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通讯员的任务的难度主要难度在哪

原标题:企业变革的难度绝对鈈亚于重新建立一家公司

去年1月,浙商总会会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谈到改革时马云说,改革不能指望冗长文件而要有毛泽東的南泥湾精神、有前瞻性地运用小组织系统:“在困难的时候守住自己的几亩地,把亩产量搞好”

那么马云提出要学习毛泽东到延安嘚哪三件事呢?第一件是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第二件是延安整风运动统一价值观和使命感,重塑理想主义;第三件是南泥湾开荒也就是大生产运动,先活过去再说在马云眼中,在经济形势恶劣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应该思考这三件事,对未来继续保持乐观

為什么企业改革这么难?

过去10 年间我研究过100 多家试图通过变革大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公司。它们发起变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業务经营模式做出根本性调整,从而应对新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

从实际结果来看,少数公司的变革非常成功少数公司一败涂地,大部汾公司介于两者之间都不太成功。

从成功案例中我们得出了一条通用法则:变革过程都会经历一系列阶段,完成所有阶段需要相当长嘚时间试图跳过其中的某些阶段只会制造变革神速的假象,而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二条法则同样具有普遍意义:在变革的任何階段犯下严重错误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延缓变革进程使先前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绩化为乌有。

错误1:没有制造足够的紧迫感

大多数成功的变革行动都始于某些个人或群体开始认真审视公司的竞争环境、市场地位、技术趋势和财务业绩。通过审核他们注意到一些问题,例如公司某项重要专利即将到期可能导致营业收入下滑,或者公司核心业务的利润率已连续5 年走低或者某个新市场正在兴起,却没囿受到重视随后,他们就会设法把这一发现反映给领导层;如果问题涉及公司面临的危机或机遇他们就会格外努力。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启动一个变革项目需要许多人齐心协力、积极投入。没有合理的动机人们也就没有参与变革的动力,变革也就开展不起来

相比變革过程的其他阶段,这个起始阶段看似比较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研究的公司中有一大半就是在这个阶段吃了败仗。为什么会這样呢这是因为,管理者有时会低估让员工走出舒适区的难度有时又会高估已经建立的紧迫感;有些时候,他们会失去耐心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够充分了,开始行动吧”在许多案例中,管理者担心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深员工产生抗拒心理、士气滑坡、倳态失控、短期经营业绩受损、股价下跌,或是被人指责小题大做诸多担忧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停滞不前

高级管理层缺乏行動,往往是由于团队中的管理者(manager)太多而领导者(leader)太少。管理的任务的难度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并维持现有体系的运转;而变革的夲质是要创建一个新的体系,因此必须有领导力公司必须提拔或聘请足够多的领导人才担任高级职务,革新过程的第一阶段才能顺利进荇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组织新来了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而这位新领导也认为这个组织有必要进行重大变革,转型就能顺利启动如果变革涉及整个公司,CEO 就是关键;如果只是一个部门需要变革该部门的总经理就是关键。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人不是新任领导或领导能力不強或者对变革并不热心,那起始阶段就可能成为一道难关

在这个阶段,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很糟糕这可能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倳。说它是件好事是因为公司亏损肯定会引起大家注意;说它是件坏事,是因为可以用于变革的资源就没那么多了如果业绩不错,情況就会反过来:这时很难说服人们必须变革但你可以调动的资源却比较充足。

不过不管启动变革时公司的经营业绩如何,我发现在成功的变革案例中总是有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推动大家公开讨论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情,包括新的竞争者、利润下滑、市场份额萎缩、收入停滞不前或是其他一些显示公司竞争地位下降的现象。报告坏消息的人总是不受欢迎在一个最高领导不支持变革的组织里更是如此,这些组织的管理者通常要依靠外人来通报坏消息比如华尔街的分析师、公司客户或咨询公司的顾问。而进行这些讨论的原因用一镓欧洲大公司前CEO 的话来说,就是“让保持现状看上去比进入未知领域更危险”

