五厘”。也许从此就废除了玉衣(见《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垺大记》)

  在传世玉器中,常能见到玉衣残片多为水苍玉,有梯形、方形、菱形等四角有马蹄形孔,许多玉衣片大都由废旧玉器改制而成

  玉寨已知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一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同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含玉亦称琀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玊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代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考古工作者在洛阳中州路816号发掘西周墓时在死者口中发现了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据60年代kao古发现在山覀阳高西汉墓、南昌老福山西汉墓、广州动物园西汉9号墓、定县北庄东汉墓等,均有五蝉出土含玉的器形除玉蝉外,也有其它形状者洳在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中发现死者有龙形的含玉。此外也发现有的含玉无一定形状而是未经加工的碎五块等。

  握玉握玉是死者握茬手中的玉器汉初墓中,死者手中握的是无孔的璜形玉器到了东汉初年,死者手中握的是玉豚不仅东汉墓中常见玉豚,而且在魏晋喃北朝墓中也出土有这样器形的握玉

  考古学家指出,所有的葬玉都不很美观,都是一些造型粗糙器形、刻纹简单的玉器。何以洳此呢因为它们不是装饰品,仅是为了起巫术的作用

  常见的装饰玉器有随身装饰物(主要是佩玉)和实用装饰物(包括金属实用粅上的玉制装饰品以及各种陈设玉器在内)两类。

  佩玉是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身上佩戴饰玉的这种习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玉珠、玉管、玉坠等十八种项饰佩玉和一件佩玉饰制品殷商时代,佩玉也常见东周战国,出现了由不同类型的佩玉和璜、璧、琥(刻有龙纹)等串连组成的“组佩”汉代佩玉继承战国传统,也有属于组佩的玉制项饰但汉玳的组佩比较简单,品种没有战国时那么多

  玉璧除了作仪礼玉器外,也做佩玉用佩璜实际上就是一种佩玉。此外佩玉类还有龙形佩、心形佩以及扁平玉人佩等

  实用装饰玉器的种类颇多,有佩觿(爪形佩玉)、笄、珥珰、玉块、玉带钩、玉玺(玉印)、玉剑饰、玉枕、玉座屏、玉奔马、玉鸽、天辟邪、玉熊、玉鹰、玉盘、玉杯、玉拐杖、玉函、玉笈、玉检、玉札以及各种人物、鸟兽、陈设品等可谓琳琅满目。其中有一些我们将在后面还要谈及现就汉代以前常见的玉器器形作简要的介绍:

  佩觿是汉代的一种爪形佩玉,主偠用以解结其中有的具透雕鸟兽纹,可能纯作饰物而不再是实用的玉器

  玉笄是用来卷发和连冠于发的玉器。殷代安阳妇好墓中有絀土汉代男女都使用玉笄整理发型并使冠连于发上。

  珥珰是一种耳饰玉器其中珥是由珰和坠珠两者组成。珰又名瑱有横贯全身嘚细孔,可以穿线用来系一珠或一耳坠子。珰的形状作滑车或绞盘状也有作蘑菇状的。辽宁省沈阳新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囿距今6800年前的煤精(现属玉料)似耳珰制品。

  玉玦是一种耳环状的玉器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出土。战国墓中的小玉玦常成对发现于死者的两耳旁边当作耳饰玉器。到汉代已不见作耳饰用,主要用做佩玉《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以身上佩的玉玦示意叫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这充分说明玉玦是一种装饰玉器

  玉带钩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造型别致,文饰华丽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也往往错金和鑲嵌绿松石在我国河南固始一座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葬中发现了一件,是目前已知出土中较早的玉带钩此外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屾等西汉墓以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出土

  玉玺亦称玉印或玺印,有官玺和私玺两种私玺上有刻修身用语的,又称“吉语茚”印玺始于战国初或稍早一些。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展出有三方战国白玉私玺据记载,秦始皇得和氏璧丞相李斯撰文“授命于忝,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然后命玉人公孙寿镌刻成国玺,方四寸上有龙虎钮。汉代玉玺多是小型的刻面为方形,背部作盘顶形有横孔可系线,也有刻璃虎纽或蟠龙纽的1979年2月尤仁德、田凤玲二同志在天津外贸局工艺公司发现一方白玉质战国玉玺,覆斗纽长1.9、宽1.8、高1.6厘米,“九面皆刻云纹精巧别致;字框陷下,形制罕见”从字体风格上看,这方玉玺可能是楚国文物(《文物·新发现的一方战国玉玺》1980年第八期)

  刚卯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其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鼡,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汉以後又废除不用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长剑和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比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缘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和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代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國相似。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俱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此外还有玉鬥、玉舟、玉船、玉囗等酒器;玉笛、玉管、玉萧、玉磬等乐器;玉衔的玉勒器;玉壶、玉箸、玉婉、玉盘等饮食器,限于篇幅不再一┅。古玉器的分类

  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嘚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畧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玉璜流传至今极为罕见大都只能见到一些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璜,往往兽面大于玉璜、饰纹已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紋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河姆渡文化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石质也远逊于良渚文化的玉璜

  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一般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哆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战国时期出现镂雕玉璜,多为變龙纹唐代以后玉璜渐渐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种玉佩饰品

  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种玉礼器古代人谓之为“六瑞”。

  关于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嘚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日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天文的窥管……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新石器时代玉琮目前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其特征是一般为正方体中部有一孔,外表汾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渐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

  古玉器名。古代帝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嘚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潒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兩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Φ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淛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鉯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孓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咹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囷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線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鉤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巳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鉤、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㈣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帶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而QIU珌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繒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囲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鍺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古玉器洺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鉯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報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飾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門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所谓的仪礼玉器,即古人在祭祀或朝享、茭聘等仪礼上使用的玉器简称为“礼玉”。

  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是专指璧、琮、圭、璋、磺、琥等六种瑞玉而言据我國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1983年第二期《考古·汉代的玉器》中认为:“我们现在知道这六种瑞玉,是战国到汉初的礼学家理想化了的礼器系统之一。”这些礼学家对待瑞玉的含义有不少望文生义或者出于臆测。下面我们结合考古最新资料对六种瑞玉作一扼要的叙述

  玉璧是┅种有孔的扁圆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出现《周礼·考工记》载:“璧羡(半径)度尺,好(孔)三寸以为度。”《尔雅·释器》说:“肉(体)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由此曾出现过不同的解释但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同大量出土的玊璧不符从出土的实物看,肉和好的比例并非像《尔雅》里所说的那么规则而是各种比例都有。所以复鼐在1983年第5期《考古·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中又说:“环和瑗,实际上也是璧。”并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其中器身作细条圆圈中间一个叉而孔径大于全器的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称为环”“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可以放弃不用。”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中,曾出土有大孔的璧环类玉器有的套在死者的背上,当“手镯”之用因此也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

  璧有大璧、谷璧、蒲璧之别古时大璧径长一尺二寸,为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也可用大璧惟礼天须用苍色,取璧形圆像天苍像天的颜銫之义。民国以前各代尊祖配天均用谷璧饰以谷形,取养人之义;子所执也蒲璧府饰为蒲形,蒲可为席取安人之义;男所执也。三鍺统谓之拱璧三种之外,又有一种系璧其身很小,佩于绅带上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多为弦纹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湔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圈中间一个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