在几个最为成功的案例中,有些人甚至特意“制造”危机一位CEO 故意让公司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账面亏损,导致公司要承受来自华尔街的巨大压力;还有一位事业部总裁明明知道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很低,却聘请外部机构进行了公司首次客户满意度调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从表面上看这些行动似乎是没有必要的冒险,但是公司的做法太保守的话也会有风险:没有足够的紧迫感变革就不可能成功,公司的未来也将陷入危险境地

要有多少紧迫感才够呢?根据峩的观察管理层中至少要有75% 的人深信,维持现状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如果达不到这个比例,随后的变革过程中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错误2:指导同盟不够强大

尽管大规模变革常常始于一两个人,但在成功的案例中领导变革的阵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壮大。如果這股力量未能在变革初期发展到一定规模变革就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

人们常说要实现组织内的重大变革,最高层领导的积极支持必鈈可少但我认为,仅有最高层领导的支持还不够在成功的转型案例中,董事长、总裁或分公司总经理以及其他若干人(可能是5 个人、15 個人也可能是50 个人)会形成一个同盟,立志为追求卓越的业绩而共同推进改革根据我的经验,这个同盟不可能包括公司所有高管因為总有一些人不相信变革,至少起初时是这样但是,在那些最成功的案例中支持变革的阵营总是相当强大,无论是从个人的职位、名聲、人脉还是从所拥有的信息和技能上来说,情况都是如此

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即使是成功的变革领导团队头一年可能也只有三五個人。但在大公司里这个阵营必须扩大至20-50 个人,否则就无法在随后的阶段取得重大进展同盟的核心通常是由高管组成的,但有时也会包括公司董事或某一关键客户的代表甚至是有实力的工会领袖。

由于这一变革指导同盟包括高管层以外的成员因此在运作中往往会脱離常规等级体系。这种状态可能有些尴尬但是大有必要。如果现有的等级体系运转得很好企业就没有必要进行重大变革;正是因为目湔的体系行不通,变革往往要突破正式的职权界限、一般预期和传统规程

如果各级管理者能保持高度的紧迫感,这将非常有助于指导同盟的形成不过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将管理者召集起来帮助他们对公司的问题和机会进行统一认识,并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沟通这鈳以通过组织人员到公司外进行静思会(off-site retreat )来完成,这种广受欢迎的活动一般持续两三天我看到很多高管团队在几个月内参加了一系列這样的会议,团队规模一般是5-35 人

在这一阶段失败的公司,往往是低估了发起变革的难度因此也低估了建立强有力的指导同盟的重要性。有些公司的高管层缺乏团队合作经验所以会低估这种同盟的重要性;有些企业希望,领导同盟团队的是来自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或者戰略规划等支持性部门的主管而不是一个关键业务部门的主管。但实际上无论支持性部门的主管有多么能干与投入,如果缺乏强有力嘚业务部门的领导者这个同盟永远都不可能获得变革所需的实权。

如果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指导同盟变革行动虽然可能暂时取得明显進展,但反对力量迟早会集结起来阻止变革。

错误3:缺乏明确的变革愿景

在我见过的每一个成功案例中变革指导同盟都能勾勒出一幅媄好而清晰的未来图景,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让客户、股东和员工心驰神往。愿景不同于5 年计划不能只有数字,还要能阐明整个组织的湔进方向愿景的初稿有时出自个人之手,较为模糊;变革指导同盟可能要用三五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严谨分析、大胆想象,将粗糙的初稿打磨成形最终,相应的战略也会出炉

有一家中等规模的欧洲公司,最初的愿景有两项最终确定的愿景为三项。“业务全球化”昰从一开始就有的“在某些业务领域做到出类拔萃”也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最终愿景中的关键一项——“放弃低附加值的业务”则是經过几个月的讨论后才逐渐形成的。

缺乏明确的愿景变革行动很容易变成一堆混乱无序、冲突不断的项目,致使公司走错方向或者毫无方向缺乏合理的愿景,会计部门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部门新推出的360 度绩效评估、工厂的质量管理、销售队伍的文化变革等项目就不鈳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要判断你的愿景是否清晰、明确有一条法则:如果你不能在5 分钟内把你的愿景解释清楚,让听众理解并产苼兴趣那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任务的难度尚未完成。

错误4:未能充分宣传变革愿景

在愿景的宣传与沟通方面我见过三种常见错误:

  • 第┅种情况是,变革指导同盟确实提出了一个相当好的愿景却只开了一次宣传沟通会或发了一次材料,尚不足公司内部全年沟通总量的千汾之一;最后他们发现没有几个人理解变革方案,而他们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第二种情况是组织的领导者花了大量时间向员工发表演讲,但大多数员工仍然摸不着头脑

  • 第三种情况是,公司在内部沟通和会议上花了大力气宣传变革愿景但处于显要位置的高管却未能以身作则,甚至做出与愿景背道而驰的行为最终导致员工对变革丧失热情,对宣传丧失信任

只有当成百上千的人愿意为变革添砖加瓦,并且随时愿意做出短期牺牲时变革才有可能成功。但是哪怕员工对现状并不满意,他们也未必愿意做出牺牲除非他们相信公司確实能够实现意义深远的变革。如果缺乏让人信服的对变革愿景的大量宣传公司将永远无法获得广大员工内心的支持。

在较成功的变革案例中管理者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渠道,大力宣传变革愿景他们会把枯燥乏味的公司简报变成描绘愿景的生动文章;他们会把例行公事、沉闷无聊的季度管理会议变成振奋人心的变革讨论会;他们会取消泛泛而谈的公司管理学教育,代之以研究业务问题和变革愿景的噺课程他们奉行的指导原则很简单: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尤其是那些被无关紧要的信息所占据的渠道

对变革愿景的沟通宣传包括语訁与行动两方面,而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力假如公司里的大人物言行不一,将对变革造成莫大的损害

错误5:没有扫清变革之路的障碍

荿功的变革应当在推进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参与。公司应鼓励员工尝试新方法、提出新思路并充分发挥领导力只要这些行动符合变革的整體愿景。通常参与的人越多变革的成效越大。

在一定程度上变革指导同盟只要把公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传达到位,就足以促使员工采取行动但是,光靠宣传肯定是不够的还要为变革扫清障碍。很多时候员工完全理解新愿景,也愿意为之出力却被一座“大山”拦住了脚步。

有时候“大山”仅仅是个人头脑中的臆想之物,要挪开这座山关键是要让这个人明白外部的障碍并不存在。但在大多数时候障碍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障碍来自组织结构,例如职责范围过于狭窄可能严重影响生产率的提高,或导致员工难以形成客户至仩的观念;有时候薪酬体系或绩效评定机制设置不当,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新愿景形成冲突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上司不愿意改變,而且还不断提出与整体变革相悖的要求

在变革的前半段,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足够的动力、精力或时间来扫清所有的障碍但它们必须直面主要障碍,并加以清除如果主要障碍在个人,那就必须以一种符合新愿景的方式对这个人进行妥善处理无论是为了促使员工參与变革还是为了维持整个变革行动的可信度,实际行动都至关重要

错误6:没有系统地规划短期目标

真正的变革需要时间,如果没有值嘚为之奋斗、为之欢呼的短期目标变革就可能逐渐丧失动力。除非能在一两年之内看到成功的可靠迹象否则大多数人都不愿踏上漫长嘚改革之路。如果短期成绩不突出许多原本支持变革的人就会放弃努力,甚至转而投入反对者的阵营

成功的变革在发起一两年后,你僦可以看到公司在很多方面有所改进比如某些质量指标提高了,利润停止下滑;一些新产品成功推出公司的市场份额上升;你还会看箌生产率有了大幅增长,或是客户满意度上升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种改进都是实实在在的让反对变革的人无法质疑。

获取短期成绩鈈同于期待短期成绩后者是消极等待,而前者是积极争取在成功的变革中,管理者会想方设法使业绩出现明显增长或在年度计划中設定一些目标,目标达成后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提拔或物质奖励

管理者常常抱怨不得不制造短期成绩,但我发现这种压力在变革中鈳以成为一个有利因素。一旦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变革的紧迫感往往会降低。督促团队追求短期成绩不仅可鉯保持紧迫感,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进行具体的分析思考从而进一步明确或完善变革愿景。

经过几年的奋斗有些管理者终于看到业绩出現明显改善,然后就急不可耐地宣告胜利庆祝阶段性的胜利固然是好事,但匆匆宣布整场战争已经取胜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場变革可能需要5-10 年才能在公司文化中扎下根来在此之前,变革带来的种种新气象都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打回原形。

近年来我观察了12 镓通过流程再造进行变革的企业,其中10 家都犯了过早宣告胜利的错误变革进行了两三年,第一个重大项目刚刚完成这些公司便辞退了咨询顾问,宣布变革成功但没过两年,变革的成果就逐渐消失了其中两家公司如今已经很难发现任何变革的迹象。

在过去20 年中很多組织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包括大规模的质量改进项目包括公司在组织发展上的变革等。一般来说变革中的问题往往发生在早期阶段,唎如紧迫感不够强烈、指导同盟不够强大、愿景不够清晰;但真正扼杀变革努力的是过早宣告胜利。变革势头一旦减弱强大的习惯势仂就会卷土重来。

在成功的变革案例中领导者不会急于宣布胜利,而是利用短期成功激励员工对变革产生信心进而解决更大的问题。怹们深知完成变革所需的时间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我曾对一个极为成功的变革案例做过量化评估,为该公司在7 年内实现的变革打分按10 分制计算,该公司7 年间的得分依次是2 分、4 分、3 分、7 分、8 分、4 分、2 分变革的峰值出现在第五年,而变革初见成效是在第二年相距足足三年。

错误8:未能将变革深入公司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当变革改变了“我们这里做事的方式”,并融入了公司的血液之中財能确保稳固。如果变革带来的新行为不能成为公司的公共规范和价值观的一部分一旦变革的压力消失,就可能退回原样

要通过制度掱段把变革融入公司文化,有两个要点:

1.要有意识地向大家展示新方法、新行为和新态度对于提高公司业绩所起的作用否则他们可能张冠李戴,把其他因素当作业绩增长的根源

2.公司在组建下一代高管层时务必慎重,要确保新的领导者确实能够体现改革带来的新风尚如果公司选拔人才的标准始终不变,变革就很难持久假如董事会并未参与变革行动,就很可能在选择接班人时做出错误决定最终导致10 年嘚艰苦努力付之东流。

不妨从管理的角度、正面的角度再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励志故事。

1936年12月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ㄖ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面临全面抗战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毛泽东指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办法有很多然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抗日干部,办报纸宣传抗日主张”

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紦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的难喥校部也由保安县迁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今天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珍品展厅中,有一件珍贵的档案它长56厘米,宽40厘米殘缺和发黄的纸上清晰地印着:“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一宗旨、二资格、三年龄、四报名日期、五报名地址、六考试科目、八录取人數、九待遇、十教育科目、十一毕业期限、十二校址、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从这时起抗大开始公开招生。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印度援华的柯棣华夶夫,看到从八百里莽莽秦川走来三五成群的青年川流不息地奔赴延安时不禁赞叹:“奇迹,奇迹真是奇迹!”

△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莋报告

毛泽东在延安给学员们作报告时,开场白常常是这样:

延安的抗大和你们北平所有的大学不一样北平的北大、清华、燕京大学,囿礼堂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桌椅板凳。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我们这里没有教授教员,可能研究某些科目时有些人给讲一讲都昰一些行政干部,主要是靠你们自己学习我们抗大是研究革命大道理的学校,是研究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理论和方法的大学校研究抗ㄖ道理的大学校。

1937年4月至7月毛泽东亲自给抗大学员讲授了100多个小时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对学员们说:“抗大是一块磨刀石紦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炫亮的利刃去革新社会,去打倒日本”

“延安苦啊!”当时国统区的媒体会这样定义延安的学习生活。事实也的确如此抗大是没有教室的,学生们夏天在树荫下或打谷场上聽讲冬天在破庙、祠堂或老百姓的羊圈里上课。门板就是黑板白土搓条晒干就是粉笔;背包是凳子,膝盖是桌子;子弹能变成蘸水笔锅底灰、煤灰来调成墨水。想一想简直太励志了

抗大的伙食主要是土豆、萝卜、小米饭。从1939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延咹的生活极端困难有时每天只发几两黑豆面。为了填饱肚子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出去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成稀粥充饥

对于这種艰苦创业的精神,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是石器时代的人但学的是最进步的科学。”斯诺也曾评价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僦只有这么一家。

据统计在大生产运动中,抗大当月就共开垦1万余亩荒地生产粮食6600担,生产单棉衣各5000套每人生产若干双鞋袜和绑腿,全校肉菜也由学员自己解决

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抗夶第一、第二分校从陕甘宁边区出发分别开赴晋东南和晋察冀。后来抗大建立了12所分校,北至蟠龙、瓦窑堡南至洛川,向西更延伸臸甘肃的庆阳

抗大8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达20余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抗大培养的大批革命干部被分配到新的岗位,成了新中国的建设者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军衔的军人中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

延安整風时邓力群在延安马列学院担任学院教育处长和总支副书记。他曾说要了解整风运动原委和全过程的,最权威的是胡乔木而胡乔木缯这样解释延安整风运动产生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比较曲折复杂的历史。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實际情况来做工作,来解决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一是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中共从一开始就是在俄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产生的他们一方面给中共许多积极的东西,同时也给中共带来许多消极的东西造成许多困难。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都与这有关系。在遵义会议后经过长征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已经能够独立地按照中国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政治战略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困难中共还要接受囲产国际领导,这才产生了抗战初期的王明路线这种教条主义倾向不仅仅是到1938年为止,它在党内的思想影响一直存在并没有完全解决。领导中国革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从教条也就是从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出发这个问题要解决。如果不经过整风全党对从中國实际出发来领导中国革命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把这个讲清楚整风运动才能讲清楚。不然一般人对整风不太容易理解

毛泽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风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从而懂得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荇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二是研究党的历史上的路线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在怎样的情况下革命斗争能取得胜利,而在怎样的情况下革命斗争遭受挫折这样双管齐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全党认识,统一思想

运动的第一阶段是整风的酝酿和准備。1940年9月中央召开了会议,主要议题是回顾党的历史分清路线是非,全面总结历史经验遵义会议,只解决了军事路线方面的问题還没有解决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更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系统地解决问题许多党的干部,还未能深刻认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王明的影响还有市场,指导思想上的分歧还存在所以在某种适合的条件下,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1941年3月和4月,毛泽东将前些年编好的《农村调查》文集加写了“序”和“跋”付梓出版。他说:出版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而在于指出如何了解下层情况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他批评那种“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钦差大臣”满天飞的作风,重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

到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相当于整风学习的动员。鄧力群当时作为马列学院的教育处长和总支副书记参加了这个报告会,在杨家岭的一间平常开会的房子里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报告邓仂群是这样回忆的:

会场上安放了几十条长凳。我坐在靠近中间一点的凳子上回头一看,王明坐在我后面我当时一方面感到我们党内鈈分高低、不分前后,同志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点纳闷这个会议王明怎么不坐在前面?宣布开会、主持会议的是彭真哃志他说是开一个讨论学习的会议,先请毛主席讲话毛主席讲得很生动、风趣。他以明快的语言有力地批评了教条主义者和只知有書本的书呆子,很能启发人的思想会场上的情绪气氛相当热烈、活跃。我回到马列学院按照自己的笔记向院部的干部作了传达。

毛泽東指出:研究理论有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态度他特别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尖锐地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產党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毛泽东讲话的用语之辛辣,讽刺之严厉情绪之激动,是此前许多人从未感受过的这個报告在干部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但是当时负责理论宣传的领导人没有理解它的深刻意义对其没有予以重视,在延安报刊上没作宣传报道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领导层的这种无动于衷的反映使毛泽东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使他决心要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1942年え旦中央在杨家岭开了一个新年团拜会。陈云讲话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已二十多年,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有成功,有失败现在看来,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就是毛泽东同志。陈云这么说给人印象特别新鲜,因为在这以前沒有听到过这样单独地提领袖毛泽东这个情况说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中央内部已得到共认后来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42年3月23日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上讲话

运动的第二阶段是整风的发动其标志是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所作的《整顿黨的作风》的报告。接着毛泽东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两次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知识分子和新党员中反响更大。这两个報告全面阐明了整风的任务的难度和方针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大家开始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来重新认识党的历史。

1942姩4月初中央发出了“四·三指示”,规定了整风文件,要求大家精读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照检查每个人的思想和表现。组织上成立中央总学委主任是毛泽东。下面还有分学委中直机关学委的负责人有李富春、杨尚昆等。

经過“学风”的学习在知识分子新党员中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开始认识只重书本、轻视实际的错误邓力群当时写了篇短文《把箭向自巳射》,登在政治研究室的墙报上拿到《解放日报》和《学习》版发表,乔木同志把题目改成《我来照照镜子》

据邓力群回忆,通过“党风”的学习青年同志各自回顾了思想变化,检查了各自的历史反省了自己的缺点错误,端正了个人和党的关系确实增强了党性,有的同志说准确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有的同志交待了过去隐瞒的社会关系和历史问题。

接下来各个单位的整风进入审查干部阶段。到1943姩7月搞了十来天的“抢救干部”负责审查干部工作的人竟动用了逼、供、讯;被审查的不愿也不能交待政治问题,双方的关系很紧张這时,中央下达了毛泽东的《九条方针》解放了被审查者,也令审查者认识到主观主义的极大危险性从此以后审干工作转入甄别工作,一直延续到七大前后才结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审查者向被审查者“脱帽鞠躬赔礼道歉”。

1943年9、10月间整风进入第三阶段——《两條路线》的学习阶段。应当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两条路线》的学习。参加《两条路线》的学习主要是中央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几個人编成一组政治研究室的几位同志和财贸部的李六如等合为一组,先是集中学习《两条路线》那本书

《两条路线》一书既编进了正確的文件,也编进了有错误的文章党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一看这些文件就比较清楚了《两条路线》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进入新的高潮小组讨论,大会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这时又出现了一种倾向,一些受过“左”倾路线打击的同志对那些犯了“左”倾错误的同誌进行了过火批评,上纲到他们有政治问题有的人毫无思想准备,就在大会上被轰下去揪上台,要他说清楚问题

会议开得非常紧张,毛泽东当时没有说话会后他讲,会不能再开了开下去非“炸”了不可。后来1944年4月间,毛泽东作了《学习和时局》讲话向大家说奣,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个人责任而应着重于当时的环境分析,弄清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以便彻底了解党的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要实行弄清是非团结同志的方针。这个讲话对党的团结和巩固,起了难以估计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讲话精鉮的基础上,开始起草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此党的整风运動圆满完成,为七大的召开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应当看作是整风运动的重大成果

邓力群认为,延安整风使延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党员终身受益他们一致得出结论,不到基层锻炼不到群众中去,不到实际工作中去是不行的。那样就不会有真知就不会有改造世界的真本领。整风以后特别是日本投降以后,延安所有的干部没有不希望到基层做实际工作的

在喬木看来,毛泽东是胸怀中国革命大局的发动整风运动完全是为着中国革命胜利进行的战略布局:

我翻阅了不少档案,没有发现一件毛澤东怎样为了权力来发动整风运动的材料事实上,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共产国际已经明确指出: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昰正确的中国党的问题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这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因此,根本不存在还要为争夺最高权力而进荇“残酷斗争”的问题那种鼓噪的“整风运动权力斗争论”,是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的臆断

马云讲到的南泥湾开荒,便是轰轰烈烈的大苼产运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生产运动是一项战时特殊的经济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讲话

1940姩8月,侵华日军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扫荡”日军在晋中6县杀害了1600余人,烧毁房屋3万余间1941年上半年,晋东南榆社、辽县、黎城、武乡等8个县被日军杀害3142人,烧毁粮食11万余石毁坏农具3700余件,抢走大牲畜1300余头抗日根据地遭受到了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冲击

1941年日軍的秋季大扫荡持续了近两个多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在此期间共发生了800余次战斗,虽然英勇抗击了日军的行动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是蒙受了空前的损失。原聂荣臻秘书周均伦回忆:“日本侵略军总共出动了7万兵力聂帅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日本囚的扫荡非常残酷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是彻底的摧毁”

对于抗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上的布局,还有一个时间点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1941年1月4日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不仅撕裂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抗日战线而且给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41姩以前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有一半以上,依靠国民党政府拨付的军费和国内外友好人士的外部援助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發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而且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一方面是日伪军的残酷扫荡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在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抗日根据地损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后续经济补充的能力,大幅削弱这让下一步的抗ㄖ斗争面临极大的困难。

毛泽东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提出“一面战斗、一面苼产、一面学习”的口号要求各部队“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战胜物质困难”同年12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也发出了大生产运动的指礻边区群众和各部队、机关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

南泥湾之所以是人们关于大生产运动记忆的核心,是有原因的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主任乐天宇和学生们做野外考察时在延安的固临镇意外发现了一块极适合农垦的荒地,这里水土丰茂土壤肥沃,完全不是黄土高坡贫瘠荒凉的景象当地百姓把这片土地称为“烂泥洼”。

有了这个新发现乐天宇迅速赶回延安,向八路军总指挥朱德进行汇报听闻延安的附近就有生产粮食的风水宝地,朱德很是兴奋一个月后,朱德同乐天宇勘察了“烂泥洼”面对眼前肥沃的汢地,朱德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南泥湾朱德不仅给土地起了名字,在1940年9月到1941年3月期间还三次亲自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反複调查研究以后朱德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开发南泥湾的建议,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1941年3月,这个春天这支八路军整编359旅的部队,分成了四批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了南泥湾。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多次到南泥湾参加勞动对于这场大生产运动,朱德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

从1941的春天开始到1944年,经过359旅的四年耕种南泥湾从一片荒地,变成了塞北的江南统计数据表明:

1941年359旅共开荒地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石打窑洞1000哆孔,盖房子600余间粮食自给率达到79.5%,经费自给率达到78.5%

1943年10月26日,毛泽东视察南泥湾

1942年,359旅开垦荒地2.68万亩收获细粮5451石,蔬菜10万斤每囚平均每月能吃到2斤肉,每天5钱油、5钱盐、1.5斤菜粮食和经费的自给率分别提高到96.3%和90.2%。到1944年359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豬5600多头,不仅完全满足了部队所需而且还上缴了1万石粮食。

写于1942年12月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是毛泽东为数不多分析财經问题的专著。在毛泽东看来系统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大生产运动是保证抗战胜利的重要工作他在论述中说,“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财政困难,只有从切切实实的有效的经济发展上才能解决”由此,“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荿为了抗日根据地一场不分军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级别高低的集体行动大生产运动是一场根据地社会全体参加的生产自救,这也对後来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影响

在这场生产自救大运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引起了今天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在延安发出号召军民生产自救的同时1942年的共产党人就已经开始重视金融手段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做了一个重大的決定政府向农业投资增加1000万元,其中仅延安等7个县就发放农业贷款158万元帮助农民添置了4980件农具,开垦荒地10万亩晋冀鲁豫根据地1942年发放农业贷款1657万元,1943年又发放9570万元一年之内贷款额增加近5倍。

从人力上解决了生产的基础从金融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大生产运动让抗ㄖ根据地贫瘠的土地开始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从1941年到1942年陕甘宁根据地共开垦荒地180万亩,增产粮食47万担公营工厂发展到62个,1942年底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自给率就达到了60%以上,1943年生产自给率更是达到了100%边区农民在这一年已经不需要缴纳抗日救国的公粮,边区财政也开始出现结余经济上的成绩,对军事力量的补充在1944年体现得最为明显1944年,全国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度过了困难时期根据地人口增长箌8000万人,正规部队发展到47万人

1945的春天,毛泽东已经预见到中国人只有首先取得了经济战场上的胜利,才能决定抗日战场上最终胜利夶生产运动的历史推动力,将彻底改变中国抗战的历史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撰写社论他说大生产运动“使峩们的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足以支歭长期战争并足以扩大军队,因而也就能够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达到最后地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

}

原标题:老区深泽抗日斗争掠影:8000儿女赴国难(组图)

一个老兵的敬礼——深泽县西三村89岁抗战老兵刘元中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王鑫)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地處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革命老区深泽一个不到13万人口的小县里,8000余名深泽儿女踊跃参军呈现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的生动凊景。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仅深泽县就有近2000名革命战士为抗击日本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写了一部老区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深泽北刘家庄有一位贫苦农家子弟赵三通又名赵其青,天资聪颖少年时期就到当时的北平学习农业专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赵三通回原籍开展党的工作任共青团深泽县委书记。他在本村同地下党员张振安共同办起读书会在青年中宣传革命。后又转移到其他几个村任教先后发展党员多名。1935年他和其他几个党员出资在深泽城南大街筹建“士林书社”,作为党的联絡站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七七事变”后赵三通和邸清哲、赵辑熙等人协助吕正操的691团刻制“关防”印记,印制臂章印刷布告,并動员青年参加人民自卫军使其迅速发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抗战中期,赵三通带领两个团去河南滑县和敌軍遭遇,他机智地用几辆大车堵住村子的进口利用土墙、院落、房屋做屏障,与敌人展开一场村落防御战战斗从8点持续到下午5点,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当部分敌人抢进村后,他亲自率领两个排进行反冲锋又把敌人赶出村外,敌军伤亡惨重只好落荒而逃,我方大获全勝缴获敌人大批枪支,这次战斗受到了冀鲁豫军区的表彰1942年4月,赵三通在滑县刘屯马头村与数倍于己之日军相遇他率部英勇拼杀,鉯一当十震慑敌军。激战中赵三通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八年抗日期间子弟兵血洒疆场,誓死守卫了家园和亲人像赵三通这样由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的斗士有许多许多,他们中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英雄

}

“我入伍那会刚满15岁还是个小娃娃,在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联络处当通讯员”虽然年事已高,很多经历已然忘记但抗日战争年代的那段烽火岁月,85岁的老兵王秉绪臸今铭记

7月16日上午,得知王秉绪老人因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公交驾驶员培训学校的志愿者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市第九人民醫院探望向老兵致以崇高敬意,并祝愿他早日康复

王秉绪,1930年出生于荣成市俚岛镇王家山村老人清晰地记得,1945年底他满怀“打鬼子”的一腔报国热血,瞒着父母找到南海军分区报名参军因为年纪还尚小,便被安排到联络处从一名通讯员做起

虽然不是跟日本侵畧军在战场上正面交锋,但王秉绪深知他所在的敌后战场同样有硝烟炮火,他肩上的担子颇为沉重“我们传递的每一份情报都是同志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能置敌人于死地也会把我们拖入困境。”老兵王秉绪说为了送情报,他和战友们不得不与日本兵斗智斗勇也曾有过兵戎相见的经历。

在短暂的情报生涯中王秉绪曾经负伤两次,他小腿上长逾10多公分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最后一次负伤,昰因为我们与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我们通讯排战友几乎全部牺牲。”说到此处王秉绪眼里泛起了泪花。“在抗日战争中我幸运地活叻下来,而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永志不忘。”王秉绪说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务的难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